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

时间:2023-10-09 08:27:35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共3篇)由网友“weiziqing”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给大家整理的《我的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欢迎大家前来参阅。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

篇1: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

花了三天时间,断断续续看完了《我的心理治疗之路》,这本书是中德班15位心理专家自述个人成长和个案实战的真实记录书籍,这些前辈也是目前活跃在中国心理学一线的大咖老师,对于同样是心理咨询师的我学习成长颇有感触和启发。

1.流派的选择。

我觉得一个人选择什么样的流派确实跟他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有着什么样的经历非常相关,很多人选择精神分析学派,以原生家庭的视角来解释自己的认知、行为、情绪等。有也有选择存在主义学派,喜欢探索生命与死亡、存在与意义。每个人看问题的视角不同、世界观价值观不同,选择的流派也不相同。我之所以选择人本主义流派,在于我比较喜欢看向现在和未来,我期待探索生命的意义。

2.心理咨询的`本质就是协助来访者觉察自己、看见自己。

当然,在此之前,咨询师首先要自己能看见自己、觉察自己。不管是咨询师也好、来访者也好,当我们能够觉察自己,我们也就知道自我认知、情绪、家庭、社会环境、文化在怎样影响着自己,于是也就有了自我选择的机会、在调整和改变自我层面也会更加适切。

3.心理咨询师的学习。

首先咨询师不仅要学习专业上的能力,还要不断增加生活上的经历和阅历,跳出自己熟悉的圈子,去体验生命,丰富生命,拓展自己的边界,咨询师走得多远,往往也就影响了来访者能走多远。其次,咨询师需要系统的学习,不是光看几本书就可以,要找自己感兴趣的流派深入研究,要找督导老师做个人体验或者团体体验,要不断的实践、反思、总结。最后,成长是终身的,咨询师的学习应该永不止步。

4.中西方文化的差别。

西方崇尚个人主义,解决的主要是孤独感的问题。东方崇尚集体主义,解决的主要是亲密关系、人际关系问题。西方针对某个问题解决某个问题,东方把人看做一个整体,注意提升一个人整体的层次和意境,各有各好,各有各的优势和弊端,心理咨询起源于西方,做为中国的咨询师最好还是中西结合,但这条路需要坚定、持续学习才能持久走下去。

5.如何面对来访者的“攻击”。

咨询过程中有的来访者会对咨询师产生攻击,咨询师要能承受这些攻击,要做出反应和态度,但又不能做出让来访者曾经感受到伤害的反应和态度,对于咨询师来说,这本身就是艰难的,就像一个人在伤害你,但你还得继续爱他、对他好、对他关心、给他支持。咨询师就像一个妈妈,而且是一个智慧的妈妈,给“孩子”节制而有度的爱,在这种爱下,来访者才能发展他的自信、自尊、自我认同感。

6.没有配合的来访者。

有的来访者到咨询室就是没有那么配合,或许他是没有准备好,或许他是故意不配合,没有一个完美的来访者来等着自己的咨询,我过去陷入一个误区,以为别人主动来了就一定会配合,现在发现,还真的未必是这样,过去还真的存在过有对来访者不理解的情况,现在来看,不管来访者是怎样的状态,首先是理解,在理解的基础上再与来访者探讨如何建立咨询同盟关系。

篇2:《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读后感:成长之路

洋桔梗儿

1.情感幼儿园

“当我们还是孩子时,我们所有人都做出了一系列的决定。我们意识不到自己在做这些决定或者存储这些决定,但我们确实在做这两件事情。这些早期决定构成了我们的“核心信念”或“个人逻辑”。塑造你的性格的,并不是发生在你生活中的事情,而是你对于那些事情和环境做做出的有意识和无意识的决定。其中的很多决定都是你在5岁之前的童年阶段做出的。想象你开车出去兜风,而掌握方向盘的是一个5岁的孩子。我们大多数人都在以这种方式过着成年人的生活。你可能会惊讶的发现,你的内在孩童有着多么大的影响力。”

_______《做你自己的心理治疗师》

前年这个时候也就是的7月,是我刚刚开始在南京生根的第一个月份,成年人的时间都是以”年“为单位来计算的,那么截至到今天,在这个新的城市,我已经度过了两个单位的时间。心路历程也可以长篇大论地来说,但那并没有太大的意义,唯一有意义的只有两个字”觉察“或者五个字”不断的觉察“,如今我很庆幸跳出了习惯了30年的舒适圈让我的眼睛看到了更多的风景,让我的心境经历过了更多的磨练,如果没有反复的自省以及不断的觉察,我又如何能够绕过情绪之河?然而自省与觉察必然是理性而系统的,自省与觉察也需要通过不断的学习去习得,从而得以贯穿已历经的岁月去发现!去看到!

生活总是不断给出问题,回头去看,这些问题就像是我高三的时候学数学,我很努力的.想要学好,我很努力的做题,可是永远是,除非我做到一模一样的题目,否则只要题目稍微变幻一下,我必死无疑。生活给我出的题目也一样,我还停留在”情感幼儿园“阶段,深陷在小时候非黑即白的思考方式中,因而错失掉可能会给我带来当前问题的解决方案的数百个选择。这些问题遍布我生活的各个组成部分:工作、婚姻、育儿、社交等等,问题千种万种,而我的招式却未有过实质的变化。

成年的生活往往不过是童年的投射,于是我想回到我的小时候,去探探究竟・・・・・・然后我回想起离得稍近的一个场景:那是我上高中的时候,记不清是高几了,有一天我与母亲又爆发了我们日常生活当中频率相当之高的一场战争,我记得我在房间满怀委屈,一边哭一边收拾好了行李,准备来一次离家出走作为我的“反击与报复”,但我迟迟没有行动,好像是在等什么・・・・・・不过很可惜,我并没有等来任何安慰和道歉,我小小的心房里装满了委屈,父亲在堂屋旁敲侧击以及恐吓,父亲说,只要我敢走出这个门,就会打断我的腿,我记得非常清晰,我当时的心情,有点害怕,怕父亲真的会打我,又有点庆幸,似乎我并不能确定我有能力开始走出这个家门之后的生活,而父亲的威胁正好给我了我一个不敢走出门去的借口。为什么我当时没有勇气走出去?我在害怕什么?

我害怕的是:1.我不行,我没有能力,我不能对我走出去之后的行为负责;

2.虽然我很生气,很委屈很受伤,但我还是害怕我的行为会伤害到・・・・   我的父母;

而在我成人之后,我无数次遇到类似的压力,几乎无一不是同一种内核处理模式,我永远只敢活在自己的想象里,却不敢真正的踏出那一步,踏出那道”门“。譬如工作,我不是没有想法,但我总是对自己的想法没有信心,直到另一个人将他变成现实,我既偷偷懊恼,又不禁沾沾自喜,在别人的成果里窃取一点点属于自己的信心,我永远在想象里觉得自己可以,却又总是不敢踏出那一步,我真正害怕的是”独立“是害怕对自己的行为负责,就像是一个活在父母羽翼下的小鸟,明明厌倦了父母的翅膀,却又害怕离开了熟悉的羽翼而无所适从。工作如此,生活如此,婚姻也如此。

当然,这只是第一步的“觉察”,至此,我们发现,虽然外界环境在变化、我们的年龄也在增长,为人处世也日渐圆滑与成熟,但某些“内核”的东西却不曾改变,也会有一些问题是长久思索却始终不能得知的。因而,进一步的“觉察”更为重要――”你如何成为了你?“

2.我如何成为了我?

遗传(先天)+环境(后天)+潜意识的决定(创造性的解释)

”遗传包括你的基因。环境包括你出生之后面对的家庭特点:你的父母,他们的价值观,他们的养育风格,他们相互之间的关系,你所处的物质和社会环境,你的兄弟姐妹以及你的出生排行。在你与你所处的世界以及其中的人的互动,寻求归属感和特殊性(独特性)的过程中,你对”自己是谁“做出了很多创造性的解释。这些童年时期形成的信念已经引领你取得了成功,而它们可能也给你造成了很多问题。”

比如说遗传的影响:曾经有很长很长的一段时间,因为个子矮,常常觉得自己不如那些个子高的人,在前些年,我会刻意回避身边格子比较高的人,总觉得自己跟他们不在同一个世界,仔细观察就会发现,我的朋友里平均身高也是不高的。这就是一个潜意识的决定,包括后期在职场,我总是认为个子高的人在工作上会显得更成熟。在别人看来这实在是一个说不通的逻辑。这几年,虽然更多的放开了自己,也对高个儿的朋友来者不拒,但那也是相熟之后,我才会觉得舒服一些,究其原因其实是因为并没有真正觉察到这背后的原因,实际上是一种潜意识的作用,但是随着自己的成熟,我已经看到了自己对自己的接纳。这是一个好的改变。

二次觉察,寻找到了部分在童年隐匿着的“黄金”,也同时部分解释了上一个记忆中为何不敢跨出去的那一步。

3.自我疗愈

寻找童年记忆也好,觉察也罢,都是为了让我们自己更好的了解自己,解析自己的行为,从而帮助我们去改变,而并不是为自己的情绪去一遍一遍地撕开同一条伤口。接纳、行动改变以及培养一种好奇的心态去理解他人、通过感受改变,才是我们应该去做的,毕竟“正面管教”教会我们的是去关注问题解决而不是关注于责任在谁;直面问题的解决才是最有责任的担当、最勇敢的决定、最理性的行为,才能收获更好的自己,才可以给我们的孩子创造一个更好的“环境”。

有了如此清晰的觉察,内心除了如释重负之外反而更多了一种力量与希望。觉察之后,我希望是改变并对此充满信心,放下压力、尊重自己。我很想抱抱小时候的自己,那个小小的瘦瘦的小女孩,她的脸上挂着一点怯怯的笑容,忽然有点想哭,于是我蹲下来,紧紧地紧紧地抱着她,拥抱中既有力量又有温度。

---END---

篇3:《我的哲学之路》读后感

《我的哲学之路》读后感

叶开

对哲学可以说一直心向往之,奈何资质愚钝始终不得入门,但一有机会还是会尝试着让自己读一读相关的书籍资料。近日偶见一本汤一介先生的《我的哲学之路》,遂本着向大师学习的想法借来一阅。

百度介绍汤一介是中国当代著名哲学家、国学大师、哲学史家、哲学教育家,为当代中国哲学界代表性人物之一。第一次听说先生,是通过2014年5月4日的新闻联播,总书记到北京大学考察时专门接见了他,从电视画面看到了这个慈祥可亲的老先生,当时只知道他是牵头编纂《儒藏》的,凭印象感觉最高领导人能去拜访的人肯定是极有学问的。所以见到先生作品,即带着崇拜和求知的想法来拜读。

对汤一介先生的认识

先生有着虚怀若谷的谦逊态度。外界对先生评价极高,而其评价自己仅仅是一名哲学工作者,至多算是“哲学史家”即研究历史上哲学家的学者。在取得一定成就、已著作等身的情况下,仍讲“就国学基础和西学基础而言,我们这一代学人总体上不如我们父辈一代人做得好。”这种在求知路上永不满足的精神本身对我们就是一种无形的教育,大师尚如此,何况我辈乎?

先生有着深沉浓厚的情怀担当。先生说“我真正开始做哲学和哲学史的研究应该说在1980年。这时我已经53岁了,但没有气馁,仍然希望能为中国哲学和中国文化尽一点力。”正可谓老骥伏枥,壮心不已。先生身上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有着以弘扬中国文化为己任的责任担当。他提出经济全球化不代表文化全球化,正是多元文化并存世界才得以丰富多彩,并深入思考在当今世界乃至未来,如何更好挖掘中国文化精髓、以文化复兴助力民族复兴,为促进民族与民族、国家与国家、地域与地域和谐,实现世界和平与发展提供剂世良方,这些都深刻体现了先生的视野和格局。

先生有着一心为学的探索精神。先生说“我今后不能听别人的,得用自己的脑袋思考问题。”“活着就应该不断地想问题,生活才有意义。”曾几何时,我们对自己的传统文化产生过怀疑和不自信,中西之争、古今之争延续至今。先生秉承中国文人的优秀品质,探讨中国传统哲学的价值所在,思考中国现代哲学的发展走向,关注当今人类社会存在的文化问题,倡导编纂《儒藏》、创建“中国解释学”,研究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却又没有局限于中国文化、中国哲学自身,提出了很多独到的观点,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先生有着严谨求实的治学态度。做学问本身就是一门学问。既要“板凳坐得十年冷”,沉得住气、静得下心,也要独立研究思考,另辟蹊径、自成一家;既要能够博采众长、广泛借鉴吸收,也要深入考究论证、善于批判扬弃。不下苦功夫、真功夫,没有严谨求实的态度和开拓创新的精神是不行的。比如先生曾举过一个例子,他在参加一个学术讨论会时,听到德国一个学者谈及僧肇有《老子注》,后来经多方翻阅典籍和论证推理,得出僧肇未尝注有《老子》的结论。从此过程可以看出为学不严难得真知。

对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感受

中华文明是人类文明史上唯一没有中断而延续至今的文明。正如习总书记所说,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作为中华民族的一份子,作为一名中国人,完全有理由为此感到骄傲和自豪,也完全应该从中汲取智慧和营养。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承载着中华文明。文明的载体是文化,文化的核心是哲学。从古之圣贤开始,中国人就开始在思考宇宙人生问题,提出了中国人独特的认识和看法,经过一代代人延续传承、发扬光大,形成了丰富的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无论是儒家的“天人合一”,还是道家的“崇尚自然”,等等,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向世人诠释和表达五千年中华文明的独特魅力。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体现着民族品质。中华民族是最有韧性、最具包容性的,既有着自强不息的内在精神,也有着海纳百川的博大胸怀。我们的民族特性很好地体现在文化和哲学当中。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既沿着自己的轨道向纵深发展,从历史上看,经历了三个重要阶段,即先秦诸子百家、魏晋南北朝、“五四”运动,越是在社会大变动时期,越是能激发中国人的思考探索;同时,中国文化、中国哲学也善于借他山之石拓展广度、丰富内涵,我们曾利用几百年的时间消化吸收印度佛教将其中国化,也使之与传统的儒道等互补互融,近代以来,我们又充分借鉴西方文明的有益成分,结合中国实际,运用中国智慧发展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包括马克思主义。可以说中华文明是古老的,也是常新的;是自成体系的,也是开放包容的,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始终具有强大的生命力和适应性,也是我们的民族能够始终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所在。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彰显着中国特色。只有民族的,才是世界的。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是立足于中国土地,反映了中国的历史传统、价值体系、精神特质。比如,西方哲学曾长期存在“天人二分”,我们则更强调“天人合一”;西方看重个人化,我们则常讲普遍和谐(即自然和谐、人与自然和谐、人与人和谐、人自我身心内外的和谐),等等。这些与西方不同的思想对于稳定社会、规范秩序、推动发展是有积极意义的。当前,中国文化、中国哲学正处于中西融合、古今交会的新的转型期,中国发展也处于一个伟大的时代,需要产生新思想新理论,也能够产生新思想新理论。中国文化和中国哲学的复兴是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题中之义,需要把握蓬勃发展的重要机遇,为解决世界发展和人类社会问题发出更多中国声音、提出更多中国方案、提供更多中国智慧。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凝聚着无数心血。汤先生在书中介绍了中国文化、中国哲学发展的基本脉络,从中可以看到,文化的发展,文明的延续,靠的是戮力同心、接续奋斗。自古以来,中国学人、前辈先贤、仁人志士都有着为“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生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的情怀,有着“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的精神,有着“学不际天人,不足以谓学”的追求,从孔子、老子、墨子、韩非子、孟子、庄子,到何晏、王弼、郭象、向秀,再到程朱陆王,以及近代的熊十力、张东荪、冯友兰、金岳霖,无数的先贤为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的发展贡献出智慧和力量,才使我们今天能够享有这么庞大的思想宝库、享受这么丰盛的文化盛宴。

中国文化、中国哲学饱含着人生智慧。中国文化、中国哲学特别强调普遍和谐、内在超越,有很多立身处世的至理名言。人类已经经历了农业革命、工业革命,现在是信息革命,将来还会有生物革命或者其他什么样的革命,科技手段的发达虽然使物质非常丰富并将更加丰富,但由于不关注自身内在也致使精神上贫乏,出现了信仰真空、道德危机、社会冷漠、心灵孤寂、身心失调、焦虑焦躁等等问题日益凸显,追求物质利益物质享受并非是人生唯一目标。静下心来从优秀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学会调节人与社会、人与人的关系,懂得如何实现个人身心和谐,也是十分必要的。“人能弘道,非道弘人”,不求达到往圣先贤的境界,不求什么了不起的成就,只求不迷失自我,做一个精神富足、真诚真实、安贫乐道、宽容有爱、有益社会的人足矣。

《我的哲学之路》读后感

《教育家之路》读书笔记

羚羊木雕课本剧个人观后感

《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读后感作文

观看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500字

成长密码读后感优秀作文

飞驰人生电影观后感优秀作文

《感恩报告会》听后感

关于《西游记》的读后感初一作文精选

《悉达多》读后感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我的心理治疗之路》读后感(共3篇)】相关文章:

纪录片《筑梦中国》观后感五百字2022-07-21

初一西游记读后感作文2023-01-17

教育电影观后感2023-06-29

初一西游记的读后感600字2024-03-10

西游记的读书笔记800字2023-09-23

《西游记》名著读后感1500字2022-05-07

读后感600字西游记初一作文2023-11-01

墨菲定律读后感2024-02-01

记读后感2023-06-10

财富自由之路读后感800字左右2023-02-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