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语文教学反思

时间:2023-08-12 07:45:58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语文教学反思(精选20篇)由网友“Kasumi”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语文教学反思,供大家阅读参考。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语文教学反思

篇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语文教学反思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语文教学反思

教学是师生双边活动的一致和统一,现代教学理论早已阐明,在教学双边活动中教师是教学的主导、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在教学实践中要真正做到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却并非易事,其中既有教学思想方面的问题、也有教学艺术方面的问题。本文从三方面谈谈自己的做法和体会。

一、要做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在教学中发展学生的思维。

根据小学语文的性质、特点和教学目的,我比较注意把发展语言同发展思维结合起来,在教学中注意调动学生的多种感官,让他们动口、动脑、动手,使他们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二、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

在课堂教学中,我比较重视学法指导,根据学生和教材实际由浅入深、及时点拨、渗透总结,通过学生的.掌握,让学生形成自我获取知识的能力。以阅读教学为例,随着学生年龄的增长,我有意识地改变“学生跟着老师阅读”的做法,课前让学生明确阅读目的及用什么方法去学,学生明确了“主攻”方向,在阅读过程中就能积极主动地进击并一步步逼近“目标”。

三、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改进教法。建立新型的师生关系。

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也不能忽视教师的主导作用,相反,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更好地为教学主体服务,教师必须不断地改进教法,以自己的善教为学生善学树立榜样。同时,教师应设法建立一种互相尊重、平等合作的师生关系。以便通过师生的共同劳动来完成教学任务,为此,我注意吸引每一个学生投身于课堂教学之中,努力使他们成为学习的主人。学完每篇课文我总要问“学了这一课,你有什么收获?”给学生一个思考、交流的机会,鼓励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从不同的角度去总结、分析不完善的地方,启发学生自己补充。对于有些内容,我有意识地让学生争论,从而形成师生协作、共同探索的局面。通过教学实践我深刻地感受到,学生主体地位的体现。需要教师付出不懈的努力,我认为只要教师在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的同时充分注意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就能更好地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达到既教书又育人的目的。

篇2:语文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语文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摘要:新课程改革,要求教师教育观念发生根本性转变,教师主导作用必须淡化,而应突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那么,语文教学如何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简而言之,就是要让学生参与语文教学的全过程。

关键词:语文教学 学生 主体作用

一、内容由学生确定

从学习内容上来看,学生总是不满足于对教学内容或教师所阐述问题的记忆,喜欢对未来世界的探索。教师往往墨守陈规,照本宣科。知识陈旧,没有新鲜感,对学生缺乏吸引力。由于受魏书生教育思想的影响,我在教学中发扬民主,走群众路线。学什么,要让学生来确定,包括学习的重点和难点。学生会把自己已经熟知的内容作为一般性了解,把不懂的作为难点来学习,把未知的作为重点来探索。

二、课时由学生制订

教师在期初制定教学计划时往往就把课时安排好了,这很不科学。我在教学中根据学生实际和教学内容的难易程度,由学生制订课时。学生认为这篇课文容易理解掌握,那就只用一个课时,他们认为太难了,一两堂课解决不了,那么就再增加一课时,这就避免了教师制订课时的盲目性。

三、方法由学生选择

从学习方法来看,学生善于动脑,善于对事物变化的机制进行探究,渴望找到疑难的答案,喜欢寻找缺点并加以批判,有自己独特的学习策略、创新意识。一堂课,采用什么样的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我都让学生根据教材的特点和学生的实际需要来选择。

四、问题由学生解决

学起于思,思起于疑。学生在学习过程中遇到问题是常有的,怎么办? 是教师给出现成的答案? 还是让学生动脑筋寻根问底自己找到答案? 教师要引导学生认真探究,反复尝试。鼓励学生勇于暴露自己的错误,勇于独立思考,发表与众不同的意见。我告诉学生不管你们是通过讨论还是通过查资料等形式,最终找到答案,自己解决了问题,都是难能可贵的。

五、任务由学生完成

学习目标确定以后,教师不能包办代替,因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习任务当然由学生来完成。课堂上让学生根据自己对课文的理解,朗读出课文的韵味来;让学生理解词语,动手查字典、词典;让学生来理解课文,概括段落大意,找出文章的主旨;让学生归纳总结文章的写作特色及文体特点等等。

六、作业由学生布置

要正确认识学生之间的差异,采用恰当的方法使每个学生在自己原有的基础上有所提高,让不同层次和水平的`学生均能在自己原有基础上体验到成功,从而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教师布置作业往往一刀切,而忽视了学生之间的差异,因而造成差的受不了,好的吃不饱。为了解决这一难题,我让基础差的学生又推选了一位课代表,每次就由两个课代表分别布置不同的作业,作业量的大小和难度自然有所区别,让学生根据自己的情况自主选择。

七、测验由学生组织

除了学校组织的大型考试以外,每次语文测验我都让学生自己组织。我经常告诉学生考试是检验教师教学效果和学生对所学知识掌握情况的一种手段,通过考试能够找出教与学两个方面存在的问题,从而及时调整教法和学法,对存在的问题加以解决。我们要重视考试但不要害怕考试,更不能患考试恐惧症。我指导学生根据题型自己出题,然后制定标准答案,考自己学习上的竞争对手,再依据标准答案评卷,学生自己做试卷分析。考试时,我也不去监考,学生的考风也非常端正。这样,大大减轻了学生考试的精神压力,同时学生组织考试过程,本身就是一个再学习的过程,使所学知识得到很好的巩固。

当然,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同时,教师不能袖手旁观,要做好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篇3: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师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起主导作用。学生是认识活动的主体和学习主体,教的目的在于学生学,如果没有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的任何教育都无法落实。为了更好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我认为应该做到以下几点:

一、发扬民主师生关系

在教育工作中,教师的工作水平不仅取决于教师完成工作角色的任务水平,更重要的是取决于教师对教育事业和对学生的热爱,取决了师生关系的质量和水平。教师对学生真挚的热爱,学生对教师尊重敬佩是教育成功的重要因素,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当一个孩子跨进学校的大门成为你的学生时,他无限信任你,你的每一句话对他来说都是神圣的真理。在他看来,你就是智慧、理智和道德的典范……”作为教师,我们必须尊重学生从心底发出的对教师的这种神圣感和信任感。教师作为教育的主导力量,要赢得学生的热爱与信任,与学生建立民主平等的关系是教师的重要职责,是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个性发展的基本保证。为此,教师要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对学生要拥有一颗爱心。要关心学生、爱护学生,要把学生当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来看待。通过教师对学生的爱,使学生的心灵得到感化,为塑造学生健康的人格,建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发展个性奠定基础。同时,教师还必须把权威建立在长期与学生平等的交往中,要尊重学生,信任学生,主动关心学生,满足学生求知的需要。只有这样,教师才能真正成为学生可亲、可敬、可近、可信任的知心人,才能赢得学生的尊敬,才能促进学生的个性发展。

在教学工作中,要营造一个民主的、生动活泼的学习环境,主要是在课堂上,教师要面向全体学生,要尊重每一位学生的人格,要虚心接受学生的意见,向他们学习,古人云:“三人行,必有我师。”在某些方面,学生也会比老师强,教师要善于发现学生的长处,对学生在学习中好的见解,新的方法,教师要及时加以肯定和鼓励,要耐心听取学生的积极发言,对正确的回答给以肯定,让学生品尝成功的喜悦,满足其好胜心,点燃智慧的火花。对不正确或者“文不对题”的回答也要面带微笑地听取,还要鼓励学生大胆发言,并正确引导他们积极思考,找准问题的关键和实质,激发学习积极性。千万不要表现出不耐烦,甚至大声指责学生,挫伤学生的自尊心。教师要尽其所能关心学生,做学生的知心朋友,设身处地与学生一起思考,一起探索,使学生品尝学习乐趣,乐意学习,真正发挥主体作用,发展个性,不压抑个性发展。

二、在课堂上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

爱因斯坦说过:“提出问题比解决问题更重要。”以往,我们的教育大多压抑了学生的个性发展,忽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在课堂上,老师要求学生正襟危坐,接受、同化、记忆和再现传授的知识,即使理解和消化,也不过是为了牢固地记忆知识,若变换角度或换个场合,则不知所措。教师往往要求学生回答问题时面面俱到,注重答题的完整性和统一性,而忽视了答题的特性和多样性,这样,导致了学生被动接受知识,被动学习,对学习产生厌倦心理,使课业变成一堆“死物”,这样就谈不上学生的个性发展,更不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要让学生变被动接受为主动探索,教师就要鼓励学生多提问题。比如,我在进行《圆明园的毁灭》一文的教学时,从课题入手,引导学生提出问题--从课题上,你想知道什么?学生的思维很活跃。提出了自己的问题--“我想知道圆明园是什么样的?”“我想知道圆明园是谁建造的?”“我想知道圆明园是被谁毁灭的?是怎样毁灭的?”等等。就学生提出来的问题,我一一引导他们去认真学习课文;都得到了圆满的解决。这样,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探知欲。在课堂上,教师要为有把自己问倒的学生而自豪,要想方设法引导他们提问,如果学生提出来的问题令自己无法回答,那就意味着自身的教学方法高妙,就证明自己的教学方法成功,就能更好地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发挥,个性得到发展。

三、开展各种活动

丰富多彩的活动,不但能陶冶学生的情趣,更重要的是发挥了学生的主体作用,促进了个性的发展。在活动之前,让学生发挥各自的聪明才智,为每次的活动设计活动内容、活动方案、总结活动情况等。让学生在活动中大展才华。在绘画上有才能的,多让他们为黑板报、班报等设计刊头,并鼓励他们勇于创作,争取画出高水平的图画。在组织上有才能的,多让他们组织活动,并引导他们总结经验、教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提高自身的组织能力。多开展一些集体活动,给学生,尤其是后进学生以展示自己个性特长的机会。在活动中不要限制学生的个性和自由性,要启迪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全面发展自身独特能力的时空,对学生主体性的尊重,又是对未来活泼、多样、亮丽的世界的创造。

总之,作为教师,我们的任务是艰巨的,责任是重大的,我们是教育者,学生是受教育者,随时随地我们都要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用,注重学生个性的发展,为祖国培养出高质量的有用之才。

篇4: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历史教学论文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历史教学论文

一、激发学习兴趣,强化学生主动参与意识

众所周知,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堂上的导入同样是教学成功的一半。导入虽短,仅有几分钟的时间,但对学生情绪与兴趣的调动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导入会如磁石一般,深深地吸引学生。在具体的教学中我非常重视导入环节的设计,以丰富多彩、灵活多变、新奇而有趣的导入来代替以往的千篇 一律,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如音乐导入。音乐是一种艺术,更加富有感染力。用相关的音乐作品来导入,可以起到渲染气氛、烘托环境的重要作用。这样的导入更能让学生受到艺术感染力,使学生在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中顺利地进入新知的学习。如在学习《“百家争鸣”和儒家思想的形成》这一内容时,我为学生播放歌曲《三字经》,悠扬的旋律、清新的风格给了学生全新的感受,吸引了学生的有意注意力,在此基础上询问学生关于《三字经》的来历。这样自然就由歌曲引起了学生对三字经的关注与思考。如此导入更富有新意,更具有艺术魅力与教学感染力,更能激起学生强烈的参与意识与学习动机,更能够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又如,视频导入。历史具有一定的过去性,所记载是已经发生的人与事,通过相关的影视剧作品等来导入可以再现真实的历史。这样更能带领学生穿越,让学生如同身处其中,更能以学生强烈的感官刺激,更能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如在讲授《解放战争》这一课时,上课伊始我利用多媒体给学生播放关于三大战役的影视剧片断,震撼的画面、壮烈的场面大大增强了教学的直观性与形象性,使得生活在幸福安定之中的学生穿越历史,置身于那个特有的年代。强烈的视听效果自然会激起学生强烈的主体意识与学习热情,使学生急于想了解三大战役发生的背景与影响。这样的.视频导入比起直白的讲述更富有震撼人心的效果,更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二、转变教学观念,树立学生学习主体地位

1.由拥有者转变为开发者。师者传道授业解惑。当前形势下所需要的教师不再是一味地灌输知识,学生也不再是单纯地接受知识。教师与学生都是知识的主动构建者、积极的探究者。因此教师不要再满足于知识的拥有者,而是要更多地站在学习者的角度来审视我们的历史教学,与学生一起进行开发与创造。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不能独占课堂,只是简单地将教材上的文字转换成声音,充分教学的传声筒,而是站在与学生平等的学习者的位置上,与学生一起来开发教材,整合各种教学资源,与学生一起主动而积极地学习历史,还历史以生命的活力与魅力,让历史课堂教学焕发异彩,将静止的历史文字材料转换成一幅幅鲜活的画面与场景,让历史再现,让历史与现实结合起来,达到各种教学资源的优化整合,让学生真正学到活的历史,学会学习历史。

2.由控制者转为组织者。以往的教学中教师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利,要绝对的控制者,教学的一切事宜都需要按照教师的意愿来进行,学生只能被动接收,不敢有丝毫的逾越,甚至是一个小小的提问就会被教师视为与教学无关,而加以压制,教师与学生是控制与被控制的关系。因此教师变控制者为组织者与引导者,这样才能为学生创造更多的机会与条件来进行主体参与。站在学生的角度来为学生设计教学活动,预想学生可能会出现的反映,不要将整个课堂控制得死死的,而是为学生的主动思考与主体参与预留空间,让我们的教学富有弹性。要学会二次创作,要根据学生的随堂反应对预定的教案进行调整,必要时甚至可以放弃教案,处理好预设与生成的关系,使整个课堂教学在预料之中,又在预料之外,始终处于动态生成中。

三、开展互动探究,引导学生主体参与活动

1.创设问题情境,诱发学生探究。学起于思,思源于疑。提问是最常运用的教学手段,这是一门艺术。我们不是随意发问,而是要在知识的重难点、问题的关键处、学生思维转折处、理解容易出错的地方有目的发问,以此来引起学生的注意,引发学生的关注,引起学生的探究。如在学习“古代希腊民主政治”这一课时,围绕具体的教学内容与教学目标,针对高中生强烈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我提出这样的问题:地理环境对希腊城邦的形成有何影响?雅典民主政治具有哪些重要特点?这样的两个问题直奔教学主题,与教学内容密切相关,引发了学生的关注与思考,使学生将兴趣点与注意力完全集中在教学内容上,实现了学生思维的正迁移,实现了学生的主动探究。

2.鼓励学生质疑,延伸探究活动。提出疑问是发现问题的过程,是发现与创造的开端。探究式教学以解决问题为目的,我们不能将学生的思想与思维禁锢,而是要引导学生主动思考,让学生跳出教材与教室的狭小空间,敢于挑战,善于质疑,勇于提问,拓宽学生思维的空间,扩展学生探究的深度与广度。让学生不断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与解决问题。总之,我们要坚持以学生为中心,站在学生的角度来设计历史课堂,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篇5: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高中文科 历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 开发出来,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 质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乃是当务之急。笔者就此浅谈在高中文科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具体作法。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双纲”(即《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考试大纲》),认真钻研课本, 把课本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章、每一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 有数,目标明确,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 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 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 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我在近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中通过对课本的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 表的联系贯通,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伸和拓展,充分利用课本中智能因素,对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大 有好处。

然而,许多学生却不重视或不知道应怎样重视课本。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对课本内容已经 熟悉了,于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看社会上搞来的一些复习资料上。针对这种情况,我除对学生进行反复 说明外,还利用课本上的有关内容,编制成一些问题,以此督促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 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中,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对日本侵华问题的四个材料,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四则材料反映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扩张持何态度? 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

(2)结合材料,说明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

(3)你对蒋介石的上述言论有什么看法?

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供的有关材料,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课本 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此外还可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注意挖掘课本内容 中的隐性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的能力。如: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1)“公车上书”(2)强学会成立(3)《中外纪闻》的创办(4)维 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1)(3)(2)(4),而许多学生认为应是(1)(2)(3)(4),出现这一错误 就是由于忽视了课本中的'“强学会成立以后《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这句话。所以“《中外纪闻》 的创办”是早于“强学会的成立”的。

另外,还可将课本中的习题、思考题拿出来让学生做或对它们稍加改动再让学生完成等,以此来教育学生 重视课本。

三、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讲完一个章节内容,学生可能会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我就让学生把疑问提出来,交给全班讨论,教 师只在一旁作点拨、引导、启迪工作。对于学生不能解决或不易解决的问题,我根据具体情况给学生予以答复 或提示,必要时则给予个别辅导。

实践证明,学生自己搞清楚的问题,其印象是很深的,记忆也牢,这是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的重要方法 。

四、要求学生作学习总结

在每讲完一章、一单元及一本书之后,我总是要求学生写学习心得小结。写小结实际上是一次重新整理与 复习已学内容的过程。学生们很可能在写小结的过程中发现自己以前没有认识、理解的问题,以便弥补缺陷, 并把分散在课本中的知识加以系统化,从而可以更全面更深刻的理解。为此目的,我常有意识地布置一些带有 总结性的作业,让学生完成。如“抗日战争时期根据地的困难局面是怎样形成的?中共为克服困难采取了哪些 措施?各有什么作用?”又如“我们应如何理解解放战争时期国统区的危机四伏”等等。

另外在课堂上每讲一道典型例题或习题,或评讲试题时,也可让学生进行小结,其内容可包括:(1)题型 及演变;(2)解题所涉及的知识内容;(3)多角度解题思路的方法;(4)题目的改编、联想、引伸、拓宽等 。这样做可使学生的智能得到相应提高。每次测试之后,我还都要求学生对做错的答案一定要改正或重做,并 且一定要求学生认真进行总结分析,在此基础上教师再认真讲评,然后让学生制定今后复习的计划。

五、让学生讨论似是而非的问题

学生在学习、答题过程中,常遇到一些似是而非或有争议的问题,对此,通过课堂讨论、查漏补缺,就能 澄清概念、明辨是非,帮助学生正确理解问题。

例如,中国近代史上的资本主义产生这一问题,就要组织学生讨论“中国资本主义是不是‘欧风美雨’的 产物?为什么?”对此,要求学生先阅读课本,认真分析中国资本主义产生的历史条件,结合思考题,进行自 由讨论,各抒已见,然后由教师加以点拨,引导学生得到正确的解答,这样可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辩证思维和综 合分析的能力。

六、让学生分析错误

学生在认识和运用所学的历史知识过程中,总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错误,这是学习中的正常现象,教师的 责任在于引导学生发现错误,剖析错误,纠正错误。实践告诉我们,剖析错例往往比正面讲解印象更深。

所以,对于错误,特别是大部分学生易犯的典型错误,一定要认真剖析,让学生不仅要知其错,更重要的 是知其所以错,使学生在纠错过程中学习提高。

总之,正确树立“学生主体观”的关键在于教师转变观念,备课中结合学生的实际,分析学生可能存在的 一些问题,然后有针对性地去解决,这样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提高了,学习成绩就能明显提高。

篇6: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高中历史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教育理论和教育实践告诉我们,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的“教”是为学生的“学”服务的。在高中文科 历史教学中,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启发诱导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把蕴藏在学生身上的巨大学习潜能 开发出来,是不断提高历史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的关键所在。在教育面向现代化,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化, 注重培养学生能力的今天,改变以往教师讲学生听的传统教法,把教学的重点转移到学生身上,把提高学生素 质当作教学的出发点和归宿,乃是当务之急。笔者就此浅谈在高中文科历史教学中的几点具体作法。

一、让学生明确学习目标

在教学实践中,我依据“双纲”(即《中学历史教学大纲》和《中学历史考试大纲》),认真钻研课本, 把课本中每一个历史阶段、每一章、每一节的'具体要求和通过学习应该达到何种程度都告诉学生,让学生心中 有数,目标明确,既能增强他们学习的兴趣和信心,也便于学生检查自己学习效果。

二、引导学生阅读课本

课本是学生获取知识的主要来源,也是学生学习的主要依据,尤其是课本中的大字部分,是历史课堂教学 的主要内容。当然,对于小字部分和一些图表,也必须指导学生去阅读,这对于加深理解主要内容及拓宽学生 的知识是不可缺少的。就最近几年的高考试题来看,培养学生阅读材料、分析材料内容,归纳材料中有效信息 的能力显得更加重要。我在近十年的高中历史教学实践中,体会到教学中通过对课本的大字与小字、文字与图 表的联系贯通,引导学生多思、多问、引伸和拓展,充分利用课本中智能因素,对掌握基础知识和提高能力大 有好处。

然而,许多学生却不重视或不知道应怎样重视课本。特别是在复习阶段一些学生认为自己对课本内容已经 熟悉了,于是把大部分时间和精力用在看社会上搞来的一些复习资料上。针对这种情况,我除对学生进行反复 说明外,还利用课本上的有关内容,编制成一些问题,以此督促他们认真阅读课本。例如《中国近代现代史》 下册第一章第三节中,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前后对日本侵华问题的四个材料,我设计了如下问题:

(1)四则材料反映蒋介石对日本的侵略扩张持何态度? 采取了什么样的政策?

(2)结合材料,说明东北三省迅速沦亡的原因。

(3)你对蒋介石的上述言论有什么看法?

通过设计问题,让学生仔细阅读课本提供的有关材料,掌握课本的基础知识,并在此基础上,加深对课本 主要内容的理解与认识,培养学生的能力。此外还可设计一些问题,使学生在阅读课本时,注意挖掘课本内容 中的隐性知识,以培养学生的分析、理解的能力。如:

下列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应该是:(1)“公车上书”(2)强学会成立(3)《中外纪闻》的创办(4)维 新变法运动在全国开展

此题的正确答案是:(1)(3)(2)(4),而许多学生认为应是(1)(2)(3)(4),出现这一错误 就是由于忽视了课本中的“强学会成立以后《万国公报》改名为《中外纪闻》”这句话。所以“《中外纪闻》 的创办”是早于“强学会的成立”的。

另外,还可将课本中的习题、思考题拿出来让学生做或对它们稍加改动再让学生完成等,以此来教育学生 重视课本。

三、鼓励学生提出疑问

[1] [2]

篇7: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主动参与数学学习活动,是学生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和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的需要;更是培养学生参与意识和探索精神的需要。作为教师,只有在课堂上关注学生的发展,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学习,这样,才能切实提高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

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只有培养学生对数学的浓厚兴趣,他们才会积极主动地去学习。数学教学应以学生爱学数学、乐学数学为根本追求,所以,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保证。如何创设最佳的学习氛围,激发学生的兴趣,我认为,创设愉悦和谐的教学情境是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其独立思考的一个好方法,它能充分地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如教学“一个因数中间有0的乘法”时,利用课件创设小猴子吃桃子的情境,然后提问,现在盘子里一共有几个桃子?从而引出0和3相乘的式子。这样生动有趣的引入,学生顿时兴趣盎然,很快投入到学习当中。

数学来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创设与学生生活相关的学习情境,也会引起学生的极大热情投入到学习活动中。如在教学“元、角、分的笔算乘法”时,如果只是讲解怎样列出竖式计算,再做练习,学生很难对其产生兴趣。因此,在教学中,让学生分组扮演售货员和顾客,进行售货、付款的游戏活动,既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又帮助学生进一步掌握了元、角、分的笔算乘法。

注重问题意识的培养。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难。”的确,质疑是思维的导火索,有了疑惑,才能促使学生去思考和探索。因此,在教学中,教师要经常启发学生不断提问,不断发现尚未解决的问题,培养学生善问、会问,在疑问中去探索、去发现。如教学“商中间有0的除法”时,先让学生说出一些0除以一个数的例子,有的说0÷2=0、有的说0÷5=0……这时,有个学生说0÷0=0,马上又有学生站起来质疑“你说得不对,0÷0也可以等于1,因为,根据商×除数=被除数,0和1相乘也得0。”“一石激起千层浪”,同学们议论纷纷,我趁机让学生围绕0÷0=?这道题展开讨论,最后,同学们发现,当0作除数时,0除以0找不到一个确定的答案。因此,最后得出:0除以任何不是0的数都得0。这样,既拓宽了学生的解题思路,又树立了学生想获得更多知识的决心,使学生在学习中善于发现问题,敢于提出问题,巧于解决问题。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作为一名教师,必须改变传统的思想观念,要把学习的主动权真正还给学生,培养他们主动去探索新的知识。要做到“凡是学生能通过自己主动探索解决的问题,决不能代替;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决不提示;凡是需要学生合作学习的,就大胆放给学生。”因此,在教学“长方形的周长”时,我没有按例题提供的解题方法讲解,而是利用学生手中的数学课本,让学生思考有什么办法知道课本封面的周长?经过讨论,结果学生得出了多种解法,在肯定学生的每一种解法的基础上,我又引导学生比较哪一种方法最好。这样,就给学生的自主探索留出了较多的空间,大大地激发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的主体作用得到了充分的发挥。

总之,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只有关注每一个学生,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作用,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才能最大限度地搞好课堂教学,切实提高学生的数学素养。

篇8:注重情景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本节课的教学内容是牛津英语3B教材M3U3第三教时.主要教学目标有:1.让学生会听,说,读,写单词sweater,jacket,season.2.让学生会读,写句子What season is it?It is…3.让学生能正确运用句子What season is it? It is…4.通过游戏,让学生了解每幅画表示的季节.教学重点,难点是让学生能正确问答What season is it? It is…

基于三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他们年龄小,注意力容易分散,生动,形象的事物才能更有效的引起他们的长时注意.故在一些新知识的引入,情景的创设上采用了多媒体教学.设计.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和掌握知识.在教学句型What season is it?It is…时,我先用媒体出示春天的美丽图片,让学生猜What season is it?It is..再通过其他三个季节的不同特征来巩固句型.为了让学生能更好的掌握句型.我用媒体播放不同季节不同的声音.让学生猜是哪个季节.这样既训练了学生的听力,也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

老师的教是为了以后的不教,所以课堂上应注重学生一些学习的方法,规律.在本课的单词教学中,我注重让学生初步感知发音方法,了解发音规则,培养他们一定的单词拼写能力,为以后更快更好地记忆和学习新单词打基础.如教单词jacket时,我先引出旧单词apple,bag, cat.a的发音来引出新单词jacket.

在这节课中,也有许多不足之处,如在做Read and guess时.我应该放手让学生去说,去猜.这样学生会更加干兴趣.效果会更好.

篇9:阅读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阅读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阅读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是新课程理念的体现,也是提高课堂效率的要求.教师可从营造愉悦氛围、提供对话空间、鼓励大胆质疑、重视个性体验四个方面尝试实践,以期引领学生阅读走向深入.

作 者:倪宁馥  作者单位:泉州第一中学,福建,泉州,36 刊 名:考试周刊 英文刊名:KAOSHI ZHOUKAN 年,卷(期): “”(39) 分类号:G63 关键词:阅读教学   主体作用   学习情况  

篇10: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改革课堂教学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本文论述了改革课堂教学模武,转变教师的角色和地位,更新教学观念,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导作用,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从而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出符合时代的外语人才,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活动的主体,教师成为教学的组织者、引导者.只有学生成为了教学活动的主体,才能真正地培养学生的语言技能.

作 者:练长城  作者单位:重庆工程职业技术学院,重庆,400037 刊 名:科教文汇 英文刊名:EDUCATION SCIENCE & CULTURE MAGAZINE 年,卷(期):2009 “”(23) 分类号:G421 关键词:课堂教学   主体作用   创新能力  

篇11: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浅谈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教育家陶行知说过:“先生的责任不在教,而在教学生学。教的法子必须根据学的法子。”我们教师以前在讲课时,对学生的能力往往是信任不够,总怕学生听不懂。在讲到某些重、难点时,由于对学生潜力估计不足,所以教师讲道理多,而学生说的不多,更不要说自学了。有些学生在长期的“填鸭”式教学方式下,自身的自学能力已经被埋没。

对此,我的体会是: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教会学生学习的方法,才是让学生成为课堂主宰者的真正解决之道。让学生由“要我学”“我要学”变成“我会学”“轻松学”。

怎样才能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让每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投入课堂的学习中,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呢?这就需要建立以学生为主体的课堂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教师为学生设计、组织各种课堂活动,并事先设想可能出现的问题,做好应急准备。将学生引入情景后,教师应把角色充分甚至完全交给学生,自己可以作为旁观者或其中一员,留心倾听,记录出现的问题或错误,之后作简明扼要的小结,就学生在活动中对信息的接受、传递及语言的`应用等情况加以讲解讲评。而作为主角的学生,便可以大胆积极地投入交际实践活动。

1.教会学生“看”书。基于政治学科的特点和近年来中考发展的趋势,我认为学生首先应该学会“看”书。千万不可忽视阅读课本的重要性,只有真正的看懂看透教材,学生才能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和掌握,把听起来空洞乏味的内容变成自己的阅读体验。

学生在阅读时,首先从宏观上把握当天所学内容,在心中构建出基本框架。让学生知道今天要学习的有那些内容,以及这些内容之间有何内在联系。

2.教会学生提问。教师作为教学活动的引导者,理应在适当的时候启发学生,引导学生,将学生一步步的领向真理。这个过程中就需要学生不断的提出问题,思考问题。很多学生在考试时,面对题目和材料往往无从下手,这说明他们平时缺乏这方面的锻炼。

学生在政治学习的过程中,同样需要“凡事问个为什么”,学会提问。无论是书本上的材料,报纸上的时事,都可以做为学生提问的素材。按照“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路可以很好的培养学生提问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3.教会学生答题。政治学科的中考命题,题型多样,既有选择题,又有辨析题,分析题,各类试题,有的以文字形式出现,有的以漫画、图表的形式出现。纵观近几年政治学科的中考情况,学生在答题时普遍存在的问题就是不会提取有效信息,以至失分过多。

作为教师,教会了学生看书、提问和答题,自身还要谨记美国心理学家詹姆斯曾经说过的话:人性中最深切的素质是被人赏识的渴望。课堂上,对于学生的任何回答,教师要给予不同的评价。保护学生发言的积极性。在纠正错误时,也讲究方式、方法,切不可讽刺、挖苦、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尤其教师要一视同仁,不可偏爱优秀生,忽略中等生,否则,教师就失去了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学生也会失去回答问题甚至是学习的积极性。

总之,随着制度的改革,变数越来越多,但是,如果真正做到了在课堂教学中以学生为主体,使学生学会了学习,掌握了方法,成为学习的主人,那么他们就能从容应试。我想,这是实施改革,减轻学生负担,提倡素质的初衷。

篇12: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主要内容:现代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本质是一种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就学校教育而言,人的发展和培养主要是通过教学活动来实现的,因而学校的教学水平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发展方向和水平。而教学作为一种教与学相结合或相统一的活动,在这一活动中学生是发展性的主体,因此,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主体作用既是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我们当前在减负的基础上提质的关键。基于此,本文将力图运用主体性教育思想和原理,对在高中生物学科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作一论述。

关键词:生物教学发挥主体

1、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目的意义

1.1使学生和教师都认识到,学习不仅仅是发生在课堂内的45分钟,也不仅仅是充满标准答案的一本教科书,也不仅仅是是坐在课桌旁等待知识的权威(教师)发号施令,学习应该是一种时时处处的生活经验,一种无拘无束的艺术创造,一种和谐愉快的过程和体验。能增强学生自信心和成就感,减轻学习压力,创建优良校园文化,从根本上解决学生厌学情绪和违反校纪问题的发生。突出学习的研究性,促进学习“从知识传授向自主学习的转变”,以学生需求出发,教师指导,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能体现对学生兴趣、才能、志向的理解与尊重。培养学生的科研意识,提高学生综合应用知识、获取信息、处理信息的能力,增加学生的心理素质和处理人际关系的能力,使学生养成团队精神,规范学生的个人行为,全面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学生主体作用的确立方法

2.1创设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

课堂教学心理气氛指师生在课堂教学过程中的情感状态的综合表现。它是教师和学生集体相互作用所构成的一种心理环境,它影响着课堂上师生的思想和行为、教学的效果以及学生个性的发展。实践证明,消极、冷漠、沉闷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不能满足学生的学习需要,背离了学生的心理特点,造成师生间的不融洽,同学间的不友好,学生往往会产生不满意、烦闷、厌恶、恐惧和紧张等消极的态度和体验。相反,积极、民主和谐、生动活泼的课堂心理气氛则符合学生的求知欲和心理特点,师生、同学之间关系和谐,学生就会产生满意、愉快、互谅互助的态度和体验,在这种积极的态度和体验的支配下,学生就能充分发挥其自主性、能动性、创造性和开拓性。因此,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是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前提,在教学中我们可采取如下策略来形成良好的课堂心理气氛。

2.1.1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课堂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活动的场所,课堂教学中师生关系的融洽与否,对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和教学效率的高低有直接的影响。师生关系融洽,气氛活跃,学生就越主动。但是,生物教师所教的班级较多,往往是上课时来,下课时走,平时和学生交往的机会比较少,师生间缺乏情感上的交流。因此,我们就要充分利用课堂四十五分钟,在传授知识的同时去关心学生,把每一个学生都看作是值得尊重的人,以平等的身份去和学生做心灵上的朋友,形成师生间的良好关系。

2.1.2使教学富有情趣。热烈的情绪与浓厚的兴趣既是产生良好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原因,也是衡量课堂教学心理气氛的基础。生物界是一个纷繁复杂,多姿多彩而又充满神奇和奥秘的`世界。因此,在教学中,我们应不断扩大自己的知识面和提高教学技能,并利用多媒体技术等来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学习生物的热情。

2.1.3教学的内容要难易适度。根据新发布的课程标准的规定,高中生物教学的目的在于培养学生初步的生物学思想,树立起辨证唯物主义的世界观。从这一教学目的看,对教学的难度和深度要求都不是很高,这样,教师就有了很大的自主权。因此,在教学安排上,我们应使教学内容难易适度,内容适量。使每一个学生都能通过积极的努力取得学习上的成功,当学生有了成功体验后,他们就会有一种内心的幸福和喜悦,产生强烈的理智感,有利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

2.2构建主体参与的教学模式

良好的课堂教学心理气氛形成后,学生就会产生主动学习和探索的心向。此时,我们应始终把自己定位在学生自我发展的引路人和指导者这一角色上,采取多种策略使每一个学生最大限度地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教学中体验到包括感知、思考、概括、记忆、运用等诸环节在内的学习---认知的全过程,做到自我设计、自我发展。在高中生物教学中,可采取如下教学程序。

2.2.1学生自学。由于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较强的认知能力,加之现行高中生物教材的浅显易懂特点,在每一专题的教学前,我们可先向学生提出明确的自学提纲,然后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如在讲“生物的遗传”一节时,我们可向学生提出以下几个具体问题作为自学提纲:①什么是遗传?其途径是什么?②遗传的物质基础是什么?③为什么亲代性状能传给子代等。

2.2.2师生展开讨论。在学生自学的基础上,教师可就该课题的重点、难点内容提出具有启发性的问题,引导学生相互讨论。如在上述一节的教学中,可让学生讨论下面两个问题:①为什么同样是受精卵细胞,有的发育为雌性,有的发育为雄性?②为什么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遗传病总是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

2.2.3启发引导,形成结论。在学生讨论的过程中,教师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围绕教学主题,对大多数学生难以理解和认识的共性问题进行启发,帮助学生沟通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以实现学习上的迁移。如在讲完前述一节课后,我们就可以引导学生结合以前学过的减数分裂等知识,来合理解释同父同母的兄弟姐妹

间存在的性状差异。最后,在启发的基础上,引导全体学生对重、难点内容形成科学的结论。

2.2.4适当练习。在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任何一门学科教学的最终目的都在于提高学生的相应素质和培养学生相应的能力。因此,在教学的最后,我们要布置具有典型性的练习,指导学生独立地将所学知识灵活地运用于实际,使学生学到的理论知识在运用中得到巩固和发展,以形成学生新的技能,促进学生能力和智力的发展。如“生物的遗传”一节学完后,我们可向学生布置以下练习:一个地区的男女出生的比例为什么总是大约为1:1?我国婚姻法规定禁止近亲结婚的原因是什么?

2.3提倡学生间的合作学习

人的受教育的过程,同时也是一个社会化的过程。研究表明,人的社会化的关键和最终结果在于其个性化的形成,在于人的自主性、能动性和创造性的发展。而社会化的一个有效途径便是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因此,学生之间的合作互动学习有利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生物学本身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在教学中,我们应多设置一些实践性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进行合作学习,然后在的合作中相互交流,相互讨论,相互启发。这样,在心灵与心灵的碰撞中,学生的主体性就得到了发展。

综上所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有赖于良好课堂心理气氛的形成,学生的主体参与以及学生间的相互合作学习。在教学中,只要我们从以上几点入手,学生就一定能得到主动的、全面的发展。

主要参考文献:

1、《认知发展心理学》,浙江人民出版社,出版。

2、J.皮亚杰《儿童心理学》,商务印书馆1980年出版。

3、《课堂教学理论》,上海师范大学主编出版。

篇13:高中政治教学一定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高中政治教学一定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丘白梅

摘要:目前高中政治课堂上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必须要重视激活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确保高中政治课堂的实效性。高中政治教学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要让高中生参与预习活动、新课活动、讨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

篇14:高中政治教学一定要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高中政治课堂在新课程理念下趋向于“以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发展,但是受传统教学模式的影响,目前高中政治课堂上忽视学生主体作用,灌输式的教学模式仍然存在。为了解决这样的问题,教师必须要重视激活课堂教学,发挥学生的主体教学作用,确保高中政治课堂的实效性。

一、学生参与预习

课堂教学只有45分钟的有限时间,而为了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之中发挥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必须要学会让学生积极地参与

预习活动。预习有利于开展探究学习,课堂上探究学习活动的开展需要课堂时间更为充沛,而预习内容的预先实现使得探究学习时间更为宽松,使得学生的自主学习活动得到有效支持。让学生参与预习活动可以通过这样几种手段实现:1.引导学生提取重要信息。

教学过程离不开课本上的基本内容,在课堂教学前,教师要注重引导学生学会提取重要的内容。课本阅读能力的提升对学生学习能力能否提高起着重要的作用。学生只有看懂、看会教学内容,才能对其中的重点、难点加深理解。教师适当地训练学生在5分钟之内进行快速阅读,然后找出重点语句和关键词,长期的训练能够使得学生掌握信息提取的基本方法。2.形成知识结构。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己来编写学案,这样学生就能够在预习过程中整理出基本的

知识框架。例如,教学《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我国的政党制度》《我国的宗教政策》这些课程时,教师可以鼓励学生按照“定

义―制度要点―案例分析”三方面进行学案整理,让学生学会知识点的总结预习。

二、学生参与新课学习

为了激活课堂,让学生参与到新课学习之中,教师要注意转变教学传授的形式。传统的教学模式多数是教师进行讲解,学生听讲,随时回答教师提出的问题。这样长期不变的教学形式,使得学生会产生厌烦心理,更不用提主动参与学习活动了。因此,教师必须要转变教学形式。适合政治课堂的形式有:讨论、辩论、演讲、表演多媒体教学、情景创设等。设计丰富的参与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能够在轻松自然的氛围里得到启发。例

如,教学《消费及其类型》时,教师就可以指导学生进行预习,然后组织课堂讨论,首先提出问题:“汽车已进入寻常百姓家,早富起来的一些人用现金购车;爱车族中的一些人贷款购车;还有一些人在持币观望,他们期待着汽车价格大幅度下跌;但对于大多数普通百姓来说还只能“望车兴叹”。从消费方式上看,这些购车的人可分为钱货两清的消费和贷款消费。”然后,根据这样的现状来辩论哪种消费模式更为合理。这样有趣的讨论问题作为教学的练习内容,能够让学生积极地投入到对新课的学习之中。

三、学生参与讨论

高中政治课堂的讨论模式主要以小组讨论为主,但是目前小组内成员的展示、发言安排不精细,结果是优生更优,差生更差;小组内点评,教师缺乏统一的规范,使得组内积分不科学。这些都直接挫伤了一些学生的学习热情,使部分学生被边缘化,这和发挥学生主体性的本意相违背。让学生参与讨论活动之前,教师必须要建立起师生、生生之间的平等友好关系,注重学生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使学生更加充分和自由地发展。此外,教师要合理组织讨论活动,让学生充当讨论的主角,一般问题只由学生讨论解决,难点由教师示范后再讨论。然后,师生共同梳理知识,归纳学习内容,进行归纳训练。例如,教学《源远流长的`中国文化》这节课时,有些知识内容就可以让学生讨论解决。例如,了解古代中国文化发展的轨迹和历程。你会用什么样的词来描绘我们中华文化的特点。整理出汉字和史学典籍的发展历程。这些内容都比较简单,学生可以在小组讨论过程中完成。而对于小组内的后进生,教师可鼓励组长让他们回答相对较为简单的问题,实现共同进步。而对于“除了汉字和史学典籍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发挥了重要作用,中华文化源远流长还得益于什么因素?”这类问题,学生的解决可能会存在偏差,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先讨论,然后由教师进行总结。最后,师生共同梳理出这节课的知识点。

四、学生参与实践活动

人教版高中政治课本上安排了相应的综合活动内容,这些内容可以设计成为实践活动,让学生发挥学习的主动性,同时也使得政治课堂变得更为精彩。实践活动的组织首先要挖掘教材内容,巧妙、精细地裁剪教材内容,糅合教材,突出素质教育特点,落实素质教育任务。整理出这个单元的总体知识点,让这些知识点能够为实践活动提供理论依据。之后,要安排任务,组织学生完成实践活动。例如,教学综合活动《正确对待金钱》教师可以布置如下任务:1.收集古今中外特别是周围人对金钱的看法和能表明某种金钱观的具体表现、事例。2.给故事续结尾。3.准备辩论内容“有钱能使鬼推磨”“有钱不能使得鬼推磨”。学生在班长(主持人)的指导下独立自主地完成这些教学任务,实施过程中由教师进行适当的指导。

综上所述,高中政治教学要想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必须要让高中生参与预习活动、新课活动、讨论活动和实践活动,使得课堂教学变得更为精彩。

参考文献:

[1]周博。高中政治教学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性作用[J]。成才之路,(14)。

[2]张春梅。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学生主体地位的研究[D]。苏州大学,.

(作者单位广东省河源市连平县连平中学)

篇15: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1、多让学生独立思考

我们经常听说学生学语文一听就懂,一做就懵。有时老师越是讲如何做,如何理解,而学生越是糊涂,原因在于学生只循老师的思路而未能开发自己的思维。为此老师要先出示一些问题,让学生思考,以开发他们的思维,然后再讲解。这样比教师直接讲好得多。这是因为学生开发了自己的思维,动脑筋思考,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教育家,语文特级教师魏书生老师曾说:“要用有研究价值的问题去点燃学生思维的火花,给予提示,给予时间,不满足于问题的解答,应追求思维的深度与广度。”

2、加强自由讨论

自由讨论是不可少的课堂教程,它是思想的碰撞,智慧的交锋,是整节课学习的高潮,思维的高潮。为学生的学习创造一个宽松和谐的环境,使学生敢想、敢说,通过讨论激发思维的火花,通过答疑明辨是非,加强了自由讨论的学习形式,学生面对学生敢于直言,敢于说对,敢于说不对,敢于开诚布公、各抒己见,表达自己的观点,虽然每个同学的看法或答案都不可能是准确全面的,但在七嘴八舌中,都示演了大脑的分析、比较、综合、整理,对各种信息进行了评价、分析、筛选或优化,既培养了学生倾听别人意见和观点的品德、作风,又补充了自己答案的不足。通过学习别人的语言,丰富了自己的词汇,提高了语文表达能力,养成了自己虚心学习的好思想,好作风。

3、重视新课点拨

新授、点拨是老师必要的讲解教程。唇枪舌剑的讨论留下了问题,学生也到了“悱”、“愤”的程度了,对课文的内容也有了较为全面的认识。这时老师对一些讨论未决或争论不休的问题,在与学生共同探讨中,适时加以点拨以达到较圆满的效果。新授、点拨,重点是点拨,意在引导学生把思维的“弓”拉满,然后让他们自行去突破。可以附以表演、示范来促使学生之间发表自己对课文的理解认识,比如说教朱自清的散文名篇《荷塘月色》可以先让学生自读,品味,听《荷塘月色》的录音播放。

篇16: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首先要有爱心

大教育家孔子把“仁者爱人”的精神倾注在学生身上,对学生怀着深厚的感情,“爱之能勿劳乎,忠焉能勿诲乎”。正是这种真诚无私的爱,使孔子不仅赢得了学生的信赖和尊敬,而且师生亲密无间,并升华成一种巨大的教育力量。这也很好的诠释了“人文关怀”的重要教育理念。“爱是教育走向成功的关键”。鲁迅说过:教育是缘于爱的。爱不是抽象空洞的概念,而是教育观念转化为外在行动的具体而细微的实践过程。爱的内涵是多方面、多层次的,在当代主要体现为关心、信任、保护、理解、尊重、期盼、宽容等。师德的本质是热爱学生,爱心就是教师道德的灵魂。

语文教学实践充分证明,以学生为主体的爱,的确能给予做错事的学生以改过自新的勇气,能鼓励学生说出满意的答案,能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能让学生感受到自我的存在与价值的实现,能让学生在一个心理健康的时空诗意地生存,也能使师生间的距离缩短,关系融洽,使学生奋力地攀登成功之巅。

要平等、公平对待每一个主体,尊重主体的差异性

要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还应体现在平等地对待每一个学生。在教育视域里,一个有道德的教师,应富有公正、平等意识。在教师眼里,每一个学生都应是一个天生的平等派,没有高低贵贱之别,也没有优劣好坏之分,每一个学生都是一棵有待雕刻的树木,应把每一个学生都当成一项研究课题,把学生的所谓“差异”当作丰富教育艺术的源泉,而不应有“标签”,不应另眼相看,甚至给予心灵上的惩罚与折磨。

教师要相信并承认每一个学生都是一个可能性的存在,都需要以耐心与信心平等的对待,只有在平等的基础上尊重学生,才能发现学生的闪光点,才能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现代教育理论告诉我们,教育最为重要的就是发现并尊重学生的差异,根据学生的差异并遵循这个生长点去培养,促进学生最大限度的发展。风行全球的多元智能理论也启示我们:每个学生都是具有自己的智力特点、学习类型和发展方向的潜在人才,教师应选择相宜的、多样的评价手段评价学生,应以自身别具的眼力和襟怀来包容学生个性之间的多样性和差异性,放飞新生命的灵思和情感,以心灵拥抱心灵,以激情关照激情。因此,教师必须平等地 对待每一位同学,必须尊重学生的差异性,在日常的教育活动中,应当尽可能地设计不同的评价方法、评价标准。多一把衡量的尺子,就会多一批好学生。

3营造轻松的语文课堂氛围

结合案例教学

有些文章内容晦涩难懂,学生从字面难以理解,老师有责任帮助学生解决难题,切不可让学生带着困惑下课或者继续学习下面的内容。而有时候这些难题确实难以凭借老师的语言描绘帮助学生理解,这时就要借助一些学生见过的案例帮助他们理解,适当的时候还可以通过多媒体放给学生看,让他们通过肉眼的观察及老师的讲解理解。比如《列夫·托尔斯泰》写托尔斯泰的眼睛“这对珠宝有魔力,有磁性,可以把人世间的物质吸进去,然后向我们这个时代放射出精确元误的频波”。

开展轻松的导入

导入有很多种方法,比如直接导入、复习式导入、设置悬念式导入等,但是这些导入方法归结起来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告诉学生现在已经正式上课了。而事实上课间10分钟的休息时间很短,因而在上课最初学生还停留在娱乐的氛围中,思想不是特别集中,这时候的课堂效果往往不特别好,与其这样不如教师陪学生一起放松下,在放松的过程中逐步引入课堂话题,比如给学生讲个小故事,通过这个故事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同时借助这个故事切入本节课的主题,让学生不知不觉地进入学习状态,达到学生感觉自己不是在学习而事实上自己就在学习的目的

设置有趣的教学活动

孔子云:“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兴趣自古以来就是学生最好的老师,一旦激起学生对某一门科目的兴趣,学生就会非常爱这个科目,变被动为主动,自觉地钻研这门课。因此,在语文教学过程中应当设置一些有趣的教学活动,让学生在玩中学,在轻松的课堂氛围中学习。比如在教学生拼音时可以开展找朋友这样的教学活动,将找朋友这首儿歌及找朋友的这个游戏引入语文课堂中,增强课堂的趣味性,具体操作就是教师课前用卡片制作成相对的正反义词、汉字组合、拼音的生母与韵母等,让学生拿着其中的一张去找另一张。一学生说:“找呀找,我的好朋友在哪里,谁是我的好朋友。”与其他学生的卡片对上了就说:“我是你的好朋友。”找错了就说:“错错错,赶快去找好朋友。”[2]又或者是汉字大抢购,就是教师或者学生收集一些标有商品名字的卡片,将它们集中放在桌子上,然后让学生抢购,抢到这个物品的前提是准确地说出这个商品的名字,最后比比谁抢到物品多,对抢得多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奖励,让学生体会到竞争意识,让他们在动中学习,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4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促进学习兴趣,必须优化提问,创设情境,活跃气氛。孔子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知者不如乐之者。”他把学习中的“乐”提到如此地位,是有其根据的。应该怎样让学生成为学习语文的“乐之者”?首先应该在课堂教学中努力创造教学情境,在活跃课堂气氛这一环节上下功夫。“活跃”的表现最突出的特征即学生在教师指导、提问、启发下“思”和“言”的活跃,尤其是“言”的活跃。为此,备课时就根据学生实际水平的差异,设计一些难易程度不一,详略要求有别的问题,针对不同的学生分别要求;在课堂上,则根据学生的不同性格、语言能力,把握机会及时进行激发和启示,创造条件为学生的“思”和“言”提供机会,使他们产生“言”的欲望,从而达到激发学习兴趣,活跃课堂气氛的效果。

优化提问,须优化问题情境。所谓问题情境,指的是一种具有一定困难的、需要学生克服的带有启发性的学习情境。创设一种问题情境,能使学生的思维处于兴奋、活跃的状态,能使他们去主动地思考、探索。

优化提问,还须因材施教,创设不同的任务情境。心理学表明:学生的个性水平存在差异,教师要针对这些差异,创设不同的任务情境。如果提问对象是接受能力较差的学生,提问应多以知识性问题为主,直问直答,注意设计的问题要有一定的坡度和深度。所谓坡度,是指设问时应该由易而难,由简到繁。层层递进,步步深入,从而引导学生的思维跟着“爬坡”。提问的时机,提问的方式选择得当,能启发思维,发展智力,活跃课堂气氛;选择不当则可能弄巧成拙,破坏课堂气氛。提问应掌握火候、选准时机,巧设疑难。具体来说,提问要注意:置问于教材的疑难处;置问于教材的矛盾处;置问于教材的含蓄处。提问方式也很多,常用的有:曲问式,为了加深对问题的理解,给学生留下难忘的印象,教师在课堂提问时拐一个弯提问;想象式,就是引发学生多角度思考,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点睛式,就是抓住课文精妙之处提问。

篇17: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浅谈数学教学中如何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活动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教师在课堂教学中主导作用的`发挥,首先应体现在能否最大限度地引导学生积极参与教学全过程.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所有的新知识只有通过学生自身的“再创造”活动,才能纳入其认识结构中.才能成为有效的知识.要使学生有效地由未知向已知转化,促使他们掌握学习的主动权.必须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其蕴藏的学习潜力.下面结合本人实践,浅谈几点初中数学教学的体会.

作 者:赵珍联  作者单位:石家庄市第七中学,河北,石家庄,050061 刊 名:教育实践与研究 英文刊名:EDUCATIONAL PRACTICE & RESEARCH 年,卷(期): “”(4) 分类号:G633.6 关键词:观察思考   作业批语   数学教学   学生主体  

篇18: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

一、明确任务  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明确任务?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的揭示:你们学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的多,这也是语文科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能自己解决,就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

[1] [2] [3]

篇19: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

西昌市西宁中学    李万云

培养目标是素质教育的灵魂,课程体系是素质教育的核心,而课堂教学则是素质教育的关键,因为目标和课程都要以课堂为中介作用于学生,因此,也可以说优化课堂教学是减轻学生负担,提高学生素质的正道。这一种认识的核心就是要以学生素质结构的形成过程,素质水平的提高作为出发点,来重新组织我们的课堂教育,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语文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结构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明确任务  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任务,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任务,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让学生明确任务?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的揭示:你们学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的多,这也是语文科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能自己解决,就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例如用”勤劳”造句,第一个学生说:”我的妈妈很勤劳。”紧接着造句的学生,往往只把主语“妈妈”改成“爸爸”、“奶奶”...... 如果不及时提醒,学生产生思维定势,训练效果就差。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此时进行启发“谁能把妈妈怎么勤劳,说给大家听听? 于是学生会说。“我的妈妈很勤劳,下班回家还买菜烧饭。“我的妈妈很勤劳,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句式基本相似,但内容有了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谁能换一个说法,先说说妈妈怎样勤劳,然后再用上‘勤劳’。”学生在教师的再指导下,跟着作变式训练:“我的妈妈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很勤劳!像这样的训练过程就做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比如《一定要争气》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与第三部分结构层次基本相同,就可运用“教法的渗透转化”的方法,精讲第二部分,让学生弄清“童第周为什么要争气?”“童第周怎样争气?结果怎样?”等问题,然后引导学生按照学习第二段的方法自学第三段,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如“从中心句入手课文”这一学法,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操作程序: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2、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3 、文中哪些词句跟中心句的关系密切,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中心的?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基本特征。鉴于这个,我们提出了针对教师而言的改善师生关系的三大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理解与支持原则

(1)理解学生现实的处境。他们由于学习上落后,已经受到或正受到老师、同学、家长及社会的轻视。

(2)理解学生由于自己未能很好完成学业任务而产生的自责与自卑心理。

(3)理解学生的现实愿望。他们想改变学习落后面貌、改变消极处境,改变过去不光彩的形象。

(4)支持学生的上进心与积极表明自己特长的愿望。

3、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

(2)鼓励学生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9.19.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构建语文乐学课堂结构]

篇20: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论文

“为了每一位学生的发展”是素质教育的核心理念,围绕这一核心理念,新型教师应以人为本,以学生为本来重新组织我们的课堂教育,探索课堂教学的新思路.“乐学教育”理论认为教育过程是一个自我组织过程.发展的动力来自内部,即来自教师的自我组织和学生的自我组织两个方面,两者缺一不可.学生的课堂学习是一个心理结构自主构建的过程.教师是外力,根本的动力来学生自身.教师的教只有建立在学生自主构建的基础上,才能发挥作用.教师的自我组织作用主要表现在善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灵活驾驭课堂的艺术,善于因势利导,在错综复杂的非线性关系中锻炼学生的自学能力,这就是说,教师要充分重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把教学过程变为使学生会学习的过程,以达到“教是为了不教”的目的.

那么,在语文教学中,如何建立学生语文素质自主构建的课堂结构呢?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呢?

一、明确目的 激发兴趣

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就是使学生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意学习.实践表明,有意学习与无意学习的效果存在极大的差异.如果学生明确了学习目的,积极地参与学习,保持良好的注意及情绪状态,就能取得较好的学习效果.那么怎样让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呢?一般采用的是下列三种方法.第一种,开宗明义法:教师在每节课开始时,挂出小黑板(或是口头讲述)揭示本节课的学习任务,并让学生看清、记住.第二种,筛选讨论法:教师把学生预习课文或自学后提出的'不懂的地方,加以筛选,结合文章的重点、难点,抓住有价值的问题,组织学习.第三种,分步揭示法:教师不是一上课就和盘托出,而是随着学习过程的展开,相机分步揭示.教师要引导学生认同教学目标,以激发强烈的学习动机和浓厚的学习兴趣.兴趣是创造性地学好语文的重要心理品质之一,实践证明,学生有了兴趣,才会自觉地花时间、下功夫、动脑筋,积极地学习;有了兴趣,才能产生强烈的求知欲,主动地进行学习,并做到“学有所乐”,达到“学有所获”.

激趣的途径、方法很多,包括:教师要用富有激情的教态、语言激发学生的情趣;教师要鼓励学生尝试成功,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学习教学方法要经常变化,刻意求新,让学生时常有一种新鲜感等等.

二、培养质疑能力?发展学生思维?

教学从矛盾开始,而这个矛盾以往都由教师想当然的揭示:你们学生不明白哪些,我教师就教哪些.这样一来,容易出现课堂上教师问得多,讲得多,学生重复机械被动接受的多,这也是语文科教学一直耗时低效的一个重要原因.有些问题,学生通读课文后就能自己解决,就可指导学生自己去看,以读代讲.

课堂教学素质化是以学生为核心的,这就要求课堂教学中的矛盾应由学生自己提出“我知道(懂得)了什么,还想知道什么?引导学生多思、爱思,深思,使其”于无疑处生疑“是教学成功的标志.对于学生的质疑,教师的态度应该是:提倡、鼓励、引导.通过提倡、鼓励使学生从不敢问做到”敢于“提问;通过引导,使学生逐步做到”善于“提问.在引导时,教师要作出恰当的处理:是因读书马虎而产生的疑问,要引导学生反复阅读课文去释疑;是自己经过学习、经过努力可以解决的疑问,要引导学生独立思考;是游离于学习任务以外的疑问,要适当冷处理;具有导向性、启发性的疑问,要表扬提问的学生,并组织讨论研究.

培养质疑能力,要坚持正面引导,以表扬为主.对提出高质量问题的学生固然要加以表扬,对提出质量不高的问题的学生,也要加以鼓励,肯定他们的积极态度.教师不能因为学生提出了使自己不满意的问题就批评甚至训斥.要知道,一旦挫伤.压抑了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培养质疑能力将会成为一句空话.

教师要把学生的质疑问难作为重要的教学内容、必不可少的教学环节.课内必须留有一定的时间让学生质疑无论讲课过程中或在讲课之后,都用以提问,使学生逐渐养成”好问“的习惯.

问题提出来了,教师要组织学生讨论、争论,靠集体的智慧解决难题,使学生体验到集体的力量和成功的喜悦.教师要加强学生自评和互评能力的培养,鼓励学生敢于标新立异发表独创性意见,勇于自我评价,使竞争与合作,个人与集体的自主构建巧妙地统一起来,当然,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导“将起大作用,导说,导辩,最后教师还要适时小结,去粗存精,统一认识,久而久之,学生的思维能力将得到长足发展.

三、善于架梯 展现过程

所谓”架梯“,指的是教师要积极,有效地为学习有困难的学生创造成功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享受成功的愉悦.”乐学教育“要求教师要尊重学生,在课堂提问时要考虑分析学生回答的思维出发点,然后相机引导.

学生回答不完整或有错,教师要运用各种方法引导学生重新思维,重新认识,由不懂到懂,这就是展现训练过程.展现训练过程是每一堂课必不可少的环节,素质教育的”面向全体“性原则要求教师不能遗漏了那些差生,教师就要设计方法,比如把大问题分解成小问题,降低问题的坡度(即前所提及的”架梯“)让学生循序渐进地逐步弄清楚.那种把结果和盘托给学生的”好心“做法,是有损于学生主体地位的落实的.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发展思维相结合.比如阅读教学要重视通过变式训练来抓语言理解、积累、运用,引导学生不断向新思维广度发展.例如用”勤劳“造句,第一个学生说:”我的妈妈很勤劳.“紧接着造句的学生,往往只把主语”妈妈“改成”爸爸“、”奶奶“......?如果不及时提醒,学生产生思维定势,训练效果就差.有经验的教师往往在此时进行启发”谁能把妈妈怎么勤劳,说给大家听听??于是学生会说.“我的妈妈很勤劳,下班回家还买菜烧饭.”我的妈妈很勤劳,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句式基本相似,但内容有了变化.教师进一步引导:”谁能换一个说法,先说说妈妈怎样勤劳,然后再用上'勤劳'.“学生在教师的再指导下,跟着作变式训练:”我的妈妈一有空就忙着做家务,很勤劳!像这样的训练过程就做到语言训练和思维训练有机结合.

展现训练过程,要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前发展相结合.比如理解课文,有着三个层次:第一层,表层性理解,就是知道课文说的“是什么”回答问题只是复述课文中的内容;第二层,解释性理解,就是懂得课文内容中所隐含的“为什么”,能用自己的话回答问题,能概括出课文的基本观点或中心思想,能知其然,也知其所以然;第三层,创造性理解.就是对课文有系统化的认识,并能根据课文举一反三.乃至发表自己的新见解.有不少教师就设计不同层次的提问,让不同水平的学生回答.在布置作业时,还可设计“弹性作业”,不同层次学生有相应的作业要求,这样做到目标多元化,更是“面向全体”的体现.

展现训练过程,教师要加强反馈与校正.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自始至终要对学生的认识活动进行监控、调节.教师对学生的回答,要仔细认真地听,不仅要评价内容是否正确、完整,还要注意语言是否规范,有无语病.不能没有听清回答,就草率表态.也不能在学生意见有分歧时,不加评议,把问题搁在一边,而进入下一个教学环节.此外,教师教学过程中,加强巡视、辅导,采取一对一的个体反馈、指导、校正,也是不可忽视的.

为展现训练过程,教师应保证学生的思考时间和训练时间.尤其不能忽视的是,学生个体智能差异上.学生回答问题要经过“阅读--组织和选择合适的词语、句式--口头表达”这样三步.如果只让优等生回答,就会使大部分学生产生依赖思想,因而就有必要在提问后适当延长时间.同样的道理,在范读或朗读指导后,也应增加学生自由练读的时间.

四、指导学法 培养能力

“乐学教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学”,教会学生“学”,因而要把教学重心从“教”转到“学”上来.重视学法指导,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最优途径,使学生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并能选择和运用恰当的方法进行有效的学习,学生是否具有这种能力,是衡量他们主体作用能否发挥的又一重要体现.

在这方面,首先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增强学法指导的意识.进行学法指导大致有如下几条途径:学法的直接介绍,教法的渗透转化,教学过程中的及时点技和引导.教师重视教方法、教规律,目的是为了让学生逐步掌握一定的学习方法的规律.比如《苏州园林》一文,课文的第二部分是2-9节,其中2节是总起,3-9节是分述,而3-9节的结构基本相同,都是总分结构.教师就可以精讲第3节,然后引导学生按照学第3节的方法自学其它几节.,这就是教法转化为学法了.其次,可根据不同课文的特点,教给不同的学习方法并设计出相应的操作程序,把有关学法变成学习过程中可供学生实际操作的具体步骤,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一步一步按程序进行学习.如“从中心句入手课文”这一学法,可以设计如下三个操作程序:1、找出文中的中心句并理解句意;2、读课文,看看课文围绕中心句写了哪些内容?重点写了什么内容?3?、文中哪些词句跟中心句的关系密切,这些词句是怎样表现中心的?

五、民主教学体验成功

创设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是“乐学教学”一个重要特征.鉴于这个,我大胆提出并尝试以下原则:

1、信任与尊重原则

(1)相信绝大多数学生都具有基本学习能力.除了极少数智力低下者,其他学生都可以完成一般学习任务.许多学生成绩差,首先不是智力低下问题,而是非智力方面的心理行为与行为障碍,如缺乏学习兴趣、注意力不稳定、意志薄弱、缺乏学习习惯等.

(2)相信学生原来是有学习愿望的人.他们有很大的可塑性.他们的好奇心与求知欲是在后天被泯灭的,他们的学习愿望可以被激活.

(3)把学生看作具有独立人格的人.他们是学习的主体,只有内化活动目标才能实现.严格要求的前提是充分的尊重.

2、启发与鼓励原则

(1)启发学生建立积极的,可行的目标.

(2)鼓励学生做出的成绩,哪怕是微小的成绩,教师要善于鼓励表扬,使其体验成功的喜悦.

无论如何,孩子是国家的未来,学生是教育的主体,而课堂是教师实施教育的主要场所,因此,我们教师应利用一切积极因素,让学生动起来,让课堂活起来,真正构建“乐学”课堂,让课堂成为乐园,让学习成为乐事.

高二物理教学反思

高二物理教学反思800字

浅谈地理教学中如何突出学生的主体性

英语课上发挥小组长作用的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

体育教学发挥学生主人翁意识教学反思

谈教学反思的论文的教育理论论文

高中体育教学反思

高中政治教师教学反思格式

高中政治课教学随笔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语文教学反思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语文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语文教学反思(精选20篇)】相关文章:

高二物理《磁场》教学反思精选2022-05-07

浅谈园长在促进教师反思中的作用2022-08-17

高中政治教学反思2022-08-01

立定跳远案例与反思2023-09-20

初中体育案例反思2022-10-08

杜郎口教学反思2022-11-05

抛出实心球教学反思2022-08-27

前滚翻教学反思2022-06-20

学习杜郎口教学反思2024-05-22

新课程高一的地理教学反思2023-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