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Gueest”为你分享6篇“刻苦成语出处例句”,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刻苦成语出处例句
刻苦成语出处例句
成语是中国汉字语言词汇中一部分定型的词组或短句。有关刻苦成语,欢迎大家一起来借鉴一下!
悬梁刺股
解释
比喻人发愤努力学习。
楚国人孙敬好学,将头发用绳子绑在屋梁上以防止打瞌睡。后比喻发愤求学。
战国时苏秦读书想打瞌睡时,就用锥子刺腿。后比喻发愤求学。
凿壁偷光
解释
本指汉代匡衡凿穿墙壁,藉由邻家烛光照读的故事。
后比喻刻苦勤学。
或作「穿壁引光」,「凿壁透光」。
车胤囊萤
解释
晋代车胤家贫,无力购买灯油,於是在囊袋中放入萤火虫,借著萤火所发出的亮光读书。
后用来形容在艰困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亦作「聚萤」,「车胤囊萤」。集萤,照萤,萤窗。
亦作「囊萤积雪」,「积雪囊萤」,「映雪」,「聚萤积雪」,「聚萤映雪」,
映雪读书
解释
晋时孙康家贫,夜晚利用雪光照明读书。
形容在困苦的环境中勤奋读书。
映月读书
解释
南齐江泌晚上藉著月光读书的故事。
后形容勤奋苦读。
焚膏继晷
解释
膏,油脂,指灯烛。晷,日影,日光。焚膏继晷指燃烧灯烛一直到白天日光出现。
形容夜以继日地勤读不怠。
牛角挂书
解释
唐李密贫寒,乘牛挂书於角上,边行边读书。
比喻勤勉读书。
手不释卷
解释
手中总是拿著书卷。比喻勤奋好学。
三国曹丕:「虽在军旅,手不释卷。」
韦编三绝
解释
韦,熟皮。旧时用以串联竹简成册。
韦编三绝本指孔子勤读易经,致使编联竹简的皮绳多次脱断。
后用来比喻读书勤奋,刻苦治学。
亦作「三绝韦编」。
目不窥园
解释
汉董仲舒长於春秋,景帝时为博士,专心一意治学,三年未曾窥视园菜一眼。
比喻治学刻苦专心。
割席分坐
解释
世说新语:「管宁,华歆共园中锄菜,见地有片金,管挥锄与瓦石不异,华捉而掷去之。又尝同席读书,有乘轩冕过门者,宁读如故,歆废书出看。宁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后用以比喻和朋友绝交。
或作「割席」,「割席绝交」。
铁砚磨穿
解释
晋桑维翰初考进士时,主司恶其姓,以为桑,丧同音。有人劝他用别的方法求仕,维翰慨然,乃铸铁砚以示人曰:「砚弊则改而他仕。」最后还是考上进士。
后比喻勤学苦读,终有所成。亦作「磨穿铁砚」。
断虀画粥
解释
宋代名臣范仲淹少时家境贫苦,在长白山僧舍读书,每天以二升粟煮粥,过夜凝结后,以刀画为四块,早晚取食二块,再切一些腌菜佐食。
后用以形容不畏艰苦,刻苦勤学。
篇2:成语亡羊补牢出处
成语亡羊补牢出处
犯了错误,遇到别人说服自己,这是常见现象,只要能吸取教训才能避免重犯错误,及时知错就改,就不算晚。
西汉·刘向《战国策·楚策四》。
《战国策》是中国古代的一部历史学名著。它是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是第一部)又称《国策》。主要记载战国时期谋臣策士纵横捭阖(bǎi hé)的斗争。全书按东周、西周、秦国、齐国、楚国、赵国、魏国、韩国、燕国、宋国、卫国、中山国依次分国编写,分为12策,33卷,共497篇。所记载的历史,上起公元前490年智伯灭范氏,下至公元前2高渐离以筑击秦始皇,约12万字。是先秦历史散文成就最高,影响最大的`著作之一。
《战国策》是我国古代记载战国时期政治斗争的一部最完整的著作。它实际上是当时纵横家〔即策士〕游说之辞的汇编,而当时七国的风云变幻,合纵连横,战争绵延,政权更迭,都与谋士献策、智士论辩有关,因而具有重要的史料价值。该书文辞优美,语言生动,富于雄辩与运筹的机智,描写人物绘声绘色,常用寓言阐述道理,著名的寓言就有画蛇添足亡羊补牢狡兔三窟狐假虎威南辕北辙等。这部书有文辞之胜,在我国古典文学史上亦占有重要地位。
总结:补牢的时候,先看看羊圈里的羊是否因耽搁时间太久已经全部死亡,如果不及时补救,那么即便补救了也无济于事了。
篇3:成语典故及出处精选
春秋时期,郑国掌握朝政大权的是子驷。大夫尉止与子驷平素不和,尉止便纠集宗族的一伙人发动叛乱。他们打进宫廷,杀死了子驷等人,并将郑简公劫持到北宫。司徒子孔因为事先听到风声,所以提前作了准备。他与子产一起平定了叛乱,杀死尉止等叛乱分子。
此后,子孔掌握郑国朝政。他制作盟书,规定官员各守其位,听从他的命令。有些大夫和将领不肯顺从,他准备杀掉他们。子产劝阻他,请求烧掉盟书。子孔不同意,说:“制作盟书是为了安定国家,大伙发怒就烧了它,就变成大伙当政,国家不是很为难了吗?”子产说:“众人的愤怒不可冒犯,专权的愿望难于成功,把这两件难办的事合在一起来安定国家,这是危险的办法,不如烧掉盟书来安定大伙。这样,您得到了需要的东西,大伙也能够安定,不也是很好的吗?要知道,专权的愿望是不成功的,触犯大伙会发生祸乱。您一定要考虑到大夫们的情绪,听从他们的意见啊!”
子孔听从了子产的劝告,当众烧掉了盟书,于是郑国安定下来。
【出处】《左传·襄公十年》:“众怒难犯;专欲难成;合二难以安国;危之道也。”
篇4:成语典故及出处
商纣王是商朝的末代君主,是一个暴虐无道的昏君。他贪恋酒色、荒淫无度,整日花天酒地,寻欢作乐,不理朝政。
他听信谗言,重用奸臣,残害忠良,戮杀无辜,他强征暴敛,动用巨资,强迫百姓为自己修建宫苑,他惨无人道,制造种种酷刑,以观看人受刑后的痛苦为乐。在他暗无天日的统治下,百姓无不怨声载道,苦不堪言。
虽说商朝的疆土辽阔广袤[mào] ,左起东海,右至杳无人烟的沙漠,南从五岭以南的交趾,北至遥远的幽州,军队从容关一直驻扎到蒲水。士兵不下数万,但打起仗来,因为兵士不愿意为纣王战死,所以“倒矢而射”把兵器扔在一边。商朝军队士气如此低落,商朝的政权自然是岌岌可危了。
所以,当周武王左手擎[qíng]着用黄金作装饰的大戟[jǐ],右手节用牦牛尾装饰的白色旌[jīng]旗、坐着战车,势不可挡地杀来时,所到之处,无不披靡,讷纣王军队的溃败,商纣王政权的垮台,就如瓦片的碎裂,泥上倒塌,迅速而无法挽救。
【出处】《史记·秦始皇本纪》:“秦之积衰;天下土崩瓦解”。
篇5:食少事繁成语出处
《晋书·宣帝纪》:“先是,亮(诸葛亮)使至,帝问曰:‘诸葛公起居何如?食可几(许)米?’对曰:‘三四升。’次问政事,曰:‘二十罚已上皆自省览。’”
【感情色彩】
中性
【成语结构】
联合式成语
【成语用法】
作谓语;形容身体衰弱,不堪承受繁重任务
【产生年代】
古代成语
【近义词】
食少事烦
成语例句
郭沫若《南京印象》:“他的‘食少事繁’使我为他忧虑。”
篇6:历史成语典故和出处
苏轼小时候,天资聪颖,由于书读得多,字也认得多,再加上文章写得好,因而受到人们的称赞。在一片赞扬声中,苏轼不免有些飘飘然。
有一天,便在自己书房门上手书一联,以显示自己的才华,联文是:读尽人间书,识遍天下字。对联贴出之后,有一位老者专程来到苏家,向苏轼“求教”,请苏轼认一认他带来的书,书上全是写着周朝时史籀创制的字。苏轼开始满不在乎,非常得意,可是接过书一看,书上的字一个也不认识,这对骄傲自满的苏轼是当头一棒,他顿时面红耳赤,只好向老者道歉。老者也没说什么,便含笑而去。苏轼这时才感到自己太骄傲了,于是将书房门前对联的上下联前各添了两个字,使思想境界为之升华,一幅具有远大抱负的对联展现在人们的眼前:“立志读尽天下书,发愤识遍天下字。”
此后,苏轼发奋读书。二十岁的时候,已学得博古通今,便和弟弟苏辙一起参加了京城的考试。当年的主考官是翰林学士欧阳修。欧阳修对当时文坛崇尚诡怪奇涩的文风很是反感,一律不加录取。当他看到一篇《刑赏忠厚论》时,十分高兴,便准备取为第一。由于试卷是密封的,欧阳修并不知道那文章是谁写的。他想了想,觉得能写出这样的文章的人,除了他的弟子曾巩之外,可能不会有别人了。为了避嫌,欧阳修就把苏轼的卷子判为第二。等到发榜公布的时候,欧阳修才知道写那篇好文章的人不是曾巩,而是个叫苏轼的年轻人,心里便有些过意不去。
欧阳修得知《刑赏忠厚论》不是他的弟子曾巩写的,而是初出茅庐的苏轼所写,心里觉得有点对不住苏轼,竟让他屈居第二。再看到苏轼以后送来的文章,篇篇才学横溢,更是赞叹不已。于是写信给当时声望颇高的梅尧臣说:“苏轼的文章实在是好,我应当让路,使他高出我一头。”成语“出人头地”就是由此而来的。当时听说此事的人都不以为然,认为欧阳修夸大了苏轼的才学,等以后他们看到了苏轼的文章以后才信服。
后来,苏轼得到欧阳修等文坛名流的指点,文章越来越好,后来果然出人头地,和欧阳修等人被后人并称为“唐宋八大家”。
【出处】宋·欧阳修《与梅圣俞书》:“老夫当避路,放他出一头地也。”
★ 阴的成语介绍
★ 描写冬天雪花词语
【刻苦成语出处例句(整理6篇)】相关文章:
桃花源记成语2023-07-14
桃花源记的成语2022-08-16
出于桃花源记的成语2022-07-08
态度不认真的成语2023-12-28
成语花好月圆的解释及出处2023-05-09
表示颜色的成语2023-10-01
百战百胜的意思是什么2022-05-31
表示颜色多的成语2023-10-06
表示多的成语2022-04-29
感恩的成语2023-0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