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600字(共14篇)由网友“Junji”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600字,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600字
对于“家乡”,闻一多曾在给吴景超的信中有过一段著名的解释:“我想你读完这两首诗,当不致误会。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对此,我认为读者也应当有所分析。每位诗人、每个作家的情绪触动都是相当具体而实在的,作家、诗人从都不是面对一个抽象的概念抒情达志,在这里,狭义的“家”是具体实在的,而“中国”的一切则是抽象的和概念性的。我认为,在诗人的情绪启动之际,刺激着他灵魂,纠缠着他梦魂的无疑是实实在在的“家”,当然,随着他思绪的逐渐展开,理性成分逐渐增强,抽象意义的中国整体的“家”也就浮现了出来,并最后成了他诗歌的主体和归宿,这也是并不奇怪的。《太阳吟》如此,《孤雁》、《忆菊》之类何尝又不是如此。
这里也涉及到了这首诗的理性成分问题。《太阳吟》一诗,全是诗人对太阳产生的感想,如我们以上所分析的,诗的情绪变化多端,游走不定,一会儿是嫌厌,满腹怨气,一会儿又满怀希望,打听消息,一会儿呼为同类,认作知己,最后顶礼膜拜、奉为偶像。在一些情绪之转折之处,似也显示了某种理性的逻辑联系,但是,这些理性的成分均被诗人用充沛的激情包裹了起来,因此我们从整体上是难以感受到这些“异质”因素的存在的,这也是闻一多作为诗人最令人叹服的地方!
在艺术特色上,《太阳吟》亦有两处值得一提,其一是一韵到底,语言铿锵高亢,与《红烛》中大多数的无韵诗形成对比。无韵诗讲究的是自然天成,感情含蓄蕴藉,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而一韵到底的形式却将诗人的内在情愫凸现出来,给人极大的震撼力。其二是对“太阳”意象有人格化处理。在中国传统诗歌里,“太阳”大多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有机元素存在,是自然整体性质的一个符号,并未取得与抒情主人公的平等地位。曾经热衷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闻一多抛弃了这个传统,他将“太阳”从宇宙中抽取出来,赋予他人格化的色彩,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宇宙对于太阳,倒仿佛是它难以返回的“家乡”,这种取象、立象方式,无疑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一大开拓性贡献。
篇2: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600字
在全诗的结尾部分,诗人干脆把太阳认作是自己的 “家乡”,诗中这样写道: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集中表达了诗人对祖国的深切怀念。
《太阳吟》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按刘烜《闻一多评传》之看法,当作于1992年9月下旬,即诗人赴美留学的两个月之后。(诗人于1992年7月赴美)同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孤雁》、《忆菊》、《晴朝》等诗一样,充分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殷切思念。《太阳吟》一诗共十二节,其间情绪跳跃转折、变化不定,我们最好分节解读。
诗的一至三节算作第一部分。写的是诗人清晨从睡梦中醒来,猛然间瞥见太阳而生出的一系列感想。于是,那聊以忘却乡愁的美梦消逝了,他又不得不回到这块陌生的土地,不得不透过窗户望着那黑气冲天的工业烟囱。现实生活的紧张感使他对无觉无知的酣梦格外钟情,尽管他并不能永远地陶醉在梦中,但这乍然醒来的强烈的不适感却也很自然地让人迁怒于物。在他看来,太阳的出现实在是太粗暴、太不近人情了,“刺得我的心痛”!那难捱的白日又要等多久才能结束呢?这个意思在前一首《晴朝》里已经有所表现。
然后,太阳的“热”也为诗人体验到了。太阳冉冉升起,大地逐渐为之增温,那些在花草丛中晶莹闪烁的露珠被烘烤干了。但是,给万物以生机的太阳于“我”又何干呢?诗人那迎风落泪的眼眶永远都是湿漉漉的,太阳的热度还远不足以将它们烘干。因为比起故土的温暖来,太阳的这点热度实在太不值一提了。自闻一多去国离乡以来,泪水就常常伴随着他度过了无数个寂寞孤独的日子。在《晴朝》中,诗人也说:“地球平稳地转着,/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我也不是不会笑,/泪珠儿却先滚出来了。”不过,也有必要指出的是,太阳也烘不干的竟是诗人的“冷泪”,可见,这还不是《晴朝》中滚出来的“泪珠儿”,它们很可能是诗人梦乡的产物,在梦中见到了那想念已久的故乡,于是激动得泪如泉涌,等到早晨,这泪水就已经冰凉冰凉的了。
接着,诗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已经升入高空的太阳。他想到,这一天才刚刚开始,太阳还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再度没入地平线呢!这“九曲回肠”的“十二个时辰”实在太长太长,况且,他的留美生涯才刚刚的开始,还有漫长的五个年头啊!这整整的五年竟然也都要象这一天似的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地度过,那又将是怎样的痛苦呀!1992年冬,闻一多在一封家书中写道:“一个有思想之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我乃有国之民,我有五千年之历史与文化,我有何不若彼美人者?将谓吾国人不能制杀人之枪炮遂不若彼之光明磊落乎?总之,彼之贱视吾国人者一言难尽。”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缓刑”吧?一般认为,诗人所说的“缓刑”就是洋人对中国人的欺侮和岐视,即“彼之贱视吾国人”,这在当时是的确存在的。而我又还想强调一点,即这样的“岐视”还并不一定都是生活态度上的,它更具有一层文化上的涵义。在二十世纪,西方文明已经达到它的鼎盛,实现了“现代化”的目标,而中国文化却仍然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这一历史性的差距必然在各个民族之间造成不小的心理距离。西方人有他们目空一切的姿态,而中国人也可能产生极度敏锐的感觉,亦即所谓的“文化自卑感”。闻一多当时正处于这种“文化自卑感”的笼罩之中,越是在文化教育的实践中产生深深的自卑,他就愈可能极力维护祖国文化的尊严,而故土则是祖国文化的缩影,当然也就更是强烈地牵动他的情怀了。
以上是诗的第一个部分,这一部分集中写诗人对太阳的种种挑剔和不满,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怨。诗人迁怒于物,满腹怨气。
篇3: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600字
诗的一至三节算作第一部分。写的是诗人清晨从睡梦中醒来,猛然间瞥见太阳而生出的一系列感想。于是,那聊以忘却乡愁的美梦消逝了,他又不得不回到这块陌生的土地,不得不透过窗户望着那黑气冲天的工业烟囱。现实生活的紧张感使他对无觉无知的酣梦格外钟情,尽管他并不能永远地陶醉在梦中,但这乍然醒来的强烈的不适感却也很自然地让人迁怒于物。在他看来,太阳的出现实在是太粗暴、太不近人情了,“刺得我的心痛”!那难捱的白日又要等多久才能结束呢?这个意思在前一首《晴朝》里已经有所表现。
然后,太阳的“热”也为诗人体验到了。太阳冉冉升起,大地逐渐为之增温,那些在花草丛中晶莹闪烁的露珠被烘烤干了。但是,给万物以生机的太阳于“我”又何干呢?诗人那迎风落泪的眼眶永远都是湿漉漉的,太阳的热度还远不足以将它们烘干。因为比起故土的温暖来,太阳的这点热度实在太不值一提了。自闻一多去国离乡以来,泪水就常常伴随着他度过了无数个寂寞孤独的日子。在《晴朝》中,诗人也说:“地球平稳地转着,/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我也不是不会笑,/泪珠儿却先滚出来了。”不过,也有必要指出的是,太阳 也烘不干的竟是诗人的“冷泪”,可见,这还不是《晴朝》中滚出来的“泪珠儿”,它们很可能是诗人梦乡的产物,在梦中见到了那想念已久的故乡,于是激动得泪如泉涌,等到早晨,这泪水就已经冰凉冰凉的了。
接着,诗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已经升入高空的太阳。他想到,这一天才刚刚开始,太阳还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再度没入地平线呢!这“九曲回肠”的“十二个时辰”实在太长太长,况且,他的留美生涯才刚刚的开始,还有漫长的五个年头啊!这整整的五年竟然也都要象这一天似的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地度过,那又将是怎样的痛苦呀!1992年冬,闻一多在一封家书中写道:“一个有思想之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我乃有国之民,我有五千年之历史与文化,我有何不若彼美人者?将谓吾国人不能制杀人之枪炮遂不若彼之光明磊落乎?总之,彼之贱视吾国人者一言难尽。”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缓刑”吧?一般认为,诗人所说的“缓刑”就是洋人对中国人的欺侮和岐视,即“彼之贱视吾国人”,这在当时是的确存在的。而我又还想强调一点,即这样的“岐视”还并不一定都是生活态度上的,它更具有一层文化上的涵义。在二十世纪,西方文明已经达到它的鼎盛,实现了“现代化”的目标,而中国文化却仍然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这一历史性的差距必然在各个民族之间造成不小的心理距离。西方人有他们目空一切的姿态,而中国人也可能产生极度敏锐的感觉,亦即所谓的“文化自卑感”。闻一多当时正处于这种“文化自卑感”的笼罩之中,越是在文化教育的实践中产生深深的自卑,他就愈可能极力维护祖国文化的尊严,而故土则是祖国文化的缩影,当然也就更是强烈地牵动他的情怀了。诗的四至六节属于第二部分。写诗人希望借助太阳的力量了解故乡的情况。
乍然醒来时的懵懂引出了万千怨愤,但这毕竟还毫无实际意义。太阳照旧每天升起,驱散人们的美梦,向大地播撒自己的热量,又依旧不紧不慢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任何意气性的怨怒都于事无补。诗人逐渐清醒了过来,他望着高空里运行的太阳,不觉又为它俯瞰一切的优越地位而感慨起来。他幻想能够骑着太阳旅行,“天天望见一次家乡”;他又由太阳的东升西落,往复不已而想起了《淮南子》中的传说:“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入于虞渊之汜”这样说来,太阳就是刚刚来自东方大陆,来自诗人的故乡,想到这里,诗人似兴奋起来,他急切地向这位故乡的来客打探消息:“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在诗人的人生经历中,“家乡”和“北京”是他感受最深的两个地方。“家乡”养育了他,给了他最初的启蒙教育,在后来又是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二月庐”,自然也给了人伦的亲情和友善。“北京”则是他接受现代文化教育,发展成熟的地方,在北京清华学校就读之时,他还曾对学校多有不满,但时过境迁,同异国他乡的寂寞孤独比较起来,凡是东方古国的一切都显得格外的温馨迷人,让人追恋不已。
诗的七至九节构成了第三部分,写的是诗人与太阳互相认同,从而向他倾吐衷肠。
这思路依然是从太阳东升西落、整日往返不已、奔波不息当中引发出来的。诗人由“太阳”的劳碌奔波而想到了自己,继而猛然悟出了太阳与自己的相同命运:“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由自己的奔波劳苦、漂泊异乡而设想太阳也有同样境遇,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平衡吧?如果高居万仞碧空之上的辉煌的太阳也一如“我”的命运,那么,“我”所承受的那份精神压力是否就理所当然地为之减轻了一些呢?
无论怎么说,诗人都的确是把太阳引为了同病相怜的知己,他开始向它倾吐自己的种种烦恼,希望得到太阳的帮助指点。诗人细细地讲述着自己对美国社会的感受:“这不象我的山川”,“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在《孤雁》里,诗人也曾有过类似的描述:“那里是苍鹰底领土”,“那鸷悍的霸王啊!/他的锐利的指爪,/已撕破了自然底面目,/建筑起财力底窝巢”,“喝醉了弱者底鲜血,/吐出些罪恶底黑烟”。
篇4:闻一多:太阳吟
闻一多:太阳吟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的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的九曲回肠!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的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的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的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的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
可能指示我我的家乡的方向?
太阳啊,这不象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活之火的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的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的智光?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的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篇5:闻一多太阳吟诗歌赏析
闻一多太阳吟诗歌赏析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底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底方向?
太阳啊,这不象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底智光?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太阳吟》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按刘烜《闻一多评传》之看法,当作于1992年9月下旬,即诗人赴美留学的两个月之后。(诗人于1992年7月赴美)同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孤雁》、《忆菊》、《晴朝》等诗一样,充分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殷切思念。《太阳吟》一诗共十二节,其间情绪跳跃转折、变化不定,我们最好分节解读。
诗的一至三节算作第一部分。写的是诗人清晨从睡梦中醒来,猛然间瞥见太阳而生出的一系列感想。于是,那聊以忘却乡愁的美梦消逝了,他又不得不回到这块陌生的土地,不得不透过窗户望着那黑气冲天的工业烟囱。现实生活的紧张感使他对无觉无知的酣梦格外钟情,尽管他并不能永远地陶醉在梦中,但这乍然醒来的强烈的不适感却也很自然地让人迁怒于物。在他看来,太阳的出现实在是太粗暴、太不近人情了,刺得我的心痛!那难捱的白日又要等多久才能结束呢?这个意思在前一首《晴朝》里已经有所表现。
然后,太阳的热也为诗人体验到了。太阳冉冉升起,大地逐渐为之增温,那些在花草丛中晶莹闪烁的露珠被烘烤干了。但是,给万物以生机的太阳于我又何干呢?诗人那迎风落泪的眼眶永远都是湿漉漉的,太阳的热度还远不足以将它们烘干。因为比起故土的温暖来,太阳的这点热度实在太不值一提了。自闻一多去国离乡以来,泪水就常常伴随着他度过了无数个寂寞孤独的日子。在《晴朝》中,诗人也说:地球平稳地转着,/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我也不是不会笑,/泪珠儿却先滚出来了。不过,也有必要指出的是,太阳也烘不干的竟是诗人的冷泪,可见,这还不是《晴朝》中滚出来的泪珠儿,它们很可能是诗人梦乡的产物,在梦中见到了那想念已久的故乡,于是激动得泪如泉涌,等到早晨,这泪水就已经冰凉冰凉的了。
接着,诗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已经升入高空的太阳。他想到,这一天才刚刚开始,太阳还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再度没入地平线呢!这九曲回肠的十二个时辰实在太长太长,况且,他的留美生涯才刚刚的开始,还有漫长的五个年头啊!这整整的五年竟然也都要象这一天似的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地度过,那又将是怎样的痛苦呀!1992年冬,闻一多在一封家书中写道:一个有思想之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我乃有国之民,我有五千年之历史与文化,我有何不若彼美人者?将谓吾国人不能制杀人之枪炮遂不若彼之光明磊落乎?总之,彼之贱视吾国人者一言难尽。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缓刑吧?一般认为,诗人所说的缓刑就是洋人对中国人的欺侮和岐视,即彼之贱视吾国人,这在当时是的确存在的。而我又还想强调一点,即这样的岐视还并不一定都是生活态度上的,它更具有一层文化上的涵义。在二十世纪,西方文明已经达到它的鼎盛,实现了现代化的目标,而中国文化却仍然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这一历史性的差距必然在各个民族之间造成不小的心理距离。西方人有他们目空一切的姿态,而中国人也可能产生极度敏锐的感觉,亦即所谓的文化自卑感。闻一多当时正处于这种文化自卑感的笼罩之中,越是在文化教育的实践中产生深深的自卑,他就愈可能极力维护祖国文化的尊严,而故土则是祖国文化的缩影,当然也就更是强烈地牵动他的情怀了。
以上是诗的第一个部分,这一部分集中写诗人对太阳的种种挑剔和不满,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怨。诗人迁怒于物,满腹怨气。
诗的四至六节属于第二部分。写诗人希望借助太阳的力量了解故乡的情况。
乍然醒来时的懵懂引出了万千怨愤,但这毕竟还毫无实际意义。太阳照旧每天升起,驱散人们的美梦,向大地播撒自己的热量,又依旧不紧不慢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任何意气性的怨怒都于事无补。诗人逐渐清醒了过来,他望着高空里运行的太阳,不觉又为它俯瞰一切的优越地位而感慨起来。他幻想能够骑着太阳旅行,天天望见一次家乡;他又由太阳的东升西落,往复不已而想起了《淮南子》中的传说: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入于虞渊之汜这样说来,太阳就是刚刚来自东方大陆,来自诗人的故乡,想到这里,诗人似兴奋起来,他急切地向这位故乡的来客打探消息: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在诗人的人生经历中,家乡和北京是他感受最深的`两个地方。家乡养育了他,给了他最初的启蒙教育,在后来又是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二月庐,自然也给了人伦的亲情和友善。北京则是他接受现代文化教育,发展成熟的地方,在北京清华学校就读之时,他还曾对学校多有不满,但时过境迁,同异国他乡的寂寞孤独比较起来,凡是东方古国的一切都显得格外的温馨迷人,让人追恋不已。
诗的七至九节构成了第三部分,写的是诗人与太阳互相认同,从而向他倾吐衷肠。
这思路依然是从太阳东升西落、整日往返不已、奔波不息当中引发出来的。诗人由太阳的劳碌奔波而想到了自己,继而猛然悟出了太阳与自己的相同命运: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由自己的奔波劳苦、漂泊异乡而设想太阳也有同样境遇,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平衡吧?如果高居万仞碧空之上的辉煌的太阳也一如我的命运,那么,我所承受的那份精神压力是否就理所当然地为之减轻了一些呢?
无论怎么说,诗人都的确是把太阳引为了同病相怜的知己,他开始向它倾吐自己的种种烦恼,希望得到太阳的帮助指点。诗人细细地讲述着自己对美国社会的感受:这不象我的山川,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在《孤雁》里,诗人也曾有过类似的描述:那里是苍鹰底领土,那鸷悍的霸王啊!/他的锐利的指爪,/已撕破了自然底面目,/建筑起财力底窝巢,喝醉了弱者底鲜血,/吐出些罪恶底黑烟。
诗的十至十二节是第四部分,写诗人将太阳认作家乡,象崇拜家乡一样崇拜太阳。
第十节起着过渡性的作用。诗人说太阳兼有球东半底情热与球西半底智光。这也就是说,太阳已经不再是世界的旁观者,它本身也由这个世界的基本元素组成,带着东方或者西方的气质与修养,当然,也必定包含着我家乡的属性。故乡的文化、故乡的温情必定在旋转的太阳中有所显现。这样就推出了结论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诗人将心目中的故乡凝聚成某种精神的化身投射到了太阳身上。于是,每当太阳升起,也仿佛就是故乡的来到,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上乃在天上!至此,在心灵纠缠不已的故乡情结,得以释放和外化,它辉煌耀眼,运行在万里长空之上,更令人倾慕,令人崇拜。
对于家乡,闻一多曾在给吴景超的信中有过一段著名的解释:我想你读完这两首诗,当不致误会。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对此,我认为读者也应当有所分析。每位诗人、每个作家的情绪触动都是相当具体而实在的,作家、诗人从都不是面对一个抽象的概念抒情达志,在这里,狭义的家是具体实在的,而中国的一切则是抽象的和概念性的。我认为,在诗人的情绪启动之际,刺激着他灵魂,纠缠着他梦魂的无疑是实实在在的家,当然,随着他思绪的逐渐展开,理性成分逐渐增强,抽象意义的中国整体的家也就浮现了出来,并最后成了他诗歌的主体和归宿,这也是并不奇怪的。《太阳吟》如此,《孤雁》、《忆菊》之类何尝又不是如此。
这里也涉及到了这首诗的理性成分问题。《太阳吟》一诗,全是诗人对太阳产生的感想,如我们以上所分析的,诗的情绪变化多端,游走不定,一会儿是嫌厌,满腹怨气,一会儿又满怀希望,打听消息,一会儿呼为同类,认作知己,最后顶礼膜拜、奉为偶像。在一些情绪之转折之处,似也显示了某种理性的逻辑联系,但是,这些理性的成分均被诗人用充沛的激情包裹了起来,因此我们从整体上是难以感受到这些异质因素的存在的,这也是闻一多作为诗人最令人叹服的地方!
在艺术特色上,《太阳吟》亦有两处值得一提,其一是一韵到底,语言铿锵高亢,与《红烛》中大多数的无韵诗形成对比。无韵诗讲究的是自然天成,感情含蓄蕴藉,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而一韵到底的形式却将诗人的内在情愫凸现出来,给人极大的震撼力。其二是对太阳意象有人格化处理。在中国传统诗歌里,太阳大多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有机元素存在,是自然整体性质的一个符号,并未取得与抒情主人公的平等地位。曾经热衷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闻一多抛弃了这个传统,他将太阳从宇宙中抽取出来,赋予他人格化的色彩,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宇宙对于太阳,倒仿佛是它难以返回的家乡,这种取象、立象方式,无疑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一大开拓性贡献。
篇6:闻一多的读后感600字
在读完《最后一次讲演》后,我认为这不是一篇普通的演讲稿,这甚至不是一篇演讲稿,这是一位战士用鲜血和生命书写出来的战斗檄文!这是一篇仇恨和怒火喷发冲天的、如火山般的檄文!谁读了能不义愤填膺,能不热血沸腾?这是闻一多先生用满腔悲愤发出的生命最后的强音!
闻一多先生的每一句话都充满了火焰一样的激情。他那时的心情应该十分复杂:有好友遇害的心如刀割的悲伤,有对国民党反动派无耻残暴行径极度的痛恨和厌恶,有对广大人民热切的希望,还有对人民斗争精神深深的欣慰以及对人民正义事业终将胜利不可动摇的信心。闻先生的每一句语,说得都是那么铿锵有力、坚实笃定,都足以使天地为之惊动、风云为之色变,在场的听众又怎能不热血如沸、掌声如雷?
闻先生是在用自己的良知呼吁,用自己的生命呐喊,他代表的不是自己,也不是哪一群人,而是当时全中国人民。誓死争取民主独立、反抗反动统治的决心在他的心中,个人的生死荣辱早就被抛到了九霄云外,满腔充盈的是一股气壮山河的浩然正气。令人不由得肃然起敬,并深深地为之鼓舞。
闻一多先生为常人之所不敢为,说常人之所不敢说,他说出了千百万中国人民的心里话,用宝贵的生命唤醒了无数热血的青年,为推翻反对派的血腥统治而战斗到底。
正是无数个像闻一多先生这样的知识分子,引导着爱国志士的思想,引导中国人民不断走向光明,走向真理,走向中华民族的崛起!
篇7:闻一多的读后感600字
最近,我无意中阅读了《中华魂》中《有骨气的中国人》这篇文章。读过以后,我感触很深。出国留学的闻一多在美国还没有忘记自己是个中国人,没能忘记自己的祖国。我虽然不知道它算不算名著,但是我知道它是一篇很好的文章。
当我读到闻一多在自然博物馆跟讲解员辩论和反驳美国学生对中国的羞辱时,不禁被他那种骨气所打动。他明明可以在美国迷恋高楼大厦,过好生活。但是他没有忘记自己的祖国,自己是个中国人,就要像个中国人。
自然博物馆之行,使闻一多对苦难的祖国更加思念。他给国内的朋友写信说:“不出国不知道想家的滋味。但是不要误以为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闻一多是多么的思念祖国啊!如果是我,我肯定没有他做的好。我读过这篇文章后,我更热爱我们伟大的祖国——中国!
然而,有些中国留学生却渐渐的看不起自己的祖国了。他们迷恋美国的高楼大厦,一心想留在美国。每每和他们谈起祖国时,总说这也不是那也落后。闻一多看不惯他们的行为,常常提醒他:“身为中国人,就要像个中国人!”
闻一多还专门写了一首诗叫做《我是中国人》来表达读祖国的热爱。诗中写道:
伟大的民族!伟大的民族!
五岳一般的庄严正肃,
广漠的太平洋的度量,
春云的柔和,秋风的豪放!
……
我没有睡着!我没有睡着!
我心中的灵火还在燃烧;
我的火焰他越烧越燃,
我为我的祖国烧得发颤。
……
闻一多那种骨气,那种不忘祖国的精神,一直在激励着我。我们国家是一个高度文明的国家,虽然我们国家不是很富裕,不是很强大,落后就要被别人欺负,不要让别人对我们中国人畜意侮辱。为了使我们的国家发展壮大,我们每一个中国人都要象闻一多那样,不但不迷恋美国的高楼大厦,不忘自己是个中国人。俗话说:“狗不嫌家平,子不嫌母丑”。我是中国人,我是祖国的孩子,我从小发奋学习,掌握更多的科学技术知识,把我们的国家建设的更加美好。
篇8:闻一多的读后感600字
我对闻一多的了解仅仅局限于,1930—1932任教于山东大学国文系院长。有《红烛》、《死水》两部诗集,闻名于世的《最后的演讲》。后来写论文,开始看到他的《周易》、《诗经》、《庄子》、《楚辞》才明白为什么郭沫若对其的评价如此的高。
闲来无事,回忆高中学习过的一篇篇经典作品。面临硕士毕业,再回头看当时语文老师要求高中语文课本中,所有作品都全文诵读的用意。能入选教材的文章,都是经过了时间的炙烤,岁月的磨练后,静静的躺在沙滩上的金子。当我闭着眼睛坐在图书馆三楼的角落中,默诵《死水》时,突然发现原来闻一多在告诉我们他的孤独,度日如年的孤独。
闻一多的文学创作应该受到了庄子极大的影响,比如在“以丑为美”上,《庄子》一书中支离疏、叔山无趾、哀骀它、佝偻粘蜩老人。这些外表奇丑的人,往往德全而形不备。“清丑入图画,视之如古铜古玉。”的人物在中国古典文学中,拥有着极高、极纯粹的地位。这种以丑为美的极致,在闻一多那里发挥到了极致。“绝望”、“罗琦”、“翡翠”“云霞”、“绿酒”这些在文学中具有绝美意象的文字,一个又一个罗列在你面前。本该营造出夕阳西下,云霞漫天中,一个美若诗的女子在漫步。闻一多在他们的前面加上了“油腻”、“霉菌”、“死水””花纹”。那个时期是知识分子的悲哀,国家不幸,诗家幸。当这种有思想、有个性、有灵魂的士、心境应该很苦吧,想到这些难免有凄凉之感。
将近而立的我,从诗歌中读出了闻一多的孤独、绝望。《死水》是闻一多对这个世界最后的观望与希冀。绝望到最后,索性把美好毁灭给人看。于是就有了今天我们高中语文课本中,这篇闻一多唯一入选中学教材的诗歌。欣赏闻一多的诗歌,索性找一无人的角落,冷气开足,配以以只有一个声部的卡农。从帕哈贝尔到庄子,从庄子到闻一多。以清明的眼,对一切人生景物凝眸,不为爱欲所炫目,不为污秽所恶心,同时,也不为尘俗卑微的一篇生活厌烦而有所逃遁;永远那么看,那么透明的看,在细小处,幽僻里,在诗人的严重,皆闪耀一种光明。也许,这是闻一多在心中构造的另外一个城堡。
篇9:石灰吟读后感600字
要留清白在人间
这一天,他大步走到一座石灰窑前,只见熊熊烈火,正在一堆青黑色的山石身上绽放自己的光彩,接着,这堆山石都变成了石灰,他深有感触,于是,写下了一首千古流传的诗篇——《石灰吟》。
他,就是明朝两袖清风的清官于谦。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在看到焚烧的一幕,于谦想起了石灰石只有经过千次万次地捶打才能从深山中开采出来,即使是熊熊烈火在燃烧,他也当作一件很平常的事。“粉身碎骨浑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中“清白”一词表面意思是指石灰的本色,又比喻了高尚的节操。这几句话,写了石灰的锻炼过程。
但如果只是这样,《石灰吟》不可能千古流传。作者于谦写下这首诗不只是石灰的形象写照,更是他人生的追求!
他是一位与岳飞齐名的民族英雄。在正统六年,于谦曾上书说了许多为民增粮,种树挖井的提议,由此于谦的恩威远为流行,太行山的盗贼为此不敢抛头露面。
不仅如此,他还是廉洁、正直的清官。于谦每次进京办事,从不带任何礼物,有人劝他带些土特产,他答道:“吾唯有清风而已”于谦节俭,家中的房子仅能遮风挡雨,极其简陋,即使皇帝赠赐,也一概不接受,说要把这些留给百姓,让百姓安居乐业!“两袖清风”一词正是于谦一生的写照!
此诗通过拟人的手法,作者把石灰比作了自己,句句是石灰,句句是人,“若等闲”、“浑不怕”都是抒发了作者在困难面前临危不惧的精神。“要留清白在人间”表达了作者于谦一生清廉,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高风亮洁!
读后,不禁赞叹一声:“好诗!”于谦后来为国难献身一事,此诗仿佛预先表达了出来,内涵深刻,其人与诗,永垂不朽!
篇10:闻一多《话》读后感
闻一多《一句话》读后感
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这话教我今天怎么说?
你不信铁树开花也可,那么有一句话你听着:等火山忍不住了缄默,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等到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
闻一多先生《一句话》的是《死水》文集中的代表力作:这篇散文诗,是现代新诗的突出代表,它寓情于理、集现实及情感于一体,从侧面展示了当时中国的.国情和有志之士对国富民强的展望和期冀之情。
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在创作之中,他时刻不忘抒写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的向往,而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地体现。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全面生动地深化了主题。同时,他将民众的抗争与呐喊比喻成“青天里一个霹雳”,既写出了群众力量的无穷无尽,建立新社会的势在必行,也强烈地表达出诗人自己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
全诗用语平实,充分借助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运用整齐匀称的行文结构,富有诗的韵律和格调。现在读起此诗,我不禁佩服作者的睿智和爱国思想。通过对此诗的深入了解,也增强了我对中国繁荣昌盛、前景光明的拥护和捍卫之情。“我们的中国!”多么具有感召力和威慑力呀!在当今社会,所有的中国人都应将自身的奋斗和努力用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上,则中国将真正地成为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民族!
篇11:闻一多一句话读后感
闻一多一句话读后感
这篇散文诗,是现代新诗的突出代表,它寓情于理、集现实及情感于一体,从侧面展示了当时中国的国情和有志之士对国富民强的展望和期冀之情。文章分为两个段落,第一段开头以“有一句话说出就是祸,有一句话能点得着火。”提纲挈领,反映了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通过“祸”与“火”的写实和比喻,揭露黑暗现实对民-意的压制,也寓示着民众积蓄着的巨大的力量。“别看五千年没有说破,你猜得透火山的缄默?”则反映了民众尽管饱受压榨仍然保持缄默,但缄默背后却在酝酿着反抗与挣脱。紧接着作者对“缄默”作出了进一步的解释,指出“说不定是突然着了魔”这一缘由。到这个时候,诗人突然笔锋一转,提出了“突然青天里一个霹雳爆一声:‘咱们的中国!’”将全文引入高-潮。在第二段里,作者以火山忍受不了缄默呼应了上一段的“火山的缄默”,用“铁树开花”比喻建设“咱们的中国”虽然会来之不易但终究会成为事实。“不要发抖,伸舌头,顿脚”则形象刻画了反动者慑于民众的爆发力量,企图极力维护自身统治所带去的恐慌和畏惧。到此,作者再次提出“咱们的中国!”这一撼人心魄的话语,起到反复咏唱、深化主题的效果。
“诗人主要的天赋是爱,爱他的祖国,爱他的人民”,这句话是闻一多先生提出的。1925年他留美回国,看到的是封建军阀统治下的黑暗现实和民不聊生的景象,于是,在创作之中,他时刻不忘抒写对现实的强烈不满和对光明的向往,而这种情绪在这首诗中得到充分地体现。全诗以“一句话”――“咱们的中国!”为构思中心,运用写实和隐喻相结合的手法,全面生动地深化了主题。同时,他将民众的抗争与呐喊比喻成“青天里一个霹雳”,既写出了群众力量的无穷无尽,建立新社会的势在必行,也强烈地表达出诗人自己对理想中国的期望与追求。()
全诗用语平实,充分借助比喻这一修辞手法,运用整齐匀称的行文结构,富有诗的韵律和格调。现在读起此诗,我不禁佩服作者的睿智和爱国思想。通过对此诗的深入了解,也增强了我对中国繁荣昌盛、前景光明的拥护和I卫之情。“我们的中国!”多么具有感召力和威慑力呀!在当今社会,所有的中国人都应将自身的奋斗和努力用于国家的发展和稳定上,则中国将真正地成为具有影响力和号召力的民族!
篇12:诗歌太阳吟赏析
诗歌太阳吟赏析
太阳啊,刺得我心痛的太阳!
又逼走了游子底一出还乡梦,
又加他十二个时辰底九曲回肠!
太阳啊,火一样烧着的太阳!
烘干了小草尖头底露水,
可烘得干游子底冷泪盈眶?
太阳啊,六龙骖驾的太阳!
省得我受这一天天底缓刑,
就把五年当一天跑完那又何妨?
太阳啊──神速的金乌──太阳!
让我骑着你每日绕行地球一周,
也便能天天望见一次家乡!
太阳啊,楼角新升的太阳!
不是刚从我们东方来的吗?
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
太阳啊,我家乡来的太阳!
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
唉!我也憔悴的同深秋一样!
太阳啊,奔波不息的太阳!
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
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
太阳啊,自强不息的太阳!
大宇宙许就是你的家乡罢。
可能指示我我底家乡底方向?
太阳啊,这不象我的山川,太阳!
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
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
太阳啊,生命之火底太阳!
但是谁不知你是球东半底情热,
同时又是球西半底智光?
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
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
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
太阳啊,慈光普照的太阳!
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
我的家乡不在地下乃在天上!
《太阳吟》是闻一多的代表作之一。按刘烜《闻一多评传》之看法,当作于1992年9月下旬,即诗人赴美留学的两个月之后。(诗人于1992年7月赴美)同他这一时期创作的《孤雁》、《忆菊》、《晴朝》等诗一样,充分表现了他对故乡的殷切思念。《太阳吟》一诗共十二节,其间情绪跳跃转折、变化不定,我们最好分节解读。
诗的一至三节算作第一部分。写的是诗人清晨从睡梦中醒来,猛然间瞥见太阳而生出的一系列感想。于是,那聊以忘却乡愁的美梦消逝了,他又不得不回到这块陌生的土地,不得不透过窗户望着那黑气冲天的工业烟囱。现实生活的紧张感使他对无觉无知的酣梦格外钟情,尽管他并不能永远地陶醉在梦中,但这乍然醒来的强烈的不适感却也很自然地让人迁怒于物。在他看来,太阳的出现实在是太粗暴、太不近人情了,“刺得我的心痛”!那难捱的白日又要等多久才能结束呢?这个意思在前一首《晴朝》里已经有所表现。
然后,太阳的“热”也为诗人体验到了。太阳冉冉升起,大地逐渐为之增温,那些在花草丛中晶莹闪烁的露珠被烘烤干了。但是,给万物以生机的太阳于“我”又何干呢?诗人那迎风落泪的眼眶永远都是湿漉漉的,太阳的热度还远不足以将它们烘干。因为比起故土的温暖来,太阳的这点热度实在太不值一提了。自闻一多去国离乡以来,泪水就常常伴随着他度过了无数个寂寞孤独的日子。在《晴朝》中,诗人也说:“地球平稳地转着,/一切的都向朝日微笑;/我也不是不会笑,/泪珠儿却先滚出来了。”不过,也有必要指出的是,太阳也烘不干的竟是诗人的“冷泪”,可见,这还不是《晴朝》中滚出来的“泪珠儿”,它们很可能是诗人梦乡的产物,在梦中见到了那想念已久的故乡,于是激动得泪如泉涌,等到早晨,这泪水就已经冰凉冰凉的了。
接着,诗人又把目光投向了已经升入高空的太阳。他想到,这一天才刚刚开始,太阳还需要多长的时间才能再度没入地平线呢!这“九曲回肠”的“十二个时辰”实在太长太长,况且,他的留美生涯才刚刚的开始,还有漫长的五个年头啊!这整整的五年竟然也都要象这一天似的一个时辰一个时辰地度过,那又将是怎样的痛苦呀!1992年冬,闻一多在一封家书中写道:“一个有思想之中国青年,留居美国之滋味,非笔墨所能形容。……我乃有国之民,我有五千年之历史与文化,我有何不若彼美人者?将谓吾国人不能制杀人之枪炮遂不若彼之光明磊落乎?总之,彼之贱视吾国人者一言难尽。”这可能就是所谓的“缓刑”吧?一般认为,诗人所说的“缓刑”就是洋人对中国人的欺侮和岐视,即“彼之贱视吾国人”,这在当时是的确存在的。而我又还想强调一点,即这样的“岐视”还并不一定都是生活态度上的,它更具有一层文化上的涵义。在二十世纪,西方文明已经达到它的鼎盛,实现了“现代化”的目标,而中国文化却仍然处于封建专制的统治之下,这一历史性的差距必然在各个民族之间造成不小的心理距离。西方人有他们目空一切的姿态,而中国人也可能产生极度敏锐的感觉,亦即所谓的“文化自卑感”。闻一多当时正处于这种“文化自卑感”的笼罩之中,越是在文化教育的实践中产生深深的自卑,他就愈可能极力维护祖国文化的尊严,而故土则是祖国文化的缩影,当然也就更是强烈地牵动他的情怀了。
以上是诗的第一个部分,这一部分集中写诗人对太阳的种种挑剔和不满,可以用一个字来概括:怨。诗人迁怒于物,满腹怨气。
诗的四至六节属于第二部分。写诗人希望借助太阳的力量了解故乡的情况。
乍然醒来时的懵懂引出了万千怨愤,但这毕竟还毫无实际意义。太阳照旧每天升起,驱散人们的美梦,向大地播撒自己的热量,又依旧不紧不慢地完成着自己的使命,任何意气性的怨怒都于事无补。诗人逐渐清醒了过来,他望着高空里运行的太阳,不觉又为它俯瞰一切的优越地位而感慨起来。他幻想能够骑着太阳旅行,“天天望见一次家乡”;他又由太阳的东升西落,往复不已而想起了《淮南子》中的传说:“日出于旸谷,浴于咸池,拂于扶桑,……入于虞渊之汜”这样说来,太阳就是刚刚来自东方大陆,来自诗人的故乡,想到这里,诗人似兴奋起来,他急切地向这位故乡的来客打探消息:“我的家乡此刻可都依然无恙?”“北京城里底官柳裹上一身秋了罢?”在诗人的人生经历中,“家乡”和“北京”是他感受最深的两个地方。“家乡”养育了他,给了他最初的启蒙教育,在后来又是他汲取中国传统文化营养的“二月庐”,自然也给了人伦的亲情和友善。“北京”则是他接受现代文化教育,发展成熟的地方,在北京清华学校就读之时,他还曾对学校多有不满,但时过境迁,同异国他乡的寂寞孤独比较起来,凡是东方古国的一切都显得格外的温馨迷人,让人追恋不已。
诗的七至九节构成了第三部分,写的是诗人与太阳互相认同,从而向他倾吐衷肠。
这思路依然是从太阳东升西落、整日往返不已、奔波不息当中引发出来的。诗人由“太阳”的劳碌奔波而想到了自己,继而猛然悟出了太阳与自己的相同命运:“你也好象无家可归似的呢。/啊!你我的身世一样地不堪设想。”由自己的`奔波劳苦、漂泊异乡而设想太阳也有同样境遇,这可以说是一种典型的自我平衡吧?如果高居万仞碧空之上的辉煌的太阳也一如“我”的命运,那么,“我”所承受的那份精神压力是否就理所当然地为之减轻了一些呢?
无论怎么说,诗人都的确是把太阳引为了同病相怜的知己,他开始向它倾吐自己的种种烦恼,希望得到太阳的帮助指点。诗人细细地讲述着自己对美国社会的感受:“这不象我的山川”,“这里的风云另带一般颜色,/这里鸟儿唱的调子格外凄凉。”在《孤雁》里,诗人也曾有过类似的描述:“那里是苍鹰底领土”,“那鸷悍的霸王啊!/他的锐利的指爪,/已撕破了自然底面目,/建筑起财力底窝巢”,“喝醉了弱者底鲜血,/吐出些罪恶底黑烟”。
诗的十至十二节是第四部分,写诗人将太阳认作“家乡”,象崇拜家乡一样崇拜太阳。
第十节起着过渡性的作用。诗人说太阳兼有“球东半底情热”与“球西半底智光”。这也就是说,太阳已经不再是世界的旁观者,它本身也由这个世界的基本元素组成,带着东方或者西方的气质与修养,当然,也必定包含着“我家乡”的属性。故乡的文化、故乡的温情必定在旋转的太阳中有所显现。这样就推出了结论“太阳啊,也是我家乡底太阳!/此刻我回不了我往日的家乡,/便认你为家乡也还得失相偿。”诗人将心目中的故乡凝聚成某种精神的化身投射到了太阳身上。于是,每当太阳升起,也仿佛就是故乡的来到,“往后我看见你时,就当回家一次,/我的家乡不在地上乃在天上!”至此,在心灵纠缠不已的“故乡情结”,得以释放和外化,它辉煌耀眼,运行在万里长空之上,更令人倾慕,令人崇拜。
对于“家乡”,闻一多曾在给吴景超的信中有过一段著名的解释:“我想你读完这两首诗,当不致误会。我想的是狭义的‘家’。不是!我所想的是中国的山川,中国的草木,中国的鸟兽,中国的屋宇──中国的人。”对此,我认为读者也应当有所分析。每位诗人、每个作家的情绪触动都是相当具体而实在的,作家、诗人从都不是面对一个抽象的概念抒情达志,在这里,狭义的“家”是具体实在的,而“中国”的一切则是抽象的和概念性的。我认为,在诗人的情绪启动之际,刺激着他灵魂,纠缠着他梦魂的无疑是实实在在的“家”,当然,随着他思绪的逐渐展开,理性成分逐渐增强,抽象意义的中国整体的“家”也就浮现了出来,并最后成了他诗歌的主体和归宿,这也是并不奇怪的。《太阳吟》如此,《孤雁》、《忆菊》之类何尝又不是如此。
这里也涉及到了这首诗的理性成分问题。《太阳吟》一诗,全是诗人对太阳产生的感想,如我们以上所分析的,诗的情绪变化多端,游走不定,一会儿是嫌厌,满腹怨气,一会儿又满怀希望,打听消息,一会儿呼为同类,认作知己,最后顶礼膜拜、奉为偶像。在一些情绪之转折之处,似也显示了某种理性的逻辑联系,但是,这些理性的成分均被诗人用充沛的激情包裹了起来,因此我们从整体上是难以感受到这些“异质”因素的存在的,这也是闻一多作为诗人最令人叹服的地方!
在艺术特色上,《太阳吟》亦有两处值得一提,其一是一韵到底,语言铿锵高亢,与《红烛》中大多数的无韵诗形成对比。无韵诗讲究的是自然天成,感情含蓄蕴藉,需要我们从字里行间去细细揣摩,而一韵到底的形式却将诗人的内在情愫凸现出来,给人极大的震撼力。其二是对“太阳”意象有人格化处理。在中国传统诗歌里,“太阳”大多作为自然背景中的一个有机元素存在,是自然整体性质的一个符号,并未取得与抒情主人公的平等地位。曾经热衷于西方浪漫主义诗歌的闻一多抛弃了这个传统,他将“太阳”从宇宙中抽取出来,赋予他人格化的色彩,在与自己平等的地位上互相对话,宇宙对于太阳,倒仿佛是它难以返回的“家乡”,这种取象、立象方式,无疑是对中国诗歌传统的一大开拓性贡献。
篇13:初一石灰吟读后感600字
《石灰吟》是明朝爱国将领作者于谦写的一首诗,我读了这首诗后,感受很深。
“千锤万凿出深山,烈火焚烧若等闲,粉骨碎身全不怕,要留清白在人间。”这句诗的意思是经过千锤万凿后,从深山开采出来的石火,对烈火燃烧看得平平常常。只要能把清白留在世上,粉身碎骨也全不怕。全诗表现出了诗人不畏艰险,不怕牺牲,在人生道路上清清白白做人的高尚情操。这是一首托物言志诗,作者以石灰作比喻,我们也应该学习作者的这种不怕牺牲的意愿,和坚守高洁情操的决心。
古代官吏多为文人雅士,用当今的话讲,是那种有文化、明事理、善诗词,学历大都在本科以上的人士。估计那时候还没有我们今天官场时兴的就职演说、大会演讲、廉政报告这一套,所以当时的达官贤人就只好借诗做词来表达个人思想了。据说,祠堂、厅堂是古代社会最神圣庄严的地方,把表达个人志向的词句公布于这里的门柱上,就很有些告知先辈、昭示后人,让社会监督的意味了,因此在这些地方我们常能读到一些比较严肃的文字。我也经常从电视上看到一些电视剧里演的一些高级官员用国家的钱去自己花销,现代社会不知什么原因,那些越是喜欢讲马列,越是喜欢教育别人,越是喜欢在大会及其它公共场合把革命口号喊得震天响的人,好象越会出大问题。他们的“脸面”全靠利益和虚伪勉强撑着。利益丧失,脸面似乎就无所谓了。这和要留清白在人间形成了非常鲜明的对比,说明作者不愿跟别人同流合污,坚决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决心。
我们也应该学习于谦这种高洁自身,不怕牺牲的精神。我们小学阶段正是世界观形成时期,应当树立崇高的理想,勇于改正自己的缺点错误,“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一言一行要符合小学生的行为规范,努力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篇14:初一石灰吟读后感600字
读了这首诗,我有很多感触,这首是讲了可以烧成石灰的.石头是经过很多次开凿敲打才从深山中开采出来的,它把烈火烧解自己看作是平常事。即使身体粉碎变成石灰也不畏惧,还要把洁白干净的石灰留在人世间。作者用这首诗来赞扬石灰清白和无私奉献等精神,其实诗人是言志,通过对石头不畏“千锤万击”和“烈火焚烧”,即使“粉骨碎身”也要留下清白石灰的描写,在赞颂石灰会坚强不屈、洁身自好的品质的同时,抒发了诗人不同流合污,坚决同恶势力斗争到底的思想感情。
读这首诗,我可以想象到诗人当时的处境,诗人是我国历史上有名的爱国主义诗人和清官。他为人正直、清正廉洁,多次遭受排挤,但从未屈服过,依然刚正不阿,光明磊落,就像他诗中的石灰一样,宁愿“粉骨碎身”也要留着清白在人间。由此,我联想到了我国历史上许多类似的人,如战国时期的屈原,他有着“众人皆醉我独醒”的伟大情怀;我联想到了明代的海瑞,人称“海青天”,他是百姓的父母官,流芳百世;我联想到了宋朝的包拯,人称包青天。他同样清正廉洁,名垂千古;我还联想到了我们上任总理朱镕基,他曾说过这样一句话:“不管前面是地雷阵还是万丈深渊,我都将一往无前,义无反顾,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可以看出,他是一位多么爱国,爱人民,为人民做了很多事的好总理啊!这些人都有着石灰一样的精神。古往今来这样的伟人其实非常非常的多,值得我们后人赞扬和学习。我也希望我长大后也能够成为这样的人,有石灰一样的精神。
清清白白做人,堂堂正正做事,有着这种精神的人在我们现在这个社会上多一些不是更好吗?
★ 我爱水仙花的作文
【闻一多太阳吟读后感600字(共14篇)】相关文章:
白居易诗歌的艺术特色2022-05-07
唐代孟郊的《游子吟》2024-01-14
暮江吟古诗2023-08-30
叙议结合范文2022-06-17
暮江吟 古诗2023-12-06
初一语文必知文学常识2024-03-14
朝花夕拾作文600字2022-12-10
怀杜甫作文2022-11-27
清朝十二帝读后感600字2023-11-22
以奇葩为作文经典2023-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