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我为什么不开微博》有感(合集18篇)由网友“十一啊”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读《我为什么不开微博》有感,方便大家学习。这里给大家推荐分享一些读《我为什么不开微博》有感,供大家参考。
篇1:读《我为什么不开微博》有感
当下最流行的社交网络非微博莫属,无论名人明星,草根百姓,都热衷于玩微博,每天成千上万的消息更新,正在改变我们的生活,乃至整个世界。
著名作家韩寒却一反常态,坚持不开微博。在名为《我为什么不开微博》的文章中描述了他的微博经历,以及想像种种微博上的情况,导致他不开微博的原因,微博所能影响的实在太多。
我是一个微博控,读了这篇文章深有感触。微博不好吗?并不是,只是微博太好,也太过于方便。微博140字的限制远比起普通博客漫无篇幅直接得多,谁高兴写1400字呢?
同很多人一样,有了微博之后每天总要看看多少关注,多少粉丝,每天有怎样的评论和转发,生活的牵挂多了,有时候也为许多并不悦耳的声音所困扰,每写一条新微博,心里也关心会有多少人留意,会不会有人转发,生活揪心的事多了。
微博一个十分重要的功能,便是申诉的信息传播能力,不论是互联网还是整个社会,也是极大的进步。但又是这个原因,太过省事S并非绝对好事,正如韩寒所说:“知道得更多了,但却没有追踪报道,上午的事下午就得靠搜索才能找着了”。就这样,仿佛世界的'步伐也在加快。
以往翻天覆地找寻的小小消息,也被微博所彻底改变,只要合自己胃口的,就尽管关注,关注的人中,总有充足的资讯满足自我,但我感觉我们被困在了这个小圈子里,在这一片小圈子中,彼此互相影响。
微博便是一个窗口,方便我们了解,接触,甚至改变这个世界,这个窗口让我们看到外面世界的美好,也总让我抱怨自己世界太过于糟糕,世界在加快,我们的生活节奏也在不知不觉地加快,真的很想停一停,再用心读几篇文章,我们能所看到的世界也并不全面。
“这个世界更新得越来越快,你都来不及下载”
篇2: 读《为学》有感
昨天我看了清朝作者彭端淑写的一篇文言文――《为学》。
文言文注解,我明白了这篇文章的主要内容,作者通过两个和尚去海南的故事,用简练的语言为我们阐述了“是上无难事,只要肯登攀”。
当我明白了这个道理以后,我想到了现实社会,我觉得彭端淑的语言是极赋有哲理性的,并且他所阐述的事理完全是当今社会的一个缩影。 正如文中开头所讲:“天下事有难易呼了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呼?学之,则难者亦难矣。不学易者则易难矣。”文中说的很对,天下的事有容易和简单之分吗?没有,这正如作者所说:只要去做,难事也会变简单;而不去做,简单的也会边难,就如文中的那两个和尚;富和尚随有财富,却没有志向,而穷和尚随穷,但有远志,有信心。就平这两样,他达到了他最后的目的,以至于最后“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的结果。
由两个和尚的故事,我终于明白了有心者事竞成的作风。真的,人各立志,每人都能成功吗?不是由古到今,每一个干部都立志,都宣称自己要成为为人民服务的好干部,可做到的又有几个呢?当他们登上官位时,就志呼所以,贪赃枉法,以至于最后使国家受损失,使人民受害,连自己也不能堂堂正正做人,为什么呢?因为他们只是空怀大志,并没有付诸行为,所以他们根本不可能有什么作为。
比如我身边有一些同学,他们的父母给他们创造了良好的生活环境,和学习条件,而他们呢?却不知父母的苦心,看到这些好条件,就不在认真学习了,而是一天乐不思蜀的玩着。他们并不是没有志向,而只是对现实状况感到满足,所以就忘记了自己的行动。 人们常说:“寒门出才子”。由此可见,人生立志,要想有所作为,就必须向穷和尚那样,有所想必有所做才行。否则就会一事无成。
篇3: 读《为学》有感
读了此文,给了我很大鼓舞,此文短小精悍,文中寓以深刻的道理。
文中讲:“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的确,天下事有难易之分。但为何不从另外一个角度去看?题有难易,只要去做,去钻研,难道还怕不能攻破;事有难易,为何别人做起来能轻轻松松?别人做得到的我们难道就做不到吗?俗话说,“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我相信世上没有做不到的事。
“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穷者至焉。人之立志,顾不如蜀鄙之僧哉?”是啊,难道我们就比不上一个穷和尚?和尚立志南海一游,能达到自己的目的,那我们也能。你立下志,去实现自己的愿望,认认真真去上学,踏踏实实去做事,还怕学不到,做不到,实现不了的吗?回顾一下,爱迪生当初不也是靠拣破烂儿度日吗?童第周不是被认为“低能儿”的吗?那他们为什么能成为伟大的发明家?还有蒸汽机的发明者瓦特,引力发现者牛顿……,他们做为一代科学家,为何能创一代佳绩?难道他们高智能吗?那童第周呢?他们就是靠着这种刻苦钻研,吃苦耐劳,勇于拼搏的精神去创造去争取的。他们为何能人穷志不穷?他们为何能踏踏实实去实践?我们为何不能呢?他们是人,我们也是人。难道我们不及他们吗?不,上天赐于我们的是平等的,只要我们自己去开拓,去奋斗,就能取得辉煌。
话虽如此,但实际生活中有多少人这样踏踏实实去做?又有多少好高骛远之徒去盲目追求?人不能没有志向,但立志也不能只说不做,譬如我自己吧,我曾有自己的追求和理想,也曾立过志,写过规章制度,
也曾为自己立过行为规范。但写归写,说归说,做起来真是千难万苦。唉,放弃吧,反正有下一次。我想许多朋友也曾有像我一样的思想历程吧,其实这是我们自己在给自己做伪装,在伪装我们那一颗虚伪的心,在尽力挽回我们所谓的“面子”。让我们真实面对现实吧,事在人为。
有句诗说“莫问辛劳有多少,耕耘自得新收获”。是啊,何必去管那些付出。让我说,事还是在人为,让我们这些得过且的朋友摘下这虚荣心所拼凑成的面具,丢掉我们我们所谓的“面子”,去树立自己的理想,去开辟一片属于自己的蓝天吧!
篇4: 读《为学》有感
读过彭端淑《为学》,大家多会对富僧大加批评,诚然,富僧拥有雄厚的物质基础,而没能到南海,这确实是应该大加斥责的。但是,大家多忽视了另一方面,那就是富僧听到贫僧由南海回来之后,脸上显出的“惭色”。仅此一点,笔者认为也是值得赞许的,因为能显出“惭色”,就说明他有了悔意,他的“惭色”至少会成为他尔后实现理想的一种动力。
在人生的道路上,谁能不办错一两件事?重要的是做错之后如何对待,一个人如果能在做错之后显出“惭色”,那就说明他已经认错了,并可能在此之后有悔改。
展开历史的画卷,让我们看一看那些没有实现理想于惭愧之后奋发有为的人,是如何面对失败与挫折的。我国古代文学家苏洵,他举进士不中,有“惭色”烧尽以前所写之文,闭户苦读,通读六经、百家之说,终于成为著名的文学家。异邦音乐大师贝多芬,32岁时突然耳聋了。当时他心情痛苦绝望之极,甚至一度闪过自杀的念头,有“惭色”后并没自杀,反而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最后一部杰作――《第九交响曲》是在他的听觉完全丧失后完成的。
再拿我们当代的'事例来说吧,当代保尔――张海迪,在医院工作时,有人拿着一瓶贴着外文商标的西药,求她翻译。这时她并不懂外文,因而她只好惭愧地摇摇头,而就在这以后,她立志要学好外语,终于掌握了几门外国语言。……
从以上事例中,我们可以看出失败和挫折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在失败中永不爬起。一次失败,只不过是多了一次更好地反省自己,从而更好地认识自己、认识生活的艰辛的机会。然后,求索、奋斗,开发潜能,激发勇气,磨练意志创造出难以想象的奇迹。不要在乎别人的嘲笑与讽刺,你应爬起来,在别人的取笑中开拓你的路。
在我们学习中,由于各种原因而遭挫,有的人便灰心丧气萎靡不振,甚至麻木不仁。还有的在失败面前并没有失望,在显出“惭色”以后,能够总结经验和教训,勇往直前,鼓足勇气努力学习,并取得了好成绩。
前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的环境中能够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90年代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就没有吗?
篇5: 读《为学》有感
读完了《为学》,我懂得了一个道理:有志者事竟成。
天下的道理就是这样,事在人为。光坐在那嘟嘟哝哝的抱怨世事艰险是没用的,除了多浪费时间和造成对事实的曲解以外,没有任何意义。但是只要你动手去做,事情就不一样了。用心了,努力了,再难的事情自然也就迎刃而解。
你看《为学》里,西蜀一贫一富两个僧人,富僧只会空想,空想着买条船去南海,可是拖了好几年,光是嘴上说说,没有任何实际行动,而那个贫僧却立刻去实现自己的愿望,带着一个瓶,一个钵,凭借自己的坚强意志和要实现愿望的决心,终于到达了南海。
这个事实说明了:一个人有自己的志向,但却无实际行动,结果就会像那个富僧一样,落到了一个可笑又可悲的下场。
很多的人,就是顾忌这个,顾忌那个,最后白白的把自己的青春年华全都浪费在毫无意义的担心害怕上,到那时,想要后悔,已经来不及了。
一生在忧愁痛苦和后悔自责中度过。这样的人生是不是很乏味呢?
这种人就远远不如那些有实际行动的人了。他们会去看现实,会去实现看似高不可攀的愿望,跌倒了,爬起来;失败了,再奋斗。古人云:s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只要我们做那个“有心人”就一定会取得辉煌的成就的。
有志者事竟成。让我们为了理想而奋斗,而努力吧!
篇6: 读《为学》有感
“学生在哪里?学生去哪里?学生怎么去?……”这一连串的问题深深得吸引我,寒假里踹着工作室“每月发文”的任务,说实话有压力才有阅读的动力,断断续续的品读完了《为学而教:沈百军教数学》一书,对他的敬佩之情油然而生,敬佩于他对数学教育的执着,敬佩于他对数学课堂的践行,更敬佩于他对自我的超越……
一、内容简介
(一)作者介绍
沈百军,1969年出生,浙江余姚人,研究生学历,中学高级教师,浙江省著名特级教师,宁波市鄞州区东裕小学校长,宁波大学兼职教授。十余年坚持在一线上课和教学研究,积极倡导“以人为本”的教育思想,努力探索开放式、活动化的数学课堂教学,形成了“开放、灵动、大气、厚重”的教学风格,深受学生的喜欢。曾应邀到北京、四川、江苏等地上示范课和讲座,先后执教公开观摩课60多节,作学术专题报告百余场,发表文章40余篇,出版专著1部,主编、参编了多部教学设计和教学辅导用书。
(二)内容介绍
本书记录了作者十多年小学数学教学实践与思考:第一部分是个人的成长经历,介绍了自己从一个不称职的小学数学教师到特级教师的不一般的人生历程;第二部分是对课堂教学的思考,通过大量的课堂案例表达了我对学生、教材和小学数学课堂的所思所想,提出了如何上好小学数学课的个人见解;第三部分是十二个能代表我教学风格的实践课例并邀请了十二位名特优教师作点评。全书以全新的教学角度,诠释小学数学教学的全新模式,并展示了独特的教学结构与教学内容的处理方式。本书文风清新,内容丰富,很有借鉴价值。
二、精彩分享
第一章节:成长历程
片段一:接任“差班”故事
书中说到,从教师到图书管理员,再从图书管理员到教师,任教21个数学成绩比较差的学生组成“临时班级”.人生如同牌局。顺境不骄,逆境不馁,坦然面对,从容处置,方能跨越生活的坎坷,获得心灵的慰藉,享受生命的高贵。很多教师因为带好班而成名,他却因为带一个最薄弱的班级而使自己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站稳了脚跟。总结为:一是他说更加了解小学生尤其是基础薄弱、智力一般的孩子是如何学习数学的,能从学生学的需要出发来思考教学;二是他说在尝试中积累了很多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方面的方法,也锤炼自己克服急躁情绪、善待学生的品性。
片段二:评上“特级”之后
书中说到,20xx年评上特级到20xx年,他依然坚持在一线上课,和一批志同道合的老师们组成一个以万里小学数学骨干教师为主体的团队,共同实践研究,共同发展成长。主要收获了:一是把一个班级从一年级一直带到六年级毕业。坚守一个信念――把数学课变得简单好玩,让学生感兴趣、能学会……;二是开展了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开发和使用的行动研究。坚定一个目的――探索有利于教师教、学生学的教材使用方法,并最终促进学生和教师双主体的可持续发展……;三是指导和帮助青年教师成长。坚持一个心态――心境善,事事皆善, 心境美,事事皆美……
第二章节:教学思考
片段一:走进学生
书中提到,如何走进学生?大致分为三个维度:一是课前了解,正确把握教学起点;课中了解,及时调整方案(介绍了课中了解学生起点的两种基本方法:问题交流和尝试解决新问题);课后反思,不断积累教学经验。多数课堂三个环节足矣,分别是导入、探究、练习――导入“简约”而“有趣”,探究“缓慢”而“透彻”,练习“精炼”而“灵活”
片段二:跳出教材
书中提到,教材不是揭示知识、告诉结果,更是赋予方法、体验过程、启迪思维。第一维度阐述:教材不只是一个例子(教材四大功能:教材是最基础的课程资源、教材是教学活动设计的指南、教材是学生数学学习的范本、教材还是数学文化传承的主要载体);第二维度阐述:教材不可不尊重(如何研读教材?一是以系统联系的视角,研读整套数学教材、二是以目标定位为导向,研读整册教材、三是以目标量化为手段,读出单元教材的整体目标与内涵、四是以学生学习需要目标,研读课时教材)
三、读后反思
1.阅读是成长之“道”
教师通常是从模仿上课开始走上教学之路,慢慢地从教学走上研究之道,名师成长之道亦是如此。首先,书中介绍了他的成长三部曲:入职学习期――坚持才能穿越;高速发展期――学习改变人生;平稳前行期――心态决定命运。
我们要剖析自己专业所处的阶段,即:新手、高级新手、胜手、熟练、专家。我也试图问自己如今处于哪个阶段?就具体教师个人而言,也许能够经历五个阶段,成为专家教师;也许只能停留于某一个较初级阶段而结束教学生涯。这或许就是我们每位教师要面对的专业发展“瓶颈”吧!
其次,成长需要专业研究离不开阅读与写作。他以三次学习从学生走向导师,他以四本书(即参与编写《课堂教学生活化的实践与探索》、《新题在线小学新题》、参与撰写样稿《新课标新教案小学数学》、合编《新课标小学数学教学论文撰写与举例》)从理论走向实践,他从三级跳从普通教师到特级教师。回想我们的团队,每月一次的读书笔记,参与微信编辑发文,参与拓展性课题的研究,参与教辅资料的编写等等,我们的学员在兰特的指导下,不也是围绕着这几件事去努力呀!心里倍感踏实、欣慰!
2.反思是教学之“法”
于漪老师曾说:今天的反思是为了明天的教学。教师应该反思什么?一是我的教学设计为什么与学生的实际不吻合,问题出在哪里?二是为什么我的问题学生很难回答,是问题本身过难,还是问题的表述不适合学生?三是今天学生意外的表现事先为什么没有想到?今后如何弥补?
3.实践是课堂之“路”
反复拜读沈百军老师的十二节课例,犹如春风拂面,豁然开朗。每节课例遵循简约的风格,他的教学内容十分简约并不简单,但却很充实,能抓住本质内容,重组教材,同时巧用素材,做到一材多用,一境多回,使学习材料与情境中发挥出极致的作用。如“握手的学问”、“交换律”、“分数的意义”、“可能性”等教学案例都充分体现了简约这一风格。
“道可道,非常道”.只有不断的思考与实践,将束缚自我发展的原因去掉,才能破茧而出,走上一条成长之路。
篇7: 读《为学》有感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面对的事物越来越多元化,每一种事物都存在着多样的情形,所以埃里希・弗洛姆(美籍德国社会心理学家)在《逃避自由》中提到,现在困扰着人们的不是缺乏机会,而是机会越来越多,令人眼花缭乱。在日常生活中,选择的难度是越来越大,选择带来的困扰越来越多。
选择之难在于不愿轻装简从
在这复杂的世界中,面对着繁琐的事物,该如何取舍,一直是个值得探讨的问题。我们买个手机,没有经过一阵比较筛选是绝对不会下手的,其实在手机产品比较成熟的今天,同价位的手机在性能上差距并不大,最终结果是我们经过长时间选定的手机并不比之前备选的其他手机多出什么功能,即使是多出的一些高科技也是日常根本不用的,而且还带来了高成本。前年,伯父查出肺癌晚期住进了医院,堂弟在经营5家粉店、 家米粉加工厂,还兼顾着供水加压泵的销售、安装。每次去看伯父,他都抱怨堂弟很忙,去年年初他说我看他的次数都比堂弟还多。这话深深刺痛了堂弟的心,堂弟立即把手中的业务分包出去,陪伴伯父走过了人生最后一个时段,让伯父在癌症的痛苦中享受着亲情的温馨,在去年夏天安详地离开。对于孩子,我爱人让他学画画、英语、珠心算、跆拳道等等,希望能发掘他在某个项目中可能迸发出的天赋,上周孩子偷偷跟我说:“我不喜欢周三”,我问:“为什么”,他说:“因为要上跆拳道”。每天赶场送这个那个班,体验了一大堆活动,没有发现什么天赋,只知道他不喜欢跆拳道。可以说这种傻瓜游戏得不偿失,但我们都很喜欢玩,说服不了爱人就还得送。也只能希望孩子能表现出某种天分,卸下其他包袱,轻装简从走接下来的路。
选择之难在于不愿全力以赴
很多时候,我们在成长的路上有明确的目标,但我们的选择却不坚定,归根结底就是不愿全力以赴。高三那年,我们的物理老师多次提醒“现有的成绩只代表过去,从现在开始心无杂念、全力以赴,肯定是可以冲上来的”。但又有多少人能做到?身边的同学,大多都在为自己留后路,有的想着考不上大学就补习的(我就是其中一个),有的想着考不上本科就读专科,还有的想着可以继承家业,无所谓考上还是考不上。高三了大家都努力了,但远远不够努力,最后绝大多数人都没有获得更好的成绩。但有 名同学却做到了全力以赴,高三开学第一次模拟考他仅排班上79名,但他不给自己留后路,他告诉家人考不上本科就把他的名字在族谱中移除,他暂停自己喜爱的篮球、象棋等课外活动,不留余力全身心投入学习,最终高考成绩排在班上第 名,考上了哈尔滨工业大学。此时,我想起了项羽的“破釜沉舟”,他在军队过了漳河后,立即派人“皆沉船、破釜甑、烧庐舍”,且仅“持三日粮”,全军只有打败秦军才有生路,这被逼迫的全力以赴,是项羽的军队取得九战九胜战绩最主要的因素。而现实生活中,我们更愿意竭力为自己保留各种选择余地,我们往往认识不到,无论做什么事,保留的余地越多,我们的努力常常也随之衰减。
选择之难在于总是瞻前顾后
很多人认为在繁杂的事物中做选择难,但二选一就简单了。其实不然,就像“布里丹之驴”,它在两堆等分量等质量的干草中间,因为不能对究竟该吃哪一堆干草作出任何理性的决定而饿死。就是这头傻驴在二选一的时候卡壳了。虽然这个故事是编出来的,但这种现象在现实中却不少。二选一时,两者差异差距较大时容易做选择;两者在功能、特征等各个属性都相近时,也就是说两者对选择人的吸引力相当时,往往最难取舍。在这种情形下,我们总会瞻前顾后、左比右比,导致选择时间过长,也会因为自己的犹豫不决带来损失。前,我中考成绩还可以,在县城最好的两所高中之间要做选择,家人把两所学校做了详细的比较,甚至还到学校周边实地考察,包括教室、食堂、开水供应等与学习有关或关系不大的各个方面。家人的时间和精力渐渐被这些事占据,家里小摊的经营受到严重影响。而实际上,家人要寻找的是最合适我学习的地方,全县城的人都知道这两所高中综合水平都差不多,而且我也决定学理科,比较一下理科高考平均分就可以了,何必花 0多天时间做无谓的比较。二选一之难,在生活中最常见的就是如何取舍新欢和旧爱,当你对两者都怀爱意,那是最痛苦的事情,不管选了谁,你都会觉得痛心,此时还瞻前顾后,不果断、不抉择,必将带来更大的焦虑。
在生活中每一次选择都不容易,但解决选择困扰的方法有很多。我认为,最有效的就是学会抓住主要矛盾,这就需要我们加强日常积累,加强学习、不断实践,以实事求是为遵循,正确认识事物的客观规律和自身需求,选择就不会那么难。进一步思考,如何做出正确的选择,则还需要我们充分认识事物的发展性,要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把自身需求与事物的客观规律相结合,保证选择的方向与时俱进,这样才能做出更好的选择。
篇8: 读《为学》有感
我很荣幸读到彭端淑的作品《为学》。故事里讲了富僧对贫僧的嘲笑,我们大家只会对他批评,然而大家都忽视了他的惭色。当贫僧从南海回来对富僧说到过南海的事,他有惭色,这说明了他有悔改之意,这是该赞扬的。
《为学》,我一看便像磁铁似的深深地吸引了我,看了后,我深受教育。愧为立志之始,志为行动之先。因未实现理想,于惭愧之际立志奋发,而获得成功者,大有人在。
无论中国还是外国,无论当代还是现代,都举不胜举。让我们谈谈当代吧!当代保尔,张海迪,她躺在病床上,别的病人拿了瓶药递到她眼前,问她瓶纸上的英文讲什么,可她摇了摇头,觉得很惭愧。从此,她并没有自暴自弃,而是激发了她的自信心,使她更努力学习。终于功夫不负有心人,张海迪学会了多种外国语言。
每个人以及每个人做的每件事都不是十全十美的,总会有缺陷或失败的。有些人失败了一两次,就失去了自信心,就垂头丧气。失败乃是成功之母,对一些有自信的人来说,这样的一两次失败,是他们对成功的补充,给他们多了一次成功的经验,这样的失败,使人们对希望和挫折多了一份自信。失败了,有惭愧之意是可贵的,这样使思索、奋斗努力的力量包围着全身,激发信心,变压力为动力,继续前进,让我们把事情做得更好!
我们作为21世纪的青年们,做错了事,可贵的是爬起来,有悔改之意,重新改正错误;可怕的是不会改,不肯改,越陷越深,甚至跌进万丈深渊!我们有错就改,难道不能做到吗?我们是新世纪的接班人,让我们用科学技术建设新中国吧!
知错而愧,以愧促行,能如此,何事不成焉?
学了《为学》,真是发人深思,使我受益匪浅!
篇9:读《为学》有感
读《为学》有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矣,不为,则易者亦难矣。人之为学有难易乎?学之,则难者亦易矣;不学,则易者亦难矣。”这是清代彭端淑说的,有错吗?
读了《为学》,我心里就感到隐隐作痛,夜不能眠,它令我脸发烧,心作痛,所以我内心很不平静,心中的涟漪不断荡漾,我不得不暗暗地责问自己:进了初中后,你究竟在赶什么了?
可能是升中考吧!升中考的失败对我的打击实在太大,太大了!升中考的失败使我遭受到许多的白眼,许多的指责。这都足以令我陷入万丈深渊,不能自拔。我对学习失去信心,直到在暑假姐姐引导我学会了《为学》一课后,我对学习有了希望,对生活也有了希望。现在老师让我真正领会到当中《为学》一课的奥秘了。
这《为学》使我看到以前的我:成绩差,总为自己寻找一些客观的原因(藉口),说什么“我很笨”呀、“我基础不好”呀,“试题太差”呀之类的话。殊不知:为了学习知识,搞好成绩,我付出过努力吗?付出过多少艰辛劳动,我又有没有改进学习的方法?我“学之”了吗?我“为之”了吗?
论条件,我会比文中的“穷和尚”差吗?他几乎三餐温饱的问题也解决不了,但他仅靠他双脚,只是去几千里外的南海,意料之外的是,他竟到达了目的地。他靠得是什么?靠得是他对理想的追求,以及对为现实理想而付诸行动的毅力。伟大的音乐家贝多芬,三十二岁突然耳聋了,当时的他心情痛苦之极了,但他就是靠着他对音乐的那种追求,以惊人的'勇气和毅力克服了困难,创下了一部惊世之作----《第九交响乐曲》。这说明了什么?
论天资,不可否认,我们的同学有的天资较差,反应迟钝,这样是不是意味着搞不好学习呢?伟大发明家爱迪生小时侯就是又聋又哑,被人称为“笨蛋”。也许当时他真是十分笨,可是他“笨鸟先飞”,终于靠自己的勤奋刻苦,成为世界闻名的“发明大王”。可见,“笨”并不是借口,并不可怕,可怕的是由于“笨”而止步不前。“不学”“不为”,又怎能搞好学习呢?
学过《为学》,我如梦初醒,后悔莫及。前人在逆境中,在艰苦环境中能有这样远大的理想和抱负,我们在二十一世纪的青少年在这样好的条件下,难道没有了吗?
温小红 指导老师:李建仪
篇10: 读《为学》有感
读《为学》有感
“天下事有难易乎?为之,则难者亦易也;不为,则易者亦难也……”今天学习了《为学》这篇课文,颇有感触。作者的话实在太对了,天底下的事情是有什么难易之分,主要就在于你肯不肯去做。只要做了,再难的事情也会变得容易,反而如果你不做呢?那么再容易的事情就会变很难。所以,我们遇事要肯下手,不要“想”,那样才会有收获。
这篇课文里作者还列举了贫富两个和尚去南海这件事。贫和尚“凭一瓶一钵”就实现了自己的愿望;而富和尚呢?“多年来欲买舟而下”,但到后来还是一场空白。这难道不像我们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事情吗?记得有一次,我和同学在一起写作业,忽然看见书上有一道难题。我皱了皱眉头,心想反正老师又没叫做,就甭管它。可是我同学却两眼发光,就像看到宝贝似的,二话没说立刻在草稿纸上算了起来。没过多久,就做出来了。我顿时觉得十分惭愧……中国作文网
像这样的例子还有很多,比如我们做数学方程组吧。有些方程组看起来很长一串,数字也复里复杂的。多数同学要么就把它们丢到一边,要么就乱做。可是只要你认真地去思考,善于发现规律,这些方程其实都很简单。
“想”和“做”,就只有一步之遥,轻轻一跃就可以实现。但为什么人们却老爱空想呢?难道“人之立志”真的不如“蜀鄙之僧哉”?不,不是的',而是因为“懒惰”这个坏东西在作怪。它催使人们放下手中的工作,尽情享受。这是很舒服,但到后来你肯定会一事无成。所以,我呼吁人们一定要战胜自己的惰性,用你的双手,开拓未来,不断创新。成功永远属于勤劳的人!关
篇11: 读考博与读博有感
关于读考博与读博有感
回首往事,现在距离我考博已经有一年多的时间,在网上和广大博友的交流的过程中,让我不断的回忆起我当初考博的经历,由于我是毕业,那时的很多高校还是春季、秋季两个季度招生,比如上海交大是11月考试,春秋两季自由选择入学,使得我们有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参加博士入学考试,而不会面对考博和就业的双重选择,在到年底,各大招聘会开始的时候,我已经收到了上海交大的录取通知书。这样让我对于未来的抉择相对要简单一些,其实是否考博不能一概而论,对于考研我认为是没有任何疑义的,由于连续几年的大幅度扩招,大学的普及率已经很高,对于大学生就业带来的具体的压力,考研通过几年的继续深造,给自己一个较高的起点和基础,在此基础之上再加上个人的努力和奋斗,对于个人的发展是非常有帮助的!而对于考博则是值得商榷的,不同性格、不同追求、不通见解的人有着不同的选择,没有对和错之分、好与不好之分!
选择一条适合自己的路,坚决的走下去。走通、走好,前途都是光明的!对于国内的科研水平大家也了解了很多,也并不能说国内的名牌学校就比重点、一般的学校能够好到那里去,只是在大家不是很熟悉的情况下,想象的要好的多!想象为虚,经历为实!所以说大家如果有机会的话,有可能的话,还是选择出国读博,如果你有过在国内读博,再到国外读后的打算的话,最好早早的放弃,尽早的选择出国读博,因为等到出国读后的时候代价就太大了,1、国内高校的职位早早已经占满2、读后的工资的和读博的水平相当多不了多少3、年龄已经很大。对于上述的观点也许有人会有不同的观点,有机会大家可以一起讨论讨论!毕竟读书读多了,大家的想法,对未来的思考也会多了很多,建立一个平台让大家把自己心中的'想法和感受说出来,我想至少可以缓解一下大家郁闷的读博心情把!或者、可能明天博士自杀的会少些,其实大家的经历都是相似的,大家如果能够多畅所欲言,多沟通,我想类似的悲剧发生的会少些的,毕竟生活还是美好的,工作也是活,读博也是活,只是口袋的钱少了些而已,可是我们可以自己安慰自己,至少我们还有假期,至少还有自己可以充分支配的时间……至少大家都可以找到一些自己阿Q的理由。自己心理满足一下就可以了!!没有什么大不了的!!
也许我上面的一些感慨会让一些博士们感到共鸣,或许我们这些感慨,让那些准备考博而心神不定的朋友们心理至少清晰一些,或许我上面的也就是自己的感受,废话一堆罢了。
篇12:观pis微博后有感
观pis微博后有感
第二次看完了pis的微博,他做错了许多事,他不会做人,他现在被无数人围攻,这些都是事实。第一他绝对是个好人,其次他其实挺不容易,从他博文中的话我看到他的性格确实很多方面是有缺陷的,所以他的事不能用一个平常人的角度去衡量。所有炮轰他的人大多用平常人的眼光去衡量他的一生,更有性格某种程度上高于平常的人也用自己的眼光衡量了pis的一些行为,典型的就是dc这个内心强大,性格开朗,处事老练的人。
我能看懂pis写的博文是因为他的这种性格有自己的影子。我就是一个性格某几个方面有缺陷的人,这几方面的缺陷对自己的.生活一直造成着困扰,但还好这几年缺陷呈慢慢修正的趋势。几天前,自己清理了一下qq好友,现在qq一共32人。原因有的因为不怎么联系关系太淡,有的因为生活在自己的身边关系太近,有的人自己不想再继续保持联系等等吧。最终的目的就是我写一些文章发一些动态时不用顾忌太多,想的太多,避免一些麻烦。脱离了现实生活自己可以在qq中能够轻松,自由,纯净,温润。
又一天过去了,自己的生日快到了,也所剩无几了,好快啊。昨晚没睡好,愿今晚睡的好一点,抓紧时间上床吧。
篇13:读《微习惯》有感
文 / 李 翔
微习惯,顾名思义,微小的习惯,要微小到让人发笑,不假思索就可以完成,这样人即使在体力不支、精神状态不佳的情况下仍然可以完成,这样循序渐近的养成习惯,慢慢促使大脑皮层改变,进而精进某一领域。
习惯的养成本质是自己的元认知能力(即不断认识事物、不断纠错的能力),去引导、驾驭自己情绪和本能这两匹马的过程,重复的多了,这两匹马就被驯服,人做出决策就能流畅自如,不在感到痛苦,不在犹豫不决。
大脑最抗拒的就是一下子做出巨大的改变,而细小轻微的量变是符合人性、符合大脑的运作规律的,长久以往,在方向正确的前提下,量变导致好的质变,而好的质变又强化、加深了人的兴趣和能力、这就是复利效应。新得的的东西有反过来加强原来的东西,滚雪球般让人不断进步着。
完成微习惯的过程,往往会有主动超量和习惯跟环境的联系不断增多的情况发生,这些就是习惯发生的惊喜,这些惊喜同时又是意料之中的。
微习惯充分利用了牛顿第一定律,即物体在不受外力的作用下保持匀速或静止状态,每天做一个俯卧撑,大脑在完成的过程中很容易想:“既然做了,多做几个吧。”这样就充分利用了运动的惯性,绕过了大脑不容易改变的障碍。而且做的过程,行为又会带动想法,让你灵感不断涌出。
从现在开始,结合自己的认知程度和技能水平,定下一些合理、有用且积极的微习惯吧。比如:
1.每天写作50字
2.每天记忆5个英语单词
3.每天5个俯卧撑
4.每天5个考试的知识点
5.每天站桩1分钟
…………
微习惯运作的规律是动用最少的意志力,帮助迈出一小步,而不是靠让人打鸡血般的伟大动力,动力固然非常重要,而是我们要养成好习惯,达到质的飞跃,不能依靠动力,因为动力的本质是感觉,受很多外部因素影响,飘忽不定,如荷尔蒙飙升,电影小说的刺激或是看到别人的成就而心生憧憬。这些都不足以构成我们执行力的坚固的基石,执行力必须要有微小清晰的步骤构成,一个个接地气的流程,承接着我们行动。微习惯的'机理认为人每天进步一点点比一次走一大步更有意义,更符合事物发展规律和人性。
世界上大多数的事情,瞄准一个方向不断的做下去,都会产生惊人的效果,达到量变到质变的飞跃,这其中有个重要的定理在发挥作用,就是我们耳熟能详到复利效应,股神巴菲特凭借复利效应,积累了巨大的财富。
这么简单的道理,浅显易懂,为什么大部分人做不到么?关键是看不到长期和短期的辩证统一的关系,急功近利的重视短期的波动,而忽视长期的变化。
资本市场,如果注意一天的变化,会看到几十点的波动;如果注意一个周的变化,看到几百点的波动;如果注意一年的波动,会看到上千点的波动。
观察世界,短到数天的视野,会感觉信息爆炸和时尚潮流充斥在周围;数年的视野,会看到一个完整经济周期的循环、人们观念思想的变化;视野拉长到几十年,会看到行业兴衰变更和人口增长消亡;拉长到几百年,会看到国家的兴衰荣辱、文明的演变、世界战争与和平的交替进行;再拉长到上千年,会看到地理、气候的稳定、生物的进化。
量变是质变的前提和基础,哲学上一个颠扑不破的真理,告诉我们做事要坚持,似乎没有什么了不起,细细把玩、考究会发现,这个定理对于我们观察事物、认识事物,打磨自己价值观具有重大意义。道家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以及复利效应都有异曲同工之妙。在事物没有达到质变之前就放弃,失去的不仅仅是沉没成本,还有认识、改造世界最锐利的武器DD耐心。失去了它,就失去了时间这个最重要的朋友,存在于变幻莫测的空间会让你无所适从,因为你踏在时间的洪流中从未感到过成功。
- END -
篇14:读“绝代芳华”博文有感
七月十二日上午十点三十三分,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的薛志芳校长(网名绝代芳华)在他的校讯通博客中撰写了一篇博文《行走,总能遭遇风景》的博文,介绍了我和他的交往历程,并着重对我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学校坚持写博、迅速成长、并带领学生一起读书的行为表示赞赏,来激励自己身边的同行。
读完薛校长的这篇博文,我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其实,我没有薛校长写得那么优秀,不会抽烟、不会喝酒、不会打牌的我只是在空闲的时间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独处的我喜欢阅读教育名著,喜欢给自己班的学生写教育日记,喜欢上网浏览一些博友的优秀文章,喜欢登陆《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的网站静静地欣赏上面的优秀文章,也渐渐地把自己的想法输入电脑,上传博客,渐渐地,我的博文越来越多,博客的人气也越来越旺,网上的博友也越来越多,我浅浅地开始融入校讯通这个成长的共同体,和博友们一起在写博的路上寻找美丽的风景。
朱永新老师曾经这样说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成长共同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三驾马车。”而我建立博客两年多来,不仅阅读了《构筑合宜的大脑》、《静悄悄的革命》、《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给教师的建议》等中外教育著作,还在自己的校讯通博客中撰写了266篇博文,其中一些博文还被团中央主管的《少年儿童研究》、省教育厅主管的《教育时报》、市教育局主管的《焦作教育研究》、《焦作新教育实验简报》采用,而且在校讯通这个专业成长的共同体中,在自己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迅速成长的同时,也得到了校讯通第208期教师博腕儿、校讯通第六届、第七届书香班级评选启明星奖、第115期博谈客论状元文等额外的奖赏,自己的博文《让生命盈满书香》还入选河南省校信通科技有限公司编撰的《阅读的力量》一书。
薛校长在他的博文最后写道:“只要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坚持行走,总能够遭遇美丽的风景”。薛校长、这篇博文、这句话像一个识别千里马的伯乐一样,给予了我极大的自信,激励着我像一个永远向前的.行者,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执著前行,用自己的坚持和信念去寻找更多美丽的风景……
附录――薛志芳校长的博文
行走,总能遭遇风景
看到了武陟县嘉应观乡二铺营中心小学李之梅老师在他的校讯通博客上写的《写博路上的第一个“庆典”――写给裴璞同学的教育日记》(7月11日)一文,我深受感动,颇有感慨,也很受启发。
李之梅老师虽与我只有一面之交,但我可以说我们是非常的熟悉,可谓是神教已久,我对他也是十分的关注。他对于我们的新教育――往大处讲,从情怀上说,是对于我们的教育情有独钟,十分的痴迷。他带领他的学生,一个人独自的一路走来,从乡里的典型发言,到县里的经验介绍;从一篇篇博客的被“”,到书香班级的参与获奖;从自己的文章被《教育时报》刊登,到这篇博客里又提及的师生的作品被同时发表在市教育局教科所主办的《焦作教育研究》上,我觉得之梅老弟的路子走的很正点,步子迈得很扎实,下的功夫很深很细致,读书,写作,收集……自然,收获也应该说是满满的。这是他应得的,也是他和他的孩子们的自豪!我祝贺他。
其实,可能很多人并不在意之梅的这些收获。当然,很多人未必没有像之梅老弟一样的才气。但他们之所以没有取得像之梅老弟一样的成绩和成就,我敢肯定的说,他们缺少的是像之梅老弟一样的真诚和信念和信仰和行动和努力和勤奋以及由此而诞生的智慧和进步和成长和发展。
真的,很多人看不到风景,或者说是不能看到更多更精彩的风景,到不是因为世界上没有风景,也不是他们的眼睛有什么问题,而是因为他们没有去行走,或者只是在自家的小院子里或小院子的周围转悠。他们没能走出自己的世界,他们不是真正的在做行者!
我想,似之梅老弟者:行走,总能见到风景!
写下以上这些文字,一则以祝贺之梅老师的又一收获,二则为之梅送上我真诚的喜悦,以表达我的一点惺惺相惜之情,并激励我身边所有的同行。
篇15: 读《博光雅华》有感
20xx年12月我正式加入天心天思,来到这个公司的第一天,就让我感受到了这家公司的“家文化”,在这里,我没有新来乍到的尴尬,也没有来到一个新行业的不适应。从接触公司简报开始,我一直在跟城市相关领导介绍说:“我们公司的发展也成为了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的MBA/EMBA案例”,但是,我却一直没有闲下来学习这本“教科书”,这次读完整本案例之后,心中顿时升起一股英雄舍我其谁的澎湃。
八个案例给了我一笔巨大的精神财富,在学习的过程中,我就像在用化功大法去化这些案例里面的主人翁,他们的情怀、善良、坚持、热情、梦想、企业家精神就像给我了一剂强力针,让我在佩服他们的同时也在自体裁衣,我在思考,我和他们这些企业家的差距究竟在哪儿?为什么我在这个年龄还仅仅处于这样的一个阶段?是我不够努力?还是我不够坚持?再三思索之后,我发现,我缺乏的是一种情怀,一种创业家破釜沉舟、不顾个人得失,为了梦想孤注一掷的豪情。
世界上没有一蹴而就的成功,就像案例2中夏总说的:“对那种快速致富、喜欢走捷径的心态,它们是街头智慧。”有时候越想走捷径,路绕得越远,最后达不到目的地,输得越惨。只有坚守住自己的底线,才能往更好的方向发展。这似乎给了我一个未来的发展愿景,让我真的开始沉下心来,战略上放慢节奏,战术上加快成长的步伐。我和案例里面的很多企业家不一样,我没有受过专业系统的高等教育,也没有在职场上经历太多的专业训练,从踏入职场开始,我凭的仅是自己一股不服输,不甘于落人后的信念。曾经的自己从最底层的`销售开始做起,从对销售的一无所知到现在去谈大宗成交客户,一路走来,感悟颇多。我现在仍然记得我的第一份销售工作,一个月没有成功开单,当时的老板对我下了一个评价:你不适合做销售!那个时候的自己也很质疑自己,难道自己真的就不行么?生活所迫,我不能也不允许自己有一丝懈怠,我深信,即使我那时一无所有,我也会用自己的努力去创造到一无所缺!就像案例一中大族集团董事长高云峰所说:只要守住我们最擅长的东西,坚持下去,就必将成为装备制造业弥足珍贵的企业,成为民族发展的脊梁。我虽然没有高总的大格局,但是,我也深信,只要坚持,不断致力于销售行业,我也会成为行业的“打工皇帝”,也能缔造出属于自己的一个璀璨未来。
结合目前的工作,我体悟到我要提升自己的气度,放大自己的格局,不能再以一个“打工者”的心态去工作,我要把这份工作当作是自己人生的一份伟大事业,把我所有的热情和执着融入到工作中,学习案例中的企业家精神,不抛弃不放弃,不以一时得失论成败,只有往下扎根,根扎得越深,最终才能长成参天大树。如果我在以后的谈判中拿出这种企业家精神,每次谈判都拿出一个当局者的亮剑精神,我相信,这才是我取胜的法宝,只有强大自己,才能所向无敌!对于公司来说,如果每一个核心岗位的人都有共同的信仰和情怀,这将是一支无坚不摧的战队,没有什么山头是我们不能攻下的,我们要做的就是把团队配合以及个人作战能力发挥到极致,在这个过程中,不失热情,不动摇信仰,只要相信,就一定会成为现实!如果连梦想都没有,哪里会有实现梦想的可能?
世界上不失千里马,也不缺伯乐,人生最大的幸事就是刚好伯乐和千里马遇见并展开一番伟大的事业,读完《博光雅华》,让我更加深信自己的选择,接下来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强大自己,不断复制,在中国这块土地上,为集团开疆扩土,在这块版图上插上天心天思的旗帜,而我,最终一定会成为一个受人尊重和肯定的将军!
篇16:读博雷家书有感精选500字
在年味飘香的寒假里,同学们有的忘记了学习的紧张,早已放松了心情,好好地享受了一番;有的仍然坚持不懈,没有丝毫的怠慢。当我读完《傅雷家书》后,我也励志要做一个持之以恒,面对困难不屈服,德艺俱备,人格卓越的人。
在《傅雷家书》中令我深受感悟的还是傅雷写给傅聪的家书“长篇累牍的给你写信,不是空唠叨,也不是莫名其妙地说长道短,而是充满哲理的。第一,我的确把你当作一个讨论的艺术品,讨论音乐的对手;第二,我极想激出你一些青年人的感想,让我父亲做一些新鲜的养料,同时也可以间接传布给青年;第三,借通训练你的,不但是文笔,而是你的思想;第四,我想时时刻刻随处给你做个警钟,做面‘忠实的镜子’,不论在做人方面,在生活细节方面,在艺术修养方面,在演奏资态方面。”傅雷通过给儿子不断地写家书并寄给儿子,是想让傅聪明白,不管何时,不管何地,我们都要做一个有尊严,敢于拼搏,无私奉献,人格卓越的优秀的艺术家。从中可看出傅雷的教子有方,对孩子严肃而又真诚。
在生活中,也有很多家长极想让自己的儿女早日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由于迫不及待的想让他们早日成功,早日能获得名气,而不断地给儿女增加负担,正是这一点点的负担,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看似一些又一些微小的任务,却让孩子们失去了学习的信心,甚至失去了生存的希望。而傅雷不是用打骂、不断地给孩子增加负担来培养孩子的,他通过自己不断给孩子写家书来告诫孩子,让孩子在信中感受到浓浓的父爱,让孩子也成为家长们最知心的朋友。
傅雷是家长中的榜样,家长们也应虚心学习傅雷的教育方法,而处于青少年的我们也应该做一个人格卓越,德艺俱备,面对困难不屈的人,同时我们也不能辜负家
篇17:读《资本主义简史》有感:逃不开的时代枷锁
原创: Wing 奇异果说
《资本主义简史》
作者:于尔根・科卡
译者:徐庆
该书讨论了 “资本主义”概念的诞生和各方对其的定义,向我们展示了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揭示了当下资本主义的新特征。
PART 1
―
对资本主义的理解
我对资本主义的理解一直停留在剥削劳动阶级的概念上,认为资本的来源是依靠剥削,占有剩余价值。我相信这也是大部分人对资本主义的理解,源自马克思的《资本论》。但是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的理解较我们想象中的更加深刻,他认为发达的市场是资本主义的核心组成部分,市场是分工和货币经济的前提。资本积累是对盈利的在投资,而盈利的根源是劳动创造出的价值,即资本是凝固了的劳动。另外一位有影响力的理论家是熊彼特,他认为资本主义的定义涉及私有制、市场机制和企业经济,而贷款及其相关的举债、投机活动是资本主义的核心之一。他提出资本主义发展的核心是创造性破坏,且贷款和创新的内在联系是资本主义的动力来源。此外,凯恩斯提到“动物精神”是资本主义活动的重要推动力,而动物精神在我们理解经济周期、竞争性投资等方面有着重要的意义。
科卡认为资本主义有分散化、商品化和资本积累为基本特征。第一,他认为个人和集体需要获得权力,尤其是产权,从而自主、分散的做出经济决策。第二,强调市场“看不见的手”的分配功能,并且商品化要渗透到资本主义的每个环节,例如劳动的商品化。第三,资本处于核心位置,包括盈利再投资、借贷,都以获利和资本积累作为目标。
科卡以及上述理论家对资本主义的理解点明了资本主义的核心特征,并且我们在现实生活中看到的现象都是这些特征的完美阐释。
PART 2
―
资本主义的各阶段
作者将资本主义的发展归纳三个阶段:19-20世纪,农业资本主义占主导,20世纪商业资本主义兴盛,21世纪金融资本主义繁荣。在资本主义发展的整个过程中,最重要的影响力量是“工业化”.
工业化的特征是更细致的分工、更大规模的生产工厂和更先进的生产技术。首先更细致的分工让每个生产环节逐渐的独立出来,并衍生出新的劳动需求,如管理岗位。每个生产环节的独立让劳动的分配变得碎片化,可替代性提高,从而让雇佣变得更常见,劳动变得更商品化。第二,更大规模的生产工厂逐渐取代家庭小作坊。细致的分工极大的提高了劳动生产率,工厂的效率远高于小作坊,在市场机制调节下家庭作坊的产出由于缺乏竞争力逐渐退出市场,作坊里的劳动力逐渐释放,转化为工厂的潜在劳动力。长此以往,工厂规模更大,机械化生产程度越高,企业形成了更加庞大和复杂的组织架构,分工再次细化,如此循环。第三,更先进的生产技术对创新提出了更高要求,正如熊彼特所说创造性破坏推动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大规模的工业生产让资本家实现大规模的劳动力剥削,资本迅速积累。为了盈利和更多的资本积累,资本家将资本投入到创新中去,不断追求技术的革新,以期走在他人前面,从而获得新的资本积累。
在这过程中,有两个新的趋势诞生了。一个是经理人资本主义的出现。过去资本家即资本的所有者,支配和使用资本,并做出经济决策。随着工业化的深入,企业组织架构的日渐庞大和复杂,资本家本身在有限的精力和技能的状况下,越来越难管理好整个企业,这就催生了新的管理岗位,称为职业经理人。资本家从企业的所有者、决策领导者逐渐的变为所有者,经理人开始担任决策领导者的角色。资本家和企业家的角色分离,让分散化管理成为可能性,当然也诞生了经典的“Agency Problem”(即代理人问题,由于企业家和资本家的目的性存在差异,因此企业家在做出决策时不一定以资本家利益最大化为目标,也许更多会为了自身的利益,例如薪酬、奖金和晋升,进行决策)。
第二个趋势是资本主义发展对金融的依赖越来越严重,也可以称之为金融化。金融的产生较资本主义更早,但是资本主义发展对资本的依赖让金融业迅速扩张且日渐繁荣。资本再盈利的基石是过往的资本积累,但是动物精神刺激着资本家不断进行着竞争性投资,更多更快的投资才能让他们立于不败之地,因此金融业的存在是那么的重要,因为他们为资本家们提供了源源不断的资金。时至今日,不仅仅是资本家依赖举债,消费者也依赖举债,消费信贷让消费者享受超过自身收入水平的物资。如果将市场简单的划分成产出和消费两部分来看,资本家代表着产出者,消费者代表使用者,那么当下,整个市场都在依赖金融借贷在发展,大家都在透支着将来,一个存在高度不确定性的将来。这也是为什么杠杆率的下降是如此的困难,以至于过去的1,所有国家的杠杆率中枢都在不断抬升,无法想象有回不到原来的水平的那一天。
PART 3
―
逃不开的时代枷锁
资本主义毫无疑问是当今占据主导地位的经济形态,他的诞生是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没有一个社会/国家能跳过这一阶段直接进入下一个阶段。下一个阶段会是社会主义吗?没有人能知道,除非真的到了那一天。
资本主义经过两百多年的发展,其存在形式已经较诞生之时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但其特征却愈发明显:分散化、商品化和资本积累。书中对分散化的解释集中在企业家和资本家的角色分离上,但是到了今日我们可以观察到分散化越来越多的体现在不断冒出的职能外包上。例子不胜枚举,小企业财务会计外包,大企业客服外包,技术公司的技术研发外包,医药公司的临床实验外包,还有各种企业咨询服务、理财咨询服务,都是分散化特征的表现。用如今的话来说,就是让专业的人做专业的事,这意味着不仅仅是经济决策存在分散化,劳动也在分散化。劳动分散化其实也是分工更加细致的表现,而这点也促使生产环节中的`要素更加商品化。外包和服务咨询是某项劳动的完全商品化表现,只要付出足够的报酬,就能获得,这就是商品。同时,商品化还体现在日益涌现的自媒体、自品牌上面。如果说外包和咨询仍旧是以组织形式存在的商品,那么自媒体和自品牌就是以个体形式存在的商品,这较组织形式更细分。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有钱就能买到一切的言论虽然经常遭到批判,但确是不争的事实,因为这是由时代特征决定的,并非是某些道德主义和理想主义能够左右的。
最后,作为一个二级市场从业者,我对资本积累的感悟是最深的。当下,资本积累已经失去了其原始含义,更多的可以理解为信贷的延续。过去,资本家需要积累资本以再投资,现在,资本家只需要获得信贷就可以再投资;更为可怕的是消费也只需要用信贷就可以了。这意味着整个市场的买方和卖方都在依靠信贷进行活动,大家一起透支着不确定的将来。
信贷是促进市场发展的良好工具,它建立在信用可靠的基础上,信用来自于哪里?来自于贷款利息的可支付和本金的安全性。我们知道社会财富的增长来源于社会产出来带的新价值。新价值的实现是通过市场活动,让产出转化为最终消费,即需要消费为产出支付相应的报酬,从而让价值获得实现。资本家依靠获得的报酬完成资本的积累,为再投资积蓄能量。现在消费支付的报酬来自于借贷,资本家获得的回报是信用衍生报酬,并非真正的价值实现。资本家的资本积累变得空虚,同时,他再度举债进行投资,这就造成再投资的所有资本都来自于信用派生,而非已实现的价值。所以一旦信用派生停止,市场必然面临崩溃。这就是所有金融危机、金融泡沫爆发的内在原因,没有真正的新价值实现。纵观近现代金融史,从密西西比泡沫、南海泡沫、郁金香投机到次贷危机,每一次都是信用派生停止引爆的。如果看国内,最近的两次就是的股灾和今年的P2P平台爆雷。这些都是搭建在信用衍生上的空中楼阁,而信用衍生的基础其实是真实价值的创造,只有真实价值创造的速度跟上信用衍生的速度,这个“举债”的游戏才能永远的继续下去。但是如凯恩斯所说,我们有着动物精神,我们根本就不是经济学假设中的理性人,而是在贪婪和恐惧中不断徘徊的原始动物,所以我们不会按照理性剧本的走向克制举债,反而会在信用倒塌前尽可能的多举债,并幻想着自己是动作最敏捷的那个,可以走在所有人的前面,在这场原始的动物竞争中胜出。这就是人最可笑可叹的地方,他们熟知历史教训,却又在不断的重复历史。
这是资本主义时代给予我们的枷锁,我们其实无需挣扎太多,顺应时代才是应有的存在方式。想在动物精神统治下的世界中胜出其实很容易,跳出这个圈子,克制自己的动物性本能,那么大概率可以赢。但是这是那么的难,因为每一次克制都是在挑战人的本能和时代的枷锁。
篇18:化不开的乡愁---读《活在吾乡》有感
化不开的乡愁---读《活在吾乡》有感
文/清风中的杰克
按:这是从顺德城市网看到的一篇《活在吾乡》的读后感,作者是城市网的一位博主。文字写出了作者阅读《活在吾乡》的真情实感,比那些大家的评论多了一份平和与真实。我一直希望有平面媒体能够刊登这篇读后感,但是等了差不多一个月,不知道是作者没有投稿还是编辑没有看上,迟迟看不到文字见报,有点遗憾。我现在在公众号转发,算是表达我对作者支持《活在吾乡》的一份感谢。
《活在吾乡》这本书,从拿到手到现在读完,刚好一个星期。掩卷沉思,我觉得应该对作者覃炜明先生致以崇高的敬意。
这本书是作者坚持了十多年的回忆性散文的一个合集,正是作者这么多年的笔耕不辍,才成就了现在摆在我们面前的这本书,所以对作者的勤奋致敬,对一个文字人的坚守致敬。如果换成别人,可能很多故事写了也就写了,只是作为自己暮年追忆时光的一种方式,绝对不会拿给人看,更不会这样公开出版发行。因为故事里面写的很多亲人经历的磨难和苦难,比如说母亲嫁了三次,亲生父亲被饿死,六舅孤老终生等等,这些在我们很多人看来是家庭“丑事”,隐藏遮盖都唯恐不及,作者却以公开出版的方式把这些呈现出来,真不知道他要化解多少压力,让我不得不佩服作者莫大的勇气。
作者通过自己笔下的一个个小人物的故事,向我们展示了那个年代自己生活的小山村的生活画面,让我们这些在改革开放以后出生的人,有机会体味生活在那个特殊年代的父辈们生活的艰辛和不易,通过亲人邻里的温情画面,向我们展示了当时农村的落后和生活的艰辛,激发起我们热爱生活的热情,更好地珍惜当下的美好生活。
在阴历的节气进入腊月的时候,细读这本书,更激起我们无数人的怀乡之情,尽管放假的时间还没到,很多人却有一颗亟不可待要回家的心。尽管春运的车票是那么的难买,机票是那么的昂贵,很多人都迎难而上,为的就是回家团聚,看望年迈的父母,亲人和朋友团聚,就算只是看看村子里的房屋和熟悉的面孔,递上一根烟,说上几句话,那些萦绕在我们每个人心头的乡愁就会消散。
作者以近乎白描的纪实创作手法,描写的是生活,彻头彻尾的向我们展示的却是自己一路走来,对那些曾经出现在自己生命中,对自己有所帮助的人的感恩之情。即使是一口奶水,一个红薯,半碗稀粥,一个温暖的眼神,一句鼓励的话语,举手之劳的帮助和善良,这些在我们今天看来再稀松不过的事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却可能救活一个人,挽救一个生命,或者一个家庭,甚至为一个人铺就未来的道路。受人滴水之恩,定当涌泉相报,作者以自己真实的经历,教会了我们感恩这两个字,感恩父母,感恩亲人,感恩老师和同学,感恩我们生命中遇到的`每个人,感恩我们生活的这个社会。
同时作者也以自身的奋斗经历,告诉了我们所有人,不满足才是向上的车轮,不断奋斗的人生才有希望,用自己艰苦奋斗的经历为我们演绎了鲜活的励志故事,让我们看到了人生的希望,生活的希望,增添了奋斗的信心,温暖了那些在城市中漂泊的人们的心。
现在回家的火车票已经买好,《活在吾乡》已经放进了行李箱中,我把这本书带回去,想在一家人围着火炉闲聊时,分享其中的一些故事,因为我的父母比这本书的作者还要年长几岁,我想,他们经历的苦难,应该不会比作者本人少,而这些应该被铭记。这样好提醒自己,应该带着孩子,常回家看看,有机会为父亲捶捶背,帮妈妈洗洗碗。
(选自顺德城市网・顺德博客)
★ 手机做简历的软件
【读《我为什么不开微博》有感(合集18篇)】相关文章:
有关家长致老师一封信2023-11-25
分享会开场白怎么说2023-07-03
学会和生活聊天作文2024-01-19
大学励志征文2023-04-09
杜蕾斯广告文案2022-08-26
杜蕾斯撩人语录2023-09-01
麦包包的网络营销成功案例秘诀2022-12-04
坚持是个贬义词作文2024-01-01
高考写作励志类故事2024-01-13
抢红包范文2022-08-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