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案例反思

时间:2023-12-12 08:09:01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案例反思(共20篇)由网友“fengzitz”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案例反思,欢迎大家分享。

《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案例反思

篇1:《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案例反思

《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案例反思

这节课的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立足于学生的经验世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一些损坏眼睛的不良习惯,通过亲身实践,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孩子们懂得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增强了保护眼睛的意识;通过诵读儿歌,请校医作现场指导,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用眼的认识,确实学到了一些保护眼睛的基本技能。

1、努力创设开放、活泼的教学情景。

活动的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珍爱生命,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让孩子们在猜谜,蒙眼睛看东西,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诵读儿歌、请医生作眼保健操的现场指导等一系列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中获得思想上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2、关注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活动的开展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参与,评价以正面鼓励为主,让学生猜一猜、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在活动中,我始终尊重孩子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懂得保护视力的重要,从而主动地关注自己视力情况。

不足的一点是:最后课堂延伸阶段,除了倡议举行一次眼保健操比赛之外,如果能附加一份讲究视力卫生的评比表,作为持续性的激励,就能进一步把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篇2:《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反思

这节课的活动从学生实际出发,首先立足于学生的经验世界,让他们自己去发现一些损坏眼睛的不良习惯,通过亲身实践,交流自己的感受体会,孩子们懂得了保护眼睛的重要性,增强了保护眼睛的意识;通过诵读儿歌,请校医作现场指导,使学生加深对科学用眼的认识,确实学到了一些保护眼睛的基本技能。

1、努力创设开放、活泼的教学情景。

活动的设计着眼于引导学生健康、安全地生活,珍爱生命,获得基本的健康意识,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让孩子们在猜谜,蒙眼睛看东西,联系生活实际谈体会,诵读儿歌、请医生作眼保健操的现场指导等一系列活泼、有趣的'活动情景中获得思想上的认识,养成良好的习惯。

2、关注个性差异,尊重学生的独特感受。

活动的开展面向全体学生,实现人人参与,评价以正面鼓励为主,让学生猜一猜、看一看、试一试、想一想、做一做,说一说。在活动中,我始终尊重孩子的体验和感受,让他们通过自己的探究实践,懂得保护视力的重要,从而主动地关注自己视力情况。

不足的一点是:最后课堂延伸阶段,除了倡议举行一次眼保健操比赛之外,如果能附加一份讲究视力卫生的评比表,作为持续性的激励,就能进一步把教学活动引向深入。

篇3: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进入新课改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已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规定,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核心,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活动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教学中儿童的参与、感悟、体验,这门课程将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儿童的面前,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引新、明理、激情、导行模式已不适应该课程,因而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既然为活动型课程,就应体现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活动型课至少要体现如下特点:一是要有教育性。品德与生活的教材编排就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我上学啦”就是要让学生逐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知道自己是个小学生了,该做什么?按什么要求去做。接着是“祖国的生日”一课,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爱国主义教育。二是要有知识性。新课程并非单一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不只是过去的强调道德认知,引导道德行为,还增加了儿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教育。要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就有不少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要交给儿童。三是实践性。过去的品德教育大量的都是用“高”、“大”、“全”的人物、事例进行干巴巴的说教,而现在是寓教于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四是趣味性。儿童不同于成人,有他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童真、童心、童趣是他们的固有特性,因此教育方式、活动方式一定要适应儿童,为他们所喜欢、所接受,让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去参与、感悟、体验。

要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的设计要遵循活动课的特点,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其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可少,何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新课标已有界定,在实际教学中其内涵和外延相当丰富。我们的教育对象遍布城市、农村,所处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他们所在的学校、学校的教学设备也各有不同,我们开展的活动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应儿童之别,有些就地取材的活动往往效果很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从几个方面考虑:一是因地制宜。大城市的学校可利用学校的先进设备,有声有色地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可利用他们早晚都看到的、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小县城的学校可利用他们见到的离他们很近的现代文明;而农村的学生可开发他们的乡村世界、自然界。二是因课制宜。品德与生活共有五个单元和若干主题。如:“我是小学生啦”、“祖国的生日”、“美丽的秋天”、“我爱我家”、“冬天来了”。第一单元可开发本校优秀班级、优秀学生。第二单元可开发离校很近的人文环境,学生手中的图片资料。第三单元可开发学校的周边环境,走近工厂,走进大自然。第四单元可开发家长。三是因校制宜。文化积淀较深的学校,可开发校史、校情,学校培养出的杰出人物、优秀人物;各种藏书、电子读物较多的学校可发挥此优势。四是因人制宜。这里的“人”既指学生,也指成人,实际上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开发,用他们的优秀品格,优秀素质可以影响其他学生,素养较高,内涵丰富的成人(含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

资源既已开发,就要会使用,如何使用课程资源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工作实践中,本人分析研究了若干课,有的在资源使用上很成功,有的则欠妥,在资源使用上可以这样处理。一是因课利用。如“祖国的生日”一课,不一定要用多媒体,就利用学生搜集美丽的家乡、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建设辉煌成就的图片也行。“美丽的秋天”一课就可以利用孩子们搜集的秋天的各种果实,秋天采集的各种枝、根、叶。二是巧妙利用。利用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材料,启发学生有创意地制作,有创意地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巧妙地播放音乐,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三是灵活运用。品德与生活强调课堂的开放性,开放的课堂就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这时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教育。三是因人利用,自己在听课时曾见过这种情况,全班同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可一个同学在悄悄地哭泣,何故?究其原因是他妈妈不久因车祸死亡,教师巧妙地讲了一个故事,鼓励他坚强,引导孩子说些鼓励他坚强勇敢的话……使课堂气氛发生转化。也曾见过课堂出现意外教师不知所措的情况,因此,因人而异利用资源也不可忽视。

总之,要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以上只是在工作过程中的思考,属一孔之见,只要我们肯动脑筋,灵活机智,品德与生活课程就会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篇4: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商品无国界》是山东教育出版社小学《品德与生活》教科书五年级下册第三单元《同在一片蓝天下》第三课《我们手拉手》中的第二色块的内容,旨在让学生通过结合生活实际,认识到自己置身于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大潮中,并对这种现象的根源进行深入的探究。如何能将比较成人化的经济问题,变成简单易行的、乐于被学生接受的手段,是这节课成功与否的关键。现在看来,这节课成功在以下几点:

一、创设精彩的导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打造高效课堂.

精彩的导入可以最大程度地激发学生融入课堂、参与课堂,这为课堂上深入的学习做好了铺垫,有效的提高了课堂的效率。如在上课前,我先让学生欣赏歌曲《我和你》,通过音乐画面学生感受到了音乐无国界,从而导入本节课题:商品也无国界。

二、多元化的评价,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提高课堂实效。

课堂上有针对性的、实用的的评价语言,更能激励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从而让孩子因为老师启发式的评价爱上动脑。如在交流身边的各国产品这一环节,学生一开始交流的大部分是汽车、手机、家电类的商品,范围比较窄,我就引导孩子“我注意到了刚才同学们说的都是家电、汽车、手机,那我们的身边有没有国外的食品或动画片、电视剧、电影呢?学生的思路一下子打开了。

在比如,在交流加入世贸的好处时,有的学生说“我们可以通过引进别人的技术,在他的基础上再加以创新,提高我们的水平。”我竖起大拇指,表扬他:“你太了不起了,将来一定是个优秀的企业家。”一句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犹如一缕春风,轻轻拂过,学生主动学习的欲望被激发的淋漓尽致,课堂效率大大提高。

每个孩子的都有自己独特的思想,所以在课堂上他们的每次发言都希望得到老师与众不同的评价,这时候我们就要根据孩子独具个性的发言给予差异化的评价,如在交流中国有哪些产品走出国门时,我根据学生的发言,给了他们差异化的评价。

生:伊利牛奶走出国门。 师:嗯,奥运会上选用的伊利牛奶,让他走进了世界各国。

生:海尔的家电走出国门了。师:是啊,我们家就特别喜欢用海尔的冰箱。

生:李宁的服装出口到很多国家。师:嗯,李宁奥运冠军龙服,伴随着奥运会国旗一次次升起,确实受到中国迷的追捧。

师:我还知道青岛啤酒也远销海外。师: 对,这也是我们山东的骄傲。

三、将课堂与社会现实连接起来。

从某种意义上讲,小学品德课程是为关注现实而生,为解决问题而立。在设计你我共赢这环节中,怎样从身边那么多的商品中挑选出学生感兴趣的商品来研究,是我们当时一直在犹豫不定的问题。后来,我们想到目前争议最大的苹果手机,从课堂上学生的表现来看,我们的选择是正确的。而在苹果的案例分析上,我们主要研究两个问题

(1)圈出苹果的供应商和参与组装的国家。

(2)根据苹果的利润分配图,谈谈你的发现。

第一个问题,旨在让学生理解“世界科技的发展,使得国与国之间的经济联系更加紧密,理解世界人民相互依存的关系”这一目标,而第二个问题,引发的学生的思考比较深远,可以是创造与制造所带来的经济利益的不同,一个是中国的现状:人力资源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价格比较低廉。这些都是社会的热点问题,也都引发学生深深的思考。再如,前些年,有个美国记者发起了一次“抵制中国制造”的活动,并且写了一本书《离开中国制造的日子》。所以在“你中有我”的环节中,我们将这个社会焦点拿到课堂上,既让学生感受到世界人们离不开中国,又让学生初步感受到原来身边的很多事件都折射出品社课中的问题。

四、活动为主,超越文本,促进学生成长。

《品德与社会》是一门以儿童社会生活为基础、促进学生良好品德形成和发展的综合课程。活动是品德课的灵魂,在交流“我国出口的商品”这环节时,学生一一起来回答,并不能让学生感受到我国国力的增强,于是我设计了“借助资料,将出口的商品在世界地图上插上国旗”这一活动。最后学生看到鲜艳的国旗在世界各国高高飘扬,自豪感油然而生。使教育的目的真正达到了“无痕”。

总之,本节课通过多样的活动、多元化的评价将比较难、深的经济问题演变成学生能够乐于接受的、勇于积极探索、思考的品社课堂,相信本课之后,学生会以崭新的思维方式审视身边的经济问题。最终回到新课标提到“学生通过教材、教学所学得的一切能回到他自己的生活中去,用以解决他们生活中的问题,改变他的生活、生活方式,提升他们对生活的认识、态度、价值观等等。”

篇5: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一、在实践中感悟。

对于儿童来说,只有他自己的生活才是对他有意义的、真正的生活;对于品德教学来说,只有引导儿童关注和“实践”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意义的教学,只有引导儿童学习和学会创造他自己的生活,才会成为有效的教学。因此,在品德教学中,应引导儿童重视、关注、观察、感受、体验、提高和创造他们自己的生活。设计“游戏去认识风,寻找风”既可让孩子们学到了有关风的知识,又引发了他们求知的欲望,还满足了天真好奇的天性,进而引导他们将所学的知识与生活融会贯通,然后进行自己的再创造,最大限度地发展学生的个性和才能,可谓一举多得。

二、在竞争中感悟。

有竞争就有动力,当今社会更是充满竞争的时代,教师若能利用学生的这种上进心,引导他们进行正当的竞争,不仅能增长他们的知识,锻炼他们的能力,培养他们的上进品质,还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求知热情。别的同学能做的,我也能做到,这是一种竞争,别的同学不能做的,我能不能做到呢?这更是一种自我激励,正是这种永不言败的竞争意识,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产生一种高涨的学习情绪。这种竞赛活动,教师融入其中参与活动,既拉近了师生的距离,又拓宽了学生个性发展的空间,还能点燃同学们创新的火花,真正做到了生生互动,师生互动。它给学生带来高涨的学习热情的同时,又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同样的事物既有好的一面,也有不好的一面,让学生初步懂得要全面地看问题。

三、在游戏中感悟。

让学生回归自然,去感受风,去追逐风,与风儿尽情地玩。使学生的身心得到了真正的放松,在游戏中,学生全身心参与,口动、脑动、情动、行动,真正成为学习的小主人,体验到成功的喜悦,享受风带来的乐趣。并在玩中发现,在发现中玩,使教学得以更进一步的深入。

篇6: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穿衣服的学问》是广教版《品德与生活》二年级上册的一篇课文。纵观我们现在的生活现状,大多数幼童生活的自理能力较差,存在着依赖思想,特别是衣服的选择、搭配,基本上都由家长包办。同此可见,我们很有必要与孩子们一起探讨穿衣服的学问。教学这一课时,我首先从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入手。众所周知,兴趣是学生探索、创造的力量源泉,是学生的最好老师,能否激活课堂活力显得极为重要;其次,本课题材来源于生活,我便指导学生从生活中学,又把所学内容放回到生活中去。与孩子们一同学完《穿衣服的学问》一课后,我真是收获不少!

一、创设生活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我一开篇,就利用悠扬的背景音乐、色彩明丽的图片明确地告诉学生——冬天要到了。孩子们通过回忆在生活中的一些认识,积极地投入到课堂中,注意力一下子就集中起来了。同时,通过小品表演再现生活内容,学生看后,进行热烈地讨论,无形中也让学生意识到课堂和生活是融会贯通的,在生活中可以学习,课堂学到的知识也可以回归到生活中去。

此外,为了更好地创设情境,我恰当地运用了各种教学手段。学生在轻松、愉快的学习环境中自主探索学习,从而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

二、以生活为载体,把知识运用于生活中

在教学中,我非常善于利用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为教学资源。学生本身具有一定的感悟能力,让学生动手操作,设计颜色搭配合理的服装以及让旧衣换新貌,这样既让学生明白了怎样穿衣服才最美的生活常识,提高了学生的审美能力,又让学生学会了节约,一物多用。

其中最值得一提的是,我举办的“谁的衣着最美丽”评比会非常地成功。活动中,学生各自发挥想象力,利用自身的特长,大胆地展示自己选配的美丽的服装,一个个学生俨然一位位魅力十足的小模特,他们的精彩表演把课堂学习推向了高潮。通过欣赏模特的展示活动,学生从中也感悟到怎样着衣才是最美的,进而达到了我预定的教学效果。

篇7: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本单元旨在引导学生培养良好的兴趣爱好,使他们对生活、学习充满热情,产生浓厚的兴趣。《我与小动物》这一课的内容集生活性、开放性、活动性为一体,教材以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小动物为切入点,将学生带入“动物世界”,感受小动物的可爱,生命的可贵。以正确的科学观引导学生要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以激起学生的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上了这一课后,对于自己的教学我作了一些反思,我在设计这一课时努力体现《义务教育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所倡导的生活性、开放性和活动性。希望能将课程内容从教科书扩展到所有对儿童感兴趣的题材上;鼓励学生能够主动、积极地学习,希望孩子能通过实际参与活动,动手动脑,形成内化的道德品质。根据教学大纲对本课的知识要求和行为要求,我从知行两方面制定出本课教学目标,目标完整,符合素质教育的要求。课堂上,紧紧围绕“激发学生珍爱动物、热爱大自然的情感,增强生命意识和环保意识。”展开教学,借助形象生动的课件,调动学生的一系列感官参与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轻松愉悦的学习氛围中,了解到许多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树立起要爱护动物、和动物做朋友的情感愿望。这样有效地突出了重点,突破了难点。

本课教学分为“游戏导入——我和动物交朋友——活动总结”三大部分,每个环节紧紧相扣,层次清楚,目的明确。通过制作“动物明星卡”及开展“动物知识竞赛”活动,使学生增长了许多有关动物方面的知识。通过“我和动物交朋友”这一环节,有效地增强了学生爱护和保护动物的情感。

[片断]:“我们是朋友”

师:今天老师还带来了一些人与动物朋友相处的画面,我们一起来看看吧!(配乐欣赏人与动物和谐相处的图片)

师:喜欢这些图片吗?为什么?

生:喜欢,因为这些动物真可爱。

生:因为有了动物,真快乐。

生:我想说我们与动物是好朋友。

生:我想说……

师:是啊,动物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不光是照片上的这些人喜欢,全世界的人们都非常喜欢,和它们生活在一起快乐又亲密!这都是些幸运的动物,因为他们有人疼,有人爱。可是有一些动物朋友生活的并不快乐。(教师播放课件动画“我是一只小小鸟”。动画讲述了一只小鸟生活在树林里,要经常面对“歹徒”的枪杀,又因人类的乱砍乱伐而无家可归,在风雨中小鸟无处可躲,被淋湿的小鸟只能到残破的水泥管中躲雨,瑟瑟发抖。小鸟多想回家,它想家,看着自己的家被无辜毁掉,小鸟泪水直流;下雪了,小鸟冻晕在地里……凄婉的画面再加上扣人心弦的歌声,小鸟的悲惨遭遇紧抓住了每个学生和听课老师的心。诺大的课堂里悄然无声,许多学生的眼里已经充满了泪花,所有的人都在体会、思考……)

师:小朋友,看了这些你的心情怎样?如果你就是那只可怜的小鸟,你现在最想说什么?

生:(哽咽)这只小鸟真可怜。

生:我很想帮助它,让它快乐点。

生:如果我是小鸟,我想说求求人们给我一个家吧!

生:我想说人们别再乱砍树了,救救我吧!

生:我真害怕,谁能帮助我!

生:我们也有生命。

……

[感触]:本环节是这节课的高潮部分,在分析学生心理活动的基础上,合理地运用教学素材——录象和动画,给学生视觉、心灵上的刺激,师生一起走过了从喜到悲的心路历程。“喜”让学生体会到人与动物是朋友,和谐相处多快乐!“悲”使学生知道了现在还有许多小动物正遭受人类的伤害,它们急需我们的保护。这环节的情感体验是非常成功的,尤其是动画《我是一只小小鸟》那震撼心灵的画面和略带悲伤的音乐成功地渲染、营造了课堂氛围,不仅感动了学生,而且感动了在场所有的人,自然地引发了学生爱护动物、保护动物的真情。从学生的表情、眼神、语言看,他们的体验是深刻的,发自内心的,必将会影响他们今后很长的人生路程。

篇8: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上周我给一节一年级上了一节品德与生活课“寻找春天”。我认为寻找春天这个主题是以儿童与自然为轴线。让学生从自然景物变化,以及人类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春天的特征,体会季节变化对人的影响。

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秋天和冬天了。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春天,应该更为容易。所以应该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老师要做的只是帮助他们把收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课标中不是有这样的表述吗!“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如果失败了还有下次啊!因为后面还要进行夏天的学习。为最后一个单元奠定基础。

对于春天的变化,我想应该分为天气、动物、植物、人的变化。这样梳理起来思路会比较清晰。还可以在这些方面和讲过的秋天、冬天做比较。通过对比,更加突出春天与其他季节不同之处。

大自然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在大自然中学习也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教学前带领学生在校园、社区,通过看、听、闻、想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寻找春天。在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交流自己所发现的春天的变化。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从细小的地方去发现春天,启发学生把平时发现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出来,比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大家互相欣赏交流,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点,春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既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为春天的导入课,应该把春天美好的一面充分的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引导评价很重要。每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心里要想到学生可能回答出的结果。问题的回答只有正、反、和三个方面。打有准备之战,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老师非常有效。做到心中有数,就一定能从容对待学生的回答了。

记得我讲冬天这个单元,制作“冬天图”的时候就曾经出现了问题。这是品德与生活资源袋里的一个小制作。材料有一张冬天底图、和一张景物图,还有彩印透明不干胶人物。由于在讲秋天这个单元时学生做过类似的贴图,但效果不好。于是我就在本次活动中给学生降低了难度。少发了几种不干胶材料。我觉得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总把贴画撕坏了,就亲自动手帮他们剪了下来。结果学生本次的制作活动完成的很快。开始我还觉得很高兴,认为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才能完成的如此出色。后来经过听课老师的点评我才发现是自己错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几个月前出现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应该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我应该大胆的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学生本来能从失败中获得经验。这样一来,对孩子们来说反而失去了一次实践的机会。我们要相信学生。应当为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学习如何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有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的能力。因为他们已经长大了,在不断的进步。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吧。

篇9: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上周我给一节一年级上了一节品德与生活课“寻找春天”。我认为寻找春天这个主题是以儿童与自然为轴线。让学生从自然景物变化,以及人类生活的变化中感受到春天的特征,体会季节变化对人的影响。

一年级的学生在上学期已经学过秋天和冬天了。学生在此基础上再来学习春天,应该更为容易。所以应该放开手,让他们自己去寻找。老师要做的只是帮助他们把收集到的资料展示给大家。课标中不是有这样的表述吗!“能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要相信学生有这个能力。如果失败了还有下次啊!因为后面还要进行夏天的学习。为最后一个单元奠定基础。

对于春天的变化,我想应该分为天气、动物、植物、人的变化。这样梳理起来思路会比较清晰。还可以在这些方面和讲过的秋天、冬天做比较。通过对比,更加突出春天与其他季节不同之处。

大自然永远是学生最好的课堂,在大自然中学习也是他们最快乐的事情,教学前带领学生在校园、社区,通过看、听、闻、想等多种方式引导学生观察和寻找春天。在课堂上学生才能更好地交流自己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想。让学生尽情地展示、交流自己所发现的春天的变化。

我们还可以引导学生从自己身边的'环境中,从细小的地方去发现春天,启发学生把平时发现的、感受到的春天的特征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表现出来,比如绘画、手工制作等。让大家互相欣赏交流,进一步了解春天的特点,春天与人们生活的关系。既启发了学生的创造思维,又培养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作为春天的导入课,应该把春天美好的一面充分的表现出来,激发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对后面的教学会有很大帮助。

我认为教师对学生发言的引导评价很重要。每提出一个问题,老师心里要想到学生可能回答出的结果。问题的回答只有正、反、和三个方面。打有准备之战,对于像我这样的年轻老师非常有效。做到心中有数,就一定能从容对待学生的回答了。

记得我讲冬天这个单元,制作“冬天图”的时候就曾经出现了问题。这是品德与生活资源袋里的一个小制作。材料有一张冬天底图、和一张景物图,还有彩印透明不干胶人物。由于在讲秋天这个单元时学生做过类似的贴图,但效果不好。于是我就在本次活动中给学生降低了难度。少发了几种不干胶材料。我觉得学生在制作过程中总把贴画撕坏了,就亲自动手帮他们剪了下来。结果学生本次的制作活动完成的很快。开始我还觉得很高兴,认为是在老师的帮助下,学生才能完成的如此出色。后来经过听课老师的点评我才发现是自己错了,忽视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在几个月前出现的问题,经过一段时间的锻炼,学生应该在能力上有所提高,我应该大胆的放手让他们独立完成。学生本来能从失败中获得经验。这样一来,对孩子们来说反而失去了一次实践的机会。我们要相信学生。应当为他们自己解决问题创设一定的条件和机会,让他们学习如何自己解决问题。学生有发现问题及时调整的能力。因为他们已经长大了,在不断的进步。放手让他们去实践吧。

篇10: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应密切联系生活,品德来自于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

第一、课堂上,教师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可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达到教学从知识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待学生要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小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真的是这样,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但却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会滚动破碎,永不存在。联系自己幼小的学生,他们稚嫩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小心翼翼的对待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它可以激励人们积极行动,从而大胆展示、大胆探索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

第二、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张扬个性。孩子总有独特的想法,他们的那些在成人眼里的“错误”,总有自己的`想法和动机,我们作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展开个别教育的同时,也会因势利导的对其他学生产生教育作用,达到同受教育的机会。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启发、诱导教育他们。孩子都是有各自独立性格的,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下结论,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并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响。

第三、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学中教师抓住教育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们既是对自己言行进行评价,及时自我调节,又能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从而有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压抑自己。

篇11: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要改变长期以来保守思品课的弊端,就必需改变陈腐的教学方法,就必需紧密联系同学实际、生活实际,就必需让我们的课“活”起来,让我们的同学动起来,在活动中促进同学自主发展,在积极主动的学习中加深感受、体验、探究和感悟,这样做才可能达到此项活动课程的总目标。

在本堂课中, 我主要是从以下几方面做的:

(一)、巧妙活化教学素材

新课程明确指出:本课程教材主要不是作为知识载体来供老师讲授的,它是教师引发儿童的活动工具,是儿童开展活动时可利用的资源,教师应发明性地使用教材,联系当地和儿童的实际,和时地把社会中科技信息、儿童生活中新的问题和现象和时吸收到教学内容中去,不时提高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和生动性。

所以我们应该打破教材框架,灵活地处置教材、运用教材。例如活动一开始,我就改变教材平铺直叙的手法,通过课件比较“爱爱”和“淘淘”在家截然不同的表示,感受到作为小朋友要多替家人着想,并发生在家做“开心果”的情感动力。又如在让同学了解相关生日常识时,并不是翻开教材读一读就算了,而是巧妙改变为竞赛台,让同学把课前的调查通过竞赛的方式展示出来,增强了兴趣,发展了课外搜集资料的能力,体验到胜利的乐趣,充沛提高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

(二)、灵活选择活动形式

兴趣是学习之魂。《品德与生活》作为一门活动型的综合课程,它所出现的文化是一种儿童文化,力求“童心”、“童趣”。假如教师能够掌握教材和儿童的特点,精心设计各种丰富多采的活动形式,就容易激发同学的强烈情绪,调动同学的主体能动性,使他们主动活泼地学习。如在“做个开心果”这一环节中,先让同学通过课件的对比,讨论怎样才干在家做个“开心果”,然后通过四人小组合作扮演反馈,展示出同学对家庭和家人的理解、对生活的感悟,甚至把对自身经历的反思融为一体,通过自编、自导、自演、互评的形式,不时对照自身的言行,实现生生互动的自我教育目的。

品德与生活课主要以同学的生活为基础,培养同学良好习惯,激发同学热爱生活的情感。在给母亲过生日时,能结合生活实际让同学自身动脑筋、自身出主意为妈妈过生日,充沛体现了自主性。在送礼物时,教师设计了让同学自身用所学的知识制作礼物,不只燃发了对母亲的敬爱之情,而且在活动中锻炼了同学多方面的能力,如:歌唱能力、泥工能力、绘画能力、交际能力、动手能力,把美术、音乐、品德进行有机地整合,增强了同学学习的主动性、开放性、发明性。看来,教师巧妙选择活动形式,:让同学感到新鲜,得到锻炼,让课堂充溢活力,就能达到预期效果。

( 三)、注重课后活动延伸

新课程理念告诉我们,儿童的实际生活是课程内容的主要源泉。教师虽然通过课堂教学,使同学明确了生活中该怎么做,不该怎么做的道德行为准则,但是事过境迁,同学往往会淡忘课堂内所要求的。所以我们教师应把视线转移到家庭、社会中,与家长携手并进,形成家校合力,一起关注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师在全课尾声中安排与家长一起填写“向日葵”图:把每天为家人所做之事填入到向日葵中,并将此项习惯锲而不舍,使活动真正开展起来,以提高品德教育的实效性。

篇12: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好"、"坏"这两个词语是人们对他人进行的经常性的总体评价。在教育教学过程中,每一位教师也经常使用这两个字眼来片面的形容每一位同学,新课程改革进行一个学期以来,静下心来,我再次细心的解读新的课程规范,新课标中对同学的评价也进行了相应的新的改革,《新课程规范》中指出:全面实施评价机制,应该注重教师的评价、同学的自我评价与同学之间的互相评价相互结合,加强同学的自我评价能力和相互评价的提高,还应该让同学家长积极参与到评价活动中来,对同学的日常表示,应以鼓励、褒扬等积极的评价方法为主,采用激励性的评价语言。由此,使我想起了自身的新课程实践。

在一节《品德与生活》活动课上,我组织全班同学"憧憬新学期"让他们说说新学期里想学会什么身手?自身还有哪些缺乏需要改进?同学们开始窃窃私语,有的说:"我想学会打乒乓球。"有的说:"我想学习成果比上学期更好。"有的说:"我想拥有更多的好朋友。"有的说:"我想这学期一次也不再迟到。"突然,坐在角落里的家强同学怯生生地伸起了小手,望着这难能可贵的手,我毫不犹豫地请他站起来,他说:"老师,我有一件事很苦恼,不知道该怎么办?"我微笑着点点头,说:"什么苦恼?老师能够协助你吗?"他说:"文吉的爸爸说我的字写得好看,谢军的爸爸说我的字写得不好看,我不知道该怎么办?"望着平时学习不好,字迹潦草,纠正了好几次都改正不过来的同学,我脑子里闪过了一个念头:这是一个教育的好机会,既然他有此烦恼,说明他就有认真练好字的决心。于是,我恳切地说:"你上学期的字确实不好看,但最近老师看到你写的字进步了。"家强原本怯生生的脸上,顿时从嘴角边露出笑容:"老师,那新学期里我想把字练得漂亮些。"我微笑着说:"老师相信你。"这节课也因为有了我与这位同学的一番对话,课堂气氛更浓了……

课后,我不得不再一次对自身的教学方式进行反思,在以前的教学过程中,对同学的学习成果,以和各个方面的能力,我经常以单纯的"好"与"坏"两个字来评价他们,对于学习比较好的同学,从来都疏忽了挖掘他们内在的潜力;对于学习相对比较坏的同学,经常采用"罚""抄"的方式,一味地以追求"快速进步法"来取得自身设想的教学效果。像家强这样的同学,一页页难看的字不知道被自身撕下多少,然而不见效果,同学发生逆反心理不说,自身也被气得够呛,从来没有想到试着用别的方法来教育同学。其实,每一个同学都有他自身"闪光"的一面,关键在于教师善于发现和捕获,也许这位同学的作业本从外表上看的确是糊涂潦草,但只要做为老师的认真去找,应该会找到一个或者两个特别工整的字,若能抓住这个字来加以鼓励和褒扬,那可能就不会出现类似的情况了。

新课改提倡:对同学的评价的多样化是从主体多样化、角度的多样化、尺度的多样化来进行评价的,重视儿童在活动过程中的态度、情感、行为表示。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强调儿童的自评、互评的方式和家长以和其他有关人员的参与,分析儿童的言语或非言语表达。假如说,这位同学的进步是老师的教育,那应该感谢那位给予他鼓励的同学家长与这位同学的求知和进取,更应该归功于新课程的理念。

"一切为了同学,为了一切的同学,为了同学的一切",让我们关注每一位同学的生长,多用鼓励和褒扬,注重对同学的过程性评价,把同学的优点和亮点用爱去"筛选",加以肯定并且"发扬光大",犹如播种希望,将会收获一个金灿灿的秋季;循序渐进的把新课程的理念落实到课改实践中,使课改下的'同学真正体验感受到学习的乐趣。

篇13: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应密切联系生活,品德来自于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第一、课堂上,教师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学资源,可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达到教学从知识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待学生要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小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真的是这样,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但却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会滚动破碎,永不存在。联系自己幼小的学生,他们稚嫩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小心翼翼的对待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它可以激励人们积极行动,从而大胆展示、大胆探索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教学反思《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第二、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张扬个性。孩子总有独特的想法,他们的那些在成人眼里的“错误”,总有自己的想法和动机,我们作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展开个别教育的同时,也会因势利导的对其他学生产生教育作用,达到同受教育的机会。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启发、诱导教育他们。孩子都是有各自独立性格的,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下结论,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并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响。

第三、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道德意识。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学中教师抓住教育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们既是对自己言行进行评价,及时自我调节,又能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从而有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压抑自己。

篇14: 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随着课程改革的全面展开,传统的小学思想品德教学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新的标准,新的教材,给教学输入了新鲜血液,使教学生命力更加旺盛。作为担任《品德与生活》教学的老师,我也在努力探索、实践,以下是我的几点体会:

一、少一点距离,多一份亲切。

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学往往是师教生学,进行权威性的“对子”交往,而《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则变成了平等的师生参与性交往。教师放下了架子,走近学生,把学生当作学习的主人,努力使学生感到教师是自己的亲密朋友。如在教《拉拉手交朋友》一课时,为了营造一种和谐、宽松的教学氛围,教学一开始,我先自我介绍:“小朋友,欢迎你们来到华庄中心小学,成为一名小学生,我是你们的班主任杨老师,我们以后会在一起学习语文、品德与生活等各科知识,做各种有趣的游戏。你们如果遇到困难可以来找我,我会帮助你们的,你们愿意和杨老师成为好朋友吗?”一席话,师生之间的距离顿时拉近了。在接下来的教学中,我也始终作为一位参与者与学生一起活动,一起游戏,用活泼生动的语言与学生展开交流,整堂课的气氛热烈融洽,学生学得更积极了。

二、少一点束缚,多一份空间。

《品德与生活》与以往传统的思品课相比更尊重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差异,允许不同的学生从不同的角度认识问题,采用不同的方式表达自己的想法,用不同的知识与方法解决问题,促进每一个学生发展。如《我们的校园》一课我就主要以学生的自主活动为方式。参观时,我根据学校实际设计了几条不同的参观路线,学生可以按自己的兴趣自由选择,分组开展参观活动。在参观校园过程中,我又鼓励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做适当的记录,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了学生,在这样的教学环境下,学生无拘无束地活动,从不同角度思考、观察,思维始终处于较积极的状态。这样的学习是有效的,学生们在表达校园中自己喜欢的地方时用了画一画、写一写、说一说、剪一剪、贴一贴等多种方法,不仅体现了教材的选择性,学生的个性也得到了充分的表现。同时在这个活动过程中,学生感受到了学习的快乐,加深了对学校的认识。

三、少一点说教,多一份体验。

以往的思想品德课教材一般是通过一两个生动的故事或事例来传授一个道德观点。尽管这些故事大都是生动有趣、富有教育意义的,但这些事例毕竟是发生在别人身上的,从中获得的情感体验是不同于直接在实践活动中获得的情感体验的。《品德与生活》扫除了空洞说教,以密切联系儿童生活的主题活动或游戏为载体让学生有了亲身实践的体验,使思想品德课更加贴近学生的实际生活。像《盼盼迟到了》、《上学路上》等课文都可以采用儿童喜闻乐见的形式――角色扮演,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将自我融入情境,自觉地生情,潜移默化地移情,达到自悟的效果。另外还可以组织各种竞赛活动让学生来体验,我在教《坐立走有精神》一课时就开展了“坐立走比赛”,让学生们在活动中尽情体验,自由展示其潇洒、优雅的仪表,最后评选出班内“坐立走”小明星并颁奖。活动中,学生们热情高涨,全身心地投入,在颁奖时,充分体验到了获得成功的喜悦。

四、少一点呆板,多一份童趣。

《品德与生活》这一学科的评价更关注学生丰富多彩的体验和个性化的创意和表现,重视促进学生的发展,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的发挥,使每一个学生更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对于活泼好动的低年级学生来说,单调机械地重复“你真棒!”“你真好!”等套语少了一份童趣,不能很好地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而那些类似颁奖、送礼物等比较生活化的激励方式却常常能掀起意想不到的高潮。在《送给新年的礼物》一课中,我就针对学生喜欢童话这一特点扮成了童话里的新年老人将准备好的有关的“小明星”证书、奖状、小奖品等作为新年礼物送给学生。送礼物时,我更关注那些“不起眼”的学生,尊重那些“不听话”的学生,让他们增添信心。这堂课上,每一位学生都欢欣鼓舞,争先恐后地表现自己,充分体验到了当“小明星”的喜悦。

在《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实践中,我深刻体会到一堂生动有趣、充满热情的课,能对思想教育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所以我们一定要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热情,让他们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接受教育,让教学发挥出最大效能。

篇15: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进入新课改后,原来的思想品德课已改为《品德与生活》和《品德与社会》,新课标规定,品德与生活课程是以儿童的生活为基础,以培养品德良好、乐于探究、热爱生活的儿童为目标的活动型综合课程。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核心,教育教学(此文来自)活动贴近儿童的生活,强调教学中儿童的参与、感悟、体验,这门课程将以全新的方式展现在儿童的面前,传统的思想品德课中的引新、明理、激情、导行模式已不适应该课程,因而该课的教学目标、教学方式将发生根本性的转变。

既然为活动型课程,就应体现活动的特点,笔者认为活动型课至少要体现如下特点:

一是要有教育性。品德与生活的教材编排就已充分体现了这一点。如:“我上学啦”就是要让学生逐步实现从幼儿园到小学生的角色转变,知道自己是个小学生了,该做什么?按什么要求去做。接着是“祖国的生日”一课,也是对学生进行初步的爱国主义教育。

二是要有知识性。新课程并非单一的思想品德教育课,不只是过去的强调道德认知,引导道德行为,还增加了儿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的培养教育。要培养儿童良好的社会适应性,就有不少的生活知识和社会经验要交给儿童。

三是实践性。过去的品德教育大量的都是用“高”、“大”、“全”的人物、事例进行干巴巴的说教,而现在是寓教于学生动口、动手、动脑的过程中,在“做”中学,在“玩”中学。四是趣味性。儿童不同于成人,有他们感知和认识世界的方式,童真、童心、童趣是他们的固有特性,因此教育方式、活动方式一定要适应儿童,为他们所喜欢、所接受,让他们在愉快的活动中去参与、感悟、体验。

要实现新课程的教学目标,课的设计要遵循活动课的特点,遵循儿童发展的规律,其中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不可少,何为小学品德与生活课程资源,新课标已有界定,在实际教学中其内涵和外延相当丰富。我们的教育对象遍布城市、农村,所处的生活环境千差万别,他们所在的学校、学校的教学设备也各有不同,我们开展的活动没有好坏之分,只有是否适应儿童之别,有些就地取材的活动往往效果很好。课程资源的开发应从几个方面考虑:

一是因地制宜。大城市的学校可利用学校的先进设备,有声有色地展示丰富多彩的生活世界,可利用他们早晚都看到的、现代化的高度文明的社会;小县城的学校可利用他们见到的离他们很近的现代文明;而农村的学生可开发他们的乡村世界、自然界。

二是因课制宜。品德与生活共有五个单元和若干主题。如:“我是小学生啦”、“祖国的生日”、“美丽的秋天”、“我爱我家”、“冬天来了”。第一单元可开发本校优秀班级、优秀学生。第二单元可开发离校很近的人文环境,学生手中的图片资料。第三单元可开发学校的周边环境,走近工厂,走进大自然。第四单元可开发家长。

三是因校制宜。文化积淀较深的学校,可开发校史、校情,学校培养出的杰出人物、优秀人物;各种藏书、电子读物较多的学校可发挥此优势。四是因人制宜。这里的“人”既指学生,也指成人,实际上优秀的学生也可以开发,用他们的优秀品格,优秀素质可以影响其他学生,素养较高,内涵丰富的成人(含教师)也可以引导学生。

资源既已开发,就要会使用,如何使用课程资源也是品德与生活课的一个重要环节,在工作实践中,本人分析研究了若干课,有的在资源使用上很成功,有的则欠妥,在资源使用上可以这样处理。

一是因课利用。如“祖国的生日”一课,不一定要用多媒体,就利用学生搜集美丽的家乡、祖国的大好河山、祖国建设辉煌成就的图片也行。“美丽的秋天”一课就可以利用孩子们搜集的秋天的各种果实,秋天采集的各种枝、根、叶。

二是巧妙利用。利用学生搜集到的各种材料,启发学生有创意地制作,有创意地玩,学生在制作过程中,巧妙地播放音乐,创造一种轻松愉悦的氛围。

三是灵活运用。品德与生活强调课堂的开放性,开放的课堂就会出现很多教师意料之外的情况,这时教师可抓住这个契机进行教育。

四是因人利用,自己在听课时曾见过这种情况,全班同学唱《世上只有妈妈好》,可一个同学在悄悄地哭泣,何故?究其原因是他妈妈不久因车祸死亡,教师巧妙地讲了一个故事,鼓励他坚强,引导孩子说些鼓励他坚强勇敢的话……使课堂气氛发生转化。也曾见过课堂出现意外教师不知所措的情况,因此,因人而异利用资源也不可忽视。

总之,要上好品德与生活课程,需要从多方面进行不断的探索,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只是其中的一个侧面。以上只是在工作过程中的思考,属一孔之见,只要我们肯动脑筋,灵活机智,品德与生活课程就会丰富多彩、富有成效。

篇16: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社会生活的巨大变化,体会改革开放的意义,热爱我们现在的生活,提高学生关心社会的情感,懂得社会生活的复杂性,正确认识从众心理,自觉抵制社会生活的消极影响,初步具有明辨是非的能力。

我在内容的处理上,注重引导学生感受社会生活的感性化材料,在充分感受体验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社会发生变化的原因,初步认识社会的发展离不开党的正确领导和人民群众的辛勤劳动。同时结合教材提供的新词汇变迁——小组活动来认识社会的发展,接着从学生生活体验入手认识社会的意义,了解参与社会生活的途径和方法;其次为了突破重难点,对社会复杂性、从众心理这两个理论性较强的问题,给学生创设情境、提供案例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优点:

1、教学设计别具新意,在重难点的处理上采用情境教学法,材料教学法,贴合学生生活实际,水到渠成。

2、自主学习与小组探究相结合,充分调动了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

3、教师的引导比较准确到位,课堂气氛民主和谐。

4、教师语言幽默诙谐,知识的呈现方式多样,体现了多学科知识的整合。

5、教师思路明确,板书合理。

不足:

1、关于学生的调查结果,应该不仅出现结果,也出示相应的结论,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2、对于课堂生成的一些东西,教师的点拨不太到位。

篇17: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应密切联系生活,品德来自于生活,生活中也必定有道德。

第一、课堂上,教师珍惜可生成的以及突然生成的教学资源。

可给教学带来意想不到的效果,也能达到教学从知识中来,运用到生活中去的目的。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对待学生要像荷叶上的露珠一样去小心呵护学生幼小的心灵。真的是这样,荷叶上的露珠晶莹透亮,但却非常脆弱,稍不小心,它就会滚动破碎,永不存在。联系自己幼小的学生,他们稚嫩的心灵就像荷叶上的露珠,是需要我们用心去呵护,小心翼翼的对待的。自信心是一个人对自身力量的认识,它可以激励人们积极行动,从而大胆展示、大胆探索自己,从而形成良好的个性。

第二、了解学生内心所想,张扬个性。

孩子总有独特的想法,他们的那些在成人眼里的“错误”,总有自己的想法和动机,我们作为育人者一定要了解他们内心真实想法,有针对性地展开个别教育的同时,也会因势利导的对其他学生产生教育作用,达到同受教育的机会。孩子都是有自尊心的,在对学生进行教育时,应选用学生容易接受的方式去启发、诱导教育他们。孩子都是有各自独立性格的,要在了解学生的前提下下结论,这样的教育才能让学生心服口服,并且在身心留有深刻的影响。

第三、抓住教育契机,培养学生道德意识。

学生自控能力差,缺乏真正的自我教育能力。教学中教师抓住教育教学契机,引导学生正确认识自己、他人的言行,使他们既是对自己言行进行评价,及时自我调节,又能积极投身于学习活动中,从而有张扬自己的个性,而不是压抑自己。

篇18: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学科新课程改革已经进入深化阶段,通过近几年来的培训、实践、探索、调研,我们对小学品德课在关注学生素质发展和如何实现培养目标方面取得了共识。但是,在涉及新课程改革的教学内容、组织形式、实施步骤、评价方式等课堂教学具体操作过程中,我们的一线教师却不断遇到各种前所未有的困惑和挑战,矛盾的焦点主要表现为――新课程的理念究竟如何有效地转化为具体生动的课堂教学实践。

根据我们对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的调研,新课程背景下的品德课教学整体上进步显著,成绩突出,但局部问题逐渐显露,特别是大多数的兼职教师,在精力和时间上得不到保证的情况下,如何深化新课程改革,怎样改进自己的教学,提高德育课程教学的实效性,值得我们思考和探索,在此,本文就调研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和现象进行了粗略的反思。

一、盲目奉行“拿来主义”,课堂教学生死搬硬套

新的《品德与生活・社会》课给德育课程教学带来了生机和活力,带来了新气象,教师的教育观念、教学方式以及学生的学习方式都发生了可喜的变化。但是,随着新课程改革实验的深入,一些深层次的问题也随之出现,比较典型的是在课堂教学实施中生搬硬套,其表现如下:

1、品德与生活课程标准中倡导活动化教学,注重相互沟通、与生活的联系以及与其他学科的融合,但不少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种他人田,荒自家园”的现象却屡见不鲜。在探讨某一个话题时,把很多时间花在唱歌、跳舞、绘画、游戏上,一节课下来,学生兴奋过度,课堂倒是热热闹闹,但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感悟和体会方面的收获却令人怀疑。笔者认为,课堂活动不等于课堂活力,学生参与活动的多少并不是活动化教学的精髓,品德与生活课也不应是完全的“唱游”课、“游戏”课、“美术”课、“舞蹈”课。我国第八次新课程改革之所以有不同学科的课程设置,就在于学科之间有相对的独立性,每一门学科有自己的教学任务。

2、通识培训中的一些案例和套路原本只是一种示范,个别教师“照葫芦画瓢”,原封不动地搬到自己的课堂上,失去了原来特定环境下的幽默与风趣。品德课十分强调回归儿童的生活,教学一定要结合不同环境、不同地区、不同年龄的学生实际。教学的活力来自于每位教师独特的教学风格和依据自己的真实体验对课堂教学的重构与创新。

二、刻意追求“师生民主”,主体主导主次不分

新课程强调营造宽松和谐的课堂氛围,体现师生民主。可是,不少教师为了展示师生民主气氛,走向了极端,以下几个方面值得反思和引起重视。

1、课堂上教师主导作用不突出。教师该讲的.不敢多讲,甚至对学生违反课堂纪律视而不见,惟恐侵犯了属于学生的自由空间。有的学生上课自由过了头,坐没坐相,站没站相,想看就看,想读就读,想说就说,必要的课堂纪律维护和良好的学习习惯培养被忽视了。

2、课堂上教师以问代讲,“双向交流”太多太滥。有的教师整节课上反反复复用一些类似“是这样的吗”?“是不是”、“对不对”的简单问题发问不止,缺少信息沟通,学生翻翻教材就能异口同声、准确地响亮回答。课堂上一问一答,学生似乎忙得不亦乐乎,但思维却停留在同一水平上的机械重复,心灵未能受到震撼。看似师生互动频繁,实则教师用提问方式满堂灌,牵着学生的鼻子走,直到学生认同教师事先预设好的答案,师生并没有真正互动起来。

新课程强调“以人为本”,“以生为本”。课堂上学生不应当是客人,惟师独尊不可取,惟生独尊同样不可取,两者都是畸

形的师生关系。“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没有必要的课堂纪律作保证,那么学生尊重他人、尊重集体的素养如何培养?缺少自我约束力的学生,难以养成刻苦认真、持之以恒的学习精神,难以成大器。教师在转变教育观念的同时,不应当步入“精讲少讲”的误区。该讲的就理直气壮地讲。课堂上,教师不敢讲、泛泛讲、过多讲,都是对学生的不负责任。

3、片面理解“合作学习”,形式多于内容。合作学习是新课程倡导的学习方式,但不能简单形式化。调查中我们发现,有的教师为了体现新课程标准精神,把合作学习变成了一种机械刻板的操作模式,不管是否需要,是否合适,每节课到采用分组讨论方式,打上“合作学习”旗号。

合作学习无疑有助于合作交流,尊重他人正视自我的团队精神的培养。但是,教学中如果合作学习目的不明确,过程设计简单,时机把握不好,无论什么问题都采用分组讨论的合作学习方式,导致学生能独立完成时也合作,能够自主时却不让学生独立,有探究欲望时却让小组优秀者代替其他成员的意见,看不到合作的必要,感觉不到合作中的分工协作,合作学习无法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这种形式多于内容的合作学习究竟对学生有益还是有害?因此,并非所有的学习领域和学习主题都要用合作学习的组织形式,不分青红皂白地搞合作学习,必然有害无益。

篇19: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二年级品德与生活教学反思

一、转变教、学的方式,感受学习的乐趣

本堂课采用了“活动化学习”的方式,让学生在活动中动手动脑,学习知识。例如让学生通过朗读朗朗上口的儿歌,根据内容自己动手探索,对比,得出刷牙的正确方法。在“给胃什么食物”时,四人小组的学生通过写一写、画一画的方法,合作交流的形式提供了很好的菜谱。在整堂课中,采用了拟人化的方法,由几名学生扮演身体的器官,与孩子们交朋友。学生在活动中发展了特长,掌握了知识,学得轻松,学得快乐。

二、不足与遗憾

表面上看,我们对身体很熟悉,其实不然。身体的哪一部分对我们有什么帮助?应该怎样用心去保护?这些知识都要事先去查阅、请教,去实践和体会。在这个过程中,我也与学生一起学习、共同提高,充实自己。在设计与教学中,感到自己的知识面不够广泛,要集思广益。

教案点评

一、寓教育与活动中。

课标提出,本课程要以儿童直接参与的丰富多彩的活动为主要教学形式,强调寓教育与活动中。本活动,教师安排了必要的课前准备活动,编排了生动有趣的小表演,让学生通过表演,联系自己的实际,谈谈自己的心得。活动中,创设各种情景,引发学生的话题。比如牙伙伴与同学们的对话;胃伙伴喜欢与怎样的孩子交朋友;牙医博士帮助解决孩子们的难题等环节教育孩子们要注意保护自己的身体以及怎样保护。

二、重视学生的自主学习。

《品德与生活》课的宗旨是确立儿童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每次活动都需要儿童亲身的感受、操作等来完成,并在活动过程中,积累直接知识或经验,不是依赖教师获取知识。活动中,老师让全班分成三个小组,调查自己和同学们的'身体情况以及保护情况。学生了解到自己的身体还存在一些问题,急需解决。接下来,老师组织四人小组合作交流保护牙齿的措施,并记在记录卡上,也可用画的。学生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生活经验,提出了较全面的保护措施;通过朗朗上口的儿歌、小知识让学生自己发现正确刷牙的方法,并通过实际操作巩固。整个活动由学生参与组织,课前让一些学生参与策划活动的过程,并由他们做课堂的主要角色。整堂课的很多时候是学生与学生的对话。

篇20: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把品德与生活课的教学同学生日常生活紧密联系起来,把品德与生活课与我多年的班主任工作联系起来,帮助学生掌握正确的是非评价标准,懂得何谓善、恶、美、丑,提高他们养成良好道德行为习惯的自觉性和安全意识,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在课堂上,关注言行不良表现的学生,及时调动班级和教师的力量帮助他们认识错误,认识错误造成的严重后果,从而校正自己的言行。平时注重培养他们养成俭朴,文明礼貌,尊老爱幼,遵纪守法,保护环境的道德行为习惯,个性心理方面培养学生形成健康的人格和良好的心理,生理素质,通过一学年的品德课教学,学生的整体素质得到了提高,达到了预期的效果。

传统的思品教学是“封闭”的,“静态”的,以教师讲授为主,缺少儿童畅想、畅言,缺少主体参与。本学期二年级的品德与生活教学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寻找突破口:

1.广阔的教学阵地。开放教学要打破教学场地的限制,除了在教室教学外,还可根据教学内容,组织学生到教室以外的场所去进行教学活动。领学生在校园内进行教学活动,及时进行“打扫教室”、“你丢我捡”的活动。强化“知”、“行”统一,收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2.互动的动态式讨论。在现实生活中,学生已经形成了一定的品德和行为习惯,积累了一些社会生活经验,形成了相应的态度和能力。因此,在教学时要善于调动和利用学生已有的经验,结合学生现实生活中实际存在的问题,共同探究学习主题,不断丰富和发展学生的生活经验,使学生在获得内心体验的过程中,形成符合社会规范的价值观。 “一起玩游戏”这个单元教育学生动脑筋、有创意地生活,要求学生能够自己动脑、动手,养成探究的习惯,学习探究的方法;能够应用多种办法收集资料,并进行简单的整理和应用。学生们主体积极参与,萌发了高度的热情。他们有的提议要成立“小小发明家”协会,有的提出“让我们每天都有一个“新发现”的要求……虽然这些想法很稚嫩,但正是孩子们的“异想天开”,使整个课堂成为学生交流、思想碰撞的场所,使课堂成了信息交流所。

3.多样化的情境式表演。我结合有关教学内容,采用讲故事、听歌曲、情感朗诵、角色游戏、小品表演、知识竞赛等多种形式的“情境表演”。 在教“交流多愉快”这个单元时,我组织学生开了一个展示会,让学生交流学习心得是如何应用于生活实践、取得的收获是什么。教育学生讲文明、有礼貌,让学生能够看到自己的成长和变化,并为此而高兴,并以此激励自己不断进步。

4.与社会实践活动紧密结合。我们的作业设计要冲破封闭的圈子,向课外延伸,跟生活接轨,结合相关的教学内容,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变得生动、活泼、有趣。“你好,祖国妈妈”这个单元教育学生爱家乡、爱祖国;要求学生知道家乡的风景名胜和资源,关心家乡的发展变化;我布置学生与爸爸妈妈一起,通过上网、看报、走出家门等方式,了解为祖国日新月异的变化,升华爱国情怀。

5.与少先队活动紧密结合。学生的天性是乐于自己探索,好游戏、活动,课堂上的说教再生动也缺乏形象性、参与性,而少先队活动可融思想性、趣味性、艺术性、知识性、参与性于一炉。因此,作为二年级的班主任兼品德教师,我不失时机地把思品教学与班队活动结合起来,从班队活动中深化思品教育。“劳动编织美好生活”这个单元教育学生负责任、有爱心、爱劳动地生活 ,要求学生诚实、勤劳,能初步分辨是非,不说谎,做诚实的孩子;知道自己是集体的一员,认真完成集体交给的任务,爱护班级荣誉,关心和爱护同伴;收集、了解劳动者的辛苦,学会尊重他人的劳动,同时深入了感恩教育。

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不是一节课就能解决的问题,每一节课有当堂课的目标,但也是其它目标的延伸、应用和巩固。为配合好品德与生活教学,我制定了每周每月的规范目标,使课堂上的热情延伸到课外。经常不断地进行课后导行、巩固,使学生把热情倾注到所接受教育的内容上,逐步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品德与生活的教学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新课标教学理念的论文

小学五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让烦恼走开》的教学反思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中生活化理念的融入论文

小学品德与社会教学论文

小学三年级品德与社会上册《说说我们的学校》教学反思

小学品德与社会课教学论文

对社会人生的体验与反思五年级作文

初中思想品德体验式教学论文

初中思想品德教学论文

《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反思

《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案例反思
《《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案例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品德与生活活动》教学案例反思(共20篇)】相关文章:

五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022-07-29

《品德与生活》公开课教案与教学反思素材2023-12-05

小学品社教学反思50字2022-08-08

友爱思想品德教学反思2024-04-18

品社教学反思2022-05-19

三年级品德与社会教学反思2023-01-15

小学品德与生活《“好”、“坏”》的教学反思2022-11-26

思想品德的教学反思2023-02-12

品德与社会《我和同学》的教学反思2022-10-28

品德与社会《远离危险》教学反思2023-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