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读后感

时间:2022-10-09 08:11:40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读后感(精选19篇)由网友“芒果冰汤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读后感,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读后感

篇1:《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读后感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读后感

其实很久以前就听说过单元整体教学的概念,应王建群老师的要求,要上一堂单元整体教学的公开课,最近我又拿起李怀源的《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里面讲到了从小学一年级至六年级的单元整体教学的构建模式,让我受益匪浅。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最大的特点是:围绕某一个主题,将教材文本、课外拓展资源,将阅读、习作、口语交际等高度整合实施教学,使整个单元的教学变成由几个“模块”组成的,却又不可分割的整体。它更强调学习资源的整合与生成,着眼于语文学习的综合性和实践性,重视学生“学”的过程。在单元整体目标的统领下,各模块,每个课时的目标也相对集中。

一、课前预习真正成为语文教学中非常重要的环节

预习就应该是语文教学中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只是,我们一直不够重视。许多单篇课文的教学,是忽略学生的预习的。在实施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研究过程中,发现运用预习单,能够给学生预习一个良好的依托;有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及自学能力。

第一,预习单按照阅读的一般规律来设计,同时关照学生阅读的年龄特点。比如第三学段主题单元阅读第一步:浏览,区别文体;第二步:默读,了解课文主要内容与基本结构;第三步,对比发现,确定一到两个与作者一起探讨的话题或者问题;第四步,将课文读正确读流利读通顺,扫清进一步分析阅读的拦路虎。第五步,围绕这个话题,搜集课外材料,准备实践材料,与作者一起交流;而第二学段的考虑到学生识字量的基本情况,将生字的读音过关放在第一步。

第二,预习的指导要体现由扶到放的`过程,应该在课堂上给予学习有层次有计划地指导。比如刚刚开始指导预习的时候,需要帮助学生拎出生点难点。学生养成习惯之后,可以逐步放手,以留给学生更多的学习空间,尊重更多学生的学习个性与学习需求。

第三,预习必须要有检测与反馈。我们以往的单篇教学是忽视这一点的。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第一模块“检测预习整体感知”,就是立足学生预习的基础,结合预习单对学生进行的预习检测,对学生预习过程的再次指导。

二、更强调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关注终身发展。

主题单元整体教学的核心是“主题”“整合”,读写实践都围绕主题展开。它与单篇教学比起来,我以为最大的转变是:单篇教学更多是老师带着文本走向学生,学生接受文本;主题单元整体教学则更多是学生带着探究主题走向文本,老师引导帮助学生去阅读,去比较,去分析,去理解文本教材中对解决自己问题有帮助的信息资源,以加深学生对主题内涵的理解感悟。它真正的实践着“用教材”而非“教教材”的理念。

三、教师更要有“取舍”“设计”的教学智慧。

智慧的课堂需要设计。也只有设计语文实践活动,才能让学生趣味盎然地投入到“主题单元整体教学”之中。比如对生字词预习的检测,不是将一单元的生字词语罗列出来,请学生读读。而是要独具匠心地挑重点难点,设计相关练习,以点带面地进行检测。再如引领学生探究“细节描写”的表达方式,一般都是学“独立找一找”“小组内说一说”“全班汇报”的活动方式。而这里可以设计请各小组选择一个人物演一演,相互评一评,全班演一演,评一评的方式,学生会更加兴致高昂地投入到对课文细节描写的品悟之中,也深刻体会到了“细节”对于表现人物“心理”的作用,并将这种观察表达方法及时运用到习作中。

这样的教学模式,课堂容量大了,对老师解读教材,发现并整合资源的能力要求更高,同时要求老师有“取舍”的胆气有“疏密有致”的艺术智慧。

四、择高处站,就平地坐,观全局,路更宽

可以说,小学语文主题单元整体教学是比单篇教学站位更高的教学模式。它看到的不是一棵树木,而是一片森林。教师首先要对课程目标有清晰的认知,学期初至少要对一册教材有整体的了解,充分考虑每一个主题单元中听说读写的统整,甚至要把课外阅读和语文综合性学习都做一个大体的规划。最理想的是,能够充分了解学生对本册教材的兴趣点,初读情况,了解学生已有的语文水平,对一个学年,两个学年……甚至整个小学阶段都有一个整体的规划。这就是“心中有人”——关注学生的发展需要;“胸怀大局”——要从语文素养整体提高的要求出发。此外,还要“着眼细节”——要在关注大问题的基础上做好具体学习活动的设计。唯有择高处站,就平地坐,我们的语文教学之路才会越走越宽。

篇2:略谈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论文

略谈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论文

一、立足本位——关注一个联结点

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过程中,我们必须首先掌握一定的辩证法知识,如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原理、系统优化的原理等,当整体实现了内部优化后将产生大于部分之和的效果。因此,教学者应确立整体观,运用整体性思维进行全局设计,在坚持整体性的基础上明确各要素之间的联系,确保系统各要素相互支持、促进,增强整体效果。即我们在教学一个新的单元时,先确定教学主题,围绕主题找到不同课文之间的联结点,再通过展示、深化和提炼这种联系,加强学生的整体印象。

(一)抓主题,在于一个“明”

教师在一个单元的教学中首先找出每篇课文的共同特点,即单元主题,开门见山告知学生,使学生了然于胸。接着教师根据每篇课文侧重点不同选出其中一个重要知识点来突破。立足知识点,讲清其中的规律,教给学生学习方法。最后让学生在此基础上去发挥、创造,从而由“学会”到“会学”,倾吐不同的感悟,收获别样的发现。例如人教版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本单元主要由三篇课文和一组古诗组成:第一篇课文《找春天》直接由标题引出了单元主题,即描写春的勃勃生机、赞美春的美好风光、表达了人们对春天的喜爱和对美好事物的赞叹。《笋芽儿》则从细节出发,通过描述某个具体事物的生长状态进一步深化了春的主题,更加贴近生活;《小鹿的玫瑰花》则以充满童趣的笔触向学生讲述了一个美好动人的故事,更加衬托出春的美好,使得春的主题拥有更加丰富的内涵。另外,“古诗两首”《草》和《宿新市徐公店》则以古色古香的笔墨展现了春的背景下大自然的美好。其中古诗《草》通过小草顽强的生长过程表现了春的生生不息,将其上升到精神高度;而《宿新市徐公店》则向人们描述了一片自然祥和、风景优美的乡村景色,和春的主题紧密相连。

(二)促理解,在于一个“深”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要使学生更加深入地理解课文,教师通过提炼单元主题将每篇课文有机联系起来,既加深了学生的整体印象,又提高了教学效率。另外,要使学生深入理解课文,教师还可引导学生将课文中的精彩语句整理出来形成自己的素材库,在实际应用中加深感悟。《找春天》一文以拟人化的手法将春的到来描述成一个向我们迎面走来的活泼可爱的小姑娘,排比句的使用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为读者呈现出春的美好和勃勃生机。在《笋芽儿》、“古诗两首”中也包含了具有强烈表达效果的精彩语句,学生们可以逐一整理出来,分析各自的语境,在今后描写春的作文中可以将其作为备用素材。

(三)用教法,在于一个“新”

进行单元整体性教学时,教师一方面要引导学生明确主题,另一方面也应考虑如何创新教学方式,使学生更容易理解和记忆教学内容,从而增强学生掌握知识的能力。教师可以将单元中课文的中心思想以歌曲或其他易于吸收的方式教给学生,使学生在“歌曲”中理解教学内容,以多样化的形式构成知识体系。以小学语文二年级下册《数星星的孩子》一文为例,文章讲述了少年张衡数星星的故事,文章告诉我们张衡能成为伟大的天文学家并不是偶然的,而是因为他从小就痴迷天文、善于观察。教师可将文章大意编成顺口溜:“有一个小孩叫张衡,从小就爱观天文。倚着奶奶数星星,一眨一眨亮晶晶。乐此不疲半夜醒,终成伟大天文家”。学生读来朗朗上口,学习也会充满乐趣。

二、搭建平台——确立一个延伸点

实施单元整体教学法不仅要突出课文与课文之间的联系,还要突出单元与单元之间,课内与课外之间的相互学习,相互延伸,以形成统一连贯的知识体系。

(一)于比较时,学方法

单元整体教学并不会忽视每个单元之间的联系,也不会忽视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关联性。理论知识只有经过现实的检验才能成为真理,学生在现实生活中使用书本知识其实就是一种比较的过程,将生活常识和科学知识进行比较。不同单元主题之间也存在相互比较的过程,学生从这种比较过程中更加清晰地认识差异,进而利用差异。上文实例是以描述春天为主的,我们也可以描述其他季节为主的实例与之相比较,体会作者的不同心境和表现手法。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三单元有三篇课文和“古诗两首”,分别是《风筝》、《秋天的雨》和《听听,秋的声音》。这三篇课文和两首古诗着重描述秋的景色以及秋景之下人的心境,和二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的《找春天》、《笋芽儿》等形成鲜明对比,通过比较教学,学生将学会描述不同季节的表现手法,形成连贯的知识体系。

(二)于实践时,用技巧

课本知识大多以理论形式存在,导致小学生难以真正吸收和理解。实践是认识的来源,课本知识本质上来源于生活,因此,教师在实施单元整体教学策略时应充分联系实际,从学生的现实生活中获得灵感,增强学生的临场感。小学语文三年级上册第六单元有三篇课文,分别是《富饶的西沙群岛》、《美丽的小兴安岭》和《香港,璀璨的明珠》,通过这三篇课文,我们很容易明确本单元的主题,即介绍我国美丽的地理风貌、赞美祖国的大好山川、歌颂伟大的爱国之情。为了强化学生对这一主题的认识,教师可引导学生参与以“美丽的.中国”为主题的演讲活动:①学生首先要搜集祖国名山大川、地理风貌等材料,对祖国的人物风情有一个基本的了解;②选择演讲角度,比如“美丽的中国之我的家乡”、“美丽的中国之青藏高原”等;③进行分组比赛,选出入围者。最后,教师还可将此项教学实践活动扩展至全校范围,吸引各个年级的学生踊跃参与。

(三)于评估时,增了解

随着社会发展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的视野也变得越来越宽阔,尤其是当下的少年儿童,他们接触新鲜事物的机会越老越多,较早地获取到了各种新知识、新理论。因此,小学语文教学应首先对学生的已有知识水平进行评估,根据评估结果开展针对性的教学,有利于提高教学效率。小学语文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有四篇课文,分别为《太阳》、《月球之谜》、《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和《果园机器人》,显而易见,本单元的教学主题是引导学生了解自然科技,使学生从小养成热爱科学、探索自然的学习习惯。通过了解和考察学生对自然科技知识的掌握程度,我们发现不少学生在现实生活中对科学读物颇感兴趣,已经通过各种形式掌握了一定的自然科学知识。因此,在学习《我家跨上了“信息高速公路”》一文中,教师可引导学生讲述自己的上网体验,结合书本知识对日常上网行为有了更深度的认识。总之,单元整体教学概念的提出不仅重视课本知识的延伸,还将视角延伸到现实生活中,加强对学生实际生活经验的发掘,加深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生活化理解,增强学生实际应用知识的能力。实施单元整体教学要实现书本知识和现实生活的有机融合还需积极组织丰富多彩的线下活动,通过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教学实践活动深刻践行“大语文”观。

篇3:小议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效性

小议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效性

小议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的实效性

新疆兵团第八师一四九团小学 孙洪刚

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围绕单元主题整合、编排教材内容。这种编排为教师创造性地理解和使用教材,积极开发课程资源,灵活运用多种教学策略,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会学习提供了有利条件。那么如何充分利用教材,达成编排者的目的呢?笔者认为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实现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一个有效途径。所谓课堂教学的实效性,是指通过课堂教学使学生在知识技能、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等方面获得明显且全面协调发展。在语文新课改的背景下,凡是能促进小学生“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三维目标和谐发展,能全面提高小学生语文素养的教学都是实效的。那么,在单元整体教学中如何实现教学的实效呢?

一、关注全人发展新课程背景下教学理念的核心――关注全人发展

一切为了学生,为了学生的一切,为了一切的学生,这就要求教师将学科教学的素质教育功能定位在完整的人的发展上。教学旨在促进学生有效学习,而有效教学则体现在学生的有效学习上。因此,在教和学的关系上,要做到学生自主学习和老师有效指导的统一,不要忽视教师的有效指导。“老师跟在学生后面走”是不对的,正确的是老师、学生共同学习,老师是合作中的首席,是乐队中的第一提琴手。

二、对实效教学的几点认识

1.认真、全面解读教材,是实效教学的保证。课堂实效教学必须以全面解读教材为突破口。从单元整体入手,准确把握编者选编教材的意图,理出把单元各部分内容串连起来的主线(主题内容、读写训练重点),从而确定单元的教学目标。然后研读各部分内容,找出各部分内容与单元主线串连起来的连接点,准确地把各部分内容在本单元内定好位。而各部分内容的解读,特别是课文,要准确把握课文的价值取向、行文思路、语言特色等。在此基础上,各部分内容围绕单元主线,整合重组,形成合力,为课堂教学的实效奠定厚实的基础。

2.注重读写结合,是实效教学的核心。读写结合,是指在阅读和写作教学理论的指导下,遵循学生阅读和写作的心理规律,从读学写、读写互促的过程。根据人教课标版教材单元编排双主题的特点,在单元教学中突显读写训练,这是提高课堂教学有效性的核心。读的方面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层面:一是文本的'阅读,学生在读中理解、在读中感悟、在读中品味,在读中积累;二是拓展阅读,把课外的阅读引进课内。或围绕内容主题,或围绕读写训练主题,开发适当适量的阅读材料,或辅助文本阅读、深化理解、丰满内容主题。写主要也是体现在两个层面:一是记录理解感悟、记录阅读思维痕迹的写,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不动笔墨不读书,围绕着阅读感悟,进行勾画批注;二是体现单元读写训练主题的练笔。小学语文单元有效教学操作模式要求学习每篇课文至少有一次围绕单元主题开展的练笔训练,学生把阅读感悟,语言积累,经过内化,成为自己的语言,实现有效输出。

3.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是围绕单元双主题展开的,这正体现了在教学中人文性与工具性的和谐统一。内容主题侧重在人文性方面,读写训练主题,侧重在工具性方面,教学时要两者相互推进,相互渗透,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浑然一体。

三、对实效教学的几点建议

1.对比策略。具体而言是指要求学生同时阅读描写同一对象的若干篇文章,在比较、分析中体会到不同文章不同风格的语言表达,丰富自己的语言积累。如在“体会不同作家写同一动物的写作风格”为主题的教研活动中,就四年级上第四单元写同一动物的两篇文章《白鹅》和《白公鹅》一起进行教学。先重点引导学生体会《白鹅》一文中这只白鹅的特点,领悟的表达方法,然后对比学习《白公鹅》,并总结出它们的异同,直至学习本单元的后面几课写动物的文章,最后迁移到“口语交际”和“习作”,让学生抓住特点说,写自己喜欢的动物,表达自己对动物的喜爱之情。这种比较学习强调同中求异或异中求同,有助于学生学到的知识得到巩固、迁移与提高,从而增强了学生的阅读、写作能力及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

2.以读代讲策略。在小学教材里,有的单元课文内容浅显,文字通俗晓畅,学生理解障碍小,而且每篇课文都文质兼美,抒情意味浓厚,十分适宜朗读练习,就可采用这个策略。比如,二年级下册第三单元的课文都是围绕“爱祖国,爱家乡”的专题来组织的。例如《日月潭》的教学,在理解了“隐隐约约、蒙蒙细雨、朦胧”等词语后,教师可结合课件并配以抒情的乐曲,引导学生反复诵读,在头脑中想象日月潭一天中景色的变化,感受不同时间、不同气候条件下迥然不同的美。无需老师太多的讲解,学生在自读自悟中自然感受到了祖国宝岛台湾日月潭那秀丽的美景,热爱之情油然而生。在学习了整单元课文之后,教师可安排这样一个环节:挑选本单元课文中描写最吸引你或者最令你沉醉的句子或段落,在全班同学面前诵读展示。这既可以检查学生学习本单元的情况,又可以培养学生自我展示的能力,更重要的是使单元整组课文所表达的情感再次得到升华。根据单元特点,以读代讲,利于提高学生的朗读能力,并大大节约了课堂讲解分析的时间,提高了教学效率。

3.课堂小练笔策略。课堂小练笔是现行教材新增添的一个版块,新教材这样的安排弥补了旧教材练笔次数的不足,同时,课堂小练笔也能让学生更好地体会文章精神并领会整单元的思想主旨。如五年级上第一单元,围绕“读书”为主题,通过四篇课文的学习让学生感受读书的重要性。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对这种情感不断加深的同时,可以通过课堂小练笔,结合生活实际深入体验并表达这种感情,最后再回到课文,升华情感。

4.常模与变模的策略。单元导读,明确主题,整体感知;开篇精讲,构建新知,发现方法;略读自学,运用巩固,能力初成;口语习作,迁移运用,形成能力;回顾拓展,交流感悟,升华主题,这只是小学语文单元教学有效操作的一般模式,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常模”。但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如,在实际教学过程中,“回顾拓展”教学经常会提前到口语习作教学之前,这样就产生了“变模”,成了“回顾拓展,交流感悟,梳理提升;口语习作,自主运用,创新发展”。如五年级上第四单元教学就可以把回顾拓展、日积月累提到口语习作之前教学。

教学策略是教学理论的一个永恒的课题,也是当前教学改革实践中值得重视的问题。我们在教学中要加强课堂教学实效性的探索与研究,努力构建务实、有效的语文课堂,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篇4:小学语文教学单元整体改革实验计划

小学语文教学单元整体改革实验计划

根据市教研室工作计划安排,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单元整体改革课题组实验工作实际,制定—上学期小学语文教学单元整体改革实验计划。

一、重视学习

1、尽量搜集、提供有关实验工作材料,供课题组成员学习,为实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结合实验工作实际,安排好形式多样、有实效的`集体学习、讨论活动。尝试利用网络沟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二、突出重点

1、改进语文教学设计,整合语文单元教学过程,减轻教师书写负担,提高备课效率。

2、改进语文教学评价,凸显课标实验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健全教学过程资料,使材料为教学工作服务,师生书写负担合理,教学效率提高。

三、改进设计

1、标注课本教案。结合年段教学要求标注易读错字音,需了解、理解的字词,自然段、段落序号,学段、学篇主要方法,读写(说)结合内容等。

2、按要求撰写目录教案、阅读教案、活动教案和口语交际、习作指导教案。

四、改进评价

1、期末测试,随学校安排进行。单项测试,视学校实际安排进行补充。

2、重视学生成长记录,保管好有关学习过程资料,为学生学习服务。

五、随堂听评

1、本学期尽量多听每位课题实验教师的课。

2、对所听的课力求进行逐一评课,及时交换意见,促进实验教师提高平时课堂教学质量。

六、展示交流

1、参与实验的教师每人讲一节课,并交流有关课节的实验经验。

2、提供有关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验过程性材料,交流有关使用材料经验。

七、经验总结

1、参与实验的有关领导、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份实验经验材料(论文、随笔均可)

2、积极投稿,争取发表。

篇5:《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这本书通过课堂教学艺术、经典课例、观点和解读等几个板块,给我们展示了一位位风格迥异、特点鲜明的名师形象。

于永正:不要追求课堂教学的热闹,小手如林,你说我说,有时可能是“虚假繁荣”、“泡沫经济”。要让学生学会思考,潜心体会文本,告诉学生老师提出一个问题,必须经过思考方能举手。

孙双金:一个词能生出情智之根,一句话能长出情智之叶,一段字能开出情智之花,一个篇章能结出情智之果。情智语文是扎根在工具语文这片沃土中的大树,根深才能叶茂,才能枝繁,才能花艳,才能果硕。

王崧舟:语文是儿童的,语文是为了儿童的,语文只有融入儿童的精神世界才是有意义的。因此,语文必须从成人霸权中走出来,还儿童以发展语文素养的自主权。

赵景瑞:语文为何又被称为母语呢?为何是基础的基石出、发展的基础呢?根本原因是语文的用途太广泛了,生活中须臾离不开听说读写,听说读写就是现实生活的一部分,更是将来生活的一部分。

闫学:语文承载人类文化和生活经验,面对正处在童年阶段的孩子,教师应该以快乐、自由来填充语文课堂。由此,感悟童年、抒写童年应成为语文课的重要组成部分,正如童年是人生的重要组成部分。

吉春亚:语文课是学习者接近、理解文字,感受文字的魅力,学习文字整合的诀窍,并较为成功地外化为各种(书面的'、口头的)“言语作品”,逐步形成能够独立听说读写的“言语能力“的一门课。说“白”一点,语文课是学习怎样把“话”说“美”,把文章写“美”的一门课。

盛新凤:我一直在憧憬这样一种诗化的语文境界:师生或吟或诵,或争或辩;或浅吟低唱,如痴如醉;或慷慨激昂,面红耳赤,尽性、尽情,痛快淋漓。这样的语文课,可谓“过瘾”也!

周益民:语文,似乎生来就是为着放飞儿童的多彩的梦而存在的。在这儿,荷花会与“我”共舞,小蝌蚪在着急地寻找着妈妈,多希望卖火柴的小女孩来到我们中间……多少个方块字连缀在一起,仿佛起了魔力,让人产生奇思妙想。

品读着文中的一词一句,仿佛听到了大师们的亲切话语,看到了他们不平凡的成长足迹。

篇6:《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读后感

今年暑假,我有幸拜读了雷玲老师主编的《小学语文名师教学艺术》,第一次读这本书,我便被书中名师的风采,名师的教学艺术,名师的课堂的生命气息深深地吸引住了。读了它,解开了自己在平时语文教学中的许多困惑,明白了什么是高超的课堂教学艺术。

本书运用生动的语言文字介绍了于永正,孙双金,王崧舟,赵景瑞,闫学,吉春亚,盛新凤,周益民八位特级教师的教学艺术,书中介绍了他们的教育观点,还列举了生动的案例具体展现了他们教学艺术,让我眼前一亮,豁然开朗,能带给我更多富有实际操作价值的启发。

读此书,仿佛听到了先辈名师的亲切话语,看到了先辈名师的成长足迹。在这本书中,每个老师的教学情志,教学魅力都让我折服。然而让我感受最深,对我启发最大的是于永正老师、孙双金老师、赵景瑞老师的教学艺术就及为师之道。

于永正老师;他把“三尺讲台”变成了“舞台”,把课文中难以理解的`抽象内容演化为一种“表演”。让需完善从表演中获取更为直接、更为深刻的知识,他不仅把深奥的知识浅显化,还能把这些知识在学生的头脑中留下深刻、难忘的印象,

在他的教学案例中,我常常感受到的是他对学生的爱与尊重。正如他所说:“每个学生都是一个‘人’,都是‘上帝赐予我们的一件艺术品。尊重是教育的第一原则,也是‘爱’的表现之一。我尊重每个学生,不仅仅让他们感到我和蔼可亲,更重要的是我理解并尽力满足他们的内在需要,无论是学习上的、心里上的,还是生活上的。”而他的《给女儿的20条贴心建议》对我一个毫无教学经验的老师更是受益菲浅。

怎样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益呢?孙双金老师认为,首先要研究的问题是什么样的课是好课,即好课的标准问题。他把把好看的标准归纳为 16个字:“小脸发红,小眼发光,小手直举,小嘴常开”。小脸发红是指要把学生上得兴奋起来,小眼发光是指把学生智慧的火花点燃起来,小手直举是指把每一个学生都调动起来参与到共同的学习过程中去,

篇7: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整体教学

常州市勤业中学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单元整体构思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正在迅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在本单元,我们不仅读到报道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的两则消息、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的录音新闻、去南极考察和为“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壮行的通讯。同时,我们还将让学生亲自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就一些热点的话题组织学生采访,写新闻稿,最后进行学生交流和学习成果展示。

具体内容:

1、 了解新闻知识,查新闻发展史

2、 了解新闻形成过程

3、 了解新闻发行的载体

4、 学会采访,学会写消息、简单的通讯

意义: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写消息

5、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6、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

7、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8、体验新闻工作者的艰辛

单元学习步骤:

一、 走近消息、通讯

1、 每人从报纸上剪几篇消息、通讯

2、 网上查找,了解新闻发展史及有关新闻知识(1课时)

3、 运用新闻知识,分析自己的搜集材料(1课时)

4、 课堂交流(老师指导)(1课时)

二、 走进教材

1、 整体浏览单元课文,各人选择其中一篇感兴趣的.文章,体会新闻、通讯语言生动、准确等特点,了解课文报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4课时)

2、 单元语文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将自己从网上看到的新闻,挑选一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加以概括提炼和分析,用E_mail发给同学、老师进行交流(2课时)

三、 走进社会

1、 学生自愿组成各个活动小组(7――8人),到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地方参观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

2、 我来当记者

(1) 每小组拟订一个采访话题,分头进行采访,

如:常州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情况――采访教育局长

常州教育发展前景――采访市长

学校教育主动发展构想――采访校长

等等。

(2) 根据确定的话题,设计采访的问题

(3) 分组采访

3、 就采访的结果进行交流(2课时)

4、 体验劳动(走上街头卖报)让学生体验到每份报纸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劳动

四、 成果展示

1、 每个小组编一张小报(1课时)

2、 进入聊天室,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篇8: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整体教学

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整体教学

单元整体构思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正在迅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在本单元,我们不仅读到报道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的两则消息、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的录音新闻、去南极考察和为“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壮行的通讯。同时,我们还将让学生亲自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就一些热点的话题组织学生采访,写新闻稿,最后进行学生交流和学习成果展示。

具体内容:

了解新闻知识,查新闻发展史

了解新闻形成过程

了解新闻发行的载体

学会采访,学会写消息、简单的通讯

意义: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写消息

5、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6、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

7、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8、体验新闻工作者的艰辛

单元学习步骤:

走近消息、通讯

每人从报纸上剪几篇消息、通讯

网上查找,了解新闻发展史及有关新闻知识(1课时)

运用新闻知识,分析自己的搜集材料(1课时)

课堂交流(老师指导)(1课时)

走进教材

整体浏览单元课文,各人选择其中一篇感兴趣的文章,体会新闻、通讯语言生动、准确等特点,了解课文报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4课时)

单元语文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将自己从网上看到的新闻,挑选一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加以概括提炼和分析,用E_mail发给同学、老师进行交流(2课时)

走进社会

学生自愿组成各个活动小组(7----8人),到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地方参观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

我来当记者

每小组拟订一个采访话题,分头进行采访,

如:常州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情况----采访教育局长

常州教育发展前景----采访市长

学校教育主动发展构想----采访校长等等。

篇9: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整体教学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整体教学

常州市勤业中学七年级语文备课组

单元整体构思

人类正在进入信息时代,计算机、网络……正在迅速地走进我们的生活。信息的传播要求我们熟悉各种新闻体裁。在本单元,我们不仅读到报道中国历史上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大事的两则消息、运载火箭水下发射试验的录音新闻、去南极考察和为“神舟”五号飞船航天员壮行的通讯。同时,我们还将让学生亲自体验新闻的制作过程,就一些热点的话题组织学生采访,写新闻稿,最后进行学生交流和学习成果展示。

具体内容:

1、 了解新闻知识,查新闻发展史

2、 了解新闻形成过程

3、 了解新闻发行的载体

4、 学会采访,学会写消息、简单的通讯

意义:

让学生感受到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变迁

单元学习目标:

1、了解中国历史上的一些重大的历史事件,激发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民族自豪感

2、了解消息、通讯的特点和一些基本常识

3、体会新闻语言的简洁、生动、准确

4、学习写消息

5、学习网上搜索、阅读,通过网上.写作和别人交流

6、熟悉新闻制作的过程

7、掌握采访技巧,培养学生与人交际的能力

8、体验新闻工作者的艰辛

单元学习步骤:

一、 走近消息、通讯

1、 每人从报纸上剪几篇消息、通讯

2、 网上查找,了解新闻发展史及有关新闻知识(1课时)

3、 运用新闻知识,分析自己的搜集材料(1课时)

4、 课堂交流(老师指导)(1课时)

二、 走进教材

1、 整体浏览单元课文,各人选择其中一篇感兴趣的文章,体会新闻、通讯语言生动、准确等特点,了解课文报导的重大历史事件,激发学生的.爱国情怀(4课时)

2、 单元语文活动――网上读写与交流,将自己从网上看到的新闻,挑选一则你认为最有价值的,加以概括提炼和分析,用E_mail发给同学、老师进行交流(2课时)

三、 走进社会

1、 学生自愿组成各个活动小组(7――8人),到电台、电视台、报社等地方参观新闻制作的整个流程。

2、 我来当记者

(1) 每小组拟订一个采访话题,分头进行采访,

如:常州外来民工子女教育情况――采访教育局长

常州教育发展前景――采访市长

学校教育主动发展构想――采访校长

等等。

(2) 根据确定的话题,设计采访的问题

(3) 分组采访

3、 就采访的结果进行交流(2课时)

4、 体验劳动(走上街头卖报)让学生体验到每份报纸中凝聚了多少人的劳动

四、 成果展示

1、 每个小组编一张小报(1课时)

2、 进入聊天室,把自己学习的心得、体会与同学老师进行交流

苏教版七年级下语文第五单元整体教学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0:“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参与式研讨”心得体会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参与式研讨”心得体会

有幸参与本次研讨学习,观看了五位老师不同的课堂展示,我能感受到她们在单元整体教学中有自己的思考和探索,她们敢于大胆尝试,做先行者,这种精神和魄力是值得我们学习的。每个人都以自己的理解,展示了单元整体教学课例,可谓各有所长。教研室王万军主任亲临指导,清晰明了又直中要害的点拨,让人思路更明朗,我从以下几个方面对本次教研进行总结。

一、对于用的认识更清晰了。

王主任提到,要树立三种意识:课程意识、文体意识、运用意识。我认为课程意识和文体意识都是语用的基础。语用在教学中处于至关重要的一个地位。语文核心素养中“语言的`建构和运用”就需要我们去继续揣摩,是否是语用的直观体现。老师应将理解的重心聚焦到语言的表达形式上,不能仅是理解和知道。运用才是最好的理解。当然,语言文字的“运用”不能离开“理解”这个基础,“理解”只有在“运用”中才能真正形成。所以,阅读过程是理解和运用相互融合的共生过程。

二、对《感受乡村生活》课例重构的看法

张彩虹老师所授《感受乡村生活》,能寻求《乡下人家》和《麦哨》的共同点,这一点是值得我去学习的,老师善于把握学材,能有效将其整合,进行语言文字训练。但老师这节的不足也是在此,未将文本挖透、挖深,找对真正对学生有用、有效的教学点,原本的授课让人听来仍是过于繁琐,训练点不够突出,领悟表达方面也只是将其中写作顺序、修辞手法提了出来。重构后的教学设计就做到了注重领悟表达,让学生关注“场面描写”这个点,进而引导学生去感受场面描写中的语言美,最后能使学生对乡下、对田园风光有更清晰的感受,也会更深刻地体会到乡村生活的美好;通过再次引领朗读,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感受表达的特点并学着运用,顺其自然不刻意。这样学生既理解了文本的内涵,又学会了运用作者的表达,能够一举两得。“语用”点清晰,又不单独分离于文本。

三、自己该如何实施教学

首先,我要做到的是:具备解读课标、解读教材、解读学情的能力;其次,要树立大语文观,时刻谨记:教材无非是个例子,不要教课文,而是要教语文。意识非常重要;最后,要改变自己的教学理念,要去教方法。我所理解的语用就是语言文字的运用,是领悟到作者的表达后,将作者的表达方式(用语言的方式)运用到自身。因此,拿起课文,我就要去关注到教学的语言训练点。相信每一篇文章都有不同的“风景”。“风景”各不相同,必须做到“一课一得”。具备以上这些还是远远不够的,老师要多去尝试,敢于打破陈旧模式,摒弃低效课堂。尽管开始实践阶段很吃力,尽管会经历很多失败,但一想到单元整体教学势在必行,要想将教语文这条路走下去,就必须在一次次实践和思索中让自己的教学尽快走上光明大道。

也许这条路上布满荆棘,但足够的理论是披荆斩棘的一大法宝。老师要去读《学会阅读》,去读《从教课文到教语文》等书籍,去学习名师课堂,去接触教育专著,丰富理论素养,沉淀自己。带着扎实的理论基础上路,相信我们会走得更稳、更远!

篇11: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视角论文

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视角论文

摘要小学语文教材中选用的说理文不多。其文体定位为以议论说理的方式来阐明观点或批驳谬论常用的一种文体。这种文体即议论文体。而整体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必然方式,它强调用整体的、联系的、动态的观点去研究并实践教学过程。两者的细腻无痕对接将是小学语文教学不同主张与风格,这对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视角下的议论文体教学发挥其重要功能。

关键词 整体教学;议论文体;明理;写法

对于议论文体的教材教师如何在整体教学视角下进行教学呢?我们知道议论文文体教学的核心价值在于教会学生学习作者如何说理以及怎样以理服人,从中揣摩具体的说理方法和内隐的表达规律。如今,小学语文教材中为数不多的说理文一般都运用了例证法,即用事例来进行议论说理。我们的语文教学就是要学生发现课文是如何“就事说理、以理服人”的。那么,小学语文整体教学视角下的议论文体教学路径是如何实施的呢?

一、整体感知——知事例,明道理

整体感知,是指读者读完一篇文章后产生的最初的心理直觉,是读者在较短的时间内对文本的内容进行大体上的整体把控。就整体感知的内容而言,主要是感知议论文中的具体实例,这就需要引导学生能认识到事例究竟是什么,一般可以通过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来重新叙述,而后,引导学生发现事例所表达的道理。这样的教学强调了学习主体的意义,反对阅读教学中教师过于关注自己教的行为,而将注意力集中在学生对文本的自我解读上。它的主要阅读要义是了解文体,能够对课文的内容有一个大致的了解,头脑中形成整体的印象。以苏教版小学语文四年级上册的一篇说理文《说勤奋》为例。课文引用了两个人物勤奋学习成才的故事:司马光勤奋写作出巨著和童第周勤奋学习实验成功的故事。故事内容一读就懂,所讲道理也一看就明白:想要成功需要勤奋。教学时,我们让学生在通读初读的基础上,感知全文内容,课文通过古今两个具体事例告诉我们:勤奋是通往理想境界的桥梁;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做出应有的`贡献。全文共4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写什么,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师生交流感知,形成了一个整体印象,构成了文本最初的感性构思。

二、局部研读——析事例,悟写法

一般而言,感悟关注的是学生对文本本身意义的正确解读,以及在此基础上文本所隐含的意义的自我感受,这种感受是多样的。就整体感悟而言,学生对文本获得感受难以是整体的,但学生能否正确解读文本是可行的。学生对文本进行整体感知获得对作品的初步印象后,就要对作品的核心内容进行整体性的跟踪。然而,议论文体的事例多以叙述型呈现的。教学中需要教师对事例进行分析,就分析事例方法来说,我们一般采用探因分析法、假设分析法、归纳分析法、对比分析法为主。在《说勤奋》一课中,我们可以发现,两个事例的构段方式似乎有惊人的相似,即“叙事+议论”的段落结构,这种写法有别于一般的叙事文体,它是一种概述,有一定的教学价值,而这恰恰是学生需要学习的写事例的构段方式。我们的教学如何基于局部研读事例而展开教学的呢?

板块一、借助关键词,感知事例

“强化初读,延迟开讲”,学生通过自主读书后,教师呈现课文事例的词语,要求学生读准领会,并借用其中的词语简要说说事例。

呈现两组词:

(1)史学家 高声朗读 滚瓜烂熟 更加勤奋 抓紧时间 编成巨著

(2)生物学家 毫不气馁 急起直追 经过努力 远渡重洋 完成手术

教师要求学生读准字音,提出自己不理解的地方。教师再要求学生借助呈现的词语进行整合说说司马光的故事。学生通过自主实践后明白: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司马光的故事,这是一种叙事的方法。再让学生用这种叙事的方法对童第周的事例做完整的表述。这个过程的教学实则对课文事例有一个大致了解,既是运用学法又是为后面叙事的段式结构的通明做一个 铺垫。

板块二、分析事例,感悟事理

1.借助学习单,提取信息。

教师用学习单帮助大家学习课文第二段:司马光小时候和长大后是怎么勤奋的呢?请大家认真读课文,边读边提取有用的信息简要概括下来。

2.交流反馈,归纳学法

A.交流反馈,感悟勤奋

(1)小时候,每当老师讲完课,哥哥、弟弟读了一会儿书就去玩了,他却躲在屋里一遍又一遍地高声朗读,一直读到滚瓜烂熟为止。

(2)为了抓紧时间,他用圆木做了个枕头,睡觉时只要稍微一动,枕头就会滚开,他醒来后便继续读书写作。他管这种枕头叫“警枕”。

B.数字激趣,了解巨著

C.联系实际,自主交流:你读过《司马光砸缸》的故事吗?用一个词来评价他。这么有天资的人还这么勤奋学习,勤奋写作编成名传千古的史学巨著,说明了什么?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也谈谈看法。学生从读到悟明白了成功等于一分天才加九十九分汗水。

D.小结学法:提取有用的信息进行整合概括并通过语言文字体会事例的以理服人。

3.运用学法,放手自学

学生反馈,交流,通过视频播放,了解相关的青蛙卵剥离的手术资料,最后激活学生内心,学生联系生活进一步明理:勤能补拙是良训,一分辛苦一分才。这个版块借助了文本的表达方式,让学生先自主学习后迁移学法,最后明了人物与勤奋的关系,通览了文本的写作 意义。

板块三、对比阅读,学习段式

(1)对比这份内容,找找这两个事例写法上的相似之处。教师需提示学生要关注事例“怎么写”的秘密。经过比较之后,学生不难发现两个故事中隐含了“侧重表述”的叙事方法,在构段的方式上文本采用“先叙事后议论”的说理方式。故事表述的内容又恰恰呈现更细致的段式构架:称号——事例——成就。   板块四、提取信息,学用结合

借助本册第二单元第6课《徐悲鸿励志学画》的内容,从中提取与叙事结构有关的信息,根据叙事的构段方式,以“一事一议”的方法,浓缩成百字文。这种整合重组的训练方式融阅读重构、深度思维、归纳概括于一体,能提升学生的言语能力与思维能力。学生习得了议论文中事例叙述的构段方式及“一事一议”的文本结构,对今后阅读相似的文本不仅能结构化解读,也学会了议论文文体中事例表述的写作方法。

通过深度研读,了解两个人物事例的阐述,组合其与全文整体的关系,利于对文章的主旨中心和文脉的深入理解,最终发挥文本是例子的最大功能。

三、整体把握——把文脉,清层次

有了基点与路径的实施,整体教学就可以走向终点——整体把握。所谓整体把握,简单说就是对文本的初步的、大体的理解与认识。这显然是一个过于概括化的表达。从理性层面来讲,它强调读者对文本脉络的掌握。在这个层面里,最重要的一环是了解行文的脉络。我们知道文本的思路是怎么表现在文字里,那就是文脉。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文本的整体思路,理清文脉,才能形成教学的整体。在这个环节的教学,我们还必须懂得议论文体在文脉与层次上如何凸显其中的“理”。详查小学课本说理文,其“理”的呈现方式不外乎借用景观引发、引用古训揭示、由常识追问,或从故事展开,提出观点的方式虽然不同,但几乎都是众所周知的“常理”。如《说勤奋》一课在梳理层次上的教学以提问题入手:课文的开头和结尾写了什么?它们之间有什么联系?学生自学后很快提取了需要的信息。开头通过设问的形式明确地摆出了自己的观点,结尾是对全文的总结,号召同学们不忘勤奋,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这就是“常理”。教学时还必须让学生细细读一读,议一议文本结尾下的结论:“如今,我们的生活和学习条件虽然有了很大的改善,但仍不能忘记‘勤奋’”二字。只有一生勤奋,才能有所作为,才能对人民、对社会作出应有的贡献。”学生感悟到生活和学习条件与勤奋之间没有必然的联系,司马光和童第周的事例中也未曾体现条件的好坏对他们勤奋的影响,在生活条件改善的时代,我们仍不忘“勤奋”,可见,勤奋的存在之重要。回顾全文,文本呈现了一条总分总的文脉,整体语文视角下的议论文体教学也恰恰实现了整分整的语文整体教学的地气对接。薛法根先生说,议论文教学就是要教会学生找到自己的“金饭碗”,从事实材料中产生属于自己的见解和思想。这样的教学,才能真正促进学生精神的发育和智慧的生长。

篇12:小学教学设计:统编语文七上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开场:未成曲调先有情

主持谢慧玲:郑标名师工作室,在太和县语文教研员郑标老师的主持下,坚持“凝聚,创新,引领,辐射”为本工作室的宗旨,全工作室成员精诚团结,意在摸索出一条语文教学的新路径。当统编教材迎面而来时,工作室成员集思广益,对七上,八上六个单元均做了整合,并在每周五固定的时间相约yy频道,大家一起研讨,谈收获,明得失。今晚yy频道,不见不散。本次研修,将由我们“传统文化”小组承担,由“诗歌圣手”之称的任芳波老师主讲,欢迎指教。本人不才,溜两句,千万别当成诗,不合平仄不对仗,全然没有诗模样。

流芳千古任风清,语文芳波意纵横。

七上六单思维阔,羽化想象双翼轻。

网络研修无穷已,各家箴言未止鸣。

领略统编安止步?教学路上显峥嵘。

见证奇迹的时刻马上就要开始了。请大家耐心等待。我们期待的精彩,即将呈现。

主持人周国新以一首诗介绍任芳波老师

洪山古镇任芳波,满腹才华诗更多。

从教语文曾笑傲,钟情教学不蹉跎。

常常思考育人事,处处用心追梦坡。

诚约诸君今晚见,真研细讨美婆娑。

研讨:真研实讨美婆娑

谢慧玲:任老师已经精彩的呈现出来,七年级上册第六单元的单元整合,下面的还请大家共同探讨另一个单元设计的亮点和不足。

刘维刚: 开头一首诗,导入新颖,今天的研修必定不同一般。旁征博引,足见任老师才华横溢。与以往的整体教学设计相比较,任老师此次的设计更重视了写作与名著导读,这一部分设置非常道详细,指导很到位,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

李洁:紧扣单元线索,围绕线索设计,层层落实想象,整合意识强,整合方法得当。任老师的默读方法很具体,视野的眨眼睛的细节都关注到,可见任老师的独特方法,值得借鉴。方法多样,有效。读-想-辩-演,这几个环节由浅入深,把一则短小的寓言上的丰富多彩

周国新:学情永远是教学的根据。教好例子,从例子生发,举一反三。

谢慧玲:单元整合,点线结合,三个维度突出。心中有生,方得教学始终!训练学生复述能力,对提取文本关键信息,有很大的帮助!

韩永华:猜想的环节很新颖,训练了学生想象能力,通过活动,任老师在《皇帝的新装》一课设计中,照顾到学生多种能力的培养,很充实的一节课。学情分析很到位,备学生是我们备课中重要的一环,任老师备得很仔细。任老师的教学方法丰富多样,符合七年级学生的特点,值得学习。因果倒置法,今天又学了一招。

刘光:长文默读,短文朗读。抓住了读,就有了钥匙。加副标题好,便于学生理解课文,时间可以稍微长一点。猜想情节发展,安排在第一课时初读时候是否更好,因为第二课时学生都读完课文了。拓展环节巩固了学生的想象能力。期待“牛郎织女新传”中的学生作品。我曾经在看过《安徒生童话 》后看到学生很多精彩的童话故事。

张庆杰:由课内到课外,很好。故事导入、故事复述,故事写作,课堂环节不离故事。《皇帝的新装》教学环节设计新颖,能有效调动学生的积极性。能紧紧围绕单元教学重点——“培养和训练学生的想象力”来设计。

张玉婕:用问题联系师生。

丁庆杰:处处围绕学生做文章,用方法引导学习,很好。猜想故事情节的设计能激发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促进课堂生成。诗歌教学强调读,能训练学生的语感和美感。

张秀云:范读能激发学生读书的积极性。加副标题可检验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比较阅读可让学生更好地理解不同的体裁特点,了解同一题材也可表现不同的主旨。任老师非常重示范读,这有利于引导学生养成读书的习惯。读后感的写法概括简洁精炼,可操作性强。

刘芹:只有对课文认真的阅读和深入的理解才能加好副标题,这个问题设计的很好。

马心芳:朗读教学很有层次性,任老师指导到位!

朱莹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这个环节设计很好

周国新:任老师为了这次研修付出了很多,课件、讲稿进行了多次修改。但是如果从单元整体设计的角度看,整合的意识还不是太强,比如《皇帝的新装》尽管是一篇教读课文,用三个课时是否切合真实的学情?而且本单元的语文素养上的两大点继续训练默读能力和培养学生的联想及想象能力体现得还不是太明显。

刘光:我也认为《皇帝的新装》一文,用三个课时有点多。另外在《西游记》的阅读指导时,当教师的不妨“显摆”一下自己的阅读过程或感悟,也是对学生很好的引领。

张允:今天的研修很不一般,不虚夸,注重提意见,更能让人进步!

李洁:有争鸣的研修更有实际意义。

郑标点评:虽然亮点在,遗憾在其中。

这是一次实在的有亮点的讲座。任老师很辛苦。但如果准备再充分一些,再细致一些,可能亮点更多。其实研修有两个层面对于听讲者是一种学习提高,对主讲者更是一种提高。

在这里,我再次强调要突出单元整合。因为我们教研室在业务视导中发现有些老师上课教什么很模糊。只有进行必要的整合,我们才可以站在一个整体上进行课堂设计,整体上的设计是一种战略。宣城的杨和平工作室的研修注重细节,细节设计是一种战术。我们要拥有一定高度的战略眼光,兼顾细节的设计。教学设计时对于统编本教材上单元第一页上的信息,我们要读懂、读透,考虑如何落实。比如任老师可以在默读训练方面再做点工作。像《伊索寓言》完全可以从课本上的两则拓展个一二十则,让学生一节课去默读,要比花几个课时让学生读一篇文章更好。

网络研修:有多少“事”可以重来

这次网络研修在我们小组通力协作下已经完成,也得到了郑标老师和参与老师的肯定。但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1. 主讲组组员动员不充分,小组之间没有形成合力。

篇13:上学期小学语文教学单元整体改革实验计划

上学期小学语文教学单元整体改革实验计划 -计划

根据市教研室工作计划安排,结合小学语文教学单元整体改革课题组实验工作实际,制定―上学期小学语文教学单元整体改革实验计划,

一、重视学习

1、尽量搜集、提供有关实验工作材料,供课题组成员学习,为实验工作打下良好基础。

2、结合实验工作实际,安排好形式多样、有实效的集体学习、讨论活动。尝试利用网络沟通信息,提高工作效率。

二、突出重点

1、改进语文教学设计,整合语文单元教学过程,减轻教师书写负担,提高备课效率。

2、改进语文教学评价,凸显课标实验教学要求,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提高教学质量。

3、健全教学过程资料,使材料为教学工作服务,师生书写负担合理,教学效率提高。

三、改进设计

1、标注课本教案。结合年段教学要求标注易读错字音,需了解、理解的字词,自然段、段落序号,学段、学篇主要方法,读写(说)结合内容等。

2、按要求撰写目录教案、阅读教案、活动教案和口语交际、习作指导教案。

四、改进评价

1、期末测试,随学校安排进行。单项测试,视学校实际安排进行补充。

2、重视学生成长记录,保管好有关学习过程资料,为学生学习服务。

五、随堂听评

1、本学期尽量多听每位课题实验教师的课。

2、对所听的课力求进行逐一评课,及时交换意见,促进实验教师提高平时课堂教学质量。

六、展示交流

1、参与实验的教师每人讲一节课,并交流有关课节的实验经验。

2、提供有关学校、教师和学生实验过程性材料,交流有关使用材料经验。

七、经验总结

1、参与实验的有关领导、教师每学期至少撰写一份实验经验材料(论文、随笔均可)

2、积极投稿,争取发表。

一、指导思想

以素质教育理论为指导,全面贯彻全教会的精神,积极落实《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有关目标,根据各级教育局教研室的工作要求,加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理念的学习力度,结合本校的特色,加强学科间的整合,积极构建活动的评价体系。以综合为特征,以实践为核心,以活动为载体,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力争让综合实践活动成为我校的办学特色。

二、时间安排

由于综合实践活动极具开放性,它需要打破传统的学校教学时间管理策略,因此本学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时的安排上,我们采用弹性课时制,课时集中使用与分散使用相结合,将每周3课时的综合实践活动时间根据需要灵活安排,当需要走出校门开展实地活动时,可以将综合实践活动时间与某学科打通使用,或者将几周的时间集中在一天使用。

三、实施策略

1、与学科教学相结合

每一门学科都不是孤立的,它们之间都互相渗透。在学科教学中,学生会由本学科生成许多具有研究价值的问题,这时,教师要具有敏锐的捕捉信息的能力,帮助学生提炼加工使之成为综合实践活动的.研究课题,每一个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利用手中的教科书,并在教学中培养自己挖掘综合实践活动素材的意识,使学科教学深入、彻底,更使综合实践活动课题的选择具有广泛性,

计划

如结合语文的教学可开展阅读实践,生活语文实践的教学活动,结合英语学科开展英语表演等活动,结合数学学科开展生活中的数学调查研究,结合科学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结合信息技术课开展如何收集资料的研究。各种研究采用室内与室外相结合、个体与群体相结合、小组与班级相结合等多种形式开展带有学科特色的综合实践活动。

2、与学生的生活实际相结合

生活,是学生学习的大舞台。但是很多学生对自己的生活熟视无睹,丰富多彩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平淡无奇的。这是因为他们对身边的小事往往习以为常,见怪不怪。如果用研究的眼光看待、分析、认识身边的小事,不仅会理解小事的教育意义,而且会提高思维的品质和研究习惯。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重要使命。1)赏识活动:即通过多种形式开展赏识活动课,可以帮助学生学会正确赏识自己、赏识别人、赏识自我,帮助学生正确认识自我,进而关注个人专长、能力、树立自信心,赏识别人,让孩子发现别人长处,学会与别人合作,发展学生合作过程中的人际沟通能力。2)学会关心:通过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学会关心自己、关心他人、关心自然、关心社会,通过设计系列化的实践活动、校园文化活动体系。3)主题教育:通过每月一个主题活动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九月份是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十月份是我为家乡喝彩,十一月份是争做规范生,十二月份是争做守法小公民。4)体验教育:让学生走出教室,参与社区和社会实践活动,以获取直接经验、发展实践能力、增强社会责任感。如参加社区活动,我的第一桶金,实践小能手的评比等等。通过该学习领域,可以增进学校与社会的密切联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臻于完善。

3、与社会热点问题相结合

现在的学生不再是只会读书的机器了,他们关心国家大事,关注社会的焦点问题。对一些公众现象,他们有自己独特的见解。他们渴望被大人们认同,希望得到和大人们一样的成就。我们把社会热点问题引入校园,指导他们采用具有个性化的方式展开深度探究,从而获得自己独创性的理解。这是综合实践活动的主旨所在。如通过对自然界观察、参观、饲养、调查等多种形式,使学生懂得人与自然要和谐相处、珍爱生命,让学生从人文景观、自然景观中获得美的体验。

4、与传统节日相结合

我国是一个有着五千年文化传统的泱泱大国,在历史长河中积淀下来的文化精髓是学生学习的极佳资源,为了让学生记住我们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我们结合传统的节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如由中秋节、重阳节引申开来的以敬老爱老为主题系列活动。结合学校的常规活动(科技节,体育节,艺术节,秋游)进行学生同伴间的交往活动、学生个人或群体的心理健康活动等等。

5、与学校工作相结合

综合实践活动是一门课程,虽然没有固定的教材,但并不是没有目标。而这些目标和要求往往也是学校德育工作要达到的。因此,我们将综合实践活动的课题与学校德育、少先队活动和校本课程的开发结合起来,互相借鉴、互相渗透更有利于学生的发展,如结合国旗下的讲话内容、红领巾广播栏目,开展行为习惯系列、文明道德系列、 时事热点系列、自主管理系列等主题的综合实践活动。结合实际工作的需要可以邀请县内各界人士前来学校讲座,如缅怀先烈,安全教育、法制教育、国情教育、消防教育等。

五、第一学期月份安排

九月份:

1、制定综合实践活动计划

2、传统节日:教师节、中秋节

十月份:

1、学会关心活动

2、传统节日:国庆节、重阳节

十一月份:

结合语文学科特点,开展综合性学习

十二月份:

1、争做合法小公民

2、各班综合实践活动成果整理(各类案例,论文及学生活动体验文章)

3、编辑校优秀案例集,论文集,学生习作集

篇14:小学教学设计:统编语文七上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2. 主讲人准备不是太充分,比如课件设计有点滞后,YY语音使用不熟练、海报设计、发布不及时。

这次网络教研,其实我们完全可以做得更好。如果在上一周,我和任老师抽个时间进行一次“演习”;如果我自己做海报,而不是分给任老师做;如果我把谢慧玲、刘光、贾琦老师动员在一块共同研究研究任老师的课件……我们完全可以呈现得更精彩。

主讲:几多精彩在其中

单元分析:

本单元通过童话,诗歌,神话故事和寓言不同体裁探讨人与社会的问题,只不过所选文章更注重在想象的世界中,通过虚构的故事(神话和其他几篇在这点上有区别,神话在先人看来是真实的)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而已,启发学生想象,引导学生“换一种眼光看世界”。它们共同的特点是通过虚构的故事和景象曲折地反映现实,或揭露鞭挞现实生活中的丑恶,或表达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或赞美呼唤人间真情。这些富有想象力的文章,可以激发学生的阅读热情,引导学生认识假丑恶,追求真善美。因此本单元既是对记叙文的深入和巩固,又是进一步学习想象和联想以及拟人和夸张在文学作品中的应用,对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想象努力起着重要意义,在整个本册知识体系中有着总结和深化的地位。

单元目标:

依据课标要求和本单元的课文特点,从语文素养和人文主题两方面考虑,拟订了各四条目标:本单元我的整体思路:

我们发现本单元单元有一条清晰的线索一一想象之翼。本单元我的整体思路是:走进文本,感受想象之趣(童话里的情节想象、诗歌里的意境想象、神话里的人物想象、寓言里的人物想象)一一阅读文本,学习想象方法(写作)一一走出文本,练习想象创作---推荐名著《西游记》),丰满想象之翼----写作训练,固化想象能力。

准备先从读《女娲造人》入手,通过文中的女蜗造人和《风俗通》内容的对比,了解什么是想象及其要求,推荐阅读名著《西游记》,体会想象在文学作品中的作用;教读《皇帝的新装》和《天上的街市》,理解想象如何展开,怎样运用,练习仿写想象片段;点拨《寓言四则》,走出想象的例子,进行想象写作。至于立德树人等其它目标可在其间渗透。

本单元我要这样落实:

走进例子解读和走出例子创作并重,抓住想象和联系的主线,落实一课一得,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具体方法:

一、.默读感悟法:Ⅰ引导学生读书时要进下心来,排除杂念,书和眼睛有适中的距离,尽可能的扩大一次性进入视野的文字数量,争取看完几句或一段眨一次眼睛。Ⅱ抓住关键词语带动整体阅读。重点以《皇帝的新装》《女娲造人》来训练Ⅲ快速阅读能力的提高依赖大量的阅读训练作保障,推荐阅读名著《西游记》。

二、朗读分析法:对于文中的精彩片段,老师范读,学生默读,感受人物说话的语气,想象情节画面,让朗读和默读相辅相成,互相促进。

三、讨论法:根据课文内容设置问题,搭建讨论研学平台,体会共同解决问题的快乐。

四、演示法:准备一些图片或电影动画片,以调动学生复述时的积极性和练习想象的好材料,极大的丰富了课堂内容。

五、讲故事法:用故事导入,让学生猜想故事发展的情节和创造性的复述情节,结束时编写故事。

总之,就是让学生在教学的每个阶段都能连续性的表现为注意,等待,探究的兴奋中。我们教师就要因势利导,抓住他们的兴趣点,鼓励他们去表现,从而让学习成为学生人生价值的自我实现。

学情分析:

大多数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认知基础,本单元内容又通俗易懂,情节曲折,很吸引学生。他们虽然活泼好动,形象思维占优势,想象力丰富,对新奇事物保持好奇心,而注意的持久性较差,对文章的理解浮于表面,不能理解文章的深意,品读语言也较为粗糙,表达能力较差。再者,学生在中学课本中初次接触童话,有必要让学生了解童话的有关知识,同时给学生今后的学习提供规律性等方法方面的启示。

学生怎么学

在教学过程中,我注重指导学生自学感悟,归纳表达,合作探究等学习方法。通过让学生用心体会,动口表达,动脑思考,合作探究等活动参与教学全过程,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引导他们大胆质疑,热烈探讨,尽量的让学生自己读,自己想,自己找,自己说,自己演,从中培养学生的主体意识和良好的学习习惯。(见各课教学设计)

《皇帝的新装》

第一课时 解决生字新词,训练默读,复述故事。识记生字新词,仍是初中语文学习的任务之一,应培养学生扎扎实实记忆,认认真真书写,自觉积累。这是现在教学中往往被忽视的,我没有减弱对这一块的教学。

默读全文,要求8分钟完成。回答问题⒈给本文题目再加个副标题⒉这是一个怎样的皇帝?围绕皇帝依次出现了哪些人物?目的是检测学生默读的完整性和筛选信息的准确性。⒊骗子为什么用织新衣而不用别的手段来骗皇帝?说说骗子是怎么骗的?

第二课时 通过猜想情节发展和赏析语言,训练想象能力

第三课时 探究写法,揭示为什么让小孩子说出真相的原因,引导学生明白什么是假丑恶,追求真善美。

拓展(二选一):

A 续写本文结尾。

B 根据社会上的不良现象独立创作短篇童话。

《天上的街市》

我对这一课的设计是:首先适当介绍诗人在创作前后的生活经历和思想情绪,以帮助对诗歌内容的理解。然后围绕朗读来组织教学,在朗读中感受诗歌的韵律美,在朗读中想象诗歌的意境美,在朗读中品析诗歌的情感美。接着启发学生诗人是怎样展开想象和联想的。最后比较文中的牛郎织女和神话传说中的生活有什么不一样,原因是什么?探究主旨。

篇15:小学教学设计:统编语文七上六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作业上,可以考虑让学生配乐朗诵,还可以让学生将诗歌改写为散文,以训练学生的联想和想象能力。

《女蜗造人》(两课时)

这则神话故事通俗易懂,又是阅读课,教师仅仅引导就行了,主要通过学生的充分活动,由浅入深的把握想象特点,初步学会运用想象,其过程设计为:读读课文,讲讲故事,讨论分析,写写片段。

《寓言四则》

讲课前可将寓言的知识有侧重的介绍。重点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因为学生往往满足于一个故事得出一个结论,缺乏发散思维。鼓励学生多角度思考问题,培养学生的发散思维。

《穿井得一人》与《杞人忧天》因是文言故事,要先梳通文字,再进行主题探讨。

这两篇文字在编入课文时编者只是选入了故事本身,没有将表明作者创作故事意图的文字选入,也利于开展发散思维的训练。

提示学生寓言的故事情节都是作者依据现实生活想像创造的,阅读寓言故事,分析故事情节;而创作寓言,更不能忽视对情节的具体想像。

《赫耳墨斯和雕像者》学习指导:

因果倒置法

1.说说本文的寓意是什么?文中的这个人是谁?你从哪些地方看出来的?引出对人物描写方法的分析和概括人物性格的方法,重点是墨斯三次问话,神态、语气一样吗?为什么要“笑着问道”,这“笑”有什么含义?第一问是探询;

第二问时“笑”写出他满意又得意的心态;

第三问时他已经有把握胜过所有的神,显得很狂妄。

2.文中的人就只赫耳墨斯一个人吗?生活中你遇到这样的人吗?说给大家听听。

学习指导二:(蚊子和狮子)

首先请学生带着问题:本文对蚊子运用了什么描写方法?默读课文。对情节了解后,就分析蚊子的语言和动作描写,思考蚊子的性格,再强化蚊子失败的教训。故设计问题是:分析探究蚊子为什么会被蜘蛛网粘住,你体会到了什么启示?最后,训练想象,编写寓言,如果给蚊子一次机会,续写蚊子战胜了狮子以后。

思考:请大家比较这则寓言和上则《赫耳墨斯和雕像者》有什么相同和不同之处?

学习《穿井得一人》与《杞人忧天》

简介寓言特点: 本文是一则文言文寓言,有深刻的寓意。但是浅显易懂,可调动学生已有的知识积累,做到“温故而知新”,老师只需要适当点拨,要把主动权还给学生,不可越俎代庖。并且,教师要在高效驾驭文本的基础上,尽可能多地为学生搭建展示自我、张扬个性的舞台。

学习《穿井得一人》

一、朗读重点句子,训练想象能力

丁氏:吾穿井得一人。

闻而传之者:丁氏穿井得一人。

真相:得一人之使,非得一人于井中也。

看看这几句话都是谁说的,看看丁氏和传之者哪个字发生了歧义?想象他们当时说话的神态,动作,心理,语气。

二、依文解言,判断案情

(一)合作探究:小组探究:宋国的国君决定追究这起谣言的责任人。你是断案大臣,你觉得:谁应该为这起谣言负责?

讨论后,请同学上黑板写出结论

1.学生板书:

丁氏 真相 闻而传之者 宋君

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

学习《杞人忧天》

活动一:读——疏通文意

(1)教师范读——学生美读(师生共同纠正发音)——分角色读

(2)小组合作翻译——学生质疑——师生解惑

活动二:想——大胆发现

(1)杞人所忧何事?结果如何?(2)“晓之者”是如何解惑的?对此你想做出怎样的评价 ?(3)这则寓言的寓意是什么?同学们还获得什么启示?(学生上台板书)

活动三:辩——换种眼光看世界

甲方:“杞人忧天”,庸人自扰

乙方:我愿意给“杞人”点赞

活动四:演——展示才华

(1)读文本,看插图,自由想象、创造。(2)学生上台表演

推荐读物<<中国寓言故事>>

写作和实践性活动在课件上,不一一赘述了。

无论是传统,还是创新,施教之功在于点拨、引导、鼓励、启发,这单元的每一课我都想尽力让学生在轻松的氛围中学习,尊重他们,鼓励他们,来完成教学的“文“与“道”。

谢谢大家的光临,欢迎赐教。我的汇报完毕。

篇16: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八年级语文下册第四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继八年级语文上册第一单元之后,这是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另一个活动探究单元,可以说,活动探究单元的编排是统编教材几大亮点之一。自身有着鲜明的特点:首先,它不同于传统意义上的以课文为中心的单元组织方式;其次,它以活动任务为轴心,以阅读为基础,以探究为内核;再次,它整合阅读、写作、口语交际,以及资料搜集、活动策划、实地考察等项目,形成一个读写互动,听说融合,由课内到课外的学习系统。可以用这简单的五句话来概括:阅读是基础,活动是特征,整合是方向,实践是精神,自主是本质。与语文教材中的综合性学习活动相比,它的活动相对单纯,主要是学科内的活动,从某种意义上说:活动探究单元中的“活动”与“探究”是传统语文教学中课堂活动和探究式教学的延伸与发展。它们与“讲授”与“习得”是互为补充而非互相抵触的关系。在活动探究单元的教学中,单元整体设计就显得尤为重要,课文作为单元教学“例子”的功用也就尤为凸显。关于本单元的教学设计,我分成这样四个部分来完成:导入激趣——活动准备——演讲比赛——活动反馈。

【导入激趣】用时一课时

本单元的活动能否顺利进行,学生参与的热情怎样,与这一课时的教学密切相关。在这一节课,我预设的教学目标为:

(1)让学生了解演讲对一个人的重要作用。

(2)初步感知演讲的魅力,激发学生走上讲台演讲的欲望。

(3)明确一次成功的演讲需要具备的条件,需要做的准备工作。

整节课的教学环节可以这样设计:

首先:通过展示一些因演讲而一举成名,并且走向成功的名人故事,如林肯、罗斯福、周恩来等。并结合现实生活中,在公共场合下,有的人说话旁征博引,幽默风趣,魅力四射,能牢牢抓住听众的注意力;而有的人结结巴巴,紧张不已,甚至词不达意的情况,让学生感受出色的演讲对一个人是多么的重要的道理,消除他们在心中认为演讲只是名人们的事,与自己毫无关联的误解。

其次:通过播放一些著名的演讲视频,让学生直观的去感受演讲的魅力,在此过程中,教师可以适时的点拨演讲的亮点之所在。避免学生只看热闹,而不看门道的现象。

再次:在前两个环节的基础上,老师可以进行点拨,一次成功而精彩的演讲,我们不能只看到它表面的光鲜,我们更要看到演讲者在背后所付出的努力,在平时所进行的探索。一次成功而精彩的演讲要具备三大要素——好的演讲稿、熟练的演讲技巧及过硬的心理素质。并顺势导入本单元的教学。

【活动准备】用时四—五课时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繁琐的,是重要的,也是活动探究单元学习内容的核心所在,单元教学的任务一、任务二都是在这一部分中要完成的。在这一部分里面,我设定了两个教学目标:

(1)在阅读四篇演讲词的基础上,让学生把握演讲词的主要特点,并就某一个主题撰写一篇高质量的演讲稿。

(2)通过模拟演讲,来熟练掌握演讲技巧,为第三部分的演讲比赛打下坚实的基础。

(一)对比阅读

让学生把这四篇演讲词放在一起进行对比阅读,找出它们的异同点,以求对演讲词的写作有一个全面而深入的了解,教师可提示学生在这样几个方面进行探讨:

句式、人称、开头、结尾、语言的风格、感情的抒发方式、主题等。

既要引导学生理解演讲词的共性,如观点鲜明、态度明确、思路清晰、内容充实等,还要引导学生理解演讲词的.不同点:有的侧重于感情激烈,有的语言幽墨,有的以情动人,有的以理服人。

在比较时,不仅让学生知其然,还要让学生知其所以然,以领会其内涵。比如,同样是演讲,为什么在《最后一次讲演》中,感情表现的尤为强烈?而《要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条理却非常的清晰?通过这一追问,让学生理解,演讲要有针对性,做到“心中有听众”。要充分考虑听众的年龄、身份、文化程度、心理需求等。

(二)精准阅读

在教学《最后一次讲演》时,我把体会这篇演讲词“情感充沛、充满激情”的特点就作为了一项最主要的任务来完成。围绕这一项主要任务,我设计了这样的教学流程:

1、反复朗读课文,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激情

情感不像内容和结构,可以通过条分缕析来解决,情感要靠读,用自己的声音向别人去传达,所以在这篇文章的教学中,我会采取多种形式的读,让学生体会字里行间蕴含的激情。

2、找几处自己认为最富有激情的段落或语句,体会一下这些语言的特点。

学生找出的语句可能比较多,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富有激情的语言一般有这样几个特点。

(1)大多为短句;

(2)使用双重否定的感叹句式;

(3)设问、反问、反复和排比修辞的综合运用;

(4)对比手法的运用等。

3、选择一个你感兴趣的话题,恰当的运用这些手法,写成一篇200字左右的短文,并试着把它有感情的读出来。

在《应有格物致知的精神》的教学当中,我就把理清作者的思路作为一项重要的内容。我设计以下问题。

1、让学生阅读课文,从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这三个部分来列出本文的提纲。

2、为了说清楚自己的观点,说说本文举了哪些例子?除了举例之外,作者还采用了哪些方法?

由于八年级的学生还没有接触到议论文,所以老师不宜使用过多关于议论文的专业术语,所以只能用这种问题让学生了解举例和对比在充分论述观点时的作用。

3、品味亮点词语,让学生体会在学术演讲中,语言要注意准确、严密。

举例要具有典型性,比如:“一个成功的实验需要的是眼光,勇气和毅力。”这句话中,“眼光”、“勇气”和“毅力”三个词语位置能调换吗?为什么?

4、在学习本文的基础上,写一段文字论述“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作为本课的一个作业。

在进行《我一生中的重要抉择》和《庆祝奥林匹克运动25周年》的教学时,通过前面两篇文章的学习,学生对演讲稿的某些特点已经有所了解。所以这两篇文章的教学主要采用一种印证式的阅读方法,即让学生再次体会演讲词的那些特点在这两篇短文中是如何的体现的。

(三)模拟演讲

抽出一个课时的时间,让学生任选四篇演讲词中的某一个片段,进行认真揣摩把握,最好达到能够背诵的程度,然后到讲台,进行模拟演讲,其余同学既作为观众,配合模拟现场,又要作为评判人员,对模拟演讲的学生在演讲技巧方面给予评价。提示学生在模拟演讲之前,要揣摩当时的情景,尽量让自己的演讲具有真实感。然后师生共同总结提炼在演讲时,有哪些技巧一定要把握。可以结合课本P94有关内容,让学生进一步把握各种演讲技巧的恰当使用。在这一环节的教学当中,教师应当多鼓励,少批评;多肯定,少否定。对各种演讲技巧的使用,要避免对学生进行程式化的硬塞,要结合学生的实际情况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如果学生能够创造性的运用某种技巧,而且又非常恰当,老师一定要给予充分的鼓励和赞扬。

【演讲比赛】(用时两课时)

这一部分的教学是本单元教学的最终归宿,也是整个活动探究单元学习成果的最终呈现,凸显了以活动为核心这一主题。这部分也是完成本单元的教学任务三。在这一部分教学任务中,主要是指导学生组织并落实演讲比赛,帮助学生分好组,并相应做好演讲比赛的前期准备工作,比如制定好评分标准,选好演讲比赛的主持人,并撰写主持词,布置演讲比赛的赛场,用手抄报或海报的形式做好演讲比赛前的宣传工作等等。在演讲比赛进行的全过程中,教师也并非意味着要撒手不管,要全程参与整个活动,一方面是维持演讲持续,另一方面细心观察在整个活动过程中出现的一些问题,为以后开展类似的活动提前准备。

【活动反馈】

本单元的整体活动也就可以告一段落了,但在所有活动结束之后,我会让学生根据本次活动的开展,根据自己在参与活动中的所见、所闻、所感来写一篇情景作文,以作为本单元的作业。还可以结合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的学习,为这次演讲比赛写一篇消息、特写或通讯等。

篇17:小学语文论文:浅议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

何诚

深化小学语文改革必须走整体改革的道路,整体改革是近年来教学改革走向综合性、整体性发展的必然结果,谈整体改革不能割断历史,更不能否定过去,整体改革的内容似曾相识,这并不奇怪,问题是这些改革是否赋予新意,有新的发展。

一、对小学语文整体改革要有全面的认识

1.什么是小学语文教学的整体性

小学语文的整体性,是由识字、写字、阅读说话和作文诸多因素相互联系的总体,诸因素又有各自的体系。通过科学的排列组合,纵横联系,构成了语文学科的整体性。

2.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目标和内容

语文学科和其它学科一样,作为整体改革必须把学科教学作为一个体系,从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和学科评估各个方面作整体设计,更好地发挥学科教学的功能。

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必须有针对性的解决。当前教学上仍存在的弊端: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积极性不高,学习负担较重,教学效率较低,学习方法机械、刻板,不够生动活泼,教师讲学生听,没有师生互动、自主学习的气氛。原因是:教学目的的片面、单一,教学内容的孤立、松散,教学方法单调、呆板。

语文教学的整体改革必须着眼于教学目标的整体优化。要从培养人才需要出发,全面完成语文教学的任务。当前,教师更注重听说能力、思维能力、自学能力的培养,并在此基础上渗透人文思想教育。

3.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的必要性

有的教师认为,过去不提教学改革,教学质量也不断的提高,现在进行整体改革不过是旧酒新瓶,何必多此一举。

应该承认,近年来语文教学改革已经取得了很好的成绩,但是语文教学作为一个系统,运用基本原则进行分析研究还不够,对构成语文教学这个整体的各个要素及其结构作比较全面的、系统的、有层次的设计和改革,以达到教学目标的整体优化,最大限度地发挥整体结构作用,语文教学的一些试验,从局部来看取得了较好的效果,如读写能力超前了,但从整体来看,语文的整体结构功能的作用还没有发挥出来,如教学整体改革强调“以整体思想优化课堂教学”,这和过去提的“向40分钟要质量”有什么区别呢?这两者有其共同点,都体现了最优化的原则。力求减少时间,精力的耗费而取得更好的效果。但是从整体改革的思路来看,更注重于改革的整体性,要对教学做系统分析,整体设计,要把课堂作为一个系统,对构成系统的各个要素(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及其相互联系作系统分析。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结构、教学方法各方面实现最佳组合,从而发挥其整体效应。因此,“以整体思想优化课堂教学”的核心在于“整体”,“优化”这样的改革应该说是有所发展的.。

二、要推进小学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必须抓住以下几个突破点

1.以辩证唯物主义的基本原则和系统科学整体原则为指导,以培养提高一代新人的素质为目标,进行小学语文整体性教学。开展“拼音学话,注音识字,提前读写。”突出从部件入手的“呼必有三”的汉语拼音拼读法,采取“综合分析综合”的方法进行直呼音节的训练。如:学复韵母“ai”,是从具体意义的音节词,“baicai”(综合)中带出来的,然后分析其声母,韵母和声调(分析),再学“ai”与be的拼音方法,把be与ai还原为音节,进而回到“baicai”音节词(综合)上来,达到直呼的要求。

2.“先识字,后读书”的传统识字法,采取“边读书,边识字”,寓识字于读书之中。对汉字的音、形、义和识、写、用分步提出要求;定量的有师指导和不定量的独立识字相结合。主要通过三条途径进行:一是通过课外的阅读,重点解决“识”的问题,并在一定的语言环境理解字义;二是通过写字课,学习汉字的书写规律,重点解决“写”的问题,并在写字中识字和巩固识字;三是通过课外的写作,重点解决“用”的问题,在用中识字。三条途径不是彼此截然分开,而是有机的结合,相互促进,复线交差进行。阅读课和写字课,作文课形成一个识字、写字、用字的有机整体,最后达到识、写、用的统一,完成识字任务。

3.突破重读写,轻听说与读写脱节的作法,加强听说训练,使听说与读写相互促进,协调发展。语文教学必须根据儿童口头语言的发展水平,不失时机地提高他们的说话能力。“口头为语,书面为文。”加强口头语言训练,对理解和运用书面语言,无疑会起到积极的作用。由于能力的迁移,一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会直接影响,促进另一种能力的提高和发展。

4.突破“句段篇”分步走的“组装式”作文训练陈规,采取起步开篇,先搭架子,再扩展,三求浓缩和提高的方法进行作文教学,先说后写,从整体入手,开篇成文,沿着 篇章、段落、句子进行训练,重点搭好架子,使学生在动笔之前做到胸有全文。完整之后求发展,从数量当中求质量,在起步开篇的基础上提高要求,训练句式的扩展,材料的扩展,体裁的扩展,打破“用词造句,连段成篇”,用零件组装的作文训练陈规。

5.突破孤立的单项训练,从整体出发设计作业训练,讲究题目的形式,做到多样化,以激发学生练习的兴趣,调动学生练习的积极性。在单项训练的基础上,及时转入整体综合训练。如:一题多练,做带有综合考查项目的短文训练,分角色朗读,读课文后进行带表情,手势,动作的创造性复述等。

要深化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必须在全面认识整体改革的基础上,抓住以上几个突破点,从而使语文教学整体改革工作取得更好的成效。

(作者单位:637600四川省仪陇县银山小学)

篇18: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教学目标:

1.字词目标:学会本课8个生字,正确读写“俊俏、聚拢、增添、五线谱、音符”等词语。

2.导入新课,初读课文。

3.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感受小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

教学过程:

一、启发谈话,导入新课

同学们,春天,在农村,在城市,在树林,随处可以看到一种从遥远的南方飞来,为春光增添生机的小动物,你们知道是谁吗?(燕子)谁见过燕子?它是什么样子的?(出示几张燕子的图片)燕子是一种美丽可爱的小鸟,它在田野里、在小河边、在村子里飞翔,打扮着春天。你想进一步了解它吗?现在我们一起来学习一篇描写燕子的文章。

(板书课题:l燕子)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生字的读音,画出带有生字的词语,把课文读通顺。

2、默读课文:(l)标出自然段序号,想想每个自然段讲的是什么?(2)画出自己不理解的语句。

3、小组内汇报交流自读情况。

(1)读生字组词,说说生字书写时应注意的问题,重点注意“倦”、“添”两个字。通过组词,巩固生字的掌握。

俊( ) 骏( ) 俏( ) 悄( ) 拢( )

竣( ) 峻( ) 哨( ) 梢( ) 笼( )

添( ) 沾( ) 倦( ) 谱( ) 符( )

填( ) 粘( ) 圈( ) 普( ) 附( )

(2)说说每个自然段主要讲了什么。

(3)交流不理解的语句,有的问题可在小组内解决,组长归纳组内仍然解决不了的问题,记录下来。

(4)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三、全班交流并质疑

1、指名分自然段朗读课文,思考: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表现了燕子怎样的特点?

(1)课文是从哪几方面描写燕子的?(课文是从燕子的外形、燕子为春光增添生机、燕子的飞行、燕子的停歇四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

(2)可让学生谈一谈你最喜欢燕子哪个方面的特点,并说出喜欢的理由,学生提到哪个方面的特点教师就引导学生理解相应的段落。

2、交流对第1自然段的理解

(1)抓住“凑”字理解燕子外形上的特点。

(2)教师提供媒体演示,帮助学生体会燕子的外形特点及理解“凑”字的意思。

(3)指导感情朗读。

(5)背诵第1自然段。

四、作业

1.抄写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第一自然段。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学习2—4自然段,继续感受燕子的活泼可爱和光彩夺目的春天景象,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2.学习作者抓住事物特点的观察和表达方法。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分自然段指读全文,思考:每个自然段主要讲的是什么?

2.背诵第一自然段,说说你的感受是什么?

二、学习第2自然段

1、默读思考:课文抓住了哪些景物特征来表现春天的?边读边勾画有关词语。

2、理解“都像赶集似的聚拢来”“光彩夺目”“为春光增添了许多生机”。

3、学生边说教师边板书:

细雨、微风、柳丝、青草、绿叶、鲜花→增添生机

4、指导感情朗读。

三、学习第3自然段

1、自由读,思考这段是从哪个方面来描写燕子的?(飞行),燕子飞行时有什么特点?

着重理解“掠”、“沾”这两个动词。

2、思考:作者是按什么顺序观察和描写燕子飞行的?(上→下)

3、指导感情朗读

四、学习第4自然段

1、自由读,边读边画出你最喜欢的词、句子。

2、交流,重点赏析“几痕”、“五线谱”等词。

(1)辨析“几痕”和“几根”。

(“几痕”写出了电线很高很远,看上去淡淡的,隐隐约约的。)

(2)体会为什么说“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多么像五线谱啊。停着的燕子成了音符”。

(教师利用板画进行巧妙的点拨,胜似讲解,因讲解难说清楚。)

(3)理解“春天的赞歌”,课文最后一句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赞美春天充满生机,表达热爱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3、有感情地朗读这一自然段。

五、总结全文

1、学了本课,你有何感受?

(爱护鸟——人类的朋友,保护大自然……)

2、有感情地朗读全文。试着背背课文。

六、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

2、把你喜欢的句子摘抄下来。

3、仿照课文喜欢的段落,进行仿写。

《燕子》是一篇讲读课文。描写了燕子活泼可爱的样子和它在烂漫无比的春天从南方赶来,在天空中、湖面上飞行,在电线上休息的情景。本文语言清新明快,描写准确生动。燕子可爱的外形,飞行的轻快、休息时的优雅,都一一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了对春天的喜爱和燕子的喜爱之情。我在教学中作了以下一些尝试:

一、充分突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促进教学的自主性。在本课教学中,我尽可能地创设条件,提供了各种吸引学生个体,学习、自主参与的机会。备课时,我发现课文的插图给人春意盎然的感觉,平静的湖面,淡绿的湖水,婀娜的柔柳,粉红的桃花,新绿的稻田。远处,群山起伏,连绵不断,山依着水,水绕着山。灵巧翻飞的燕子,更为明媚的春光增添了生趣。在设计教案时我决定指导学生看图,并提示学生观察图画,可以按照由近到远,由上到下的顺序进行。但是,假如就这样放手让学生去观察的话,学生可能还是无法理解为什么伶俐可爱的燕子从南方飞回来,加入这百花争艳的盛会,就为春天增添了许多生趣?在实际教学中,我转念一想,何不在此给学生创设一段优美的教学情境,进行阅读教学呢。我就请同学们当小燕子,“这时候,你们从南方飞来了。啊,春天是这样的美,你们得仔细地欣赏一下,把你们观察的美景说出来啊!”说着,我一边又给学生出示了一句导语:“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了,_________。”进行语言训练。过了一会儿,一只只小手都举了起来。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群山绿了,桃花红了。”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桃花笑红了脸,柳枝压弯了腰,美极了!”还有的说:“春天来了,我们从南方飞来,看见春风把田野吹绿了,小草儿偷偷地从土里钻出来了,嫩嫩的,多可爱!”……

二、不断丰富学生想象,链接生活实际,促进语言积累。人们常说,文学作品源于生活,而又高于生活。要读懂这篇课文,必须要与生活联系起来学,才能学得灵活,学得透彻。如:在理解“赶集”一词时,我让学生先说说自己去赶集时的感受,再想想课文中是说谁赶集?为什么这样说呢?学生通过与生活联系,一下子就明白了春天花开之多,给人以热闹的感觉。在学生观赏了春天美景之后,让学生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谈谈你还可以用哪些词语来赞美春天;在让学生感受春风、春雨的柔美和燕子的活泼可爱时,让学生联系已学到的一些古诗词来说说。学生的思路一下子就打开了。学生说出了:“沾衣欲湿杏花雨,吹面不寒杨柳风”、“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细雨鱼儿出,微风燕子斜”、“绿杨烟外晓寒轻,红杏枝头春意闹”等优美的诗句。这样不仅拓展了课堂的教学,更进一步丰富了学生对语言文字的积累,也激发了学生对祖国语言的热爱。

春天是美的,燕子也是美的。春天因为有了燕子,更有生趣;而燕子因为有了春天的衬托,又显得更矫健。同样的,让学生担任角色,把学生带入课文描写的情境——充满情趣的春天,这样,学生的观察伴随着自己的情感,就对教材产生了亲切感,思维活了,语言丰富了,课堂也就精彩了。何乐而不为呢!

第2课 古诗两首

咏柳——教案设计

【教学目的】

1.学生学习诗歌赏析。

2.教师以《咏柳》和《赏析》为例,帮助学生跨入诗歌欣赏之门。

【教学设想】

1.本课上两课时。

2.尽可能调动学生自学,因此采用“讨论式”“问答式”的教学方法。

3.千方百计地化繁为简,化难为易,方法是充分利用课后练习。

4.本教案的总体结构是“总—分—总”式。

5.本教案中的(一)(二)(三)是结构层次;“△”号表示一个教学步骤与需从讲授中剥离的部分;“”内是教师的操作,学生的动作等。

6.要求学生课前预习本单元全部课文。

第一课时

△齐读:“单元提示”“学习重点”“预习提示”。

△提问:这一单元与上一单元有什么关系?(学生回答)

△订正:它们各反映了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上一单元是自然景物:这一单元是经济文化生活。它们的关系是并列的。今天学习的《赏析》中的《咏柳》一诗是你们在小学学过的,可是“赏析”从未学过,你们一定很有兴趣。

(一)总体认识(板书)(出示投景片①)

1.释题

2.复习《咏柳》

①背诵本诗。②从体裁来分类:③从内容来分类:④本诗主题:

3.关于赏析

①本文的主题:②本文的基本结构:

4.学法

△请同学依次补出冒号后的内容。(学生补出)

△订正:《赏析》就是对《咏柳》的欣赏与分析。学习怎样欣赏诗歌,是本课的学习重点;帮助学生学会如何欣赏,是老师的教学目的。

△全班背诵《咏柳》。

△订正:明确《咏柳》是七言绝句,是咏物诗。

△请学生在“预习提示”中抓三个动词和三个名词,并搭配起来。

△订正:那就是揣摩含义——再现形象——引入意境。(板书)这就是本文的主题和学法。本文的结构很清晰,第4段是过渡,全文分为两部分,前部分是对《咏柳》作语言分析;后部分是对《咏柳》的艺术鉴赏。

(二)阅读课文

△请同学们带表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1—3段,讨论投景片②上的题(五分钟)。

1.作者怎样串讲第一句?为什么抓住“碧玉”进行分析?通过什么进而分析全诗?

2.作者怎样串讲第二句?为什么抓住“绿丝绦”进行分析?怎样进而分析全诗?

3.作者抓住了第三句诗中哪一个关键词进而引出了“春风”的?

△订正:明确“碧玉”是描绘柳树整体的关键词;作者是通过揭示“碧玉”的双关意义进而分析全句的。“绿丝绦”是描绘柳枝的关键词;作者通过想象,化静(万条垂下)为动(随风飘拂),进而分析全句。作者抓住第三句中的“谁”自然地引出了春风。

△请同学们归纳第一部分大意。明确第一部分是对诗的语言分析,让读者从总体上理解表层含义,初步感受诗歌塑造的意境。

△提问:第4自然段怎样承上启下?

△订正:用总说本诗的句数和字数来承上;用提示下一部分的内容来启下。其中“但”字起到了枢纽作用。

△学习第5段,讨论投影片③上的题(1分钟)。

第一题:在第5段中,作者是从诗的类别的角度来鉴赏的。他是怎样从表层内涵深入到深层内涵的?

第二课时

△订正:明确诗人是借着柳树歌咏了春风,歌咏了春天的到来。这样就由表及里了。

△提问:春与柳有何关系?

△订正:作者提到了“五九、六九,隔河看柳”。这则民谚全文如下:(出示投影片④)。

一九、二九,怀中插手。三九、四九,冻死猪狗。五九、六九,隔河看柳。七九河开,89雁来,九九八十一,庄稼老汉田中犁。(齐读一遍)

△提问:“看柳”为什么要“隔河”?

△订正:早春,柳梢新芽隐约可见,要借助于隔河远望,背景烘托才得见。与韩愈的绝句中的“草色遥看近却无”同一理。

△学习第6段,讨论投影片⑤上的题(l分钟)。

第二题:第6自然段是从诗的什么角度来鉴赏的?作者调动了哪些词和修辞方法来分析春风?

△订正:明确作者的鉴赏角度是意境鉴赏。作者首先指

出“似剪刀”,是以剪刀喻春风。又从原诗划出一串拟春为人的四字排比句“裁出细叶,剪好丝绦,妆成碧树”。以下又揭示“剪刀”之喻的妙处。

△教师范读第6段。

△请学生找本段最后三个长句中的关键语句。

△订正:最重要的关键语句是“赞美了一切创造性的劳动”、“言近而意远”和“启示性”。它们之间的关系:(板书)

△学习第7段,讨论投影片⑦上的题。

第三题:请在第7段中抓三句话,概括本段的主要内容,说明诗的后两句开辟了什么新的意境?

△订正:明确三句话是“这首诗虽然只有四句,却很富于层次的变化”。“这首诗前两句和后两句写法也不一样……垂下来”。“诗人只是猜测谁裁出了这美丽的细叶”。诗人通过“谁”的设问,不露形迹地把描写重点转移到春风,达到了赞美春风以及一切创造性劳动的目的,开辟了新的意境。(此处可分析具体些)

(三)复习与总结

△学生再读一遍课文。教师板书:

△请学生完成课后全部练习。

春日- 教学设计

展示古诗:朱熹所作的《春日》

朱熹

胜日寻芳泗水滨,

无边光景一时新。

等闲识得东风面,

万紫千红总是春。

[注释]

1. 胜日:天气晴朗的好日子。

2. 寻芳:游春,踏青。

3. 泗水:河名,在山东省。

4. 等闲:平常、轻易。“等闲识得”是容易识别的意思。

5. 东风:春风。

[简析]

人们一般都认为这是一首游春诗。从诗中所写的景物来看,也很像是这样。

首句“胜日寻芳泗水滨”,“胜日”指晴日,点明天气。“泗水滨”点明地点。“寻芳”,即是寻觅美好的春景,点明了主题。下面三句都是写“寻芳”所见所得。次句“无边光景一时新”,写观赏春景中获得的初步印象。用“无边”形容视线所及的全部风光景物。“一时新”,既写出春回大地,自然景物焕然一新,也写出了作者郊游时耳目一新的欣喜感觉。第三句“等闲识得东风面”,句中的“识”字承首句中的“寻”字。“等闲识得”是说春天的面容与特征是很容易辨认的。“东风面”借指春天。第四句“万紫千红总是春”,是说这万紫千红的景象全是由春光点染而成的,人们从这万紫千红中认识了春天。这就具体解答了为什么能“等闲识得东风面”。而此句的“万紫千红”又照应了第二句中的“光景一时新”。第三、四句是用形象的语言具体写出光景之新,寻芳所得。

从字面上看,这首诗好像是写游春观感,但细究寻芳的地点是泗水之滨,而此地在宋南渡时早被金人侵占。朱熹未曾北上,当然不可能在泗水之滨游春吟赏。其实诗中的“泗水”是暗指孔门,因为春秋时孔子曾在洙、泗之间弦歌讲学,教授弟子。因此所谓“寻芳”即是指求圣人之道。“万紫千红”喻孔学的丰富多彩。诗人将圣人之道比作催发生机、点染万物的春风。这其实是一首寓理趣于形象之中的哲理诗。

[作者简介]

朱熹(1130-1200)南宋哲学家。字元晦,一字仲晦,号晦庵,别称紫阳,徽州婺源(今江西婺源)人。他是宋代理学的集大成者,也写过一些好诗,善于寓哲理于形象,以《春日》、观书有感》等较著名。

《春日》这首诗,不仅是一首咏春诗(赞美春天的诗),而且是一首含意深刻的劝学诗(板书“劝学”,劝告大家努力学习,劝告大家多读书)。(指着学生板书)因为“泗水”在山东地区,是春秋时期大教育家孔子的家乡和他讲学的地方,“寻芳泗水”就是说在孔子的书籍中寻求知识。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像原野上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试想:一个不喜欢读书的人,能有春日寻芳与书海求知的联想吗?能有知识道理如明媚春光的认识吗?正因为朱熹酷爱读书,才学渊博,他才成为著名的哲学家、文学家、教育家。这首暗喻读书的《春日》诗,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咱们应该像朱熹一样在书海中求知,因为书海中也有一片万紫千红的春色!

享受春日,古诗短而精,间接而含蓄,有许多地方值得细细玩味,细细品尝。

教学古诗,如果仅仅停留在“解释”上,肯定枯燥乏味、了无生趣。

古人写诗,往往借景抒情、借物抒情、借景寓理、借物寓理。

诵读古诗,不能“千诗一面”,有的豪放,有的婉约,有的高昂,有的低沉,有抑有扬,有急有缓。

朱熹的《春日》诗,乃咏春诗中的精品,诗人踏春赏春时高兴、喜悦、兴奋、激动、舒畅、得意的心情蕴含在诗中的每一个字中。

诗人是在享受春日,春光无限好!我和孩子们也在享受春日,从诗句中寻找“美丽”的心情,诗人快乐,我们也快乐!

从描写春天的好词佳句中,孩子们不知不觉地就感受到了春天的美好,春天仿佛就在眼前!孩子们自然而然地进入佳境,随着诗人畅游,享受万紫千红、百花争艳的大好春光。

朱熹曾写过一首《观书有感》:“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诗人运用自然景物来比喻思想要保持清醒开阔而不陈腐,就应不断吸取新知识。而《春日》诗,同样采用比喻的手法,但意蕴更为深藏:书中的知识道理,就好比美丽的春色,使诗人耳目一新,深感快乐。

诗人不仅仅是在享受春日的乐趣,更是在享受读书的乐趣!孩子们学了这首诗,肯定会有所启发。

古诗教学,有待“亲密接触”,因为她就像春天一样充满生机!

3、荷花

一、说课: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课文描述了公园里的一池美丽的荷花和我看荷花时的感受。全文文字简短,却把一池的荷花写活了,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1.学会本课生字,正确理解下列词语:荷花、莲蓬、饱胀、翩翩起舞。

2.理解课文内容,感受荷花的美丽。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感情朗读的能力;阅读想象能力;会背课文;积累优美语言。

情感目标:培养审美情趣和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二)教学重点:感受荷花、荷叶各种美丽的姿态,想象画面,培养对大自然美的体验。

(三)教学难点:理解“把眼前的这一池的荷花看作一大幅活的画- - - - - - ”等句的意思。

(四)教学方法:1.通过品词、析句,感情朗读,想象画面,让学生感悟语言生动形象和描写的优美。

2.通过让学生欣赏美丽的荷花,查阅资料,体会大自然的神奇美妙,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二.教学过程:

(一)复习提问,导入新课:

昨天我们学习了生字,初步了解了课文内容,请同学们想一想哪几个自然段写了荷花?哪几个自然段写“我”以为自己是荷花?

(二)新课:

1. 师:那么第一自然段写什么呢?请一名同学读第一自然段。

你觉得这一段哪个词用得恰当?为什么?这一段在全文起什么作用?

师小结:本段作者直接了当,引起下文,引人入胜。

2.荷花开了会是怎样的情景呢?你们想不想看一看?

出示挂图:你都看到了什么?作者又是怎样描写的呢?

3.学习二、三自然段:

自由读二、三自然段,你读懂了什么?(板书:荷叶、荷花)

指名读描写荷叶的句子,你觉得这句话写得怎么样?(板书:挨挨挤挤、像大圆盘)这样的荷花给你什么印象?

师启发:荷叶就已经这么美了荷花会是什么样的呢?

指名读描写荷花的句子。问:这里一共写了几种样子的荷花?(板书:半开、全开、含苞)指名分句朗读要求读出荷花的美丽。

对照图画朗读第三自然段讨论:(1).这些荷花一朵有一朵的姿势是什么姿势?(2).“一幅活的画”是什么意思?(3).文中的画家指的是谁?

4.学习四、五自然段

(1).看到大自然这么美的画,我有什么感受呢?

听录音回答:我在干什么呢?我会这样说明什么?(板书:荷花美)

师小结:作者看荷花已到了如痴如醉的程度,把自己完全融入大自然中了,才产生了这种感觉。

(2).指导感情朗读体验感悟:下面我们也把自己当作一朵荷花融入其中,感情朗读,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

(3).想象:蜻蜓会告诉我什么?小鱼呢?(自由讨论)

(三)总结全文:课文按照看荷花的顺序进行叙述,语言朴实优美想象力丰富,对荷花的描写形象逼真,赋予感染力,让人读后产生一种美感。

(四)展示资料:将学生课前准备的文字图片等资料进行展示,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培养热爱大自然的感情。

(五) 作业:

1.背诵课文。

2.我们也来当一回了不起的画家画一幅荷花图。

教前反思与构思

这是一篇写景的文章,作者先写来到荷花池边,再写荷花的姿态,然后总写荷花的美,最后写作者的联想,回到再现实。因此,我认为讲本课时要抓住文章的特点,把荷花的美充分展示给学生,才会让学生明白美景才能让作者陶醉,以致于觉得自己是荷花了。

反思一:

在教本课时,先让学生观察图画,使学生能充分欣赏荷花的美,然后图文结合学起课文来就容易地多了。讲荷花的姿态时要把荷花的三种不同姿态找出来进行比较,对作者的联想,可引导学生把自己当作荷花来想,体会作者的联想。

反思二:

学完课文后,要让学生对文中美的地方充分欣赏,要让学生明白作者的联想是多么地重要,要学会像作者那样展开想像进行联想,才能把文章写得更具体。

>>>点击下一页阅读更多关于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篇19:小学语文单元教学反思

本课两首古诗抒发了诗人在秋天里思念家乡,思念亲人的情感。南宋诗人叶绍翁的《夜书所见》前两句写诗人秋夜的孤独寂寞,后两句写夜深偶见篱下灯火,不禁想起童年的快乐生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是作者王维十七岁时写的诗,一首抒写思亲的千古绝唱。恰逢重阳佳节,作者孤身漂泊于繁华热闹的帝都,备感孤单,非常思念家乡的亲人。前两句写诗人想念亲人,后两句写亲人也在思念他。情之所至,所以写出了“独在异乡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名句。

教学目标

1、学会7个生字,会写10个生字。

2、查找有关资料,了解作者生平及创作背景,培养学生阅读古诗的兴趣和能力。

3、美读诗句,体会作者流露的感情,懂得热爱家乡,珍惜亲情。

教学重点:品重点字词,反复吟诵,体会诗歌感情。

教学难点:想象诗中描写的情景,体会作者表达的感情。

教学时间:两课时

课前准备:1.学生:初步预习课文。2.教具与学具:录音机、图片。

第一课时

一、导入

不仅仅是佳节,其实平日一景一物都能勾起诗人对家乡,对亲人的无限思念,宋朝诗人叶绍翁所写的《夜书所见》正好印证了这一点

二、初读

1、自由朗读古诗,借助拼音读准字音,读通、读正确这首诗。

2、边读边思考诗的大意,划出不懂的字词。

3、释题,用自己的话说说诗句的意思。

三、悟情

诗人叶绍翁久居在外、归家不得,再读古诗,对照插图,你能从字里行间感受到诗人的孤独、寂寞、难过这许许多多的思乡念亲的情感吗?

(一)一二句

1、萧萧是什么意思?(风声)这是秋风吹动梧桐叶发出的声音,一起读:萧萧

2、萧萧梧叶送来了什么?“寒”给他组个词(寒冷)萧萧梧叶使诗人感到寒冷(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3、拓展促悟: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杜甫《登高》

无言独上西楼,月如钩,寂寞梧桐深院锁清秋。 ——《相见欢》【唐】李煜

这萧萧梧叶送来寒气逼人,让人感到——孤独、凄凉(读:萧萧梧叶送寒声)

4、这秋风,不仅吹动了落叶,还动了什么?读第二句。

典故:“江上秋风动客情”暗用张翰典故。据传晋人张翰官居洛阳,见秋风起而思念故乡,于是辞官回乡,了却心愿。明白了这一点,自然就容易理解,诗句传达了诗人久居在外、归家不得、思家念亲的思想感情。(读:江上秋风动客情)

5、情感朗读一二句。

(二)、三四句:

1、理解:挑:捉。促织:俗称蟋蟀,有的地区叫蛐蛐儿。

2、学生想象孩童捉促织玩耍时那种天真无暇,快乐的情景。读——知有儿童挑促织

3、此时诗人看到这些情景,又会想什么呢?(自己童年时的伙伴。)

是啊,他可能会想到自己童年时跟小伙伴们一起捉蟋蟀的场景,可能会想到小时候一起玩时有趣的事,可能会情不自禁地笑出声来,可是现在呢?自己一个人在外地,童年的伙伴们还能记得我吗?再读—

4、一灯明:他看见的只有一盏灯,触景生情,多么孤单啊!(读:夜深篱落一灯明)

离开家乡,又这么孤单,你们想想,诗人除了想念自己的伙伴外,最想念谁?(父母、亲人)

5、情感朗读三四句

(三)配乐吟诵

在这样的一个秋天的晚上,本应该和家人团聚,诗人却身处异乡,又看到萧萧桐叶、篱落一灯明,让我们一起来体会一下这种孤独、凄凉、思乡的感觉,一起来读——

四、拓展

1、无论在乡间还是身处繁华的都市,不同的人,不一样的处境,一样的是思乡情,齐读两首诗。

2、明月千里寄相思,古往今来,怀乡思亲的人们留下了许多千古佳句。出示《秋思》、《游子吟》、《长相思》、《秋风引》等,这些是老师从书籍、网络中查找到的。课后,同学们还可以再找一找,把自己喜欢的背下来,我们来开个“ 九月九日诵诗会”。

五、作业

1、学生练习书写生字

2、背诵两首古诗

第二课时

一、复习前诗 引入新课

背李白的《静夜思》,说说诗人李白在这一首诗里表达了一种怎样的感情?(思念家乡、亲人) 板书:思乡 念亲

唐朝另一位诗人叫王维,他跟李白同年出生,不仅擅长写诗,还精通书画音乐,他在17岁那年,第一次离开家乡,来到京城长安求学,也写过一首思念家乡、亲人的古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齐读)

二、初读全诗 了解重阳

1、学生自由诵读全诗。

2、正音:“为”这里应读“wéi”,指导学生注意停顿,读出诗的节奏和韵味来。

3、释题:

重阳节:指名读,齐读书上注释,并指出借助注释理解诗句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好方法。

九月九日重阳节在我国古代,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节日里人们登高、插茱萸、赏菊、吃重阳糕、喝菊花酒。因为两个九意味着生命长久、健康长寿,所以又叫老人节。

“茱萸”:(读书上注解)一种有香味的植物

“忆”即“思”,思念、想念;“山东”,陕西有座名山叫华山,华山以东有个地方叫蒲州,是诗人王维的老家;“兄弟”,此处的“兄弟”可以是王维的同胞兄弟,也可以是王维的亲人,朋友。

连起来说说题目的意思:王维在重阳节这天思念家乡思念亲人。

三、反复吟诵 体会孤独

(一)与诗题相对应的是哪一句?

(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重阳节,说说我国其他的传统佳节:中秋节、元宵节、元旦、春节

忆——思,兄弟——亲,每:每当;逢:遇着、碰到的意思;倍:更加,加倍

一年一度的重阳佳节,人们无不兴高采烈、欢度节日,可诗人王维却发出了“倍思亲”的感叹,是什么原因使诗人在这美好的日子里如此深深地思念亲人呢?请同学们自由朗读全诗,看诗中哪些字眼点明了诗人“倍思亲”的原因。

(二)一二句:

1.“异乡”:他乡,李白离乡来到长安,长安对他来说就是“异乡”

2.“异客”:“陌生的客人”。李白小小年纪漂泊在外,独居他乡,身份是“异客”。

3.“独”:独自一人,还隐含着诗人孤独寂寞的心境。

想象:当我们离开家,孤独寂寞的时候,(我们可以打开电视,解解闷);想家的时候,(可以给家里打个电话,跟亲人聊上几句);实在忍不住就(坐车,坐飞机回家)。

但是王维生活在古时候啊,没有电话,晚上也没有电视,该有多寂寞啊。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孤独、寂寞)

4.他15岁离开家乡,这种举目无亲的日子经过了两年。两年啊,七百多个日日夜夜,诗人没有哪一天不在思念着亲人们啊!然而回家的路是那么长,更没有我们今天的汽车火车、飞机,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和亲人团员啊!此时诗人心中除了孤独还有什么?(有家不能回。难过)读:独在异乡为异客(板书:难过)

5、年年重阳,今又重阳,一年一度的重阳节到了,目睹着家家户户欢度节日的情景,心中的思乡之情就再也掩饰不住了,于是一发而不可抑制,作出了“每逢佳节倍思亲”的千古佳句。(齐读)让我们再来读一读古诗的一、二两句。

(三)三四两句:

1、王维的思乡情感犹如潮水般奔涌而出,此时此刻,他思绪万千,想到了什么?

2、想像两年前的与亲人共度重阳节的美好情景:

两年前的重阳节,给王维留下了美好的回忆,那温馨的一幕幕至今仍时时浮现,往昔的重阳节啊,我们兄弟曾经一起……曾经一起……曾经一起……

思绪万千的王维,想起的又何止仅仅是兄弟呢!那年迈的父母啊,已双鬓斑白,他又何尝不是时时惦记,九九重阳又被称为老人节,可王维却无法伺奉左右,承欢膝下,此时此刻,他真想对双亲说:父母啊……

3、家乡的亲人也在思念他,想像说话——

4、但如今却没人与他共度佳节,他只好孤身一人站在这高高的山上,远远地望着家乡,他心里该与多少伤心难过啊,读——

四、配乐诵读 深华情感

1、配乐读全诗:自由读,指名读,齐读。

2、诗人王维仅仅是在九月九日重阳佳节思念亲人吗?学生想象在不同的节日里诗人思念家乡,思念家乡的亲人。(清明节、端午节、中秋节……)

五、背诵全诗,书写生字

1、背诵

2、出示要求写的生字,组词朗读。

3、观察生字,交流写字经验:怎样既正确又漂亮地写好这些生字?

4、书写生字。

板书设计:

《夜书所见》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叶绍翁 思乡 念亲 王维

孤独 寂寞 难过

教学反思:(2009学年)

这节课学习的古诗,都是写出了诗人思念故乡,思念亲人的感情。同时在教学时也正是中秋节过后,学生对于过节的气氛,家人团聚的幸福感都有所体验,这样对于课堂的教学,体会当时诗人的心情就有很大的帮助。

在教学这两首古诗的时候,课堂中我注重把握诗的意境和情感,让学生通过朗读品味诗意,加以引导。例如在教学第一首古诗《夜书所见》的时候,对于第一句诗句的教学,我让学生充分展开想象,让学生通过角色体验,想想当时诗人所想,所感。课堂中通过我的教学语言,给学生创设情境,萧萧秋风吹下梧桐叶,送来阵阵寒冷,江面上也吹来了秋风,在这样的一个夜晚,假如你就是这个独自一个人在外地的诗人,看到这样的情景,你此时的心情是怎样的?学生会想到感觉很孤单,想家里的亲人等等,通过这样的想象很好的让学生体会了诗人当时写下这首诗时的感受,体会了诗人的真实的内心世界。

10.《风筝》教学设计及反思

导入:

请同学们看大屏幕: 村居

高鼎

草长莺飞二月天,拂堤杨柳醉春烟。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教师有感情地朗读)

教师:这首诗写了什么内容?

学生:诗中描绘了春天孩子们放学后忙着去放风筝的情景。

师:很好。诗的后两句让你想到了我们刚刚学过的《春》中的哪句话?

生:天上的风筝渐渐多了,地上的孩子也多了。

师:是啊,早春时节正是孩子们争相到户外活动的时候,放飞美丽的风筝,也正是放飞了自己的好心情。可是,文学家鲁迅先生看到天上飞舞的风筝,却感到“惊异和悲哀”,这是为什么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课文《风筝》来共同研读。(教师书写课题)

二、自学课文,把握内容

1.复述课文

师:上节课我们疏通了文字,通读了课文,有谁能够为大家复述一下课文的内容?

生:本文记叙了鲁迅先生看到北京天空飘飞的风筝,想起了小时侯自己不喜欢放风筝也不让小兄弟放,把小兄弟偷做的风筝毁坏了。中年之后,他看了一本外国讲论儿童的书认识到玩具是儿童的天使,他非常后悔,找机会向兄弟道歉,可是他的弟弟已经忘记了,这让他的心情更加难过。

师:你的复述非常完整、准确。

2.分析人物形象

师:作者对童年生活的回忆集中在哪些段落?

生:第3、4自然段

师:请仔细地阅读3、4自然段,思考:这两个人物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1名学生朗读、自学5分钟,教师点拨

生:从第3段可以看出小兄弟身体瘦弱。

生:从第3段“他只得张着小嘴,呆看着空中出神,有时竟至于小半日。远处的蟹风筝突然落下来了,他惊呼;两个瓦片风筝的缠绕解开了,他高兴得跳跃”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天真可爱,特别喜欢放风筝。

生:从第4段中可以看出小兄弟心灵手巧。

生:从第3段中可以看出鲁迅独断专行。

生:从第4段中“我即刻伸手折断了蝴蝶的一支翅骨,又将风轮掷在地下,踏扁了”的几个动词可以看出我特别冷酷,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师:“我”为什么不让小兄弟放风筝?

生:“我”认为“这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

师:可以看出我怎样的情感?

生:“我”是为了小兄弟好,是爱他。

师:我小时侯认为放风筝是“没出息孩子所做的玩艺”,不让他放是严格管束,是为弟弟有出息,多年之后发现这是错的很自责,而弟弟已经忘却了。体现了我对弟弟的手足之情。

师:刚才的自学大家完成地非常好。文中还有一些蕴涵深意的句子需要我们理解,下面我们进入自主提问、合作学习环节。

三、自主提问、合作学习

1、将课前小组未能疏通的句子、疑难问题提出来

(1)生:为什么“远处有一二风筝浮动,在我是一种惊异和悲哀”?

(2)生:“久经诀别的故乡的久经逝去的春天,却就在这天空中荡漾了”,怎样理解?

(3)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具体指什么?

(4)生:兄弟的忘却为什么使我“心只得沉重着”?

(5)生:怎样理解结尾的句子?

(6)生:“我不幸偶而看到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为什么说是“不幸”的?

2、小组讨论8分钟,教师巡视辅导

3、师生交流,逐一解决

师:请同学们自由发言,不必拘泥于问题的顺序。

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指的是“我”不顾弟弟的喜爱,粗暴地将风筝踏扁。

师:不过是毁坏了一个风筝,怎么能称为“精神的虐杀”?

生:因为这么做伤了弟弟的心。

生:还有,放风筝可以锻炼身体、提高孩子的智力和动手能力,鲁迅这么做,使弟弟不能从中得到这些好处。

师:可以看到作者当时怎样的心情?

生:后悔、难过。

师:这能看出作者是个怎样的人?

生:知错就改。

生:我想分析第6个问题。当年我认为自己的作法是对的,可是看了一本外国的讲论儿童的书,才知道自己错了,所以说是“不幸的”。

师:你分析得很好。请继续。

生:第2个问题我来分析。因为作者离家多年,所以说是“久经诀别的故乡”,也因此看不到故乡的春天,如今北京天空浮动的风筝让他想起了故乡的春天。

生:第1个问题,在北京的冬季看到天空浮动的风筝让“我”感到“惊异”,着让“我”想起了小时侯对弟弟精神的虐杀这一幕,所以说“悲哀”。

生:我来解决第4个问题。“我”本希望小兄弟怨恨“我”,可是他忘却了,可见小兄弟并不认为这是精神的虐杀,认为兄长当年做的是对的,我为他的不觉悟而感到更加难过。

师过程大家分析的都很好,有谁愿意解决第5个问题?作者为什么说要“躲”到严冬中去?

生:因为他不想回忆过去的事情。

师:那为什么说“四面又明明是严冬,正给我非常的寒威和冷气”,这仅仅是指自然环境吗?

生:不是,是说大家都没有认识到玩具对儿童的意义,都受封建思想的控制,认为要“有出息”,就不能玩。

师:是啊,人们的不觉悟让人不寒而栗。

四、探究主题:本文的思想主题是多方面的,你对此有怎样的理解?

(1)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情

(2)深刻的自我反省

(3)对像小兄弟一样的人的不觉悟的感慨

五、拓展及作业

师:你喜欢哪种游戏?如果家长反对,你会怎么做?

生:我喜欢打篮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告诉他们打篮球可让我精神放松、锻炼身体。

生:我喜欢玩布娃娃。如果家长反对,我会对妈妈讲,我为娃娃作衣服可以培养我的创新思维能力和设计能力,对我是有好处的。

六、总结

这篇文章思想深邃,我们既可以读出作者对小兄弟的愧疚之请,也可以看到他接触了科学之后时时的反省自己,也可以品出他对“被虐杀者”不能自我醒悟的感慨。希望同学们也能在生活中善于观察,长于捕捉素材,勤于思考,做一个有思想的人。

11.《秋天的雨》教学设计及反思

教学目标:

1.认识“钥、匙”等8个生字,会写“扇、邮”等12个生字。正确读写“清凉、留意”等词语。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读出对秋雨的喜爱和赞美之情。积累好词佳句,背诵自己喜欢的部分。

3.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感受秋天的美好,激发对大自然的热爱。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

教学难点:课文使用了多种修辞手法,或把秋雨人格化,或把秋雨比喻成生活中常见的东西和事物,或很含蓄地抒发感情,这些被艺术化了的语言,给学生造成理解上的困难。

教学流程: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语渲染,调动情感。

1.教师谈话导入新课。

(播放课件)同学们,我们一起伴着绵绵的秋雨走进这快乐的课堂,今天我们就学习《秋天的雨》。

2.齐读课题。(板书:秋天的雨)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检查生字词。

(1)同位互相指读生字:同桌之间互相用手指着双线格里的8个生字读一读,看谁读得准、记得牢。

(2)集体反馈。利用多媒体课件出示字词,重点强调“钥匙、菠萝、扇”的读音。

(3)谁愿意当小老师领着大家读一读?

2.指名读课文,整体把握文章大意。

(1)指名按自然段读课文。

请一组同学开火车读一读。一个人读一段,其他同学认真听,一边听一边思考。

(2)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谁能说一说,在秋雨里,你都看到什么了?(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

小青蛙、小松鼠、小喜鹊准备过冬,是不是?你们除了这些还看到什么了?(银杏树、枫树、柳树、柿子、橘子。)

三、深入局部,品读课文。

1.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描写的颜色词语。

学生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把描写颜色的词语画下来。教师根据学生回答,利用多媒体课件把描写颜色的词语变成相应的颜色。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自己小声读一读这段话,一边读一边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美美地多读几遍。

2.重点体会、美读描写银杏树和枫树的句子。

(1)学生读句子(课件出示句子)。

(2)去词体会。

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飘哇飘哇’去掉,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为什么?

(“扇哪扇哪”让我们仿佛看到银杏叶像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地、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而“飘哇飘哇”让我们感受到红红的枫叶多像一枚枚邮票,为我们邮来了秋天的凉爽。)

(3)指导朗读。运用联系上下文和一边读一边想象的方法,走进情境,美读课文。

(4)看录像,感悟“五彩缤纷”。]

小朋友们,这么美的景色,想不想去看一看?让我们一边看,一边读出它的美丽吧。

(多媒体出示课文中所描写的景色,学生根据画面读相关文字。)

(5)美读全段。

3.体会“气味的香甜”。

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板书:藏着气味)谁愿意给大家读一读这一段?

4.表演朗读。

(1)熟读课文。通过表演入情入境,以演促读。

咱们就来把小动物和植物们是怎样准备过冬的演一演,怎么样?

(2)师生互动演一演。

(3)指导朗读。

这么快乐的景象,就让我们来快乐地读一读吧。放开声音读出你的快乐,自己读自己的。

四、拓展、积累,升华感情。

1.小结。难怪课文第一自然段说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带着清凉和温柔,轻轻地、轻轻地,趁你没留意,把秋天的大门打开了。(板书:钥匙)

2.拓展。小朋友们,说说看,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3.积累背诵。

想不想把这么美的景色永远留在脑海里?就选择你最喜欢的句子或者是段落读一读,背一背吧。

五、布置作业。

1.抄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选择你喜欢的内容背诵下来并抄写自己喜欢的词句。

3.用你手中的画笔为你喜欢的课文内容设计一幅图画。

第二课时

一、 欣赏秋色,育情导学。

1、师:同学们,秋天的雨把秋天的大门悄悄地打开,展现在我们眼前的是怎样的一幅画面?你们想知道吗?(课件)

2、师:你们欣赏到了什么?

3、 师:让我们一起走进这绵绵秋雨,来听听雨声,感受秋天的美吧。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师:请同学们打开书本,要求读准词语,把句子读通顺了。

生自由读课文。

2、检查三组词语:

黄色 红色 金黄色 橙红色 紫红的 淡黄的 雪白的

轻轻地 香香的 甜甜的 厚厚的 油亮亮的

扇哪扇哪 飘哇飘哇 你挤我碰 争着 频频点头 勾住

A、第一组颜色词指名读,正音。

B、第二组叠词要求轻读“的”。读中说这组词的特点:叠词。朗读指导:使轻的更轻了,香的更香了,再指名读。

C、第三组动词教学:师:老师给大家带来一组可以做动作的词语,可以加上你的动作,读好它。生加动作读词。

2、检查句子

师:下面的句子更长了,但读起来也更有味道了。

点击出示: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总结:咦,大家发现了吗?这五句话连在一起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雨的小诗,它包含了无限的情趣和韵味,咱们一起来读读这首小诗。

生齐读。

3、有目的通读全文

导入:多么有趣的小诗啊,更有趣的是小诗里的这些句子都藏在文中各段的第一句里,最有趣的还是每段的内容都是围绕这些话展开的。不信,让我们再去读读文中的句子。边读边思考:在绵绵秋雨里,你看到了什么?

生再次有目的的读文。

三、精读课文。

1、读后交流,感知课文主要内容。师:谁能说一说,在秋天的雨里,你感受到了什么?(他是用眼睛感受到了秋天的美,你还有其它的不同感受吗?你闻到了什么?)谁能连起来说说你感受到的秋雨?

学生回答:我看到秋雨给秋天带来了五彩缤纷的色彩,闻到了秋雨中有果实成熟的香甜味道,听到了秋雨的声音和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声音。(板书:看 闻 听)

2、这么美的景色是由谁带来的?他真象一位神奇的魔术师。

第二段:感悟五彩缤纷

1、学生默读课文,寻找颜色。

师:小朋友们,刚才你们有的同学看到了小动物、有的同学看到了很多水果,还有的同学看到植物有很多漂亮的颜色。你们师从哪儿读懂的银杏树、枫树有着漂亮的颜色呀?(生:课文中的第二自然段。)

师:请同学们默读课文的第二自然段,一边读一边想:秋天的雨把颜色送给谁了?

2、美读句子,体会色彩之美。

师:这么多颜色,多漂亮呀。请你们美美地读一读,把你喜欢的句子画下来。(学生自由朗读)

师:好了,小朋友们,现在我们一块来交流交流,谁愿意把自己喜欢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银杏树

出示句子: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如果我把句子当中的“扇哪扇哪”去掉,你们自己再来读读看好不好?

你看,它把黄色给了银杏树,黄黄的叶子像一把小扇子,扇走了夏天的炎热。

总结:(“扇哪扇哪”说明夏天是慢慢地走的,秋天是慢慢地来的;让我们仿佛看到了银杏叶象一把把黄色的小扇子,轻轻的、轻轻地帮我们扇走了夏天的炎热;这句话,一连用了三个扇,使原本静静的画面立刻动了起来,不但把银杏叶写美了,更把银杏叶写活了。)谁愿意再来读读这句话,把你的感受读出来。

枫叶

师:我们一块来看看这句话,你从“飘哇飘哇”中感受到什么?你们想看看枫叶师怎样飘的吗?(播放课件)(生随音乐有感情地朗读第三句“他把红色给了枫树……”)

田野

师评价:听了你的朗读,我仿佛看到无边无际的海洋。

果树

师:我刚才听出来了,你们在读的过程中把“你挤我碰”“争着”读得很重。这是为什么呀?

(师评价:说得真不错,就把自己当作其中的一种水果,再来读读吧!)

菊花

师:瞧,多美的菊花呀!(出示课件)你能说说这些菊花的样子吗?

是呀!怪不得菊花仙子会在秋雨里频频点头呢,因为他得到的颜色的确很多,让我们也来和他分享快乐吧!(生齐读第二段的最后一句)

3、美读全段。

秋天的雨多神奇呀,秋天多美呀,有这么多的颜色,用文中的一个词语概括就是(五彩缤纷)

4、积累背诵。

师:你们选择了这么多精彩的句子来读,读得真不错,这些优美的句子都是写“秋天的颜色 ”的,如果我们能背诵下来该多好啊!

第三段:体会气味的香甜

师:秋天的雨不但有五彩缤纷的颜色,还藏着许多好闻的气味呢。谁愿意给大家读读这一段。

(1)、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这是怎么回事呢?

(2)、好香啊,我们一起来闻一闻,你闻到了什么气味?还有吗?(结合生活实际说)

(3)、秋雨过后,空气那么清新,水果成熟的香味那么诱人,令人垂涎!难怪它能勾住我们的脚步!谁能朗读这段,让听众流出口水!指名读。

四、拓展

1、过渡:我们都该感谢秋雨,它带来了绚丽的秋色,带来了成熟的果香,还带来了冬天即将到来的信息。让我们一起来赞美这秋天的雨!齐读第五自然段。(切换回课件)

2、老师给大家配上音乐,请大家在赞美你心中的秋雨,朗读课文。

3.拓展。同学们,说说看,学了课文你看到了一个怎样的秋天?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相机板书:美丽、欢乐……)

课件演示:秋天的雨是( )的。

学生写句子,交流。听了你们的发言,我觉得秋天的雨真是美妙、神奇、令人陶醉。你们个个都是小诗人!

《秋天的雨》教后反思:

《秋天的雨》是篇抒情意味很浓的散文,名为写秋雨,实际在写秋天。作者抓住秋天的特点,从秋天的到来写起,写了秋天缤纷的色彩,秋天丰收的景象,还有深秋各种动物、植物准备过冬的情景。课文把秋雨作为一条线索,将秋天众多的景物巧妙地串起来,从整体上带出一个美丽、丰收、欢乐的秋天。使学生通过课文生动的描写,体会秋天的美好,感受课文的语言美,是选编这篇课文的主要意图,也是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

《秋天的雨》这篇文章用了多种修辞把秋雨人格化,教学伊始我就播放秋天美丽的景色,让学生直接感受秋天的美好,随风起舞的落叶、馋涎欲滴的水果,还有那淅淅沥沥的秋雨,一下子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又给全文的教学做了一个很好的情感铺垫。欣赏完之后问:“你欣赏到了什么?你欣赏了景色之后,能不能用一个词语来表达呢?”

教学生字词时,我出示三组词一组表示颜色,一组是叠词,一组是动词。让学生在读中找到规律,并指导颜色可以读出自己的喜好,叠词、动词要根据意思读(轻轻地就应该读得轻一些)。这样做既巩固了生字词,又为课堂的朗读品悟奠定了基础。复习的第二部分出示以下句子:

秋天的雨,是一把钥匙。

秋天的雨,有一盒五彩缤纷的颜料。

秋天的雨,藏着非常好闻的气味。

秋天的雨,吹起了金色的小喇叭。

秋天的雨,带给大地的是一曲丰收的歌,

带给小朋友的是一首欢乐的歌。

引导学生读正确,读得有感情。同时老师告诉学生这五句话连起来就是一首小诗,一首赞美秋天的小诗。然后让学生在课文中找到这些句子,学生发现这些句子都在每段的开头,老师告诉学生课文每段都是围绕这几句话来写的。初步让学生了解总分段落,但又不落痕迹。

这篇课文的教学重点就是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到课文语言的优美,而我的教学过程也遵照这一点,让学生自已读并展示自已最喜欢的部分,例如:在教“黄黄的叶子像一把把小扇子,扇哪扇哪,扇走了夏天的炎热”和“红红的枫叶像一枚枚邮票,飘啊飘啊,邮来了秋天的凉爽。”我先请一位学生读一读,进行评价。接着抓住“扇哪扇哪”让学生体会去掉它是否可以,从而,体会句子的优美。学生们的回答都是很精彩的:炎热的夏天已经走了,凉爽的秋天来了。这就是多读的收获。评到“菊花频频点头”时引导学生做动作体会文中把菊花当成人,评到“小朋友的脚,常被那香味勾住。”我问:“香味怎么会勾住脚?你的脚被勾住过吗?” 然后让学生将“勾”换一个词,可以换成“吸引”或“迷”进行比较,然后引导学生想象自已在果树花香旁时会怎么做,学生读的激情越来越高,一个个抒发着自已对秋天的喜爱之情。

备课时,我曾想过,能不能让学生也来模仿说说类似的句式呢?实际上这是对学生语言能力创造的一个举措。但后来一思索,学生能说出很多个比喻句,但绝对不能说出意境如此优美的句子,万一课堂上出现了“冷场”的现象,那就不好了。想想还是不要这个环节吧。实际上孩子们的想象力是无穷的,是不可预见的。课堂教学中,一定要放开手来,相信学生能行,这样的课堂才是活的。

总之,备课时总觉得已考虑全面,课后却总是留下诸多遗憾。只能待今后的教学中不断地完善。

12.听听,秋的声音

教学目标:

1、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这首诗。

2、一边读一边展开想象,从秋天的声音中体会秋天的美好。

3、仿照诗歌的形式,续写诗文。

教学准备:录音带(适合做朗读背景音乐)课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师:秋的脚步轻轻,可我们还是分明听到了秋的声音,不信你听!(录音响起)同学们,请闭上你们的眼睛,仔细聆听,想像一下,你的脑中会出现怎么样的画面。(音乐中师范读全诗)

2、你觉得这秋天的声音美吗?生:秋天的声音很美。

师:这节课,我们就一起来听听秋的声音吧,出示课题《听听,秋的声音》,请学生读课题,读得美一点。

二、欣赏朗读,感受诗情。

1、学生初读,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生字可以多读几遍。

2、检查

3、感知内容:你在诗中听到了哪些声音?学生回答

4、你最喜欢的是哪种声音?

(1)、“刷刷”是黄叶道别的声音,(看课件)

黄叶从树上一片一片地掉下来,你看着像什么?黄叶对大树妈妈说:“ ”哦,你能用你的朗读把它们的飘飘洒洒表现出来吗。呵,多美的黄叶啊。

(2)“蠷蠷”蟋蟀振动着翅膀,和阳台告别的歌韵。蟋蟀要到哪儿去了呀?(看课件)

蟋蟀在唱着“ ”朗读指导

(3)一排排大雁追上白云,撒下一阵暖暖的叮咛:“ ”他们在说些什么呢?(课件)舍不得走,因为这儿的秋天很美丽。朗读表现。

(4)一阵阵秋风掠过田野,发出“ ”的声音,(课件)这是秋风送来的丰收的歌吟。秋风吹过,田野里 果园里 ……人们的心里

(你能用朗读表现么?)配乐朗读1----4节。

三、听听,走进秋,走进这辽阔的音乐厅,你好好去听秋的声音,你还能听到哪些秋的声音?

学生发散说,师引导到诗歌的形式,为写打下基础。用听听,秋的声音……这样方式来说。

师:是啊,秋的声音,我们已经说了好多,还有好多好多……把你听到的声音也像这个小诗人一样把它们写下来好吗?

出示:听听,秋的声音 四人小组合作,写诗,每人一段,合成一首

展示:把小组合作写的诗,有感情地朗读给同学听,要把自己的心情也展示出来。

师小结:是啊,秋的声音,在每一片叶子里,在每一朵小花上,在每一滴汗水里,在每一颗绽开的谷粒里,听到秋的声音,我们的心里多么——()

就用我们的朗读来表达我们的喜悦吧!

布置作业。

1、为自己写的诗配上画。

2、搜集有关秋的诗歌,画面,歌等

3、感受秋天写诗:看看,秋的色彩————

闻闻,秋的味道————

教学反思:

第三单元的语文可真应景!当秋天踩着落叶诗意地走进我的视野时,课文里也开始秋意飘飞。

北方的四季分明,—入秋,阳光的颜色就变了——变得金黄金黄,十分悦目,呃……像个和善的老头儿。在上班时,我时常闭上眼细心地聆听秋叶“唰啦啦”飘落的声音。没想到这一习惯竟不知不觉被学生学了去……

上《听听秋的声音》时,我就改变了策略。实在也巧的很,我写完课题,窗外正好吹过一阵风,“唰啦啦!”这纯自然的音乐激活了我的心。我惊喜地喊:“你们听,这是什么声音?”“风吹落叶”“风声……”

调皮的同学站起来喊:“秋的声音!”一个有趣生动的导言就自然地生成了……

学生们是闭着眼听完我的范读的。这首小诗打开了他们思路,竟使有的学生听到花开的“啪嗒”声,农民丰收割稻的“唰啦”声……

惊喜在秋之声中,不断涌现……它们时而在窗外寻找秋天的影子,时而闭上眼回忆自己海边的、山里的童年……我的学生来自“五湖四海”,他们的童年比我的童年更加色彩斑澜…… 看来自然是最好的老师,窗外已有满眼秋色,又何须我苍白的语言……

下课了,还有许多孩子围着我讲秋天……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设计

二年级语文学科工作计划

小学语文教学设计的实践与思考论文

关于音乐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单元教学设计心得体会

九年级语文科目教学计划格式

2022初中语文教师教学工作计划

高中语文读写的特色教学(网友来稿)

国学礼仪教材培训心得体会

初一语文上册教学计划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读后感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小学语文单元整体教学构建艺术》读后感(精选19篇)】相关文章:

小学四年级第二学期语文学科教学工作计划2022-09-22

第二学期小学语文工作计划2022-05-05

初一语文教研组第二学期工作计划2022-05-06

新学期语文教师年度工作计划2023-12-17

小学语文工作计划2022-05-30

小学语文三年级备课组工作计划2023-05-20

一年级语文组教研工作计划2023-08-26

六年级上册语文老师工作计划2023-05-12

―学年度第二学期化学科培优工作计划2023-11-10

对作文教学现状与对策的思考论文2022-09-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