新人教版四年级上试商教学设计(精选13篇)由网友“一杯番茄汁”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后的新人教版四年级上试商教学设计,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笔算除法灵活试商》四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
《笔算除法灵活试商》四年级上数学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让学生掌握折半商五、同头无除商九八两种试商方法。
(二)过程与方法
过程方法:通过观察、对比、分析,灵活选用试商方法,提高试商能力。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在计算过程中,培养学生根据实际情况,选用适当策略解题的习惯,培养学生的数感。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掌握折半商五、同头无除商九八两种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观察被除数、除数的数字特点,灵活选用试商方法。
三、教学准备
课件、实物投影、题卡。
四、教学过程
(一)复习回顾。
( )里最大能填几?
30×( )<95 61×( )<540 48×( )<380
(二)探究试商方法
1.全体笔算,比比谁算的又快又准。
130÷26=5 312÷39=8 243÷48=5……3
432÷48=9 603÷67=9 115÷23=5
2.根据求得的商,给算式分类。
预设:
(1)分三类:商等于5的是一类,商等于8的是一类,商等于9的是一类。
(2)分两类:商等于5的是一类,商等于8或9的是一类。
3.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总结规律。
(1)折半商5
①130÷26=5 243÷48=5……3 170÷34=5
想:上面三道题,被除数的前两位正好是除数的( ),这类题的商一定是( )。
小结: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的一半,试商5,记作折半商5。
②把刚作过的 243÷48=5……3,改成:247÷48=4……45,引导学生想: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的一半( ),这类题的商应是( )。
小结:被除数的前两位是除数的一半或接近一半时,试商5或4,记作折半商5。
观察比较:196÷39;140÷26
师:你有什么想法?有没有更合适的试商方法,可以减少试商的次数,提高计算速度?
【设计意图】引导学生思考:商有规律,肯定跟被除数和除数都有关系。进一步引导学生观察被除数和除数的特点,总结“折半商5”的规律。
(2)同头商9或8
270÷29=9……9 603÷67=9 312÷39=8
想:①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 ),但很( )。
②被除数和除数的第一位数字( ),这类题目的商应为( )。
小结:被除数的`前两位比除数小,但很接近,且被除数的第一位数字与除数的第一位数字相同时,不商9就商8。(近商9远商8)
4.应用规律,选择合适的试商方法。
出示:240÷26
师:怎样能够很快想出商?
生:被除数和除数最高位上的数相同,并且被除数的前两位数比除数小,用“同头无除商九八”试商。
师:还有别的方法吗?
生:4个25是100,8个25是200。余下的40里还有1个25。所以商是9。
【设计意图】试商是两位数除法计算的难点,试商的能力如何,直接影响除法计算的速度和正确率。因此在学生掌握一般试商方法的基础上,介绍一些特殊试商方法,便于学生针对不同情况灵活选择运用,这样的课更能让一些“吃不饱”的学生有兴趣,同时也能帮助学生提高做除法题的能力。
(三)知识应用
笔算:173÷17 404÷42 207÷22 312÷39
(四)反馈
快速计算下列各题,并说说你所用的试商的方法。
684÷76= 333÷37= 360÷72=
175÷25= 324÷81= 669÷67=
845÷86= 711÷79= 135÷27=
【设计意图】向学生介绍“同头无除商八、九”和“除数折半商是五”的试商技巧,让学生通过亲自尝试应用,产生对探究试商方法和灵活试商的兴趣。就能增强试商的准确性,提高试商的速度。
(五)学习两位数除法试商歌
师:到现在为止,我们学了好多试商方法了,为了帮助大家记忆,我编了一首试商歌:
一二舍,八九入,当作整十来试商;
“四舍”商大减去一,“五入”商小加上一;
同头无除商九、八,除数折半商五、四;
除完不忘做比较,余数必小要记牢。
师:利用口诀,我们就能记得很快。一般情况是这样的,但也有特殊情况,如把312÷39= 8改成310÷39=7……37,这个算式的特点也符合同头无除商九、八,可是商却是7。所以虽然是计算题,但也需要动脑思考的。还需要根据数字的特点,灵活的选用试商方法。
【设计意图】介绍试商歌,复习、梳理,沟通本单元的知识间的联系;同时由于朗朗上口更便于学生记忆;形式新颖,激发学生兴趣。
(六)全课小结
今天你有什么收获?你认为自己的表现如何?
师:计算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时,“四舍五入”法、口算法、同头试商法和折半商五法可视其情况挑选应用,可以互相弥补,相得益彰,提高你计算的正确率和速度。
篇2:新人教版压强教学设计
【教学过程】
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
创设情景提出问题播放一段风光片:金色的海滨,松软的沙滩,人们的身后是一串串大小不等、深浅不同的脚印。
让学生同时捏住圆珠笔的笔尖和笔帽,认真体验手的感觉。
3.鼓励学生从看到的、感觉到的现象中,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通过观察和体验,提出自己想知道的问题,如
问题一:沙滩上为什么会留下脚印?
问题二:脚印的深浅为什么不同?
问题三:捏住笔时,手为什么会感到疼痛?
问题四:为什么捏笔尖的手感觉更疼一些?
……之所以创设这样的教学情景,一是帮助学生消除压力都是由重力产生的、大小总等于重力的误区;二是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感受压力的存在与作用效果的不同;三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自主探究解决问题1.解决初步问题
引导学生根据生活经验及知识储备,初步解决上述问题。
2.明确探究课题:
教师引导:既然上述现象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引起的,那么现在,你最想了解的问题是什么?
3.猜想假设
引导学生根据问题情境或生活经验进行猜想。
4.设计实验
引导学生回顾“探究滑动摩擦力大小与哪些因素有关”的实验,确定实验方法:控制变量法。
5.进行实验
巡回指导,鼓励学生从课桌上已备的器材或身边的一些物品中自主选择器材,来验证猜想。
6.分析论证
引导学生对实验现象进行分析。
7.交流评估
鼓励各小组展示各自的实验方案,并对自己及他人的实验提出评估意见。
8.教师小结
表扬各小组的创新设计,提出改进意见或期望,并板书实验结论。经讨论交流,使学生认识到沙滩上留下脚印是因为沙滩受到人的压力,手感到疼是因为手受到了笔的压力,而脚印的深浅不同,手的疼痛感觉不同,都是由于压力在物体上产生的效果不同。
提出探究课题:压力作用的效果跟哪些因素有关?
大胆猜想并交流
经讨论,明确实验方案:让受力面积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压力大小的关系;让压力一定,研究压力作用效果与受力面积的关系。
相互切磋,合理分工,共同实验,研究发现。
分析归纳,得出结论。
各小组边演示边讲解, 相互交流、取长补短。
倾听、感悟。根据新课标的要求,这里不需对压力下定义。
层层引导、步步深入,学生从自己的求知愿望出发提出了探究课题,必能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
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授之以渔”,注重对学生进行方法指导
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体验“瓶瓶罐罐当仪器,拼拼凑凑做实验”的乐趣。
培养学生的归纳分析能力
培养学生的合作交流意识及语言表达能力。
使学生充分体验成功的喜悦。
温故、知新
建立
概念1.围绕实验结论,引导学生思考:当物体表面受到的压力和受力面积均不同,将如何比较压力的作用效果?
2.引出压强的概念:
3.利用课件将速度的概念与压强概念进行对比,运用类比的方法找出压强的公式和单位。
4.简介帕斯卡在力学方面的突出贡献。
5.例题应用
课件出示课本例题,巡回指导,及时反馈小组讨论,寻找方法:比较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理解基础上记忆。
思考并回答。
倾听并感悟。
学生独立解答。由浅入深,使学生逐步建立压强的概念。
渗透类比及比值定义的学习方法。
激发学生对科学家的崇敬和热爱之情。
加深对压强概念的理解。
学以致用指导生活1.引导学生将桌上的图钉按入木块,体验后,提出问题:你希望钉尖对木块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希望钉帽对手的压强大些还是小些?
2.课件展示8组生活图片,引导学生分析:
(1)哪些生活场景需增大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增加压强?(2)哪些生活场景需减小压强?人们通常用哪些方法减小压强?
3.小游戏:全体立正,如何迅速增大你对地面的压强?认真体验并交流
学生根据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分类和归纳。
有的迅速改为单腿站立,有的脚尖踮地,有的迅速抱起桌上的书、书包等物品……使学生对生活中增大压强和减小压强的意义有了深刻的感知
充分体现了物理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热爱科学、热爱生活的情感。
既考查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又很好的调节了课堂气氛。
畅谈收获系统升华引导学生回顾本节课的学习过程,从知识与技能的获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提升三方面畅谈自己的收获和体会。一起交流,互相促进,共同提高。强化过程与方法的体验,促进情感的提升。
课后延伸思维拓展课件展示汽车超载、国道破坏的视频资料,引导学生课后通过采访、调查、网络查询等多种途径,收集相关数据和信息,分析道路破坏的原因,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措施,以“国道不堪重负”(或其他)为题,写一篇科学小论文。培养学生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体现“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板书设计】
第一节 压强
一、探究压力的作用效果
压力一定,受力面积越小
受力面积一定,压力越大三、增大压强:F大或S小
减小压强:F小或S大
二、压强
定义:单位面积上受到的压力
1Pa=1N/m2
新人教版压强教学反思
讲授了《科学探究:液体的压强》,在教后我体会很深,现结合这次课程培训,将教学体会总结如下:
在本节课中,体现了新课改教学的三维目标: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经历了“观察----猜想----探究-----应用”的物理科学探究过程,在探究过程中我比较恰当的把握学生的经历水平、反应水平、领悟水平。在教学中基本做到了三讲三不讲,注重了规律、思路、技巧和方法的教学。特别是在科学探究方法上,注重了利用已有知识进行理论推导,又用实验验证结论的可靠性。结果是异曲同工,从而使得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大大提高。
此外,我觉的在各个环节的过渡上基本做到了衔接紧密。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学得相对轻松,能从兴趣出发,敢于发挥自己的想象力,敢于发表自己的见解,组内积极讨论,做到在交流中学习,在实验操作中认真谨慎,分析论证结论比较准确。
本节课的不足之处。
本节课的教学总体是成功的,但仍有不足之处:
1、在制作课件上不够完美。
2、在理论推导过程中应给学生再多一点时间,充分让学生进行展示。
3、在知识的应用,特别是拓展应用-----液体压强的传递这个环节,鼓励学生联系生活实际多举例,或老师提供给学生更多的素材。
4、在有些环节中我的语言不够简练。
5、这节课的内容比较多,在处理连通器和帕斯卡原理时时间比较紧张在授课时将本节课分为两节课,我自己觉得对这一部分处理的不太好。
努力的方向:
如果再让我讲这节课,我会进一步研究教材,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从学生的兴趣和已有的更贴近的感知水平出发,设计更合理的教学环节,在教授过程中进一步完善“自主高效,多维互动”的开放式创新性课堂教学体系;删去无效课堂环节,进一步突出重点,突破难点,突出因材施教;使师生的合作学习活动更默契。加强自身素质的提高,为学生创设更感兴趣的情景,使学生从身边的生活实例中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再利用所学知识从物理走向社会。同时还要加强学生思维的发散,使之学习、掌握、应用多种科学探究方法,做到“授之一渔胜过授之一鱼”;在学生的探究实验中要加强对学生的实验指导,使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轻松气氛中学习;注意学生的差异,做到因材施教,全面提高课堂效益。
篇3: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第四单元例3
【教材简析】
《约分》是人教版数学第十册第四单元第四部分的内容,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积极实行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掌握约分的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约分。
2、培养学生综合运用已有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
3、渗透恒等变换思想。
【教学重点】
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
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约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用具】
多媒体课件、分数卡片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复习巩固,激发兴趣。
1、口算:3.8×2 = 12.5×0.8= 1.8÷9 =
5.4÷0.6 = 4-0.7 = 8.2+2=
2、【设计意图:孩子们对游泳有兴趣,以谈话导入,引发大家的学习兴趣,紧接着回顾求公约数和分数的基本性质,明确又简单,为理解最简分数和掌握约分的方法作好准备。】
二、理解最简分数及约分的意义
【设计意图:在提出了学生变分数的小组合作的要求后,老师参与其中,予以适当的点拨,让学生明确活动的要求,促使他们的思维处于积极的良好状态,在合作中共同探究学习,并学会观察,相互提点,发现约分的实际概念。让学生在老师例举中找到约分的概念,尝试着进行概括,并从观察的分子、分母能否再变小,提出了最简分数的概念,通过举例、练习达到巩固的效果,这样本课的重、难点就迎刃而解了。】
三、自主探索,合作交流,总结方法。
【设计意图:在自学的过程中,学生们从书本上形成知识表象,对自学部分,及时进行反馈,并予以指导,特别在学习约分的两种形式时,教师的一步步板书,清晰明了,让学生在头脑中形成每一步的过程,形成的影象。】
四、巩固练习。
【设计意图:创设生活情景,提供了一些现实的学习材料,把书本知识与学生的日常生活联系起来,使学生感受到数学来自生活,并不抽象;学好数学,为生活、生产服务,学数学真有价值。题目充满趣味性。在引导学生积极观察、思考、联想、诱发学生的创新因素时,应注意引导学生克服固定的思维模式,鼓励独创性地发现知识的规律和发表自己的独特见解。】
五、提升总结
现在我们来回顾一下,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4: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
新人教版约分教学设计(三)
教材简析与设计意图:
《约分》是人教版实验教材第十册内容,约分是分数基本性质的直接应用。新课标指出: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应突出体现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是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为学生的全面发展创造条件。要尊重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转变教育观念,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既学会知识,又学会学习,使学生生动活泼积极主动地发展。
在约分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学习情感,激发发展动机;创造机会,提供发展条件;因材施教,扩大发展层面;激活思维,深化发展效果。引导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全过程,从而体现“以学生发展为本”的原则。
教学目标:1、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理解约分和最简分数的意义,探索约分的方法。
2、掌握约分的方法,能根据实际情况正确进行约分。
3、培养学生的观察、比较和归纳等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掌握约分的方法
教学难点:很快看出分子、分母的公因数,并能准确地判断约分的结果是不是最简分数。
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猜测验证
1、创设游泳情境,提出问题
师:让我们一起到游泳场看一场激烈的百米游泳比赛
(播放游泳比赛录像,学生聚精会神地观看比赛过程)
师:游在第一位的运动员已经游了75米。
师:一共100米,已经游了75米,看到这两个条件你能想到什么?
学生积极思考,各抒己见汇报自己的想法:
生1:还有25米没有游;
生2:已经游了全程的75/100;
生3:还剩全程的25/100没有游;
生4:已经游了全程的3/4;
生5:还有1/4没有游。
师:已经游了全程的 75/100和游了全程的3/4是一回事吗?
生1:不是
生2:是一回事
师:你能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验证你们的结论吗?
2、运用已经学过的知识进行验证
学生进行激烈的小组讨论并汇报
生: 我们组认为75/100=3/4,因为75÷100=0.75 3÷4=0.75 所以75/100=3/4
师:这是我们曾经学过的什么知识呢?
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
师:你们运用分数与除法的关系找到它们是相等的,还有其他的验证方法吗?
生:我们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75/100的分子和分母同时除以25,得到3/4。
师追问:为什么同时除以25?
生:25是75和100的最大公因数
师:你们组不仅运用了分数的基本性质,而且还找到了75和100的最大公因数25,从而验证出相等,能学以致用,多好啊!
(板书:75/100=3/4)
3、根据验证过程引出最简分数的意义
师:通过刚才的验证我们知道75/100=3/4,还能说出一些和3/4相等的分数吗?
生:6/8、12/16、15/20、30/40 ------
师:这些分数中哪个最简单,为什么?
生:3/4最简单,因为3/4的分子和分母是一对互质数。
师:什么是互质数?
生: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是互质数。
师:其他同学听出来了吗,有个词用得很好?
生:是“只有”
师:对,我们就把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这样的分数就叫做最简分数。
(板书:最简分数)
师:在黑板上你还能很快找出一个最简分数吗?
生:1/4
师:说说理由。
生:因为1/4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所以它是最简分数。
师:那你现在知道1/4和25/100的关系了吗?
生:也是相等的。
师:很好,你们还能再举出一些最简分数的例子吗?
学生举例
教师总结:同学们通过刚才的观察、猜测、验证得出了最简分数的意义,大家表现的非常好,下面我们就来把一个分数化简称最简分数。
二、自主探索约分的方法
1、理解意义
出示例4 :把24/30化成最简分数
师:仔细读题,如何理解“化成最简分数”这句话。
生:就是把24/30变成和它大小相等,并且分子和分母的公因数只有1这样的分数。
师:同桌互相说一说该怎么做呢?
学生互说并汇报
生:24/30=24÷2/30÷2=12/15 12/15=12÷3/15÷3=4/5。
师:说说你是怎么想的?
生:先用24和30的公因数2去除,发现12/15不是最简分数,还有公因数3,再用3去除,最后得到最简分数4/5。
师:还有其他想法吗?
生:24/30=24÷6/30÷6=4/5 ,我是先找到24和30的最大公因数6,再用6去除分子和分母从而得到最简分数4/5。
师:同学们对比一下这两种方法,哪种更好一些呢?
生:找最大公因数的方法能更快地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
师小结:同学们运用分数的基本性质把24/30化简成最简分数,你们知道吗,刚才的这一过程叫做约分。(板书课题)
2、学生独立探究,尝试约分
学生看书P85,约分的一般方法
师:看完后,你能回答小精灵提出的问题“每一步中都是用分子、分母的哪个公因数去除的?"
学生边回答教师边演示约分的步骤及方法,并强调书写格式
师:在把一个分数化简成最简分数时,如果能很快找到分子和分母的最大公因数,就可以用最大公因数去约分,如果一下子找不到最大公因数,可以一步一步地用公因数去约分。下面请你仿照这一方法,把8/12进行约分。
学生自己完成
三、综合练习
1、情境中折纸表示8/32
出示蛋糕图
师:用你们手中的圆片代表蛋糕,并很快表示它的8/32。
学生积极思考,有的认真观察分数,有的急于动手折8/32,最终出现两种折法。
生1:我是把圆片对折了5次,平均分成了32份,再表示出其中的8份。
师:你很认真的折出了这个蛋糕的8/32,就是时间长了些,为什么有些同学却折得很快呢?
生2:我只折了它的1/4。
师:为什么?
生2:我发现8/32的分子和分母都有最大公因数8,约分后得到1/4。
师:多好啊!通过你的认真观察,运用今天学的知识-----约分,很快地找到了这个蛋糕的“8/32”,真是个善于动脑筋的孩子。
师小结:学习约分不仅可以分蛋糕,还可以运用到生活中的很多地方,只要你是个善于观察善于思考的孩子,你一定能做得最好、用得更好。
2、下面哪些分数没有化成最简分数,请把它们化成最简分数。
16/24=4/6 15/36=5/12 28/42=14/21 16/12=8/6
3、用最简分数表示小明每项活动占全天时间的几分之几?
4、我校六年级三个班在3.12的植树活动中,一班种了总数的17/30,二班种了总数的20/60,三班种了总数的7/30,你知道哪个植树最多吗?
生:20/60化简成10/30,在比较这三个分数的大小,发现哦一班种得最多。
师:你用约分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很好!完成了这道题后,同学们想说些什么呢?
生:看来约分不一定必须化简成最简分数,要根据实际而定。
师:说的多好啊!你们不仅会学以致用,而且还会根据实际情况灵活运用。
四、全课总结
师:今天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篇5:四舍五入试商练习教案教学设计(苏教版四年级上册)
教学内容: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第l5~16页练习三第4~8题。
教学目标:
1.使学生通过除法笔算练习和交流算法,进一步掌握用四舍五入法试商的方法,进一步巩固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法则,能用四舍五入法正确试商、计算得数,并用除法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2.使学生经历练习、比较和交流等活动,提高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技能和运算能力;在比较和发现特点或规律的过程中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培养比较、归纳等思维能力。
3.使学生具有对事物观察、比较和发现数学特征的意识,形成认真计算、细心检查的学习习惯,并且培养有错就改的意识和态度。
教学重点:除数四舍五人的试商方法。
教学难点:除数四舍五人的试商方法。
教具学具:小黑板、课件或情境图等。
教学资源: 苏教版教科书《数学》四年级上册教学光盘;《小学数学备课手册四年级上册》
表达训练: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可以用四舍五人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计算时先看被除数前两位,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
用四舍五人法把除数看成几十时,想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几十,就试着商几,再和除数乘一乘看商几是不是合适。
板书设计: 四舍五入试商练习
用四舍五入法试商
先看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
教学过程:
一、迁移互助
1.口算。
出示练习三第8题,让学生在课本上口算第8题、填写得数。同桌互助交流得数,呈现结果。
提问:100里面最多有几个20 630里面最多有几个90?
【互助】①
互助表达:100里面最多有5个20,630里面最多有7个90.
互助方法:双号说给单号。
互助目标:人人都会说。
75÷5是怎样口算的?4×23呢?
说明:除法计算时,可以想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几十,确定相应的商是几。
2.迁移谈话。
谈话:上面是以前学过的口算,上节课我们又学习了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试商,归纳了除法笔算的法则。这节课我们按除法笔算法则,围绕试商练习笔算。(板书课题)通过练习,要进一步掌握试商方法,能正确地按笔算法则计算得数,并且要有细心、耐心计算的习惯。
二、探究互助
1.做练习三第4题。
(1)做前两组题。
比较:请大家看前两组题,每组题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同桌互助;
【互助】②
互助表达:被除数都相同,除数一个偏大,一个偏小;
互助方法:双号说给单号听,共同理解图意。
互助目标:人人都能说。
要求:这里两组题都是被除数相同、除数不同,请大家根据不同的特点想想笔算时要怎样求商,独立完成计算。(指名两人板演)
小组互助交流:第一组题都是99除以30多,试商时有什么不同,各是怎样想的?得数对吗?
【互助】③
互助表达:一个用“四舍”试商,一个用“五入”试商;
互助方法:双号说给单号听,共同理解图意。
互助目标:人人都能会说。
第二组题各是怎样试商的,笔算怎样算的?
有错的学生说明错误原因,明确怎样订正。
比较这两组题,一组被除数是两位数,另一组被除数是三位数,为什么商都是一位数? 同桌互助交流;
【互助】④
互助表达:因为被除数的前两位都不够除数除;
互助方法:双号说给单号听,共同理解图意。
互助目标:人人达标。
哪位同学能根据上面的计算说一说,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可以用什么方法试商,怎样确定商写在哪一位上?
指出: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可以用四舍五人法把除数看作整十数试商;(板书:用四舍五入法试商)计算时先看被除数前两位,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板书:先看被除数前两位,不够除看前三位)
(2)做第三组题。
提问:你准备把这两题的除数各看作几十试商,怎样想的? 让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 l
引导:请同学们看黑板上的题,自己看懂这里各是怎样算的,有错的地方告诉老师。(如果有错,学生指出后在原题上订正)
提问:第一小题把59看成60试商,怎样想到商4的?第二小题怎样想到商5的?
【互助】⑤
互助表达:用四舍五人法把除数看成几十时,想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几十,就试着商几,再和除数乘一乘看商几是不是合适。
互助方法:双号说给单号听,共同理解图意。
互助目标:人人达标。
指出:用四舍五人法把除数看成几十时,想被除数里最多有几个几十,就试着商几,再和除数乘一乘看商几是不是合适。
(3)做第四组题。 I
学生独立计算,指名一人板演。
小组互助交流:请观察、检查这两题算的过程和结果,对不对? 比较这两道题,为什么商的位数不一样?
联系上面的笔算,哪位同学能说说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怎样算? 小组互助讨论;
小结: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笔算,把除数用四舍五入法试商;先用被除数前两位除,不够除用前三位除,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每次余数要比除数小。(接前面板书内容呈现:除到哪一位商就写在那一位上;每次余数要比除数小)
2.口答。
下列各题除数可以看作几十试商,商可能是几?
让学生先独立思考,再指名口答。
追问:把除数看作几十试商时,怎样想商是几?
3.做练习三第5题。
(1)判断商的位数。
引导:请大家看第5题想一想,每题的商是几位数,你怎样知道的,和同桌互相说一说。
小组互助交流:每道题的商是几位数?你是怎样想的?
【互助】⑥
互助表达: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被除数前两位够除,商是两位数;前两位不够除,商是一位数。
互助方法:相互说出思考的方法。
互助目标:人人都会方法;
指出:三位数除以两位数,被除数前两位够除,商是两位数;前两位不够除,商是一位数。
(2)竖式笔算。
让学生计算四道题,指名两人板演,各板演两小题。
小组互助交流:第一小题除数看作几十试商的,商9怎样想到的?
第二小题怎样算的?(检查笔算过程)
大家看一看黑板上第三、四小题算对没有,再告诉大家;如果有错要找出错在哪里。(学生独立检查后交流计算是否正确,有错说明错在哪里)
(3)引导验算。
谈话:实际上要知道算得对不对,只要验算一下。现在请大家把第三、四小题用竖式验算。
交流:你是怎样验算的?(根据交流依次板书验算过程,比较验算得数和被除数)
4.回顾小结。
引导:回顾一下我们练习的除法计算,你对除法笔算有哪些认识?(学生交流收获)
小结:同学们通过练习,进一步认识了试商方法,掌握了笔算法则,并且进一步熟悉了除法验算方法。希望大家按方法细心计算、验算,提高除法计算能力。
三、应用互助
1.做练习三第6题。
(1)独立解答。
让学生独立读题,说说知道什么,要解决哪些问题,“照这样计算“是什么意思。
引导:大家先思考平均每天生产吨数怎样算,生产天数又怎样算,再独立解答,求出结果并填写表格。(学生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交流:第(1)题是怎样解答的?(板书算式、得数)
第(2)题求生产的天数怎样算的,表里结果各是多少?(呈现表格数据)
(2)引导发现。
引导:大家注意观察表格里的数量,先想想每次计算时哪个数量没有变化,再比较表里的数量怎样变化的,看看能有什么发现。同桌可以互相讨论、交流。
学生小组互助交流:能说说你的发现吗?(学生交流自己的发现)
【互助】⑦
互助表达:当每天生产吨数不变时,生产水泥的吨数增加,生产的天数就随着--(增加);反过来,生产水泥的吨数减少,生产的天数也随着--(减少)。或者,生产的天数增加,生产水泥的吨数就随着--(增加);反过来,生产的天数减少,生产水泥的吨数也随着--(减少)。
互助方法:双号说给单号听。
互助目标:人人都能理解;
指出:当每天生产吨数不变时,生产水泥的吨数增加,生产的天数就随着--(增加);反过来,生产水泥的吨数减少,生产的天数也随着--(减少)。或者,生产的天数增加,生产水泥的吨数就随着--(增加);反过来,生产的天数减少,生产水泥的吨数也随着--(减少)。
2.做练习三第7题。
让学生读题,互相说说可以怎样想。
交流:这道题可以怎样想?还可以怎样想?(指名学生交流,结合交流组织其他学生再说明,分别理解从条件想起和从问题想起的思路)
学生列式解答,指名学生板演。
检查解题过程。
小组互助交流:解决这个问题的关键是哪一步?可以用哪些策略想到先求剩下的盆数?
【互助】⑧
互助表达:关键是先求剩下的盆数。
互助方法:双号说给单号听。
互助目标:人人都能理解;
交流:这里的关键是先求剩下的盆数。应用从条件想起或者从问题想起的策略,就容易想到先求剩下的盆数,再求平均每班分得几盆;找到解题思路,就能列式解决问题。
四、评价互助
提问:这节课你有哪些收获和体会?同桌互助,同桌互说;
小结:我们今天主要练习了除法试商,通过笔算和比较,进一步了解可以用四舍五入法把除数看作和它接近的整十数试商;在想商几时,要看被除数对应的部分中最多有几个几十,得出商是几。计算时要按照我们前面总结的笔算法则计算,得出正确结果。
五、拓展互助
奶奶说:“把我的年龄加上12,再用4除,然后减去15,再乘10,恰好是100岁。”你能帮助算出奶奶现在又多少岁吗?
【互助】⑨
互助表达:倒过来思考;
互助目标:班级前50%的学生能理解。
互助方法:交流研讨。
篇6: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商的变化规律》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使学生结合具体情境,通过计算、观察、比较,发现商随除数(或被除数)变化而变化的规律,并在此基础上放手探讨商不变的规律。
2、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概括能力和用数学语言表达数学结论的能力。
3、使学生体会数学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进一步产生对数学的好奇心与兴趣。
教学重点:发现规律,掌握规律
教学难点:利用商的变化规律进行简便计算。
教学准备:课件,实物投影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揭示新课
师:同学们,我非常高兴,因为我班学生个个都是最棒的,上课认真,思维敏捷,发言积极。这节课曾老师将带大家一起探索数学的奥秘,有没有信心把它学好?
师:先来一场热身赛,快速抢答。预备--开始。
200÷2= 200÷20= 16÷8= 200÷40= 160÷8= 320÷8= 14÷2=
560÷80= 280÷40=
师:同学们算得既对又快,注意观察这些算式,你能把它们分类吗?
师:依据是什么?(按被除数不变、除数不变、商不变。)
二、探究体验,建构新知
(一)、被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师:我们先来观察第一组算式,你发现了什么变了,什么没变?(被除数不变,除数和商有变化。)
师:从上往下看,除数和商有什么变化?(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商反而缩小。)
从下往上看,除数和商有什么变化?(被除数不变,除数缩小,商反而扩大。)
师总结:被除数不变,除数扩大(或缩小),商反而缩小(扩大)。
师:继续观察除数和商的扩大、缩小有什么规律呢?
②式与①④比(除数乘10扩大了,商反而除以10缩小了。)
③式与②式比(除数乘2扩大了,商反而除以2缩小了。)
小结: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商反而除以几。
②式与③式比(除数除以2缩小了,商反而乘2扩大了。)
①式与②式比(除数除以10缩小了,商反而乘10扩大了。)
小结:被除数不变,除数除以几,商反而乘几。
师:谁能完整地说一说,当被除数不变,商的变化规律?
被除数不变,除数乘几(或除以几),商反而除以几(或乘几)
师实物讲解,平台展示。
练习:11 21
231÷ 33 = 7
77 3
(二)除数不变时,商的变化规律。
课件出示:
1、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商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么变的?
3、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讨论、交流、汇报结论:
除数不变,被除数乘几(或除几),商也乘几(或除几)。
练习:
132 11
264 ÷ 12 = 22
1320 110
(三)商的不变规律。
师:刚才同学们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总结出了商的变化规律。你们再想一想、猜一猜如果要商不变,被除数、除数会发生什么变化了?
师:同学们说对了吗?同学们可以带着以下问题通过计算、观察、比较、讨论等方法自己研究研究。
1、什么变了,什么没变?
2、商随着谁的变化而变化?怎么变的?
3、它们的变化有规律吗?
汇报交流。
师:被除数、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的数,这个数是“0”可以吗?
师:在这一条规律中要注意些什么?(同时、相同的数)
师:谁会完整地说一说商不变规律呢?
被除数和除数同时乘(或除以)相同地数,(0除外),商不变。大家一起读一读。师:通过大家认真的观察、比较,同学们发现了商随被除数、除数的变化而发生变化的规律,这就是今天学习的内容。(板书课题:商的变化规律)
4、练习
72÷9=8
720÷90=
7200÷900=
三、应用练习,拓展提升
1、看谁算得又对又快?
6300÷700= 8100÷300= 2800÷20=
2、谁是它的朋友。(用线段连接)
320÷80 180÷60
1800÷600 160÷40
360÷60 3200÷800
3、思考题,填空。
(1)120÷30=(120×3)÷(30×□)
(2)60÷12=(60÷2)÷(12○2)
(3)200÷40=(200×□)÷(40○5)
(4)150÷50=(150○□)÷(50○□)
四、课堂小结
1、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2、课后拓展:你能把今天所学的商的变化规律与积的变化规律对比,看看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和不同点?
篇7:人教版四年级商是两位数除法教学设计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
一、设计意图:
商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是在商是一位数的基础上编排的,商是两位数的除法除的顺序、试商的方法与商一位数的完全相同,只是商的位数多了,计算复杂了些。本节课的重点是弄清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掌握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1.将计算教学与解决实际问题相结合。把计算教学置于现实情境之中,把探讨计算方法的活动与解决实际问题融为一体,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活动,经历除法计算方法形成的过程。我结合海宁创卫实际,充分利用教材呈现的情境图设置教学情境,从中引出数学问题,把计算教学融入解决实际问题之中,并自然渗透保护环境的教育,增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2.运用知识的迁移规律,让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商是两位数的除法是在学生学习了一位数除法及商是一位数的两位数除法基础上学习的,学生已经具备了笔算除法的直接经验。教学时,引导学生利用商是一位数及除数是一位数除法进行正迁移,沟通一位数除法与两位数除法笔算方法的联系,引导学生运用已有知识解决商是两位数除法中遇到的新问题。先让学生根据已有经验进行商是两位数除法的方法猜想,再放手让学生实际尝试、探讨笔算方法,提升学生对计算过程的认识,完善学生对算理的理解。最后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学习,互相出题、做题、讨论,在观察与比较中归纳两位数除法与一位数除法的异同点,进一步明确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二、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商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过程,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计算方法,弄清每一位商的书写位置,掌握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的笔算方法。
2.引导学生比较除数是一位数的笔算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的笔算除法的异同,使学生从实质上把握两者的联系和区别,从中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及迁移类推概括的能力。
3.使学生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感受数学在生活中的作用,渗透环保教育。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经历商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过程,掌握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笔算方法。
难点:商的最高位的确定及商个位“0”的处理。
四、教学过程:
(一)情境导入:
例(1):学校共有576名学生,每18人组成一个环保小组。可以组成多少组?
1. 可以怎样列算式?
2. 估计一下,大约等于多少?它的商是几位数的?
3. 和我们前几节课学习的除数是两位数除法有什么不同吗?(揭题)
(二)探究新知:
1.研究商是两位数的计算过程。
(1).猜想方法。
(2)学生尝试笔算。
(3)针对学生出现的情况进行反馈讨论,明白商是两位数除法的计算方法。
重点引导:先算18除什么数?
商“3”为什么写在十位上?
2.研究商的个位是0的除法。
例(2):十月是学校环保月,共收集了930节废电池,平均每天收集废电池多少节?
(1)可以怎样列算式?
(2)判断一下,它的商是几位数?(也是两位数)
(3)列竖式算一算,边算边思考:计算时和刚才的一题有什么不同?
反馈交流。除到十位余下的数是0怎么办?
(4)不列竖式,判断下面各题商是几位数。分小组算一算。
136÷8 584÷26 319÷53 845÷21
3.比较除数是一位数除法和除数是两位数除法的异同。
(1)小组活动:各写一道除数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的除法算式,请同桌做一做。
边做边思考:除数是两位数的除法与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有什么相点和不同点。
(2)请学生出题做题------同桌互相检查是否做对,并讨论异同点----指名上投影展示介绍除数是一位数和两位数的相同点与不同点,其他学生补充
小结。
(三)我来练一练(机动):762÷63= 234 ÷26=
(四)课堂总结。
篇8:四年级上《九色鹿》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能力。
1、学会“告、军、义、失”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3、培养学生观察、思维、想象、合作的能力。
4、培养学生质疑问难的能力。
(二)过程与方法。
1、引导学生运用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
2、培养学生正确的写字姿势和良好的写字习惯。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读懂课文,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2、感悟九色鹿的内心世界,感受她的美丽、善良和勇敢,受到美的熏陶。
二、教学重点。
重点:会写“告、军、义、失”4个生字;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难点:读懂课文,明白做人要守信用的道理。
三、教具准备:
1、多媒体课件。
2、九色鹿图。
3、《魔笛》的阅读材料。
四、教学过程。
(一)猜谜激趣,创境引新。
1、猜谜激趣,引入课文。
2、出示课件,演示一至四自然段内容,引导学生认真观赏。
3、指导学生说说九色鹿给自己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读悟结合,合作交流。
1、学生自读第五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九色鹿救起了猎人,猎人真的不会把这件事告诉别人吗?
2、以小组为单位,开展“我来告诉你”的学习活动,让学生把读懂的内容及读后的感受说给小组内的同学听。
3、全班集中交流:你读懂了什么?
4、重点读议:
(1)猎人为什么要带人去捉九色鹿?
(2)对猎人的行为你有什么看法?
5、采用多种方式指导朗读,如:指名读、范读、赛读、评读、齐读等。
(三)质疑释疑,自主探究。
1、让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六自然段,边读边思考:在国王军队的重重包围之下,九色鹿能逃出来吗?
2、课件演示第六自然段内容。
3、指名读九色鹿对国王说的一番话。
4、听了九色鹿的话,你有什么不懂的问题吗?组织开展“我来请教你”的活动,让学生提出不懂的问题。
5、学生质疑,师梳理后重点指导学生联系上文理解“忘恩负义”的意思。
6、指导朗读九色鹿说的话。
7、男女生分角色朗读第六自然段。
(四)发展思维,激发想象。
听了九色鹿的话,国王会怎么想,怎么说呢?请同学们展开想象的翅膀,把这个故事继续编下去。
1、先自己想一想,然后跟小组里的同学说一说。
2、全班汇报交流。
(五)回归整体,总结全文。
1、课件演示全文内容,引导学生认真观赏。
2、从这个故事中,你受到了什么启发?请把你最想说的一句话告诉大家。
3、师归纳小结。
(六)识记生字,指导书写。
1、课件出示生字“告、军、义、失”,指导学生认读。
2、指导学生认识新偏旁。
3、引导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自主识记生字。
4、同桌交流记字方法。
5、全班交流记字方法。
6、教师示范指导书写,边写边提示要领。
7、学生描红,教师巡视辅导,强调写字姿势。
8、同桌相互欣赏评议所写生字。
9、师展示优秀作业,小结写字情况。
(七)课外延伸,拓展阅读。
1、回家后把这个故事讲给你喜欢的人听。
2、推荐阅读神话故事《魔笛》。
篇9:四年级上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目标:
1.正确认读、书写本课生字、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体会盘古的献身精神。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词句,并能把这个故事讲给别人听。
重点:
了解盘古开天地的故事内容,激发阅读神话故事的兴趣,培养想象力。
难点:
用自己的话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生字卡片、多媒体课件、盘古开天地情境的音乐带。
学生:预习课文,搜集盘古开天地相关资料。
教学过程:
课前交流
孩子们,平时的阅读中,你都读过哪些神话故事,我们来交流。
一、导入
这节课,老师带领大家学习一篇新的神话故事《盘古开天地》(齐读课题)
二、检查预习
(一)字词检查
1、课文已经预习过了,这些词语应该难不倒大家。(出示词语)
自由读谁想读给大家听齐读
2、孩子们,看这个词“混沌”,你是怎样理解它的?字典里有两种解释。(出示)你认为正确的一项是?学生答
孩子,看,这就是馄。(示图)
让我们吧“混沌”这个词放到句子里读一读吧,谁能读好它?
(二)课文检查
孩子们,课文已经预习了,你认为盘古是个怎样的人?你的理由是什么?拿出与预习单,我们一起来交流。顺机板书
出示文章中心句,齐读。
三、品读赏析
1、文中那些句子深深打动了你?你脑海中出现了怎样的画面?
学生自由交流
示图
2、课文后面还有个省略号,它省去了什么?盘古身体的其他部分还会变成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学着课文中的句式,写一写。
他的牙齿,变成了的()。
他的五指,变成了()的()。
他的鼻孔,变成了()的()。
他的(),变成了()的()。
四、拓展延伸,亲近神话
1、在我国传统文化这座宝库里,还有许许多多美丽的神话故事,他是古代劳动人民留下来的丰富的文化遗产。同学们,你还读过哪些神话故事?
2、学后汇报交流后,教师出示《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图片,简介。阅读《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后羿射日》等神话故事
3、有人把这些神话故事编成了一首《民族文化千字文》。屏幕出示,学生齐读。
盘古开天,浊沉清扬。天高地厚,乾坤朗朗。
日月经天,星宿列张。江河行地,浩浩汤汤。
女娲补天,日月重光。夸父逐日,血气贲张。
精卫填海,荡气回肠。后羿射日,功德无量。
神话故事,意味深长。民族精神,积厚流光。
五、小结
民族精神,积厚流光,神话故事是人类艺术的瑰宝,让我们共同亲近神话故事。推荐阅读《中国神话故事》、《希腊古典神话》、《封神演义》。
教学反思:
设计之初,感觉思路清晰,层次分明,但也有忐忑的环节。赏析品读,自由想象交流这部分,文章内容锁碎,担心放出去之后,主线牵不住,达不到预期效果。宋老师献计献策,让我有了信心和力量。
真正上完这节课的,没有长舒一口气的轻松,无力与失落交织着撒了一地。一、二、四环节按部就班,三环节抛出了主线,孩子们在自主交流的时候感觉捉不住中心,展不开想象,不会说,不知如何表达。在第二自然段交流“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我适时做了方法的引导,提醒孩子们借关键词“抡”“猛劈”来理解。但是感觉过于牵强,孩子们的理解不到位。全文的重点段第4段,先让孩子们自主交流想象,顺机示图、配动作,指导多样朗读,拓展延伸,盘古的奉献精神和神话的神奇孩子们体会到了,但是教学的模式貌似又回归传统了。
每次上完课,遗憾总会拉得很深很远,但是信念还是不变的!“宝剑锋从磨砺出,梅花香自苦寒来。”在今后的教学中,我将不断学习,让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教学能力有所提高。
篇10:四年级上盘古开天地教学设计
一、课前交流:
今天老师很开心,因为秋高气爽,天高云淡,菊花开了,迎春花也开了。秋天真美。(找错误)
二、导课:
翻开单元的导读部分,一种古老的传统气息扑面而来,古文字的神韵,兵马俑的壮观,使人不禁浮想联翩:文字的统一,货币度量衡的统一,古老的秦长城的修建……再往深处看,你又看到了什么?
关于神话故事,可谓源源流长,受当时社会条件所限,人们对很多的自然现象无法解释,于是神话故事就这样产生了,关于神话故事,我听过《哪吒闹海》,你听过什么?(学生交流)
能不能简单谈谈神话给你留下的印象?
三、板书:盘古开天地
题目中暗藏着一个成语,是什么?板书(开天辟地)
那这样一个故事神奇在哪里呢?
自读课文,读准字音
四、字词的处理。
五、再读课文,感受神话的神奇之处:
1、研读第二自然段:
指名读——自由读——发现了什么——复述
2、研读第三自然段:指名读——拓展读
3、研读第四自然段:
指名读——自由读—男生读——拓展读——想象其余的变化——换成诗的形式再自由读——教师范读,其他同学闭眼想象——想象内容交流——仿说说其余部分。
4、再读全文,感受盘古开天地的丰富想象。
六、看其余的神话故事。《八仙过海》
七、推荐阅读。
八、写字,推荐难写的字来写。
教后反思:
就本节课的设计,自己经历了几个教案的修改,从最早自己的设计到试讲,一直到韩老师来听课并进行指导,一直到再次试讲,到最后在理想课堂研讨会上的展示,自己也在研究的过程中不断地提高,从开始的只注重知识的教学,到最后课文的情感在读中的落实,自己在一节课的准备过程中感受了很多,如何才是一节我们认为的理想的课堂,如何把三维目标真正在课堂中落实等等,都成了值得自己深思的问题,从最后的效果来看,应该达到了预想的。
篇11:四年级上长城教学设计
教材简析:
《长城》是人教版九年义务教育六年制小学语文第七册的课文,也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紧密配合,赞美了长城的雄伟气魄,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其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概括了全文内容,是全文的总结段。
教学目标:
1、认知目标:
了解长城的概貌、构造、历史等。
2、智能目标:
①指导学生图文对照,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②读懂课文,理解每段话的意思及段与段之间的联系。
3、情感目标:通过读文讨论,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爱国主义情感。
教学重难点:
学习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培养观察能力和良好的观察习惯。
设计理念 :
本课的教学设计,是以“情感”为纽带,以学生互动为主线,让古老的长城永驻师生心中。
教学准备:
多媒体课件
教学课时:
二课时
教学过程: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1、读读看:
设计者太伟大了,长城不愧为世界奇迹! ―以色列前总统拉宾 只有一个伟大的民族,才能造得出这样一座伟大的长城!
―美国前总统尼克松
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在其他地方我从未见过类似的杰作。
―俄罗斯原总统叶利钦
2、师:这三位重量级人物所说的三句话中出现最多的词语是什么?生:伟大。
3、导语:是啊!这伟大的长城是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是我们中华民族的骄傲,也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它和意大利的比塞塔、埃及的金字塔,都是举世闻名的伟大建筑。因此,长城吸引着许多中外游客,大家都想饱览一下长城的壮丽风光,欣赏一下长城的建筑艺术,得到美的熏陶和享受。你们谁游览过长城?想不想去观赏一番?今天我们继续我们未走完的长城之路。
4、板书课题:长城
二、方法指导:体会由远及近、由整体到部分的观察方法
1、观察长城彩图,了解图意,学会观察方法(幻灯片打出与课本一样的两幅彩图)。
2、师:这两幅图都有长城,我们应该先观察哪一幅?为什么?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一)读文看图、看图读文:
1、欣赏一组长城远景图(多媒体出示)
2、师:说说这一组彩图与文中哪个段落相对应?你是怎么知道的?(生:与第一自然段相照应)
3、师:把能说明长城特点的词句找出并且读出来,远看长城它的形状是什么样子的?有什么特点?生:像一条长龙(长、大、弯)
(二)读文解图、认识长城
1、欣赏一组长城近景图(多媒体出示)
2、师:这一组彩图所体现的是第几段的内容?观察点有什么变化?突出了长城的什么特点?生:与第二自然段相照应,突出了高大、坚固的特点。
3、师:哪些词语描写了长城的备战设施?请读出。
4、说说看:多媒体出示城墙垛子合成台的图片,让学生说出哪个是“射口、?t望口和城台”?
(三)走上长城、体验伟大
1、出示图片。师:作者站在长城上联想到什么?(学习第三自然段)
2、师:作者为什么会“很自然”地联想起古代修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课文里那一句话在感叹民工的辛苦与伟大?生:略(见课文)
3、学生齐读第三自然段。师:此时此刻,你仿佛看到了什么,又听到了什么?
四、升华主题
1、师:作者最后是如何评价长城的?
生: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
2、师: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答师归纳:作者为长城这一世界历史奇迹感到激动、自豪;对古代劳动人民的勤劳、智能表达了赞美、敬佩之情;对伟大祖国表现了热爱之情。
3、生齐读最后一段。
五、抒发情感
1、欣赏一组长城图片(多媒体出示)
2、师:长城以被写进国歌之中,更融进了我们每一个人的血液之中。他像一座宝贵的历史丰碑,闪烁着中华民间族的文明和智慧的光彩,它是中华民族的根,他是中华民族的魂,他是中华民族坚韧、不屈不挠的意志。长城,是世界历史上的一个伟大的奇迹,吸引了千千万万的游人,它永远是我们民族的象征,是我们炎黄子孙的骄傲。此时此刻,你最想说什么?
3、生边欣赏歌曲《长城长》,边畅谈。
六、师总结谈话
长城不仅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象征,对于我们中国人来说,在当今时代,它更是一种精神的象征。毛泽东主席曾经在他的词中写到:“不到长城非好汉”,抒发了一种豪迈的英雄气概。同学们以后有机会可以亲自去感受一下长城的雄伟壮观!
七、作业
写一篇长城导游词
篇12:《长城》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设计思想:
作为一名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做到精讲多练,把课堂的自主权交给学生,把课堂时间还给学生,积极倡导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探究式学习方法。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设计本课时,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从而更好地完成新课标理念下的三维教学目标,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素质。
▲教材分析:
《长城》是小学四年级人教版第八册第四单元第1课的第2课时的教学。这是一篇看图学文,这篇看图学文由两幅长城的彩图和一篇短文紧密配合,赞美了长城的雄伟气魄,歌颂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抒发了作者的民族自豪感和对祖国的热爱之情。文章结构严谨,条理清楚,其中最后一个自然段“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概括了全文内容,是全文的总结段。
▲教学目标:
(一)知识与技能
1、学会生字,理解新词,练习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体会课文的思想内涵;
3、知道长城,了解长城的结构。
(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和看图,,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观察、分析能力及概括能力;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提高学生分析课文和理解课文内容的能力和创新能力。
(三)情感态度价值观
1、通过了解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在建造方面取得的成就,进一步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
2、通过感知长城的雄伟高大、坚固,了解长城的结构,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科学态度和求是精神,培养学生了解中国的“世界遗产”的兴趣。
教学重难点:在阅读中理解长城的高大坚固,感受长城雄伟的气势,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任务分析:
⒈、起点能力:学生在学习《长城》之前已经学过了《颐和园》、《赵州桥》这两篇同样是描写文化古迹的文章。三篇文章在写法上具有共同点,因而具备了学习这类课文的基本的方法和能力。
⒉、终点能力:通过本课的学习使学生对我们伟大祖国的象征--长城有了一个比较深刻的了解,体会我国劳动人民的智能和力量。自主学习的能力得以进一步加强,观察和思维能力得以进一步提高,创新能力得以进一步发展。
⒊、教学目标类型:目标1属于陈述性知识学习;目标2、3属于智能技能学习。
▲课前准备:
师:课件。
生:让学生收集关于长城的各种图片和传说故事。
▲学习者特征分析:
1、一般特征:
本课教学对象是大通县元树尔小学四年级学生,学生的求知欲强,学习热情高,对于学习《长城》兴趣极浓。但由于学生所处环境为少数民族地区,经济水平相对比较落后,缺少课外读物,没有上网收集资料的条件,学生的理解分析能力较差。
2、学生的入门能力:
小学四年级的学生有一定的独立思考能力和阅读能力,能通过朗读课文,并对语文的学习产生了比较浓厚的学习兴趣。
3、学习风格:
本课教学设计我是本着以读为主,以练为辅的教学理念进行构思。四年级的学习过程是逐渐从中年级过度到高年级的过程,学生的思维发展迅速,因此,我在设计本课时,采用了以读贯穿全文,边学边练的学习方式有效地巩固学生对知识的识记深度,通过小组讨论、汇报交流的学习方式使学生在学习中掌握知识点,在课堂上攻破难点。我还着重考虑引导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理解和积累,通过分析学习本课的知识点,提高读文赏词的语文能力,培养学生的情感态度。
▲教学过程:(目标实施过程)(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整体感知
1、板题: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长城》一课。
2、欣赏图片:学习课文前,我们先来欣赏长城的景观。(PPT)
3、谈感受:欣赏了图片,你有什么感想呢?
4、激趣:长城--中华民族的象征,是中华儿女的骄傲。你能用课文中的一句话来评价一下长城吗?(学生说)
二、精读课文,加深认识
(一)齐读句子
1、读(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2、质疑: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二)再读课文,解决问题
1、自由读1.2自然段,思考问题:从哪儿可以看出长城的气魄雄伟呢?
2、交流汇报:
(1)长--(PPT)远看长城,它像一条长龙,在崇山峻岭之间蜿蜒盘旋。这是一个(比喻句),把(长城)比作(长龙)。(PPT图)理解“蜿蜒盘旋”:随山势而走向--一万三千里:这里运用了(数字说明),山海关在河北省,是长城的起点,嘉峪关在甘肃省,是长城的终点。(PPT)长城经过了甘肃、宁夏、陕西、山西、内蒙古、北京、河北等省市,全长一万三千多里。
(2)(PPT第一自然段)齐读:你能读出这样磅礴的气势吗?
(3)过渡:远看长城如长龙,那么,近看长城,又有什么特点呢?
(4)高大坚固--建筑材料:巨大的条石、城砖筑成--宽:五、六匹马可以并行--高大:两米多高的垛子--坚固:城台(屯兵和传递信息)、垛子、瞭望口、射口
3、小结:学习了1.2自然段,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自由发言)
4、齐读:把这种雄伟的气势读出来。
(三)烘托高潮,体会情感
1、过渡: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作者浮想联翩,谁来读读第3自然段(指名读)。
2、作者想到了什么?(劳动人民)
3、(PPT)站在长城上,踏着脚下的方砖,扶着墙上的条石,很自然地想起古代建筑长城的劳动人民来。
(1)此句在文中起了什么作用--承上启下
(2)找出句子中的动词:站、踏、扶--说明作者已经身临其境到了长城。
(3)站在长城上,想起了(劳动人民),此时此刻,作者内心充满了对劳动人民的(热爱)之情。
(4)小结:对啊,作者被长城的雄伟气魄震撼了,民族自豪感与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油然而生。
4、(1)问:在没有火车汽车、起重机的情况下,劳动人民是怎样搬运材料修建长城的?--(一步一步地抬上陡峭的山岭)
(2)这可是两三千斤重的巨大条石呀,劳动人民是那么的艰辛呀。
(3)请读句子:(PPT)多少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才凝结成这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的万里长城。
(4)思考、交流:(PPT)
※ “多少”表示(无数)。
※ 劳动人民为了修建长城付出了(血汗和智慧)。
※ “前不见头,后不见尾”突出了(长城之长)。
※ “才”在这里表示长城的建成是(很不容易)。
※ 这句话表达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无限赞叹)之情。
(5)小结:在如此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却能修建出这气魄雄伟的、世界上独一无二的长城,你想对劳动人民说什么呢?(自由发言)
(6)让我们闹喊对劳动人民的敬意,再读读这句话。(齐读)
(四)整体把握课文,升华认识
1、为什么说长城是世界历史上一个伟大的奇迹?(自由发言)在当时极其落后的条件下,劳动人民用自己的双手完成这工程浩大,气魄雄伟的长城,怎能不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呢?
2、请大家一起读这句话。
(PPT)--这样气魄雄伟的工程,在世界历史上是一个伟大的奇迹。
三、总结板书:
气魄雄伟的长城是劳动人民的血汗与智慧的结晶,是华夏儿女的骄傲,这真是一个伟大的奇迹呀。
四、课外拓展:
1、搜集一些有关长城的故事、传说和图片资料,进行交流。
2、搜集我国的文化遗产资料,了解我国伟大的文化遗产,丰富自己的知识。
▲实践后的反思:
整节课下来,觉得学生的积极性以及对于课文的激情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调动。
远看长城引导学生体会长城的气魄雄伟,我是从长城的长和姿态两个部分入手,运用课件展示长城的图片,这个环节的教学真正让学生体会到了长城就像一条气魄雄伟的长龙,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到了近看长城一部分,我设计了课件从长城条石的大,长城的宽,垛子、瞭望口、射口、城台的雄伟壮观去感受长城气魄雄伟,在了解长城的构造特点的同时让学生画、说出来,加深了印象。使学生深刻感受到了古代劳动人民的血汗和智慧。学生的体会真实、深切。同时还提高了学生的观察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在教学长城为什么是世界历史上的“伟大奇迹”?这是重难点时,采用竞赛形式,学生分组讨论的方法,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教学流程:(下页)
课堂学习成果评价量表
班别______ 姓名:________ 得分:___________
评价项目 评 价 标 准 等级(权重)分 自评 小组评 教师评
优秀 良好 一般 较差
知
识
与
技
能 边读书边想像画面,联系上下文能准确体会白线,白色战马的 含义以及所用的修辞手法。 26 8 3 1
了解本文的写作特点。 26 8 3 1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3、4自然段。背诵课文。 26 8 3 1
过
程
与
方
法 通过看图、学文,运用学生讲、读、画、表演等,激发对祖国大好河山的热爱之情。 20 10 6 2
情
感
态
度 结合观察图画,在读中理解语言文字,培养观察和想象能力。 20 10 6 2
通过观察和诵读帮助学生体会观潮的神奇有趣,将图文融为一体,在美的意境中启发想像,激发爱国情感 20 10 6 2
课堂调查: 口头说出你在学习本节课时所遇到的困难,向教师提出较合理的教学建议。 12 15 7 4
我这样评价我自己:
伙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注:1.得分为自评、互评、教师评总分之均值;
2.“我这样评价我自己”、“伙伴眼里的我”以及“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课堂学习情况的概括性评判和描述。
学生课堂表现评价量表(20分)
项目 A级 B级 C级 个人评价 同学评价 教师评价
认真 上课认真听讲,作业认真, 参与讨论态度认真 上课能认真听讲,作业依时完成,有参与讨论 上课无心听讲,经常欠交作业,极少参与讨论
积极 积极举手发言,积极参与讨论与交流,阅读完了 能举手发言,有参与讨论与交流 很少举手,极少参与讨论与交流
自信 大胆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大胆尝试并表达自己的想法 有提出自己的不同看法,并作出尝试 不敢提出和别人不同的问题,不敢尝试和表达自己的想法
善于与人合作 善于与人合作,虚心听取别人的意见 能与人合作,接受别人的意见 缺乏与人合作的精神,难以听进别人的意见
思维的条理性 能有条理地表达自己的意见,解决问题的过程清楚,做事有计划 能表达自己的意见,有解决问题的能力,但条理性差些 不能准确在表达自己的意思,做事缺乏计划性,条理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思维的创造性 具有创造性思维,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独立思考。 能用老师提供的方法解决问题,有一定的思考能力和创造性 思考能力差,缺乏创造性,不能独立解决问题
我这样评价自己:
伙伴眼里的我:
老师的话:
注:1.本评价表针对学生课堂表现情况作评价,用于课堂中评价
2.本评价分为定性评价部分和定量评价部分
3.定量评价部分总分为100分,最后取值为教师评、同学评和自评分数按比例取均值
4.定性评价部分分为“我这样评价自己”、“伙伴眼里的我”和“老师的话”,都是针对被评者作概括性描述和建议,以帮助被评学生的改进与提高。课外作业量化评分表(40分)
小组成员互评表
编号 题目 成员1 成员2 成员3 成员4
1 在大部分时间里他(她)踊跃参与,表现积极。
2 他(她)的意见总是对我很有帮助。
3 他(她)经常鼓励/督促小组其他成员积极参与协作。
4 他(她)能够按时完成应该做的那份工作和学习任务。
5 我对他(她)的表现满意。
6 他(她)对小组的贡献突出。
7 如果还有机会我非常愿意与她(他)再分到一组。
8 对他(她)总体上是喜欢的。
[《长城》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篇13:观潮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观潮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讲读课文。通过“我”的耳闻目睹,介绍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壮丽、奇特的自然景观,抒发了作者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大好河山 的思想感情。
本文是按照“潮来之前”、“潮来之时”、“潮头过后”的顺序,由远到近抓住“潮”的特点进行叙述,先闻其声,再观其形,“听”和“看”在写法上是交错的,写得有声有色,十分形象,使人身临其境。
学情分析:对于本篇课文的介绍自然景观是非常有条理,文章也很生动,但是学生对于体会这篇文章我还是没有多大把握,因为这是本学期的第一堂课,学生学习能力和理解能力实在是没办法了解,只有在上课过程中感受。
教学目标:
1、通过本课教学,使学生了解钱塘江大潮雄伟壮丽的自然景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2、按时间顺序给课文分段,正确概括段意。
3、帮助学生理解课文内容,展开想象,促进朗读。
4、结合课文理解“横贯”、“天下奇观”、“人声鼎沸”、“风号浪吼”、“涨”等词语及比喻句。
教学重点:
潮来时的壮丽景象是教材的重点部分,也是教学的主要内容。引导学生重点理解好这一段。
突出重点的方法:
1、理清作者观察和表达的顺序。懂得作者是按照由远及近的顺序观察和描述的。
2、理解作者的表达途径和方法。懂得作者是从声音、形状、颜色这三方面将大潮雄伟奇特的景象生动地描绘出来,从中体会作者赞美“天下奇观”的思想感情。
3、重点理解比喻句。引导学生分清本体与喻体,即把什么比作什么,在理解的基础上体会它们的作用,懂得这样比的真正含义。
教学难点:
由于学生没有感性认识作基础,对文中的一些描述如:“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形成一道六米多高的白色城墙”,“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等不易理解,易产生疑惑:这是怎样的一种景象?真是这样吗?因而对于作者基于真实,富于生动的表现方法也不易体会。因此只有让学生如临其境感受大自然的巨大威力,才能很好地理解体会作者生动形象的语言表现力。
教学时间:两课时
第一课时(1)详(1)
教学目的: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能给课文分段。
2.学习本课14个生字,正确读写“观潮、据说、笼罩、薄雾、若隐若现、闷雷、水天相接、沸腾、犹如、浩浩荡荡、山崩地裂、霎时、余波、风号浪吼、恢复”等词语。
3.介绍有关扩展资料。
教学重点、难点:
1.初读课文,初步了解作者写钱塘江大潮的写作顺序。
2.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教学过程:
一、谈话引入
同学们,在我们浙江有一处被称为天下奇观的景象,板书:天下奇观
能告诉我它是什么吗?板书:观潮(齐读课题)
仔细看,这两个词中都有一个字,你发现了吗?他们的意思一样吗?
(不一样,“观潮”的“观”意思是看;“天下奇观”的“观”是景象的意思,那天下奇观就是……(天下奇特的景象)
到底如何,让我们一听为快。
二、听课文录音,感知大潮的奇观,理清叙述顺序
1、听课文录音,思考:作者按什么顺序写,你的脑海里出现了几个画面?
听后回答:
课文按时间顺序来写大潮,按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的顺序把钱塘潮的景象写具体的。
(板书)时间顺序 潮来前、潮来时、潮过后
2、指名分段朗读课文段落,要求读准字音,读通课文中的句子。
三、分段细读,学习第一段。
方法:默读。
要求:边默读边思考:作者在这一段里交代了什么?主要描写了什么?
学生应弄懂,交代了观潮的时间--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观潮地点--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描写了观潮人的心情--急切地等待;观潮的场面--人山人海;潮来前江面的景象--平静、雾蒙蒙。
要求学生抓住主要意思概括段意。
(农历八月十八日早晨,海宁县盐官镇的海塘大堤上人们面对平静江面急切地等待钱塘江大潮。)
三、生字教学
看课后的生字表,
1、组词读一读生字。
2、你发现什么?
“潮、浩、沸、涨”的共同点。(偏旁相同,都是形声字。)
组词:观潮、浩浩荡荡、沸腾、涨潮……
“犹、据、踮、恢”指名读。组词:犹如、根据、踮脚、恢复……
“罩、薄、崩、霎”,说说特点:上下结构的形声字。组词:笼罩、薄雾、山崩地裂、霎时……
“闷”:里外结构。组词:闷雷。读音:mèn
3、说说你还有哪个字记不住?哪位同学愿意帮助他?
如“罩”字,口诀:“桌”子缺两腿,上边变“四”盖。
附:板书:
潮来前
观潮(时间顺序) 潮来时
潮过后
教后反思:
本学期的第一堂语文课,发现本班的学生思维异常活跃,敢说敢想,在学习第一段的过程中学生能畅所欲言,很快地找出自己读懂的地方,整个教学设计能很快地完成。但也有几个学生注意力不够集中。
学生的朗读欠佳,拖音较严重。以后要加强朗读地指导。
第二课时(2)详(2)
教学目标:
1、理解课文内容,了解钱塘江大潮的雄伟、壮观,激发学生热爱祖国大好山河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有顺序、抓特点的观察方法,培养学生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3、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三、四自然段。
教学过程:
一、引入谈话
师:钱塘江大潮自古被称为“天下奇观”。我们盼望着能亲眼看到这一奇景。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已经知道了在农历八月十八的这天,人们早早来到了盐观镇的海塘大堤期盼大潮的来临。虽然此刻江面风平浪静,但所有的人都知道一场雄伟壮观的大潮即将来临,下面就让我们轻轻地打开书本,通过阅读课文,展开想像的翅膀,来感受大自然创造的奇异景象。
二、细读课文第三段,
(一)自主品读课文语句,积累语句
师:自己读读3、4自然段,你觉得那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你特别喜欢的,就努力地把它读得精彩些,待会儿读给大家听。(生自由读)
指名学生读喜欢的句段,谈谈感受,在一次次地激励中相机指导朗读。
(二)听听读读,体会顺序
师:刚才大家很有感情地朗读了这些描写潮水的语句。不过,把“观潮”的顺序给打乱了。其实,作者写得可有顺序了。下面,我们就先来做一个听的练习。
师:听老师读这段话(出示),看谁本事大,能听清作者是用哪些词语把这四处的描写给连接起来的。待会儿,请你把连接句子的词语找出来。
师读生听:
1、从远处传来隆隆的响声,好像闷雷滚动……
2、响声越来越大,只见东边水天相接的地方出现了一条白线。
3、逐渐拉长、变粗,横贯江面。
4、只见白浪翻滚,形成一道两大多高的白色城墙。
5、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
指名回答,教师板书。
师:发现没有,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来描写潮水的。(从远到近描写潮水)
师:是啊!作者由远及近地观察,随着位置的转变和时间的推移来描写潮水的变化。来,王老师和你们一块儿读读这段话,再来体会一下。(师生齐读这段话)
师:现在,我只留下括号中的词语,你还能说出刚才那段话吗?
(学生自由准备背诵)
师:能背诵的起立背诵。(生背诵)
师:背诵得多有感情啊!我们仿佛站在钱塘江畔,和作者一起感受到潮水越来越近,声音(越来越响),浪头(越来越高),气势(越来越大)。钱塘江大潮真不愧为(天下奇观)!我们为之自豪,为之(骄傲)!
(三)、创设情境,运用语句
师:今天,我们学习的两个自然段里,词语非常丰富,你们想不想把它们积累起来?(想!)
师:听老师说词语的意思,看谁的反应快,老师语音刚落,就能很快地站起来说出哪个词语表达了这个意思。形容人的说话声,喊叫声,欢呼声,如锅中之水,一片沸腾。(人声鼎沸。)风和浪都很平静-(风平浪静。)形容水面辽阔,远处和天似乎连接在一起-(水天相接)。形容同时出发,同时前进(齐头并进。)山上的岩石和土壤塌下来,地也裂开来,形容声音很响很响-(山崩地裂。)形容气势很大--(浩浩荡荡)
师:看得出,同学们在阅读课文的时候,还挺注意词语的积累,不过,会不会用了呢?咱们来自我检验一下,我这儿有一段话,可是不完整,你们能不能在括号中用上今天学到的词语,使这段话表达得清楚通顺呢?
师出示一段话: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一浪一浪()。湖水声犹如(),海堤上尽管(),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的地方。
(学生分四人一小组讨论,然后选派一代表发言。)
(今天,我去海宁观潮。潮来之前,江面上(风平浪静)。可潮来时,却一浪一浪(像两丈多高的白色城墙),一浪一浪(像千万匹白色战马)。潮水声犹如(山崩地裂),海堤上尽管(人山人海),但竟听不出他们在说些什么。渐渐的,潮过去了,消失在(很远)的地方。
(师生共同评价)
师:今天,我们如临其境,观赏了被称为天下奇观的钱塘江大潮,我们通过有感情的朗读,理解并积累了好些语句,还学着用了用。
三、略读第四段
师:钱塘江大潮不仅潮来时雄伟壮观、有声有色,大潮过后依旧令人咋舌,自己读一读第五自然段,,还从哪些地方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生:我从“余波漫天卷地般涌来,江面上依旧风号浪吼”感受到余波气势不减。
师:对,作者不仅抓住了余波的形还有声,让我们如临其境。谁能读出余波的气势吗?(指名读)
师:你还从哪里感受到大潮的气势?
生:我从“过了好久,才恢复平静”感受到了。
生:我从“江水涨了两丈来高。”也感受到了。
师:我们用我们的朗读再次感受这雄伟壮观的钱塘江大潮吧!
附:板书设计
观潮
(钱塘江大潮)
雄伟壮观
天下奇观 潮来时 如临其境
有声有色
教后反思:
这一课时的设计采用了一位优秀教师的教案实录,当然有所改动。在上课之前还信心十足,没想到一开课就碰上了冷场,学生在找自己喜欢的句子,不约而同地找到了“浪潮越来越近,犹如千万匹白色战马齐头并进,浩浩荡荡地飞奔而来;那声音如同山崩地裂,,好像大地都被震得颤动起来。”一番品读后,我问“还有喜欢的句子吗?”学生毫无反应,一时之间,我竟想不出处理的方法,只好硬拉学生品读自己提示的句子,学生显然处于了一个被动的角色,而我是一个纯粹的教案实施者,绝对的失败的实施者。在本堂课上,这样的开场严重地影响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导致了完成不了教学任务。
课后想想,在处理冷场的过程中,我不能从预先的教案中走出来,完全是教学机智的问题,其实处理的方法可以是这样的:“刚才我们走近了最壮观,最雄伟的浪潮的气势,其实这样的气势不是一开始就是如此,它又是如何演变而来的呢?”如果当时我能果断地如此提示,就会让学生再次开心地、主动地走入文本,再次投入品读文本,相信学生能很快地弄清浪潮形成的过程,而且能理清作者观察潮水的顺序,完全可以“一举两得”的提示,却让我被教案活活地套死了。
[观潮 教学设计(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 《笔算除法》教案
【新人教版四年级上试商教学设计(精选13篇)】相关文章:
三年级数学《有余数除法的练习课》教案2022-11-19
除数是一位数的除法口算除法的说课稿2024-02-07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设计方案(人教版三年级上册)2022-06-05
三年级数学《除法练习课》教案2022-04-29
三年级数学《三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除法》教学反思2023-02-26
苏教版一年级数学期末复习重点2023-12-02
小学四年级数学《自然数》教案2023-07-25
小学数学如何试商的心得2023-05-04
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人教版2023-04-24
口算除法小学数学课件2023-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