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读后感(合集17篇)由网友“西山森林公園”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读后感,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一起分享。
篇1:《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读后感
《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读后感
《给教师的建议》一书系20世纪苏联教育经典译丛之一,由前苏联著名教育家B・A・苏霍姆林斯基著、杜殿坤编译,教育科学出版社出版。看过《给教师的建议》这本书之后,带给我极大的启发和深深的感触,书中每条谈一个问题既有生动的实际事例,又有精辟的理论分析,是一本非常好的教育名著。苏霍姆林斯基不愧为伟大的教育理论大师,针对教师的困惑和不解,好象与教师面对面地交流一样,读完后,有豁然开朗的感觉。 先看到了《谈谈对后进生的工作》,看了后对我帮助很大,主要是在思想上、观念上有了转变,对后进生我更是一直认为这是智力问题和一个人的质地问题,无论是谁,无论用什么方法教育都是无济于事的,很多道理只能从理论上行得通,而实践中要想让一个智力有问题的人有进步有发展是不可能的,要让一个品质不好的人真正弃恶从善也是不可能的,也就是所谓的“秉性难移”,对现在很流行的一句话“没有教不好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嗤之以鼻。但看了苏霍姆林斯基的话后,观念转变了,从心底里认可了这个道理,那个“费佳”是苏霍姆林斯基难忘的,也是我印象特别深刻的。苏霍姆林斯基是这样描述费佳的,她“简直是来不及记住应用题的条件,在她的意识里,来不及形成关于作为条件的依据的那些事物和现象的表象:当她的思想曲折要转向另一件事物的时候,去又忘记了前一件事物。和我常认定的笨的学生非常相似,那我们平时对这样的学生往往采用补课的方式,使他们掌握该掌握的知识,傍晚留下来反复地给他讲解、背诵直到他“懂了、会背”为止。而苏霍姆林斯基却不这样做,他给她编了一本特别的习题集――《给思想不集中的儿童的习题集》,给她搜集了一套供她阅读的书籍,大约有100本书和小册子,可供她从三年级读到七年级。就这样,费佳到了五年级,学业成绩赶上来了,七年级毕业后,费佳进了中等技术学校,后来成了一名高度熟练的机床调整技师。太神奇了,费佳碰到了苏霍姆林斯基这样的老师真是她的幸运,他说:“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他这样的教育为费佳今后的一生打下了扎实的基础。 作为教育者,我们是否做到了面向每一个学生呢?特别是弱势群体。每个学生都有他个人的思想和情操,有他独特的思维和心灵。我们应该多一份关爱,多洒一些阳光给那些“落伍”得“无药可救”的后进生。我想,我们虽然不做不到像苏霍姆林斯基那样地去对待一个后进生,但至少我们可以从中得到启发,不要把他们看得和优秀学生一样的能干,而要更注重锻炼他们的思维,发展智力,培养良好的习惯。 另外,在那么多文章中我注意到苏霍姆林斯基特别看重能力的培养,如《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怎样培养记忆力》《培养儿童对图画的爱好》《怎样训练儿童流利的书写》《让学生进行独立的脑力劳动――研究性学习法》等,比如上文所说的:“儿童的学习越困难,他在学习中遇到的似乎无法克服的障碍越多,他就应当更多的阅读。阅读能教给思考,而思考会变成一种激发智力的刺激。”他还说: “阅读和书写是学生的两种最必要的学习工具,同时也是通往周围世界的两个窗口。学生如果没有流利地、快速地、半自动化地书写的技能,他就像半盲目人的人一样。”“教师并不把现成的结论、对某一定理的正确性的证明告诉学生。教师让学生有可能提出好几种解释,然后在实际中去对所提出的每一个假说进行肯定或否定。”回想我的教学工作,遇到难一点的问题,在引导分析一段时间后,有时就会犯一个毛病,急于把答案告诉学生,把理解性的知识变成记忆性的知识传授给了学生,于是学生就变成了死记硬背,机械记忆,遇到一样类型的题目还能回答,稍微变通一下,学生就不明所以了。这些种种看来,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应该变成我今后一种始终坚持的自觉行为。 苏霍姆林斯基在《教师的教育素养》中提到,提高教师教育素养的主要途径是读书,读书,再读书,读书是教师的精神需要。所以今后,我要像要求学生那样要求自己:多读书,读好书,好读书。在《提倡教师在日常工作中做一些科学研究》中提到,只有善于分析自己的工作的教师,才能成为得力的、有经验的教师。在自己的工作中分析各种教师现象,正是向教育的智慧攀登的第一个阶梯。 其实,这本书给我的第一个强烈感受,就是与现实的紧密联系,这里每一条建议我觉得可行的做法,我都想在自己的教学实践中尝试一下。全书血肉丰满、鲜活、充实,激起你对现实的关注,激起你对现实的思考,并在这种关注思考中,令你得以专注地读下去。篇2: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在“十三五”规划建议当中,关于法治建设的内容虽然不多,但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却是重中之重,深刻勾勒出“十三五”期间法治建设的核心要求。规划建议在强调提高领导干部法治观念的同时,号召全党和全体人民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抓住了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的主要矛盾,确立了推动发展的关键理念。
法治思维就是以法治的理念和法律的精神为导向,运用法律原则、法律规则思考和处理问题的观念和意识。法治方式则是运用法治思维从事法律活动及其他社会活动的途径和方法。
历史发展到今天,相较于道德、宗教和其他社会规范,法律调整具有一般性、逻辑性、稳定性、程序性、可预期性和权力保障性等优点,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将法律作为社会资源配置的中心环节和主要调整手段。由此,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成为治国理政的基本要求和主导方式。
分析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核心内涵,包含以下几个基本要求:
第一,坚持人民主权,处理好民主与法治的辩证关系。民主是法治的基础,法治是民主的保障。树立法治思维,首先要求树立民主思维,确保人民当家作主;其次要发扬人民民主,科学民主决策;再次要尊重和保障人民的知情权、表达权、参与权和自主权。
第二,尊重和保障人权、完善公民权利体系并监督其实现。尊重和保障人权和公民权利是法治国家和法治社会的基本特征,也是建设法治中国的强大动力。,“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写进宪法,为全面推进人权和公民权利保障提供了雄厚的制度依据。完善以宪法为核心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必须以法律权利体系的完备为基础,以健全和落实宪法监督制度和宪法解释程序机制为抓手。
第三,促进和保障社会公平正义。要依法实现权利的平等、机会的平等、规则的平等,完善司法管理体制和司法权力运行机制,加强对司法活动的监督,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要建设完备的法律服务体系,保证人民群众在遇到法律问题或者权利受到侵害时能获得及时有效的法律帮助;要健全依法维权和化解纠纷机制,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第四,弘扬理性精神,坚持严格规范文明执法。值此改革的关键阶段和矛盾高发期,地方政府的相关部门,如城管、警察、工商税务等经常面对各种冲突和问题,对此要创新执法体制,完善执法程序,推进综合执法,严格执法责任。
第五,夯实程序观念和法治精神,遵循正当程序。在现代社会,程序法(立法程序、行政程序、司法程序、选举程序等)是否完备并得到严格的遵守执行,是衡量国家法治文明、司法公正、诉讼民主、人权保障程度的重要标志。法治实践中,一切事情都按程序办、按规则办,必然会大大降低出现关系案、人情案、金钱案的可能性。
当前法治实践中,要强调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
一、深化改革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改革是“变”,法治是“定”,一动一静,二者天然存在一定的矛盾,必须妥善、辩证地处理好改革和法治的关系。一方面,必须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识,以法治引导改革方向,以法治规范改革程序,以法治确定改革方式,以法治保障改革成果,唯如此才能理顺二者关系。另一方面,要实现立法和改革决策相衔接,做到重大改革于法有据、立法主动适应改革和经济社会发展需要,通过立改废释等多种途径,让改革与法治良性互动。
二、推动发展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以人为本是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进科学发展的逻辑起点。依法促进城乡、区域、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国内与国际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是内在要义;处理好实体正义与程序正义的关系,是制度目标;善于运用法治方式解决房屋拆迁、土地征用、土地承包转让、林权改革、环境保护、资源开发等方面的突出问题,优化发展的法治环境,是当务之急。
三、化解矛盾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法治是最大的社会公约数。在法律框架内保护人民群众合法权益、处理人民内部矛盾、惩治各类犯罪、维护政治安全,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社会预期、赢得人民群众拥护和社会支持,使法治成为社会安定有序的压舱石。要处理好法理情的关系,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要重视和善用司法作为矛盾终结机制的制度与方法,维护司法尊严、权威和公正。
四、维护稳定中的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要善于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实现维权与维稳的统一。要把执法司法权关进制度的笼子里,关键是明确执法司法权都由法律授予;没有法律授权,不得对公民、法人和其他组织实施执法司法行为。要把严格公正执法司法与理性文明执法司法结合起来。
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必须以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深刻认识创新在国家发展全局中的核心位置,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加强党对立法工作的领导,加强法治政府建设,深化司法体制改革,推动法治建设工作在创新中发展,不断迈向新的水平。
篇3: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推动发展
法治重在治权、重在治官。人民政府应该是“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的政府;政府官员应该是“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的公仆。这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本质所在。
3月17日,十二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一次会议闭幕后,新任国务院在人民大会堂金色大厅与中外记者见面的开场白中说:“我们衷心感谢人民代表的信任,从担任新职的那一刻起,我就深感这是全国各族人民的重托,是重大责任。我们将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以民之所望为施政所向。把努力实现人民对未来生活的期盼作为神圣使命,以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敢于担当、勇于作为的政府,去造福全体人民,建设强盛国家。”不愧为我国著名学府北京大学法律系恢复高考制度后的首届毕业生,简短的几句开场白,他就将法治政府的实质讲得清清楚楚,将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根本讲得明明白白。
法治,追根溯源是追求公平、公正、公开。法治要解决的核心问题是权力与权利的冲突。这里的权力指的是公权,权利指的是私权。法治的精髓就在于限制权力、保护权利。对于权力而言,法无授权即禁止;对于权利而言,法无禁止即自由。由此可见,法治重在治权、重在治官。人民政府应该是“对法律的敬畏、对人民的敬重”的政府;政府官员应该是“忠诚于宪法,忠实于人民”的公仆。这应该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政府的本质所在。
法治思维,是相对于人治思维和权力思维来讲的,主要是指各级领导干部在想问题、做决策、办事情时,必须时刻牢记人民授权和职权法定的原则,必须严格遵循法律规则和法定程序,必须切实保护人民权利和尊重保障人权,必须始终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必须自觉接受监督和承担法律责任。限制权力,保障权利,既是法治的精髓,也是法治思维的核心。
党的报告做出了“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决策和战略部署,明确指出:“法治是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进科学立法、严格执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证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党的报告还提出要切实提高各级领导干部推进依法治国的意识和能力,指出要“提高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深化改革、推动发展、化解矛盾、维护稳定能力”。“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首次被写入党代会的报告,引发了全社会的高度关注和广泛讨论,这一提法从价值观和方法论上,对新时期各级领导干部如何治国理政提出了新标准、新要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
当前,我国仍处于从人治向法治的转型期之中,有法不依、执法不严、违法不究的现象仍然较为常见。宪法和法律的权威尚未完全树立,一些领导干部只敬畏上司,不敬畏法律,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的现象不在少数。在此背景下,强调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强调法治思维,就是要改变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长期存在的重权力轻权利、重治民轻治官、重管理轻服务等传统思维误区;就是要改变一些领导干部头脑中根深蒂固的超越宪法和法律的特权思想;就是要铲除以言代法、以权压法、徇私枉法等悖离法治精神等现象滋生的土壤;就是要使每一个领导干部都成为“敬畏法律,敬重人民”的好干部。
敬畏法律,首先要懂得法律。普法的重中之重是领导干部。领导干部应该从切实带头学法、尊法、守法、用法开始,认真学习宪法和法律,真正尊崇宪法和法律,带头遵守宪法和法律,自觉在宪法和法律范围内活动、切实维护国家法制的统一、尊严、权威,切实保障人民享有更广泛的权利和自由。领导干部学法应该增强自觉性,变要我学为我要学,克服甘当法盲、满足于一知半解、不懂装懂等毛病,自觉学习法律知识,力争通过自身的努力,全面了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重点学懂弄通、熟练掌握与自身工作有关的法律法规。不是法律专业毕业的领导干部可以通过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法律本科课程的学习和不作弊的考试,切实了解法律基本知识。法律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法律在于应用,法律知识学得再好,如果不用或者不会用那也是没有意义的。法律知识应用得好,往往可以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在法治国家里,百姓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增强,也是影响和强化领导干部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能力的重要因素。法律是官员的紧箍咒,是百姓的护身符。如果一个国家里的百姓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淡薄,一味地听政府的话、听领导的话,那么这个国家的领导者很难形成运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治国理政能力,因为无论他们怎么说、怎么做,老百姓都不做声,不反对。这样的百姓不是良民,而是愚民。有法律格言道:“主张权利是精神上的自我保护的义务,完全放弃权利是精神上的自杀。”要让百姓善于用法律来保护自己的合法权益,首先要让百姓熟悉与自身联系紧密的法律知识。把法律交给百姓,让百姓掌握法律,让法律保护百姓,这是法律工作者的历史责任。中国老百姓善于依法维护自身合法权益之时,就是中国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实现之日。从这个意义上说,不听政府的话、不听领导的话的人不一定就是“刁民”,关键要看政府的具体行政行为、领导的决策及言行符不符合法律的规定,是否侵犯了百姓的合法权利。如果政府的话、领导的话不符合法律的规定,侵犯了百姓的合法权利,某某人就是不服从或不听而且非要讨个说法,这样的人不是“刁民”,而是具有法律意识和权利意识的好公民,他积极地主张权利本身就是在推进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就是在帮助领导干部法治思维的形成。而在敬畏法律、敬重人民的领导干部心目中,不会有“刁民”,人民给政府提意见是人民在行使宪法和法律赋予自己的权利。
篇4:幼儿思维和想象有什么发展特点
3~4岁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特点
思维的发展
(1)此阶段孩子的思维表现出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等特点。此时,他们还不会想好了再做,而是先做后想。如儿童由于看见成人给小孩洗澡,他也给自己的布娃娃洗澡。
(2)三四岁儿童只能进行初步的概括,他们对事物还不会做复杂的分析综合,概括的特征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例如,“杯子”,这是喝水的。“衣服”这是穿的。
想象的发展
三四岁儿童以无意想象为主,但有意性想象也逐渐增长起来。例如,当他抱布娃娃时才想到自己是“妈妈”,于是就以“妈妈”的身分喂起“孩子”来。
3~4岁幼儿感觉的发展特点
(1)此时儿童的各种感觉,都在迅速地完善着。3岁儿童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颜色;较准确地辨别各种声音;能通过手接触更多的物体,从而知道物体的凉热、软硬等特征。
(2)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出前后方位。
(3)3岁儿童不能逐步分辨物体的大小和远近。这时,他已能区分白天和黑夜。
3~4岁幼儿语言思维特点
3-4岁这一阶段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处于萌芽状态,呈现流畅性和变通性不够的特点。例如要求孩子说出“水可以有什么用”?他们会说出洗手、洗脚,洗衣服、洗碗等,但这些发散只局限在同一类别的用途---洗涤。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使孩子知道可以用水浇花,可以用水养鱼等。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鼓励孩子进行幻想,并通过智力游戏来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孩子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理解
1、分析综合
这一阶段孩子的分综合还不能把握事物复杂的组成部分,对他们而言,要求分析的环节越少,相应的概括就完成的越好。父母可以给孩子排列水果,开始时只给他两种水果,要求他按照ABAB的规律排列,孩子会完成的很好。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其他品种的水果,提高排列规律的要求,尝试着让孩子来排列,逐步帮助孩子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2、比较
这一阶段孩子还不善于比较。他们比较面狭窄,先学会的是比较物体的不同处,父母可引导孩子比较家中的物体不同。如:吃饭时观察两盘不一样的菜,和孩子一起刷牙时可以问:宝宝和妈妈的牙刷有什么不一样?让孩子观察并比较出大和小、红 和蓝等。经过不断启发引导后,可以慢慢告诉孩子物体的相似处。如告诉宝宝:宝宝有手,爸爸妈妈也有手。爸爸妈妈和宝宝的手都有手指。
3、分类
这一阶段的孩子只能依靠感知进行简单的分类,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通过感知事物来学习简单的分类。例如吃饭时,让孩子分放筷子和调羹;晒洗衣袜后吸引宝宝来折叠自己的衣物。如:这是宝宝的袜子。 这是宝宝的裤子等。这样可以寓教于生活情景中。
4、理解
这一阶段孩子的理解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进行,个别孩子甚至还依靠实际行动来理解。因此,父母可以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和行动手段来帮助孩子理解事物。例如让孩子分糖果,给孩子真实的糖果,让孩子先分给爸爸,同样的再分给妈妈,最后一颗糖宝宝自己拿着,是留给自己的。用同样的方法去分享给别人。实际操作有利于孩子理解分糖果的实际意义,为孩子过渡到抽象思维奠定基础。
3~4岁幼儿的认识活动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还表现在儿童的思维过程中,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后想。比如讲,儿童在游戏的时候,搭积木,或者画画,当你问他,你要搭一个什么东西呀?或者你要画一个什么东西呀?儿童往往说不出来。他画到什么地方,他会跟你说我想画什么,他搭到什么地方,他就说我搭什么,我搭一个房子,或者我搭一个火车等。3—4岁的儿童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会想好了再做。比如让3--4岁儿童把几个图形拼成图画,他拿到图形后立刻行动,如果让他想一想再动手拼,他做不到。往往是无意中拼出了某种形状,他才有所发现地说:“汽车”。画画之前,他即使说了“画小人”,在画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画完之后,他惊讶地说:“鸡蛋”!
儿童的思维特点就是边做边想,而不是先想好再做,那么这种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后想,也表现在儿童的行为方面。比如,有的孩子跟人家争抢玩具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儿童之间发生冲突了,如打人、推人、撞人等。儿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的家长、老师会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呀?”儿童他并不是说先想再去做的,而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做完了以后,他才想到这样做不对。知道了儿童的这个思维特点,在今后教育儿童的时候,可以先提醒儿童注意自己的行为,以避免这种不好行为的出现。
3—4岁的儿童在听别人讲述或自己讲述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比如听故事时,听到“大象用鼻子把大灰狼卷起来了”,就用手在自己鼻子前面作“卷”的动作。吃饭时给家人讲述幼儿园里的事情,经常把碗和筷子放下,站起来连讲带比划。
3—4岁儿童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当他看图书中某个人物时,常常用手去指点。为了使3--4岁儿童注意听讲,必须要求他眼睛看着老师,双手放下。如果儿童手里拿着别的东西,眼睛看着别处,他的注意就会离开老师的讲述。
3--4岁儿童认识活动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他的认识活动非常具体。3--4岁儿童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比如,对3--4岁儿童说反话,往往引起不良效果。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哭着要找妈妈。老师说:“你哭,就不带你找妈妈了。”他哭得更厉害,因为他只听见:“不带你去找妈妈。”如果直接告诉他:“你不哭,我就带你去找妈妈。”孩子听了就放心,这时老师再接着引导,孩子就渐渐不哭了。
篇5:《低级思维和高级思维》读后感
《低级思维和高级思维》读后感
和妈《低级思维和高级思维》读后感作者:datian看和妈《低级思维和高级思维》的博文后挺感触,说说感想啊!本来写在和妈博文后了,结果太长,搬到大田博客里。田妈就是一个由“有两个脑子”的小朋友蜕变为“众人”的例子。到高年级的时候最初不是学不动是不想学,然后是想学但学不动了。原因是智商没跟着个头一块儿长,呵呵,再深挖一下下,就是从低级思维到高级思维拐弯儿的时候没拐好,再往下究,就是没有养成一个良好的学习惯、心理素质和思维模式。可以说,田妈是一个典型的失败的例子。(俺爹娘要是看了这句话不知会做何感想呵)
和妈在和和教育方面付出的心血让田妈汗颜,不仅如此,对大田的教育问题也给予了很多非常可贵的意见,田妈很是感激。关于高级思维的培养,唠叨一下大田的,看看能不能互相启发一下啊!
1夸奖的时候别用“聪明”这个词儿,说他努力更有前瞻性,虽然和和非常滴聪明。
2孩子越来越不听话,说明他在慢慢学着思考,让他尝试一下犯错误后的后果。这种后果也可是妈妈创造出来的,就比如和和咬疼和妈后,和妈反咬回去。(发现和和的点滴我都记得,太喜欢这个孩子了)家长的一句“听话”,最能左右孩子的思维也最能扼杀孩子的创造力。让他在暂时在你怀里做一个“坏孩子”吧,父母品行端正孩子能“坏”到哪儿去。
3很好的记忆力是个雄厚的'根基,不可小觑,无论从事什么行业都是不可或缺的,和和这点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估计羡煞了很多妈妈。认识一个在药学领域很成功的一位博士,她说她除了记忆力好,没其他特长。田妈听后心里酸溜溜滴。
4学习要重视,别强加关注,望子成龙无可厚非,但纵一生来看学习成绩真没那么重要,再说了自己(我说我啊)都不是一条龙何必要求孩子,有那功夫先把自己炼成一条龙多好,呵呵。反倒是学习的能力的培养需要耐心、持之以恒的帮助孩子。
5唉,说了那么多,没一点儿切中要害,呵呵。
分析、评价和创造能力的培养,田妈觉得最方便的就是陪孩子看电视或者讲故事的时候偶然插一句“前面没看,怎么回事”,孩子叙述的时候会提高他的表达能力,再多问几个“为什么”,分析能力就无形中培养了。小孩一般都愿意不厌其烦的解释,因为这显得他太能了。或者问一些很奇怪的问题“天天下雪会怎么样呢?好的地方?坏的地方?”“所有的房子都是一个样子一个颜色怎么找到家啊”,“我们要是像长颈鹿一样长很长的脖子会发生什么事情呢”顺势还锻炼了逻辑思维和想象力。另外,科学知识方面,现在教是不是稍微有点儿早啊。田妈倒觉得“月亮为什么跟着我走啊”“因为他喜欢你啊”更有童趣,孩子么,让他们先多幻想幻想吧,这好像那个皮亚杰大师也说过,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啊”,呵呵!
每天去幼儿园接大田的时候,田妈都会跟大田交换一个故事“看到什么了”,大田编的故事越来越长越生动。
还有一些活动画画、剪纸、手工、捏泥巴,让他们随意发挥,不用中规中矩的非得像什么。给大田买了好几本手工书,虽然主要是都是田妈做,但小家伙慢慢有兴趣了。
大田个性胆小,一旦他尝试了新鲜事,田妈都不反对(除非特别危险的)。前几天,大田用剪刀剪自己的头,头顶剪秃了一块(去年夏天还曾经用电动推把额头剃秃过)。田妈告诉大田“下次剪的时候让我看着点儿啊,防着你剪了自己的眼睛”这种“无伤大雅”的事儿放开手让他们尝试吧。用和妈的话说“错着错着就对了”。是不是又跑题了,呵呵!
MSN(中国大学网)
篇6:儿童发展读后感
儿童发展读后感
儿童发展读后感《儿童发展》这部书是美国的劳拉・E・贝克所着,这部书中,作者的创作动机就是“奉献一本在知识性上催人上进的课本”。这部书让我印象最深的是,他阐述了儿童的内在潜能,表明这种生命力是一种积极的、活动的、发展着的存在,它具有无穷无尽的力量。他说:“生长,是由于内在的生命潜力的发展,使生命力显现出来,它的生命力量是按照遗传确定的生物学的规律发展起来的。”教育的任务是激发和促进儿童的“内在潜力”的发现,并按其自身规律获得自然的和自由的发展。他主张不应该把儿童看作是物体来对待,而应作为人来对待,儿童不是成人和教师进行灌注的容器,也不是可以任意塑造的蜡或泥,也不是可以任意刻划的木块;不是父母和教师培植的花木或饲养的.动物,而是一个具有生命力的、能动的、发展着的一个活生生的人。教育家、教师和父母应该仔细地观察儿童,研究儿童,了解儿童的内心世界,发现“童年的秘密”,揭示儿童的自然发展进程及规律性;热爱儿童,尊重儿童个性,在儿童自由和自发的活动中,帮助儿童智力的、精神的和身体的、个性的自然发展。
他的教育理论和方法是建立在较少(或尽量减少)干预儿童主动(或自发性)活动的基础上的。他的培养目标是:运用科学的方法,促进“人类的潜能”的发展,使他们能够独立思考、独立判断和独立工作,并能适应现代科学技术和工业发展的时代潮流,保持社会文明和科学进步,促进人类和平的强有力的新一代。
《儿童发展》这部书从总体上概括出了儿童发展过程中的本质性的表现。从总体上把握儿童发展的规律,我们还可以发现这些规律所反映出的一些更为深刻的内容,即儿童的生理成熟先于其心理的成熟;每一年龄阶段儿童发展水平、特点的充分实现,将有助于其后的发展,否则,下一阶段的发展将会受到一定阻碍;(www.Fwsir.com)儿童的身心发展,归根结底是儿童个体的发展,尊重和顺应儿童个体发展的差异性,是促进儿童整体发展水平的丰富性的根本道路。
这本书给我的很大印象是对于一名教师,我们应该注意儿童的各方面的特点,加强自身的学习,提高自己的素养,从而更好的把握学生的心理特征,使学生学得更好。因为教师不是一名教书匠,一名只会教死书的人。因为教育不仅仅是一份工作,更是一门艺术。
篇7:高中生智力发展的特点是怎样的
高中生智力发展的特点
高中生智力的发展,主要体现在其思维能力的提高上。思维是智力的核心,思维能力的发展水平直接影响到个体的智力状况,而逻辑则是思维的一面镜子,所以,通过对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特点的考察,就可以了解高中生智力发展的主要特点。
一、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
在整个中学阶段,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但是,在初中阶段,虽然抽象逻辑思维在个体的智力发展中占优势,但在很大程度上,这时的逻辑思维还需要经验的支持;进入高中阶段以后,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则属于理论型,高中生已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能以理论作指导去分析、解决各种问题。高中生抽象逻辑思维发展的总特点可概括为下面三个方面。
1.高中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已具有充分的假设性、预计性及内省性。
从高中阶段开始,学生在思维中运用假设的能力不断增强。抽象逻辑思维就是要求人们撇开具体事物,运用概念和假设进行思维活动,因此,它要求思维者按照提出问题、明确问题、提出假设、检验假设的途径,经过一系列抽象逻辑的过程,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思维假设性的发展,又使得高中生的思维更加具有预计性。也就是说,在解决问题之前,能事先形成打算、计划、方案以及策略等等。
对思维活动的自我调节,是思维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从高中阶段起,学生思维活动的自我意识或监控能力更加明显化,这就使其思维活动具有内省性,具体表现为,他们已经能够意识到自己的智力活动的过程,并在一定程度上控制这一过程,使解决问题的思路更加清晰,判断更加明确。
2.形式逻辑思维处于优势,辩证逻辑思维迅速发展。
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是抽象逻辑思维的两个不同的发展阶段,它们的发展和成熟,是青少年思维发展和成熟的重要标志。
高中生的形式逻辑思维已获得了相当完善的发展,在其思维活动中占据主导地位。与此同时,辩证思维也获得迅速的发展,主要表现为,在高中生思维过程中的抽象与具体获得了一定程度的统一。由于高中生经常要了解事物发展的规律和重要的科学理论,使其理论型的抽象逻辑思维就迅速发展起来,在这种思维过程中,既包括从特殊到一般的归纳过程,也包括从一般到特殊的演绎过程,也就是从具体上升到理论,又用理论指导去获得具体知识的过程,这是辩证思维发展的重要表现。而且,高中生在实践与学习中,逐步认识到一般和特殊、归纳和演绎、理论和实践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并逐步发展着那种从全面的、运动变化的、统一的观点认识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都是高中生辩证思维发展的标志。
3.抽象逻辑思维的发展在高中阶段进入成熟期。
从初中二年级开始,学生的抽象逻辑思维开始由经验型水平向理论型水平转化,到高中二年级,这种转化初步完成,这意味着他们的抽象逻辑思维趋向成熟。主要表现在下述三个方面:首先是各种思维成分基本趋于稳定状态,基本上达到了理论型抽象逻辑思维的水平;其次是个体的思维差异,包括在思维品质和思维类型上的差异已基本上趋于定型;第三,从整体来讲,思维的可塑性已大大减少,与成人期的思维水平基本保持一致,甚至在某些方面的思维能力还高于成人。
二、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特点。
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主要表现在其概念、推理和逻辑法则的运用能力等三个方面的发展特点上。
1.高中生概念的发展。
于在校青少年字词概念发展水平的研究表明,初、高中学生理解字词概念的能力存在着明显的年龄特征。初中一年级学生,大多数是从功用性的定义或具体的描述水平,向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水平转化。初中二、三年级学生大多数人达到接近本质的定义或作具体的解释水平,或者是由这两类水平向对概念作本质定义的水平转化。这说明,初中二年级是掌握字词概念的转折点。进入高中阶段后,达到接近本质定义和本质定义水平的人次要比初中阶段多,掌握字词概念的数量也比初中多;同时,高中生还能较正确地对社会概念、哲学概念和科学概念作出定义。这说明,在正常的教学条件下,高中生能够对他们所理解的概念作出比较全面的反映事物本质特征和属性的合乎逻辑的定义。
关于儿童青少年获得几何概念认知操作的发展研究(陈英和,1992)表明,到初中三年级,大部分被试可以运用恰当的言语符号来描述某一几何概念的有关性质;到高中一年级时,大部分被试在上述能力发展的基础上,能够根据某一几何概念的本质属性正确评价相应概念的正例证和负例证,而且许多高中生能够通过分析,比较某一几何概念的正例证和负例证,给出这一概念的本质内涵。
从分类能力来看,初、高中生的相应能力可以分为四级水平:一级水平──不能正确分类,也不能说明分类的根据;二级水平──能够正确分类,但不能确切地说清分类的根据;三级水平──能够正确分类,但不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的根据,仅能从事物的某些外部特征或功用特点来说明分类的根据;四级水平──能够正确分类,并能从本质上说明分类的根据。研究表明,初中生对有关概念的分类,处于从第三级水平向第四级水平过渡的状态中;高中生对概念的分类,达到第四级水平的居多,所说明的分类根据能揭露事物的本质,理论性较强。所以,高中生所掌握的概念,逐步摆脱了零散、片断的现象,日益成为有系统的、完整的概念体系。
2.高中生推理能力的发展。
有关研究表明,初、高中学生在形式推理能力的发展上存在着一定的年龄特征。虽然,初中一年级学生已开始具备各种推理能力,但是,属于初级水平,特别是假言、选言、复合、连锁等演绎推理和运用推理解决问题的能力都还较差。从高中一年级开始,学生的推理能力则有了明显的进步,各种推理能力都得到了较好的发展。高中二年级以后,学生的推理能力已基本达到成熟,各种推理能力都达到了比较完善的水平。
3.高中生运用逻辑法则的发展。
初中学生已经基本上掌握并能运用逻辑法则,到高中二年级,学生在掌握和运用逻辑法则方面已趋于成熟。同时,他们在掌握不同逻辑法则的能力上存在着不平衡性。比如,在对三类逻辑法则的掌握上,矛盾律和同一律的成绩明显高于排中律;再如,在三种类型的问题(正误判断、多重选择和回答问题)中,对逻辑法则的应用水平也不一样,其中对正误判断问题的总成绩最高,多重选择次之,回答问题的成绩最差。
三、高中生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
辩证思维,是反映客观现实的辩证法,是主体自觉或不自觉地按照辩证法所进行的思维。
高中生辩证思维的发展,与其自身的实践活动有密切的关系。随其年龄的增长,在学习、生活、活动及人际关系等方面,都需要他们有新的思维形式和思想方法,需要他们用对立统一的观点去分析问题,需要他们发展辩证思维。
国内的研究表明,在校青少年辩证逻辑思维发展的趋势是:初中一年级学生已经开始掌握辩证逻辑的各种形式,但水平较低;初中三年级学生的辩证思维则处于迅速发展阶段,是一个重要的转折时期;高中学生的辩证逻辑思维已趋于占优势的地位。造成这种发展趋势的原因很多,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
第一,初中一年级学生所掌握和领会的还是较为简单的知识,缺乏广度和深度,缺乏对事物本质的深入了解,因此,他们的辩证逻辑思维水平不高。初中三年级学生所学的知识较为系统、深刻,进入了科学体系,并开始知晓学科的基本结构和基本规律;另外,他们的形式逻辑也有较大的发展,并已达到占居主导的地位,这就为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使其辩证逻辑思维得以加速发展。高中学生学习内容更加繁复、深刻,在各种课程中渗透了辩证唯物主义原理,而且开设了哲学基础课,使之逐步形成辩证唯物主义观点,这样使高中学生的辩证思维也开始占优势地位。
第二,初中一年级学生在学习和生活上还具有依赖性,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其思维能力,特别是辩证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随着年龄的增长,初中三年级学生逐步克服了依赖性,提高了思维的独立性和批判性,尤其到了高中阶段,高中学生已经开始走上独立的生活道路,未来的理想成为他们新需要的组成因素,整个社会、学校、家庭要求他们自觉地从事学习和劳动,学会正确地处理好各种关系及各种问题,这不仅要求他们能够独立进行思维活动,而且还要求他们要有正确的思想方法。以上这些主客观因素使高中生对事物及世界的认识更趋于深刻、完善,不仅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属性,而且还能揭示事物运动发展变化的原因和它们的对立统一的关系,因此,他们的辩证逻辑思维必然随之发展,并逐步占居优势。
高中生的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是与他们的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相辅相成的。当然,高中生形式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高于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水平。而且,他们形式逻辑思维发展较为稳定而匀速,而辩证逻辑思维的发展则比较迅速。形式逻辑思维和辩证逻辑思维毕竟是一个人抽象逻辑思维的两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前者是后者的基础,后者是前者的发展,两种思维形式的相互促进,使得高中生的思维水平更高、更成熟、更完善。
什么是智力发展
智力发展指个体智力在社会生活条件和教育的影响下,随年龄的增长而发生的有规律的变化。智力发展是整个心理发展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儿童从出生到成熟的各个年龄阶段,智力的发展是一个连续的、按一定顺序发展的过程,发展的顺序是确定的,但每一发展阶段的发展速度并不完全相同,不同个体的各阶段的发展速度也不相同。如作为智力核心成分的思维能力, 就是按感知运动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顺序发展的。人的认识能力在11、12岁以前发展较快,以后较慢,到20岁左右达到高峰,随后又保持这个高峰,35岁以后开始缓慢下降。
什么是智力
智力(Intelligence)是指生物一般性的精神能力。指人认识、理解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经验等解决问题的能力,包括记忆、观察、想象、思考、判断等。这个能力包括以下几点:理解、判断、解决问题,抽象思维,表达意念以及语言和学习的能力。当考虑到动物智力时,“智力”的定义也可以概括为:通过改变自身、改变环境或找到一个新的环境去有效地适应环境的能力。智力也叫智能,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并运用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智力包括多个方面,如观察力、记忆力、想象力、分析判断能力、思维能力、应变能力等。智力的高低通常用智力商数来表示,是用以标示智力发展水平。特别需要指出的是智力不指代智慧,两者意义有一定的差别。
篇8:怎样开发儿童的大脑智力
1、筷子的神力
思考:把一根筷子插入装着米的杯子中,然后将筷子上提,筷子会把米和杯子提起吗? 材料:塑料杯一个、米一杯、竹筷子一根 操作: 1、将米倒满塑料杯。 2、用手将杯子里的米按一按。 3、用手按住米,从手指缝间插入筷子。 4、用手轻轻提起筷子,杯子和米一起被提起来了。 讲解: 由于杯内米粒之间的挤压,使杯内的空气被挤出来,杯子外面的压力大于杯内的压力,使筷子和米粒之间紧紧地结合在一起,所以筷子就能将成米的杯子提起来。
2、瓶子赛跑
思考:装有沙子和装有水的两个同等重量的瓶子从一个高度滚下来,谁先到达终点? 材料:同等大小、重量相等的瓶子两个、沙子、水、长方形木板一块、两本厚书 操作: 1、用长方形木板和两本书达成一个斜坡 2、将水倒入另一个瓶子中,将沙子倒入瓶子中 3、把两只瓶子放在木板上,在同一起始高度让两只瓶子同时向下滚动 4、装水的瓶子比装沙子的瓶子提前到达终点 讲解: 沙子对瓶子内壁的摩擦比水对瓶子内壁的摩擦要大得多,而且沙子之间还会有摩擦,因此它的下滑速度比装水的瓶子要慢。 创造:将瓶子里的物质换一换,再让它们比比赛吧!
3、带电的报纸
思考:不用胶水、胶布等粘合的东西,报纸就能贴在墙上掉不下来。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材料:1支铅笔;1张报纸。 步骤: 1. 展开报纸,把报纸平铺在墙上。 2. 用铅笔的侧面迅速地在报纸上摩擦几下后,报纸就像粘在墙上一样掉不下来了。 3. 掀起报纸的一角,然后松手,被掀起的角会被墙壁吸回去。 4. 把报纸慢慢地从墙上揭下来,注意倾听静电的声音。 说明: 1. 摩擦铅笔,使报纸带电。 2. 带电的报纸被吸到了墙。 3. 当屋子里的空气干燥(尤其是在冬天),如果你把报纸从墙上揭下来,就会听到静电的劈啪声。 创造:请试一试,还有什么物品能不用粘和剂,而用静电粘在墙上
4、胡椒粉与盐巴的分离
思考:不小心将厨房的佐料:胡椒粉与盐巴混在了一起,用什么方法将他们分离开呢? 材料:胡椒粉、盐巴、塑料汤勺、小盘子 操作: 1、将盐巴与胡椒粉相混在一起。 2、用筷子搅拌均匀。 3、塑料汤勺在衣服上摩擦后放在盐巴与胡椒粉的上方。 4、胡椒粉先粘附在汤勺上。 5、将塑料汤勺稍微向下移动一下。 6、盐巴后粘附在汤勺上。 讲解: 胡椒粉比盐巴早被静电吸附的原因,是因为它的重量比盐巴轻。 创造: 你能用这种方法将其他混合的原料分离吗?
5、带电的气球
思考:两个气球什么情况下会相互吸引, 什么情况下会相互排斥? 材料:打好气的气球2个、线绳1根、硬纸板1张 操作: 1 将两个气球分别充气并在口上打结。 2 用线将两个气球连接起来。 3 用气球在头发(或者羊毛衫)上摩擦。 4 提起线绳的中间部位,两个气球立刻分开了。 5 将硬纸板放在两个气球之间,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讲解: 1 一个气球上的电排斥另一个气球上的电。 2 两个气球上的电使它们被吸引到纸板上。 创造:你能用其它小实验说明气球带电吗?
6、可爱的浮水印
思考:宣纸上漂亮的图案不是画出来的,是怎样制作出来的? 材料:脸盆1个、宣纸1-2张、筷子1支、棉花棒1根、墨汁1瓶、水(约半盆) 操作: 1、在脸盆里倒入半盆水,用蘸了墨汁的筷子轻轻碰触水面,即可看到墨汁在水面上扩展成一个圆形。 2、拿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二、三下。 3、然后轻碰墨汁圆形图案的圆心处,看看有什么现象。 4、把书法用纸轻轻覆盖在水面上,然后缓缓拿起,纸上印出什么图案呢? 讲解: 1、棉花棒碰触时,墨汁会被扩展成一个不规则的圆圈图形。 2、棉花棒在头皮上摩擦所涂上的少量油,就会影响水分子互相拉引的力量。 3、水印会呈现不规则的同心圆图形。 创造: 试试其他的方法,改变水面上墨汁的图形。
7、分合的水流
思考:多股的水流用手一抹,竟变成一股水流这是为什么呢? 材料:铁罐盒一个、锥子、水 操作: 1、在空的铁罐盒底部用一根钉子在上面钻5个小孔(小孔间隔只在5毫米左右)。 2、将罐内盛满水,水是分成5股从5个小孔中流出的。 3、用大拇指和食指将这些水流捻合在一起。 4、手拿开后,5股水就会合成一股。 5、如果你用手再擦一下罐上的小孔,水就又会重新变成5股。 讲解: 水的表面张力使水流进行分、合。
8、漂浮的针
思考:针为什么会浮在水面上? 材料:一碗水、针、叉子、液体清洁剂 操作: 1、在杯子里倒一杯清水 2、用一个叉子,小心地把一根针放到水的表面 2、慢慢地移出叉子,针将会浮在水面上 3、向水里滴一滴清洁剂,针就沉下去了 讲解: 1、是水的表面张力支撑住了针,使之不会沉下。表面张力是水分子形成的内聚性的连接。这种内聚性的连接是由于某一部分的分子被吸引到一起,分子间相互挤压,形成一层薄膜。这层薄膜被称做表面张力,它可以托住原本应该沉下的物体。 2、清洁剂降低了表面张力,针就浮不住了。 说明:针有危险,请家长帮助操作。
9、神奇的牙签
思考:放在水里的牙签,会随着放在水里的方糖游动,还是随着放在水里的肥皂游动? 材料:牙签、一盆清水、肥皂、方糖 操作: 1. 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 2. 把方糖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远的地方。牙签会向方糖方向移动。 3. 换一盆水,把牙签小心地放在水面上,现在把肥皂放入水盆中离牙签较近的地方。牙签会远离肥皂。 讲解: 当你把方糖放入水盆的中心时,方糖会吸收一些水分,所以会有很小的水流往方糖的方向流,而牙签也跟着水流移动。但是,当你把肥皂投入水盆中时,水盆边的表面张力比较强,所以会把牙签向外拉。 创造:请你试一试,如果将糖和肥皂换成其它物质,牙签会向哪个方向游去
10、有孔纸片托水
思考:有孔的纸为什么能拖住水? 材料:瓶子一个、大头针一个、纸片一张,有色水一满杯 操作: 1、在空瓶内盛满有色水。 2、用大头针在白纸上扎许多孔。 3、把有孔纸片盖住瓶口。 4、用手压着纸片,将瓶倒转,使瓶口朝下。 5、将手轻轻移开,纸片纹丝不动地盖住瓶口,而且水也未从孔中流出来。 讲解: 薄纸片能托起瓶中的水,是因为大气压强作用于纸片上,产生了向上的托力。小孔不会漏出水来,是因为水有表面张力,水在纸的表面形成水的薄膜,使水不会漏出来。这如同布做的雨伞,布虽然有很多小孔,仍然不会漏雨一样。
11、手绢的秘密
思考:在水龙头下把手帕撑开摊平,打开水龙头,水是不是透过手帕而流下去呢? 材料:玻璃杯1个、手帕1条、橡皮筋1条 流程: 1、把手帕盖住杯口,用橡皮筋绑紧。 2、让水冲在手帕上。 3、水流进杯子里约七、八分满后关闭水龙头。 4、杯口朝下,把杯子迅速倒转过来。 说明: 1、从杯子上面冲水时,水会透过手帕流入杯内。 2、杯子倒转过来时,由于大气压力的关系,水不会流出来。 延伸: 如果盖住杯口手帕的布料不同(例如棉布或是毛巾、麻布),水的进出情形会怎样呢?
12、掉不下去的塑料垫板
思考:盛水的杯子上覆盖垫板,杯口朝下时,垫板会掉下来吗? 材料:玻璃杯两个、水、塑料板一块 操作: 1. 将玻璃杯里装满水。 2. 用垫板盖好杯口。 3. 一只手扶杯子、另一只手按住垫板。 4. 用手扶住,将杯口翻转过来,使杯口朝下。 5. 扶着垫板的手轻轻放开,垫板不会掉下来。 讲解: 垫板覆盖在盛水的杯子口上,因为杯外空气压力比较大,垫板就不会掉下来。 创造: 如果杯子里的水不满、或没有水塑料板会怎样,请你试一试?
13、蜡烛吹不灭
思考:用力吹燃烧的蜡烛,却怎么也吹不灭。你知道怎样做到这一点吗? 材料:1根蜡烛、火柴、1个小漏斗、1个平盘 操作: 1. 点燃蜡烛,并固定在平盘上。 2. 使漏斗的宽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小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3. 使漏斗的小口正对着蜡烛的火焰,从漏斗的宽口对着火焰用力吹气。 讲解: 1. 这样吹气时,火苗将斜向漏斗的宽口端,并不容易被吹灭。如果从漏斗的宽口端吹气,蜡烛将很容易被熄灭。 2. 吹出的气体从细口到宽口时,逐渐疏散,气压减弱。这时,漏斗宽口周围的气体由于气压较强,将涌入漏斗的宽口内。因此,蜡烛的火焰也会涌向漏斗的宽口处。 注意:注意蜡烛燃烧时的安全。
14、蜡烛抽水机
思考:你知道抽水机是怎样将水抽出来的吗? 材料:玻璃杯、蜡烛、比玻璃杯口稍大的硬纸片、塑料管、凡士林少许、火柴、水半杯 操作: 1、先将塑料管折成门框形,一头穿过硬纸片 2、再把两只玻璃杯一左一右放在桌子上 3、将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同时将水注入右边玻璃杯中 4、在放蜡烛的杯子口涂一些凡士林,再用穿有塑料管的硬纸片盖上,并使塑料管的另一头没入右边杯子水中。 5、水从右边流入左边的杯子中 讲解:蜡烛燃烧用去了左边杯中的氧气,瓶中气压降低,右边杯压力使水向左杯流动,直到两杯水面承受的压力相等为止。到那时左杯水面高于右杯水面。 注意:蜡烛点然后固定在左边玻璃杯底部时注意安全,小心烧手
15.瓶内吹气球
思考:瓶内吹起的气球,为什么松开气球口,气球不会变小? 材料:大口玻璃瓶,吸管两根:红色和绿色、气球一个、气筒 操作: 1、用改锥事先在瓶盖上打两个孔,在孔上插上两根吸管:红色和绿色 2、在红色的吸管上扎上一个气球 3、将瓶盖盖在瓶口上 4、用气筒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5、将红色吸管放开气球立刻变小 6、用气筒再打红吸管处将气球打大 7、迅速捏紧红吸管和绿吸管两个管口 8、放开红色吸管口,气球没有变小 讲解:当红色吸管松开时,由于气球的橡皮膜收缩,气球也开始收缩。可是气球体积缩小后,瓶内其他部分的空气体积就扩大了,而绿管是封闭的,结果瓶内空气压力要降低--甚至低于气球内的压力,这时气球不会再继续缩小了。
16.能抓住气球的杯子
思考:你会用一个小杯子轻轻倒扣在气球球面上,然后把气球吸起来吗? 材料:气球1~2个、塑料杯1~2个、暖水瓶1个、热水少许 流程: 1、对气球吹气并且绑好 2、将热水(约70℃)倒入杯中约多半杯 3、热水在杯中停留20秒后,把水倒出来 4、立即将杯口紧密地倒扣在气球上 5 、轻轻把杯子连同气球一块提起 说明: 1、杯子直接倒扣在气球上,是无法把气球吸起来的。 2、用热水处理过的杯子,因为杯子内的空气渐渐冷却,压力变小,因此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延伸: 小朋友,请你想一想还有什么办法可以把气球吸起来?
17.会吸水的杯子
思考:用玻璃杯罩住燃烧中的蜡烛,烛火熄灭后,杯子内有什么变化呢? 材料:玻璃杯(比蜡烛高)1个、蜡烛1支、平底盘子1个、打火机1个、水若干 操作: 1. 点燃蜡烛,在盘子中央滴几滴蜡油,以便固定蜡烛。 2. 在盘子中注入约1厘米高的水。 3. 用玻璃杯倒扣在蜡烛上 4. 观察蜡烛燃烧情形以及盘子里水位的变化 讲解: 1. 玻璃杯里的空气(氧气)被消耗光后,烛火就熄灭了。 2. 烛火熄灭后,杯子里的水位会渐渐上升。 创造: 你能用排空的容器自动收集其它溶液吗?
18.会吃鸡蛋的瓶子
思考:为什么,鸡蛋能从比自己小的瓶子口进去? 材料:熟鸡蛋1个、细口瓶1个、纸片若干、火柴1盒 操作: 1、熟蛋剥去蛋壳。 2、将纸片撕成长条状。 3、将纸条点燃后仍到瓶子中。 4、等火一熄,立刻把鸡蛋扣到瓶口,并立即将手移开。 讲解: 1、纸片刚烧过时,瓶子是热热的。 2、鸡蛋扣在瓶口后,瓶子内的温度渐渐降低,瓶内的压力变小,瓶子外的压力
大,就会把鸡蛋挤压到瓶子内。 创造:当瓶子中气体的压力大于瓶子外面的压力时,瓶子会发生什么变化?
19. 瓶子瘪了
思考:你能不用手,把塑料瓶子弄瘪吗? 材料:水杯2个、温开水1杯、矿泉水瓶1个 操作: 1. 将温开水到入瓶子,用手摸摸瓶子,是否感觉到热。 2. 把瓶子中的温开水再倒出来,并迅速盖紧瓶子盖。 3. 观察瓶子慢慢的瘪了。 讲解: 1. 加热瓶子里的空气,使它压力降低。 2. 由于瓶子外的空气比瓶子内的空气压力大,所以把瓶子压瘪了。 创造: 如果瓶子里气体的压力比瓶子外空气的压力大,瓶子会变成生么样子?
20.会跳远的乒乓球
思考:乒乓球放在高脚杯中,你怎样吹气,球才会跳出杯子呢? 材料:高脚杯2个、乒乓球1个 操作: 1 把两个高脚杯并排放置 2 将乒乓球放在第一个杯子中。 3 从不同角度吹气,看看乒乓球有什么状况:对着球的侧面吹气;对着球的上方
吹气 讲解: 1、向球的侧面吹气,乒乓球不容易跳到第二个杯子里去(或跳出来) 2、向球的上方吹气,上方压力变小,乒乓球会浮起来,继续吹,就跳入第二个杯子去了 创造:换个新方法也能让乒乓球跳到下一个杯子里
篇9:怎样开发儿童的大脑智力
虾皮
其实虾皮不是虾的皮,而是一种小海虾晒干了。因为它的肉少,看起来只有薄薄一层皮,所以叫虾皮。虾皮的补钙作用很好,每100克虾皮含钙991毫克,是同等重量牛奶的10倍左右。
摄取充足的钙可保证大脑处于最佳工作状态,还可防止其他缺钙引起的儿科疾病。儿童适量吃些虾皮,对加强记忆力和防止软骨病都有好处。
虾皮中富含钙元素,孩子若经常食用,就可以起到提高孩子大脑运转速度,增强记忆力的功效。
虾皮蛋花粥(12m+)
准备食材:虾皮1汤匙、鸡蛋1个、米饭1小碗、豌豆10颗、油1/2茶匙
做法:
步骤1:鸡蛋打入碗中打成蛋液,葱切成葱花。
步骤2:将米饭倒入锅中,倒入适量的开水,淋入1/2茶匙油,将米饭煮成粥。
步骤3:粥煮开后加入豌豆,换成小火煮5-10分钟。
步骤4:加入虾皮搅拌一会儿。
步骤5:加入蛋液,搅拌到蛋液凝成蛋花后关火。
鱼类
很多妈妈都喜欢给宝宝做鱼吃,觉得它对宝宝身体好,但其实鱼肉对宝宝的大脑发育尤其好。
鱼肉脂肪中含有对神经系统具备保护作用的欧米伽—3脂肪酸,有助于健脑。研究表明,每周至少吃一顿鱼特别是三文鱼、沙丁鱼和青鱼的人,与很少吃鱼的人相比较,老年痴呆症的发病率要低很多。吃鱼还有助于加强神经细胞的活动,从而提高学习和记忆能力。
鱼泥豆腐青菜粥(9m+)
准备食材:鱼肉50克、豆腐50克、青菜50克、大米粥1碗
做法:
步骤1:将鱼肉洗干净,放入蒸锅中蒸熟。
步骤2:然后将鱼肉取出,剔掉鱼刺,将鱼肉捣碎。
步骤3:青菜洗干净,和豆腐放入沸水中焯烫。
步骤4:捞出焯烫好的青菜和豆腐,分别捣碎成豆腐泥和青菜末。
步骤5:取一口小锅,倒入米粥,略微煮开,然后放入豆腐和青菜。
步骤6:当豆腐和青菜煮熟之后,放入鱼肉泥接着煮。
步骤7:将食材煮到软烂的状态即可。
鸡蛋
鸡蛋中所含的蛋白质是天然食物中最优良的蛋白质之一,它富含人体所需要的氨基酸,而蛋黄除富含卵磷脂外,还含有丰富的钙、磷、铁以及维生素A、D、B等,适於脑力工作者食用。
爸爸妈妈们都喜欢早上给宝宝准备的早餐里加入鸡蛋,但是注意宝宝的早餐不能只食用鸡蛋哦,要配合葡萄糖和淀粉质丰富的包子、馒头等食物。
银鱼炒蛋(18m+)
准备食材:银鱼80克、鸡蛋3个、葱2根、盐1/2茶匙
做法:
步骤1:银鱼用清水清洗干净,然后沥干水分。
步骤2:葱洗净,切成葱花备用。鸡蛋打散,调入盐和料酒,加入葱花搅拌均匀。
步骤3:热油锅,倒入银鱼翻炒,将银鱼肉炒到白色后盛出。
步骤4:锅中重新倒入油,烧到7成热的时候,倒入蛋液。
步骤5:等蛋液凝固时,倒入银鱼。
步骤6:拌炒均匀即可装盘。
篇10: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怎样训练
要有正确的教育观。首先在思想上必须树立智力落后幼儿应该教育,可以教育的观点;而不能认为“汝子不可教也”。他既然是人,就要有人的价值和人的尊严,应和同龄幼儿一样享有教育的权利。千万不要轻视、歧视这些幼儿。
根据幼儿的实际情况确立目标。应该承认智力落后幼儿在智力上与正常幼儿的差距,因此要分析幼儿的实际情况,是重度、中度还是轻度智力落后,然后根据不同情况确定目标。应该相信经过反复的训练和教育,会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要讲究教学方法:由于智力落后幼儿智力落后,有些正常幼儿很容易学会的东西,对他们来说也要认真地教,反复地练。为此,成人一定要有耐心。
步子要小:如教孩子穿衣,就要分成许多细小的动作、环节,一点一滴地教,慢慢地学,耐心细致地要求。反复要多:反复可以增强记忆、巩固记忆。教他们学会认识一个字,要有教几十遍,甚至上百遍才会学会的思想准备,反反复复的出现及练习才会有效果。
家庭成员一起教。家庭成员都要有信心地教好孩子,有时“一对一”地教,有时可以妈妈一人教,而爸爸、爷爷、奶奶与他一起充当学生来学,让幼儿有信心地学。结合生活实际教。结合生活实际来教容易学,不要过分强调识字、计算。
篇11: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怎样训练
一、培养学生听声音、听说话的习惯,并引导其模仿口形。
经常带领学生去喧闹的大街上,倾听环境中的声音,如汽车声、卖东西的吆喝声、喇叭声、成人之间的讲话声、音乐声、人说话声、人走路的声音、火车声等,慢慢习惯声音环境。同时告诉他们这是什么声音。鼓励他们模仿。先让他模仿动作,如打鼓、拍手等。这种做法的目的是让他懂得什么是模仿。然后在他有了这些训练以后,就开始训练他模仿口形。例如:在课堂上,教师说一个“e”的音(或任何音)·要求智障学生仔细看着老师的嘴,也开始发“e”的音,同时及时用手纠正学生不正确的口形,并对着他发这个音叫他马上模仿。当学生发的音有一点儿接近“e”的音时,马上就表扬。
二、学生认真听老师发音,然后指出图片或者实物,并说出名称或与其相关的事情。
智力落后学生通过听音训练、模仿口形一段时间以后,再让他们在听到一种东西的名称后,用手指着这个东西或图,这就是听音指图(物)。这时,不要求学生说出图(或物)的名称,只要会指就可以了。教学时用实物,也可以用形象清楚、轮廓鲜明的单幅图画或识字卡片图片,内容越接近他们生活越好。比如把贴有两种东西(如人和衣服)的两张图挂在黑板上,反复多次说着其中一张图(如人)的名称,要求学生注意看这张图。然后再用同样的方法说另一张图的名称,也要求学生注意看这张图。当其已经掌握了的时候,就可以提问:“告诉老师哪一副图是人呢?”然后领学生到黑板前面来指一指,指对了,就马上表扬。接着用同样的方法让学生指出衣服的图片,直到学生完全指对才可以回到座位。由此,每节课逐渐增多指认的图片,以后连续几天仍指认这几张图,以便巩固。
熟练掌握指认图片以后,就可以开始指图说名称的训练了。训练过程中,教师一边指着图,一边说出这张图的名称,并让学生模仿出,而且反复多次向学生提问。(1)这一个是××,(2)那一个是××,(3)这是什么?(要求学生回答教师指的其中一个东西的名称)。这三个问题中,一个比一个难,最后一个就完全没有暗示了。当学生能对两张图说出名称以后,就进行第三、四张图的指图说名称的教学。这时可逐渐去掉一二张、二三张旧的,换上新的,再用同样方式教。最好结合日常生活来进行教学。这样更易于学生掌握。
三、教师引导学生认识并试读简单汉字。
教智力落后学生认识汉字必须要明确是让他们辨别字形,读出字音,而不是同时要求“四会”。教学过程大致分为五步:
第一步:尽量选取150个常用汉字,分别用粗线条笔端正的写在15厘米见方的卡片上。例如下列汉字等:
我、们、上、课、爸、妈、爷、奶、哥、姐、妹、晴、雨、风、阴、
天、不、要、包、子、饺、馒、头、小、朋、友、阿、姨、老、师、
回、家、大、菜、饭、勺、碗、汤、电、视、机、话、广、播、闻、
你、他、狼、冰、箱、公、园、动、物、猫、狗、兔、羊、象、熊、
汽、车、飞、船、学、习、好、坏、喜、欢、的、东、南、西、和、
火、饼、干、糖、山、楂、片、蛋、糕、联、肉、鸡、鸭、鱼、菜、
说、春、夏、秋、冬、姥、哭、笑、打、被、床、桌、椅、衣、裤、
鞋、袜、书、笔、纸、早、中、午、晚、下、前、后、苹、果、香、
蕉、梨、桃、瓜、红、黄、白、蓝、绿、水、杯、喝、吃、便、爱、岁。
第二步:教学时一次只教一两个字音,让学生反复跟读。
第三步:当学生学会100个汉字时.就停下来学组句。如“老师您好”、“我要吃饭”、“我要喝水”、“老师再见”等等.使所学的字词能与生活联系起来,这样他会更感兴趣。
第四步:当学生学会组20个句子后,再转过来.教学新单词。同时老师可以写上学过的句子,让儿童认读。
第五步:学生学会200个字词、组30个句子时,识字的任务就基本结束了,开始走向阅读阶段。
四、教师与学生做“问与答”游戏
大多智力落后学生在学习语言的过程中,都有“鹦鹉学舌”的现象。所谓“鹦鹉学舌”也称为“回声性反应”,即:儿童不会回答问题,而是重复别人的问题,或重复别人的回答。因此教师要经常和学生做问与答的练习,要学生学会听问题,说出与问题相应的答复,例如:
教师问:儿童应该答:
1.这是什么? 这是_____。
2,你在干吗? 我在_____(动词)。
3.他在哪里? 他在_____(地方)。
4.谁来了? _____(人物)来了。
5.谁和你玩? _____(人物)和我玩。等等。
篇12:轻度智力落后儿童怎样训练
1.认识物体的存在
包括找到藏起来的东西、理解图片的意义两个目标。训练器具是孩子熟悉的环境、孩子喜欢的物品;几组内容连续的图片(如:一张侧面盆花图和一张正面盆花图)。具体方法如下:
(1)训练者将一个被孩子喜欢的物品呈现在孩子面前,然后当着孩子的面把它藏到一个地方,让孩子找。
(2)方法同上,藏的速度更快,地方更隐密,训练者边做边叙述:“XX哪去了?妈妈把它藏起来。”
(3)把两张图片呈现在孩子面前,问孩子是否是同一个物体(从不同角度看的内容不同)
(4)观察图片1(小兔在筐外)问:“图上有什么?”
(5)观察图片2(小兔在筐外)问:“小兔哪里去了,还有吗?”
(6)给孩子讲解:“小兔还有,不过是跑到筐里了。”
2.物品分类
包括将物品分为两组、将物品分类和按相关功用把物品分类三个目标。训练器具是4只笔、4块橡皮、不同类别的物品各一份摆在桌上(食品、玩具、服装、家具)以及勺子、碗、盘、毛巾、脸盆、香皂、帽子、鞋、手套。具体方法如下:
(1)将两个小盘放到桌子上,把一支笔放到盘子里,把一块橡皮放到另一个盘子里,每次给孩子一支笔。
(2)指着放笔的盘子:“请你把笔放进去。”逐渐减少指导,直至孩子自己能放,然后依次放橡皮
(3)让孩子把相同类别的物品放在一起,每次给一张图片,帮他分析,逐渐减少指导,以建立类别概念
(4)把每一组物品放在一起,一边放一边说出物品的名称和用途,然后每次递给孩子一件物品,让他放到适当的位置。
篇13:3~4岁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特点
思维的发展
(1)此阶段孩子的思维表现出具体形象性以及进行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等特点。此时,他们还不会想好了再做,而是先做后想。如儿童由于看见成人给小孩洗澡,他也给自己的布娃娃洗澡。
(2)三四岁儿童只能进行初步的概括,他们对事物还不会做复杂的分析综合,概括的特征多是外部的、非本质的。例如,“杯子”,这是喝水的。“衣服”这是穿的。
想象的发展
三四岁儿童以无意想象为主,但有意性想象也逐渐增长起来。例如,当他抱布娃娃时才想到自己是“妈妈”,于是就以“妈妈”的身分喂起“孩子”来。
篇14:3~4岁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特点
(1)此时儿童的各种感觉,都在迅速地完善着。3岁儿童已经能够分辨红、黄、蓝、绿等颜色;较准确地辨别各种声音;能通过手接触更多的物体,从而知道物体的凉热、软硬等特征。
(2)3岁儿童仅能辨别上下方位,4岁儿童开始能辨别出前后方位。
(3)3岁儿童不能逐步分辨物体的大小和远近。这时,他已能区分白天和黑夜。
篇15:3~4岁幼儿思维和想象的发展特点
3-4岁这一阶段孩子的创造性思维处于萌芽状态,呈现流畅性和变通性不够的特点。例如要求孩子说出“水可以有什么用”?他们会说出洗手、洗脚,洗衣服、洗碗等,但这些发散只局限在同一类别的用途---洗涤。因此,父母在日常生活中要多帮助孩子积累生活经验,使孩子知道可以用水浇花,可以用水养鱼等。在培养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激发孩子的求知欲,鼓励孩子进行幻想,并通过智力游戏来训练孩子的创造性思维。
孩子思维的基本过程:分析综合、比较、分类、理解
1、分析综合
这一阶段孩子的分综合还不能把握事物复杂的组成部分,对他们而言,要求分析的环节越少,相应的概括就完成的越好。父母可以给孩子排列水果,开始时只给他两种水果,要求他按照ABAB的规律排列,孩子会完成的很好。在这个基础上再增加其他品种的水果,提高排列规律的要求,尝试着让孩子来排列,逐步帮助孩子提高分析综合能力。
2、比较
这一阶段孩子还不善于比较。他们比较面狭窄,先学会的是比较物体的不同处,父母可引导孩子比较家中的物体不同。如:吃饭时观察两盘不一样的菜,和孩子一起刷牙时可以问:宝宝和妈妈的牙刷有什么不一样?让孩子观察并比较出大和小、红 和蓝等。经过不断启发引导后,可以慢慢告诉孩子物体的相似处。如告诉宝宝:宝宝有手,爸爸妈妈也有手。爸爸妈妈和宝宝的手都有手指。
3、分类
这一阶段的孩子只能依靠感知进行简单的分类,父母可以在日常生活中帮助孩子通过感知事物来学习简单的分类。例如吃饭时,让孩子分放筷子和调羹;晒洗衣袜后吸引宝宝来折叠自己的衣物。如:这是宝宝的袜子。 这是宝宝的裤子等。这样可以寓教于生活情景中。
4、理解
这一阶段孩子的理解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进行,个别孩子甚至还依靠实际行动来理解。因此,父母可以借助形象化的语言和行动手段来帮助孩子理解事物。例如让孩子分糖果,给孩子真实的糖果,让孩子先分给爸爸,同样的再分给妈妈,最后一颗糖宝宝自己拿着,是留给自己的。用同样的方法去分享给别人。实际操作有利于孩子理解分糖果的实际意义,为孩子过渡到抽象思维奠定基础。
3~4岁幼儿的认识活动
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往往依靠行动进行。思维是认识活动的核心。思维带有直觉行动性还表现在儿童的思维过程中,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后想。比如讲,儿童在游戏的时候,搭积木,或者画画,当你问他,你要搭一个什么东西呀?或者你要画一个什么东西呀?儿童往往说不出来。他画到什么地方,他会跟你说我想画什么,他搭到什么地方,他就说我搭什么,我搭一个房子,或者我搭一个火车等。3—4岁的儿童思维的特点是先做再想,他不会想好了再做。比如让3--4岁儿童把几个图形拼成图画,他拿到图形后立刻行动,如果让他想一想再动手拼,他做不到。往往是无意中拼出了某种形状,他才有所发现地说:“汽车”。画画之前,他即使说了“画小人”,在画画过程中也会发生变化,画完之后,他惊讶地说:“鸡蛋”!
儿童的思维特点就是边做边想,而不是先想好再做,那么这种边做边想,或者是先做后想,也表现在儿童的行为方面。比如,有的孩子跟人家争抢玩具的时候,容易出现一些不好的行为,儿童之间发生冲突了,如打人、推人、撞人等。儿童做这些事情的时候,有的家长、老师会问:“你为什么这样做呀?”儿童他并不是说先想再去做的,而是边做边想,或者是做完了以后,他才想到这样做不对。知道了儿童的这个思维特点,在今后教育儿童的时候,可以先提醒儿童注意自己的行为,以避免这种不好行为的出现。
3—4岁的儿童在听别人讲述或自己讲述时,也往往离不开具体动作。比如听故事时,听到“大象用鼻子把大灰狼卷起来了”,就用手在自己鼻子前面作“卷”的动作。吃饭时给家人讲述幼儿园里的事情,经常把碗和筷子放下,站起来连讲带比划。
3—4岁儿童的注意也和行动紧密联系。当他看图书中某个人物时,常常用手去指点。为了使3--4岁儿童注意听讲,必须要求他眼睛看着老师,双手放下。如果儿童手里拿着别的东西,眼睛看着别处,他的注意就会离开老师的讲述。
3--4岁儿童认识活动对行动的直接依赖性,说明他的认识活动非常具体。3--4岁儿童只能理解具体的事情,不会作复杂的分析综合,只能作直接推理,不会进行逻辑推理。比如,对3--4岁儿童说反话,往往引起不良效果。刚上幼儿园的孩子,哭着要找妈妈。老师说:“你哭,就不带你找妈妈了。”他哭得更厉害,因为他只听见:“不带你去找妈妈。”如果直接告诉他:“你不哭,我就带你去找妈妈。”孩子听了就放心,这时老师再接着引导,孩子就渐渐不哭了。
篇16:人类智力发展的规律是怎样的
人类智力发展的规律
■ 0~2岁是孩子的初始阶段。
孩子在初始状态中,内心世界没有完整的认知模型,没有客观判断的能力,爸爸妈妈给他什么就是什么。从我们对儿童的研究发展来看,儿童首先发展的是触觉,在胚胎里就开始发展,然后是嗅觉、视觉和听觉。为什么儿童要触摸?因为他的触觉发展是最快的,和孩子触摸也是交流。我们不要以为和孩子讲话就是交流,对2岁以前的孩子来讲,说话是最不能交流的,因为孩子的左脑还没有发展。
0~2岁的初始状态,就是孩子的心智还是一个空置状态,这个时候我们用早教,用大量的理性刺激、音乐刺激、图形刺激去激发孩子智力发展是非常好的。
但前提是,过去我们用来刺激孩子发展的东西都是什么生成的?都是由谁生成的?是人类。我们把人类的音乐、人类的图片、人类的所有认知模型,像杯子、房子、老人等所有的属于人类建构的视觉模型去刺激孩子,这种刺激对孩子的能力发展有好处,但也有很大的坏处。
原因是什么?我们知道,人类社会可交流的东西是非常少的,“存在”是一个非常复杂、非常深邃的东西。
比如说狗,狗的叫声千差万别,狗有很多的叫声,在不同的情景下会发出不同的声音,但可交流的狗叫声在人类的文化里面就只有“汪汪”,我们只有“汪汪”这一个词汇来表达狗叫声。我们用人类生成的这些东西——知觉模型来教导孩子,试图用“汪汪”来告诉他狗是什么东西,但对孩子来讲,他的大脑里面并没有这些知觉模型,这会让孩子对外界事物的了解变得狭窄。
当今的教育学家、社会学家、心理学家共同研究出来的教育思想认为,过早地使用人类生成的音乐、图形、知觉模型包括言语刺激孩子,是给孩子人化的知识结果,这更适合和人交流,但是这种交流会让孩子“变老”,或者使孩子初始状况的智力迅速衰减。
我们要记住那么多狗叫是非常费神的,但是只记住“汪汪”却很简单,也就是说,我们过早进行人类文化浸染的结果是让孩子记住了“汪汪”,却忘掉了“存在”有巨大的复杂性。
现在我们主张人类文化对2岁孩子的教育和刺激不要超过1/4的比例,3/4要在自然中形成。
我们知道,在音乐当中不管我们的钢琴弹得多么美妙也比不上黄河、瀑布的声响,钢琴永远不能模仿大海波涛的澎湃,小提琴拉出的风声永远没有真正的风丰富多彩、震撼。人类的衍生物是来自于自然,通过模仿自然来逼近自然,但自然永远比人类要真实、要复杂、要多样化。在西方,很多妈妈会在孩子出生3天带着孩子去大自然闻青草味,因为孩子的嗅觉发展得最快,所以带孩子去嗅各种各样的味道。当他用触觉、嗅觉感受风的吹拂、水的打击,这些信息远比过早给孩子提供一个分类信息好。
人类的文化是以分类的方式发展的,我们通过一个固化的模型衍生出一套一套的分类秩序,这个分类是把复杂的问题简单化后形成的。很多狗的叫声我们没法交流,我们只能用一个词汇“汪汪”来进行交流。人类文化和知识是用通约的方式传播,因为它要通过我们的演绎,比如说,我们对深圳的感觉,我来到深圳感觉到它的日新月异,但是这种感觉是说不出来的,我只能用“汪汪”这样通约的言语去描述,但把感觉理解过来时它的特点就变得非常少。
就像一个美味,它的感觉是说不出来的,你想理解这个味道的时候借助的方法是言语,而言语的苍白性对“存在”的描述非常糟糕,所以我们要让孩子在2岁以前充满饱满的设计感。如果你想让孩子成为一个色彩专家,一定要在自然的色彩中刺激他,而不是给他看颜色卡片。
神经系统有一个特征是当它能够用最简单的分类来处理时,它就用最简单的而不用复杂的。我们在神经分类里面测查图形记忆时,就不能给一个人看可命名的图形,假如这个是花,我们记住了花的概念就不用记住花本身,这是言语的使用给神经系统和大脑带来的衰退,当我们知道这个概念后不用关心这个花是什么花,或者它究竟是什么样的。
儿童没有言语时他的思维方式充满复杂性,在孩子7~8岁以前不能以成人的教导方式教育他,如果成人教他绘画,看起来他会比别的孩子画得更像,但这是人类生成的文化模型,他会失去创造性。
如果你希望孩子成为一个伟大的演奏家,而不是音乐家,经常给孩子听音乐是可以的。但如果你希望他成为一个有创造性的音乐家而不是演奏家的话,那就不一样了,人类的音乐充满一种节律,我们音乐的模型是doremifasolasido,我们的音乐结构永远是以这个为中心的结构体系,但是大自然的声音不是音律的结构,音律是人类模仿自然结构的一个象征性的逼近产物,所以海涛永远是不可演奏的。
如果一个孩子在2岁以前饱受了doremifasolasido的音乐刺激,结果是他对其他的音乐就失去了感受力。
西方的研究已经证明,孩子出生后,他的大脑中每个细胞都在待命,大脑有几十亿的神经细胞,它要处理的是复杂信息,大脑细胞对差异敏感,对一致性信息不敏感。
我们在研究儿童孤独症时发现,儿童孤独症是因为他没有分类和抽象的能力,他会把每种花当成独立的花来记忆,而不会把月季、玫瑰当成一种花来记忆,这就是2岁以前孩子的智力类型,他们的每个细胞都在原地待命,当任何细胞对某一种差异产生了反应,它终身都会对这个差异产生反应,不再对其他信息进行反应,因为大脑的交流是无序的,是信息流的交流。
我们在进行儿童神经活动研究时发现,他们的大脑细胞全是充血和活动着的,但是一个成年人3/4的脑细胞不会活动,已经没有功能了,它们不需要活动。
英国科学家做的实验是,给一个10个月大的男孩玩一张黄色卡片,然后用计算机模拟和这个黄色卡片相近颜色的卡片,它们之间色差最小的时候只有两个。成人的肉眼根本辨别不出来,我们看到的是一堆颜色完全一样的卡片。但是这个孩子会非常轻松地把他经常玩的卡片拿出来——他可以辨别所有色差。想想看,这难道不就是天生的画家?天生的画家言语都很迟钝,为什么?因为他不是言语思维,他用得更多的是视觉思维、图像思维、直觉思维,所以他保护了他的感觉。
音乐也一样,儿童在自然中受到音乐刺激,获得的音乐模型是复杂的,例如树叶的声音很难用所有的音乐器械表现出来,又如鸟的叫声,虽然可以用二胡来模仿,但是和真正的鸟鸣比起来很苍白。如果你希望孩子在音乐上有较高的建树,千万要减少人类音乐对他的过度刺激,这给他带来的是大量的音乐感应细胞不再生动、波折,他最终失去了一个创作性的要素,他没法从自然中提取创造出全新音乐的能力,他只能把别人的音乐拿过来编成自己的音乐,但是这个音乐没有创造性。
能够把人类文化推向前进的人,是可以自由地对自然要素和人类音乐要素进行整合和创新的人。
这种孩子至少在小时候要受到饱满的自然音乐刺激,包括听深层次的声音。据说10个月前的孩子可以听到空间中的声音,只是由于我们在学习言语时,我们的言语发展会限制孩子对知觉的理解。过去我们是通过感觉理解,通过右脑为主导的理解,现在是左脑的理解。现在我们是用能量的言语来解释物体,不是像过去用物质或者物体来解释物体,当我们用能量来解释物体时,物理学变软了,整个自然科学都变软了。我们所有的科学技术都在迅速地改变,但是我们课本还没有改变,我们某些主流的知识点没有改变,如果让我们的孩子在未来一二十年成为佼佼者,父母从现在要开始改变,不然知识改变了,我们就落后了。
人自然的天赋才能有四方面:色彩、结构、音乐和记忆。
只有在这四个方面突出叫天才,清华大学的博士不叫天才,那是靠学习得来的。而孩子在这四个方面很棒的,才是有天赋的能力。想让孩子成为天才,就不要破坏这些天赋的能力。
想想看,如果一个孩子从小生在未分类和言语化的世界里,他后来进入理性世界,这两个世界是并存的。在他的内心,这两个世界会互相调和、影响、补充和发展。这样不仅对他的右脑有益,对他的左脑也是有益的。
现在科学发达的国家认为,右脑不够饱满的孩子,是终生会有情绪干扰的。因为右脑决定情绪,右脑饱满的人,情绪稳定性要高。
我们太重视左脑的理性发展,太重视思辨了。孩子从小就被灌输理性,让他知道对错好坏,让他用线性的方式去思考这个世界,结果是右脑没有机会得到饱满的发展。所以中国人容易产生情绪障碍。而像俄罗斯、德国、英国、法国,普遍认为他们是集体艺术水平比较高的国家。所以相对来讲,他们卷入情绪问题要少得多。
■ 3~7岁是右脑高度发展的阶段
这个阶段的儿童所有的行为都是学习,包括他的游戏。在心理发展方面,我们一直主张孩子应以游戏为主导的方式学习,而不是以坐着板凳规规矩矩的方式学习。
但是,千万不要在孩子7岁以前过度刺激他的文字能力,我们的言语在提前,过去我们以为2岁半是言语发展的高峰期,鼓励孩子说话,但是不一定要鼓励他认字,这是现代对儿童智力发展的观念。认字是什么?我们给孩子讲这是花、苹果之类的语言信息,当孩子没有一个中间的思维过程替代物“文字”时,他的思维过程是以实体方式、以图形方式完成的。
比如说我们谈到苹果,孩子对苹果的理解没有“apple”这个中间物,他可以直接演绎到苹果的本体、图形的个体化。当儿童学会英文字母时,他的大脑不再反应苹果这个物体,只是反应apple这些字母,对字母的反应是几个细胞就可以了,而对苹果的反应要几十个细胞来完成。
以右脑发展为主导的阶段时,7岁以前言语会刺激左脑发展,言语在左脑区域,是人类文化、人类科学、智力发展的产物。为什么左脑发展迟?因为它的细胞比较新,心脏细胞有几十亿年,左脑皮层细胞发展只有几千万年,人类从原始人到现代人只有几千万年,右脑的细胞比左脑古老是因为很多动物有右脑的神经结构。在这段时间,可以发展言语,但是尽量不要发展文字。
孩子什么时候接触文字呢?在7岁以后。
此时他的左脑开始发育,7~11岁是左右脑共同发展期,这时候右脑越来越饱满,左脑开始欣欣向荣,他可以认识大量的文字并将其归类,7岁以后的孩子遵守规则变容易了,但让7岁以前的孩子做到这点很难。在左脑没有形成的时候,用理性科学教导孩子是困难的。
孩子11~15岁时右脑几乎发展饱满,右脑的发展特征和左脑不同,右脑发展不能用分类、系统、完整的文化去刺激,要用散乱的、片断的、零散的、边缘化的、非中心的、非系统的方式去刺激。右脑不是学习而是刺激,任何知识需要有未分类的方式去引进才能保障右脑饱满地成长,左脑是我们人类进行分类或者进行归纳抽象的大囊。
现在有一种观念认为,过早刺激左脑可能会使右脑不能饱满发展,从心理学讲,真正让人类痛苦,产生神经症的不是我们没有理性,而是我们理性过强,用右脑感觉事件能力不够,左脑用理性的方式理解事件的能力过强。
为什么那么多人有压力和痛苦?这来源于右脑和左脑的发展不够匹配,右脑没有得到充分的发展机会。
我们过早地刺激了左脑的发展,我们教给儿童的文化是成型的,像老爷爷讲故事要从头到尾,这个从头讲到尾就需要左脑来理解,但是如果是一个片断、零散的讲授,右脑就可以胜任,不需要左脑过早开发。
人类的科学是以左脑为主来发展的,但是人类的生活,人类的幸福感、自尊、人类在现实生活中的自足和社交都是靠右脑来完成的,不是靠左脑。心理学恰好是研究人类右脑出了什么错误,很多人因为学习不好自杀,很多人娶不到太太、生活不幸福,为什么?因为他没有形成和人类打交道的能力,他的右脑没有形成饱满状态。
■ 15岁以后是左脑的高速发展期。
这个时期每个人都喜欢模型,喜欢推理,孩子学数学、物理学变得非常轻松。为什么在中学有物理学,是因为儿童已经受到大量存在的物理现象的饱满刺激,可以开始归纳、分类和逻辑理解了。如果一个孩子只待在家里或者一个相对狭小的生活环境里,学习物理学就会更困难。
举个例子,从小喜欢看星星、观星象的孩子长大后学习天体物理学就轻松快乐很多。要让孩子在中学阶段能够愉悦地学习,关键就是在15岁以前让他能够有广泛的兴趣爱好,并能在自己的兴趣引导下做一些工作。我在深圳“市民大讲堂”专门讲过家长如何让这个时期的孩子喜欢学习,关键是孩子5~15岁之间是否在学习知识的行为中获得快感和很大的优势感。
我个人认为整个小学不是为了获取知识,只是为了让孩子喜欢学习、习惯学校环境,以及增进在同龄群体中的相处能力。把学习当成一种愉悦和喜好是这个时期家长特别要在意的,如果从小在学习中得不到快乐,那么学习的动力会变得很弱。
中学其实也不是获取知识的阶段,而是孩子如何建立适合自己的学习方式的时候,整个6年中学,孩子都要在现存的、一致性、简单的教育方式中发展一套自我适应和获益的独立学习方式,有了这样的学习方式孩子才会终生受益,读不读大学孩子都会成为一个拥有丰富知识的人。
大学才是孩子真正获取知识系统的时候,有了学习的愉悦感,有了独有的有效学习方法,那么在大学这样一个拥有知名教授、图书馆、研究氛围、精英人才的地方,孩子会迅速成为一个知识性的人才。
所以,小学生的家长要关注孩子的学习感受,不要那么强调成绩,中学生的家长要关注孩子如何习得有效的学习方法并增进效率,不要太在意孩子在班上的成绩排名是比较好的做法。
不要担心孩子会因此学习不好,强调成绩和学习内容是老师和学校的工作,家长要成为一种现存教育不足或缺陷的补偿系统,学校不关注的家长就要关注,这样孩子在学习的压力下不至于产生厌学的心理。
16岁以后人类的智力结构差不多形成了,高中生多半显现出自己的学习特色,无一例外,只有会学习的孩子才能进入好的高中,也只有能在学习中感觉良好的孩子才可能会学习。
人的发展的规律性
1、个体身心发展的不平衡性;
2、个体身心发展的顺序性;
3、个体身心发展的阶段性;
4、个体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5、个体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性。
人类智力开发的方法
玩乐器
捧起你的吉他,打起乐鼓。玩得不好没关系,关键是玩乐器可以让大脑中控制记忆和协调能力的部分更为活跃。
喝咖啡
每天喝4杯咖啡的女性比每天喝一杯咖啡的女性更不容易抑郁。还有研究显示,咖啡可以提高短期记忆力。
找个爱好
如果你对一件感兴趣的事情特别在行,做事时你的大脑也会变得更有效率。国际象棋高手就比业余爱好者辨识能力更强。
发表评论
在互联网上任何人都可以成为评论家。
不管是对一本书、一部电影,还是某种美食,你都可以通过微博言简意赅地写下你的感受,这可以帮助你更好地分析与思考。
篇17:《儿童怎样学数学》读后感
《儿童怎样学数学》读后感
《儿童怎样学数学》读后感从8月5号开始,丰台二中高、初中、小学近20多位老师再次相聚共读美国柯普兰的〈儿童怎样学习数学〉。 读至今天,对我深深启发的有二:
其一是对教育、教学、知识、教法等等的研究必须而且只能有一个起点那就是学生和学生在不同年龄阶段的认识规律和特点,要从儿童内在认识图示的特点出发来帮助其完成对知识结构的自我内在建构。而绝不是高高在上,以教师的认知视角或者单纯从知识传授本身来教学,严格意义上这不叫学习,学习永远是内外交互的作用结果,是儿童通过顺应和同化等不断丰富自我内在图示的过程,从而完成自我认知结构性的更替和丰富。这才是真正能力的提升和发展。从这个意义上说皮亚杰和维果斯基是无法分离的。这一点或许恰恰是教学的难点和关键。在共读中涉及10这个数的认识,在成人看来,10多么寻常,满10进位又是多么简单,可真正的知识或者人类的大智慧也许就是在这样的漠视中被遮蔽了。所以一定要把知识打回到它创造的那一刻那一情景之中,打回到儿童认知的起点和原初中,重新经历一个知识创造发明的过程之中,经历这样的一个过程后,儿童才可能真正的理解并将其内化到自己的认知图示中并深刻的植入到自己的知识结构中去。
其二就是作为教师,必须深刻的理解自己所教学科的核心知识内涵及知识结构。常常我们是在一课一课的备课,深陷到具体知识之中,很容易导致方向性偏离和知识平庸化。事实上每一门学科都有它最最核心的理念和系统的知识结构,而且每个核心知识之间一定存在枝枝蔓蔓的联系,教师如果能够从具体的知识跳出来,从知识体系中来把握具体一个知识点或一节课,那么他的方向性和准确性将大大提升,如此来备课也会轻松而有的放矢。例如在共读中我就明白了小学低段几个核心知识:类、数、加减法、乘除法等之间的从认识发生学角度上的密切的联系,类的学习重点是命名的过程,是对集合乃至包含关系的认识基础,而集合又是对数及数的运算的基础。再比如,我要讲一堂历史课〈近代科学体系的.奠基者牛顿〉这一课,起初我把更多的精力放在对教材结构的梳理,对牛顿这个人名人轶事个人经历等方面的准备。发现内容繁多,不知如何取舍。现在想来,首先要从这些具体知识中跳出来,从历史长河之中来看待一个人和他的经历或者贡献。因此就先从牛顿所处的17世纪的时代特征及时代面临的问题或者挑战入手,然后引出时代背景下的牛顿极其在时代环境下所作出的杰出的贡献,最后还要回到时代和人上,人永远是时代中的人,他超越不了时代,但又可以有足够的能动性去推动或者改变一个时代的发展。
其实由上述认识和启发出发,我们还可以做更多的事情,如一个学科完整的课程规划和设计:从认识发展来看,包含不同年龄阶段和学习阶段的学生认知发展特点及其内在图示和建构的具体情况。从知识体系来看,学科核心的教育理念和核心概念,甚至可以上升到哲学层面来完成对一门学科的顶层认知建构。围绕核心理念的具体知识体现,知识之间的内在逻辑关系,然后再是具体的一个课例。
★ 多元智能读后感
★ 爱和自由读后感
【《怎样发展儿童的思维和智力》读后感(合集17篇)】相关文章: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2023-09-21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高中2023-04-15
爱弥儿读后感优秀2023-07-06
发展心理学的心得体会2022-05-06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后感2022-10-18
《给教师的建议》读后感 高瑞绵2022-12-12
给教师的建议心得优秀作文2022-10-02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2022-10-13
卡尔?威特的教育读书笔记2023-06-29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读后感1000字2022-05-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