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精选18篇)由网友“shaokeahu”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大家一起来看看吧。
篇1: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二本课教学,我重组教材,创设了他们三兄弟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角的变化,并通过用圆纸折角、用身体创造角、用三角板拼角和在生活中找角一系列活动理解并掌握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整个教学环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出发,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考虑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要以直角为判断标准,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出发,直观地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学习兴趣。
(2)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找一找、分一分、折一折、拼一拼、画一画等活动,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3)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这节课教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在白板上能直接操作,动态演示生成,使师生能更好地交流互动。本节课操作直接把角拖出来,在白板上调出三角板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动态演示拼角、画角以及用模板制作的漩涡式图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
在白板上操作拼角、画角时,三角板移动旋转到一个精确的位置比较困难。
篇2: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锐角和钝角”这个部分内容是在上学期认识了角和直角的基础上,让学生认识。其主要目的是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动手操作,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并会区分直角、锐角和钝角。本节课较好的体现了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集知识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体现了学生的主体地位。根据教学内容知识体系的内在联系,学生的年龄特点等因素,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组织课堂:
一、结合生活实际让学生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
学生学习概念一般都要经过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征——内化成概念这一过程。为此,在引入概念时要注意从学生熟悉的生活实际入手,帮助学生理解,抽象出一定的数学知识。
二、创设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
本单元一开始就设计了一幅生动有趣的游乐场的情境图,图中包含了本课时的概念。先让学生观察这个情境图,说说图上哪里有角,哪些是直角,那些不是直角的角是什么角,这样给学生一个开放的学习环境,也就是为学生提供一个自主学习的空间。课一开始我通过开放式设问:“看来大家对角挺熟悉的,关于角,你已经知道了些什么?”学生在这一环节里畅所欲言,互动性的交流由此开始了。接下来通过让学生自己动手找角,画角,做角等一系列的交流、延伸性实践和策略性引导等措施,扩大学生的知识来源,在丰富多彩的环境中绽放自己的精彩。在这样的学习环境中,学生的各种潜能可以被充分激活,眼睛更加敏锐,手脚更加灵活,思维的触角也会自由伸展。这样的数学课堂,学生应该不会不喜欢。
三、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利用红领巾和五角星找角,锐角和钝角,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
总之,整个教学环节我尽量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体,在积极参与、操作、交流、动脑、动口。
篇3:《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1)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在本案例引入环节中创设了让学生猜一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当学生通过尝试知道了剩下角的个数后,学生的第二个需求随即产生,即剩下来的角都是什么角。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材料中感受到角的产生和变化。这节课的学习材料、研究材料都来自于活动的结果。从学生那儿获取情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智力开发的价值。这样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剪角、画角、比一比、分类、两块三角板拼角、在圆形上创造角等活动,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如: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角的.大小、在操作中让学生发现角的分类方法等。
(3)利用计算机呈现事物的变化,表现事物的特性,使数学概念直观化。
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利用CAI软件,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如学生汇报“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动态呈现剪的过程,并闪现角的两条边,这样学生就能清晰的看见角的变化和角的特征。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讲解。
(4)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这节课教师让学生找教室中的角,引起认知冲突(因为学生找到了很多直角,却很难找到锐角和钝角)再为学生提供了嘉兴市勤俭大桥的图片,让学生找找桥上的角。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篇4:《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本节课主要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我从学生已认识的角出发,通过找角,说角的概念,画三个角,在不知不觉中将学生引入新课。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念是集知识性、活动性于一体,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这节课我初步体现了这一点。具体表现如下:
一、教师的角色发生了明显改变。我在课堂中真正直到了一个参与者、引导者、组织者的作用,对学生的学习及时地进行引导与点拨,而不是将知识强加给学生。教师的角色和作用根据不同的需要,随时发生改变,而不是一成不变。
二、让学生在活动中合作交流,自主探索,经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本节课中,教师多次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学习的机会,让学生在操作中加深对知识的理解,有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课程的设计密切联系生活。本节课的设计与现实生活紧密相连,使学生感觉数学知识源于生活,用于生活,感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的身边,密切了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四、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学”数学,演绎数学,我利用课本的主题图让学生自己从中找出角(锐角和钝角)。之后我利用黑板上事先准备好的两个角(一个锐角一个钝角)引导学生探索区分这两种角与我们之前学过的直角做比较。让学生找出这两种角的特点。然后我通过一个练习题来进一步巩固学生对于这三种角的认识。接下来我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兴趣盎然,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让学生动手画出锐角、直角和钝角让学生思维活跃,加深了对这三种角的认识。
篇5:《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同时在课堂教学中为学生创设充分参与数学活动和交流的机会,培养学生观察、操作、创新和想象能力。课后,我有如下几点感受:
一、让学生在浓厚的数学氛围中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
低年级的学生学习概念一般都要经过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征──内化成概念这一过程。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考虑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要以直角为判断标准,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他们熟悉的游乐园中找出不同的角,再分类的方法引出锐角和钝角。
学生再通过自行预习,已经在头脑中建立了锐角和钝角的表象,直观地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再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平面图形(几何角),顺应儿童认识的规律。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无限趣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学习兴趣。
二、让学生在有趣的综合活动中巩固和应用锐角和钝角的概念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演绎数学,分类后如何判断锐角和钝角展开讨论,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索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判断的方法,在矛盾冲突中自然地突破难点。通过“摆一摆”、“连一连”、“画一画”、“选职业”等活泼有趣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课外延伸让学生分小组,应用三角板“拼一拼”,加深了对这三种角的认识,充分调动学生思考的积极性,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创新能力。
三、不足:
1.在时间安排上有些前紧后松,新授部分中三种角之间的关系没有讲透。
2.联系形式上“一对一”的练习过多,缺少全员参与的练习。
3.讲解练习是语言不够严谨。
篇6:《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锐角和钝角》这一节课,首先我对着书本和教学参考书思考了很久,自己发掘原来那么简单的内容如何才能上得好呢?又如何体现新的课程理念要求,以及让学生容易接受呢,是不是有效了呢?等等,一连串的问号在我脑海里浮现。我想着如何去面对这一系列的问题,以及如何有效去解决这些问题。然而,这一切,都要体现在自己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上,要从教学设计的每个环节去推敲。
在参考其他人对这节课的教学设计,和自己的独立思考中,我发现这节课无论如何去设计,这节课的重点知识是不变的,难点也是不变的。也就是这节课的重点就是让学生掌握锐角和钝角的概念,难点就是学生掌握判断锐角和钝角的方法——用三角板的直角作为标准去帮助判断辨别。因此,想到这一点,很快我就确定了三维目标中的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目标,还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这一目标,自己还不十分明确,但我想这一目标应该体现我的设计环节上。
唐老师就曾经说过,一节课应该包括三个环节,一是自主探究,二是合作交流、三是看书质疑。参考教材内容后,我决定选用课本的主题图作为引入的情景图,上课时就引导学生自主去发现图中的角,接着三言两语引导它们去画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老师选取有代表性的作品展示到黑板上,让他们自主去思考如何去分类,小组合作交流分类的方法。为了让学生更好地参与到课堂中,活跃课堂气氛,我决定让采取小组汇报的形式,让学生的其中一个小组上讲台汇报他们小组的分类方法。
通过分类,就已经比较顺其自然地向学生介绍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了,但是学生习得了这样的概念,能否真正了解,是否还停留在锐角和钝角的基本概念的文字上?或者是还停留在基本的表象上?这里所说的表象指的是教师在黑板上示范画出的锐角和钝角。对于变形得锐角和钝角是否理解?也就是要追问学生对概念中“比直角小”、“比直角大”这些关键词是否真正理解。为此,我紧接着设计一道练习(位置变化的锐角和钝角)加深学生对它们的理解。至此,我完成了新课的设想环节。
接着,我紧密推敲练习的设计环节,如何设计好的练习帮助学生巩固所学新知,并且这些练习是学生乐学的,也就是能够调动学生积极思维,整体积极性的。首先,我从练习的形式上考虑,我出发点是让练习的形式要多样,免得学生产生学习疲劳心态。形式之下,我特别考虑能否创新,使得练习设计有新意,不落俗套,也能调动学生。新意,不是随便搞个花样,而是有目的地围绕学习目标去设计。根据数学学习心理学,其中认知学习理论中的格式塔顿悟学习理论中的“完形倾向律”表明,人们有一种倾向,尽可能地把被知觉到的东西呈现一种最好的形式——完形。根据学习理论,我设计了一道逐渐呈现锐角、钝角的边,让学生去猜是什么角的练习。为了增加趣味性,吸引学生注意力,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选择学生喜欢的米奇图片作为遮盖,再通过设计它的动画,逐渐呈现锐角、钝角的边。这样,在讲课过程中,边出现,可以边抛出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同时也可以和学生互动。
篇7:《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整节课我合理重组教材,将观察、操作、演示、自学讨论等方法有机地贯穿于教学各环节中,引导学生在感知的基础上加以抽象概括,采取了找一找、分一分、做一做、画一画、拼一拼、说一说等多种活动方式,让学生在大量的实践活动中掌握知识,形成能力,并充分发挥现代教学多媒体组合的优势,通过形象生动的教学手段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把静态的课本材料变成动态的教学内容,让学生在动手中思维、在观察中分析,把外在可见和内在不可见的角印在大脑里。整堂课学生自主探索,合作交流,学习兴趣浓厚,也很有自己的想法,很有创意。
1.从生活中引入,感受数学之美。
首先课件出现的主题图画面是米奇和儿童游乐园,儿童游乐园对于学生来讲更为熟悉的情境图,同时也让学生更近距离地感觉到数学在生活中的存在。课始,我先让提出儿童乐园有什么好玩的?之后,在观察中引导学生对角的有关知识进行回顾,为下面的教学做好准备工作。
2.在活动中探索,经历建模过程。
学习活动中,学生更愿意自己去经历,去实践。他们或许会相信你告诉他们的,但他们更愿意相信自己所看到的、经历的事,这就是一种“体验”。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之上进行分类、概括而得出的,更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概念得出的全过程,这样他们才会有清楚、准确的认识。本节课中我主要设计了这样几个实践活动:找角、分类、交流、概括、摆角、做角、画角,每一个活动都给学生提供充分的“看、说、想、动”的机会。尤其在制作角和分类这两个环节中,让每一个学生都经历角的产生──锐角和钝角的形成等一系列过程,概念在学生的脑海里已见雏形,此时我的讲解就水到渠成了;而在交流、概括、做角、画角这四个环节中,从不同的侧面、不同的层次让学生由直观到抽象,顺利、稳固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就在学生的操作活动和智力活动中迎刃而解了。
3.在验证中完善,遵循数学的严谨性。
锐角和钝角概念的判断是以直角为标准,而在活动中又多次涉及直角。学生由于自身缺乏这方面的意识,很有可能仅仅用眼睛来判断直角,这样做无疑违背了数学本身所具有的严谨性和科学性。作为教师,适时引导、提醒学生借助有用工具,帮助他们对直角做出准确的判断是责无旁贷的。因此,教学中,应在需要的环节组织学生对自己摆或画的直角进行验证,同时引导学生思考“锐角和钝角有没有验证的必要”,一方面让学生把数学知识学活学巧,另一方面在注重开放性的同时也要遵循数学独特的原则。
4.在交流中发展,体验数学之乐趣。
课堂中教师应捕捉住每个交流的机会,尽可能地做到人尽其言。课堂中每个活动后,都要采取不同的方式给每个学生提供充分交流的时间和空间,鼓励人人动脑想,人人开口说,互相提示,互相补充。
5.在欣赏角中挖掘数学的应用价值。
本堂课最后,设计一个“欣赏角”的环节,把本课的知识融人到生动有趣、学生乐此不疲的生活画面当中,不仅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更让学生经历了数学知识的应用过程,在合作中深化了对锐角和钝角表象的认识,培养学生初步的抽象能力。
篇8:《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学生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已经学会如何辨认直角,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而且在头脑中基本已经建立了角还有比直角大的和比直角小的印象。本单元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只是将学生的已有知识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化和明确。整个教学过程很顺利,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很高,而且课堂上他们善于总结和分析锐角和钝角的区别与联系,在脑海中形成了清晰的知识网络。
结合课后的练习时,隐约才暴露出一些问题同样需要引起我的注意。
1、学生习惯凭感觉判断一个角是锐角、直角还是钝角,在面对角度不同或者比较接近直角的角时,容易发生错误,应该养成学生使用三角板测量的习惯。
2、画角时不够严谨有些孩子忘记了画角的正确方法,步骤错误或者角的顶点形状不规则等,应该在课堂上规范学生的画图行为,养成认真严谨的书写习惯。
3、注意补充和渗透一些与直角、锐角和钝角有关的练习题目,如“三角板上最大的角是角”等,让学生更加明确角的内在联系,将知识教透,让学生学明白。
总之,课堂上的不足之处应该在反思时想办法弥补,而面对接下来的教学还是要认真准备,避免影响学生学习效果的因素出现。
篇9:《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本节课上先教学直角的认识,在通过与直角的比较,直观认识锐角和钝角。教学中考虑到学生的生活经验,以及相关知识的内在联系。从三角尺、纸工袋和正方形纸中抽象出直角,同时用直角的记号表示出来。通过观察、操作、比较和交流中,发现直角都是同样大的,同时体会到要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可以用三角尺上的直角来比一比。再通过例题与直角比较,归纳比直角小的叫锐角,比直角大的叫钝角。
看似很简单的知识,但存在不少问题:一是孩子们对比较角,用三角尺中的直角或身边的直角来操作比较其它角的大小中,一部分孩子不知道怎样比较,不会操作,拿着三角尺不知道该怎样摆放,这是我一个很失误的地方,以为简单的说一说方法,孩子们就能接受了。所以在练习中,判断是什么角时,我重新示范和让孩子们跟着操作来熟练次方法。通过反复的讲解和操作,孩子们的错误率减少了很多。操作、判断、观察,让不少孩子们能直观就判断出示直角、锐角和钝角了。二是对直角的标记,孩子们还是容易忘记,不标。
从平面图形中不同大小的角到生活中不同大小的角,让孩子们感受到角在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角与我们息息相关。体会数学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篇10:《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1)提供富有挑战性的学习材料,让学生主动发现问题。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的数学学习内容应当是现实的、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这些内容有利于学生主动地进行观察、实验、猜测、验证、推理和交流等数学活动”。有意义的学习必须建立在学生的主观愿望和知识经验的基础上,才能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因此,我在本案例引入环节中创设了让学生猜一猜的问题情景,使学生产生了迫切的学习愿望。当学生通过尝试知道了剩下角的个数后,学生的第二个需求随即产生,即剩下来的角都是什么角。这样学生在具体的学习材料中感受到角的产生和变化。这节课的学习材料、研究材料都来自于活动的结果。从学生那儿获取情境。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和智力开发的价值。这样的学习内容对学生来说是有意义的富有挑战性的。
(2)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剪角、画角、比一比、分类、两块三角板拼角、在圆形上创造角等活动,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如:在活动中让学生感悟角的大小、在操作中让学生发现角的分类方法等。
(3)利用计算机呈现事物的变化,表现事物的特性,使数学概念直观化。
概念对学生来说往往抽象难懂,是数学教学的一个难点。利用CAI软件,可以把一些概念直观化,使知识简单明了,让学生容易接受。如学生汇报“一个长方形剪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时,教师在大屏幕上动态呈现剪的过程,并闪现角的两条边,这样学生就能清晰的看见角的变化和角的特征。避免了教师枯燥的讲解。
(4)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
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这节课教师让学生找教室中的角,引起认知冲突(因为学生找到了很多直角,却很难找到锐角和钝角)再为学生提供了嘉兴市勤俭大桥的图片,让学生找找桥上的角。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篇11: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锐角和钝角》是小学数学实验教科书二年下册第三单元的内容。在二年级上册,学生已经初步认识了角,学会了辨认角和直角。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锐角和钝角的特征,并能够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根据我校初探的'实验教学模式,在设计本课时,我力求体现新课程理念。
一、以“疑”导学,引导学生主动探究。
研究表明,学生的数学学习是其“已有认知结构同化新知识”
过程。本节课我充分利用学生对长方形有一定认识这一优势,提出“猜猜看,一个长方形被剪了一刀,剪掉一个角,还剩几个角?”这一问题,引导学生对角的关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在比较新出现的“角与直角”的异同中,成功地引导学生进入到认识“锐角”和“钝角”特征的学习。
二、借助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
数学学习也是一个学生活动的过程。角是一个抽象的概念,而锐角和钝角是在抽象概念的基础上进行分类、概括而得出的,更有必要让学生经历概念的全过程,这样才会有清楚、准确的认识。本课中,我设计了一系列活动,如:剪角、画角、找角、评角、创造角等,充分突出了“做数学”的特点,突破了教学难点。
三、合作交流,让学生做学习的主人。
课堂中教师应为学生提供交流的机会,尽可能的做到人尽其言。本节课,我为学生创设了多次合作讨论的机会。如:在剪角之前,组织小组商量、讨论有几种剪法。动手合作之后。让学生展示交流小组试验的结果,使学生经历了质疑、交流、验证的全过程,加深了对锐角、钝角特征的印象,掌握了学习数学的一些方法,教师只是引导者,真正让学生做学习的主角。
总之,上完本节课,我认为还有许多不足,比如:对学生的耐心不够等。希望各位同仁毫无保留地提出宝贵意见,多多指导。谢谢!
篇12: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一、对于本课目标定位的落实。
本节课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并在判断直角的例题中渗透了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使学生建立锐角、钝角的表象,并且能正确的辨认锐角和钝角。
但是由于我对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处理得还不是很妥当,使本节课听上去更像是一节关于直角的复习课,只是多揭示了锐角和钝角的定义,没有突出教学的重点。
片断一:在新授部分
1、创造角。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一个角,可以用上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东西。
学生独立操作。
2、展示。
3、分类。
给他们分分类,你打算怎样分?揭示课题。
本以为学生们很容易就会按照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进行分类,却没想到一连五个学生有的说是根据角的材料分的,有的说是角的造型,一直到了第六个,好不容易才说到了我所想听到的答案。
这是为什么?学生的思维总是有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此时他们还停留在这些生活中的角。如果,我能够把这些他们创造出来的角,或者直接从生活中引入的角中再抽象到我们数学中的角,结果就不会是这样了。
片断二:在拼一拼环节
虽然,我原来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到锐角和钝角也还能创造出锐角和钝角来,并且更进一步理解锐角和钝角的定义。但还没等他们的拼,我就已把事先拼的角画给他们看了,束缚了学生的能力。不如大胆一些,直接放手让他们拼,让他们从拼出的结果可以看到,有的钝角是由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组成的,也就是证明了钝角要比直角大。
二、没有及时把握住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
在上这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着今天学的锐角和钝角?
学生们开始纷纷举例,但总的来说,直角比较多。这时,有一个学生指着一把椅子说:“老师,这里也有一个角!”
因为我是正面看这把椅子的,以为学生说的是这把椅子的靠背,就匆匆否定了。其实,到课后,我才知道,那把椅子的椅脚里,正好有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如果当时我能再走近点,低下头,观察仔细些,这个有效的资料就不会浪费!
“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这是对教师具备文化知识的要求,也是对教材钻研程度的要求。只有好好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篇13: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这个学期,我们学校组织安排了课堂教学比赛,而且是跨年级教学。我上课的内容是二年级下册的《锐角和钝角》。这节课的教学重点是让学生会辨认直角、锐角和钝角,教学难点是让学生能正确用语言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我基本上能围绕教学要求完成了这节课的教学,但是还存在许多不足的地方有待改进。
在这节课的设计上,我不拘泥于教材的顺序,而是根据实际需要灵活应用教材。新授部分,我利用多媒体课件,引入了很多生活中的角,让学生主动投入学习,增强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动机。在课堂上我引导学生通过自己亲自体验与尝试来学习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做到学生多参与,勤动手,我只是起引导、组织与合作的作用。学生都能从文字上记住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但是在思维空间上还是了解得不够明确,这是因为我在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比一比锐角和钝角这个环节的时候,让学生掌握操作方法还不够深透,导致部分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还是停留在表面上,还不能顺利的突破难点,部分学生还没有养成动手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锐角和钝角的习惯,还没有准确掌握用规范的数学语言来描述概念。在本校有经验的教师指导下,我基本上能驾驭课堂,学生的学习气氛热烈,对学生能及时鼓励和表扬,对于学生错误性的认识,也能够及时讲解。我放手让学生自己起来谈自己的想法,让学生上前演示,给了学生一个广阔的展示自我的机会。课堂上设计多项活动,特别是在时间活动中,我设计了三个环节“小手动起来”“身体扭起来”“尺子也疯狂”,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下学习,降低了教学难度,但是有个别活动过于形式化,也淡化了数学味道,实效性不多。
在本节课中,通过“找锐角和钝角――做角――画角――欣赏生活中的角――设计美丽的图案”的多层次学习活动中,每一环节都有为了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锐角和钝角,这一系列活动体现了学生学习的主体性。这样,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互相欣赏、互相评价、相互帮助和自我评价、自我激励,使学生既学会了学习又学会了做人,数学学习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得到了较好的体现。
整节课下来,有好的方面也有不好的方面,好的方面如:学生对于知识要点掌握的比较好,都能够区分锐角、钝角和直角;学习的兴趣很浓厚,态度很认真,课堂气氛也很活跃,实践活动中活动的效果很明显。不好的方面如:我自己可能语速有点过快,对数学语言的描述还不够规范,学生画角的方法不是很规范等,这些都是需要我在今后的教学中不断改进。
通过这次讲课后,也目睹了其他教师上课的精彩和一些不足,让我深深体会到教学就像一门艺术。我的教学思路也得到了改进和新的启发,以后我的教学应该做到:
一、要弄懂教材,在课堂的设计上一定要力求新颖,灵活应用教材,讲求实效性,不要把生活化、游戏化、活动化等这些冲淡我们的数学化。
二、在教学中应该启发学生学习的兴趣,为学生提供丰富多彩的情境,提供让学生探索思考的空间和合作探究的氛围。
三、教学语言要流畅、优美和具有亲和力,要和学生站在同一高度,甚至蹲下身来看学生,充分的尊重学生。
四、在课堂上要做到教师只起一个组织、引导与合作的作用,不可以在焦急之中代替学生去解决问题,让学生多尝试,教师少讲。
五、在引领学生理解概念时,应该让学生层层深入,环环紧靠概念,深化对概念的理解。
六、教师个人修养和综合素质也需不断的提高,学习先进经验来提高课堂的教学艺术。
总之,我的教师生涯还有很长的路要走,我会在这条路上严格要求自己,钻研教材,认真聆听每位教师的意见,让自己不断地充实,不断地提高,让自己无愧于人民教师这个光荣的称号。加油!
篇14:《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二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二本课教学,我重组教材,创设了他们三兄弟哪个是哥哥哪个是弟弟?的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操作活动,让学生在操作中观察角的变化,并通过用圆纸折角、用身体创造角、用三角板拼角和在生活中找角一系列活动理解并掌握锐角和钝角的特征。整个教学环节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从学生的已有基础知识出发,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考虑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要以直角为判断标准,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出发,直观地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学习兴趣。
(2)运用学具,突出探究活动,让学生亲历做数学的过程。数学学习应该是一个充满生命力的过程。教学中努力让学生在自主探究、亲身实践、合作交流的`氛围中进行找一找、分一分、折一折、拼一拼、画一画等活动,去发现、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技能和方法。
(3)利用生活素材建立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的积极性。数学来源于生活,我们的日常生活就是学习数学的大课堂,是探索问题的广阔天地,把所学的数学知识运用到生活实践中,是数学学习的最终目的。这节课教师让学生找生活中的角,让学生获得主动探究数学的快乐。
在白板上能直接操作,动态演示生成,使师生能更好地交流互动。本节课操作直接把角拖出来,在白板上调出三角板用三角板上的直角去检验,动态演示拼角、画角以及用模板制作的漩涡式图片,提高了课堂教学的生动性、形象性。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增强了。
在白板上操作拼角、画角时,三角板移动旋转到一个精确的位置比较困难。
篇15: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一、对于本课目标定位的落实。
本节课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并在判断直角的例题中渗透了比较角的大小的方法,知道角的大小与两边张开的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所以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应该是使学生建立锐角、钝角的表象,并且能正确的辨认锐角和钝角。
但是由于我对本节课的目标定位处理得还不是很妥当,使本节课听上去更像是一节关于直角的复习课,只是多揭示了锐角和钝角的定义,没有突出教学的重点。
片断一:在新授部分
1、创造角。
师: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表示出一个角,可以用上老师课前发给你们的东西。
学生独立操作。
2、展示。
3、分类。
给他们分分类,你打算怎样分?揭示课题。
本以为学生们很容易就会按照直角、比直角大的角、比直角小的角进行分类,却没想到一连五个学生有的说是根据角的材料分的,有的说是角的造型,一直到了第六个,好不容易才说到了我所想听到的答案。
这是为什么?学生的思维总是有一个从形象到抽象的过渡,此时他们还停留在这些生活中的角。如果,我能够把这些他们创造出来的角,或者直接从生活中引入的角中再抽象到我们数学中的角,结果就不会是这样了。
片断二:在拼一拼环节
虽然,我原来的目的是想让学生了解到锐角和钝角也还能创造出锐角和钝角来,并且更进一步理解锐角和钝角的'定义。但还没等他们的拼,我就已把事先拼的角画给他们看了,束缚了学生的能力。不如大胆一些,直接放手让他们拼,让他们从拼出的结果可以看到,有的钝角是由一个直角和一个锐角组成的,也就是证明了钝角要比直角大。
二、没有及时把握住课堂中动态生成的资源。
在上这节课的最后一部分内容的时候,我让学生说说生活中哪些地方存在着今天学的锐角和钝角?
学生们开始纷纷举例,但总的来说,直角比较多。这时,有一个学生指着一把椅子说:“老师,这里也有一个角!”
因为我是正面看这把椅子的,以为学生说的是这把椅子的靠背,就匆匆否定了。其实,到课后,我才知道,那把椅子的椅脚里,正好有我们这节课学到的直角、锐角和钝角。如果当时我能再走近点,低下头,观察仔细些,这个有效的资料就不会浪费!
“教师要有一桶水,才能给学生一杯水”。 这是对教师具备文化知识的要求,也是对教材钻研程度的要求。只有好好地钻研教材,把握教材,了解我们的学生,才能上好每一节课。
篇16: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由于本教案设计思路清晰,由浅入深,且安排了一些具有挑战性的操作活动,因此学生的学习是现实的、有意义的,也是积极的、主动的。但由于这块教学内容不仅对学生来说是新的,对组织引导者也是新的,因此在教案设计上和教学过程中,都出现了一些不足,主要体现在:
一、没有充分体现“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比对锐角和钝角”的方法。
通过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的学习,学生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大小和两边的张开程度有关,并会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来判断一个角是否为直角。《锐角和钝角》这节教学内容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认识两种新的角。判断一个角是直角、锐角和钝角,都是用三角板上的直角进行比对的,体现了方法的前后一致性,学生比较容易掌握。但在施教过程中,由于一些角用肉眼就能明显判断出是什么角,因此没有充分利用三角板上的直角为参照物进行比较,没有呈现给学生一个更直观的画面。在操作过程中,如果能让学生用三角板上的直角探究长方形剪后剩下的一些角,那么学生对“锐角和钝角”的分类会更明确,印象也会更深刻。
二、画角过程中没有给学生充分的自我尝试、探究的机会。
认识锐角和钝角后,老师首先让学生尝试画锐角和钝角。学生在上学期就已经掌握了各种大小不同、方向不同的角的画法,因此这对学生来说并不难。但在展示学生作业时,老师选的两份作业上画的角都是同一方向的,没有考虑到要找两份大小、方向各不同的作业,在一定程度上给学生造成一种不良的定势。
教师示范画角时,用三角板随便画了一个锐角和钝角,且开口都朝下。如果此时,老师能用三角板上的直角,通过旋转一定的角度画出锐角和钝角,就可以给学生一种暗示:锐角比直角小,钝角比直角大。学生对角的类型和彼此见的大小关系印象更加深刻。
在请学生给角排队时,老师先请学生口头说说怎样给直角、锐角和钝角排队。学生给出了“从大到小”和“从小到大”两种方法。老师再请学生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来画这三种角,并在括号中写出这三种角的名称。如果老师先请学生自己尝试按一定的顺序画这三种角,而不是按老师规定的来画,那学生就会处于一种主动尝试、探究的状态。最后,让学生交流排队方法,老师在进行小结。这样,学生对直角、锐角和钝角这三种角之间大小关系的理解才是主动的、内省的,而非灌输的、强压的。
三、缺少追问的艺术。
在课后拓展部分,老师请学生思考:老师把活动角的两边拉成一条直线。你们看它还是不是角?是什么角?很多学生马上回答:“是平角!”但还有一部分同学并没有掌握这个新的知识点。如果此时老师能再多问一个为什么,请个别学生解释原因,其余同学也能很容易就掌握什么是“平角”。
篇17: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
认识直角、锐角和钝角是在学生对角有了一定的认识基础后的继续学习。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上,我力求做到让学生结合生活实际在具体的情景中学习数学,学生通过在“找角——折角——比角——画角”等多层次学习活动中,培养学生观察、操作能力。在组织教学活动时,注重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出发,在活动中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教学环节的设计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使整个教学活动收到了良好的学习效果。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学时,我设计了让孩子们在生活中找角,他们都兴趣盎然,找到了黑板、课桌、红领巾等多种事物上的不同的角。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无限趣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了学习兴趣。
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手指尖上”。由此可见,儿童的思维是离不开实践活动的。《数学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动手实践、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的重要方式”。在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我充分地为学生创设了从事数学学习活动和交流的空间。如让学生自己拿纸折出大小不同的角,小组内比较角的大小,画各种角等活动,通过开展这样的教学活动,使学生在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了数学知识与技能,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通过这节课的教学,各个环节处理的都很仓促,没有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我发现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较差,如学生使用三角板比角、画角,他们的小手显得很笨拙,我虽然在黑板上一再地演示,但还是有一部分学困生拿着三角板翻过来翻过去,无从下手。于是我让优生带差生,教他们操作。在这环节浪费了许多时间,造成后面练习时间不够用。这是我始料未及的。这让我深深地感觉到课前预设的重要性。所以,在今后的教学中,不但要多为孩子创造一些动手实践的机会,提高他们的动手操作能力和思维能力,还要不断学习,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认真备好每一节课,这样才能使自己在教学中得心应手,游刃有余。
篇18:《锐角和钝角》数学教学反思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小学数学第四册第三单元第一课时的内容《锐角和钝角》。
学生在二年级上册“角的初步认识”中,已经学会如何辨认角和直角,并已经建立了正确的表象。本节课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拓展角的外延,完善学生对角的认识,让学生认识锐角和钝角,并能够用更准确的、更具体的数学化语言描述生活中的角。所以我确定如下教学目标:
1、让学生能在直角的基础上辨认锐角和钝角,能用自己的语言准确地描述锐角和钝角的特征。
2.经历观察、比较、操作等数学活动,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实践能力、分析能力和抽象能力,进一步建立空间观念,丰富学生的形象思维。
3.会用相关的工具画出直角、锐角和钝角,通过看、说、做、画等多种形式的活动,学会与他人合作和交流,学会提出问题并运用一定的策略解决问题,初步形成评价意识,激发学生的创造思维。
4.通过实践活动,使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建立自信心;通过生活情境的创设,感受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重点:能辨认锐角、钝角。知道锐角、钝角的特征。
教学难点:能辨认锐角、钝角。
根据小学生好动、精力容易分散的特点,为了抓住他们的兴趣,激发他们的好奇心,我采用了愉快式教学方法为主,创设情境,设计了生动有趣的简笔画,让学生在图所创设的情境中学习。同时我让孩子们通过合作交流去发现角和展示角,这样既活跃了学生的思想,激发了认知兴趣,而且充分发挥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为了更好地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在整个教学过程中,通过让学生摆一摆、画一画、找一找、拼一拼等多种形式,让学生积极动眼、动手、动脑、动口,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学习体验来学习新知,积极开展本节课的教学活动。
儿童学习概念一般都要经过直观感知──形成表象──抽象特征──内化成概念这一过程。锐角和钝角的教学属于概念教学。考虑到建立锐角和钝角的概念要以直角为判断标准,我就从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直角出发,通过创设学生喜闻乐见、生动活泼且富有童趣的生活情境──角的家,让学生在角的家族里找出直角的哥哥和直角的弟弟在哪里。学生先自己探索,然后和同桌交流,准确地找出直角的哥哥和直角的弟弟,自主建立锐角和钝角的表象,直观地认识锐角和钝角的概念,再抽象出锐角和钝角的平面图形(几何角),顺应儿童认识的规律。学生亲身经历了数学知识的抽象过程,感受到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和无限趣味,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萌发学习兴趣。
为了让学生在活动中“做”数学,演绎数学,我利用练习九的'第2题的一个为学生用眼睛不能很快看出来的直角。让学生感觉又像直角又像钝角,产生争辩。然后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探索用三角板的直角进行判断的方法,在矛盾冲突中自然地突破难点。通过“走进生活找锐角和钝角”、“利用身边的物体做锐角、钝角和直角”、“用巧巧手画出锐角和钝角”等活泼有趣的活动,充分调动学生多种感官参与学习活动,让学生在做中学,玩中学,体验到探索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最后课外延伸让学生应用锐角、直角和钝角设计活动小人,加深了对这三种角的认识,又还原于生活,让学生个性化地展示自己的学习成果,同时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和创造力,还渗透了数学美,培养学生合作的精神和实践能力。
在这节课中,我也有处理得不好的地方,请各位老师给我多提宝贵意见
★ 《锐角和钝角》教学设计及课后反思 (人教新课标二年级下册)
【锐角和钝角教学反思(精选18篇)】相关文章:
《三角形的分类》课后教学反思2022-05-07
角的分类教学反思2022-10-25
《三角形的分类》教师教学反思2024-02-09
画角的教学反思2023-04-21
复习课《图形与变换》教学反思2022-12-08
《秋天的图画》课后反思(人教新课标二年级)2024-01-11
数学四年级上册说课稿:角的分类2023-11-19
画角教学反思2022-08-12
画角教学反思2023-01-28
画角的教学设计人教版2022-0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