迪塘古村美文(精选8篇)由网友“爱我你怕了吗”投稿提供,以下文章小编为您整理的迪塘古村美文,供大家阅读。
篇1: 迪塘古村美文
迪塘古村美文
我顺着一条新修筑的青石小道拐踅进来,抬眼就看见一条名叫迪溪的小河从村中蜿蜒穿过。小河两旁的老宅大屋层叠错落,数十条纵横交叉的村巷从河的两端向外延伸,连串着这里的百余座古民居,还有河边古桥、古树、山林和田地等景致,它们连在一起构成了江南水乡的韵味。这个叫做迪塘的村子,在这种韵味里已经守望了五百多年。我从史料得知,它是明末清初著名抗清将领李膺品的故里,李膺品志气豪迈,慷慨大略,中进士后,却以兵部后补主事的官名回到家乡。由于他这样的身份地位,村里的建筑自然也就显得与众不同,放眼望去,宅子两端高耸着的“鳌鱼墙”、“马头墙”、“清水墙”等样式,整个村子就形成交织起伏,动感十足的轮廊线。
迪溪河就这样在这些院宅老屋深巷人家间脉动着历史心音,陪同的村长介绍说,这里在河东边山坡上的老屋以明代为主,而西边的建筑则以清朝居多。如今,这些尚存的明清至民国的院宅老屋各具特色,有的高而窄,有的矮而阔。房子多是两层的小楼,偶尔也有三层的,数量极少。这里的建筑色彩以栗色和苍灰为基调,透着清秋般的苍凉之气。河上有几座古桥,它们把这些古建筑群搭连起来,宛如朝代之间的分界线,你走上了古桥就走入了远古时代。那些层叠的青瓦上积淀着不同朝代的尘土,凝重里带着纯粹,纯粹中又含有原始。这里不曾被莫名的心事闯入,亦不曾被无理的情感纠缠,只是在简朴风景里保持一份天然的率性和固执的洒脱。迪塘就像一个不曾被开启的故事,用自己独有的色调和风格静静地封存在迪溪河边。
沿着河边的青石板路走,眼前一波一波的屋瓦,仿佛如水流被我的脚踏出了水花。一股股清新直扑面而来,令人闲恬而惬意。那些门楼和木窗倚靠在村巷子里,并不十分规则。秋阳暖暖地照射过来,深巷中或石桥下的水里淡墨似的倒影,令人滋生无限遐想。村巷子里的石板路大都采用长条石镶边,不同质地、不同色彩的块料石嵌入其中,整个路面就显得整齐、美观、干净,给人以明净、妥贴之感。在这样的氛围里,我似乎瞬间就捕捉到了迪塘微妙的神韵,而且这种感觉随着在迪塘村呆的时间越久就变得越强烈。
此时,我在宁静祥和中,依着深巷子的院宅老屋,想象五百多年前的迪塘,大概也是这个样子吧,只不过因了那条途经这里的湘桂古商道,迪塘村一定很繁华和喧闹,或许,坐在厅堂里喝茶的时候,也能清楚地听到马帮忙碌的铃铛声。在这条古商道上,历史匆匆走过,多少喧嚣远去了。但凡走过的,都不会轻易忘掉有这样一个迪塘。不论是商客旅人,还是挑夫马帮,一路被重重叠叠的大山压抑着,猛抬头看见这样一个村落,定会惊愣半天。接下来便会在这里打尖歇息,小住几日,看看一座又一座相挨相连豪宅大院,感受一下迪塘的幽雅和宏阔。那可是一种闲悠自得的留驻。如今,迪塘很多瓦沿已经缺损,门漆脱落,墙壁斑驳陆离,一些楼栏瓦榭露出了破败的痕迹。说迪塘得了很好的保护,是因为没有再被深入破坏而已。展示在我面前的,是一个五百多岁的老人的真实面目。
窄窄地深巷子里走动的人很少,我推开几户门楼,进得院子,更直接地接近院宅老屋,置身其间,一股股散发着隐隐腥气的潮味扑面而来,仿佛这些老房子是放置已久的鱼,它因离河太久而伤感的.落泪,那气息或许就是它的眼泪。如果不是有现代人闪在房子里,我会误以为回到了五百多年前的迪塘,似乎又看到了古时迪塘人一幕幕的生活场景。在这里,当我推开一扇门,再推开一扇门。除了一两个耄耋老者不知在干着什么,几乎感受不到什么人气。只有高高的一堆堆的用来烧火的木材、一群群小鸡跟着老鸡做着觅食的游戏和已经变成黑灰颜色的雕花门前晾着衣裳,还表明着迪塘人家生生不息的炊烟,只是这种炊烟有些柔弱,悄无声息地散向了云端。
在村子的另一处,我看到民国初期建的一座水楼,中西合璧的风格特别明显,从水塘边垮塌的砖墩可看出,原一楼应建有阳台,用来散步和观赏塘中的游鱼,可见当初房主已经不那么“老土”了。从村巷子里走出来,一座类似炮楼的古门楼耸立在路边。门楼上刻有“毓水培风”四个鎏金大字,其中,“毓”的意思是汇集和孕育,“培”则是培养好的风气。从“毓水培风”这四个字的意思来看,古时的迪塘,应是一个文风鼎盛、人才辈出的山村。归来查阅史料,果然发现像迪塘以“毓水培风”这样设计门楼的,在灵田全镇一百多个自然村中却是绝无仅有的。据载,明清两朝,村中计有子弟仕宦24人,其中,最为乡民称道的是明代崇祯揆未年(1643年)进士、官到兵部左侍郎兼左都御使的李膺品。由此,迪塘确是一处钟灵毓秀,人杰地灵的风水宝地。
村长还特意领我去看了李膺品的故居“五叠堂”。据说它是迪塘村现存百余座古民居中最大、最气派的建筑。李膺品时为村中巨富,所建宅院为七进,均用上好的青砖白瓦精心构建,外观飞檐斗拱,青石柱础,威严高耸、气势雄伟。那里的窗雕花可以说是桂北窗雕花的集大成者,不但工艺精湛,且几十扇窗的雕花几乎没有相同的。由于李膺品精忠报国还曾受到过清朝皇帝褒奖,恩赐他“皇恩旌表”的牌匾。或许这种恩赐让全村人得到沾光享福,迪塘人便在村中选择八个不同方位在不同的墙壁上刻下了八个大“福”字,福字上有龙有凤舞在一起,寓为龙凤呈祥,安康永久。
我看到了村中仅存留下来的两处“龙凤福”字,它们所在的墙壁虽然年久失修,但那些斑驳残痕始终抹灭不掉它们表现出来的喜庆魅力。这两个“福”字看上去依然是那么的遒劲有力,大气端庄。由于“龙凤福”字寓意好,现在这样的“福”字被很多地方模仿制作,可以说,迪塘的福气令人倾目和沾光,它让一方水土福泽连绵。这可真称得上是迪塘的骄傲和自豪。回来的途中,当我看到灵田圩街的两旁,那些街巷门楼牌坊上高挂着的红红“龙凤”大福字时,我的心底豁然闪亮,便感到那些“龙凤福”字里有一种灵田人始终不渝的追求和向往,我的心中便也有了一种喜悦,一种祝愿。
篇2:游井塘古村的散文
游井塘古村的散文
也许是心仪已久的缘故,初次来到井塘古村,很有“与君初相识,犹如故人归”的感觉。
一路绿荫里的穿行,顺着或平或仄的山路走过去,走近大山腹地里的这座古山村,一切都掩映在绿色的静谧和清悠里,仿佛远离了尘世,穿越了时空。
走过那口滋养着全村,泉水经久不竭的水井,顺盘旋山体的石阶一直走进村里去。这是村里的主干道:近两米宽的一条顺山势向上的曲曲折折的街道,说街道其实更像是一条胡同,由石块垒砌的一人多高的堰墙,巨石的斗拱,街面也全是石头铺成,或是巨大的石条,或是不规则的石板、石块,表面却一律已被踏磨的光洁平滑。两边便是村民的住宅了,高低错落,依山傍势。一条条被石头堰墙分割出的深深窄窄的巷子顺山势曲折蜿蜒,纵横交错。
走近一个院落:石头的门楼,石头的围墙,迎宾墙、正屋、偏房,大小的房间,满眼都是青青白白的石头,屋顶是毛茸茸的稻草。吴家大院、张家大院、孙家大院……有的院落修缮得很完整,还陈列着房子主人旧时的照片、家族的族谱、板凳桌椅、整洁的茶具,院子里,石碾、石磨、码得整整齐齐的柴火,撒落一地绿荫的大树……处处都有主人生活的气息,仿佛主人并未走远,也许是下地干活去了,日落就会归来吧?
穿出这一家,进入那一家,山村的房子,依着地势,层层落落,上一层的住户可以完全俯视下一层的,定是现场直播了。也许,就是这样的邻居,在某个傍晚,一个低头兀自打磨着自己的锄头,另一个在自家院子里忙碌,不用刻意仰脸或者低头,一应一答,共话家长里短、农事桑麻,形同一家。
在一个颓败的大院落里,仰望向前,一道道破墙残垣站成了相互呼应的阵势,覆盖着茅草的屋顶已经都流失到岁月里了,只有石头的山墙仍旧经久不衰地面面相对矗立着,仿佛在一堆老态龙钟中间挺立的体力尚可的人,中流砥柱地坚持着。该也是在共话沧桑吧?也或者是两位坚韧的老太太,“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
每个院落,都是“麻雀虽小,五脏俱全”,结构如此严谨规整,仿佛一个温暖的怀抱,环抱着院落里每个房间、农具、树木甚至柴火堆,和每个家庭成员。
我仿佛看见了错错落落的茅草屋顶上升起的袅袅炊烟,耳朵里响起农妇呼唤孩子回家吃饭的声音,还有,扛着锄头走回家门的农夫,和迎在门口摇着尾巴的'小黑狗……
夕阳落下去,或坐是门口的大条石上乘凉,或聚在岩墙围起的胡同里,旱烟袋在暮色的清凉里,一闪一闪亮起,伴着萤火虫飞来飞去的光辉;古树下,小河岸旁,躺着数星星看月亮的孩子,收敛了一天的顽皮,在传说故事里朦胧睡去;把脚浸泡在清凉的河水里的青年男女……大雪覆盖的日子,每个透出煤油灯光黄晕的窗户,和里面围着炉火其乐融融的欢笑……孩子天真无邪的清亮眼睛,老人和蔼慈祥的花白山羊胡子……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陶渊明居住的就是这样的村庄吧?“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鸡鸣狗叫,暧暧依依,淳朴无尘杂。一天天过去,孩子长大,老人离世,新媳妇进门……世世代代。
大清早,到村口的古井摇荡辘辘,吱吱呀呀提上水来,扁担挑着水桶,一步步跨上台阶,倒满水缸。小河流水哗啦啦地奔流过去,捣衣的农妇坐在老槐树下,坐在斗转星移光阴里。
逝者如斯夫。远离世界纷争,从容地过生活,这就是中国人“家”的概念。
篇3:游青州井塘古村散文
游青州井塘古村散文
上周末,应朋友邀请,游览了青州井塘古村。此村位于青州市区西南15公里处,是一座历经500余年沧桑 ,依旧保存完好的明代建筑风貌的古村落。
据介绍,井塘古村始建于明代。明朝景泰七年,河北枣强的吴氏三兄弟移民至青州。历经三世,吴氏族人到玲珑山麓,寻泉而居,砌石为屋。不久之后,张氏、孙氏两姓人家也搬迁至此, 自此成就了井塘村500多年的历史。当时该村因东南纱帽山下有一清泉,常年不涸,形成一塘,村民将水塘砌石筑高为井,村名由此而来。
井塘古村依山而建, 形成了具有明代建筑风格又有山区居住特色的古建筑群,是国内保存完好的一处古村落。整个村落由古城墙所包围,城墙由青石砌成,每隔30多米修建一处城堡(炮楼),可见那时人们为了躲避战乱才在这山峦起伏的山区建村居住的。
该村以明朝衡王女婿吴仪宾的古屋为中心,形成了由吴家大院、张家大院、孙家大院为布点的风格独特的古民居建筑群。 这三家大院都是以典型的青州西部山区四合院形式依山相连而建,坐落在一整块大石板上。门楼是青砖青瓦砌成,门楣雕龙画L精细之至。通向院落的台阶均由石块砌成,少者七八级,最多一处有七十二级,建筑气势宏伟,令人称奇。
这些古建筑坐落在群山怀抱中,山谷沟豁纵横,古树参天,虽是冬天,依然能想像到这里春秋夏的美景。古村中有明代古树10余万株,其中有5的皂角树和千年朴树,虽经几百年,仍顽强旺盛地生长于山腰石缝间。 最让人称奇的是那棵粗大参天的夫妻槐。两株槐树的根茎相互缠绕,拥抱而生,立于悬崖之中,历经风吹雨打 仍枝繁叶茂 。相传衡王的一个女儿下嫁到了一户贫穷百姓,他们的爱情故事感天动地,于是便在他们的家门口,长成了这棵奇特的夫妻树,几百年来任凭风吹雨打,雷电交加, 他们依然紧紧相抱,不离不弃。很多游客在此驻足留念, 盼望他们的爱情也跟这棵夫妻树一样,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由于这里自然风光美丽奇特, 去年由于这里自然风光美丽奇特, 前几年, 由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莫言作品改编的电视剧 《红高粱》在此取景拍摄。从此在国内外,掀起了游井塘古村的热潮。很多游客谋名而来,感受古人的深山生活,观看这里的石头世界,领略大山深处的自然美景,呼吸这里的新鲜空气。
现在能看到的古院落120余处,古街长一千多米 。 石屋、石桥、石墙、石路,几乎一步一景,充分展现了古村先人的勤劳和智慧。 在此游览使人有穿越时空的奇妙感觉。加之这里盛产山果,村中的小市场有核桃、柿饼、山楂、软枣等土特产品,供游客选购。
离开井塘古村往南走不远, 便是青州旅游胜地玲珑山了。与其他山不同的是,这里的'山体遍布各式各样的洞穴,有的洞穴前后串联,有的洞穴上下相通,有的洞穴内外套接。洞内奇石千姿百态。 洞中古今文人墨客题刻繁多 。 北魏文学家郑道昭的题刻就有3处,现代书法家舒同,欧阳中石、于希宁等名家都有石刻于此。这是一座极富特色的文化名山,是灿烂的中华文化的宝库。
许多游客感叹:真想不到,不用坐飞机、火车,在我们潍坊境内就能见到如此美妙奇景,到此游玩真的不虚此行。
篇4:青州井塘古村之旅作文
青州井塘古村之旅作文
前天,我、爸爸、妈妈、姐姐、大娘、大爷和哥哥一起去青州的井塘村玩。我们进了设计成棚屋的`大门,就开始上山了。
我们刚开始上山,就有小溪流、鸟儿伴随着我们。走着走着,我们看见了一个大水塘,里面有四五块大石头,小水流在上面流淌着。还有一个小瀑布。上门还长满了山间野草,配起来很好看。
我们继续往上走。接下来到了吴家大院,里面很大,干草做的屋顶,木头做的房身,有几棵形状奇怪的树,树上拴着吊床。还有石桌、石椅呢!接下来参观了每个房间:第一个是卧室和客厅。它们虽然在一间屋子里,但是用蚊帐隔开了,中间只有一个小门。我们进去以后,先看到了客厅。有木头做的椅子,还有一张桌子,非常漂亮。我们又到了另一个房间,里面只有一张床和桌子。床上还整整齐齐的摆放着被子,还有床单,窗户上还摆放着几个小玩偶,据说这是小姐的房间。我们接下来还去了纺织室、厨房,这些都是以前的东西,我从来没见过。红高粱电视剧就是在这个院子里拍摄的。
接下来,我们继续往山上爬。没过一会儿,就看见了成千上万棵柿子树和山楂树,树上结满了红彤彤的山楂和黄澄澄的柿子,很壮观。
我们又爬到了一座很像城堡的建筑上面。“城堡”有一座露台,上面有石英钟,敲一下,很响,很好听。进了“城堡”的内部,上了几层楼梯,又有一个小天台展现在我们眼前,上面有两座大炮,炮管是棕色的,特别大。我往山下看去:黄色、绿色、红色,这些颜色混合在一起,成了一个“调色盘”。一节节梯田重叠在一起,给美丽的风景又添了一丝光彩。
从山上下来已经是五点多钟了,大家都饿啦,开车回家去吃好东西喽!
这里风景真的很美,明年我一定还来这里!青州井塘古村,下一个国庆节,我等着你!
篇5:塘尾村
塘尾村位于东莞市石排内,古村以古围墙为界,全村总面积为39565平方米,现存古民居约268座,21座祠堂,19座书室,10眼古井,4个围门,28座炮楼。塘尾古村始建于宋代,至今已有800多年的历史,是东莞现存较好,规模较大的古代村落。塘尾古村于被省政府公布为第四批广东省文物保护单位,被公布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被公布为第三批中国历史文化名村,其后又被评为广东省旅游特色村,其民俗文化活动“康王宝诞”也被列入“广东省第二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目录塘尾概况塘尾古村富而不贵祭祖仪式收缩展开塘尾概况据族谱《陇西李氏家乘》记载,宋末李栎囚遭权贵排挤,只身由东莞白马逃来塘尾,被黎姓人家收回并配与女儿,历元、明、清近六百年的发展,李氏逐渐兴旺,至光绪年间达到鼎盛,人口增至1000多人,塘尾围成李氏家族聚落。塘尾明清古村落依自然山势缓坡而建,围前三口鱼塘一大二小,分别代表蟹壳与两只蟹钳,围面两口古井代表两只蟹眼,仿生喻意一只巨蟹守护后面的村落和前面的千亩良田。古村落布局合理,由围墙、炮楼、里巷、祠堂、书室、民居、古井、池塘、古榕等组成很有特色的聚族而居的农业村落文化景观。尤为可贵的是,古村落格局保存完整,未经破坏的明清建筑比较多,保留大量精美的石雕、木雕和灰塑建筑构件,明、清、民国至改革开放前使用的生活和生产用具也有大量保存,具有较高的历史、科学和艺术价值。现今塘尾明清古村落居民多搬出外住,房屋空置或出租给外地民工居住,塘尾村民委员会协调村民进行古村落的保护与管理。被广东省政府评定为省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塘尾古村塘尾明清古村落以古围墙为界,依自然山势而建,里巷布局合理,安全防御设施齐全。现存建筑多为明清所建,红石做门、窗框和砌墙基,水磨青砖清水墙,保存大量精美的木雕、石雕和灰塑建筑构件,遗留历代众多的生活、生产用具。祠堂建筑除宗祠以三进布局外,各家祠则是二进四合院形式。民居布局多以三间两廊、三间一边廊为主,因与巷道的相对关系而有所变化。民居与书室结合、民居与祠堂结合是塘尾明清古村落的一大特点。以下对塘尾明清古村落重点建筑进行描述: (1)塘尾古围墙、围门和炮楼: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围墙绕古村落成封间一周,周长860.8米,高5米,宽0.35米,红石墙基,青砖墙体,每隔4米有一附墙。在围墙东南、西南、西北、东北角开有四个围门,村民分别称之为东门、南门、西门和北门。以东门规模最大,宽4.24米,长5.38米,高9.30米,为两层青砖镬耳山墙建筑,围门之上镶“秀把东南”匾额。围墙附有28个谯楼(当地乡民称楼斗、炮楼),以28个天文星宿命名,规棋有大有小,一般尺寸为长、宽各4.5米,高7米,围墙、围门和炮楼组成完整的防御设施,保障塘尾古村落的安全,近百年来先后成功抵御了19清军的抢劫和1944年石碣吉洲土匪李朝的侵犯。现围门完好,围墙基本完整,炮楼尚存19个。 (2)古巷道:塘尾古巷道成井字形网状布局,主要巷道有南北走向的直巷7条,东西走向的横巷4条。巷道由红石条石铺就而成,宽2米左右,巷道下面有完整的排水渠。至清末光绪年间,富绅李植忠改建部分红石巷为花岗岩麻石巷,横穿围面,从东门出围到牛过村,可达当时的南社火车站,由北门出围直达当时的木排村石龙渡口,总长度近10公里,现仅存围内300米。 (3)古井:塘尾明清古村落有古井10眼,分布在各巷道旁公共使用或民居、家祠天井内私家使用。井壁用青砖砌筑,井沿则用整块红石挖空而成,一般直径0.87米,高0.40米。至清末采用花岗岩石。 (4)李氏宗祠:始建于明,历代有维修。五开二间三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梁架结构,硬山顶。宽17.8米,长43.7米,占地面积777.9平方米。明成化年间李质中举后,在宗祠追远堂挂“文魁”木匾,文革期间木匾被毁。民间二十一年(1932)宗祠辟为东莞第十六间小学,为石排第一间小学。 (5)景通公祠:始建于清中期,为十世祖景通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硬山顶。宽9.5米,长17.1米,占地面积162.45平方米。封檐板、梁架木雕和犁头、横梁石雕工艺精美。 (6)梅公祠:建于道光年间,为十二世祖家祠。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抬梁与穿斗混合式梁架结构。宽8.8米,长14.3米,占地面积125.84平方米。梅公祠保留从明代十世祖至清代二十二祖的祖先牌位原物,为东莞地区罕见。公祠还摆放了塘尾民间信仰神康王的神像,因而又称康帅府。 (7)守善堂: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典型代表。家祠与民居是光绪年间建造的一体建筑,有侧门相通。家祠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民居为三间一边廊建筑。家祠宽9.14米,长11.9米,民居宽5.8米、长11.23米。民居建筑规模和装饰工艺稍逊于家祠。家祠屏风、梁架装饰精英。 (8)宝卿家塾:民国年间李冀南扩建祖居而成,宽8.85米,长9.5米,早期为家祠与民居结合的建筑,学冀南与陈伯陶同中乡试后,改家祠为书院。现存东莞清末探花陈伯陶19题书的“宝卿家塾”红石门匾。 (9)七房厅与墩睦堂:为家祠与家祠结合的典型代表。七房厅为李松石家祠(乡民习称家祠为“厅”),墩睦堂为李松石之子家祠,中间有房门和天井相通,建筑总宽度为9.6米,总长度为20.95米,其中七房厅长10.31米、中间天井长1.04米,墩睦堂长9.6米。七房厅建于同治、咸丰年间,墩睦堂建于光绪年间,皆为三开间二进院落布局。墩睦堂封檐板、梁架木雕工艺精美 。
富而不贵东莞富庶之地,水泥路笔直,一路上,车窗外掠过工业建筑、修剪整齐的花坛、崭新的住宅小区,乡土气荡然无存。石排镇离莞城一个多小时车程,再搭摩托车至塘尾村,当司机说到了,我与摄影记者方谦华都有几分诧异,周围是广东农村的新式村屋,哪来古村落的'痕迹? 老人和小孩簇拥在几棵榕树下玩耍,打听之下,方知从旁一不起眼的门楼进入,对门墙上一溜钉着木牌,上刻“康真君座镇”字样;一旁墙上挖一小龛,内置男女社神,前垂纱质白帘,左右对联“白发知公老,黄金赐神人”,横批“福德宫”,此福德正神即土地公。穿过门楼,清一色红石基青石砖的古建筑,朴实无华。 却说这塘尾村民有经商的传统,明清六百年间李氏人丁兴旺,相对不足的田地难以承载人口发展,此处靠近东江,不少人于是出外谋生,近到东莞四大古镇之一石龙,远到广州,香港未开埠前,已有塘尾李氏去做生意。清末民初,塘尾财力到达鼎盛,做船运、卖药材、进行粮食贸易、开钱庄等,李氏族人纷纷在外赚到第一乃至不知第几桶金,尤让塘尾李氏引以为豪的是香港二十八“隆”,生意甚是兴旺。 发达后的李氏回乡建家祠书房,望后人在仕途上有所出息。然而李氏遵循着南方商人一贯的低调,纵然家境殷实,却并不显富张扬。保存下来的家祠书房,甚少有广东其他地方农村富豪的做法:用镬耳墙,在屋脊雕饰夔纹等,当然此举一来由于李氏虽富却不贵,较少在朝廷当高官之人;二来这些建筑外表虽不奢华,真正精致之处却藏而不露。 村委特地让我们看一堵半塌的黄泥墙,我们好生奇怪,不就一堵泥墙吗,有什么奥妙?原来这泥墙却是村中唯一一堵,所有房屋,清一色红石青砖,古时砖贵,非家底殷实,必难以支付建筑成本。长老李陈j说,看砖就知道一户人家是否富裕。附近燕岭盛产红砂岩,故墙基多用红石。富裕的人家,用青砖侧放砌墙,墙体整整厚实一倍,而砖亦用多一倍。有人还在墙内夹层设机关防贼,贼人凿墙至半,动及机关,则有地砖如铡刀放下,将其手生生砍下。 而书房家祠的室内装饰更显精致,在间隔上费尽心思,我们看过近十间家祠书房,没有一家布局是一样的,而门框、屋檐、梁柱的木雕或灰雕,虽谈不上奇巧,亦无不是一刀一斧,精雕细刻。走进这些民居,虽然昔日容貌已只剩依稀,但那份滋润、那份把家里经营得一丝不苟的精致,依然让人不得不慨叹低调的塘尾李氏确实懂得过日子。
祭祖仪式清明后一天,到塘尾已近中午,村委急急通知全村男丁中午12点半在村口出发,去祭祖上坟,一时半刻不好安排采访。我们一听也来劲了,当下决定跟随他们祭拜先人。 塘尾原有数个姓氏杂居,李氏六世祖从白马迁至此定居后,李氏一脉发展迅速,很快成为当地第一大姓。六世祖坟选址在邻村南社附近,背依一绿意盎然小山冈,面朝一水平如镜碧绿湖。按传统塘尾李氏应于每年农历三月初一祭祖,因那天乃六世祖生忌,后把清明扫墓与本氏祭祖合而为一,选在清明后一日。 李氏子孙浩浩荡荡,车队排开一长龙往祖坟开去。六世祖的坟用麻石修葺一新,到达后族人捡两草垛压在墓头,祭品有一百来斤被剖开两爿的大烧猪,用红纸覆盖,上插一刀,一鸡,两叠烧肉,三个苹果,四个叠得整整齐齐的大包,几杯米酒。上香,各人分一叠元宝点燃,几枚纸元宝被滚滚上扬的烟气吹起。 中途另一队李氏抬两只稍小的烧猪加入,老人告诉我,那是横沥镇水边村与企石镇南坑村的李氏分支。待烧过元宝,三个村老老少少的男丁纷纷聚到祖先坟前,稍稍作拜,然后,每人分得一个大白包,等包吃过,收拾残局,把大烧猪抬回宗祠让祖先继续享用,到晚上大家再到村中食堂聚餐,分食烧猪。于是一年一度的祭祖,历时一个多小时后结束。
篇6:塘尾村
塘尾村位于深圳市光明新区公明街道中心地带,占地虽只有9平方公里。
目录简介发展建设简介村民1200多人,但在村务公开方面却以“早公开、敢公开、全公开、会公开”而远近闻名。走进今天的塘尾,政通人和,经济发展,群众放心,外商安心,干部也当得称心。10多年来,这里没有出现一例对村干部的投诉,没有出现过一例群众上访。“透明村”已经成了塘尾一块响当当的“金字招牌”。
发展建设在近来村里建设的大大小小100多项工程中,没有出现一例“豆腐渣”工程。修网球场、足球场,建小公园,为村里2万多外来工提供一个良好的活动场所,美化投资环境。出现了外商争相前来投资的火热场面。从1984年引进第一家外资企业至今,塘尾村已经有80多家外商企业。丰宾电子、王彬塑胶、永井塑胶、美宏公司等外资企业纷至沓来。去年,塘尾村新引进了6家企业,今年又引进3家,村里几项主要的经济指标多年来年均递增都在15%以上。近10年多来,塘尾村98%以上的家庭被评为文明户,塘尾村也多次被评为市、区的文明村,被评为广东省文明村,还获得“全省理顺基层管理体制先进单位”等荣誉称号。
篇7:塘尾村
目录简介主要农产品村内资源企事业单位收缩展开简介
塘尾村邻村有溪头村,合群村,,山清水秀,人勤物丰,人杰地灵,该村内环境优美、地势平坦、资源丰富、交通便利,是该镇重要的文化、商贸集散地,一年一度的物资交流会,吸引了众多商家,有效推动了该镇经济的发展,近年来,该村党支部以远程教育接收点为依托,建管并重,学用结合,着力建设一方阵地,教育一方群众,培育一方乐园,构建一方和谐,远程教育工作开展有声有色。
主要农产品平菇,脆甜,秋葵,柠檬,球芽甘蓝,桃子,荔枝,绿叶菜,
村内资源铝,锌,铜,
企事业单位塘尾村信用社,塘尾村村委会,塘尾村广播站,塘尾村民兵连等。
篇8:古村换装
随着徐闻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热潮进一步的深入,全县各乡镇的农村出现各种各样的靓丽的风景线。其中古村新路与古村新楼,就是两道具有徐闻特色的风景画,古老的树木,古典的村庄,具有新时代感的硬底水泥化的村道,把古香古色的乡村装饰的又是一番滋味;再加上绿荫掩映下的新时代潮流的新楼,徐闻当今的乡村,更是锦上添花,当你徘徊在村子的道路上时,你将会感觉你是生活在另外一种世界里,也许是在神话中的世界之中遨游。
我作为一为一位普通的徐闻人,就目睹许多关于“古村新楼”的朴素的画面,一种象征着徐闻近几年的农村彻底改变面貌的画面。
画面中的古代村路没有了,过去的忙草屋也没有了;取而代之的是具有时代风尚的硬底水泥路,以及具有时代特色与都市风范的三四层高的小洋楼。路把新楼划了一个又一个的单元;有弯曲的路,也有设计有城市特色的小楼;有围墙围住的小楼,也有被前年古树掩映下的小楼;小楼四周,有的有各种花草护着,当你进入小楼的门口是你将会感觉这里不是农村,而城市中别墅,一种具地方色彩,又有地方风味的小小别墅。画面里所描写的什么地方?
那是徐闻县灵宫山村,一个在创建生态文明村中,具有示范性作用的村庄;一个在创建生态文明路的过程中,作在别人前头的,古村换新装的古村。
这个村子据说是明朝时创建村。有许许多多的古榕树作证。其中在村子的前面就有很多棵“享年”三四百年的大榕树,这些树型如伞;树身很大,几个人手拉手,也许都抱不过。在树的后面就有各具特色的新楼。有的是村民有于,勤劳种植香蕉,而发财而刚刚新建好三四层小楼;有的是种植辣椒而赚钱新建的洋楼;有的是外出赚钱而回家新建的楼房。这些新楼房在古树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典雅,把古村庄点缀得既有古代的风趣,又有新时代的优雅。再加上村子四周的香蕉林、辣椒圆与其他农作物的衬托下,更加显现出具有时代特点的古代乡村的特色。又有空气清新,道路干净,更加体现出古村新装的优点来。
这个村子是靠近县城,土地平坦,便于种植,所以在徐闻县创建生态文明村的热潮中,表现得非常突出。但是在海边的乡村,也并不亚于县城的村子。比如靠近白沙湾的包宅村,同样也显示出“古村新楼”的画面。村子的楼房都是新的,这个村子的村民只要靠外出做工与捕鱼而刚刚建了许多楼房。新楼的四周除了椰林点缀之外,更重要的是这个元代就开始创建的古村,现在已经是古乡古色的村子了;而硬底化的水泥路与环境优美的城市般的绿化村容,城市般装饰的村貌;当你从高处俯瞰村子时,全是具有城市特色的新楼房,具有城市打扮的洋楼;以及干净的海滩,让你更加怀疑这里不是乡村,也许是海边城市。
这些画面就是徐闻县创建生态文明村,涌现出的典型画面,而其他乡村与上面两个村子相似或相近的景色是很多很多的。不过它们表现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古村新楼。
★ 扫村美文
★ 古北水镇美文
★ 游朱家峪体会作文
【迪塘古村美文(精选8篇)】相关文章:
寄给月光的想随笔2022-07-22
驳岸怎么造句2022-12-11
我已不是归人,而是过客2023-07-25
描写榆次的诗句2023-08-25
印象丽江散文2023-10-13
行见月,行见月王建,行见月的意思,行见月赏析2023-07-04
流离半生美文2024-01-23
名单的美文2023-05-31
古北水镇团建活动方案2023-01-23
描写自然景的美文:又是一年小河流水鸣涓涓2022-05-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