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时间:2023-07-04 07:46:54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精选18篇)由网友“闲散侯”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欢迎参阅,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篇1:《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一直以来我都认为,身为一位教育工作者应该有一套属于自己的教育方法,但对于我这个参加工作才6年的“菜鸟”,如果夸夸其谈自己的教育方法,肯定会被老一辈们“拍砖”至“吐血”,所以参照一下伟大的教育家们谈论的教育方法还是非常有必要的,纵然这辈子我成为一个伟大的教育家的机率比张吾本不吹牛的机率不会高很多,其中许多言论及方法还是非常值得我借鉴学习的。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书看上去和市面上常见的关于教育类的书籍没什么两样,50个名人,50段著名的言论,厚厚的一大本,起初翻开书本就昏昏欲睡,相比起来这书比《笨狼的故事》没趣多了,为了完成任务我不得不坚持下去,慢慢的,其中的片段开始吸引我,犹如我开始明白一个人的心灵美才是最重要一样。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关于这点我与作者不谋而合―教育需要返璞归真,面对现实教育中屡见不鲜的“伪教育”现象,面对教育生活中日益严重的教师职业倦怠,我深切地感受到,我们的.教育,一方面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巨大成就,同时也的确存在着不容忽视的问题和弊端,实事求是地说,这些问题的存在,有着复杂而深刻的社会和时代因素,同时也毋庸讳言,对教育,我们还十分有必要重新打量,追本溯源,返璞归真。(摘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序) 读了这段序,我十分感慨,确实,现在的教育存在了太多的不真实的一面,曾经有人说过一句很经典的话:现如今幼儿园的孩子学习小学的知识,小学生学习初中的知识,初中生学习高中生的知识,高中生学习大学生的知识,而最悲哀的就是大学生需要学习幼儿园的知识,比如不要乱扔垃圾,不要随地吐痰,不要闯红灯等等等等最最基本的作为一个自然人需要遵守的基本常识,但是许多人却做不到。为什么会这样?我认为第一家庭要要负责,第二我们老师需要负责,但对于这个责任我们老师却有着太多的无奈,谁喜欢起得比鸡早,谁喜欢干的比驴多?整个社会的大环境是如此的急功近利,我等又有什么办法?我也想每天和孩子们说说理想,谈谈做人的基本道理,但是面对种类繁多的各种考试,各类比赛,我又该如何面对。(好像跑题跑远了,言归正传) 这本书我只是选择了里面几段我正在感兴趣的段落进行了认真的阅读,其中格鲁吉亚教育家阿莫纳什维利的一段话最让我欣赏,给教育者的10条“箴言”。 第一,在意个人道主义的社会里,教育职能是人道主义的。使儿童对教育过程产生好感,使他们成为我们在教育他们中的自愿助手―这是人道主义教育的主要原则。多么善良的语言,如果我们把教育事业当成是人道主义事业在做,那么何愁做不好我们的事业呢?这里我想到了我的老婆,一个文弱的女人,场口中学的数学老师,面对场口中学这四个字,我们最容易想到的就是学生难管理,但我却非常佩服她,每一个她带的班级学生都非常佩服她,所以她带的班的学生的成绩在他们学校都算是比较好的,常常会看到比她高几个头的学生在认真的听她解题,这就是人格魅力。常常会看到已经毕业的学生给她发来祝福的短信,前几天看到一条短信“祝福您,我生命中的贵人”是一个毕业的学生,老婆整整用了两年的时间来改变他,现在他过的很好。这就是人到主义。 第二,交往―是人们生活中的主要之点,使儿童得到与我们交往的快乐,共同认识,共同劳动、游戏、休息的快乐。 第三,成人的日常生活和相互关系的性质―这是未来的人的个性赖以形成的环境。因此,极为重要的是,要使我们的日常生活、我们的相互交往,尽可能在更大程度上符合我们力求使儿童树立的那种理想。 第四,人对人们的信赖,人对自己的生活立场的信心―这是人与人之间富有人生乐趣的交往和诗个性升华的本源。因此,我们必须爱护和发展儿童对我们自己的教育、对自己的同学、对人们的信任感和对自己的信心。 第五,社会主义社会是一个平行的和相互关心着人们的社会,我们的教育过程应该贯穿对每一个儿童个性的尊重,应该使儿童养成关心同学、亲人和一般人的感情。确实,现在的孩子,不懂得关心他人,不懂得珍惜他人,自私自利,毫无善良可言,面对这一切我们真正的应该好好的反思。 第六,只有在使人能感到自己是社会所需要的人,是自己人,只有在他既不认为地被抬高,也不认为地被贬低的社会里,人才能显示和发展自己的一切才能和天赋,并成为幸福的人。 第七,儿童是感情容易冲动的人,他们很难理解我们。但我们教育者有义务去理解儿童,应该在考虑儿童内心活动的情况下拟定我们的教育计划。 第八,教育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因此,我们在解决教育任务的一切具体场合,都应该去变现出明智、有远见、合情合理和耐心。 第九,对儿童富有同情心、体贴入微、心地善良、爱、温和、直爽、乐于助人、休戚与共,这一切应该是我们教育者的行动指南。 第十,我们应该坚决扬弃与人道主义教育相对立的和抑制儿童个性发展的权利主义和墙皮命令及其种种变现形式。 洋洋洒洒写了这么些,说实在话,有点乱,我很想捋一捋,但无奈“剪不断,理还乱”姑且就这样吧。

篇2: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最近,我阅读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这本书,书中50为大师的精辟理论,对教育的独到见解,使我收益颇丰。

该书概括了今中外50位大师对教育的探索与结晶,思路明确,堪称经典。作者认为真正的教育思考离不开大师的智慧,只有“认真汲取教育先贤的思想营养,创造性地实践教育先贤的教育智慧,教育才会成为造福于人类的伟大事业,教师和学生才会真正享受教育的幸福。”为此,作者花了大量的精力,阅读了古今中外的大量教育论著,在走进大师教育思想的同时,又能回归教育实践的现实困惑,力图将大师的教育思想通过合理的整合和结构的安排为广大教育工作者所接受,使教师的教育思考与困惑能建立在大师教育思想的高度之上。整本书都是围绕着“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展开,包括大师的选择及其观点、文章的截取及其长短、专辑的安排及其结构等,无不体现编者作为特级教师对教育的思考及其智慧,他只是把大师的教育观点剥离出来,展现在我们的面前,带领我们一起去感悟、去思考,一起去大师那里寻找教育的原点与智慧。

在第“教育本质”中选取了12篇文章,作者认为,教育就是确立人在教育中的崇高地位,让教育成为人的生命和心灵发育成长的过程。教育应是自由地追求人与自然的完全和谐一致、教育所要传授的是对思想的认识、教育是对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即生活。教育既是目的也是手段,通过教育去追求自己的幸福,所以要终身教育、教育的范围要不断拓展。

在第二辑“教育内容”中选取了10篇文章,作者认为,教育内容自身蕴含着丰富魅力,教师需有一双慧眼,穿透知识表象,洞悉和传递学科本质之美并“以美启真”.也就是说,一个成熟的老师,在确定教育内容时,自然应该不仅仅是满足于知识的传递,还应努力挖掘蕴涵在学科内容中的“美原素”,不仅要发挥这些“美原素”的育人功能,而且要由美走向真。为此,作者主要选择了四门学科即科学、数学、音乐以及物理学,展现了这些学科的大师们如何从知识达到对学科美的感悟。

第三辑“激发和唤醒生命”,教师要想学生享受课堂,首先自己就得享受自己的教学,让自己的教学进入到一种自我欣赏的境界,带着感情、带着爱、带着学生一起去平等地思考。当然,前提是我们对书本的知识、结构及其方法要有充分的理解,并能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展现出来。但是有了这些还不够,一定要清楚地意识到,我们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和鼓舞,而根本上是为了养成学生独立思考的精神。只有养成了独立思考的精神,学生才能够将习惯发展为自我意识,实现更大范围的成长。

第四辑“把鸟放到林子里”,强调在课堂之外的教育活动中,学生还应该从自然界中感悟美,接受美的熏陶;在伙伴或集体的关系中,创造美的新元素;在郊游、体育、劳动等活动中,体验审美的新天地,寻找教育的新途径。

第五辑“教师职业幸福的秘密”,探讨了教师如何通过教育获得幸福感,教师在教育劳动中如何充满愉悦和成功体验。编者认为,教师的职业幸福与其劳动的创造程度密切相关。因此这一专辑中,我们读到了关于教师职业劳动特点的精彩论述。这在同类型的教育理论读本中很少涉及。

第六辑“童年,人生已经开始”,阐述了学生作为学习主体的独特地位。编者寄望,学习,不止是为未来的人生奠基;童年,人生就已经开始。学生成为学习活动的真正主体,学习也就成了一种生活,它的名字叫幸福。

六个专辑既独立成篇,又联系紧密,各个专辑的导言和提示,提纲挈领,为读者的阅读和思考提供了鲜明的路标和导引。

再次,该书编者具有强烈的问题意识,在专注于大师论著与问题阐释的同时,其清醒的现实感也跃然纸上,体现了一位特级教师应有的人文关怀。针对近年来不断有学者提出的“回到教育原点”的观点,作者的思考却更深一步,那就是什么是原点的教育?即“什么是真正的教育?”并将此问题化解为与教育现实密切相关的若干具体问题。编者从浩如烟海的经典中寻求答案,自身对教育的思考却又并未让汗牛充栋的典籍所淹没,其强烈的主体意识仍借助全书的结构和问题而充分显露出来。每个专辑里的文章都是围绕着编者的问题进行整合。因此,在大师的教育思想和智慧背后,却可感受到编者对现实教育深切的关爱和忧思。读者在阅读这些大师文章的时候,总会不经意间浮现出自己在教育工作中习以为常的某些细节、困惑以及问题,答案也往往在与大师的精神交流中自然获得。我们仿佛和编者一起潜入教育的深处,从大师那里寻找教育的智慧和温暖。

最后,从《教育》一书的结构体系来看,编者似乎暗示我们,关于教育是什么的探讨,一定要放到整个教育发展的历史进程中来加以考量。仅把目光限于一时一地的已有经验,是不能得出令人信服的结论的。“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近些年不断有这样那样的轰动经验吸引着眼球,但有多少能经得住教育理性和智慧的追问。一方面是先进典型不断,另一方面是问题依旧如昨,而真理往往是朴素的。读了这本书,我觉得,教育,真的是到了认真反思的时候了。也许,返璞归真,才是当下教育的最好选择。也许,教育者,首先应该做一位自主学习的教育。

篇3: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胡秀武

我阅读了《什么是真正的教育――50位大师论教育》一书,这确实是一本兼具思想性、可读性和经典价值的教育智慧读本。书中介绍了蒙田、夸美纽斯、康德、赫胥黎、杜威、苏霍姆林斯基、蔡元培、叶圣陶等50位古今中外思想家、科学家、教育家关于教育的精彩论述,集中回答了教育的本质、教学的艺术、知识之美、教师的职业生活,会发现,教育,来可以如此朴素而美好!

“学校的目标是培养有独立行动和独立思考的个人,不过他们要把为社会服务看做是自己人生的最高目的。”――爱因斯坦(119面)指出了育人的最终目的,无论学到多少知识,但都应有利于社会的进步和发展。教师不仅要求学生说得出学过哪些词,还要讲得出它们的意思和实质,在评估学生的成绩时,不是看他记住多少,而是会不会生活。学生刚学到新的知识后,老师应遵照柏拉图的教学法,让他举一反三,反复实践,看他是否真正掌握,真正变为自己的东西。吞进什么,就吐出什么,这是生吞活剥、消化不良的表现。肠胃如果不改变吞进之物的外表和形状,那就是没有进行工作。

我们的思想徒劳无益地听凭别人的想法摆布,受它们的奴役和束缚。我们脖子上被套了根绳索,也就步履沉重,失去了活力和自由。“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苏霍姆林斯基(209面)的教育观阐明了教师的工作的复杂性。这个大干世界,是一面镜子,我们应该对镜自照,以便正确地认识自己;有人还把它分门别类,使之更加五彩缤纷。总之,我希望世界是我学生的教科书。它包容形形色色的特性、宗派、见解、看法、法律和习俗,可以教会我们正确地判断自己,发现自己的判断力有哪些不足和先天缺陷

“因为爱、感激、信任和服从的情感的产生,是母亲和孩子之间本能的情感吻合的结果,所以这些萌发了的情感的进一步发展便是人类崇高的艺术!”――裴斯泰洛齐(258面)的教育观阐明了爱的多面性。这段文字深深打动着我,静下心来反思一下自己,作为一名教师我们何尝也不应该做一个有爱心的教育者呢?教师的爱心应表现在对儿童个体差异的尊重,对儿童独特而丰富的精神世界的尊重,对来自不同文化背景、不同阶层的儿童的'平等对待与接纳。虽然,有些孩子的某些能力有些偏低,但这并不能说明什么,这只说明了孩子需要老师的更多的关注,更多的关心。无论什么样的孩子都渴望受到老师的表扬和肯定,而我们老师就应该以一颗宽容的爱心去对待他。这样会让他从心底感到自己也是很棒的,并有信心去改变,所以老师们,让我们一起努力,用我们这份无私的爱、纯洁的爱去温暖孩子们幼小的心灵,用我们的爱点燃孩子们开启的人生大门!阅读美文让我们读者沐浴在教育智慧的光芒之中,享受着心智的快乐,从而也就多了一份教育的眼光,多了一份教育的思维,多了一份教育的感悟和启迪。“爱是一盏灯,需要你来点燃,正如我所说,爱也会把你照亮”.很喜欢这句话,一直以来希望我的爱是点燃孩子心灵的那盏明灯,用我一生的智慧去点燃它,照亮孩子们的人生路程。

教育不能把学生当作灌输知识的容器,学校应该是展示学生才华的平台。要让知识的琼浆时刻在学生体内流淌,让学生茁壮成长,成为栋梁。这是我对这本书选看的感触,相信接触越多,感触越深,还有待学习。

篇4: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学生常在日记中展现与人交往的摩擦与误会,宣泄内心的种种不满,我们老师应及时引导他们迁移情绪,帮助他们自我完善人格,消除不良心理。

最近,我们班中的“悄悄花语”(悄悄话信箱)中就有不少学生诉说和同学的矛盾。尤其是与同桌或前后的学生之间的摩擦较多。正好班中有一个学生的日记中也写到此类情况。

我的同桌――吴朱宇 (黄秋彦写)

我的同桌叫吴朱宇,他乌黑的眼睛和弯弯的眉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有时他也很调皮的。有一次,我在认真地读英语,他就跟我捣乱。我很生气,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继续认真读英语。最使我难忘的是他语文作业中有一个字不会写,就侧过来问我:“黄秋彦,‘北京’的‘北’怎么写?我不耐烦地说“不知道”!他就去问别人。过了几天,我写错了字,又没带橡皮,我想吴朱宇肯定不会借给我的,所以没敢开口向他借,就停在那里。吴朱宇见了说:“你作业做好了?”我说:“我橡皮没带”。他说“你怎么不早说呢?”说完就把橡皮借给我。我拿着他的橡皮,感到很惭愧,后悔那天为什么不告诉他“北京”的“北”怎么写。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的。从那以后,我们成了真正的好朋友!

在这个星期的班会课上,我把黄秋彦的这篇日记念给全班同学听,,并结合其余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谁对谁错”的辩论。学生们通过讨论,都大体懂得了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和为贵,化解小矛盾、小误会、小摩擦。这可是心理相容啊!

学生之间常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有的学生能很好的释怀,但有些学生可能就不能及时的排解,造成阴影。利用日记洞察并化解学生之间的小矛盾等,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学会宽容与理解,的确是一种好方法。

篇5:真正的教育,是潜移默化

真正的教育,是潜移默化

真正的教育,是潜移默化

家长:李娜

在办公室里大家人手一本在阅读《好妈妈胜过好老师》这本书。因为家里有着一位正在读书的儿子,于是,我把此书当圣经,并一口气就把书看完了一遍,感觉真是写得好,使我受益匪浅。

尹建莉作者,是一位从事教育工作的老师,也是一位成功的妈妈,培养了一位出色的女儿,因此这本书可以说是作者从事教育工作,以及身为人母教育女儿的过程中总结出的经验之谈,同时这又是一本非常专业的教育书,书中的观点与事例紧密结合,阐述得有理有据,又提供了大量切实可行的教子办法。

真正的教育,是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是大爱无痕。书中作者的一些观点我也十分赞同,永远尊重孩子,不使用暴力;教孩子有同情心,爱心,诚实,同时自己要以身作则;给孩子充分的自由,不要管得太多太细,关心孩子,但不要监督孩子;发现孩子的优点,淡化孩子的`缺点,孩子会越来越好;让孩子爱上阅读,爱上学习,要有方法,要保护孩子学习的兴趣;和孩子一起端正学习态度,只关心学了多少,不关心考了多少。

我最感兴趣的就是如何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的问题,作者认为阅读是需要诱惑的。在教育中,想要孩子接受什么,就去诱惑他;想要他排斥什么,就去强迫他,这是非常有效的一招。让孩子本身对阅读有兴趣,从阅读中得到快乐。我想学校的阅览室的工作也是要达到让学生品味阅读本身的兴趣,这样,我们的孩子就会爱上阅读。

篇6:真正的教育是“根”的教育

(《心根课堂》自序)

也许因为坐拥巴山,濒临渝水,与绿树作伴的缘故,在教育系统摸爬滚打,我始终迷恋“根”的意象,信奉“根”的哲学,并坚信真正的教育是“根”的教育。

最需要的是扎根

我来自“草根”。1987年从教,被改革的时代浪潮所激发,和10余位热血青年一道到大巴山深处,承包了四面环山、破败不堪的太兴村小,开展农村村小整体改革实验。“面壁”,自感就像一位皈依山林的隐者,面对山石、山林和山水,将学习的“根须”伸向古今中外的教育名著和文艺理论,将研究的“根须”伸向山乡孩子的课堂、生活和心灵,和同伴们一起将这所山野村小变成“中国教育改革第一村小”(原国家教育督学、教育部师范司司长孟吉平到学校考察时题词)。

日后的,我亲历了从农村到县城,再到都市学校的教育工作,从小学到进修学校再到区、市教委,从教师到校长再到教委行政干部等多个角色的转换,每到一处,都将学习之根、改革之根、研究之根深深地扎入脚下的泥土,向一切可学之人学习,向一切可学之事学习,向一切可学之物学习,先后开展了建构现代技术教育模式、学习最优化学校、全场景教育管理等系列教育改革。

“有根株于下,有荣叶于上”(《论衡・超奇》)。我深知,教育工作者最需要的是扎“根”,只有坚持根须远涉,才能真正追寻教育的真谛,在育人的事业上作出有价值的业绩。我梦想着,“草根”也能完成树的蝶变,成长为一棵真正的树,耸立时郁郁葱葱,为教育“吸氮吐氧”;倒下时复归于根,为教育奉献“最后的能量”。

最要紧的是寻根

王阳明所言,“为学须有本原,须从本原上用力。”教育的本原到底在哪里?我一直在“打破烧锅问到底”,永不停歇地追寻着这教育的“本根”。20余年来,在我的书柜里叠放了上百本研究笔记,这些研究笔记记录着我上课、听课、座谈,甚至是闲聊中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那布满笔记本每一页左侧三分之一处的文字,记录着教育的细节、案例、现象和他人的言论,右侧三分之二处则记录着我的`追问和思考,虽然密密麻麻且有些潦草,但每一处文字都是我对教育“本根”的寻觅。

在寻“根”的道路上,我写下了300多万字的论文和论著。渐渐地,这些追根溯源的文字,都聚焦在“心根”这个词语之上。,我提出了“心根语文”的概念。此论一出,不但著名语文教育专家周一贯老先生亲自撰文《“心根论”:刘云生语文教育的人文情怀》予以推荐,而且《语文教学研究》杂志还在梳理20的中国语文教育研究时,将其作为四大流派之一予以介绍,关注和响应者甚众。随后,《语文教学通讯》、《新课程》等杂志不但将我作为封面人物推出,而且在杂志上开辟了“心根语文”专栏,介绍“心根语文”的研究成果。重庆市教育科学院还将“心根语文”作为“十一五”推广课题进行推广与研究。

令我没有想到的是,五年来,“心根语文”实现了向“心根教育”的拓展,“心根”教育的思想不但在语文学科中进一步丰富和发展,而且还在中小学的其他学科中得到试验和推广。现阶段,这些研究主要聚焦于“课堂”,对“什么是心根上的课堂”、“课堂中怎样滋育学生的心根”等问题进行了理论探讨和实践研究。本书就是这些研究成果的集中呈现。

最核心的是育根

诗人图岸在《树的哲学》中写道:“愈是深深地扎下\愈是高高地伸展\\愈是与泥土为伍\愈是有云彩作伴。”这也是“心根”教育所信奉的哲学。在研究“心根课堂”时,我们力图扎根课堂教学实践,但不拘泥于“课堂”这一方热土,而是站在心灵哲学的高度来思考课堂、建构课堂、创新课堂。本书从三个方面作了探讨:

第一部分“生命中的心根”。从生命与心灵的演进讲起,分析了行为、大脑和心灵的关系,心理世界的特征,继而指出人的心灵也有“根”,心根关涉人的幸福,个体知识是心根的重要组成部分,并对人的心根,尤其是儿童心根的隐秘世界和生长之道等进行了探讨。用生动的实例和故事说明:真正意义上的教育,直抵每个人生命中的心根。

第二部分“心根上的课堂”。课堂抓住了“心根”,就抓住了人的精神本质,也就回归到了教育的本源。这部分通过大量的课例,分别阐述了心根课堂的十个基本特征:外散内聚、亲近和谐、满足需要、注意聚焦、实践体验、复杂充盈、积极生长、全息沟通、独一无二、太极境界。

第三部分“课堂里的生长”。围绕“为生命立心,为人生育根”这一终极目的,介绍了课堂教学的路径和方法,要求教师从触摸儿童心灵之根,到打开儿童觉知的大门,再到抵达儿童的心灵深处,呵护心灵胚胎,突破语言之茧,繁衍心灵枝蔓,丰富心灵意象,促使心灵蝶变;要求学生如雏鸟破壳,白驹过隙,一点一点地积累,一点一点地延展,一点一点地生长。

育根的工作是一项伟大而圣洁的工作,是心灵浸润心灵、灵魂摇动灵魂的工作,需要我们用心、用情、用智去琢磨,去激活,去促进,去提升。广大中小学教师、学校管理者都可以阅读本书,去发现其中的密码。当然,这其中的奥妙是难以用语言完全表达的,也并非一个人,一个团体,一代人所能完全弄清的,甚至上百年、千年也难以说尽。尽管本书采用了散文化、故事化等方式来表达我们对心根课堂的粗浅认识,但依然感觉涉及的概念多,想说的很多,言不尽意。因此,阅读本书,建议读者沉心静气,慢慢去品味,大胆去想象,重在思想的对话,不在技艺的摘取,重在思维的“奔腾”,不在细节的“敲打”。

落笔至此,五年来读读研研、写写停停的经历,连同苦涩和甜蜜的思考,随着暮色远去,成为“历史”。窗外的彩云湖已晨曦初露,一方草坪,一坡绿树、一片湖水,一抹浮桥,一群白鹭,一缕霞光,映入眼帘。“道法自然”的老子有一句话再次在耳边响彻:“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本书和这眼前的一切景象一样,生于“根”,也终将沉寂于“根”,如果有幸,会演化出新的“根”。我热忱地希望,亲爱的读者,能在本书来这个世界“走一遭”的过程中,予以批评、指正,甚至有更多的教育者加入这塑“根”的劳作中,培育出更多的参天大树。这是否算作“根”的贪婪?就当是吧!

7月29日于重庆彩云湖畔

篇7:真正的教育是自我教育

。学生常在日记中展现与人交往的摩擦与误会,宣泄内心的种种不满,我们老师应及时引导他们迁移情绪,帮助他们自我完善人格,消除不良心理。

最近,我们班中的“悄悄花语”(悄悄话信箱)中就有不少学生诉说和同学的矛盾。尤其是与同桌或前后的学生之间的摩擦较多。正好班中有一个学生的日记中也写到此类情况。

我的同桌——吴朱宇 (黄秋彦写)

我的同桌叫吴朱宇,他乌黑的眼睛和弯弯的眉毛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

有时他也很调皮的。有一次,我在认真地读英语,他就跟我捣乱。我很生气,狠狠地瞪了他一眼,继续认真读英语。最使我难忘的是他语文作业 中有一个字不会写,就侧过来问我:“黄秋彦,‘北京’的‘北’怎么写?我不耐烦地说“不知道”!他就去问别人。过了几天,我写错了字,又没带橡皮,我想吴朱宇肯定不会借给我的,所以没敢开口向他借,就停在那里。吴朱宇见了说:“你作业 做好了?”我说:“我橡皮没带”。他说“你怎么不早说呢?”说完就把橡皮借给我。我拿着他的橡皮,感到很惭愧,后悔那天为什么不告诉他“北京”的“北”怎么写。同学之间应该相互帮助的。从那以后,我们成了真正的好朋友!

在这个星期的班会课上,我把黄秋彦的这篇日记念给全班同学听,,并结合其余学生的实际情况,组织学生进行“谁对谁错”的辩论。学生们通过讨论,都大体懂得了要站在对方的立场上,换个角度看问题,以和为贵,化解小矛盾、小误会、小摩擦。这可是心理相容啊!

学生之间常常会发生一些小摩擦,有的学生能很好的释怀,但有些学生可能就不能及时的排解,造成阴影。利用日记洞察并化解学生之间的小矛盾等,引导学生自我教育,学会宽容与理解,的确是一种好方法。

篇8:读《什么是真正的教育》有感

作者: klyf1978701114

今日,能读到《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这本著作,我感到自己是庆幸的。此著作分章节阐述了五十位大师论教育,书中为我指点了教育实践中最为重要而敏感的问题,让我随着文字的流动,真切感受到大师们的教育生活的智慧、幸福与美,同时也给我了一些教育启示。

其中,陈鹤琴老师就谈到了我最关心的音乐教育问题,陈老师认为音乐教育不仅在培养歌唱技术,更是一种从内心而发的精神活动,使儿童情感通过音乐的洗练而得到至精至纯的陶冶,感受音乐的节奏、旋律之美,并凭着音乐的生气和兴味,渗透到儿童生活里去,以引导儿童用快活的精神来创造自己的生活。

我们知道大凡健康的儿童无论是游戏、散步或是工作,他们本能的都爱唱着歌,表现出音乐的律动,因此,我们在教育上,就应该利用音乐来改善儿童的意志,陶冶儿童的情感,使儿童表现真实的自己,导向于创造性发展。

而现在,一般学校的音乐教学大都以“唱”为主,着重技术的.陶冶。其实,所谓唱歌有两方面的意义:一是肌肉运动的歌唱技术;二是从内心而发的精神活动。

反观自己的音乐课堂,在演唱技巧这方面,我似乎也有渗透,常挂在嘴边的几句话是:大家要体会我们是怎么读歌词的,你在读的时候口型是怎样的,唱歌的时候口型基本也是那样的,有的学生唱歌时只是上下嘴唇在动哦。很多时候我还经常夸张地张大嘴巴启发学生要他们张开嘴巴唱歌。但是给我的结果往往是不尽人意的。今日,学习陈老师的教育观点,我的思想明朗了许多,原来是我太在意学生的声音,而忽略了歌曲本身所隐含的情感及学生本人对歌曲的情感表达。细细想来,如果孩子在用心演唱时,情是由内心而发的,尤其是学生遇见自己喜欢的歌曲时,他们在歌唱时不但嘴巴张开了,声音出来了、好听了,连表情也有了。这时的他们会特别开心、特别自信,台下的其他学生更是听得安静、听得用心。看着同学们的表情,我内心是喜悦的,真切地感觉到孩子们的可爱,感觉到孩子们知道什么样的演唱才是美的,而自己在有些时候对学生的期待过于急切。

如果想让孩子们更好地歌唱,陈老师提到欣赏音乐。我们应注重儿童的欣赏音乐能力的指导,让孩子们由听觉所感到音乐的节奏、和声、旋律等,而引起孩子们对歌曲有自发的要求的教学过程,再由歌曲来表现儿童的情感,并使儿童的情感通过音乐来洗练。

这让我想到,我们来学习一首新歌曲时,教师要细细安排几次聆听,这几次的聆听要有目标、有层次、这种方法可持续下去,需要改进的是教师的语言要真正地起到引领的作用,做到精准、幽默、真诚,有效地让学生感受到歌曲(乐曲)在抒发什么情感,歌曲(乐曲)内在的美在哪里。

关于音乐的美,书中的丰子恺老师也有提到,他说:“音乐是精神的食粮。”音乐既是精神的食粮,其影响于人生的力当然很大,高尚的音乐把人心潜移默化,养成健全的人格;反之,不良的音乐也会把心潜移默化,使他不知不觉地堕落,所以,我们必须谨慎选良好的音乐。

作为一名教师,我们所从事的教育工作是一种特殊的实践活动。说他特殊,在于我们所面对的对象是人,是学生。我们的教育目标是人的成长和人的幸福。因此,在我们的音乐教学活动中,我们有责任为孩子们选择健康、活泼、立志的儿童音乐,并通过这些音乐引导学生从小爱自己、爱祖国、爱家庭、爱同学,爱身边的一草一木;从小树立伟大、无私、美好的梦想;从小形成正确价值观、人生观等。让孩子们从小接触经典音乐、走近经典音乐、渗透经典音乐、传播经典音乐,如近段时间中央一套播出的节目“经典永流传”中的音乐,音乐人通过谱曲、演唱的形式来传颂古诗词的美,里面的一些歌曲同样适合小学生的演唱,让这些高尚的音乐像春雨一样浸润孩子们的心田,使其养成健全的人格,这样,他们就会自觉地远离那些不良的音乐,免遭其害。让我们共同努力,使音乐真正成为孩子们的益友良师。

通过阅读《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让我走近了一些大师的教育智慧,相信在今后的工作中,我会汲取教育先贤思想营养的同时开动脑筋,创造性地实践教育先贤的教育智慧,真正享受教育的幸福。

篇9: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确实是一本很有哲理的书,而我也很庆幸在老师的推荐下阅读了此书。虽然这本书的名称为《什么是教育》,可是在整本书看下来,它并没有给教育下一个准确的定义,相反,通过看完这本书后,再通过自己的理解,反而对教育有了新的认识。

教育是什么,这并没有一个准确的定义,正所谓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这个词都有不同的理解。书中谈及到“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包括知识内容的传授、生命内涵的领悟、意志行为的规范、并通过文化传递功能,将文化遗产交给年轻一代,使他们自由的生成,并启迪其自由天性。因此教育的原则,是通过现存世界的全部文化导向人的灵魂觉醒之本源和根基,而不是导向原初派生出来的东西和平庸的知识。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看到这一段话时,我不由自主地联想起了自己的小时候。从小到大,究竟是有多少知识是我们自愿去学习的呢?自我懂事以来,在我的脑海里给留下的影像就是我们小时候总是乖乖地坐在讲台下认真地听老师讲课,而老师则是滔滔不绝地在讲台上讲课,老师在黑板上写什么,我们就记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懂不懂。现在回忆起来,我们一直是在强迫下学习这些枯燥乏味的知识,不明白学习它的意义,很多时候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习。我们的灵魂没有被唤醒,我们的好奇心、学习兴趣、想象力都被强迫性的教育磨灭了。

在《什么是教育》这本书上,我了解到了全盘计划教育和灌输式教育的危害。但是,在分数代表一切的今天,这两种教育方式却根深蒂固在教育者和家长们的心目中,在他们看来,只有孩子学得更多,懂得更多,才会考得越高分,分数的高低就决定着一切。所以,家长们拼命地帮孩子报补习班,剥夺了孩子们周末游乐的时间,为的只是不希望自己的孩子输在起跑线上;而现代的教师们则一味叫学生背背背,背得越多,分数就会越高,剥夺了学生的创造力与想象力,为的只是班级与班级之间的较量。在这样的教育现状下,我不禁为现在的孩子而感到同情。如今的教育者总是打着 “一切为了孩子”的口号,可是我们不难发现,现在的孩子学业负担越来越重,他们学习的知识难度也越来越大,范围也越来越广,难道这样就更有利于孩子们的成长,更有利于他们身心的发展吗?

看完这本书后,我认识到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作为未来教师的我们应当认识到,对于儿童来说,我们重视的不是让他们尽可能多地掌握科学知识,更重要的是以直观的照片和形象来充实他们的精神世界。我们不能够再继承那种将书本上的知识硬塞给学生的填鸭式教育,因为那是教育的大忌,是对学生创造力与想象力的抹杀。教师应用自己的热情给予死的知识以生机,用学生感兴趣的事物来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将学习变苦为乐,在注重学生精神上的层次提高的同时也应当注重学生的体验能力。我们的教育应该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重视全人教育。我们应该让学生自由的发展,而不是事先就计划把学生培养成为什么样的人,最终培养出千篇 一律的人。教育应该各因其材,各成其才,让每个人成为他自己,各有特色。正如书上所说,教师要唤醒人的潜在的本质,逐渐自我认识知识,探索道德。所以说,教师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他,能改变人的一生,能塑造人的一生。

作为一名未来的教师,我们首先是要热爱自己的职业,对教育要有一颗虔敬之心,热爱自己所做的,并且要有为之奋斗一生的信念,而绝不能只为了谋生计而肤浅了事,那是一种对自己不负责任,对学生不负责任的表现。既然选择了,我们就要坚持到底,为教育事业奉献出自己的一生。

整本书看下来,感觉,教育,是一个永恒的话题,是一个要用一生去探讨的字眼。我很希望,在未来,我能用一己之力启蒙别人的人生,因为,那是一件多么幸福的事。

篇10: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坦白地说,没读这本书以前,我还不了解什么是教育;当认真读完后,我很羞愧,现在才对教育有初步的理解。下面则是我对这本书以及对教育的一些肤浅的见解。

这本书试图通过选择当代各学科的知识来回答头等重要的问题,介绍了有关教育的种种。这本书的作者雅斯贝尔斯所认为的教育是“极其严肃的伟大事业,通过培养不断地将新的一代带入人类优秀文化精神中,让他们在完整的精神中生活、工作和交往”。

而为了达到这种教育,则需要各方面的努力:首先谈谈学生,学生本人必须有为自己而学的意识,尤其是大学,它要求具有无止境的求知欲,但只有出于自愿,认知才成为可能。可如今,“人们习惯快速地浏览,喜欢看简短的文章,不是那些能够引起人们沉思和反省的对象,而是那些人们即刻知道转背又忘的东西”。学习是自己的,我们大学生学的不仅是专业知识,更是要养成思考的习惯,并保持科学的思维方式。“谁要是只知道结果,而不知推导的方法,那么他所获得的仅仅是一堆死知识。”

接着谈谈教师,作者认为具有独立见解和追求的教师最受欢迎。小学教育则要求基础教育,我们教育者要重视基础教育,树立百年树人的观念。教育与其他不同,不是立竿见影的事。这就表明持久教育的必要性。教师要具备灵活应变的能力,能随时回答学生可能提出的任何问题,且具备爱心和责任心,明确教育与技能训练的区别。对待学生,则需要尊重学生的自由,让学生明白学习的动机。

还有就是学校,社会的问题。如今的现状是大多数人不经推敲,只为眼前这样或那样的一时需要去思考,而将重要的东西置之不顾,各学校为争夺学生数目而展开激战,为追求升学率而采用应试教育,嘴上却提倡素质教育。学校对教师和学生而言有权威,而当权威高于自由,教育效果不会好,只有当权威和自由完美统一时才可以,而这只出现在国家发展的鼎盛时期。还有一个有趣的现象,我们倾向于为弱智之人开设辅导班以及对白痴进行特殊教育,但却没有为天赋极高的人设置天才班与天才教育。要知道“并不每一个受教育的人都能学到教育的真正内涵,许多人浅尝辄止,仅仅是学到了肤浅、皮毛的东西”。是的,这一点我自己不得不承认,很多东西我也只是浅尝辄止,为此作为一个大三学生,我想我应该重视学习,重视培养自己独立思考的能力,不能再死记硬学了。

而要做到这点,按书上所说,我们应该去学习历史。古代的名著,早已给了我们参考,在对历史的回顾中我们能寻求答案。“割断历史,从一个空洞的人的观念里是不可能产出新的人道主义的。”作者就主张把中国和印度的基本人道主义思想吸收到西方文化中,发展成为带有各种不同历史背景的一种全世界的居民共同享有的人道主义。缺少历史,人无异于野蛮人。另外,我们还可以通过音乐来教育人。艺术的欣赏也是一种陶冶。教育需要陶冶,我记得有一位教师给小学生上课很有一套方法的,她常常给孩子们倾听音乐,让他们安静下来,心静了学习就容易了。我们也需要时常净化自己的灵魂。

作者提到,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条件。当下我们的教育也在经历改革,但仍未能成功,想必有这个原因罢!我们的教育越来越远离教育的本质,渐渐的为技能训练占优势,为实用占优势,到最后我们得到不是独立思考的能力,而是可怜的发达的专业技巧。教育的不成功会带来灾难性后果,而且会在以后的几十年显现并一直要影响很久,等到那时候我们才有所行动则太迟了!

但我们必须清楚教育并非万能,也并非无用。我们要正确对待教育,我们接受教育最终是为了自我教育,具有永无止境的求知欲,对未知有探索的精神。

以上就是我看这本书的感想,我知道关于教育,不是仅看一本书就能通透理解这个名词的,作为一个未来的可能教育者,更应该多涉猎此方面的书籍,而这仅仅是个开始。

篇11: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我比较赞同作者所讲的”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确实是这样,教育不应该仅仅是意味着科学文化知识,而是对人的灵魂产生影响,让人更加认识自我,清楚地去追求真实的自我和思想的自由,追求内心的安宁和高层次的精神和物质生活。

所以一直很喜欢那种会把人生经验、见解在讲课过程中渗透给学生的老师。作为教师这个职业应当是教书育人的,尤其是学前教育这一块,儿童不是给他们多少的数学之类的知识,更多前是一些生活习惯和最初的情感价值观的培养。

《什么是教育》后面讲到的大学教育让我很有感触。我理想中的大学就是如他所说的那样,大学应该是自由的,通过大学教育可以唤起我们的`自我意识。师生和学生的之间是平等的,互相文流的对话式的环境。有时候在思考为什么我们国家的教育,甚至是高等教育依然是刻板的,照本宣科的,学生依然是没有创造力的。

学前教育要发展好是必须的,一个人在最初的几年是很重要的。那时候每一个人都充满了天数种可能性,只是很多的潜能在还没有开始的时候就被一些条条框框给抹杀了。如果说能够培养出一代有知识、有思想的公民,那么他们的子女也会是伏秀的,这样不就是一种良性的循环。

篇12: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有关教育之议,已经令人不胜烦扰。然而,不论我们如何不堪其扰,不管我们心中是否存乎教育的明哲之道,二千年来不断积淀下的种种议论、态度,案例甚至争吵,对于当下的中国教育,特别是家庭教育,仍然有着鲜明的现时意义。而历史中存留的观点,更是直接影响着中国教育的方方面面。言多而失,倒不在于这些言论中有多少存着谬误,而是话说多了,就足以令人无所适从,把本来清楚的事情拉进迷局。关于教育该由谁来充当主角的问题,本来是一件义理明晰的事情,而当各种观点汇集在一起的时候,本不该错位的职责便悄悄地模糊不清了。常言道世事如棋,教育也不能脱身其外,那么,假如把孩子的教育看成一盘棋,那么到底该由谁来执棋呢?

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在于谁能把这盘棋下得更好。观高手行棋,弈棋布势,务相接连。自始至终,着着求先。临局离争,静谧独观,毫厘不差,其中妙诀就是在行云流水之际,胸中已有甲兵十万。说白了,不受外界叨扰,安心下好自己的棋而已。街头巷尾也有棋迷,棋局一开,众人围聚、你曰出车,他说跳马,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这样的棋不是棋手在下,而是一项集体娱乐活动,如此想要将棋下好,反倒更加艰难了。这样得棋,赢了功归旁人,输了怨天尤人,又何尝有一丝下棋的乐趣?由此来看,棋还是自己下的好。自古万事如出一辙,懂得了这个道理,有关教育的问题也就不难解了。俗话讲先入为主,这样看来,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所谓的培养、所谓的教育,说起来不过是一句话——子女之教,在于家庭。对棋而言,布局的棋手是棋魂所在,其中的精妙玄机,只有他一个人知道,也只有他一个人处理得好;对孩子而言,家庭是人生第一站,一生的成长、影响,都在于家庭的教育,父母的熏陶。染苍则苍,染黄则黄,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棋局的好与坏,都在于棋手的素质高下,孩子的好与坏,都在于家庭的教育如何。说完了棋理与育人之道,就轮到一个庞大的命题:究竟如何将家庭教育做好?或者说,中国现时的家庭教育,究竟哪里做得不好?好的地方,人人心中有一本账,我们也世代相传了千年之久,不好的地方,恐怕便不是一两句说的清了。于缺处补益,于短处补长,将短少之处分门别类,辨别出是哪一条让孩子先天不足,哪一条令孩子后天失调,哪一条助子成功,哪一条引子失败;唯有如此,我们才能在家庭教育这盘棋中游刃有余。更紧要的是,棋可以重来,教育却不可能复盘,成功固然好,失败却是无可挽救的,没有一个家庭有资格试验,更没有一个家庭输得起这样的棋。

基于此,我在读《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一书后,也不禁有所感,这本书抛开陈腐的老套路,拂去空洞说教,直指中国家庭教育所缺所欠,以鲜明案例为资本,以细致考量为手段,为中国家庭教育查缺补漏,为中国万千孩子,更为两倍于孩子的家长打造一本万世不易的教子典籍。在这本凝结了智慧与心血的书中,我们所要关注的不仅是孩子的现状,更是孩子的未来。所谓的关注未来,也就是为孩子的一生奠基,《中国家庭教育缺什么》这本书读起来都是细致入微的小道理,小感悟、小故事、小窍门,但是正是这种近似于工笔的考量,描绘了当下中国家庭教育的一种氛围,使我读后受益匪浅。或许读了此书后,未必知道成功的孩子是如何登顶的,但却可以知道我们所缺乏的东西,在这个阅读的过程中,有些答案就已经浮于纸上了。教育其实就是这样一个东西,许多名宿鸿儒不能为之的,往往在这本书中一个小道理就讲通了,一盘看似繁杂的棋,其实只要由正确的人、按正确的方法坚持到底,也就是所谓的大师了。

篇13:张敏 12月2日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张敏 12月2日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教育与心理    作为一名教师,应该学会研究人,研究人的心理。    最近一段时间,越来越感觉到,这一点的重要性。其实,即使你不做教师,掌握点心理学的艺术,也是相当重要的。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正是这个意思。而且,当发现,可以从心理上去揣测对方的行动意义时,是件很有成就感的事情。    现摘录几句我喜欢的话――    “教育的主要活动是在心理和心理―生理现象的领域内进行的。”    “这种心理学机智本身究竟是什么呢?这不是什么别的东西,只是我们自己所体验过的各种各样的心理行为的比较模糊不清的和半意识的一种回忆而已。人就根据心灵对自己的历史的这种回忆认为他能够影响别人的心灵,并且为了这件事而选择那些他自身体验过的有效手段。”    “人的心灵只有在自己的活动中才能看清自己,而心灵对自己的认识正如它对外在自然现象的认识一样是从许多观察中形成起来的。心灵对自己的活动的观察越多,观察力就越坚强越精确,人的.心理机智的发展就越多越好,而这种机智也就将越充分、越可靠、越完整。由此显而可见,研究心理学和阅读心理学著作能指导人去思考他自己的精神过程,并能对人的心理机智的发展有很大的帮助。”           ――乌申斯基《教育学是一种学艺》    “教师的职业就是要研究人,长期不断地深入人的复杂的精神世界。”    “如果和人多的集体交往使你头痛,如果你感到工作时独自一人或两、三个朋友一起比和一大批人在一起好,那就不要选择教师工作作为自己的职业。”     还讲到了要爱惜教师的神经系统――     “我们的工作是用心脏和神经的工作,确实是每日每时都在消耗大量的精神力量。我们的劳动处于经常变化的局面中,有时令人十分激动,有时情绪抑制。所以,善于掌握自己,克制自己是一种最必要的能力,它既关系到教师的工作成就,也关系到他的健康。不会正确地抑制每日每时的激动,不会掌握局面,是最折磨教师的心脏,消耗教师的神经系统的事。”    “要善于在日常工作中爱惜神经力量。”

篇14:《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读后感

《真正的鲁迅是沉默的》读后感

李悦

鲁迅不是那种活在美好虚妄里的人,他总是看到最冷的一面,不管是处理与他人的关系,还是他表达的“意象”与他提出的哲学理论,都是从最消极的方面来看待的。举两个例子,一是他关于黄金世界的想象:“人们总幻想着无穷美好的未来,鲁迅却对此进行完全否决。事物分为上、中、下三等,到了上层世界,仍分有上、中、下,矛盾永远存在,斗争永远存在,不存在至善至美的东西。”二是他与他人的关系,他将人分为三种,敌人:“最可怕的敌人在于‘无物之阵’,正因为含混不清,有模糊性,甚至不知是因爱还是很就变成了阻碍你的力量,可怕之处于此”,爱我者:“并不只是存在着甜蜜的一个词语。当一个人要取得思想和行动上的绝对自由的时候,这种爱我者的温情,常常会妨碍他的思想与行动的独立自由,人的思想和行动的`独立自由常常容易蹉跌在爱上。爱固然有力量,但也是一个牵制”,群众:“是戏剧的看客,你的理想与崇高,在看客现象中都转化为一种表演,从而失去了价值与意义,充满危机感”。敌人固然是阻碍,群众也有理可循,可连看待爱我者的角度都是如此冰冷的,是如此消极的。

看到消极并没有什么伟大的,直到我阅读了他关于“死火”的描述:“我做梦,梦见自己在山峰间奔驰,跑啊跑,突然从山峰上一下掉到冰谷里,往下一看,一片青白色,这青白色就是死亡的颜色。但是在一片青白色中,我突然看见了很多珊瑚样的红的影子。在死亡的颜色中出现了生命的颜色,这就是死火。于是,我和死火之间展开了一个哲学的讨论。死火对我说:先生啊,请你赶紧把我救出去,否则我将冻灭。我说好,我就把你带出冰谷。死火又说,你把我带出冰谷,我会烧完。我只能在“冻灭”和“烧完”之间作出一个选择。”显然鲁迅面对困境时,选择的是后者。虽然两种选择结局相同,都是消亡,但两者当然是有差距的。前者的生命是虚无,是空壳,是无用的走一遭人世,后者却是奋斗,(本文来自于范-文-先-生-网)是挣扎,是完满的自我实现。与其坐以待毙,不如垂死挣扎,重视过程而不重视结果,这是鲁迅反抗绝望的态度。

之所以体味到鲁迅真正的伟大便是分为以上两点原因:一是他开始便把所有问题都看透了,根本没有抱多大希望,因此他的绝望也根本不存在了,就是他说的“于无希望中得救”,“绝望之为虚妄,正与希望相同”他大彻大悟了,便不存在绝望了。二是大彻大悟后,他没有选择躺倒不干,而是知其不为而为之,仍要反抗,要奋斗。这便是他自身拥有的独特的以清醒的现实主义和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为特点的反抗绝望的哲学,是中国传统哲学的道、佛、儒的结合,是一种全新的高度。这才是鲁迅的伟大之处,是值得钦佩的态度。

如今世界虽不如那时般动荡纷乱,但鲁迅的人生哲学却适用于每一个人。有一部分人,从不对身处的社会进行半点的思考,总认为只要再进一步就能进入理想世界,从而被无情的现实所打倒,处处碰壁,导致产生对世界的怀疑,丧失前进的动力,或许他应读读鲁迅。看清现实是立根之本,越早明了现实的残酷,才能越早与残酷作斗争,而不是等着被残酷吓倒,不要永远活在美好的虚妄中,勤思考,才能有作斗争的机会。相反,另一部分人虽然看透世界,看透生活,但对生活不抱希望,没有热情,认为做的事情全是徒劳,是无用功,改变不了他所认识的冰冷,或许他应读读鲁迅。永远不要如死火般被冻灭,要永远拼搏,永远反抗。哪怕是处于如此黑暗时代的鲁迅都能反抗的哲学思想,生于和平时代,只被一点挫败打倒的我们,又何尝不能站起来,用力去打败挫折呢?从了解鲁迅,阅读鲁迅中,我们能更好的认清自我,我们也能更热情的同困难作斗争,这边是这位伟人留给我们最宝贵的精神文化遗产。

世界在鲁迅看来是如此冰冷,但他却是炎凉世态中的一团火啊。

篇15:阅读《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读完《什么是教育》,我受益匪浅。它是雅斯贝尔斯存在主义教育思想的代表作之一,诠释了什么是教育。其教育思想是关注人与人之间的灵魂的交流和生命的体悟,是“人的灵魂”的教育。教育的过程是个人整体精神成长过程,培养“全人”。注重精神陶冶在教育中的作用,揭示了教育本真的意义。他的教育思想对我们今天的教育有着极大的启示意义。

雅斯贝尔斯认为“教育是人对人的主体间灵肉交流活动(尤其是老一代对年轻一代)”,教育是人与人精神相契合,文化得以传递的活动。真正的教育绝不容许死记硬背,也从不奢望每个人都成为有真知灼见、深谋远虑的思想家。教育的过程是让受教育者在实践中自我练习、自我学习和成长,而实践的特性是自由游戏和不断尝试,换言之,教育是人的灵魂的教育,而非理智知识和认识的堆集。由此表明,雅斯贝尔斯更注重的是培养“人”,抨击教育中对学生的无视,呼吁教育的本质是唤醒人性。但在当今的应试教育下,学生只是被动地接受枯燥无味的知识,并不明白学习它的意义,强迫学生死记硬背,扼杀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背离了教育最初的目的。我个人认为,学习本来就是件快乐的事,真正的教育应该是以人为本,使学生全面发展,而不只是为了考试而学,为了分数而学。在教育中针对差异性注重进行因材施教,激发学生的内在学习动机,发展每个学生的兴趣、能力,全面发展,唤醒学生的灵魂。

雅斯贝尔斯把教育归纳为三类型:经院式教育,以“知识”为中心;师徒式教育,完全以“教师为中心”;这两种是雅斯贝尔斯所反对的教育,而他倡导的是第三种教育――苏格拉底式的教育,不是知者随便带动无知者,而是使师生平等,共同寻求真理。柏拉图的对话,对真理的本然之思,是真理的间接传达。这一观点,让我联想到当今教育的最大问题,今天的学校教育仍然是应试教育,有着浓重的经院式教育和师徒式教育, “以教师为中心”, 将学生置于被动的地位,当作容器而机械地灌输,只是知识的简单灌输,单纯的师教生听,照本宣科。对于这一现象,我们应该根据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对当今教育进行反思,完善教育方式。教育应是师生主体间自由交往的过程,没有权威和中心的存在,是个人整体精神成长的过程。新时代的教育应该是鼓励学生自己探究,自己动手操作,自己发现,合作、探究、和谐超越应该是理想教育的内涵,教育应该是注重鼓励学生发现自己,展示自己,现实自己。

雅斯贝尔斯认为人类的全部存在是以有意义的计划为基础的,但教育却绝不能按人为控制的计划加以实行。人们都是依靠理解力来制定计划的。由于我们知识与能力的限制和它根本就可能实现,因而这些计划只会在实际的尝试中毁灭。计划并没有把自己限制在真正而且必须可计划之事上,反而是对真正人性的扼杀,这些计划侵吞了属人的自由。人,只能自己改变自身,并以自身的改变来唤醒他人,但这一过程如有丝毫的强迫之感,那效果就丧失殆尽。计划应事先作出其步骤,使计划切实可行,既包罗万象又井然有序。事实确实应该如此,教育过程首先是一个精神成长的过程,然后才成为科学获知过程的一部分。教育应重视全面发展,重视全人教育,而不是计划把学生培养成怎样的人,应该因人而异,因材施教,让其自由发展,在完整的精神中学习、生活。

雅斯贝尔斯强调教育是全人教育,是本真教育,“本真教育”是对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超越的教育。人的回归才是教育改革的真正事件。遵奉客观实际,依循客观规律,引导学生探究真理、遵奉真理、捍卫真理作为自己的神圣职责,把真诚待人,诚实守信,讲究实际,尊重自我作为学生的立身基础,对生命尊重、生命发展、生命超越的教育。“人不只是经由生物遗传,更主要是通过历史的传承而成其为人。人的教育重复出现在每一个人身上,在个人赖以生长的世界里,通过父母和学校的有计划教育,自由利用的学习机构,最后将其一生的所见所闻与个人内心活动相结”,教育正是借助于个人的存在将个体带入全体之中,如果人与一个更明朗、更充实的世界合为一体的话,人就能够真正成为他自己。教育是一场全民性的运动,父母教育、学校教育和自我教育都是教育不能缺少的一部分,民族的未来和教育息息相关,要尊师重教。教育是为适应今天科技生活所必需的科学,可以引导和充实人们的生活。教育帮助个人自由地成为他自己,而非强求一律。如:我们必须尊重儿童的自由,让他们自己明白学习的动机,并不是出于服从而学习,同时允许他们轻视不行的教师。要不然学生在下意识里只知道服从与固执,却不懂得怎样自由地去生活。教育决定一个时代、一个任何一个民族的精神面貌这一曾经风靡一时的观点,是毋庸置疑的。教育只能根据人的天分和可能性来促使人的发展,教育不能改变人生而具有的本质。但是,没有一个人能认识到自己天分中沉睡的可能性,因此需要教育来唤醒人所未能意识到的一切。教育的界限不能事先划定,而只能在实际中观察把握。

在雅斯贝尔斯看来,陶冶就是真理意识存于个体生命的直接性中间的培植成长过程。对真理的意识的培植通过了人类后天习得的陶冶过程,通过具有一定质量的培养过程,扩展意识就得到了陶冶,陶冶是一种生活型式,同时陶冶又是交流、唤醒和自我实现的中介。陶冶在活动中完成,目标是全面的造就人,铸造人的本质。占有知识并不等于陶冶,陶冶不是天生的,它是与传承、教育、家庭的祖先、团体的本质有关。陶冶是已形成意识的真实再现,陶冶的行动就是思考的行动,陶冶使得受教育者之间的交流成为可能。陶冶是每个人获得知识和重新塑造自己的天地,我很赞成“陶冶的知识却能改变人、帮助人成为他自己,教育满足真正的精神需求。”只有经过陶冶了,被人内化的知识,才成为人的真正知识,是人们的灵魂得以充实。当学生具有强烈的求知欲,自愿去学习时,认知才成为可能。毋庸置疑,每个人都有独特的个性,陶冶则意味着,在铸造和展开人的这一天然给定性过程中,通过人自身的活动、意识和它特有世界的形式与一般的形式接近。这样,这种一般形式在个体的构造中是作为唯一的特征表现出来的。

《什么是教育》这本著作集中体现了雅斯贝尔斯的教育思想,其许多教育观点不仅是历史的精华,也是对现在的教育理论和现实意义有着极大的影响。那独特的教育思想,让我们不断反思我们自身,也反思我们的教育,探讨真正的教育,真正认识什么是教育,还教育自由,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加强师生间的对话交往,重视“人”的培养,我们要用心去寻觅教育的真谛。

[阅读《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篇16:教育:真正的聪明人

教育:真正的聪明人

真正的聪明人宁愿人们需要他,而不是让别人感激他。因为别人有求于你,便能铭记不忘,而感激之辞转眼就会忘记了。与其让别人对你彬彬有礼,不如让别人对你有依赖之心。一旦别人对你不再有依赖心,也就不会对你必恭必敬了。(摘自爱密尔・贝克特《101个年轻人要懂得的哲理》32页)也许事后你才会意识到,那些烦恼困扰你的事情、那些看似不幸的事情实际上是使你能得到幸福的幸事。那么,当你能看出,那些讨厌的人和烦恼的事其实能够给自己带来好运和福气的时候,你的生活不就会快乐得多吗?(摘自爱密尔・贝克特《101个年轻人要懂得的哲理》96页)世间的任何事务,只要你执著地追求,你会发现它们的背后都隐藏着副产品。你追求爱情,爱情没得到,结果你成了诗人,诗成了隐藏在爱情背后的副产品。你追求幸福,幸福没得到,结果你成了智者,智慧成了幸福背后的`副产品。你追求事业的辉煌,事业还没有达到顶峰,你就成了名人,名气成了事业的副产品。在这个世界上,对追求者而言,是不存在失败者的。他们即使实现不了最初的梦想,也会获得一些潜藏在梦想背后的副产品。这些副产品的价值,有时甚至远远超过他们梦想的价值。如果你现在是一位正在为梦想奋斗着的人,千万不要停下你的脚步,意外的惊喜,也许明天就会降临。   (摘自/9/3《今晚报》刘燕敏)

篇17:什么是真正的贫穷?

什么是真正的贫穷?

从前,有一位智慧长者,他有一个世间最稀有、最宝贵的檀香木做的'盒子。长者对人宣布说:“我要把这最宝贵的东西,赠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

于是很多贫穷的人就来向长者要这个檀木盒子。但是每一个人来要,长者都说:“你不是世间上最贫穷的人!”大家就想不明白了:“你是不是真心要把这个檀木盒子送人呢?”

长者说:“我这个宝贵盒子是要送给世间最贫穷的人,谁是最贫穷的人呢?”见大家都回答不上来,长者就说:“我告诉你们,不是别人,他就是我们的国王,他才是世间最贫穷的人。”

大家一篇唏嘘和诧异:“国王是最贫穷的人?”

这个消息很快地传播开来,传到了国王那里去,国王非常生气:“哼!我是一国之君,怎么可以说我是世间最贫穷的人呢?去!去把那个老家伙给我找来!”

长者被带来见国王。

国王把长者带到收藏珍宝的库房里,问长者:“你知道这是什么地方吗?”

“这是收藏黄金的金库。”长者回答。

“那是什么地方呢?”国王指着另一边问。

“那是收藏银子的银库。”长者答。

“那又是什么地方呢?”国王再问。

“那是珍藏珠宝的宝库。”长者答。

国王大声责问道:“你都看到了,这些都是属于我的,你怎么说我是最穷的人呢?”

“陛下,您虽然有钱,但不会照顾国土里的子民们,不知道做一些利益大众的事业。虽然有钱却不会用,这不就是世间最贫穷的人吗?”

国王大悟。

篇18: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 -资料

什么是真正的朋友?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想法.我认为:朋友是你前进中的给你指明方向的人,朋友是为你解决困难的人,朋友是与你知心的人,朋友是关爱你的人,朋友是与你朝夕相处的人,而不会因为你存在着一些微不足道的缺点,而到处乱讲的人。因为人无完人嘛!何况你的朋友 也不是一个十全十美的人。

朋友是金,朋友是银,朋友是阳光,朋友是月亮.朋友是星星。朋友是在你走向黑岸的时候,为你点亮明灯的那个人。朋友不会因为你现在处于困难时期,而离你远去的人。朋友不会因为你处在人生低谷的时刻而抛弃你的人。

真正的朋友不会人云亦云,不会在你受伤的伤口上再洒上一把盐的人。朋友不会因为小人对你的栽赃,而远离你的人,而是在这个时候,伸出援助的手来关心你,关怀你的人。 真正的朋友不会见利忘义,不会随风倒,不会对有用的人就阿虞奉承,对无用的人就一脚踢开的人。真正的朋友不会因为一点私利,就把朋友的情谊抛开了一边。真正的朋友不会有私心的,他会在你需要帮助的时候,不顾一切的对你呵护的人,他会一直对你最忠诚的人,他会承诺你们以前的一言一行,不会因为你暂时的不顺利,而把你忘掉的人。真正的朋友是有道德的,在你有困难的时候,他不会对你施加任何的压力,对你施加让你喘不过气的做法的。真正的朋友会是理智的,会是有头脑的,他不会看到你此时的不顺,他不会是袖手旁观的,他会在背地里解劝你,他会私下里与你交流,他绝对不会把对你的看法直接说给别人的听的,也就是说,他会给你留面子的。真正的朋友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为朋友可以呼风唤雨,为朋友可以是阳光般的心情,会是对你百般呵护。

我喜欢与朋友相处,我喜欢与朋友结交, 我喜欢与朋友做心与心的交流,我希望与朋友做真心的交往。谁的处世都有自己的方法,你要求别人这样做,也不能强求人家非要按照你的方法来做,何况父母也没有这样要求的,何况你是一个外人啊,谁也不可能把自己的方法强加于别人的头上,所以友谊和与朋友的交往更不要强加于人家。为人处世你有你的想法,你的想法别人也不一定接受的,所以与朋友交往上,不能千篇 一律的,你有你的方法,我有我的追求。结交朋友要靠诚心和真心,结交朋友要靠自己的为人,是真朋友不会因为你有难处的时候,离开你,不是你的真正的朋友,即使在你最困难的时候,离开了你,你也不必懊恼,因为你可以

认清了什么是真正的朋友,在与朋友交往的问题上,要多结交朋友,在朋友最需要你的时候,你不要袖手旁观,不要对朋友远离,这样的朋友才是真正的朋友。

我喜欢真正的朋友,我喜欢与真正的朋友结交,这是我一贯的原则,结交朋友在你最关键的时候,才会识破什么是最真正的朋友,什么是最真正的友谊.友谊是一个人的需要的 ,友谊是一个人必须的,友谊是一个人向往的,友谊是一个人在人的一生中不可缺少的.我们都渴望友谊.我们都珍视友谊.

朋友是真诚的,朋友是真心的.有朋友的人生是幸福的人生.心中明月清风.坐看风云变化.雄辩是银,沉默是金. 人生离不开的是亲情、友情和爱情!知己相互之间没有秘密,因为彼此如同透明,一个动作,一个眼神,都能知道对方想干什么;知己能跟自己在同一个时刻,说出同一句话,而且连字数都是一样;知己能跟自己共患难,但又不求回报,不图分享,一切以对方健康、快乐为基准;只有知己才会和自己说出他(她)自己本身的问题,无论生理还是心理上的,没有羞涩,不带色情;同性知己的范围在亲情和异姓兄弟之间,比起结拜,更深一层;异性知己却常被人称为‘第三种感情’,介乎友情和爱情之间,但又大大超出了友情和爱情的范围;做了很多年朋友,但不一定能成知己;成为知己,也不是一定要有很多感情基础,有一点足够;但一定要有共同的爱好,共同的`语言,还要有比情人更多的话题和倾诉,重要的一点:相互之间一定要能超出平常的相互包容,忍让,相互理解,

资料

朋友是那种可以与你同甘共苦,不计较利害得失,可以和你谈心的人;虽然现在这样的朋友很少,但只要自己用心去做,应该会交到这样的朋友的。真正的朋友是打不散的朋友是伤心最想见的人,是打扰时不用说对不起的人是帮助时不用说谢谢的人是步步高升也不会改变称呼的人是天涯海角都彼此挂念的人在你难过的时候,朋友会来安慰你. 在你有困难的时候,朋友会来帮助你. 在你快乐的时候,朋友会和你一起分享快乐的喜悦. 在你失败的时候,朋友会拉着你继续忘前走. 朋友不是绊脚石,他们是助燃器...知心的人,可以和你谈心的人谊是一种信念风吹不到,雨打不下,总能让自己得到快乐就像自己的家人一样,真心实意地对你好,不会因为你成功而巴接你,也不会因为你失意而嘲笑你,远离你.在你遇到困难的时候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帮助你非常的了解你的,非常懂你的.朋友是会在你最苦难的时候挺身而出,帮助你解决你的难题.在你难过失败的时候安慰你,鼓励你,支持你.互相帮助,互相信任,互相进步,互相体谅,互相理解.无论何时何地都陪在你身边.开心时一起笑.伤心时一起哭. 绝对不会利用你, 不会记住你的错误, 你的不对.只会记住你的好,不会去计较谁付出多,谁付出少.不离不弃,从不计较谁比谁付出的多。

什么是读后感?如何写好读后感?

什么是教育读后感

教育方面的书读后感:《好教师就是好教育》读后感

《高效课堂》读后感作文

《陶行知教育名著教师读本》读后感

《教育的秘诀是真爱》读后感-陈秀颖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读后感

《爱和自由》读后感作文

让爱心与智慧同行-《教育智慧从哪里来》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什么是真正的教育》读后感(精选18篇)】相关文章:

《幸福教育论》读后感2023-08-08

《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650字读后感2022-04-30

“柏拉图之恋”读后感2022-05-06

教育著作读后感2022-05-06

窗边的小豆豆读后感优秀1000字2023-11-02

读《教师的勇气》读后感2023-11-26

什么是教育的读后感800字2023-09-16

《教育是没有用的》读后感600字2023-10-03

六年级读后感500字:爱和自由2022-08-19

爱和自由读后感2024-03-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