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时间:2023-01-22 08:04:09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共15篇)由网友“可能是天边月”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供大家参考借鉴,欢迎大家分享。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篇1:《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看一本书,就像在交一个朋友,看一本好书,就是在交一个好朋友。越来越能体会到这句话。读一本书容易,读一本能让自己产生共鸣的书却很难。难得的是最近读的书总是可以给自己很深的启发,以至于想动笔写这篇读后感。

认真看看很多出名的优秀女作家的作品,字里行间总能让人产生共鸣并为之动容,同样的感悟在她们的笔下表达得如此美好,也难怪这么多人推崇了。我不了解她们私底下是什么样,但是我相信一本书就是一本态度,书里呈现出来的态度就是对生活的态度。有很多很优秀的女人,我不称她们为作家,因为她们正是在平凡普通的职业中有这样的成就才更让人折服。她们在流年中出落得越发美丽,比如龙应台,比如 闾丘露薇, 她们有思想但不自我。

有很多很优秀的女性,身在不同行业,有的是作家,有的是演员,有的是记者,有的是歌星,有的是家庭主妇。进一步了解之后发现都有一个共同点:活得漂亮。她们在自己的领域足够优秀,为人自信大方,心地善良,生活态度积极向上,独立,能给人好的影响。我相信不仅仅是对我个人的影响,也有很多其他人。感谢你们带给我的思考和不同的体验,尽管不是我亲身经历,但给了我很大的影响。让我明白只有去 经历,思考,沉淀,绽放,才扛得住流年。

这篇文章我仅仅就细谈行走中的玫瑰的感悟。仅仅看了一半就忍不住敲字打下感悟。不成熟之处还望指教。

书中闾丘分享入行的.人生经验,朴实无华的语言,关于梦想,关于工作,关于爱情,关于价值,关于冒险,每个话题娓娓道来。认同并钦佩她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和闯劲。不论生活多难,压力多大,都怀揣梦想,摆正心态,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时刻准备着,才会在机会到来时有敏锐的嗅觉和抓住机会的实力。不管现实生活中怎样,打点好自己的生活,积极乐观,谦逊友善,以一颗平和的心态面对生活。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专注,没有顾虑。

特别喜欢她那句“因为自信,就会变得宽容。 ” 因为这也是妈妈常常教导我的一句话。3。40岁的女人总有一种特别的魅力,跟多么得体有品位的打扮无关,跟多么精致的外表无关,这个魅力从她们的言行举止中散发出来,因为有阅历所以成熟,因为成熟所以自信,因为自信所以宽容,因为宽容所以美丽。这是一种积累,人生经验的积累,学识的积累,思考的积累。

篇2: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一口气看完了《行走中的玫瑰》一书,看完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之前也有说过,人到感觉非常迷茫、非常彷徨的时候,会不自觉的被各种充满正能量的人生指导书所吸引,而这本书正是这样一个好的选择,它不会像网络上那些没有出处的励志文摘无迹可寻,还要质疑作者所说的是不是真的是他所能做到的,而这本书是记者闾丘露薇多年工作和生活的总结,我也相信闾丘本人也是个智慧的女人,这是一部她个人的奋斗史。

全书没有过多华丽的辞藻,总结性的话语也不多,多半都是各种事迹,以及对各种事迹的看法,但就是这样的书以一种话家常的口吻,像一位长者坐在身边给你讲述他传奇的人生经历一样,很亲切、很真实。

书中有一段话我反复看了几遍,“年轻的好处,那就是有足够的时间去尝试一些新的东西,因为随着年龄的增长,拥有的东西越来越多,要让自己有点改变,顾虑会越来越多,而改变,意味着必有所失,但是是否真的得到自己想要的东西,又不是有百分之百的保证。但是年轻,特别是在自己一无所有的时候,可以毫无负担地进行选择。错了,或者走不通,走得很累,可以尝试另外一种选择”。我想,这就是我这半个多月以来一直想要的答案。

曾经我也有像闾丘那样在工作的一段时间后再次回到校园,倒不是为了逃避工作的压力,只是在工作了之后才真正知道自己想要学习的东西是什么,以前没有工作经历的时候在校园里面的学习都是广泛而不深入地,只求尽可能多的了解一些东西,形成良好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但现在工作了之后就不一样了,知道自己应该在哪一方面进行补充了,我想这样的学习效果会更加的好。当我把这样的想法说给身边的朋友家人时,大家总是抱以不理解甚至嘲笑的眼光,“你都有了名牌大学的研究生证,还有必要再去那个研究生学历么”,但是闾丘的经历告诉我,我要的不是所谓的学历证书,我所需要的是系统的专业知识补充,以便我在工作上能够更加深入地思考。

这样更加坚定了我在合适的将来,我想应该也是不远的将来,去把我这个人生之路上的小小规划完成!

篇3: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中学的时候,我喜欢看琼瑶的电视剧,虽然被那种凄凉和浪漫的情节感动,但是我却从来不会幻想自己成为里面的任何一个角色。或许是我这个人太过现实,总会把小说和生活分的清清楚楚,而电视剧里的故事,只能成为生活的调味剂,帮助我打发时间。

因为,我对于爱情根本就没有任何概念。那是一个神圣的信仰,只可以在文学作品里远瞻,却不可以亲自触摸,否则就会支离破碎,体无完肤。

第一次被爱情感动,我想是因为一部名为《简*爱》的电影,到现在我还大概记得那段对白:

“虽然我穷,我不好看,但是我也有权利爱人”

从此,我相信:在爱情面前,人人平等。

那个时候,我更喜欢的,是三毛的生活,像荷西一样,守着自己喜欢的人,平平谈谈,却满满的幸福。

走的地方多了,遇到的人多了,发现原来爱情会一不小心地发生,也会因为自己的不小心而很快消失。每次都会有快乐的时光,虽然也会有伤心。

我们都很清楚,“永远”非常奢侈,但是人不能因为担心不能永远而拒绝开始。长短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是真心诚意的。

爱情要走的时候,是怎样留也留不住的。

当自己的情绪最终平复下来,终于可以去回想那一段感情的时候,曾经爱过的人,面容已经模糊,但是在回想的过程中,总是会有一丝笑意不由自主地浮现在自己的嘴角。

每一次恋爱,都在帮助自己长大,学习如何对待感情。如果爱一个人,除了爱优点,也要爱他的缺点。要改变的是自己,如果真的想要和对方在一起,就应该学会妥协。

爱情,不要冷淡,更不要泛滥。

篇4: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前两天胡乱的从图书馆借了一本书――《行走中的玫瑰》,然后又花了不到一个上午的时间把它看了一遍。作者是凤凰卫视的著名记者闾丘露薇,这在之前也早有所闻她的名声。

在书里作者娓娓道来的是她的生活经历以及对生活的种种看法。似乎一本书可以看到一个平凡、干练、毫不张扬又极具个性的女性形象。对此。我的感觉可能不是崇拜,但就是觉得真实,是活生生的人和事。而我感受颇深的是她写的“关于生存”的一章。让我激动了好半天,真的。她说“我还记得自己刚刚到深圳的日子。那段日子,让我真的明白什么叫做生存。”之所以有感触,也许是因为联想到了自己的处境。即将毕业,面临工作,面临生活,心里充斥着矛盾。也算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了什么叫做“彷徨”。面临着选择,内心的声音,亲人的期盼,还有对未来和梦想的追求。一切竟让一个向来坚决又坚强的心变的不知所措。看者闾丘露薇将着她的历练,我却担心自己是否能够撑过内心的煎熬。甚至现在的生活状态就好像我半蹲在山顶,双手攀扶着石头,战战兢兢,却不知道该从那条路走下去,似乎每条路都有未知的危险。

但自己总有你们一点清醒,总是忘不掉“生活要继续”。《行走中的玫瑰》是闾丘露薇的人生。而我,也会用心来栽种我的蓝色妖姬(我喜欢的花和我喜欢的颜色)。就像作者,一直果断的选择自己想要得生活。坚持努力,坚持自信,坚持责任。我呢?将会坚持自信,坚持努力,坚持面对自己简单的内心。

篇5: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七年前的你是什么样子?仅仅是模样变化了吗?还是心境都变了?或者是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我们总是走的太匆忙,以至于没有时间停留片刻,看看自己,审视自己。

我一直佩服有才能的女子,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闾丘露薇无疑便是代表。以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而闻名的女记者,时刻奔赴在新闻的前线,的确是行走中的铿锵玫瑰,这一次她用对比的方法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示在读者的眼前,相隔七年,两个视角看自己的变化,审视自己。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关于大学”与“关于选择”。关于大学:“七年之前,我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大学的四年,正是自己人生转折的四年。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恋爱,学习如何面对这个社会,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七年之后,我明白,人生会怎样,不是依靠一句话来支撑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依靠自己应对变化的能力。”许多人都将人生的转折点强加于大学,我们不是非大学不可,只是我们需要一个支撑,需要一个理由让自己思考。关于选择:“七年之前,人生时刻在进行选择,关键是,在选择的那一刻,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要什么。七年之后,这些年,我经常收到很多年轻人的来信,询问我,在求学以及工作的问题上,如何进行选择。我总是告诉他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学习为自己做决定,并且承担后果了。”人一生中总是做着选择,一切命运的变化都是因选择而起。而往往我们敢于选择,却逃避后果。

《行走中的玫瑰》实际上就是闾丘露薇审视自己的回忆录,我们或许可以从书里可以看见一个女强人背后的成长历程,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人敢于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

古人云,“日省三身”。我们理应停下脚步,好好看看自己,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整装,继而重新起航。

篇6: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一直以来,就不喜欢很自我的女人,那种成天打扮奇特,自恃多情的女子。而闾丘绝不是这样的女子。“从小时候,我的爸爸妈妈,我身边所有的家人都告诉我一个事实,那就是,我不是一个漂亮的女孩。”她没有可以骄傲的容貌,看她的照片,齐耳短发,黑色的衣服,素面朝天,单凭相貌,绝对是一个淹没在人海中就再也找不到的人,但她的笑――不加修饰,让人恍然间觉得这应是邻家的阿姨吧,整个人的气质也自内而外地流露出来,正是人们常说的“腹有诗书气自华”。

只想把她书中觉得很有感触的文字分享一下:

“在过去的七年里,我曾经苦苦抗拒‘战地玫瑰’这个标签,终于有一天,我想通了这样一个问题:其实标签是别人给的,不管你接受还是不接受,它都会在那里。但是做一个怎样的自己,是不是去迎合标签,这是自己可以把握的,所以,接受它,然后继续做自己想做的事情,继续自己所有的努力,则其实就足够了。”

“曾经有一天,我的口袋里面只剩下两块钱,看着他们,看着这个地方,我真的想哭,因为我不知道,这两块钱用完之后,明天如何生活下去。”

“这些年养成的工作习惯,就是在做一件事情之前,先要考虑可能会遇到一些什么样的困难。比如在去阿富汗之前,要假设所有可能遇到的困难,然后想怎样去解决。”

“只要自己在力所能及的情况下进行了足够的努力,那就足够了。如果困难还在那里,那就接受这样的现实,不要失望,继续努力,至少记得,有的困难,凭一己之力无法解决,但是如果自己不去做自己可以做得到的那些,那就永远没有解决的可能。想要坐顺风车,面对困难,那是妄想。”

“很多时候,争取到了机会对于自己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对于自己的能力没有充分的了解的话。”

“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专注,没有顾虑。”

篇7: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数码产品的普及,给纸质书籍以极大的冲击。但是不得不承认,我爱上了上下班路上,以及平时闲暇点滴时间翻几页电子书。

闾丘露薇的这本《行走中的玫瑰》,老早就想看了。战地女记者,当年朱总理点名提问的女记者,身上总归会有些特质吧。闾丘露薇的中学华师大二附中我有幸去实习过,全国知名。90年代的复旦高材生更是让人眼前一亮,但这样的光环并没有让她的职业生涯一路平坦,而是从深圳的饭店服务员,小公司秘书起步,几年内换了好几次工作,最终成为凤凰卫视的一名记者。当时的凤凰卫视刚刚起步,关注大陆的香港媒体,开辟了独特的新视角。也许是名校的文化积淀,也许是虽然年轻却丰富的生活阅历,她眼光独到,找到了适合自己发展的一片天地,将工作做成事业,这是如今很多年轻人的追求吧,呵呵

看着闾丘入行的人生经验分享,朴实的话语,关于梦想,关于工作,关于爱情,关于价值,关于冒险,每个话题娓娓道来,或认同,但更多的是钦佩她骨子里的那股韧劲儿和闯劲儿。印象最深的是,她讲到机会的时候,毫不避讳的点评时代的变迁给年轻人带来的压力,他们上升的通道受到了前所未有的阻碍。但这不应该成为放弃梦想和消极度日的借口,怀揣梦想,摆正心态,做好手头的每一件事,时刻准备着,才会在机会到来时有敏锐的嗅觉和抓住机会的实力!当然不管怎样,都应该打点好自己的生活,积极乐观,谦逊友善。也许就是这样的生活态度和方式,才让她有平和的心态,和敢说敢做的媒体人责任感。

篇8: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合上这本《行走中的玫瑰》,我的心中暗暗涌起一股从未有过的激动,眼前仿佛出现那朵英姿飒爽挺立在伊拉克战场上的“战地玫瑰”……突然就有了这样的冲动:我也要做一朵勇敢而坚强的行走中的玫瑰。

本书作者是闾丘露微,她是一名著名的电视记者,现供职于凤凰卫视。她曾因20xx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故事也以她的亲身经历而书写。总体分为两个大环节,一是以自己七年前的眼光来叙说自己所经历的坎坷,再以七年后的自己来叙说。虽只是一笔带过,其中的艰辛却是常人难以想象的……

故事中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这一处:露薇在凤凰卫视工作期间,有段时间是以写报告文为主,可是她的时间是非常紧张的,经常只有十几分钟的时间来处理,就即将播出,因此,那段时间,她的压力非常大,因此当她忙的焦头烂额的时候,所有这个时候和她说话的人,都要看她的脸色。因为这样,大家的心情都变得不太好。有的同事也会觉得非常委屈,虽然,露薇只是对事不对人,但时间一长,这就变成了恶性循环。甚至,露薇和记者或摄像师之间,只要在一起一个星期,总会大吵一架,起因都是因为嫌摄影师动作太慢,不够抓紧时间。因此,现在露薇尝试去改变自己,她发现,当自己因为压力过大,快控制不了情绪时,最好把手头的事情暂时放在一边,让自己换一个环境。她会用几分钟的时间,到公司楼下去买一杯咖啡,也就是这样几分钟的时间,之前的那种冲动自己就消失了。如果是在出差途中,她会自己走开,避免和摄影师发生正面冲突。因为每天相对,加上每天只能够休息及格小时,一直在不停地变换城市和国家,不停地采访,每个人的耐心都在慢慢丧失。因此露薇渐渐懂得不能够要求所有人的工作方法,工作态度,工作的熟练程度都和自己一样,毕竟每个人的能力都有限。

转念,不禁联想到自己。我早已经从懵懂的小学生变为一名即将参加中考的应届生,随着作业量的不断增加,考试频率的提高,自然压力也随之上升。我开始劳累,开始厌烦,开始消极,开始抱怨为什么如此的累,如此的烦,我甚至有过离家出走的幼稚想法。尽管我知道这只是一种逃避的行为,但还是没有办法去面对,就更不要说去想办法解决了。而在读了这本书后,我看到了露薇的这种善于改变的生活方式,不禁也想尝试这种改变。如果尝试着把压力化为动力,把中考当为一次阶段性的检测,不再抱怨有多累有多烦,会有效果吗?我相信,我一定行!!!

现在的我也是一个正在成长的女孩,渐渐的也将会面临众多的压力,学习,成绩,人际……而在忙绿中的我,一直不懂的调节,放松,只会发牢骚,抱怨着为什么有那么多的事情去做,我没有尝试着去接受,一直是被动的学习,没有感受到快乐。我想,我也应该学习露薇的善于改变压力。当然,书中也有其他的真理――关于做人,关于学习,关于公平,关于名利……

最后,我想说,从露薇简单而又不平凡的文字中,我仿佛看到了,那一束束玫瑰花在风中摇摆,在风雨中坚强的行走。我要做一朵行走中的玫瑰!永远。

篇9:《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胡婷

闾丘露薇,相信喜欢凤凰卫视的观众们,一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曾因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一举成名,被誉为“战地玫瑰”。《行走中的玫瑰》这本书是她所写的唯一一部个人传记,出版于,而我读的是的再版,最大的不同是书中从“七年之前”和“七年之后”的两个视角来讨论每一话题,流年对照,展现一位职业女性的成长轨迹和她所感触的社会变化。

在《行走中的玫瑰》里,闾丘露薇放下了记者的姿态,没有报道新闻,没有评论时事,而是用她所收获的成长经历,以一颗朴素、敏锐、善感的心,分享着每个人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题,如大学、情感、爱情、婚姻、选择、生存、困难、机会、自信、压力、变化、女人、品味、付出、快乐、学习、运气、缘分、做人、公平、名利、年轻、健康等等。她在书中说道:“七年的时间,最大的变化,不再只看到个人的自我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社会里。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社会和群体,而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如果缺乏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的话,到了某一个时候,就会失去方向。”我想这应该是这本书最终的意义,每个人从小到大,由于家庭环境、与人交往环境、社会环境、成长经历等等的不同,造就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对待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所不同,而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社会群体这个框架,只有将自己与社会完美的结合,才能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闾丘露薇对书中的每一个话题的思索和感悟,都那么直接而真实。在关于“机会”的`话题中,她想告诉年轻人:“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没有每天认真工作的积累,没有提前拿到伊拉克签证,没有提前组织摄影团队,那么一个在战争一线采访的机会怎么落到一名女记者的头上呢?同时,她也谈到机会与时代的重要关系,时势造就英雄。她一直在思考:如果自己晚出生二十年,那还有机会上名牌大学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吗?她联想到:“在二十年前,一个穷困山区的孩子,只要努力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上名牌大学,可以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可以创业,但是现在,这样的机会真的很少了。”所以她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受益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得到的多,就有责任回报社会,所以她一直为现在的年轻人创造机会而努力着。

《行走中的玫瑰》这本书里,闾丘露薇以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开阔的看事视野,引导着每一个在生活道路上奔走的人们进行反思。人生需要时常停下来静静地思考,对自身成长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对自身价值感进行修炼。正如她在书中问自己的两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

篇10:《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因为写论文要用的那本理论书北校区的都借出去了,只得长途跋涉去南校区借。在公车上的那一个多小时把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看完了。以前对她的印象是一个勇敢的战地女记者,其他都不怎么了解。在图书馆偶然瞥见,随手一翻发现写得挺浅显易懂的就借了回来。

题外话:现在每逢看到安妮宝贝体或郭敬明体就有点厌恶,总觉得有种装腔作势的感觉,不好好说话。有时候耐着性子看完还是没理解作者的中心思想,就很郁闷了,好像是遇到了蹩脚的译文,好想狠批狂改一番。越是大师写的东西,越好懂。这让我想起了最近看的几本散文集,刘文炳的《为了莎士比亚》,写得通俗易懂,但是翻来覆去就是那几句话,一个本子收了好几篇文章,看了前两篇后面的就不用看了。吴兴文的诗文集,果然是学者,学术味十足,还是比较喜欢他的译作。卞之琳的话,文章里不知怎么地带着文革时代的文气,文章不及他的诗作好。最赏心悦目的就是王佐良了,真是写散文的好手。

看她干练的摸样,以为她为人一定很严肃正经,结果发现她和我们一样,也听孙燕姿,也是爱情至上,也会为了茶余饭后有谈资看看八卦新闻。让她与众不同的是她的视野,她的较真劲儿,她的勤奋和她的豁达。书中好几句话,我都觉得是专门给我开的偏方。她在第69页写道:“很多人总是觉得自己是一个很有能力的人,有些人更是老觉得自己怀才不遇。觉得只要给自己一个机会,就能够证明给大家看。但是其实事情不是这样简单,有时候真的要经常地反省一下,当机会出现的时候,为什么总是轮到别人而不是自己,自己还有什么地方需要提高。”上回口译比赛时,当得知没进最后一轮,我第一个反应是难以置信:信息没我全的选手都进了。第二个反应是开始质疑评审的评判标准。却一直没有在自己身上找问题,一味地揪着自己比别人强的地方不放,不反省自己薄弱的环节。那时候还不甘心,真想拽着老师说,“再来一次,我要证明给你们看”。就像闾丘露薇在书中所写的那样,有时候机会来了不一定是好事,关键要看你准备好了没有。我还半斤八两就老想着得到别人的认可,现在回想觉得那时的自己实在是太可笑了,不禁为自己感到羞愧。

她还在148页写道:“大学四年,书反而没有中学看得多了,时间花在了听各种各样的讲座上。那时候来大学做演讲,从来没有受到过明星般的待遇,遇到的都是台下那种挑战的神情。讲座的种类很多,艺术,哲学,还有企业管理,我都会去听,我觉得,听那些比自己聪明和有经验的人讲话,真的要好过看一本其实怎么也看不懂的书。”以后我会坚持每周六都去听公众讲坛,扩大自己的知识面。还要多读书,这样对事物的看法才不会只停留在表面。

篇11:《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这本书是20xx年再版,书中每个话题都有相隔七年的两个视角,流年对照,闾丘露薇的成长轨迹,也是每个年轻人的参照,诸如梦想、大学、爱情、选择、生存、压力、婚姻、名利。

“战地玫瑰”― 是人们对她最为熟知的称呼,每当世界上有大事件发生时,总有她的身影。然而以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闻名的闾丘露薇,,她不再评论时事,没有报道新闻。带着自己入行积累所沉淀下来的沉稳和厚重、对人生的思考,分享着每个人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题。

看到作者讨论的每个标题,总会产生些憧憬,从上学到现在工作一年,经历了人生中最最简单的时候。就像书的扉页写着“有了足够的积累,人会变得自信起来”,当我们在不断积累时,会发现身边的一切在变化。我们常要在走了一段路后,回头看看,也算是对自己的总结。正如书里说的“七年的时间,想看看自己过去和现在的文字,最大的变化,我想,我不在看到我个人的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社会里。”是的,从这句话我读出了,没有人可以脱离社会和群体。学会反思,学会成长。

关于大学,这是书里离我最近的一个话题,闾丘露薇阐述了七年前和七年后,关于大学的思考。

关于自信,七年之前:真正的自信不是刻意去创造的,这是需要时间,需要经历,需要磨练,需要体验而自自然然得到的东西。七年之后:当然,到现在我还是觉得,自信和自大就是一线之差,而且我也觉得,一个人发自内心地谦卑一些,反而让自己的承受力更大,做起事情来更加专注,没有顾虑。

七年前:大学的四年,学会如何学习,如何恋爱,学习面对社会,学会对待生活。这是多么似曾相识的声音。然而七年后的闾丘露薇却说:我明白,人生会怎样,不是依靠一句话来支撑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依靠自己对应对变化的能力。也许大学带给我们的不应该仅仅是简单的学习和思想的迸发,它该有更深层的意义。就像我们在面对人生众多的选择时,不该仅仅想我们想选择什么,社会要我们选择什么,而是当我们做了选择,如何去承担责任,因为我们已经成年。

关于成长,书里讨论了爱情、婚姻、压力、生存、健康、工作等诸多话题。成长是人生活的基本。从拥有只能留在心底,无法分享的爱情开始,到我们为了生存必须有勇气和韧劲来面对这个社会里的人和事。年轻时的无知者无畏是人生必经的过程,没有比较,哪儿来的成长?享受人生不同阶段的每一点乐趣。

篇12:《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闾丘露薇,相信喜欢凤凰卫视的观众们,一定对这个名字不陌生。曾因XX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道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而一举成名,被誉为“战地玫瑰”。《行走中的玫瑰》这本书是她所写的唯一一部个人传记,出版于XX年,而我读的是XX年的再版,最大的不同是书中从“七年之前”和“七年之后”的两个视角来讨论每一话题,流年对照,展现一位职业女性的成长轨迹和她所感触的社会变化。

在《行走中的玫瑰》里,闾丘露薇放下了记者的姿态,没有报道新闻,没有评论时事,而是用她所收获的成长经历,以一颗朴素、敏锐、善感的心,分享着每个人都在思考的`人生命题,如大学、情感、爱情、婚姻、选择、生存、困难、机会、自信、压力、变化、女人、品味、付出、快乐、学习、运气、缘分、做人、公平、名利、年轻、健康等等。她在书中说道:“七年的时间,最大的变化,不再只看到个人的自我成长,而是学会了把自己放在社会里。没有一个人,能够脱离社会和群体,而个人的修养和成长,如果缺乏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的话,到了某一个时候,就会失去方向。”我想这应该是这本书最终的意义,每个人从小到大,由于家庭环境、与人交往环境、社会环境、成长经历等等的不同,造就每个人不同的价值观念,使对待问题的看法和解决问题的方法都有所不同,而每个人都无法摆脱社会群体这个框架,只有将自己与社会完美的结合,才能形成一套完整清晰的价值体系,找到正确的人生方向。

闾丘露薇对书中的每一个话题的思索和感悟,都那么直接而真实。在关于“机会”的话题中,她想告诉年轻人:“机会是给有准备的人的。”如果没有每天认真工作的积累,没有提前拿到伊拉克签证,没有提前组织摄影团队,那么一个在战争一线采访的机会怎么落到一名女记者的头上呢?同时,她也谈到机会与时代的重要关系,时势造就英雄。她一直在思考:如果自己晚出生二十年,那还有机会上名牌大学和找到一份理想的工作吗?她联想到:“在二十年前,一个穷困山区的孩子,只要努力读书,知识可以改变命运,可以上名牌大学,可以拿到奖学金出国留学,可以创业,但是现在,这样的机会真的很少了。”所以她认为自己是时代的受益者,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既得利益者。得到的多,就有责任回报社会,所以她一直为现在的年轻人创造机会而努力着。

《行走中的玫瑰》这本书里,闾丘露薇以她丰富的人生经历和开阔的看事视野,引导着每一个在生活道路上奔走的人们进行反思。人生需要时常停下来静静地思考,对自身成长进行阶段性的总结,对自身价值感进行修炼。正如她在书中问自己的两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

篇13:行走中的玫瑰读书笔记

行走中的玫瑰读书笔记

七年前的你是什么样子?仅仅是模样变化了吗?还是心境都变了?或者是所有的一切都变了?我们总是走的太匆忙,以至于没有时间停留片刻,看看自己,审视自己。

我一直佩服有才能的女子,在这弱肉强食的社会,闾丘露薇无疑便是代表。以报道全球重大新闻事件而闻名的女记者,时刻奔赴在新闻的前线,的确是行走中的铿锵玫瑰,这一次她用对比的方法将最真实的自己展示在读者的眼前,相隔七年,两个视角看自己的变化,审视自己。

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便是“关于大学”与“关于选择”。关于大学:“七年之前,我想,对于一个女孩子来说,大学的四年,正是自己人生转折的四年。学习如何学习,学习如何恋爱,学习如何面对这个社会,学习如何对待自己的生活。七年之后,我明白,人生会怎样,不是依靠一句话来支撑自己,而是依靠自己形成清晰的价值观,依靠自己应对变化的能力。”许多人都将人生的'转折点强加于大学,我们不是非大学不可,只是我们需要一个支撑,需要一个理由让自己思考。关于选择:“七年之前,人生时刻在进行选择,关键是,在选择的那一刻,要知道自己的长处以及要什么。七年之后,这些年,我经常收到很多年轻人的来信,询问我,在求学以及工作的问题上,如何进行选择。我总是告诉他们,既然已经是成年人,应该学习为自己做决定,并且承担后果了。”人一生中总是做着选择,一切命运的变化都是因选择而起。而往往我们敢于选择,却逃避后果。

《行走中的玫瑰》实际上就是闾丘露薇审视自己的回忆录,我们或许可以从书里可以看见一个女强人背后的成长历程,但是我们更应该看到的是一个成功的人敢于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

古人云,“日省三身”。我们理应停下脚步,好好看看自己,给自己一个审视自己的机会,整装,继而重新起航。

篇14: 读行走中的玫瑰有感

读行走中的玫瑰有感

读到了闾丘露薇的《行走中的玫瑰》以后,深深为她的独立、理性和优秀所折服。

闾丘露薇--著名的电视记者,现供职于凤凰卫视。她曾因20xx年在伊拉克战争时作为在巴格达地区唯一的一名华人女记者进行现场报道,而获得中国观众极大关注,被誉为“战地玫瑰”。

《行走中的玫瑰》生动地展示了闾丘最真实的一面:平凡、朴实、沉稳、干练,低调而不张扬,敏锐而不尖刻,极具亲和力而没有丝毫名人架子,闾丘露薇的成长轨迹,也是每个年轻人的参照。通过这些文字,她在邀请读者和她一起思考,一起学习,逐渐获得和世界相处的能力,寻找到一条适合自己的人生道路。

闾丘可以说是我的同龄人,对问题的看法观点有很多相同的地方,例如闾丘写到:很多时候,我的心会觉得很孤独。越是人多的时候,站在人群中,越是觉得自己看不清楚。我很有同感,不是自己不合群,而是对别人的热闹,总觉得自己是局外人,热闹是他们的,我什么也没有。我可以和一个两个朋友神聊,但超过三人,我便无话可说了,不知为何会这样。我审视自己多次,是不自信?还是没有共同的话题?似乎都不是,最后我总结为把说话的`机会留给别人,做一个倾听者也很好。

闾丘说她思考最多的两个问题:我要成为一个怎样的人,我要一种怎样的生活?闾丘的理想是做一名优秀的记者,无论付出了多少艰辛和汗水,她终于就成为一名优秀的记者,她过上了她想要的生活。她真是一位智者,她生活在自己的聪明才智里。要一种怎样的生活?我每时每刻的都在问自己,很想改变一下自己的生活,幻想着到一个陌生的城市去,重新打拼一番,将会是什么样子?想归想,一旦要打破现状,从零开始,又退缩了,有一大推的理由阻止自己行动,孩子怎么办?老人怎么办?自己的精力还行吗?毕竟不是小青年了,就这样一次次的幻想一次次的破灭,近段连想也不想了。既然选择了平淡,就这样孩子老人兼顾,自己就将就着过吧。真的有时候生活不是自己能左右的。

闾丘关于“机会”的观点我很赞同,她写到:我相信机会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争取到了机会,而没有做好准备或自己不具备那个能力,有机会并不是一件好事。是的,只有充分准备,把握住机会,放手一搏,只能成功不能失败,不然的话从此这条路就被堵死,很长时间翻不过身。

闾丘一再说自己不漂亮,其实女人的漂亮与长相关系不大。我有这么一句话送给爱读书学习的女人:有文化的女人越老越漂亮!

篇15:《行走的中玫瑰》读书心得700字

闾丘露薇是我所欣赏的记者之一, 《行走中的玫瑰》是她“入行十七年最真诚的人生经验的分享”, 在书中她分别就关于标签、负资产、大学﹑情感﹑爱情﹑婚姻﹑选择﹑生存等27个方面谈了自己七年前和七年后的人生经历与感悟。从闾丘对每一个话题的讲述中,我或多或少都能得到一些感悟。正如闾丘自己所说:“没有一个人的成长轨迹可以复制……但是生活的态度却一定可以分享。”的确,对我来说,阅读此书,也正是这样一个分享闾丘生活态度和思维方式并不断完善自我的愉快之旅。

在谈到关于机会的话题时,闾丘在书中简要回顾了自己第一次获得机会以及自己前往巴格达进行战地报道的情景,其中他写道:“很多时候,机会是需要自己去争取的,而在争取的时候自己必须明白,自己准备好了没有。”机会垂青于有准备的人,这是我们常常挂在耳边的话,但我自己并没有深刻的理解它,只是仅仅将它作为一句口号格言而已。通过闾丘对自己亲身经历的描述,让我明白了准备对于成功把握住机会的重要意义。闾丘之后又通过自己一个同事的例子进一步谈到:“很多时候,争取到了机会对自己来说并不是一件好事,如果对于自己的能力没有充分的了解的话。”

闾丘认为,所谓公平“就是做每一件事情都有一个规则,然后大家按照这个规则做事。”我十分赞同他对公平下的这个定义。由此我联想到了当代中国的高考制度。国内对高考制度的争论声经久不绝,其中录取制度的地区差异和考试模式的弊端一直是讨论研究的焦点。但现实是,虽然今年来,新增加了高校自主招生和报送等选拔方式,但通过参加高考走进大学校门仍是大多数学生的选择。原因其实就在于公平二字。现行高考制度虽有不少弊端,但它却提供了一种相对公平的竞争模式,有利于社会底层人群向社会中上层移动。所谓规则面前人人平等,说的大概也是这个道理。

闾丘在2003年从伊拉克战争报道回国后,立即引起了中国观众的极大关注。作为在巴格达地区进行现场报到的唯一一位华人女记者,闾丘“真正的出名了”。在关于名利问题的讲述中,闾丘谈到了出名给自己带来的好处以及压力。她自己总结道:“这个时候,自己需要清楚的知道,什么对于自己才是最重要的。”她认为记者这个职业本身对她来说是最重要的,因此也就不会被这之外的东西所过多的羁绊。这让我想到了令一位我十分喜爱的央视记者张泉灵,曾在一本书中看到这样一段对她的描述:“她在汶川地震中得到一连串的荣誉,但在同事眼中她和平时并无两样。前些日子,部门让她提供以前的获奖证书,结果她早就弄丢了……”这些可爱的记者们,认真专注于自己的事业,而将所谓的名声荣誉看得如此淡然,着实让人心怀敬意!

阅读《行走中的玫瑰》让我收获了许多十分受用的道理,感谢闾丘的分享,也衷心祝愿闾丘这朵美丽的的玫瑰能够在自己未来的人生之路上行走越来越好!

神秘花园四年级读后感

海的女儿1000字读后感

神秘花园作文500字

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读后感

安徒生《海的女儿》读后感

海的女儿去泡泡王国作文1000字

关于绊脚石的作文800字

行走大千读后感范文

海1000字作文

扫落心中的尘埃作文600字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行走中的玫瑰》读后感(共15篇)】相关文章:

关于那些花的散文:花香满衣2023-07-17

行走在古刹之间美文欣赏2022-05-08

《活教育与死教育》读后感2022-08-17

今生欠你一个拥抱散文2023-06-10

爱情飞不过沧海——《左耳》观后感2023-08-01

《古老的神秘计划》读后感2023-04-12

话题:“境由心生”“依附”作文2022-07-21

海的女儿读后感800字2022-05-04

小王子读后感作文1000字2023-12-06

属于一个人的初恋小学优秀作文2022-1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