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吟的近义词

时间:2023-01-29 07:57:58 近义词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歌吟的近义词(集锦5篇)由网友“的的喀喀湖湖”投稿提供,小编在这里给大家带来歌吟的近义词,希望大家喜欢!

歌吟的近义词

篇1:岛或歌吟诗歌

岛或歌吟诗歌

(一)岛或生活

一朵黄昏的火烧云,忽然出现

感觉就不一样了

一座座江边的木屋,关住了谁的哀愁

我放弃幻想,游离于命运的河泊之畔

有青春的.萤火在我的眼前晃了一下

然后目送夏天最温婉的笑容

被火车收藏。一本书

被不测的风从封底撕破

我此刻只有落寞的水杯,接近唇边

(二)岛或黄昏

风吹过,你们的笑容像风吹过

白日变成黑日,一只船苦渡没有情爱的时光

我站在岸边呼唤月光,月光如水

我的岁月如水,掌心没有你们给予的温度

诗歌有些寡淡,一转身

天空是一对参商,其实你们很好

像红酒一般,如果开瓶

除了痛苦,还会有什么滋味

我任意吃鱼,鱼呆在那里

而和我相爱的鸟飞去了远方

(三)岛或陈迹

我坐在大玉兰树下,摘掉眼镜

世界比我想象模糊

将军们都睡下了,荣耀是图书馆里的纸

你站着,陪我看树缝里的天空

没有感动,历史的水流

日夜流啊流,很多鸟飞来说事

也没说出一朵粉红的花

我只想在时空里建一座桥梁

有一座,抵达你的心扉

你应该装作什么都不懂,然后任七月的雨滴

降落你的嘴唇,那不是我

我是那胆小的小鹿

篇2:南国的歌吟-《楚辞》

北京大学中文系常森(副教授)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就的卓绝,屈原的作品同样首

下而求索”“余将董道而不豫屈一指。兮,固将重昏而终身”,一方面在我国历史上,屈原是第是前途的艰难重阻,一方面是一位伟大的诗人,又是第一位坚定的意志、不屈的精神和孤遭受流放的诗人,此外还是第独的求索,两相对照,千载之一位自杀的诗人。除《九章》中下,依然如长河电闪,劈开人的《橘颂》以外,他所有传世们心灵的迷雾。那是怎样伟岸作品都是在自己人生悲剧和楚国的身躯!然即使如此,最终的政治悲剧的展开中创作的―正结局还是“既莫足与为美政是这双重的不幸将他造就成一兮,吾将从彭咸之所居”。理想位空前绝后的诗人:《离骚》既和现实的大碰撞,造就了屈体现了他高洁耿介的人格和悲原,也造就了《楚辞》。剧性的人生追求,又表现了他

作为诗体的“楚辞”源于楚的艺术特色与成就;《天问》最地的民歌,也汇聚着华夏文明能代表他睿智的思想;《九歌》其他成分。屈原的作品将它提组诗(11篇)标志着他艺术创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后人纷造的高度,其情思含蓄悠长,纷仿效。至西汉末年,刘向将又不乏雄健刚毅之气;《九章》屈原、宋玉的辞及汉人的部分(9篇)组诗以发愤抒情、坦陈拟作合为一集,定名为《楚胸臆见长;《招魂》构思奇幻,辞》。该书以屈原诗歌为主体,而结构最为严整。这些作品洋说到精神内涵的深厚、艺术成溢着激荡或平和的深情,充满

千年一页

了对追求的执着或幻灭,流淌戚,他的伤怀婵媛、\结忧心、着跟恶浊势力绝不调和的斗争精神以及对国家深挚的爱,绝大多数篇章都堪称“千古大文”。

从艺术方面说,屈原开辟了一个时代,也终结了那个时代。―那几乎是属于屈原一人的时代,与属于《诗三百》的那个时代并峙,仿佛一颗耀眼的巨星跟众多闪闪烁烁的小星,汇成先秦诗歌史迷人的'夜空。屈原的歌唱是如此的孤独有几声寥落的回响),然而就如同鹤鸣于九皋,声闻于野,声闻于天。他辉煌地开幕,也辉煌地谢幕,他以诗为生命,也以生命为诗;他的自杀绝非通常意义上的自杀,多年来他在诗歌中反反复复地吟咏着死亡,他的自杀不过是诗歌变幻了一种书写的方式。《九章悲回风》云:“纠思心以为v兮,编愁苦以为膺。”屈原的诗是以千般忧思和万般愁苦编成的华章。他的悲愍、忧伤、忠挚、耿介、执着、愤懑、失意、感慨、惊愕、悲悼、哀叹、犹豫、狐疑、怅惘、幽独、恍惚、迷茫、希冀以及悲

蹇产悲思、莫达沉郁、怛伤与淫淫涕泣,他的怀瑾握瑜之慨、情质可信之叹、黄钟毁弃之悲、燕雀得志之恨,他的不容尘滓之洁、超脱世俗之清……形成了其诗歌的丰厚底蕴。他如椽的大笔随着情感流动,绘制出一系列令人目不暇接的奇幻瑰丽的场景。在《离骚》中,对政治追求的执着,使他展开了上叩天阍,下求宓妃、简狄、二姚,命灵氛占卜,要巫咸降神,以及择日远游等瑰奇的想象;而在《九歌》中,一首首痴绝无望、感伤万端的诗,萦绕着他在追求幻灭后的沉郁苍凉的感喟。

屈原的诗充满奇想。这里飞

腾着很多神灵,比如乘云的丰隆、为太阳驾车的羲和、为月亮驾车的望舒;这里有神话中才有的环境,比如帝之下都昆仑以及昆仑之上悬空而居的县圃;这里有人和神的沟通,比如灵氛占卜、巫咸降神,以及男巫女巫鼓瑟兮吹笙、传葩兮代舞;这里还有原本惟有神才能做出的行为,比如驾八龙婉婉,载云旗逶迤,上升到皇天

49

49(只偶尔

年一页

5050

的光耀中……。值得注意的是,凸显了屈原诗歌的高度与

这一切都不再是神话,屈原通魅力。

过这些想象,表达的是自己的近代著名学者梁启超指现实追求、遭遇及情感;因此出:“我国最古之文学作品,这些作品正是所谓:“假象寓《三百篇》外,即数《楚辞》。《三言,语意新奇,千古大文,不百篇》为中原遗声,《楚辞》则可多觏!”(来裕恂《汉文典》)

南方新兴民族所创之新体。屈原的人格和作品赢得了《三百篇》虽亦有激越语,而大后人高度的赞誉。淮南王刘端皆主于温柔敦厚;《楚辞》虽安、太史公司马迁称其志“虽亦有含蓄语,而大端在将情感与日月争光可也”。苏轼《归朝尽情发泄。《三百篇》为极质正欢》说:“灵均去后楚山空,澧的现实文学;《楚辞》则富于想阳兰芷无颜色。”辛弃疾《生查象力之纯文学。此其大较也。子》云:“山头明月来,本在天其技术之应用亦不同道。而高处。夜夜入青溪,听读《离《楚辞》表情极回荡之致,体物骚》去。”其《喜迁莺》则称:尽描写之妙,则亦一进步也。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与君王别。心阻媒劳,交疏怨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极,恩不甚兮轻绝。千古《离虚生此国!”(《要籍解题及其骚》文字,芳至今犹未歇。”这读法》

“休说,搴木末;当日灵均,恨

篇3:长卷如歌吟古今

长卷如歌吟古今

读罢尚家骧先生的《欧洲声乐发展史》(华乐出版社5月出版,以下简称《声乐史》),禁不住拍案叫好。激动之余,写下一些浅见,以此文向声乐界的同仁推荐这部好书。一、兼容并包 脉络清晰《声乐史》是一部巨著,前后十五章,囊括数百年,所涉及的内容包括了西洋声乐的全部范畴。打开此书,犹如展开了一幅恢宏大气的艺术画卷,风光绮丽,美不胜收。 欧洲的声乐艺术以歌剧和艺术歌曲为载体,以技术理论为内核,以教育教学为传承手段,以作曲家、歌唱家、声乐理论家为灵魂,是世界公认的具有理论系统性和技术先进性的艺术体系。介绍这个体系是一项浩大的工程。该书首先介绍了美声唱法的产生过程与风格特征,然后叙述了17世纪至20世纪间每一个历史时期的歌剧类型、演唱风格、技术特点、科研成果、教学体系、声乐论著、名人建树等内容。全书介绍了513部歌剧、242位作曲家、159位歌唱家、38位声乐教师、114部(篇)声乐论著。如此浩繁的著作,脉络却十分清晰,作者以介绍歌剧的发展为主线,从17世纪的正歌剧,到18世纪下半叶的喜歌剧,从19世纪“美声学派新时期”的歌剧,到威尔第(G.Verdi,1813D1901)、瓦格纳(R .Wagner,1813D1883)时期英雄风格的歌剧,直至20世纪的新浪第一文库网漫主义歌剧和各国的现代歌剧,叙说了欧洲歌剧事业四百年长盛不衰的历史。其间,作者又对不同时期的歌剧演唱风格进行了详细介绍,让读者了解了文艺复兴时期阉人歌手的演唱特点,巴洛克时期男声技能的拓展,古典主义时期典雅、秀丽的演唱风格,浪漫主义时期歌剧的“辉煌唱法”和戏剧性男高音的特点等。作者还依次叙述了美声歌唱于16世纪建立的美学原则,17、18世纪的技术进展,19世纪业已形成的理论体系,20世纪形成的八大声乐流派。还介绍了欧洲声乐教学事业的发展过程,加尔西亚(M.P.R.Garcia,1805D1906,子)、兰培尔蒂(F.Lamperti,1811-1892)、范纳德(W.Vennard,1909-1971)等声乐教师的杰出贡献等。 《声乐史》丰富的内容和清晰的脉络向我们展示了这样一个发展逻辑:即欧洲歌剧的发展推动了演唱风格的发展变化,演唱风格的发展变化刺激了歌唱技术和声乐理论的开发,歌唱技术和声乐理论的开发又丰富了教学方法的进步。二、学术严谨 排疑解难欧洲的声乐艺术因其理论的系统性和技术的先进性而不断向其它地区和国家辐射。由于其体系的庞杂,在文化传播的过程中,难免有以偏盖全、古今脱离的现象,造成声乐界在学术问题上的众多疑难和争议。因此,写欧洲声乐史,必须以严谨的学术态度,准确地把握欧洲声乐文化的真谛,为读者排疑解难。对此,作者采用了加叙加议和综合评述的办法,站在学术前沿,全面、客观地阐释了某些学术问题。 夹叙夹议的方法贯穿全书。作者对书中多数声乐概念、声乐术语都给予了严谨的评述。例如,在谈到“美声唱法”这个称谓时,作者解释说:“……它不仅是一种发声或歌唱的方法,而且还是一种歌唱的风格和流派。……其实译成‘美唱唱法’或‘美唱学派’更为恰当,但‘美声唱法’一词在声乐界久已流传,故只得从俗,沿袭使用。”这样的议论,准确地解释了“Bel canto”的真实含义,提醒读者莫因本书沿用“美声唱法”的称谓而片面理解其学术内涵。又如,《声乐史》详细介绍了加尔西亚(子)的声乐理论。对他在晚年的模糊观点给予了合理的解释。加尔西亚是一位划时代的人物,到了晚年,他对形形色色的声乐理论感到了困惑,便提出了“师法自然”的观点。他说:“摒弃所有的现代声乐理论,师法自然,我不相信用‘声音的感觉’的方法来教学会有效。”他甚至认为过去的一些用发声机理来教学的方法是荒谬的。显然,加尔西亚不理解“现代声乐理论”中的一些观点,他晚年的观点与他一生的努力自相矛盾。如果对他晚年的模糊观点不加评论的话,很可能因他的权威地位而给读者造成误导。作者对此作了一段客观的评述:“这只是说明当时的生理学、物理学以及声乐理论上的研究,还远远不足以说明复杂的发声原理,理论还远远地落后于丰富的实践之后,不足以指导实践,但也不能因此否定科学上探讨的必要性。”像这样画龙点睛般的评述书中还有多处。 《声乐史》的最后一章以“美声唱法的奥秘”为题,对西洋声乐的技术理论做了综合评述。作者对产生于19世纪初的一些声乐术语和概念进行了重新认识及澄清。19世纪产生了众多声乐概念和术语,例如头腔共鸣、胸腔共鸣、鼻腔共鸣、窦声、声音位置、共鸣位置、声音的冲击点、靠前、靠后、面罩、关闭、遮盖、换声点、中声区、胸声区、假声区、头声区等。尽管目前这些术语仍在使用,但当代的学术研究已经赋予了它们新的内涵。可是,声乐界一些同志的认识仍然停留在传统的水平。例如在我国,“头腔共鸣”、“面罩共鸣”等术语使用频繁,许多人并不怀疑这些术语的文字表达是否正确。《声乐史》的作者例举了美国著名声乐教育家范纳德的实验,即把鼻窦几乎灌满溶液后歌唱,用X光检验,对歌唱的音质和音量均无影响。这就有力地证明了所谓“头腔共鸣”、“面罩共鸣”的说法是不准确的。再如关于“鼻腔共鸣”,作者例举了科学家伍尔德里奇(Wooldnridge)所做的一个实验,即把六位职业歌唱家的鼻咽通道用棉花、纱布堵上后再歌唱,从声音频谱仪上可以看出,对歌唱效果毫无影响。作者据此再次重申了加尔西亚(子)的一句名言“歌唱家真正的嘴应该是口咽”。在这一章中,作者还对“胸腔共鸣”、“声音位置”、“冲击点”、“声音焦点”、“气沉丹田”、“气息下沉”声音的“靠前、靠后”、“关闭”与“遮盖”等术语分别进行了评述,解答了声乐界在学术上的众多疑难。 声乐史学类书籍的一个重要价值在于其学术层次的高低,要求作者既要对历史资料具有辩证分析的能力,又要对当代的学术水平有准确的把握。《声乐史》的作者曾在欧洲学习声乐多年,具有深厚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实践经验,他能驾驭浩瀚如海的音乐史料,能准确判断某种学说的'正误。所以,《声乐史》达到了较高的学术水平,令人展卷咀嚼,心悦诚服。三、追根溯源 纵论古今声乐艺术的流派与技术方法有其产生的历史渊源。此前,声乐史学类的著作对某些问题的历史渊源往往点到为止。《声乐史》避免了这一缺憾。作者对欧洲声乐艺术所涉及的问题尽可能地追根溯源,使读者能够站在历史与全局的视野中观察认识某一个局部问题,从而避免了对某一局部问题产生片面性或绝对化的认识。 《声乐史》对历史的追述体现在三个方面。第一,关于美声唱法产生原因的历史追述。作者在第一章,从音乐与歌唱的起源说起,继而对13-16世纪欧洲社会的政治、经济、文化概况做了综合叙述,可以说是对美声唱法产生原因的铺垫。第二章,作者追述了美声唱法产生于歌剧需要的历史。众所周知,美声唱法源自歌剧中宣叙调的出现。但作者并没有停留在这人所共知的常识上,而是进一步提出了“为什么美声唱法产生在意大利”的问题。研究美声唱法的学者对这一唱法产生在意大利的原因有多种说法,如“意大利三面环海的地理环境”、“意大利母音纯正的语音”、“意大利人鼻腔较大的生理结构”等。作者首先指出了这些说法难以令人信服的原因,然后,分析了14世纪下半叶至17世纪初意大利的经济、政治、贸易、文化等方面的社会形态,最后十分精辟地总结道:“正是在这样肥沃的土壤和历史背景下,在文艺复兴的思潮带动下,才产生了歌剧和美声唱法。因之,又可以这样说,美声唱法是歌剧的产物,歌剧是文艺复兴的产物,文艺复兴又是当时欧洲资本主义萌芽时期经济基础在上层建筑的反映。”这样的分析,站在社会发展规律的高度,深刻揭示了美声唱法产生的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具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理论品质,高屋建瓴,入木三分。

第二,对欧洲各种歌剧风格产生原因的历史追述。《声乐史》对欧洲歌剧发展的介绍是详细的。作者在介绍每一种歌剧风格时候,都对该风格产生的原因作了深入细致的分析。例如,19世纪德国的浪漫主义歌剧在欧洲占有重要地位。作者在介绍这一歌剧风格时,首先介绍了音乐家莫扎特(W.A.mozart,1756D1791)、贝多芬(1770D1827)的创作风格,然后从政治的角度介绍了法国大革命失败后,意大利歌剧风格的变化及对欧洲各国的影响,同时,也介绍了18梯尔齐特和约签订这一历史事件对德国民众产生的深刻影响。在强烈的民族意识的驱使下,德国产生了大量的浪漫主义与民族意识相结合的文艺作品。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德国浪漫主义的民族歌剧便出现了。《声乐史》对诸如18世纪的歌剧风格,19世纪的“辉煌”风格,20世纪的新浪漫主义风格等歌剧风格产生的原因都做了全方位的分析。之所以这样写,是因为作者对欧洲歌剧风格变化的原因有着深刻的理解。他认为,演唱风格因时代、国家、语言、作家、作品流派、声乐技巧的发展以及演唱者的气质和修养的不同而有差异。演唱者若要掌握作品的风格,必须对作品的作者、时代背景、艺术流派、语言特征等因素有全面的理解。因此,《声乐史》对欧洲歌剧风格进行全面的介绍,对于演唱者,尤其是中国的歌唱演员和声乐工作者是十分必要的。 第三,对欧洲各种声乐技术产生原因的历史追述。声乐技术是声乐实践和声乐科研的成果。而声乐技术的发展是循序渐进的,每一项声乐技术的诞生都有它的历史过程。《声乐史》对每一项声乐技术的产生过程作了尽可能祥细的介绍。例如关于“遮盖”唱法的认识。目前大多数声乐文献都认为“遮盖”唱法的发现者是法国著名男高音歌唱家杜普雷(GilberLouisDuprez,1806-1896),但作者经过研究后认为,在19世纪初期的意大利可能已经产生了“遮盖”唱法,杜普雷于1827年去意大利学习时才学到了这种方法。又如关于生理学方面的研究。作者重点介绍了19世纪声乐界对喉音、声带、鼻腔、窦腔、舌和舌骨等器官的研究。在此之前,为了说明歌唱生理学的研究历史,作者一直追述到17、18世纪对人体生理的研究。对于当代人来说,也许17世纪的研究成果已显得微不足道,但当我们了解到,当时的研究者为了了解人体构造,不得不冒着触犯刑律的危险而盗尸做实验时,必然会为前人的科研精神所感动,并从中受到教育和启迪。20世纪产生了一些新的科研领域,作者把这些领域的研究同前期的研究联系起来,详细地介绍了研究成果的来龙去脉。如在介绍歌唱声学的研究情况时,作者告诉我们,19世纪以来,声学方面的研究是以惠特司东(Wheatstone)、格拉斯曼(Grassrman)、海尔姆霍尔兹(Helmholez)的弦振动理论为基础的。20世纪初,又由声学家斯克里普乔提出了“人声高低不决定于声带,而决定于共鸣管中的气柱振动”的理论。1934年,雷德菲尔德(J.Redfield)提出了人声近似于双簧管的振动方式的理论。在声学研究的进程中,曾经用X光摄影进行研究,用频闪观测仪进行研究,用声频谱和共振峰理论进行研究等。像这样追述历史、细说现代的分析,使我们对当代许多声乐技术成果的产生过程有了一个详细的了解。这对于继承前人、开发未来无疑是十分有益的。 欧洲声乐艺术的历史悠久,其技术领域又盘根错节,要想把每一个具体问题的历史过程说清楚是十分不易的。作者仅收集资料就耗时二十余载,撰写修改又历时六年,可谓殚精竭虑,坚轫不拔,终于完成了这部古今一统的鸿篇佳作。四、中外结合,说“东”道“西”写西方声乐史,完全可以不涉及东方的声乐艺术,而《声乐史》却多处提到中国的声乐,充分体现了该书为中国读者服务的宗旨。 《声乐史》中所提及的中国声乐问题,虽然都很简短,但细细品味,却颇具匠心。如在第五章介绍17世纪那波里乐派歌剧的特征时,提到中国戏曲或某些说唱音乐中采用板腔或词牌等方式填新词的现象类似于那波里乐派歌剧的创作方法。虽然只有短短的一句话,却深有内涵。中国的戏曲、欧洲的歌剧都具有博大精深的内涵。西方歌剧与中国戏曲和某些说唱的一个重要区别是欧洲歌剧曾经有过“号码歌剧”的历史,而中国的戏曲和某些说唱的这种创作模式却延续了一千多年。这就造成了中国戏曲与西方歌剧的诸多不同。比如中国戏曲和某些说唱的创作模式没有给音乐创作提供广阔的空间等。我们研究中西方声乐文化差异的时候,应该重视这个重要问题。在《声乐史》的第十五章,当作者论及于19世纪声乐概念与声乐术语的混乱时,特意指出,最早向中国传入美声唱法的俄籍声乐教授苏石林对中国声乐界起了很重要的作用,但需要注意的是,苏石林本人信奉“面罩”唱法。20世纪80年代曾三次到我国来教学的意大利著名男中音歌唱家吉诺?贝基(Gino Beccni),也是“面罩”唱法的信奉者和传授者,他在中国传授的主要技术是“面罩共鸣”的唱法。①这就向我们提出了一个如何学习西方声乐技术的问题。西方的声乐技术流派众多,不一定我们学到的东西就是全对或全错的,必须要有我们自己的分析。如“面罩共鸣”已被实践和实验所证明是一个不科学的概念,其发明者雷斯克(JeandeReszke,1850D1925)早已身受其害。因此,我们要学习西方先进的技术,摒弃错误的概念和方法。从前,中国声乐界学习西方声乐时缺乏这种意识。例如,吉诺?贝基到中国讲学前后,赞扬和信奉之声遍及全国,很少有人进行一分为二的分析。而我国声乐专家林俊卿博士所总结发展的咽音练声体系源于英国声乐教授凯萨里(E.H.Caesari)的音柱学说,由于不是西方人直接向国内声乐教育界传授,便曾遭到排斥和非议。这些教训都是中国的声乐界应该记取的。《声乐史》第十五章的第五节专门论述了美声学派与中国传统的戏曲、民间唱法在发声咬字上的区别。关于美声唱法与中华民族唱法的异同,是国内声乐界的一个热门话题,这个话题所涉及的理论层面很多。作者选择了发声、咬字的技术,很有代表性。作者把民族声乐传统唱法发声咬字的特点总结为“舍声求字”;把美声唱法发声咬字的特点总结为“舍字求声”。当代,中国的民族声乐与西洋声乐交流融会,有了很大发展,但是中国的韵味、中国的风格仍然是民族声乐的灵魂。保持中国韵味、中国风格的根本方法,是继承传统的发声、咬字的技法,在这个基础上才能谈得上发展创新。因此,《声乐史》在中西方声乐技法的差异上精辟地总结为“舍声求字”与“舍字求声”,是很有见地的。作者在全书中画龙点晴般地提及几个中外声乐文化的关系问题,是在提示我们,学习西方的声乐技术一定要用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观点看问题,既要虚心学习西方的长处,又要摒弃一些非科学的观念,既要在借鉴中发展我们的民族声乐,又要保持我们的民族传统。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总之,《声乐史》是一部内涵丰富,脉络清晰、史料翔实、论述精妙的好书。当然,该书也存在一些不足。首先,该书对西方歌剧和作者的介绍显得冗繁。以笔者愚见,既然是声乐史,一些对歌唱风格影响不大的作者和作品不必过多罗列。第二,该书把十九世纪的声乐技术概括为四大声乐流派,把二十世纪的声乐技术概括为八大声乐流派,这种归纳方法有些不妥。因为这些流派中既有某些声乐教师的教学内容与教学方法的综述,又有一些声乐理论家的科研成果,将这两方面的内容并列在一起不够规范,应该按性质划分,分别论述。第三,该书没有运用谱例,如果运用一些有代表性的谱例讲解某些歌唱技术和歌唱风格,会更具体、更深刻。①关于吉诺?贝基在中国的讲授内容请参看《声乐教育手册》,刘朗主编,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3月出版第94页。乔新建 南阳师范学院音乐学院院长、教授 (责任编辑 金兆钧)

篇4:水歌吟作文200字

黎明淡蓝色的风

带着轻丝柔缕般飘浮的呼吸

伴着湿润清静的影子

聆听着世俗烦嚣的消溶逝尽

这是家乡的水镇

我知道那颗老榕树心中的一片天地

我知道那株茉莉花微红小秘密

我知道邻居柳树哥哥看向的'天空

那儿用心描绘出梦想

那儿有我们的童年、青春

帆影溶入暮色茫茫、海天苍苍

我回来了

回到我们最初的梦想

橹的歌拱桥和兰叶弧形成的旋律

风,在大地边浅海岸低低地询问

朋友,如今你可好吗?

初二:彩零凌

篇5:听一阵风的歌吟的散文

听一阵风的歌吟的散文

喜欢听风,四季的风。在歌声中熟睡,想望一个烂漫的晴天。

风是一位多才的歌手,会奏出很多音乐来,并且惟妙惟肖,有生气的怒吼,有甜蜜的温柔,有不停地急促,更有少女的青春阳光,这不是嘛,她又开始了歌唱。

春风,希望进行时……

春天的风,丝丝柔柔,唤醒沉睡的生灵,迎接新的.一天。你听,那暖暖的微风,如青烟般飘过来,无声无息,却处处留下她甜蜜的吻,小姑娘笑了,那灿烂的笑容,不是希望的色彩吗?树枝上冒出很多小点,走近一看,嫩嫩的,绿的可爱,叫人不忍心去采摘,晶莹的露珠包住了它,于是,美丽就诞生了。春风拂过草原,骏马就就开始了飞驰;拂过小溪,溪水就歌唱着奔向大海;拂过城市,整座城市就“活”了。爱是春天的旋律,暖则是春风的歌吟,那含苞待放的花朵正在吐艳。

夏日,奔放进行时……

火辣辣的阳光,焦作地烘烤大地,死寂,连不时响起的蝉鸣,都显得那么安静,四周异常地静。突然一丝风来了,阳光下萎的树,霎时抖擞起来,精神极了,人们神清气爽,那种“幸福”难于言表。热气散了,凉爽的风呼呼的吹,好不痛快。连那婵声也更加甜润婉转,一阵风,改变了时间的颜色,火热地奔放。

丰饶的土地上,滚滚的麦浪,绘成一幅规模宏大的画卷,蓝天、白云,连那云雀也在为丰收而喜悦。我嗅着浓郁的紫荆花香,以及掺杂着熟透稻子的气味,真叫人迷醉,真想去蓝天白云下歌唱,与风儿同舞。

秋叶,成熟进行时……

秋风披着艳丽的斗蓬登场,以惊世的美貌,点缀着山川河谷,像史湘云醉卧牡丹亭,一脸的姹紫嫣红。那金灿灿的玉米,多像秋姑娘镶嵌的金牙啊,闪烁了农人的眼目,也成为了秋天的主色调。还有那一簇簇火红的栌木树叶,那是秋员外发起的的社火,从南山蔓到北坡,再从东岭燃向西峰,把寂静的山野,装点得分外妖娆。

冬雪,萧瑟进行时……

叶子随着冬风的步伐而飘落,每到一处,就多一处荒凉的光景。那刺骨的寒风咆哮着,阳光、花朵、以及不知名的小鸟都消失了。偌大的天空下,唯有它在巡视。萧瑟,无端地怅惘;冷漠,淡淡地伤感;彷徨,艰难地爬行。生命的热度降到了极点。

喜欢听风,四季的风。我在迷醉,星空下的少女正在跳舞,啊!那不是舞蹈,那是一颗纯真的心。

三年级语文上册:《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小学语文《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教案

《听听,秋的声音》教学设计

听听,秋的声音优秀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册词语归类

宏大叙事

三年级上语文写景作文范文

词语盘点教案

三年级语文上作文题目及范文

歌吟的近义词
《歌吟的近义词.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歌吟的近义词(集锦5篇)】相关文章:

《终南山》古诗词鉴赏2023-07-04

雄心词语的解析及近义词2023-01-08

七年级汉语上册第一课教案2022-04-29

初一汉语上册第一课教案2022-11-19

李白《下终南山过斛斯山入宿置酒》全诗赏析2022-06-09

靠近词语的造句2022-08-08

刘长春大地笔记读后感2023-05-18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翻译赏析2024-01-23

下终南山过斛斯山人宿置酒 李白2022-06-08

《流莺》古诗赏析2023-02-12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