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数学教学反思

时间:2024-03-06 07:27:55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数学教学反思(共16篇)由网友“lifang”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数学教学反思,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数学教学反思

篇1:《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数学教学反思

课始,我出示了一个用萝卜做成的长方体(长3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受上节课的影响,很快想到了切分成一个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数数。就得出了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一)首先创设无法在视觉上比较体积大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求知欲很高,想到了很多方法。采用一生的方法计算,在通过动手操作,摆摆、算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对公式的来源、理解特别深刻,真正赋予知识的个人意义。

(二)我又请学生介绍数的方法,先数第一层的个数,再乘层数(相当于高),第一层也就是看看有几行(相当于宽),每行有几个(相当于长),这是全班学生的认可的最佳方法.紧接着让学生摆,记录.再讨论交流发现出了体积公式。虽然这里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学生巩固公式解决问题的时间很少,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的。学生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公式”,更多的是思维得到了训练,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掌握了公式,就要实践运用,让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更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掌握了长方体体积公式后,出示魔方,让学生尝试解决它的体积,通过动手量、算,自然地迁移和转化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四)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篇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的教学反思

一、利用实际生活中的实物,引导学生解决实际问题。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实际应用,学生是在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单位等内容的基础上进行学习的。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运用日常生活中常见几何体来进行教学,如粉笔盒、课本和长方体的橡皮擦等实物,教学前教师可以先准备一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个,运用这些小正方体按小组分给学生,然后让学生分小组进行摆成不同长宽高的长方体,再数出这些长方体各含有多少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接着引导学生找出自己摆成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各是多少,再观察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三个条件的积与数出来的小正方体的个数有什么关系,然后让学生进行小组讨论,找出长方体的体积的的计算方法。这时教师可以在每个小组中提问学生,你们找出的长方体的计算方法是怎样的?你们是怎样找出来的?在这提问中学生答对的教师要给予肯定,答错的也要给予鼓励,然后师生共同把长方体的体积公式归纳出来: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用字母表示:V=abh。这样教学,教师就把学生带到了从实践知识上升到理论知识,并找到解决问题的`一般规律。另外,教师也可以用如此类推的方法引导学生归纳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二、运用找到的规律,进行实际操作。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他们是由认识平面图形上升到认识立体图形,是空间观念的一次质的飞跃。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比较模糊,教师应特别注意到加强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加深对长方体和正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教师结合实际的教具,引导学生进一步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强化记忆,如粉笔盒的体积是多少?怎样求它的体积?要求它的体积必须有哪些条件?(教师可以请几个学生到讲台上实际量出粉笔盒的长宽高,并把这些条件板书在黑板上,让全体学生进行计算粉笔盒的体积),当学生准确算出粉笔盒的体积后,教师话峰一转,你们知道自己的数学课本的体积有多少吗?你能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吗?要求出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必须有哪些条件?你能找出这些条件吗?下面请同学们求出自己数学课本的体积是多少?看谁做得又对又快。通过实际观察、操作等活动,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动手能力也得到了相应的提高。

篇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二)”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二)”教学反思

第二单元 ( 长方体和正方体) 第八课时(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二))

今天教学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通用公式(以前教学时都这样叫)。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这节课的内容都是在学生已的知识基础进行的,学生心中有体积公式,底面积的认识,学生学习这一部分的内容很是容易,只要适当点引,学生都能掌握好这一知识。

内容是很简单,但是还是有些地方值得在教学中注意,我想谈下面三点:

第一:“底面积”前后好像重复

今天教材27页第一行就是“底面积”的定义。接下来,追问: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

再打开书到前面的练习三,其中的第5题:分别计算出下图中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的面积。在这题里,既有形象的直观图,又有“底面”一词,当时学生就能熟练计算底面积了,为什么一直到今天才好像又像从未算过似的那样,又来一遍呢?记得那一条,当时还是花了一些时间的,对于这两处,不知编者是什么意图,难道说前面的练习是为了今天的准备吗?总觉得,今天的教学有故弄玄虚,当然由于有了前面的基础,也没有花多大的时间。

想下来,不当之处在练习三,第5题可以去掉,因为其中的第2题已经求了底面的`面积了(只不过用的是下面――此处用“下面”比用“底面”好)。

第二:底面积、横截面积

练习六第5题――木料的横截面面积,依照教参上的说明,是引导学生想像:如果将这根木料竖起来,看木料的横截面就是这个长方体的哪个面?木料的长与竖起来的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

但是从课堂上学生的反馈来看:

生:(学生自己理解题意后)

师:这道题自己会算吗?

生:会(自己独立解答)

师:你是怎样算的?

生:长×宽×高

师:不错,这儿宽和高都是0。3米,长3米。

师:有没有其它的方法?

生:(好多位学生齐说)有,用“横截面面积×长”

师:谁能说说这样算的理由?

生:“横截面面积”相当于“宽×高”,用“横截面面积”替换体积公式中的“宽×高”。

师:(指黑板上的画好的同书面27页上的长方体直观图)――这一题与这个直观图有联系吗?

生:有联系,可以把……

(接下来,就是转动这两个长方体,合二为一的思考过程。)

反思:有了上面的铺垫过程,再引导想象,我觉得能让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又有更深层的认识,使体积计算得以贯通。

第三:厚度的问题

还是练习六中的问题,其中的第6、7、8题中都提到“厚度”的问题

――第6题“可以铺多厚?”――第7题“厚度0。3米“――第8题“再铺上0。03米厚的塑胶”。

部分学生在练习中一不注意也把第8题中的“厚”理解成高了。因而在三题练习结束后――

师追问:这三题中都有“厚度”它们的意思一样吗?

生:……

篇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反思,第十课时

第十课时

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时,教师让学生用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得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在引导

学生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时,教师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

积公式,并且使他们对柱体体积计算方法有了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篇5:五年级数学《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课始,我出示了一个用萝卜做成的长方体(长3厘米、宽2厘米、高2厘米),引导学生讨论:怎样知道这个长方体的体积?学生受上节课的影响,很快想到了切分成一个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再数数。就得出了这个长方体的体积。

一、首先创设无法在视觉上比较体积大小的问题情境,让学生想办法解决,学生求知欲很高,想到了很多方法。采用一生的方法计算,在通过动手操作,摆摆、算算,让学生自己探索,验证方法的正确性与可行性,把求长方体的体积很自然地引入了求小正方体的个数,把复杂问题简单化,最后借助小组合作交流,经过归纳、推理,揭示出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公式的推导过程,是学生个人独立思考的过程,是小组合作学习的过程。学生对公式的来源、理解特别深刻,真正赋予知识的个人意义。

二、我又请学生介绍数的方法,先数第一层的个数,再乘层数(相当于高),第一层也就是看看有几行(相当于宽),每行有几个(相当于长),这是全班学生的认可的最佳方法.紧接着让学生摆,记录.再讨论交流发现出了体积公式。虽然这里花费了很多的时间,以至于后面学生巩固公式解决问题的时间很少,但我个人认为还是值得的。学生在操作、交流的过程中不仅收获了“公式”,更多的是思维得到了训练,学习能力得到了培养。

三、掌握了公式,就要实践运用,让学生感到数学源于生活,又用于生活,更让他们感到成功的喜悦。掌握了长方体体积公式后,出示魔方,让学生尝试解决它的体积,通过动手量、算,自然地迁移和转化到正方体体积计算公式。

四、从课堂教学实践看,本节课教学效果较好,充分体现了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观念。教师为学生的自主探索提供了广阔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学得自主,学得快乐,并学有所获。不但能做到较好的掌握课本知识,还能做到灵活的运用迁移和转化的数学思想学习新知,既训练了思维又培养了能力。

篇6: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教学中,我注意了培养学生的数学语言能力,重视学生的口头表达,同学们在操作活动中产生了大量的思维语言,小学生的特点就是急于把这些想法告诉老师和同学。我在教学时安排了边摆边记录,再汇报的活动,让学生养成及时记录实验数据的习惯,同时为整理、分析数据准备好必要的材料,更有利于有条理地分析汇报,从而提高语言表达能力。

教学过程就是学生实现认知目标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给学生思维空间,给学生自主探索的机会,让学生多维多向思考,同时实现师生互动,也就遵循了学生的认知规律,使学生获得了最佳的认知效果。

通过本节课的教学,我认识将主动权还给学生的必要性,这样更能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并能使他们获得成就感。教学是课堂创新和开发的过程,在以后的教学中,()需要我付出更多的心血来激发学生的潜能。

有好的方面,但仍有许多不足,下面就我上的这一节课存在的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自评一下。

第一、课件设计还不够完美。如:在关闭flash课件的主页面后,出示幻灯片时应设计一个封面,这样就自然些,而不会显得太突然,而我却将一个封面删取了;还有我后面还设计了一个拓展性的题就是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组成的一个动画机器人,让同学们想一想如何知道它的体积,并且还有分解后的图。这道题按我原来的设计是个很能调动学生积极性的题。但时间计划不周这道题没有出示出来,深感遗憾!

第二、教学过程中细心程度不够,有些慌。在随意展示学生填好的表时没有先认真看一下,结果出现学生在长、宽、高数值后面带的单位是cm3而不是cm。

第三、数学教学理论,数学教材钻研的纵深度不够。对数学理论的掌握,数学教材的把握火候不到,对数学有些专业性术语掌握的还有些欠妥。

篇7: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是在理解了体积的概念和体积的单位以后教学的,上课前我做了大量的准备,课后认真反思有欣慰也有遗憾。

1、复习导入设计巧妙

开课复习了体积概念,常用的体积单位,再通过比较物体的大小得出观察不能判断体积的大小,引出新课《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整个过程简洁明了,内容紧扣主题,为上好本节课开好了头。

2、小组合作,培养自主学习能力,发展了空间观念。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重大的发展。然而此时,学生对立体的空间观念还很模糊,我注意到实物或教具的演示和学生的动手操作的作用,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加深对长方体计算公式的理解。在教学时,让学生拿12个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放出不同的'长方体,并把排数,个数,层数的数据填入实验报告单,启发学生思考,根据记录这些数据,比较数据,再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小正方体的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关系。最后,得出长就是个数,宽就是排数,高就是层数,从而发现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在教学完长方体的计算公式后,通过练习继续启发学生根据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联系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引导学生自己推导出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

整个过程,发展了学生的空间观念,加强实际操作能力,学生清楚地理解长方体体积计算公式的来源,并能够根据所给的已知条件正确地计算有关图形的体积。学生的动手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合作意识也曾强了。

3、在知识的生成,巩固应用阶段,我将新知的传授与练习题巧妙地结合在一起,体现了知识间的连贯性,学生在轻松愉悦的氛围中学到知识,使得教学内容一气呵成!

4、能联系实际生活,设计达标测评题

达标测评题有梯度,遵循由易到难的规律,抢答是简单的体积计算,通过抢答激活了课堂,接着是考查学生的应变能力,判断能力,再接着走进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计算零件的体积,升旗台的体积,最后出示拓展延伸题为优生提供了创新的机会,通过一系列的练习,使学生的知识得到了内化,升华,达到了教学的目的。

5、课堂虽然是经过精心设计的,但是还不够严谨,比如课堂用语的简练性、学具教具的充分利用、学生 上台操作机会、评价方法的多样性等各方面还有待学习改进。

篇8:《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学设计从比较线段的长短,平面图形的大小、立体图形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在与长度、面积等概念的比较中认识体积,便于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新课分三个层次。

首先是通过观察实验,从实验情境中领悟物体占有空间物体所占空间有大有小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接着让学生观察和比较实物的大小,体验到要确切知道物体体积的大小,要用体积单位来计量。并引导学生由常用的长度单位、常用的面积单位去作猜想──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在此基础上,通过观察、比划、想象、比较;建立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第三层次,通过小组合作拼一拼、摆一摆、说一说体积大小,深化对体积和体积单位的认识,并进一步理解:计量体积,就是看物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最后,对全课内容进行整理归纳,形成整体认知。巩固练习对教科书练习七的第1题稍作引申,放在最后,要求学生记录下摆出的几种不同长方体的长、宽、高和它们的体积,并想一想你发现了什么,为下一课学习体积的计算做铺垫。本节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理解体积的.概念,知道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建立关于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的实际大小的空间概念。

本节课教学的关键是提供充分的直观素材,让学生通过观察、触摸、拼摆、想象等多种活动,积累感知,建立表象,形成概念,教学设计从比较线段的长短,平面图形的大小、立体图形的大小引入,让学生在与长度、面积等概念的比较中认识体积,便于帮助学生在概念系统中理解新概念。

篇9: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设计

辽宁省大石桥市周家镇中心小学

李丽娟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学生在动手操作,主动参与学习活动过程中发现知识的规律,掌握数学知识、思维能力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得到训练。

3、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得到提高,空间观念得到进一步的发展。

【教学重点】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具准备】课件 大小不一的两个物体 大小相近的长方体与正方体 【学具准备】正方体小方块

教学实施具体过程:

一、创设情境 发现问题

1、大家都爱吃水果,那么西瓜和苹果哪个大?哪个小?(西瓜大苹果小)

其实刚才我们在比它们的什么?(比较它们的体积)体积指的是什么?(体积是指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

2、那么常见的体积单位有哪些呢?

3、出示长方体、正方体学具:那你能猜猜这个长方体学具的体积是多少吗?那这个正方体的体积和长方体比较,哪个会大一些呢?

4、看来同学们的意见出现了分歧,那么怎样才能准确的比较出它们的大小呢?谁说说看?(看看它们哪个体积大哪个就大?)

5、同学们说的都有道理,今天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研究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二、观察思考 提出猜想

1、猜想:我们学过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谁来说说长方形面积与什么有关?(长方形面积与长和宽有关),长方体的体积可能与什么有关?下面请看课件。

出示三组长方体进行比较引导学生使学生初步认识到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都有关。

三、观擦实验,验证猜想

1、那么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怎样的关系呢?凭空想象是不行的,数学是要讲究依据的,要通过反复的实践证明才行 课件演示

(1)看一看下面的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为什么?

体积是4立方厘米。为什么?因为他它含有4个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

我们已经知道,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指长方体所含有的体积单位数。所以求长方体的体积就是求长方体所含有多少个这样的体积单位。下面我们运用1立方厘米的体积单位来研究长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

(2)再加上这样的两排,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么想的?

学生1:12立方厘米。追问怎么得到的?

学生2:一排是4立方厘米, 3排就是4×3=12立方厘米。??

(3)再加上这样的一层,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学生1:24立方厘米。 追问:能说说你是怎么计算的?

学生2:一层是12立方厘米,2层就是

12×2=24立方厘米 再追问:这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学生3:长是4厘米,宽是3厘米,高是2厘米。

2、启发:生活中计量物体的体积,都用“切成若干个体积单位”来计算,是不行的,同学们通过观察刚才老师在课件上的演示你发现了没有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到底有怎样的关系?谁能把你的发现大胆的说给大家?

学生1:长方体的体积就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学生2: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3、用字母表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4、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1)师问:在生活中,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 课件出示习题

(3)迁移推导,再次尝试 推导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V=a×a×a = a3 应用公式计算

(4)继续观察

使学生明确阴影部分的面积是上面各个图形底面的面积,称为底面积。然后导出

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四.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

1、填一填

2.判断(判断对错,说明理由)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8立方米。(

) (2)一个长方体的长30厘米,宽2分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30×2×5=500(立方厘米)。

(

)

(3)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3.提高题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只列式)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4.实际应用

(1)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__广场上,石碑的高是14.7米,宽2.9米,厚1米。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解:V=abh =2.9×1×14.7

=42.63(m3)

答: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42.63立方米。 (2)有一种正方体形状的魔方,棱长是6厘米,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

V= a =6×6×6

=216(cm3)

答:这种魔方的体积是216立方厘米。

五、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V=a×b×h

= abh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a

= 3

长、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V=S×h

篇10: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材解读 体积对学生来说是一个新概念。由认识平面图形到认识立体图形,是学生空间观念的一次发展。教材加强了对体积概念的认识。教材通过学生更熟悉、更直观的“乌鸦喝水”的故事、石头放入盛水的杯子里的实验等,以生动形象的方式,为学生体会物体占有空间,理解体积概念提供丰富的感性经验。然后,引导学生观察比较电视机、影碟机和手机的大小,说明不同的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不同,从而引入体积概念。

学习目标 1、理解体积的意义,认识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3、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难点 体积的含义和常用的体积单位。

教、学具准备 前置作业、多媒体设备、红笔、12个体积1厘米的小正方体

预习提 纲

1、什么叫做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3、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该怎样计算?

教 学 流 程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一、独立自学

结合预习提纲自学课本27至31页。 1、1米、1分米、1厘米是( )单位。

1平方米、1平方分米、1平方厘米是( )单位。

2、乌鸦是怎样喝到水的?说明了什么?

3、电视机 影碟机 手机哪个所占的空间大?哪个体积?哪个最小?

4、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 )

二、互动交流

学生分小组进行讨论交流 1.实验观察

观察(1):把一块石头放入有红色水的玻璃杯中,水位有什么变化?这是为什么?

图片观察:投影出示课本上的洗衣机、影碟机、手机,哪一个物体所占的空间大?

2.教学体积单位。

(1)介绍体积单位。

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米、立方分米、立方厘米。

(2)1立方米、1立方分数、1 立方厘米的体积各有多大。

1立方厘米:一个指尖的大小

1立方分米:一个粉笔盒的体积

3、推导体积公式

(1)分别用8个、12个小正方体摆成不同的长方体,,观察发现,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长,排数相当于长方体的宽,层数相当于长方体的高

(2)发现规律得出长方体的体积公式

(3)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推导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学生学习活动 教学板块或教师活动

三、总结评价

总结这一节课的收获,并提出自己的问题 1、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物体的

体积。

2、常用的体积单位有立方厘米、立方分米、立方米。

3、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4、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四、巩固或提高

完成同步指导上的相关作业。 独立完成,核对时说一说自己是怎样想的?怎样做的?

教 学 反 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设计

篇11:《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教学设计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精品教学设计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27页的内容,练习六第4-8题

[教材简析]

这部分教材是学生已经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体积的意义,初步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公式的基础上,引导学生进一步探索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在探索中通过分析、比较、归纳,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这一直棱柱体积的通用公式。

“练一练”和练习六第4—8题,先直观看图计算,再比较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与前面所学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方法的不同和联系,在比较中巩固上述公式的推理过程,然后在练习中解决一些实际问题。这样由浅入深,既巩固了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体积公式,又使学生学会解决实际问题,体会到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感受数学的价值,还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是本节课的重点。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在具体的情境中,经历比较、讨论、验证、归纳等数学活动过程,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能解决与体积计算有关的一些简单实际问题。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增强空间观念,发展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图形学习与实际生活的联系,感受图形学习的价值,提高数学学习的兴趣和学好书学得的自信心。

[教学过程]

一、观察直观图形,认识并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底面积

(出示长方体、正方体)谈话:同学们,我们学过了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和表面积。请同学们在小组中找出这两个图形的底面分别是哪两个面?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图中涂色呈现出底面。

提问:这两个图形的底面积是哪两个面的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底面积”定义。

再提问: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底面积?

根据学生的回答,明确长方体、正方体底面积的计算方法,教师板书计算公式。

[评:《数学课程标准》要求: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在学生理解和掌握长方体、正方体特征和表面积基础上,让学生自己归纳、探索底面积的定义和计算公式,体现数学学习是一个再创造过程。]

二、探索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

1、提问:我们前面学习的长方体、正方体体积是如何计算的?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体积公式

2、谈话: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也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

3、提问:在小组中讨论为什么可以这样来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学生在小组中讨论得出结论,教师帮助学生进行相应整理

4、请同学们尝试用字母表示这个公式

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板书字母公式

[评:观察、思考、讨论、交流等都是《数学课程标准》所提倡的数学活动。在这里,先把公式直接告诉学生,让学生在借助已有知识的基础上,凭借他们自己的经验,在小组中充分交流、合作,在探索、比较中充分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推理过程。]

三、分析、比较加深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理解

1、出示“练一练”第1题

⑴、学生独立思考完成

⑵、讨论:这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与原来的计算方法有什么不同?有什么联系?

2、出示“练一练”第2题

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在学生独立解决问题中,关注这种计算公式与原来计算公式的不同与联系,进一步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底面积×高的计算方法,感受数学的魅力。]

四、巩固练习、拓展应用

1、做练习六第4题

⑴、借助实物帮助学生理解占地面积的实际含义

⑵、使学生明确“所占空间”就是储物柜的体积

⑶、独立做题,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让学生在实际应用中,巩固用“底面积×高”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感受这种方法在解决实际问题过程中的作用。]

2、做练习六第5题

⑴、结合图让学生指一指这根横截面的位置

⑵、引导学生想象:如果将这根木料竖起来,木料的横截面就是这个长方体的哪个面?木料的长与竖起来的长方体的高有什么关系?可以怎样计算它的体积?

[评:引导学生联系“长方体体积=底面积×高”这一方法,理解用“横截面面积×长”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有利于学生从不同角度加深对体积计算方法的理解。]

3、做练习六第6题

⑴、使学生明确黄沙铺成的形状是长方体,铺的厚度是长方体的高

⑵、明确要求“用方程解”

[评:这是一个在长方体沙坑铺黄沙的实际问题,让学生根据长方体的体积以及长和宽(或底面积),求它的高,既体现了知识的综合应用,又有利于提高学生应用公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4、做练习六第7题

⑴、弄清题中两个问题的联系与区别

⑵、引导学生寻找计算花坛所占空间大小以及花坛内泥土体积所需要的条件

⑶、提示:从里面量,花坛的高没有变,但底面正方形的边长只有1.3-0.3×2=0.7(米)

[评:通过让学生计算花坛所占的空间和花坛里有多少泥土这两个问题,让学生在比较中进一步明确体积和容积的不同意义。]

5、做练习六第8题

⑴、合理选择相应的信息解决实际问题

⑵、独立思考,在班内共同订正

[评:通过跑道上铺三合土和塑胶的实际问题,培养学生合理选择信息解决有关体积计算的实际问题的能力。]

五、激励评价,问题延伸

谈话:请同学们说说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你是怎样知道的?回家后选择你身边的长方体或正方体,测量并用今天学习的知识计算它的体积。

[评:课堂总结不但关注学生知识与技能的掌握,而且关注了学生的学习过程,还把课堂中学到的知识延伸到生活中,体现了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理念。]

篇12:《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并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2、能运用长、正方体的体积计算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培养学生归纳推理,抽象概括的能力。

教学重点和难点

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以及其体积公式的推导。

教学用具

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若干块,正方体和长方体教具

教学过程设计

(一)复习准备

1.提问:什么是体积?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

2.请每位同学拿出4个1厘米3的正方体,摆成一个长方体。

教师: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你是怎样知道的?(因为这个长方体由 4个 1厘米3的正方体拼成,所以它的体积是 4厘米3。)

教师:如果再拼上一个1厘米3的正方体呢?

教师:要计量一个物体的体积,就要看这个物体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如果想知道我们这间教室的体积应该怎么办呢?(引导学生理解有的物体是不能切开的,能不能运用学过的知识来解决。)能不能通过测量、计算来求出教室的体积呢?今天我们来学习怎样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板书课题: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二)引导探索

1.长方体的`体积。

师:“要想求长方体的体积,你们猜想可能与什么有关呢?”

(1)教师:请同学取出12个1厘米3的小正方体。问:它们的体积一共是多少?

教师:请同学们四人为一组,用这12个小正方体来拼摆长方体,并分别记下摆出的长方体的长、宽、高。

同学分小组活动,教师巡视。教师:观察上表,你发现了什么?看一看这些数据与长方体的体积有什么关系?

学生讨论后回答:长方体的体积正好等于它的长、宽、高的乘积。

进一步验证:同桌合作,用小正方体摆出自己喜欢的长方体,看看长方体的体积是否等于长、宽、高的乘积。

教师板书: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教师:用V表示体积,a表示长,b表示宽,h表示高,公式可以写成:

板书:V=abh。

(2)练习:(学生口答。)出示老师的长方体教具,给出长、宽、高,求体积。

师:现在老师测量了教室的长是7、5米,宽是6米,高是3米,教室的体积是多少,你们知道吗?学生快速计算。

2.正方体体积。

根据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关系,你能想出正方体的体积怎样计算吗?

学生口答,老师板书: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用字母表示公式:用V表体积,a表示棱长,公式可写成:V=a·a·a或者V=a3。

(2)教学例2

学生试做,指名板演。

做一做:出示老师的正方体的教具,求体积。(学生口答)

(三)巩固反馈

练习七5、6题。

(四)课堂总结

篇13:《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通过一段时间对微课的了解以及使用微课进行教学和指导学生运用微课进行学习和复习,我设计了一堂关于运用微课进行教学的展示课《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我在网上搜来的成功微课运视频,将长方体的形成过程,由点到线、由线到面,由面到体形象直观的展示给学生,学生对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的学习兴趣浓厚、理解起来简单明了。在此基础上,教学中进一步通过动画引入正方体体积计算,学起来浅显易懂。学完微课,我设计了师生通过解决“你学到了什么”这一问题,在回顾交流中掌握了教学重点,通过解决“你还有哪些困惑”这个问题,师生在探索讨论中突破了教学难点。经过课后检测分析,教学效果特别不错。

虽然还有需要改进的地方,但通过展示课,我更进一步认识到怎样运用微课才能使数学课堂教学更加有效,为下 一步的改进提供真实有力地素材。

篇1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教学反思

作为仅有两年教龄的新老师,我总感觉自己在教学方面存在很多的不足,但是具体有哪些不足,应该怎样改正,我却不是很清楚。这次磨课过程中,老师们给我提了很多宝贵的教学建议,很细致也很有效,而且我自己也更注重自我反思了,让我对自己的教学有了更深入的了解,明确了自己的不足和今后努力的方向。

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这节课中,难点是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推导过程,所以我把主要的时间和精力都放在怎样顺利地引导学生通过自己的实验、观察推导出公式。第一次课中,因为做完实验没有要求学生观察、思考有什么发现,大部分学生都没能发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和长、宽、高对应的关系,所以公式的推导有点突兀;第二次课中,我吸取了之前的经验,先叫学生观察了,但是我引导学生说发现的时候,引导得不够具体到位,学生不知道我的意图,所以推导公式的过程显得有些单薄;第三次课中,我把复习当中的数小正方体的个数计算长方体的体积这个内容的PPT课件改成了循序渐进的,先是出示一排,学生数完后,在此基础上出示两排的,引导学生说出“每排个数×排数=总个数”,最后出示三层的,引导学生说出“总个数=每排个数×排数×层数”这样学生的思路非常清晰,对这个公式理解深刻,为后面的教学打好基础。而且学生的实验和讨论都很充分,所以公式推导得很顺利。但是有点不足的是,我没有分步骤及时板书,而是等到公式都出来后才板书,没有体现课堂的生成资源。

在练习方面,第一次课我设计的练习大部分偏难,特别是最后一道练习,涉及容积的内容,应该在学习完容积之后才能做的。而且我的设计大部分参考了《黄冈小状元》里面的练习类型,想着课堂上练习了,学生做当天的作业会比较顺利,没有考虑到这些练习是否应该在第一节新授课出现。通过这次的磨课,我以后设计练习的时候会更加注重练习与课程的紧密联系和练习的层次。

在学生的`状态方面,老师们反映学生回答问题和小组讨论的积极性不高。我觉得问题在于我平时的教学习惯,比较少安排学生合作讨论,而且对孩子们的评价比较单一,没有及时鼓励和奖励。我在以后的教学中会多运用小组合作讨论的教学手段,对于积极发言的孩子除了口头表扬,还要统计次数,及时奖励。

在我个人教学状态方面,第一次课用的班级不是我自己教的班级,但是我反而比较放得开,一是因为第一次课的教学设计是完全由我自己设计的,二是因为不知道自己的不足,无知者无畏吧,所以上得比较轻松。第一次课后,老师们给我提了很多很好的建议,我就尽量按照大家的建议修改自己的设计,但是结果却适得其反。我上课的时候总想着自己这个时候应该做什么,越想越紧张,反而上得不好。通过这次课,我明白了,对于大家的建议我要懂得取舍,要把它融入自己的教学设计,不能为了采纳建议而不管自己能不能利用好。另外,我觉得通过这次磨课,我开始学着放下自己的心理负担,课前认真备课,课中投入教学,课后积极反思。

篇15: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图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因此课一开始,我并没有设置“漂亮”的教学情境,而是在学生用数方块的方法得出几个立体图形体积的基础上,数出小长方体的体积,目的有二:一是抛弃繁索的动作,直奔中心;二是快速刺激学生的探索欲望。果然,课上学生的兴趣快速激起,为后面的探索活动提供了足够的情感准备,并羸得了充分的操作探索时间。

本节课,我最满意的是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探索过程及结果。由于在前几节课拼搭立体图形中,学生曾用8块小正方块既搭出了长方体也搭出了正方体,因此在本节课中,有好几个小组的学生通过同一次的操作活动,就能同时得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并且正确地阐述了原因——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同时学生能根据长方体与正方体的关系——正方体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进一步的揭示了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与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在这一个环节的操作探索活动中,学生通过数据的.记录与分析,发现长方体体积与长、宽、高之间的关系,知道了求长(正)方体体积所必需具备的条件,并根据数据抽象归纳出体积公式,这当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也发展了学生的分析概括能力。同时在整个的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更进一步地理解与掌握长方体与正方体之间的联系与区别,有助于知识体系的重组与构建,学生的空间观念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这也是本节课的意图之一。

不足之处是练习的安排,应该更有层次和梯度,使学生在理解基础知识和掌握基本技能的基础上,在适当有些拓展,提高课堂四十分钟的效率,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篇16: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教学反思

您现在正在阅读的《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教学反思文章内容由收集!本站将为您提供更多的精品教学资源!《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教学反思本节课教学之前, 学生已经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于是,我在教学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时,启发学生联想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引导学生根据长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自己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培养了学生的迁移能力.

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时,我让学生对两种方法进行比较,在比较中得出长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在引导学生推导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统一时,让学生将长方体和正方体体积的计算公式进行比较,从而推导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统一的体积公式,并且使他们对柱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有了一个基本的认识,为以后学习各种柱体体积计算奠定了基础.

这节教学以学生活动为主,让学生亲自参与探究过程,教师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创设学生亲自探究的情境,并引导学生观察、比较、讨论,使他们在交流中各抒己见.为了突出重点,对学生在探究中发现的某些结论有的放矢,最终使学生得出了《长方体的正方体体积的统一公式》.这样教学,既突出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体现了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的新理念.学生在这样一次次的自我发现、探索和概括中感受到了学习成功的乐趣,体验到了学习成功的快乐,提高了学生的创新意识,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学实践告诉我们:书本知识是前人发现的,但是对于学生来说,那还是有待发现的新知识.因此在教学中我引导学生按一定的步骤去自觉的提出问题、研究问题、解决问题和发现新知,从而使他们在学习过程中获取成功的体验,这比教师急于下结论要好得多.学生一时不能发现的问题,教师要有足够的耐心,给孩子们充足的时间,让学生起思考,去发现.这时教师绝对不能暗示、替代.这就是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

几点缺憾:

1. 课堂教学略显前松后紧,控制教学的能力有待提高.

2. 在评价方面缺乏教学思想和教学方法等实质性的评价.

3. 面向全体,关注大多数学生做的不够.一些学生思维不够活跃,课上大胆交流的意识不强.这是教师关注的不够,应该给他们一些机会,让他们也参与近来,与大家一起体验成功的乐趣和成长的快乐.

五年级数学下册《长方体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体积教学反思

长方体的体积教学课件

「白玉专栏」《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解决问题——瓶子的容积》教学反思

圆柱的体积教学反思

五年级数学下《容积和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与复习》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数学教学反思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数学教学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数学教学反思(共16篇)】相关文章:

《立体图形的表面积与体积总复习》的教学反思2024-01-11

第六课时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2024-01-08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2022-09-05

五年级数学上册《包装盒长方体和正方体》的教师个人教学反思2023-12-03

体积单位间的进率教学反思2024-01-27

《容积和容积单位》教学反思-刘昌建2023-04-22

《不规则物体的物体的体积》教学反思2023-03-14

教案数学反思范文2022-05-06

不规则物体的体积教学设计2023-08-20

人教新课标版六年级下册《圆柱的表面积》教学反思2024-0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