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

时间:2022-06-15 05:25:48 数学教学总结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精选19篇)由网友“清风徐来”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

篇1: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

本班学生共46人,上课能够专心听讲,积极思考但是回答问题不够踊跃。下课能够按要求完成作业,正努力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但是也有个别分学生的学习习惯较差,有的上课注意力不集中,小动作较多,控制不好自己,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学习和习惯,针对本班的实际情况,对本学期的教学情况做如下总结。

一、 主要收获和体会:

1、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设计课的类型,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认真备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进行总结,写好教学后记。 现在网络上的备课资料很多,但每一节课对于不同的班级来都是一种创新的过程。因为对于每个教师来说,要选择与自己班级学情相符合的教学设计是需要功夫的,所以在每次上课前,我都要认真参考教案,设计或是修改一下教案,让教学设计与实际教学相符合,

2、 提高口算能力。第一,就是要训练他们的正确性,第二,要训练他们的速度。要求每分钟正确口算出15道口算题。教学完第六单元时,就每天开始训练学生的速度了,每节课做一页或半页口算卡,开始我按速度与正确性来给学生评奖。规定学生在5分钟内完成45道题。以后逐步提高数量。在这种训练中,学生的计算能力加强了,计算的速度加强了,做事的态度有较大的改变,尤其是平常那些拖拉的现象基本上是看不到了。

3、关注学困生,帮助他们共同进步。由于各种方面的原因,

一年级就出现了学生的个体差异。我们班的永琦、国宇等几个学生由于家庭原因、个人原因导致学习上的不理想,我与他们的妈妈联系了几次,讲到关于具体情况该在家庭中怎样辅导,家长十分配合学校,不到半个学期,不但进步了,也到了较好的收获,他的数学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我抓住他的进步点,在课堂上,在家长座谈会上,我都是点名表扬了他,现在他的学习是完全没有问题的了,他是成功地转换了。

三、存在的不足之处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完成质量不高。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实践性家庭作业的督导不力,孩子学习习惯不好。

3、没有关注到每一个学生,老师的关注度没有平均分配。我习惯是抓两头,放中间。

四、今后努力方向和设想

针对本学期在教学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和不足,在今后的工作中着重抓好以下几点:

1、结合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直观、电化教学手段,精心备课,面向全体学生教学,抓牢基础知识,搞好思想教育工作。精心上好每一节课,注重学生各种能力的培养和知识应用的灵活性。

2、及时辅导落后生,抓住他们的闪光点,鼓励其进步。注重学生各种能力和习惯的培养。

篇2: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

时间很快一学期又要结束了,这一学期我仍然担任一年级的数学课教学工作,教学期间我能及时批改作业、做好课后辅导工作,严格要求学生,使学生学有所得,不断提高,从而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和思想觉悟,并顺利完成教育教学任务,为了更好地做好今后的工作,总结经验、吸取教训,本人就这学期的工作小结如下:

一、备课方面

认真备课,不但备学生而且备教材备教法,根据教材内容及学生的实际,拟定采用的教学方法,并对教学过程的程序及时间安排都作了详细的记录,认真写好教案。每一课都做到“有备而来”,每堂课都在课前做好充分的准备,并制作各种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的有趣教具,课后及时对该课作出总结,写好教学反馈。

二、教学方面

增强上课技能,提高教学质量,使讲解清晰化,条理化,做到线索清晰,层次分明,言简意赅,深入浅出。在课堂上特别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加强师生交流,充分体现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学得容易,学得轻松,学得愉快;注意精讲精练,在课堂上老师讲得尽量少,学生动口动手动脑尽量多。

三、提高业务水平方面

在教学中如有疑虑,我能虚心请教老教师及其他老师。在教学上,有疑必问。在各个章节的学习上都积极征求其他老师的意见,学习他们的方法,同时,多听老师的课,做到边听边讲,学习别人的优点,克服自己的不足。

四、作业批改方面

在布置作业时争取做到有针对性,批改作业时做到面批面改。让学生的练习有针对性,有层次性,同时对学生的作业批改及时、认真,分析并记录学生的作业情况,将他们在作业过程出现的问题作出分类总结,进行透切的评讲,并针对有关情况及时改进教学方法,做到有的放矢。

五、培优转差工作

除了在课堂上进行辅导外,在课后为不同层次的学生进行相应的辅导,以满足不同层次的学生的需求,避免了一刀切的弊端,同时加大了后进生的辅导力度。教给他们学习的方法,提高他们的技能。并认真细致地做好查漏补缺工作,把他们以前学习的知识断层补充完整,这样,他们就会学得轻松,进步也快,兴趣和求知欲也会随之增加。

六、积极推进素质教育。

目前的考试模式仍然比较传统,这决定了教师的教学模式要停留在应试教育的层次上,为此,我在教学工作中注意了学生能力的培养,把传受知识、技能和发展智力、能力结合起来,在知识层面上注入了思想情感教育的因素,发挥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让学生的各种素质都得到有效的发展和培养。

七、培养学生的学习习惯。

在课堂上,大部分学生都能专心听讲,课后也能认真完成作业。有个别同学学习习惯还未养成,就会在课堂上听讲注意力不集中,为了解决这一系列问题,我从提高同学的学习积极性入手,根据学生的学习成绩,书写速度等一些因素分成小组开展了学习竞赛活动,在学生中兴起一种你追我赶的学习风气。为他们定下学习目标,时时督促他们,对于个别后进生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分析原因,鼓励他们不要害怕失败,要给自己信心,并且要在平时多读多练,多问几个为什么。同时,一有进步,即使很小,我也及时地表扬他们。经过一个学期,绝大部分的同学都养成了勤学苦练、认真听讲的习惯,形成了良好的学风。

八、不足之处及今后的改进措施

1、一部分学生对学习的目的不够明确,学习态度不够端正。上课听讲不认真,家庭作业经常完不成。

2、有些家长对孩子的学习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学生家庭的不配合,造成了学习差。

3、还有一部分是,反映问题慢,基础太差,是造成了不及格现象。

4、由于课时少,学生练习的不够精、不够深,学生的自学意识薄弱,个别学生上课小动作较多,为此,下学期我将在课堂设计上层次更分明一些,使个层面学生都能感兴趣。

应调动学生更大的积极性,在教学中进一步的做到精讲多练,在教学方法上形式再多样化一些,在教学水平上继续提高。

看过“人教版一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3篇 ”的还看了:

1.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工作总结

2.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

3.小学一年级数学教学心得

篇3: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总结

在进行测量、分物或计算时,往往不能正好得到整数的结果,这时常用分数来表示。

25、一个物体、一些物体等都可以看作一个整体,把这个整体分成若干份,这样的一份或几份都可以用分数来表示。

一个整体可以用自然数1来表示,通常把它叫做单位“1”

32、两个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它们最大的公因数,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

33、公因数只有1的两个数,叫做互质数。

34、3/4的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像这样的分数叫做最简分数。

38、用分子除以分母除不尽时,要根据需要按“四五入”法保留几位小数。

分数与小数可以互化:3/10=3÷10 → 3÷10=0.3 → 3/10=0.3

39、同分母分数相加、减,分母不变,只把分子相加减。

异分母分数相加、减时,先通分,再按同分母分数相加减。

>>>下一页更多精彩“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资料”

篇4: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总结

13、长方体是由6个长方形(有时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14、在一个长方体中,相对的面完全相同,相对的棱长度相等。

15、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16、正方体是由6个完全相同的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

17、正方形可以看成是长、宽、高都相等的长方体(即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18、长方体或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它的表面积。

相邻面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 1平方米=100平方分米,1平方分米=100平方厘米。

19、物体所占空间的大小叫做物体的体积。计量体积要用体积单位。

相邻体积单位的进率是1000,1立方米=1000立方分米,1立方分米=1000立方厘米。

即:1 m3=1000 dm3,1dm3 =1000 cm3

20、常用的体积单位:立方厘米(cm3)。立方分米(dm3)。立方米(m3)

21、长方体或正方体底面的面积叫做底面积。

22、箱子、油桶、仓库等所能容纳物体的体积,通常叫做它们的容积。

23、计量液体的体积,如水油等,常用容积单位升(l)、和毫升(ml )。

1升=1 dm3,1毫升=1 cm3

相邻容积单位间的进率是1000,即:1 升=1000 毫升,或1l =1000 ml

24、长方体或正方体容器的计算方法跟体积的计算方法相同。但要从容器里量长、宽、高。

长方体的特征:长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相对的两个面的面积相等,

相对的4条棱的长度相等,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宽、高。

正方体的特征:正方体有6个面,12条棱,8个顶点,6个面的面积都相等,12

条棱的长度都相等。

表面积:物体表面所有面积的总和。

长方体的表面积:长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长方体的表面积。

长方体表面积公式:长方体的表面积=(长×宽+宽×高+长×高)×2

用字母表示:s=(ab+bh+ah)×2

正方体的表面积:正方体6个面的总面积叫做正方体的表面积。

正方体表面积公式:正方体表面积=棱长×棱长×6

用字母表示:s=6a2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底面积×高

用公式表示:v=abh=sh

正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底面积×高

用公式表示:v=a.a.a=a3=sh

篇5: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总结

分数单位:把单位1,平均分成若干份,表示其中1份的数叫分数单位。

分数与除法之间的关系:被除数÷除数=被除数/除数 用字母表示为:a÷b=a/b(b≠0)

真分数:分子比分母小的分数叫真分数。

假分数:分子比分母大或分子和分母相等的分数叫做假分数。

带分数:由整数和真分数组成的分数叫带分数。像1 ,1 ……这样的数叫做带分数。

假分数化带分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除得的商为带分数的整数部分,余数为带分数的分子,分母不变。

带分数化假分数的方法:用带分数的整数乘分母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整数化为给定分母的分数的方法:用整数乘给定分母的积作分子,分母不变。

分数的基本性质:分数的分子和分母同时乘或者除以相同的数(0除外),分数的大小不变。

最简分数:分子和分母只有公因数1的分数(分子和分母是互质数)。如:3/4

约分:把一个分数化成和它相等,但分子分母比较小的分数。

通分:把异分母分数分别化成和原来分数相等的同分母分数。

分数化成小数的方法:用分子除以分母 。

小数化成分数的方法:一位小数化为分母为10的分数,二位小数化为分母为100的分数,三位小数化成分母为1000的分数,然后再约分成最简分数。

篇6: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总结

40、平均数:一组数据中均数的求法:各数据之和除以数据个数。

中位数:一组数据中,居中的一个数叫中位数或中间两个数据的平均数。

中位数的找法:先按从大到小或从小到大排列,如果数据是奇数个,中间的

一个数为中位数。如果数据是偶数个,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为中位数。

众数:一组数据中,出现次数最多的那个数为众数。

41、众数能够反映一组数据的集中情况。

42、在一组数据中,众数可能不只一个,也可能没有众数。

43、复线统计图能够清晰分析两组数据的差别。

篇7: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总复习资料总结

一:观察物体

(无)

二:因数与倍数

1.因数与倍数

在整数除法中,如果商是整数而没有余数,我们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是被除数的因数。

例如:12÷6=2,我们就说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12÷2=6,所以12是2的倍数,2是12的因数。注意:为了方便,在研究因数与倍数的时候,我们所说的数指的是自然数(一般不包括0)。

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是1,最大的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其中最小的是它本身,没有最大的。

2、3、5的倍数特征

整数中,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偶数(0也是偶数),不是2的倍数的数叫做奇数。

个位上是0或5的数都是5的倍数。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一个数每一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质数和合数

一个数,如果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质数(或素数)。如:2、3、5、7都是质数。

一个数,如果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那么这样的数叫做合数。如4、6、15、49都是合数。

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奇数+偶数=奇数 奇数+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奇数×偶数=偶数 奇数×奇数=奇数

偶数×偶数=偶数

篇8: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

一、说教材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是第十册第四单元的一个学习内容。在这个内容之前,学生已掌握了分数的基本性质,学会了约分、通分、分数小数互化的方法,懂得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算理,其中同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方法是本节课最直接的知识起点。本节课的内容又是进一步学习分数加减法混合运算的基础,同时又是本单元的重点。五年级学生已经能理解只有分数单位相同的分数才能相加减的算理,并且已经初步具有用旧知识解决新问题的能力,也就是具有了一定的知识迁移能力。

二、说学生

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是:先通分,再按分母分数加减法的法则进行计算,学生在前一个单元里已经熟练掌握了通分的技能,又在前几节课里学习了同分母分数加减法,明确了分-数单位相同可以直接相加减。因此,对学生而言,作为构成计算法则的两个重要成分都已学过,在这节课,无非是引导学生想到“化异为同”,把异分母分数转化为同分母分数来沟通新旧知识,好在学生已从“异分母分数大小比较”里学会了这一招“化异为同”所以在这节课里要求学生再用“化异为同”来解决问题并不难。

三、说教学目标

1、使学生理解并掌握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能正确的进行计算。

2、引导学生经历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得出算法、解决问题的过程。从中渗透转化的数学思想,并进一步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验算习惯。

3、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并在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成功的情感体验。

四、教学重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

教学难点:理解异分母分数加减法计算时必须先通分的算理。

教学关键:通分。

五、教学理念

通过学习新课标,使我明白:数学教学活动必须建立在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知识经验基础上,教学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向学生提供充分从事数学活动的机会,帮助他们在自主探究和合作交流的过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数学知识与技能,数学思想与方法,获得广泛的数学活动经验。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教师是数学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基于新课标的上述理念,我把本节课的教学流程预设为:创设情境,激趣引入----合作探究,自主建构------巩固内化,拓展创新------回顾总结,完善认知。

六、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设计意图:我创设这个情境的意图首先想体现数学来源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的教学理念。其次在这个情境中,给学生提供了一组开放性的学习素材,有利于学生提出问题,自主探究。

在学生列出的4个算式中,其中1/4+1/4是同分母分数的加法,意图是复习同分母分数的加法的计算法则。另外3个是异分母的加法,为接下来新知的探究提供了素材。

(二)尝试研究

这一环节是探究异分母分数加减法的计算法则,是本节课的中心环节,为了突出重点,突破难点,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我安排这样几个小环节:

1、小组合作

我在3个异分母分数的加法中,先选择了能化成有限小数的1/2+1/4,为学生解题策略多样化创造出更宽阔的思维空间。

2、算法优化

在学生出现了多种解题方法后,(1)化成小数计算(2)通分计算(3)画图解决。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为学生创设一种情境:继续选择自己喜欢的方法,独立计算1/2+1/3让学生在运用自己喜欢的方法进行解答中发现,化成小数计算时有一定的局限性,画图解决很麻烦。从而得出:异分母分数加法要先通分,再计算比较合理。

3、验算得出异分母分数减法

你能把自己的计算结果验算一下吗?(学生有的用加法,有的用减法)

通过验算这个小环节,自然引出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然后让学生通过独立计算,掌握异分母分数的减法的计算方法。

篇9:五年级数学人教版下册知识点

五年级上册数学《位置》知识点

【知识点概念】

1.横排叫做行,竖排叫做列。确定第几列一般是从左往右数,确定第几行一般是从前往后数。

2.用有顺序的两个数表示出一个确定的位置就是数对,确定一个物体的位置需要两个数据。

3.用数对表示位置时,先表示第几列,再表示第几行,不要把列和行弄颠倒。

4.写数对时,用括号把列数和行数括起来,并在列数和行数之间写个逗号把它们隔开,写作:(列,行)。

5.数对的读法:(2,3)可以直接读(2,3),也可以读作数对(2,3)。

6.一组数对只能表示一个位置。

7.表示同一列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一个数相同;表示同一行物体位置的数对,它们的第二个数相同。

【巧记位置】

表示位置有绝招

一组数据把它标

竖线为列横为行

列先行后不可调

一列一行一括号

逗号分隔标明了

在方格纸上,物体向左或向右平移,行数不变,列数等于减去或加上平移的格数;

物体向上或向下平移,列数不变,行数等于加上或减去平移的格数。

【切记】

1、数对:由两个数组成,中间用逗号隔开,用括号括起来。括号里面的数由左至右分别为列数和行数,即“先列后行”。

2、作用:一组数对确定一个点的位置,经度和纬度就是这个原理。

例:在方格图(平面直角坐标系)中用数对(3,5)表示(第三列,第五行)。

3、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X轴上的坐标表示列,y轴上的坐标表示行。

如:数对(3,2)表示第三列,第二行。

4、数对(X,5)的行号不变,表示一条横线,(5,Y)的列号不变,表示一条竖线,(有一个数不确定,不能确定一个点)。

图形左右平移行数不变,图形上下平移列数不变。

五年级上册数学《小数乘法》知识点

一、意义

1、小数乘整数: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的简便运算。

如:3.2+3.2+3.2+3.2+3.2改用乘法算式表示为(3.2×5),这个乘法算式表示的意义是(5个3.2是多少)

2、小数乘小数:就是求这个数的几分之几是多少。

如:1.5×0.8就是求1.5的十分之八是多少。

二、算理

1、计算方法:按整数乘法的法则算出积,再点小数点;点小数点时,要看因数中一共有几位小数,就从积的右边起数出几位点上小数点。

小数乘法计算法则简记为:一算,二看,三数,四点,五去;

2、注意:计算结果中,小数部分末尾的0要去掉,把小数化简;小数部分位数不够时,要用0占位。

3、乘法的验算有很多种方法:可以交换两个因数的位置再算一遍;可以用估算的方法;还可以用计算器验算。

4、积与因数的关系:

一个数(0除外)乘大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大;

一个数(0除外)乘小于1的数,积比原来的数小。

用字母表示:a×b=c(a不等于0)

b>1,a>c

b=1,a=c

b<1,a

三、积的近似数

1、求近似数的方法有三种:四舍五入法、进一法、去尾法,在这一单元主要用四舍五入法。

步骤如下:先按照小数乘小数的方法算出积,再按题目的要求和“四舍五入”法取近似值。

注意:表示近似数时小数末尾的0不能随便去掉。

如:0.599保留两位小数是( )

2、通常情况下,人民币的最小单位是分,以元为单位的小数表示“分”的是百分位。

四、混合运算

小数四则运算顺序跟整数是一样的。

整数乘法的交换律、结合律和分配律,对于小数乘法也适用。

关于乘法分配律的简算是这一部分的重点和难点。

案例:0.25×4.78×4

0.65×202

2.4×1.5-2.4

2.4×0.6+2.6×0.6

12.5×32×0.25

数学学习方法技巧

奥数如果学得好,对孩子一生都会有帮助;奥数学习如果不得法,会产生相反的效果。奥数知识相对于学校学的数学基础知识,难度大了很多,但是奥数以学校学的数学基础知识为基础,是学校课内知识的延续和提高。学好了对课内学习真的有帮助,常听家长们对我说“孩子们自从学了奥数,变得会学习了,各科成绩都提高了”,我想不在于是否拿金牌,只要孩子们真有收获,真的掌握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热爱学习,做事专心,养成了好的学习习惯,对孩子一辈子都有好处。

奥数教学的首要目的是培养良好的学习习惯、浓厚的学习兴趣。上课是老师可以要求孩子们在30秒时间记住题意,然后把讲义扣过去,让他们用自己的话复述题意,能够用自己的话把题目的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说清楚,说明孩子理解题意了。规定30秒时间,目的是让孩子们专心,眼看、口读、耳听、心记,过了这30秒你就没有机会看了,迫使孩子们专心记,这样长期训练孩子们能养成做事专心、做事认真的好习惯。

孩子们课前能把讲义看一遍,能做的自己试着做一做,孩子课前对题目有了自己的想法,老师讲课的时候他会主动地竖着耳朵听,绝不可能走神,当然,每做对1个题目我会盖2个小印章;只要认真想了,解法有点对的成分我也会盖1个小印章的,目的是引导孩子们养成课前预习的习惯。

课上学的内容是否真的听明白了,一个的方法是让孩子把学到的方法和题目讲给父母听。孩子能把题目给父母讲明白,说明孩子真的听懂了。

能力是练出来的,在明白的基础上必须多做练习。首先把奥数讲义上的题目做熟练,做的时候要做到书写认真、思路清楚、过程完整。

篇10:五年级下册人教版数学复习资料

1、整除:被除数、除数和商都是自然数,并且没有余数。

整数与自然数的关系:整数包括自然数。

2、因数、倍数:大数能被小数整除时,大数是小数的倍数,小数是大数的因数。

例:12是6的倍数,6是12的因数。

(1)数a能被b整除,那么a就是b的倍数,b就是a的因数。因数和倍数是相互依存的,不能单独存在。

(2)一个数的因数的个数是有限的,其中最小的因数是1,最大的因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因数的求法:成对地按顺序找。

(3)一个数的倍数的个数是无限的,最小的倍数是它本身。

一个数的倍数的求法:依次乘以自然数。

(4)2、3、5的倍数特征

1) 个位上是0,2,4,6,8的数都是2的倍数。

2)一个数各位上的数的和是3的倍数,这个数就是3的倍数。

3)个位上是0或5的数,是5的倍数。

4)能同时被2、3、5整除(也就是2、3、5的倍数)的最大的两位数是90,最小的三位数是120。

同时满足2、3、5的倍数,实际是求2×3×5=30的倍数。

5)如果一个数同时是2和5的倍数,那它的个位上的数字一定是0。

3、完全数:除了它本身以外所有的因数的和等于它本身的数叫做完全数。

如:6的因数有:1、2、3(6除外),刚好1+2+3=6,所以6是完全数,小的完全数有6、28等

4:自然数按能不能被2整除来分:奇数、偶数。

奇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叫奇数。也就是个位上是1、3、5、7、9的数。

偶数:能被2整除的数叫偶数(0也是偶数),也就是个位上是0、2、4、6、8的数。

最小的奇数是1,最小的偶数是0.

关系: 奇数+、- 偶数=奇数

奇数+、- 奇数=偶数

偶数+、-偶数=偶数。

5、自然数按因数的个数来分:质数、合数、1、0四类.

质数(或素数):只有1和它本身两个因数。

合数:除了1和它本身还有别的因数(至少有三个因数:1、它本身、别的因数)。

1: 只有1个因数。“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最小的质数是2,最小的合数是4,连续的两个质数是2、3。

每个合数都可以由几个质数相乘得到,质数相乘一定得合数。

20以内的质数:有8个(2、3、5、7、11、13、17、19)

100以内的质数有25个: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

100以内找质数、合数的技巧:

看是否是2、3、5、7、11、13…的倍数,是的就是合数,不是的就是质数。

关系:奇数×奇数=奇数

质数×质数=合数

篇11: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

16、(P45)在含有字母的式子里,字母中间的乘号可以记作“·”,也可以省略不写。注意:加号、减号除号以及数与数之间的乘号不能省略。

17、a×a可以写作a·a或a ,a 读作a的平方。 2a表示a+a

18、方程:含有未知数的等式称为方程。

使方程左右两边相等的未知数的值,叫做方程的解。

求方程的解的过程叫做解方程。

19、解方程原理:等式的基本性质。

等式左右两边同时加、减、乘、除相同的数(0除外),等式依然成立。 20、10个数量关系式:

加法:和=加数+加数 一个加数=和-两一个加数

减法:差=被减数-减数 被减数=差+减数 减数=被减数-差 乘法:积=因数×因数 一个因数=积÷另一个因数

除法:商=被除数÷除数 被除数=商×除数 除数=被除数÷商

21、所有的方程都是等式,但等式不一定都是等式。

22、方程的解是一个数;解方程式一个计算过程。

篇12: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

23、公式:

长方形:周长=(长+宽)×2 C=(a+b)×2 面积=长×宽 S=ab 正方形: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 S=ah

三角形的面积=底×高÷2 S=ah÷2—→【底=面积×2÷高;高=面积×2÷底】

梯形的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h÷2

—→【上底=面积×2÷高-下底,下底=面积×2÷高-上底;高=面积×2÷(上底+下底)】

24、平行四边形面积公式推导:通过剪拼、平移,平行四边形可以转化成一个长方形;长方形的长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底;长方形的宽相当于平行四边形的高;长方形的面积等于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因为长方形面积=长×宽,所以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25、三角形面积公式推导:两个完全一样的三角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三角形的底;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三角形的高;平行四边形的面积等于三角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三角形面积=底×高÷2。

26、梯形面积公式推导:两个完全一样的梯形可以拼成一个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的底相当于梯形的上下底之和;平行四边形的高相当于梯形的高;平行四边形面积等于梯形面积的2倍,因为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所以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27、三角形、梯形的第二种推导方法老师已讲,自己看书, 知道就行。

28、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29、长方形框架拉成平行四边形,周长不变,面积变小。

30、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篇13: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

31、平均数:是指在一组数据中所有数据之和再除以数据的个数。即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32、中位数:将一组数据按大小顺序排列后,最中间的数(或最中间两个数的平均数)就是这组数据的中位数。

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有时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篇14: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

33、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34、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前3位表示邮区,前4位表示县(市),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例如:341100,34表示江西省,341表示赣州邮区,3411表示赣县邮局,00表示梅林镇支局。

35、身份证码: 18位 1 3 0 5 2 1 1 9 7 8 0 3 0 1 0 0 1 9 河北省 邢台市 邢台县 出生日期 顺序码 校验码 倒数第二位的数字用来表示性别,单数表示男,双数表示女。

篇15: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第五单元 《多边形面积》知识点

1、长方形面积=长×宽 字母公式:s=ab

长方形周长=(长+宽)×2 字母公式:c=(a+b)×2

2、正方形面积=边长×边长 字母公式:s= 或者s=a×a

正方形周长=边长×4 字母公式:c=4a 或者c= a×4

3、平行四边形面积=底×高 字母公式:s=ah

4、三角形面积=底× 高÷2 字母公式:s=ah÷2

5、梯形面积=(上底+下底)×高÷2 字母公式:s=(a+b)×h÷2

6、计算圆木、钢管等的根数: (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2

7、等底等高的平行四边形面积相等。等底等高的三角形面积相等。

等底等高的三角形和平行四边形面积关系:三角形的面积是平行四边形面积的一半,平行四边形的面积是三角形面积的2倍。

8、组合图形:转化成已学的简单图形,通过加、减进行计算。

第六单元《统计与可能性》知识点

1、平均数=总数量÷总份数

2、中位数的优点是不受偏大或偏小数据的影响,用它代表全体数据的一般水平更合适

第七单元《数学广角》知识点

1、数不仅可以用来表示数量和顺序,还可以用来编码。

2、邮政编码:由6位组成,前2位表示省(直辖市、自治区),前3位表示邮区,前4位表示县(市),最后2位表示投递局(所)。

3、身份证号码:由18位组成,(1)前1、2位数字表示:所在省份的代码; (2)第3、4位数字表示:所在城市的代码;

(3)第5、6位数字表示:所在区县的代码;

(4)第7~14位数字表示:出生年、月、日;

(5)第15、16位数字表示:所在地的派出所的代码;

(6)第17位数字表示性别:奇数表示男性,偶数表示女性;

(7)第18位数字是校检码: 用来检验身份证的正确性。校检码可以是0~9的数字,有时也用x表示。

篇16: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知识点

奇数偶数的性质:

关于奇数和偶数,有下面的性质:

(1)奇数不会同时是偶数;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是一个奇数一个偶数;

(2)奇数跟奇数和是偶数;偶数跟奇数的和是奇数;任意多个偶数的和都是偶数;

(3)两个奇(偶)数的差是偶数;一个偶数与一个奇数的差是奇数;

(4)除2外所有的正偶数均为合数;

(5)相邻偶数公约数为2,最小公倍数为它们乘积的一半。

(6)奇数的积是奇数;偶数的积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是偶数;

(7)偶数的个位上一定是0、2、4、6、8;奇数的个位上是1、3、5、7、9.

质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没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合数: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数。1和0既非素数也非合数。合数是由若干个质数相乘而得到的。

质数是合数的基础,没有质数就没有合数。

长方体:由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长方体.长方体的任意一个面的对面都与它完全相同。

长、宽、高:长方体的每一个矩形都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至少有两个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3)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4条棱。还可分为四组,每一组有3条棱。

(3)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

(4)长方体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长方体的表面积:因为相对的2个面相等,所以先算上下两个面,再算前后两个面,最后算左右两个面。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表面积S:

S=2ab+2bc+2ca

=2(ab+bc+ca)

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体积V:

V=abc=Sh

长方体的棱长:

长方体的棱长之和=(长+宽+高)×4

长方体棱长字母公式C=4(a+b+c)

相对的棱长长度相等

长方体棱长分为3组,每组4条棱。每一组的棱长度相等

五年级数学学习计划

五年级数学是小学数学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在学习一至四年级数学的基础上,进一步学习整个小学数学中的重点部分,而且很多知识点都可以应用到生活当中,故学好五年级数学不仅对学生全面而系统的复习整个小学阶段所学数学知识打下夯实的基础,也会对生活中的事物有更加全新和正确的认识,进一步发展能力。所以,在具体实施前根据庄艺的实际情况,加强学习的针对性,提高复习效率,真正做到查漏补缺。使庄艺同学能圆满完成五年级的数学学习任务,为以后进入六年级总复习乃至中学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

【复习目标】

1、引导学生主动的整理知识,回顾自己的学习过程、学习方法,以及学习的收获,逐步养成整理回顾和反思的习惯。

2、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的概念、计算方法和其它知识,并把各单元的内容联系起来,形成比较系统的知识体系。

3、培养和提高学生利用已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对自己的学习情况进行合理评价的能力。

4、体会知识与生活之间的联系,增强应用数学的意识,体会数学的魅力。

5、与同学交流学习过程中的收获与自己的不足,形成实事求是和敢于质疑的态度,发展自信心和克服困难的意志。

【复习重点、难点】

(一)重点

1、数与代数:倍数与因数的概念和应用。

2、空间与图形:面积计算公式推导与应用。

3、分数:分数的基本性质、通分、约分、异分母的加减法计算。

4、统计与可能性:数据整理与活动方案实际操作。

5、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常用的体积和容积的单位等)

6、统计图、折线统计图、扇形统计图的意义及特点,中位数和众数。

7、分数(百分数)的乘法、除法的计算法则,熟练地计算分数乘除法。

8、进一步体验数学和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和动手操作能力。

(二)难点

1、数与代数:找公因数和最小公倍数及通分的方法。

2、空间与图形:组合图形的计算和应用。

3、分数:分数的应用。

4、统计与可能性:分析数据应用及方案设计。

5、掌握长方体和正方的特征,会计算它们的表面积和体积,认识常用的体积和容积单位。

6、分数、百分数、小数的互化。

7、估计费用、购物策略在不定制中取最小值、包装的学问在固定值中取最小值。

8、掌握分数乘、除法的计算法则,比较熟练地计算分数的乘除法。

篇17: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

1.轴对称:

如果一个图形沿一条直线折叠,直线两侧的图形能够互相重合,这个图形就叫做轴对称图形,这时,我们也说这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成轴)对称。

对称轴:折痕所在的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

2.轴对称图形的性质:把一个图形沿着某一条直线折叠,如果它能够与另一个图形重合,那么就说这两个图形关于这条直线对称,这条直线叫做对称轴,折叠后重合的点是对应点。轴对称和轴对称图形的特性是相同的,对应点到对称轴的距离都是相等的。

3.轴对称的性质:经过线段中点并且垂直于这条线段的直线,叫做这条线段的垂直平分线。这样我们就得到了以下性质:

(1)如果两个图形关于某条直线对称,那么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2)类似地,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是任何一对对应点所连线段的垂直平分线。

(3)线段的垂直平分线上的点与这条线段的两个端点的距离相等。

(4)对称轴是到线段两端距离相等的点的集合。

4.轴对称图形的作用:

(1)可以通过对称轴的一边从而画出另一边;

(2)可以通过画对称轴得出的两个图形全等。

5.因数:整数B能整除整数A,A叫作B的倍数,B就叫做A的因数或约数。在自然数的范围内例:在算式6÷2=3中,2、3就是6的因数。

6.自然数的因数(举例):

6的因数有:1和6,2和3.

10的因数有:1和10,2和5.

15的因数有:1和15,3和5.

25的因数有:1和25,5.

7.因数的分类:除法里,如果被除数除以除数,所得的商都是自然数而没有余数,就说被除数是除数的倍数,除数和商是被除数的因数。

我们将一个合数分成几个质数相乘的形式,这样的几个质数叫做这个合数的质因数。

8.倍数:对于整数m,能被n整除(n/m),那么m就是n的倍数。如15能够被3或5整除,因此15是3的倍数,也是5的倍数。

一个数的倍数有无数个,也就是说一个数的倍数的集合为无限集。注意:不能把一个数单独叫做倍数,只能说谁是谁的倍数。

9.完全数:完全数又称完美数或完备数,是一些特殊的自然数。它所有的真因子(即除了自身以外的约数)的和(即因子函数),恰好等于它本身。

10.偶数:整数中,能够被2整除的数,叫做偶数。

11.奇数:整数中,能被2整除的数是偶数,不能被2整除的数是奇数,

12.奇数偶数的性质:

关于奇数和偶数,有下面的性质:

(1)奇数不会同时是偶数;两个连续整数中必是一个奇数一个偶数;

(2)奇数跟奇数和是偶数;偶数跟奇数的和是奇数;任意多个偶数的和都是偶数;

(3)两个奇(偶)数的差是偶数;一个偶数与一个奇数的差是奇数;

(4)除2外所有的正偶数均为合数;

(5)相邻偶数最大公约数为2,最小公倍数为它们乘积的一半。

(6)奇数的积是奇数;偶数的积是偶数;奇数与偶数的积是偶数;

(7)偶数的个位上一定是0、2、4、6、8;奇数的个位上是1、3、5、7、9.

13.质数:指在一个大于1的自然数中,除了1和此整数自身外,没法被其他自然数整除的数。

14.合数:比1大但不是素数的数称为合数。1和0既非素数也非合数。合数是由若干个质数相乘而得到的。

质数是合数的基础,没有质数就没有合数。

15.长方体:由六个长方形(特殊情况有两个相对的面是正方形)围成的立体图形叫长方体.长方体的任意一个面的对面都与它完全相同。

16.长、宽、高:长方体的每一个矩形都叫做长方体的面,面与面相交的线叫做长方体的棱,三条棱相交的点叫做长方体的顶点,相交于一个顶点的三条棱的长度分别叫做长方体的长、宽、高。

17.长方体的特征:

(1)长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都是长方形,至少有两个相对的两个面完全相同。特殊情况时有两个面是正方形,其他四个面都是长方形,并且完全相同。

(3)长方体有12条棱,相对的棱长度相等。可分为三组,每一组有4条棱。还可分为四组,每一组有3条棱。

(3)长方体有8个顶点。每个顶点连接三条棱。

(4)长方体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18.长方体的表面积:因为相对的2个面相等,所以先算上下两个面,再算前后两个面,最后算左右两个面。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表面积S:

S=2ab+2bc+2ca

=2(ab+bc+ca)

19.长方体的体积:

长方体的体积=长×宽×高

设一个长方体的长、宽、高分别为a、b、c,则它的体积V:

V=abc=Sh

20.长方体的棱长:

长方体的棱长之和=(长+宽+高)×4

长方体棱长字母公式C=4(a+b+c)

相对的棱长长度相等

长方体棱长分为3组,每组4条棱。每一组的棱长度相等

21.正方体:侧面和底面均为正方形的直平行六面体叫正方体,即棱长都相等的六面体,又称“立方体”、“正六面体”。正方体是特殊的长方体。

22.正方体的特征:

(1)有6个面,每个面完全相同。

(2)有8个顶点。

(3)有12条棱,每条棱长度相等。

(4)相邻的两条棱互相(相互)垂直。

23.正方体的表面积:

因为6个面全部相等,所以正方体的表面积=一个面的面积×6=棱长×棱长×6

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表面积S:

S=6×a×a或等于S=6a2

24.正方体的体积:

正方体的体积=棱长×棱长×棱长;设一个正方体的棱长为a,则它的体积为:

V=a×a×a

25.正方体的展开图:正方体的平面展开图一共有11种。

篇18: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复习资料

1.约数与因数区别:

(1)数域不同。约数只能是自然数,而因数可以是任何数。

(2)关系不同。约数是对两个自然数的整除关系而言,只要两个数是自然数,就能确定它们之间是否存在约数关系,如:40÷5=8,40能被5整除,5就是40的约数,12÷10=1.2,12不能被10整除,10不是12的约数。因数是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数对它们的乘积关系而言的。如:8×2=16,8和2都是积16的因数,离开乘积算式就没有因数了。

(3)大小关系不同.当数a是数b的约数时,a不能大于b,当a是b的因数时,a可以大于b,也可以小于b。

一般情况下,约数等于因数。

2.公因数:两个或多个非零自然数公有的因数叫做它们的公因数。

两个数共有的因数里最大的那一个叫做它们的最大公因数。(零除外)

其它:1是所有非零自然数的公因数。

两个成倍数关系的自然数之间,小的那一个数就是这两个数的最大公因数。

3.完全数的由来:

公元前6世纪的毕达哥拉斯是最早研究完全数的人,他已经知道6和28是完全数。毕达哥拉斯曾说:“6象征着完满的婚姻以及健康和美丽,因为它的部分是完整的,并且其和等于自身。”不过,或许印度人和希伯来人早就知道它们的存在了。有些《圣经》注释家认为6和28是上帝创造世界时所用的基本数字,他们指出,创造世界花了六天,二十八天则是月亮绕地球一周的日数。圣·奥古斯丁说:6这个数本身就是完全的,并不因为上帝造物用了六天;事实恰恰相反,因为这个数是一个完全数,所以上帝在六天之内把一切事物都造好了。

4.完全数的性质:(1)它们都能写成连续自然数之和

例如:

6=1+2+3

28=1+2+3+4+5+6+7

496=1+2+3+……+30+31

(2)每个都是调和数

它们的全部因数的倒数之和都是2,因此每个完全数都是调和数。

(3)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

除6以外的完全数,还可以表示成连续奇立方数之和。例如:

28=13+33

496=13+33+53+73

8128=13+33+53+……+153

33550336=13+33+53+……+1253+1273

(4)都可以表达为2的一些连续正整数次幂之和

5.完全数都是以6或8结尾:

如果以8结尾,那么就肯定是以28结尾。

6.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则一定是1.

除6以外的完全数,把它的各位数字相加,直到变成个位数,那么这个个位数一定是1.(亦即:除6以外的完全数,被9除都余1)

7.与质数有关的猜想:

(1)哥德巴赫猜想

哥德巴赫猜想大致可以分为两个猜想(前者称“强”或“二重哥德巴赫猜想”后者称“弱”或“三重哥德巴赫猜想”):1、每个不小于6的偶数都可以表示为两个奇素数之和;2、每个不小于9的奇数都可以表示为三个奇素数之和。

(2)黎曼猜想

黎曼猜想是一个困扰数学界多年的难题,最早由德国数学家波恩哈德·黎曼提出,迄今为止仍未有人给出一个令人完全信服的合理证明。即如何证明“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

此条质数之规律内的质数月经过整形,“关于素数的方程的所有意义的解都在一条直线上”化为球体素数分布。

(3)孪生素数猜想

1849年,波林那克提出孪生素数猜想,即猜测存在无穷多对孪生素数。

猜想中的“孪生素数”是指一对素数,它们之间相差2.例如3和5,5和7,11和13,10016957和10016959等等都是孪生素数。

8.分数由来:

分数在我们中国很早就有了,最初分数的表现形式跟现在不一样。后来,印度出现了和我国相似的分数表示法。再往后,阿拉伯人发明了分数线,分数的表示法就成为现在这样了。

200多年前,瑞士数学家欧拉,在《通用算术》一书中说,要想把7米长的一根绳子分成三等份是不可能的,因为找不到一个合适的数来表示它。如果我们把它分成三等份,每份是7/3米,像7/3就是一种新的数,我们把它叫做分数。

9.分数乘除法:

(1)分数乘整数,分母不变,分子乘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2)分数乘分数,用分子乘分子,用分母乘分母,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3)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是整数的倍数,则用分子除以整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4)分数除以整数,分母不变,如果分子不是整数的倍数,则用这个分数乘这个整数的倒数,最后要化成最简分数。

(5)分数除以分数,等于被除数乘除数的倒数,最后不是最简分数要化成最简分数

篇19: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

上节课,我们学习了根据从某个角度观察得到的平面图形,拼搭出立体图形的方法,这节课,我们再来研究怎样根据从多个角度观察得到的三视图来拼搭立体图形。

教师出示从正面观察某立体图形得到的平面图形,如。

请同学们猜一猜,它是由几个小正方体组合而成的,并说明理由。

学生纷纷发表意见,有的说是2个,有的说3个……

师:看来要了解物体的真面目只看一面是不够的,今天我们就一起来探索根据三视图摆立体图形。

人教版小学三年级数学下册工作总结

狼外婆,几点了(人教版 一年级下册教学课件)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表格式教学设计

人教版一年语文下册教学设计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教学总结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百度

人教版语文六年级下册教学计划

人教版六年级下册语文教学计划

人教版四年级下册足球教学设计

司马光 教学教案设计(人教版一年级下册)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总结(精选19篇)】相关文章:

人教版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学计划2023-05-12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观舞记》教学设计 (人教版七年级下册)2024-03-17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教学设计2022-08-17

人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教案2022-12-30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桥教学设计2023-04-18

人教版二年级下册数学教案2023-11-22

人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下册教学设计2022-05-07

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教案2022-09-18

人教版五年级下册数学说课稿2022-08-18

我要的是葫芦 教学案例(人教版二年级下册)2022-05-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