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丽丝莱辛语录(合集4篇)由网友“adankan”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多丽丝莱辛语录,欢迎大家分享。
篇1:谈多丽丝·莱辛小说的成长主题
谈多丽丝·莱辛小说的成长主题
摘要:莱辛是英国著名女作家,她的作品无论从内容上还是创作手法上,都在文坛上别开生面、独树一帜。莱辛是人类灵魂的救赎者,她用博大的情怀和宽厚的内心承接了人类的苦难,化作质朴的文字。其中,成长小说可以算的上是莱辛作品的重要分支,莱辛对于青少年的成长颇为关注,她的情感和经验在这些小说中体现得淋漓尽致。青少年的成长历程和心智变化到底是怎样的,他们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成熟的?本文围绕着莱辛的几部成长小说作品来展开深入的探讨和分析。
关键词 :多丽丝·莱辛;成长小说;青少年;灵魂;生命
一、作者多丽丝·莱辛及其作品介绍
(一)多丽丝·莱辛简介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是当代英国最重要的作家之一,她曾12次获诺贝尔文学奖提名,并于获得诺内尔文学奖。莱辛也被誉为继伍尔夫之后最伟大的女性作家,并几次获得诺贝尔文学奖提名以及多个世界级文学奖项,其风格独特多变,思想深邃,观点犀利,见解新颖,极具挑战性。多丽丝·莱辛著有《野草在歌唱》《暴力的孩子》《金色笔记》《堕入地狱简况》《黑暗前的夏天》《最甜的梦》《爱情,又来了》等多部作品,其中《金色笔记》被公认为是其代表作和最成熟的作品。不仅她的长篇小说,她的幻想小说以及短篇小说的创作也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其中,短篇小说集《五》获得萨默塞特·毛姆文学奖。1981年获奥地利的欧洲文学国家奖,1982年获得德意志莎士比亚文学奖,代表作有五卷本的《暴力的孩子》系列《金色笔记》《黑暗来临前的夏季》《幸存者的回忆录》等。长篇小说《好恐怖主义者》则获得1985年的W.H.史密斯文学奖。
(二)多丽丝·莱辛的创作风格
在五十多年的创作生涯中,莱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而她的风格与题材始终转换不停,写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上世纪的50年代,她致力于创作以南部非洲为背景的作品;第二阶段则是上世纪的60年代,莱辛开始在写作中尝试大量的实验写法,以此来解剖人们的、尤其是女性的想法;很多时候,莱辛的解剖具有令人惊悚的文学效果。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莱辛专心于科幻小说的创作,将她的文学实验转向了另一个领域。她是一个描述理想和理想主义的作家。后殖民主义、共产主义、女权主义、神秘主义——这些20世纪流行的思潮,在莱辛的小说中都有所涉及。与此同时,莱辛又是一位和蔼、关注青年人成长的“祖母”,无论是为人还是其作品,我们总能够从中发现她与生俱来的慈爱,对生命本身的尊重和敬仰,她永远在追求生命深处的真、善、美。
在莱辛的很多部小说中,我们不难发现其作品颇为关注青少年的成长。在莱辛的笔下,我们看到了一个个青少年如何从天真无知到经过生活各方面的考验,最后变得成熟,发现生命的真谛,这是每个青少年应该经历的生命历程。透过这些青少年的人生经历,我们能够看到莱辛柔软的内心,她的慈悲和包容正是作家的良知所在。
二、多丽丝·莱辛小说的成长主题
成长小说亦称启蒙小说,是西方文学作品中重要的类型之一。一般来说,成长小说中的主人公都经历一个自幼年或少年至成年、自天真无知至成熟世故的历练过程:或许进入社会吃亏吃苦而逐渐明白世途艰难人心险恶,或许经历某个或某些重大事件而使人生有所领悟有所改变。而在这番成熟的领悟和改变完成之际,故事亦到达尾声。成长小说总是和青少年连接在一起的,这在莱辛的小说中有着极为重要的体现。《穿过隧洞》《草原日出》《木施朗加老酋长》等都是莱辛成长小说的重要作品,小说中的成长主题体现为青少年从天真无知经过历练再到最终的成熟,这就体现出莱辛对于青少年成长的关注,凝聚了作者本身的心血和人文主义情感。
(一)童年时期——天真与无邪
莱辛的成长小说主人公在童年时期主要表现为天真和无邪,他们涉世不深,对于社会和世态炎凉没有更多的了解,他们相对来说较为单纯,善于幻想,对人生和生活充满好奇和期待。《穿过隧洞》《草原日出》《木施朗加老酋长》等成长小说的主人公都集中体现了这个特点。尽管这些小说中,少年所经历的一切都发生在不同的场合或地点,但是他们的特点却是相同的。
《草原日出》这篇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15岁的男孩,他在非洲的丛林看到了残酷的现实,明白了世界残酷的真相,终于懂得“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自然法则。这个过程就是由天真走向成熟的过程。在小说的开端,作者莱辛是这样描述的:“他骄傲地按下将要响起的闹铃”,“他缱绻在被窝里,一边享受着最后一瞬温暖,一边玩转着另外一个想法”,“伸了个懒腰,感觉肌肉更结实了,心想:我连自己的思想都能战胜!”从这些描述中,我们看到小说主人公自信、阳光的一面,对外面的世界无惧、充满了好奇和战斗,具有“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作家莱辛通过简洁、明快的文字,生动地展现了一个人生阅历尚浅的小男孩无拘无束、在丛林游荡,渴望战胜一切障碍的心理。他企图成为这片“土地”的一方霸主,这就明显地体现出了“自我中心主义”的性格特点。
而小说《木施朗加老酋长》中的主人公是一个14岁的小女孩,她的无邪和天真体现在她对外界的一切都保持一定的距离,似乎永远无法真正地走向生活和社会。而她毕竟还是一个社会人,她不可能与外界绝对地隔离开来,她的父母就扮演了一个成功的“桥梁”角色。这个小女孩凡事依赖父母,自己没有丝毫的主动权,与外界打交道的机会很少。她会盲目地效仿父母的处世态度和行为方式,是一种明显的“自居作用”,这个小女孩的独立人格还尚未形成,缺乏个人的人生观。
(二)成长的试金石——诱惑与磨练
小说中的少年在成长的过程中,由起初的无知和天真开始走向成熟,这个过程中,他们由于受到各种各样的诱惑,加速了他们走向成熟的脚步。或者说,他们与身俱来的好奇和天真在一步步地驱使他们不停地打开外界的天窗,在窗口眺望,并跃跃欲试。而终于,他们的好奇战胜了恐惧,他们走出去,开始了新的人生旅程。
小说《穿过隧洞》就真实地展现了这一问题,主人公杰里在海湾度假的过程中,对海湾产生了极大的好奇心,开始偷偷地溜出去,探索海湾的秘密。在这个探索的过程中,由于没有伙伴,杰里只能独自一人默默地承受孤独,他没有父亲的帮助和支援,只能独自探索隧洞。他企图尝试与母亲分离的感受,在这个过程中,他的心理必定受到了很大的创伤,无论是对死亡的恐惧还是客观环境的艰难险阻,都使得主人公杰里感受了一番轰轰烈烈的探险之旅。穿越隧洞的过程,其实也是杰里脱离母亲、自我成长、自我茁壮的过程,这些或者是身体、或者是心灵的痛楚是这些少年成长的催化剂,有了这些磨练,他们才能够在人生的道路上走得更远。
又如小说《草原日出》中,男孩在草原和丛林里面探险,他亲眼目睹了一场场悲壮又惨烈的生命角逐,在感受到自然法则残酷的同时,他更加感受到良知的拷问,他的行为导致了生命的陨灭。这个时候,他已经不再如以前一样疯狂了,他是纠结的、痛苦的。“突然他再也无法控制自己的激情。他跳到那片天空下,发出狂野的、意义不明的喊叫,然后像头野兽似的狂奔起来,疯了一般全不似之前那样谨慎……”亲眼目睹的这些事情,极大地磨砺了主人公,并加速他们思考人生和生活,走向成熟。
(三)成长的必然归宿——顿悟与成熟
在经历了或多或少的人生故事之后,这些主人公开始意识到自我的存在,并将自我与外界社会展开一场分析和反观。他们的心智开始觉醒,他们的心灵不再如先前一般的空白和无邪,而是加入了一些成长必经的“哲学话题”。他们开始走向成熟,体会到人生的别样滋味。就拿《穿过隧洞》来说,主人公杰里为了更好地通过隧洞,开始尝试各种方法来试图战胜所面临的困难。这个过程中,他的心智、能力等多方面都趋于成熟,开始拥有自己独立的人格,不再是父母的附庸。
又如《草原日出》中的少年,在目睹了草原的一幕幕之后,他意识到了生命的真相,开始了自己的觉悟之旅。就像小说里面所说的:“他确实累了,脚步沉重,懒得注意脚下的方向。当他看见自己的家时,不禁皱了皱眉,有些事情他必须彻底弄明白。那些小生灵的惨死让他耿耿于怀,他没有完全放开。这件事在他的心底,让他不得安宁。”“他想:明天早晨,我要避开所有人,再去那片灌木林,好好地想一想。”一场亲眼所见的事情,就能够开启少年的心智,让他们顿悟,不断地进行自我反省,找到人生的目标。又如小说《木施朗加老酋长》的小女孩,她的顿悟和反思来自于与老酋长的相遇,老酋长用自己的言行深深地感染了小女孩,她开始反思自我,同时也找到了父母身上所面临的问题,从而学会了包容和宽恕,变得更加文明礼让。就是一个突然的相遇,这么简单的细节就让小女孩的自我觉醒意识变得这么强烈,她不再盲目地追随父母、按照父母的`意愿行事,而是学会了反思,开始走向成熟。
总之,这些正在成长的少年,他们遇到各类的事情激发了他们的探索热情,他们不再是父母的后缀,而是拥有独特的人格和思想,这就是“自我”意识的萌发,这就是走向顿悟和成熟的过程。
(四)成长道路上的引路人
从莱辛的这几部成长小说可以看出,这些少年在走向人生道路的过程中,他们之所以会变得成熟,需要依赖引路人的指引。正是有了这些“外缘”的存在,他们的自我反观意识才会变得更加强烈,从而走向顿悟,走向成熟,走向更加完满的人生。比如小说《木施朗加老酋长》中的老酋长、《穿过隧洞》里面杰里的母亲,小女孩与老酋长的相遇开启了小女孩的心智,杰里在隧道的所见所闻,让他更加明确了人生的意义和价值;以及《草原日出》里面的一串串经历,这些自然现象让男孩更加成熟。
诚然,他们在成长的道路上遇到的引路人并非都是正面的引路人,同时还有负面的引路人。这些或者幸福、或者悲怆的经历都是他们人生的财富。《木施朗加老酋长》中的老酋长是小女孩正面的引路人,老酋长通过正面的引导和教育启发了小女孩的心智,让她明白了人生的意义;小说《穿过隧洞》里面主人公的母亲也是杰里的正面引导人,他们在孩子成长的道路上指点、启发、熏陶,让他们在自我反观中变得更加成熟。相反,小说《木施朗加老酋长》中主人公的父母就是他们反面的引导人,他们不好的德行与老酋长形成鲜明的对比,这让小女孩知道了真、善、美存在的意义,开始追求人生的品质。无论是正面的引导人还是负面的引导人,他们的存在都有着重要的意义,从正反两方面来督促主人公的成长和成熟,这既是小说情节发展的必然要求,同时也是他们成长的必经历程。
从根本上说,莱辛的成长小说中,主人公从无知到历练,再到最后的成熟,这个过程是一个需要耐心等待的过程,不可能一蹴而就。莱辛的小说体现出了对于青少年的关怀,研究莱辛的小说能够帮助人们更好地研究青少年的成长之路,所以莱辛的小说具有文学和哲学的双重属性。
三、结语
从莱辛的成长小说中,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她笔下的青少年们是如何一步步地从无知走向成熟的,在经历了生活的磨砺和考验之后,他们对于人生的理解和感悟变得更加深刻,他们在周围环境、相关人物及大自然的启示下懂得了如何成长、如何更好地生活。莱辛用细腻的文学笔法和老练的功底,让我们从这些小说中找到青少年成长的必经历程,这对于研究青少年的心理、成长等方面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莱辛的成长小说作品中渗透着作者的宽厚与仁慈,也唯有这些人本主义情怀能够让小说得到世人的认可,更加具有普世意义和研究价值。
参考文献:
〔1〕唐霞.成长,永恒的主题——多丽丝·莱辛成长小说研究[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7).
〔2〕秦银国.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空间叙事及精神生态表现研究[J].时代文学(下半月),(1).
〔3〕唐霞,水伯勋.关于多丽丝·莱辛成长小说的阅读[J].文学教育(下),(3).
〔4〕廖满华,唐文俐.一篇成功的成长小说——评多丽丝·莱辛的《游过隧道》[J].传奇·传记文学选刊(理论研究),(7).
〔5〕唐文俐.成长:穿越母亲体外的产道——多丽丝·莱辛短篇小说《游过隧洞》赏析[J].时代文学(下半月),2011(1).
〔6〕童小兰.成长途中的引路人——评多丽丝·莱辛的《老酋长姆什郎卡》[J].南平师专学报,(3).
〔7〕李忠霞,王琳琳.边缘人的哀鸣——浅析多丽丝·莱辛小说中的女性人物形象[J].东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6).
篇2: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点新探
多丽丝・莱辛的女性观点新探
【原文出处】江淮论坛
【原刊地名】合肥
【原刊期号】5
【原刊页号】144~148
【分 类 号】J4
【分 类 名】外国文学研究
【复印期号】01
【作 者】苏忱
【作者简介】苏忱,南京大学外国语学院,南京 210093
【内容提要】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的众多作品中,都会蕴涵着具有受虐倾向的女性形象,她们在爱情中放弃了自我,自愿成为两性关系中的牺牲品。本文试从这样1种重复的互文式的写作出发,以作者在4个不同时期的4部代表作为例,探讨莱辛在对待女性问题上的悖论,即女性必要经历受虐的过程才能找到真实的自我。
【关 键 词】互文/自我/悖沦/女性自由/女权主义
【正 文】
当代英国女作家多丽丝・莱辛1生著述丰厚,题材各异,小说、诗歌、散文都有涉及,其中以小说的成就最为突出。从处女作《野草在歌唱》(1950)到最新出版的《祖母们》,莱辛共创作了25部长篇小说,以及若干短篇小说。在其小说中,莱辛对社会各个层面的各种社会问题都作出了深入的主题探索。早期作品以《野草在歌唱》为代表,描写了非洲殖民地的生活和那里的政治斗争;在6代创作的作品中,莱辛塑造了1批身处困境,寻求自由解放的女性形象,其中以《金色笔记本》(1962)中的安娜・吴尔夫最为典型;在7、810年代,她通过《幸存者的回忆》(1974)和系列小说《南船星系中的老人星座》这些寓言、幻想式作品,来显示人类所面临的危机,并且预言世界的未来。进入910年代以来,其作品多描写寻常人的不寻常的事情,如1988年出版的《第5个孩子》和其续集《本,在这个世界上》()就是这类小说的代表。就像她自己所说的:“我1直都对小人物的奇闻趣事感兴趣。”① 虽然莱辛的作品主题内容丰富多样,在其不同的时代的众多小说中,总会存在着1种非正常的男女关系模式。在《金色笔记本》1971年的再版序言中,莱辛把其定义为女性的“受虐狂”(masochism)②,即女性为获得爱情,自愿为爱而忍受痛苦,甚至走向毁灭,而男性却表现出冷漠、若即若离的态度。从《野草在歌唱》中玛丽・特纳与其夫迪克,与黑人奴仆摩西的非正常关系,《金色笔记本》中安娜・吴尔夫与情人麦克尔的爱情,到《幸存者的回忆》里爱米丽与杰拉德的纠葛,甚至是《本,在这个世界上》中特里莎与阿里克斯的交往,无不体现或暗含着这样1种关系模式,虽然4对男女主人公的结局并不相同,但是莱辛在描写两性关系时,这样1种持续了半个世纪的重复性写作,不得不引起人们的注意。本文欲以以上4部作品为例,试析莱辛创作中的互文现象,从而探讨莱辛在女性问题上的悖论。
互文性(intertextuality)理论是在西方结构主义和后结构主义思潮中产生的1种文本理论。互文性有广义和狭义之分。狭义的定义以热奈特为代表,他认为:互文性指1个文本与可论证存在与此文中的其他文本之间的关系;广义的定义以巴尔特和克里斯蒂娃为代表,他们认为:互文性指任何文本与赋予该文本意义的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之总和的关系,而这些知识、代码和表意实践形成了1个潜力无限的网络。互文性理论不仅注重文本形式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而且更注重文本内容形成的过程,注重研究那些无法追溯来源的代码,无处不在的文化传统的影响③。莱辛写作中的互文性则带有广义互文性的特点。那些在文本中反复出现的男女关系模式,又与同时代的法国女作家西蒙・德・波夫娃的理论,以及弗洛伊德的心理学中的有关论述相呼应。因而,莱辛文本中的两性关系,早已深植在西方社会,成为1种文化代码,它为人们了解510年来西方社会,尤其是女性在西方社会中的成长变化开启了1扇窗口,为女性寻求自身的独立解放指引了1条道路。
关于“受虐狂”这个概念最早出现在弗洛伊德的《性学3论》中,弗洛伊德在狭义上把它定义为“与身体上的痛苦或蒙受的羞辱相伴随的性愉悦。”④ 后来他又进1步把受虐倾向分为3种类型:性被虐狂、道德被虐狂和女性被虐狂。他认为:“女性被虐狂是最易见到的,且最少有争议的”,他甚而总结说,受虐“事实上已经成为女性气质的1部分。”(p414)弗洛伊德对女性的论述,长久以来1直受到女权主义者们或具有女权主义意识的作家学者们的批判,其中最为代表的是法国女权主义作家西蒙・德・波夫娃和她的理论著作《第2性》。在《第2性》中,她对弗洛伊德的妇女观提出了质疑,认为他所谓的“恋父情结”,是他依照男性模式得出的“恋母情结”炮制出来。从而批判了弗洛伊德的以男性为中心的,把女性的生理、心理和处境归结为“性”的“性1元论”。⑤ 然而对于弗洛伊德提出的“女性被虐狂”她不仅没有进行直接的批驳,而是在1定程度上认同了他的观点。虽然波夫娃没有直接使用“女性被虐狂”这个术语,但是她指出,男性总是在床上要求女性又冷又热,“他也要求她完全属于他而又不成为负担;他希望她既能在世界上给他1个安定的窝,又能给他以自由,既能承担周围的单调的事务,又不会惹他心烦;他希望他既能占有她,又能不属于她,既能结伴生活又能独来独往。”(P573)而女性对男性的这些要求没有作出任何抵抗,而是全盘接受,而且全身心的投入以攫取意想中的男人,并为拥有这样的爱情而感到幸福。由此可见,对于女性的受虐倾向的论述,两位学者1个从男性的角度显示了对女性的歧视,而另1位则是从女性的角度,对男性的行为进行了谴责。而对于这样1种两性关系的存在,两位性学专家都不约而同地表示了认同。而从莱辛的创作中可以发现,其中的男性人物形象,无论是安娜的情人麦克尔,爱米丽的情人杰拉德,还是特里莎的情人阿里克斯,他们都具有波夫娃所谴责的男性的思想观念。虽然有评论家指出,莱辛书中的男性人物的这种若即若离、不负责任的性格特点,与英国心理学家莱恩在其专著《分裂的自我》中提到的“存在性不安”有不谋而合之处⑥,即“个体感到正常世界的生活威胁着他的生存,使他面临被吞没、被爆聚、被僵化的危险”⑦,个体感到与现实世界的接触,处处都是威胁,因而无法与他人正常的交往. 但是其女性人物都多少表现着或隐含着自我受虐的倾向。它不仅仅表现在男女性关系上,而更多的指是男女在爱情中,女性放弃了感情上的独立,依附于男性,在感情中自愿毁灭自我的倾向。因此两位学者在著述中都涉及的男女关系模式,在莱辛的作品里成了1种两性关系的原型。弗洛伊德认为这种现象是源于女性本身具有的气质,无可改变,因而成为男性优于女性的基础。莱辛在她的作品中通过她的女主人公的情感历程探索出了1条打破这种关系的出口。
从她的第1部小说《野草在歌唱)中,莱辛已经接受了弗洛伊德关于女性自虐症的观点。女主人公玛丽・特纳生长在1个种族戒备森严的社会,为了结束大龄单身生活,怀着“接近自然”⑧(p48)的美梦,她仓促地和并不了解的农场主迪克结了婚。在他们的`婚姻生活里,她强迫着自己去爱和他没有任何共同语言的丈夫,因为她觉得“她需要1个比自己坚强的男人,……如果他的意志力确实比她强,并因此真的占了她的上风,那她1定会爱她……可惜迪克不是。”(P132)有评论家曾指出:矛盾的是,玛丽对迪克的在性生活和精神上的冷淡是致使迪克懦弱失败的主要原因,但是玛丽仍然无意识地极力屈服于这个“比自己强壮的男人”。在虚无的婚姻生活里,玛丽又与黑人奴仆摩西发生了关系。早期白人文化的种族歧视教育与她现在对摩西的爱欲交织在她心里,令她10分痛苦。她早已意识到这种关系必然会走向毁灭,可自己却深陷其中不可自拔,最终给自己带来了灭顶之灾。婚前那个独立自由的玛丽在婚姻生活中1步步地走向自掘的坟墓。在整部书中,玛丽1直都处在被动的地位,自愿承受爱情婚姻的痛苦,强迫自己去爱自己不爱的丈夫,无果后又与黑人奴仆摩西发生越轨关系。在种族划分森严的社会,她却甘心冒大下之大不韪,在这种危险的、预示着毁灭的爱情中寻求愉悦与快感。在临死前,玛丽终于认识到:“她1步1步地走到现在这个地步,变成了1个没有意志力的女人,坐在1张又脏又臭的破沙发上,等待着黑夜来毁掉她。那是她应得的,她自己完全知道这1点。但是为什么呢?她又犯了什么错呢?”(p211)由此可以看出,玛丽身上已经开始体现了弗洛伊德关于女性自虐倾向的观点,她的自我毁灭倾向最终把她带到了生命的尽头,只是她至死没有察觉到摧毁她的就是被她的自虐倾向而消磨了的脆弱的意志。关于弗洛伊德的女性自虐症在莱辛的《金色笔记本》中得到了更充分的体现。
在《金色笔记本》中,安娜与其情人麦克尔的1段感情历程被安娜以自传小说《第3者的影子》的形式记述在了“金色笔记本”中。小说中的男女主人公爱拉和保罗就是生活中的安娜和麦克尔。保罗是有妇之夫,爱拉明知如此却仍然与其维持了5年的婚外恋关系。在他们的爱情中,爱拉放弃了独立的人格,她的职业和她的社会活动。她不再是原来那个有点女权主义思想的女作家,因为保罗不希望她写作,还曾因此而挪揄她(P217)。爱拉离开了自己的世界,而生活在保罗的世界里,屈尊俯就,愿意满足保罗所有的意愿。还要克制自己不为保罗与其他女人有染而嫉妒。她所做的1切都只是为了把保罗留在自己的身边。爱拉越陷越深,完全失去了自我。而保罗自始至终只想与爱拉保持着介乎朋友与情人之间的暧昧关系,他不希望爱拉介入他的私生活,也没有打算投入太多的感情。当他察觉到爱拉泥足深陷会导致他们之间关系变质的时候,他没有留下任何理由就离开了爱拉。在两人的关系中,爱拉承受着作为1个第3者的耻辱,忍受着放弃自尊和自由的痛苦,还要按捺着保罗若即若离的态度预示着他随时会离开的恐惧。然而,在羞耻与痛苦的折磨下,爱拉(安娜)觉着是在享受着被爱的快乐,并对这样1种快乐依依不舍。与玛丽不同的是,安娜意识到了他们这种非正常关系的危险性,她求助于心理医生,马克斯夫人。在1次心理治疗中,安娜曾向马克斯夫人描述了这样1件事:她曾经在睡梦中哭泣,而且她觉得在睡前她就知道自己会哭的,而哭泣让她感到快乐。在安娜记述的她与心理医生的几次治疗中,人们知道安娜的哭泣是因为无法承受她与麦克尔的关系的痛苦
篇3:简析多丽丝·莱辛的《19号房间》
简析多丽丝·莱辛的《19号房间》
论文关键词:莱辛 《十九号房间》 心理分析
论文摘要:本文试图结合叙事学理论,通过翔实的例子,分析《十九号房》中叙述者的类型及其视角,指出尽管《十九号房》中的叙述声音来自外部的叙述者,但他坚持采用第三人称内视角以有效增加悬念,调节叙事距离,增强对人物的同情。
多丽丝.莱辛(Doris Lessing 1919~ )于1962年发表了《19号房间》 (To Room Nineteen)。后被收录在美国出版的莱辛短篇小说选《一个男人和两个女人》。在这篇小说中她用了心理分析的细腻手法表达了苏珊这位知识女性的生活困境,使读者感受到强烈的感染,也反映出现代的知识女性的生活困境。它从婚姻、家庭这个侧面反映了英国的社会现实, 揭示了一塌以男子为中心的西方生活方式所造成的悲剧。作者精心塑造了女主人公苏珊的悲剧形象。苏珊与丈夫马修的婚姻是建立在理智选择的基础上的, 也就是说彼此不是一见钟情而相爱的。婚前, 苏珊是个商业广告的设计师, 而“ 为了马修、孩子、花园环绕的房子, 苏珊变得通情达理、讲求实际了” 。她不得不辞去工作, 全力以赴地服伺教育两双子女。由于两人的知书达理又富有责任感, “ 家庭内部的风风雨雨得到了妥善解决” , 日子过得“ 称心如意” 。可是, 到了最小的孪生兄妹“ 离手” 上学的时候, 她“ 陷入了两种相互矛盾的思想感情之中”。莱辛的短篇小说不仅成功地继承和发展了契诃夫的风格,而且有一些新的推进。尽管莱辛的作品总体上属于写实性,但在各种文化和各种文学流派交融、叠生的现代大都市的伦敦,她也不可避免地吸收了许多现代派的小说技巧。例如,不再过分追求表现外部世界,不讲究故事精彩和结构的严密,而是注重时空关系的变化及心理表现,竭力捕捉人的心理奥秘等。在选入《诺顿妇女文学读本》(1963)的短篇小说《19号房间》里,这个方面表现得尤为突出。女主人公苏珊婚前是广告画画家,为了丈夫和孩子辞去工作,成为专职的妻子和母亲。表面上,她生活条件好,婚姻美满,丈夫收入高,孩子也健康。但这一切并不能让中产阶级的她摆脱现代生活中所感到的窘迫和压抑。在花园和整个房子给她带来越来越大的压迫感后,苏珊终于选择了一间又旧又脏的旅馆19号房间——这一特殊的都市空间来结束自己的生命。苏珊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的转移,是对现实一次又一次的逃避。在细腻的心理描写中,让读者有一种不安的紧张感,它表达着一种潜藏在人生中的冷酷和苏珊最后的宿命。当孩子们上学时, “ 她内心充满了惊异和难言的苦闷” , 而假期来临时, 她“ 又为自己不能独自生活而感到郁闷” , 痛感“ 失去了自由, 身不由己” , 既使是退避到“ 妈妈的房间” , 也不能使她清静片刻。她希冀安宁和自由, 而此时“ 狂热和欢娱已和她无缘, 因为四个孩子和偌大的房子都要让她操心”,“风流潇洒” 只能属于马修了, 她事卖上变得象一名“囚犯”一样。马修整天忙于工作, 无暇他顾, 苏珊无从得到他的理解, 连“ 真正的恐惧” 也无法告诉他, 因为从他的脸上她看到了自己所一直所惧怕的,来自一个陌生人的“ 疑惑、不信任、还有恐惧”。她感到婚姻、家庭成了自由的羁绊。
家庭是以婚姻和血缘关系为基础的一种社会生活组织形式, 人们希望它成为庇护所、幸福的温床, 因为人是需要有精神上的寄托、感情五的满足和心态上的平衡的。而苏珊和马修的`家庭出现了危机, 昔日的恩爱夫妻生活“早已不复存在” , 马修则成了个“ 十足的陌生人” 。于是, 位于伦敦的破旧、污秽的弗雷德旅馆的“ 十九号房间”竟成了苏珊向往的世外桃源。她乘地铁按时去哪里, 从上午点坐到下午点。只有在“ 十九号房间” , 她才感到“ 无拘无束, 自由自在” , 在这里她才彻底得到解脱, “ 与世隔绝, 孑然一人, 她没有过去, 将来也不属于她” , 她可以尽情地孤芳自赏现在的“ 我” 。她号下了这个房间, 非它莫属。苏珊的反常行为引起了马修的注意和反感, 他竟然雇了名演探调查此事, 从此, “ 昔日的安宁已一去不复返了” 。她想回到家里重温旧日的梦, 岂不知她在家中的主坤施位已随之被人取代, 孩子们与叫索菲娅的那位寄宿并为操持家务的女孩打得火热, 她竟成了个局外人。面对已离心离德的马修的询问, 她无奈谎称与一位胡诌出的出版商迈克尔私通, 这时马修也坦率地告诉她,他也另有所爱了, 苏珊向往自由的权利被剥夺了, 最后的一线希望也破灭了。绝望之下她走进了曾陪伴自己一年之久的最后归宿—十九号房间, 封闭了门窗, 拧开了煤气炉的开关, 第一次躺到硬梆梆的床上, “留神地倾听着煤气发出的微弱的‘嘶嘶’声, 不知不觉地向着天国之门飘飞过去” ,女主人公苏珊梦想摆脱家庭的束缚, 追求精神上的独立和自由, 寻求“ 自我” 意识的实现, 终究未能逃脱社会环境的制约, 并被手创的家庭所抛弃。在这篇小说中, 莱辛在现实主义的创作传统中独辟蹊径, 以大量的笔墨触及了人的精神世界的矛盾冲突, 再次探索了妇女问题这一主题。在她看来, 虽然现代生活表面上给了妇女以自由和平等, 却没有能使妇女享受应得权利的社会基础, 妇女的才能和本性仍然受到不公正的对待, 受到压抑。作者本人就是一位不屈不挠地主张社会正义, 致力于妇女解放的进步作家, 是西方文化中妇女解放运动的积极倡导和参加者。因此, 在她的笔下不乏那些争取独立和自身解放的妇女的形象。与她同时代的女作家相比, 莱辛的作品也更富于社会意义和现实意义。
篇4:《“文学祖母”-多丽丝·莱辛》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文学祖母”-多丽丝·莱辛》高三传记阅读题及答案
瑞典学院是这样评价诺贝尔文学奖得主莱辛的:“这个表述女性经验的诗人,以其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对一个分裂的文明作了详尽细致的考察。”他们将作家写于45年前的《金色笔记》单独罗列了出来,称它是一本“先锋性的作品”,是“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男女关系的为数不多的几本书之一”。
可这对于莱辛来说却是一个莫大的讽刺。因为《金色笔记》,莱辛无可争议地成为英国最年长的女性主义“代言人”;但自从那本书出版以来,莱辛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摆脱“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这个恼人的头衔。
那么,莱辛究竟有怎样的人生,又是怎样的一位作家呢?
莱辛1919年10月22日出生于伊朗(当时仍称波斯)西部的克曼沙,父母都是英国人。六岁时,她随全家迁往非洲的英国殖民地南罗得西亚(今日的津巴布韦)。莱辛从小没有受到太正规的教育,14岁时就辍了学。好在,她的母亲执著于将她培养成一个有教养的淑女,因此源源不断地从英国订购文学名著。于是,莱辛的少女时代便与狄更斯、吉卜林、司汤达和史蒂文森为伴。
15岁时,莱辛离开家当保姆。她的雇主给她阅读了一些政治、社会学书籍,让她迷上了共产主义的思想。19岁,她嫁给了弗兰克·韦兹登,生了两个孩子。几年后,她抛夫弃子,独自私奔,成为了一个左翼读书俱乐部的成员。在那里,她遇到了弗里德·莱辛,闪电结婚,生了一个儿子。1949年,她带着两岁半的儿子离开丈夫,搬到了伦敦。就在这一年,她加入了共产党,并且出版了自己的处女作——《野草在歌唱》。
离婚与政治,这两件事深刻地影响了莱辛的写作。在漫长的创作生涯中,莱辛偏爱描写婚姻破裂的女人;确切的说,是描写因为失去丈夫而生活支离破碎的女人。但她本人觉得自己并不是其中的一员。至于政治,也许是多丽丝·莱辛与其他女作家拉开差距的根本原因。莱辛的许多作品都可以定义为“女性文学”,但并没有局限于感性的情感题材。她不诗意,不哀怨;相反,她咄咄逼人,一针见血。
在五十年的创作生涯中,莱辛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作品,而她的风格与题材始终转换不停,写作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是上世纪的50年代。她致力于创作以南部非洲为背景的作品。在处女作《野草在歌唱》之后,莱辛创作了以五部小说构成的《暴力的孩子》组曲。在这些作品中,莱辛阐述了她热情而又激进的社会理论;与此同时,一种将在日后确定莱辛文坛地位的思想元素也暗暗抬头——女性主义。这一系列小说描绘了女主人公马莎·奎丝特的觉醒与解放,字里行间蕴藏着一种迫切的、先锋性的女权意识。
第二阶段则是上世纪的60年代。莱辛开始在写作中尝试大量的实验写法,以此来解剖人们的、尤其是女性的.想法;很多时候,莱辛的解剖具有令人惊悚的文学效果。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是出版于1962年的《金色笔记》。小说主人公是位文思枯竭的女作家,通过5本笔记来清理自己的思路,探讨政治、非洲、性、心理分析、梦境、殖民主义、种族主义、共产主义与男女间的爱情,小说结构复杂,不分章节,用的是后现代的叙述手法。
从上世纪70年代开始,莱辛专心于科幻小说的创作,将她的文学实验转向了另一个领域。她沉浸在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之中,出版了《天舟座老人星:历史档案》系列。莱辛认为这个系列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然而,大部分文学评论家却不这么看。在他们眼里,莱辛压根不适合写科幻小说,其“转型”简直是在浪费自己的才华。
她是一个描述理想和理想主义的作家。后殖民主义、共产主义、女权主义、神秘主义——这些20世纪流行的思潮,在莱辛的小说中都有所涉及。莱辛本人对此不无讥讽地说:“我贴上过一切可能的标签;而我自己只是个讲故事的,这一点从未有过任何改变。”
这就是多丽丝·莱辛——一个坚定的“反女权斗士”,而从另一个角度来说——一个真正的女性主义者。不管这位作家本人怎么否认,她确实是在与广大女性“共同战斗”;不管是记录下女性日常意识的笔记本,还是描述女性社会的科幻小说,都证明了她的战斗。
(英国女作家、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多丽丝·莱辛于2013年11月17日去世,终年94岁。)
(1)下列对传记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恰当的两项是:( )( )(5分)
A.瑞典学院把诺贝尔文学奖颁给莱辛,是因为她具有怀疑主义精神、火一样的热情和丰富的想象力,是一位少有的表述女性经验的诗人。
B.莱辛无时无刻不在想着摆脱因《金色笔记》的出版而带给她的这个恼人的头衔,是因为她从不认为自己是“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
C.童年不幸,少年失意,闪婚闪离,抛夫弃子,信仰失落,半生飘零……使莱辛的作品表现出迫切的、先锋性的女权意识,成为女性文学的代表。
D.莱辛的创作,因为描述理想和理想主义而被贴上过一切可能的标签,而她始终认为自己只是个讲故事的。
E.莱辛被冠以“反女权斗士”和“女性主义”代表作家,并因此获诺贝尔奖,是因为她记录了女性日常意识,并创作了描述女性社会的科幻小说。
(2)莱辛是怎样一位作家?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概括。(6分)
(3)莱辛的主要经历和创作的关系是什么?
(4)关于莱辛,为什么社会评价与自我评价会大相径庭?结合原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参考答案:
(1)(5分)C E(C莱辛早期的系列小说,通过女主人公马莎·奎丝特的觉醒与解放描绘的,字里行间蕴藏着一种迫切的、先锋性的女权意识,她自己并不觉得也不刻意为之。E莱辛的描述女性社会的科幻小说并不被大部分文学评论家看好。)
(2)(6分)莱辛是一个描述理想和理想主义的作家。20世纪流行的思潮,在她的作品中都有涉及;她是一个女性主义作家,以坚定的反女权斗士的身份致力于描写婚姻破裂的女人;莱辛是一个多变的作家,她的作品风格与题材始终转换不停;莱辛是一个有独立主见的作家,她从不因别人的评价而改变自己的初衷。
(3)(6分)离婚与政治,这两件事深刻地影响了莱辛的写作。婚姻破裂,使她因为深入描写大量失去丈夫而生活支离破碎的女人而成为女性文学的代表;阅读政治、社会学书籍,让她迷上了共产主义的思想,阐述了热情而又激进的社会理论,从而拉开了她与其他女作家的差距;信仰失落,使莱辛沉浸于伊斯兰教的神秘主义之中,转型尝试科幻小说的创作。
(4)(8分)瑞典学院评价莱辛是“女性主义的先锋战士”,认为她的获奖作品《金色笔记》是一本“先锋性的作品”,“影响了二十世纪的男女关系”,这是从她的作品思想主流社会价值和风格得出的判断;但是莱辛却从自己的经历和创作动因表明心迹:她虽然致力于描写婚姻破裂的女人,却不是其中一员;她的许多作品都被定义为“女性文学”,但并不局限于感性的情感题材;她在写作中尝试大量的实验写法,只为解剖女性的想法;她更认为科幻小说系列才是她人生中最重要的作品。这一切,都表明人的自我认识和社会评价从来都是有差距的。一个作家的价值,要靠作品的价值来体现。
★ 不要嘲笑别人的梦想 Dont Laugh at Someone Else
★ 很火语录摘录
★ 超经典的语录

【多丽丝莱辛语录(合集4篇)】相关文章:
经典外国励志书籍《堂吉诃德》2023-08-17
七年级周记300字2022-04-30
青少年网络沉迷原因分析2023-02-16
七年级中秋节周记200字左右2022-08-12
七年级周记800字2022-07-05
读文学名著倡议书2023-06-30
七年级周记600字2022-11-16
七年级有趣的端午节周记2022-05-24
英语范文 选一所适合自己的大学2024-02-06
经典很火语录82022-0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