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

时间:2023-11-20 08:06:56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合集12篇)由网友“天天365”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

篇1: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

《希利尔讲艺术史》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我刚读完绘画部分。这本书的绘画部分介绍了西方,特别是欧洲的美术史。主要内容包括:

·穴居人洞穴里的壁画

·古埃及陵墓、神殿和两河流域宫殿里的壁画

·古希腊的绘画故事和花瓶绘画

·的绘画作品

·文艺复兴时期的著名画家和作品

·17~18世纪的几位画家

·新古典主义和浪漫主义画派

·印象派画家和作品

·后印象派、非物象画派、超现实画派和其它现代派画家

希利尔重点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和作品。绘画部分有29章,其中有10章在写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希腊的愚人画故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介绍。

希利尔认为:描摹出一幅画是很容易的。即使不描摹,看着一个东西描摹出一幅画也难不到哪去。成千上万的人都能画出一篮子水果、一瓶花或一处漂亮的风景,但这些画都只是简单的临摹而已。还有许多人可以临摹出伟大画家的作品,有些甚至临摹得非常像,简直让人辨别不出真假。但很少有人能够全凭自己的画笔创作出一幅画,能够将各种零碎的碎片拼凑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只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才能够算得上伟大的画家。

我认为:描摹出一幅画也是很不容易的,创作出一幅画就更难了。光和影每一刻都是在变化的,画家在绘画时会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象。美术作品的效果往往是摄影作品很难达到的。

法国画家柯罗曾经说过:“假定某一景色使我激动,我一定在潜心表现它时,丝毫不放过使我激动的东西”。你能在柯罗的《蒙特芳丹的回忆》感受到使柯罗激动的东西吗?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写作上,我们在写作时应该丝毫不放过使我们激动的东西。

很多绘画作品真是太美了!我最喜欢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作品,例如《干草车》、《从主教花园眺望索尔兹伯里教堂》……

篇2: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

这个国庆节我了解了许多世界名作和艺术家,不过,我不是去巴黎的卢浮宫或其他博物馆哦!我只是看了一本《希利尔讲艺术史》。其中有三位艺术家令我印象深刻。

第一位是著名画家达·芬奇。他最著名的作品《蒙娜丽莎》是给一个名叫蒙娜丽莎的公爵夫人画的肖像。夫人那带着浅浅的微笑的脸上又有一种让人捉摸不定的神情,仿佛看到了一样让她十分欣慰的作品。达·芬奇不仅是艺术史上第一个懂得运用明暗手法的画家,而且他还能让画中的人物看起来十分饱满,一点也不像硬纸板上画出来的人物扁平。达·芬奇之所以能把人物画得这么逼真,最主要的是因为他懂得如何运用阴影和光线以及如何处理光明部分到阴影部分的过渡。虽然他的作品不多,但一点也不影响他在艺术史上的地位。

命运最悲惨的要数法国画家凡·高了,他最了不起的地方是他能用硬梆梆的油画笔画出柔软的线条,他的画总是色彩艳丽却又在同一个色调,看起来十分协调。

我最崇拜的艺术家要数米开朗基罗了。米开朗基罗一旦着手去做一件事,他总能克服一切困难完成它。比如有一位教皇请他在西斯廷礼拜堂的穹顶绘画,作为一名雕塑家,他拒绝了教皇。但是因为嫉妒他的人开始传播谣言,米开朗基罗决定用真实的绘画水平让这些谣言不攻自破。可是当他真正画起来时才发现在巨大的穹顶上绘画有多么困难:躺在脚手架的顶部只能看见一小片,根本无法建立画面的整体观,而且当他在头顶上绘画时,画笔上的颜料总是滴得他满头满脸。因为其他画师的绘画水平远不能让米开朗基罗满意,他辞退了所有画师,独自一人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完成了这项艰巨而繁冗的创作。米开朗基罗留给后人的不仅是西斯廷教堂绚丽多彩的穹顶和很多杰出的雕塑作品,还有一种伟大的精神:一旦着手去做了,就要坚持下去。

读完这本书,我才发现自己了解的艺术作品并不是很多。书中讲述的艺术家们一个个生动有趣的故事和一段段悲惨凄凉的个人经历,使我回味无穷。

篇3: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

你一定参观过艺术馆或博物馆吧,我们被展品的精美绝仑赞叹不已,但你有停下脚步仔细研究这个物品作者、来历、创作背景、历史变迁⋯⋯既使听讲解的解说,也几乎是浮光掠影,当我们这些门外汉走向下一个展品时,上个展品的浮光也没了,只剩掠影了。

那为什么我们还很乐意参观各种艺术馆和博物馆呢?

答案很简单,那就是“美的事物人人都向往”。

美国作家希利尔的著作《希利尔讲艺术史》,这本书是希利尔写给青少年的系列丛书中一本。去年很认真看完了讲世界史,而艺术史这本书看得就有些“随意”,如同逛艺术馆。

本书分为绘画、雕塑、建筑三个部分,作者通过对名家名作,介绍各种派系的特点和产生背景,以及各位创作大家们的一些小故事。当然,如果你很有心,还会了解到某些历史发展和演变。

说实话,虽然本书已读完,但对于这些名家大作也只是廖廖一过,更别说能够什么哥特式、巴洛克式、文艺复兴等等艺术派别的作品,但从这些作品背后,你多少可以窥视到艺术家的性格,甚至经历,这是很有趣的。

作者用一个又一个生动的例子把历史说得栩栩如生,仿佛一切都近在咫尺。此书令人称道,书中没有满腹积怨,处处充满卓绝的远见和幽默感。当你遇到困难时,只要想一想书中的人物是如何心平气和地去解决,问题自然会迎刃而解。只要你乐在其中,愿意去探寻分享,总能领悟到这些文化的共同之处。

这本书让我知道了知识的重要性,没有了知识我们什么也干不了,读了这本书会让我们对知识的渴望和追求。书中的孩子们自由自在,他们都在想常人不敢想,不可能的事情,他们自由自在,总是对周围的食物充满了好奇,就如同初生的月亮一般。

篇4: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

本书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建筑三个部分,分别从最古老的画、世界上第一座雕像、最古老的房子讲起,一直到现代派画、现代雕塑、当今世界建筑新思想,娓娓道来,每个部分又分为20多个章节,每个章节四五页,适合睡前读给孩子听。

书中附了大量经典图片,有些图片在希利尔的三部书里重复出现,这些名画、雕塑、建筑在当地应该就好比清明上河图、司母毋大方鼎、长城故宫在中国一样,是人人都知道的吧?它们就是你了解世界的一个窗口。我只能说,读这本书,使我草草地了解了一下这个世界的艺术史,因为实在不懂得欣赏,看不出毕加索的画好在哪儿,看到咱们上海、天津、哈尔滨的那些外国风格的建筑,依然分不清哪些是哥特式、拜占庭式、巴洛克式。

从小到大,我们大人都没有受过艺术的熏陶,如今的孩子忙得很,也不能静下心来去欣赏什么艺术品。小地方对地方文化没有什么系统的教育,我曾经在清风楼碰到一个外地男子,问我“邢台不是殷商古都吗?殷商旧址在哪里呢?”我从没听说过殷商旧址在哪儿,很是尴尬;读后感·对美术音乐就更不重视了,我们大部分人从来没有真正见过一幅名画,见到的只是图片,就跟我们看到印有尼亚加拉大瀑布的明信片,那并不是真正的瀑布。

我所见过的雕塑就是卧牛、三人塑像和郭守敬。第一次去参观博物馆,是一个姐姐带我们去湖北省博物馆,讲解服务已用完,展厅好几个,东西又多,瞎看一气,也没记住什么,出馆时等待的姐姐问我们有没看到三件镇馆之宝,才恍然大悟。以后每逛一个博物馆,能和孩子了解深入一下镇馆之宝,目的就达到了,不要想着件件不落。

这部书是美国人写的,而美国是一个年轻的国家,所以介绍的内容主要是他们的老祖宗所在地--欧洲的,中国的东西一点儿也没有。我想,他们可能不了解中国,如果是介绍中国艺术史,该给孩子说些什么?绘画、书法、诗词、建筑、青铜器?这个问题要交给刘老师。

篇5:《希利尔讲艺术史》读书笔记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书笔记

《希利尔讲艺术史》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我刚读完绘画部分。这本书的绘画部分介绍了西方,特别是欧洲的美术史。

希利尔重点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和作品。绘画部分有29章,其中有10章在写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希腊的愚人画故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介绍。

希利尔认为:描摹出一幅画是很容易的。即使不描摹,看着一个东西描摹出一幅画也难不到哪去。成千上万的人都能画出一篮子水果、一瓶花或一处漂亮的风景,但这些画都只是简单的'临摹而已。还有许多人可以临摹出伟大画家的作品,有些甚至临摹得非常像,简直让人辨别不出真假。但很少有人能够全凭自己的画笔创作出一幅画,能够将各种零碎的碎片拼凑成一幅美丽的图画,

只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才能够算得上伟大的画家。

我认为:描摹出一幅画也是很不容易的,创作出一幅画就更难了。光和影每一刻都是在变化的,画家在绘画时会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象。美术作品的效果往往是摄影作品很难达到的。

法国画家柯罗曾经说过:“假定某一景色使我激动,我一定在潜心表现它时,丝毫不放过使我激动的东西”。你能在柯罗的《蒙特芳丹的回忆》感受到使柯罗激动的东西吗?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写作上,我们在写作时应该丝毫不放过使我们激动的东西。

很多绘画作品真是太美了!我最喜欢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作品,例如《干草车》、《从主教花园眺望索尔兹伯里教堂》……

篇6:希利尔讲艺术史读书笔记

趁着假期,我读了一本好书——《希利尔讲艺术史》。

这本书的作者是希利尔,希利尔是美国杰出的教育家,毕业于哈佛大学。毕业后从事中小学教育,酷爱历史和艺术,喜欢旅行。他痛感传统教科书的枯燥无味,立志为孩子编写一套读起来兴趣盎然的历史、地理和艺术读物。

这本书讲述的是世界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部分。作者不是简单介绍那些赫赫有名的艺术家和他们流传千古的作品,百是通过一个个生活中的小故事,讲述作品诞生的过程——伟大艺术品和伟大的艺术家皆有赖于专注力、热情、天赋和机会,他们背后是一个崇拜艺术、欣赏美的时代。

不知为什么,我特别喜欢绘画部分,可能是因为在学校里我画画还不赖的原故吧。在这里展出的画是我从来没有见过的,我了解到了古埃及和其他时期的人是怎样作画的,有的是油画,有的是板画,古埃及人甚至直接在墙壁上或者房顶上刻画,多么伟大的艺术!以前我以为自己的画也可以算美,可是读了这一本书,看了这些著名画家的作品之后,我的画简直是微不足道。为了更加深刻了解绘画,我还亲自去美术博物馆观赏,我突然觉得画是多么深奥和美妙。

我是第一次接触这一类的书籍,以前我觉得这种书枯燥乏味,不过这一次读,我就喜欢上了这本书,因为这本书让我真正地学到了知识,真正地使我成长!

篇7:希利尔讲艺术史读书笔记

《希利尔讲艺术史》这本书是在读书交流会上听一位老师谈读书心得时知道的,当时听了那位老师的介绍就对这本书很感兴趣,回来便也买了一本。本书是一位美国的小学校长作者希利尔写的,他发现传统的历史教科书内容特别枯燥,孩子们很难有兴趣去读去理解,要学好艺术史首先是要对历史产生兴趣。于是,希利尔就自己写了一本给孩子们看的历史书。

这本书描述了世界上的艺术史,分别讲了:绘画、雕塑、和建筑三个点。它的内容丰富多彩,知识层出不穷,不像其他历史书那样枯燥无味,而是十分有趣的。这是因为作者希利尔经常在文中掺杂一些令人捧腹大笑的笑话和自己的趣事所创造的结果。在这里没有伟人,即使是伟人,也是以他是一个有特殊才能的普通人出现的,喜欢这样的叙事方法,还辅助了必要的地图,看得一目了然且十分轻松。

我认为,希利尔先生从不孤立地讲述一件艺术品,他总能在作品中发现生活的气息,并生动地加以讲述,以让我们在身临其境的兴趣中了解艺术的发展历程。如“这件作品大概是这样的,女孩科林斯的墓前有一个花篮,里面装着她生前的心爱之物,有一天一颗毛莨花长在了花篮边,花的茎叶越长越多把篮子包了起来成了个美丽的花篮。后来,一个建筑师看见了,突发奇想,做出了一种立柱,科林斯式柱出现了。”这种梦幻般的文字不禁让人陷入美妙的艺术幻想中。

这里摘抄一段希利尔语录:“最好的老师是能调动起学生的热情,激起他们对知识的渴望,引导他们孜孜不倦地去追求更好的事物,并将自己的真知灼见和真正的文化注入学生灵魂深处的老师。”这句话说得很美地阐述出了一位优秀教师应有的追求。

这本书让我更深入地了解了许多著名的画、雕塑和教堂,更让我用另一种轻松的方式重新认识了许多在各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艺术家,这本《希利尔讲艺术史》让我系统地了解了世界各国的艺术风光。

篇8:希利尔讲艺术史读书笔记

因此,关注自然和艺术,就是关注德国诗人荷尔德林所说的“诗意的栖居”。特别是艺术,即用艺术形式所构建的和现实世界拉开了一定的距离的诗意的世界,它,简直就是“诗意的栖居”的最最根本当然也是最最坚实的保障。

艺术的胜景,一直以来都是真真切切地呈现在我们的世界的版图上的。然而,在艺术的大千世界里,真正称职的导游,却从来都是少的。因此,当我漫不经心地打开了《希利尔讲艺术史》这本书时,第一感觉,便是我遇到了一位好导游。有能力跑前跑后为我们介绍自然风光的导游数不胜数,而有能力在艺术的版图上耐心地为我们指点江山的文化导游可就少之又少了。越少,自然也就越是弥足珍贵。

希利尔的全称,是维吉尔•莫里斯•希利尔,和我们的文化国宝鲁迅先生是同一个时代的人。作为一位著名的教育家,作为美国卡尔沃特教育体系的创建人,希利尔十分地了解传统教科书的种.种弊端,了解家庭教育的课程体系究竟应该是怎样的一个课程体系,因此,他便独出心裁,畅言艺术,最终,为全世界的孩子们捧出了这套包括《希利尔讲艺术史》在内的趣味盎然的历史、地理和艺术读物。

以对话或提问的形式切入,循循善诱,引导孩子们在艺术的圣殿里逛游,很显然,是它的一个明显的特征。仅是这一个特征,就使它避免了呆板、生硬和僵滞等毛病。绘画、雕塑和建筑,希利尔就像是在课堂上自自然然、大大方方地讲课一样,讲来讲去,就讲了这三个部分。也可能是文学艺术、音乐艺术、舞蹈艺术等等太浩繁、不太好讲的原因吧,因此,希利尔也就避开了。

“这幅画出了什么毛病”、“(让人误以为是真的)愚人画”、“石头里的故事”、“寻找宝藏的人和一个秘密”、“第二优秀和最优秀的骑士雕像”、“女式建筑”、“罗马不是一天建成的”、“麻烦的圆顶”……你听,希利尔已经正式开讲了。我们,只是把眼睛、耳朵、脑子和心灵都准备好了,自然也就行了。是的,最好,还要再准备好一双手,准备好一双手的目的很显然是为了不断地往我们的心里拾。往我们的心里拾宝贝,这,才是一个正经人的正经事儿。

希利尔在讲“世界上最古老的绘画”时,是从自己的小时候的绘画经历开始讲起的:“小时候,我在上课时,总喜欢拿着一支铅笔。我的木头课桌上有两个小圆圈,它们之间的距离只有几十厘米。我就用铅笔尖在其中一个小圆圈上轻轻地戳了一下,接着,又在另外一个小圆圈上轻轻地戳了一下,两个小圆圈就神奇地变成了一双小眼睛。我在这双眼睛上分别画了一个圆圈,然后用一条弧线把它们连了起来,看上去就像是一副眼镜。第二天,我又在眼睛下面加了鼻子和嘴巴。

第三天,我又画上了耳朵和头发。第四天,我又在画好的头上加了一顶俏皮的帽子。第五天,我又在脑袋下面加了一个身子,还有胳膊、腿和双脚。就这样,一个完整的小人就画成了。”希利尔在讲“以假乱真的画”时,所采取的,依然是同样的现身说法:“小时候,我养过一只小猫,没事儿的时候,爱经常地逗它玩。有时候,我也会把它抱起来,让它自己照镜子。

它每次看到镜子里的猫时,都认为那是另外一只猫,于是,就自己和自己打架。它弓起背,对着镜子大声地发出‘喵喵’的叫声,实在是太有趣了。不过,如果你给小猫看一张画着小猫的画,它就一点儿反应也没有,就像根本就没看到一样。小狗也是这样,它会对着镜子里的小狗‘汪汪’地狂叫,但对图片中的小狗却总是视而不见。原来,它们虽然能看见图画,却不懂得欣赏图画。

有些人也是如此,他们能看得见画,却不一定懂得如何去欣赏。因此,能不能看到东西,与会不会欣赏东西,实在不是一回事儿。《圣经》里有句话说得好:‘有眼睛,却不会看’,说的就是这个意思了。”这样的讲法,确实是与众不同、饶有兴趣的。讲述中,悄悄地,就把希利尔自己的思想也融入其中了。会讲不会讲,主要是看讲法;讲得好不好,主要是看究竟有没有自己的思想。确实,是这样的。

在希利尔的话音里漂流,我们一会儿在开罗,一会儿在雅典,一会儿在罗马,一会儿在佛罗伦萨,一会儿在巴黎,一会儿在伦敦……卢浮宫、大英博物馆、大都会博物馆等等的珍藏,以及一个个历史的画面,在希利尔的轻松自然的讲述中,一一展现了出来,并且被赋予了别样的味道。听希利尔慢慢地讲,我们就知道拉斐尔的艺术造诣是如何地超过了他的老师佩鲁吉诺的艺术造诣了,我们就知道米开朗基罗的鼻梁是在怎样的一种情况下被他曾经公开批评过的一个年轻雕塑家一怒之下一拳打断的了,我们就知道达·芬奇的画何以不多也在伟大的艺术家之列了,我们就知道裁缝的儿子安德烈是如何地成了一位了不起的光影大师了……

“描摹一幅画是很容易的。即使不描摹,看着一样东西描摹出一幅画也难不到哪儿去。成千上万的人都能画出一篮子水果、一瓶花或一处漂亮的风景,但这些画都只是简单的临摹而已。还有许多人可以临摹伟大的画家的作品,有些甚至临摹得非常地像,简直是让人辨别不出真假。但很少有人能够全凭自己的画笔创作出一幅全新的画,能够将各种零碎的碎片组织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只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才称得上是伟大的画家。”很显然,希利尔在导游的过程当中,他是丝毫也不隐瞒自己的观点的。虽然,这些观点并不新鲜,然而,他所表现出来的导游的态度,却是非常地诚恳的。做文化导游的最最基本的素质,就是诚恳,这点,希利尔无疑是懂得的。希利尔更懂得,只要是进入了创造的层面之后,那么,每个人就都是艺术家。

成为一位艺术家,确确实实是很容易,然而,又确确实实是很不容易。看看意大利文艺复兴时期代表人物之一米开朗基罗自然也就知道了——有一天,教皇请米开朗基罗去为西斯廷教堂的穹顶作大型绘画,米开朗基罗拒绝了。就在这时候,嫉妒他的人也便开始鼓唇摇舌,四处散播谣言,说他只会雕塑,不会画画。米开朗基罗自然是听在了自己的耳中的,于是,就决定用自己的真实的绘画水平攻破那些像乌鸦一样在空中乱飞的谣言。

可是,当他真正行动起来的时候才发现,在巨大的穹顶上作画是何等地困难:躺在高高的脚手架上,危险,就不说了,仅是只能看见一小片,根本就无法建立画面的整体观这一点,就让他万分作难。而且,当他在头顶上作画时,画笔上的颜料总是时不时地滴在他的脸上,有时候,连眼睛都很难睁得开。

而且,还要不断地下来上去,再下来再上去……本来,他是雇了一些助手性质的合作伙伴的,只因,那些合作伙伴的绘画水平远远不能令他满意,想来想去,最终,就还是辞退了所有的合作伙伴,独自一人,承担起了这项艰巨而又繁冗的创作。花了整整四年的时间,西斯廷教堂的绚丽多彩的穹顶,才终于呈现在众人的眼前。在众人的眼中,那简直就是一个伟大的神话。神话的诞生,自然是因为米开朗基罗的精湛的技艺以及坚忍的不服输的性格。有着怎样的性格,就会有着怎样的生命局面,这点,是不容置疑的。

无论做什么,是一定要有具体的东西的。讲世界艺术史,无疑也是。否则的话,就没有任何的鲜活的感觉了。因此,希利尔在讲到法国写实主义风景画和肖像画家柯罗时,便直接地让柯罗自己开口说话了:“假定某一景色曾使我激动过,那么,我在潜心表现它的时候,是一定要丝毫也不放过它曾使我激动过的东西的。”想想看,我们错过了多少曾经使我们激动过、使我们的心灵震颤过的东西啊!

这,就是激活。听人讲课,如果我们的某根神经得到了彻底的激活,进而与头高气硬、摩拳擦掌、捋臂揎拳、跃跃欲试的感觉猝然相遇的话,毫无疑问,我们便是不虚此行了。

篇9:希利尔讲艺术史读书笔记

《希利尔讲艺术史》分为绘画、雕塑和建筑三个部分。

作者希利尔通过讲述每一件艺术品背后的故事,向我们传递了这样一个信息:艺术来源于最普通的生活,每个孩子天生就是艺术家,而每个真正的艺术家也都永远保留着一颗童心。

我最喜欢读的是〈天才画家达.芬奇〉。奥纳多.达.芬奇出生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他天生就是个左撇子,能从右到左写字。他是有史以来最了不起的画家。在著名的巴黎卢浮宫艺术博物馆里,保存着达.芬奇的一幅名画,这幅名画就是《蒙娜丽莎》。

《蒙娜丽莎》画的是一位意大利的贵族妇女。她脸上挂着一丝淡淡的微笑,那微笑是如此美妙,仿佛画家的画笔当初稍有一点变动,它就会消失不见了。达.芬奇之所以可以把人物画得这么惟妙惟肖,是因为他知道如何运用阴影和光线,他还懂得怎样处理明暗之间的过渡。他是历史上第一个知道怎么运用这种绘画手法的画家。

达.芬奇创作绘画之前,先进入生活仔细体会,直到有了灵感,构思成功才开始绘画。他这种热爱生活,贴近生活,慎密构思的方法永远值得我们借鉴和学习。

篇10:希利尔讲艺术史读书笔记

每个孩子天生都是一个艺术家,他用最通俗易懂的语言,描绘出艺术最平易近人的面孔。

这本书分为:绘画篇、建筑篇、雕塑篇三大部分。刚开始走进这本书的时候,我习惯性地翻了一下目录,不知是因为自己本身就热爱绘画的原因,还是因为这里面的每一章节的名字都很有吸引力,我一眼就喜欢上了为首的绘画篇,所以开始捧起书津津有味的读了起来。

这个世界上最早的图画是什么呢?远古时期的艺术—壁画。那时,浑身毛茸茸的原始人居然也有画画的冲动。虽然没有笔墨纸砚,但原始人充分利用了硕大的岩壁与动物的骨骼来作画,甚至还自创了颜料。可见他们的智慧也是不容小觑的,更反映出了艺术的魅力。原始人的作品留在了洞窑的石壁或者洞顶上,经历了数万年岁月的磨砺和淘洗,让人们窥见在那段遥远而朴素的历史中绽放出的艺术之花。随着时代的变迁,有越来越多的名画家与名画问世。至今,人们再次回首那些灿烂的艺术文化时,是否也能体会出这画中饱含的情感呢?

建筑篇,毫无疑问是介绍美丽的房子。房子也有年龄,会随着时光的流逝苍老。经过一年又一年的风吹雨打、日晒冰冻,斑驳的青苔像一条小蛇爬上了围墙,挂满尘埃的蜘蛛网藏在梁木之间的角落,但是久居其中的主人对老房子的感情却会越来越深。这世界上最古老的房子—金字塔,居然是给死人住的,但它拥有坚固的外壳,不倒的坚韧精神,也许它会让死者再一次感受到家的温暖。

雕塑篇,可能已经把当时的艺术推向了最高潮。令我印象深刻的一个雕塑家是米开朗基罗,他的代表作品是《大卫》,这一作品问世后,反应激烈。大卫因此被堪称为“意大利最完美的男人”。每一个雕塑家都拥有一把神奇的雕塑刀,这把雕塑刀会雕刻出一个个与众不同的作品,同时我也希望雕刻家用手中这把刀雕刻出一个完美的人生。

艺术是史永无止境的,不管是过去,现在,还是未来。我们追求艺术的脚步永远都不会停下。艺术史智慧与美的结晶,是在汗水的浇灌下结出的果实,带给人们的是视觉上震撼与心灵上的享受。

愿艺术,像太阳一样高悬在天空,用灿烂的光辉照亮人们的生活,照亮崭新的明天。

篇11:希利尔讲艺术史读书心得

这个暑假,我读了《希利尔讲艺术史》。它精美的插图和详细有趣的文章让我流连忘返,深深地吸引了我。

《希利尔讲艺术史》以“我”为称呼,在人物希利尔的视角讲述了从对每个人的艺术细胞和最古老的壁画开始,一直讲到现代科技和人类的艺术。

在每一章的开头,“我”总会提出自己的想法或小测试,还有的说些导读,十分有趣。

希利尔,美国杰出教育家,毕生从事中小学教育,酷爱历史和艺术,喜欢旅行。出生于马萨诸塞州韦茅斯。当维吉尔希利尔校长于18到卡尔沃特学校走马上任时,他还是一个年仅二十四岁的毛头小伙儿。然而,他有着一颗教师的心——一种天生的异能,了解孩子们需要什么,知道如何讲孩子才能听明白,以及孩子成长的规律是什么。他所说的地理和艺术读物,就是《希利尔讲世界史》、《希利尔讲世界地理》、《希利尔讲艺术史》。

篇12:希利尔讲艺术史读书心得

我刚读完绘画部分。这本书的绘画部分介绍了西方,特别是欧洲的美术史。

希利尔重点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和作品。绘画部分有29章,其中有10章在写文艺复兴时期的绘画。在这些文章中,我最喜欢希腊的愚人画故事和文艺复兴时期的大师介绍。

希利尔认为:描摹出一幅画是很容易的。即使不描摹,看着一个东西描摹出一幅画也难不到哪去。成千上万的人都能画出一篮子水果、一瓶花或一处漂亮的风景,但这些画都只是简单的临摹而已。还有许多人可以临摹出伟大画家的作品,有些甚至临摹得非常像,简直让人辨别不出真假。但很少有人能够全凭自己的画笔创作出一幅画,能够将各种零碎的碎片拼凑成一幅美丽的图画。只有能够做到这一点的人才能够算得上伟大的画家。

我认为:描摹出一幅画也是很不容易的,创作出一幅画就更难了。光和影每一刻都是在变化的,画家在绘画时会加入自己的感受和想象。美术作品的效果往往是摄影作品很难达到的。

法国画家柯罗曾经说过:“假定某一景色使我激动,我一定在潜心表现它时,丝毫不放过使我激动的东西”。你能在柯罗的《蒙特芳丹的回忆》感受到使柯罗激动的东西吗?我觉得这句话也可以用在写作上,我们在写作时应该丝毫不放过使我们激动的东西。

很多绘画作品真是太美了!我最喜欢英国画家康斯太勃尔的作品,例如《干草车》、《从主教花园眺望索尔兹伯里教堂》……

《希利尔讲世界地理》读后感初中

希利尔讲世界史读后感

读世界美术名作二十讲有感800字

科技书籍读后感

推荐一本书五年级700字作文

合唱的魅力五年级作文

我的读书计划小学生优秀作文

一本书的经历-想象作文700字

难忘的一本书700字范文

小学生故事课件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希利尔讲艺术史》读后感(合集12篇)】相关文章:

开幕词和闭幕词范文2023-04-20

读书征文活动心得体会2023-07-10

我喜欢的一本书作文250字2022-06-08

十二星座的作文2022-05-06

十二星座母亲节祝福语2022-10-11

换这本试试作文2022-11-20

小学生暑假生活的计划表2022-12-25

乌合之众-乌合之众的故事-乌合之众的寓意-乌合之众的意思2023-05-26

小学生座右铭理由2022-07-23

《没有悲伤的城市》读后感1600字2023-07-16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