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读后感800字(共14篇)由网友“雅格布逊08”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推荐的《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读后感800字,欢迎大家分享。
篇1: 《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读后感800字
今天,我读了《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这本书,使我感触很深。
所谓“仁”指仁人、爱人、仁爱。作为古代最著名的教育家――孔子。就把“仁”作为个人道德修养的最高境界。在现代社会,我们把有道德的人称为“仁人”,把没有道德的人称为“无仁”。“仁爱”思想是五千年来中华民族最基本,也是最主要的道德要求,这个要求已经渗透到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里面,是不可取代的一部分。
“义”指大义、正义、公平、公正、公道。中华传统文化“义”作为人生的终极目标和价值取向。“义”是合宜应当,应该的意思。是人应该遵守的最高道义。像我们这样的青少年,应该也是充满正义感的。“义”也是中华民族崇高的道德体现。
“礼”指明礼、礼貌、礼让、礼制。“礼’在我们生活中随处可见。在校园中,学生对老师的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出了校门回到家,向亲人问好,这也是一种礼貌。“礼”是治安之本。中国的文化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是“礼仪文化”。“明礼”是讲文明,“礼制”是作为伦理制度和伦理秩序,“礼仪”作为个人修养,“礼节”是作为待人接物的一个形式。明礼、礼貌、礼让、礼节、礼制,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体现。
“智”指知者、明智、智慧、机智。“仁、义、礼、智、信”是为人处事的基本原则,这些都需要“智”来联系起来才能灵活运用,而要是一个人不会运用“智”把它们联系起来,那么我想这个人一定很愚笨且一事无成。中国古代思想家赋予“智”以丰富的道德和内涵,而现在的新中国需要把中华民族的道德智慧、科学智慧汇聚一体,形成新的智慧。
“信”指诚信、信任。诚信是做人的基本要求,而信任是人与人交往的重要条件。“信”是立身之道、兴业之道、俗世之道、诚信求和。孔子把“信”列为学生进行教育的“四大科目”(文、行、忠、信)和“五大规范”(恭、宽、信、敏、惠)之一,强调人一定要“言而有信”,不可无“信”。“以诚待人”“一诺千金”“诚实守信”等传统美德千百年来一直被中华民族所推崇并发扬光大。
这本书很好的写出了中华民族五千年以来所拥有的美德。让我们这些后辈能领悟到,中国之所以成为一个有文化的国家,就是因为我们的先人不断地把这些美德传承给一辈又一辈。中华美德,是中华民族五千年精神文明的积累!
让我们携起手来,把这些中华文化传递给更多人,弘扬中华文化,让他们知道,我们的国家,是我们的骄傲!
篇2: 《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读后感800字
“仁义礼智信”,所谓五常,是儒家思想的精髓之一。笔者认为,其实质上就是生活中人们要共同遵守的一个社会准则,或者说是一个为人处世的原则。虽然国学正在重新兴起,但是由于经历了。,其确切含义在民间已逐渐失传了。
笔者也想了解其确切含义,但是没有去查寻圣人先贤的论述。只好凭字臆想,给出一个如下解释。未免会有曲解之处,贻笑大方,敬请见谅。
仁:就是善良,要朴实善良。
义:就是情义,要乐于助人。
礼:就是礼貌,要尊敬他人。
智:就是理智,要心态平和。
信:就是诚信,要诚实守信。
五常中,“仁义礼信”在字面上比较好理解,但是“智”不好解释。若解释为“智慧”,有些牵强。笔者思前想后认为,应该为“理智”,可能先贤因为“理”与前一个“礼”同音,故取“智”作为缩写。再通俗一点解释,就是当别人对你不礼貌时,要理智,要心平气和、以柔化刚,不要失去自己的礼貌。
从德与行两方面来看,“仁义”是一组,“礼智”是一组。“信”自成一组。德是因,行是果,行是德的表现,德是行的基础和保障。
对“仁义”来说,“仁”是德,“义”是行。“仁”是自身要善良,要有爱心,老人有慈爱之心,晚辈有孝顺之心,这是德。有德还要有行,“义”是指人要有情有义,也就是有人情味有正义感,在别人有困难的时候要乐于助人。亦即,“义”是要无私助人,无论是亲朋还是路人,都要乐于伸出援手,这是行。
对“礼智”来说,“礼”是行,“智”是德。“礼”要尊敬每一个人,处事斯文,也就是“有礼貌”,这是行。“智”是要有理智,要有平和的心态,也就是“有修养”,这是德。如果失去理智,也就失去了修养;失去了修养,也就失去了礼貌;失去了礼貌,也就斯文扫地了。
对“信”来说,应该是代表诚与信两个方面。或者说,形式上“五常”应该再加上一个“诚”字,变为“六常”――仁义礼智信诚。当然,诚实与守信,也可以解释为“信”的两种表现形式,则“五常”也就代表了六种含义。因此,在“五常”中,可以认为“信”兼具了德与行两个方面。“诚信”简而言之就是“言必信,行必果”。一是“诚”,要诚实,言必信,这是德。二是“信”,要守信用,行必果,这是行。
总之,“仁义礼智信”是人类文化的瑰宝。在发扬光大传统文化的进程中,也希望这寥寥数语能起到一个小小拂尘的作用,掸去遮挡人们视线的一点灰尘。
篇3: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在寒假里,我读了一篇《魏文侯与虞人期猎》的故事,故事里讲述了魏文侯与别人相约打猎,但由于天下大雨,在众人劝说不要去的情况下,魏文侯还是义无反顾的履行了自己的诺言,正是他处处诚信待人,才博得了其他人的信赖与拥戴。
有多少人信任你,你就拥有多少次成功的机会,'信'是什么东西?信是一种人格的力量,是超越金钱的友情,是了解、是欣赏、是覆水,具有不可逆转性。所以,言必行,行必果,言而有信,做人讲原则、做事先做人,做人先取信、?信誉基石,生死友情!
篇4: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前不久中央一台热播的电视剧《走西口》不知道大家看过没有。我是一集不少的看了一遍。这其中有不少东西值得我们去学习。其中有这样几句话:
大忠大爱为仁;
大孝大勇为义;
修齐治平为礼;
大恩大恕为智;
公平合理为信。
天下一统为仁;
民族兴旺为义;
自强不息为礼;
福亏自盈为智;
以义取利为信。
世界大同为仁;
祖国山河为义;
家国天下为礼;
刚柔相济为智;
一诺千金为信。()
《走西口》把“仁义礼智信”做为山西人走西口成功的根本,而“仁爱、忠义、礼和、睿智、诚信”更是当前青少年修身励志,人生成功的根本,对21世纪大力促进和谐社会的构建,具有更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时代价值。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不能丢,它是古代人民留给我们的一笔巨大财富,是中华民族之魂,我们做为中华民族的后代子孙应该把它发扬光大。
篇5:仁义礼智信读后感900字
中华传统美德,陶冶出一代代志士仁人。“仁义礼智信”,作为其核心价值观,是每个人安身立命的精神家园。我国的千古圣人孔子,其思想博大精深,经受住历史长河的淘洗而历久弥新,至今仍具有恒久的魅力和普适的价值。孔子所倡导发展的“仁义礼智信”,作为人们虔诚遵循的道德规范,已深深地溶铸在民族精神之中,成为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体现了人类的共同价值追求。
传统美德的“仁”,作为做人之本,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核心。孔子把“仁”作为一种最高的道德标准和道德境界来倡导,强调“仁”应体现于日常人伦的一点一滴之中:对人,要“爱人”,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对己,要“修己以敬”,“刚毅,木讷”;对事,要坚持真理,“当仁不让于师”,甚至“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为仁由己”,仁不是从外部客观得来,而是由主观努力所具有,人的一生,应是一段依于仁,行于仁,实现仁的旅程。
传统美德的“义”,作为理想人格的根本特征,是君子内在的本质,她只有通过具体行动才能表现出来。孔子认为,在人类生活中,有一种比个人的实际利益更高的价值,这就是道义, “君子义以为上”、“君子义以为质”、“行义以达其道”,对于天下的事情,都应“直道而行”。义,自身具有不为功利价值决定的独立的价值,在义利问题上,孔子主张应遵循“见利思义”的道德原则,“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 ,把住义与不义的底线,维护社会的公平、公正、公益。
传统美德的“礼”,既是社会文明程度的直观表征,又是个人道德素质的外在标志。孔子倡导“克己复礼”,其“礼”的精神,主要体现在“仁”、“恭”、“敬”、“让”、“情”等方面。孔子认为,人的一生,不学礼则无以立身,不知礼则无以自立。“恭而无礼则劳,慎而无礼则葸,勇而无礼则乱,直而无礼则绞”。人们学礼知礼,所重视的并不只是礼的外在表现,而是体现在礼的形式之中的社会道德功能和意义,掌握做人做事的规矩,通过不断的修身、反省、自律,实现“内圣外王”的道德理想人格,建设和谐发展的理想社会。
传统美德的“智”,是知人与求是的理性原则。孔子提倡的“知”(智),主要是一种道德认知与道德理性,他认为“仁”与“知”互为前提,都是做人应有的道德品质,“择不处仁,焉得知”、“未知;――焉得仁” 。孔子还把“知”作为一种实事求是的态度,“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好学则智”,一个人要成为智者,应该好学、乐思、勤问、笃行,通过学习与实践,吸纳人类的智慧,丰富心灵的世界,涵养生命的气质,提升修养的品级,从而达到做人的理想境界。
传统美德的“信”,是每个人的道德修养之基。孔子提倡“主忠信”、“敬事而信”、“谨而信”,做人就应该保持自己的本色,任凭岁月流逝,也决不能减弱诚信在心灵的光泽。他认为,人之所以高尚,人之所以成功,最根本的原因,就在于自己的至诚至信。“信则人任焉”,一个人忠诚与信实的品格,是人生中最珍贵的财富,在这方面进行培育投资的人,虽然不能在世俗的物质方面变得富有,但可以从赢得的尊敬和荣誉中得到回报。
当今时代,现代化建设和发展离不开人类文明的大道,迫切需要伦理道德的精神支撑,需要形成具有现代意义的精神文明和思想道德。一个人的成长,需要不断的道德实践和道德修养。我们应以未来的视角和发展的眼光,从孔子的“仁义礼智信”中,取精用宏,找到她深层的精神定位和文化根基,赋予她体现时代精神的创新内涵,在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让孔子思想中无穷的精神文化养分,长久地播益于我们的道德人生和幸福人生。
篇6:仁义礼智信读后感900字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人归纳的五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名称,仍然具有永恒的、普泛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涵中已积淀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道德传统,具有普遍意义,其中不少内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仁义礼智信”的表述,作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品牌”。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借用“仁义礼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华,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
“仁义礼智信”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在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仁义礼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极其简洁鲜明的语言形式,也非常适合于道德教育和宣传。今天,我想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逐一进行简要阐释,作为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转换的一种尝试。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人归纳的五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名称,具有永恒的、普泛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涵中已积淀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道德传统,具有普遍意义,其中不少内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仁义礼智信”的表述,作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品牌”。
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借用“仁义礼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华,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
“仁义礼智信”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在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仁义礼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极其简洁鲜明的语言形式,也非常适合于道德教育和宣传。今天,作者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逐一进行简要阐释,作为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转换的一种尝试。
篇7:仁义礼智信读后感900字
中国传统文化中,有“三纲五常”之说法。三纲即“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五常即“仁、义、礼、智、信”。三纲五常是中国儒家伦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自从汉武帝采纳董仲舒的意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教育思想至今,中国二千余年的传统文化主流是围绕儒家“三纲五常”发展,逐渐演化而来。执政者通过儒教的“三纲五常”来维护、规范社会的伦理道德、政治制度,和进行社会的文化构造,使社会各阶层百姓各安其位,各得其所,安居乐业。
具体地说,所谓三纲:君为臣纲,君不正,臣投他国;国为民纲,国不正,民起攻之。父为子纲,父不慈,子奔他乡;子为父望,子不正,父义灭亲。夫为妻纲,夫不正,妻可改嫁;妻为夫助,妻不贤,夫则休之。(《封神演义》)凡是君主,应该成为臣下的表率;凡是做父亲的,应该成为儿女的表率;凡是做人丈夫的,应该成为妻子的表率。身处某种位置,就要承担相应的责任和义务,正人先正己,三纲是对上位者的约束,是给君、父、夫所拟定的道德约束,树立的高新标准。
《礼纬含文嘉》讲:三纲,谓君为臣纲、父为子纲、夫为妻纲矣。君臣义,父子亲,夫妇顺。纲具有“模范”带头的意义和作用,在社会伦理道德体系中,“君为臣纲”就是说上级是下级的模范,掌权者是平民百姓的模范;“父为子纲”是说父母是孩子的模范,大人是小孩儿童的模范;“夫为妻纲”是说丈夫是妻子的模范。当然,现代社会中,夫妻可以互为彼此的模范。模范具有带头和示范的决定作用,是主导的方面。
主导责任方君、父、夫(妻),应该承担起更多的道德责任和社会义务,“当家作主”既是一种权利更是一种义务责任。在“君臣体系”、“父子体系”和“夫妻体系”中,“三纲”体现了有机的整体性、主导性和有效性,如果没有这个“纲”,就难免出现互相推诿、彼此扯皮、责任纠缠不清的疑虑。有了“三纲”担当挑梁,复杂的社会、家庭关系就会有一套简单有效的处理准则和方法,纲举目张事半功倍。
具体讲五常,就是指“仁、义、礼、智、信”的五常之道,“五常”是做人的起码道德准则,也是规范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等人伦关系的行为准则。此为伦理原则,用以处理与谐和作为个体之间存在的人与人的关系,组建架构社会。依照五常之伦理原则待人处事,或最能直接了当的沟通;通则能去其间隔,相互感应和洽。讲到底,五常之道,其实就是一切社会成员之间理性的沟通渠道,以及和谐原则。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仁义礼智信读后感900字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900字]
篇8:《仁义礼智信》读后感300字
“中华传统美德故事” 系列三册《温良恭俭让》《仁义礼智信》《忠孝廉耻勇》,从*能代表我中华传统美德的十五个字为切入点,每个字分别通过3 个正面经典历史故事以及1个反面历史故事为代表,配以极具中国特色的原创工笔绘画插图,突出介绍以上每个字的意义与其内在的深层含义,从而诠释弘扬中华传统美德。大开本,大彩图,全文注音的形式,十分适合低幼段小学生阅读。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300字]
篇9:《仁义礼智信》读后感350字
寒假里,妈妈给我买了一本名为“仁义礼智信”的彩图读物,我很喜欢这本书,不是因为鲜艳的图片色彩吸引了我,而是书中的人物感染了我,通过书中的一个个小故事,使我懂得只有在老师的谆谆教导下,一步一个脚印地踏实学习,才能像书中的人物那样知仁、重义、识礼、机智、做一个诚实信用的人。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350字]
篇10:仁义礼智信读后感500字
“仁义礼智信”作为中国古人归纳的五个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名称,仍然具有永恒的、普泛的意义和价值。这是因为:一方面,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仁义礼智信”的具体内涵中已积淀了中华民族许多优良道德传统,具有普遍意义,其中不少内容,如“己所不欲,勿施于人”,早已被公认为人类普遍的道德准则;另一方面,“仁义礼智信”的表述,作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畴形式,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一份极其珍贵的遗产,可以说是中华民族传统伦理道德的“品牌”。在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和核心价值观的建构过程中,我们仍然可以借用“仁义礼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华,赋予体现时代精神的新内容,建构具有鲜明中国特色、为老百姓喜闻乐见的伦理道德范畴体系。
“仁义礼智信”深厚的历史文化渊源,有利于在社会民众心理上树立起对于共同道德信念的权威感和归属感。“仁义礼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极其简洁鲜明的语言形式,也非常适合于道德教育和宣传。今天,我想结合当代中国社会道德文明建设,对儒家的“仁义礼智信”逐一进行简要阐释,作为对传统儒家思想进行现代转换的一种尝试。
中华民族有着悠久的诚实守信的优良道德传统,历史上传诵着许多诚实守信的动人故事。继承发扬诚信的道德传统,在当今社会显得更加迫切。许多有识之士指出,诚信的缺失和信用危机,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健康发展的瓶颈和隐患,有些企业信用之差已经使信用成为一种“稀缺资源”。实际上,完善的市场经济社会必须有建立在诚信道德原则基础上的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作为保障。西方成熟的市场经济社会也都十分重视社会信用和个人信用的建设,这种建设一方面有赖于现实的法律和制度体系保障,另一方面也须借助于传统文化信仰中的诚信道德价值之源。中国传统儒学关于诚信的思想,也是我们今天建设社会信用体系时可以利用的重要道德价值资源,我们应当十分珍惜这一现在有可能日益走向稀缺的资源。
篇11:仁义礼智信读后感500字
“人生而应八卦之体,得五气以为五常,仁、义、礼、智、信是也。夫万物始出于震;震,东方之卦也,阳气始生,受形之道也,故东方为仁。成于离;离,南方之卦也,阳得正于上,阴得正于下,尊卑之象定,礼之序也,故南方为礼。入于兑;兑,西方之卦也,阴用事而万物得其宜,义之理也,故西方为义。渐于坎;坎,北方之卦也,阴气形盛,阴阳气含闭,信之类也,故北方为信。夫四方之义,皆统于中央,故乾、坤、艮、巽,位在四维。中央所以绳四方行也,智之决也,故中央为智。故道兴于仁,立于礼,理于义,定于信,成于智。五者,道德之分,天人之际也。圣人所以通天意,理人伦,而明至道也。”(《乾凿度》)很是显然明了,《易纬》的这段话,是用其卦气学说来附会、说明仁、义、礼、智、信这五常禀于五气,合乎于天意。
但凡涉及到讲解,或详细解构中国的传统文化,最终必然会落户在中国人崇拜、信仰自然天地的基点之上。天地宇宙系统中,自然规律“道”最大,掌管和主宰天地世界中的一切万事万物。然而,自然规律“道”却看不见触摸不到,无形模糊。它,来无影去踪,但又是真实存在,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左右前后推拉灵动,把控和掌握着世间的万物。如果,想要全面了解掌握自然规律的运行机理,理解有形A、可感知的物质,比较起想象那些无形的存在对象,总是要容易轻松许多,寻找到一个有形的,聚象化式的物质对象,就可以最大程度参透、认识自然规律“道”。
篇12:仁义礼智信读后感500字
“仁者爱人”(语出《论语》)仁者是充满慈爱之心,满怀爱意的人;仁者是具有大智慧,人格魅力,善良的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语出《论语》)如果自己身体不想要的结果或精神不情愿被这样对待,就不要使得别人遭受不想要的结果和得到不想要的对待。“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语出《孟子》)在赡养孝敬自己的长辈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亲缘关系的老人。在抚养教育自己的小孩时不应忘记其他没有血缘关系的小孩。
“仁”的意思是仁厚、仁慈、友善地对待他人,包括君、臣、父、子、夫、妇、兄、弟、朋友,以及亲戚、陌生人,甚至万事万物等对象。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为本,把人当作人来对待,就是在确认自己是人的同时,也承认他人同样是人,是和你自己一样有价值存在的人,人与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价值上是平等的。因此,人与人之间应该以“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忠恕”态度友好相待,以“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的态度互相帮助。当然,儒家的仁爱精神还不止于对自己同类的小爱,还应进一步推广到对自然界一切生灵和万物的大爱和博爱。“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孟子语)
“水善利万物……”,大爱世间万事万物。中国儒家文化精髓得益于参透,体悟水的品行本质。
以上是小编整理的有关仁义礼智信读后感500字相关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500字]
篇13:美德书读后感800字
记得肖复兴说过“读书,可以寻找一块洁净地的宿营地,能安置我们的灵魂,可以寻找一方明亮清澈的夜空,让我们的梦能毫无顾忌的尽情的飞翔。”这段时间以来,我阅读了大量的书籍,其中给我印象最深刻的是《美德书》。
这本书让我逐渐的走向了光明美好的道德世界,也让我从一个个有趣的故事中认识到了道德的所在和它的价值。本中书通过了很多的神话故事以及诗篇,还有寓言、童话等引人入胜的丰富内容,让我充满好奇心,睁开了秩嫩的双眼,展望人生中的道德观。
中国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它拥有许多传统美德是中国人民最宝贵的财富。看了《中华美德故事?俭朴篇》里有一个春秋时鲁国宰相季文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的故事。我觉的季文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虽身居高位,却以俭为荣,他穿的是久洗的旧衣;吃的是普通饭菜;住的是简陋的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坐的是瘦马破车。他还经常叮嘱家人说:“不要讲排场,搞浮华,有粗茶淡饭吃喝,衣服不脏不破就好了。”在他三十多年的宰相生涯中,保持着一贯的节俭作风。要知道,节俭难,而三十年如一日地节俭更难,更何况是堂堂一国之宰相呢!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古往今来,无数历史名人以他们的光辉榜样赋予“节俭”更丰富、深刻的意义。唐朝的魏征是历史上有名的诤臣,曾先后二百多次上书指谪唐太宗的过失,他提出欲“求国之安”必“戒奢以俭”的观点。___身为将军,经手的款项数以百万计,但他的财产却只有几件汗衫和破袜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骁勇善战的抗日将军左权,更以一段“将军补鞋”的故事被传为佳话。
这样的例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还可以举出许多,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即身居显赫之位而以俭为本,以俭自约,读后不由令我们肃然起敬。正是这无数事实,证明了“节俭”是人们不可或缺的美德。“戒奢以俭”是“修身齐家”必不可少的一个要诀,更是“治国平天下”必不可少的“法宝”。一个人一个企业乃至一个国家,如果想有所为,就决不能只顾装点自己的生活,把奢侈享乐作为目的,而必须以勤俭朴素作为自己的道德准则,并且身体力行。
还记得看过这样一篇文章说是我国有个考察团访问日本,参观了日本屈指可数的大财团“丰田”公司。细心的参观者发现卫生间里每个抽水马桶的水箱中都放有几块砖,十分惊奇。公关人员见到客人面带异色,笑着解释说:放砖是为了缓解水流速度,节约用水量。节俭,是丰田公司事业成功的一大因素。在水箱中放砖头,按中国人说法算是十足的“小家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气”,而日本丰田公司正是靠这“小家此文来源于文秘写作网气”发“家”致富,走向成功,成为国际知名大企业的。
“勤俭自强”是我国公民基本道德规范之一。所以我们做教师的不能只喊着要学生们弘扬美德、勤俭节约;要让勤俭节约成为他们的生活习惯,影响他们的一生。
篇14:美德书读后感800字
中华美德,是每一个中华人民都必备的;中华美德,也是中华民族千年以来传承的不朽文化,可以说,中华美德是中华人民的象征、特点。
中华美德有许许多多,尊老爱幼就是美德,懂得助人为乐就是美德,懂得无私奉献就是美德,当然,懂得与他人分享更是一种美德。回想中华上下五千年,还 真有着名人和他人分享的故事呢。相信“孔融”这个名字大家不陌生吧,他的故事应该都耳熟能详吧——东汉鲁国,有个叫孔融的孩子,他很懂事也很好学。他有五 个哥哥和一个弟弟,兄弟几人相处得十分融洽。有一天,孔融父亲的朋友带来一盘梨给孔融兄弟们吃。父亲让孔融分梨,孔融看了看盘子中大小不一的梨,他毫不犹 豫地拿了一只最小的梨子。爸爸看见孔融的行为,心里很高兴,于是他故意问孔融:“盘子里这么多的梨,又让你来分,你为什么不拿大的,偏偏只拿一个最小的 呢?”孔融回答说:“我年纪小,应该拿个最小的,大的应该留给哥哥吃。”爸爸接着问道:“你弟弟不是比你还要小吗?照你这么说,他应该拿最小的一个才对 呀?”孔融说:“我比弟弟大,我是哥哥,我应该把大的留给小弟弟吃。”《孔融让梨》这个故事告诉我们要懂得与他人分享。
读了这个故事,我觉得分享是快乐的。假如你一人吃大餐,虽说你觉得大餐很美味,但是你是独自一人品尝,少了一位和你一起享用的伙伴。你们两人共同享 用,一起聊天,说说笑笑,多开心!假如你和别人在争抢某一样食品,争得面红耳赤的,那你们何不共同享用呢?所以,有时大家在一起分享,会别有一番风味的!
人们为什么需要美德?因为拥有了美德,社会会更加美好和谐,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会更加融洽。美德从哪儿来?美德从生活中而来。你给了乞丐一元钱,你拥 有了“助人为乐”的美德;你在公交车上起身给老人、小孩让个座,你拥有了“尊老爱幼”的美德;你把东西和别人一起分享,你拥有了“懂得与他人分享”的美 德……
读了这个故事,我更近一步地认识到“要懂得与他人分享”,因为“分享是快乐的”。在今后的人生道路上,我一定会懂得与他人分享!
弘扬中华美德,引领幸福成长!
★ 仁义礼智信读后感
★ 三字经教学计划
★ 三字经
★ 三字经的作文
★ 三字经完整版
★ 三字经全文及解释
【《中国人的美德:仁义礼智信》读后感800字(共14篇)】相关文章:
《月下桨声》教学设计2022-12-21
关于文明的寄语2023-08-01
文明寄语2023-10-07
小学生中华传统美德故事读后感2022-07-08
论语译注读后感1000字2023-12-15
《三字经》教学教案 优秀篇2023-01-15
孔融让梨读后感2023-08-18
读三字经有感300字2023-03-11
《论语》读后感800字优秀2023-09-29
《月下桨声》读书笔记2024-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