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优秀教学实录及反思

时间:2022-09-11 07:58:20 教学反思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想优秀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13篇)由网友“skygua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我想优秀教学实录及反思,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我想优秀教学实录及反思

篇1:我想优秀教学实录及反思

我想优秀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课前谈话,熟悉学生

师:孩子们,今天由我来给大家上一节语文课。

想不想知道老师叫什么名字?

课前谈话设计意图:课前谈话既要能把学生的积极性调动起来,又要能够和教学内容紧密联系。确实很伤脑筋。以猜字谜的形式进行自我介绍目的:其一,激发兴趣,消除陌生感,拉近师生距离;其二,集中学生的注意力,发散学生思维,为课堂上展开丰富的想象做铺垫。

反思:对于课前谈话的内容,我还是颇为满意的。遗憾的是在实际操作的过程中,没有达到预期的效果。原因如下:

1、孩子们面对陌生的老师,他们警惕性非常高,心中有了答案也不敢大胆表达出来,所以孩子们都在观望,都不举手。此时,我若指名学生起来回答,然后大肆表扬,效果会更好。

2、当学生的答案还不够丰富多彩的时候,我一连追问了五次“还有什么?”常老师、莉娟、立峰都提到了要关注学生的心理活动,给学生营造安全的学习环境。现在想想,正像常老师说的那样,我的追问让学生是何等的紧张,何等的害怕,在忧虑中的学生,思维又怎能继续向前呢?此环节的研讨让我认识到“引导>追问”。永远要记住:在课堂上做学生的助手,在适当的时候‘搭把手’,不做发号施令的指挥官。

生:想

师:注意听了,老师的名字是:“田上有草”+“田上有草”,两个字。

生:苗苗

师:大家反应还是非常较快的。老师的姓是:“1+1”

生:田

师:有点接近了

生:王

师:这个小男孩反应最快,掌声鼓励!

师:那合起来就是——

生:王苗苗

师:非常正确,再响亮地说一遍

生:王苗苗

师:孩子们,咱们想一想,刚才我们猜了1+1等于“田”等于“王”,那还能等于什么

师:同学们都在积极的思考,谁来说说?

生都没有举手的意思。只是在小声的说。

师:有的同学已经猜到了,只是没敢大胆说出来。小姑娘,你来说说。

生:甲、由

师:田字透出头是甲,甲字反过来是不是由,多动脑筋的小姑娘,掌声送给她。

“1+1”还能等有什么呢?

生:申

师:(田字)上下都透头,可以吗?

生:可以

师:她是第一个举手回答问题的小姑娘,把掌声送给他。

咱们再想想,“1+1”还能等于什么?

生:日

师:为什么呀?说说你的理由。

生:等于木

师:她的想法很让老师吃惊,一撇加一捺,是不是木呀!这个小姑娘太动脑子了,掌声再次送给她。

师:孩子们老师也想说,“1+1”还等予1,你同意不同意我的看法呢?

生等于负一

师:为什么呀,三年级学生还知道负一,真了不起!

生:一横,一竖

师:老师给大家举个例子。昨天老师时刻的时候,有个小朋友说:爸爸一个人,妈妈一个人,加起来就是

生:两个人

师:对,是两个人,还是?

生:一对人

生:一家人

师:她还说了“1+1”等于3为什么呀?

生:还有他的孩子

师:是呀,他想到了我们没有想到的,多有想法的孩子呀!

师:孩子们,对于“1+1”的问题,你们已经回答出了很多种答案,从答案中可以看出咱们班孩子很聪明,充满了智慧。老师有一个小小的希望,希望咱们在课堂上能够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好不好?

导入设计意图:以歌曲《种太阳》导入可以渲染课堂气氛,放松学生心情,还可以由歌中“种太阳”这一大胆奇妙的想法导入新课。

反思:由于本环节和课前的身心准备环节界限不够清晰,使得课堂导入显得耗时过多。还由于用的是三年级学生,我以歌曲《种太阳》导入,误导了孩子们,孩子们错误地以为将要学习《太阳是大家的这首诗歌》,这也是在我意料之外的。自己的教育机智修炼得很不到位,我硬把孩子们拉到了将要学习的诗歌上。假如,我稍微冷静地思考一下,像常老师说的那样,让学生读一读《太阳是大家的》这首诗歌,除了可以感受诗歌的节奏美之外,让学生把太阳换成月亮、地球之类,感受仿写带来的快乐。将会大大提高孩子们的仿写兴趣,也为后面的仿写练习做一个很好的铺垫。看来巧妙利用生成的“错误资源”是需要有足够的机智的。

生:好

师:底气不足,再来!

生:好!

二、歌曲导入,激发兴趣

师:大家这么有信心呀!奖励大家听一首歌

播放歌曲《种太阳》会唱的可以跟着一起唱

师:喜欢这首歌吗?

生:喜欢

师:歌中小姑娘有一个美好的愿望,谁听出来了?老师看到大家小手林立,非常的开心!你来说说吧!

生:播种一颗太阳

师:播种太阳干什么呢?

生:送去光明和温暖

师:她想给哪儿送去光明和温暖了

生:北极

生:南极

生:晚上

生:冬天

生:每一个寒冷和黑暗的角落

师:孩子们,种一颗太阳,一个多么大胆、

神奇、而又美好的愿望呀!今天我们一起来分享的这首诗歌中,也有许多大胆、奇妙而又美好的愿望。告诉老师,我们今天将要学习——

生:太阳是大家的。

师:哦,你们想到了咱们书上的一首诗歌,对不对?

生:对

师:刚才老师有又给你们放了《种太阳》的歌曲,你们就想到一块去了,是吗?

生:是

师:由这个事物,想到了另一个事物,咱们班孩子很棒的,很会联想,很会迁移。可今天我们不学《太阳是大家的》

生:我想

师:反应真快,来,跟老师一起书写课题,眼睛要注视着黑板。

板书:我想

师:一起读课题——

生:我想

三、初读诗歌,了解大意

师:诗人会想些什么呢?还是让我们快到诗歌中去看一看你吧!请大家自由朗读这首诗歌,把诗人奇妙的想法用笔划下来。一边读一边思考一边划。

反思:此环节我为了快速地进入主题,故意撇开了检测孩子们生字词这一环节。原以为可以节省一部分时间,让孩子们用来仿写。可实际上,我错了。孩子们在朗读的环节出现了很多错误,当我再次去补救的时候,耽误了更多的时间。常老师建议此处要有处理生字词环节,顺势追问一些关键词所代表的意思。我觉得“磨刀不误砍柴工”、“步步为营,方能水到渠成”用在这里再恰当不过了。

生:自由朗读诗歌

师:诗人有哪些奇妙的想法呢?

生:我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我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我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

我想自己种在春天的大地上。

师:你们和他找是一模一样的请举手!

师:错了也没关系,改过来就行了。

师:诗人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还想把自己种在春天的大地上,多奇妙的想法呀!喜欢这首诗歌吗?

反思:对于这种明知故问的问题,我也是尽量避免,可实际上我发现课堂上仍多次出现。

生:喜欢

四、品读诗歌、理解诗意

师:选择你喜欢的小节自己多读几遍

生读自己喜欢的小节

师:咱们班孩子读书的热情真高,老师真不忍心打断大家。有的孩子已经读三遍了,最快的已经读五遍了。喜欢第一小节的'同学请举手。

一生举手

反思:让学生到讲台上汇报,是我锻炼孩子胆量、自信惯用的方法。常常希望在自己的课堂上能够给孩子一个展示自己的舞台。我颇为得意的做法在这节课后又有了新的认识。常老师说的对,上台是为了展示,只有足够自信,胸有成竹的孩子才能体会到展示带来的愉悦感。而对于一个不够自信、没有十分把握的孩子,上台展示就是对他心理的考验、折磨。

对于本节课中上台的这个孩子来说,两次错误的发音,并不流畅的朗读,足以让他的内心荡起层层涟漪,不,也许是犹如百爪挠心般难受。更让人不能忍受的是,此时的我完全忘记了他的存在,正在想方设法地指导其他同学感情朗读呢。他成了一个局外人,讲台上的他更是如芒刺背。而所有这一切我并不知晓。似乎根本没有认识到这个问题。常老师一语惊醒梦中人。“将心比心”“站在孩子的角度看问题”“给学生提供展示自己美丽的一面,展示自己的长处的舞台”是我在今后课堂上应该追求的。

师:敢不敢到讲台上展示给大家?

生:敢

师:掌声有请

生:读第一小节(有两处读错)

师:孩子,你第一个到台上展示,已经很了不起了,可能有些紧张,我相信一会儿你能读得更好。能告诉老师你叫什么名字吗?

生:郭朱龙

师:郭朱龙小朋友非常的勇敢,来给小勇士握握手!

郭朱龙小朋友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

生齐读第一小节

师:孩子们我们来想想郭朱龙小朋友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会看到什么?听到什么?又会发生哪些有趣的事情呢?

生:会悠出声声春的歌唱

师:为什么会悠呀

生:有风吹

师:风吹树枝的时候能听到树枝摆动的声音,还能听到什么?

生:小燕子的叫声

生:大白鸽的叫声

师:还能看到什么?

生:蝴蝶

生:蜜蜂

生:小白兔

师:是呀,当我们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的时候,我们能听到小燕子、布谷鸟的叫声,能看到小蜜蜂、小蝴蝶,还能随风翩翩起舞,所以,我们要慢点悠,再慢点,尽情地欣赏美丽的景色,尽情的享受美丽的春光。

生再次齐读第一小节

师:我们请郭朱龙小朋友再来读一遍,我相信这次他一定能读得很好!

生:郭朱龙读第一小节。

师:你的领悟能力真强。进步很大,掌声鼓励!

喜欢第二小节的请举手,有三个小朋友喜欢第二小节,谁敢到讲台上来展示。

生读第二小节(蓬帐的读音不正确)

师:咱们一起读一遍

生齐读

师:你再读一读

生连读了三次最后一句

师:你终于坚持把它读正确了,真棒!

师:大声说出她的名字

生:王鹏飞

师:王鹏飞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

生齐读第二小节

师:王鹏飞小朋友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伸进泥土里,汲取甜美的营养,干什么呀?

生:长成一座绿色的蓬帐

师:那我就奇怪了,长成一座绿色的篷帐能干什么呀?

反思:此处的提问是为了发散学生的思维。出示《树真好》的诗歌是为了让学生在感受诗歌的节奏美的同时使学生能够看到诗歌背后所蕴含的深意——想快快长大为人们做贡献。常老师则建议只出示诗歌的前半部分,把后半部分作为仿写练习。我不禁被常老师的智慧所感动。由开始《太阳是大家的》的换词仿写,到现在的句子仿写,再然后是小节仿写,最后几个人仿写的诗歌合在一起,组成一篇诗歌。想起来就很不错的创意!只可惜,我在反应上不够灵活,还不具备快速重建的能力。

生:在夏天给人们带来凉快

生:保护树下的花草

生:给小鸟做窝

生:给人们遮挡风沙

生:避雨

师:像大伞一样,当然可以避雨,不过夏天有雷雨的时候,千万不能到树下避雨,为什么呢?

生:打雷、闪电

生:可以辨认方向

师:你知道怎样辨认方向吗?

生:树叶浓密的一面是南,树叶稀疏的一面是北。

师:你的知识真丰富。难怪有一首儿歌这样写道——出示《树真好》

生齐读儿歌

师:树真的是我们人类的好朋友,小动物的乐园,怪不得诗人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根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诗人真是越想越神奇,他还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呢?喜欢第三小节的孩子我们一起来读一读。

生读第三小节

师:我们在天空除了能看到柔软的白云,明亮的太阳,还能看到什么呢?

生:小鸟

反思:此处,孩子们的思维仍在原地打转,情急之下,我试着帮孩子们找到答案,也许应该说我替代了学生的思维更合适。假如这样问:“为什么蓝天是我们的课堂呢?”让学生自己去思考,课堂的含金量会更高。

生:老鹰

生:飞机

生:彩虹

生:大雁

师:孩子们,蓝天一直都是我们向往的地方,有许多奥秘等着我们去探索,你想想还能看到什么呢?

生:月亮

生:星星

师:所以说“蓝天是我们的课堂”!诗人已经不再满足在蓝天上看一看了,他要把自己重在春天的大地上,他要飞到很远很远的地方去,我们一起来看一看吧!

生齐读第四小节。

师:孩子们,假如你变成了蒲公英和柳絮,飞到那遥远的地方,你会飞到哪里去呢?

生:大草原

师:是呀,大草原风光美,人民热情,老师也想去看看

生:小河边

生:山谷里

生:海洋里

师:说到飞呀,王老师也想飞,可我不会飞,我要先把我的双臂变成一对翅膀——

反思:这个环节应该在出示第五小节之后出现的,可当时自己给弄颠倒了。当我意识到自己掉了一个环节之后,我心里就慌了,导致仿写的前奏没有弹好,后面的节奏就跟不上了。

不过,即便是没有出差错,我的课堂在仿写前,仅仅做个示范是远远不够的,学生仍然处在迷茫之中。其实我也是带着迷茫上课的,学生能不能仿写好,我心里没数。课的好坏完全取决于学生的素质。可以说,我的教案设计是在“挑学生”。主要原因在于我并没有很好的方法能把学生引到仿写诗歌的道路上来。

利花的一番话倒是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建议。她说可以让学生先观察老师写的诗歌从格式上,语言上和书本上的诗歌有什么相同之处,不同之处。通过观察对比,这样学生就会对诗歌的格式有所感观,教师再做适当的引导,一切就顺理成章了。(发自内心地说一声:利花,你真棒!使纠结的我豁然开朗!)

五、示范引导、激发想象

出示:我想把双臂变成一对翅膀,

飞过高山湖泊,

飞过田野森林,

飞呀,飞——

飞到汶川看望灾区的小朋友。

小朋友,看了老师想去的地方,你还想飞到哪里去呢?

生:南极

师:为什么呀?

生:我想去看企鹅

师:愿你梦想成真

生:我想飞到日本

师:从一个国家飞到了另一个国家,多有志向的孩子呀!

师:不过,孩子们,飞到遥远的地方要和爸爸妈妈商量商量。这又是为什么呢?

生:爸爸妈妈会担心我们的

生:爸爸妈妈不放心

师:是呀!小朋友的话提醒了我们,爸爸妈妈那么爱我们,俗话说,儿行千里母担忧,不管我们将来飞到哪里,在那里参加了工作,都要记着多和爸爸妈妈联系联系,别让他们为我们担心!

师:孩子们,刚才老师踏进我们花园小学的校园之后,王老师又有了新的想法。

王老师想把眼睛

装在录像机上,

拍下你们秀丽的粉笔字,

录下你们朗朗的读书声。

拍呀,拍——

拍下孩子们成长的点点足迹。

好了,孩子们,这节课我们欣赏了一首好听的歌曲,共同分享了这么一首充满童真童趣,且有着美好愿望的诗歌。马上就要下课了,老师有一个小小的愿望,你们能帮老师实现吗?

生:能

六、仿写诗歌、感受快乐

师:老师希望你能把自己的愿望化成一节诗歌送给老师做个纪念。就写在老师发给你的那张纸上。写完之后,把你的名字也写上去。

生试着写诗歌。

反思:学生在仿写的时候,真有一种赶鸭子上架的感觉。看到孩子们那么为难,那么困难,我知道,这节课很失败。我又做了补救,可仍是无济于事。其主要原因在于老师糊糊涂涂学生又怎能清清楚楚呢?

师巡视

师:孩子们,可能是刚才老师没说清楚,像这位小朋友先想到台湾去和台湾的小朋友交朋友,那怎么去?要写清楚。就像老师写的一样,我想飞,怎么样才能飞呢?要把自己的双臂变成翅膀。那我们要飞的话,还可以通过什么方式呢?

生:变成小鸟

生:把双脚接在动物的身上

师:当然可以,试着修改自己的诗歌。

生再次修改。

师:已经有几个同学写好了,我们先来欣赏欣赏好吗?

生1:我想把自己变成一只小鸟,飞呀飞,飞到外国去帮助有困难的小朋友。

师:多有爱心的小朋友呀!我们还能帮助那些人呢?

生:灾区的小朋友

生:残疾人

师:让我们把掌声送给这位非常有爱心的小朋友

生2:

我想把眼睛

安在花朵上

看小鸟飞翔

看小河欢歌

看呀看

看大自然的美景

师:孩子们,我们想想,把眼睛安在花朵上,能看见什么?能不能看见蚂蚁搬家呀?还能看见什么呢?

生:看见蜜蜂采蜜

师:是呀,这样改一下会更好。

生3:

我想把耳朵安在天空中

听鸟儿的叫声

听孩子们的朗读声

听呀,听——

听人们在说些什么

师:这个孩子的模仿能力真强,掌声送给她!

生4:

我想把自己变成小鱼

和水里的小鱼玩耍

还要看看河里的水

游啊,游——

游过小河,游到海洋里去

师:多奇妙的想法呀!掌声鼓励!

反思:现在看看孩子们仿写的诗歌,其实还是蛮不错的,只可惜那时的我已经心不在焉,心里关注的是自己的教案,没能给孩子们恰当准确的评价和有效的指导。

师:孩子们,再一次被你们丰富的想象力所震撼!不想说再见,可又不能不再见。最后向大家介绍一个人。

七、拓宽视野、总结升华

师:孩子们,高洪波是著名的儿童文学家,诗人,他创作了许多诗集,老师向大家推荐两本《会写字的梧桐叶》、《狐狸,我喜欢你》仅从题目上看,就很有趣,充满了诗意,建议大家买来读一读。没条件的话,可以让你们老师帮你们买来轮流读。

设计意图:

高洪波的诗歌总能从独特的视角给人以启迪,我读过他一些诗歌,很是喜欢,对发散学生的思维很有帮助,为此我还是真心希望孩子们能够读一读他的诗歌。

师:最后,我最想说的就是:孩子们,你们都是天生的小诗人,擦亮我们的眼睛,展开我们想象的翅膀,去发现、去感受生活中的点点滴滴,哪怕是一滴水、一棵草、一片树叶、一缕阳光、一根白发……都将给我们带来无穷美妙的想象!让我们的想象为他们插上飞翔的翅膀!

反思:一直觉得儿童就应该是诗的化身。不过对于今天的孩子,我总是会生一些怜悯之心,他们没有停一停看一看的时间,没有注意到过,荷叶上的露珠是那么晶莹剔透,是那样调皮可爱……

小结:纵观本节课的教学实录,有许多不尽人意的地方。

1、  教学难点缺乏指导;

2、  作为教师我的课堂教学语言、肢体语言都不够精炼。

3、  思维替代现象仍然存在;

4、  缺少板书

5、  课堂结构应从“整体——部分——整体”来设计,这样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

诚请各位老师,批评指正!

篇2:课文《我想》教学实录

课文《我想》教学实录

一、了解儿童诗,形象解读儿童诗意境的“意”和“境”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儿童诗吗?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儿童诗吗?

生1:诗人写给儿童读的诗叫儿童诗。

生2:适合儿童读的诗。

生3:还有儿童写的有儿童情趣的诗

师:对!成人或儿童写的具有儿童情趣、反映儿童生活、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是儿童诗。

师:有人说这首诗意境好美啊,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诗的意境吗?不知道,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儿童诗。:

师朗诵:“天上月亮圆又圆,/照在海里像玉盘。/一群鱼儿游过来,/玉盘碎成两三片。/鱼儿吓得快逃开,/一直逃到岩石边。/回过头来看一看,/月亮还是圆又圆。

师:在月照大海的静态美景中,通过鱼儿的“逃”和“看”的动态加入,写活了一群小鱼儿戏水观月的画面。这首儿童诗中戏水观月的画面就是意境中的“境”,诗中盎然的童趣就是意境中的“意”。简单地说.儿童诗的“意境”中的“意”指诗中的感情、道理、想法;“境”指诗中的“画面”。

师出示符号“0”,让学生根据“0”的形态特点观察、想象:“0”是什么?

生:数字零、字母0、鸡蛋、石子、张开的嘴、圆圆的盘子、圆圆的月亮、红红的太阳……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想象是一幅幅画面,就可以作为儿童诗的“境”,如果以此为题目在诗中进行无限的遐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就是“意”。我们读儿童诗就要抓住诗中的“境”去体会诗中的“意”。

二、启发学生以“小手、桃树枝,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为依据,想象《我想》这首诗的意境,体会儿童奇特的想象

师:出示“小手﹢桃树枝”,如果把你的小手安在桃树枝上,会长出什么呢?

生1:我会长出稚嫩的花蕾,在阳光下尽情地绽放。

生2:我会长出稚嫩的枝条,在春风春雨中尽情地生长。

师:此时的你会有些什么想法?

生3:我会与树上的小鸟、桃树枝、桃树叶成为好朋友。

生4:我会让小鸟在我的枝条上筑巢、搭窝,让鸟的家族自由地歌唱。

生5:歌唱美好的生活……

师:出示“脚丫十柳树根”,如果把你的小手接在柳树根上,又会长出什么呢?

生1:我会长好多好多的根。

生2:我会发好多好多的芽。

生3:我会长出很多很多的柳枝、柳叶。

生4:我会长出很多很多的柳树,长成一片茂盛的柳树林子。

师:此时的你会有些什么愿望?

生5:我会给人们遮荫,让我的同学在树下乘晾、读书……

师:出示“眼睛十风筝”,如果把你的眼睛装在风筝上,你会看到些什么?

生1:我会看见蓝蓝的天空、自由飘飞的白云。

生2:我会看见自由飞翔的小鸟;还会看见红彤彤的太阳。

师:往下看。

生:看到巍巍长城、滚滚长江、滔滔黄河、一碧千里的草原;看到繁华的都市北京、上海、重庆、万州……

师:出示“我+春天的土地”,如果把你种在春天的土地里,你会变成什么?

生1:我会变成小草、小花,把祖国打扮得美丽无比。

师: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你们呢?会变成什么?有什么美好的愿望?

生2:我会变成蒲公英,在空中自由地飞呀飞,把我的理想告诉小树、小花,告诉小松鼠、小花猫、小熊猫……

生3:我会变成一棵摇钱树,为穷人摇下很多很多的钱,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生4:我会变成神笔马良,为瘫痪的妈妈画出神药,妈妈吃了药马上就能站起来。

师:多么孝顺、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

生5:我也会变成神笔马良,为穷人画美味佳肴、高楼大厦;还为我自己画一台电脑(因为我家穷,买不起电脑),我要在网上读好多好多书,还要尽情地玩各种喜欢的游戏……

三、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我想》,启发学生用学习诗歌的方法体会《我想》的思想感情

(师过渡:同学们的想象丰富、奇特,还有很多美好的愿望。你们是根据课文“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土地上”展开的想象,作者又是怎么想象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课文。)

1.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

2.检查、教读,读到正确、流利,读出儿童诗的节奏、韵味。特别注意“悠啊(wa)悠”、

“长啊(nga)长”、“望啊(nga)望”、“飞啊(ya)飞”中的“啊”的变音指导。

3.指导学生用“解题——了解诗句大意——抓诗眼体情”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我想》的思想感情。(作者高洪波以“想”为诗眼,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四、启发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诗作比较,体会《我想》在想象意境、语言、构思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一)、与作者想象、语言表达对比

师:请同学们把作者的诗与自己的想象和语言一节一节的对比对比,看看作者的想象和语言好在那里?

(生默读思考后)

生1:第一节作者用了比喻和拟人进行想象,作者想象“小手长成花苞牵着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天的歌”让人回味无穷,这里的“牵”正好与小手相对,用得好;“悠”用得好,好象有点……慢悠悠的意思,说不清楚(欲言又止),我们只想到了“长”这个词。

师:请同学们查查工具书,看看这个“悠”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

生2:我觉得这个“悠”在诗句中应选词条上的“久;远”的意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吗?

生2:好象是小手牵着花苞在慢慢地长啊长,就是慢悠悠的意思。

师:怎么长出春天的歌声的,想象一下。

生3:桃树的花苞在阳光下慢慢地长慢慢地开放,桃树的枝、桃树的叶慢慢地长大,会长成美丽的春天,这美丽的春天就像一首歌。

生4:桃树的花苞在阳光下慢慢地开放时,会看到她的好姐妹杏花、李花、君子兰、牵牛花在春风春雨中跳舞,还会听到小溪、小河、小鸟在欢快地唱歌,这所有的声音汇合在一起就像一首春天的歌。

师:这一个“悠”字表达出了这么多的含义,真是太传神了。这就是诗的语言,有形象、有声音、有色彩,读起来还有音乐一样的节奏美。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节诗,读出诗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

师:请同学们再说说其它几小节,作者的想象和语言好在那里?

生5:第二小节作者用“长成一座绿色的帐篷”概括了我们所有的想象。

师接:这说明诗歌的语言十分精练,浓缩了很多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节诗,体会诗的语言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长啊长,长出一座绿色的帐篷”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

生6:第三小节作者把蓝天比喻成课堂很美。

生7:陈老师,第三小节作者只写了天空的景象,没写天底下看到的情况,是不是作者的想象不够丰富?

师:是吗?如果高洪波把想到的都写下来,课本装得下吗?在这里他是选取典型的画面“白云、太阳、天”表达儿童对蓝天的遐想和喜爱之情。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节诗,体会诗的节奏、韵味和美妙想象中的无限遐想和喜爱之情。(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望啊望,蓝天是我的课堂”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

生8:第四小节想象奇特,“飞”字用得好,写出了儿童…….(欲言又止)

师接:写出了儿童对美好愿望的向往与追求。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节诗,体会诗的节奏、韵味和美妙想象中儿童对美的无限追求与向往。(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飞啊飞,飞到遥远的地方”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

(二)、体会作者构思特点,模仿写诗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每一节的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1: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生2:每一节都是先写我想怎么样,再想象长成什么、变成什么.

师:对!你能模仿着写一写吗?

(生模仿写作5分钟后)

生1:我想变成一对翅膀让想飞的人们

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尽情欣赏祖国的秀美风光我想变成一双眼睛

让盲同们感受人间的温暖

看见世界的光芒

我想变成一幅清亮的喉嗓

让聋哑儿童

拥有甜美的声音

能够尽情歌唱

生2:我想变成一片花瓣

悄悄地站在枝头眺望着春天那美丽的面庞我想变成一个西瓜

躺在绿油油的田野里

享受那夏日的艳阳我想变成一片雪花

快乐地飘啊飘

用我的粉妆玉砌装点祖国山河大江

…………

(生自主评价本堂课学习收获后)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读儿童诗就要抓住诗中的画面与精美语言中传神的重点词去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感情、道理、想法;我们写儿童诗就要用画面及凝练的诗化语言去创造优美的意境去表达我们的感情和想法。

篇3: 教学实录及反思:《“我能行!”》

教学实录及反思:《“我能行!”》

一、教学目标与教学分析

【教学内容】

人教版初中教科书《思想品德》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二课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

树立自信的生活态度,在帮助学生树立自信、增强自信的过程中,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

能力目标:

学会正确评价自己,尽量避免自信的两大误区——自负与自卑。

知识目标:

理解自信的含义;了解自信与自负和自卑的三者的区别。

【教学重点】自信的含义。

【教学难点】区分自信、自负、自卑三者之间的不同表现。

【教学方法】情境教学法、讨论法、对比法

二、教学设计理念

通过创设情境、协作、会话,实现意义建构,帮助学生将知识内化为素养,外化为行动。注重体现启发式教学的精神,注重教学方法的“体验化”、“主体化”,注重教法学法的统一。使学生体会生活、感悟生活,学以致用。

三、教学实录

(一)创设情境,感悟自信

师:学习新课之前,请同学们先来欣赏一首激昂而动感的歌曲《相信自己》,听的时候请你用心去感受,把你的所听所感告诉大家。(播放歌曲《相信自己》)

(学生汇报自己的感受)

生1:每个人都应该对自己有信心。

生2:有信心才能取得成功。

生3:相信自己才能赢得胜利、创造奇迹

生4:对自己有信心才能战胜困难、超越极限、超越自己。

师:同学们说得真好!只有自信的人才能勇于挑战困难、超越自我,做生活的强者。老师希望同学们个个都对自己充满信心,在人生的旅途上扬起自信的风帆,做一个自信的青少年!这就是我们今天要学习的内容。

(教师板书课题:扬起自信的风帆)

师:请大家设想一下:一个自信的人在面对生活中的出现的各种问题和困难时,他可能经常会表现出一种怎样的态度?或者说他的“口头禅”会是什么?

生1:我能行。

生2:我可以。

生3:我一定可以做得好。

生4:只要我努力去做就会成功。

生5:没有什么不可以,一切皆有可能。

师:呵呵,“一切皆有可能”好像是李宁牌的一句广告词,的确是信心十足的宣言喔。是的,自信的人不论面对多大的困难都不会轻易低头,他们总能不断地给自己“打气”,在心底暗示自己、鼓舞自己“我能行”。一句“我能行”体现了相信自己、必定成功的态度。每个成功者都相信“我能行”。

(教师板书小标题:我能行)

(二)活动体验,展现自信

师:其实,每个人都具有想当的潜能,回首走过的成长之路,你一定说过无数次“我能行”。下面请同学们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说一说你感触最深的“我能行”。

(多媒体显示:说一说“我能行”)

生1:上小学时妈妈带我去学游泳,刚开始我怎么也学不会,象狗爬(生笑)还连喝了几口水,很难受,但我没有放弃,还是坚持学习,最后学会了游泳。

师:你真了不起!挨水呛着了虽然很难受也没有放弃学习游泳,那你为什么能坚持下来呢?

生1:我喜欢游泳,我相信我一定能学会游泳的,所以再坚持了一段时间就真的会游的。

师:真棒!你认为“我能行”,通过努力果然就能行,同学们为他喝彩!(学生鼓掌)

生2:我说的是我学骑自行车的经历。刚学的时候我不敢坐上去骑,但是有人在后面扶着我我就大着胆子坐上去了,骑了一段车子倒了,我从单车上摔下来受了一点伤,但也同样继续学下去,后来就会骑了。

师:你是一个很勇敢、很自信的女孩子!老师也有过和你一样的经历,因为相信自己能行,所以能行。(老师带头鼓掌,学生一起鼓掌)

生3:上次参加航模比赛。我的飞机飞着飞着掉下来了,飞机尾部断开了,(其他学生笑,生3停顿回答,也笑了)

师:那你后来怎么办啊?结果怎样?

生3:我就自己修,但是没有修好(其他学生再次笑)

师:不过没关系,老师还是觉得你很能干,在赛场上遇到麻烦没有轻易放弃,而是积极想办法自己动手解决问题,相信你以后一定能制作一艘真正的高质量的飞机。

(多媒体显示:试一试:1、唱一首你喜欢的歌

2、朗诵一篇文章:《欣赏自己》)

师:刚才不少同学说了自己的“我能行”,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个自信的身影,下面再让我们一起来“试一试”,来挑战一下自己,现场展示一下自信者的风采好吗?

生:好(学生一阵躁动,有的跃跃欲试,有的极力推荐他人表现)

生1独唱

(他唱的是《青藏高原》的片段。当唱到最后一句“那就是青——藏——高——原”中的最后一个字也是最高音“原”时,他说“大家一起唱”,故意把“话筒”转向观众,自己脱身。惹得全班皆笑)

生2、生3、生4小合唱《明天会更好》

生5、生6、生7分别朗诵诗歌《欣赏自己》

(还有不少同学举手示意要朗读)

师:大家觉得这几位同学的表现好不好?

生(齐答):好。(再次鼓掌)

师:同学们都觉得他们表现很好,老师也有同感。那么哪位同学起来说说好在哪里?

生8:生1不仅歌唱得好,而且很幽默,把大家都逗乐了。

师:的确如此,看得出你很用心欣赏生1的表现。同时我们也在笑声中更加深刻地感受到生1的自信,没有自信的人是不会有这么大方而精彩的表现的,更不会有如此幽默的。

生9:生7朗读得非常好,很有感情。

师:嗯,她读出了自信心。让我们再次把热烈的掌声送给他们,谢谢他们的精彩表演。(鼓掌)

师:在以上的几个活动中我们的同学表现都非常出色,敢于说出“我能行”,敢于表现“我能行”,敢于体验“我能行”,这种我能行的态度就是自信。此外,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自己的话谈谈什么是自信?

生1: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能做成功某件事

生2:自信就是在困难面前不低头,积极想办法克服。

生3:自信是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精神。

生4:自信是一种坚定的信念——相信自己。

师:以上几个同学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的'自信的涵义,说出了自己对自信的理解,都说得非常好。其实“自信”就是自己相信自己,深信自己有能力和实力一定能够做成功某件事,一定能够实现自己所追求的目标。

(三)合作交流,树立自信

师:在生活中是否所有人都充满自信呢?(生答:不是)我们一起来欣赏一幅漫画,思考并回答漫画中的两只小狗分别体现了哪两种心理?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多媒体显示:漫画生欣赏漫画、思考问题,分小组讨论)

组1:它们分别体现了自负与自卑的心理,前者镜子中的狗比它本身高大许多,说明它是一只自高自大的狗;后者恰恰相反,它眼中的自己渺小卑微,是自卑的表现。

组2:而且,从下面的两只狗相遇也可以看出。第一只狗遇到第二只狗时高高在上,昂着头颅,嘴里还叼着一支烟很得意,第二只狗则对它点头哈腰的,很没有尊严的样子。

......

师:同学们观察得非常仔细,回答也很到位。那么请同学们设想一下一个自负和一个自卑的人在生活中会有怎样的表现呢?这又会给各自的生活带来什么呢?请大家阅读体会教材中的漫画,分组扮演自负者、自卑者面对考试成绩的不同表现。

组1(自负者):哈哈,我又考了100分,我太了不起了,没有谁比我聪明,从现在开始我不用用功学习就能考个好成绩!上网去喽!

组2(自卑者):唉,我又考砸了,回家准挨骂,我太笨了,怎么学也学不会,干脆别学了。(生笑,鼓掌)

师:看了自负自卑者的表现,我们再来看看自信者会有怎样的表现呢?

组3(自信者):嗯,(微笑),这次考试成绩还不错,达到了预期的目标,下次继续努力,争取更大进步。

师:以上同学的表现都非常精彩(再次带头鼓掌)。通过刚才自信、自负与自卑三种不同心理的生动表演,大家能否比较得出三者的区别呢?

(生讨论回答)

师小结:是的,自负与自卑都是自信的误区。自负的人自以为了不起,往往过高地估计自己,看不起别人,自以为是。而且,自负者依据的事实是虚假的,追求的目标根本不可能达到。自卑的人轻视自己,往往看不到自己的能力,即使可以做得很好,也不敢尝试。只有自信的人能够实事求是地看待自己,既能看到自己的优点,也能看到自己的缺点。希望同学们通过今天的学习都能有所收获,努力培养自信心,做一个充满自信的人。

四、教学反思

以上是我在教授“我能行”这一课的教学实录的片段,本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体验自信的快乐,感悟自信的重要性,从而帮助学生培养和树立其自信心。为达成这一教学目标,我积极贯彻新课改的教学理念,通过营造民主、平等、和谐的课堂气氛,创设适当的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教学活动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充分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和学生主体作用。使学生在活动中参与,在参与中体验,在体验中获得知识、培养能力及树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在新课程改革理念的指导下,综合本课的教学目标的达成及其课堂教学的效果来看,本人对这节课从成功之处、美中不足及改进措施两个方面进行了反思。

一、成功之处

1、创设教学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一节课有个好的导入可以极大地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在导入新课时,我通过播放激昂而动感的歌曲《相信自己》营造一种自信快乐的课堂气氛,为后面关于自信的学习及体验做好了感情铺垫。同时通过让学生欣歌曲,谈对歌曲的理解和感受,并设想、交流自信者常有的态度及经典“口头禅”,这种方式大大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使学生变苦学为乐学,变厌学为愿学,变被动为主动,从而积极融入到课堂学习中。而且也开门见山地说明了只有满怀信心、只有“我能行”才能取得成功。

2、以活动为载体,引导学生体验自信

本节课通过开展学生喜闻乐见的活动来展开教学,如“听音乐、谈感受”让学生在音乐艺术的陶冶中震撼心灵,感受到自信的伟大力量;说一说让你感受最深的一次“我能行”,在学生在回顾自身努力进取、成功的经历深刻体验到信心的巨大作用;“试一试”让学生尽情地展示自我才艺的同时放飞自信的翅膀,在人生旅途中扬起自信的风帆,同时还通过分组合作的活动,让学生在合作中交流,在交流中互相学习,既使学生更好的掌握了所学知识,又培养了学生合作互助的精神,并将课堂学习推向一个高潮。通过有针对性地开展系列教学活动并引导学生参与其中,有利于其真正感受到自信的快乐及其重要性,区分自信、自负与自卑三者的差别,帮助培养其自信心,从而较好的实现了本课的教学目标。

3、赏识学生,坚持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

这节课我始终面带微笑,把激情带进课堂,认真倾听学生的发言,多用“真好”、“请”“很不错”“精彩”等词句,同时对于学生表现精彩处带领全班学生送上热烈的掌声,真正给予学生大力肯定和热情的鼓励,大多数学生在教师的赏识下更加踊跃地参与学习并增强了自信。整个课堂气氛比较活跃,体现了以学生为主体的教育理念。

二、美中不足及改进措施:

1、个别活动时间上留得不够多

教学过程中我发现个别活动在时间的安排上不够充裕,如在“试一试”活动环节中,很多学生积极举手想要展示自身才艺,但给的机会较少,如果把此环节改为小组内表演或许会更好,学生参与的面会更广。

2、忽视了个别学生的个性差异

在调动了大部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的同时,我发现一部分学生可能由于不自信等原因始终处于“低落”和“游离”状态,不能很好的跟上教学的节奏,但为了顾及整个教学的进程我有意无意的忽视了他们,没有做到面向全体学生,这在今后的教学中是应当注意改进的,可以稍稍放慢教学的节奏,向这些同学提一些比较简单的问题来集中其学习的注意力,争取使更多的学生参与到课堂中。

课堂教学是一门有缺憾的艺术,在教学中如何更广泛的调动起学生参与学习活动的积极性,如何让学生在短暂的40分钟内既获取相关知识又较好的提升其情感态度价值观,使师生在教与学的双边活动中各得其所、共同提高,这将是我在今后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努力的方向。

篇4:我想课堂教学实录

我想课堂教学实录第二课时

一、指导学生正确、流利地朗读《我想》,启发学生用学习诗歌的方法体会《我想》的思想感情

(师过渡:同学们的想象丰富、奇特,还有很多美好的愿望。你们是根据课文“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把自己种在土地上”展开的想象,作者又是怎么想象的呢?请同学们打开书读读课文。)

1.生自由放声朗读课文,遇到生字、新词多读几遍,读到字正腔圆。

2.检查、教读,读到正确、流利,读出儿童诗的节奏、韵味。特别注意“悠啊(wa)悠”、

“长啊(nga)长”、“望啊(nga)望”、“飞啊(ya)飞”中的“啊”的变音指导。

3.指导学生用“解题——了解诗句大意——抓诗眼体情”的学习方法学习、体会《我想》的思想感情。(作者高洪波以“想”为诗眼,写了一个孩子一连串美妙的幻想,想把小手安在桃树枝上,想把脚丫接在柳树根上,想把眼睛装在风筝上,想把自己种在土地上。表达了儿童丰富的想象以及对美的追求和向往。)

二、启发学生把自己的想象与作者的诗作比较,体会《我想》在想象意境、语言、构思等方面的表达特点

(一)、与作者想象、语言表达对比

师:请同学们把作者的诗与自己的想象和语言一节一节的对比对比,看看作者的想象和语言好在那里?

(生默读思考后)

生1:第一节作者用了比喻和拟人进行想象,作者想象“小手长成花苞牵着阳光悠啊悠,悠出声声春天的歌”让人回味无穷,这里的“牵”正好与小手相对,用得好;“悠”用得好,好象有点……慢悠悠的意思,说不清楚(欲言又止),我们只想到了“长”这个词。

师:请同学们查查工具书,看看这个“悠”在诗句中是什么意思?

生2:我觉得这个“悠”在诗句中应选词条上的“久;远”的意识。

师:你能联系上下文说说吗?

生2:好象是小手牵着花苞在慢慢地长啊长,就是慢悠悠的意思。

师:怎么长出春天的歌声的,想象一下。

生3:桃树的花苞在阳光下慢慢地长慢慢地开放,桃树的枝、桃树的叶慢慢地长大,会长成美丽的春天,这美丽的春天就像一首歌。

生4:桃树的花苞在阳光下慢慢地开放时,会看到她的好姐妹杏花、李花、君子兰、牵牛花在春风春雨中跳舞,还会听到小溪、小河、小鸟在欢快地唱歌,这所有的声音汇合在一起就像一首春天的歌。

师:这一个“悠”字表达出了这么多的含义,真是太传神了。这就是诗的语言,有形象、有声音、有色彩,读起来还有音乐一样的节奏美。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节诗,读出诗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悠啊悠,悠出声声春的歌唱”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

师:请同学们再说说其它几小节,作者的想象和语言好在那里?

生5:第二小节作者用“长成一座绿色的帐篷”概括了我们所有的想象。

师接:这说明诗歌的语言十分精练,浓缩了很多的意义。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节诗,体会诗的语言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长啊长,长出一座绿色的帐篷”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

生6:第三小节作者把蓝天比喻成课堂很美。

生7:陈老师,第三小节作者只写了天空的景象,没写天底下看到的情况,是不是作者的想象不够丰富?

师:是吗?如果高洪波把想到的都写下来,课本装得下吗?在这里他是选取典型的画面“白云、太阳、天”表达儿童对蓝天的遐想和喜爱之情。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节诗,体会诗的节奏、韵味和美妙想象中的无限遐想和喜爱之情。(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望啊望,蓝天是我的课堂”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

生8:第四小节想象奇特,“飞”字用得好,写出了儿童…….(欲言又止)

师接:写出了儿童对美好愿望的向往与追求。下面请同学们读读这节诗,体会诗的节奏、韵味和美妙想象中儿童对美的无限追求与向往。(师注意指导学生读出“飞啊飞,飞到遥远的地方”的节奏、韵味和美妙的想象。)

(二)、体会作者构思特点,模仿写诗

师:请同学们再读读这首诗,看看每一节的写法上有什么共同特点?

生1:作者用了比喻、拟人等修辞手法。

生2:每一节都是先写我想怎么样,再想象长成什么、变成什么.

师:对!你能模仿着写一写吗?

(生模仿写作5分钟后)

生1:我想变成一对翅膀让想飞的人们 在天空中自由地飞翔 尽情欣赏祖国的秀美风光我想变成一双眼睛 让盲同们感受人间的温暖 看见世界的光芒 我想变成一幅清亮的喉嗓 让聋哑儿童 拥有甜美的声音 能够尽情歌唱

生2:我想变成一片花瓣 悄悄地站在枝头眺望着春天那美丽的面庞我想变成一个西瓜 躺在绿油油的田野里 享受那夏日的艳阳我想变成一片雪花 快乐地飘啊飘 用我的粉妆玉砌装点祖国山河大江

…………

(生自主评价本堂课学习收获后)师总结:同学们,我们读儿童诗就要抓住诗中的画面与精美语言中传神的重点词去体会诗的意境,体会诗的感情、道理、想法;我们写儿童诗就要用画面及凝练的诗化语言去创造优美的意境去表达我们的感情和想法。

篇5:我想课堂教学实录

我想课堂教学实录第一课时

一、了解儿童诗,形象解读儿童诗意境的“意”和“境”

师:同学们,你们读过儿童诗吗?你能根据自己的理解说说什么是儿童诗吗?

生1:诗人写给儿童读的诗叫儿童诗。

生2:适合儿童读的诗。

生3:还有儿童写的有儿童情趣的诗

师:对!成人或儿童写的具有儿童情趣、反映儿童生活、适合儿童阅读的诗是儿童诗。

师:有人说这首诗意境好美啊,你们知道什么是儿童诗的意境吗?不知道,下面我们来欣赏一首儿童诗。:

师朗诵:“天上月亮圆又圆,/照在海里像玉盘。/一群鱼儿游过来,/玉盘碎成两三片。/鱼儿吓得快逃开,/一直逃到岩石边。/回过头来看一看,/月亮还是圆又圆。

师:在月照大海的静态美景中,通过鱼儿的“逃”和“看”的动态加入,写活了一群小鱼儿戏水观月的画面。这首儿童诗中戏水观月的画面就是意境中的“境”,诗中盎然的童趣就是意境中的“意”。简单地说.儿童诗的“意境”中的“意”指诗中的感情、道理、想法;“境”指诗中的“画面”。

师出示符号“0”,让学生根据“0”的形态特点观察、想象:“0”是什么?

生:数字零、字母0、鸡蛋、石子、张开的嘴、圆圆的盘子、圆圆的月亮、红红的太阳……

师:同学们,你们刚才的想象是一幅幅画面,就可以作为儿童诗的“境”,如果以此为题目在诗中进行无限的遐象抒发自己的感情和想法,就是“意”。我们读儿童诗就要抓住诗中的“境”去体会诗中的“意”。

二、启发学生以“小手、桃树枝,眼睛、风筝,我、春天的土地”为依据,想象《我想》这首诗的意境,体会儿童奇特的想象

师:出示“小手﹢桃树枝”,如果把你的小手安在桃树枝上,会长出什么呢?

生1:我会长出稚嫩的花蕾,在阳光下尽情地绽放。

生2:我会长出稚嫩的枝条,在春风春雨中尽情地生长。

师:此时的你会有些什么想法?

生3:我会与树上的小鸟、桃树枝、桃树叶成为好朋友。

生4:我会让小鸟在我的枝条上筑巢、搭窝,让鸟的家族自由地歌唱。

生5:歌唱美好的生活……

师:出示“脚丫十柳树根”,如果把你的小手接在柳树根上,又会长出什么呢?

生1:我会长好多好多的根。

生2:我会发好多好多的芽。

生3:我会长出很多很多的柳枝、柳叶。

生4:我会长出很多很多的柳树,长成一片茂盛的柳树林子。

师:此时的你会有些什么愿望?

生5:我会给人们遮荫,让我的同学在树下乘晾、读书……

师:出示“眼睛十风筝”,如果把你的眼睛装在风筝上,你会看到些什么?

生1:我会看见蓝蓝的天空、自由飘飞的白云。

生2:我会看见自由飞翔的小鸟;还会看见红彤彤的太阳。

师:往下看。

生:看到巍巍长城、滚滚长江、滔滔黄河、一碧千里的草原;看到繁华的都市北京、上海、重庆、万州……

师:出示“我+春天的土地”,如果把你种在春天的土地里,你会变成什么?

生1:我会变成小草、小花,把祖国打扮得美丽无比。

师:多么美好的愿望啊!你们呢?会变成什么?有什么美好的愿望?

生2:我会变成蒲公英,在空中自由地飞呀飞,把我的理想告诉小树、小花,告诉小松鼠、小花猫、小熊猫……

生3:我会变成一棵摇钱树,为穷人摇下很多很多的钱,让他们过上幸福的生活。

生4:我会变成神笔马良,为瘫痪的妈妈画出神药,妈妈吃了药马上就能站起来。

师:多么孝顺、多么善解人意的孩子!

生5:我也会变成神笔马良,为穷人画美味佳肴、高楼大厦;还为我自己画一台电脑(因为我家穷,买不起电脑),我要在网上读好多好多书,还要尽情地玩各种喜欢的游戏……

篇6:《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 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 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 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 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 1:我不知道。

老 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 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嬛记》有这样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 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 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 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 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 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 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 师:桑之未落

学 生:其叶沃若

老 师:桑之落矣

学 生:其黄而陨

老 师:孔雀东南飞

学 生:五里一徘徊

老 师:花自飘零水自流

学 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老 师:我为什么让大家回忆这些句子?你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 6:“花自飘零水自流”是兴的手法。

老 师:说得好,兴的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现在总结一下,这两句话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又兼有比兴手法。那这句话在整首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 7: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引起下文的'抒情。

老 师:上文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下文中抒情的结果如何?

学生 7:景物描写有“红藕香残,鸿雁传书,月满西楼”;抒情的结果是“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老 师:请坐。你是用原文来回答的问题。很好!哪个同学根据他的回答来生发一下,展开来说。

学生 8:老师,我能先说一下自己的疑问再回答您的问题吗?

老 师:请讲。

学生 8:“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知道是说作者乘船游玩,可是,可是“轻解罗裳”什么意思?是去游泳吗?

(其他同学大笑,他也有点不好意思。)

老 师:我先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轻解罗裳(cháng)”不读“shang”古人“衣”和“裳(cháng)”是分开的,“衣”是上衣,“裳(cháng)”是下衣。“轻解罗裳”的“裳”在这里统指“衣服”。谁来解答一下这个同学的疑问?

学 生:......

老 师:好,我来说一下。此处的“罗裳”是指待人接物时候的穿戴,是“盛装”;“轻解罗裳”就是换上“便装”的意思。明白了吗?

学生 8:明白了,就像我们爬山要换上运动鞋一样。我觉得景物描写上“红藕香残”应该理解为“红色的荷花只留一点淡淡的残香”,一个“残”字让觉得很伤感、很凄凉。“谁寄锦书”说明,她的丈夫并没有来信。所以,才有下阕的“无计可消”的愁情。

老 师:请坐。说得不错,你对“红藕香残”这四个字的理解很准确,“玉簟秋”的“秋”有“凉”的意思,是感觉也是心情。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景和情结合起来鉴赏,这就叫做“以意逆志”。除了这一点,我们还学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这节课运用了吗?

学生 9:没有。

老 师:没有吗?

学生10:我们知道了赵明诚外出学习,李清照一个人在家思念丈夫,才有了因为相思而生闲愁。

老 师:“因相思而生闲愁”总结得很精练!刚才那位同学,你为什么觉得没有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手法呢?

学生 9:我现在知道用了,但我觉得还不充分,因为你还没有介绍作者。

老 师:呵呵!请坐。你补充得很及时,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李清照的生平。看着PPT,低声读一读。

学 生: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 师:现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哪位同学还有疑问?

学生11:老师,我记得你在讲《长恨歌》的时候说“夜雨闻铃肠断声”是“雨霖铃”这个词牌的来历,并且还说每个词牌都有来历。那“一剪梅”这个词牌是怎么来的?

老 师:好。请坐。请看大屏幕。一剪梅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淲(biāo)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这只是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了解一下这个词牌的格律和结构,也可以试着填词。

今天的作业时:背诵这首词。

【教学反思】

“自”字的魅力——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 ,“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

篇7:《女娲补天》教学实录反思

《女娲补天》教学实录反思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一)

《女娲补天》是一个流传千古的神话故事。讲的是古时候女祸为了拯救处于水深火热中的人们,冒着生命危险补天的故事。赞扬了女娲的勇敢、善良的品质;不怕危险、甘于奉献的精神。我上的是这篇课文的第二课时。 这节课,我的教学重点是引导学生了解女娲补天的故事内容,激发他们的兴趣,培养想象力。教学难点是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基础上,加 上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因此,备课时,我的教学设计力求体现《语文课程标准》的精神,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主动探究,让学生在反复诵读中积累语言,感受人物形象,培养丰富的想象力。

这节课我注重运用多媒体手段,创设情境,通过品读、想象、描述,感受语言文字的美,拓宽学生思维,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我引导学生在理解课文的基础上,展开合理的想象,再现神奇、美好的'画面。如“天塌地陷”的现象在学生的生活中比较少见,因此我出示配了声音的图片,有助于学生能够在视觉、听觉上进行理解,我引导学生去想象,去体验,引导学生入境入情地读,

在这堂课中,我尝试着让学生通过对词语和句子的理解来感悟人物的情感和品质,使学生能够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好课文,理解文本。

这节课的遗憾之处是因为赶时间,给学生的练读时间较少,学生的朗读感情不够。如在学生朗读描写灾难的句子时运用赛读的方式,并及时进行评价,孩子们的朗读会更好些,也不用浪费那么长的时间。在今后教学设计时,我要多给学生时间,多根据学生的需求设定教学环节,这样学生乐学,教师轻松。

《女娲补天》教学反思(二)

我在教学时紧紧抓住神话故事的特点,以“女娲为什么要补天?”为主线展开教学,在引读、想象、体验中感受灾难来临前人们幸福的生活和灾难来临后可怕的情景。

回忆整堂课的教学过程, 感慨颇多:

1、读中悟情,“读”贯穿始终,抓住重点词句来读,读出感受。读出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痛苦挣扎的悲惨景象。在教师引读时对“熊熊”等词进行解读,突出悲惨的景象。

2、师生合作,激发想象,感受神话魅力。在教学第一节时,我采用了引读、师生分句读,小组赛读,为学生营造了轻松、愉悦的朗读氛围。同时通过让学生闭目想象,感受人们处在水深火热之中的悲惨景象。

3、我在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很多的不足,如课堂上驾御能力不强、很多地方处理的不够灵活、教师的评价语很不到位。这也是我今后教学中要学习和加强的地方。

篇8:《猫》教学实录及反思

《猫》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片断】

在教学猫的性格有什么古怪之处时,学生找出这句话它若是不高兴啊,无论谁说多少好话,它一声也不出。

师:这句话哪个词用得好?

生:无论也

师:你能用它说句话吗?

生:

生:无论我怎么举手,老师也不叫我。

师:(不知所措,立即集中生智)你这句话说得真好,真是一语双关啊!不过请你理解老师,举手的人很多,每次只能叫其中的几名,请你有耐性,老师理解你的心情,你对老师还满意吗?

生:点点头。

【反思】

这名学生明显对老师不满,此时他用自己的'回答表达了自己的心情。

新课标要求教师转变教学观念,面向全体学生,让每一个学生都能在课堂上发挥自己的才能,从情感态度上满足每一个学生。尽管我转变了观念,但在实际的教学中,还不能真正体现出来,课上总喜欢让好孩子回答问题,为的是能按时完成教学任务,而往往忽略那些积极要求进步的一般学生或所谓的差生。这种做法确实要改了,不然会对某些学生的身心发展有影响。今后力求让学生全面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让每一个学生开开心心地学习。

篇9:《杠杆》教学实录及反思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能通过观察生活和生产劳动中的各种杠杆,提取其共同特征,来认识杠杆。

(2)能在杠杆上确认支点、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

(3)能根据一定标准对杠杆使用、特点以及作用效果等进行分类。

(4)能知道杠杆的一些应用。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观察和实验,了解杠杆的结构。

(2)通过参与科学探究活动,能对杠杆的平衡进行猜想与假设,并设计出实验方案,对获得的信息进行处理,得出杠杆平衡的条件。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培养学生探索杠杆在日常生活中应用的兴趣以及关注历史、关注科学的意识。

教学重点内容

杠杆概念的建立过程、杠杆平衡条件的探究及认识过程、杠杆概念和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过程。

教学准备

1、实验器材准备

铁架台、光滑圆轴、带刻度的杠杆、钩码一盒、弹簧称、铅球、自制杠杆(能够让一质量为50克的钩码吊起一铅球)

2、课件准备

古代埃及金字塔图(导入新课用)、猜测古代埃及人民建造金字塔的图、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图、“大力士推小男孩”的漫画(供学生提出探究问题)、影片(一段日常生活中的杠杆应用录像)

篇10:《杠杆》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创设情景,导入新课

(投出一幅金字塔图。)

师:同学们,请看大屏幕,这是一幅什么图?

生:古代埃及的金字塔。

师:作为世界七大奇迹之一的金字塔,它的建造多年来一直是个谜,其中,最主要的谜团是:古代埃及人民在没有现代工具的条件下,如何来搬运重达200多吨的石块呢?

(投出课本古代埃及人民搬运石块图。)

师:现在,人们利用物理知识对它的建造进行了科学的猜测:聪明的古代埃及人民就是利用如图所示的装置,把巨大的石块一步步地搬运到金字塔顶部的。以上只是人们的猜想,要解决问题光*猜想行不行?

生:不行。

师:那好,我们一起来模拟一下那段历史,通过实验来验证一下,怎么样?

生:好(兴高采烈地)。

(师出示自制教具:一省力杠杆、铅球、50克重的钩码)

师:让铅球代表巨大的石块,让小小的钩码的拉力代表人的拉力,让这一装置代表如图所示装置,现在,就让这一小小的钩码把沉重的铅球吊起,相信吗?

生:相信(但也有个别学生微微摇头表示不信)。

师:好,咱们就让实验现象来证明吧,谁上来操作一下?

(一生上讲台演示,钩码把铅球吊起,当学生吊起铅球时,教师指着这一装置问其他同学。)

师:谁知道我们在物理上如何来称呼这类装置?

生:杠杆。

师:从这节课开始我们就来学习杠杆。

(板书课题:12、4杠杆)

[从学生熟悉的金字塔入手,并通过自制教具的模拟实验,成功地创设了情景,既激起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又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并激发起学生对古代文明的自豪感,渗透了情感教育。]

二、探究新知

一、认识杠杆

师:日常生活中你见过或者使用过哪些杠杆?同位间或前后位间互相交流一下。

(学生很积极地进行交流)

师:谁起来说一下?

生一:杆称、跷跷板

生二:压井杠、撬撬棒

(教师再补充几个例子并板书出这几种杠杆名称。)

师:由此可见,杠杆在我们生活中处处可见,是我们生活上不可缺少的得力助手,现在,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杠杆。

(师板书:一、认识杠杆)

(投影出日常生活中常见的杠杆:杆称、跷跷板、压井杠、撬撬棒)

师:请同学们观察一下这些常见杠杆,你能发现它们有哪些共同特征?同位间讨论一下。

(学生观察、思考,然后同位间讨论并交流。)

师:谁来说一下?

生一:都有一个固定点。

生二:都可以转动。

生三:杠杆都受到两个力的作用。

生四:杠杆的杆的组成材料都很硬。

师:现在请同学们画出所投实物的示意图。

(学生画示意图,教师巡视,找出学生典型的画法并投出。)

师:这几位同学的示意图基本一样,唯独跷跷板的画法不一样,我们可不可以把跷跷板的示意图画成一条直线?

生:可以。

师:现在,你认为杠杆还有别的共同特征吗?

生:都有一根硬棒。

师:同学们回答的很好,你能不能根据杠杆的共同特征给它下个定义呢?

生一: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生二:我认为应该是“在力的作用下,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叫杠杆。”

(教师评价学生的回答并简要板书杠杆定义。)

[当学生在自主探究中遇到困难时,教师及时地进行点拨和引导,保证了学生探究的顺利进行。]

二、使用杠杆

师: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杠杆实际就是一个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你看,这个装置是杠杆吗?

(出示实验室杠杆装置。)

生:是杠杆

师:认识了杠杆,想不想使用一下?

生:想。

师:好,现在我们就来使用杠杆。

(教师板书:二、使用杠杆,并演示使用杠杆,在杠杆的左侧挂一钩码,右侧用一弹簧称在不同位置拉动杠杆。)

师:你们发现我两次使用杠杆的过程中有哪些不同吗?

生:拉力的大小、位置不同。

师:为什么会出现这些不同呢?

(学生迷惑,不知如何回答。)

师:看来我们要使用杠杆,只知它是“一个能绕固定点转动的硬棒”是不够的,要解释上述现象,还需学习杠杆的更多知识。

(演示:使杠杆一端挂钩码,一端用弹簧称拉着,并使杠杆处于静止。)

师:现在杠杆处于什么运动状态?

生:静止

师:我们在物理上就把杠杆处于静止时的状态称为杠杆平衡。

(板书:1、杠杆平衡)

师:现在我再次使用杠杆,请同学们仔细观察。

(演示弹簧称在不同位置时拉动杠杆的情况,再演示在同一位置用不同方向的拉力拉动杠杆的情况。)

师:两次拉动杠杆时,杠杆处于平衡吗?

生:杠杆处于平衡。

师:每次的实验中有哪些不同现象发生?

生:拉力的大小、拉力的方向、拉力的作用点。

(师板书学生回答内容。)

师:看来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与拉力的大小、方向、作用点有关,为研究杠杆平衡时它们的关系,我们再来认识一下杠杆。

(投影撬棒撬石头的例子。)

师:现在,我们以撬棒为例,在撬棒上描述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师板书出撬棒撬石头的示意图。)

师:所有的`杠杆都有一个固定的支点,我们在物理上就把这一固定点称为“支点”,用“O”来表示。哪位同学能上来画出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学生上黑板作出了影响杠杆平衡的因素。)

师:为区别F1和F2的不同,谁能给这两个力起个名字,并说出原因?

生:把F1称为动力,因为它能使杠杆转动,是主动的;把F2称为阻力,因为它阻碍杠杆转动,是被动的。

师板书动力、阻力

师:(师带头鼓掌)老师鼓掌的原因有两个:一是这位同学很善于动脑筋,二是回答得非常精彩。请同学们看图,力的方向实际上也就是力的作用线与杠杆的夹角θ,你们看,能把力的方向θ和力的作用点OA两个因素合成一个因素来研究吗?

(学生表现得有点迷惑)

师:你看我作一条辅助线,(过支点O向F1的作用线作垂线,交于点O),现在构成了一个RTΔOAC,角θ和OA、OC能否建立起联系呢?

生:能。Sinθ=OC/OA。

师:很好,上式也可写为OC=SinθOA,这样OC的变化就可代替OA、θ角的变化,我们在物理上把OC称为杠杆的力臂,谁能说一下力臂是怎样作的?

(生重述力臂的作法。)

师:刚才我们所作的是支点到力的动力作用线的距离,在物理上称为动力臂,那支点到阻力作用线的距离称为什么?

生:阻力臂。

(引导生作出阻力臂,并强调力的作用线是可延长或反向延长的,师简要板书动力臂、阻力臂的概念。)

师: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被称为杠杆的五要素。

(教师用大括号把支点、动力、阻力、动力臂、阻力臂括起来,并板书2、杠杆五要素)

师:现在,请同学们把生活中常见杠杆的五要素描述出来。

(师投出生活中常见杠杆实物图,学生练习杠杆五要素的画法,教师评析并矫正学生的不当做法。)

[力臂的引入合情合理,学生很容易地认识到了力臂引入的必要性,学生学会了简化处理问题的方法]

三、探究杠杆

投影一幅漫画:大力士与小男孩比赛推门。

师:经过一段时间的学习,同学们是不是有点累了?现在大家放松一下,看一幅漫画,请你充当裁判,看看谁将获胜?

(学生脸上洋溢着喜悦之情。)

生:小男孩

师:现在我是一名记者,来采访一下你们:你充当他们两人的裁判有什么迷惑的地方?

生:为什么大力士推不过一个小男孩?

师:你认为是什么原因呢?是不是小男孩有特异功能?请同位间讨论交流一下。

(学生积极讨论,热情高涨。)

师:谁来说一下你们讨论的结果是什么?

生一:大力士和小男孩作用在门上的作用点不同,导致了大力士的失败。

生二:他们作用在门上的力的大小和方向不同,也是造成小男孩获胜的原因。

生三:门可以看成是一个杠杆,他们两人作用在杠杆上的力和力臂不相同,这是造成小男孩获胜的原因。

[学生参入到漫画所创设的情景中,激起学习的热情。]

师:你能上来画出门的示意图并标出杠杆五要素吗?

(学生三上黑板画出杠杆示意图。)

师:从杠杆示意图和小男孩获胜的结果中,你能得到什么启示?

生:力臂越长,所用的力可能越小,力臂越短,所用的力可能越大。

师:由此看来,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存在着某一关系时,杠杆才会平衡。它们之间到底存在什么关系呢?现在我们一起来探究杠杆。

(师板书:三、探究杠杆)

师:科学探究的第一步就是提出问题,针对我们上面对杠杆平衡的讨论,你能提出什么问题?

生:杠杆平衡时动力、动力臂、阻力、阻力臂存在着怎样的关系?

(师板书:提出问题:F1、L1、F2、L2存在何种关系?)

师:要研究几个量之间的关系,一般把这几个量放在一个等式中去研究。例如X=Y的形式,X可以代表一个量式几个量的关系,同理Y也如此。现在请同学们猜想一下,F1、L1、F2、L2存在一个什么样的关系?同学们先思考,然后同位间讨论交流一下。

师:谁来说一下你的猜想?

生一:F1L1=F2L2

生二:F1+L1=F2+L2

生三:F1—L1=F2—L2

生四:F1/L1=F2/L2

生五:F1/F2=L2/L1

[等式概念的引入,降低了猜想的难度,为顺利突破难点作了铺垫。]

(师板书学生猜想的关系式,然后师生共同分析所猜想的五个关系式,发现生五的猜想是生一猜想的另种表达,可看作同一种猜想;并根据日常中两个量的相加或相减时其单位必须相同的条件,得出生三和生二的猜想是不合理的,因此,生二、生三和生五的猜想不需再检验了。)

师:以上关系式只是我们的猜想,要验证猜想是否准确怎么办?

生:实验验证。

师:通过实验验证上述关系式,需要获得哪些实验数据?

生:动力、动力臂和阻力、阻力臂。

师:现在我们每组都有带刻度的直杆、钩码、铁架台、光滑的圆轴。要获得我们所需的实验数据,如何去设计实验方案?请同学们思考、交流一下。

(学生思考、讨论,设计实验方案,教师巡回指导。)

师:现在请一组到讲台上将实验方案演示给同学们看一看。

(一小组上讲台演示实验方案并讲解。)

师:这组同学的实验方案行不行?你对他们组的实验方案有何建议?

生一:他们的实验方案可行,不过在使用杠杆前应调节杠杆平衡,即调节杠杆两端的螺母,使杠杆水平。

师:难道是杠杆倾斜静止就不算是杠杆平衡吗?

生一:对。

师:同学们对此问题有何看法?

生二:只要杠杆处于静止就算杠杆平衡。我认为杠杆水平的目的是因为可以直接读取力臂的长度,即挂钩码位置的刻度值就是力臂的长度。

(教师带头鼓掌,对生二精彩发言表示肯定和祝贺。)

师:谁还有不同的建议?

生三:我认为方案中还应有记录实验数据的表格。

师:你们小组设计了吗?

生三:设计了。

(教师拿来投在屏幕上。)

师:你们为什么要设计三次实验呢?

生三:一次实验具有偶然性,只有多次实验才能说明问题。

师:谁还有不同的建议或疑惑的地方?

生四:我有一问题:不知杠杆哪端的力为动力或阻力?

师(面向其它学生):谁能解答这个问题?

生五:哪端都可以。因为杠杆两端的拉力都是钩码的重力,动力和阻力只要我们规定就可以了。

师:回答的很好,我们就规定杠杆左侧所受的力为动力,杠杆右侧所受的力为阻力。现在一个完整的实验方案出炉了,万事具备,只欠东风,现在进行实验,不过,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合作。

学生进行实验,教师巡视,并参与小组实验,纠正学生不当的操作方式,检查学生参与实验的情况。

实验完毕,教师投出实验结果。

师:我们如何利用实验数据去验证我们的猜想呢?

生:把所得数据代入生一和生四的猜想中,看等式是否成立。

师:现在你们就利用所得数据去验证猜想吧。

(学生动手验算,同位交流结果。)

师:你们得到了什么结论?

生:生一的猜想是正确的,即F1L1=F2L2。

[引导学生通过实验探究归纳出实验结论,让学生成为“杠杆平衡条件”的“发现者”、课堂的主人翁。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也将自己作为学生的一员,与学生一起参与学习过程,实现教师角色的转换,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

师:我们在物理上就把此关系式称为杠杆平衡条件(教师板书:杠杆平衡条件:F1L1=F2L2)。下面,我们利用此结论做一下练习。

(练习:1、利用讲桌上的实验装置,变换杠杆一侧钩码的个数和位置,让学生回答出另一侧钩码的个数或位置,练习杠杆平衡条件的应用。2、利用杠杆平衡条件解释金字塔建造历史的猜想及钩码吊起铅球的原理。)

四、应用杠杆

师:我们学习物理知识的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遇到的实际问题,下面我们就来应用杠杆。请欣赏一段录相。

(教师放一段“应用杠杆”的影片。)

师:通过观看影片你获得了哪些信息?

生一:我知道了生活中的杠杆可分为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

(教师板书三类杠杆。)

生二:通过影片我知道省力杠杆的动力臂大于阻力臂,费力杠杆的动力臂小于阻力臂,等臂杠杆的力臂相等。

生三:省力杠杆省力但费距离,费力杠杆费力但省距离。

生四:生活中的羊角锤、铁皮剪、起子、钳子属于省力杠杆,船浆、镊子等属于费力杠杆,自行车上的车把、车闸、后货架上的货物夹等属于省力杠杆。

[让学生学会获取有效信息的方法,培养学生将所学知识与生活相结合的能力;此环节体现了物理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

三、小结

师:本堂课已接近尾声,到了我们谈收获的时侯了。通过本节课的学习,你在知识和方法上有哪些收获?还有哪些疑惑的地方没有解决?说出来我们互相交流一下。

生一:我知道了杠杆的定义、杠杆的五要素、杠杆平衡的条件。

生二:我知道了杠杆可分为三类:省力杠杆、费力杠杆和等臂杠杆,并且明白了省力杠杆省力但要费距离、费力杠杆费力但要省距离的道理。

生三:我懂得了用实验验证猜想的科学研究问题的方法,以及如何来描述几个量之间的关系。

生四:我有一个迷惑的地方:在实验时为什么要用这装置?使用别的杠杆不行吗?

师:同学们怎样看待这个问题呢?你们先小组间交流一下。

(小组间进行积极交流。)

生一:因为这一装置简单,并且可以直接挂钩码,通过钩码的重力来表示作用力。

生二:因为这一装置可以方便读取数据,例如可以直接读出力臂的长度。不过,也可以用其它的杠杆来做此实验,例如,我们可以把杠杆的支点放在一端,另一端用弹簧称向上拉,钩码可以挂在杠杆的不同位置上。

师:(面向其他同学)你们说可以吗?

生:可以(有部分生说不可以)。

师:可以用此装置进行实验探究,不过,向下的阻力还应包含杠杆的重力。

(听到这里,一生马上举手,想必是有疑问。)

生:我们做实验时的那个杠杆的重力为什么没算进去?

师:你提的问题很好,你所说的那个杠杆的支点在它的中点上,杠杆左右两端的重力及其力臂都相等,所以不影响杠杆平衡,也可以这样理解:整个杠杆的重心在它的中点上,而支点也在中点上,其重力的力臂为零,杠杆的重力与力臂的乘积也为零,因此不会影响杠杆平衡。

师:同学们还有疑问吗?

生:(响亮地、自信地回答)没有了!

师:这节课我们师生齐心协力地合作,顺利地完成了关于杠杆的学习任务,老师真诚地希望同学们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发现生活中的物理,去发现物理中蕴含的乐趣,不断追求,不断探索,努力攀登科学高峰!

[师生交流互动互惠,老师和同学共同分享新知,促进学习,达到师生、生生间知识的共识、共享与共进。] 课后反思:

上完这节课,我有一个深刻的体悟:教学的过程是教与学的交往、互动的过程,是师生双方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启发、相互促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教师既要放手让学生自主探究,又要适时点拨、引导、讲授,为学生顺利自主探究提供有力的帮助。

我在对于杠杆五要素的教学过程中,改变了过去直接讲授的方式,而是让学生在主动学习的过程中和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认识中,通过师生交流合作,引出杠杆的五要素。特别是力臂概念的引出,我考虑了很长时间,如果直接引出,可以节省时间,但不利于学生对力臂的理解和记忆,最后我通过在对“影响杠杆平衡因素”的简化合并的方法研究中,引出力臂的概念,这样符合了学生的认知规律。

对“杠杆平衡条件”采用探究式教学。通过漫画情景的创设,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产生疑问,提出了要探究的问题,然后,通过等式观念的讲解,使学生在明白“如何处理几个量之间的关系”的方法中,对杠杆平衡条件进行了猜想,既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又使学生学会了处理问题的方法。

关于“杠杆应用”的教学,采用了学生自主获取知识的方法,既培养了学生自学的能力,又加深了学生对“学习物理的最终目的就是应用物理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的认识。这一环节既充分体现了“物理来源于生活,又走向生活”的新课程理念,又让学生在交流中分享了彼此间的思考、经验和知识,从而达到了共同发展和提高的目的。

但是,我感觉我的课堂评价语言过于单调,忽视了评价的三重功能:一是让生知道“对”与“不对”;二是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三是给学生指明研究方向。

篇11:《观潮》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观潮》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观潮》教案

建立课堂:

起立、问好、询问到课人数。

复习:

这篇课文已经学习了三个课时,相信大家对字词、句子以及课文内容都掌握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上黑板听写几个问题。

导入:

大家也看到了,通过这几位同学的听写情况来看,对这篇课文基本上掌握了,当然其他同学也一样,现在就对课后习题作一个讲解。

教学内容:

一、 用指定的词语回答问题。

1、 为什么小羊不能过河?(涨)

2、 你写了多长时间的作业?(好久)

3、 椅子放在门口堵住了路,怎么办?(移)

4、 屋檐下的石头上为什么有小洞?(形成)

二、 根据课文内容来回答问题

1、 人们为什么要去盐官镇?

2、 观潮前和观潮来临时,人们是什么心情?

3、 文中是怎么样描写大潮的景象的?

4、 大潮后,江水有什么变化?

三、 按照HaFaLa软件上的图片,说一说观潮的过程。

(提问学生回答)

教学活动:

对照同学们课后习题的完成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

巩固复习:

运用字词造句,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测评:

点名回答问题,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小结:

《观潮》这篇课文到这儿就全部学习完了,通过完成课后习题反映出,同学们对本课的字词、句子以及文章内容都掌握了。

教学延伸(作业):

预习下一篇课文。

板书设计:

建立课堂:

起立、问好、询问到课人数。

复习:

这篇课文已经学习了三个课时,相信大家对字词、句子以及课文内容都掌握了,下面请几位同学来上黑板听写几个问题。

导入:

大家也看到了,通过这几位同学的听写情况来看,对这篇课文基本上掌握了,当然其他同学也一样,现在就对课后习题作一个讲解。

教学内容:

一、 用指定的词语回答问题。

1、 为什么小羊不能过河?(涨)

2、 你写了多长时间的作业?(好久)

3、 椅子放在门口堵住了路,怎么办?(移)

4、 屋檐下的石头上为什么有小洞?(形成)

二、 根据课文内容来回答问题

1、 人们为什么要去盐官镇?

2、 观潮前和观潮来临时,人们是什么心情?

3、 文中是怎么样描写大潮的景象的?

4、 大潮后,江水有什么变化?

三、 按照HaFaLa软件上的图片,说一说观潮的过程。

(提问学生回答)

教学活动:

对照同学们课后习题的完成程度,分别给予不同的奖励。

巩固复习:

运用字词造句,复述课文内容。

教学测评:

点名回答问题,了解学生对课文内容的掌握情况。

教学小结:

《观潮》这篇课文到这儿就全部学习完了,通过完成课后习题反映出,同学们对本课的.字词、句子以及文章内容都掌握了。

教学延伸(作业):

预习下一篇课文。

教学反思

《观潮》是四年级上册的第一篇课文,这个单元的课文介绍的都是大自然的奇观,让学生通过学习,边读课文,边感受大自然的美丽。《观潮》是一篇写景文章,作者寓情于景,通过对农历八月十八日的钱塘江大潮雄奇壮丽,气势非凡,抒发了热爱祖国壮丽山河的思想感情。

学生通过这篇课文的学习,不但要增长见识,学习作者的观察及表达方法,受到语文能力的训练,还要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热爱祖国壮美河山的思想感情。

一、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

课堂中不是老师一个人的独角戏,而是要通过创设情境,激发学生的兴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题,让学生通过自己的感悟得到知识。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所以在课堂的教学环节中,我让学生跟着作者一起去钱塘江大堤上去观潮,通过图片欣赏感受潮来时的壮观景象。激发起每个学生的学习兴趣,让每个学生都有感而发,都感受到当时的雄奇壮丽,气势非凡。

二、指导朗读,感受景象

课堂中我注重学生的朗读,让学生讲自己的体会,感悟通过自己的朗读来表达,通过朗读来感受当时的景象。首先我让学生选择自己喜欢的句子来读一读,读后再谈一谈感受如何,接着我让学生来观看图片,感受当时的景象,再次读一读课文中相应的句子,此时学生的感情更为丰富。接着由我来读,让学生闭上眼睛,边听脑海中边浮出当时的画面,更进一步帮助学生感悟自然美和语言美。

三、品读课文,学习课文的表达方式

这篇课文作者在写的时候抓住特点按一定的顺序来写,教学过程中抓住重点段落,重点词句来品析,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内容,学习作者的写作手法,为写作文打下更好的基础。例如,我在教学第三自然段时,我先让学生默读,并找出描写大潮形态和声音的句子,先让他们读一读,接着让他们说说作者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这样写好在哪里?学生很快能回答出作者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但是对于这样写的好处,学生回答的不够好,这样写能具体形象地写出从近处看到的钱塘江大潮,听到的声音和看到的景象,充分体现了钱塘江大潮非凡的气势。让学生在以后的写景作文中也可采用这种修辞手法,将景物描写的更加具体形象,生动。

篇12:《揠苗助长》教学实录及反思

《揠苗助长》教学实录及反思

一、谈话

师:小朋友们喜欢寓言故事吗?你们知道哪些寓言故事呢?

生:狐狸和乌鸦

生:狮子和蚊子

生:狐狸和葡萄

师:寓言都很简短有趣,又都告诉我们一个深刻的道理。我们书中的第24课有两则寓言。今天我们学习其中一则

(揭示课题。齐读课题。)

二、初读

师:这里的苗助长分别是什么意思?

生:苗是禾苗,助是帮助,长就是长大啦。

师:对。如果你想让自己的禾苗长得快些,有什么好办法呢?

生:我要给它浇浇水,施施肥。

生:我还要给它拔拔草呢。

生:我想我只要把禾苗稍微拔起一点点就行了。(众笑)

师:古时候的宋国有一个农夫,他为了让禾苗长大,用的办法和我们刘青松小朋友想的办法是一样的,拔苗。拔苗又叫

生:揠苗。

师:揠苗助长又叫

生:拔苗助长。

师:拔苗真的能让禾苗长大吗?打开课文,自己轻声读读,读到你觉得很有意思的地方就多读几遍。

师:谁来读?你觉得哪儿特别有意思?读给大家听。

(学生分别选择了文中的自然段阅读。其中樊知阳小朋友把纳闷的纳读成耐,让小朋友一起帮助他读了第三遍后读正确。)

三、究因

师:这真是个有意思的故事。农夫费了很大劲去拔禾苗,为什么禾苗都枯死了呢?那还得从他种了禾苗后说起。谁来朗读第一自然段,看看农夫种了禾苗后是怎样的心情?(一生朗读。)

生:他种了禾苗后十分焦急。

生:我也是这样想的。

师:自己读读第一自然段,边读边圈画,你们是从哪儿看出他急着想让禾苗长大的?(学生认真的读书,圈画。)

师:你们是从哪儿看出他很急的呢?

生:他天天到田边去看禾苗呢。

生:还有巴望也看出他很急。

生:他觉得禾苗一点也没有长。

师:是总觉得禾苗一点没有长。

生:还有十分焦急中也看出来的。

师:小朋友们真会读书。读到巴望这个词,你好象看到了农夫什么样儿?

生:我好像看到他在田边转来转去呢。

生:我也好像看到他弯下腰在一棵禾苗前面眼巴巴的看着。

师:我们读书就要这样读。读着读着好像看到了书中的人的样儿,这就叫读进书里去了。我们朗读这一段时,就要边读边想像他着急的样儿。(指导朗读第一句。)

师:自己再读读这一段,读到哪儿你又好像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

生:读到他天天到田边去看,我好像看到他天蒙蒙亮就去看禾苗。

师:今天去了明天去吗?明天去了后天还去吗?大后天呢?

生:去的,都去的。

师:你们听到他和禾苗说了什么了吗?

生:他说:禾苗呀禾苗,你怎么长这么慢呀,我都快急死啦。(众笑)

生:我听到他在大声说:禾苗呀禾苗,你再不长,我可要采取措施啦。(众笑)

师:农夫的样子都被我们看到了,他对禾苗说的话也被我们听到了!下面看老师写十分焦急的焦,看下面的四点像什么?

生:(恍然大悟)像流下来的汗。

师:像谁干什么去流下的汗?

生:像农夫着急的去看,跑得很快流下的汗。

师:真像,还像什么?

生:还像火。

师:这把火在哪儿烧呢?

生:在这个农夫的心里。

师:对呀,他急得呀,心里火急火燎的。还像什么?

生:还像小禾苗,上半部分好像农夫在田边转来转去。

师:嗯,还像什么呢?

生:还像农夫去看禾苗,他跑得飞快,两只脚都变成四只脚啦。(众笑)

师:咱们祖国的`汉字多么形象,能让我们产生许多联想呢。在书上描红写一个焦字。注意写好这四点。

师:我们再来读这一段,看谁能把他焦急的样儿读出来。谁来读?(一生朗读。)

师:可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心里十分焦急。 这一句读得还不够。禾苗是真的一点也没有长高吗?

生:不是的,禾苗在长,但是天天去看,是看不见它在长的。

师:为什么他总觉得禾苗一点儿也没有长高呢?再读读。(该学生再读。)

师:这一回好多了。你脸上的表情就告诉了我。咱们一起读。(老师提示):如果你觉得就是这个人,做做动作也可以。

师:说一个人急还有好多成语呢。老师向大家介绍几个(词卡揭示:迫不及待、急于求成、急不可待、操之过急) 一起读一读。

四、感悟

师:农夫是这么的操之过急,觉得禾苗是一点儿也没长大。于是他开始想办

法了。他想啊想啊,好不容易想出了一个办法,是什么?

生:拔苗!

师:他是怎么拔的,对于这个办法你们有什么看法呢?和同桌说说你的看法。

生:他是把禾苗一棵一棵往上拔的。我觉得他很傻的,禾苗应该在土里自己长大的呀。

师:你说得很有道理。

生:我觉得他的做法是不对的,你想让禾苗长大,只有认真去种呀,比如给它施施肥啦,浇浇水啦。把苗拔起来,禾苗不是吸收不到营养了吗?

师:刘青松,一上课你说也想把禾苗稍微拔一点点的,现在听了大家的话,有什么想法没有?

刘青松:我不想拔啦,拔苗要把苗拔死的。

师:已经明白啦。可农夫不明白呀,他以为这是个好办法呢。所以一想出办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提示:怎么拔得?),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累得(筋疲力尽)

师:想一想,他累成什么样了?

生:他累得骨头都散了架了。

生:他累得腰都酸了。(师:那叫腰酸背疼)

生:累得连回家的力气都没有了。(师:那叫有气无力)

师:再来看这个疲字,是不是很容易记住了?(老师范写疲字。用彩笔标出病字头)

生:哦,对的,他累得好像病了一场,一点力气也没有啦。

师:他拔禾苗累得筋疲力尽。再来看看被他拔起的小禾苗,现在你们就是这一棵棵小禾苗了,你们会说什么呢?

生:我会说

师:你就直接说吧。(众笑)

生:哎呀,疼死我啦,赶快把我放到土里去吧。(众笑)

师:这棵小禾苗在伤心的哭呢!

生:农夫呀农夫,你花了这么大的力气把我们拔起来,你会后悔的呀(众笑)再过一年我们就可以丰收啦。(众笑)

师:不用一年的,只要几个月禾苗就会长大,就会有收获啦。可是农夫急得一天都等不及啦。

生:你把我们拔起来,还想不想丰收啦?(众笑)

师:这颗小禾苗在气愤地说。

他可没听到禾苗的话,还满以为禾苗都长高了呢!回到家,他兴致勃勃地说──,

师:(紧挨着疲字范写勃字,并用彩笔标出勃字右半部分的力)刚才农夫还是筋疲力尽的,现在哪来那么大的力气呢?

生:他一想到禾苗长高了,就特别高兴。

生:他以为禾苗长大了,力气又来了。

师:那好,让我们把他兴致勃勃说的话读出来,他说话时一定还在用手比划着。大家可以做做手势,再兴致勃勃地说

五、明理

师:禾苗真的长高了一大截吗?他的儿子很纳闷,心中会想什么呢?

生:真的吗?一天功夫就会长高一大截吗?

师:第二天跑到田里一看,所有的禾苗都(枯死了)。

师:如果你就是农夫的儿子,看到禾苗全枯死了,心里一定有许多想法,回去会怎么开导你爸爸呢?农夫看到禾苗都枯死了,会伤心地说什么呢?听了儿子的话后,又会怎么说呢?同桌想像一下,演一演,看谁最能让爸爸明白自己错在哪里。

(反馈表演:指名两生表演。)

师引导:儿子看到禾苗全都枯死了,就急匆匆地赶回家去

儿子:爸爸,爸爸,禾苗全都枯死啦。

农夫:不会吧,昨天还长高一大截呢。

儿子:真的呀,不信,我带你看看去。看,这是不是枯死的禾苗。

农夫:哎呀,真的死啦?怎么会死的呀?

儿子:你把禾苗的根拔出来,它吸收不到营养就死啦。

农夫:那赶快在禾苗的叶子上浇点水,让它活过来呀。

儿子:那可不行呀。

农夫:怎么不行?浇点水它就不会枯啦。

(师见儿子愣住了,提醒:快告诉爸爸,禾苗是靠什么吸收水分禾营养的。)

儿子:爸爸,我告诉你,禾苗是靠根吸收水分禾营养的,现在根都死啦,再浇也没有用啦。

农夫:那怎么办呢?

儿子:下回再种就不能拔苗啦。

师:听着儿子的话,看着眼前枯死的禾苗,想着自己拔禾苗拔得那么辛苦,农夫好伤心,好难过,他叹了一口气说

农夫:哎呀,早知现在何必当初呀(众笑)拔苗是不能让禾苗长大的呀。以后种禾苗我可得吸取教训啦。

(学生鼓掌)

师:是呀,禾苗的生长需要阳光、水分和养料,在土壤中慢慢长大,这是禾苗生长的规律。他急于求成、操之过急,所以坏了事儿。这个寓言告诉我们办其它事情也一样,都急不得。

现在这个农夫是懊悔不已呀,他发誓以后再也不拔苗了。到了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了,这回,他吸取了上一次的教训。可是你们知道吗,农夫种的禾苗最后又都死了,禾苗怎么会死的呢?请小朋友们小组合作编一个新的寓言故事。看谁的故事编得棒。

生:第二年,农夫又种禾苗啦,他吸取了教训,不去拔苗。他想,儿子不是说过不能急吗,就让他慢慢长大吧。于是农夫不去管不去问,田里长了许多杂草,禾苗的叶子上都是虫子啦。最后,禾苗又死啦。

师:真棒,你的故事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不能一会儿这样,一会儿那样。

师:明白了,办事情不能太性急,但是也不能走向另一端,为了怕犯错误,就连正常的事情也不去做了。

六、拓展

师:《揠苗助长》这个寓言故事是我国古代一个大学问家孟子写的,离现在已经有两千多年了。孟子的原文只用了短短41个字,可有意思了。听老师吟诵古文。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芒芒然归,谓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长矣。其子趋而往视之,苗则槁矣。

师:今天学的寓言就是根据这篇古文来的。自己对照我们今天学的课文读一读,再看看下面的解释。一定能读懂许多。

(学生练读古文。)

师:你读懂了哪些呢?

生:我读懂了宋人有悯其苗之不长而揠之者,就是我们课文中的第一第二自然段。

生:我读懂了茫茫然归,就是很疲劳地回家了。

师:小朋友的收获真大,不仅读了课文,还读了古文呢。下面我们一起读。读的时候大家还可以晃晃小脑袋。(学生朗读时,纠正读音矣。)

师:同学们,从远古时代起,许多国家,许多民族中就有了寓言,像我国的古代寓言,古希腊的《伊索寓言》,俄国伟大作家克雷洛夫的《克雷洛夫寓言》,法国寓言诗人拉封丹写的《拉封丹寓言》等等,充满智慧的人民又创造了许多现代寓言故事。(展示书籍),这些优秀的作品充满了智慧的故事和话语。有兴趣的,课后可以多找一些来读。

教后反思

新课程改革倡导我们要给学生终身收益的东西。什么才是让学生终身受益的东西呢?我以为,文化的品质与素养应该是一种更加可以让人终身受益的东西。寓言文化就是诸多文化现象中的一朵瑰丽的奇葩,是最具智慧的文化经典,它能引导儿童探寻意义,沐浴传统,丰富涵养,提升悟性,充满睿智和灵性地观照世界,表现世界。《揠苗助长》便是其中一则传统寓言。它展现了一个急于求成而揠苗助长的可笑而滑稽的农夫形象,让学生明白做事不能操之过急,违反规律的道理。

著名语文教育家李吉林老师的一句话:要把孩子教聪明了。这里的聪明,我认为便是智慧的悟性。语文教学中就是要启迪儿童的悟性,激发儿童的灵感,在塑造优秀品质,陶冶优雅性情,培养宽广胸襟的过程中,让眼界更为开阔与高远,让心智更为聪颖与灵慧。

寓言教学从某种意义上说是一种有儿童特点的哲学教育。儿童也有探求哲理的潜在欲望和能力,只是这种欲望和能力,离不开具体可感的形象支撑。帮助儿童学好寓言的最好策略是充分利用寓体的形象性,引导儿童在深切的感受中领会寓意。所以本课教学中,创设的一个个活动情境,就是要让学生充分感受农夫的可笑而又发人深思的形象,如品味巴望天天总觉得等具有讽刺意味的词语,想像焦字的四点像什么?或者角色互换,扮演农夫、小禾苗进行夸张式的表演或思考,寓言故事续编等,身临其境的去感悟、体会、想象角色的心理活动,在充分的感受中萌动直观的推论,获得心灵的顿悟。

课堂教学的实效表明,在某种程度上,儿童就是小小哲学家,他们能在短时间内,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寓言故事。能很清晰地明白农夫错误的原因,并从中明白故事的道理。因此学生只有在活动和情境中,与教材对话,与角色对话,才能产生积极的内部言语,在这些语言的逻辑思维活动中,获得大脑两个半球的交替兴奋,从而形成自己生动的思想,成为会思考,会探索的有智慧的人。

学生生活在母语的环境中,寓言作为一种文化载体,应让学生从小接受熏陶与感染。教学中补充成语,感悟汉字的形象性,阅读孟子写的原文,明白多国家、多民族寓言的丰富性等等,无不蕴涵着语文教学的文化追求。让学生在学习寓言的过程中感悟这一充满智慧的寓言文化的独特魅力与悠久历史。对丰厚学生的语文素养,无疑具有重要的作用。

篇13:《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一剪梅》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刚才我们总结了鲍照《拟行路难》、杜甫《蜀相》、陆游《书愤》等作品传达的不同的感情,把个人遭际和家国之恨融合在一起。接下来,我们再学习一下李清照的《一剪梅》,看看作者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思考一下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五分钟以后)

学生1:这首词的下阕有八个字“一种相思,两处闲愁”,作者表达了一种忧愁。

老师:这种情感从何而来?

学生1:她想她老公了。

(其他学生笑)

老师:对。李清照思念自己的丈夫写了这首词。(板书:相思之愁)那她丈夫去哪里了?去做什么了?

学生1:我不知道。

老师:好,请坐。哪位同学再把这首诗的背景补充一下?

学生2:大概是去玩了。

老师:你请坐。来,我们来看一下这张图片,元代伊世珍《琅旨恰酚姓庋的记载:“易安结婚未久,明诚即负笈(jí)远游。易安殊不忍别,觅锦帕书《一剪梅》词以送之。”这里的“笈(jí)”字意思是“书箱”,“负笈(jí)远游”就是到外地求学去了。

学生3:“结婚未久”就去外地学习了。这么爱学习?

老师:是啊。赵明诚是个金石学家,金石学就是主要研究过去的铜器和碑石以及上面的文字的一门学问。光成家也不行呀,还要立业。现在我们再回到这首诗上,我找两个同学说一说你喜欢文中的那些句子和为什么喜欢

学生4:我喜欢“花自飘零水自流”,因为写得很唯美。

老师:唯美。这说明你的感觉很敏锐,不过这只是对这句话的欣赏,能不能把这句话放在整首词中去看。

学生5:老师,我来补充一下。我也喜欢这句话,我觉得欣赏的时候应该和后面的“一种相思,两处闲愁”联系起来。我感觉这是把“花和水”比喻成“闲愁”,“化有形为无形”,还有点通感的意思,把视觉转化为感觉。

老师:很好!请坐。你的鉴赏注意了前后联系,还品味出艺术方法,这就把感性认识上升到了理性认识。很好!现在我们回忆一下几首诗中的语句,我说上句,同学们说下句。“关关雎鸠――”

学生:在河之洲。窈窕淑女……

老师:桑之未落

学生:其叶沃若

第2页 /(共3页)

老师:桑之落矣

学生:其黄而陨

老师:孔雀东南飞

学生:五里一徘徊

老师:花自飘零水自流

学生:一种相思,两处闲愁

老师:我为什么让大家回忆这些句子?你意识到了什么?

学生6:“花自飘零水自流”是兴的手法。

老师:说得好,兴的手法是“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现在总结一下,这两句话的艺术手法是借景抒情,又兼有比兴手法。那这句话在整首词中有什么样的作用?

学生7:承上启下。承接上文中对景物的描写,有引起下文的抒情。

老师:上文中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色?下文中抒情的结果如何?

学生7:景物描写有“红藕香残,鸿雁传书,月满西楼”;抒情的结果是“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老师:请坐。你是用原文来回答的问题。很好!哪个同学根据他的回答来生发一下,展开来说。

学生8:老师,我能先说一下自己的疑问再回答您的问题吗?

老师:请讲。

学生8:“轻解罗裳,独上兰舟”,我知道是说作者乘船游玩,可是,可是“轻解罗裳”什么意思?是去游泳吗?

(其他同学大笑,他也有点不好意思。)

老师:我先纠正你一个字的读音,“轻解罗裳(cháng)”不读“shang”古人“衣”和“裳(cháng)”是分开的,“衣”是上衣,“裳(cháng)”是下衣。“轻解罗裳”的“裳”在这里统指“衣服”。谁来解答一下这个同学的疑问?

学生:......

老师:好,我来说一下。此处的“罗裳”是指待人接物时候的穿戴,是“盛装”;“轻解罗裳”就是换上“便装”的意思。明白了吗?

学生8:明白了,就像我们爬山要换上运动鞋一样。我觉得景物描写上“红藕香残”应该理解为“红色的荷花只留一点淡淡的残香”,一个“残”字让觉得很伤感、很凄凉。“谁寄锦书”说明,她的丈夫并没有来信。所以,才有下阕的“无计可消”的愁情。

老师:请坐。说得不错,你对“红藕香残”这四个字的理解很准确,“玉簟秋”的“秋”有“凉”的意思,是感觉也是心情。你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感受,把景和情结合起来鉴赏,这就叫做“以意逆志”。除了这一点,我们还学了“知人论世”的鉴赏方法。我们这节课运用了吗?

学生9:没有。

第3页 /(共3页)

老师:没有吗?

学生10:我们知道了赵明诚外出学习,李清照一个人在家思念丈夫,才有了因为相思而生闲愁。

老师:“因相思而生闲愁”总结得很精练!刚才那位同学,你为什么觉得没有用“知人论世”的鉴赏手法呢?

学生9:我现在知道用了,但我觉得还不充分,因为你还没有介绍作者。

老师:呵呵!请坐。你补充得很及时,现在我们回过头来,看看李清照的生平。看着PPT,低声读一读。

学生:李清照(1084-1155),山东省济南章丘人,号易安居士。宋代女词人,婉约词派代表,有“千古第一才女”之称。早期生活优裕,与夫赵明诚共同致力于书画金石的搜集整理。金兵入据中原时,流寓南方,境遇孤苦。所作词,前期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形式上善用白描手法,自辟途径,语言清丽。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反对以作诗文之法作词。代表作有《易安居士文集》《易安词》(已散佚),后人有《漱玉词》辑本,今有《李清照集校注》。

老师:现在离下课还有三分钟,哪位同学还有疑问?

学生11:老师,我记得你在讲《长恨歌》的时候说“夜雨闻铃肠断声”是“雨霖铃”这个词牌的来历,并且还说每个词牌都有来历。那“一剪梅”这个词牌是怎么来的`?

老师:好。请坐。请看大屏幕。一剪梅因周邦彦词起句有“一剪梅花万样娇”,乃取前三字为调名。又韩W(biāo)词有“一朵梅花百和香”句,故又名《腊梅香》,李清照词有“红藕香残玉簟(diàn)秋”句,故又名《玉簟秋》。这只是简单的介绍,有兴趣的同学,可以自己搜集资料,了解一下这个词牌的格律和结构,也可以试着填词。

今天的作业时:背诵这首词。

【教学反思】

“自”字的魅力

――由“花自飘零水自流”说起

这堂课流程比较完整,生成的东西也很多,比我预期的结果要好,很可能是因为学生听过《一剪梅》这首词的流行歌曲版,比较熟悉歌词。如果一定要说自己的功劳的话,就在于点拨恰到好处;这堂的不足之处在于,时间太短,有些地方(如对词中“红藕香残”“月满西楼”等意象)没能充分展开。

下课以后,我仍觉得意犹未尽,放下电脑,打开书,重读了这首词,又回顾了学生的发言。学生一眼就喜欢上了“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给我的印象很深,除了整首词的意境很美之外,我也很喜欢这一句。为什么会这样呢?

我在办公室来回走了几步,打开门和窗,觉得整个楼道空荡荡的,整座教学楼空荡荡的,好像只有我一个人占据整个教学楼。思及此,灵光一现,“自”字让我心头一动,从脑海中飘然而出。于是我写下如下文字。

“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观物,物皆著我之色彩”,“花自飘零水自流”这句话的魅力不仅在于“飘零”,更在于两个“自”字。花随水流,本来是自然现象,“飘零”二字融愁情入自然之景,两个“自”字更加明晰和深化了愁情。“花之飘零”与“水之流动”似乎两不相干,实则彼此一体,无法分开。两个“自”字拉开了花和水的距离,即景抒情,又兼比兴,和“一种相思,两处乡愁”具有相同的结构,意蕴可互相生发。分离之苦,如同无形的上帝,亚当夏娃本应互相扶持,共同消解上帝的惩罚,而事实是,李清照和赵明诚人在两地,各自漂泊,唯有分流水落花于两方以喻相思之苦。“自”字有孤独之情,有分离之意,这大概就是它的魅力所在。

无独有偶,喜欢用“自”字的人不止易安居士一人。在第一单元“以意逆志,知人论世”这个专题中,这个字就出现了很多次:

塞上长城空自许(陆游《书愤》),“自许”有一厢情愿的遗憾;

映阶碧草自春色(杜甫《蜀相》),“自春色”有无人欣赏的落寞;

各自东西南北流,酌酒以自宽(鲍照《拟行路难》),“各自”有种让人乏力的宿命感,“自宽”有愤懑难解的自怜。

这些句子当中“自”字的运用,各有其意,各抒其情,各具魅力。但相比较而言,以上诸句都未跳出自我的小圈子,唯有易安居士“花自飘零水自流”一句,入乎景内出乎其外,能以“奴仆命风月”,又能“与花草共忧乐”。41

《巧用废品学制作》教学实录及反思

《老人与海鸥》的教学实录及反思

音乐巨人贝多芬教学实录及反思

《阳光》的听课实录和反思

五年级上册《变色龙》教学实录与反思

《口哨与小狗》教学实录

《江凡》教学实录及教学反思

五年级作文课教学实录

《亿以上数的写法》公开课教案及教学实录

一个教师的实践与反思

我想优秀教学实录及反思
《我想优秀教学实录及反思.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想优秀教学实录及反思(精选13篇)】相关文章:

小学语文教师个人成长研修计划2022-08-26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课堂实录及反思2022-06-15

《妈妈睡了》教学优秀教学实录2023-04-08

教研主持词2022-11-28

一师一优课活动总结2022-11-20

数学培训方案2022-12-10

教育教学优秀案例2022-06-27

洞洞里的秘密活动实录及反思2023-09-03

水调歌头的教学实录2022-07-26

《只有一个地球》教学实录之三2023-1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