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柳依”为你分享6篇“引路造句”,经本站小编整理后发布,但愿对你的工作、学习、生活带来方便。
篇1:引路的造句
1、盲人有时靠狗引路。
2、只有一个人努力奋斗后,而且散步时不需要拐杖或引路者时才是最幸福的。
3、他发现,蜜蜂具有时间和空间记忆,能利用树、岩层或谷仓这样的地标来帮自己引路。
4、用手臂引路的行为并不是太好,也算不上是能带你穿越人群的礼貌做法;但通过为你带路,他使得自己对你的去向了如指掌。
5、人们会去坟上上坟并给点起火把给回家的灵魂引路。
6、在这个岛上,贫穷是一种路标,会为你引路。
7、在“灯节”,人们会将食物和水供在逝去的家人的遗像前,并点燃灯笼给鬼魂引路。
8、他在用手臂引路的时候还会伴有很多故意的'“意外接触”。
9、如果说毛多年来是中国的精神引路人,那么周是中国的安全保障,而且后者很可能会证明是位更不可缺少的人物。
10、对亚伦说,你且为我们造些神像,在我们前面引路。因为领我们出埃及地的那个摩西,我们不知道他遭了什么事。
11、做为引路人父母亲需要传授和引导孩子。
12、我发现,尽管有这样那样的毛病,对共产主义统治感到愤怒的人来说,我的国家依然是一座引路的灯塔。
13、罗伯特为艾米莉引路,因为他很清楚路况,艾米莉忧郁了一会儿,但还是跟着他前进了。
14、并且,像你这样的引路者,先驱,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即使你不是守门者,你也携带了大量的能量。
15、由于以自己为中心的坐标系直接基于我们的身体而且在我们直接的视觉范围内,所以我们不需要绘出地图,或者使用指南针进行引路,我们靠的是感觉。
16、现在你去领这百姓,往我所告诉你的地方去,我的使者必在你前面引路,只是到我追讨的日子,我必追讨他们的罪。
17、爱德蒙为了装得象个死人,故意把自己挺得硬棒棒地,于是由那举火把的人引路,这一队人就开始走上楼梯。
18、住在大房子里的人会有一个仆人拿着蜡烛在前面为他引路。
19、于是齐桓公派人挑选了几匹老马在前面引路,果然走出了迷谷,找到了回去的道路。
20、英国街景地图中的“引路人”将以英国家喻户晓的儿童读物《寻找威利》中那个身着标志性蓝裤子和红白条套头衫、头戴红白条帽子、手拿拐杖的主人公威利为原型。
21、在争四小组中,唯有他们蹬掉了赛季初期率队出击的引路人。
22、这听起来可能有点牵强附会,但如果用三分之一桶廉价啤酒,再在桶边搭上根小木条做引路。
23、而肯尼亚正试图做这方面的引路人。
24、她用大量的金钱收买了国王的随从,这些人就向她泄漏了其中的秘密,还把能引路的线团儿也告诉了她。
25、导盲犬可以为盲主人引路。
26、雅各打发犹大先去见约瑟,请派人引路往歌珊去。于是他们来到歌珊地。
篇2:引路
引路_小学作文
雨淅淅沥沥的下个不停,洒在地上、屋顶,溅起朵朵雨花。我没带雨伞,只有用双手抱着头加快脚步向家赶。
密密的雨帘中,街上的行人非常稀少。我低头只顾往前跑,突然,不知怎么地竟撞到了一个人身上,心想:谁呀?走路不长眼睛!我抬头一看,只见他踉跄了一下,扶住了墙。“对不起,对不起!”我连忙一边道歉一边上前扶他。“噢噢,不要紧,不要紧。”他摆了摆手。
我细一看,他中等个儿,瘦削脸,一双木然的眼睛直直地盯着前方。无意中,我还看见了他手中的.导盲棍――他是个盲人!我很内疚:“大伯,我扶您走吧!”“谢谢你,小伙子。”他边说边摸摸我的手臂。
我搀扶着他小心翼翼地走着,看到他无神的眼睛,心想:唉,真可怜呀!走着走着,我突然被什么绊了一下,差点摔倒,还好,我身手敏捷,手一扶地就站起来了,低头一看,啊,是窨井盖!我大嚷了一声:“谁把下水道盖子拿开了?也不放好!”转而对盲人大伯说:“噢,大伯您走过去一点,小心别摔着了。”我边扶着他边说。只见他迈了一步,又停了下来,把手中的拐杖放在了身旁,又蹲下去一边摸索一边道:“说不定还有人经过这儿,会绊倒的。”他终于摸到了下水道盖子,用尽全力推到了下水道边,又摸索着位置,一次,两次,三次,我赶紧上去帮忙,最后,我们终于找准了位置,齐心合力,一下子抬起井盖,同时松手,把井盖盖好了。
雨,仍然淅淅沥沥地下着。我搀扶着盲人大伯继续向前走,心里忽然觉出:回家的路上,我是他的引路;人生的路上,他却是我的引路啊!
篇3: 引路作文
引路作文
乡中传来急促的敲门声、亲切的呼唤声。糟了!今天不是要去北京四中听报告吗?我迅速起床开门,只见杨兴老师穿着大衣,戴着手套,立在寒风中。
“杨老师,您怎么来了,昨天您不是说不去吗?”
“你新来乍到,道不熟,我怕你摸不到石楼火车站,又怕你找不到北京四中,这不……”说罢,脱下手套,不停地搓着手,哈着气。
“太难为您了。”我一边让坐,一边整理自己的书包。
杨老师见我桌上放着一袋方便面,说:“你吃点东西,热热身子。”
我一看表,快5点了!“来不及了,走吧。”说罢,推车要走。
“怎么不戴手套?”
这才想起我的手套。转身在屋里翻检一通,没有;再翻检一通,还是没有。
“算了,赶火车要紧。”我顾不上手套了。
“给,戴上一只。”杨老师硬是把他的手套分给我一只。盛情难却,我只好戴上了。
外面漆黑一片,只能借着依稀的星光,沿着道路两旁模糊的杨树黑影,缓缓前行。我紧握车把,尾随杨老师车后。
北风呼啸,我没戴手套的一只手冻得疼痛难忍。没办法,只好把这只手插进裤袋里。
“咣――咣――”是车子撞地的声音。
“小心有沟。”杨老师在前面提醒我一句。
我本能地抽出裤袋里的一只手,晚了!自行车的前轱辘已驶进了沟里,车把立马失去了平衡,车子打了几个弯,差点撞在杨树上。我惊出了_身冷汗。
我再也顾不上手冷了,双手紧握车把。道路不平,颠得没戴手套的手如遭锤击一般。
好不容易赶到了石楼火车站,候车厅的门还没有开,看来还要在外面等上一会儿。几盏路灯闪烁着清冷的'光,呼出的气息似白烟。这时,我感到周身发冷,喉咙间似有小虫爬动,奇痒难忍,不禁打了几个响亮的喷嚏。
“你别感冒了。”杨老师说罢就脱下了大衣,要我披上。我哪里肯依,赶忙推让。正当你推我让时,候车厅的门开了。
候车厅里暖和多了。杨老师伸手递来一块面包,我慌忙扯下手套去接。映入我眼帘的,是一只干枯、龟裂、松树皮似的手,上面明显张着血口。
“杨老师,您的手……”
“我的手到了冬天爱开裂,没什么。”这哪是没什么,分明是为了我而刚刚冻裂的。我愧疚地把那只手套还了过去,思潮久久不能平静。
不知为什么,杨老师突然咳嗽起来,满脸通红。唉!一定是脱大衣后着了凉。
我更加不安了,但一时又不知说什么好,只能在心里默念道:“杨老师,您辛苦了……”
一声汽笛划破了长空,我们上车了。火车一路风驰电掣,载着我们驶向了远方。
篇4:《蜜蜂引路》
《蜜蜂引路》
课堂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形式。改进小学语文教学,提高小学语文教学质量,如何合理设计课堂教学过程是一个重要的问题。课堂教学过程的设计,必须以发展学生的认识为特点,也就是说,教学过程中必须十分重视学生语言和思维训练,发展学生认识能力。
课堂教学中,如何加强对学生的思维训练和发展他们的认识能力呢?
一、根据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步骤,安排教学过程
学生学习一篇课文,从头读到尾,脑子里就有一个初步的整体印象。学生有了一个整体印象之后,教师再指导学生一部分一部分地去理解,这就是从整体到部分;一部分一部分理解后,再回到整体上来理解。后一个整体理解比起前一个整体理解,认识提高了,加深了。因为它经历了概括提高的过程,因此获得的认识也就更完整更深刻。
教给学生从整体到部分再到整体的学习步骤,不仅使学生掌握了逐步深入的学习方法,而且使学生初步懂得:认识事物既要看整体,又要看部分,还要看部分和整体的关系。这样就为逐步提高认识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例如我在教《雷雨》一课时,先引导学生抓住雷雨的主要景色,从整体上观察图画。有了一个总的印象后,再指导学生对照,一部分一部分地仔细观察,逐段学习,看看课文是按怎样的顺序描写的'。雷雨前、雷雨中、雷雨后的特点各是什么?然后帮助学生概括出:
雷雨前:满天乌云,空气闷热,刮大风,雷鸣电闪;
雷雨中:雨越下越大,时间不长;
雷雨后:空气清新,出现彩虹,池塘里水满了。
每学完一部分,帮助学生概括一下,使学生的认识上升一步,同时又与下一部分联系起来,使学生的思维条理化。最后从整体上来一个回合,使学生从雷雨的出现、发展、变化过程中概括出雷雨的特点,初步了解自然现象之间的相互联系,使学生的认识从感性提高到理性。这就是一个认识上的飞跃。
二、精心设计课堂提问,引导学生积极思维,使认识不断向前发展
课堂教学中设计提问是很重要的。教师在课堂上的提问是把作者、教师、学生三条思路揉合在一起,像一把把钥匙打开学生思维的大门,引导学生开动脑筋自觉地去获取知识,运用知识。怎样设计课堂的提问呢?要根据教材的特点,基本功训练的要求和学生的实际水平,设计好几个主要问题,并把学生提出的问题和自己设计的问题结合起来,统筹安排在课堂提问之中,一步步有目的,有计划地将学生的思维推向前进,促使学生由感性到理性,由具体到抽象,由现象到本质地去理解课文,提高认识水平。教师的提问要抓住重点,尽量做到少而精,要有启发性,问题的语言要浅显,明白,儿童化。
比如《种鱼》这一课,是由三幅图组成的看图学文。通过小猫种鱼这一有趣的故事,使学生懂得小猫为什么收不到鱼的道理。
第一段我设计了两个问题:(1)农民把玉米种在哪儿?(2)到了秋天怎样?你从哪儿看出收了很多玉米?设计这两个问题的目的,是让学生懂得把玉米种到地里,到了秋天是会有收获的。第二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农民把花生种在哪儿?(2)玉米和花生为什么要种在地里?(3)到了秋天怎样?通过上述问题,把玉米和花生联系起来,让学生懂得玉米和花生有共同之处,它们都是植物,把它们种在地里,是会有收获的。第三段设计了三个问题:(1)小猫看见农民种玉米、花生心里怎么想?又是怎么做的?(2)小猫能收到很多鱼吗?为什么?(3)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通过这几个问题,目的是让学生在比较中认识事物的规律:玉米、花生和鱼的生长条件是不一样的,玉米、花生是植物,要种在地里;鱼是养在水里的动物,是不能种在地里的。最后通过小猫怎样做,才能收到很多鱼呢?这一问,不仅加深了对课文的理解,而且与实践联系起来,使学生的认识能力向前发展。
三、教学过程中,注意儿童的认识是怎样提高的
儿童学习一篇课文,从开始到结束,思维有一个从低级到高级的发展过程。我在教学中比较重视学生思维发展的过程,注意掌握这个过程,并引导学生去经历这个过程。
---------------------------
以《一粒种子》为例,我着重抓了三点:(1)抓事物之间的联系:种子发芽跟温度、水分、土质的联系;春天与万物生长的联系。(2)抓事物的发展变化:种子发芽出土经历了四个阶段,有意识引导学生注意这四个阶段的变化。(3)抓词、句、段之间的联系。特别是抓住重点段落,从词、句到段之间的联系,从中了解种子发芽的条件和经过。
课文中一共出现了四次“挺一挺”。每次挺一挺都说明种子在一定条件下的变化,成长,反映了种子发芽的主要变化过程。我就抓住这四个“挺一挺”,启发学生思考:什么叫“挺一挺”?种子为什么要“挺一挺”?种子每次挺一挺,自己有什么变化?大地上又有什么变化?从中揭示了种子发芽的过程,种子发芽所需要的条件,以及跟季节气候的关系。当学生对种子发芽的经过有了具体印象之后,我又引导学生对现象加以综合概括,抽象提高,让学生说说:种子是怎样发芽的?种子发芽需要哪些外部条件?学生经过思考、消化、懂得了气候温暖,水分充足,泥土松软是促使种子发芽的必备条件。
经过这样的训练,学生对课文内容既有了生动具体的感性认识,又上升到抽象的理性概括,他们不仅学到了语文知识,初步了解了一点植物常识,而且发展了思维,提高
篇5:蜜蜂引路
蜜蜂引路
教案示例
18、蜜蜂引路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2、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 18 蜜蜂引路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不读f(。引:读y!n,不要读成y!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篇6:蜜蜂引路
蜜蜂引路
蜜蜂引路.doc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由要求学会的生字组成的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练习默读课文。 3、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学习列宁善于观察、认真思考的好品质。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 2.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初步懂得遇到疑难的事情只要仔细观察,认真思考,就可以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教学时间 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8个生字和由这些字组成的词,理解词语的意思。 2、能较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初步了解课文内容。 3、指导书写生字。 教学重点、难点 1、掌握本课8个生字的音形义。 2、通过初读课文,了解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 教学过程 (一)出示课题,激发情趣。 板书课题 18 蜜蜂引路 谁说说什么叫“引路”? (就是领路、带路。) 蜜蜂怎么会引路?它给谁引路呢?让我们带着这些问题来学习这篇课文。 (二)初读课文,读准字音。 1.让学生借助汉语拼音自由读课文,要读准字音,同时标出自然段的序号。(只有四个自然段)。 2.指出四人每人读一段课文,正音。 (三)学习本课生字词。 1.自学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记住字形,想想字义,并在书上画出由这些生字组成的词语,再读一读。 2.检查自学效果。 (1)字音: 附:读f),不读f(。引:读y!n,不要读成y!ng。 (2)字形: 谈:谈话就是说话,所以是言字旁。右边是两个“火”,上边的“火”,捺要写成点,要与“谈”字区别。 和“爪”字区别。 导:上边是“巳”,要封口,不要写成“己”。下边是“寸”。要与“异”区别。 (3)由这8个生字组成的词语及词义是: 引路:领路,带路。 莫斯科:前苏联首都。 附近:离得很近的意思。 养蜂:饲养蜜蜂。 派去:分配、指定。 谈天:很随便地谈话。 向导:带路的人。 3.指导书写生字的字头。 可提示以下几个字: 引:左边的“弓”字,三画,右边一条长竖。 斯:左边是“其”字,右边是“斤”,不要写成“月”字。 莫:上中下结构。上边是草字头,中间一个扁日,下边“大”的横写长些。 导:注意下边“寸”的横写长点。 (四)再读课文,理清思路。 要求:边读边思考,每个自然段写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讨论后回答: (第一、二自然段交待了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和列宁亲自去找养蜂人的原因。第三自然段讲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第四自然段讲列宁告诉养蜂人是蜜蜂把他领来的。 (五)作业 。 1.各写生字一行。 2.熟读课文。 【板书设计 】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理解课文内容,知道列宁是怎样找到养蜂人的。 教学重点、难点 1、了解由于列宁仔细观察,善于联想和科学分析而找到了养蜂的人。 2、培养学生细心观察周围的事物,善于从事物中得到启发,引起联想,认真分析、判断的能力。 教学过程 (一)讲读课文,理解课文内容。 1.讲读第1自然段。 (1)指名读这段。读了这段,你都知道了什么? 板书:莫斯科、小山、小房子。 (2)指导朗读:用陈述语气读出列宁是怎样请养蜂人的。 2.讲读第2自然段。 (1)自由读第2自然段,思考:列宁又想找养蜂人,这次他遇到了什么困难?指名回答。理解“往常”的意思。 (2)板书:山路,遇到问题。 3.讲读第4自然段。 (1)让学生回答:列宁最后是否找到了养蜂人,你从哪段知道的? (2)指名读第4自然段。结合看插图,理解“惊讶”的意思。再说说养蜂人为什么感到惊讶? (3)读列宁的话,理解“向导”。 (4)分角色有语气地读第4段。 板书:解决问题。 过渡:那么,蜜蜂不会说话,怎么能当向导,把列宁领来的'呢?让我们带着这个问题一块学习第3自然段,便会得出答案。 4.讲读第3自然段。 (1)默读,看看这段有几句话?(3句话) (2)指名读第一句并说句意。 板书:一边……一边……发现、观察指名把“花丛、蜜蜂”的图贴到黑板上。 (3)指名读第二句,回答:列宁观察到了什么? 板书:仔细。 指名一人根据课文内容把园子和小房子的图贴到黑板上。 (4)让学生带着以下问题再读一、二句。 列宁一边走一边发现了什么?他是怎么想的?他又发现了什么?他又是怎么想的? (5)同桌讨论,然后指名回答。 (列宁发现许多采蜜的蜜蜂后,就仔细地观察起蜜蜂来,因为他想到了蜜蜂和养蜂人的关系,蜜蜂采了蜜是要飞回蜂房的。接着,他根据蜜蜂往回飞的路线观察到了花丛、园子、小房子,他看见蜜蜂飞进了园子,小房子就在园子旁边,所以他想养蜂人一定住在蜂房的附近,这座小房子可能就是养蜂人的住处。) (6)出示投影,指名填空,然后齐读这三句话。 投影 告诉学生:列宁在仔细观察后,认真思考了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的关系,于是他去敲了房子的门。 板书:认真思考蜜蜂、蜂房,养蜂人的家。 (7)指名读第三句,思考回答: 为什么说开门的“果然”是养蜂人?(“果然”一词的意思是结果和预想的一样,表明结果和列宁所想的完全相符合,列宁的判断是正确的,因为他的判断是依据自然规律,是合情理的。) (二)总结全文。 1.指名读全文,说说列宁是怎么找到养蜂人的?读了课文,对你有什么启示? 2.老师总结归纳: 列宁以蜜蜂为向导,找到了养蜂人,所以这课题目叫蜜蜂引路。我们平时遇到问题,也可以像列宁这样,先仔细观察,再认真思考,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 (三)齐读全文。 (四)作业 。 1.写字词各三遍 2.形近字组词 引( ) 莫( ) 斯( ) 张( ) 摸( ) 期( ) 养( ) 谈( ) 导( ) 美( ) 淡( ) 异( ) 3.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板书设计 】第三课时 教学目标 1、检查本课生字词的音形义掌握的情况。 2、完成课后填空和造句的练习。 教学重点、难点 熟读课文,完成课后填空练习;会用“附近”、“惊讶”造句。 教学过程 (一)巩固练习。 (出示小黑板或投影) 1.组词,口头组两个词语,然后抄下来。 2.填合适的词,先口头填空,再抄下来。 一只( ) 一所( ) 一位( ) 一座( ) 一个( ) 一扇( ) 3.用直线把意思相近的词语连起来。 4.完成课后作业 (2)填空,再读一读句子。(第一题填“谈天”,第二题填“向导”。) 5.完成课后作业 (3),比较每组两句话有什么不同,再用带点的词造句。 (1)先让学生读句子,弄清句子的意思。 (2)再同桌两人讨论,每组句子有什么不同。指名发言。 (每组两句话的意思基本相同。加了“附近”“惊讶”以后,句子更加明确具体、生动了。) (3)指导造句。先弄清词意再口头造句。“附近”的意思是离得很近。 ①我家附近有许多商店。 ②我们学校的附近有一条小河。 ③我家附近有一座街心公园。 “惊讶”的意思是惊奇。 ①外宾参观我国的工艺美术品时,惊讶地称赞,真是奇迹! ②我惊讶地问:“你的腿怎么受伤了?” ③这次数学考试,他竟得了100分,我很惊讶。 (二)
★ 也是作文
★ 蜜蜂引路教学设计
★ 错落有致造句

【引路造句(精选6篇)】相关文章:
蜜蜂课件2022-05-06
学语言的方法2023-06-25
一粒种子说课稿2024-04-02
鸟的天堂课文教学反思2024-02-10
鸟的天堂老师教学反思2023-03-13
鸟的天堂教学反思2023-03-27
低年级如何培养学生口语交际能力2022-10-11
教学反思《14蜜蜂》2023-09-19
二年级语文蜜蜂引路2022-11-16
课文《蜜蜂》教学反思2023-0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