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蓝色的雅德朗》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锦集14篇))由网友“系系话事人”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蓝色的雅德朗》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一起来阅读吧,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篇1:《蓝色的雅德朗》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
音乐创造能力。
2、通过乐曲的欣赏,感受音乐形象和情绪,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了解奥地利作曲家莫扎特的生平及其代表作,培养学生热爱大自然和热爱学生的情感。
二、教学重点、难点:
1、填入的旋律比较流畅。
2、在欣赏乐曲时能够感受音乐形象。
三、教学准备:
音带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二)、练声
1=F 2/4
56 50∣56 50∣56 54∣32 1︱
Lalala lalala lalalala lalala
1=C 4/4
1 76 5 - ∣ 6 54 3 -∣5 43 2-∣ 4 32 1-∣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三)、复习歌曲
1、复习歌谱
2、复习歌曲:要求以真挚的情感、连贯圆润的演唱创造歌曲的意境和气氛
3、请同学演唱
(四)、填上适当的旋律:
1=c 3/4
1 2 3 ∣ 5-3 ∣6•1 76 ∣ 5-- ∣ ( )∣( )∣ ( )∣( )∣
老师带领学生演唱前一部分,后面的老师随口创作几条,给学生一个了解交流。
学生开始创作,教师指导。
相互交流,注意旋律的流畅。
(五)、欣赏
1、 导入:
莫扎特生平简介:
奥地利著名的作曲家莫扎特被世人誉为“音乐神童”,具有非凡的音乐才能,他的一生充满了艰辛。为了摆脱大主教的控制和宫廷乐师的屈辱生活,使自己成为自由的艺术家,他奋斗了25年后终于迁居到维也纳,但是自由后接踵而来的是
篇2:《蓝色的雅德朗》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
音乐视野。
2、了解歌曲是以6/8拍的韵律以及旋律的重复,波音的运用等手法表达怀乡之情。
3、要求以真挚的情感,连贯圆润的演唱创造歌曲的意境和气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本首南斯拉夫民歌的特点。
2、波音的运用。
三、教学准备:
歌曲音带
四、教学过程:
(一)、组织教学,师生问好
1=c 2/4
1 2 3 4 ∣ 5 —∣ i 5. ∣6 3. ∣5 4 3 2 ∣1 — ║
同学 们 好, 您 好 您 好 潘老 师 您 好。
老师弹琴,与学生问好 学生起立与老师问好
老师示范演唱 学生演唱 演唱时注意口型,声音要求和谐,演唱要很轻松。
(二)、认识拍号
(1) 复习拍号,指出它的含义
2/4拍 、3/4拍 、4/4拍 、
(2) 认识新的拍号6/8拍
含义是:以八分音符为一拍,每小节6拍
(3)节奏举例 × •︱×•× × × ︱
(4)视唱练习 :
123 217 ∣ 6 5 5 •∣ 123 217 ∣ 7•1• ∣ 123 217 ∣6 5 5• ∣ 123 217 ∣ 1• 105∣
(5)波音记号的唱法:
举例:2 波音 232 6 波音 676
(三) 学唱歌曲:
1、导入: 今天老师给大家带来一首南斯拉夫的歌曲。
2、初听音乐。你从这首歌曲中听到哪些内容?
3、复听。感受歌曲所表达的情感。
4、再次复听。随着音乐找、听高低声部,聆听两声部的效果。
5、用“LU”哼唱旋律,体会轻柔、连贯、优美的声音。
6、视唱旋律(跟琴),强调强弱规律。
7、念歌词,体会情感,
篇3:《蓝色的雅德朗》教学反思
教了歌曲《蓝色的雅德朗》有很多的思考,我发现原来设计的导入似乎并不适应这个班的同学,他们反应很冷淡,即使回答也是应付式的,我想还不如直接以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歌曲导入会不会效果要好一点,下一节课我一定要试一试,在进行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欣赏歌曲时,我觉得在问题设计上还应进行改进,原有问题太烦琐,太多,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注意到,而且在层次安排上还应注意层层深入,我觉得可以将原有问题分解开,且按层次排列,如先完整欣赏,体会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描写了什么,让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情绪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再在下面的不断欣赏、听范唱过程穿插有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个逐步体验的过程,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歌曲过程中,如果让学生模唱旋律,一定要让学生轻声地演唱,并注意倾听自己的声音,争取唱得连贯优美,即一定要有明确的要求规范,否则会出现喊唱的现象。
在让学生体验6/8拍韵律感时,可用身体的轻微摆动或打6/8图式的方法模唱旋律,效果较好,两段间隔演唱时,提醒学生有节奏,让学生准确表达歌曲中的各种音乐记号时,多采取一遍加记号,一遍不加记号的演唱比较让学生感受,效果很好,而且一定要在感受中让学生体验到加这些记号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在演唱方法上,教师也应给予指导,力求既生动又准确,如指导学生唱上波音时,可以让学生轻微快速摇头演唱,等唱准确后,让学生体会放松的感觉,不摇头就演唱好。在个别难点节奏上,可指导学生数好拍子,用急换气的方法演唱,个别吐字困难时,可运用声乐技巧让学生轻松渡过。
篇4:《蓝色的雅德朗》教学反思
《蓝色的雅德朗》教学反思
教了歌曲《蓝色的雅德朗》有很多的思考,这节课以前作为公开课上过,取得过很好的交效果,由于本学期每个班级只有一节音乐课,我倍加珍惜,除了提前做好备课的一切准备外,还让学生提前回去搜集关于思乡方面的歌曲,胸有成竹地走进了课堂,可让我始料不及的是,上第一节课很多同学竟然没有做好搜集资料的工作,我很生气,立刻进行了教育,告诉他们要认真做好每一节课的准备,踏踏实实上好每一节课,争取每一节课都为课堂做贡献,还有一点我发现原来设计的导入似乎并不适应这个班的同学,他们反应很冷淡,即使回答也是应付式的,我想还不如直接以一首表达思乡之情的歌曲导入会不会效果要好一点,下一节课我一定要试一试。
在进行第二个环节让学生欣赏歌曲时,我觉得在问题设计上还应进行改进,原有问题太烦琐,太多,学生不可能一下子注意到,而且在层次安排上还应注意层层深入,我觉得可以将原有问题分解开,且按层次排列,如先完整欣赏,体会一下这首歌曲的情绪是怎样的?它描写了什么,让学生对歌曲的内容、情绪有一个整体把握,然后再在下面的不断欣赏、听范唱过程穿插有层次性的问题,让学生有一个逐步体验的过程,符合他们的认知规律。在学习歌曲过程中,如果让学生模唱旋律,一定要让学生轻声地演唱,并注意倾听自己的声音,争取唱得连贯优美,即一定要有明确的要求规范,否则会出现喊唱的现象,在让学生体验6/8拍韵律感时,可用身体的轻微摆动或打6/8图式的方法模唱旋律,效果较好,两段间隔演唱时,提醒学生有节奏,让学生准确表达歌曲中的各种音乐记号时,多采取一遍加记号,一遍不加记号的演唱比较让学生感受,效果很好,而且一定要在感受中让学生体验到加这些记号对歌曲情感表达的作用,在演唱方法上,教师也应给予指导,力求既生动又准确,如指导学生唱上波音时,我让学生轻微快速摇头演唱,学生觉得很有趣且有效,等唱准确后,让学生体会放松的感觉,不摇头就演唱好,效果不错,在个别难点节奏上,我指导学生数好拍子,用急换气的方法演唱,个别吐字困难时,运用声乐技巧让学生轻松渡过,上了八次这节课,每次都有不同体验,结尾音有意犹未尽的感觉。
篇5:《四季》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
《四季》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四季的特征,感受四季的美,激发对大自然的喜爱之情。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
1、 师:上节课我们读了《四季》这首诗歌,知道了一年有四个季节,它们是──(春、夏、秋、冬) (课件出示四幅课文插图,看图):
师:草芽和小鸟是(春天)。
荷叶和青蛙是(夏天)。
谷穗是(秋天)。
雪人是(冬天)。〈括号中答案由学生说出〉
2、师:这节课老师要带你们到大自然中找找春、夏、秋、冬,你们想去吗? (生:想去!)
师:但是可没那么容易,要先来闯关,敢不敢?(生:敢!)
评:学生都有好胜的心理,以过关的游戏形式来复习旧知导入新课。能有效地调动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激发学生人人想参与,人人想表现自己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使课堂教学更加生动有趣,轻松偷快。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很快就被调动起来了。
二、朗读理解课文
〖第一关认读生字:〈课件出示生字〉
师:上节课我们在课文里认识了好多的生娃娃,谁能把这些生字娃娃的名字全叫对,我就带他去。〈指名读。〉
师:你们能全读对吗?〈齐读〉。
〖第二关读课文:〈课件出示四节诗〉
1、 师:谁能把课文读正确。
师:我们听听他们是不是把每个字音都读对了。 (读后请学生评价,主要针对字音方面。并请读错字的学生再读一次,读正确。)
师:这四位同学经过努力都能够把课文读正确了,你们能做到吗?
(齐读课文。)
2、师:听你们读得那么津津有味,老师也想读,我们合作好吗?我读半句,我停下来你们马上接上来,好吗?(好)(师生合作读课文):
草芽(尖尖),他(对小鸟)说:(我是春天。)
荷叶(圆圆),他(对青蛙)说:(我是夏天。)
谷穗(弯弯),他(鞠着躬)说:(我是秋天。)
雪人(大肚子一挺),他(顽皮地)说:(我就是冬天。)
(括号中的话由学生读)
师:读了这四节诗,你有没有发现他们的共同点? (点击课件红色显示相同部分)
生1:都是尖尖、圆圆,这样两个字一样的。
生2:都有他对谁说。
生3:都有我是什么天。
师:你们真有火眼金睛,能发现这么多一样的地方。
师总结:这四节诗都写了:(什么)(怎么样),他(怎么样地)说:我是(什么)。
评:通过师生合作读课文,学生很快能发现四节诗这间的共同点,这为后面背诵课文作了铺垫。
〖第三关背课文:
师:你能不看书,看着课件上的图和这个句式把课文背下来吗?
自由准备──指名背──齐背
背诵是读书内化的重要过程。通过背诵不仅可以积累语言材料,增长知识,同时可以全方位地积累语感经验。设计的这一背诵环节,不仅是想让学生积累语言,更主要是想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这首诗的基本框架为后面创编诗歌作好铺垫。通过背诵诗歌,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这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形式。
〖第四关感情朗读课文:
师:课文你们会背了,老师总觉得你们读书的声音少了点什么?你们知道少了些什么吗?
生:我们读书还不够好听。
师:对呀,你们读书时少了点表情,少了点动作,少了点用心读书的味道。所以就没那么好听了。
师:这样吧,选自己喜欢的一节读一读,可以给它配上动作。看谁能读得让大家都听得哈哈笑。
自由准备,可以一个人,也可以和别人一起。 ──指名表演:
1、师:春天那么美,谁来表演读春天的诗? 〈生上台表演〉
师:我看到你给他鼓掌了,为什么?
生:他读得很好听。
师:我们光说好听还不行,要说出哪里好听。
生:他尖尖读得很轻,很好听。
师:你呢,你给他打几分?
生:9分。
师:为什么,那一分扣在哪里呢?
生:他没有动作。
师:你能给他加上动作吗? 〈生表演〉
师:怎么样?(全班鼓掌)我们学着他的样子一起来读一读。
评:表演读是一种富有趣味性、形象性的朗读方法,可以再现课文情景,从而增强对课文的理解,加深印象,并受到感染。
2、师:谁来表演读夏天的诗?〈指名上台读〉
师:谁来给他打打分数。
生:他没有动作也没有表情,打8分。
师:谁能打10分。 〈再指名读〉
师:你们有没有发现,他哪里读得特别好?
生:他夏天的夏读得特别重。
师:是呀,读得多好呀,你们能跟他读得一样吗?
生:能!〈齐读〉
评:这种给朗读者打分的朗读评价方式,学生较易掌握而且也比较喜欢参与,这使学生能很好地去倾听别人,提高自己。
3、秋天是丰收的季节,谁来读读秋天的诗。 (指名读)
师:你有什么问题吗?
生:他没有把鞠着躬表演出来。
师:你能表演吗? 〈生表演〉
师:他表演得怎么样?
生:好。
师:你们有什么想问这根谷穗的吗?〈师指着台上的学生〉
生:你为什么要鞠躬呀?
师:是呀,你为什么要鞠躬呀,小谷穗?
生:到了秋天,我身上长出了好多的谷子,很重,所以我就鞠躬了。
师:噢,原来是这么回事呀,你们明白了吗?
生:明白了。
师:我们来齐读这一节。
评:这里通角色扮演的形式让学生和学生之间展开对话,不仅有助于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而且给了学生表现自我的机会,让学生充分自我展示,自我评价,自我完善。
4、 师:冬天调皮的雪人娃娃要来和我们做朋友了,谁来读读冬天的诗? (指名读)
师:你给他打几分?
生:9分,因为他读得不够顽皮。
师:你能读得顽皮吗?
生:不能。
师:我们班谁最顽皮?
生:杨青山
师:杨青山,你能来读读吗?〈该生不肯上来〉
师:看来他有点难为情了,他以后不想再顽皮了。
师:我来读读这节怎么样?
生:好! 〈师表演读〉
评:教师以商量的语气与学生交谈,师生关系是平等的',但又没失去首席的作用。
师:我读得怎么样,你们给我打几分?
生:10分(生齐答)
师:分数这么高呀,我真高兴,我哪里读得好呀,你们能跟我说说吗?
生:你大肚子一挺读得好,而且动作也做出来了。
生:你读得很顽皮。
师:噢,那你们学着我的样子读读好吗?
生:好!(生齐读)
评教师的范读也很重要,具有很强的感染作用,更有利于把学生带入情境。
三、感受四季美,创编四季诗
1、师:刚才你们过了四关,表现得很不错,老师决定带你们去大自然中去找春夏秋冬,带上你的照相机,带上你的录音机,(师用手比划眼睛和耳朵)我们出发了!
课件播放四季风景画面及配好的音乐,师结合画面配朗诵:
春天到了,你们看,花儿红了,草儿绿了,柳树发芽了,蝴蝶也飞舞着赶来参加这春天的聚会,你们听小鸟叽叽喳喳地叫着,春天的音乐多美呀!
转眼夏天到了,太阳为辣辣地照射着大地,蝉儿唱起了歌,知了,知了,小朋友们热得受不了,一起到海边欢快地游泳!夏天过去,秋天到了,你们看空中飞舞的是黄色的小鸟还是红色的蝴蝶,噢,不是蝴蝶,不是小鸟,是红叶舞,黄叶飘,像秋姑娘发来的电报,告诉我们秋天已经来到!
秋天过去,冬天来了,北风呼呼地吹着,白色的雪花在空中飞舞,小朋友们围上围巾,戴上帽子,到雪地时愉快地划雪。
2、师:你们看了春夏秋冬的景色,你有什么想说的吗?
生:四季的景色真美呀!
师:是呀,真的很美。
生:我想去那里过冬天,可以划雪。
师:我们南方很少下雪,要到北方去才能看到这么大的雪。
生:我要感谢这些美丽的景色。
师:说得真好。是这些美丽的景色才使我们的生活变得更美好。你真是个有心人。
评:采用了现代化手段,使教师的朗读、画面的展示、音乐的渲染合为一体,创设了极佳的情境。让学生不仅知道了四季的特征,也产生了表达情感的欲望。
3、师:你们知道老师想干什么吗?
生:你想唱歌。
师:不是,老师想学着课文中作者的样子当当诗人,来写写这四季的景色,你们觉得怎么样?你们猜是老师写的好,还是课文中的作者写的好?
生:你写得好。
生2:作者写得好。
师:那么多人相信我,我很高兴,但我还需要你们的帮助,你们能帮我吗?(能)等会儿我写不出来的时候,你们就帮我接上,好吗?(好)
师:桃花(红红),他对(燕子)说:我是(春天)。〈括号处由学生补充。〉
师:经过我们一起努力,我们写出的诗一点儿也不比书上的差。
师:刚才我写了春天的诗,你们能去写写夏秋冬的诗吗?
(课件出示刚才的四季景色,让学生看图编诗。)
师:谁已经编好了。把你的诗读出来。
生1:知了吱吱,他对大树说,我是夏天。
生2:太阳热热,他对大地说,我是夏天。
生3:树叶黄黄,他对小朋友说,我是秋天。
生4:树叶飘飘,他对谷穗说,我是秋天。
生5:雪花飘飘,他对北风说,我就是冬天。
生6:北风呼呼,他唱着歌说,我就是冬天。
师:今天我们班出了好多小诗人,你们真棒!
评:教师的欣赏与鼓励,可以生成学生学习的动力,从而树立了他们的自信心。)
评:正因为有了前面语言的积累,情感的体验,才有了这些精彩的创新和运用!
评:这里创设了一个让学生当小诗人来作诗的情境,这样不但让学生产主了新奇感,而且运用了所学语言。
四、唱四季歌,绘四季景
1、 师:老师觉得你们的诗写得太好了,我想唱歌,你们想听吗?
〈课件播放音乐〉师把课文改成歌,也可把学生编的诗改成歌唱给学生听,生跟着唱。
3 1︱3 3 1︱3 4 5 6︱5 - ︱6 6︱5 5 3︱5 5 3 1︱2 - ︱
草 芽 尖 尖,他对小鸟 说, 我 是 春 天,我是 春 天。
谷 穗 弯 弯,他鞠着躬 说, 我 是 秋 天,我是 秋 天。
3 1︱3 3 1︱3 3 5 6︱6- ︱1 6︱5 5 3︱2 2 3 2︱1- ︱
荷 叶 圆 圆,他对青蛙 说, 我 是 夏 天 我是 夏 天。
雪 人 大肚子 一 挺, 他顽皮 地 说,我就是冬 天。
(师生同唱四季歌!)
评:多样的形式,让学生一直沉浸在欢乐之中。
2、师:这节课我们读了四季诗,看了四季景,编了四季诗,还唱了四季歌,你们过得愉快吗?(愉快)是呀!四季多美呀,其实我们的生活就是由这四季组成的,我们的生活多美呀!回家画画四季的景色,画画我们美好的生活。画好后贴到我们的画栏里,(好)好吗?下课
【教后反思】
这节课教学效果不错,如果说有什么奥秘的话,我想那就是我让学生大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让学生快乐地学习,具体表现如下:
1、快乐来源于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儿童有意注意时间很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兴趣可以把学生的无意注意转为有意注意,让学生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我是这样激发学生的兴趣的:
利用多样的形式,如过关、表演读、当评委打分、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夏秋冬、当小诗人、把课文改歌唱等形式,不断给学生新的刺激,让学生快乐地学习。
利用生动、激励的语言,如一开始我就对学生说:今老师要带你们到大自然中找找春夏秋冬,你们想去吗?这让学生情绪高涨。我又说:但是可没那么容易,要先过关,你们敢吗?学生都有股不服输的劲头,一个个高声喊到:敢!这样就创设了一种很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很快进入到学习情境中去。再如当学生顺利过关时,我对学生说:刚才你们表现得很不错,老师决定带你们到大自然中去找春夏秋冬,带上你的照相机,带上你的录音机,我们出发了!我这里是想提醒学生注意认真看,仔细听,孩子一听到我的话,马上做好准备,孩子喜欢听这样儿童化的语言。
2、快乐来源于美:
新课标提出了新的三维目标,其中一点就是培养学生良好的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一课时的目标其中一点就是要让学生了解四季的特征,培养学生感受美的能力。如果教师光告诉学生什么季节有什么是这样是远远不够的,必须让学生真的去看,去听,去感受,而在现实生活中是很难把四季的景色放在同一个时空的,于是我借助了多媒体这种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创没逼真的情景,再配上教师美的朗诵,让学生聆听美的声音,欣赏美的画面,感受美的形象,从而让学生体验到快乐激发学生的表现欲望,所以后面有学生能说出我要感谢这些美丽的景色这么有深度的话,这都是因为有了美的体验,才有美的创造!
3、快乐来源于成功:
这节课学生自已当小诗人创编出了美妙的诗歌,这让学生体验到成功的快乐,其实这些成功是因为有了前面语言的积累。学语文的目的就是为了用语文,这节课,我很重视学生语言的积累和运用。如让学生用不同形式反复去读诗歌,让学生去发现四季诗的共同点,又上学生去背诗歌,这样,不仅积累了语言,培养了语感而且规范的书面语言反复进入学生的口语。这会自然地同化、改造学生的语言。在不知不觉中帮助学生重构语言形式。正是因为有了这些积累,后面学生才能自己创编出这么多优秀的诗歌。
4、快乐来源于平等:
在这节课中我和学生的对话没有居高临下的感觉,都是以真诚、平等、征求的语气,如:我也想读,可以吗?我来表演怎么样?需要你们的帮忙,你们能帮我吗?另外我还让学生给我打分,倾听学生的评价──所以学生学得非常快乐。
篇6:《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反思
《盘古开天地》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反思
课堂情境一:
师: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盘古开天地》,我先要考考大家,这些词语你都会念了吗?自己先读读吧!
混沌漆黑抡起缓缓
肌肤辽阔血液滋润
创造下降猛劈逐渐
(谁愿意读)指名读,齐读。
评1:声音响亮,普通话标准。
评2:哇,连你都会读了,真是了不起。
咱们一起来读。
师:同学们读得真不错。你能不能用上屏幕上的一个或者两个词语甚至更多的词语,说说初读了课文以后,你知道了什么?
生1:我知道以前的宇宙是混沌一片。
师:你用上了一个词说出了以前的宇宙,不错。
生2:我知道盘古的肌肤变成了辽阔的大地。
师:你更加不错,用上了两个词语。
生3:我知道是盘古创造了美丽的宇宙。
师:你真爱学习,说得多好呀!盘古是怎样创造美丽的宇宙的?让我们继续走进这个美丽的神话故事。
在很久很久以前,天和地还没有分开,宇宙混沌一片,有个叫盘古的巨人,在这混沌之中,一直睡了十万八千年。(师播放课件,并旁白第一段。)
【思考与分析】
《新课标》指出:语文教学要注重语言的感悟、积累和运用。朗读既是理解语言的有效手段,也有助于增强语感,发展语感。教学时,让学生积累词语,学以致用,巩固知识,教师应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去感受语言、积累语言。复习导入,让学生对整篇课文再次了解,为整堂课的学习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
课堂情境二:
师:有一天,盘古忽然醒了,醒来后他是怎么做的?请同学们认认真真地读第二自然段,用自己喜欢的符号标出来。
生读。
生:他见周围一片漆黑,就抡起大斧头,朝眼前的黑暗猛劈过去。(师课件指出第二段)。
师:其他同学也是这句话吗?(师看看看学生)
哦!都是,谁愿意读读这句话,读出你的感受。
生读。
师:我听出来了,你把猛劈读得特别重,说说这是为什么?
生:因为天和地是混沌一片的,是很重很重的,如果不用劲就劈不开宇宙。
师:你读得好,说得更好!(掌声送给他)谁能学着他的样子来读读?
生读。
师:听了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盘古开天地的情形,咱们一起来试试。
生齐读。
师:读得多投入呀!这一抡,这一劈,把天和地分开了,用一个成语说就叫做--开天劈地。(板书:开天劈地)
师:这时,只听一声巨响,混沌一片的东西渐渐分开了引读。请你再回到书上仔细读一读这段话,你发现了什么?用笔圈一圈。
生:我发现轻和重是反义词。
师:你是个善于观察的孩子,真不简单。
生:我发现上升和下降是反义词,天和地是反义词,清和浊也是反义词。
师:哇,你发现了这么多对反义词,真了不起。其他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我发现缓缓和慢慢是近义词。
师:你观察得真仔细,真会学习。再读一读,用上了这些近义词和反义词有什么好处?
生:用上了这些词,可以看出天地的分开是很慢很慢的。
生2:用上了这些词,让我感受到天地的分开是很不容易的。
生3:用上了这些词,让我感受到盘古开创天地是很艰辛的。
师:你们真会感受。是啊!用上了这么多反义词,轻一点的东西,缓缓上升,重一点的东西,慢慢下降;清的东西缓缓上升,浊的东西慢慢下降,天地的变化是多么的慢,多么的不容易啊!想看看天和地分开的情形吗?
生:想!
一起看天地分开的动画。
师:看了这些,你有什么感受?
生:我觉得到盘古开天地很不容易。
生:我觉得盘古很艰辛。
生:我觉得轻的东西是上升的,重的东西是下降的。
师:是呀!天和地的'分开是不同的,天地的分开是太慢了,太不容易了!你能用你的朗读来表示吗?读给同桌听。
生读。
师:你觉得他读得怎么样?
生:他读得很好,读出了轻和重的变化,读出了慢的感觉。
师:你评的真好,你能来读读吗?
生读。
师:好极了,你不仅评得好,读得更好!学着他的样子咱们一起读。
学生一起读。
【思考与分析】
以学生为主,让学生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设计上考虑到了学生的水平不同,以便让每一个学生都有参与学习的可能。重点词的体会都是让学生从读中体会,从读中感悟,层次一级比一级深,学生学起来也感兴趣。
课堂情境三:
师:盘古劈开天地以后,他又沉睡了吗?
生:不是。
师:这时的他又是怎么做的?自己默读第三段,边读边想。
生:盘古用头顶着天,脚瞪着地。
师:你找得真准,哦!是这样吗?(出示画面出示字。)
师:哦!都是,那现在你就是盘古,伸出你的手,头顶着天,用脚使劲蹬着地。盘古们,在你的头上顶着的是天呀!用力顶了,好重,快塌下来了,啊!用力;手快托不住了,用头顶住,顶啊!脚用力蹬了,使劲,蹬住地,用力,加油,使劲,顶住,蹬住,用力,加油!使劲、使劲、再使劲!
盘古就这样,使劲的用头顶着天,用脚蹬着地,一天过去了,他是头顶着天,脚蹬着地;两天过去了,他还是---(生),一年过去了,他又是---(生),一百年,一千年过去了,他仍然是---(生),一万年,十万年,几十万年过去了,他依然是---(生)。用一个成语说,这就是顶天立地。
(板书:顶天立地)
师和生一起感受盘古顶天立地的情形。
师:说说,你现在有什么感受吗?
生:我很累。我觉得盘古太累了。
师:看得出你确实很累了。
生:实在是太难顶了。
生:我觉得盘古太不容易了。
师:是啊!他太累了,太不容易了,但是他还是坚持不懈的顶着天,蹬着地,他就是这样一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同学们,请你把顶天立地这几个字端端正正的写在英雄-盘古的边上。
【思考与分析】
让学生当盘古,感受这位英雄顶天立地的不容易,边想象边朗读,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既拉深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加深了神话与现实的联系。每一个学生都应该是课堂的主人,老师应该在课堂上尽情展示自己,还孩子施展才能的空间。
阅读教学中,学生的体验总是针对于文本发生的。学生在认识事物时,如果对事物感兴趣、有认知趋向──探究倾向、好奇心,客体具有一定的感染性,会促使学生产生积极的认知意向,主动自觉地投入真个身心。这时的体验才会比较深刻。反之,主体──学生对认识的主体漠不关心,无所谓或反感,也就无所谓独特,不能进行积极地自我建构,因而不能出现预期的体验。
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重点创设了让学生当盘古感受顶天立地的情境,体验盘古这位英雄顶天立地的辛苦和不容易,学生随着教师语言的变化而变化,随着情节的起伏而起伏,学生的情感一次比一次强烈,盘古顶天立地的形象一次比一次高大,既拉深了学生与文本的距离,也加深了神话与现实的联系。盘古那顶天立地的形象就深深的印在了学生的心坎上,学生内心深处的情感也被激发了出来。
课堂情境四:
师:盘古就这样站在天地间,不知过了多少年,天变得很亮很亮,终于有一天,盘古倒在了地上。盘古倒下后,他的身体发生的巨大的变化(师配乐读。)
师:请你也用心地地读一读第四自然段,你仿佛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什么?
学生读,谁来说。
生:我仿佛听见了隆隆的雷声。
师:听,这就是盘古发出的声音,你能把隆隆的雷声读出来吗?
指名读。咱们一起来读。
生:我仿佛看到了花草树木。
师:是呀,花草树木多美呀,想看看吗?(生看)
你能美美的读一读吗?咱们一起美美的来读读。(听了你的读,我仿佛看到了茂盛的花草树木,边上还有学多小鸟在哪里玩耍呢。)
生:我仿佛看到了奔流不息的江河。
师:他是盘古的血液变成的,瞧,这就是奔流不息的江河。你能用你的朗读表示吗?
指名读,咱们一起来读。
生:我仿佛看见了辽阔的大地。
师:是啊!看看我们这辽阔的大地,那就是盘古的肌肤呀!咱们一起来读读吧!
齐读。
师:刚才,我们读着文字想象着一幅幅美丽的画面,如果我们想象着画面来朗读肯定能读得更美。咱们一起来读读,好吗,自己读读吧!咱们一起来读。
师生配乐一起读第四自然断。
师:同学们,盘古把自己的肌肤变成了大地,把声音化作了隆隆的雷声,就这样他把自己的全身都奉献出来,化作了万物。(板书:化作万物)他身体的其他部分还会变成什么?展开你想象的翅膀,学着课文中的句式说给你的同桌听一听。
他的,变成了的。
生1:盘古的手指,变成了高高的山峰。(你是第一个来到宇宙的,祝贺你。)
生2:盘古的牙齿变成了一座座火山。(非常欣赏你的想象力。)
生3:盘古的头发变成了长长的柳枝。
生4:盘古的心变成了天下所有人的心。
生5:盘古的心变成了天下所有母亲的爱心。
师:是啊!盘古就这样把自己的双眼变成了太阳和月亮,把自己的心变成了天下所有母亲的爱心,他把自己的一切都奉献了出来。
【思考与分析】
苏霍姆林斯基说: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学生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
盘古身上的其他部分还能变成什么?我有效的抓住省略号这一语言信息,让学生展开想象的翅膀。这时,有的同学说:盘古的手指变成了五指山;有的同学说:盘古的头发变成了长长的刘丝;有的同学说:盘古的心变成了天下所有母亲的爱心。。。。。。这些想象是多么的富有创造性,多么富有人文性啊!这些想象是学生自己创造的,并不是强加给他们的,是他们对生活的积累,因此才说出了这么多妙语连珠。学生的这些想象是我根本就预想不到的,这些东西都是真的,没有任何虚假的成分,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激发了以后,自然而然的把自己的情感在这里释放出来。
我们要尊重学生的人格,更要尊重学生的创造欲望。
课堂情境五:
这就是开天辟地、顶天立地、化作万物的盘古,面对这么一位坚持不懈的盘古,你想对着他说点什么吗?(出示盘古的图片)
生:盘古,你真了不起。(评:你也很了不起。)
生:盘古,你真伟大。
生:盘古,谢谢您!(你真会表达自己。)
师:是啊!盘古,你确实伟大!盘古,你确实了不起!是你,用大斧头分开了天地;是你,用自己的身躯顶住了天地;又是你,把自己的全身都化作了万物,创造了美丽的宇宙(板书:创造宇宙)。如果没有你,就没有美丽的宇宙,没有你,就没有我们幸福的生活。同学们,让我们带着对盘古的佩服、感激之情一起读最后一个自然段吧!
齐读最后一个自然段。
师:盘古开天地是一个感人的神话故事,他蕴藏的是中国五千年的传统文化,他又是这些传统文化中的一块宝藏。在祖国灿烂的文化发展中,还给我们留下了许许多多美丽动人的神话故事,同学们,你还喜欢读哪些神话故事?
生:精卫填海。
生:宝莲灯,夸父逐日。
生:女娲补天。
生:后羿射日,七仙女。
有人把这些神话故事编成了一首《中华神话千文诗》,老是截取了其中的一段,想听听吗?
师生共同配乐朗诵。
七、布置作业
今天我要布置的课外作业是:
1、我能用自己的话把这个神话故事讲给家人听。
2、我要找其他神话故事读一读。
存在的问题:
反思:整堂课学生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的发挥,听说读写得到了扎实的训练。我对学生想象盘古的身体还变成了什么的评价不好,教师的语言很重要,但课上我只注重了学生想象的合理性,而忽略了用美的语言去引导他们,使他们不能领会到那么美的东西是盘古的身体变化的。
篇7:Unit6 第二课时的案例与反思
Unit6 第二课时的案例与反思
Teaching contents and analysis:
① Teaching content: Part A Let’s learn & Let’s do
② Teaching aims and demands:
Hopeful students be able to:
a. Listen, say and read the words: big, mall, long, short and tall.
b. Use these words in sentences such as “My eye is big/ small. I’m tall/short.”
c. Understand and try to act: Tall, tall, tall, make yourself tall …
Main points and difficulties
① To grasp and use the new words in sentences.
② To listen and do the actions.
③ Pay attention to the pronunciation of “long and short”
Teaching aids
Word cards, tape, recorder, tape, a big ball, a small ball and a rubber band
Teaching design
Step1. Warm-up / Review
1. listen and act
Act like a cat,
Act like a duck,
Act like a dog,
Jump like a rabbit,
Walk like an elephant,
Fly like a bird.
2. Play passing balls
学生边听本节课的Let’s do部分的录音,传递老师给的两个不同大小的球,音乐停时持球的学生合唱let’s chant
Look at cat, it is fat.
Look at pig, it is big.
Look at monkey, it is funny.
Look at mouse, it is in my house.
Ah …
[此两个环节通过TPR活动和歌谣调动学生的情绪,同时可以训练学生的听力、反应能力,以及用英语进行的思维能力。通过听说演的方式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大胆表现、提高学生对语言的`干支能力。传球的游戏活跃了气氛,让学生用手感触了两个球的大小为下面学习big、small做了铺垫。当然这个环节开展的比较不好,课堂气氛是活跃了可是显得有点乱,这里我不是很满意。之所以要选择有关动物的歌谣和TPR活动也是为教授新知识做准备的。]
Step2. Presentation / practice
1. Get to know the words : big & small
a.教师拿起学生传递的球
T: Look at the ball, what color is it?
S: It’s yellow
T: Is it big or small (教师配上肢体语言)
Ss: Small
T: Yes, it’s small
Teacher shows the word card “small”
Teach “small” and write it on the blackboard, ask students read one by one.
b. Guessing
T: Now. Boys and girls listen carefully and guess what this animal is.
T: It’s white. It’s fat. Its eye is small
Can you guess?
Ss: Cat? /rabbit? /…
T: Now. Please look! It’s a big elephant.
This elephant is so “big”.
Teach “big” read together. Read one by one.
Teacher shows some pictures or things about big or small! Let students say what is big what is small freely. For example,
2. Make a chant
T: Now boys and girls let’s make a chant!
Ball, ball, is it big or small? It’s small, small, small.
Elephant, elephant, is it big or small? It’s big, big, big.
3. Play a guessing game
a. Teacher holds a rubber band in her hand, let students guess what it is. Students may guess it is eraser, sharpener and so on. Then teacher shows it and draw out the rubber band, saying: “It it l-o-n-g? Yes, it’s long, long, long.” Teach “long”, and ask students to read one by one.
b. The rubber band is retracted, and T: Look, is it long, too? Ss: No! (Ss shake heads)
T: Hmm… yes, it is s-h-o-r-t, short, short. Teach “short”.
c. Let students talk about something is long or something is short!
4. Teach “tall”
a. When the last student is standing up, teacher compares with him / her.
T: Am I long? (配上手势)
Oh, no! I am t-a-l-l, tall, tall. You are short!
b. Asking some students to stand up and say, I am tall!
c. Asking students to compare in pair and say I am tall, you are short! Or you are tall I am tall.
5. Students read words on the blackboard together. Then listen to the tape, repeat and point twice. [对于本节课的新知识我分五个活动环节来完成,每个环节都借助实物、图片、单词卡片等直观的手段来创设情景,通过编歌谣、猜等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在处于真实的环境中西的语言。在这个环节中,学生能够在活动中能很好很快学的语言,但是在让学生自由发言描述身边事物的特征长短大小时,学生还不能很好的运用所学语言,这个环节完成的比较辛苦不是很顺利,可我也发现了生成了比较多的我没有想到的东西。比如有些同学注意到了大小的相对性。我觉得学完新的知识后听录音机跟读几遍是很重要的,这样学生可以对本节课的内容有个整体感,同时也可以纠正他们的语音语调。]
Step3. Extension / Consolidation
1. Hide and seek
教师请一位学生闭上眼睛不看,教师将tall short long big small的单词卡片藏起来,请这位闭上眼睛的同学回来根据其他同学读这个单词的高低声音来寻找该单词。近时声音变高,远时声音变低来提示这位同学。
2.Sing the song “head, shoulders, needs and toes”
3. Let’s do
a. Listen to the tape of “let’s do”.
b. Students do exercises follow teacher one by one.
c. Listen to the tape and do together.
4. Play a game “bomb”
This game is to practice the words, the student who bombed should stands up and act “let’s do”.
5. Students put out a piece of paper and a pencil, teacher asks students to draw as her says. Invite two students draw on the blackboard. At last teacher invites them to describe what they draw, and gives assessments.
[在这个巩固拓展的环节中,Let’s do部分我主要是采用了分成教学通过师示范到生模仿,一齐做到个别做的分成教学。这些也主要通过游戏活动来操练巩固,利用游戏的趣味性和竞争性激发学生的好胜心和自信心。最后学生在听听、画画、说说这个活动中表现的都不错,大部分的学生都能找老师说的画并能很用踊跃很积极的描述他们所画的滑稽小人朋友。]
[反思]
本节课我的设计主要的特点是以任务为依托,以活动为骨干。通过各种有趣的活动帮助学生将枯燥、抽象的语言变的生动,让学生在感知、体验、参与中获取知识,形成能力。比如在教授抽象的形容词时把它们放在句型 “It is big/small.”让他们观察身边的事物来谈谈。在操练过程中利用竞争性的游戏使学生进入紧张、兴奋的状态,既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巩固了单词的读法。可是我觉得我这节课也存在许多问题,课堂纪律还是有点乱有个别活动如自由发言完成的不是很到位。我想在今后的教学中我还是要多注意这方面的问题。
篇8:太阳五(第二课时)课文案例教学反思
关于太阳五(第二课时)课文案例教学反思
教学目的:
1.理解课文内容,初步了解太阳的特点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激发学生学习自然科学的兴趣。
2.了解用数字和比较的方法来说明事物的写法。
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了解太阳与地球,与人类的密切关系,使学生受到热爱科学,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教学难点:
体会作者运用不同的方法说明事物。
教学准备:
投影、贴图
一、导言
师:上节课我们初读了《太阳》这篇课文,今天我们继续来学习这一课。老师先来给大家讲一个神话故事。
传说古时候,天上有十个太阳,晒的地面寸草不生,人们热的受不了了,就找了一个名叫后羿的人射掉了九个,只留下一个,地面上才不那么热了。
二、授新
师:老师讲的故事可能吗?
生:不可能。
师:为什么不可能呢?请你们打开书,读一读1~3自然段,找出答案。
生:因为太阳离我们有一亿五千万公里远,所以后羿射不到太阳。
板书远
生:因为太阳太大了,一百三十万个地球才抵得上一个太阳,小小的一支箭根本射不下太阳。
板书大
生:因为太阳表面温度有三千度,箭还没有碰到它就熔化了,所以后羿不可能把太阳射下来。
板书热
师:太阳的三大特点决定了后羿不可能射下太阳,那么作者是怎样把这三个特点写具体的呢?请大家看投影。
投影:(1)太阳离我们有( )如果日夜不停地步行,差不多要走( );就是坐飞机也要飞( )。
生:(填空)
师:作者在写这一部分的时候运用的是什么说明方法把这一特点写具体的?
生:数字
投影:(1)太阳离我们很远,如果日夜不停地步行,要走很远;就是坐飞机也要飞很长时间。
师:再来看下面这句,你觉得哪句更好,为什么?
生:第二句不好,意思表达的不清楚、不具体、不明确。
师:说的`真好,下面请你们分小组讨论后面的两道题。
投影:(2)我们看太阳,觉得它并不大,实际上它大得很,才能抵得上一个太阳。(这里把太阳和什么作比较?这样比有什么好处?)
(3)太阳的温度很高,表面温度有( ),就是钢铁碰到它,也会变成汽;中心温度估计是表面温度的( )。(作者运用了哪些说明方法?为什么用钢铁作比较?)
生:2个人汇报
师:太阳的这些特点到底和我们生活的地球以及生活在地球上的人类有什么关系呢?请你们用一边读一边想的方法,从4~7自然段中找出太阳和什么有关系。
生:植物、动物、天气、煤炭、细菌、人类生活。
师:老师把你们说的都画了出来,那么它们和太阳到底是什么关系呢?请你们以小组合作的形式按老师投影上的方法来学习。
投影五个方法
生:汇报
师:刚才同学们分别汇报了太阳和植物、动物、天气、煤炭、细菌、人类生活的关系,说的真好,这样看来,太阳对我们来说实在太重要了,那你们说,如果没有太阳,世界将会是什么样?
生:如果没有太阳,地球上就没有光明和温暖,到处是黑暗,到处是寒冷,没有风、雪、雨、露,没有草、木、鸟、兽,没有人。
师:大家说的这么多,谁能用一句话概括总结一下?
生:一句话,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美丽可爱的世界。
板书出示中心句
师:现在你从4~8自然段中任选一段你喜欢的大声地读给自己听。开始。
师:刚才我看咱们同学读的都特别好,老师再给大家一次在别人面前展现自己的机会,那现在你就把你最喜欢的那一段读给在场的老师听,想给哪个老师读你就走到他面前读给他听。
师:看你们读的那么好老师也想读一段,这样吧,咱们师生合作读第8段,我读前两句,最后一句咱们齐读。
三、总结、发散
师:学习了《太阳》这篇课文,我们了解了有关太阳的知识以及太阳和人类的密切关系。老师现在要考考大家,看看谁的课外知识最丰富,谁能说说在我们的实际生活中都利用太阳进行了哪些发明?
生:太阳能汽车
师:你们将来还想利用太阳发明什么?
生:
师:真不错,希望有一天老师和更多的人也能用上你们发明的东西。
板书设计:
远
大 热
没有太阳,就没有我们这个可爱美丽的世界!
篇9: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四年级语文《颐和园》第二课时教学案例及反思
【摘要】
新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就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从被动的接受性学习转变为主动的探究性学习,以适应未来社会和个人发展的需要。实施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需要广大教师积极转变观念,建立民主、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构建充满生机与活力的课堂。特别是作为“农远”学校教师,要树立先进的教育思想,在课堂教学中,重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并掌握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教学方法。以适应新课程的需要,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关键词】
农远 阅读教学 自主 合作 探究
【主题与背景】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的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教学内容的确定,教学方法的选择,评价方式的选择,都应有助于这种学习方式的形成。《颐和园》这一课是笔者在课改年级上的一节公开课。笔者打算就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作一些有益地探索。因此,我将《颐和园》一课的教学主题定位在: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为主要学习方式,深入理解课文内容,感受颐和园的美丽景色和课文优美的语言,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抓住景物特点写的方法。依据学生过去积累的学习经验,以《颐和园》为例,在学习过程中使之具体化,最终达到教学既定目标。课前,我充分利用学校远程教育资源认真备课,精心制作课件。在教学中,运用媒体辅助教学,努力实现信息技术与新课程的整合,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整节课采用“确定目标,自由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与解决问题”五个环节构成。
【案例描述及分析】
师: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颐和园》。首先让我们回忆一下作者是按什么顺序游览颐和园的?
板书课题:
颐和园
生:作者先是游览了长廊;然后来到万寿山脚下看到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接着登上万寿山,站在佛香阁前面向下望,看到了昆明湖的景色;然后下山,观赏了著名的十七孔桥。
师:看来作者的游览顺序即写作顺序大家都清楚了。那么这节课,老师就想帮助同学们通过组内同学之间和小组与小组之间的协作学习来深刻理解课文,进一步领略颐和园迷人的风光。这是一种全新的富有挑战性的方法,大家想不想和老师一起尝试一下?那么,请同学们首先按老师教给大家的方法自己确定一下本课的学习目标。
生:我想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师:这是我们学习每篇课文都应该争取做到的。
生:我想知道颐和园中长廊是什么样的?
生:我想读读描写昆明湖的这一部分,看看昆明湖美在哪儿。
生:我想学习作者描写景物的方法。
生:我想背诵课文。
师:下面老师归纳一下同学们提出的学习目标。看看是不是这几个:一是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这是必选的);二是体会园中景物的特点(各组可以选择自己喜欢的景物来学习,不必都选);三是学习作者按游览顺序写作的方法;四是背诵课文。
(评析:教师引导学生根据自己学习所需确定学习目标,注重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习惯。这里充分体现了学生的自主性,教师只是学生学习过程的辅导者,体现出对学生学习主体充分的尊重。)
师:如果没有问题,就请各小组迅速选择自己感兴趣的学习目标组织学习。大家可以结合以前的学习,选择你喜欢的方法,也可以自己创造新方法。一会儿以小组为单位汇报学习成果。
(小组学习)
(评析:课上,教师注意激励学生,营造民主、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自觉地把自己定位为学生的学习伙伴,学习内容、学习方法的选择和学习结果的评价等都由学生自己完成,体现“以学习者为中心”,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自主、合作学习。)
师:同学们学习得很认真。接下来就让我们开始今天的颐和园之行吧!哪个小组先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学习了描写长廊的这一部分,我们采取的'是“找特点,谈感受”的方法。我们先来读读这部分课文。
媒体出示“农远”资源:长廊画面和文字片段,学生朗读。
生:我先来汇报。通过读课文,我知道长廊的特点是长,走在这样的长廊里,我会觉得非常自豪。因为我还通过查找资料知道长廊是世界上最长的画廊,作为中国人,我为祖国有这样好的建筑而骄傲。
师:是呀!体会得真深刻!谁愿意再来读读这部分,把这种感受读出来。
生读课文。
生:我接着介绍长廊,我觉得长廊的环境也很美。
读句子。
师:你读得真美!有谁愿意向她学习,再来读读这两句话。
生读课文。
师:同学们请看,这就是长廊。(看投影)走在长廊里,长廊那独具特色的建筑,长廊上数以千计的彩绘,再加上长廊外昆明湖的美丽景色,真是令人目不暇接、流连忘返。让我们一起配上音乐再读一读这一部分,共同感受长廊美丽的景色。
齐读。
(评析:充分利用“农远”教育资源中的媒体资源辅助教学,通过多种形式的阅读学习,扩展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在学生对课文内容有了更深的感悟后,指导学生美读,并注意给全体学生朗读的机会,调动所有学生朗读、学习的兴趣与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
师:我们不知不觉走完长廊,来到万寿山脚下。抬头一看──(引读)哪个组接着汇报?
生:我们小组游览了佛香阁和排云殿,我们选择的是第二种方法“查资料,深入体会”。我先来汇报。通过读课文,我们认为佛香阁非常高大宏伟。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从“耸立”一词能看出来,“耸立”的意思就是高高的直立。
生:从“颐和园的景色大半收在眼底”,可以感受到佛香阁很高。
生:我通过上网查资料知道佛香阁高41米,是颐和园里最宏伟的建筑。园内所有景观都是以它为中心建造的。通过这个资料我更感到佛香阁非常宏伟,有气势。
生:我知道排云殿是慈禧太后过生日时庆祝的地方。这个地方一定是非常华丽、光彩夺目的。
(评析:学生通过拓展阅读,查阅了关于佛香阁、排云殿的相关资料,丰富并加深了对课堂阅读内容的理解。开发和利用课外学习资源,拓宽了知识面。)
师:(运用“农远”资源展示佛香阁图片)这么宏伟的建筑,让我们再一次通过朗读来体会它的壮观好不好?(生齐读课文)大家想不想登上万寿山欣赏颐和园美丽的景色?哪个小组学习的是这一部分?谁来汇报?
生:我们小组学习的是这一部分,我们选的是“有感情朗读”这种方法。下面我们请一位代表来读读课文。
师:老师为你配上音乐。好,让我们闭上眼睛,一边听,一边想象美丽的画面,看他能不能把我们带到万寿山上。请你开始吧。
生朗读。
师:你们感受到什么了?谁来说说?
生:我感到昆明湖景色非常美。
生:听了她的朗读,我感到昆明湖非常的静,也非常的绿。我也想读一读这一句。
生:作者分别用“镜子”和“碧玉”来比喻昆明湖的静和绿。
生:我通过“滑”字,体会到昆明湖显得更静了,更美了,让人回味无穷。
师:你的发言太精彩了!你感悟出“滑”字的妙处,把书读活了!你能把这种体会读出来吗?
生朗读。
师:(请刚才的小组代表)你来评一评,她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她读得不错,但声音再轻一点就更能表现出昆明湖的静了。
师:你指导得很好。我也想向你学一学,读读这句话行吗?
(评析:学生通过自主学习体会到了昆明湖的意境美。教师尊重学生的感悟及心理感受,学生感到亲切,使学生感受到了阅读成功的乐趣。)
师:(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你来评评,老师读得怎么样?
生:我觉得老师比我读得还好。
师:谢谢你的夸奖。我们都来练一练,看看谁比老师读得还要好。
练读。
(评析:教师看似普通的一句话,是对学生能比老师读得还好的一种心理暗示,极大地调动了学生朗读的积极性。教师的诙谐以及自身的文化素养也是学生学习、探究的动力。)
师:这么美丽的景色,大家想不想把它留在记忆里呀?好,让我们试着背一背。
(评析:教师对背诵的意义有深刻的认识。在有限的课堂时间里鼓励学生背诵精美的课文片段,符合新大纲重视背诵、积累语言的要求。)
师:昆明湖的景色的确很迷人。让我们移步下山,到昆明湖去看一看吧。接着汇报。
生:我们学习的是十七孔桥这一部分,我们采用的是“当小导游”的方法。下面我们就来为大家介绍。
学生结合画面介绍长堤、小岛、十七孔桥等景物。
(评析:语文的性质之一是“重要的交际工具”。此处学生创设的当小导游的情境,是学生调动以往的语言储备加以运用和创造,培养了学生口头表达能力和想象能力。)
师:颐和园中到处都有美丽的景色,说也说不尽。(引读)其实,园中景物不只作者介绍的这几处,还有许多,你们知道吗?谁能给大家介绍一下?
学生踊跃发言,介绍得绘声绘色,座位上的同学听得津津有味。
师出示课件:颐和园风光图片。
(评析:重视“农远”教育资源的利用和开发,注重现代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优化了阅读教学,有效地突破了教学重点。同时,陶冶了学生的审美情趣,使学生对颐和园产生留恋和向往的情感。)
师:(在音乐声中)同学们,颐和园的湖光山色既有令人陶醉的自然风光,也有梦幻般神奇的境界。它是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心血和智慧的结晶,它不愧是我国园林艺术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希望同学们有机会去北京,亲自到颐和园细细游览。
【教学反思】
新的教学理念是以学生的发展为本,强调主体充分参与、自主学习、自主发展。阅读教学强调学生是具体的,活生生的、有丰富个性的、不断发展的主体,课堂教学要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的发展为本使学生在阅读实践中逐步学会独立思考,学会读书,独立的创造性的进行学习活动。把教学本位定位在师生交往上,确立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题地位,面向全体学生,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强调学生主动参与的积极性,培养学生的合作精神,引导学生进行自主、合作、探究式的学习。注意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将教学目的转化为学生作为学习和发展主体的内在需要,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感受和理解,体现学生学习的个性化行为。
本课教学,教师让学生先自学,自主尝试,课堂上每个学生都有充分的时间读书、思考。在个人充分自学、领悟的基础上开展小组讨论。学习过程运用了“确定目标、自主探究、获取知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五步教学法。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完全是学生自主、合作、探究性的语文实践活动,教师仅仅是学生学习的帮助者和引导者,让学生成为了学习的主人,课堂的主体,真正成为了教学过程中的劳动者,求索者和设计者。
教师能充分运用“农远”教育资源辅助教学,努力将现代信息技术与语文教学有机整合,能优化课堂教学,准确地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增强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和参与意识,轻轻松松引导学生自己去获取信息,分析、加工信息,进行交流与创新,使课堂教学变得活泼而高效,有效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
篇10:石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石榴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石榴》这篇文章文笔优美,以季节的变化,按照抽枝、长叶、开花和结果的顺序描写了石榴的成熟过程,是学生学习语言和习作的很好范例,石榴第二课时教学反思。在这节课中,我主要是引导学生了解石榴果的成熟过程和它的味道特点,并引导学生仿照第四自然段的写法介绍一种水果。在这节课的教学中,主要体现以下几个亮点:
一、亮丽的课件辅助教学,使学生兴趣盎然,感同身受。
用课件来辅助教学,是现代课堂教学教学必不可少的教学手段,因此,在教学中,我精心制作了几张幻灯片,插入了一些色彩艳丽、果大肉厚的石榴图片,让学生直观地欣赏到这些成熟的石榴样子,激发他们对石榴的喜爱之情和垂涎欲滴之感。同时,为了帮助学生更形象地介绍自己喜欢的一种水果时,我也特意向学生展示了一张有各种新鲜水果的幻灯片,使学生一看到这些水果,就想起自己曾经品尝过的感觉,利于学生进行说话训练。
二、生动的字理图片,使字理识字通俗易懂,方法独到。
要让学生能比较快地记住生字的音形义,最好的识字方法就是运用字理解析,尤其是生动的图片更易于学生记忆。因此,在学习“甚”字时,通过图片展示,让学生知道“甚”是由“甘”和“匹”组成的,“甘”表示甘甜、美味,“匹”表示与布匹有关,古时候的人觉得有好东西吃,有好的布匹做衣服就觉得生活很好了,所以“甚”字有很、非常的意思;而学到“至”字时,我又展示一幅字画,告诉学生,它就像一只鸟从空中飞到了地面,表示来到、到达的意思。这样的识字方法,学生通俗易懂,记忆长久。
三、读写结合的训练点,使学生思维拓展,学有所获。
在这一节课中,我的教学设计的环节是比较紧凑的,重难点突出,尤其是体现了中年段的“抓住读写结合、突出段的训练”的阅读教学总目标,比如说我抓住第三自然段来引导学生体会石榴的成熟过程并引导学生从拟人句中感悟石榴的可爱,尤其是在学习第四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观察图片中石榴的外皮和果肉的样子,然后对照课文的写法,指导学生仿写,激发他对水果的喜爱之情,教学反思《石榴第二课时教学反思》。
四、不同形式的读,使学生融入文本,流露情感。
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所以,在这节课中,为了让学生自己去体会和感受对石榴的喜爱之情,我采用了默读、朗读,个人读,集体读等方式使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会,从而达到审美的乐趣。
俗话说:再美的璞玉也有瑕疵。课堂教学总是一门遗憾的艺术。所以在这节课中,我也有许多的不足。比如:
一、顾此失彼,造成学生的说话训练不到位。新课标指出,要构建开放而具有活力的语文课堂。在这节课中,我虽然运用了生动美丽的课件辅助教学,学生也能从我的课件中感受到石榴的'可爱诱人,但对于仿照课文来介绍一种水果时,我本应该让学生在课前准备好自己的喜爱吃的一种水果并拿来现场品尝的,但考虑到由于学生多,到时场面(担心学生只顾吃而不说)难控制而不得不取消这一计划。所以,在让学生介绍自己喜欢吃的水果时,学生在描述水果的样子及味道特点时就显得不够到位。
二、没有体现个性化阅读。新课标倡导我们,在语文教学中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要让学生的阅读体现个性。而在学习课文时,虽然我采用了不同形式的朗读,但对于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还不够体现,比如在学习拟人句时,我没有让学生带着自己的感觉去读一读,从中体会石榴的可爱。
三、对学困生的照顾还不到位。由于班级中的学生多(55个),在教学时,我总是请那些能说会道的学生回答问题,有时又担心自己的时间不够,所以就忽略了对学困生的提问。
四、激励性的评价语言少。在这节课中,学生表现好的时候,我只是采用简单的掌声表扬,或是只是“你真棒!”“你真聪明!”等一些较为普遍的话来表扬学生,这难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而且,学生之间的相互评价也没有,这样,就缺少训练学生口语表达的机会。
如果我再上这一课,要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首先,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除了准备好必要的课件、精心设计好各个教学环节以外,还要事先让学生对我们自己家乡在秋天成熟的水果做一些了解,并且自己先品尝一种水果,亲自体验这种水果的味道。还要大胆地让学生把自己喜爱的水果带到课堂上来,老师做现场的指导,这样效果可能好些。
其次,在教学中,要培养学生的个性化阅读,要给学生展示自己阅读的机会,尊重他们的阅读体验,让学生在读中感悟。同时还要尽量照顾到学困生,给他们提供回答的机会,比如提一些简单的问题让他们回答,使他们也品尝到成功的喜悦。
最后,就是注重多样化的语言评价。对表现好的学生加以鼓励,比如说“通过你的朗读让我感受到了石榴的可爱!”“可爱的你读出了石榴的可爱!”“你的介绍很独特!老师真喜欢!”……对一些回答不出或答不好的学生就可以这样说“老师为你坚起大拇指,因为你能勇敢地站起来!”“暂时想不起来不要紧,只要你认真听用心想,下次一定会说得更好!”……
在反思中进步,在进步中成长。在今后的教学中,我一定要不断更新教育观念,精心备好每一节课,尽量采用灵活多样的教学方式方法进行教学,为不断提高课堂效率而努力。
篇11: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课程的基本理念中提出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见,合作学习已经成为《课程标准》提倡的一种新的学习方式。
这篇课文语言优美,用词准确,文质兼美。作者对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作了非常细致的观察,形象生动的描述了翠鸟羽毛艳丽,小巧玲珑的外形和它捕鱼时灵敏神速的动作。
本课的合作学习是以学生自由结组为基本组织形式,喜欢翠鸟外形美的学生为外形组,分为几个小组;喜欢翠鸟动作敏捷的学生为动作组;还有两方面都喜欢的为综合组。小组成员共同合作学习全文,体现本组学习内容,并未其他组提出有价值的问题。旨在培养学生的合作技巧,达成共同的学习目标。
教学目标:
1、知识能力目标:学习作者抓住特点观察,描写的方法,体会用词的准确生动。
2、过程与方法目标:小组合作学习中,使每个学生都有展示的机会,培养学生合作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目标:激发学生参与意识,在互赏互助中体会成功的喜悦。
本课合作学习设计:
教学中我设计了两次小组合作学习:
第一次合作学习的目的是通过小组合作学习,用学过的阅读方法深入研讨自己喜欢的部分,体会翠鸟的外形和活动特点。
第二次合作学习是让学生互相置疑,小组间合作学习,对疑难问题进行讨论解决,进一步理解翠鸟特点,突破教学重难点,使学生在合作中品尝到成功的体验。
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接着学习第13课《翠鸟》,通过上节课的学习,我们根据自己对翠鸟的外形美和动作敏捷的不同喜好分好了小组,这节课我们按小组深入研究课文。
二、指导学习
师:要想在小组里有出色的发言,自己先要有准备,我们先干什么?
生:先把课文读熟,
师:光读不行,还要有读书方法,我们学习过哪些读书方法?
生说学过的读书方法。
师:那是不是不是本组的学习内容我们就不读了呢?
生:不是。
师:对,还要学,要给对方提出问题,想办法难倒他们。
三、合作学习
出示合作分工:
1、选一名代表作记录员记录大家的发言。
2、选一名发言员代表大家发言
3、还要有一名同学集中大家的问题向对方组提问。
4、其他同学补充。
四、汇报交流:
课文哪些地方体现翠鸟外形美与动作敏捷?各小组汇报。其他小组补充。
五、互相置疑(第二次合作学习)
1、每小组置疑员向对方组置疑。
2、各小组针对难点问题进行合作讨论。
3、组际间交流解答问题。
六、自读四五自然段说说自己的感受
七、作业(自选一题):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积累自己喜欢的词句。
2、把你知道的有关翠鸟的知识制作成知识卡片。
3、以“我最喜欢的鸟”或“保护鸟类”为题写一篇作文。
专家点评:
1、注意语文工具性与人文性的有机结合。
2、三维目标的结合非常好。
3、在小组合作时,目标再细化一些效果会更好。
篇12:翠鸟第二课时教学设计与反思
在本次合作式教学的教学策略研讨活动之中,我有幸作为一名作公开课教师,在感到荣幸之余,心中有无数的感慨和激动。
从没想过我的课会在全区骨干教师的培训会上进行研讨,也从没想过能和北京的专家一起面对面对的一起交流对语文教学的认识与策略。不过,我一直在努力,朝着一个优秀的语文教师的目标前进,我的努力终于在这个特殊的机会下得到了展示,在作课之后,我所获得的不仅仅是这一节课的收获,更多的是对自己语文教学的一个提升。
我所作的课是第六册语文第十三课《翠鸟》,应用合作式的教学理念,根据学生对翠鸟不同角度的喜爱,我把学生分成若干个组,在自独自悟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汇报交流自己的.学习所得,展现翠鸟的外形美与机灵。教学思路是经过深入研究之后才确定下来的,融入的不仅是我自己的教学经验与理念,还有我乡教研员的思考和指导,虽然不算太成熟,但却大致有了合作式学习的基本思路。
在讲完课之后,当我还沉浸在整堂课的得与失的思考中时,北京来的沙莉老师上了《鲸》一课,同样是应用的小组合作学习策略。一节课过后,之前我一直困扰的问题似乎迎刃而解了,如何使合作学习更有时效性,不流于形式,让学生学生真正去讨论,这个问题我有了自己的看法并有了对课的一些改进措施:
一、更加明确小组合作学习的目标
如果我能在学生合作之前,更加细化分工,也许学生在小组活动时会效果更好。可以帮助学生提出这样的学习目标:(1)我能读,读出自己喜欢的好词好句。(2)我能说,说出自己对这些句子的理解。(3)我能问,提出有价值的问题。(4)我会有感情朗读,把自己的感受用读的方式展现出来。如果这样定目标,每个层次的学生都能找到发言点,小组学习效率也就提高了。
二、小组学习的时机要善于把握
要使小组学习取得更大的效果,教师要善于把握合作的时机。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是组织小组合作学习的最佳时机:第一,当学生提出的问题似是而非时要组织学生辩论或讨论。第二,当问题具有挑战性,能激发学生的探索欲望时,要组织小组讨论。三、对知识的查缺补漏,小组合作学习更有效。比如当学生提出:“翠鸟像箭一样飞出去。”能否改成“翠鸟像离弦的箭一样飞出去”时,我如果激起学生的二次讨论就是最佳的小组合作时机。
三、评价是小组合作学习的导向。
小组合作评价的形式可以是教师对学生的及时反馈性评价,小组内评价,小组之间的评价等。而我在这节公开课中,对这一点做的还甚少。
总之,这节课给我了不少的收获,而北京专家的指导更给了我质的帮助,如果没听沙莉老师的一节课,没聆听徐玲主任的一番话,我想这些经验也许我会从实践中慢慢摸索出来,但那可能是很长时间之后,毕竟没有这么鲜活与生动,这么深刻与及时。感谢进校,感谢专家,希望这样专家引领的机会多一些,使我们这些一线的教师有更大的进步。
篇13:《自己去吧》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
《自己去吧》第一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
【背景解读】
《自己去吧》是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语文(人教版)一年级上册第14课。本课是一篇童话故事,讲的是小鸭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游泳;小鹰在妈妈的鼓励下,自己学会了飞翔。课文两段话结构相似,语言简洁,学生读起来琅琅上口;内容浅显易懂,想法和学生接近,易于被学生理解,能从中受到启发和教育。但感悟小鸭和小鹰的妈妈为什么要他们自己去学会生活是本领,学生有一定的困难,需要老师加以引导和点拨。课文内容有普遍的现实意义,通过小鸭和小鹰来折射学生中存在的依赖现象,让学生读后从中受到要自主,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的启发和教育。
另外,本课生字难度不大,学生应该能按要求掌握。
【目标预设】
1、认识12个生字。会写自、己2个字。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懂得从小就要树立自主的思想,不依赖父母,自己学会生活的本领。
【教学重难点】
正确、流利地朗读、背诵课文及学会本课的生字是本课教学的重点;理解课文内容,明白道理是本课教学的难点。
【教学思路】
根据教材内容和学生实际,我设计了角色感悟,朗读见悟的课堂教学策略。在设计课件时注意创设情境,根据学生需求兴趣安排教学,给学生直观形象感受,把学生领进了丰富多彩的童话世界,以朗读为主线,主要学习第一自然段,进行细读体悟,让学生在角色中感悟文字,全身心展示对角色的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同时,联系生活实际,针对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依赖大人现象(从爷爷奶奶帮背书包展开),让学生自己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联系自身实践来解决生活问题。
【准备工作】
1、让学生了解并收集有关鸭子和鹰的科学知识。
2、根据需要,设计制作可行性课件。
【过程展示】
一、激趣导入
小朋友,前几天,老师发现了一个很美的地方,你们想去看看吗?好,那我们就出发吧!(点击,出示课文情景图一)看,这儿有绿绿的草地,弯弯的小河,多美啊!咦,谁已经在这儿啦?(小鸭和鸭妈妈)你能和她们打个招呼吗?仔细瞧,她们好象在说着什么事呢?
想知道吗?(点击,播放音乐,配乐朗读课文中的第一个故事。)
过渡:其实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的课文《自己去吧》。
二、揭示课题,读题,初读课文
1、读题:
指名学生带拼音读准课题。
题目中有三个生字宝宝想和小朋友交朋友呢,你能认识它们吗?认读自己吧三个生字。
拼音宝宝不见了,你能再读读题目吗?
2、题目会读了,我想小朋友已经急着想读读课文了吧,那就让我们翻开书本。读之前,让我们先看看,课文有几个故事?老师刚才读的是第几个故事?你能给这个故事起个名吗?(板书:小鸭学游泳)下面就请小朋友试着把第一个故事读准读通。
3、学生自由读课文。
4、反馈读:注意读准您、带等字的读音。
过渡:小朋友,光读准课文还不够,还要试着读懂。怎么读懂呢,就要用心去读,把自己当成小鸭,如果这样,那老师就是鸭妈妈了,能亲热地叫我一声吗?妈妈带着你们一起去河边玩吧,看到清清的河水,你们想干什么呢?
三、引导学习小鸭学游泳的故事,深入感悟课文的对话部分
1、体会读小鸭的话:妈妈,您带我去游泳好吗?如果你是当时的小鸭,你会怎么对妈妈说呢?引导:
小鸭很想去游泳吗?请你用很想很想去的语气读读。
小鸭第一次来到河边,面对河水,它害怕吗?试着读出害怕的语气。
小鸭对自己不是很有信心,你能试着用这种语气读读吗。
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语气来表现,读读。
2、体会鸭妈妈的话:河里的水不深,自己去游吧。 ──鸭妈妈怎么那么狠心让自己的孩子一个人去游泳呢,她不怕小鸭子淹死啊?引导:
河水不深,鸭妈妈知道小鸭没事的,试着读出鸭妈妈并不是很着急的语气,注意河水不深几个字。
联系你收集的关于鸭子的知识,说说鸭子(可让小朋友指出画中鸭子脚上的蹼加以理解)有适合游泳的特点,所以鸭妈妈知道小鸭子不会有事的,试着读出鸭妈妈很放心的语气。
鸭妈妈想让自己的孩子多锻炼锻炼,让自己的孩子独立去做事。你自己的妈妈让你自己去做事的时候会怎么说,你能学着读读这句话吗?
你还体会到了什么,请你用自己的语气来表现,读读。
3、合作读对话:师生合作,生生合作。
4、小鸭子在妈妈的鼓励下,学会游泳了吗?(出示小鸭子在欢快地游泳的画面。)小鸭学会了,它的心情会怎样?你试着读读小鸭的话。 (点击出示小鸭学会了游泳。)
过渡:小鸭学游泳的故事很有趣,小鹰学飞翔的故事也很有趣哦,想学吗?有个小朋友也很想学,还对我说了一句话呢:老师,您能带我们去学这个故事吗?你猜我是怎么回答的?(自己去学吧。)
四、放手让学生读懂学懂小鹰学飞翔的故事
(点击,出示课文情景图二)
1、自己读准读通。
2、自己试着读懂。
3、汇报反馈。指名读课文第二自然段。说说你读明白了什么。
过渡:小鸭和小鹰通过自己的努力,分别学会了一种本领。这让我想起几天前看见的一件事,小朋友一放学,爷爷奶奶就忙着接过小朋友手中的书包,宝贝似的领回家了,学了这个故事后,如果你再遇到这种情况,你会怎么做呢?
五、联系生活实际,活化语文
1、在家中,还有哪些事,小朋友可以自己做呢,遇到这样的事,你会怎么对爸爸妈妈说?
2、老师送给小朋友一首儿歌,希望大家像儿歌中的小朋友一样越来越能干(点击,出示儿歌): 我自己干
妈妈别帮我穿衣,
爸爸别帮我穿袜,
爷爷别帮我洗脸,
奶奶别喂我吃饭,
我都已经长大了,
自己的事情自己做。
过渡:这节课最后,要小朋友自己学会一件事,把自己这两个字写好。
六、指导书写自己两个字
1、范写:提醒学生注意以下几个字的写法。
自:第一笔撇从竖中线起笔,先重后轻。目要写得居中。
己:第二笔写在横中线上。第三笔不出头。
2、学生边对照边写。
3、投影反馈,纠正。
【相关链接】
1、文学童话的特征:幻想是童话的基本特征,也是童话反映生活的特殊艺术手段。童话中的种种幻想,都根植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例如本课就是通过小鸭、小鹰来折射学生中存在的依赖现象,并以此来教育学生。从表现题材上看,本篇课文属于文学童话,又称品德童话。
2、鸭子的特点:鸭子的趾间有蹼,在水中起到类似于船桨的作用,另外,其身扁平,其毛外面有一层釉质,这些都是鸭子适应于水中生活的特点。
【教后反思】
1、朗读是一种古老而又富有生命力的学习方法。新课标强调要让学生充分地读,在读中实现学生语文能力的全面提升。对于初入学的儿童来说,读的方法还是需要慢慢培养的。在学习《自己去吧》的过程中,着力创设情境,开展了多层次、多视角的'读。个人读、小组读、齐读,指明读、比赛读、分角色读,这是形式上的读,更重要的是体验感悟读,注重学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并试着在朗读中体现出来,如在体验小鸭和鸭妈妈的对话中,因为注意了引导从不同角度去感悟,学生才会有自己独特的体验,才能慢慢使学生向个性朗读的方向努力。
2、语文的学习和生活的外延相等。新课标一语道出了生活是语文学习的土壤。教学中,必须将课堂与生活进行有效地整合。本课是一篇童话,童话虽有幻想,但这幻想也是根植于现实,是生活的一种折光。小鸭和小鹰的表现就折射了学生中普遍存在的一种依赖现象。低年级学生大多在父辈祖辈的全心呵护下,自己独立做事的意识和能力都不强。因此,本课的教学中要把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密切联系起来,尝试运用语文知识和能力,通过亲身实践来解决生活中遇到的问题。
3、在本课中,值得反思的另外一点就是,由于考虑了在时间上课文两个故事学习的衔接性,考虑了课文与生活的整合,忽略了识字的环节,学生在这一块的学习还是很不够的。
篇14:《看电视》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看电视》第二课时的教学设计与反思
1.知识与技能
(1)认识“全、奇”等生字,会写“爸、全”等生字。
(2)有感情地朗读诗歌,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3)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喜爱朗读诗歌。
2.过程与方法
(1)借助拼音,正确、流利地朗读诗歌。
(2)借助插图及联系生活经历,了解诗句的意思。
(3)通过反复朗读,感悟诗歌的韵律美。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感悟诗歌的韵律美,喜爱朗读诗歌,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重、难点与关键
学习生字词,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家庭成员之间的亲情。
第二课时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抽读生字卡片。
2.朗读词语。
全家 奇妙 精彩 关掉 球赛
音乐 写字 交换 完成 舞蹈
3.开火车读词语。
二、看图说话
1.出示挂图。
2.小组讨论:
(1)这是谁的家?
(2)他家有什么人?
(3)他们在干什么?
(4)你知道他们现在在看什么节目?
(5)你觉得他们开心吗?
三、朗读感悟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朗读课文。
“明明”和爸爸在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奶奶不看电视,一直笑眯眯地看着他们。这家人看电视的表现可真奇妙,这究竟是怎么回事呢?读读课文,看看谁先从课文中找到答案。
2.“奇妙”是什么意思?
“明明”家还有什么奇妙的事呢?
爸爸不看球赛让奶奶看京剧;我们把电视换成音乐和舞蹈,让妈妈放松。
3.文中是怎么说的?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
4.指导朗读第2~4节。
5.他们每个人都爱看电视,可大家都不看自己喜欢的电视节目,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6.朗读第6节,想一想:每个人心中的小秘密是什么?
7.说话训练。
用上“因为······所以······”的句式来说说第2~4节的`内容。
(1)因为爸爸孝顺奶奶,所以把自己爱看的球赛悄悄地换成奶奶喜欢的京剧。
(2)因为奶奶关心我们,想让我们高兴,所以把京剧换成我们爱看的球赛。
(3)因为我们都爱妈妈,想让妈妈放松,所以把球赛换成音乐和舞蹈。
“明明”一家看电视的场面真让人感动,正是因为大家心中都藏着爱,所以才会发生正么多奇妙的事情。
8.你们家看电视是什么样的?也是这么奇妙吗?
9.朗读全文。
四、课堂小结
从看电视这件平凡的小事中,我们感受到了“明明”一家浓浓的亲情。学了课文,你们心中一定有很多话想说,回家和爸爸妈妈交流交流。
五、布置作业
1.把课文读给爸爸妈妈听,和他们谈谈你的学习体会。
教后反思
本课教学设计以猜谜语的方式导入新课,通过和学生交流平时看电视的一些情况,拉近学生和本课的距离。在学文过程中,紧扣“奇妙”一词,让学生结合插图品词品句,边读边思考,边读边想象,将文中的语言内化为自己的语言。最后,我还设计了一个开放性的问题:”你们家看电视是什么样的?也是这么奇妙吗?”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来谈一谈自己做的不足的方面。这一环节加深了学生对本文内容的理解,并引导学生学会在日常生活中关心家庭中的其他成员。
【《蓝色的雅德朗》第二课时教学案例与反思(锦集14篇)】相关文章:
初一上学期美术教案-初中美术教案2022-05-04
美术教案-初一上学期美术教案2022-12-13
美术教案-初二美术上学期教案2022-08-20
初二美术上学期教案2023-08-02
小学音乐六年级上册教学计划2022-12-25
新疆教育学院实验小学语言文字工作职责2023-09-08
六年级上册音乐教学计划2023-06-24
六年级上册音乐科教学计划2022-10-21
六年级上册音乐学期教学计划2022-07-16
小学教育教学学期的工作计划2022-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