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体会

时间:2024-04-18 07:37:45 读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体会(精选6篇)由网友“p4561000”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给各位读者分享的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体会,欢迎大家分享。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体会

篇1: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体会

作者: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容,

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

遍插茱萸少一个。

特别近日读《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有许多感想。写了作者王维独居在异乡。在重阳佳节的时候,思念自己的家乡和亲人。想起了在家时与兄弟们一同登山欢度重阳节的情景。“我”猜想“你们”今年的重阳节在插茱萸的时候,一定会因为缺了“我”一个而感到遗憾吧!短短几句话,就表达了作者对亲人的深深思念之情。古人文化真是了不起。

自从我读了,“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我就从王维的这首诗里感受到了亲情的力量。一个人无论在什么地方,进无论在什么时候,都不能忘记了自己的亲人,自己的`家乡。就像风筝一样,不管你飞得多高,在线的那一头始终都有牵挂你的亲人。作者简单的几个字便表达了许多丰富的内容,简练而丰富。

唐诗不仅能提高我的理解能力,还能让我们知道写作文不是写一遍就可以的,应该是三分写,七分改,多少优秀的作文是修改过好多遍,才能够成为佳作的。

通过读唐诗,背唐诗,让我明白,以后,一定在好好的学习古诗。学习古代诗人的刻苦努力、积极向上的精神。努力使自己成为一个对社会,对祖国有用的人才。

篇2:《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zhūyú):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以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篇3:《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独自漂泊在外作异乡之客,每逢佳节到来就便加倍思亲。

遥想家乡的亲人们今天都在登高,遍插茱萸时唯独少我一个亲人。

篇4: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唐代·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译文

一个人独自在他乡作客,每逢节日加倍思念远方的亲人。

遥想兄弟们今日登高望远时,头上插满茱萸只少我一人。

注释

九月九日:即重阳节。古以九为阳数,故曰重阳。忆:想念。山东:王维迁居于蒲县(今山西永济县),在函谷关与华山以东,所以称山东。

异乡:他乡、外乡。为异客:作他乡的客人。

佳节:美好的节日。

登高:古有重阳节登高的风俗。

茱萸:一种香草,即草决明。古时人们认为重阳节插戴茱萸可以避灾克邪。

赏析

王维这首《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诗载于《全唐诗》卷一百二十八。下面是唐代文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刘学锴先生对此诗的赏析。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力量。这种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概括。

“独在异乡为异客”,开篇一句写出了诗人在异乡的孤独之感。诗人在这短短的一句话中用了一个“独”、两个“异”字,可见诗人在外强烈的异地作客之感,在外越是孤独,诗人对家乡亲人的思念之情就越强烈。在当时封建社会里,交通闭塞,人们都过着自给自足的生活,地域之间的往来较少,所以不同地方的人们在风土人情、生活习惯、语言等方面有很大的差异,所以,诗人离开生活多年的家乡到异地生活,自然感到陌生而孤单。诗人平淡地叙述自己身在异乡,但是其中却包含着诗人质朴的`思想感情。

如果说平日里思乡之情可能不是感到那么强烈,那么,诗人“每逢佳节倍思亲”。“佳节”是亲人们团聚的日子,大家在一起畅谈欢笑,而现在呢,诗人只身客居异地,在代表团圆的节日里不禁想到了家乡里的人和事、山和水等诗人在家乡时的美好回忆,种种回忆触发诗人无限的思乡之情,并且越想越思念,以致于一发不可收拾。这句写得自然质朴,如娓娓道来,也写出了许多在外漂泊游子的真切感受,很具有代表性。

前两句,可以说是艺术创作的“直接法”。几乎不经任何迂回,而是直插核心,迅即形成高潮,出现警句。但这种写法往往使后两句难以为继,造成后劲不足。这首诗的后两句,如果顺着“佳节倍思亲”作直线式的延伸,就不免蛇足;转出新意而再形成新的高潮,也很难办到。作者采取另一种方式:紧接着感情的激流,出现一泓微波荡漾的湖面,看似平静,实则更加深沉。

“遥知兄弟登高处”,诗人从直抒胸臆,转笔写到自己对亲人团聚的联想,遥想兄弟们在重阳佳节登上高山,身上插着茱萸,该是多么的快乐。如果诗人单单是想到亲人们的欢乐,倒可以缓解诗人的思乡之情,但是,诗人在最后写到“遍插茱萸少一人”,原来诗人想到的不是欢乐,而是自己没有在家乡和亲人们欢度佳节,所以亲人在插茱萸时也会发现少了一个人,这样亲人们肯定会思念我的。这就曲折有致,出乎常情。而这种出乎常情之处,正是它的深厚处、新警处。杜甫的《月夜》:“遥怜小儿女,未解忆长安”,和这两句异曲同工,而王诗似乎更不着力。

创作背景

此诗是王维十七岁时写下。王维当时独自一人漂泊在洛阳与长安之间,他是蒲州(今山西永济)人,蒲州在华山东面,所以称故乡的兄弟为山东兄弟。

篇5:《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评析

原文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篇6:《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评析

【评析】:

诗写游子思乡怀亲。诗人一开头便紧急切题,写异乡异土生活的孤独凄然,因而时时怀乡思人,遇到佳节良辰,思念倍加。接着诗一跃而写远在家乡的兄弟,按照重阳的风俗而登高时,也在怀念自己。诗意反复跳跃,含蓄深沉,既朴素自然,又曲折有致。“每逢佳节倍思亲”千百年来,成为游子思念的名言,打动多少游子离人之心。

王维是一位早熟的作家,少年时期就创作了不少优秀的诗篇。这首诗就是他十七岁时的作品。和他后来那些富于画意、构图设色非常讲究的山水诗不同,这首抒情小诗写得非常朴素。但千百年来,人们在作客他乡的情况下读这首诗,却都强烈地感受到了它的艺术力量。这种艺术力量,首先来自它的朴质、深厚和高度的艺术概括。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多篇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 (西师版三年级上册)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导入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设计

三年级上册《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实录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案例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两课时教案

《每逢佳节倍思亲》教学设计

每逢佳节倍思亲课文教案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体会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体会.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读书体会(精选6篇)】相关文章:

九月九日艺山东兄弟说课稿2023-01-03

唐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023-12-23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023-08-21

唐诗之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2023-12-22

每逢佳节倍思亲的作文550字2022-11-12

王维诗《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学反思2023-06-25

每逢佳节倍思亲作文600字2022-06-15

三年级语文上《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案2023-08-14

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教材分析2023-10-29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朗读分析2024-04-30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