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读写的特色教学(网友来稿)

时间:2022-07-23 05:28:35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高中语文读写的特色教学(网友来稿)(精选16篇)由网友“一秤金”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高中语文读写的特色教学(网友来稿),欢迎阅读!

高中语文读写的特色教学(网友来稿)

篇1:高中语文读写的特色教学(网友来稿)

作者:叶敏 邮箱:gxjs@163.com

《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语文教学大纲》(试验修订版)中明确指出高中语文教学目的是:要在初中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学生正确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水平,使他们具有适应实际需要的现代文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和口语交际能力,具有初步的文学鉴赏能力和阅读浅显文言文的能力。简而言之,也就是说要进一步提高高中学生语文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但是就目前的状况来看,语文教学的前景不容乐观:一方面由于我们许多语文教师对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对语文教学任务不够清楚,尚未确立学生的主体意识,把课堂教学看作就是内容加说教,分析为核心。我们培养出来的学生,乃至大学中文系毕业生,要交际不会说,要通信不会写,一篇文章错别字甚多,语句不顺,意思表达不清。其问题好象出在作文上,实质根本就在阅读上;另一方面,在“应试教育”大环境和呆板教学小环境影响下,许多学生对语文课不感兴趣,并且有相当一部分学生的阅读对象停留于小书摊的卡通漫画系列。为此,我们展开了一个课题研究:以阅读、朗读、写作为途径,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习惯,提高学生的各项语文能力。

整个课题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朗读为主,激发学生的阅读和写作兴趣。

古人就有“熟读百遍,其义自见”“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等说法。读是学生课堂语言实践的主要形式,是理解课文内容的重要手段,也是读书能力的一种重要标志。“语文”,叶圣陶同志解释说:“口头为语,书面为文。”通过朗读训练,还语文教学的本质,使语文教学返朴归真。

朗读训练要求课内和课外两者有机地结合,两者相辅相成:课堂上教师的范读和听录音,引导学生把所学的语文知识转化为理解与运用语言文字技能;课外的朗读欣赏彻底摆脱了考试的束缚,纯兴趣地朗读又促进了朗读兴趣的培养。在朗读训练中,学生会逐渐地不满足停留于听觉上的享受,会要求深层次的、全方面的品味,这样就进入阅读训练的状态;到一定时期,学生又就会不满足于读别人的好文章,自然而然地进入了写作这一课堂。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指出:“一切有成效的活动须以某种兴趣为先决条件。”乐读促进善读,善读的成功体验又强化激励学生的乐读。

在这一阶段,重点安排了一次朗读比赛。由于前面已进行了充分的酝酿,学生积极准备、踊跃报名参加,并提出“配乐”的建议。因为人数的增加,我们不得不先安排选拔赛。比赛结束后,我们又利用课外时间把比赛的录像对全体学生进行播放,及时巩固成果。

同时,我们开设了阅读课、举办了文学社,对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进行初期的指导,使学生养成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学生从一开始随意阅读,逐步产生兴趣,爱上阅读课,教师有计划有步骤地指导阅读方法:阅读内容的选择(有目的有计划地推荐读物。要给学生推荐那些思想内容健康、能鼓舞学生上进、语言文字规范堪为楷模的读物。读物的内容和形式,尽可能与课文有联系,使课内课外相互促进,同时要适合学生的年龄特征、心理特点和阅读水平。读物的种类和类型尽可能要广泛多样,使学生广采博收,扩大知识面)。读书卡片的制作、摘记的内容等等。

经过一个学期的训练,学生的语文学习能力有了普遍提高,学生也爱上了语文。(详见“阅读问卷调查表”)

第二阶段:阅读为主,完善阅读方法,提高阅读能力。

阅读要求眼到心到、入情入理,要求读者调动自己的生活积累、文化积淀、情感体验来获得对文章的感悟。阅读过程的身心投入,使得读者在阅读写景状物、叙事写人这一类文章中如临其境、如睹其物、如历其事、如见其人,在生动而丰富的体验中感受,在细致而具体的感受中领悟。这种阅读过程的身心投入,使得读者在阅读立论明理、诘难思辨这一类文章中知其论、析其理、辨其言、议其例。在课堂阅读教学过程中,教师通常运用朗读、默读、速读、口头复述、背诵、精读、评析等多种形式对中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但是,由于课堂教学时间和教学容量的限制,教师不可能在课堂中使所有的学生都完成阅读任务,都取得良好的效益。因此必须加强课外阅读。自古以来,教育家们就十分重视课外阅读。课外阅读不仅是课内阅读的补充,而且对课内阅读会起到强化和促进的作用。同时,学生在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就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在第一阶段的基础上,继续指导学生的阅读方法,使之不断完善和巩固。主要的措施是:及时检查评比课外阅读的成绩。其形式大致有:调查统计阅读篇目、字数、笔记、卡片等;举行阅读竞赛、读书报告会、经验交流会等;展览优秀的读书笔记、卡片、经验,评比表彰课外阅读积极分子。

在这期间,统计阅读卡片,展览优秀的卡片,举办交流会(介绍一本好书或好杂志),进行阅读竞赛,通过多种方法巩固并进一步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进而带动语文综合能力的提高。

第三阶段:阅读和写作并进

离开了阅读,写作将成为无源之水,很快就会枯竭;脱离了写作,阅读也将永远无法枝繁叶茂。所以在重视阅读的同时不能忽视写作的训练,尤其在阅读能力已提高到一定阶段后,如果还是只“读”不“写”,或者重读轻写,势必导致阅读能力的退步,写作是阅读的再现和升华。

学生在阅读过程中潜心揣摩、细心感受,从中获得身心愉悦,自然有许多感觉和领悟,需要通过写作来渲泻;另一方面,借鉴了作者观察问题的角度,认识事物的方法,谋篇布局的思路,表情达意的技巧,从中学习运用语言文字的门径,学生也跃跃一试。指导读书笔记的写作,张贴交流;进行专题阅读活动,试写专题论文。

课堂教学阅读了《雷雨》中的一幕,课外组织学生观看电影《雷雨》和剧本《雷雨》,在阅读课上又引导学生阅读关于《雷雨》的评论文章,从而学生对《雷雨》产生了浓厚的兴趣,纷纷展开研究和探讨,教师再加以指导,完成了一组颇有深度的论文。

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提高了,在无形中也有利于他们在课外阅读时舍弃或抵制那些观点偏颇、结构凌乱、故事雷同、文字拙劣、品位低下的粗制滥造的文字垃圾,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世界观。

在加强书面作文训练的同时,也加强学生的口头作文训练。利用课前的十分时间,来个片断写作;在动笔写作之前,先动口;举办演讲比赛等等多种方法,不仅使作文的形式变得多样化,多方位地进行训练,也使学生兴趣不减,而且同时又加强了朗读训练,提高了学生对语言的驾驭能力。

三个阶段的语文综合能力训练,学生受效明显:平均每人制作了一百张的阅读卡片,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能正确地阅读和初步鉴赏一些文学作品,有感情地进行朗读;写作也从过去的“怕”变成现在的“乐”,甚至有的学生一周能写上三篇高质量的好文章从目前的收获来看,完全可以进入第四阶段的高考训练:再次进行交流活动,张贴交流中最精彩的内容并加评;进行高考有关的专项阅读,归类整理:同时利用阅读积累的资料,进行高考作文的训练。但是由于多种因素的影响,就此结题。

[高中语文读写的特色教学(网友来稿)]

篇2: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论文

高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论文

摘要:

目前,我国写作教学的现状是在教学中将读与写分离。针对这种情况,文章从加工教材、积累资料,学习课文,提高技巧,写前指导,点拨思路,比照课文、以课文评作文等角度,研究语文写作教学中如何将读写结合。

关键词:

阅读教学;写作教学;读写结合

教育家叶圣陶先生说:“阅读是吸收,写作是倾吐。倾吐得如何显然与吸收的程度紧密关联。阅读与写作是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然而,当前中学写作教学的现状是读与写往往分隔为两个互不相干的“领域”,课堂上忙着进行课文教学,让学生在课外完成作文的写作。即便学生在阅读或写作中耗费了大量的时间与精力,其写作能力依然难以令人满意。鉴于此,文章对读写分离的原因进行简要分析,并提出相应的“读写结合”措施策略。学生写作文常常无物可写、技法单一,笔者认为主要有以下三个方面:一是生活体验不足,缺乏生活常识。生活是写作的源泉,看似平淡的生活中蕴藏着无尽的宝藏。作文应该是学生对生活的观察、思考的记录,善于观察思考才能因小见大,从而挖掘出耐人寻味的主题。高中学业的繁重和升学的压力使得学生大部分时间都是在校内度过,少有时间和机会去体验生活、感受生活。大多数学生不是缺少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而是缺少生活体验。二是阅读面狭窄,写作素材匮乏。学生阅读局限在知识点的机械学习和掌握上,阅读面狭窄,影响学生信息的获取以及知识的积累,对写作没有实际的帮助;许多学生在初高中阶段也没有得到较好的阅读能力训练,致使思维的活跃度不够,即使有生活素材也不善于思考挖掘深意,不知怎样发现生活中的亮点。三是教师本身缺乏写作的实际经验。《孟子尽心下》曰:“贤者以其昭昭使人昭昭,今以其昏昏使人昭昭。”语文教师缺乏必要的阅读与写作理论知识,未能通过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提高学生的阅读兴趣,有效促进学生写作水平的提高。在中学语文教学课堂中,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相互依存的,阅读教学可以应有效促进作文教学。那么,如何做到有效的“读写结合”?

一、加工教材,积累资料

目前,入选课本的语文教材,都是精挑细选下来的,有的文章用了好多年都未曾更改,堪称各时期各领域文章中的典范,其中包含了精妙的写作技法。这些文章为作文教学提供了大量的写作素材,为学生写作资料的积累及加工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条件。以《烛之武退秦师为例》为例,从不同的角度对课文进行加工,可以使课文材料巧妙地运用于不同主题的作文之中。1.烛之武角度:“责任”“顾全大局”“爱国”“国家利益高于一切”。2.郑伯角度:“知错能改”“责己恕人”“能屈与伸”。3.“以退为进”“换个角度看问题”。总之,教师若引导学生从教材中积累资料,不仅可以让学生将中学阶段所学之课文变成作文写作的论据材料,而且可以让学生在对课文材料的深加工之中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

二、学习课文,提高技巧

入选教材的课文,经历了多方的验证,必然是文质兼美的优秀篇章,无论是立意选材、遣词造句,还是在谋篇布局、语法修辞,都是学生写作学习的典范,为学生提供了大量的范文、范段、范句,是作文练笔的最佳参考。因此,教师应该对课文教材的写作技巧进行深入研究,结合课文的写作特色,指导学生及时运用阅读所学的知识进行写作,帮助学生在课堂阅读中积累丰富的作文素材,掌握课文中的`写作方法,提升自己的阅读与写作能力。例如,在教授朱自清的《荷塘夜色》时,可以让学生学习叙述明暗线交织的双线展开方式;《劝学》可以让学生学会巧妙的比喻论证方式;《六国论》和《伶官传序》可以让学生学习其中的对比论证方式;《林黛玉进贾府》可以让学生学习人物形象塑造技巧;《林教头风雪山神庙》可以让学生学习环境描写及伏笔的巧妙设计等。实践证明,这种在课堂上呈现出来的以读促写、以写代读的教学形式,能让学生在领略经典作品的魅力的同时,获得更多的写作技能技巧。这样,教师教活了,学生也学活了,从而实现了读写双赢。

三、写前指导,点拨思路

近几年,盛行在材料作文中增加任务驱动指令,让考生在真实情境下发表看法,对事件进行具体情况具体分析。这对考生提出了较高的写作要求,需要学生做更多的阅读、写作的积累。鉴于此,教师进行写作思路点拨、方法指津时,可以引导学生把从课文中新学到的写作知识、写作技巧,及时通过写作实践内化为写作能力。如苏洵的《六国论》虽是古文,但其精巧的论证布局是议论文结构借鉴的典范,尤其对任务驱动型作文写作的思维导写有启发价值。笔者将其中的思维模式归纳如下:1.开篇用简洁的语言转述材料,然后提出自己的观点(看法)。2.紧扣观点(看法)就事论事,进行简要阐述,强化观点。3.文章主体部分进行多方位多角度的分析。或正反论证,或因果分析,或假设分析,或道理论证等。4.进而联系实际,提出相应的解决问题的措施。5.结尾部分再次呼应材料(题目),总结全文,升华主旨,或呼吁劝勉。另外,像《劝学》《游褒禅山记》等课文的谋篇布局形式,都是中学生写作可以学习借鉴的。

四、比照课文、以课文评作文

常规的作文教学,通常是教师布置作文题目,审题指导,接着学生开始写作,学生完成后,教师进行批改等。最后,教师将本班学生作文中存在的问题,进行收集、分类整理,集中讲解。这样的写作教学,看似教学重点突出、针对性强,但学生收获甚微。究其原因,在于讲评的过程容易出现“空”对“空”的现象,即使教师能从学生的写作选出部分所谓的范文(优文),但学生常常无法从中得到有效的启示。鉴于此,笔者以为,充分利用教材课文的艺术特色,进行写作安排,并将学生平时写作中存在的优缺点带到日常的课文教学中去,渗透到课堂中进行讲评,转变观念,变“教课文”为“用课文教”,这样会有更好的教学效果。比如,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针砭时弊,破立结合,因果论证、比喻论证,深入浅出地阐明了批判继承和借鉴文化遗产及外来文化之观点,堪称议论文写作的典范,为高中声学习议论文的写作提供了诸多的启示。因此,进行议论文写作指导,可以引导学生借鉴文中的先破后立的构思、比喻、正反对比的论证方式等,讲评时可以把学生作文中存在的篇章结构、论证方式等方面的问题同课文作比照,引导学生发现之间的差别,领略巧妙安排篇章结构,恰当运用论证方式等的重要性,让学生不仅明白所以然,更有模仿借鉴的对象。充分利用课文的篇章构思、论证方式等讲评作文,不仅可以让学生在对比中看到自己作文的瑕瑜,也能使学生们从中受到写作的启迪,能提高学生欣赏课文的能力、学以致用的能力、乃至写作能力都能同时得以提升,可谓“一箭多雕”。提高作文教学水平的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加强高中语文教学中的“读写结合”无疑是一个重要而成效明显的做法。在中学的语文课文教学中加强对中学生作文写作的实践,把课文“阅读”和作文“写作”通过适当的方式,将二者有机地融合在一起,语文课文教学重在“阅读”,作文教学重在“写作”,阅读是写作的基础和借鉴,写作是阅读的升华和创造。在积极推行新课改,追求课堂效率的今天,我们应该在语文课文的教学中适当关注文本的篇章构思,适当重视技巧手法的学习,教会学生在分析教材中文章的各种妙处的同时,懂得运用类似的手法让自己的作文展现出同样的妙处,甚至更胜一筹。

总之,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教师要“读写结合”,善于挖掘教材中有关写作知识的教学点,巧妙地带领学生在阅读学习课文中积累写作技巧、写作素材等,培养学生写作的创造性思维,让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课文阅读中得到提高和升华。

参考文献:

[1]杨李梅.中学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研究[D].昆明:云南师范大学,.

[2]俞发亮.议论文课时写作教程[M].内蒙古:内蒙古文化出版社,.

[3]王召强.主题写作十二课[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4]张宏礼.语文知识的内化外显——浅析初中语文读写结合教学的策略[J].语文教学之友,2014(7).

篇3:高中语文读写教学研究论文

高中语文读写教学研究论文

一、当前高中语文写作训练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写作训练过程中写与读分离。学生只有积累了充足的素材之后,才能写出好文章,而阅读是学生积累素材的重要方式。但是从当前多数高中开展写作训练的情况来看,很多情况下教师将写与读完全分开,并没有正确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积累写作材料,而是在训练中过多讲授写作技巧。写作技巧对于写作固然重点,但若没有充足的阅读材料积累,其最终带来的写作效果必然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2.写与读互相限制,学习效率较低。写作与阅读贯穿到整个语文教学当中,是整个高中语文重要的教学内容,读与写之间相互促进、相辅相成。但从当前高中语文开展读写的实际情况来看,多数情况下,两者处于低效的工作状态,写作与阅读相互限制、相互分离,这对于提升高中语文写作训练效果有着较强负面影响。

二、高中语文写作训练过程中将读写教学整合的必要性

写作和阅读有着较为密切的联系,学生阅读材料的多少与其最终展现出来的写作水平有着直接的关系,同时,写作在一定程度上也有助于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高中语文读写教学整合的写作训练模式策略:

1.尊重学生的主体感受,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每个学生均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教师在对读写教学整合时,对于学生的内心感受应做到充分尊重,特别是在学生读完谋篇文章之后,应当给学生充足的思考空间与时间,让其对自身读的内容进行深入的反思,加深对文本的研究,分析其中存在的.自身在写作训练过程中可以借鉴的内容与包含的与包含的语言技巧。对于同篇文章的阅读,每个学生均有着不同的感受,这更加要求教师不能用自身统一制定的标准去开展读写整合教学,同时这个过程中教师对学生应多采用鼓励、赞美的方式,充分认识到高中阶段学生多数人仍旧处于青春期,过多的批评与指责必然会引起学生对写作的反感。

2.全面增强教师的读写结合意识。在进行写作训练时,教师在对读写进行整合的过程中,其整个过程的引导者与组织者,因此,教师只有具备较强的读写结合意识,才能够更好引导学生的读写结合。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教师首先认识到为了提升写作训练效果,需主动提升自身语文素养,对自身读写整合教学方式的开展进行深入反思,在日常工作与生活中通过开展广泛阅读的方式来不断提升自身的知识储量,同时自己也主动写作,只有自身做到读与写的真正结合,对于读写教学模式中所含的奇妙之处才能更好理解,对其中所含的要点与技巧才能有更深的认识。其次,整个过程中学校应当全面增强教师队伍的建设水平,可通过定期或者不定期的邀请读写结合方面有着较高造诣的学者来学校进行讲学,实现对教师读写结合能力的有效培训,同时该种方式也可以在学校营造出浓厚的读写结合氛围,这对高质量开展读写结合教学是非常关键的。此外,各大高中还应当从自身实际情况出发,将自身的优势充分发挥出来,主动多开发一些符合本校读写整合教学开展的教学课堂资源,从而有效补充其中所含的不足。

3.构建其师生沟通桥梁,建立多元评价体系。在进行读写教学整合写作训练的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充分沟通是提升训练效果的关键。整个过程中教师还应当构建出多元评价体系。这也是提高学生作文能力的一个十分重要的环节,过去的作文评价方式,把评价的结果和评价的过程完全割裂开,并不会主动激发学生的反思意识,这对学生写作能力的提升是极其不利的。全面提升学生的语文素养,是评价的根本目的。评价要有利于鼓励学生对课程的自主选择,促进每个学生的健康发展,要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个性化要求,采用灵活多样的评价方法。

三、结束语

在高中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写作教学是重要的教学内容之一,同时也是高考对学生语文素养重点考察内容。在进行高中语文写作训练过程中,其中存在的问题仍旧较多,全面强化写作训练过程中读写教学结合对于提升写作训练效果非常重要。因此,这就要求教师在具体教学的过程中,应当从自身写作教学的实际情况出发,采取针对性策略增强读写教学整合的写作训练实效性。

参考文献:

[1]刘梦娇.语文教学中几个问题的再认识———高中语文教学品质现状引出的思考[J].杨凌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01):64-66.

[2]李金云,马欢.当前高中语文教学研究的探索与反思———以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高中语文教与学》为中心的分析[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2015,(05):123-130.

篇4:高中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之读写

高中语文学习方法:语文学习方法之读写

很大一部分同学可能不知道高中语文学习是学什么?我个人认为语文学习实际上就是提高语文素质和语文能力的一个过程。那么语文素质和能力是如何提高呢?纵观我身边几个语文比较好的同学我发现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阅读量大、阅读范围广,而且一边读一边写,经常写读后感。如此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读写与语文素质和能力提高有莫大的关联。

首先了解一下何为读?何为写?读既是阅读和理解,写既是书写和作文。

读,可以培养语感。好的语感对语言的学习是非常重要的,比如“一段话里面为什么用这个词语而不用另外的一个词语”,“这是一个病句”,在很多时候,我们都不用去问“为什么”,语感都已经告诉我们原因。而语感的培养就是在于我们平时点点滴滴的“读”所积累的。

读,是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一个有效途径。这里所说的“读”,并不仅仅是指把文章朗读或默读一遍,而是还要包括思考和识记等内容。换言之,读,应该是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过程。学习一篇文章,需要从哪些方面入手?概括起来就是:第一,解决“写了什么”的问题;第二,解决“怎么写”的问题;第三,记忆文章中的精彩语段和词语。这三个方面其实就是在说一个动口动脑动手的问题。在一篇文章的学习过程中,能够有意识地去解决好这三个问题,这才是“读”。也只有这样,才可以提高自己的阅读理解能力。

读,也是一个积累语文基础知识和作文素材的手段。涉猎广泛,见多识广,胸中自有“丘壑”。这样,在作文的过程中,就不会感觉自己无话可说,写出来的文章也不会空洞干巴,而是洋洋洒洒,言之有物了。

既然“读”有这么多好处,那么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就从重视“读”开始吧。

写,在书写方面,高考考纲有明确的要求:作文一类卷书写美观,二类卷书写工整清楚,三类卷比较工整清楚,四类卷书写潦草。高考从开始,山东单独命题,语文实行网上阅卷。这就对书写有了更进一步的要求。所以无论是高考考纲还是山东语文网上阅卷,都在告诉我们一个信息:必须把字写好。

退一步说,要求所有的人都达到美观的程度,也不现实,但是书写工整清楚,避免潦草,这却是我们每个人都能够做到的。也许有人拿“写工整了会影响答题速度”之类的话来给自己的书写欠工整找借口。是的,在你认真书写的最初阶段,它是会对你的答题速度有一点影响的。可是我们总不能因为还有下一次的“流感”,就不去治疗这一次的“重感冒”了吧?明明知道书写不过关会影响到语文成绩,我们又怎么敢不去重视呢?

其实,要做到书写工整并不难。我们的汉字是方块字。这句话对我们就是一个启示:方者,方也。就是要在“方”上动心思。你的字写得横平竖直了吗?你的字左上角与左下角、右上角与右下角在一条线了吗?还没有?那就从这两个方面着手吧。相信不用多长时间,你自己写的字你自己都不敢认了,你都不敢相信你会写得这么好了。

写,在作文方面。虽然说,文无定法,但是作文还是讲究一点“法”的'。在这里,首先要澄清一个问题。应试作文与平时写的文章是有区别的。平时写的文章,我们是去“品味”,而应试作文往往是浏览的。浏览与品味就有了质的区别。所以写应试作文非注意一点应试技巧不可。比如文章开头,单刀直入,开宗明义,一开篇先让读者明白你在写什么,这点很重要。否则,看了半天了,读者还云里雾里,不知道你要说什么。这怎么可以呢?文章主体部分一定要围绕中心去写,一定要言之有物,这些最起码的要求必须做到。到了结尾部分,对所要表达的主旨最后再强调一次,加深一下读者的印象。这样,一篇文章也就大功告成了。

有人把写好作文总结为两句话:动之以情,晓之以理。这两句话的意思就是,如果你的文章,写成记叙文时,很好地解决了“动之以情”的问题,写成议论文时,很好地解决了“晓之以理”的问题,那么你的作文问题也就解决了。

那么怎么才能写出“动之以情,晓之以理”的作文呢?就写好议论文的问题,上文已经有所涉及,所以这里重点谈写作记叙文的问题。

写好一篇不足千字的应试记叙文,有几个问题应该引起我们的注意:

① 调动情感的问题。做好作文的准备工作,这是一个大题目,里面大有文章可作。比如选材的问题。如果选取一些自己比较陌生的材料去作文,就很难调动起自己的创作情感,所以就要有意识地选择一些比较熟悉的材料,最好是发生在自己身上的或者是我们生活的环境里的一些人或事。还有一个尽快入题的问题。150分钟的语文考试划给作文的时间在一个小时左右,那么我们从审题立意到开始动笔,时间最多不能超过15分钟,当然也不能少于10分钟。在这段时间里,我们不仅要考虑文章的立意、布局谋篇,更要把自己的情感调动起来,让自己“走进”所要记叙的场景之中去。这种“身临其境”正是情感被调动起来的表现。

② 截取生活片断,借助“主旨”这根红线,连缀成篇。这是由作文的篇幅所决定的。一篇千字文章,不可能把事情的始末全部交代清楚,就是能够交代清楚,也只能是叙述故事的梗概。这样,不仅内容不厚实,而且还缺乏生动性,不可能“以情动人”。而截取生活中的几个典型片断,进行具体细致的描写,则可以避免此类情况的发生。

③ 描写还是叙述的问题。叙述故事情节,往往容易出现语言干巴,欠生动的现象,这样就达不到“以情动人”的目的。所以在记叙文的写作中,最好采用描写的方式,即抓住生活中的三两个特写镜头,进行具体形象生动的描绘。我们知道,对事物的描写,越具体了就越形象,从而也就越生动。

最后,再提一个建议:充分地利用课文。

既然提高阅读理解能力的有效方法是“读”,那么从这个意义上讲,只要广泛地阅读就可以了。是的,除了快餐式的文章,还有那些垃圾式的文章之外,我们读什么文章都可以。

但是,读课文有读课文的好处。第一,课文是你的无声的老师。我们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对“写了什么”“怎么写的”,思考的正确与否呢?如果无人请教,我们将无法确定。可是如果我们去读课文,就不会存在这些问题。每篇课文都有阅读指导,课文之后还附有一些注释,它们可以给我们解疑答惑,帮助我们积累知识。既然除了快餐式的垃圾式的作文之外,读什么都可以,那么我们为什么不选择课文这个最有力的工具呢?第二,课文大都是一些典范作品,不需要我们再去浪费时间挑选。第三,高考的出题原则是“题目在课外,答案在课内”。就是仅仅从这个意义上讲,我们也得重视我们的课文啊!

综上所述,我想同学们只要坚持了读和写,结合上面所说的就一定可以提高语文能力和素质。

篇5: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尹 梅

(湖南省宁远第一中学)

摘 要:《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对高中语文阅读教学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读写结合成为提升学生语文综合素质的关键。结合语文教学理论和自身教学经验,从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和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两个方面阐述了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策略,以期对现代语文教学有所帮助。

篇6: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读写结合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该让学生在积极主动的思维和情感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维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读与写的结合在高中语文阅读教学中有至关重要的作用。“阅读是读者接受别人的语言刺激,把声音或文字转变为意义的过程,它包括语言识别、句法分析和语义分析、推理、语义整合等环节。而写作则是作者把意义变成文字的过程,包括用词选择、句法组织或语义组织等活动。”众所周知,在语文阅读教学中,读写二者之间是相辅相成、密不可分的关系。因此,教师应该在了解学生知识体系的基础上,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安排阅读与写作,培养学生的阅读鉴赏能力和语言写作能力,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升。

一、在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积累学生的语文素养

1.丰富知识与材料。叶圣陶先生曾说:“语文教材无非是例子”,旨在强调不要死读书、死教书,语文知识是教不尽的,语文教师需要在阅读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凭借语文教材中的例子,举一反三。

丰富的知识与材料是写作的源泉。知识与材料来自于阅读的积累。这里的积累,并不是简单的摘录与强行的记忆,而是需要内化,充分发挥语文教材中例子的作用,将课外阅读与自己的已有知识相融合,进而在写作的过程中将日常积累转化为写作素材。

2.培养感悟的能力。感悟,顾名思义,是由感受和领悟组成。感受侧重于情感层面,反映的是人的感性认识,领悟则进入了更高思维的层面,反映的是人的理性认识方面。对于高中生而言,感悟是其必须具备的一种能力,它反映着学生的思想、文化、人格等方面的修养,是学生认知、辨析、见解等方面才能的体现。感悟贯穿于整个阅读过程中,是提升学生语文素养的重要因素。因此,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的感悟能力,知道学生在阅读期间保持“善疑”的状态,从阅读材料中跳脱出来,与自己的思考、评判相融合,引发思想的火花。这是阅读的一种价值体现,同时也是对于阅读的升华。

3.培养学生的语感。如果说语言是把人和社会、文化联结起来的纽带,那么语感就是把人和语言联结起来的纽带。古今中外优秀作品的语言都是经过精心加工、磨砺而成的,因此阅读经典作品,总结语言规律,是培养言语能力的一种有效手段。古人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阅读,其实就是在模范作品中去寻找具体的法度原则。通过大量的阅读,细细揣摩精微之处,心领神会,自然会锻炼出灵敏的语言感受能力,到自己写作时也能准确把握、运用自如了。

二、在阅读教学中读写结合,积淀学生的人文素养

人文性是语文学科的基本性质,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规定,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要注重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和审美情趣,在阅读中要珍视学生的情感体验,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同时也指出,学生写作时应感情真挚,力求表达自己对生活、社会、自然的独特感受和真切体验。

可事实上,我们发现许多同学在写文章的时候,恰巧缺乏的就是真情实感,这并不是因为学生自身缺少真挚的情感,而是学生不知如何提炼与表达。这与其审美境界的高低不无关系。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说:“古今之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经过三种之境界。‘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此第一境也;‘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此第二境也;‘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此第三境也。”在投入真情实感的基础上,一篇好的'文章的形成还需要作者具有不俗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境界。这样不仅可以引起读者的兴趣,还可以使读者产生共鸣。

广泛的阅读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文化精神的浸润和陶冶,进一步提升他们的审美情趣和审美境界。在阅读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挖掘教材中蕴涵的语文素养,在对语言的品位、思路的探究与主旨把握的教学过程中,应以整体感悟为目标,适时地加以道德观念、价值判断、审美能力等的训练,引导学生积累、感悟,陶冶学生的情操,为学生“打下精神的底子”,从而全面提升他们的人文素养。

总之,要提高语文阅读教学的实效性,提升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就要着眼于实实在在的教会学生阅读,实实在在地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这是一个语文教师的职责,也是新课改背景下每个人需要努力的方向。

参考文献:

蒋独见。语文阅读教学中学生质疑能力的培养[J]。渝西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02)。

篇7:高中语文如何教学

1高中语文如何教

一、巧妙下批语

“语文教师给学生写的作文批语会影响学生一辈子的”。语文老师的作文批语是对学生写作能力和人文关怀的双重评价。学生最不喜欢的是那种苍白无力、不痛不痒、模棱两可、缺乏个性的僵死批语,对于这样的批语,学生消极对待,长此以往,写作的热情就会减少。笔者认为,作文批语应以热情鼓励,激发兴趣为主,批语要精当,要具有启发性、探讨性、导向性、要切中要点。针对班上几十个学生还要尊重个体水平的差异,尤其对中下等作文水平的学生更是要精批,这里所说的精批不是说让老师把原作文改得一塌糊涂,下大篇批评性的话语,而是说老师要巧妙下评语,要以正面评价为主,适当运用“皮格马利翁”效应点燃学生的写作热情。有人说一句表扬的话抵得上十句责骂。所以教师要善于努力发现这些学生的作文中写得较好的地方,哪怕是一句话,一小段都应加以表扬。陶行知“千教万教教人求真,千学万学学做真人”。作文即做人,中学教学论文语文教师在作文批语中还应给予学生人文关怀,教会学生生存和做人的道理。

二、建立开放的阅读观

回到写作的本原,写作不就是一种表达吗?也即写作就是用文字记载与刻画自己对生活的认识、感受和期待。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有生活就会有写作。有些学生将写不好作文简单地归因于生活的单调与枯燥,认为每天过“三点一线”式的生活不可能写出生动的内容来。殊不知作文水平的高低最终还是取决于心灵表达的深浅与厚薄。所以要起真正提高写作水平,就要扩大自己的写作空间。空间大了,材料丰富了,写作也就容易了。“读万卷书,行万里路”,从古至今都是文人追求的一种上佳境界。所以一定要建立开放的阅读观,既要关注课内,更要关注课外。让学生在课外书籍中,构建自己的精神家园。我们应该认识到让学生多读实际是让学生与智者对话、与作家交朋友,是用最好的精神食粮滋养他们干涸的心灵。

2教高中语文的方法

一、在名著阅读、生活体验和表达交流中培养“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

语文活动是学生形成审美体验、发展审美能力的重要途径。“审美鉴赏与创造”是指学生在语文活动中体验、欣赏、评价、表现和创造美的能力及品质。这一素养的培养有三个要求:①要求学生能感受汉语汉字独特的美,表现出热爱祖国语言文字的感情;②要求学生能够感受和体验语言文字作品所表现的形象美和情感美,能欣赏、鉴别和评价不同时代、不同风格的语言和文学作品,分析其思想情感和语言特点,具有正确的价值观、高雅的审美情趣和高尚的审美品位;③要求学生能够运用语言祖国语言文字表达自己的审美体验,表现自己对美好事物的情感、态度和观念,表现和创造自己心中的美好形象,具有创新意识。

(1)把握审美思维的特征,培养审美想象能力

审美活动在本质上是形象思维活动,它受一般的认识规律约束,不同于抽象的逻辑与推理过程,很难用一般的逻辑语言来概括,而是需要通过生活本身的形象规律来实现。所以在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过程中,需要培养学生的审美感知力、想象力、理解力以及创造力。正如爱因斯坦所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一山一水,只要审美主体感知后,加以想象,无声的文字符号就会变成充满激情的语言,无形的画面就会变成栩栩如生的景观,隐匿于字里行间的美就会自然地跳脱出来。通过想象,使那些“见所未见,闻所未闻”的形象鲜活起来,并通过自己的想象与理解,再造审美形象,完成审美创造。审美想象力越丰富,对审美对象的再现也就越真实,学生对审美形象的再创造就越具体,学生的知识宝库就越丰盈,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的基础也就越厚实。

(2)通过阅读、体验和写作培养审美鉴赏与审美创造能力

我们所说的阅读,既指“篇”的阅读,更强调“本”的阅读。“本”与 “篇”相比 ,其篇幅更长,主题更复杂,意蕴更丰富,更能锻炼人的思维能力。所以,教师应引导学生通过“整本书阅读”的过程发现美,体验美,鉴赏美,评价美。学生从“整本”名著中汲取信息,丰富语言,比较对照,融合已知、浸入情感,使“整本”内容与成长经验相融合,使“整本”思想与个人思维相融合,使“整本”已然与所憧憬的未然相融合,从而获得人生感悟,获得情感体验,获得精神享受,获得自由想象,使阅读因升值而成为了真正意义上的“悦读”。

在阅读中感受美不是语文美育的终极目的,中学生在长期欣赏文学形象之美,熏染科学严谨之美的基础上,还应该拓展视野,体验生活中的真善美,体验自然万物的真实美,并学会融入自己独特体验和独立思考的创意表达,富有创意地表现美和表达美。

二、多管齐下培养和提升学生的文化素养

语文教学应运用多种手段和方法传承民族文化,实现民族文化自觉,树立民族文化的自信。

首先,要以敬畏之心识记和书写规范的汉字。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因其承载着中华文明和传统文化而成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学习语言文字的过程,也是汲取中华文化滋养的过程。但由于电脑和智能手机的普及,人们的书写越来越依赖于键盘,五笔字型和拼音输入系统,却严重影响了人们尤其是学生对汉字的识记。加之近年来各省市语文高考试题包括全国卷都取掉了对汉字字音字形的考查,导致高中语文教学中识记和规范汉字书写的训练在教学中缺失,使汉字的规范书写问题愈来愈严重,硬笔书写堪忧,软笔书写已出现断层。所以,规范汉字书写,学习硬笔书写和软笔书写汉字应成为不能因为教学工作还应常抓不懈。我们是不是还应该呼吁,高考应重拾字音字形考查题。

其次,将诗词、对联等传统文学艺术与课堂教学内容相结合。长期以来,很多语文教师只顾跟着高考的指挥棒走了,缺乏对传统文化传承的自觉性和责任感,对传统文化的关注不够,渗透不力,学生自觉自主传承传统文化的意识很淡漠。比如对诗词和对联的态度就很冷漠,如果不是教材所选、高考考查,几乎无人问津,也无暇问津,对其创作几乎是空白的。作为语文教师,我们有责任唤醒学生对这些传统的文学艺术门类的认同。所以,我们有必要在课堂教学中利用名家或自创诗词、对联来导入、总结,落实汉字文化的训练,提升汉字文化的基本素养。

第三,重视传统文化的动态演绎与创新。众所周知,大部分学生不喜欢学习文言文,很多老师以为原因是古文的语言方式和我们现代人的差别太大,文字障碍太多,学生读不懂,所以教授文言文时重点强调实词、虚词、特殊句式、词类活用,只要学生把这些东西记住了,一篇文言文的教学任务就算完成了。但学生却对文言文学习产生疑惑,觉得既然不学习古代人说话,为何要识记文言词汇和句法?鉴此,高明一点的老师会从文化的视角引领学生走进文言文本,走进作者生活的时代,认同文言语言言简意赅、简洁明快,微言大义的文化魅力,体验文言文作品中蕴含的情愫、哲理、美德等亘古不变的真善美质和生命意义。

3教高中语文的方法

一.首先做到有效备文:备文本、备体系。

课程教育专家方智范教授说:“不打无准备之仗,教师不能放弃作为教的主体作用。”作为语文教师首先要做到对文本内容烂熟于心,做到了解文本内容,但是不能止于文本的解读和结论性的传授,不能只甘于做“二道贩子”。

(一)立足文本,超越教参。

看到视频中徐老师谈道当年北京地区的教师走入的误区,把教参中结论性知识原封不动的“搬”给学生,导致了各大书店教参脱销的尴尬现象。这样,长此以往,学生对课堂就会产生倦怠现象,兴味索然。

(二)高屋建瓴,构建体系。

而现在新课程改革前提下,课本由原来的按文本编排变成按主题体系编排,这样就要求教师做到在一个体系中的高屋建瓴,新课程下课本都是按照主题编排,每个单元都有相对统一的主题。

二.其次做到认真备人

做到有效备课,不但要考虑教材,更要考虑学生的发展需要,人与文的交集,是教学目标的定位,也是整堂课成功的关键。

(一)把课堂还给学生,学生是课堂活动的主体。

备课不仅是教师的对文本的理解,更重要的是学生有没有活动起来,所以必须认识到学生是课堂学习的主体。很多老师上课时课堂预设比较充分,但这样往往走入一个极端,学习视频时候,看到方智范教授提到了一个有意思的案例:一位特级教师为美国一个教育代表团讲学。课堂设计精准,行云流水,甚至到课结束时这位老师正好讲完最后一句话。看着非常漂亮。但是美国人对这堂课的评价是:学生无任何问题干扰因素,没有自我发挥的空间,是一堂没有必要上的课!

4教高中语文的方法

1.在阅读教学中实现“语言建构与应用”的能力达成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指学生在丰富的语言实践中,通过主动的积累、梳理和整合,逐步掌握祖国语言文字特点及其运用规律,形成个体的言语经验,在具体的语言情境中正确有效地运用祖国语言文字进行交流沟通的能力。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素养整体结构的基础层面。中小学生母语运用能力的形成、思维品质的成长、审美素养的发展和民族文化的认同,都是以语言的建构与运用为基础,通过学生个体言语经验的建构得以实现的。在语文教学中,要拒绝“纯内容分析式”的讲读教学,不要在分析课文内容上做过多纠缠;而应从具体语言文字的运用入手,通过对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或者从整体阅读的感悟出发,到语言文字中找出认知的依据。因此,阅读教学要从具体的语言文字运用现象入手,涵泳文本,通过对文本语言的品味、咀嚼,来探索文本的意蕴,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积累,在阅读中培养语感,发展思维。李清照的《醉花阴》中“莫道不消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一句, “瘦”本为病态,是不美的,然而词人却把它写得很美,原因何在?教师若能指导学生品味、咀嚼词作以黄花设喻的句子,思考“黄花”形象虽瘦而风姿秀美的特征,便能准确理解比黄花还瘦的“人”是多么的风姿秀美、协调雅畅;再从“帘卷西风”的氛围,即西风乍起,竹帘腾空的环境可以想象出憔悴的女词人与与门外的黄花是多么的相互映照,是多美的富有诗意之美?

2.“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形成的关键

“语言建构与运用”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基础,“思维发展与提升”是语文核心素养的形成标志,“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综合应用,“文化传承与理解”是语文核心素养的终极旨归。

长期以来,语文学科教学内容不确定、教学具有盲目性的生态环境,语文学科在高中层面上被学生边缘化,语文被认为是“低效”甚至是“无效”的学科,这与语文学科过于强调感性,过于重视主观感悟的教学特点有关,也与语文教材过于追求艺术表现上的含蓄性、模糊化和多元化有关。除此之外,还与我们的语文教学比较忽视学生思维发展,尤其是忽视形象思维与逻辑思维不同特征甚至将两者混淆有着极大的关系。

思维的发展与提升包括以下几个方面:①在阅读与鉴赏中能获得对语言和文学形象的直觉体验;②能够在阅读与鉴赏、表达与交流、梳理与探究活动中运用联想和想象,丰富自己对现实生活和文学形象的感受与理解,丰富自己的经验与语言表达;③能够辨识、分析、比较、归纳和概括基本的语言现象和文学形象,并能有依据、有条理的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发现;④能运用基本的语言规律和逻辑规则分析、判别语言,有效地运用口头语言和书面语言与人交流沟通,准确、清晰、生动、有逻辑性地表达自己的认识;④能运用批判性思维审视言语作品,探究和发现语言现象和文学现象,形成自己对语言和文学的认识;⑤能自觉分析和反思自己的言语活动经验,提高语言运用的能力和思维的深刻性、灵活性、敏捷性、批判性、独创性。

思维提升与发展,作为语文“核心素养”不是由教师教出来的,而是在问题情境中借助解决问题的实践培育起来的。培育思维能力,首先在于如何才能创造“引发思考的情境”。唯有当思维活动产生之际,学习者才能拥有一种思维体验;唯有通过“真正的学习”而不是被动的接受,学生对学科的知识内容及其思考力,以及产生思考力的正确态度,才能一体化地培育起来。

篇8:高中英语读写教学论文

高中英语读写教学论文

摘 要:本文分为两个部分:第一部分简要介绍了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的特点和试题写作要求;第二部分详细叙述并分析了在任务型阅读中我们应该怎么做,应该注意什么。希望面对的高考英语,无论是教学还是考生应考或多或少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考英语;任务型阅读;解题思路? 解题策略 应试指导

自安徽高考英语新题型 “任务型阅读”揭晓已有四年了,虽也是阅读,但其解题思路发生了变化。面对新的提醒,许多学生感觉无从下手。其实这样一个新的题型,对教师还是对学生都是一个新的挑战。如何有效地了解和掌握它的答题要求和技巧,适应考试的新变化,成为我们关注的焦点。

任务型读写的特点:

任务型阅读是语言运用类的试题,考察学生把握文章的篇章结构,获得直接信息,和综合处理信息的能力,符合新课程标准的要求及增加主观试题这个考试方向。它要求考生在阅读完一段材料后,能比较清楚地把握整篇文章的结构,较好地分析作者的观点和意图,并进行准确的表达。考生要能够获得直接信息,分析、总结信息,进而转换信息。

任务型阅读文篇的题材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是说明文,记叙文或议论文。从表面上看,任务型阅读是考查学生的单词拼写能力,但是和单句的单词拼写有着极大的不同,任务型阅读考查是是考生对语篇的分析能力,它要求学生解剖文章的“脉络”,辨认语言结构,内容,事物发展的顺序和程序。学生答题是找寻信息的过程,同事也是筛选,归纳和表述信息进行的过程。也就是说不仅要求获得信息,还要求科学地表述信息。在解题的过程中,阅读能力和书面表达能力同时发挥着作用。任务型阅读试题实际上考查的能力主要为:1.获得信息的能力,即理解文章意思的能力;2.组织信息的能力,即分析文章结构的能力; 3.逻辑排序的能力, 即或以时间, 或以地点; 或以情节等加以排序的'能力; 4.抽象概括的能力,即提炼中心思想,或对某些事实和现象加以命名的能力; 5.意义转述的能力, 即用不同形式表达同一意思的能力等。

任务型读写由两部分组成:阅读材料和表格。它要求考生阅读所给材料,填写完成表格中空缺的信息。阅读材料为一篇300字左右的文章,在文章后设10道小题,每小题1分,满分10分,所有题目都呈现表格中。要求学生在阅读理解的基础上,对信息进行加工并以表格的形式把加工后的信息准确有序地表达出来,表格中每空只填一个词。而空格的类型有三大类:1. 筛选类: 属于基础题,只要读懂文章大意, 就可以直接找到答案, 一般为原词。2. 加工整合类:要根据已获得的信息进行第二次加工,根据句型结构变化和语法要求,在分析原文句子的基础上,结合题目,填写出相关的不同词性的派生词,同义词或近义词等等。 3.总结概括类:难度较大,要能概括标题,段落大意,文章目的,结论等,考察综合表达的能力,需要推理;还有些需要进行归纳总结或转述句子。此外,在填空是务必要注意单词大小写,单复数,词性等。

任务型阅读的解题思路:

一、通读短文知大意(通读全文)

读懂文章是解题的第一环节,也是关键的一步。读懂了短文,才能顺利地在表格中填出相关信息。平时训练中要提醒学生了解文章结构以及段落之间的逻辑关系,关注主题句,把握文章主旨。

二、理解结构是基础(理解结构)

结构指的是文章的结构和表格的结构。理清短文主体结构,了解短文的写作思路和线索结构,有助于加深对篇章内容的理解,同事短文的结构往往也是很重要的命题线索。

三、正确表达是关键(正确表达)

这是解题训练的重点所在。确定了答案的内容,只是解题的一部分,要想正确,还需要注意以下几点:

1, 表达的正确性

注意拼写及语法知识。

a)拼写正确。

b)动词的适当形式过去式、过去分词和现在分词第三人称单数。

c)名词的性、数、格。

d)形容词的比较级和最高级。

e)词的限定。

f)字母的大小写。

同时还特别要注意工整对称性,要注意和已填部分的形式保持一致。

2, 表达的概括性

任务型阅读的重点是考察学生综合归纳语言的能力。大多数题目在行标题和列标题都设有空,要求学生归纳概括信息。这个部分难度不大,但要提醒学生关注如:place, time, reason,process,instruction,cause,fact,attitude,way,suggestion, effect 等具有概括性的词语,要教给学生归纳演绎的能力。

3, 表达的灵活性

有时原文中没有直接可用来填空的词,而是需要文章根据意思来重新表达,这就要求学生能灵活地根据句子意思总结出一个词或进行表达上的转换。

4, 书写的规范性

在做完题目后,需要提醒学生一定要注意书写正确,规范,工整,容易辨认。千万不能因为大小写和抄写错误而扣分。

结论

今年是新课程改革后的第二年高考,命题者在命题时,会注意平稳性原则。但任务型读写是个新题型,因此,我们在今后的英语高考复习中,要把握任务型读写的特点和应对策略,进行充分的训练,认真分析和总结,提高任务型读写题的解题能力,惟有如此,才能在高考中取得优异的成绩。

参考文献:

[1] 陈敏. 高中英语任务型写作教学的实践及思考[J].读写算..24

[2] 罗瑞敏. 任务型教学法在高中英语教学中的应用[J].文科爱好者..06

篇9:“读写一体化”作文教学初探

“读写一体化”作文教学初探

“读写一体化”作文教学初探

江苏省宝应县中等专业学校 陈春兰

在长期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中发现,许多语文教师把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完全分割开来了,甚至将其变成了风马牛不相及的两码事,这个误区长期以来,影响了很多语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现在,新课程进行得如火如荼,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也变得越发举足轻重,二者相辅相成、息息相关、密不可分,是语文教学中的一体两面。人的主体是阅读与写作的中介和桥梁。阅读是主体由外而内的吸收、借鉴,写作是主体由内而外的倾吐、表现,二者具有交互性。因此,笔者提倡“读写一体化”的作文教学方式,以飨读者。

一、读前臆写

高中语文教科书中有很多经典的作品和优秀的文章,都是学生学习写各种文体的典范之作,具有很高的鉴赏价值和审美价值。在学习每篇课文之前,教者可引导学生揣摩一下作者的写法:如果是自己写这篇文章,该怎样写:怎么开头和结尾、怎样谋篇结局、怎样立意构思。这样,在学生的心底,就基本建构起一个习作的框架,为积累写作的素材打下基础。在进行了一番揣摩之后,再学习这篇课文就越发轻松愉悦起来。在通过这番比较探究之后,学生就有了自己写作的'体会,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比如,在学习郁达夫先生的《故都的秋》之前,指导学生揣摩一下假如我写《故乡的秋》这篇文章,我会怎么写:怎样开头结尾、怎样选材组材、怎样立意构思。经过一番揣摩之后,再学习这篇文章,这样,学生就有了一个预设的写作框架,然后在学习中,就能对比参考,取长补短,长足进步。长期坚持,一定会有助于学生作文水平的提高。

二、读中悟写

读写结合,是互为表里的事,因此,教者在进行阅读教学的过程中,千万不能把写作撇在一边,因为文章中的写作技巧、写作特色、写作方法、教者还要不失时机地引导学生加以关注,让学生对写作有所悟、有所得,这样,学生在写作训练的时候,就会自觉不自觉地加以运用、加以尝试、加以实践,就能驾轻就熟、游刃有余,写出有灵性的东西。比如在学习作家汪曾祺的《多年父子成兄弟》这篇课文时,教师就要恰到好处地引导学生体会文章的写作特点。首先,文章在组织材料、谋篇布局方面非常典型,很值得学习借鉴。文章以感情的线索贯串全文,具有浓郁的抒情色彩。文章的结构与感情的发展基本一致,形式与内容完全统一,达到了以情动人、情理兼具的效果,其次,文章心理描写真切动人、心理描写与其他记叙、描写有机结合,和谐自然,增强了作品的感人效果。另外,语言朴实纯真,寓于感情,教者引导学生反复咀嚼,培养自己遣词造句的能力,等等,通过这一系列的感悟、体会,学生的写作能力就会在不知不觉之中有所提高。

三、读后仿写

新课标下的文本选择,都是经过反复推敲的经典之作,都是学习的优质资源,因此,在学习了一篇文章之后,并不是万事大吉了,教者还要利用每周一次的作文训练课的时间和课余时间指导学生进行仿写,仿文本的结构、仿文本的辞藻、仿文本的机理。仿写的形式很多,可以是同题仿写,比如在学习了胡适先生的《我的母亲》之后,学生也可以写一写“我的母亲”,在写作中,体现对“母亲”这个最伟大的字眼的深刻的体认。也可以是精彩片段仿写,比如朱自清先生的著名散文《河塘月色》当中写河塘和月色的两段景物描写,学生也可以写一段表现景物的文字,在写景状物中,提升自己的审美素养和感触能力。也可以是续写练习,比如法国作家莫泊桑的小说《项链》结尾言犹未尽,意味深长,教者可引导学生发挥想象力,续写一段情节,这样就可以建构学生缜密的逻辑思维形象。看看哪位同学写得最有创意,而又切合小说的中心意思,每学习一篇文章,教者可安排学生进行适当的仿写练习,长期坚持对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大有裨益。

四、多读多写

俗话说:“拳不离手,曲不离口。”这句话是说勤学苦练的重要性。因此,多读书勤动笔,长期坚持下去,就会促进自身的生长。而在读写中,读是写的基础,写是读的深化;读是写的储备,写是读的外现。因此大量阅读是提高作文水平的必由之路。杜甫有诗云: “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俗话说,“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做诗也会吟。”因此只读几本语文教科书是远远不够的,教者有必要有计划地安排好学生的课外阅读,定期开展形式多样、活泼新鲜的读书报告会,利用每周的阅读课做好阅读的指导和探究,大家共同提高自身的语文素养。通过长期引导、长期训练、长期积累,就能实现由量变到质变的目标,作文能力和作文水平就会有质的飞跃。同时,教者还要引导学生多写,达到熟能生巧的目的。经常动笔,经常训练,能使学生在无形之中掌握一些窍门,达到行笔如走、妙笔生花的神奇境界。

总之,阅读教学和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中的孪生姊妹,二者相辅相成,共同促进语文素养的不断提升。在平时的训练中,我们切不可亲此疏彼,厚此薄彼,肆意地割裂二者,只注重其中一个方面,或者忽视另一方面,这样就会造成语文学习的短板路径,不利于学生整体素养的有效提升,所以,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应该指导学生一视同仁地对待阅读与写作,因为。阅读与写作是语文这架马车的两只轮子,缺一不可,偏废更糟,只有同时兼顾,才能促进语文教学的健康发展,才能促进学生的可持续发展和终生发展。

篇10:读写诵教学工作总结

岁月匆忙中,一学期的教学工作即将结束了,读、写、诵教学工作总结。本学期我们继续踏着“读、写、诵”课改的步伐前行,回首这一学期的教育教学工作,有得亦有失,可谓是喜忧掺半。现将本学期的教学工作反思小结如下:

一、读

新课标提出:“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提倡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好书,读整本的书。”在总结五年级阅读教学得失的基础上,本学期我继续在努力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和扩大学生的阅读范围下功夫。开学的第一个星期,我就在班级里成立了一个班级图书角,提议每个学生从自己的书架上带一本自己最爱看的书到学校来实行班级共读,这个提议得到了学生们的热烈响应,七十多本书一下子就摆上了书架(这其中也有我自己掏钱买一的些书)。当然,他们带过来的书要经过我的审阅,比如《阿蓑》、《摩尔庄园》一类的书一律退回。书带过来了,那就要引导学生如何去读去看了。除了每周四的一节专门的阅读课给学生读书外,学生还可以利用下课时间到书架上拿书看,或者把书带回家里看,因为要真正提高学生的阅读量仅靠每周的一节阅读课是远远不够的。由于做到了人手一本书,所以本学期的阅读课教室里特别安静,每个人都捧着书认真地看着,他们完全沉浸在了书的世界里去了,不像五年级的阅读课时有些同学由于种种原因在阅读课上没有书看而捣乱的现象。为了了解同学们的阅读情况,我把书架上存放的书编成目录贴在小黑板上,让学生对自己所看的书作出评价,可以是一两句话,也可以是一两段话,同时指导他们写读书笔记、评价书中人物、同学之间交流读书体会等,确保课外阅读活动的真实有效。

二、写

作文是用文字或口头语言表达思想感情的一种形式,是对学生进行语文能力综合训练的重要方式,工作总结《读、写、诵教学工作总结》。我这里说的写主要是指学生的.日记和单元作文两个方面。

在学生日记方面,我不再像五年级那样给他们统一题目,提倡“我手写我心”,心里是怎么想的就怎么写,鼓励他们把自己平时阅读中积累的好词好句运用到日记当中。不限题材,就给了学生自由发展的空间,大胆地写自己想写的东西。所以,在日记中,认真的学生就写出了很多有个性的内容。比如:杨一尘和万玉临的日记喜欢记周围的人和事,万的日记中对人物的心理活动刻画的非常细腻,杨的日记中善于对周围的人和事发表评论,语言幽默风趣又不缺乏说服力。裘文婷的每一篇日记都能带给我一些惊喜。熊立尊、敖佳钰喜欢学写诗了。王慧玲善于写景,邵佳敏长于抒情等。有些学生喜欢在日记中与老师交流,透过他们的日记,我也能及时地了解学生的思想动态以及班上发生的一些我不知道的事情,我也愿意在日记中帮助学生解决困惑,和他们用心交流。当然也有一部分同学,他们把日记当作一种负担,寥寥数语,无话可写,或者有一些同学还在记流水帐形式,如何解决这些同学的问题,才是我真正需要努力的方向。

三.诵

乌申斯基所说:“一个民族把自己全部精神生活的痕迹都珍藏在民族的语言里。”只有学习好民族的语言,才能了解民族精神、民族文化、民族智慧。诵读经典对于提升人的境界,丰富人的内涵、开阔人的胸襟、净化人的灵魂,启迪人的智慧有着极其重要的作用。而我们的校本教材《书声琅琅》收入的大部分也正是我们的民族经典。对于《书声琅琅》的诵读,我还是坚持每节课的课前十分钟,每个星期诵读一个单元。六年级的校本教材文言文比较多,一般在每个星期一的时候,我会让学生先初步了解一下这个单元的内容,对于一些学生理解有困难的适当讲解,接下来再让他们熟读成诵,在理解的基础上读出感情,读出韵味。每到星期五则检查他们这一单元的背诵情况,确保每一个学生都能背出来。虽然现在我们没有看到什么效果,但是我想,从孩子们的长远来看,小学的经典诵读对他们将会是一笔宝贵的财富,终生受用,或许这就是所谓的“润物细无声”吧。

走在教学一线,我将不断地探索、实践、反思、总结,也许我不能做到最好,但我一定会不断地努力超越自己,争取做得更好。

篇11:大数读写教学反思

进一步认识更大的数在实际生活中的运用,掌握更大数的读写,并能在数据的收集过程中,认识近似数。教材安排了四个情境活动:数一数(亿以内数的认识),人口普查(亿以内数的读写及比较大小),国土面积(大数的改写),森林面积(近似数的认识)。通过学习,学生将经历收集日常生活中常见大数的过程,感受学习更大数的必要性,并能体验大数的实际意义;认识亿以内数的计数单位,了解各单位之间的关系,并会正确读、写;能比较亿以内数的大小;掌握万、亿为单位表示大数的方法;认识近似数,能求一个数的近似数,能对大数进行估计。

我在本单元的教学中主要采用的是创设情境,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感受大数的意义,培养学生的数感,体验数学知识与生活的密切联系,提高用数学知识和方法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但对于初次教学此单元内容的我来说,初看不难,教学时,才知道“山中有虎”!

教学时存在的问题:

1.对于大部分学生来说他们没有接触大数的经验,这从让他们收集大数的结果(能收集到大数的同学了了无几)可以看出。

2.在大数的读法上,学生口头读还行,但是在书面表达上学困生常出现“三千万五百四三万”的句子。

3.改写与四舍五入混淆起来。刚开始,有很多同学把“把下列大数改写成以‘万’(亿)为单位的数”与“把下面各数精确到‘万’(亿)位 ”等同起来了。

篇12:大数读写教学反思

“先分级,后读数”的方法,可以帮助学生正确地读出中间有0或末尾有0的多位数,减轻了记忆的负担。写数的时候,从左往右,依次圈出表示级数的“亿”“万”,有时没有“亿”则只圈出“万”,相当于读数时的用竖线分级,然后,从高级到低级,读一级,写一级,一级一级往下读,除了最高一级有效数字前面的空位不用0补足四位外,其余数级里凡是有空位的地方,一律用0来补足四位。“先分级,后写数”能够使学生不多写或少写0。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发展,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整数读写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通过这个单元的教学,使学生能够正确、迅速地读写多位数,为以后更好地学习整数四则运算打下良好的基础。

在读写大数的教学中,数中有零和数的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因为读写的时候,有时写着的0不读出来,有时又要全部读出来,有时有写0要读,有些0不读;写数时,所有的0又都要写下来。写数往往会出现少读、少写或多读、多写的情况。怎样才能较好地解决这个难点呢?教学中,我发现,教师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的读写的基础上,让学生采取“先分级、再读写”的方法,就能收到较好的教学效果。

篇13:大数读写教学反思

大数的认识是在学生掌握万以内数认识的基础上学习的。生活中大数广泛存在,对大数的认识既是万以内数的认识的巩固和提高,也是学生必须掌握的最基础的数学知识之一。这一单元的教学,是整个小学阶段整数读写教学的最后一个阶段。大数的读写又是本单元的基础,学好此节内容意义重大。

在教学中,可以先突出读法,在学生掌握读法的基础上,然后再讨论写法。读亿以内的数时,我利用教材第2页中的数据,让学生试着读一读,大多数学生不会读。于是趁机问:怎么办呢?这时就有学生补充到,要先分级,并讲解了分级的方法,还选了一个数一级一级地读出来。在学生讲解的基础上我稍作点拨,再让学生按着方法,先将数进行分级,然后先读万级,再读个级,结果,学生很快能顺利地读出来。在此基础上迁移到学习亿以上数的读法,学生自然就想到也要先分级,然后从亿级到万级再到个级。

而对数的写法,学生也总结出:找“万”、“亿”是关键,相当于读数时分级,因为万以内数的读写是从高位到低位,因此,有两级数的读写先高级(万级)再低级(个级)。有三级的,从亿级到万级再到个级。学生一旦掌握、熟悉了“先分级,后读写”的方法以后,读写多位数的速度和效率就随之提高了。

在读写大数的教学中,数中有零和数的末尾有零的大数的读写是教学中的一大难点。怎样突破这个难点呢?我让大家进行讨论和交流(明确:每级末尾的0不读;每级前面或中间有一个0或连续几个0,只读一个零)。学生会借助以前学习的经验和基础,较快较好地掌握了关于“零”的读写。

大数的读写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难点,特别是数中有零的读写,还要经过大量的练习,使学生能熟练读写。

篇14:读写结合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读写结合模式在高中语文教学中的应用论文

摘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读写模式,不仅是新《课标》的要求,也是学生发展的内在需要,教师在教学中要切实结合教学实践,引导学生多读、多写,读写结合,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关键词:语文;读写结合;应用

叶圣陶先生说过,“教材无非是个例子”。的确,教材所呈现的更多是范例,在语文学习过程中,“读”不仅是要理解课文的内容,把握其内涵,丰富体验,更重要的是要学会方法,能举一反三,做到灵活应用。就高中语文课堂教学而言,读写分离是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问题,读就是读,写就是写,很少把读写结合起来。其实,读和写都是学习语文的重要方式,教师应该把读和写有机整合起来,在教学中不仅重视读的指导,更注重以读促写,以写促读,让学生真正融入到语文学习过程中。

一、重视读,要让学生读出味来

读是高中语文教学中最被轻视的一个环节,就现代文教学而言,以《荷塘月色》为例,写作背景是教师告诉学生的,课文的脉络、作者的情感也是教师通过讲解告诉学生的,学生不仅阅读时间少,而且在读的过程中,得到的指导也较为缺乏。学生主要靠听教师讲解理解课文,所以很难获得深入的理解和丰富的体验,阅读效率自然难以提升。结合现状来看,从小学到初中再到高中,教是贯穿于整个教学的核心,读的成分却较少,因为在传统模式下,教师是课堂的主宰,很多教师都希望通过自己的讲把知识灌输给学生,故而留给学生读的时间和机会也就少得可怜。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应用读写结合模式,首先要强调读的作用。的确,读对于学生了解写作背景、理解课文内容、分析人物形象、把握作者情感都是不可缺少的手段,但落实到教学实践中,学生读的时间和机会都较少。正因如此,教师在教学中,一要多留时间给学生读,课前要布置相应阅读任务,结合目标引导学生自主阅读作品内容;二要在课堂中多给学生创造读的机会,在导入环节中,要通过情境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通过初读获得感知。在探究环节中,要以问题引导学生结合字词句段深入阅读。如《荷塘月色》中对景物特征的把握,教师要引导学生围绕“叶子出水很高,像亭亭的舞女的裙”“明珠”“星星”“刚出浴的美人”等句子进行阅读,交流体会其中所用的修辞手法及其作用。其次,要在读的方式上进行指导。一是要明确读的目的,如在初读中,更多的是要把握作品的内容。如在《祝福》的初读环节中,教师要引导学生按照序幕、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和尾声对课文的层次进行梳理。当然,在这个过程中,更多需要学生自己去读,去梳理,教师要做的是帮助学生进行归纳总结。二是要指导学生根据要求展开阅读活动。很多学生在读的过程中较为盲目,不知道读了课文要解决什么问题,为此,在读的过程中,教师不仅要明确目标,更要注重以问题为引导,提高学生读的效率。如《祝福》中对祥林嫂形象的探究,在读的过程中就应要求学生勾画出描写祥林嫂相貌的相关语句,并对其描写方法、作用进行初步分析。

二、以读促写,要引导学生掌握方法

读是写的基础,读不仅可让学生理解作品的内容,体会作者通过作品所要传达的思想感情,同时也可以丰富学生的认知,让学生掌握作者所采用的写作方法。但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读不是目的,如在《一个人的遭遇》的阅读中,教师不仅要引导学生通过读了解人在战争中的悲惨遭遇,认识战争对人类的摧残,还要学习作者在描写中所采用的心理描写方法,学会作者安排情节的方法,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去。提倡以读促写,首先要立足文本,通过问题、活动等探究方式引导学生把握文本的含义,体会情感,丰富体验,这样才能为写奠定基础。以《想北平》为例,该文所凝聚的是思乡情怀,那么,在作品中,作者是如何把自己的`思乡之情表现出来的呢?教师可以事物为例,让学生围绕“作者在作品中写了哪些令人难以忘怀的事物”这一问题展开阅读活动,归纳出长着红酸枣的老城墙、水中的小蝌蚪、苇叶上的嫩蜻蜓、香片茶、胡同、花、菜、果子等日常生活中的事物和画面,由此体会作者大处着眼、小处落笔的用意,也正是因为他对北平的熟悉与热爱,才写出了北平的与众不同。故而,读是理解的基础,是写的关键。其次,要注重引导学生模仿,学习作者的写作方法。同样以《想北平》为例,作者心目中的北平是怎样的,他是如何通过语言文字来表达自己对北平的感情的呢?在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找到“面向着积水潭……像小儿安睡在摇篮里”一句,分析其修辞的作用,同时,学习作者的这种方法,尝试用自己的语言来表达对家乡和亲人的想念。在阅读活动中,教师要引导学生学习作者的谋篇布局方法、修辞方法、景物及人物的描写方法。如对于构思,《记念刘和珍君》是“情线串珠法”,《荆轲刺秦王》是“映衬构思法”,《鸿门宴》是“一波三折法”,那么,就可以让学生思考在写作中能否结合自己所选定的主题和内容而应用以上构思法,从而提升写作水平。

三、以写促读,要多引导学生反思

以写促读,首先是要引导学生通过读来丰富写的素材。在写作中,很多学生都是写流水话,结构不明确,词汇不丰富,所写作文干瘪而没有味道,枯燥而不具有吸引力,最为典型的问题是深度不够。究其原因,学生的认知能力不够,而这落实到作文中,就会显得片面,没有深度。提倡通过写来促读,以读丰富学生的认知,就是要让学生在读中体会作者所表达的情感,丰富自己的认知,提升自己的境界。如《大堰河―――我的保姆》所呈现的是对弱者的关怀,那么,在写作中,就可以此为素材,学习作者的人文情怀,再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文中。同样的,要写男儿的担当,《荆轲刺秦王》就是不错的范例。其次,要引导学生在写的过程中学会反思,通过读来探究写作的方法。如有的学生在写作中对结构的把握不到位,那么,就可通过多读优秀的文学作品,学习作者的构思方法。当然,这里的读不仅仅限于苏教版所选的课文范围内,也可拓展其他版本的课文,甚至是课外阅读。如《素芭》所采用的“辞格套用”方法,《牲畜林》所采用的“摇摆延迟法”,《墙上的斑点》所采用的“辐射式构思法”,在写作中,可引导学生通过读这些作品,学习其所采用的方法,再将其应用到自己的写作中。“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只有引导学生多读,在读中感知,在读中理解,在读中体验,方可让学生读出作品的真味。“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在语文教学中,教师不仅要让学生多读,还得让学生多写,在写的过程中,不仅要引导学生学习教材中作者所采用的方法,还要以写来促读,通过读丰富写的素材,以读来审视自己所写的作品,最终提高写作能力。

篇15:高中语文特色课程构建策略论文

特色课程是针对已施行多年的应试教育“大一统”式无差别教学而进行的一种改革模式,是对传统语文教学平铺直叙、按部就班形式的突破。这种课程构建的目的在于通过增强教学手段的个性化、有重点的倾斜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继而使学生领悟语言独特的魅力,从而让学生在掌握预期教学内容的同时提升汉语言素养,最终达到素质教育的目标。

一、高中语文构建特色课程的必要性

最突出的一点就是改传统教学过度注重应试的工具性为语言本质上应有的文化应用性。也就是说,汉语言诚然是一门高度专业的知识类学科,但由于其在中华文明五千年发展史上具有的纽带性和承载作用,汉语言绝不止于多年来被偏颇地定位在工具类学科的地位上。构建特色课程能够使教与学双方重新重视汉语言在生产与生活过程中必不可少又举足轻重的文化应用性。有一个最显而易见的佐证就是早期国内从事外语翻译的翻译大家往往也是文学家、艺术家,而新时期培养出的只是译者,却称不上“家”。原因无它,正是对母语学习积淀之不足的影响。

二、特色课程构建对高中语文教学的促进意义

1.提高学生对汉语言文学的审美能力

特色课程的构建核心在于突出语文教学的特色与特点,使学生得以从不同的角度重新审视曾经司空见惯的语文内容。比如当《祝福》从书面文字跃然而成电影《祥林嫂》时,银幕上晦暗、沉闷的背景、服装乃至演员面部的妆容无一不在凸显祥林嫂遭受三次打击后逐渐被旧社会吞噬的悲剧人生演进过程。这样的转换使平面汉字变为立体的人物形象、声音、动作,使作品潜藏的悲剧性和艺术美感更加被突出和放大。而在视觉、听觉被强烈震撼的同时,文字的美自然也被提升到了一个新高度。可以说,特色课程的构建能够让汉语言的文化美从隐性向显性转变,而这也正是学生审美能力被不断培养的过程。

2.实现语言文化的传承与发扬

特色课程的'不拘一格能够比传统课堂教学带给学生更多的艺术观赏性,这既是教学实现预期目标的途径,也是语言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物在新一代国民中传承与发扬的过程。学生在面对特色课程时被激发出的学习兴趣和动力将有可能改变其对语文教学固有的成见甚至偏见,使其对母语文化进行重新定位,继而从曾经的被学习转变为主动探究,而这一改变正是语言文化代际间传播最不易被察觉却又最重要的模式之一。

三、高中语文特色课程构建策略

1.鉴赏类特色课程

这类特色课程的构建相对简便,也就是充分利用多媒体和网络、信息等前沿科技丰富传统高中语文教学手段,通过对比或类比等教学形式突出审美鉴赏教育,使学生在正常的语言学习过程中增强美学教育、素质教育的比重。中国的语言、文字是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悠久文化的重要载体,其“声、形、义”的叠加均在时间的积淀、历史的演进中展示着中华文化弘扬“真善美”、摒弃“假恶丑”的传统美德。教师不能将语文学习置于纯粹理性甚至教条化的“解剖台”上,而需要引导学生感受汉语言全局性的情怀、意境、氛围,通过对美文、经典作品的反复“琢磨”凸显其中的人性美、人文美。增加趣味性、使教学手段多元化是针对此类内容开设鉴赏类特色课程的优势所在。利用音视频资源就是实现鉴赏教学的重要途径。比如网络上现成的北师大教授于丹的《论语心得》《庄子心得》等就是值得采纳的素材。教师应引领学生深入生活,将民众、民间、民俗的各种艺术、文学甚至娱乐形式,不要将语文教学狭隘地局限在课本教学,而应使更多生活化的元素充分结合课本内容学习,让学生领会华夏文明之博大精深,体会汉语言的复杂、多彩、绚烂、不拘一格,激发学生对汉语学习的兴趣、提升学生对汉语的认知与品味。同时,拒绝“填鸭式”教学也是鉴赏类特色课程开展过程中应注意的重点。教师应让学生跳出被动学习的“旁观者”的局限,而应重新定位在主动学习的“参与者”。教师应更多鼓励学生培养自身自主学习的能力、独立选择符合自己爱好的名著与经典。同时,教师还应更有侧重点地将教学进一步广泛化、深入化,鼓励学生总结个性化的学习经验或教训,尝试自我修正和不断提高,激发学生对语言学习的原动力。不仅如此,教师还须从理论和实践两个方面提醒学生关注汉语言在审美能力培养上的重要作用,强调语文学习不是应付考试的工具。教师应当首先有意识地避免教学的功利性,培养学生认识汉语文化对学习者审美鉴赏能力、人文精神培育的渗透作用,以及汉语言对国人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等意识形态的形成、促进人际交往等能力提高的广泛影响。教师应让学生认识到语文学习是伴随终生的“系统工程”,培养学生乐于学习语文、终生学习语文、从语文学习中感悟真、善、美的自觉。

2.课题研究类特色课程

这类特色课程的构建相对困难,但其对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有很好的促进作用。简而言之,教师可以根据不同阶段的教学项目、内容等帮助学生拟定一个或若干课题类学习中心,由学生自行选择或搜索出相关的素材,通过独立学习完成学习报告,既可以是读后感,也可以论文式的研究结果。例如在学到与《特殊的葬礼》等类似的社会现实类文章时,由于文章涉及到了环保题材,教师不妨尝试拟定绿色生态、野生动物保护等课题,要求学生根据课文及自主搜索、查询到的素材撰写涉及爱护环境、禁止破坏环境、禁止非法捕猎等的研究报告。同时,也可以适当延伸到《环境保护法》《野生动物保护法》等与之相关的法律法规的佐证、应用等范畴。这些主题报告或论文的撰写,既能在很大程度上提高学生对高中语文的学习质量与效率,又能通过构建特色课程开展渗透式的法制教育,提高学生的法律意识和法治精神。而此类特色课程实现的正是传统教学难以企及的全面、深入的素质教育境界。

3.艺术创作类特色课程

这类特色课程的构建同样重在提升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不过与鉴赏类特色课程不同之处在于此类课程侧重于以学生的自主创作实现高中语文教学成效的提高和学生艺术修养的培育。例如高中语文中有不少戏剧艺术类经典文章,比如《雷雨》《茶馆》等。这些传统经典早已被改编成了不同类型和版本的电视、电影和话剧,不仅随着时间推移历久弥新,而且已经为绝大多数国人所熟悉。因此,将这些经典文章结合,把影视素材适当改编为适宜在课堂教学时演绎的微缩版舞台剧,是构建艺术创作类特色课程有益的尝试。教师可以鼓励学生自行选取文章中的片段,再根据角色特点挑选与之接近的学生“演员”。若条件允许,还可以自行设计服装、舞美、背景等辅助材料。有了学生亲身演绎的“舞台剧”,原著势必为“演员”和“观众”更加熟悉,这样的艺术再创作不仅有助于学生深入领会文章主旨的精妙,更有可能使学生中更具天赋和热情的成员从此与艺术结下深缘。构建特色课程是高中语文教学实现改革与创新的又一尝试,其本质仍然是通过对传统教学不拘一格的再创造实现教育形式与内容的突破。特色课程的构建除了使教学手段更加多元、个性与丰富,更积极的意义在于使语文教学挣脱应试模式的局限,而使其回归文化传承的轨道上来。

【参考文献】

[1]庞维国.当前课改强调的三种学习方式及其关系[J].当代教育科学,(3):22.

[2]李明泉.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语文教学中渗透法制教育的思考[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1):29.

[3]万金觉.内容还是形式―――关于阅读教学的人文思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9.

篇16:读写-语文教学的协奏曲

读写-语文教学的协奏曲

培养学生“自主,探究,合作”的新理念,着力树立学生的人文精神和民主意识,提高文化素养和熟练运用母语进行听说读写的能力,锻炼学生的语言和思维的能力,这是时代赋予语文作文教学的艰巨而神圣的任务。

读与写是相辅相成的,是整个语文教学的二重协奏曲。“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多读就是这“源头活水”。“ 劳于读书,逸于作文”“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 万卷山积,一篇吟成”都在告诉我们多读的妙处。书读多了,耳濡目染,潜移默化,便会懂得文章做法,也才可以放笔为文。

而目前学生多数存在的`文体不分,缺少生活积累,感情苍白心灵空虚,缺少文化底蕴等问题必须借助读写去改变。所以在教学中我们要进行读与写的结合训练,读写相互促进。让学生把读写看作一种行为,而不是把它割裂开来在阅读中训练写作,在写作的同时训练学生的阅读能力。阅读之前先写一写,然后再去阅读,读了再写,这样反复进行,效果突出。要善于利用现有素材进行有针对性的训练,如写读后记,读后感之类,写课文或其他文章的片段或梗概,课堂小练笔,教学生以文法为文,以情感为文,抓生活细节,塑真实人生。还要多鼓励学生,既鼓励多读书,又鼓励多写作,让他们自信自强,感受到力量,看到希望。同时在读写的过程中学习和丰富词汇,知晓各种句式,掌握规范化的语言,提高运用语言的技巧,实现语文的交际功能。

由此看来,放手教学,给学生们足够的阅读时间是多么重要啊!教师的正确引导也是相当重要的,让他们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不只是作文见成效,语文素养等都会有很大的提升。那就让我们都来劳于读书,逸于作文吧!

新课程下对高中语文作业的几种误解(网友来稿)

学习新大纲的一点体会(网友来稿)

《猫》说课 教案教学设计

浅议CAI在低年级语文教学中的优势(网友来稿)

威尼斯的小艇(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症结及对策

乱云飞渡仍从容--语文三轮复习策略(网友来稿)

学会读书:谈阅读教学(网友来稿)

我看新课标下的阅读教学(网友来稿)

浅谈初一学生的创新阅读教学(网友来稿)

高中语文读写的特色教学(网友来稿)
《高中语文读写的特色教学(网友来稿).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高中语文读写的特色教学(网友来稿)(精选16篇)】相关文章:

我谈新课程下的新概念作业的布置2022-05-07

读写例话《从内容体会思想》(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17

引爆璀璨的语文教学之花(网友来稿)2023-05-28

威尼斯小艇(网友来稿) 教案教学设计2022-05-28

教学中对语感的一些思考(网友来稿)2023-05-11

五年级集体备课中心发言材料-新课标下如何培养学生习作能力2022-08-28

引导学生乐于写作的几点尝试2022-09-08

入学教育解读 教案教学设计2022-08-27

《颐和园》教案教学设计2022-10-10

有效运用多媒体 提高语文课质量(网友来稿)2022-11-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