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关于追求的名言(共10篇)由网友“BU果冻”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孔子关于追求的名言,希望大家喜欢!
篇1:孔子关于追求的名言
一、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二、有杀身以成仁。
孔子关于追求的名言
三、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四、笃信好学,守死善道。危邦不入,乱邦不居。天下有道则见,无道则隐。邦有道,贫且贱焉,耻也;邦无道,富且贵焉,耻也。
五、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篇2:孔子名言
孔子名言解释
后生可畏,焉知来者之不如今也?四十、五十而无闻焉,斯亦不足畏也已。——摘孔子《论语》
(年轻人是可怕的,因为怎么能知道他的将来不如我们现在呢?但如果一个人到了四十、五十岁还默默无闻,他也就没有什么可怕的了。)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摘孔子《论语》
(战斗中,三军的统帅可以被俘虏,但一个普通人的意志却不能被迫改变的。)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彫也。——摘孔子《论语》
(只有到了气候寒冷的时候,才能了解松柏傲霜独立的品格。)
未能事人,焉能事鬼。——摘孔子《论语》
(连人都不能很好地事奉,还怎么能事奉鬼呢?)
死生有命,富贵在天。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摘孔子《论语》
(死和生听凭命运的安排,富与贵在于上天的决定。君子只要尽心尽力而没有过失,对人恭敬而合乎礼法,那么四海之内的人都如兄弟一般了。)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摘孔子《论语》
(君子成全别人的好事,而不成全别人的恶行。小人与此恰恰相反。)
政者,正也。子帅以正,孰敢不正?——摘孔子《论语》
(政就是正的意思。如果你能带头走正道,谁还敢不行正道呢?)
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故君子名之必可言也,言之必可行也。——摘孔子《论语》
(如果名分不正理论上便讲不通,理论上讲不通,事情便办不成;……因此,君子给某种事物起名字时,就一定要在理论上讲得通,在实践上就一定能行得通。)
诵《诗》三百,授之以政,不达;使之四方,不能专对;虽多,亦奚以为?——摘孔子《论语》
(虽然熟读了《诗经》三百篇,但让他去处理政事,却办不好;派他出使国外,却不能独立地根据具体情况应对自如;这样的人,读的即使再多,又有什么用处呢?)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摘孔子《论语》
(只要身居上位的人自己行为端正,那么就是不发命令,下面的人也会照着去做;如果他的行为不正,即使发布命令,下面的人也不会服从。)
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摘孔子《论语》
(君子能够协调左右但并不盲从附和,小人则只会盲从附和而不能和他人和睦相处。)
君子易事而难说也。说之不以道,不说也;及其使人也,器之。小人难事而易说也。说之虽不能道,说也;及其使人也,求备焉。——摘孔子《论语》
(君子容易事奉,但要想讨得他的喜欢则很难。以不正当的方式讨他喜欢,他是不会喜欢的;但他在用人上,却能做到量才使用。小人难以事奉,但要想博得他的欢心则很容易。如果以不正当的手段讨他喜欢,他是会喜欢的;但当他用人时,则会求全责备。)
孔子名言名句解释
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已知,求为可知也。——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不应该发愁没有官位俸禄,而应该发愁没有为官的本领。不应该发愁别人不了解自己,而应追求能够让别人了解自己的才能。)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摘孔子《论语》
(君子知道追求道义,小人则只知道追求私利。)
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摘孔子《论语》
(见到贤人便应考虑怎样才能向他看齐,见到不贤的人便应在内心反省,看自己有没有同样的缺点。)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摘孔子《论语》
(君子说话要谨慎,而做事则要雷厉风行。)
朽木不可雕也。——摘孔子《论语》
(腐朽的木头无法雕刻。)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摘孔子《论语》
(如果三个人一同走路,其他两个人中一定有可以做我老师的。他们有优点,我就学习,他们有缺点,我就作为借鉴而改掉。)
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摘孔子《论语》
(孔子从四个方面教育学生:学习文化,修养德行,忠诚不渝,言行一致。)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摘孔子《论语》
(君子的心胸坦荡开朗,小人的心胸则狭隘忧愁。)
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摘孔子《论语》
(鸟快要死的时候,叫声是悲切的,人快要死的时候,说话是善良的。)
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远。仁以为已任,不亦重乎?死而后已,不亦远乎?——摘孔子《论语》
(读书人不能不心胸宽广意志刚强,因为肩负重任而且征途遥远。他把实现仁的理想作为自己的使命,担子难道不重吗?他为这种理想而奋斗,直到死去为止,路途难道不远吗?)
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摘孔子《论语》
(孔子没有如下四种毛病:主观臆断,绝对肯定,固执已见,自以为是。)
瞻之在前,忽焉在后。。。。夫子循循然善诱人,博我以文,约我以礼。——摘孔子《论语》
(向前看好象在前面,忽然间又好象在后面。。。老师善于一步一步地诱导我,用古代的文化典籍开阔我的视野,又用礼法来约束我的行为。)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摘孔子《论语》
(孔子站在岸上指着河水说:“时光的流逝就象这河水一样!日夜不停地流去。”)
吾未见好德如好色者也。——摘孔子《论语》
(我还没有见过喜爱德行象喜爱美色那样的人。)
孔子名言名句解释
见利思义,见危授命,久要不忘平生之言,亦可以为成人矣。——摘孔子《论语》
(在私利面前能够想到道义,遇到危难能够挺身而出,虽然长期生活在贫困之中,也没有忘记平生的诺言,这样就可以说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了。)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摘孔子《论语》
(君子以言论超过行动为耻辱。)
或曰:“以德报怨,何如?”子曰:“何以报德?以直报怨,以德报德。”——摘孔子《论语》
(有人说:“如果用恩德来回报别人对自己的怨仇,行不行呢?”孔子说:“这样的话,你将用什么来报答别人对你的恩德呢?不如以公正对待怨仇,以恩德报答恩德。”)
子曰:“赐也,女以予多学而知之者与?”对曰:“然,非与?”曰:“非也,予一以贯之。”——摘孔子《论语》
(孔子说:“端木赐啊!你以为我是一个博学强记的人吗?”子贡答道:“是的,不是这样吗?”孔子说:“不是的,我是用一个基本道理把它们贯穿起来的。”)
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摘孔子《论语》
(可以同他交谈却没有交谈,这是错过了人才。不可以同他交谈却要同他交谈,这是白费口舌。聪明的人既不错过人才,又不浪费语言。)
有杀身以成仁。——摘孔子《论语》
(能牺牲生命来成全仁德。)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摘孔子《论语》
(一个工匠想做好他的工作,一定要先有锋利的工具。)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若没有长远的考虑,便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摘孔子《论语》
(一个人能够做到多责备自己而少责备别人,就不会招致别人的怨恨了。)
君子求诸已,小人求诸人。——摘孔子《论语》
(君子一切靠自己,小人处处要求别人。)
已所不欲,勿施于人。——摘孔子《论语》
(自己不愿干的,不要强加给别人。)
篇3:孔子经典名言
1) 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 放于利而行,多怨。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3)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4) 不学礼,无以立。——《论语·季氏》
5) 吾尝终日不食,终夜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
6) 慎终,追远,民德归厚矣。
7) 夫人不言,言必有中。——《论语·先进》
8)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论语·学而》
9) 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论语·宪问》
10) 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11)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论语·颜渊》
12) 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3) 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篇4:孔子经典名言
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郑玄注:“不知可者,言不可行也”。孔安国注:“言人而不信,其余终无可”。朱熹说:“人面无真实诚心,则所言皆妄。”(《朱子语类》)近人蒋伯潜区分信有二义:“说话必须真实;说了话必须能践言。”(《语译广解》)孔子及后儒极重信,“言忠信,行笃敬”(《论语·卫灵公》)是孔门的处世原则。
讷于言而敏于行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包咸注:“讷,迟钝也。言欲迟而行欲疾。”朱熹引谢良佐注曰:“放言易,故欲讷;力行难,故欲敏。”《论语》中尚有许多同义之句:“慎言其余,则寡悔”(《为政》)、“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之不逮也”(《里仁》)、“君子耻其言而过其行”(《宪问》)等,均可反映孔子一以贯之之重行慎言思想。参见“敏于事而慎于言”。
德不孤,必有邻
语出《论语·里仁》:“子曰:‘德不孤,必有邻。’”
敏于事而慎于言
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又《论语·里仁》:“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义相同。意为做事勤奋敏捷,说话却谨慎。朱熹注:“敏于事者,勉其所不足。慎于言者,不敢尽其所有余也。”(《论语集注》)又释:“事难行,故要敏;言易出,故要谨。”(《朱子语类》)另外在《荀子·子道》、《韩诗外传》、《说苑·杂言》等篇都有孔子语子路“慎言不哗”的记载。
听其言而观其行
语出《论语·公冶长》:“宰予昼夜。子曰:‘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子曰:‘始吾予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说苑·尊贤》记孔子言曰:“夫取人之术也,观其言而察其行也……是故先观其言而揆其行。”《大戴礼记·五帝德》:“子曰:‘吾欲以语言取人,于予邪改之。’”也即此章义。朱熹引胡氏注曰:孔子语听言观行,“特因此立教以警群弟子,使谨于言而敏于行耳。”(《论语集注》)
敬鬼神而远之
语出《论语·雍也》:“樊迟问知,子曰:‘务民之义,敬鬼神而远之,可谓知矣’”。朱熹注:“专用力于人道之所宜,而不惑于鬼神之不可知,知者之事也。”(《论语集注》)清刘宝楠则释此句为:“谓以礼敬事鬼神也”(《论语正义》)。《礼记·表记》:“子曰:‘夏道尊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殷人尊神,率民以事神,先鬼而后礼;周人尊礼尚施,事鬼敬神而远之,近人而忠焉。”结合上述孔子告樊迟语,可看出孔子持与夏人商人不同的鬼神观,并教樊迟从周道。孔子在承认有鬼神的前提下,又提出对鬼神既不轻慢亦不要予以亲近,这与其在日常生活、社会活动中强调先人事,后鬼神(《论语·先进》:“季路问事鬼神,子曰:‘未能事人,焉能事鬼?’”)的态度相一致。
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语出《论语·雍也》,孔子答子贡问仁曰:“夫仁者,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能近取譬,可谓仁之方也已。”朱熹《论语集注》:“以己及人,仁者之心也,于此观之,可以见天理之周流而无闲矣。”清阮元《研经室集》:“为之不厌,己立己达也;诲人不倦,立人达人也。立者,如‘三十而立’之立;达者,如‘在邦必达,在家必达’之达。”此句犹言自己想要站得住也要使他人站得住,自己欲事事行得通也应使他人事事行得通。是以体现孔子所倡导的“恕”之道,亦即关于“仁”的实践途径与方法。以己所欲譬诸他人而成全之,系“恕”之高标准,即从积极意义上实践“仁”其低标准则是推己所厌及他人而不恶加,即从消极意义上实践“仁”(见《论语·颜渊》: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推己及人,察己知人,亦即承认他人之价值,关心他人之生存与发展,从又一侧面反映孔子思想的人道主义特征。
述而不作,信而好古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窃比于我老彭’。”《汉书·儒林传》:孔子“究观古今之篇籍”叙《书》、称《乐》、论《诗》、因鲁《春秋》、好《易》,“皆因近圣之事,以立先王之教。故曰‘述而不作,信而好古’”。朱熹《论语集注》:“孔子删《诗》、《书》、定礼、乐、赞《周易》、修《春秋》,皆传先王之旧,而未尝有所作也”。其句意谓传述旧章而不创作,对古代文化既服膺又喜好。“不作”与“好古”,系孔子对终其一生之教学与学术研究生涯的概括,同时亦体现出其整理历史文化遗产的原则及其对上古文化的基本态度。所谓“不作”,朱熹认为孔子“其事虽述,而功则倍于作矣”(同上)。然后世学者认为实际上孔子有述亦有作。
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贵,于我如浮云’”。汉郑玄注:“富贵而不以义者,于我如浮云,非己之有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其视不义之富贵,如浮云之无有,漠然无所动于其中也”。意谓:以不义手段占有的财富与官位,对于我如同天际的浮云。又见《论语》同篇:“子曰:‘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论语·里仁》:“子曰:‘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孔子于此重申其看待和求取富贵的具体原则,即须合于“义”与“仁道”,违此而获,则被视如过眼烟云之不足取。同时亦表明其于清贫生涯甘之如饴、安贫乐道的生活态度与襟怀。
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语出《论语·述而》:“叶公问孔子于子路,子路不对。子曰‘女奚不曰:其为人也,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汉郑玄《论语注》:言此才,勉人于学也。南宋朱熹《论语集注》:“未得,则发愤而忘食;已得则乐之而忘忧;以是二者俯焉,日有孳孳而不知年数之不足。但自言其好学之笃耳”。近人康有为《论语注》:“忘食,则不知贫贱;忘忧,则不知苦戚;忘老,则不知死生;非至人安能至此”。其句意谓:发奋用功连吃饭也不记得(学有所获),便高兴得忘了忧虑,连入老境也未觉察。此实乃夫子自道,自勉之辞。《礼记·表记》:“子曰:‘《诗》之好仁如此。乡道而行,中道而废,忘身之老也,不知年数之不足也。俯焉,日有孳孳,毙而后已’”。其一生好学不倦,倡导积极有为,对所创立学说的实现孜孜以求,“半途而废,吾弗能已矣”(《礼记·中庸》),是以展示了孔子自强不息,终老不疲与明达乐观的人生态度。
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语出《论语·雍也》:“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按字义,文,文采;质,质朴;彬彬,杂半之貌。南宋朱熹《论语集注》:“言学者当损有余,补不足,至于成德,则不期然而然矣”。清刘宝楠《论语正义》:“礼,有质有文。质者,本也。礼无本不立,无文不行,能立能行,斯谓之中。”孔子此言“文”,指合乎礼的外在表现;“质”,指内在的仁德,只有具备“仁”的内在品格,同时又能合乎“礼”地表现出来,方能成为“君子”。文与质的关系,亦即礼与仁的关系。于此一则体现了孔子所竭力推崇的“君子”之理想人格;另一则反映了其一以贯之的中庸思想:即不主张偏胜于文,亦不主张偏胜于质;当不偏不倚,执两用中,而做到过点且属不易。“子曰:‘虞夏之质,殷周之文,至矣。虞夏之文,不胜其质;殷周之质,不胜其文;文质得中,岂易言哉?”(《礼记·表记》)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论语·子罕》:“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论语正义》引《申鉴·杂言下》注曰:“君子乐天知命故不忧;审物明辨故不惑;定心致公故不惧。”又《论语·宪问》所记三者次序不同:“君子道者三,我无能焉: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孔子自谦其不具备知、仁、勇三者达德,而自子贡视之,孔子三道尽备,故曰:“夫子自道也。”(《宪问》)
民无信不立
语出《论语·颜渊》:“自古皆有死,民无信不立。”此即孔子对子贡问政之答。民信之与足食足兵为孔子治邦强国之政。然可去兵去食,不可使民无信;民信则为本。此也即与孔子的杀身成仁,孟子的舍身取义有相通这处。后朱熹有曰:“民无食必死,然死者人之所必不免。无信则虽生而无以自立,不若死之为安。故宁死而不失信于民,使民亦宁死不失信于我也”。
百姓足,君孰与不足
孔门名言。语出《论语·颜渊》:“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足?”此是孔子弟子有若答鲁哀公所问“年饥,用不足。如之何”时所言。也即是发挥孔子“政在使民富”(《说苑政理》)的儒家思想。孔子认为,民富在于薄税敛“诗云:‘恺悌君子,民之父母’,未见‘其子富而父母贫者也”(同上)。朱熹注为:“民富,则君不至独贫;民贫,则君不能贫。有若深言君民一体之意,以止公之厚敛,为人上者,所宜深念也。”(《论语集注》)《荀子·富国》曰:“下贫则上贫,下富则上富。”“故明主必谨养其和,节其流、开其源,而时斟酌焉。潢然使天下必有余,而上不忧不足。如是则上下俱富,多无所藏之,是知国计之极也。”
君子成人之美
语出《论语·颜渊》:“子曰: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朱熹注曰:“成者,诱掖奖劝以成其事也。”《大戴礼·曾子立事》:“君子己善,亦乐人之善也。己能,亦乐人之能也。”与孔子之意相近。
其身正,不令而行
语出《论语·子路》:“子曰: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从。”儒家一贯认为:为上者,“躬率以正而遇民信也。”“其上不正,遇民不信也。”(《汉书·公孙弘传》)“是故人主之立法,先自为检式仪表,故令行于天下。”(《淮南子·主术》)
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语出《论语·子路》:“子夏为莒父宰,问政。子曰: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朱熹《集注》:“见小者之为利,则所就者小,而所失者大矣。”又引程子言曰孔子深知弟子“子夏之病常在近小”,故“以切己之事告之”(同上)。《论语正义》引荀子曰:“利谓便国益民也。为政者见有大利,必宜兴行,但不可见小耳”。《大戴礼记·四代》:“好见小利,妨于政。”
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语出《论语·泰伯》:“子曰:‘不在其位,不谋其政’。”《宪问》亦有此语。其旨“欲各专一于其职”(刘宝楠《论语正义》)。也是儒家一贯的处世态度。曾子曰:“君子思不出其位。”(《论语·宪问》)后孟子又言“位卑而言高,罪也”;《中庸》也有“君子素其位而行,不愿乎其外”,“在上位不陵下;在下位不援上”,均与此文相近。
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正义》引解:“虑之不远,其忧即至,故曰近忧。”《荀子·大略》云:“先事虑事,先患虑患。先事虑事谓之接,接则事犹成。先患虑患谓之豫,豫则祸不生。事至而后虑者谓之困,困则祸不可御。”而人宜远虑历为儒家所重。
躬自厚,而薄责于人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此即施“仁”于人。西汉董仲舒作了发挥:“以仁治人,义治我,躬自厚而薄责于外,此之谓也。”(《春秋繁露·仁义法》)《吕氏春秋·举难》又曰:“故君子责人则以仁,自责则以义。责人以仁则易足,易足则得人,自责以义则难为非,难为非则行饰。”朱熹注曰:“责己得厚,故身益修;责人薄,故人易从,所以人不得而怨之。”(《论语集注》)
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
《论语》凡四见,旨同而文小异。《学而》载:“子曰:‘不患人这不己知,患不知人也。’”意为不必担心别人不知我,该担心的是我不知人。《里仁》作:“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上句意同,下句意为:该担心我有什么可为人知道的。《宪问》作:“不患人之不己知,患其不能也。”《卫灵公》又作:“君子病无能焉,不病人之不已知也。”朱熹注:孔子“于此一事,盖屡言之,其丁宁之意亦可见矣。”(《论语集注》)王夫之注:“能夺我名而不能夺我志,能困我于境遇而不能困我于天人无愧之中,不患也。”(《四书训义》)
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不以言举人,不以人废言。”包咸注:“有言者,不必有德,故不可以言举人也。”王肃注:“不可以无德而废善言。”意谓不因某人之言中听而举荐他,也不因某人有缺失而鄙弃其言。孔子这种稳重、全面的举人之术、听言之法为后世所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小不忍则乱大谋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巧言乱德,小不忍则乱大谋。”朱熹《论语集注》:“小不忍,如妇人之仁、匹夫之勇皆是。”又说:“妇人之仁,不能忍于爱;匹夫之勇,不能忍于忿,皆能乱大谋。”(《朱子语类》卷四五)近人杨树达又分不忍有三义:“不忍忿”;“慈仁不忍,不能以义割恩”;“吝财不忍弃”(《论语疏证》)。
人能弘道,非道弘人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人能弘道,非道弘人。’”意为人能把道廓大,而不能用道来廓大人。王肃注:“才大者道随大,才小者道随小,故不能弘人。”朱熹注:“人外无道,道外无人。然人心有觉,而道体无为;故人能大其道,道不能大其人也。”(《论语集注》)董仲舒天人对策中也引此句,言治乱废兴在于己。今人杨伯峻认为与愿意不合。
当仁不让于师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当仁不让于师。’”“当仁”有两解:一为面临仁德;一为担当实现仁道之重任。朱熹注:“当仁,以仁为己任也。虽师亦无所逊,言当勇往而必为也。盖仁者,人所自有而自为之,非有争也,何逊之有?”(《论语集注》)“师”字一般训解为“师长”。近人钱穆训为“众人”。
道不同,不相为谋
语出《论语·卫灵公》:“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史记·伯夷传》引此言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老庄申韩传》曰:“世之学老子者则绌儒学,儒学亦绌老子,道不同不相为谋,岂谓是耶?”近人钱穆之释有两说,一为“君子亦有意见行迹之不同,然同于道则可相与谋。惟小人贼道者,有善恶邪正之分,斯难于相谋矣。”一为“道指术业,如射与御,各精其重,不相为谋也。”(《论语新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匹夫不可夺志也
语出《论语·子罕》:“子曰:‘三军要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孔安国注:“三军虽众,人心不一,则其将帅可夺而取之;匹夫虽微,苟守其志,不可得而夺也。”朱熹引侯氏曰:“三军之勇在人,匹夫之志在己。故帅可夺而志不可夺。如可夺,则亦不足谓志矣。”(《论语集注》)《礼心·缁衣》篇亦曰:“子曰:‘言有物而行有格也,是以生则不可夺志,死则不可夺名’。”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
语出《论语·阳货》:“子曰:‘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皇侃疏:“记问之学,不足以为人师。师人必当温故而知新,研精久习,然后乃可为人传说耳。若听之道路,道路乃即为人传说,必多谬妄。所以为有德者所弃也。亦自弃其德也。”近人钱穆说:“道听,听之易,途说,说之易。入子耳,即出于口,纵闻善言,亦不为己有,其德终无可成。”(《论语新解》)《荀子·大略》:“君子疑则不言,未问则不言,道远日益矣。”与孔子反对道听途说之义相近。
篇5:孔子经典名言
1) 贫而无谄,膏而无骄。——《论语·学而》
2) 日知其所亡,月无忘其所能,可谓好学也矣。
3) 道听而途说,德之弃也。——《论语·阳货》
4) 礼之用,和为贵。
5) 不教而杀谓之虐;不戒视成谓之暴;慢令致期谓之贼;犹之与人也,出纳之吝谓之有司。
6) 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7) 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论语·卫灵公》
8) 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
9) 众恶之,必察焉;众好之,必察焉。
10) 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11) 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12) 无欲速,无见小利。欲速,则不达;见小利,则大事不成。
13)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篇6:孔子经典名言
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唯仁者能好人,能恶人。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君子之于天下也,无适也,无莫也,义之与比。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颜渊》:“仲弓问仁,子曰:出门如见大宾,使民如承大祭。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在邦无怨,在家无怨。”孔子此即言仁。《卫灵公》:“子贡问曰:有一言而可以终身行之者乎?子曰:其恕乎。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此又言恕。孔子常以“恕”释“仁”。朱熹《集注》:“恕,推己以及人也。”也即子贡所说:“我不欲人之加诸我也,吾亦欲无加诸人。”(《公冶长》)以后儒家都强调“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以实施“仁政”。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小人反是。
道不同,不相为谋。
过而不改,是谓过矣。
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是知也”之“知”,同智。朱熹注:“子路好勇,盖有强其所不知以为知者,故夫之告之。”(《论语集注》)《荀子·子道》所记可为佐证:子路盛服见孔子,孔子曰:“今女衣服既盛,颜色充盈,天下且孰肯谏女矣。”又说:“故君子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言之要也;能之曰能之,不能曰不能,行之至也。”又《儒效》篇云:“知之曰知之,不知曰不知,内不自以诬,外不自以欺,以是尊贤畏法而不敢怠傲,是雅儒也。”
学而时习之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学而》:“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悦)乎?'”王肃注:“诵习以时,学无废业,所以为悦。”王释“学”与“习”为一义,似专指诵读。但孔子教人学“六艺”,包括礼、乐、射、御、书、数,“诵习”仅是“一端”(见刘宝楠《论语正义》)。皇侃疏“时习”说:“凡学有三时。”一指年岁,二指季节,三指晨夕。近人蒋伯潜认为“学是知新,习是温故”(《十三经概论》)。
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罔”,迷惘。郑玄注:罔,犹罔罔无知貌。“殆”有两义:一为危殆,疑不能定。一为疲殆,精神疲怠无所得。当从前解。此句可与“温故而知新”章合参。近人杨树达注:“温故而不能知新者,学而不思也,不温故而欲知新者,思而不学也。”(《论语疏证》)孔子首倡学思并重,对孔门弟子有很深影响。如子夏言博学近思,《中庸》言博学慎思,都认为学思不可偏废。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公冶长》:“子贡问曰:‘孔文子何以谓之文也?'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孔文子,卫大夫。“文”是他的谥。朱熹注:“凡人性敏多学不好学,位高者多耻下问。故谥法有以‘勤学好问'为文者,盖亦人所难也。”(《论语集注》)又说:“古人谥法甚宽”,“孔文子固是不好,只此节此一惠,则敏学下问,亦是它好处”足见孔子“宽肠大度,所以责人也宽”(《朱子语类》卷二九)。
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又见《孟子·公孙丑上》:“孔子曰:‘圣则吾不能,我学不厌而教不倦也'”;《吕氏春秋》亦记载:“孔子曰:‘吾何足以称哉!勿已者,则好学而不厌,好教而不倦'”。其句意谓:默默将所见所闻记于心间,发愤学习从不满足,教导学生不知疲倦。南宋朱熹《论语集注》:“三者已非圣人之极至,而犹不敢当,则谦而又谦之辞”。近人钱穆认为“或以本章为谦辞,实非也。”(《论语新解》)孔子于此所举三事:其一,重在言识(记忆),不在言默,所谓“多闻,质而守之”(《礼记·缁衣》),“多闻择其善者而从之,多见而识之”(《论语·述而》),其二、三,则表达了孔子于求知学问的勤勉不怠和教授弟子的一腔热忱,同时也是孔子从认识和方法对“学”与“教(教诲)”的合理总结。
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朱熹注:“三人同行,其一我也,彼二人者,一善一恶,则我从其善,则我从其善而改其恶焉。是二人者,皆我师也。”(《论语集注》)刘宝楠引旧说,又提出两解:一谓“我并彼为三人,若彼二人以我为善,我则从之;二人以我为不善,我则改之。是彼二人,皆为吾师。书洪范云:三人占,则从二人之言。此之谓也。”一谓“三人行,本无贤愚。其有善有不善者,皆随事所见,择而从之改之。非谓一人善,一人不善也。既从其善,即是我师。”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述而》。《说文》:“坦,安也。”荡荡,广远之称。戚戚,时时忧虑之称。君子通晓事理,故待人接物处世犹如在平坦大道上行走,安然而舒泰。小人心思常为物役,患得又患失,故常有戚戚之心。皇侃疏引江熙曰:“君子坦而夷任,荡然无私。小人驰兢于荣利,耿介于得失,故长为悉府也。”程子曰:“君子循理,故常舒泰;小人役于物,故多忧戚。”(见《论语集注》)《荀子·子道》篇言君子有终身之乐,无一日之忧,小人有终身之忧,无一日之乐,与此义同。
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雕
孔子名言。语出《论语·子罕》:“子曰: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雕,凋谢;松柏,喻栋梁之材。朱熹引谢上蔡注曰:“士穷见节义,世乱识忠臣。”(《论语集注》)荀子则把松柏喻君子:“岁不寒无以知松柏;事不难无以见君子无日不在是。”(《荀子·大略》)《庄子·让王》引孔子言曰:“君子通于道之谓通,穷于道之谓穷;今丘抱仁义之道以遭乱世之患,其何穷之为?故内省而不穷于道,临难而不失其德。”
篇7:孔子经典名言
1) 内省不疚,夫何忧何惧。——《论语·颜渊》
2) 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3) 为君难,为臣不易。——《论语·子路》
4) 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5) 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6) 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
7) 裔不谋夏,夷不乱华,俘不干盟,兵不逼好。
8)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9) 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10) 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11) 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2) 以文会友,以友辅仁。
13) 君子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篇8:孔子经典名言
1.子曰:古者言之不出,耻躬不逮也---- 孔子
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3.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 孔子
4.鸟之将死,其鸣也哀;人之将死,其言也善---- 孔子
5.孔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孔子
6.子曰:君子博学于文,约之于礼,亦可以弗畔矣夫! 孔子
7.子曰:有德者必育言,有言者不必育德---- 孔子
8.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9.子曰:与朋友交,言而有信---- 孔子
10.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11.父母之所爱亦爱之,父母之所敬亦敬之---- 孔子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13.孔子曰:学而不思则惘,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14.孔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 孔子
15.孔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16.子曰: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孔子
17.子曰: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18.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19.孔子曰: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 孔子
20.子曰: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 孔子
21.子曰: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 孔子
22.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23.移风易俗,莫善于乐---- 孔子
24.孔子曰:知者不惑,仁者不忧,勇者不惧---- 孔子
25.博学于文,约之以礼---- 孔子
26.子曰:君子义以为质,礼以行之,孙以出之,信以成之----君子哉! 孔子
27.子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孔子
28.孔子曰: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 孔子
29.子曰:刚、毅、木、讷近仁---- 孔子
30.少成若天性,习惯如自然---- 孔子
孔子名言带智慧二
31.孔子曰: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32.孔子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33.孔子曰: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而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34.子曰: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孔子
35.子曰: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 孔子
36.子曰:居处恭,执事敬,与人忠---- 孔子
37.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孔子
38.内不欺己,外不欺人---- 孔子
39.夫子莞尔而笑---- 孔子
40.子曰:礼之用,和为贵---- 孔子
41.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在斗;及其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子
42.其知可及也,其愚不可及也---- 孔子
43.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
44.子曰: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45.孔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下信乎?传不习乎? 孔子
46.学而不思则惘---- 孔子
47.不学礼,无以立---- 孔子
4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云尔---- 孔子
49.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50.子以四教:文行忠信---- 孔子
51.孔子曰:敏而好学,不耻下问---- 孔子
52.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为仁由己,而由人乎哉? 孔子
53.子曰: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 孔子
54.子绝四:毋意,毋必,毋固,毋我---- 孔子
55.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摘孔子《论语》、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56.孔子曰:习相近也,性相远也---- 孔子
57.孔子曰:生而知之者上也,学而知之者次也;困而学之,又其次也;困而不学,民斯为下矣! 孔子
篇9:孔子名言
孔子名言100句
1、成事不说,遂事不谏,既往不咎。 ——孔子 《论语》
2、益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 ——孔丘 《论语》
3、芝兰生于幽林,不以无人而不芳;君子修道立德,不为穷困而改节。 ——孔丘
4、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孔子 《论语》
5、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 ——孔子 《论语》
6、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 心所 欲不逾 矩。 ——孔子 《论语》
7、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 ——孔子 《论语》
8、知者乐水,仁者乐山; 知者动,仁者静; 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 《论语》
9、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子 《论语》
10、孔子曰:“君子有三戒: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及其壮也,血气方刚,戒之 在斗 ;及其 老也,血气既衰,戒之在得。” ——孔丘 《论语.季氏》
11、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孔子 《论语》
12、敏而好学,不耻下问,是以谓之文也。 ——孔子 《论语》
13、父母在,不远游,游必有方。 ——孔子 《论语》
14、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 ——孔子 《论语》
15、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孔子 《论语》
16、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 ——孔子 《论语》
17、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孔子 《论语》
18、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 — —孔子 《论语》
19、朝闻道,夕死可矣。 ——孔子 《论语》
20、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孔丘 《论语·卫灵公》
21、言必信,行必果。 ——孔子
22、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慎于言,就有道而正焉。可谓好学也已。 ——孔 子 《论语 》
23、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孔子 《论语》
24、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 ——孔子 《论语》
25、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 ——孔子
26、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孔丘 《论语》
27、与人交,推其长者,讳其短者,故能久也。 ——孔子
28、父母之年,不可不知也。一则以喜,一则以惧。 ——孔子 《论语》
29、诗三百篇,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 ——孔子 《论语》
30、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孔子 《论语》
31、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孔子 《论语》
32、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虽令不行。 ——孔丘
33、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 ——孔子 《论语·里仁》
34、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子 《 论语》
35、君子欲讷于言而敏于行。 ——孔子 《论语》
36、朽木,不可雕也,粪土之墙,不可圬也。于予与何诛? ——孔子 《论语》
37、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 ——孔子 《论语》
38、始吾于人也,听其言而信其行。今吾于人也,听其言而观其行。 ——孔子
39、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 ——孔丘
40、德不孤,必有邻。 ——孔子 《论语》
41、知耻近乎勇。 ——孔子
42、未知生,焉知死? ——孔子 《论语》
43、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孔丘 《论语》
44、八佾舞于庭,士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孔子 《论语》
45、今之孝者,是谓能养,至于犬马,皆能有养,不敬,何以别乎? ——孔子 《论语》
46、弟子入则孝,出则悌,谨而信,泛爱众而亲仁,行有余力,则以学文。 ——孔子 《 论语 》
47、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正直)、友谅(诚信)、友多闻(见多识广),益矣; 友 便辟( 性情暴躁,惯走邪道)、友善柔(过份优柔寡断或和颜悦色骗人)、友便佞(心怀鬼胎。谄媚),损矣。 ——孔子 《论语》
48、君子之道四焉,强于行义,弱于受谏,怵于待禄,慎于治身。 ——孔丘
49、“举直错诸枉,则民服;举枉错诸直,则民不服。” ——孔子 《论语》
50、君使臣以礼,臣事君以忠。 ——孔子 《论语》
51、与朋友交,严而有信。 ——孔丘
52、君子怀德,小人怀土。君子怀刑,小人怀惠。 ——孔子 《论语》
53、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孔子 《论语》
54、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则远怨矣。 ——孔丘 《论语》
55、好学近乎知,力行近乎仁,知耻近乎勇。 ——孔子 《中庸》
56、君子谋道不谋食,忧道不忧贫。 ——孔丘
57、小人同而不和,君子和而不同 ——孔子 《论语·子路》
58、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 ——孔丘
59、夫仁者,已欲立而立人,已欲达而达人。 ——孔子
60、不患无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为可知也。 ——孔子 《论语》
61、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共之。 ——孔子 《论语》
62、可与言而不与之言,失人;不可与言而与之言,失言。 ——孔子
63、与其进也,不与其退也。唯何甚。人洁己以进,与其洁也,不保其往也。 ——孔子 《论 语》
64、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 ——孔子 《论语》
6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孔子
66、默而识之,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孔子 《论语》
67、穷不失义,达不离道。 ——孔子
68、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这所恶也,不以其道 得之 ,不去 也。君子去仁,恶乎成名?君子无终食之间违仁,造次必于是,颠沛必于是。 ——孔子 《论语》
69、“中人以上,可以语上也,中人以下,不可以语上也。” ——孔子 《论语》
70、人而无信,不知其可也。大车无倪,小车无杌,其何以行之哉! ——孔子 《论语》
71、过而不改,是谓过也。 ——孔子
72、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三年无改于父之道,可谓孝矣。 ——孔子 《论语》
73、不贰过。(犯过的错误不再重犯。) ——孔子 《论语·雍也》
74、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在回也! —— 孔 子 《论 语》
75、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小大由之,有所不行。知和而和,不以礼节之, 亦不 可行也 。 ——孔子 《论语》
76、“大哉问!礼,与其奢也,宁俭,与其易也,宁戚。” ——孔子 《论语》
77、由,诲汝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 ——孔子 《论语》
78、“多闻阙疑,慎言其余,则寡尤。多见阙殆,慎行其余,则寡悔。言寡尤,行寡悔, 禄在 其中矣 。 ——孔子 《论语》
79、“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曾是以为孝乎?” ——孔子 《论语 》
80、民无信不立。 ——孔丘
81、居上不宽,为礼不敬,临丧不哀。吾何以观之哉! ——孔子 《论语》
82、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孔 子
83、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 ——孔子 《 论语 》
84、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孔子 《论 语》
85、夷狄之有君,不如诸夏之无也。 ——孔子 《论语》
86、仁远乎哉?我欲仁,斯仁至矣。 ——孔子 《论语》
87、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孔丘
88、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孔子 《论语》
89、先行其言而后从之。 ——孔子 《论语》
90、不仁者,不可以久处约,不可以长处乐。仁者安仁,知者利仁。——孔子 《论语》
91、守之以愚,功被天下;守之以让,勇力振世;守之以怯,富有四海。 ——孔子
92、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叟哉!人焉叟哉! ——孔子 《论语》
93、人无远虑,必有近忧 ——孔子 《论语卫灵公》
94、不患贫而患不均,不患寡而患不安。 ——孔丘
95、天地之性,人为贵。人之行,莫大于孝。 ——孔子 《孝经》
96、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孔子 《论语》
97、学而不已,阖棺乃止。 ——孔子
98、君子之事亲孝,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 以行 成于内 ,而名立于后世矣。 ——孔子 《孝经》
99、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退而省其私,亦足以发。回也不愚。 ——孔子 《论语》
100、鸟兽不可与同群,吾非斯人之徒与而谁与?天下有道,丘不与易也。 ——孔丘 《论 语》
篇10:孔子名言
孔子名言精选
1、其使民也义,关于孔子的名言。
2、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4、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5、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6、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7、放于利而行,多怨。
8、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9、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10、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11、法语之言,能无从乎?改之为贵。提手与之言,能无说
12、乎?绎之为贵。说而不绎,从而不改,吾末如之何也已矣。
13、见善无不及,见不善如探汤。
14、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15、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17、士志于道,而耻恶衣恶食者,未足与议也。
18、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
19、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20、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
21、贤哉,回也。
22、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贫与贱,是人之所恶也
23、不以其道,得之不去也。
24、富而可求也,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
25、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
26、见利思义,见危授命。
27、修己以敬以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
28、可以托六尺之孤,可以寄百里之命,临大节而不可夺也。
29、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30、君于疾没世而名不称焉。
31、夫达也者,质直而好义。察言而观色,虑以下人。
32、君子泰而不骄,小人骄而不泰。
33、君子易事而难说(悦),说(悦)之不以道,不说(悦)也。
34、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
35、子谓于产。有君子之道四焉:其行己也恭,其事上也敬,其养民也惠,
36、其使民也义。
37、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
38、君子矜而不争,群而不党。
39、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
40、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
41、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42、放于利而行,多怨。
43、求仁而得仁,又何怨。
44、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
45、君子谋道不谋食,君子忧道不忧贫。
46、士而怀居,不足为士矣。
★ 孔子名言精选翻译
【孔子关于追求的名言(共10篇)】相关文章:
孔子关于成功的名言2022-08-01
小学文明礼仪名人名言2023-09-24
《孔子语录》读后感2022-04-29
关于对待朋友的名言2022-09-09
关于国学经典名著读后感2022-05-06
关于诚信的经典励志名言2023-11-23
论语经典名言警句摘抄2023-03-18
古代名言2022-08-24
诚信的名人名言2022-09-21
图书室常见名言警句2024-04-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