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之线读后感

时间:2022-12-06 07:41:26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生命之线读后感(共14篇)由网友“雪莉杨雪莉玫”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生命之线读后感,欢迎阅读与借鉴。

生命之线读后感

篇1:生命之线读后感

故事讲述是乔辛普森和马尔达夫在冰山上遇到磨难而互相帮助给予一精一神暖流事件。

我认为人一生中生命仅仅拥有一次即使你遇到再大磨难你也要提醒“挺过去”!在磨难中你可以感觉到朋友对你支持对你一爱一给予你一精一神力量和勇气助你走下去当作者满脸血肉模糊生命快要划上句号时他奄奄一息而马尔给予他帮助使他发生了奇迹从而他对登山运动更加热一爱一没错“那常人难以忍受艰难困苦那患难之时来自同伴无私帮助能让人感受和经历这世间最美丽情感”。

人生命仅此一次而你又能有几次令你永生难忘最美丽情感这根生命之线是牵系他们心绳索让去珍惜吧珍惜生命珍惜最真挚情感。

篇2:生命之线读后感

故事讲述的是乔辛普森和马尔达夫在冰山上遇到磨难而互相帮助,给予一精一神暖流的事件。

我认为人的一生中生命仅仅拥有一次,即使你遇到再大的磨难,你也要提醒自己“挺过去”!因为在磨难中你可以感觉到朋友对你的支持,对你的一爱一,给予你一精一神的力量和勇气,助你走下去。当作者满脸血肉模糊,生命快要划上句号时,他奄奄一息,而马尔给予他的帮助,使他发生了奇迹,从而他对登山运动更加热一爱一。没错,“那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那患难之时来自同伴的无私帮助,能让人感受和经历这世间最美丽的情感”。

人的生命仅此一次,而你又能有几次令你永生难忘的最美丽的情感。这根生命之线是牵系他们心的绳索。让我们去珍惜吧,珍惜生命,珍惜最真挚的情感。

篇3:生命之线读后感

今天,易老师讲了一篇课文――生命之线。他讲了登山运动员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我真的恨佩服那些登山运动员们。作者第①次和他和伙伴,西蒙踏上了覆盖着坚冰的墨峰,长达6090米。可是在紧要关头,西蒙丢下了他,一人回到了营地,但是作者不放弃,依然坚持着回到了营地。

作者第②次是和马尔一起去登山,马尔和西蒙不一样,他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在生死考验中,他挺身而出,马尔救助了作者,并且劝慰他要坚持,不放弃。他们最终得救咯。

在我看来,友谊才是最珍贵的,有句古话说得好: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每人都有朋友,我也不例外。有些人往往为了一些小事,不珍惜自己的友情,错过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友谊是纯洁的,想要一个真诚的朋友,首先你必须去信任他,这样别人才会想做你的朋友。在友谊的世界里,没有嫉妒,没有贪婪,只有信任。只要记住一句话,朋友是你最好的依靠!

篇4: 生命之线读后感

今天,易老师讲了一篇课文――生命之线。他讲了登山运动员坚强的毅力,团结合作的精神。我真的恨佩服那些登山运动员们。作者第①次和他和伙伴,西蒙踏上了覆盖着坚冰的墨峰,长达6090米。可是在紧要关头,西蒙丢下了他,一人回到了营地,但是作者不放弃,依然坚持着回到了营地。

作者第②次是和马尔一起去登山,马尔和西蒙不一样,他是个有情有义的人。在生死考验中,他挺身而出,马尔救助了作者,并且劝慰他要坚持,不放弃。他们最终得救咯..

在我看来,友谊才是最珍贵的,有句古话说得好:出门靠朋友,在家靠父母。(*^__^*)嘻嘻……友谊是一种温静与沉着的爱,为理智所引导,习惯所结成,从长久的认识与共同的契合而产生,没有嫉妒,也没有恐惧。每人都有朋友,我也不例外。有些人往往为了一些小事,不珍惜自己的友情,错过了自己最好的朋友。友谊是纯洁的,想要一个真诚的朋友,首先你必须去信任他,这样别人才会想做你的朋友。在友谊的世界里,没有嫉妒,没有贪婪,只有信任。只要记住一句话,朋友是你最好的依靠!

篇5: 生命之线读后感

这篇课文的大概内容是这样的:1992年的4月,马尔・达夫与“我”首次攀登位于尼泊尔境内高6090米的帕杰尔墨峰。由于天黑了,他们便不得不下山了,在他们下峰的时候曾屡屡遇到艰难和险阻,但他们仍很坚持不懈地下山了,在途中,他们更是同甘共苦,生死与共。终于,在他们俩共同的鼓励下获救了。我认为古人曾说过:患难见真情。是的,只有我们碰到困难了,才能表现这二个人的品质。像文中的马尔在危难时帮助了朋友,而相反西蒙却丢下朋友。

在学习中,我们也会碰到类似的情况,明明是两个人的事情却只顾自己,不去考虑别人。记得有一次老师让学习好的同学帮助学习不好的同学。有些好同学就不愿意帮助其他同学。他们就想:他们的事管我什么事。

所以我认为我们不管在什么地方,都应该同甘共苦,互相鼓励,互相支持,无论是在学习上,生活上……

篇6: 生命之线读后感

故事讲述的是乔辛普森和马尔达夫在冰山上遇到磨难而互相帮助,给予精神暖流的事件。

我认为人的一生中生命仅仅拥有一次,即使你遇到再大的磨难,你也要提醒自己“挺过去”!因为在磨难中你可以感觉到朋友对你的支持,对你的爱,给予你精神的力量和勇气,助你走下去。当作者满脸血肉模糊,生命快要划上句号时,他奄奄一息,而马尔给予他的帮助,使他发生了奇迹,从而他对登山运动更加热爱。没错,“那常人难以忍受的艰难困苦,那患难之时来自同伴的无私帮助,能让人感受和经历这世间最美丽的情感”。

人的生命仅此一次,而你又能有几次令你永生难忘的最美丽的情感。这根生命之线是牵系他们心的'绳索。让我们去珍惜吧,珍惜生命,珍惜最真挚的情感。

篇7:《生命之线》教案

《生命之线》教案

教学设计:龚侃 复旦初级中学

教学目标:

理解“绳索”、“生命线”、“生命之线”分别在文中的含义,掌握线索在文中的作用。

理解作者对生死与共精神的赞美和对勇于探险的执着追求

教学重点:

理解“绳索”、“生命线”、“生命之线”分别在文中的含义,掌握线索在文中的作用。

教学难点:

理解作者对生死与共的同伴精神的赞美和对勇于挑战探险精神的执着追求

教学流程:

一、导入

1、出示带有绳索的登山图片,登山绳索的作用:不至走失,相互关照

2、今天学习的课文《生命之线》,记录了一次真实的登山遇险记。请同学自读课文划分文章层次并思考以下几个问题:

(1) 围绕绳索经历了怎样的事件?

(2) 题目“生命之线”中的“线”有什么特殊的含义?

(3) 绳索、生命线、生命之线的含义一样吗?

二、理解情景危急

1、自读课文,概述故事情节,梳理文章层次

1-6 遇险的经过

7-8 回忆之间的经历

9-12 互助脱险的经过

13-14 化险为夷的结果

15-16 这段经历的影响和感悟

2、文章以“生命之线”为题,结合整篇文章的内容说说其中的“线”字有怎样的意味?“线”字用得是否恰当?

线:细--弱--险

(1) 环境:圈划文中表现环境危险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2) 处境:圈划文中表现处境危急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3) 心理:圈划文中表现“我”遇险时心理的句子并加以概括

3、明确:“生命之线”营造了生死抉择之际一线生机的紧张感,即扣人心弦又紧扣主旨

三、理解“绳索”、“生命线”与“生命之线”的异同

1、圈划文中提到“绳索”、“生命线”、“生命之线”的语句,思考:“绳索”、“生命线”、“生命之线”在文中的`含义相同吗?

如果相同,说明相同的理由。如果不同,说明其间关系。

2、学生自读课文并圈划

3、小组讨论(重点品读第1-9小节中的关键语句)

4、交流并明确:

(1)“绳索”是物质的,可以导致死也可以导致生。

1-6 小节中的绳索:拽入噩梦,导致遇险(铺垫)

7-8 小节中的绳索:队友抛弃,险酿悲剧(反衬)

9-16小节中的绳索:同伴相助,助我脱险

(2)“生命线”就是绳索,但更侧重于强调绳索对于登山运动员的生死关系重大,出现在文章第一小节为下文的遇险埋下伏笔。

(3)“生命之线”不同于作为物质的绳索生命线

第九小节中:

“我看到那根绳索,它垂挂在冰峰上,似乎在向我暗示,生命之线还在。”

说明生命之线不等同于“绳索”

5、文中的“生命之线”并不等同于绳索、生命线,那么“生命之线”究竟指什么?

要点:生的希望、同伴帮助、信赖

强调:生命之线的意义是双向的,我与马尔是相互关心的。

四、深入理解主题

1、使我最终脱险的究竟是什么?

强调:不是绳索(生命线),而是生命之线--不离不弃、生死与共的精神

2、在理解“生命之线”的意义的基础上,阅读文章13-16小节,说说“生命之线”的对“我”而言除了帮助我脱险还有什么影响?

(1)思考13小节的环境表现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

(2)如何理解作者经历两场生死考验之后依旧迷恋登山的心理?

篇8:《生命之线》教案

《生命之线》教案

一教学目标:

1.理解“生命之线”的含义;

2.学习勇于挑战极限,特别是在困境中与同伴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精神;

3.体会作者对登山运动的热爱与执着;

4.学习插叙。

二、教学重点: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三、教学难点:

1、学习用白描刻画人物的方法。

2、掌握“生命之线”的内在含义。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师:假如你和你的同伴都是登山爱好者。有一天,你们共同征服了一座险峰之后在即将下山之时,你的同伴不慎跌下陡坡,摔断右腿。你们彼此之间唯一的联系就是系在腰间的绳索。下面是万丈深渊,而向上又无法攀爬,你用绳索拉住同伴,并与他在暴风雪中一起下降。但不幸的是同伴又坠入一个冰缝中动弹不得。经过一段时间的努力,悬系两人生命的绳子不堪重负,随时都有同时跌下山谷的危险,况且严寒已快把你们两人冻僵。悬在下面不知多远的同伴毫无动静,估计是凶多吉少。如果继续僵持下去,也许两人都将葬身雪峰;如果割断绳索,可能只有同伴一人牺牲,而你将有机会攀出陡壁,回到营地。这时,你将会作出何种抉择?是割断绳索自救?还是甘冒风险继续援救同伴?学生:可以各抒己见。

(二)学生复述课文,理清全文主要情节。

1.复述课文时注意全文共写了几次登山活动?时间、地点、合作伙伴、面对的`困境如何、对同伴的态度行为、结果如何? 第一次 第二次时间: 1985年 1992年4月地点: 秘鲁安第斯山脉的修 尼泊尔境内高6090米的帕杰尔墨峰 拉格安德峰西坡(海拔6360米)合作伙伴: 西蒙 耶茨 马尔 达夫面对的困境:“我”不慎摔伤,右膝和 夜幕急速降临,气温骤然下降到 踝骨骨折,不能动弹。 零下30度,必须快速下山。 西蒙正忍着冰伤之苦和极 马尔跌倒昏迷。 度的疲惫,在暴风雪中冒 “我”被抛到半空中,身体重重 险下行。 砸到冰坡上,跌入陡坡。听天由命。对同伴的 西蒙砍断绳索 互相救助、鼓励态度行为:结果: “我” 栽入40米深的冰隙里, 双双脱险 侥幸逃生

2.对于这两次遇险,文章在记叙中巧妙地安排时间和空间的过渡,从眼前的遭遇跳跃到过去的遇险,有从过去的遇险跳跃到眼前的遭遇。这就是插叙。如文章第7、8节关于第一次遇险情况的叙述就是插叙。 插叙要使得前后语言、情节连贯、流畅,应有必要的衔接过渡句,请从文中找出。(提示:“蓦地,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之中……”; “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悲剧的序幕”。)

(二)理解生命之线的含义。

1.生命之“线”指什么?(提示:首先是指联结登山者身体的绳索。)

2.请找出文中描写绳子的句子。(提示:a.开篇便交代“45米长的绳索将我俩的身体和命运紧紧地联系在一起。” “现在,这根生命线在白皑皑的并学上显得格外醒目。”“绳子在大风的吹动下,摇摆着弓成了弧状,它似乎掺杂着某种不祥的预兆,在风中发出嗡嗡声响。” b.第二节“……松弛着的绳子猛地拉直了,我的身体被拽着陡然向后弹去,……” c.第四节“我腰间的绳子又被猛地拉紧,我的身体又一次被绳子拽得失去控制,连滚带跌地向下坠去。” d.第五节“紧紧联系着我俩的绳索真好像把我们推入了同一场噩梦。” “……只是从簌簌抖动的绳子上,他知道我还活着。” “几点零落的星光隐约闪现在夜幕中,系在他腰间的绳索,在呼啸的寒风中加重了许多分量。” e.第九节“……我牢牢地拽住绳子艰难而缓慢地向山上爬去。” “突然,腰间的绳索正被逐渐收紧,一股希望的暖流涌入全身:马尔还活着!是他在拉紧绳索。” d.第十四节“同样被困高山,身受重伤,一筹莫展,然而这一次,我的同伴将会用绳索和他的精神力量,给人勇气,助人下山。”)

3.仔细品读这些句子,说说生命之“线”更深层的意思是指什么?(提示:是指登山者之间彼此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品格,挑战极限、顽强拼搏的精神。)

(三)心理活动描写

1.课文中心理活动的描写虽然不多,但是很有作用。请找出相关语句。(提示:第四节“此刻,我生命的火焰已燃烧殆尽,迷迷糊糊的状态下升起一丝听天由命的意识。”)

2.为什么会产生这样的心理?(提示:a.当时我伤势严重,陷入绝境,并且不知同伴的生死;b.有过前一次遇险经历。) 3.找出文中描写“我”伤势严重,陷入绝境的语句和段落。(提示:第2、3、4、5、9、10、11节)

(四)研读课文,说说究竟是什么力量使作者在前一次遇险、好不容易侥幸逃生后还要尝试第二次,甚至不惜再次陷入险境?请用文中的语言回答。(提示:“……登山运动是那样的迷人,一旦投身其中,不论有多么艰难,多么恐怖,都不会让人轻易从它身边离开。那举世罕见的壮观景色,那常人难以经受的艰难困苦,那患难之时来自同伴的无私帮助。能让人感受和经历这世间最美丽的情感。” “我永远不会忘怀这段隐约朦胧、却又仿佛发生在昨天的记忆,不会忘怀那种与天地合而为一的感觉,不会忘怀那个至今仍萦绕在我梦中的不可捉摸的世界。这种感觉的获得源于行动的实践。她存在于航行在波涛中的汽笛声中,呈现于飞机起飞时喷射气流的轰鸣声中。它隐匿于火车启程时隆隆的长鸣声中,它们将越过海洋,飞过高山,驶向未知世界广袤的天地。”)

(五)简介登山运动。

(六)介绍经典登山影片。

(七)介绍“一本书改变两个人的命运”

(八)布置作业:以课文所描写的登山情境为依据,以“假如我是乔 辛普森”,或“假如我是马尔”,或“假如我是西蒙 耶茨”为题,自选角度写一篇文章。

篇9:生命之线课文原文

生命之线课文原文

内容简介

前,25岁的辛普森和21岁的耶茨相遇于英国北部城市舍菲尔德登山俱乐部,两人很快就成了要好的朋友和配合默契的搭档。两人经常一起登山,世界上的很多高峰、险峰都曾留下了他们共同攀登的足迹。

1985年5月,辛普森、耶茨和俱乐部的另外两个人组成了一个四人团,决定去攀登秘鲁安第斯山脉一座高达4500英尺的山峰,这还是一座尚未被人的足迹踏上过的处女峰,在此之前,也有过一些登山者试图征服这座山峰,但最后都因为天气恶劣、山路过于险峻而退缩了。他们4人来到了峰下,在做最后的准备的时候,另外两人失去了登峰的勇气,辛普森和耶茨则义无反顾地选择了继续攀登。虽然天气比他们预计的还要恶劣,但他们终于到达了山顶。

他们在山顶作了短暂的停留之后,便又小心翼翼地踏上了下山的道路。下山不久,辛普森突然一脚踏空,“噌”的一声就从陡坡上滑了下去,下落的过程中,他的左腿膝盖骨被一块凸起的岩石撞得粉碎。耶茨一手抓住了岩钉上的绳子,一手抓住辛普森系在腰间的绳子,迅速地控制住了辛普森的下落。耶茨牢牢地抓着一头系在辛普森腰间一头连着自己的绳子,一步一步地下移,终于他们看到了希望:快到山脚了。就在这时,耶茨突然感到系着辛普森的绳子剧烈地摇动起来,耶茨想控制住绳子,可马上他就明白自己已经控制不住了,辛普森的下面是一道很深的山的裂缝,他直向裂缝滑下去,耶茨也被拉着滑下去……就在这决定生死的一刹那,他急速抽出小刀割断了牵着辛普森的绳子,辛普森掉下去了……

下山后,耶茨怀着悲痛和悔恨的心情,马上就到辛普森掉下去的那个裂缝处寻找,整整三天,也没能找到辛普森的身影,就在他放弃了寻找的希望准备打包离开的时候,突然听见在他们临时搭建的帐篷上方有叫声,他马上冲了出去,发现了辛普森。原来辛普森掉下裂缝时,被山崖上突出的山岩挡了几次,延缓了下降的速度,幸运的`是他又落到了一堆很厚的积雪之上,虽伤得不轻,但却躲过了死亡。清醒后,他忍着剧烈的疼痛朝前爬了七英里,直到耶茨听到他的呼救声。

辛普森虽然侥幸捡回了一条命,但是这次事故却给他带来了严重的后遗症。两年之内,他在医院里做了5次手术,夜夜都被关节的疼痛折磨得睡不好觉,除此之外,他还经常会心跳加快、呼吸急促、身体颤抖。最让他悲伤的是他这辈子再也不能登山了。

如果说辛普森的痛苦都是来自躯体,那么,加在耶茨身上的却是让一个男子汉无法忍受的心灵的痛苦。回到舍菲尔德登山俱乐部后,没有人理他,人们都对他冷嘲热讽,说他是置朋友的生死于不顾的小人,没人叫他西蒙·耶茨,当面背后都称他是“割断绳子的人”。耶茨也是一个血性男儿,怎能忍受这样的羞耻呢?他想解释什么,然而没有人愿意听。他在日记中写道:“人们总是带着鄙视的眼光看我,在他们的眼中,我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坏人。我受不了,受不了啊!”在这样的情绪下,耶茨忍着极度的心灵的痛苦,也放弃了他酷爱的登山,离开了舍菲尔德登山俱乐部,搬到了一个小村庄上,过起了隐居生活。

辛普森出院以后,来到舍菲尔德登山俱乐部来看耶茨,才知道在耶茨身上所发生的一切。他试图告诉人们,在当时的情况之下,耶茨的选择可以说是最最明智之举,然而,没有人愿意听他的解释。他又来到耶茨的隐居地,对耶茨说:“我已经没有登山的条件了,但我还是热爱着登山这项运动。我不希望一个和我同样热爱登山,而且有攀登高峰勇气的人因为我的缘故而放弃登山。”耶茨流着泪紧握着辛普森的手说:“对于你的理解和宽容的心怀,我深深地感动,并向你说一声谢谢!然而,他们愿意理解我在当时的情况下所作的选择吗?”辛普森稍稍作了短暂的思考之后坚定地说:“我相信:不需要多长时间人们就会对你作出新的认识!肯定会的。”在说这话的时候,因为他突然想到要为耶茨写一本书,叙述他们俩的登山全过程,让人们置身空旷的险山之中,设身处地来感受一下他们当时所处的境况,那么人们一定会理解耶茨的行为的。

有了这个想法之后,辛普森立即联系了伦敦一家著名的出版公司的一个编辑,这个编辑非常支持他的想法,于是,辛普森一鼓作气,只用了两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感受空旷》的初稿。 1988年该书正式出版后,立即成为畅销书。在书的首页上,辛普森还特意写上了这样的一段话:“希望读者在看《感受空旷》时,不要断章取义,只把注意力集中在耶茨割断绳子的那一段上。我写这一段,只是想把事件完整地呈现出来,我希望读者也能从全面的角度去理解当时的状况和行为。”这本书不但在登山者中间、并且也在不熟悉登山的人群里引起了共鸣。这本书之所以引起轰动,不仅仅是它让读者感受到了登山运动中的英勇行为、痛苦经历和死里逃生的情节,还有引发读者无限思索的耶茨割断绳子的举动。读了该书后,许多人都给耶茨写信,表示对他当年割断绳子一事的理解,曾经羞辱过他的登山者,也纷纷来信向他道歉。

读着辛普森的《感受空旷》和一封封情真意切的来信,耶茨又一次流下了热泪。不久,舍菲尔德俱乐部又一次把耶茨请了回来。从此以后,他全身心地投入到自己热爱的登山运动中。他经常举办有关登山运动的讲座,开创了一个登山运动公司,带领众多登山爱好者攀登喜马拉雅山或南美的一些山脉。在他的培养下,一批又一批优秀的登山运动员诞生了。他说:“我现在登山不仅是满足自己的征服欲望,也是在完成辛普森的心愿。虽然他不能再登山了,但是我要帮他完成他应该攀登的那一部分。”

辛普森的《感受空旷》推出后,销量很快就超过了100万册。由于该书写作手法和内容的特别,不久就获得登山纪实性文学的最高奖项——“塔斯科奖”,后又获得了“英国非小说类文学奖”,它还被列为描写登山经历的巨著之一。面对这样的成绩,辛普森觉得很意外,但他也很快从中找到了自己未来生活的方向,决定全身心地投入到文学创作之中。他说:“登山一直是我的最爱。尽管身体不允许我再从事这项运动,但是我的思想却从未放弃过这份热爱。所以我要把这份热爱全部融入到自己的创作之中。”他写作很勤奋,1992年,出了一本名为《液体人》的小说,反响也特别的好。之后,他又创作了自己的第二本纪实小说《幽灵的游戏》,再次荣获多项大奖。以后,他又陆续创作了四部纪实作品,逐渐奠定了他“纪实作品大师”的地位……

一本为朋友写的书《感受空旷》,就这样重塑了两个人的生命和未来。到目前为止,辛普森和耶茨一直都保持着很好的关系,他们每年都会见上几次面,聊聊彼此的生活近况和取得的成绩。有一次他们道别的时候,耶茨说:“我们又要分开了!”辛普森笑着说:“不,我们的心会永远跳在一起的。不要忘了,当你登山的时候,我正通过你的眼睛在望着远处的山峰呢!”

作者简介

作者:乔·辛普森

乔·辛普森是一个英国的著名攀山专家,1985年,来自英国的两名登山者准备征服高达10800英尺的秘鲁安第斯山峰。在成功登顶后返回路程中,灾难发生了。名叫乔·辛普森的登山者不慎跌下一个陡坡,并且摔断了右腿。在他下面是万丈深渊,而向上又无法攀爬。他的同伴西蒙·耶茨只好用救生绳紧紧拉住他,并且在暴风雪中随其一起下降。但在降下3000英尺时,辛普森不幸又落进了一个狭窄的冰缝中,而此刻西蒙悬在他的头顶,而自己又卡在缝中动弹不得。经过一段时间地努力,维系两人生命绳子已不堪重负,随时都有同时跌下山谷的危险,况且严寒已经把两人几乎冻僵。出于无奈和对生存的无望,耶茨只好割断绳索,自己攀爬出陡壁,回到大本营地。

乔伊·辛普森是一个因登山而致残的登山爱好者,为了洗雪朋友西蒙·耶茨因为自己而蒙受的难以辩解的冤屈,他决定专门为朋友写一本书。《感受空旷》这本书出版以后,没想到不但一下子改变了朋友耶茨的命运,也彻底地改变了他自己的命运……

篇10:生命之线 教案教学设计

生命之线 教案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理解文中对比的作用。

2、通过两次登山的对比,理解“生命之线”的含义。

3、学习勇于挑战极限,在困境中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学重点:通过两次登山的对比,领会、学习勇于挑战极限,在困境中生死与共、团结互助的精神。

教学难点:理解“生命之线”的含义。

课时安排:一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

1、齐背古诗《望岳》,引出“登山”这一话题。

2、请学生谈谈自己的登山感受,引出探险登山。

3、揭题, 学生对文题自由质疑。如“生命之线”指的是什么?为何称之为“生命之线”?等

二、新授:

1、学生在明确了文中提到了两次登山经历之后,以四人为一小组展开分析讨论:比较两次登山的不同之处。教师出示提示表格:

次序 时间、地点、人物 遭遇险情 同伴行为 遇险结果

2、重点分析两次登山中遭遇的险情和两个同伴的不同行为。

学生交流:描写遇险场面的语句,抓住关键词并进行有感情地朗读:

“下山途中……抛到半空中”。

“我头朝下……跌入马尔倒下的那个陡坡”。

“我腰间的绳子……脚下寻找支撑点”。

“下山途中,我不慎摔伤……一下子栽入40米深的冰隙里”。

3、分析两次登山中我的同伴 的不同行为。

找出描写西蒙和马尔的语句,并进行分析概括。

着重理解描写马尔 照顾抚慰我的语句(语言和动作的描写) `

关键句“马尔把我拖进那顶在风中摇曳的帐篷,他不停地跟我说着话,调动自己全部的精力和经验使我保持生命的火焰不过早 地熄灭”。

结合我当时的受伤情况,说说马尔这一举动的目的。

4、明确插叙的作用

两次登山经历,哪一次作为重点?另一次是以怎样的写作顺序来介绍的?

明确:写作顺序分为三类:顺叙、倒叙、插叙

什么是插叙?

插叙,是在叙述中心事件的过程中,为了帮助展开情节或刻画人物,暂时中断叙述的线索,插入一段与主要情节相关的内容,然后再接着叙述原来的内容。使用插叙时,要安排好与中心内容的衔接,使过渡自然,内容贯通一气。

找出文中衔接两次登山的过渡句。“蓦地,我的思绪回到了那场挥之不去的噩梦之中”。“而今,命运似乎又一次拉开了悲剧的序幕”。

5、明确对比的'作用

作者为何要描写两次不同的登山经历?有何作用?

作用:将两次登山过 程作对比, 突出马尔在患难之时对我无私救助的精神。

6、理解“生命之线 ”的含义?

表层含义--联结登山者身体和命运的绳索

深层含义--登山者生死与共,同甘共苦的精神

三、拓展延伸

现实生活中,你遇到困难 ,处于逆境时你是怎样面对的?怎样解决的?当你周围人遇到困难,处于逆境时,你会怎么做?

教师总结,勉励学生们要以积极的心态面对困难和挫折,采取行之有效的方法解决困难。

四、作业:点击

板书设计: 生命之线

乔.辛普森

次序 时间、地点、人物 遭遇险情 同伴行为 遇险结果

第一次 1985年 不慎摔伤 砍断绳索 栽入冰隙

修拉格安峰西坡 寸步难行 自私逃生

我和西蒙

第二次 1992年4月 接连摔落 拉紧绳索 最终得救

帕杰尔墨峰 身受重伤 无私救助

我和马尔

含 义

表层--物质之线 联结登山者身体和命运的绳索

深层--精神之线 登山者生死与共,同甘共苦的精神

篇11:抓紧生命之线 放飞安全作文

抓紧生命之线 放飞安全作文

又一个鸟语花香的日子来到,广场上、花丛中、一个个孩子的笑颜映着天真烂漫,手里紧紧抓住那根;控制风筝的线,仰起头看那飞舞的风筝。看着孩子天真的笑颜,那一个个如此鲜活灵动的小生灵,不仅让人想起一个古老的话语“生命”,不要说你不知道生命的意义,生命就埋藏在每一个角落,生生不息,就好象鱼在水中嘻,风在云中游。更是在安全的的那层保护膜中繁衍生息,看广场中的一个紧拉风筝线孩子,小心翼翼拉紧这根,惟恐一不小心,风筝随风远去,是啊!我们的生命不也在我们自己的手掌心,我们紧握我们的生命么,那线即是安全,紧紧扎根于我们的手掌心,我们控制他的去留,因为稍有疏忽,我们的生命也可能如同断了线的风筝远离。

“安全”说长也长,说短也短,记得前几天那几个在北京二环上演生死时速的“勇士”么,当时中央电视台新闻联播以北京环路“杀机四伏”来命名,飙车的肇事者也已经被拦截。他们在交警的帮助下抓紧了那根“线”,没有滑的更远。可是,面对镜头的肇事者的话也让人深思:我每次来都随身准备了1万快钱,等着被抓后罚款…。安全意识淡薄,安全规章在某些人眼中形同虚设,长此以往,必生祸端。椐统计,每年各类事故人数达到70多完起,死亡人数10万人次,这是一个多么触目惊心的数字!又有多少家庭为次付出了沉重的代价:也许妻子远离丈夫的臂膀,也许父亲在也听不到小女儿的呼唤,也许老人要体会白发人送黑发人莫大的悲哀!如此说来,安全的意识有多重,一个家庭的欢笑就有多少,一个残缺的家庭和飙车的一时的畅快,你怎样去选择?所以请抓紧手中的.线来放飞安全.!

“安全”是一根不太听话的丝线,当他被紧紧栓在我们的手腕上,在每个间隙想要悄悄溜走的时候:当我们为每次矿难而扼腕,或者接受了的特种设备事故爆炸的洗礼,我们是否想过,怎样更好的抓住那根绳索,巧妙的驾御以便更好的放飞生命。加强安全防范便是最好的方法,不要等她已经抓不住时再想去抓住她,诗经《小毖》谈及:予其惩而,毖后患,莫与苹蜂,自求辛螫。…告诉我们防患须当小时。4月11日,郑州煤电(集团)公司发生透水事故,12名矿工被困井下4天5夜,由于营救及时,他们摆脱了死神的魔掌。一时间,“好事变坏事”被炒的沸沸扬扬,这件事也成为了煤矿事故援助一个罕见的奇迹。一起违章操作酿成的事故。淹没在一片报喜声中。对于死神的招呼不加理会,而是沉浸在自我陶醉中,不加强安全防范,终于酿成了新的惨剧——仅仅半年之后,即月21日,处于“歌舞升平”之中的矿工们继续冒险,发生了震惊全国的特大矿难事故,当郑州集团148条鲜活的生命转瞬即逝,人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不在第一次发生事故时便加强防范,有了血的教育,被死神亲吻,当那生命之线滑离掌心,我们的生命如同断了线的风筝时才去反思。

所谓一失足,千古恨!当我们注视着城市大大小小的设备安安静静的运行,当我们可以每天酣睡于梦乡之中时,甚至于当我们平安穿梭于大街小巷时…我们是否想过这一切的组建是何等的微小而复杂,如果梢疏忽,一切的一切也许转瞬间灰飞烟灭,紧抓安全之线是何等重要,你是否也注意过你手中那紧系生命连接平安之线呢?

抓紧生命之线来放飞安全,就象控制那天空的风筝,飞的美丽而遥远!

篇12:生命之痛读后感

生命之痛读后感

中午和梦中人聊Q,他提到了曾子墨的作品,我忍不住地拾起她的生命之痛,几番想看,但看不成。读书或许必须也要有因缘吧,某个人某件事促使你去看这本书。

这本书为社会能见度三周岁的生日礼物,辑录社会能见度开播三年来有代表性的事件。读这本书,重温了这1000多个日日夜夜中,在神州大地上发生的生命不能承受之轻的人事物。白河边,癌症村,因严重的工业污染,癌症死亡成了祖祖辈辈生活在这里的人们的唯一归宿;还是因为严重的工业污染,湘江边的土地空气弥漫着镉,镉中毒威胁乡亲的健康,更侵蚀他们生存环境,地下水不能喝,地里德瓜果蔬菜也受污染,让他们更不能忍受的孩子也是同样的境遇,一生的希望让他们绝望;断落的手指,珠江三角洲,中国经济的引擎,中国制造的神话,却以农民工的指头为代价,GDP高速增长的背后有多少的血与泪,有多少的心酸和悲惨;穆薇的抑郁,采访一个治疗抑郁中的女孩,大家真的无法理解他们的痛苦,但不要带有色眼镜去看这一人群,心理学家将抑郁症比喻为心灵的“小感冒”,这个描述与其说是抑郁症的易于治疗,倒不如说是抑郁症的随处可见,读后感《生命之痛读后感》。或许有你一天你不幸成为其中的一份子,请及早治疗,或者你的周围有这样的一个人出现,请给以耐心和包容吧;女教师杀童案,这是一个怵目惊心的案件,对生命的杀戮已是非人的行为,匪夷所思的是老师也疯狂,说明老师的压力也需要发泄的渠道,老师更应该关注心灵的健康;42日精神病,叶正生被精神病,这样的事例频频见诸报端,他是否是精神病人在与医生的争辩中已无意义,他四十二天的精神病历程对于他本人来说是个痛苦的折磨,更深的意义在于,谁有资格将人送进精神病院,被精神病的程序是否合理合法?是来保障精神病人的人权?无罪嫌疑,李志平,赵新建,都因刑讯逼供,严刑拷打这种仿佛是野蛮社会才能看到的情况下不得不屈打成招,被关押20多年之后,在家人不断的上访下最终才释放,但还不能洗刷有罪的罪名,我们要质问司法的公平公正在哪里?

正如书中最后一部分,没有答案的纪录中写到:1000多个日日夜夜,我们精简得只有四五个人的团队陪伴我走遍大江南北,在边缘的城市角落,在偏僻的乡村田间,面对芸芸众生,用镜头、用心记录着转型期的中国。

那些画面或残酷,或悲凉,从不美丽,但因为真实,所以震撼。

3年,太多的哭诉,太多的无助,太多的生命之痛。

常有朋友问,看多了灰色的人生,你悲观吗?抑郁吗?我总是摇摇头,说不,说数不清的生命之痛反而让我们学会珍惜,懂得知足。

我常想,假如我出生在某个癌症村,喝着污染的河水长大,也许我的身体里早就埋下绝症的种子,早就闻到死亡的气息。又或者,我的父母身陷冤屈,一贫如洗,也许我从未有机会读书识字,小小年纪便不得不在社会底层漂泊、挣扎…

上天的恩赐,感谢,感激。

感恩的最好方式莫过于力所能及,善待他人。幸运的是,《社会能见度》给予我们一个平台。30分钟的节目或许不能改变他人的命运,但至少,我们在尽微薄之力。

感悟之余,还有思考。

工伤,污染,医疗事故,不公正的.遭遇…这是天灾?抑或人祸?这是飞速转型的中国必须付出的惨痛代价吗?这是急速现代化的中国真实的写照吗?在令人惊喜却缺少体温的经济数据背后,谁会去留意那些追随不上GDP脚步的脆弱生命?

我常想我们不是救世主,我们不可能有呼风唤雨的法力,但我们可以从我做起,从一点一滴身边最细微的小事做起,让这个世界舒展的笑脸多起来,也让人们能看到一个活生生的生命拥有生命该有的尊严。

我常想,也许我们的节目不能给出答案,但至少,我们在记录。

生命之痛再次领略了曾大美女加才女的才情。她的犀利的提问,她一针见血的点评,她有高度与深度的思考,她悲天悯人的情怀和一颗感恩的心。

篇13:《生命之痛》读后感

《生命之痛》读后感

一纸白纸黑字浸染着村民的泪水,渗透着民工的血汗,哭诉着家庭丧子之痛,呻喊着委屈的冤情。让人触目惊心,惊心得让人顿生悲悯之情。然而我又感到很无奈。正如子墨所言“没有答案的记录”。

都市里迷幻的霓虹灯仅仅照射城市的灯红酒绿,纸醉金迷,折射出跳跃的斑斓生活。可是这微弱的灯光却照亮不到那刺鼻的河流、毒化的河水,污染的土地。那一片灰色地带正侵袭着村民柔弱的身体,啃食着村民的生命。可否想过这恰恰印证了一句话“将自己的快乐建立在别人的痛苦之上。”可是,许许多多的人在追求金钱这块肥肉的时候,已经将他的良心与同情心渐渐地泯灭了。于是,镉中毒、癌症的魔爪正伸向手无寸铁的村民,导致亲人阴阳相隔,生活越趋拮据。无助的眼神闪烁着无助的泪。

苏轼曾感慨于“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生命苦短,若是于青春少艾之时,监禁于暗无天日的牢狱里,人生早已鄙于那卑微的蜉蝣了。相信许多人都不愿让自己的清白都沾上龌龊的污点。受冤枉的人更是捍卫着自己的尊严。可是,这一件件“历史造成”的冤案由谁负责?这答案像足球一样,被踢出界线以外,无果而终。一纸“罪状”,判得矫健少年寸步疼痛难忍;一纸“罪状”,判得阳光少年青春费尽,面容憔悴,银丝爬满。委屈的眼神闪烁着委屈的泪。

一朵绽放的鲜花哪能堪受别人的.蹂躏摧残,一只遨翔的鸟儿哪能堪受别人的折翅。甚是,一个健健康康的人哪能堪受莫名的残疾与剧痛,甚至是走上不归的黄泉路。生命在被金钱名利玷污的手术刀玩弄之下,徘徊于人世与鬼门关之间。那些或辛酸,或悲惨的人与事,无不触动着我们柔弱的神经。但愿那样的悲剧不再发生,仁爱的医德仍存。痛苦的眼神闪烁着痛苦的泪。

看到那件件悲剧,我的心难以平伏。一己私利,让那些人变得比野兽更无情,更残忍。他们更是狼吞虎咽般地敲碎吮尽无助的受害群体的骨髓。而那些痛苦的呻吟却难以响彻那些麻木的心灵,像一颗碎石沉入辽阔的大海。但我们不能因此放弃自己,放弃社会,这些种种应成为罪恶的拷问。我们的心灵还在,我们的善仍存。

篇14:《绽放生命之美》读后感

今天阅读了单位发的书《绽放生命之美》,受益良多,人的美有很多种,外在美和内在美。人不能选择自己的容貌长相,但可以通过穿衣搭配,发型,气质来提高。所以我认为,真正的美是内在美,是心灵的美。所谓腹有诗书气自华,诗书可以净化人的心境和灵魂。

中国是一个爱诗的国度,中国人是一个爱诗的民族。我们从祖先三千多年前,留下来的诗经里依然可以找到今天我们所渴望的生活之美。

这是我们世世代代相传的精神财富,这种美早已融入了我们的血脉里,塑造着我们的容貌,淬炼着我们的思想。

我们可以利用休假的时间,走出家门,走进自然,体会神奇秀美的景致,感受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同样可以充实我们的生活,陶冶我们的情操。一如“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的浩荡长江;又如“君不见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奔涌黄河;“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的雄浑泰山;有“吴楚东南坼,乾坤日夜浮”的广阔洞庭湖;有“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烽火塞外;还有“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的恬淡田园。当你置身于多彩的自然风光的时候,我们可以尽情挥洒自己的想象力,一如李白笔下的长江,有着这世界上最美的景象。清晨,那是“朝辞白帝彩云间”;春天,那是“烟花三月下扬州”;一个人坐船,那是“孤帆一片日边来”;而登高怀古,那是“凤去台空江自流”。又如王维的《山居秋暝》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山林、秋雨、明月、清泉,还有那洗衣的女子,这一些看似平常的景象,在王维笔下,多了一份远离喧嚣洗去尘埃的意境。而诗人在文字背后寄情山水心志高洁的品性,也给今天的我们带来一份启示,当下又该如何诗意的生活。

引用诗词大会常说的一句话,“人生自有诗意”,当你把自己的心境和想象力与壮阔的美景融合起来,就会发现,生命可以如此辽阔,如此充实。让生命更加绚烂的绽放,你会发现生命不一样的美。

青春咖啡馆

沪教版小学校四年级第一学期语文教案

坚不可摧电影观后感

关于苏东坡的书籍推荐:林语堂《苏东坡传》

苏东坡传林语堂阅读心得

林语堂苏东坡传简介

生命的药方课文原文

考研数学之线代特点及备考方略

带着信心上路优秀作文

2022《人间世》观后感心得体会

生命之线读后感
《生命之线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生命之线读后感(共14篇)】相关文章:

花开花落无声无息散文2022-05-06

生死之间350字作文2023-04-30

如果,回忆不再落泪2022-05-06

天人之道作文1000字2024-02-08

读《人生贵在磨练》有感2023-08-10

林语堂《苏东坡传》经典语录2022-09-13

玫瑰花开花落仍从容散文2022-09-06

我们的跨海梦小学作文2022-11-17

奔腾年代观后感2022-04-30

拥挤的瓶子作文1000字2024-01-2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