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父亲“三木匠”-美文故事

时间:2022-08-16 08:17:49 经典美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的父亲“三木匠”-美文故事(集锦8篇)由网友“传销头子”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我的父亲“三木匠”-美文故事,欢迎大家分享。

我的父亲“三木匠”-美文故事

篇1:我的父亲“三木匠”-美文故事

我的父亲“三木匠”-美文故事

母亲说,我是父亲用钉锤敲出来的。我也隐约觉得还在娘肚子里时,就听见父亲用钉锤敲打木头的“兵兵兵呯”声音了,那么响亮。

父亲20岁左右就拜了村上的老五木匠为师,开始了木工生涯,排行为三,人称“三木匠”。他天资聪颖,又吃得苦头,不消几年光景,就学得了一手好活儿,桌几条凳、雕花琢纹样样精通,在家乡小有名气。但他不是会盖木瓦房的大木匠,属于家乡人说的“板板木匠”。儿时的我常见父亲在院子或门道磨呀,砍呀,锯呀,刨呀,一堆堆的木料如小山似的,刨出来长长的刨花,像洁白的哈达。记得我五岁时一个冬天快过年的日子,父亲从太白山做活回来,身背一捆长长短短的木工工具,手里提个大包,黑红的脸膛上汗涔涔的,粗粗地喘着气。当他大步迈到我跟前,一双粗糙的大手抱起满身泥土的我,我瞪着大大的眼睛好奇地望着这个“陌生人”,努力想挣脱他的怀抱,待父亲把核桃、板栗往我手里塞的时候,我才意识到这个人就是久违的父亲。

大概就从那时起,父亲常在农闲时间背起工具行囊,远走青海省,近至周至县,挨村串户给人做木工活。我也常在大忙之前或年末岁终盼望父亲的影子出现在村口,巴望着能吃到那时农村孩子很少吃到的洋糖、核桃、板栗等。

父亲本来不做木匠,也不该是普通的农民。如果没有20世纪60年代三年自然灾害,如果当时国家能解决群众的温饱问题,父亲就是每月拿工资的人民教师。听奶奶说,父亲18岁就在乾县师范学校上学,为了减轻家里的负担,爷爷奶奶和大伯硬是让他休了学。谁知第二年因粮食奇缺等原因,乾师这一级学生全部撤散,他只好回家务农,后来就学了木工。至今父亲仍然精心保存着那枚红红的“乾县师范学校”校徽。1995年7月我从咸阳师专毕业,父亲捧起儿子那红红的绣着金字的毕业证书,爱不释手,看了又摸,摸了又看,最后说:“爸给你保存吧”,我含着泪花点了头。

记得我10岁左右正读小学时(1981年前后),父亲常对我说:“娃!好好把书念,大学生光一考上每月就拿38块5毛钱工资,标准的行政23级。”那时在我幼小的心灵里,就深深的明白“38块5”是一个多么诱人的前程。父亲也讲给我一个故事:有个同学家境贫寒,要到离县城40多里路的乾县师范学校上学,每星期天下午步行到校,小腿都走肿了;他拿去的干粮名曰“苜蓿菜馍”、“萝卜包子”,其实95%是苜蓿或萝卜,每顿吃饭的时候,就坐在操场的墙角,面对冰冷的墙,背靠高大的树,一口馍,一口白开水,吃得津津有味;就连这样的“美餐”到星期五中午只有腾空馍兜,咽一把馍渣。第二天星期六早饭时,他就去人家挖过的红薯地翻找薯根,中午就到街道食堂搜一顿“牙祭”,父亲清楚地记得这个同学一次连续舔了七个碟子,然后就没命似地往家跑。

其实,这位同学就是他自己!

也许就是那个时代艰苦岁月的磨练,父亲很耐饿,极其爱惜粮食。一个人做活,如果没有人叫他吃饭,他大半天也记不起吃饭;出门办事一天内,轻易不在外边吃饭,至多吃一碗醪糟煮馍。但父亲一吃起来,饭量较大,扯面能咥两大碗,玉米糁喝过三碗,馒头一吃三四个。吃馍的时候,他一手捧着馍往嘴里送,另一只手摊开接在嘴边,一有掉下来的馍花,就马上掼进嘴里。有时我们看着父亲吃馍的`样子就觉得好笑。

父亲一生勤劳不辍,不搓麻将不下棋,不打扑克不丢方,整天闲不下来,经常一头扎进木工房拾掇工具,揣摩木器图案。父亲特爱收拾制备木工工具,有装在工具箱的;有挂在墙上的,锤子、凿子、锯子等,个个摆放有条不紊,件件坚固耐用,锃亮精巧。仅锯子一项就有大锯、顺锯、截锯、刀锯、搜锯、削锯、拐弯锯、拉板锯、小压锯、小手锯、手用弓锯、手提式链锯等,各种家具图案模板挂了一串又一串,各种尺寸的铁钉存了一匣又一匣。

父亲给人做活,主人家管吃管喝,可他一生从来不沾一滴酒,没喝过一口茶,不抽一根烟。人们也乐于找“三木匠”做活,省一点烟酒钱。

父亲为人耿直爽快,生性狷介,对自己尊重或尊重自己的人热心肠,情同手足,要鞋连袜子都想给;对自己厌恶或和自己作对的人,恨之入骨,可以一生跟他不说一句话。

回望父亲的一生,由于失去了“38块5”的前程,才做了“三木匠”;为了养家糊口,既要忙农活,又要做木工活,走南闯北,起早贪黑,吃苦受累,但烟、酒、茶三样在男人们看来最寻常的享受,却没有品味过;如今年过花甲,虽然背驼一点,但很硬朗。三个子女都已成家立业,但依然做木工活。父亲的一生,是镌刻沧桑的一生,是写满劳碌的一生。他就像一把木工直尺,执着地丈量着苦难和辛劳;他又像是一架墨斗,吸收的很少,回报人们的却是长长的丝线,柔韧而耿直。父亲是儿孙们宝贵的精神财富,我们深深地爱着他,祝福他老人家晚年幸福安康!

篇2:关于父亲的美文欣赏:钉子木匠

父亲从小心灵,几乎无师自通学会乐器;手巧,十来岁就能做手工艺品,曾用竹子做过一对精巧的小水桶,给我小姑当玩具。从前老家以卖坛罐为生,每年清明和七月十五前,也卖点香蜡钱纸和纸扎的房子、衣服等。大概1947年时,老家流行自行车,当时大家称之为“洋马儿”。父亲对这个东西很感兴趣,对停在铺子前的车子仔细观察,看了又看。后来他又用竹子做出几个自行车模型来,在铺子上很扯眼球,凡是来买纸房子的,连这模型一起卖,价钱当然贵了起来。这本来是一时兴趣,没想到生意格外的好,来买香蜡的人也许本来没想买纸房子,却因为喜欢自行车模型而一起买了,还说:“烧过去,让老祖仙人也享受一下摩登儿!”

父亲成年后在城里一家汽配厂上班。工作之余除了跟一群业余民乐爱好者摆弄乐器,还喜欢为家里做些精巧的物件。而他最拿手的技艺,却是被我母亲戏谑的“钉子木匠”。正宗木匠要拜师,做活计时不用钉子用卯榫。钉子木匠当然就是山寨版的,“胶粘钉子钉,外带铁丝绑”。但是,经父亲制作或改造的家具,非常的好用。家里原有一个废弃的老式茶几,一直放在厨房堆杂物,被父亲加了层板、玻璃、把手,改造后变成了漂亮的灯柜。那些年买不起新家具,改造旧家具就成了父亲的一种乐趣;而留到现在还一直使用的,是一张小方桌改成的圆桌。

那时家里没有桌子用,每天吃饭拼两张高凳子放饭碗菜盘。父亲在厂里找了一些边角余料拼了张小方桌,我们四人一用就是好多年。后来我结了婚带回夫君;不久妹妹也带回了男朋友,再后来我们姐妹都生了孩子。逢年过节原来的小方桌坐不下了。于是父亲又到厂里的废料堆去找能用的材料,在原来小方桌的基础上,拼接成了今天这张圆桌。虽然母亲常调侃父亲是“钉子木匠”,却又表扬父亲,说拼这张圆桌时真的很费了些功夫。仔细看这圆桌,深浅三种颜色的胶合板拼成的面子,色调和谐拼图巧妙;底层有两厘米厚,是用碎层板钉牢粘合而成,桌沿还用铝压条包了边,桌架是折叠铝管刷上油漆。这桌子确实美观大方结实耐用。

那些年我们经常团聚在这张桌子上,到后来父亲在这张桌子上教我女儿读书写字讲故事。这张桌子大小高矮都合适,让人特别喜欢。前些年父亲去世,我要了这张桌子做个留念。曾经有段时间嫌它跟家里成套的新家具不谐调,把它送给乡下一个亲戚了。可有一天我又想它了,买了一张新的折叠圆桌,去把这张换回来。这张桌子有这么多历史,有父亲的劳作,它陪着我们从贫困到小康,我舍不得它。用它时,仿佛父亲还跟我们在一起。中国人讲究天圆地方,圆,代表着一种圆满圆融。从小方桌到大圆桌,也可以看成是家庭和睦人丁兴旺的象征呢!我们要一直把这张桌子保留下去。

公众号:天府散文

篇3:我的木匠父亲征文

我的木匠父亲征文

在我出生的那一年,刚出道的父亲亲自给我——她的长女精心设计、制作了一把木椅:椅子前部有一个雕刻着漂亮的菱形图案的靠板,可以让我将胳膊放在上面玩玩具、吃饭等;靠板前端的上方则装了一根横木,横木上装了一排竹筒做的可以拨弄玩耍的小环——这就是我的玩具了;椅子的座位上则留了一个很方便的小孔。这把椅子既结实、安全,又美观、实用,更小巧玲珑(回想起来,它不只是一个工具,更像一个玩具或木雕艺术品)。它不但陪我度过了我的幼年,还在以后的十几年间继续为我的三个弟妹服务,直到最小的妹妹也长到再也坐不进去后,它才真正退役,被放在楼上的角落里,几乎被人遗忘了。十几年前,我在老家的弟弟、妹妹相继结婚生子,这把椅子又重被起用。去年,我弟弟的小儿子也出生了,虽然已经有了一个漂亮的童车,但偶尔也还会坐一下这把椅子——这把已经40岁服务了两代人的椅子。每当此时,知道这把椅子历史的人总会感叹一番。

父亲经常为大队做木工活。大队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宰羊给所有的匠人们打牙祭。每当这一天晚上,父亲总是很高兴、很自豪地给我们端回来一碗羊肉。我们叫他一起吃,他总是说:“我们在大队吃过了,这是分回家的。”然后,父亲就在一旁很幸福、很满足地看着我们把羊肉吃光。多年后我才无意中得知,其实,当年匠人们在打牙祭时都舍不得吃羊肉,只是尝一尝就算了;有时分得少了,就连尝一尝也舍不得就全部端回家去了。父亲就是这样,在吃粮紧张的那些年,他总是吃到半饱就放下碗说吃饱了,等看到大家都吃饱了还有剩余后才又继续吃。年少的我们不懂事,有时问父亲:“你不是说已经吃饱了吗?怎么又在吃?”父亲就嘿嘿笑一笑说:“我本来是吃饱了的,不吃也可以了;但既然剩下了,总要把它吃完嘛!”后来我家生活好过了,但父亲的这个习惯还一直保留着,有什么好吃的,他总是最后一个品尝,还经常习惯性地问一句:“多不多啊?要是不多我就不吃了。”父亲还经常假装说不喜欢吃或牙齿不好咬不动,只有在看到大家都有份时才说:“那好,我也尝一尝。”

不知是做木工要求精细的原因使我父亲的性子特别慢,还是因为我父亲的性子特别慢,所以他做木工时总是特别精细。我现在还能想起父亲眯着一只眼睛用拇指和食指捏住墨线提起又弹下时神情专注的样子。“慢工出细活”是我父亲自嘲时常说的一句话,也是他对自己和家人的严格要求。他把这句话不仅用在木工上,也用在农活上。比如在挖地尤其是在挖播种玉米、小麦、土豆等的梁垅时,别人都是目测大致端正即可,父亲则非要拿木桩和绳子在两端测量端正后再挖,挖好后如果发现哪里不够端正,还要整平重新挖过;在插水稻秧苗时更是比了又比量了又量再插,插完后如果发现哪一株秧苗歪了,还要拔出来重新插过,务求行行端正、美观,这些都是他多年来做木匠弹墨线留下的职业习惯。不可否认,父亲做的农活虽然慢些,但长出来的庄稼确实非常整齐、漂亮,让人赏心悦目。父亲不仅严格要求自己,还严格要求我们做事不要一味求快,不要粗心大意,凡事要多检查,多纠正。在父亲的教育和要求下,我小时候做作业都习惯检查后再交,现在就连,发手机短信也是写完后检查再三才发出去,生怕出现错别字对别人不恭。我在电脑上打字时也通常是看着屏幕打,一旦发现打错,随时纠正,打完后还要再三检查。这样,速度虽然比较慢一些,但也大大降低了出错率,虽不能确保万无一失,但也不致错漏百出。也许我凡事精益求精、追求完美的习惯就是从我父亲这儿来的吧。

我的高中是在离家60多里的县城上的,住校。虽然当时从我家到县城的车费才9角钱,可对于我这个每顿只舍得吃5分钱一份的素菜,偶尔才痛下决心吃2角5分钱一份的肥肉,从来也舍不得吃3角钱一份的瘦肉的穷学生来说,已是比较昂贵的了。因此,我平时的周末是舍不得花钱回家的,只有等到节假日放假才回一次家。每到周末看到同宿舍的同学高兴地回家的时候,我就到河边去看书,实在想家的时候就一个人躲在蚊帐里偷偷地哭。记得有一个星期六下午去河边看书后回到宿舍,听同学说我父亲来找过我,没见到我,好像很失望,让同学转告我说他和几个匠人到县城附近的某个地方给人家修房子顺便来看看我,家里没有什么事的,叫我别担心。我当时听了以后就非常懊悔为什么偏偏那个时候跑出去看书,当时想要立即去找父亲,天又快黑了。好不容易等到第二天(星期天),我一大早就往父亲说的那个地方去找,一路上想象着父亲见到我时的惊讶与高兴的样子,脚底下不知道有多少劲儿,走得很快,根本不知道累。但到了我想象中的目的地而仍四处找不见父亲他们的踪影的时候,一问才知道那只是一个大地名,管辖的地方很宽,而人家户又特别分散,又不知道父亲所在的具体村子,只好一个村一个村地往前找,转了大概有二十来里地,也没发现哪里有比较大的修房建屋的响动。眼看越走越远,又害怕随时窜出来的狗,又怕人生地不熟不安全,只得含着失望的泪水又饿又累地回到学校了。这种思亲而不见的遗憾是从未离开过家、从未离开过父母的人无法体会的。

在我考上大学那一年暑假,父亲花了近半个月时间用杉木给我打了一只箱子并漆成了枣红色。开学时,我和我妈背着这只箱子去学校,由于买不到火车坐票,母女二人只好挤在两节车厢的中间,这只箱子就成了我们的坐凳,使我们母女免受了全程站立之苦。我的宿舍里共七个人,她们六个用的都是皮箱,就我一人用的是木箱。或许是怕我的木箱压坏了她们的皮箱,或许是嫌我的'木箱土气、碍眼,室友们将我的木箱用一幅布遮盖着放在几个箱子的最下边。后来,有一个室友,虽有两只皮箱仍装不下她那越来越多的衣服,又见我的木箱总也装不满,于是就捡出一些不太穿的衣服放在我的木箱里。再后来,我这位室友惊讶地发现她放在我木箱里的衣服既无潮气,还有一种杉木的特殊香味,于是大加赞赏,一到寒暑假,总要把一些好衣服存放在我的木箱里。

大学毕业前,我考上了研究生,这只木箱就随我到了遥远的大西北,伴我度过了三年的求学时光。研究生毕业时,我和我的另一半南下工作,除了几纸箱书籍和几床被褥,他的一只皮箱和我的这只木箱便是我们的全部家当。从平房到过渡旧套房再到新集资房,从没有衣柜到简易柜再到大衣柜,这只木箱也逐渐从主角转到配角,被放在大衣柜顶上装一些换季退下来的衣服。再后来,我们因工作调动搬了家,买了商品房,有了更大的衣柜;也由于出差、旅行越来越多,大衣柜顶上大大小小的行李箱也越来越多,再也放不下这只木箱了。爱人几次小心地问我“要不要把它扔掉?”后又自知问得多余随即改口道:“算了,留着做个纪念吧!毕竟这是你父亲给你做的,也是你唯一的‘嫁妆’啊!”爱人是了解我的。于是,这只木箱就换岗成了我家的工具箱。我把它架到阳台的龟池上,不想却又给我家的小龟提供了一个遮风避雨的好处所。小龟白天四处乱爬,晚上就缩到箱子下面的角落里。我想,在它眼里,这里就是它最安全的家!一晃又是多年过去了,这只木箱在阳台上经受风吹日晒雨淋,当初的鲜艳早已不复存在。但父亲当年对女儿的深情永不褪色,我多年来对父亲的感念也一直珍藏心底。父亲打箱子时的一推一刨以及一遍又一遍地给箱子上漆的情形始终留在我的脑海里,虽已过去二十多年却日久弥新。

篇4:我的木匠父亲散文

我的木匠父亲散文

一天,整理旧物。看见父亲斑斑驳驳的工具箱躺在墙角,厚厚的灰尘就像岁月的影子,一层层叠加着,掩盖住了原有的颜色。打开工具箱,那些凿子、刨子、线锥、手锯……已经锈成了深褐色,好像父亲黑里透红的脸膛。十多年前,父亲离开我们的时候,这些木工工具就被搁置在这了吧!

父亲弟兄五人,排行第二。因为弟兄人多,父亲“高小”毕业就辍学了,当过两年小学教师,又拜师学起了木工。用母亲的话讲,她嫁过来的时候,那是“穷得叮当响”。为了生活,父亲便在外地长年奔波,只有在麦收和春节的时候我们才能团聚。每次父亲从外地回家,给我印象最深的,就是他在火车上为我们买的面包:那是我第一次吃用钱买来的食物,香香甜甜,味道比“花窝窝”强得太多了。后来我每次乘火车,看到乘务员叫卖面包,就会想象父亲在火车上的情景:拥挤的人群中,贫穷的木匠,他舍得给自己买一块面包吗?

也许是受自己经历的影响,父亲对我们兄妹几个上学,显得格外的支持。中招,我落榜了,父亲鼓励我复读。高招,我又落榜了,父亲继续鼓励我复读。对于高中复读的四百元学费,父亲没有任何的犹豫,也没有埋怨和责备。要知道,那一年,二姐中专毕业参加了工作,她的工资每月只有九十元。放到那时,四百元可不是一个小数目。接过父亲递过来的钱,我无地自容。父亲只是淡淡地说:“只要你们愿意上学,哪怕砸锅卖铁,我都会给你们交学费。”

当我接到大学入学通知书的时候,看到他的脸上不自觉地挂满了自豪和喜悦。“农转非”办户口,转“粮食关系”,这些本来只需要我跑腿儿的小事,父亲都替我包办了。九月份儿学校开学,已经十九岁的我,还是在父亲的.护送下,第一次来到了离家乡只有二百里的省会城市。记得那天下着濛濛的秋雨,父亲大包小包地帮我把行李搬到学校接新生的大巴上,随同我到了学校。在把我安顿好以后,父亲说他要走了,并随口问了一句:“带的钱够不够?”

等我说过“够”字以后,他才放心地离开了。在我们那个小村子里,我是第一个本科生,父亲的心情是不言而喻的。

大学第一个寒假回家,看见父亲正在忙着做木槅扇。他弓着腰,刨子在手中“刺拉刺拉”地来回移动,薄得像纸一样的木屑从刨子上面滑下来。我觉得,那要是一张一张的纸币该有多好,父亲就不用再这样操劳了。看到我回来,父亲放下手里的活计:“我已经和你妈商量好了,年前我把这个木槅扇做好,一过年我就出去打工。趁着这几年还能干,等你毕业的时候,在县城给你买座房子,结了婚,我们的任务就算完成了!”

春节刚过,我放寒假还没有开学,父亲就背着工具箱到外地打工去了。那一年,他正好五十岁。

人生,总是难有圆满的结局。在我大学就要毕业的那年六月,父亲病倒了。他患上了一种叫做“多发性骨髓瘤”的癌症,由于没有及时治疗,造成了截瘫。这一病,父亲就再也没有站起来。经过一年多的治疗和病痛折磨,父亲最终还是离开了。在陪伴父亲走过人生最后一年光景里,他对我说的次数最多的话就是“我的任务没有完成啊!”每一次听到这句话,我的心头就会涌起阵阵的酸楚。从父亲离开的那个秋天开始,我像一棵苦楝树一样,孤独地生长着。

我知道,我是木匠父亲这一生最得意的作品。在他的细心呵护下,我从一棵小树苗长成了一块他觉得最好的材料,并一天天雕琢成他理想中的模样。他没有来得及涂抹的色彩,是留给我这辈子最深沉的爱。

篇5:致父亲-经典美文故事

致父亲-经典美文故事

无论万水千山,即使风霜阅尽、鸟倦还巢时,在女儿心中,您永远是我最安全的港湾。

——题记

我的父亲个子不高,恰到好处的五官,但凌厉的眼神让父亲平添了一丝威严。父亲是一个典型的“吃得苦、霸得蛮、耐得烦”的农村汉子。从年轻时背井离乡南下打工,艰苦奋斗白手起家,到如今父亲已年近五旬,却仍在辛勤劳作。父亲就像一头永不知疲倦的老黄牛,全身心地对家庭投入、付出所有的精力和心血。

时我还不足两岁,迫于生计,父母只能背井离乡南下打工。此后我做了长达的留守儿童,曾经有很长一段时间,我愤恨地抱怨父母重男轻女,为何只带弟弟在身边。直到暑假,抵不过思念,父亲将我从老家接到广州过暑假,一路上我满怀期待和憧憬,心想终于可以看看大城市了。经过十几个小时的车程颠簸,终于到达父母的暂住地时,我简直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因为父母租住的房子完全可以称之为“贫民窟”。全家人住在摇摇欲坠不足十平米的木板房,房里只容得下一张床和一个放衣服的柜子,没有厕所没有厨房更没有电扇,只有一盏昏暗的电灯。就连上厕所也要跑到离家一百米的公共厕所,而弟弟成日里的玩具便是父亲做的小木枪。夜里蚊虫叮咬,父母只能拿着蒲扇整晚地给我们扇风。早上我与弟弟一人一根油条一杯豆浆,而父亲则是空腹去上班,父亲总说自己不饿不用吃早餐。许多年后才听别人说起父亲因饥饿多次晕倒在车间,而父亲却轻描淡写地说:“你们俩姐弟吃饱了就行,我和你妈能省就省点”。直至如今我们家的条件稍宽裕了些,可父亲仍很节省,家里的剩饭剩菜父亲一点儿也舍不得倒掉,除非是馊味冲天,否则父亲都会把它吃掉。父亲身上的每一件衣服也都要经过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的历史变迁,直至完全变形再也无法穿,衣服的使命才会宣告结束。我常劝说父亲:“人生得意须尽欢,该享受时就得享受。”父亲却说每当想起从前连饭都没得吃的日子,就会觉得现在吃剩饭剩菜也是一种幸福。是啊,只有经历过那种食不果腹的日子,才能懂得什么叫来之不易。

小时候最期盼的便是过年,因为父母会在家呆上八天,享受一年间得来不易的相聚时刻。然而最痛苦的便是分别之际,临去广东的'前一天,父亲总会抱着我,一言不发地站在家后面的小山坡上,望着去向广东的路,一站便是很久。也许父亲那时在想何时才能不必背井离乡,一直守护在家人身旁。因家地处偏僻,无客车进入。所以每次去广东时,父亲总是凌晨四点多钟便走路前往镇上搭车。尽管父亲小心翼翼地不发出一点儿声音,但我总会准时醒来,一个劲地抱着父亲的腿,使劲大哭不愿放手。而此时屋外天色阴暗寒风肆虐,父亲深怕冻着我,却拗不过我的哭闹,便只好一手提着笨重的行李袋,一手打着手电筒,背上背着我,一脚深一脚浅地行过几十里的坑洼山路。在上车前,父亲会拿出口袋里除车费外仅剩的几块钱,带着我进商店,趁着我一心选零食之际,父亲便悄悄上了客车。时至今日,我仍能清晰地记得寒冬腊月里那个双手抱着零食、大哭着追赶客车使劲叫爸爸的场景。

父亲生性坚韧从不抱怨。父亲读高中时成绩优异,但天意弄人,就在高考前夕,爷爷奶奶相继去世,留下一个12岁的小叔与父亲相依为命。谁也无法想象失去双亲是何等地撕心裂肺,失去双亲的庇佑,所处的处境可想而知是多么地艰难。父亲却凭借着常人无法企及的坚韧和毅力,咬牙将高中念完。继而结婚生子、成家立业。这其中经过的崎岖坎坷,父亲却从不言说。我时常会问父亲:“难道您就没有抱怨过老天的不公平吗?”“抱怨解决不了任何问题,只有勇往直前迎难而上才能摆脱困境。”父亲身上始终有一股傲气,哪怕是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父亲也从不曾向困难屈服妥协,也正是这股傲气成就了父亲。

父亲不苟言笑,内心却细腻柔软。父亲年少时,便失去了双亲。在与母亲结婚后,是外婆给予了父亲满满的母爱。也许在父亲的内心里,早已把外婆当成了母亲。外婆在过完八十大寿的第三天与世长辞,在外婆的灵堂前,父亲涕泪横流哭得像个孩子,那是我第一次看见坚毅的父亲流泪。此后凡是涉及外婆的话题,父亲总是一个人坐在角落默不作声,但眼眶分明是湿润的。其实所谓的坚韧也只是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伤心处罢了。

静时回首往事,一路走来,一直都在向父亲不停索取,却从不曾真正关心过父亲,实是不该。如今我已参加工作,今年父亲生日,本想用工资给父亲买个贵重的生日礼物,父亲一听却连连摆手道:“你平平安安的,就是给我的最好礼物。”这就是我的父亲,一心付出,不求回报的父亲。

时光匆匆带去青春,依依流年偷走芳华。时间流转光阴荏苒,我早已不是骑在父亲肩头的小娃娃,父亲也从俊秀挺拔的小伙子转眼就成了双鬓微白皱纹迭起的中年人。这一路走来经过的辛酸苦辣人情冷暖,也只能茹毛饮血冷暖自知。经过沧桑行过彷徨,但父亲心中的豪情却未曾改变,一直走在奋斗的路上,好像仍是那个神采飞扬踌躇满志的少年。

不论时光如何变迁、生活如何艰难,父亲总是波澜不惊、稳如泰山。生活的磨难于父亲而言,只是岁月的馈赠,那鬓角的白发,也只是岁月的恩赏。

平凡的父亲,没有赞歌,没有壮举,只有让我怀念的故事。我应以坚定的信念,勇往直前,沿着父亲的路,描绘出一个灿烂的明天。

篇6:我的父亲母亲-美文故事

我的父亲母亲-美文故事

我是家里最小的一个孩子,我出生的时候我的父亲已经43岁了,虽然我有两个哥哥三个姐姐,可是他们还是更加疼爱我。我不知道父亲年轻的时候是什么样子,因为打我记事起,我感觉父亲就是个老头,农村种地,风吹日晒不像现在的人保养的那么好。只听母亲经常说,我姥姥家是个大家族,当时就是我母亲的奶奶看上了我父亲的相貌和老实,才同意了这门婚事,结婚前他们是没有见过面的。尽管岁月的刀刻下了深深的皱纹,可依然能看到他明亮的双眸。他干活麻利经常得到我们街坊邻居的夸奖。我相信我的父亲曾经是最帅的男人。

父亲有三个哥哥,一个妹妹,在他刚会走路时我的爷爷就离开了,我奶奶一个人拉扯大他们五个,穷人家的孩子早当家,我父亲8岁就开始上工,那时候是记工分的,他太小,就给生产队割草,落下了胳膊疼的病根。长期弯腰干活,早早就驼背了。和母亲在结婚后,先后有了大姐,大哥,二哥,二姐,三姐,9年后,又生下一个我。这么多孩子,本来就贫穷的家,注定他们的日子不会好过。

可是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硬是挺过来了。大哥盖房子结婚,二哥盖房子结婚,母亲是个要强的人,不能比别人差,后来是奶奶的过世,原本就不富裕的家更是雪上加霜。母亲为了支撑这个家,曾经卖过两次血。父亲为了养活几个子女,去干两份工,背上都晒出来水泡。就这样,撑到了我初中毕业,那年三姐也结婚了。父母一直用的是煤油灯,蜡烛不舍得点,更不要说电灯了,电灯只有过年时候才舍得开。他们牙不好,可是坚持吃咸菜,每年的秋天就腌一大缸萝卜,可以吃到第二年的夏天。他们养鸡养猪,卖了猪和鸡蛋攒钱,以前是给哥哥他们攒,后来是攒我的学费。

我是硬着头皮读到初中毕业的,父亲经常说上完这学期下学期就不要上学了,那时候我是多么恨我父亲,恨他的重男轻女,恨他的无能,别的同学的.父亲都会做生意,可是我的父亲只会种地,我只好努力抓住每一个学期的学习机会。初中毕业,我倔强的选择了读高中,当时母亲坚决不同意,父亲抽了颗烟,平静地说:“我才60岁,供她读完高中还是没问题的。”那一刻,我觉得瘦小的父亲是那么高大,是个顶天立地的男子汉!以前那个不支持我上学的父亲呢?突然明白他用他的方式在爱我。

就这样在我三个姐姐的帮助下,我读了高中,上了大学。离开家,才慢慢体会到了父亲的呵斥和母亲的唠叨,原来那就是爱,对孩子无私的爱。高一那年的寒假,我的头上长了很多疙瘩,是父亲用他粗糙的大手给我抹药。高中时候每个月回家一次,大学时候一个学期回家一次,开销大了花钱多了,小气的父亲变大方了,每次我离开家时候,父亲都会去送我,临上车总会说一句:“在学校不要不舍得吃饭,钱,爹会想办法。”我坐上车走了他还在那里站着,我从车窗里向外看着,一直到父亲的背影模糊。我任泪水流淌。我下定决心,等我毕业挣钱了就不让父亲种地了,因为每次过秋天,母亲都会累的生病。

为了早日报答辛苦的父母,我专科毕业就工作了,虽然挣钱没有我想象的那么容易,我和我姐姐都还是坚持不要父亲种地了,为了减少儿女的负担,他却说:“种了一辈子地,不种地我干什么,种地能打粮食还可以锻炼身体,现在国家还给发钱,少种点可以,这样就不用你们操心。”是的,父亲的话多么富有哲理,和那个央视一个艺术家的话如出一辙:“我74岁了,还能干活,这是多么幸福的事。”父亲就这样一辈子都在为儿女着想,伟大的父亲!

现在父亲母亲很知足,他们养育了六个儿女,大哥二哥的儿子都到了结婚的年龄,母亲经常说:“那时候邻居都看不起我们,哪想着能有今天啊,三个孙子,两个孙女,四个外孙,七个外孙女,现在玄外孙都有了,有吃有喝,有穿有戴,春秋天下地干点活,大部分都是用机器,冬天没事你爹就用电动三轮带着我去看戏,平时串串门,这都好哪去了,你们在外都过的好好的,不要操心我们。”

转眼我都毕业十年了,无论多么忙,我还是像读书时候一样每年回家两次,看看我的父母亲,回家时间虽然不长,可是他们总是在盼着,回家几天走了后,他们又开始盼着我下一次回家。可怜天下父母心,我也是两个孩子的母亲,更加理解做父母的不易。

前年国庆,我自己回家了,我二姐的儿子也回去了,我们一起帮父母去出花生,我们两个人还没有父亲一个人干的快。今年国庆,为了父母开心,我自己带着两个孩子回家了,那天我上到房顶上,用水桶把玉米拉到房顶上晒,才拉上去四五桶,我就给岔气了,后来父亲自己上到房子上,母亲在剥玉米,我和我的两个孩子把玉米抬过去挂上绳子,父亲拉上去,我感觉自己真是没用啊,还不如76岁的老父亲。

我最佩服的人就是我的父亲,他这辈子没有上过学,也不会做生意,他是一个成功的男人!用他勤劳的双手,坚韧的品格,不服输的精神,为他人着想,知足常乐,不攀比,务实,很多人一辈子才悟出的学问,他却每一天都在享用,他是个智慧的父亲。他没有给我金钱,却给我很多财富……

我也佩服我的母亲,她没有进过校门,却知道很多的谚语,难得的是学以致用,把每句谚语都融在生活的每一天,用行动教我们自强自立,善良是基本的美德,我离开家这么多年,被很多人认可并帮助,无疑母亲的功劳很大,感谢我的父亲母亲!

很多人不相信爱情,而我的父母亲不知道爱情两个字怎么写,他们已经走过金婚,用行动在诠释爱情的含义,爱情就是相濡以沫,爱情就是不离不弃,爱情就是生死相依,爱情就是白头到老……他们的爱情在继续,他们的幸福生活在继续。

我的幸福生活才得以继续。

希望所有的儿女都用心孝敬你的父母,因为有一天你也会老去,你的孩子在看着你!

祝愿天下所有的父母都幸福安康!

篇7:作文:我的父亲是个木匠

作文:我的父亲是个木匠

我的卧室有一张书桌。朴实干净,简单结实,从小学开始一直陪伴着我,像我的父亲。

我的父亲是一位木匠,年轻的时候外出拜师学艺,吃苦受累在外打拼多年终于学得一手好手艺。父亲不善言谈,但却是心灵手巧,他做木工活时,从来不用画图纸,只要是看过的东西,便能熟记于心给打造出来。家里的桌椅板凳、茶几衣柜都是父亲一个人制作完成的。从选材到打磨修饰、榫卯接头,每个细节他都极其认真地完成,力求自己的每一个作品都能很完美。

在我的印象里,父亲最自豪的一件作品应该是地排车。八九十年代的农村没有完全机械化,最主要的交通工具便是马拉地排车。记得当时父亲乐呵呵的从集市上买回来一头毛驴,但还没有地排车,于是父亲决定亲手打造一台地排车。在那个冬天父亲的大工程开始了,父亲拿着手锯扛着斧头,一个人跑到树林里拉回了所有制作地排车的'木料,然后在自家的院子里丁丁当当的敲打、吱吱嘎嘎的锯木准备动工。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父亲把他木工工具箱里的所有家当都搬了出来,斧头、手锯、凿子、刨子、墨斗、三角尺……

父亲从早到晚都在忙着做他的地排车,顾不得寒冷,来不及吃饭。他挽起衣袖用力的抡起斧头,一斧一斧的砍下去,多余的枝干还有皱巴巴的树皮被一点一点的劈开,露出暂白的树干。大概是累了,父亲放下手里的斧头,点了一根烟,他吧嗒吧嗒的抽着,望着面前的木头若有所思。突然他的嘴角轻轻地上扬,会心地笑了一下,我想他应该是想到了这根木材的最佳使用方法。果不其然,他深深地吸了一口烟,然后把烟卷扔在脚下捻灭,烟气和呼出的热气刚从嘴里吐出,他就重新拿起斧头、手锯埋头干起来。

手锯在父亲的手里显得特别起劲,来来回回几下,只听“咔”一声,木头便被拦腰截断,在木头断口处只留下一堆厚厚的锯末。锯过的木头是需要用量具测量的,用墨斗划线时,我会帮父亲扯住墨斗的一头,而他会拉住墨斗的另一头,然后把墨线一弹,一条黑线便印在了木头上。画线之后的木头要用手锯锯开,用刨子刨平、修饰木材表面。父亲习惯性的在腰间别一个卷尺,耳朵上夹一枝铅笔,他嘴里叼着烟卷,眼睛斜视木料,一眼便能望出那个地方不平或粗糙,“嗤”一声,刨子飞速经过,木料上便刨花飞扬,留下一个光滑的平面。有时他会拿出卷尺反复测量,然后用铅笔画一下。打磨修饰好的组装木板堆满了一地,父亲从容的从当中选出一些开始组装,榫卯对接、结构原理这些技巧父亲早已胸有成竹,伴随着叮当的敲打声和吱嘎的锯木声一台地排车终于完成了,父亲不断抚摸着自己打造完成的地排车,如同自己的孩子一样喜爱。

木工这门传统的行业在现代社会中已慢慢被淡忘了,像我父亲这样的老木匠也越来越少了。他没有让我子承父业跟他学习木工,反而他支持我学习电气,支持我到大城市打拼,支持我的青春激扬。父亲的木工工具在好多年前就已经用不到了,被我们遗忘在一个无人的角落,只是父亲会经常拿出来擦擦上面的灰尘,在这些工具上面感受着当年的温度。

篇8:优秀美文:父亲的故事

优秀美文:父亲的故事

父亲走了,他的故事讲完了。那些重复了一生的打鬼子故事,是他教育儿女不忘历史的特殊方式。

父亲16岁在山东老家沂蒙山区参加游击队,18岁入党。从八路军、新四军到华东第三野战军,可谓身经百战。参加过著名的鲁南战役、莱芜战役、孟良崮战役和渡江战役。幸运的是,父亲从未受过枪伤,唯一受伤那次是在1943年初。

一天,他们游击小组与鬼子遭遇:“小鬼子人多,我们才十来个人。我是组长下令快撤!散开跑!大家边打边撤,最后我们仨被小鬼子追到一个悬崖边。子弹很快打光了,眼见小鬼子追上来了,我说了声跳!仨人就跳下十多米高的悬崖。”密集的枪声在他们身后的悬崖边上疯狂作响。

父亲醒来时躺在一棵大山枣树下,鲜血染湿了一大片草丛。头重脚轻的父亲起身动了动四肢,见还能动弹,心里暗喜。可哪来那么多血迹?他用双手摸了一圈头,湿乎乎的全是血。从赶来营救的同志那儿得知,跳崖时父亲的.头挂在了一颗山枣树上,伤口很大,很深,露出了里面的骨头。也因此减轻了落地的阻力,得以生还。父亲的后脑勺上隆起了一个鸡蛋般大的包,伴随了他一生。

父亲跳崖的故事像画面一样,幼年起就鲜活在我格外崇拜他的脑海里。之后的岁月里,这故事又听过无数遍,每次还会提问,比如:“当时你怎么想的?那么高,跳下去就没命了!”因课本里的英雄人物做出英勇壮举前都有一些高尚的想法。而得到的结论通常令我失望:“哪还顾得上想!小鬼子都追上来了”再后来,在我多次固执地追问下,得到了还算满意的答案:“事后想过,不跳会被打死或活捉,最后还是死!小鬼子那个坏啊!不可能让你活着!”父亲每说至此,牙咬得咯咯响。

狼牙山五壮士的故事是我们这代人耳熟能详的。父亲同样的壮举也让我们儿女们引以为豪。庆幸的是,和父亲一起跳崖的还有一位生还者,当时摔断了一条腿。

父亲17岁从家逃走后,直到1982年爷爷去世时才回了趟蒙阴老家。不是父亲不孝,实在是事出有因。父亲参加游击队时还是个孩子。一天夜里有偷袭行动,不料父亲回家取干粮时被爷爷奶奶逮个正着,早就等着教训这个整天见不到踪影的长子呢。两人趁父亲不备,五花大绑将父亲捆在了磨坊里,扫把、木棍一顿暴打,非要问出他神出鬼没到底干啥坏事去了。因组织纪律,父亲怎么都解释不清。老人问不出所以就把父亲反锁在磨坊里,一人轮流在门口守着。天色渐暗,快急疯了的父亲还没挣脱,误了行动可不是心事!好在总等不到父亲的队友找到家里,在把守的奶奶脸上看出些端倪。他悄悄绕到磨坊一侧,卸掉木窗,营救父亲逃了出去。从此一别,直到40多年后父亲才踏上回乡之路。当然,另一缘由是,爷爷奶奶一生都毫无余地要求父亲放弃一切,回老家种田

父亲生前最喜欢看的电影是《地雷战》。父亲也是造地雷的高手。他经常讲:“地雷当时可是咱消灭小鬼子最有力的武器!那时游击队武器装备少,比小鬼子落后太多。”父亲他们当时造的多是石雷,地雷形状有方、圆、椭圆和不规则的。那些石雷发挥了不小作用。父亲说游击小组那时除了偷袭鬼子据点,多数时候是配合上级组织掩护老百姓转移。“小鬼子对咱老区实行三光政策,多次扫荡。他们见人就杀,能抢的都抢走。临走还一把火把能烧的全烧掉,没来及走的老人也被他们活活烧死!每次得到鬼子扫荡的消息,我们一部分人掩护乡亲转移,留几个在鬼子来的路上埋地雷,炸得小鬼子胆战心惊!”

抗战时父亲参加过县里的民兵爆破训练班,当过爆破模范。到1947年解放战争时,解放军山东军区司令部政治部还为父亲颁发过特等功立功奖状。

父亲一生只爱看抗战题材的影视剧。离休后,每天看完《新闻联播》永远都在找打鬼子的片子。常常边看边对一些情节不满地唠叨:“尽胡扯八道!打仗哪有这回事?”我们准会打趣说:“是啊,编得这么离谱让人生气,不看了!换台!”可老爸马上笑日:“不换、不换!这是艺术加工嘛。”

在父亲病重住院的最后时光,为减轻病痛的折磨,陪护的兄弟姐妹在病房里仍会找打鬼子的片子给父亲看。父亲走前,我守护的那一个多星期里,他仍忍受着剧烈咳嗽,躺在病床上断断续续讲他打鬼子的故事。我忍着心痛不忍打断他,每次仍能从中产生自豪和崇敬,分享父亲保家卫国的喜悦,铭记那段历史。

如今父亲走了,他的抗战故事还那么清晰,连同他讲述时的表情都历历在目。这就是我引以为荣的父亲!尽管他的一生很平淡:1926年出生,1942年参加游击小组.1944年2月加入地下党。1985年离休,行政12级,副厅级。2013年9月15日9时21分离开了我们..享年86岁。

美文读后感

我的故事优秀美文

美文故事-怀念母亲

经典美文读后感100字

经典美文诗歌读后感

我对于父亲的记忆美文

小学生假期美文阅读读后感

拥有属于自己的时间美文摘抄

母亲-美文故事

冰凌花是勇敢的花励志美文

我的父亲“三木匠”-美文故事
《我的父亲“三木匠”-美文故事.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的父亲“三木匠”-美文故事(集锦8篇)】相关文章:

经典美文满分作文2022-05-25

无言的痛-美文欣赏2023-12-07

歌颂经典美文演讲稿2022-11-04

把自卑扔出地球美文摘抄2022-08-04

冀南豆腐香-美文故事2022-05-06

许多事不能回头看美文摘抄2022-08-27

记忆的影子-故事美文2023-04-18

花落时撞见阳光美文2022-11-11

承认他们埋单的能力的美文2022-09-13

开心与否全在于自己美文202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