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课时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锦集16篇)由网友“xiaosl”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第六课时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
篇1:第六课时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展开与折叠的情景,经历探究长方体和正方体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能够准确的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实际应用。和推理。
教学准备:长方体纸盒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教师让学生回顾上一节课学习的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并对学生进行提问。
学生回答(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二、课堂练习:
学生做第1题,求出下列图形的表面积。教师注意观察学生运用公式是否正确,对出现错误的同学及时指导。
学生做第2题,本题目计算量比较大,防止学生出现计算错误。
学生做第3题,教师应该让学生知道电视机布罩只有5个面。
学生做第4题,这个题目的要点是只有5个面,学生要密切联系生活中的实际解决问题。
学生做第5题,教师让学生注意观察教室内墙面积。
学生做第6题,分小组讨论解决问题,教师巡视并进行必要的指导。
三、课堂小结:
同学们,这一节课你学到了哪些知识?(提问学生回答)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长×高+高×宽)×2
(10×4+10×8+8×4)×2
正方体的表面积=边长×边长×6
7×7×6
教学反思:
本节课教学本着“让学生自主探究活动贯穿于课的始终”的原则,让学生充分自主学习、研究、讨论、操作,从而得出结论,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培养了学生思维能力和实践操作能力。在操作的过程中学生理解了表面积的意义,总结出了表面积的计算方法并会运用。但是在成功的背后又存在着许多不足。我们说数学来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数学无处不在。那么我们学的数学知识不就是要运用于生活中吗?不正是要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吗?而我们的学生却缺乏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学到的知识不会灵活运用,不会举一反三,导致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时候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因此,我们在教学这部分知识时,是否有必要让学生去参观一些实物建筑,让学生们在参观中学习计算获取知识,加强直观教学,这样是否效果更好些呢?
第七课时 露在外面的面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的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堆放情景,经历探究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表面积的过程,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能力目标:
能够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具有初步的立体空间想象能力。
情感目标:
使学生感受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习数学的良好兴趣。
教学重点:
能够准确的计算出多个长方体和正方体堆放时露在外面的表面积。
教学难点:根据不同的摆放方法探究、发现规律。
教学准备:
学具:每人4个正方体学具
教具:课件、正方体、自制货车角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同学们,请你们观察老师手中的这个长方体,你能看到这个长方体的几个面?
看来,我们最多能看到三个面。那么我们可不可以说这个长方体只有三个面露在外面?(不可以,这个长方体有六个面露在外面,另外几个面虽然我们看不到,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
对,我们虽然看不到其他几个面,但我们可以想象得到这个物体有六个面露在外面。这节课,我们就要发挥空间想象力去解决新问题。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1、探索露在外面的面 (利用课件演示)
(1)师:把1个棱长是50厘米的正方体纸箱放在墙角,有几个面露在外面,哪几个面?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多少?
师:猜猜在墙角堆放了几个正方体箱子?为什么?
(2)师:那么露在外面的面一共有几个呢?你是怎么想的?
(3)试一试
师:这四个纸箱如果换一种方式放在墙角处,露在外面的面积是否会有变化呢?同座一起摆一摆,数一数。
然后交流
师:这些都是由四个小正方体摆出来的,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到同样多的正方体,摆的方式不一样,露在外面的面个数也不相同,面积也会不同。2、找规律
(1)师:刚才,我们是随意摆放,如果是有规律的摆,你们又会发现什么呢?
(2)小组合作,自主探索规律
(3)交流。教师着重指导学生说出理由,并要引导学生总结出规律。
(4)师:如果像这样,继续摆20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正方形的个数是多少呢?你们现在能很快知道答案吗?
3、自主完成下一道题。然后交流。
三、巩固应用 内化提高
1、请同学们独立完成书21页第三题,完成后与同学交流你的想法。
2、师:如果是奇数个的正方体竖着摆放,露在外面的正方形面数变化又有什么规律呢?
四、回顾整理 反思提升
师:学了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板书设计:
露在外面的面
随着小正方体个数的增加,露在外面的面数变化有什么规律?
教学反思:
这节数学课,我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引导学生亲自实践观察,从中发现规律。
1、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索。
本节课我侧重教学的活动化,把课程目标由“关注知识结果”转向“关注学生活动”,教学过程也由“给出知识”转向“引进活动”,让学生在人人参与的操作活动中学会思考,在活动中学会质疑、解思,体现了建构数学思想的全过程,使学生的思维得到了真正地发展。课堂上,我让学生自主去摆放长方体,让他们通过自己的的观察,知道露在外面的有几个面,再引导学生发现规律。这样的设计,学生乐于动手去活动,增强了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学生在探索中获得了结论,这样得出的结论要比老师告诉学生结果、学生再记忆结果的效果好不知多少倍。这样的训练,发散了学生的思维,也培养了学生会自觉解决问题的能力。
2、深挖教材,拓展学生的思维。
本节课是新课改中新的教学内容,教师不存在原有的教学经验,所以在教学这种全新的内容时,更需要教师把握好教材,深入研究本节课的精髓所在,才能有意识引导学生掌握本课重点、突破难点,才能将学生的思维进一步推向深处发展。在让学生探究规律时,不仅仅让学生发现“每增加一个小正方体,露在外面的面就增加3个”等浅层的规律,更注重让学生挖掘规律后面的本质东西:3n+2、4n+1等。这样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这部分知识。
3、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
这节课,如果没有课件,很难让每个学生都弄清弄懂。如:演示几种摆法各有几个面露在外面等。我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大屏幕显示,陪以师生的讲解,使那些学习有困难的学生也掌握了本节的知识。
篇2:第六课时练习四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能力目标:
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观察、操作中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教学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比较练习巩固知识。
【教学准备】实物教具。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体积单位之间的换算,这一节我们对第四单元的内容进行练习。
二、教学新知:
1、练习四第1题:求图形的体积可以让学生独立计算。交流时教师要关注学生出现的一些问题。
2、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3、第4题,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进一步感受体积单位的实际意义,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交流时,教师可以让学生比画一下。
4、第5题:通过计算可以让学生说说计算方法,体会虽然结果相同,但表面积和体积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并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说一说。
5、第7题:使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这两个图形的体积。
6、第8题:注意要把4厘米化为0.04米。
答案: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三、课后练习:第2、7、9、10题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有什么提高?
【板书设计】
练习四第3题让学生应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等知识来判断。
第8题 45×28×0.04=50.4(立方米)
50.4÷1.5 = 33.6(车)
考虑实际情况,需要34车。
第七课时 有趣的测量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具体活动情境,经历测量石头的试验过程,探索不规则物体体积的测量方法.
能力目标:在观察、操作中,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在实践与探究过程中,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难点】在观察、操作中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水槽、水、不规则石头。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设疑导入
出示一个长方体和一个正方体
请问:
(1)怎样计算它们的体积?
(2)在我们的周围还有许多的物体并不是正方体或长方体,比如手表、发夹等等。那像这样的物体还能直接用公式计算出它们的体积吗?那怎么办呢?
二、小组合作,自主探究
1、测量橡皮泥的体积
(1) 你有办法测量出橡皮泥的体积吗?你为什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呢?
(2)学生动手捏一捏。
(3)师小结:同学们都知道要把不规则形状的橡皮泥捏成正方体或长方体,从而直接用公式计算出它的体积。那是不是求所有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都能像橡皮泥一样捏一捏就行了呢?
2、测量石块的体积
(1)每组拿出一块石块,小组相互讨论,你们组需要哪些测量工具,准备怎样进行测量呢?
(2)小组汇报测量方法,并回答怎么会想到用这种方法呢?
(3)小组之间相互评价测量方法。
(4)各小组到讲台前自选测量工具,开始测量,看看哪组的同学合作的最默契,测量的最快?
(5) 汇报测量结果,之后问:
a.说说你测量完了以后,觉得应该注意些什么?
b.为什么要把石块完全浸没在水中?只浸没一部分行不行?
c.你还能想出其他的测量方法吗?
d.谁能说一说每种方法都有些什么共同点呢?
(6)小结:原来我们是把不规则形状石块的体积转化成可以直接测量计算的物体的体积,然后再用公式进行计算。
三、综合应用,拓展提高
1、基本练习
(1)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长2分米,宽1.5分米,放入一个苹果后水面升高了0.2分米,这个苹果的体积是多少?
(2) 一个长方体容器,底面积是40平方厘米,放入一块铁块后水面升高了4厘米,这块铁块的体积是多少?
(3)一个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的长方体容器里面放了一块石块,把石块从水中拿出来的时候,水面下降了3厘米,求石块的体积?
2、智力大闯关
(1)第一关:想办法测量鱼缸的容积。
(2)第二关:想办法测量一粒黄豆的体积。
(3)第三关:想办法测量一块不规则木块的体积。
四、总结全课,提出思考
1、总结全课
同学们,在今天的这节课上你有些什么收获吗?
通过你们的集体合作,还有你们的奇思妙想,都能巧妙的测量出像石块,黄豆这些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同学们,如果要你给今天的课取一个名字的话,你会取什么呢?
2、提出思考
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有许许多多不规则形状的物体,是不是所有的不规则形状物体的体积都能用我们今天课上所用的没入水中的方法测量呢?为什么不行?那这些物体的体积该用什么样的方法进行测量呢?同学们,你们课后好好思考一下,在以后的学习生活中,让我们一起继续探究!
【板书设计】
有趣的测量
“底面积×高”的方法计算。
2×1.5×0.2=0.6(立方分米)
【教学反思】
《有趣的测量》是测量不规则形状的物体的体积,让学生经历观察、猜想、证明等数学活动过程,尝试用多种方法解决实际问题,体验等量替换的数学方法。在教学时,我出示一块不规则形状石块、一块长方体木块和一块正方体木块,让学生说说怎么知道它们的体积。学生很快说出求长方体、正方体木块的体积的方法。至于石块,它既不是长方体,也不是正方体,怎么知道它的体积呢?我先让学生观察,猜一猜它到底有多大,然后让学生讨论设计测量方案。在交流讨论结果时,学生有的说出了教材呈现的两种方案,有的说称一块能测量出体积的长方体或正方体石块的质量,算出每克石块的体积,再称这块要测量石块的质量,就可以计算它的体积……我对学生设计的方案都给予充分的肯定,并选择教材上呈现的两种方案,指导学生进行实验操作,让学生明白这是把不规则石块的体积转化成了可测量的水的体积。这样既有助于学生进一步理解体积的含义,又能帮助学生发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篇3:第三课时长方体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能力目标: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究。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唤起生活经验和旧知
1、师:字典是我们学习的工具书,必须要常备身边的,明明遇到了这样的问题,他每天都要带一本字典,现在有两本内容同样的字典,他要选择其中的哪一本经常带在书包里比较方便呢?为什么?(小本的字典。体积小)
2、师:在我们生活中经常会遇到比较物体体积大小的情况,请你观察粉笔盒与教室的体积,你觉得物体体积的大小可能与物体的什么有关系?(与物体的长、宽、高都有关系。)今天我们就来共同探究有关长方体体积的知识。
(二)、动手实践,探索新知
现在请同学们拿出准备好的正方体。(40个)以小组为单位搭出四种不同的长方体。一边搭一边完成导学案中长方体体积公式中的1----3小题。
教师黑板画表格:
我每排摆( )个,摆( )行,( )层,也就是摆得长方体长=( )厘米 宽=( )厘米 高=( )厘米 体积是( )厘米 用式子表示其间关系是――――
生自主探索,师巡视指导,汇报。
(1)请同学们小组合作,用这些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木块拼成形状不同的长方体,每拼成一种就记录下它的长宽高和体积各是多少,然后小组长进行分工,确定好谁操作、谁计算、谁记录,然后在共同思考、讨论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
明确小组学习的任务
长 宽 高 小正方体
的个数 体积
每排小正方体的个数 每层的排数 层数
第一个长方体
第二个长方体
第三个长方体
哪个小组愿意先汇报你们的研究过程和成果?(在边说边板书)
刚才同学们把拼摆的数据汇总成了这张表,我们一起来观察。
2、发现总结长方体体积公式
(1)师问:请同学们表格,你发现长方体的体积与长方体的长 宽 高有什么关系?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
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a表示长方体的长,b表示长方体的宽,h表示长方体的高,你们知道长方体体积的字母公式怎么表示吗?
(2)师:同学们真了不起,通过小组分工合作,共同找出了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今后在学习上同样可以利用这种方法学习。
学生们通过自己探索,学会了一定的学习方法。]
3、长方体的体积计算公式的应用
(1)师问:在生活中,怎样计算长方体的体积?现在老师要测一测同学们对知识的运用能力。请同学们完成实战练习,计算长方体体积。
生独立完成,汇报。
(三)学以致用 巩固提高
1.判断(判断对错,说明理由)
(1)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是2米,它的体积是8立方米。( )
(2)一个长方体的长30厘米,宽2分米,高5厘米,它的体积是30×2×5=500(立方厘米)。 ( )
(3)一个棱长为6分米的正方体,它的表面积和体积相等。( )
2提高题
(1)一块砖的长是24厘米,宽是长的一半,厚是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只列式)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36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3 实际应用
(1)雄伟的人民英雄纪念碑矗立在天安门广场上,石碑的高是14.7米,宽2.9米,厚1米。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多少立方米?
解:V=abh =2.9×1×14.7
=42.63(m3)
答:这块巨大的花岗岩石碑的体积是42.63立方米。
4 发展题
一块不规则的石头,要求学生借助于两种工具:一个装有水的长方体容器,一把直尺,把这块不规则的石头的体积求出来,只要求说出自己的方法。
(五)谈谈你今天的收获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1)
长方体的体积 = 长 × 宽 × 高
v = a × b × h
由此推导出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 a× a× a= a3
【教学反思】:
第四课时 长方体的体积(2)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熟练计算长方体、正方体体积。
能力目标: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的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情感目标:
学生想探究问题,愿意和同伴进行合作交流;乐于用学过的知识解决生活中的相关的实际问题。
【教学重点】
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找出长方体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教学准备】长方体模型多个、直尺等.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学习了 “,长方体的体积长方体的体积的计算方法”那个同学起来说一下?多让几个同学回答。
二、教学新知:
1、让学生摆出第1题的图形先让学生数出图形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再用公式计算出结果进行验证。
2、第2题让学生利用计算公式计算体积。
(1)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
(3)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7厘米。
(4)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
学生独立计算,集体订正。
3、第4题:首先让学生多读几遍题理解题意,再计算。
30
大的体积除以小的体积等于牙膏合数。
4、第5题要让学生明白一个长方体截成一个体积最大的正方体,必须知道棱长是最短一条边,即:3×3×3=27(立方厘米)
5、第7题:计算结果是立方分米必须换算成容积单位。
三、课堂练习:
教科书49页第6、8题
四、课堂小结:
学习了这节课,同学们有什么感受和体会?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2)
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
一个正方体,棱长时6分米。
一个长方体,底面积是60平方厘米,高7厘米。
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
【教学反思】
篇4:第六课时与练习(1)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1、通过回顾与整理以及练习与应用活动,让学生进一步巩固以学过的小数乘除法的计算方法,加深对小数点位置移动引起小数大小变化的规律的理解。
教学重、难点:加深对小数乘除法计算方法,以及数学规律的认识。
教学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回顾与整理
这一单元,你了解了什么规律?学会了哪些计算?
学生小组交流,集体汇报。
二、练习与应用
1、口算练习
学生独立口算,集体订正。
2、第2题
引导学生将后面六栏中的两个因数分别与第一栏进行比较,明确当一个因数不变时,另一个因数乘或除以几,那么积也随着乘或除以几,从而初步体会积的变化规律。
3、用竖式计算
学生独立计算,师计时,并巡视指导,集体交流,指名说说计算方法。
4、第4题
让学生根据题目的特点,判断哪几题的商小于1,再通过计算验证开始的判断是否正确。
5、第5题
让学生说说每道题的改写方法,弄清是乘进率还是除以进率,再决定小数点是向右移动还是向左移动。
三、全课小结
通过今天的整理与复习,你有哪些收获?你觉得在计算小数乘、除法时应注意些什么?
学生自由发表意见,全班交流。
篇5:第六课时 了解我们的生活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通过对家庭生活中日常支出项目的调查和了解,使学生感受数学和生活的密切联系;
2、让学生通过计算有关项目的合计数,使学生进一步体会本单元所学知识的应用价值,并产生热爱生活的积极情感;
3、通过此次教学,使学生能积极关注家庭收入情况,体贴父母工作的艰辛,培养学生勤俭节约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支出和收入在计算时采取的方法
教学准备:
让学生提前收集:上月的电话缴费单,水电燃气三个月的缴费数据
教学过程:
一、探索与实践
1、拿出你家上个月的电话缴费单,看看每个月的电话费包含哪几个部分。
小组交流,分组汇报;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之间有什么样的关联,你能写出他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式吗?
本月消费有很多,你怎样算本月消费的合计数。
计算一下是不是存在这样的关系呢?
上月余额-本月消费=本月余额
小组交流一下谁家的电话费最多,各自的余额又是多少呢?
××的爸爸中途又充了100元话费,那么又有什么样的数量关系呢,我们一起来帮他算算。
2、把你收集到的你家近三个月的水电气消费的数据填在书上,然后自己算一下合计数,看看谁家的哪项费用最少?
①家庭支出较低者:
②家庭支出中等者:
③家庭支出较高者:
再与你家庭的收入情况结合起来考虑,哪些同学的家庭储蓄额最多,支出较多的同学考虑一下能不能减少一些不必要的开支呢?
通过这次的记帐你有什么样的体会?
3、统计一下自己上周的收入、支出和结余情况
你的收入是从哪儿来?
你的支出合理吗?必要吗?
你结余多少?你准备怎样处置你结余的钱?
4、我们应当如何合理安排收入与支出?
二、评价与反思
围绕书上的三个方面的指标回忆相关的学习过程,举例说说自己在学习本单元中学得好的地方和学得不理想的地方,然后在小组内向组长汇报,自己给自己评几颗星。
让学生用计算器进行计算。
引导学生答出:合法收入,量入为出
三、总结与教育
古人云:“一屋不扫,何以扫天下?”一个连自己小家都管理不好的人,更谈不上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具备了治理小家庭的能力,才能管理好国家这个“大家”,小家治好了,才能治理好国家。同学们,今天,我们通过整理家庭收入与支出情况,已具备了初步料理家务的能力,掌握了一定的理财技巧,相信经过一定时间的努力,我们也一定能治理好国家,为国家作出更大的贡献。同学们,让我们共同努力吧!
四、延伸与拓展
回去收集你家一周内生活费用的支出情况,并用计算器算出合计数。并对家庭支出的各种数据作出相应的判断,给父母提出一些合理的建议,初步学会理财。
篇6:第六课时百分数练习课(练习六)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理解百分数的意义,正确地读写百分数能运用百分数表示事物。
能力目标:会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情感目标: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重点】 解决有关百分数的简单实问题
【教学难点】 体会百分数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
让学生说说百分数的含义
二、指导练习
1.教科书第73页第3题
要求学生自己独立完成,最后全班讲评
2.教科书第75页第8题
先让学生理解题意,明白“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独立完成后,全班讲评
3.教科书第75页第10题
先让学生明白“优秀率”的含义,鼓励学生找出等量关系,列方程解答。
4.教科书第75页第11题
先看表,弄清题意,然后独立完成。
学生汇报全班讲评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备注栏
5.教学“实践活动”
先组织学生在课堂上交流,体会百分数、分数之间的联系。
然后鼓励学生分别总结生活中使用百分数和分数的例子,结合具体事例谈谈自己的体会。
三、作业设计教科书第73页第1、2题
【板书设计】
“成活率”指的是成活的棵数与所有植树总棵树的百分几。
第七课时 整理与复习(二)(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解决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养成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的好习惯,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热爱数学的感情。
【教学重点】 提高学生的概括和整理能力
【教学难点】 对所学知识及时思考和整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指导整理
1.学“你学到了什么?”
指导学生仔细阅读教材,并用简单的语言对每个单元进行概括。
学生进行交流然后汇报
教师鼓励学生富于个性的整理方式,并于全班讲评。
2.提出问题解决问题
根据学生提出的问题,指导学生相互讨论交流
教师参与讨论
学生汇报,学生自评通过交流从而解决问题。
二、指导练习
1.练一练
1)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1题
教师个别指导全班讲评
2)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2题
教学过程备注栏
让学生自评
然后请学生自己出题进行练习
三、总结
教师请学生试着小结并补充
四、作业设计教科书第77页3、4 、5题
第八课时 整理与复习 (二)练习课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整理与复习前面所学的内容
能力目标:能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的思考能力
【教学重点】 百分数的应用
【教学难点】 进一步对所学知识进行思考和整理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查漏补缺
针对学生的作业问题进行归纳
全班讲评
二、指导练习
2.练一练
a)让学生独立完成教科书第77页6题
先鼓励学生估计谁的体积大
然后进行计算反馈讲评
2)让学生估计两个正方形体积相差多少?然后进行计算
学生汇报自评
3.教科书第77页7、8、9题
让学生独立思考,然后在进行解答
教师讲评
教学过程备注栏
4.实践活动
指导学生进行调查,组织学生交流自己的思考过程。注意让学生说出估算培养估算意识的形成
强调学生要养成良好的生活和学习习惯
三、作业设计 教科书第77页10题
第九课时 数学与购物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了解并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能力目标:体会解问题的基本过程和方法。
情感目标: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教学重点】 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发展估算意识。
【教学难点】 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进行合理估算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课题
教师充分利用教材资源,创设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
电脑课件提供所购物品种的价格表
1提问:
估计花了多少钱?
二、思考交流
1.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角度进行思考
2.小组讨论分析
让学生分组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体会几种策的特点
3.全班展开讨论
交流各种不同的策略,分析每一种策略的思路和适用性
让学生说说它们之间的联系
三、开发思维
让学生说出自己的合理策略,鼓励学生尝试说明估算的思路
数学学科(五年级)教学设计
授课教师:
教学过程备注栏
四练习
指导“试一试”
第1题
引导学生看懂情境,单价不到13元,2千克应不到26元,所以店主错了。
第二题
先让学生明白“八折”的意思,然后引导学生对打折后的价格进行估算。
五总结
六、作业设计教科书第77页10题
【板书设计】
数学与购物
估计花了多少钱?
【教学反思】
“数学与购物”中的“估计费用”是生活中经常遇到的问题。教材创设了一家人去超市购物的情境,提供了所购物品的价格表,要求学生根据教材所提供的信息解决问题。这个问题实际上是让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综合应用的知识,探索估算的方法,培养学生的估算意识。教材中提供了5种不同的估算策略,其目的有二:一是对常见的估算策略进行总结;二是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需要选择合理的估算策略。
教学时,在呈现问题情境后,我们要引导学生通过探索、交流等活动主动地进行学习,鼓励每一个学生独立思考,从不同的角度探索估算策略,并在小组内对各种策略加以比较与分析。
第一种策略是将最高位加起来,称为“去尾法”;第二种策略是将个位上的数字进一,称为“进一法”;运用这两种方法可以做出结果的范围。第三种策略是“四舍五入法”;第四种是“凑十法”第五种部分加数分别相加凑十法。教学时,要对这几种主法进行分析比较,体会这几种策略的特点。生活中能根据具体的情况选择不同的策略。如果学生还有其他的估算策略,只要合理,我们都应给予肯定。但要鼓励学生尝试说明估算的思路。教学时,我们既要鼓励学生探索多种估算策略,也要把握好度,不宜为了追求策略多样化而人为造出许多策略,需要使学生明确应根据实际问题选择合理的策略。
篇7: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学生建立表面积概念,会求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2、过程与方法:小组合作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在观察对比中,得到长方体表面积公式、正方体表面积公式。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运用公式实际应用,并提升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
教学重点:
1、长方体表面积公式的求法探究。
2、公式的实际应用。
教学难点:
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公式探究方法。
教具、学具的准备:长方体盒、正方体盒、长方体展开图、课件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 导出新课
师:同学们,告诉大家一个好消息,今天是我们学习的好伙伴淘气的十岁生日,他的好朋友笑笑要送给他一份生日礼物。这个礼物准备好了,可是老师对这个包装盒却不太满意,你能帮助笑笑出一个好主意吗?
生:可以在包装盒外面包一层彩纸。
师:老师也是这么想的。看,老师用彩纸将这个包装盒包装了一下,请看(出示课件)。
师:漂亮吗?
生:漂亮。
师:现在新问题又出现了。要把这个包装盒包装好,需要多大的彩纸呢?要求多大的彩纸就是求什么呢?
生:求六个面的面积之和。
师:对,求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求长方体的表面积。今天,我们就来研究长方体的表面积.(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索 初步感知
1、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师:同学们,刚刚我们对长方体礼盒的哪些部分进行了包装?
生:它的六个面。
师:而且,刚刚我们知道的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那么,你是如何理解长方体的表面积的呢?(师提问)
生:就是求六个面的总面积。(出示课件)
师:下面,就请同学们拿出自己准备的长方体,仔细地观察,长方体的六个面的面积之和包括哪些?(同学之间互相交流)
师对照长方体讲解表面积的含义。(出示课件,学生齐读长方体表面积的意义)
师:那么正方体呢?(请同学对照正方体说一说)
师:他说得对不对呢?
生:对。
师:正方体的表面积也就是六个面的面积,它包括前面、后面、上面、下面、左面和右面。那么,下面请同学们对照着手中的长方体和正方体,标出它的六个面。
(同位之间互相指着模型说一说。)
师:好。请同学们观察手中的长方体,你从任意一个角度,对多能看到长方体的几个面?
生:三个面。
师:那么如果老师想看到六个面,应该怎么办呢?
生:把它拆开。
师:那么把它展开,是不是就能看到六个面了呢?
生:是的。
师:下面请同学们想象一下把长方体展开是什么图形?(出示课件)
请同学们上讲台介绍自己展开后的图形,并分别指出它们所对应的面。对于不同的方法加以表扬。
师:介绍长方体的展开图有多种。希望同学们课下动动脑筋想一想,想象展开后的图形。
(师用课件展示长方体的展开图形,并质疑:观察展开图你发现了什么?)
同学交流并回答问题。
2、探究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师:正如大家所说所看到的长方体展开后的图形,相对的面完全隔开了,展开后每个长方体都有六个面。而且,我们知道长方体的对面面积相等,那么,求长方体的表面积就更加形象和直观了。由长方体变成了我们很熟悉的长方形。那么,你能求出它的表面积吗?
(出示课件,生相互交流并展示)
生介绍自己的方法,对好的方法加以肯定。
师:你是怎么想的?
生1:我是想先求出长方体六个面的面积,把它们的结果相加起来,就是长方体的表面积。
S表=S上+S下+S前+S后+S左+S右
师:说得很好。同学们应该表扬一下。谁还有不同的方法呢?
生2:由于长方体的对面相等,所以我只要求出一个面乘以2就可以了。我得出的公式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师板书)
师:这个方法很好,还有不同的方法吗?
生3:我是先求出上面、前面、左面的面积之和,再乘以2,就可以求出长方体的表面积了。
我得到的公式是: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高×宽+高×长)×2
(师板书)
师:你真聪明,大家表扬一下。(大家鼓掌表扬)
师出示课件,介绍长方体表面积的求法。
3、应用长方体表面积计算公式
师:请大家算一算,做一个长6厘米,宽5厘米,高4厘米的长方体纸盒,需要多少平方厘米的硬纸板?(学生独立解答,指明学生回答)
4、渗透正方体表面积计算方法
(出示课件,学生独立思考并回答)
师:这个是一个棱长为8厘米的正方体,求它的表面积。
(学生独立思考并解答)
三、应用所学知识 解决问题
1、出示长方体礼盒的包装袋,并质疑,求几个面的面积。
学生独立解答,集体订正,要求学生说出理由和依据。
2、出示教材P18“试一试”,要求学生独立解答。
让学生理解题意后,鼓励学生独立解答,小组交流,全班集体订正。
3、师:做一个长方体的鱼缸需要求几个面的面积?(学生思考,指名回答)
(出示课件)
四、课堂小结
师:同学们当遇到具体问题,要具体对待。数学知识与我们密不可分,我们要学会利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这一节课,你学到了什么?和同学们交流一下。
附:板书设计
长方体与正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2+长×高×2+宽×高×2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高×宽+高×长)×2
正方体的表面积=棱长×棱长×6
篇8:长方体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课题 教时 (27)
学 习
目 标 1、巩固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
2、探索长方体、正方体体积与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
学 习
重 点 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
底面积和高之间的关系
过 程 与 方 法
一、复习导入
1、出示长方体
思考:如何计算它的体积?
2、带入数字,计算长方体体积。
长:2cm宽:3cm高:4cm
二、引入新课
1、出示正方体
提问:如何计算正方体体积?
2、根据学生反馈,教师极书公式: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a×a×a=a3
3、试一试
1出示三幅图。
○2引导学生观察:
图中阴影部分叫什么?
它们与高之间有什么关系?
○3你还能提示三个图形的体积吗?
○4引导学生计逄三幅图的体积。
三、练一练
1、练一练1
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成正方体的棱长,再利用公式计算。
2、练一练2
让学生应用公式进行计算独立完成。
学 生 活 动
学生进行思考
反馈:长×宽×高
学生进行计算
2×3×4=24cm3
学生回顾长方体体的公式,联系长方体、正方体的关系,进行推理。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 =a×a×a=a3
反馈计论结果。
引导学生观察,找出阴影部分,并认识体面积。
独立思考:它们与高之间的关系。
得出:底面积×高=体积
学生利用所推导出的公式,计算三幅图的体积。
反馈。
学生观察图
计算
教师指导详细教研组4.7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体积
教学反思
课题 长方体体积 教时 (28)
学 习
目 标 1、引导学生通过观察得出长方体的长、宽、高成正方体的棱长,再应用公式计算。
2、通过操作活动,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提高学生的自学应用意识。
学 习
重 点 应用体积计算公式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复习导入
1、提问:
长方体的体积公式、正方体的体积公式。
2、应用公式计算:
(1)一个长方体,长20厘米,宽12厘米,高5厘米。
(2)一个正方体,棱长是6分米。
(3)一个长方体,底面积60cm2,高7cm.
(4)一个长方体,底面是边长为2分米的正方形,高5分米。
二、操作练习
1、我说你搭
教师说,学生进行拼搭
引导学生进行拼搭,反馈、展示。
2、练一练
(1)练一练4
(2)练一练5
a、指导学生用图示表示
b、通过画图,
c、在此基础上学生独立完成。
(3)练一练8
a、引导学生运用公式计算
b、集体反馈 学 生 活 动
学生独立思考,个别回答
学生利用所学公式,对所学内容进行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反馈。
1、用体积是1cm3的小正方体搭长方体。
2、摆出体积是12cm3的长方体。
3、一排5个,4排,3层体积,是多少?
1、学生理解题意。
2、分析题意。
a、分析题意,要先求出这个纸箱的体积和每个牙膏盒的体积,再用纸箱的体积除以每个牙膏盒的体积。
b、学生独立计算
c、集体反馈
学生发现,由于长方体的高是3cm,所以正方体的棱长为3cm。
板书设计
长方体体积
教学反思
课题 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时 (29)
学 习
目 标 1、结合实践活动,认识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进率,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2、在观察,操作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学 习
重 点 会进行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体积、容积单位之间的换算。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导入:
1、出示1dm3的盒子,
提问:这个盒子可以放多少个体积为1cm3的正方体?
2、摆一摆
引导学生摆设小正方体。
学生通过摆设,得出:
1分米3=1000厘米3
1升 = 1000毫升
二、试一试
1、引导学生完成试一试第1题
提问:你是怎样得出来的?
让学生通过填一填,比一比:
了解长度、面积、体积单位之间的联系与区别。
三、练一练
1、学生练习
2、反馈 学 生 活 动
学生进行猜测,并说一说自己的猜测理由。
1排摆10个
每层可以摆多少排?算一算,每层可以摆多少个?(10×10×=100个)
1分米=(10)厘米
盒子里可以摆几层?
算一算,1dm3的盒子里可装多少个1cm3的小正方体?
10×10×10=1000
根据1米=10分米
计算1m3=U dm3
学生计算:
10×10×10=1000分米3
得出:1米3=1000分米3
学生分析长度、面积、体积之间的关系。
1、学生先填一填。
2、让学生说说思考的方法和过程。
板书设计
体积单位的换算
教学反思
课题 练习四--体积和容积 教时 (30)
学 习
目 标 通过练习,进一步巩固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计算方法,进一步体会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在观察中操作活动中,发展动手能力和空间观念。
学 习
重 点 熟练掌握体积计算方法。
理解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揭示课题
师板书课题
二、进行练习
1、求图形的体积
请学生看书上的图然后回答:如何计算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
2、用体积单位的进率单位换算知识未判断。
3、填上适当的体积单位
一块橡皮约10
一本词典约900
一个文具盒约0.35
一个用品约0.6
4、解决实际问题
引导学生说一说表面积和体积的不同计算方法。
5、让学生理解两个图形所占的空间就是两个图形的体积;
三、布置作业
让学生独立在课堂本上完成第2、6、8、9、10题。 学 生 活 动
学生打开书,观察第1题的两个长方体和1个正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
指否回答否,再让学生计算
学生先找一找,再让学生交流思考的方法。
根据自己的判断填上适当的单位。
学生先说一说计算方法,
然后进行计算。
集体订正
学生仔细观察图,理解题意后,独立完成。
然后进行全班交流。
可以结合实物,指一指。
第一个图形:4×3×1=12cm;
第二个图形的体积的策略可以多样化,可以移下面两个侧面,从而转化为一个长方体。
板书设计 练习四--体积和容积
12×5×6=360(cm)3 表面积:6×6×6=216(cm)3
9×9×9=729 (cm)3
22×10×8=1760 (cm)3
体 积:6×6×6=216(cm)
3 教学反思
篇9:长方体的表面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课题 教时 (11)
学 习
目 标 1.在操作、观察活动中,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其计算方法,并能正确计算。
2.丰富对现实空间观念的认识,发展初步的空间观念。
3.结合具体情况,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问题。
学 习
重 点 能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
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计算。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引出课题:
1.师:昨天我们用折叠等方式认识了长方体、正方体展开后的图形。
2.出示长方体纸盒,将它展开后会得到什么样的图形?
3.学生在反馈的过程中教师将它们涂上相应的颜色。
4.引导学生观察。
二.引入课题:
师:做这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
1.请同学们先估一估
2.议一议;
3.说一说;
4.试一试
5.提问:学生讨论:揭示表面积的概念。
6.引导学生结合展开图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生可能会出现三种不同的计算方法;
学生出现的不同的方法,都应给予肯定,关键是让学生解题的基本思路。
引导学生比较三种方法。
三.试一试
尝试探索正方体表面积的计算方法。 学 生 活 动
学生进行观察。
提问:
① 长方体的六个面分别对应于展开图形中的哪个部分?
② 学生进行讨论。
③ 反馈。
展开后图形的各边与长方体的长、宽、高有什么关系?在方框中填上适当的数。
学生独立完成。
在小组中讨论。
反馈
如何计算能知道这个纸盒至少需要用多少纸板?
你认为该用什么方法解决
这个问题。
求“要用多少”纸板其实是求什么?
探索长方体表面积的计算。
1.分别求出每个面的面积再积起来。2.相对的面的面积相等,一组一组地计算。3.三种不同的面各先计算出一个面再加起来乘2。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表面积
前、后两面的面积和:
上、下两面的面积和
左、右两面的面积和: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实物操作、头脑想象并建立表象和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时三个非常重要的环节。教师应给学生充分体验的机会。
课题 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时 (12)
学 习
目 标 1.探索并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正确的计算。
2.结合具体情境,解决生活中的一些简单的问题,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学 习
重 点 理解长方体、正方体的表面积及正确的计算
解决生活中一些简单的问题。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复习
1.出示长方体纸盒,
说一说:怎样知道这个盒子的表面积?
盒子的表面积,是指盒子哪些部分的面积?
二.巩固练习
1.出示长方体,计算长方体的表面积。
说一说,比一比,纠正学生的几种错误算式。比一比哪种方法简单。
归纳:
(长×宽+长×高+宽×高)×2
2.出示正方体,计算表面积
归纳:棱长×棱长×6
3.练一练2
① 出示饮料盒
② 让学生理解求商标纸的面积,实际就是四个面的面积。
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是可以多样的。
4.练一练3
让学生结合实际想一想,一个电视机布置要做几个面。
5.练一练4
让学生在交流中理解求墙壁的面积不用计算,
同时还要减去门窗的面积。 学 生 活 动
1.学生独立思考
2.集体反馈。
3.学生观察,并找出盒子的表面积。
学生找出长方体的长、宽、高。
独立计算长方体的面积
集体反馈。
说一说长×宽是指哪一个面?
宽×高是指哪一个面?
长×高是指哪一个面?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集体反馈
说一说自己的计算方法。
引导学生独立思考
1.独立解决问题。
2.集体反馈。
学生尝试计算。
板书设计
长 方 体 的 表 面 积
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宽+长×高+宽×高)×2
正方体的表面积:
棱长×棱长×6 教学反思
教学中给学生提供实际操作与观察、想象与形成表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等机会,都是值得教师重视和运用的。
篇10:长方体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课题 长方体的认识 教时 (9)
学 习
目 标 1.通过应用“长方体相对的棱都相等”等特点以及长方形面积的计算方法,使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有更清晰地了解。
2.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学 习
重 点 加深学生对长方体、正方体的认识。
运用长方体,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实际问题。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复习旧知:
1.引导学生说一说:教师分别出示长方体、正方体。
2.提问:棱长分别是它们的什么?
(在长方体中:棱长分为三组:长、宽、高)
二.练习
练一练第1题
1.请学生拿出自带的长方体、正方体。
2.引导学生讨论:测量长方体、正方体几条棱。
在测量中允许结果出现一定的误差。
练一练第2题
应用“长方体相对的棱
都相等”特点及长方形面积公式。
学生在订正的同时,教师完成板书
多请几名同学来说自己的计算方法,特别提问:是怎么知道的?
练一练第3题
1.教师知道学生读懂题目要求。
2.让学生根据长方体
3.指导学生
4.交流时主要关注学生的思考过程
学 生 活 动
1.长方体和正方体有什么特点?
2.它们的相同点以及不同点。
1.对长方体、正方体进行测量。
2.进行反馈。
主要要测量的是哪里?
1.学生进行讨论。
2.集体反馈。
1.引导学生观察图。
2.学生尝试计算各面的面积。
3.独立计算。
4.集体订正。
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1.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思考:长方体六个面的长、宽分别是多少?
2.自己尝试在8个图形中去找一找。
3.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板书设计
长方体的认识
上面 下面 前面 后面 左面 右面
面积/厘米
教学反思
课题 展开与折叠 教时 (10)
学 习
目 标 1.通过动手操作,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加深对长方、正方体的认识。
2.在想象,操作等活动中,发展空间观念,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学 习
重 点 知道长方体、正方体的展开图
发展空间观念。
过 程 与 方 法
一.复习
1.说一说:复习长方体、正方体的特征。
相 1 六个面
同 2 12条棱
点 3 8个顶点
不同点:六个面的面积。
二.新授
1.剪一剪:
引导学生通过把1个正方体盒子沿着棱剪开图。
2.说一说:
正方体展开图是怎样的?
3.将长方体盒子沿棱剪开,试试看。
4.比一比。
相同点:有六个面。
不同点:六个面的大小不同。
5.做一做:
引导学生观察图形正方体? 长方体?
① 围成正方体所要的条件?
② 用手中的材料尝试折叠。
③ 独立想一想哪些图形符合要求。
④ 组织学生进行交流。
三.练一练。
引导学生:看展开图。
在操作中进行验证。 学 生 活 动
学生回顾:
长方体的基本特征
正方体的基本特征
相同点
不同点
学生动手剪开正方体纸盒。
观察,得到了一个怎么样的展开图。
小组中进行交流。说说自己剪的方法,比一比展开图是否相同?
引导学生剪开长方体盒子,观察长方体的展开图。
引导学生对长方体盒子和正方体盒子进行比较。
思考:与1、2、3号面相对的的是几号面?
同学间进行交流,利用附页中的图试一试。
途中哪两个面是相对的
折一折,试一试。
板书设计
展开与折叠
教学反思
教学过程中,在实物操作的基础上,教师要引导学生“闭上眼睛想实物及其展开或折叠的过程”,初进学生建立表象,帮助学生理解概念,发展空间观念。
篇11:长方体的体积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执教:任金花(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稻庄镇中心小学)
指导:焦文海(山东省东营市广饶县教研室)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46-47页“长方体的体积”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基本认识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学习了表面积的计算,掌握了体积的概念和常用的体积单位的基础上进行教学的。本节内容重点是引导学生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主要包括“比一比”、“做一做”、“说一说”三个栏目。“比一比”的目的是让学生感知长方体的体积与它的长、宽、高有关,为进一步自主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打下良好的基础。“做一做”的目的是让学生通过用小正方体摆长方体这个活动,探索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说一说”的目的是引导学生思考如何计算正方体的体积。
学习体积的计算,使学生进一步体会到知识来源于实践、用于实践的道理,掌握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并且对学生空间观念的形成有着重要的意义。同时为学习体积单位之间的进率打下基础。
【学生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掌握了一些数学基础知识和学习数学的基本方法,具备了一些基本的解决数学问题的能力和技巧。大部分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发展的意识,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这使得我们在学习素材的选取与呈现,以及学习活动的安排上除了关注数学的用处之外,也应当设法给学生经历做数学的机会,使他们能够在这些活动中表现自我、发展自我,从而感受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初步形成并学会数学地思考。此外,学生已经学过长方形等基本图形,对长方体、正方体有了认识与了解,因此对本节课的内容理解起来并不是难事,关键是如何利用他们对实践及探究活动的热情,让他们在活动中建立数学模型的数学发现的过程。
【学习目标】
1.结合具体情景和实践活动,探索并掌握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能正确计算长方体、正方体的体积,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在观察、操作、探索的过程中,提高动手操作能力,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
3.主动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案,积极参与小组合作学习,体会到合作交流的价值。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呈现课题
1.体积是指什么?常用的体积单位有哪些?什么是1立方厘米,1立方分米,1立方米?(教师出示体积单位的模型)
2.体积是4立方厘米的正方体里含有多少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那么,体积是8立方厘米、10立方厘米呢?这说明了什么?(生:体积是多少就含有多少个体积单位。)
(设计意图:以原有知识系为依托,使学生进一步树立空间观念,为这一节课做好铺垫。)
(师出示一长方体教具)
师:你能猜出这个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吗?
生: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我以前问过我爸爸。
师:你真是一个勤学上进的孩子!
师:你们对他的回答有什么问题想问吗?
生: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设计意图:引出为什么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激励学生上进好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让他们产生探究新知的欲望,从而积极、主动地参与探究。)
二、观察操作,实验探究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
1.探索活动:
小组合作(每四人一组做实验并记录):用24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不同的长方体。
活动前师友情提示:(1)每个小组用24个体积是1立方厘米的小正方体摆出4个不同的长方体;(2)注意观察你所摆的长方体有几层?每层有几行?每行有几块小正方体?你所摆的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是多少?(3)我的发现是___。
(设计意图:利用学具,引导学生进行直观操作、思考,增加学生参与活动的热情,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同时增强学生合作交流、克服困难、勇于探索的意识。)
2.成果展示:
(请小组代表到台前利用实物投影展示拼摆的过程并汇报方法及结果。)
(1)体积与每排个数、排数、层数的关系。
(板书:长方体体积=每排个数×排数×层数)
每排个数、排数、层数与长方体的长、宽、高的关系。(每排个数相当于长;排数相当于宽;层数相当于高)
(板书: 长 宽 高)
(2)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与它的长、宽、高的关系。
(长方体体积等于长方体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所含体积单位的个数正好等于长方体长、宽、高的乘积)
长方体体积公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3)如果用V表示长方体的体积,用a、b、h分别表示长方体的长、宽、高(出示标有a、b、h的长方体积木)体积的字母公式怎样写?V=a×b×h V=abh(板书)
(设计意图:将具体操作、思维和语言表达紧密地结合起来,然后逐步脱离操作直观,利用表象逐步抽象化。)
(4)说一说:长方体的体积与什么有关?(长、宽、高)
(设计意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的体积与长、宽、高的关系。)
3.运用长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独立完成)
(1)(幻灯出示)1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3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基础知识,提高口算能力。)
(2)(幻灯出示)2号长方体,长4厘米,宽4厘米,高4厘米,它的体积是多少?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同时引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究。)
4.探究正方体体积公式:
问:通过计算2号长方体的体积你们发现了什么?
(设计意图:巩固新知的同时引出正方体的体积公式的探究。)
引导学生明确:
(1)这个长方体长、宽、高都相等,实际上它是一个正方体。
(2)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板书)
(3)如果用V表示正方体体积,用a表示它的棱长(出示标有字母的正方体)字母公式为:V=aaa
教师提示:aaa也可以写作“a3”读作“a的立方”表示三个a相乘。所以正方体的体积公式一般写成:V=a3(板书)
(设计意图:加强新旧知识的衔接,使学生感觉新知识“不新”,新知识不难,实现平稳过渡,使学生树立学习新知识,解决新问题的信心。)
5.运用正方体体积公式解决问题
出示问题,学生独立完成,(指名板演并说体积公式)
6.小结:刚才我们通过实验推导出了长方体、正方体体积公式,这就是我们这节课学习的主要内容(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总结重点,揭示课题。)
三、巩固发展
计算出数学课本的体积。(学生两人一组完成该项任务)
(设计意图:学生要计算数学课本的体积,就必须先量出它的长、宽、高,学生通过动手测量和计算培养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不但计算出了数学课本的体积,同时体会到可以运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增强了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四、小结
(设计意图:对新知识进行一次全面的回顾,梳理,内化的过程,同时培养学生总结概括能力。)
『江西赣州会场一等奖(现场研讨课)』
篇12:长方体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年 月 日(星期 )
课题 二 长方体(一)
长方体的认识 我 的 设 计
教学目标 1、通过观察、分类、操作、讨论等活动,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正方体,了解长方体、正方体各部分名称。
2、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3、通过具体的操作活动,发展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学难点 经历观察、操作和归纳过程,发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能运用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点解决一些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纸盒、剪刀、尺子
学具准备 长方体、正方体模型
教学方法 尝试教学法
课时计划 1课时
教 学 过 程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我 的 设 计
一、尝试准备,发现问题。
1、在前面的学习中,你认识了哪些平面图形?生活中哪些物体的形状是立体图形?
2、你能给刚说到的立体图形分类吗?并说一说分的依据。
3、抽象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几何图形,为进一步研究正方体的特征作准备。
二、尝试活动,解决问题。
1、认识面、棱和顶点
学生同桌之间交流讨论;全班分组汇报交流。
2、小组合作探究,完成以下表格后全班交流。
3、想:(1)如果一个长方体的两个面是正方形,那么其他4个面的大小怎样?
(2)正方形是特殊的长方形,试判断正方体和长方体的关系?
三、尝试练习:
1、说出每个面的长和宽。
2、一个 ,它的长、宽、高分
别是9厘米,3厘米,2.5厘米。它上面的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左边的面长是( )厘米,宽是( )厘米,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长和是( )厘米。
3、判断。
①正方体和长方体都是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 ( )
②正方体的6个面一定是正方形。 ( ) ③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 )
④1个长方体中如果有2个面是正方形,那么这个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⑤1个长方体中如果相邻的2个面都是正方形,那么这个长方体一定是正方体。( )
五、布置作业。
1、用铁丝焊成一个长20厘米,宽15厘米,高10厘米的长方体框架,至少需要铁丝多少厘米?
2、一个正方体的棱长总和是24分米,它的棱长是多少厘米?
3、课本P15第2、3、4题。
1、根据生活实际自由发言。
2、自由发言。
1、自学课本P13“认一认”,理解认识面、棱和顶点。
2、小组合作探究:利用长方体和正方体模型,观察长方体和正方体各有几个面?几个顶点?几条棱?
3、同桌讨论后交流。
1、上面长是8cm,宽是……
2、长方体的长是( )cm,宽( )cm,高是( )cm。12条棱长的和是( )cm。
3、独立完成。
板书设计 教学后记
长方体的认识
顶 点 面 棱
个 数 个数 形 状 大小关系 个 数 长度关系
年 月 日(星期
篇13:长方体的认识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执教:刘晓华(江西省赣州市章贡区大公路第二小学)
【教学内容】新世纪小学数学五年级下册《长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的】
1.通过观察实物、动手操作等活动,使学生认识长方体的特征,形成长方体的概念。
2.通过建立图形的表象的过程,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3.通过动手操作,小组合作学习,培养学生的立体思维,使学生在合作交流中体验到学习数学的乐趣,体验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教学用具】长方体模型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创设 新课引入
1.同学们听说过北京大学吗?上北大是老师读书时的梦想。你能从北大校区中找到我们曾经学过的图形吗?
2.生活中,你还见过哪些物体的形状是长方体?
3.揭题:这节课进一步认识长方体。(板书课题)
二、引导探究 小组合作
1.认识长方体各部分的名称。
(1)游戏:你们会玩摸长方体的游戏吗?
A你怎么确定摸到的一定是呢?还有什么方法?(他是用“面”、“棱”、“顶点”描述这个长方体的。)
B小组内互相说一说: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我想什么是长方体的“面、棱、顶点”你们可能有所了解,在资料袋中也有提示说明。)
C全班反馈
D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语言描述了长方体的面、棱、顶点。
2.探究长方体面、棱、顶点的特征
A它们之间有联系吗?各有什么特征?
B分小组活动。(下面小组分工合作,利用学具,通过摸一摸,数一数,量一量,剪一剪,比一比,看看有什么精彩的发现?将发现写在记录表上。)
C全体发馈,同学提问。(根据小组的发现,谁能向他们提出问题?)
D你们还有问题吗?
E教师提问:正方体与长方体有关系吗?为什么说是特殊的长方体? (预设:认识长方体长、宽、高特征;正方体与长方体的关系)
F教师小结:刚才同学们用自己的方法研究了长方体的特征,你可以画出一个长方体吗?
3.教学如何画长方体。 (如果这样放最多可以看见他的几个面?还有哪几个面看不见?)(在画图时,除了画前、后两个面是长方形,其它的面看上去成了平行四边形,实际上它还是长方形)
三、运用新知 体验价值
1.如果现在只看到长方体的长、宽、高,你还能画出一个长方体吗?(闭上眼睛,画长方体。)
2.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说出长方体各个面的面积。
上面 下面 前面 后面 左面 右面
面积
(平方分米)
3.猜一猜:根据长、宽、高长度,它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体?
4.做一个如图的长方体宝宝床的床架,至少需要多少分米长的木条?
5.你准备选择下面哪一种尺寸的床板? (单位:分米)
32×9 20×10
四、全课总结 拓展创新
1.想一想:为何北大校区众多建筑设施的外观造型都是长方体呢?
2.实验活动:用准备的材料做一个长方体(再次体验长方体的特征)。
『江西赣州会场一等奖(现场研讨课)』
篇14: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2)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数学 课程教案
6年级: 主备者: 马国霖 备课时间:10-9-3
周次 3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1
授课课题
教学基本
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6页的例5,完成相应的“练一练”和练习四第6~10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进一步巩固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的含义和计算方法,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2、进一步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密切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能根据所求问题的具体特点选择计算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引导学生在积极参与数学活动的过程中,养成独立思考,主动与他人合作交流,自觉检验等习惯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谁能说说什么是长方体(或正方体)的表面积?
提问:长方体的表面积怎样求?正方体呢?
一个长方体纸盒,长30厘米,宽20厘米,高15厘米。做这个纸盒至少要用多少平方厘米硬纸?
二、探究新知
1、课件出示例5:
启发思考:要求制作这个鱼缸至少需要多少平方分米玻璃,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可以怎样计算呢?
2、出示练一练第1题
思考:
这张的商标纸的面积就是那几个面积的面积之和?明确就是求侧面积。
作
业 1、练一练第1题
2、完成练习四第6题
启发思考:解答这个问题是求那几个面的面积之和?
根据给出的条件,这几个面的长和宽分别是多少?
3、完成练习四第7题
4、完成练习四第8题
5、完成练习四第9题
思考:
求五级台阶占地多少平方米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求铺瓷砖的面积实际上就是求什么?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周次 3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2
授课课题 体积和体积单位(1)
教学基本
内容 六年级数学(上册)第二单元教学第19~20页的例6、例7及相应的“试一试”,完成随后的“练一练”和练习五1~4题。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引导学生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2、使学生在活动中进一步积累空间与图形的学习经验,发展空间观念和数学思考。
3、使学生进一步激发学生探究立体图形的兴趣。
教学重点
及难点 通过操作活动,初步认识体积和容积的意义。
教学方法
及手段 通过教学使学生经历将现实问题抽象为方程的过程,进一步体会方程的思想方法及价值
学法指导
观察思考并讨论练习。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谈话:同学们,前几节课我们认识立体图形,大家都掌握得不错。这节课老师想和大家一起进行几个小实验,考考大家的眼力,愿意接受挑战吗?
让我们来试试看。
二、动手操作、自主探究
1、认识体积
1、学习例6
(1)教师出示一个空杯,给空杯倒满水。
再出示一个同样的空杯:这两个杯子同样大,装的水也是一样多吗?
教师往空杯中装入一个桃,将满杯的水往装桃的杯中倒,直至倒满。
问:杯子中为什么会剩下一些水呢?
(2)教师出示两个水果,分别装入两个空杯,倒满水。
你觉得倒入几号杯里的水多?为什么?
将两个杯中的水果取出,以验证哪个背的水多。
(3)出示大小不同的三个水果,分别装入三个空杯,倒满水。
思考:
这三个水果,哪一个占的空间大?把它们放在同样的杯子里,在倒满水,哪个杯子里水占的空间大?
(4)师指出: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板书:体积)
追问:你能举例比较两个物体的体积吗?
2、认识容积
2、学习例7
(1)出示两盒书
师:你们看,书的体积大,也就是书盒所能容纳的书的体积大。这个书盒就是一个容积。
我们把“容器所能容纳的物体的体积,叫做这个容器的容积”( 板书:容积)
追问:这两个书盒,谁的容积大一些?为什么?
(2)试一试
下面那个玻璃杯的容积大一些,你能想办法比一比吗?
师:什么是玻璃杯的容积,你能想办法解决这个问题吗?
三、巩固应用
1、完成练一练第1题
思考:溢出的水的体积分别相当于哪个物体的体积。
2、完成练一练第2题
3、完成练习五第1题
4、完成练习五第2题
5、完成练习五第3题
6、完成练习五第4题
作
业 补充习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篇1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表面积(1)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六年级下册)
周次 3 课次(本周第几课时) 5
授课课题
教学基本
内容 六年制小学数学第十一册P27。
教学
目的
和要
求 1、让学生经历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统一体积计算公式的推导过程,进一步认识两种几何体的基本特征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2、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3、让学生知道我国古代数学家在两千多年前就掌握了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和勇超先贤的信心和决心。
教学重点
及难点 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探索和理解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教学方法
及手段 本课充分利用多媒体的直观优势,在自主探究中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体积统一计算公式,促进学生的逻辑思维的发展,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空间观念。同时使学生感受中国数学悠久的文化,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
学法指导
使学生会应用长方体、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集体备课 个性化修改
预习阅读书本27页,了解方程解应用的方法。
教学
环节
设计
一、情景激情。
师:西汉末年我国古代数学家编撰了一本不朽的传世名著《九章算术》。这本书共九章,其中一章叫商功章,它收集的都是一些有关体积计算的问题。书中是这样叙述有两个面是正方形的长方体体积的计算方法的:“方自乘,以高乘之即积尺。”就是说,先用边长乘边长得底面积,再乘高就得到长方体的体积。
二、探究新知
1、理解“底面”、“底面积”的含义。
师:一个长方体的6个面中,任何一个面都可以做底面,不一定要以水平放置的面做底面。应根据问题中的需要来决定,哪一个面利于问题的解决,就确定那个面为底面。
总结算法:底面积=长×宽=边长×边长。
2、总结、归纳长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问:古代数学家是怎样计算长方体体积的?
引导学生对照两个公式,找出它们的异同点及之间的联系。让学生认识到古人和今人计算长方体体积的方法是一致的,两个公式可以写成如下形式:
长方体体积=长×宽×高
↓
=底面积×高
3、总结、归纳正方体体积的统一计算公式。
推出正方体体积的另一种计算方法。
正方体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 ↓
= 底面积 × 高
问:这两个公式能统一起来吗?
写上长方体、正方体体积计算的统一公式,并用字母表示出来。
长方体(或正方体)的体积
=底面积×高。www.xkb1.com
V=Sh
作
业 1.做“练一练”第1、2题。2、练习六第4题。3、练习六第5题。课件展示:什么叫“横截面”?4、练习六第8题。
课件展示题意:一个长方形的操场──在上面铺上10厘米厚的三合土形成一个扁扁的长方体情境──再铺上4厘米厚的煤渣形成一个更薄一些的长方体的情境。5、布置作业:练习六的第6、7题。
板书设
计
执行
情况
与课
后小
结
篇16:第六单元百分数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课题 练习五 教时 (35)
学 习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况,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巩固所学知识,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学 习
重 点 会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1、计算练习
2/7×4/5÷1/2
5/9×6/15÷4/9
(1+1/15)×10
98÷(1/15÷2/7)
2、练习五.2
本题是求长方体的体积
1、练习五、3
本题难点是长方形的宽没有直接给出,因此需要借助题中的信息求出长方形的宽学生进行分析题意。
独立解决。
2、练习五、4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2鼓励学生画线段图,理解题意
○3列出算式: 45-45×3/5
或:45×(1-3/5)
3、练习五、5
○1说一说本题:题意
○2说一说你调查和收集到的一些资料
○3通过计算,感到环保的重要性。
学 生 活 动
集体反馈
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需要借助题中的信息求出长方形的宽学生进行分析题意。
独立解决。
4、练习五、6
○1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找到数量关系,等量关系
○3独立进行解答
○4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8、9、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五
2/7×4/5÷1/2
5/9×6/15÷4/9
(1+1/15)×10
98÷(1/15÷2/7)
教学反思
引导学生找出题中数量之间的相等关系,列出方程仍然是学生学习的重点。为此只有大量的练习。
课题 练习五 教时 (36)
学 习
目 标 1、结合具体情况,分析题目中的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2、巩固所学知识,利用方程解决实际问题
学 习
重 点 会分析数量关系,解决实际问题
利用等量关系,列出方程,解决问题。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复习旧知
1、计算练习
2/7×4/5÷1/2
5/9×6/15÷4/9
(1+1/15)×10
98÷(1/15÷2/7)
二、练习五.2
本题是求长方体的体积
1、练习五、3
本题难点是长方形的宽没有直接给出,因此需要借助题中的信息求出长方形的宽学生进行分析题意。
独立解决。
2、练习五、4
○1引导学生读题,理解题意。
○3列出算式: 45-45×3/5
或:45×(1-3/5)
3、练习五、5
○1说一说本题:题意
○2说一说你调查和收集到的一些资料
○3通过计算,感到环保的重要性。
学 生 活 动
学生独立计算
学生需要借助题中的信息求出长方形的宽学生进行分析题意。
独立解决。
4、练习五、6
○1画图分析数量关系
○2找到数量关系,等量关系
○3独立进行解答
○4集体订正
二、巩固练习
学生独立完成8、9、10题。
板书设计
练习五
教学反思
课题 第六单元 百分数
百分数的认识(一) 教时 (37)
学 习
目 标 1.经历从时间问题中抽象出百分数的过程,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正确读百分数。
2.在具体情境中,解释百分数的意义,体会百分数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学 习
重 点 1..理解百分数的意义,
2.体会百分数的必要性
过 程 与 方 法
教 师 活 动
一、联系实际、引入课题
1.教师结合自己学校的足球对的数据呈现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两个问题的解决过程,让学生体会百分数的比要性,从而引入百分数,(教师板书)
二、教学百分数的读写
写作22% 读作:百分之二十二
三、介绍百分数的意义
1.教师通过让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不表示一个数的值,所以百分数也叫百分比或者百分率。
2.练一练
让学生结合百分数的意义进一步说明上面题目中百分数所代表
的具体意义。“罚点球”其实就是求一个人的进球率,“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指的是发芽率。
三、教“读一读 说一说”
五、总结
提问:这节课你有什么收获? 学 生 活 动
学生观察情况图后,说一说图中的数字信息和数量关系。
学生从图中找出相关信息,要解决的问题。
2.学生自己解决“比一比”中让学生罚点球问题,接着讨论“哪个品种发芽情况好” 的问题。学生讨论后汇报。
学生举出生活中常见的百分数,比如各种酒类的浓度表示,让学生体会百分数只表示两个数的相比关系
1让学生看课本插图,然后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每个情境百分数的意义。
2. 教师鼓励学生自己“找一找生活中的百分数”并在全班交流。
四、练习
让学生自己完成,全班讲评。
板书设计
百分数的认识(一)
教学反思
★ 第六课时百分数练习课(练习六)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 第五课时与练习(1)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
【第六课时长方体的表面积 教案教学设计(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锦集16篇)】相关文章:
一年级下册失物招领教案2022-08-04
北师大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计划2023-11-07
2022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2-05-06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案2023-09-24
北师大版六年级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23-10-06
北师大版七年级历史下册第22课 科学技术与世俗文学教案2022-11-30
一年级下册课文树林里教案2023-05-03
北师大五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2-05-08
北师大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2-04-30
五年级北师大版数学上册教学计划2023-06-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