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杠杆》的教学反思(精选13篇)由网友“dmq123”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杠杆》的教学反思,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 《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直接讲授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和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认识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我通过在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简化合并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杠杆平衡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漫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关于“杠杆应用”的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这一环节既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又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了彼此间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了共同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但是,我感觉我的课堂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忽视了评价的三重功能:一是让生知道“对”与“不对”;二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给学生指明研究方向。特别是探究三种杠杆的特点时,没有给弱势群体学生更多的关注,由于他们基础和能力的积累不够,不爱动手、不善于发言和表达……所以教师容易忽视他们,不能把更多的鼓励给他们,也没有创造更多的机会让他们表现。对于画力臂,学生掌握还不够,力臂还需要通过练习多加强。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杠杆,从具体的物体抽象出物理模型的能力还是比较弱,相当一部分学生对于生活中的一些杠杆,不能利用杠杆的知识进行分类。这种现象说明在某些方面,我们的物理教学脱离了生活实际,学生对日常生活中丰富的物理现象和事实司空见惯、熟视无睹,头脑中除了那些来自课本的公式、定义、定律等结论性的知识外,再也没有什么了。由于缺乏实践,学生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时常感到能力不足、束手无策。因此怎样让学生把知识学活,提高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是摆在我们物理教学面前的一个重要问题。
篇2:《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是初中力学部分的重要内容,它是学习其他简单机械的基础。因此,学生对杠杆相关的知识理解与掌握程度,对学习简单机械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新教材在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五要素两个内容安排上篇幅较小,重点突出了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但结合我校的学生实际,对于力臂的理解、实际作图都需要强化训练,这也是本节课的难点。而杠杆的平衡条件研究是本节课的重点,虽然难度不是很大,但是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彻底解决为什么一定要使杠杆“在水平位置平衡”,就必须要先弄清力臂的概念和画法。在此基础上本实验的目的是通过经历探究过程,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和处理数据的基本技能,最终理解杠杆的平衡条件并能简单应用。
在把握教材,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方面,我认为本节课有以下收获和感悟:
1、通过探讨这节课,我再次深刻领悟到: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的过程是教师与学生心智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及时发现学生的闪光点,并表扬激励学生,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快乐,进一步激发他们学习物理的兴趣。
2、在本节课的教学活动中,我通过常见的问题“假如有一大石头挡道。我们用手搬不动,手边只有一根木棒,你们有没有办法将它搬走呢?”引入课题,激发学生大胆猜测、探索的欲望,然后出示课件和日常生活中的各种工具让学生观察并利用杠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体现了从“生活走向物理”的新理念;在学习杠杆种类之前,先让学生通过实物、多媒体画面、实验、观察进行大胆的猜想,一改学生以往被动接受的状态,他们大胆猜测,敢于提出自己的验证方法,从而培养了学生的创造思维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学生认识主体的作用,给学生提出问题、充分思考讨论交流解答问题的时间,尽量在课堂上解决有关问题。我预设到学生对于画杠杆的力臂会犯难。故在这个问题处理上用时较长,学生不仅深入了解了杠杆的五要素,也进行了画力臂的有效训练。
4、存在的不足:
(1)考虑到课堂教学时间上较紧张,对于杠杆的平衡条件的研究没能在本节课进行,造成了本节课不够完整,这是本节课最大的缺憾。
(2)课堂上我用问题引入,但现在想来,如果能把让学生尝试使用羊角锤、虎口钳和剪刀等工具解决拔木板上的钉子等实际问题放在课前引入,那么问题更为直观,也更能体现“STS”的有效融合,效果也将会更好。
(3)尽管我对学生的认知能力有过预设,但是对于学生认知水平预估过高,这是导致本节课时间紧张的主要原因。因此在以后的教学中,要扎实抓好备学生这个环节,设置有坡度的练习,逐步推进,关注到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同时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要进一步拓展。
篇3:《杠杆》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学习活动,使学生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
教学重点:掌握杠杆尺的探索性实验,从而了解杠杆尺的工作原理的学习活动。
教学难点:学生分析整理数据、合理运用科学方法的指导。
能力目标:通过学生的探究学习活动,使学生能够观察记录杠杆尺的状态,学习使用图示法简化问题。能够从众多看似杂乱的数据中,通过分析整理,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学情分析:在生活中,使用工具来完成一些事情的经历是很多的,如用剪刀剪纸、用老虎钳夹断铁丝、用镊子夹东西等。会使用这些工具很大程度上来源于经验的积累,学生可能并不清楚或者没有思考过这些工具的工作原理。但在前面的学习中,学生已经对等臂条件下的平衡有了初步的认识,借助学生的经验,以杠杆尺作为研究材料,采用实验的方法,让学生发现杠杆省力的规律。
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学生能够合理解释身边杠杆工具的工作原理;渗透科学与艺术相结合的思想。
课前准备:
1.学生自带的工具:剪刀、开瓶器、木棍、铁榔头等。
2.分组实验器材:杠杆、钩码、铁架台、刻度尺等。
3.演示实验器材:杆秤、石子、多媒体教学课件等。
杠杆尺、钩码、科学记录表、相关图片资料
教学过程
创设情境感知问题
一、引入新课
1、老师这里有一块大石头和一根棍子,请问:你能利用这根棍子,比较省力地抬起这块石头吗?(指名演示撬石头)
2、为什么棍子能撬起这块石头呢?
探索体验解决问题1.认识杠杆
(1)分组实验1(用直尺撬砖)。
实验时先让学生用一小拇指抬起砖,然后组装好撬棍用小拇指撬起砖。
(2)讲解。(出示杠杆三点示意图)
当这根棍子,按实行的方法去撬重物时,它就不再是一根普通棍子了。它是一种简单的机械,这种简单的机械叫做杠杆。(板书课题)
在杠杆上有三个着力点。杠杆上被小石头支撑的那一点,叫做支点,杠杆两端围绕支点转动。被重物压的那一点叫做重点。手对于杠杆用力的那一点叫做力点。(边讲解边在示意图上出示名称)
(3)分组指出杠杆三点位置。
分组组装好撬砖的杠杆,每人在杠杆上指出三点的位置
2.指导学生认识扛杆的作用
(1)讨论:
通过以上的实验,你知道了杠杆有什么作用(省力)
谈话质疑,使用杠杆是不是一定能省力?有什么情况下才能省力呢?
(2)分组实验2(用直尺橇砖)。
移动支撑小木块的位置,改变支点位置或改变力点位置,再用小姆指用力压杠杆有什么感觉?
实验后讨论:使用杠杆一定省力吗?什么情况下省力?
(3)分组实验3(杠杆尺定量实验)。
讲解:为了准确地弄清这个问题,我们再来做一个实验。
师:为了更准确地测定出力的大小和杠杆省力的规律,我们在力点上悬挂钩码使杠杆尺平衡,来测定力的大小。
讲解:距离按格记量,力的大小按钩码数量记量。按表中规定进行实验。
实验可分成哪三种类型?
实验1: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2: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3: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
实验记录表:
实验次数物重重点到支点的距离拉力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实验1
实验2
实验3
请分析对比数据,看有什么发现?
三组实验的结果:
实验1:重物(力)=拉力(不省力、不费力)
实验2:重物(力)<拉力(费力)
实验3:重物(力)>拉力(省力)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谁能找出使用杠杆工作的规律?
3.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应用
(1)分组观察剪子。
思考:剪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剪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2)分组观察镊子。
思考:镊子是由几个杠杆组成?找出三点的位置。分析镊子工作时力的关系。
(3)你知道还有哪些工具利用杠杆原理设计的?
拓展延伸应用创新观察哪些装置应用了杠杆原理:分析它的三点,研究它是省力杠杆,还是费力杠杆?
思考:为什么有的工具设计成费力的?
板书设计:
杠杆
力点支点重点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不省力`不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费力
支点到重点距离<支点到力点距离省力
教学反思:
本课教学中我以学生熟悉的跷跷板为切入点,引导学生进一步深入探究发现了其中所蕴含的科学规律,激发了学生进行深层次科学研究的兴趣。
科学探究要尊重证据,体会科学技术与社会生活的关系,培养学生乐于探究,大胆想象的意识。
篇4:杠杆教学反思
有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注意一个方面而对另一方面又没有注意到。如竖直挂着一杠杆的下面吊着一物体,用一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拉动杠杆,把物体从最低点提到水平位置,学生在分析时,只注意到了物体的重力和动力臂的变化情况(都没有变化)而得出结论,动力的大小始终不变的错误答案,而没有注意到阻力臂在这一过程中由零到最大,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出正确的答案是变大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除注意这几点的教学要多举例子,还应在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能力,如杠杆平衡条件,我们应分析的四个物体量,确定它们中的三个量的变化情况再来确定另一个物体量的变化,而不只是动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或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
在探究杠杆平衡条件的实验中,学生通过实验及对数据分析得到规律,对他们来说不是很难。我在学生实验后又提出了几个问题。如杠杆平衡后在两侧的钩码上同时增加或减少相同的力,使钩码向支点或远离支点移动相同距离,杠杆能否平衡?若不平衡向哪端倾斜?从中找规律,进而得到了这一类平衡问题的解题方法,做到解一题,会多题。
篇5: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是九年级物理第十三章第四节的内容。在此之前学生已经有了力的概念,以及日常生活中接触的杠杆等,学生接受本节内容应该是轻而易举的,实际教学中却与课前的预想相差甚远。
开始授课通过实例引入,学生对杠杆的概念能够接受,通过对实际生活中杠杆如撬杆、跷跷板等的分析,知道了动力、阻力同时存在于杠杆,杠杆是受力物体,动力、阻力的作用效果相反,这可以从阻力、动力的概念上加以区别和理解。但在力臂的教学中,对力臂的理解由于部分学生的数学较差,理解的不够到位,不能正确做出动力臂和阻力臂,突破难点存在了障碍,虽然通过对多个杠杆力臂的判定及练习,多数学生都能准确做出力臂,突破了难点,但是如果在授课之前首先对“点到线”的距离知识进行复习,学生对画力臂做起来就会得心应手的,从而会节约时间,为后面的教学打下基础。
在讲解杠杆分类后,我列举了多个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并进行分类。如省力杠杆有:瓶启子、羊角锤、手推车、抽水机手柄、撬杆、钢丝钳等;费力杠杆如:天平等,都分别用简图的形式画在板面上,然后由学生自己总结如何来判断属于哪类杠杆,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费力杠杆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等结论,同时通过小组讨论及实物的演示总结出省力杠杆和费力杠杆的优缺点,使学生认识到事物的两面性,同时也为后面功的原理的学习打下伏笔。
篇6:杠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课堂上我利用典型、生动且为学生熟悉的事实和生活体验引导学生进入猜想,要求他们不要盲目猜想,而应根据现有的知识或体会,进行有科学依据的猜想,培养学生的思考分析能力,并自然地进入探究活动,激发学生的探究热情。在实验过程中,通过巡视及时纠正学生操作上的错误,避免错误的数据误导学生,使每一组都能顺利完成实验。课上能及时对学生作出客观、科学、合理的评价,让学生充分体会到探究的乐趣,收获成功的喜悦。
这一节课的关键是对数据的进行分析得出正确的结论,但实验结论隐藏在数据中不易被发现,因而在教学中选择
适当的数据展示在黑板上,引导学生寻找数据之间的相互关系,在师生的共同努力下顺利地得出结论。
通过引导学生,让学生积极思考,畅所欲言,产生各种的猜想和结论,激发更多的学生发言,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
在这个实验中学生经历科学探究的主要过程:猜想——设计实验——实验——数据分析——归纳整理等。每个环节教师只作适当的引导,而大部分让学生自己思考、分析、发现、实践、归纳。通过该节的学习,学生不但学会了知识,还体验了科学探究的过程,领会了科学研究的方法,激发了主动探究的意识,培养了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协作的精神。
实验基本达到自己的预想效果,但仍存在一些不足之处:学生使用的器材都是实验室提供的相同规格的钩码、杠杆,以至各小组的实验数据十分类似。若实验中杠杆由学生自己制作,用身边的一些小物品作为阻力,实验的数据不会类同就更有说服力,实验的效果可能会更好,所以这一个探究实验还有待完善。
篇7: 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是生活中是非常常见的的一种简单机械,学生对比较规则的杠杆识别是比较容易的。但在教学中我感到学生存在以下几点认识不足:
1、支点的寻找,如用撬杠撬物体时,向上用力和向下用力的支点不同,学生在确定支点时不能根据实际来确定,究其原因是学生对围绕转动的点不能很好理解。可能把它理解成与物体接触的点或移动的点。
2、力的方向的和作用点的寻找学生存在较大的问题,例如用剪刀剪物体时,知道手是施力物体,剪刀是受力物体,把手作用在剪刀上的力画出来了,可画刀口上受力时,却画成了被剪的物体,这样的问题存在非常普遍,说明学生对施力物体和受力物体的分析、区别是非常模糊的,还有对题目中研究对象确定也没有确定好。
3、经常把杠杆的长度当成了力臂的长度,来分析解题。有这种现象的同学是对杠杆的平衡条件和力臂没有完全理解。
4、还有学生在分析问题时,注意一个方面而对另一方面又没有注意到。如竖直挂着一杠杆的下面吊着一物体,用一始终与杠杆垂直的力拉动杠杆,把物体从最低点提到水平位置,学生在分析时,只注意到了物体的重力和动力臂的变化情况(都没有变化)而得出结论,动力的大小始终不变的错误答案,而没有注意到阻力臂在这一过程中由零到最大,根据杠杆的平衡条件得出正确的答案是变大的。
在今后的教学中除注意这几点的教学要多举例子,还应在思考的方式培养学生能力,如杠杆平衡条件,我们应分析的四个物体量,确定它们中的三个量的变化情况再来确定另一个物体量的变化,而不只是动力和阻力之间的关系或动力臂和阻力臂的关系。
篇8: 杠杆教学反思
一、学生动手体验使用杠杆撬钉子的过程从实例中抽取杠杆模型理论学习后再次体验生活中的杠杆,从生活走向物理,又从物理走向生活的理念。
这节课课本是通过实例直接给出杠杆的.五要素,然后探究杠杆的平衡条件。而此我采取了大胆创新的教学方式:首先由撬钉子的实验介绍杠杆的定义及学生容易理解的支点、动力、阻力三个要素(暗留力臂两要素),接着用的撬棍撬石头(雷同撬钉子)及孩子们坐过的跷跷板(孩子们经常坐有经验)来强化杠杆的定义及三个要素。
选用这两种杠杆是基于学生经验易理解的基础上,所以学生会有感而发。同时也为下面用跷跷板引平衡的探究做了铺垫。接着通过一组优美的《生活中杠杆》的画面让学生再次感受体验杠杆及三要素。让学生知道杠杆形形色色,不简单是一根直棒。也为下节课杠杆的分类做铺垫。
二、杠杆水平平衡实验的探究环节设计思想:
让学生首先由压跷跷板的生活情景,进行猜想杠杆的平衡跟什么因素有关。(孩子们对跷跷板熟悉,所以进行猜想时有依据有感而发,经课堂检验选择这个是正确的)。这个过程设计目的有二个:
1、让我们的学生经历一个一般的探究过程:猜想、设计实验方案、进行实验、得结论、评估等这些环节。
2、评估时,教师用反例推翻了他们的结论,也让他们知道了科学不是一两次实验就可以成功的,有好多伪科学也是存在的。
所以我们的科学家在研究成功一条规律时,是经过几千次的实验和生活的检验,教育学生要细致分细,进行科学探究时要认真,对学生进行实事求是、严谨治学的教育。
三、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
1、首先自制了一个教具----杠杆在任意位置平衡演示器,教具从构思到制作可以说中间也有很多难点,有些东西理论上说的过去,但实际要是去做可以说难上加难,或做出来的东西与理论上相违背,所以做这个教具时试验了好多材料,最后选用有机玻璃用数控机床等精密工具加工而成,保证了实验的结论的准确性。
2、教师在前面学生思维火花碰撞的瞬间,引导学生分析杠杆的平衡可能与哪些因素有关。为力臂的生成做铺垫。
3、创新实验设计是对教材杠杆平衡条件实验的一个补充,是对教材的一个弥补。这个环节采用师生共同实验的方法进行,有利于节省时间,并对器材加以控制。
4、力臂概念引入水到渠成,突破了本节课的教学难点。
5、回过头来和学生一起分析讨论:这个平衡条件是否适合杠杆水平平衡。又使学生明白杠杆水平平衡是个特例,此时,动力臂恰好与支点到动力作用点的距离重合,阻力臂与支点到阻力作用点的距离重合。当杠杆水平平衡时比在其它位置平衡时的优点: 可以使力臂落在杠杆上,直接测出力臂。
篇9:《杠杆》教学反思
本节课的主要知识目标是使学生认识杠杆,了解杠杆的作用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确应用,在杠杆应用的探索这部分,当时有两种方案:一是通过实验,不改变重点到支点距离和物重,只改变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判断拉力的大小,从而判断是否省力,学生也能很容易看出两个距离的大小关系,但是这样学生参与的很少;二是像课本那样不给任何数据,学生自己填,又感觉太难,学生会无从下手。所以我选择了第二种情况,出示多种数据,让学生归纳总结,通过课堂实践,发现还是没有找准学生的位置,致使这里进行缓慢,时间耽误了,草草结束,学生还不是很理解。通过本节课的教学给我的最大的感触是上课时教师一定要有时间观念,要随时根据课堂的实际情况改变教学方案,使课堂变的灵活,本节课最大的缺陷就在于我没有根据实际情况做适当的调整,在应用的探索部分可以通过一个小游戏让学生用直尺撬本子先感受一下何为省力何为费力,再进行实验探索,效果会更好,考虑的也不够全面。还有就是在教学过程( )中还忽略了学具的使用,这就是我对本节课的自我评价与反思。
篇10:《杠杆》教学反思
本课指导学生认识杠杆的作用,在能力培养方面,属于“试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的系列。依据学生现有的.认知能力及心里特点,根据新课标的基本理念,我采用了“自主、探究、合作、”的教学模式。整个教学中,以“动手试验”活动为主线,通过学生的交流、探究、汇报贯穿始终。使学生在活动中感受到杠杆的作用,以及杠杆在实际中的应用。培养了学生的实验能力和归纳概括能力、体会到合作学习的乐趣和成功的喜悦。从而更加激发了学生热爱科学的持久兴趣。
在教学过程( )中只注重了学生对利用试验探究,当改变力点或重点的位置,使支点到力点的距离分为大小、小于、等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时,提起同一个重物,分别用多少力。这个实验应放手让学生自己探究,不要规定太死,也不要一步步带着实验。每种情况应实验两次,每次支点到力点的距离与支点到重点的距离应有不同(当左右两边距离相同时数值也应有所差异),这样才便于归纳。判断剪子、钳子、镊子、起钉锤等工具是否属于杠杆,省力还是费力。启发学生思考:为什么有的杠杆类工具设计成费力的。对第四部分的教学重视不够,使学生对所学得知识与实践的应用联系方面没有更好的进行指导,今后在教学过程( )中应对此引起足够的重视,学生的学习是为了应用与实践,理论联系实际。
篇11:《杠杆》教学反思
这一节教学内容是这一章的开始,知识点较简单,总体来说学生的掌握还可以。
什么样的简单机械属于杠杆?我让学生自己举些日常生活接触过的例子,找到他们工作时共同的特点来定义杠杆的概念,效果很好。在介绍杠杆的五要素,其中“力臂”概念是教学中一大难点,以往教学过程( )中一般只告诉学生什么叫力臂,但大部分学生并不了解为什么在杠杆问题中要出现力臂这一概念,所以接受“力臂”这一概念时有点茫然。这节课通过学生动手,亲身体验力的作用点与力的作用方向对杠杆转动效果的影响,因而引出力臂概念是水到渠成的;同时,对学生学习下一节“杠杆平衡条件”内容作好铺垫。这个设计对学生理解力臂概念是很有帮助的。这节课的重点是力臂的具体画法。因为是较好的班级,所以我就示范了一个例子,让他们做了六道不同类型的巩固习题,掌握程度还可以。六道习题的目的主要是通过图来总结杠杆的一些基本特征和作图该注意的地方,强调作图过程中要规范。
篇12:《杠杆》教学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力的帮助。具体反思如下:
一.成功之处:
1.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 )中,改变了过去直接讲授的方式,而是结合力的平衡条件启发学生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认识使学生领悟到杠杆的平衡不同于力的平衡,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我通过在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简化合并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2.对“杠杆平衡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漫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3.关于“杠杆应用”的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这一环节既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又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了彼此间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了共同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二.不足之处:
1.课堂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忽视了评价的三重功能:一是让生知道“对”与“不对”;二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给学生指明研究方向。
2.学生的探究过程中教师的指导不够及时,致使所用时间过长。
以上就是我对杠杆一节课的教学反思,如有不足之处还望各位领导和老师给予指导。
篇13:杠杆教学反思
杠杆是一种简单的力学机械。本课首先让学生认识杠杆,解杠杆的三要素,实践中得出杠杆的使用中的省力条件,再通过杠杆尺,解和掌握平衡条件。整个的学生活动过程中,需要学生积极的参与活动中,并且能够在探究过程中总结得出相应的一些结论。整个活动还是比拟的顺利的想就以下几个方面进行说一说。
首先在学生探究杠杆的省力条件的时候,想以下的几个方面需要改进。首先学生通过猜测,然后进行实验探究验证。但是验证的条件需要充沛的准备及改善。活动过程中,用的橡皮作为支撑物,铅笔作为杠杆,来撬动铅笔盒。通过学生的实践,虽然能够得到结论,想如果让学生再准备一些其它更好的资料比方:尺子或者木棒等会更好的效果。操作的过程中,学生能够得到更好的.结论和效果。
其次在杠杆平衡试验的时候,实验过程的应该加以改造。首先示范提出要探究的问题,这样学生依照这个思路去做,就会取得比较好的效果。而我完全的将探究过程交给了学生进行探究,学生有些困难,效果很是不好。想可以示范的进行演示局部,学生就能够得到好的效果。
【《杠杆》的教学反思(精选13篇)】相关文章:
教科版科学六上《机械和工具》单元教案课后反思2023-12-09
滑轮教学设计示例之一2022-12-05
小学科学上册《滑轮兄弟》教案设计2022-10-18
九年级物理中考复习反思2023-03-17
初三物理杠杆说课稿2023-05-03
反思课堂2022-05-18
蒋筑英 教学反思2023-03-08
小学生课堂反思范文2022-06-02
初中物理说课稿2024-01-09
滑轮组教学反思2022-08-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