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目送》读后感900字

时间:2022-07-25 05:31:35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目送》读后感900字(整理12篇)由网友“乡村小姑娘”投稿提供,这次小编在这里给大家整理过的《目送》读后感900字,供大家阅读参考。

《目送》读后感900字

篇1:目送读后感精选900字

我读龙应台,起初是一本《野火集》,被她犀利的笔触吸引,后来是《孩子你慢慢来》和其他散文,喜欢她用平实随意的口吻,以简单的文字流露出真挚、细腻的情感,一字一句都戳中心窝,暖暖的。看着她的那些文字,传达的似乎就是我一直想要表达,却没能用文笔抒发出来的感情。

《目送》是她一本记录生活点滴的散文集,书的封面是深深浅浅的绿,是大自然的颜色,看着很舒适。书中写了很多次目送的“背影”,有作者对于亲情,关于生命的感悟,以淡淡的文字诠释一种深深的情感,被人称之为一本生死笔记,美丽而深邃。

书中有父亲的逝去,母亲的年老、儿子的离开、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每一篇都让人在无形中感动不已。

作者在书中生动细腻的描写,是生活中的场景,所以简单的文字却有最好的效果。其中一文写到,当她在机场送儿子去美国做交换生时,他在长长的行列里,等候护照检查,她就站在外面,用眼睛跟着他的背影一寸一寸往前挪。终于轮到他,在海关窗口停留片刻,然后拿回护照,闪入一扇门,倏忽不见……其实她作为一位母亲一直在等待儿子回头的目光,让人感到悲伤的是她儿子一次回头都没有。

这段描写让我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不同的是朱自清的背影是父子之间,在龙应台是母亲和儿子之间,却同样是对一份血浓于水亲情的感慨和温暖,在淡淡的笔墨中流露出一股深情,没有半点矫揉造作,而有动人心弦的力量,让人想到自己与父母之间的相处。

其实,在我看来,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愿意去回头,只留一个背影,而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承受着父母追随的目光,却不忍心去看。我们不忍回头看那满眼的不舍,满眼的不放心,怕自己一看,眼睛也跟着酸了,又给他们徒添牵挂。

书中写到,“所谓的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年龄如我,当读到这段文字的时候,心颤动了一下,似乎有很多压抑许久的情感一下子找到了出口……

从读高中到现在大学离开家在荆州,离家远了,自己渐渐大了,反倒觉得和父母之间的线越牵越紧了。记得以前高中每次月底放假回家,刚开始的几天,不管做什么,只要是在父母的视线范围内,目光必定是紧紧追随的,那时的自己很不喜欢,总觉得没有自由感,想要挣脱那目光,摆脱那束缚。

现在在外地,寒暑假才回家,似乎是所谓的离开家了,但是自己却很主动地打电话跟爸妈说一些学校的事情,那种一直没离开家一般的感觉,那家里才特有的温馨似乎在他们接起电话的一瞬间就扩散开来,弥漫在四周,整个人都会觉得轻松愉悦。

文中提到父母子女的缘分就是不断地目送背影渐行渐远,似乎更多的时候是我们承受着追随的目光,留给父母一个背影,就像在机场时儿子给作者的背影一样,让父母心里多少有些感伤。但是,在我看来,很多时候并不是我们不愿意去回头,只留一个背影,而是更多的时候我们承受着父母紧随的目光,却不忍心去看。我们不忍回头看那满眼的不舍,满眼的不放心,怕自己一看,眼睛也跟着酸了,又给他们徒添牵挂。

若是以前的我,绝对是直接离开不回头张望,因为知道那份爱一直坚实地存在,也明白自己没走远,几天后还会回来。刚离开家上大学时,爸妈送我出门,我都不敢回头看他们的目光,我知道自己有不舍和牵挂,又怕自己会红眼眶让他们担心,只能忍着。后来一次,我上车后等了半天车也没走,透过车窗发现,那熟悉的身影还在那里,车子开动渐渐走远后那黑点才挪动,一路上我只觉得心里沉沉的……后来,就是相互目送,他们目送我上车,我再目送他们转身走远……

现在,一些节假日有时因为急匆匆来回不方便,就待学校,只有寒暑假回家。在每次回校时爸妈不再送我到客运站,但他们依旧在“目送”,在我到校后打电话,刚接通他们就会问“到了吗?……” 他们一直在那里看着我渐渐走远,自己却留在原地,从未走远。

“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待”。虽然我们或许总是抗拒去想这个沉重的话题,但是它就是客观存在那里。总有一天,他,她会离开,正如书中写的“火葬场的炉门前,棺木是一只巨大而沉重的抽屉,缓缓往前滑行。没有想到可以站得那么近,距离炉门也不过五公尺。雨丝被风吹斜,飘进长廊内。我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所以,做儿女的我们要明白,在父母的有生之年,让他们的眼睛多点落在我们的面孔上,让彼此间的交流多是面对面,而不是看着我们渐行渐远,渐渐只有电磁波传来的关怀,让他们在挂电话后开始感慨。

将来,我们也会为人父母,看着自己的孩子长大,也会“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他没有,一次都没有”,也会经历父母曾经经历的一切……所以,我们要珍惜父母子女之间的情,珍惜眼前的幸福,不要在离别时和自己身临其境时才知道忧伤,惭愧。

《目送》是对时间的无言,对生命的目送,目送亲人远去,历史苍茫……作者用亲身经历和切实感受提醒着我们:你可以目送过去,但是不要目送现在,要目送过去的不幸,珍惜现在,珍惜父母儿女之间的爱。

现在,还为时未晚,一路,且行且珍惜。

篇2:关于《目送》读后感900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

必追。”龙应台34岁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这段话大概是她最深沉的“课堂启示”。

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最平凡的母女兄弟,却透出最深沉的人生思考,最深邃的沧桑。

读《目送》,让人不得不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二者各有不同,《背影》是即将远行的儿子作为男人,用内敛含蓄的笔触描写父亲的背影,才恍然发觉,父亲老了;《目送》中,作者既是被父亲送至工作单位的女儿,

又是送儿子远行的母亲,在交叉的角色转换中体会到对时间的目送,在日益长大的儿子身上看到当年的自己。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温和的笔触描写了从儿子上幼儿园、小学、出国的一次次送别,字里行间无不体现这作为母亲

的欣慰、幸福、失落,让读者感同身受。《背影》是两代人的故事,《目送》是三代人的感动,所以,颇有些父母与子女易地而处,换位思考的味道。古人云:养儿方知父母恩。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感受吧。

我想,这本书中一篇名为《同学会》的散文我定会终身难忘。因为一个让我泪流满面的情节。女儿陪年迈的爸爸去参加同学会,刚下楼,这位父亲就牵住了女儿的手,女儿说:“我四十岁了,你不必牵着我的手过街。”

他说:“好。”到了过街,他的手又伸了过来。后来,女儿又很严肃地告诉他:“我已经五十岁了,你真的不必牵着我的手过街。”他说:“好。”到了过街,他的手又伸了过来。这个女儿,就是龙应台她自己。故事到这里

还在继续,直到有一天,一个个儿很高,腿很瘦很长的年轻人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很认真地对她说:“我已经十八岁了,你真的要克制一下牵我手过街的反射冲动了。”这时的她,龙应台,站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眼泪止

不住地流。那个年轻人,是他呵护了十几年的儿子呀。我想,那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呢?作为母亲的她,内心是怎样的空旷和荒凉呢?是怎样的失落和懊悔呢?作为母亲的她,大概对当时牵她手的父亲的心情感同身

受吧。

物物交换产生了便利的货币,情绪交换造就了真诚的朋友,利益交换催生了必要的合作,各种形式的交换每天都发生在不经意的瞬间,那么,社会身份的交换会发生什么呢?父母习惯性地关心呵护,儿女不经意的冷漠排

斥,是不是只有在身份的交换中才会让人有所察觉呢?有所感动亦或是愧疚呢?

可惜社会身份的同时交换不可能发生,它像所有的交换一样,有一个“时间差”。如果时间差足够小,也许可以弥补许多不经意的遗憾。如龙应台,在父亲反射性的牵她的手时,她再也不说那一句伤人又伤己的话了,她

“像绵羊一样”让父亲牵着手,一步一步走过去。但如果时间差过大,也许就是一生的遗憾。多少人,在初尝为人父母的辛苦委屈后,想要报答父母时已经迟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篇3:目送读后感900字

朋友?父母?有些路真的只能自己走

“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两个人曾好的几乎粘到一起,无论做什么都形影不离,到了后来,见的机会越来越少,然后干脆不见,友谊大多终将走上陌路。相识,相知,相守,最终带着几分欷[,各走天涯路。回首在看,背影早已远去。

人生大抵便是在这世上走上一遭,不同的只是路上的风景,只是身边的人。路必定要你自己走的,有时走道狭窄处,会感到压抑;路上的人渐少了,又会感到孤独。突然碰到了一堵墙,是回头,亦或是求助你的同路人。这便有了朋友,有了父母,亲人。他们不一定形影不离,只是时而疏远,时而靠近。

朋友离开,有时觉得整个世界尚已颠倒了,随着日子一天天过去,太阳照常升起,只是生活里少了些什么。父母总会贴的很紧,让你感到多少的不自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其实那是母亲们,略显些自负的爱和不知如何表达的情。有时候,坐下想想,那时真是聪明的过分,总觉得母亲有时做的不合时宜,对于夹过来的虾,对于递来的雨披,总有理由推辞。渐渐大了才能理解,这只是她小小的任性,真觉着母亲也想个小孩子,需要你的照顾,需要你的关怀。这便就是母子一场,相互依靠,互相为伴。

人的生老病死,是不可避免的,母亲或许会一遍遍的问起你的名,会对着你憨憨的笑。终有一天父母会成为背影,只是永远不将回头。在行到中途,定会面临种种尴尬,有时无比苍凉,想倾泻什么,却又彷徨无奈,倒是什么也说不出。

平常人的命运,即使命运千差万别,总有很多相同相似之处,大时代,小人物,每一个个体,也是群体的印证。家国天下,最终,不也还是落实到小人物的悲欢离合?一错手,就是一辈子,这样的悲剧,谁又说以后不会发生呢?世事多变,裹挟在茫茫人海,宛如漫天的征蓬,随风飘远。

到头想想看,身边的朋友,亲人只会是匆匆的过客,他们为你留下或许是美好的一瞥,或许是华丽转身后的神秘,亦或只是地平线上黢黑的剪影。有了他们,路可能不再单调,可能不再崎岖。但他们终会离去,只是留你目送他的离去。必定“要真正地注视,必须一个人走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人生之间的单独私会。”

篇4:《目送》读后感900字

上井归来在家时,偶然在妻子的书桌上发现了一本书——《目送》,信手翻阅书序《你来看此花时》,一段契合心境的文字顿时跃入眼帘,让我难以释手。

印象最深的是这样一段,作者叙写自己送儿子去上学,幼时手牵着手穿过几条街,母亲看着儿子瘦小的背影消失在门里,儿子往前走,不断地回头;待到儿子十六岁赴美去做交换生,却已是很明显在勉强忍受母亲的深情,作者一直等候儿子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都没有;再往后,儿子就读她任教的大学,但即使是同路,他也不愿搭乘母亲的车。此种落寞,让她回忆起自己当年由父亲送去任教大学报到,直到小货车转弯不见,她还站在原地。

或许是自己还年轻,作者传达出的某些情感我尚不能彻底体悟,但我在心底早已深深地感激龙应台能用冷静、隐忍的笔触,以真挚、朴素的方式,展现自己曲折的心路,分享并表达出生命中最私密、最深埋、最不可言喻的感情、最刻骨铭心的伤痛。即使龙应台说了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但我依然感激于他的分享。

《目送》关注的是作者自己的人生亲情感悟,收录的73篇散文,写父亲的离逝、母亲的衰老、儿子的成长、朋友的牵挂、兄弟的同行、失败与脆弱、失落和放手,不见刀光剑影,唯感清风拂面、动人心弦,处处都有我们

感同身受的亲情滋味,篇篇皆是让人沉吟难忘的人生情景。书中还插有作者“走在路上凝望时间”的自拍照片,温馨有味,情趣盎然。

文章两次写了这样一段话“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句话映照出我们每个人的成长历程以及我们生活中所忽略的最珍贵的事物。让身为子女的我们逐渐明了人世中亲情的牵绊,不仅是当下的感动,亦是渐行渐远的必经路程。

“作为父母的子女,作为即将成为子女的父母,彼此的身份,是在一生之中一次又一次的目送中完成转换”,龙应台告诉我们这就是生活和生命的本真。是啊,在这世上,路终归要一个人走,只是希望我们今世的缘分能够更长一些、希望我们此生的凝望能再久一点……谁也赢不了和时间的比赛,谁也输不掉曾经付出过的爱,再多的“伤逝”与“舍”都不过是生命的过程,在幻变的岁月中我们唯有心怀感恩坚定前行,学会懂得花满春枝的悲欢,学会珍惜身边至亲的眷念,学会目送自己的'时光和故事,学会带着爱和释怀与生命和解。

篇5:《目送》读后感900字

在朋友家小聚,在其书房看到龙应台女士所著的《孩子你慢慢来》,为其所写的温情的亲情和坦率的词汇所感染,于是果断借阅,读后意犹未尽,发现这是她系列人生书作的第一册。于是四处寻找第二册、第三册,偶然

在一个高铁站等车时在车站书店发现了龙应台女士所著之人生三书《目送》,于是欣喜之中果断买下。

这本书共有散文七十三篇,有人曾认为它就是二十一实际的《背影》,作者以独特的、深邃的视角对父母之情,兄弟朋友之爱,对儿子之念进行阐述和描写。在她的笔下,写到她的父亲用廉价的小货车送她第一次去

大学任教时因羞于自己的小货车掉头而去的背景,愧于父亲瘫痪时因忙于工作而未能在医院伺奉父亲而留下父亲低垂的背影,以及对父亲的去世,她目送父亲的棺木在推入火葬场的背景;对于她的母亲的逐渐老去,甚至已经

不太记得她的女儿的名字和容貌,作者陪着她母亲去阳明山旅游,第一次带她去坐了捷运快车,看着她母亲坐在凳子上拍照时时亮却迷离的眼睛,她看到了旁边另外一个老人的背影,母亲的形象变得更加娴静,更加清晰,也更加孤单,作者于是花了更多的时间去陪伴她日益衰老的母亲;更是陷入母亲坐火车时记挂着“家”而嚷着“天黑我要回家”凄然声音的深思:母亲要回的家,不是空间,而是一段时光。

对于孩子,作者如世间的万万母亲一样,目送着儿子的背影慢慢长大,目送着儿子的背影从蹒跚学步到步入学堂、从儿子刚入学堂时的怯怯眼神而不断回望到十六七岁时埋怨母亲管束太多而毅然离去留下不再回头的背影,到上了大学之后,甚至是连同坐一台车时儿子也是戴着耳机听着只有他一个人呢能听的音乐,留下他高高瘦瘦的背景在公交车开走前的公交站台。于是,慢慢的,慢慢的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她的缘分今生今世就是在不断的目送他的背景渐行渐远。父母永远都是站立在小路的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对于幸福,她说幸福就是生活中不必时时恐惧;幸福就是寻常的日子依旧;幸福就是你早上看着她的背影挥手说再见的人,晚上又平平安安的回来了;幸福就是你还有时间等着头发白了、背已驼了、用放大镜艰辛读报的

父母,他们还能走到街角买两副烧饼油条回家再叫你起床。所以,时间,总是无法停留,就如数不清沙漏里边的沙子还有多少粒,也听不见沙漏流沙的速度能否不在加快,但是唯一可以百分百确定的是,那沙漏不停的在漏、不停的在漏。

篇6:《目送》读后感900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母子女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立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龙应台34岁做母亲,自称从此开始上“人生课”,这段话大概是她最深沉的“课堂启示”。

七十三篇散文,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绝然的虚无,最平凡的母女兄弟,却透出最深沉的人生思考,最深邃的沧桑。

读《目送》,让人不得不想到朱自清的《背影》。二者各有不同,《背影》是即将远行的儿子作为男人,用内敛含蓄的笔触描写父亲的背影,才恍然发觉,父亲老了;《目送》中,作者既是被父亲送至工作单位的女儿,又是送儿子远行的母亲,在交叉的角色转换中体会到对时间的目送,在日益长大的儿子身上看到当年的自己。她以女性特有的细腻温和的笔触描写了从儿子上幼儿园、小学、出国的一次次送别,字里行间无不体现这作为母亲的欣慰、幸福、失落,让读者感同身受。《背影》是两代人的故事,《目送》是三代人的感动,所以,颇有些父母与子女易地而处,换位思考的味道。古人云:养儿方知父母恩。说的大概就是这种感受吧。

我想,这本书中一篇名为《同学会》的散文我定会终身难忘。因为一个让我泪流满面的情节。女儿陪年迈的爸爸去参加同学会,刚下楼,这位父亲就牵住了女儿的手,女儿说:“我四十岁了,你不必牵着我的手过街。”

他说:“好。”到了过街,他的手又伸了过来。后来,女儿又很严肃地告诉他:“我已经五十岁了,你真的不必牵着我的手过街。”他说:“好。”到了过街,他的手又伸了过来。这个女儿,就是龙应台她自己。故事到这里

还在继续,直到有一天,一个个儿很高,腿很瘦很长的年轻人在人来人往的大街上,很认真地对她说:“我已经十八岁了,你真的要克制一下牵我手过街的反射冲动了。”这时的她,龙应台,站在车来车往的马路上,眼泪止不住地流。那个年轻人,是他呵护了十几年的儿子呀。我想,那应该是一种什么样的情感体验呢?作为母亲的她,内心是怎样的空旷和荒凉呢?是怎样的失落和懊悔呢?作为母亲的她,大概对当时牵她手的父亲的心情感同身受吧。

物物交换产生了便利的货币,情绪交换造就了真诚的朋友,利益交换催生了必要的合作,各种形式的交换每天都发生在不经意的瞬间,那么,社会身份的交换会发生什么呢?父母习惯性地关心呵护,儿女不经意的冷漠排斥,是不是只有在身份的交换中才会让人有所察觉呢?有所感动亦或是愧疚呢?

可惜社会身份的同时交换不可能发生,它像所有的交换一样,有一个“时间差”。如果时间差足够小,也许可以弥补许多不经意的遗憾。如龙应台,在父亲反射性的牵她的手时,她再也不说那一句伤人又伤己的话了,她

“像绵羊一样”让父亲牵着手,一步一步走过去。但如果时间差过大,也许就是一生的遗憾。多少人,在初尝为人父母的辛苦委屈后,想要报答父母时已经迟了。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养而亲不在。

篇7:目送读后感作文900字

目送读后感作文900字

“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他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他用背影告诉你:不必追。”

这是我对《目送》的第一印象。

那时,它出现在某次月考考试中。短短的一片散文,读来却有一番苦涩的'滋味:关于时间,关于亲情。

儿时,我们离开父母,去了“外面的世界”,头也不回。爸妈就站在离别的车站,目送我们离去,在我们被外面的世界吸引时,独自承受落幕的落寞。或许,他们也和龙应台一样,“一直在等候,等候他消失前的回头一瞥”,但是没有,一次也没有,让夕阳把两代人的影子分离,拖着蹒跚的步子回家。任街口的告别无力、风化……

待事业有成时,回头一瞥,会很惊奇得发现——就是现在也有这种感触——爸妈头上,怎么多了那么多的白发,眼角的细纹是何时,织得那么密,那么深!

在那个年代里,爸妈已算是晚婚一族。故在我出生时,爸爸已近而立之年。而今十七年过去,在老师还在谆谆教诲早恋的弊端时,已经有胖嘟嘟、白嫩水灵的孩子唤他们“阿公”“阿婆”了。今年,我又多了个可爱的小侄子,昔日玩耍的表姐堂姐们都为人妇,相夫教子,好不幸福。妈妈才是徐娘半老的模样,因为他们的到来,却不得不提前迈入“欧巴桑”的行列。

一年一年时间飞跑,小小少年转眼高。不知不觉中,爸妈开始老了。来到台州这个“新城市”也有了十年,如此漫长,又如此短暂的十年,当中的艰辛坎坷有谁知晓,其间的苦,又如何能说。岁月磨人老……

几十年前,爷爷目送爸爸远去,赴杭求学;两年后,爸爸也要像当年的爷爷一般,目送我离去。儿女就像林间的鸟儿,离开了此地,之后半年、一年,甚至永远都不会来。

直到双亲离去,才赶来见他们的最后一面,“掠开雨湿了前额的头发,深深、深深地凝望,希望记得这最后一次的目送”。

有人说,夫妻之间,留下的那个最是痛苦;也有人说,最悲伤,莫过于白发人送黑发人。一边是千年修得的共眠人,一边是十月怀胎的骨肉至亲,无论是目送谁离去,这身心便像是受了凌迟,掏心剜肉的痛!

人生自古伤离别,却阻止不了月的阴晴圆缺。短暂的相聚后,不得不久久地目送故人远去。

因为有些事,只能一个人做;有些关,只能一个人过;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

篇8:龙应台《目送》读后感900字

今年暑假,闲暇之余读完台湾女作家龙应台人生三书之三《目送》。作者用她独特的角度和叙事方式,写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朋友的牵挂、兄弟的携手共行,写失败和脆弱、失落和放手,写缠绵不舍和决然的虚无,文笔平淡而充满魅力。

在这本书里,我看到了一颗热爱生活、悲悯生活的心。我和作者一样喜欢走路,“有时候,约个可爱的人,两个人一起走,但是两个人一起走时,一半的心在那人身上,只有一半的心,在看风景。一个人走路,才是你和风景之间的单独私会。”我也喜欢摄影,用照片记录生活,记录每天的日出日落、云卷云舒、花虫鸟兽……“跟风景约会的时间长了,行云流水间,万物映在眼底。每一个被我“看见”的瞬间刹那,都被我采下,而采下的每一个当时,我都感受到一种“美”的逼迫,因为每一个当时,都稍纵即逝。”

看这本书时,常常陷入思考,产生很多共鸣。“油米柴盐一肩挑的母亲,在她成为母亲之前,也是个躲在书房里的大小姐吧。”总有一天,我们会变成别人的爸爸妈妈,我们会变成别人爸爸妈妈的爸爸妈妈,那时的我们会是怎样的呢?

虽然我没有经历过父亲的逝、母亲的老、儿子的离,但终有一天会经历,这让我更加珍惜眼前的时光。目前父母健在且身体健康;家中有兄弟,事事有人商量;朋友不多,但有三两知己互相关心,顿感幸福无比。

有些路啊,只能一个人走。“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读到这里不由想起日本动画大师宫崎骏的作品《千与千寻》。人生就是一列开往坟墓的列车,路途上会有很多站,很难有人可以自始至终陪着走完。当陪你的人要下车时,即使不舍也该心存感激,然后挥手道别。

人生之路亦是如此,没有谁可以陪伴你一辈子,你面对的所有挫折,遇到的任何困难有时只能你自己去承受。因为父母都可能老去,比你先走一步;你的朋友也会因有自己的家庭,无法顾及你的全部;你的爱人也会有不在身边的一天,何况如果有孩子,他们也有长大的一天去外面的世界闯荡,去过自己的生活。那个时候,所有的一切都要靠你自己去决定,所有的路也要自己走下去。

准备好一颗热爱生活的心,满怀信心和希望,往后余生不负流年。

篇9: 小说《目送》读后感900字

“目送”两字一入眼帘,便觉得有一条长长的路在眼前展开,过往那些回忆,一幕幕浮现在脑海里。这是一篇关于爱的散文,有着作者对父亲离逝的不舍,对母亲老去的无奈,对儿子成长的欣慰,对兄弟携手共行的感悟以及对朋友牵挂的感动。面对成功与失败、坚强与脆弱,用一颗灵敏的心,用一支灵动的笔,缠缠绵绵,娓娓道来。读过此书使人心里泛起淡淡的忧伤,但又充满了对生活浓浓的爱意。

诗仙李白曾感慨:“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君不见,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时间的脚步从不会因为任何人、任何事做出任何的停留。把时间静止或时间倒流,那些人们美好的愿望,只能从虚构的影视剧中得以体现。记得春晚有一首歌曲火了大江南北,叫《时间去哪儿了》,唱出了人们心底的疑惑,道出了人们的心声。是啊,时间,它到底去哪儿了呢?

我从小爸妈在外,跟着爷爷,他既有爸爸的阳刚,又有妈妈的温柔,把我照顾的无微不至,后来我长大了,他也老了,什么心脏病,肺心病都伴随着他,让他只能卧床休息。再接着,我出来工作了,他重病在床,直到最后也没见上一面。那时我多想说,让时光倒流吧。

是啊,现在都已长大,有了自己的小家庭,有了自己可爱的宝贝,还有时不时对我吹毛求疵但在心里在乎自己的丈夫。我热爱自己的工作,关心自己的亲人。有一次回家看望父母,回来时大包小包,各种爱吃的东西将包塞得满满的,爸爸却因为只是我忘拿了听说吃了对胃好的兔肚,而骑着电瓶车追出好远。写到这里,朱自清先生的《背影》立马浮现在我的脑海里。这不就是父母对子女的爱吗?

我们要珍惜父母健在的日子,曾经看到过这么一句话:“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这是何等的感慨,又是何等的伤感。珍惜身边的人,茫茫人海,有幸相遇,或为亲人,或为朋友,或为同事,是何等的缘分。阅读了《目送》,让我懂得生活既充满阳光,也有雨雪风霜。我们无论如何,都要怀着一颗赤诚之心,坚强、勇敢地面对一切,过好生命的每一天。用一句现在流行的话语: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

篇10:目送作文900字

“爷爷、奶奶,再见——”爸爸启动了车子,车窗被放了下来,家渐渐地离我们远了。后视镜里,我看到了爷爷奶奶站在门口,他们神情黯然目送着我们远去。我似乎看到了奶奶眼里隐隐的泪光。

正月初六,妈妈起了个大早开始收拾行李,因为明天爸爸妈妈要上班了。奶奶也帮忙着一起收拾,但是奶奶说话的语气里似乎少了往常的快乐,反而多了那么一丝丝的悲伤。爷爷也一样,打一早开始就坐在沙发上,一言不语地看着我们,眼中有些不舍。是呀,一年365天,能够回家陪着俩老的时间加起来也不足20天。

开始装车了,后备箱被塞得满满的。有奶奶昨晚一个一个包好的土鸡蛋,有她亲手包的肉粽,有刚刚地里采摘的绿色蔬菜……要是后备箱再大一点,估计奶奶把家里能带的东西都塞进去了。这时,爷爷拄着拐杖,颤颤巍巍地站在门边,看着我们。自从爷爷病后,他不爱说话了,因为他说话有些含糊不清了。可他还是喜欢和我嗑叨,可我总是不耐烦地应两句,有时还会发脾气。可他总是点点头,笑笑,然后看看窗外。奶奶一直帮忙着搬东西,一丝不苟,生怕落下了什么。这几年,她照顾爷爷,原先的活力仿佛也退了几分。她和爷爷一样,也是这样一直站着,看着,等着,等着车子离开的那一刻。车轮移动了,我们要离开了。在车后是两道目光,温情、不舍、夹着泪光。在我的身后是一场目送,一场无声的目送。

不禁想起来前不久才看的龙应台的《目送》。你无法挽留,只能目送他远去,只留下个背影,消失在拐角。同样有些悲伤难过,不同的.只是这一次是老人目送子孙罢了。

其实,这样的目送,不知道已经发生了多少次。每次我们回家,爷爷奶奶欢欢喜喜地迎接我们,好吃好喝地招待,然后到离开的那一天,他们都是这样站在门口,直至车子不在他们的视线里。

突然想起全国各地,家家户户这样的目送不是一样在上演着吗?时代会变,演员会换,但是藏在演员心里的那份赋予目送的真情是不会变的,所以观众总能看到这一场场煽情的目送。

所以,不为什么,就为这无止境的目送,放下手头工作,抽个空闲,常回家看看吧。不需要礼物,不用大包小包,回去看看家里的老房子,回去看看那望穿秋水的老人,因为这对他们来说才是最好的礼物。

篇11:目送作文900字

我的童年时光是在故乡的村庄与爷爷奶奶一起度过的。那时候,父母工作繁忙,每周末回来一次,周一一早又得离开。

每当这个清晨到来,爷爷便会牵着我的手久立在村口,目送爸爸妈妈逐渐消失在视线里。那时年幼,我常常含糊不清地哭闹,爷爷偶尔也蹲下身来哄哄我,更多时候,他就呆呆的望着远处,目光显得意味深长。那时候我总是不明白,为何每次爸爸妈妈的身影完全消失后,爷爷还要在那里久站,沉默不语。我总觉得爷爷送别的方式颇似一场仪式,就像田间的蒲公英欣慰地送别无数飘飞的种籽一样,庄重而奇特。

这是幼年时期,我眼中的目送,其中况味,是我不太理解的。

念中学之后,父母把我接到城中,爷爷奶奶不愿离开乡村,这一次,我与爸爸妈妈站在了这头,爷爷依旧站在那头目送我们。我知道,当我们的身影消失后,爷爷还一定站在那里。

中学的生活日益忙碌,我也越发成长独立,或许是青春期的叛逆吧,有时也会把爸爸妈妈的关心当作叨扰,父母关切的目光,有时仿佛成了多余,我多想告诉他们,我已经长大。

第一次独立外出,应该就是这次夏令营活动。父亲帮我背着行李,把我送到动车站,先是一遍遍叮嘱我一些琐碎额事,然而又跟带队老师反复叮咛,那时我心里暗暗发笑,心想我都是个大孩子了,难道还照顾不好自己吗?

我跟着同行的人群进了车站,只是偶然一回头,瞥见了父亲的身影。仿佛是第一次,我隔着人潮看着我的父亲,他个子不高,垫着脚尖,将脖子用力的往高处探,眼神中有着一种殷切的期盼,没错,我想他正是在找寻人群中的我吧。此刻,我离他越来越远,有些近视的父亲或许很难在穿着统一服装的人群中分辨出我来,他只能这样,有些慌乱,有些焦急,目送着眼前的队伍离去。

恍然间,我想起了爷爷,想起他意味深长的目送。我终于明白了,也许时光流转,也许岁月变迁,不管孩子去到哪里,走向何方,总有父母的目光在身后,追随着你,送你离开,见你远行,盼你成长,等你归来。我想起龙应台说的,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目送他的背影渐行渐远。

想到这里,我的眼眶中再也忍不住泪水,我努力朝父亲的方向挥舞着手臂,我希望他能看见,我相信他能看见。

篇12:目送作文900字

整理卧房抽屉的时候,偶然看见里头角落里有一本书,摸出来一看,是《目送》。

初一的那年盛夏,我曾去过一次英国,那次旅行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是因为我到达的是一个陌生的国度,而是因为那里的人很爱读书。寄宿家庭里,那个中英混血的姐姐很爱看书,她不会在空闲的时间拿出手机玩,她会捧着一本英文小说安静地看,一杯咖啡,一份甜点,她可以在房间里度过一个下午。与她交谈,你会发现她的阅历很深,即使一直身处英国,她还可以用一口流利的中文和我对话,对比之下,我发现我们两人的差距很大。虽然我只是和她一起生活了短短的几天,但在她的影响下,我也可以由一开始的坐不住到后来自己主动捧着书看了。后来返回中国,我也跑去书城买了一本《目送》,因为她告诉我,她深爱着中国大陆,一如龙应台一样,中国是她的第二故乡。

自此,那个盛夏,我会宅在家里,捧着《目送》读了一遍又一遍。

也许是因为年龄问题,刚开始读时,我不能理解文章的内在涵义,读书也只是浅尝辄止,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我明白的越多。“我慢慢地、慢慢地了解到,所谓父女母子一场,只不过意味着,你和他的缘分就是今生今世不断地在目送她的背影渐行渐远。你站在小路的这一端,看着她逐渐消失在小路转弯的地方,而且,她用背影默默告诉你:不必追。”这是我最喜欢的一段文字,她似乎道出了天下无数父母的心声。不过,这就是一个事实,孩子会成长,他们会步入社会,会亲自经历许多家长们已经历过的事,有痛苦,有喜悦,但你不能替他们承受痛苦,不能夺走他们的喜悦,更不能只将喜悦留给他们,将痛苦留给自己。他们需要长大,只有这样,他们的阅历才会更加丰富,他们的人生才会更加精彩。

犹记得作者在书中描写她与儿子华安的相处场景,即便和儿子同一个大学,儿子也不愿意搭乘母亲的车,他的世界对母亲关闭着。我们也许和她一样,在现在这个特殊的时段里,不愿与父母交流,觉得他们太无趣,不懂我们,或许,我们可以站在他们的立场上,为他们着想一下,有时,也许真的是我们的过错呢?

抽取一张纸巾,擦去书上的灰尘,对着那两个字,仍在思索。

野孩子 900字话题作文

朗读者读后感900字左右

我的母亲作文900字

明天的想象作文900字

孩子你慢慢来的作文900字

游走的旅行作文900字

目送_话题作文

目送叙事作文

精选七夕话题作文900字

目送小说读后感作文

《目送》读后感900字
《《目送》读后感9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目送》读后感900字(整理12篇)】相关文章:

地心历险记想象900字作文2023-06-10

高中生读后感1200字:读我的母亲有感2023-12-18

巴黎圣母院高三读后感900字2023-07-17

感动!2023-03-20

门900字作文2023-11-20

《廊桥遗梦》读后感作文2023-09-24

感动2022-05-08

放牛班的春天观后感900字的作文2023-12-07

冬残奥会开幕式观后感900字2022-09-04

论人与计算机的本质差别作文900字2022-1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