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课》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时间:2023-07-15 08:34:01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最后一课》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共7篇)由网友“威Ha”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最后一课》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最后一课》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1:《最后一课》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学习文章通过人物的语言、表情、动作和心理活动的描写方法塑造 人物形象的写法。

2、学习环境描写的作用。

3、感悟小说所表现的强烈的 爱国主义精神,激发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

【预习自测】

知识链接

1、掌握重点字的字形和读音,同时把你认为重要的字词整理在下面:

( xuān) 闹           (chà) 异              (ào)悔

(qí  dǎo)          ( gěng) 住            钥匙    气氛

【合作探究】

2、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朗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3、分析人物形象。韩麦尔先生是这篇课文的主要人物之一。作者是怎样刻 画这一感人形象的 ?在文中找出相应的描写,并做相应的批注。也可结合课后练习第二小题。

请以“我从      中读出韩麦尔先生是个                的人。”这样的句式概括你读后的感悟。

【解难答疑】

4、文章哪些地方运用了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在课文中勾画并点评。

5、品味语言,谈谈你对下面语句的理解。

(1)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监狱大门比喻什么?钥匙比喻什么?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2)屋顶上的鸽子咕咕的叫着,我心里想:“他们该不会也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

【拓展反馈】

《最后一课》通过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生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中的见闻和感受,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的人民惨遭异族统治的____和对 祖国的____,以及争取祖国解放和统一的坚定____,集中地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___________。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 分析人物形象,体会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和心理描写对表现人物思想感情的作用。

2、掌握环境描写的作用。

3、赏析精彩片段,体会重点语句的深刻含义。

【预习自测】

1、找出《散步》《羚羊木雕》《走一步,再走一步》中的景物描写并分析其作用。

【合作探究】

2、交流预习情况并提出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的概念。

【解难答疑】

3、讨论: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 哪些描写方法?在文中画出相应的语句并分析该形象。

4、讨论:在“最后一课”中,韩麦尔先生的感情有怎样的起伏变化?

5、小说为什么以韩麦尔先生的一个手势作结?如果换成极其慷慨激昂的言语不是更激动人心吗?

6、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以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拓展反馈】

7、小组合作,找出文中的环境描写,并说说它的作用。(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描写:

社会环境描写:

【反思】

第三课时

【达标检测】

1、品析重点语句(学生还可以再找其它的语句)

(1)法国语言是世 界上最美的语言--最明白,最精确。

(2)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

(3)“法兰西”,“阿尔萨斯”,“法兰西” ,“阿尔萨斯”。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象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2、阅读文章24-29自然段,回答问题:

(1)这几个语段从        、        、          三方面描写韩麦尔先生,表现他                                                     的思想感情。

(2)文中的两个破折号分别有什么作用?

(3)文中的“钟声”意味着什么?

(4)选文 中有一句话暗示了小说的社会背景,是哪一句话?

(5)小弗郎士为什么感到韩麦尔先生'从来没有这么高大'?

(6)韩麦尔先生“脸色惨白”是因为

(7)语段中最能表现主人公痛苦心情的词语有:

(8) “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写完之后,“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话也不说。”怎样理解韩麦尔 先生的举止和表情?

【反思】

雷真民

篇2:最后一课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导学目标】

1.积累词语。了解作者及作品。

2.初步了解小说的三要素。了解刻画人物形象的方法。

【学习重点】

1.从情节入手,分析人物的思想性格。理解文章的主题。

2.根据人物的语言、表情、行动和心理的描写体会人物的思想感情。

【课时计划】

2课时

教法指导:

1.自主学习让学生围绕“自学互研”中的知识点进行自主学习。

(1)学生带着导学目标,认真阅读课文及相关参考资料,捕捉课文中的关键段落、句子、词语,尽量独立完成步骤二中的思考题,准备展示交流。

(2)记录疑难问题,将自主学习没有解决的问题记录下来,用于合作探究时解决。

2.合作学习

(1)每个小组派1~2名代表展示步骤二中的答案,同小组内其他成员在小组长的统一安排下合作完成步骤三中的思考题。

(2)同桌之间互相讨论,有分歧不能达成一致的,小组讨论;小组内不能达成一致的,组长记录下来,以备全班讨论时交流。

(3)全班讨论时,教师不能一下子给出答案,在学生思维的火花充分碰撞后,再点拨引导,达到启发思维的目的。

情景导入 生成问题

每一个民族都有自己的语言,每一种语言都有着自己的尊严。侮辱一种语言,就是侮辱使用这种语言的人;剥夺一种语言,就是剥夺一个民族的存在。当普鲁士人入侵阿尔萨斯,禁止法国人讲法语的时候,一个无忧无虑的天真淘气的孩子,一个执教四十年的普通教师,还有阿尔萨斯的普通人民,他们又将有怎样的一种表现呢?

自学互研 生成新知

步骤一 知识梳理 夯实基础

1.生难字词

(1)字音

锯木厂(jù) 喧闹(xuān) 踱来踱去(duó) 纵身(zònɡ)

督学(dū)  郝叟(hǎo sǒu)  诧异(chà)  溜冰(liū)

钥匙(yào shi)  强迫(qiǎnɡ)  祈祷(qí)  哽住(ɡěnɡ)

(2)词义

婉转:(歌声、鸟鸣声等)抑扬动听。

征发:旧时指政府征集民间的人力或物资。

视察:上级到下级单位检查工作。

诧异:觉得奇怪。

懊悔: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祈祷:一种宗教仪式,信仰宗教的人向神默告自己的愿望。

踱来踱去:来回慢步行走。

2.作者名片

都德(1840~1897),19世纪法国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有“法国的狄更斯”的誉称。1870年普法战争爆发,他应征入伍,其后创作了许多以这场战争为题材的爱国主义作品。代表作有长篇小说《小东西》《富豪》《不朽者》,短篇小说《最后一课》《柏林之围》等。

步骤二 整体感知 走进文本

1.阅读课文,初步思考:文题为什么叫“最后一课”?从文中找出依据。

【交流点拨】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

2.整体感知,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或“我”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上学路上

第二个阶段(7~10)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上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上课中

第四个阶段(24~29)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学法指导一:

感知主题的方法

1.分析文章的标题,有的文章标题可以揭示中心;

2.分析文章的结尾,有的记叙文是卒章显志;

3.分析文章中议论、抒情的句子,有的文章用简短的议论、抒情揭示中心;

4.从文章的写人叙事中进行概括,材料是为中心服务的,从中可以看出作者的观点、态度和情感。

答题格式:本文记叙(描写了)________的故事(事件经过、事迹、景物),表现了(赞美了、反映了、歌颂了、揭示了、揭露了、批判了)________的思想(性格、精神、实质、特征),抒发了作者________的感情。

学法指导二:

情节梳理的方法

概括故事情节要紧扣文章的记叙要素,其中人物和事件是最重要的,其他要素如时间、地点,如果有特定意义,也要一并概括出来。

答题格式:本文记叙了________人(组织或单位)____时____地________情况下做________(结果)。步骤三 精读课文 深层探究

1.感悟精彩语句

(1)第②、③段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交流点拨】轻松明快的自然环境描写,反映了小弗郎士天真幼稚、无忧无虑的心理,这与后文他的思想转变形成强烈的对比,使人物的性格更加丰满,更令人信服。“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这句是社会环境描写,暗示了故事的时代背景,阿尔萨斯省已经被敌军占领。

(2)“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这句话是什么意思?表达了什么感情?

【交流点拨】这句话写出了小弗郎士心中的爱国情感正在萌发,表达了他对侵略者禁教法语的卑鄙行为的轻蔑和仇恨,以及其极端的愤慨和讽刺。

(3)“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该如何理解?

【交流点拨】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如果牢记祖国语言就永远不会忘了自己的祖国,就会随时激发爱国心和与敌人斗争的意志,永远不会忘记为恢复国土争取自由、解放而斗争,所以说这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的钥匙(这是一个隐喻)。

2.分析主体形象

(一)赏析小弗郎士形象。

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交流点拨】(1)小弗郎士在上课前的表现:

①害怕老师。相关语句:“心里很怕韩麦尔先生骂我”“胳膊底下夹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②贪玩,不爱学习,经常迟到。相关语句:“我想就别上学了,到野外去玩玩吧”“……这些景象,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分词,可是我连一个字也说不上来”“那天早晨上学,我去得很晚”,铁匠华希特和“我”开玩笑:“……你反正是来得及赶到学校的!”

③不懂事。相关语句:“普鲁士兵正在操练……比分词用法有趣多了。”

(2)小弗郎士在课堂上听到韩麦尔先生宣布这是最后一堂法语课时,“心里万分难过”,思想态度发生了明显的变化,具体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①从贪玩、不爱学习到热爱法语。相关语句:“……想起这些,我多么懊悔!舍不得跟它们分手了。”“如果我能把那条出名难学的分词用法从头到尾说出来……那么任何代价我都愿意拿出来的。”

②从怕老师到理解、同情并敬爱老师。相关语句:“他就要离开了……忘了我挨的戒尺。”“他穿上那套漂亮的礼服,原来是为了纪念这最后一课!”“这可怜的人好像恨不得把自己知道的东西在他离开之前全教给我们。”“可怜的人啊,现在要他跟这一切分手,叫他怎么不伤心呢?”

③从幼稚不懂事到热爱祖国。相关语句:“我听了这几句话,心里万分难过。啊,那些坏家伙……原来就是这么一回事!”“现在我明白了……来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3)小弗郎士前后心情、态度发生变化的原因有:

①基础原因:小弗郎士本质上并不坏,尽管贪玩,不爱学习,但还能管住自己。

②本能的反应:对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眷念。

③根本原因,也是最重要的原因:韩麦尔先生充满爱国激情的言行的感染,亡国的惨痛带给他巨大的震撼,激发了小弗郎士心灵深处爱国主义思想的觉醒。

(二)分析韩麦尔先生形象。

(1)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分别表现了韩麦尔先生怎样的思想感情?

【交流点拨】外貌描写、神态描写、动作描写和语言描写。

外貌描写:“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这特别的打扮表达了韩麦尔先生对将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在眼睛里带走似的。”他听到钟声,“脸色惨白”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和对祖国故土的无比热爱。“他呆在那儿,头靠着墙壁”这表现了韩麦尔先生内心痛苦至极。

动作描写:“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几个大字。”这个动作,表现韩麦尔先生对祖国深挚的爱和早日收复故土的强烈愿望。书写这几个大字表示韩麦尔先生坚信法兰西必胜,它也激励人们永远不要忘记祖国法兰西,这是韩麦尔先生爱国主义精神的体现。

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这体现了他说话断断续续,更能表现出他内心复杂的情绪,说明其悲愤的感情已经强烈到极点了。

(2)请概括韩麦尔先生的形象。

韩麦尔先生是一位严师,是一位有40多年教学经验、受人尊敬的老师,是一位把自己的职业和祖国命运紧紧联系在一起的爱国者。他热爱祖国的语言,有崇高的爱国情感,高度的民族责任感,以及战胜敌人的执着信念。

步骤四 品味语言 探究写法

1.巧妙的叙述角度。

作品的主题十分严肃,但对这一主题的表现却选用了一个巧妙的角度。作者选择一个淘气调皮的男孩为主人公,通过他的带着些无知而稚气的口吻,以及他的心理变化,间接地写出了阿尔萨斯地区人民内心的悲痛和对侵略者的无声抗议,表现出他们对祖国的依依深情。小主人公在这堂课上受到了前所未有的教育,读者也受到了感染。

2.细节描写,蕴含深意。

这篇小说的许多细节描写耐人寻味。例如作者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低声叫这一细节,它使小弗郎士提出一个幽默的问题:“他们该不会强迫这些鸽子也用德国话唱歌吧!”旋即文笔骤收,戛然而止,答案则留给读者去思索。又如韩麦尔先生的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郝叟老头儿的那本“初级读本”和那副横放在书上面的大眼镜,都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还有作品中前后两次出现的普鲁士兵的操练和号声、飞进教室里的金甲虫、黑板上书写的“法兰西万岁”,这些细节看似是信手拈来,实际上却并非可有可无,它们起着烘托环境气氛、刻画人物性格和揭示主题思想的作用。每一细节都蕴含深意,发人深思。

3.以小见大,饱含爱国深情。

作者运用了以小见大的表现手法,选择了日常生活中的一个场景--学校里的一堂法语课,来反映重大的历史事件,表达人民的爱国深情。作者将法国人民深沉而炽热的情感,浓缩在这短短的“最后一课”里,从而把这堂课提升到向祖国告别的高度,使得这“最后一课”成为法国人民爱国的一个缩影,深沉的爱国之情像火山爆发一样从这?“最后一课”里喷射而出,具有动人心魄的力量,引起读者强烈的共鸣。

步骤五 总结课文 拓展延伸

1.总结课文

这篇小说以小弗郎士在最后一堂法语课上的见闻和感受为线索,刻画了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典型形象,真实地反映了法国沦陷区人民对侵略者的仇恨和对争取祖国解放的坚定信念,集中表现了法国人民崇高的爱国主义精神。

2.拓展延伸

下课以后,小弗郎士在回家的路上又见到了什么?又有什么感受?请仍用第一人称的写法,进行创造性续写。

【交流点拨】示例:下课了,我背着满载法语书的书包,踌躇地离开了学校。我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放学时走得如此的慢,好像腿上绑着千斤重的东西一样。我拖着脚步,一步三回头地向学校告别,向韩麦尔先生告别,不,是诀别。我或许再也没有机会能和韩麦尔先生再见了。我停在了布告牌前。我好希望这一切都不是真的。“回去吧孩子,别再想什么了,只要记得我们都是法兰西的子民。法兰西万岁!”郝叟老头儿不知何时站在了我的身旁。我走在回家的路上,闭上眼睛,我看到了普鲁士人退出了阿尔萨斯,我看到了街上人潮汹涌,我还看到了人群中有韩麦尔先生,说着一句话--“法兰西万岁!”

板书设计

最后一课上学路上天气暖和、晴朗

普鲁士兵 布告牌

上课之时气氛严肃、悲愤

“最后一课”意义重大

师生认真教、学

宣布放学:神情悲壮、信念坚定凝聚爱国主义深情

交流展示 生成能力

步骤一 知识梳理,夯实基础。

步骤二 整体感知,走进文本。

步骤三 精读课文,深层探究。

步骤四 品味语言,探究写法。

步骤五 总结课文,拓展延伸。

当堂演练 达成目标

见学生用书。

课后反思 查漏补缺

这节课的成功之处在于:

不足之处在于:

谭义专

[最后一课 导学案(人教版七年级下册)]

篇3:《最后一课》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掌握小说的基本常识,了解阅读小说的一般方法。

2.理清小说的故事情节,分析人物描写方法,理解人物形象。

3.  品味小说语言,体会人物情感,理解文章主题。

4.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

学法指导:

1.新课标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因此,在教学中应以学生的阅读为主。将导读法、 点拨法、 交流质疑法、 朗读解惑法等有效结合起来,充分调动学生的阅读兴趣。

2、新课程要求,要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因此,课堂教学以学生自主、 合作、 探究为主, 教师适度点拨, 真正体现“ 以学生为主体”、“ 以学生的发展为主” 的教育教学新理念, 并引导学生深入理解作品的内容, 并从中体会到学习语文的乐趣, 接受爱国情感教育。并由此拓展延伸,展望“中国梦”。

学习过程:

一、预习导学

1、简介作品的历史背景和作者。

2、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锯( ) 踱( ) 挟( ) 皱( ) ( )督( ) 叟( ) 摊( ) 旷( ) 懊( ) 隶( ) 钥( ) 匙( ) 哽( ) 赚( )

3.联系课文,理解词语。

宛转:                                      踱来踱去:

诧异:                                      哽住:

4.教师范读或让学生朗读课文。

二、学习研讨

走进文本,理解文意,回答下列问题。

1. 作者为何以“最后一课”为题?

这是亡了国的阿尔萨斯人最后的一堂法语课。老师最后的教书生涯;学生最后的学习自己母语的机会。

2.通读全篇后简要地说出本篇小说中的人物和主要的`故事情节。

这篇小说中出现的人物有:韩麦尔先生、小弗郎士、以郝叟为代表的“镇上的人”,普鲁士士兵。其中,韩麦尔先生是主要人物,小弗郎士是在全篇小说中起“穿针引线”作用的重要人物。

小说以“我”的见闻感受为线索,按上学路上、上课、散学的顺序来安排情节。

第一部分:(1-6)故事的开端。

写小弗郎士上学路上的所见所闻所感。

第二部分:(7-23)故事的发展。

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和小弗郎士的转变。

第三部分:(24-29)故事的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悲愤地宣布“最后一课”的结束。

3.最后一课和平日上课的情景有怎样的不同?

明确:

平  日  上  课

最  后  一  课

气 氛 开始上课的时候,总有一阵喧闹,就是在街上也能听到。 安安静静,跟星期天的早晨一样。

学 生 课前学生开课桌啦,关课桌啦,大家怕吵捂着耳朵大声背书啦。 课前都已在自己的座位上了。

老 师 拿着大铁戒尺在桌子上紧敲着,“静一点,静一点……” 踱来踱去,胳膊底下挟着那怕人的铁戒尺。

平时“我”迟到会遭老师的责骂

今天迟到,老师却很温和地叫“我”“快坐好”,

平时老师穿戴一般

今天老师穿着只在督学来视察或发奖的日子才穿的漂亮礼服。

后 排

板 凳 一向空着

坐着好些镇上的人,他们也跟我们一样肃静。

个个看来都很忧愁。

4、分析人物形象:

小弗郎士在最后一课的变化,注意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的共同特点。

5、揣摩课文中关键语句的含义。

三、巩固延伸

完成练习册的练习

四、学后反思

李小妹

篇4: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导学案设计

班级    组号        姓名

主备人:裴学文      参加人员:张梅 柳西山 李红敏

备课时间 .2.23

年级 七年

学科 语文

课型 精读课文

总课时 2

课 题 最后一课

【学习目标】

1. 了解小说的主要情节

2.通过对人物的语言、行动、心理活动等描写的分析,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

3.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认真学习,准备将来为祖国建设作贡献

重 难 点 学习重难点:

1. 分析小弗郎士与韩麦尔先生两个人物形象,把握人物的思想感情 。

2.抓住重要语句理解其深刻含义,激发爱国热情。

【资料助学】

1、阿尔封斯都德(1840?-1897)是法国19世纪后半期的小说家。他一生共写了12部长篇小说,一部剧本和4部短篇小说集。他的短篇小说有不少是以普法战争为题材的,具体生动地描写了法国普通人民对侵略者同仇敌忾的爱国主义精神,谴责了资产阶级当局开门揖(yī)盗,致使法军节节败退,人民陷于水深火热之中的罪恶。《最后一课》就是都德爱国主义短篇小说的代表作之一。

2、背景介绍:《最后一课》写于普法战争第二年(1873年)。普法战争是1870-1871年法国和普鲁士的战争。1870年7月,法国首先向普鲁士宣战,这个掠夺性的战争,正如马克思当时指出的,敲响了“第二帝国的丧钟”。9月,色当一役,法军大败,拿破仑三世被俘,普鲁士军队长驱直入,占领了阿尔萨斯、洛林等法国的三分之一以上的土地。这时,对法国来说,已经变成自卫战争。面对普鲁士军队的屠杀掠夺,法国人民同仇敌忾,抗击敌人。这个短篇,就以沦陷了的阿尔萨斯的一个小学校被迫改学德文的事为题材,通过描写最后一堂法文课的情景,刻画了小学生小弗郎士和乡村教师韩麦尔的典型形象,反映了法国人民深厚的爱国感情。

3、小说文体知识:

(1)、文学体裁:小说是和诗歌、散文、戏剧并列的文学的基本形式之一。

(2)、小说的概念:小说以刻画人物形象为中心,通过完整的故事情节和具体的环境描写来广阔地反映社会生活。

(3)、小说的三要素: 人物、情节和环境。

(4)、小说的情节结构可分为: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四个部分。

(5)、刻画人物的方法:外貌描写、语言描写、神态描写、心理描写、动作描写。

(6)、环境描写有自然环境描写和社会环境描写。

【课前自学】

1. 根据拼音写汉字或给加点字注音。

xié(    )持   ào(     )悔    chà(     )异    qí(     )祷

哽(     )咽   郝(     )叟    惩(      )罚    钥(     )匙

2.解释下面的词语

①征发:

②祈祷:

③诧异:

④喧闹:

⑤懊悔:

3、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    )

②这些字帖挂在我们课桌的铁杆上,就好像许多面小国旗在教室里飘扬。(    )

③他讲得似乎挺容易,挺容易。(    )

【课中探究】

4、诵读课文,理清小说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5、通读课文,想一想小弗郎士上课前后心情、态度有什么变化?什么原因使他发生了这么大的变化?

6、体会环境描写在本中的作用。

① 找出序幕中的两处环境描写,分析其作用。

②“看见许多人站在布告牌前”这一环境描写又表明什么?

③ 课前的环境描写有什么作用?

④描写“屋顶上鸽子咕咕咕咕地低声叫着”,有什么作用?

⑤ 对教室和韩麦尔先生小院的描写有什么作用?

7、作者描写韩麦尔先生运用了多种描写方法,在文中画出相关句子并分析其作用。

①外貌描写:

②神态描写:

③动作描写:

④语言描写:

8. 韩麦尔先生说:“亡了国当了奴隶的人民,只要牢牢记住他们的语言,就好像拿着一把打开监狱大门的钥匙。”这句话有什么深刻含义?

9. 讨论:作者为什么不把韩麦尔先生写成一个“高大的英雄”,而让他一个普通人的身份出现?

10. 当韩麦尔先生说完放学以后,假如教室里只剩下小弗郎士和韩麦尔先生两个人,请你设想一下他们俩会做些或说些什么

【总结提升】

1、韩麦尔先生是个__               ___的人。

2、小弗朗士是个_____                 的人。

3、这堂课我学到了

反思:

《最后一课》参考答案与提示:

【自学质疑】

1. 挟 懊 诧 祈 gěng  hǎo  chéng  yào

2.①旧时指政府向人民征调人力或者财物。  ②求神降福免祸的活动。  ③觉得十分奇怪。  ④喧哗热闹。⑤做错了事或说错了话,心里自恨不该这样。

3. ①拟人  ②比喻  ③反复

【合作探究】

4.小说以小弗郎士的心理活动为线索,巧妙地铺设了故事情节发展的四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6段)序幕。写小弗郎士在上学路上对周围事物的观察和感受。

第二个阶段(7-10段)开端。通过小弗郎士的观察,写出上课之前教室里的情景。--课前

第三个阶段(11-23段)发展。写韩麦尔先生讲授最后一课的情景及小弗郎士的感受,这是小说的主体。 -- 课上

第四个阶段(24-29段)高潮和结局。写韩麦尔先生宣布散学时的情景。--下课

5.上课前,小弗郎士的心情、态度是:害怕考问,决定逃学。到了学校后,见到教室气氛如此肃静,感到十分诧异。待到听了老师的一番话之后深为自己从此不能学习法语而难过,为自己从前的荒废学习而悔恨。

这段从“害怕法语”到“热爱法语”的心理变化,实质上是一个人对于即将失去的美好事物的深深眷念。同时,还与韩麦尔先生以及小镇上居民的沉痛心情的感染有关。在这样一个带有浓厚爱国主义氛围的影响下,不同身份的人相互感染着、影响着,这种合力形成了一个民族的集体意识。

6.① “天气那么暖和,那么晴朗!”“画眉在树林边宛转地唱歌,锯木厂后边草地上,普鲁士兵正在操练。” 这是本文中小弗郎士早晨出门时所见到的场景,包括了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点明了《最后一课》的具体时间和时代背景。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社会环境描写,它真实而又十分简练地交代了国土已被侵略军所占领,优美的自然风光和残酷的社会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②布告牌上贴着的虽然只是一张公文,但它威力极大,逼迫人们不得不法执行和就范。也正是它,才直接导致了“最后一课”。

③ 烘托出“最后一课”严肃、庄严、悲愤的氛围,又进一步加深悬念。

④ 鸽子是和平的象征,表现出小弗郎士对被迫不能学习祖国语言的悲愤,对和平、自由的渴望。 ⑤表达出这位教了四十年法语的老师对这最后一课的眷恋,对将要失去祖国语言的难舍。

7. ①外貌描写:我才注意到,我们的老师今天穿上了他那件挺漂亮的绿色礼服,打着皱边的领结,戴着那顶绣边的小黑丝帽。这套衣帽,他只在督学来视察或者发奖的日子才穿戴。表示对就要失去的国土的敬意。

②神态描写:“韩麦尔先生坐在椅子里,一动也不动,瞪着眼看周围的东西,好像要把这小教室里的东西都装的眼睛里带走似的。”这写出了韩麦尔先生对毕生从事的教育事业的无限留恋,对祖国故土一往深情的热爱。

③动作描写:他转身朝着黑板,拿起一支粉笔,使出全身的力量,写了两个大字:“法兰西万岁!”充分地表现了他爱祖国、恨敌人的全部思想感情,把崇高的爱国主义感情推到了最高峰。

④语言描写:“我的朋友们啊,”他说,“我--我--” 但是他哽住了,他说不下去了。表现了韩麦尔先生难以言状的痛苦。

8. 用监狱的大门比喻普鲁士对法国人民的统治与封锁,钥匙比喻法国语言;含义是:掌握祖国语言,可以激起人民的爱国意识,从而团结起来,打败敌人,求得民族的解放。

9. 正因为普通,韩麦尔先生才能够代表千千万万的法国人,他那热烈的深沉的爱国情感,才能被理解成是所有法国大众所具有的,才能使这篇小说所表现的主旨成为整个法兰西民族的共同心声。

10.略

裴学文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最后一课》导学案设计]

篇5:《狼》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能比较流利、熟练的朗读课文。

2、能对照注释掌握实词,理 清文章的内容。

【预习自测】

初读课文,给画线词注音。

缀(  )行甚远     屠大窘(    )   苫(   )蔽成丘    弛(    )担持刀

眈眈(    )相向    少(     )时     目似瞑(      )      意暇(    )甚

意将隧(   )入    止露尻(   )尾   前狼假寐(   )    狼亦黠(  )

【合作探究】

四人小组合作疏通文意,对于有分歧 或有疑惑的地方做上标记。然后课堂提出并解决。共同探究,结合字词,翻译课文(注意字字落实的原则)

【解难答疑】

(落实重点字词及句子的翻译)

顾野有麦场(瞻前顾后)                  场主积薪其中(杯水车薪)

眈眈相向(虎视眈眈)                   意暇甚(目不暇接)

屠自断其股(悬梁刺股)                 两狼之并驱如故(一见如故)

目似瞑(死不瞑目)                   乃悟前狼假寐(梦寐以求)

【反馈拓展】

1、填空题。

《狼》的作者是_________,他是_________朝人,本文选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辨析下列一词多义。

①敌  ②以

③前  ④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体会儿狼与屠夫的形象,在叙事中归纳故事的主旨。

2、积累文言词语,理解词的不同含义和多种用法。

【预习自测】

归纳虚词“其”的用法

1、恐前后受其敌                                 5、意将隧入以攻其后

2、场主积薪其中                                  6、屠自后断其股

3、屠乃奔倚其下                                 7、其一犬坐于前

4、一狼洞其中

【合作探究】

(一)、品“狼”

1、找动作

探讨文中的狼是什么样的 形象。

2、思形象

这些句子中可以看出狼的习性是什么样的?

贪婪: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

狡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品“屠户”

1、找动作

文中的屠户面对凶恶的狼开始有什么反应?后来又如何呢?找出相关的动作描写。

2、思形象

从句子中可以看出屠户的什么精神?

机智: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勇敢: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难答疑】思考《狼》

1、找心理

找出文中关于屠户心 理描写的句子,把握屠户的心理活动

2、议主旨

根据 屠户 的心理活动和狼的本性,你认为最能点明主旨 的是哪句?

【反馈拓展】

这个故事给了你什么启示?

【反思】

第三课时 习题检测

一、基础知识

1、一词多义

止有剩骨  (          )    意睱甚(          )     乃悟前狼假寐(            )

一狼得骨止(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屠乃奔倚其下(           )

恐前后受其敌(      ) 前狼又至(             )     以刀劈狼首(             )

盖以诱敌(           )   狼不敢前(              )     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2、词类活用

(1)一狼洞其中(                  )

(2)狼不敢前(                        )

(3)其一犬坐于前(                 )

(4)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                   )

(5)恐前后受其敌(                        )

3、古今异义

屠自后断其股:      古义(                        )

今义(                        )

盖以诱敌:          古义(                        )

今义(                        )

二、阅读理解

一屠晚归,担中肉尽,止有剩骨。途中两狼,缀行甚远。

屠惧,投以骨。一狼得骨止,一狼仍从。复投之,后狼止而前狼又至。骨已尽矣,而两狼之并驱如故。

屠大窘,恐前后受其敌。顾野有麦场,场主积薪其中,苫蔽成丘。屠乃奔倚其下,弛担持刀。狼不敢前,眈眈相向。

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久之,目似瞑,意暇甚。屠暴起,以刀劈狼首,又数刀毙之 。方欲行,转视积薪后,一狼洞其中,意将隧入以攻其后也。身已半入,止露尻尾。屠自后断其股,亦毙之。乃悟前狼假寐,盖以诱敌。

狼亦黠矣,而顷刻两毙,禽兽之变诈几何哉?止增笑耳。

1、请试着划出文中找出交待时间变化的词语。

2、试分析哪些地方表现了狼的狡猾特点。

3、屠户对 狼的态度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反思】

雷真民

[《狼》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6:《猫》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积累生字词,能找出文中描写三只猫的语句,理清文章的思路。

2、了解三只猫的不同外形、性情及在家中的地位以及对我的影响。

【预习自测】

1、初读课文,给下列加下划线字注音。

诅骂(    )怅然(    )怂恿(    )(    )蜷伏(    )一缕(    )

2、下列词语中解释不正确的 一项是(      )

A、怂恿:鼓动别人去做。   B、预警:预备警察。

C、蜷伏:弯着身体卧倒。   D、怅然:不愉快的样子。

3、本文选自(           ),作者(       ),福建长乐人,现代作家、学者。

4、快速阅读,理清课文的结构层次 。

【合作探究】

一、创设情境,激情投入。

同学们,今天让我们一起从郑振铎的小说《猫》中,来聆听一段生 动感人的养猫的故事,来体验一种发人深省的养猫的快乐与伤悲-- 养猫诚然有乐,可是悲从何来呢?

二、理解感知

1、学生按句式说话:“读        ,我看到了一只猫。”

2、扣“我家养了好几次猫,结局总是失踪或死亡”归纳,引导学生探讨作品结构:设疑、讨论--删去写前两只猫的文字可以吗?

3、学生朗读,标记抒情议论的语句,体会“我”的感情。

4、学生按句式说话:“读,我体味到              。 ”

【解难答疑】

1、重点品读“我心里十分难过……”一段。

(1)指名读。

(2)朗读指导:为了读出“我”的难过、后悔、自责之情,本段的朗读在语速语调上要有 讲究;语速由舒缓而 稍微加快,语调由低沉到略有升高。

(3)生齐读。

(4)品味语言。

2、“我”为什么暴怒,挥舞大棒虐待可怜猫?

3、彼是咬死“我”的芙蓉鸟的真凶?证据何在?

【反馈拓展】

1、作者主要写哪只猫,为什么?又为何不直接写而一开始写了第1、2只猫?

2、文章的开头有什么特点?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理解细节描写对刻画形象的作用,理解故事中所包含的哲理。

2、培养关爱动物、善待生命的情感。

【预习自测】

跳读课文,在文中标记猫的来历、外形、性情、在家中的地位、结局等来理 解文章内容,给我家的三只猫建立小档案。

【合作探究】

读生活,说感悟

读过三只猫的故事,读过作者的心声,我们不仅与猫同呼吸共命运,而且分享了作者的喜怒哀乐。同学们,作者仅仅是在说猫吗?我们分明有种错觉:这哪里是在写猫呢?分明是一幕世态人情的写真!

请你以这样的句式,说一句感悟的话。

“(对于)______,我想对你说_____________”请选取一个对象,畅所欲言。

思考一会,先自己选择一个对象,自说一句。

可怜 的第三只猫,我想对你说:

对文中的“我”,我想对你说:

【解难答疑】

1、我为什么会认为是养的第三只猫咬死了鸟?如果是以前第1、2只猫咬了鸟,你认为作者会是什么态度?

2、语句“那只花白猫对于这一对黄鸟,似乎也特别注意,常常跳在桌上,对鸟笼凝望着。它躺在露台板上晒太阳, 态度很安详,嘴里好象还在吃着什么。”中加 点的“似乎、好象”能不能去掉,为什么?

【反馈拓展】

你学了文章之后有什么感悟?

【反思】

第三课时

习题检测

一、看拼音,写词 语。

二、多音字组词。

三、把词语补充完整。

四、根据课文内容填空。

1、这篇课文的作者是______。 课文细致地描述了猫的性格特点--“实在有些古怪”。具体表现在三个方面:(1)______;(2)______;(3)______。

2、“在稿纸上 踩印几朵小梅花”,句中“梅花”指______。把______比作______,表达了作者______的感情。

五、摘抄文中句子。

(1)描写猫很老实:____________

(2)描写猫很尽职:____________

(3)描写猫不高兴:____________

雷真民

[《猫》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篇7:《马》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了解作者布封,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2、反复诵 读课文 ,体会作者对马的人格化的描写,在此基础上积累优美的语句。

【预习 自测】

为下列加点字注音。

觑(    )   鬣(    ) 剽(    ) 悍(   )   疆(    )场       驯(    )良

勇毅(    ) 窥(    ) 伺(   )  迎合(    )疮(   )痍(    )枉(    )然

羁绊(   )   阔绰(  )  庇荫(   ) 遒劲(  )   观瞻(    ) 相得益彰(   )

【合作探究】

朗读,整体感知

1、学生朗读课文,并思考问题:文章写了哪几种马?在文中作标记。

2、默读课文,分别找出各种马的特点。在文中划出来。

3、从作者的描绘中,你可以看出作者对各种马分别持怎样的态度?(可用原文语句回答)

【解难答疑】

1、为了突出马的特点,主要采用了什么写作手法?这样写有何好处?

2、人工驯养的马其“驯良”的特征表现在哪些方面?它的命运又会怎样?

3、野马的“豪迈而犷野”表现在哪里?它们又有怎样的命运?

【反馈拓展】

1、查字典或词典,给下面词语中加粗的字注音。

①驯良:       ②驾驭:        ③羁绊:         ④畸形:

2、文章是从哪些方面写“马”的驯良的?

3、驯养 的马与野马相比,主要区别是什么?(用文中的原话回答)

【反思】

第二课时

【学习目标】

1、精读课文,赏析重点片段。

2、揣摩文中的对比描写,了解对比描写的作用,并学会运用。

【预习自测】

1、布封,_______国_________家、______家。他用毕生精力经营___________,并用40年时间写成36卷巨册的____________。

2、本文是一篇介绍马的___________,也是一篇优美的__________。

【合作探 究】

全文可以分成两个部分,第一、二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第三、四、五段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通过___________表现了两种状态下马的不同生存状况。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在无垠的 草原上”“自由自在地生活着的马匹”的_______________,对“被人养育”“经过 训练”“ 供人驱使”的马的_______________ ____。

【解难答疑】

一、阅读课文第一、二段,解答以下问题

1、第一段中作者集中描述了这种马的两点品格:___________、__________。

2、试用三个词语概括马的天然品质是什么?

3、“它的教育以丧失自由而开始,以接受束缚而告终。”“教育”一词是______的修辞手法,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以丧失自由而开始” 指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以接受束缚而告终”,包含两层含义: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作者在此流露的感情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二、阅读第四段,解答以下问题

1、请找出这段文字的中心句:

2、请根据这段文字,概括马的天性:

3、这段文 字把哪两方面的内容进行了比较?有什么作用?

【反馈拓展】

本文详细介绍了马的知识,我们学过法布尔的《绿色蝈蝈》,请你把这两篇文章进行比较,看看它们对动物的描写有什么不同之处。

【反思】

雷真民

[《马》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七年级下册历史教学工作总结

《黄河颂》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新人教七年级语文上册《紫藤萝瀑布》教学反思

初中历史教师个人工作计划

《最后一课》导学案 (八年级)

写作实践活动 语文实践活动:赛诗会 导学案七年级语文下册

初三下期政治教学计划

七年级的生物教学工作总结

《口技》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湘教七年级数学教学总结

《最后一课》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
《《最后一课》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最后一课》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共7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孙权劝学》导学案2023-02-27

同课异构活动方案2022-06-03

《木兰诗》导学案(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下册)2023-02-08

六年级语文下册导学案2023-08-23

小学语文学案教学的探索2022-11-21

《竹影》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2023-06-27

历史老师工作计划初中2022-10-11

《闻一多先生的说和做》导学案 (七年级下册)2023-10-20

历史学期教学计划2023-07-10

高二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2-1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