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上的母亲读后感

时间:2023-01-17 07:50:30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江上的母亲读后感(通用20篇)由网友“李秀丽”投稿提供,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江上的母亲读后感,希望大家能够受用!

江上的母亲读后感

篇1:江上

宋代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译文

大江北面,秋天浓重的云幕一半已被秋风撕开;雨后的乌云,沉重地、缓慢地在斜阳中移动徘徊。

远处,重重叠叠的青山似乎阻住了江水的去路,船转了个弯,眼前又见到无尽的江水,江上成片的白帆正渐渐逼近过来。

注释

晚云:一作“晓云”。低徊:这里指浓厚的乌云缓慢移动。徊,一作“回”。

缭绕:回环旋转。

隐映:隐隐地显现出。

创作背景

这首诗是王安石变法失利后,辞去相位退居金陵后,一日游长江有感而作。

赏析

王安石晚年寓居金陵钟山,“诵诗说佛”(苏轼语),追求心境的宁静。与此相适应,他的创作中出现了大量雅丽工致的绝句,在这种凝炼轻巧的形式中,他表达了自己萧散恬淡的心绪,这首小诗就是这样的例子。

诗写泛舟江上所见的景物。写了秋阴,写了云、雨,写了青山和远处影影绰绰的风帆,都是很开阔、很宏大的物象,然而整首诗造成的艺术境界却不是雄健豪迈,而是空明幽淡,其关键便在一个远字。诗人摄取了各种远景来构成他的画面,“江北秋阴一半开”一句,雨过天晴,阴云半开,一抹蓝天已带上了晚霞的辉光,给人一种悠远的感受。“晚云含雨却低徊”一句,将黄昏时的云霞写活了。“低徊”本来指人的徘徊沉思,这里却用来表现含雨的暮云低垂而缓慢地移动,情趣横主,静中有动。诗人在这两句中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它颇有米家山水的朦胧含蓄之美,画面并不是明快清晰的,而好象是有意追求一种半明半暗,神光离合的境界:阴沉的秋空不是全部开朗而是“半开”,可见光线并不太亮;向晚的云霞也不璀灿明艳,而带着雨意,它不是暴风雨之前翻滚的黑云,却是低徊容与,悠然静穆。所以幽远淡雅便成了这幅画面的基调。

三、四两句从云转到江边的青山,山是纠结盘曲的,像是要挡住诗人前行的去路,然而远处忽隐忽现的点点帆影,正告诉诗人前途遥远,道路无穷。这两句写江行的待殊感受,不仅有景,而且景中有人,景中有意,蕴深邃的哲理于寻常景物之中,启人遐思,耐人寻味。后来陆游的“山穷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正是由此生发出来的名句。这里青山的回环曲折,帆影的时隐时现,也都构成了淡远的画面,与上面两句浑然一体,融汇无间。此诗的深层意义不是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反抗阴暗,便能开通千帆竞渡的视境,这就是诗人借山光水色的变化所体验到的某种人生哲学、或政治哲学。因此,此诗是以富有辨证法的思理取胜。

苏轼评王维的诗画,有“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讲法,把诗境与画意结合在一起谈。诗与画的紧密结合,在唐朝的山水诗、画中得到完美的结合。王维、孟浩然等人的山水田园诗,都带有画的气质与风韵。唐人的山水诗画重点突出自然的美。宋人的山水画强调质,通过时序节令和布局,表现真实的生活,山水诗也提倡清新蕴藉,要求把真情实感通过客观描写表达出来。王安石的山水诗,就很好地把握了这一点。这首写江行的诗,在灰暗的底色上布置了一幕开阔的画图,辅以幽深的笔调,与米芾山水画笔法相吻合,表现一种含蓄朦胧的美。同时,诗人又经过对景物的描写,表示出对路途遥远、风云变幻的惆怅,把主观思想加入了山水诗中,丰富了诗的主题。

篇2:江上渔者读后感

北宋

范仲淹

江上往来人,

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

出入**里。

这首语言朴实、形象生动的诗,反映了渔民劳作的艰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关心。首句写江岸上人来人往,十分热闹。第二句写岸上人们喜欢吃鲈鱼,解释“往来人”的原因是捕捉鲈鱼。后二句写看到的事情,写出风浪中忽隐忽现的 渔船,写出捕鱼的情景。鲈鱼虽然味道鲜美,捕捉它却十分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民疾苦生活的同情。这首诗有着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和对渔民们艰苦生活的感慨。是啊当时的人们生活的多么艰辛哪!现在我们有这么好的环境应该好好珍惜呀,难道不是么?可是,现在的人们却没有珍惜这个世界,反而大肆地破坏它,真是可悲啊!

我们应该去建设这个世界而不是不珍惜它,更不应该去破坏它,我们小学生虽说不能做什么大的贡献,但也可以从身边的小事做起,例如:捡捡垃圾;收集废电池;种一棵小树,等等等等,我们一定还有许多小事可以做,不是吗?所以我们要从今天开始,我们要从身边做起,要从小事做起。为了未来,奋斗吧!

篇3:江上 赏析

这首诗非常注意抓住江上特有的景物,从视觉和听觉两个角度,扣住“秋天”这特定的节令特点,描绘江上的秋色,给人留下极深的印象。江水浩淼无边,江畔红花朵朵,而到了秋季,西风劲吹,水面则起波浪,荡漾连绵,江花也渐次凋谢,脱下了红妆,那岸边或水上的小舟传来横笛声,也就使景色带上了浓浓的秋意,勾起人的思绪。江水江花、西风横笛,这些特有时令的特定景物,就构成了一幅色彩浓烈的“江上秋意图”,具有鲜明的特色。

此诗一、二句两写景,其目的并不在要给读者再现什么秋声秋色,而是旨在以比兴手法,用景衬情:猎猎的西风带来秋的消息,令人心生愁绪,绵绵的江水长流不息,让人顿时产生感触,晚开的花儿飘落,正所谓落红无数,也让人郁郁寡欢。这些景物,都带上了浓浓的感情色彩,使人愁肠百结。而三、四两句,则题旨非常鲜明地凸现出来:“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特定的季节、特定的景物,触动了诗人的离情别绪:是自己远离故乡、孤身在外,涌起了桑梓之思,还是亲人在外飘泊、时世**,勾起了眷怀之恋?整首诗,景为情出,情因景生,情景交融,寄寓深沉,给人深隽的诗韵诗味。

对于离情让横笛吹送的.问题,刘逸生先生有这样详尽的解释:诗人刚和亲人分手,坐上向远方而去的船,看着江上的风光,秋意甚浓,也使满怀离情的诗人更添伤感,忽地不知何处传来笛声,呜呜咽咽的,听的更是心情沉重,而笛声一直没停,让诗人更感折磨,不过,蓦然抬头,原来船已转到乱山的东边,适才与亲人分别的渡口,都已望不到了! 这是一种奇特的化虚为实的手法。

篇4:江上 赏析

朝代:宋代

作者:王安石

江水漾西风,江花脱晚红。

离情被横笛,吹过乱山东。

篇5:江上风光

迷江,藏在竹林深处,躲在世外桃源。

走近迷江,任世俗狠狠逃离,随安逸悄悄来袭。这是一个静谧悠闲的好地方,清澈的江水承载着世世代代伴水而居的村民们生活的兴衰,江上鲜而有之的渔船渐行渐远,渔夫少时打渔,是学技,老时打渔,是生活。年年岁岁,迷江长久如此,风光无限,令人遐想连篇。

于身边的事物,于我来说,迷江占据了我大多视线。我喜欢江,是因为她的不急不缓,能随心所欲地奔向那令人憧憬的远方,还有那清澈见底的纯真自我,她的真性情,她的淳朴,我甚是喜欢。黄河滔滔,长江漫漫,是有多么宏伟,是有多么壮观,古往今来,文人墨客,无不屈服于它们的威尊之下,千古名诗至此,数之不尽。然而,我喜欢的是小家碧玉的迷江,她是我的母亲河,是她用自己的甘露来培育我成长,如我母亲一样,留我无限思恋之情。路漫漫,时绵绵,此时我已离家求学好几年,不知,我思恋的迷江是否还记得我。

这次是大年初一,我回到了诗情画意的迷江。江水绵绵,二月春风微冷,江间早晨盈雾,此时的迷江,真有如谜一样,看不清本来面目,朦朦胧胧,若隐若现,远看着有些气势磅礴,又有些初临仙境,暂离红尘的超然脱俗和畅快。有早起的鸟儿掠过水面,把原本平静的水面,划出了一条长长的水纹,叽叽喳喳的叫声打破了早晨的宁静,也激起了我内心一丝波澜。迷江的早晨,总是那么令人迷茫,令人欣喜,也令人欣喜。

锣鼓声响,鞭炮齐鸣,家家户户都尽情地接受新年祝福的洗礼。在我们的家乡,过年并没有什么特别的庆祝仪式,但作为伴水而居的人家,在江边祈福,召唤江神保佑来年庄稼丰收,祈求来年打渔能够继续有好收获是必不可少的内容。在祈福的过程中,我们把香插在江岸渡口,把从市场上买来的鱼苗陆续放生,老人们嘴中念念有词,神请说不出的凝重,静静的看着眼前儿孙把鱼苗小心翼翼的放入水中,儿孙因为把鱼放生笑了,老人们也因为儿孙笑了而笑了。

放生鱼苗之后,村民们都陆续赶回了家,此时已是中午。我们生在南方,南方的水,南方的山,在此时都透着新一年朝气蓬勃的气息。中午一场及时雨赶来,而我还在江边。雨不大,丝丝的,我抬头仰望,天上太阳依旧灿烂,小小的雨滴从我眼中一闪即过,想盯住某一滴,它却调皮地混入它的兄弟姐妹们中去,让我一时眼花缭乱。雨,落下江面,激起小小的,密密麻麻的波澜,似烟火,又似绽放红花,霎时,有鱼儿浮上水面一探究竟,却不料雨水忽然骤大,吓得鱼儿甩甩尾巴,急忙蹿逃了回去。我定定地站在江边木亭子里,亭子里的古木气息,让我心神安宁,我静静地看着这一切,不由心生感叹:对呀,这就是自然,总有意想不到的事情在发生。

待我才想起要回家的时候,已是黄昏了。迷江,在我眼前,它的此刻的美被我容纳在眼里,却欢喜在心里。江面上,小桥边,沉沉的夕阳牵坠着天边的云彩,编织出一天似锦的霞,那明静的水被霞光映照,分不出哪是水哪是天,水天相接的胜景是极美的,美得非凡,美得震撼。那成群的洁白鸭子映着夕阳的光辉,漫身金碧辉煌,它们欢快地拍打着羽翼,一个接一个心满意足地离开了水面,留下波光粼粼;玩得快活的鸟儿也离开高大的树枝,飞向西落的红日,渐渐变小了,就在水天交融的那一面留下了一行书写在天边的省略号。

迷江,不管外面世俗如何变迁,一直都不变的是她的淳朴,淳朴的她养育了淳朴的人,淳朴的人保护了淳朴的她。我爱的迷江,风光无限,一直淳朴至今。

即使是步入小康社会的农村,仍然有不少的红砖瓦房,也有的房顶不是红瓦而是黑瓦的,我家的就是黑瓦。

那已经不是专一的黑色,而是有些发青,瓦间长着一片片的青苔,本来房子已经很老了,这样一来,更让人有一种封建旧社会的感觉。由于房顶厚重,夏天的时候,屋内还是比较凉快的,即使是没有空调,在最热的天气里,吊一架电风扇也就够了,这点让钻在在密不透风的楼房里的人们所艳羡,也是我喜爱它,不愿搬走的原因。其实如果住着这样的房子,周围是一定不能少了花草树木的,一来可以起到装饰的作用,房子不会光秃秃的显得单调,二来也是最重要的一点,高大茂密的枝叶可以起到很好的“防晒隔离”作用,所幸我家院子里至少有不下五棵树,有粗壮的,也有刚长二三年的,我妈又是个喜欢种瓜栽豆的人,墙上爬着密密麻麻的豆架,放眼一望,满眼底的绿,满院的生机与希望,而年代久远的老房子则安静的坐落在层层树影后面,为众多枝叶所掩映,乍一看,真有几分淡雅与神秘。

这样的房子也是有其不足之处的,例如狭窄拥挤,家居摆设总不能整齐大方,锅碗瓢盆总是挤在一起,屋子里更放不下大物件,倘或遇到下雨天,就更为糟糕,闷热潮湿的气氛先不说,地面上泥水践踏一片,并且更让我不舒服的是,在我吃饭或喝水的时候,头顶上猛然掉下一块东西,落在碗里,定睛一看,原来是泥土,但也已经污染了东西,于是这种时候我会生气,甚至想立刻搬进新房子里,但次数多了,也就习惯了。类似这样种种的小问题,并不能消减我对老房子的特殊感情,在那片绿荫下,曾留下我们一家人围坐在树下乘凉说笑的回忆;在那丛豆架前,曾留下母亲辛勤劳作的热忱希望。

我无论如何也不能忘记这些,叫我怎能忘记,这陪伴了我二十年、这么善良可爱的老房子。

篇6:富春江上

富春江上

一、教学目的:

1、根据“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解课文的“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领会并学习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培养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初读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理解文中“形”与“神”的关系,品味文中的精彩之笔,理解关键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2、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  新课:

欣赏富春江美景图片:欣赏美丽的“山水风景画”。

二、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主要著作有《1957-1959印度民族起义》、《天竺心影》、《牛棚杂记》、散文《月是故乡明》、译品《大唐西域记今译》、《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词语解释:

浩渺:广阔无边。

烟雨迷蒙:像烟雾那样的细雨,迷茫,广阔而看不清。

淙淙:流水的声音;嘁嘁喳喳声。

探究:探索研究。

钩心斗角: 原指宫室构筑得交错而致密,今亦指人之间算计与争斗。

角逐:较量;争逐。

庸人自扰:庸人:平凡的人;自扰:自己搅乱自己。指本来无事而去自找麻烦。

吟咏: 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时隐时现:有时不清晰有时显现出来。

若即若离:像靠近,又像离开。形容对人的态度保持一定分寸,不远不近。也形容两事物间的关系不明确,难以捉摸。

波光潋滟:形容水波荡漾。

沮丧:灰心失望;失色貌。

徒唤奈何:白白叫喊,无可奈何。

层楼叠阁:层层重叠的楼阁。

曲径通幽:曲折迂回的小路,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

无影无踪:消逝得没有踪迹可寻。

森然:形容繁密。形容阴沉可怕。形容高耸林立的样子。

苍蔚:草木茂盛。

篇7:王安石--《江上》

①“低徊”一词描绘出了“晚云”怎样的情状?

答: 暮云低垂,雨意浓重。

②前二句勾勒了一幅“秋江暮云图”,这幅图画的基调是怎样的?

答:朦胧、悠远,开阔、奇幻。

③若说这首诗也以天象与江上景物的变化暗写船上人心情的变化,请你简要地说明诗人心情变化的情况:

答: 诗人的心情可由下面的图示来表示:沉重——愁苦——疑惑——豁然开朗。

篇8:《江上》赏析

年代:宋 作者: 王安石

江北秋阴一半开,晚云含雨却低回。

青山缭绕疑无路,忽见千帆隐映来。

【古诗今译】

秋天的早晨,江的北岸天色阴沉沉的,低低的乌云含着雨意,在天空徘徊着,阴晴不定。既不愿望对岸的`青山,山势曲折缠绕,江流迂回婉转,心头不禁涌起一阵困惑,路究竟在何方?忽然间,无数面白帆在山林的掩映之处隐约驶来。

【简析】

王安石晚年辞官闲居于江宁府(南京)城东的“半山园”,饱览山光水色,写了不少精致淡雅的山水绝句。连黄庭坚也称赞:“荆公暮年作小诗,雅丽精绝,脱去流俗。”此诗就是他在秋江帆影中获得精神启悟而作。

诗的头两句写天,后两句写地,可见诗人眼界开阔而幽深。写天的同时既交待了地点(江北)、季节(秋)和时辰(晓),又写出了阴晴莫定的天气变化。“江北秋阴一半开”,似乎有了由阴转晴的趋势,谁料想都秋天了,气候还如此变化无常,逆转为“晓云含雨却低徊”。阴——半晴——浓阴,不仅是天气变化,而且是人的心理情调的变化,因而在低首徘徊的雨云之下,还有一个低首徘徊的诗人。然而从事的后两句可以明确看出另一层深意,诗人不甘屈从阴暗,而是反抗阴暗,追求光明。诗人放眼远望,视野被“青山缭绕”的阻断,陷入了“山重水复疑无路”境地,仿佛前程一片渺茫。就在这时,诗人笔锋一转,在“青山缭绕”之中,忽然远远地看见“千帆”山林的掩映下,正隐隐约约向近处驶来。

视野一下子就变得豁然开朗,眼前开阔了,畅通了。诗人在字里行间巧妙地暗含着对时事与某种人生哲理的深刻体验。这种思理与抗争是积极的,向上的,与婉约派词人李煜“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的消极颓废的人生态度形成了截然不同的对比。

篇9:王安石--《江上》

1、往者已不及,尚可以为来者之戒。

2、隔岸桃花红未半,枝头已有蜂儿乱。

3、不以先进略后生,不以上官卑下吏。

4、琴樽已寂寞,笔墨尚光辉。

5、岁老根弥壮,阳骄叶更阴。明时思解愠,愿斫五弦琴。

6、归依法,法法不思议。愿我六根常寂静,心如宝月映琉璃。了法更无疑。

7、含情欲说独无处,传与琵琶心自知。

8、天下不可一日而无政教,故学不可一日而亡于天下。

9、夙兴夜寐,无一日之懈。

10、落帆江口月黄昏,小店无灯欲闭门。侧出岸沙枫半死,系船应有去年痕。

11、自古驱民在诚信,一言为重百金轻。

12、纷纷塞路堪追惜,失却新年一半春。

13、礼贵从宜,事难泥古。

14、当时迦叶无尘染,何事阌乡有土思。

15、百年养不足,一日毁有余。

16、浓绿万枝红一点,动人春色不须多。

17、人才乏于上,则有沉废伏匿在下,而不为当时所知者矣。

18、白鹤声可怜,红鹤声可恶。白鹤静无匹,红鹤喧无数。百鹤招不来,红鹤挥不去。长松受秽死,乃以红鹤故。

19、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

20、可怜新月为谁好,无数晚山相对愁。

篇10:富春江上

富春江上

一、教学目的:

1、根据“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理解课文的“形”,并领悟蕴涵于“形”中的“神”,体会散文“形”与“神”的辩证关系。

2、领会并学习课文寓情于景,借景抒情的表现手法。

3、培养热爱祖国美丽富饶的大好河山的感情,陶冶学生性情,提高审美能力。

二、教学设想:

1、初读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再读课文,理解文中“形”与“神”的关系,品味文中的精彩之笔,理解关键性语句的深层含义。

2、安排二课时。

三、教学内容与步骤:

一、导入新课:

欣赏富春江美景图片:欣赏美丽的“山水风景画”。

二、作者简介:

季羡林(1911.8.6― )山东清平人。1930年考入清华大学西洋文学系,1934年毕业,在山东省立济南高中任国文教师。1935年秋进人德国格廷根大学学习赞文、巴利文、吐火罗文等印度古代语言。1941年获哲学博士学位,并应聘留校任教。1946年回国,任北京大学东语系教授(直至现在)、系主任(至1983年);1978年开始兼任北京大学副校长,至1984年离职。1956年4月加入中国共产党。1983年被选为第六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和常务委员会委员。现为中国外国文学研究会副会长,中国比较文学研究会名誉会长。

他曾长期致力于梵文文学的研究和翻译,翻译了印度著名大史诗《罗摩衍那》。此外他还创作许多散文作品。主要著作有《1957-1959印度民族起义》、《天竺心影》、《牛棚杂记》、散文《月是故乡明》、译品《大唐西域记今译》、《季羡林散文集》等。

三、词语解释:

浩渺:广阔无边。

烟雨迷蒙:像烟雾那样的细雨,迷茫,广阔而看不清。

淙淙:流水的声音;嘁嘁喳喳声。

探究:探索研究。

钩心斗角: 原指宫室构筑得交错而致密,今亦指人之间算计与争斗。

角逐:较量;争逐。

庸人自扰:庸人:平凡的人;自扰:自己搅乱自己。指本来无事而去自找麻烦。

吟咏: 有节奏地诵读诗文。

时隐时现:有时不清晰有时显现出来。

若即若离:像靠近,又像离开。形容对人的态度保持一定分寸,不远不近。也形容两事物间的关系不明确,难以捉摸。

波光潋滟:形容水波荡漾。

沮丧:灰心失望;失色貌。

徒唤奈何:白白叫喊,无可奈何。

层楼叠阁:层层重叠的楼阁。

曲径通幽:曲折迂回的小路,没有阻碍,可以穿过,能够达到。

无影无踪:消逝得没有踪迹可寻。

森然:形容繁密。形容阴沉可怕。形容高耸林立的样子。

苍蔚:草木茂盛。

悬殊: 差别很大。

目瞪口呆:瞪着眼睛说不出话来。形容吃惊或受气而发愣。

赫然:令人惊讶的样子。发怒的样子。显赫,盛大。

镌刻:雕刻。

滑稽:形容一个人语言、动作等的幽默诙谐,引人发笑。流行于上海、杭州、苏州等地的一种曲艺,与相声相近,生动有趣。

姑妄言之: 姑且随便说说,不一定有什么道理(含客气的意思)。

大煞风景:损坏美好的景色。比喻在欢快的场合使人扫兴。也作“杀风景”。

妩媚:姿态美好可爱。

天造地设:谓事物自然形成而合乎理想。

垂青:比喻得到重视,受到优待。

油然而生:形容思想感情自然而然地产生。

颠倒:上下易位;本末倒置。

落寞:寂寞;冷落凄凉。

美中不足:在美满之中,仍有缺憾之处。

戛然而止:形容声音突然停止。

含蓄:包容、蕴藏于内而不显于外。

望眼欲穿: 形容期盼亲人归来的迫切心情。

嘈杂: 声音杂乱扰人;喧闹。

四、讲析课文:

1、初读课文,从总体上把握课文的主要内容。

第一部分(第1自然段):由欣赏诗句的意境引出对诗句所描绘美景的赞美。

圣果寺 (释处默)

路自中峰上 盘回出薜萝 到江吴地尽 隔岸越山多

古木丛青蔼 遥天浸白波 下方城郭近钟磬杂笙歌

全文一条线索或文眼:“隔岸青螺数点,微痕一抹,出没于烟雨迷蒙中。”

第二部分(第2~6自然段):由眼前的'景色明丽、秀色天成的富丽江胜景展开丰富的联想和想象,抒发了幸福之感,骄傲之感。是全文的主体部分。

分两个层次:

第1层(第2~6自然段):乘船畅游富春江。第2自然段着力描绘水中、岸边的画面。第3自然段由眼前美景联想到相关的历史和人物,引起了“人世变幻,今古皆然”的慨叹,写出了青山绿水永在的不争事理。第4自然段由联想转到回想诗僧苏曼殊“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的吟咏。第5自然段从“心头幻想”回到眼前“江水平阔,浩渺如海”的富春美景,段末一句,回应第1自然段。第6自然段借“人影”的“飘浮飞驶”,写尽了游江的欣喜之情。

第2层(第7~10自然段):登楼观赏富春江。

第7自然段,写在春江第一楼,远观富春江面,近赏鹳山风景,青山绿水烘染出诗一般美的意境。第8自然段写严子陵钓台,借动人美丽的民间传说,更“增加自然风光的妩媚”。第9自然段将富春江的阴柔之美与黄山的阳刚之美作比,产生出“江山如此多娇”的感叹。第10自然段,与孟浩然及自己自己在瑞士“山川信美非吾土”的落寞之感相比,写出了身处富春江上,身居祖国大好河山的幸福之感,骄傲之感。

第三部分(第11自然段):告别奇山异水,借吴均《与宋元思书》对富春江风景的描写,间接地表达了对富春江溢满心头的依恋之情,文末一句,既与开头呼应,巧妙点题,又留下令人遐想的无穷韵味。

2、再读课文,品味揣摩关键性语句。

富春江上由本站会员分享,版权归作者所有,请注明出处!

篇11:江上曲

,一共十句,每句五言,是一首典型的五言古体诗,此诗是一首描写纯情少女追求爱情心迹的诗作,由南北朝著名的诗人谢眺所作,下面是这首诗的原文和赏析,欢迎参考阅读~!

江上曲原文:

易阳春草出,踟蹰日已暮。

莲叶尚田田,淇水不可渡。

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

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

江上可采菱,清歌共南楚。

中心:

这是一首情歌,描绘了一位纯情少女追求爱情的婉曲心迹。

翻译:无

赏析:

易阳,即易水的北岸。这位芳龄少女,踏着青青春草,迈着婉娈多姿的步子,徘徊在易水之滨。美丽的春光,撞击着她的心怀,她的那颗复苏了的春之心,P(音lì,履石渡水。同W,《诗经》:“浅则W”)然漾动了,泛起了阵阵爱的涟漪。易水之滨,她在踯躅,她在留连,似乎在寻求着什么。不知不觉间,红日隐沦了,时光倏忽飞逝了。转眼,她又望着满江的莲叶,饱满挺秀,铺写出一派绿色的境界,心中却又涌上莫名的怅惘之情,感叹那绿波荡漾的淇水,难以渡越。这里,易水、淇水,均非实指,而仅仅是一种隐喻,喻义大约与巫山相同,隐指男女之间的爱情。如同时王融《古意》:“巫山彩云没,淇上绿杨稀”,就是将巫山与淇水并用的。所以,“淇水不可渡”并不是感叹自然条件的阻碍,而是一种心理阻隔、衷曲难遂的折射和象征,是爱情无以寄托的婉曲之情的抒发。惟其春情荡漾,无所依附,她才在易水之阳、淇水之滨踯躅徘徊,从日出到日落,从春天到夏天(“春草出”到“莲叶尚田田”),寻找那无从捉摸却又无处不在的爱情。明乎此,便可准确把握到以下主人公直接抒情的意脉了。子,指这位女子所钟情的人;淹,即停留。这位女子所盼望的心上人终于来了。他,乘着桂舟,荡着兰桨,劈波斩浪,从清水绿波之上,翩翩而来。他不一定是为她而来的,而她,却相信他一定是为自己而来。所以,虽未曾相识,便以身心相许,由衷地发出了深情的心愿:心上的人儿,请停舟共载,我愿与你双双乘起这木兰之舟,一边采菱,一边唱歌,让那清越的爱情之歌,伴随着我们千里远航。

这是一首五言诗,诗用第一人称,通过少女自己的.口吻,坦吐深婉炽热的爱情,让她心灵的火花直接迸发出来,闪耀在读者眼前。如此写来,便觉率真、亲切,形象可感。这位芳龄少女,对邂逅相遇的青年,就敢于以身心相许,远走天涯海角,其专情、大胆和率直,千载之下,令人读之犹感吁嗟。如此风情绰约、率意天真的纯情少女,似曾相识,在南朝乐府民歌中可以找到她的影子。如《读曲歌》:“千叶红芙蓉,照灼绿水边。余花任郎摘,慎莫罢侬莲”;如《子夜四时歌・春歌》:“罗裳迮红袖,玉钗明月。冶游步春露,艳觅同心郎”,等等,率皆天真烂漫,婉娈多情。可见谢I此诗之深受南朝乐府民歌的影响。其实,此诗还处处回荡着汉乐府民歌的余音。“莲叶尚田田”、“江上可采菱”二句,直接从《江南》“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中化用而来,自不待细说。另外,在修辞技巧上也借鉴了汉乐府民歌的一种很有特色的手法,曰联珠格,俗称顶真体。此法以上句句末之词作为下句句首之词,使诗语蝉联不断,如《饮马长城窟行》:“青青河畔草,绵绵思远道。远道不可思,宿昔梦见之。梦见在我傍,忽觉在他乡。他乡各异县,展转不相见”,一环紧扣一环,意思赓续,气脉贯通。此诗中的“愿子淹桂舟,时同千里路。千里既相许,桂舟复容与”,即借鉴了这一方法,而且是六、七两句联珠,五、八两句联珠,有所变化和创新,造成一种很有形式美的语言格式,维妙维肖地表达了这位女子追求爱情时炽热、急切的心情。由此可见,谢I是深得乐府民歌艺术之精髓的。

作者资料:

谢眺(464~499),南朝齐诗人,并善辞赋和散文。字玄晖。陈郡阳夏(今河南太康)人。高祖据为谢安之兄,父纬,官散骑侍郎。母为宋文帝之女长城公主。永明元年(483年),谢眺“解褐入仕”。永明九年(491年)春,谢I作为随郡王萧子隆的文学(官名),随同萧子隆赴荆州,留下了不少诗篇。永明前、中期,他担任朝中一些无关紧要的小官,过着无忧无虑的贵族生活。他广结诗友,家世既贵,少又好学,为南齐藩王所重。东昏侯永元元年(4),始安王萧遥光谋夺帝位,谢眺未预其谋,被诬死于狱中。

谢眺入政后,初为太尉豫章王萧嶷行参军,迁随王萧子隆东中郎府,转王俭卫军东阁祭酒,后为随王镇西功曹,转文学。永明九年,随王为荆州刺史,“亲府州事”,谢眺也跟着到了荆州,“以文才尤被赏爱”。后调还京都,任新安王中军记室,兼尚书殿中郎,又为骠骑谘议,领记室,掌霸府文笔,又掌中书诏诰。建武二年,出为宣城太守,后迁尚书吏部郎。

东晋初,谢氏举家随元帝南渡长江,迁居京邑建康(今南京)乌衣巷。谢眺的高祖谢据,是“淝水之战”的东晋统帅谢安的弟弟。作为南朝历数百年经久不衰的门阀士族的冠冕――王、谢、袁、萧四姓之一,谢氏不但在政治上颇有影响和势力,而且也出过很多有名的诗人,诸如谢安、谢道韫(女)、谢灵运、谢庄、谢混、谢惠连等等,都长于写景,每有清新的风格。谢I秉承家风,史称他“少好学,有美名,文章清丽”,又说他“善草隶,长五言”,因而能与响逸百代的刘宋山水诗人谢灵运并称“大、小谢”,早早地在文坛上崭露头角了。谢I没有逃脱政治浊浪的裹挟。萧鸾死去后 ,其儿子荒淫无度的东昏侯萧宝卷登位。在始安王萧遥光,贵戚江u、江祀、刘h等合谋的又一起夺位阴谋中,因为谢I拒绝了他们奉立萧遥光为帝的要求,终于受诬而死。那时,他只有三十六岁。

篇12:《江上》阅读赏析

《江上》阅读赏析

万顷沧江②万顷秋,镜天飞雪一双鸥。

摩挲数尺沙边柳,待汝成阴系钓舟。

注:

①作者是个穷愁潦倒的诗人,他的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

②沧江,因江水呈青色、苍色故称“沧江”。

试题

(1)这首诗运用了哪些修辞手法?请作简要分析。(4分)

(2)“待汝成阴系钓舟”这一句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请结合全诗作简要分析。(4分)

(3)诗歌的前两句主要运用了什么手法?描写了一幅什么样的画面?请作简要分析。(4分)

(4)诗歌的最后一句构思巧妙,前人称之为神来之笔,请对此作简要分析。(4分)

(5)诗的前两句写景,用了什么表现手法?写出了景物什么特点?(4分)

(6)在古诗文中,柳总与“别”有关,本诗是如何体现的?请结合诗的后两句说明。(2分)

阅读答案:

(1)“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待汝成阴系钓舟”,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4分,答出两种即可得满分。意思对即可)

(2)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4分,两种“感情”各1分,“分析”2分。意思对即可)

(3)比喻和动静结合。诗人站在江边,看青苍色的江水浩渺无边,视野尽头,水天相接,那秋色也一样的浩瀚无际;晴空无云,澄洁明净,犹如一面平展的镜子;

(4)诗人面对这空阔水天,触景生情,悲从中来,不由自主地把江边的无知细柳当成了倾诉对象,等你长大长高的时侯,希望能够把小船系在你身上,悠闲自得地在你浓密的绿荫下垂钓,而现在却不得不离开这里,继续为生计奔波。借埋怨柳树太小、太细而无法系舟、垂钓,含蓄巧妙地表达了自己对漂泊生活的无奈和安定生活的向往。

(5)主要用了比喻、动静结合的手法(鸥鸟像飞扬的雪花一样洁白、飘逸、轻巧;沧江的水面像镜子一样平静清澈;飞动的鸥鸟和平静的江水构成动静结合)(答出一种手法并能结合诗句简单解释即给2分),写出了一幅开阔、浩渺、明净、又不乏生机的秋景图(2分)。

(6)作者祈请高仅数尺的小柳帮助自己:我要等到你枝条成阴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使我可以不别故乡、不别亲人。表现了诗人羁旅途中淡淡的离愁。(答出离愁、惜别、留恋、不舍即可给2分)。

二:

①首二句写江上秋景,请用自己的话描绘一下这幅“秋景图”:

答:万顷沧江之上,一派浓重的秋意。江面上,波平如镜;远远地飞来两团白雪,直待它们飞近了,飞到了眼前,才发现那竟然是一对雪白江鸥。

②首二句的景物,诗人是按什么顺序描绘的`?

答:由大到小,由远及近,由静到动。

③诗人笔下的“江上”环境有什么特点?

答: 辽阔、静穆、澄净,充满着勃勃生机。

鉴赏:

全诗由江上景写到心中情,虽然传递了诗人一缕轻愁,但景象开阔,格调明快,并不陷于颓丧,表现出诗人阔大开朗的精神气质。

“镜天飞雪一双鸥”一句使用了比喻和反衬的修辞方法,形象地写出了晴空无云,澄清明净,如一面镜子;同时“飞雪”形象地写出了白鸥飞舞忽高忽低的情态;“双鸥”进入诗人的视野,反衬了诗人内心的孤寂。

“摩挲数尺沙边柳”,则使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诗人对柳树长大的期盼和等待. 诗人一生为生计所迫而常年奔走异乡,也许明天又要登舟出发,因而诗人期待枝条成荫时,系住我垂钓的扁舟,这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又表达了对安定生活的向往。

“待汝成阴系钓舟”一句可谓石破天惊,神来之笔,出人意表。千百年来,诗人们的笔下,“柳”总与“别”相关,诗人在这里却不落窠臼,另翻新意,用拟人化的手法,把“柳”与“不别”搭在一起,运思既妙,立意也高,字面上并不曾诉说羁旅孤客之怨思离情,而读者却能心领神会,这就比明白道出显得更动人、更隽永。著一“系”字,不仅抒写出了自己惜别的心情,而且切合柳枝修长的特点,造语堪称天然而含蓄,新颖而贴切。

篇13:江上——杜甫

月光,

照亮了夜。

星星,

布满了天。

一个人,一叶舟。

亲朋何在?

韶光已逝。

看夜,

是暗的。

看星,

是淡的。

何处是岸?

江流无边。

篇14: 松花江上

松花江上

朋友知道我来了哈尔滨,笑问我:北漂爽么?我说:还行,今年的冬天不太冷。朋友:哈哈,哈尔滨咋样的?好玩么?我:这怎么说得清,你来了才能体会。朋友:你给描绘描绘呗。我:等着。

——题记。

说起来,写过的只言片语虽不多,也已不少了。从诗词到散文,从议论到记叙,既有严肃刻板、亦有婉约豪情,时而清澈明秀,也不乏哩唆。独独这写景、游记一类,少有下笔,可能我是个不擅描绘的人吧。八过,既然有人等着,那我也就说上几句吧。

说哈尔滨,不得不提松花江。我想,大多数南方人对于松花江的初认识,应该都是源自那句耳熟能详的歌词“我的家在东北松花江上”吧。一句歌词,出自两首不同的歌。上一代人都该熟知,革命音乐家张寒晖创作于1936年的《松花江上》,到了我这一代,知道更多的可能是庞龙的《家在东北》。一样的歌词,不同的感情,一个是抗战时期的激昂悲壮,一个是东北汉子的阳光粗犷。

东北,没仔细去考究过它的历史,也没好好了解它的水土风情。所以我只能作为一个初入此地的青年,用好奇的眼光打量着这一片陌生的土地。过山海关之后,让我最觉不同的便是有着一排排白杨树的大平原以及杨树身下乌黑乌黑的土地。小时候玩泥巴的次数绝少,但我记得,家乡的土地基本上都是黄色或略带一些橘红。黑土极富营养,因此这里一点也不贫瘠,大片大片的庄稼和作物。可要和江南的青山绿水相比,始终觉得缺少一些灵秀,多了一些苍茫。很想置身其中感受一下,但其后虽多次经过这些平原,却无一不在车上。

记得来哈市不久,某天下午,我们在办公室呆得正好,忽然窗外飘起了零星的雪花。同事超呼啦一声走到窗前,接着立马回头对我说:“快,来看,下雪了,你没见过雪吧!”超皮肤有点黑,显得当时窗外异常的白。我有点汗,同时笑道:“江西冬天也很冷的好吧,你以为我从海南来的啊?”超是个比较憨厚的人,总能逗笑大家。

北方的雪,我曾经在书上读过。现在置身其中,和想象的也差不多。说来就来,风还没怎么吹,它就开始飘了,不像南方,先要一场大风吹个昏天暗地,外带着再来点细雨,一夜过后,才“千树万树梨花开”。有点像沙子,可能由于温度太低,加上空气干燥,所以看起来不那么容易交融,灯光之下,处处晶莹。

说回松花江。初来时,我就想着去瞧瞧它。但也不急,机会有的是。人可能都这样,到了手的东西,反倒不急于看了。这或许能给那些看到电视剧里“好人”被“坏人”抓了之后总是不紧不慢地等着另外一个“好人”来救走的情形而吐槽的观众一个合理的解释。猫抓到老鼠,都要好好玩耍一下才弄死它。所以杰利总是在汤姆的手里逃了,逃的次数多了,汤姆开始舍不得干了它,当有一次杰利逃不了的时候,汤姆竟然打开笼子说:你快跑,我来追你。(按:《猫和老鼠》里的两位动物主角)

松花江满语叫作“松啊察里乌拉”,意为“天河”,东北人民的母亲河。除长江、黄河外,河长、水资源总量、流域面积都是“之最”。但松花江所具备的`长江、黄河没有的,或者说它独有的特色,应该要属冬天里千里万里冰封的江面了。大概11月左右开始,再往后冰面的厚度可以达到2-3米之多。

本月中旬,二哥从南昌回吉林老家,绕道来哈尔滨看看我。好容易来一回,总要去点不一样的地方,其中就有松花江。那天气温很低,我俩冻得有点像狗。在江边的“斯大林公园”走了漫长的一段路,一边聊天一边欣赏江面的景色。江道很长,有一处,已经聚了不少人群,有在布置雪橇、滑车的商贩,也有围观的群众,当然还有后来到此的不明情形的我俩。顺着道又走了一段路,我俩忍不住也走上了江面,去了江心。这一处,应该是“取冰点”,冰面上摆了百十来块从江里挖出来的大冰块,旁边还有一群工人持续在操作。我是第一次见这么大的冰面,也是第一次看见这么多大冰块。

提到这些冰块,有一个东西则不得不说——冰灯。我第一次了解冰灯这个词,不是在书上,也不是网络上关于“哈尔滨冰雕”的流传,而是金山打字通上的一篇练习文章(声明我不是在打广告)。那篇文章的开头是这样写的:

冰灯是流行于中国北方的一种古老的民间艺术形式。因为独特的地域优势,黑龙江可以说是制作冰灯最早的地方。传说在很早以前,每到冬季的夜晚,在松嫩平原上,人们总会看到三五成群的农夫和渔民在悠然自得地喂马和捕鱼,他们所使用的照明工具就是用冰做成的灯笼。这便是最早的冰灯。当时制作冰灯的工艺也很简单,把水放进木桶里冻成冰坨,凿出空心,放个油灯在里面,用以照明,冰罩挡住了凛冽的寒风,黑夜里便有了不灭的灯盏,冰灯成了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帮手。后来,每逢新春佳节和上元之夜,人们又把它加以装饰,而成为供人观赏的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

现在,历经时代变迁,以及人类审美创造的提升,传统的冰灯,已经升级为如今的冰雕艺术。其中最有名的正是一年一度的哈尔滨冰雕展。参展的艺术家越来越多,而且以冰来雕刻的主题也越来越丰富。今年的冰雕展还未开始,到时再说吧。

我站在松花江的冰面上,虽然比较冷,但是望着头顶的湛蓝、脚底的澄澈,至少那一刻,我的心,异常平静。

篇15:母亲读后感

《母亲》显示了工人虽是牺牲品,但也有它的英雄形象,同时也说明了感情是无价的,每一个人都会有他对于情感的权力,不管是工人,还是革命斗争者,作者还突出描写了这些英雄人物美好崇高的感情世界,母亲对儿子的母爱,巴威尔和沙馨卡的爱情,革命者间的友谊等,写的是那么真挚感人。

《母亲》让我深刻地感受了母亲,巴威尔及其其他无产阶级的人物,他们也有自己的英雄形像,同时我也在深深的思考,为什么在其他作家的眼中工人就是社会的牺牲品?难道工人生来就是当牺牲品的吗?难道工人就没有自己的英雄形象吗?难道工人就应该低人一等吗?不,在革命时期工人也有自己典型性格和环境,他们也是支撑社会的英雄。

我脑中又泛起曾经有过的一种想法:革命者没有感情吗?这本书却十分肯定的推掉我这种想法,“它”通过描写革命者美好的情操和无产阶级人性美,深刻揭示了革命者的精神世界,让我不得不承认革命者是有感情的,而且他们的情感世界比平凡人来的丰富、精彩。

篇16:《母亲》读后感

我一口气读完了《读懂母亲》这篇文章,泪水模糊了我的双眼。这位母亲让我明白了母爱的表达方式也许是不一样的,但是对子女的爱却都是深沉的!

这篇文章说的是:一位母亲得知自己得了不治之症,从那一刻起就拿定主意,要让自己的孩子恨自己。因为只有这样,孩子才能忍受即将失去自己的.痛楚。所以她开始让孩子学会自己独立生活,在教孩子的过程中动辄打骂,以激起孩子对自己的怨恨。母亲去世了,如她所愿,孩子没有悲伤。十几年一晃过去了,孩子长大了。父亲拿出了母亲当年的遗嘱,孩子读完后已经是泣不成声。这一刻他才明白了母亲的良苦用心:原来母亲一直是用这样独特的方式爱着自己的!

这不禁让我想起了自己的母亲,想起了当初我学习溜冰的那一幕。那一天是我的生日,妈妈带我去了溜冰场。当我穿上溜冰鞋的时候,就想倒下,妈妈就让我扶着她溜,我渐渐地成为了习惯。后来,母亲狠心撒开了手,为此我摔了一次又一次。我和母亲赌气似的也不顾疼痛,继续摔下去,竟然学会了溜冰。

这件事虽事隔多年,却一直记忆犹新。为此我一直以为母亲是不爱我的,读了这篇文章,我真正懂得了“可怜天下父母心”这个道理。有时为了孩子的未来,为了孩子的成长,做母亲的必须狠下心来。可这更是一种长远的爱呀!就像一句歌词所唱:孩子是父母永远的牵挂,离开后心就放不下!

天底下哪有不爱孩子的父母呢?让我们学会读懂母亲吧,读懂母亲对子女深深的爱意吧!

篇17:《母亲》读后感

在这个世界上,从来没有不爱自己子女的母亲,可是爱的方式不同,有些爱的教育看起来不近人情,可那却是母亲的良苦用心。用心去体会,才发现母亲的爱是甜丝丝的,细心去发现,才发觉到母亲已经老了。

我读了《“无情”的母亲》后,深深感到一股伟大的母爱,母亲的良苦用心换来儿子的成长之情萦绕于心。

这是个真实的故事。一位资产有500万的母亲将自己18岁的儿子拒之门外,原因是:你连大学都没考上,我打下的江山凭什么白白给你?如果你一年后能活着回来,我就既往不咎。看似此时无情的母亲,在儿子独自生活了一年后,让人揭示出了事情的真相“……在你离开时,我已经患了癌症……我知道了,你现在能适应艰苦的环境了,活的很坚强……我的公司交给你……你要努力。”

在儿子知道真相时,母亲已经去世了。她无声无息地走了,连在生命的最后时刻也没给儿子一个见面的机会。她到死还履行着当初的誓言,留下的只是儿子的遗憾和一大堆远远比不上亲情的资产。

“自古雄才多磨练。”母亲就是希望你能成为这样一个人,才狠心把你丢进大自然中去锻炼。试问有哪个母亲不爱自己的儿女?“打在儿身,痛在娘心”,身体的痛只要以微笑面对,很快就会过去,内心的痛是永永远远不会泯灭的!

母爱就像天上的繁星,数也数不完。我们对母亲的回报,就如沧海一栗,是那么的渺茫……母爱像海洋,我们就是小鱼小虾,可母亲这片海又需要多少泪与汗呢?

陶行知说过:“流自己的汗,吃自己的饭,自己的事情自己干。靠天靠人靠祖上,不算是好汉。”给子女留下过多的财产,也将会影响孩子的一生。如果不给孩子留下一分钱,让他自己去拼搏,像海燕一般,破浪前进,那他展现的是搏击的风采,在人生的旅程上会演绎成一片蓝天。

“母爱是石,敲出星星之火,母爱是火,点燃熄灭的灯,母爱是灯,照亮夜行的路,母爱是路,领你走向黎明……”读完了《“无情”的母亲》,我才明白:这样的母爱的确“无情”,她将你送到大自然中锻炼,让你尽情的“亲吻”着大自然。

篇18:《母亲》读后感

胡适对母亲的爱满溢于全文,这是读后的最大感受。虽然作者的笔调很平实,并没有过多的华丽辞藻与歌功颂德,但是正是因为它的平实,所以才令此篇散文的光彩持久、柔和。文章起初,作者将一些童年趣事记忆起来,并将自己作为“先生”的心理活动描写出来,让读者颇觉有趣与熟悉。小孩子总是有那么一个心理,虽然大人们总觉得他们小爱开他们的玩笑,可是在小孩的心里自己却是很成熟的。而作者写他小时候的童年趣事则是为了给下文母亲的出场作铺垫。母亲对“我”的管教,不仅是严格的,也是慈爱的。每天天刚亮时,我母亲便把我喊醒,叫我披衣坐起。我从不知道她醒来坐了多久了。

篇19:《母亲》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一本书《母亲》。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这本书吧!

这本书讲了一位母亲的孩子病了,那个孩子面色发白。突然,传来一阵敲门声,母亲打开门,一位身体被冻得僵硬的老头站在家门口,其实他是死神。这位母亲太疲惫了,所以她在床边睡着了。她醒来后,发现她的孩子不见了。后来她经过千辛万苦,历经磨难,才在死神的温室里找到了她的孩子。然而死神说:“上帝派我来移植你的孩子,如果你把她带回去,你的孩子将继续受苦,你的孩子在天国会生活得更好。”死神恢复了她的眼睛,说:“你去那口井里面看看你的孩子在人间的未来。”母亲看完以后,说:“好吧,你把她带走吧,我不会让她跟我一起受苦、挨饿了。你跟上帝说请照看好我的孩子。”死神把孩子带走了,带到了遥远的天国。

看完后,我感动得流出了眼泪。我想:“如果说世界上最伟大的是什么?答案一定是母爱。母爱是无私的,所有的母亲都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我一定要学好本领,将来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才,来回报母亲,回报社会。”

篇20:《母亲》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母亲》这篇作文,让我受益匪浅,感到了母爱的无私与伟大。

这篇作文写的是作者得了小儿麻痹,不能走路,每天都是妈妈来送他接他。今天,下起了大雨,作者在门口等妈妈来接他,可过了十分钟,二十分钟,三十分钟,妈妈还没有来接他。作者无可奈何地走出了教室,他被雨淋湿了,突然看见一个熟悉的身影,是妈妈来接他了,妈妈走过来,一边用手帕给他擦水,一边对他说:“孩子,对不起。我来接你有点晚了,你知道吗?我做了你最喜欢的肉丸子!来!快走吧!”作者被妈妈背上了背。妈妈把拿来的大衣披在了他的身上,他的眼睛被泪水模糊了。

读了这篇作文后,我猛地想起了自己身边一个最亲的人,妈妈……

有一天的早晨,天气非常冷,我从温暖的被窝里出来。“佳欣”妈妈喊道。“快起来吧,赶紧上学。”“知道了!”我大声说,走在路上,我扒妈妈背上,妈妈问我:“孩子,冷不冷啊?”“当然不冷了”。我笑着说,有母亲为我遮风避雨,我怎么会冷啊!我鼻子一酸,哭了出声。“孩子,哭什么呀,妈妈为了你,什么都愿意做!”妈妈微微一笑。到了学校,我下了车,走进了学校,妈妈还不时地望着我,我对妈妈大声说:“妈妈,快去上班吧”。妈妈才走了,妈妈呀!每当看到你,我就很温暖,谢谢你,亲爱的妈妈。

啊!母亲,你不但给我了生命,还哺育了我,无论我走到哪里,你永远是我心中的太阳!

乡关何处读后感

《次北固山下》改写作文

关于美丽的长江作文350字

水浒传人物读后感300字

我爱家乡的松花江作文

三年级语文童年的水墨画教案精选合集

童年的水墨画教案

《现代诗》教学设计

读后感300字:读《桂林山水》有感

现代诗教学设计

江上的母亲读后感
《江上的母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江上的母亲读后感(通用20篇)】相关文章:

时光旅行记读后感2022-08-14

夜行瓯江作文400字2023-06-16

苏轼《赤壁赋》读后感2024-05-07

三年级下册童年的水墨画说课稿2023-05-09

《黄鹤楼》教学实录2022-12-27

《一剪梅·舟过吴江》原文及赏析2022-12-29

感恩的诗歌——《江村》2022-05-06

儿童诗两首《我想》《童年水墨画》教学设计(人教版五年级)2023-09-30

高中读后感2022-12-06

读后感高中2023-12-11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