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山市生态移民工作调查报告

时间:2023-01-11 08:01:08 工作报告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白山市生态移民工作调查报告(精选14篇)由网友“嗷大思”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白山市生态移民工作调查报告,希望大家喜欢,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白山市生态移民工作调查报告

篇1:白山市生态移民工作调查报告

随着生态文明浪潮在全球的兴起,重视生态、保护环境、低碳发展成为新世纪各地区竞相进步、绿色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关键。长白山作为国家重点森林覆盖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是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大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东北亚“绿肺”、“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之称,是全国十大生态安全屏障之一,其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也是吉林东部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保护好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宝贵资源,不仅有利于加强对东北亚地区生态屏障和生物基因库的保护,夯实吉林东部绿色转型的发展基础,而且对于调节松辽平原和吉林中西部玉米带的小气候环境,保护“东北粮仓”安全和东北亚地区气候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长白山区域中心城市,白山市承担着保护长白山生态安全、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但是,如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解决好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两难”矛盾,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目标,不仅考验白山建设全省绿色转型发展先行区的执政能力,更考验全市领导干部的政治智慧和实践魄力。调研发现,白山市在推进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确定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长期执政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并结合东部山区特色,以解决林区、工矿区居民“城镇化率虚高”问题和林区农民进城问题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努力实现林区生产、生活与生态的互荣共赢,助推绿色转型发展“华丽转身”。实践证明,白山市实施的林区生态移民工程,既符合国家确定长白山为国家木材战略资源后备基地的战略导向,又顺应了国务院“停伐”令和新一轮《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若干意见》中“打造北方生态屏障和山青水绿的宜居家园”工作要求,是恢复和保护长白山林区生态环境最便捷的路径选择,也是推动东部山区绿色发展、转型振兴的有效手段。

一、林区生态移民没有“背井离乡、故土难离”的恋家情结为羁绊,不仅解决了移民搬迁的“第一难题”,而且有效改变了林区贫困人口封闭的生存状态

调研发现,林区生态移民工程,有别于传统意义上“背井离乡”式的生存性移民,尤其与库区、不宜居住地区的被动性、强制性移民搬迁,有着本质区别。首先,在移民目的上,林区生态移民是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为主要目的,以实现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仅遵循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客观规律,而且有效化解了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关系,有利于实现生态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民生意义的和谐统一,是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其次,在移民方式上,林区生态移民是在充分尊重民生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山区生活实际和城镇产业布局,让移民对象通过区位比较、利益权衡,就地就近向城镇转移,通过人口聚集提升“人的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既无需承受背井离乡、骨肉离散、重建家园的痛苦经历,又能够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充分体现了尊重民愿、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发展理念。第三,在移民意愿上,林区生态移民属于“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式移民,移民对象大多没有“故土难离”的感情牵绊,在居住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居民增收致富的感召下,既没有不愿搬、不敢搬的情感顾虑,又有效避免了搬迁过程中的抵触、对抗情绪,不仅保障移民迁出地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移民迁入地生态环境不受损害,而且通过政策引导,能充分调动起移民对象搬迁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搬”为“我要搬”。实践证明,面对生态移民难题,只要我们态度鲜明、政策有力、工作得当,就一定能激发出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再多再大的困难都会解决。

二、林区生态移民最关键的是开好头、引好路,通过试点带动和示范引导,探索完善有特色、可操作、能推广的工作模式

林区生态移民是一项新工程,如何让老百姓举家搬得出、长期留得住、就近能就业、生计有保障、长远能发展,选择什么样的操作模式,对于释放试点成果的“裂变”效应、全面铺开长白山生态移民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白山市地广人稀,全市近130万人口,约有49%分布在林区,人口聚集度差,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为74人,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为此,白山市围绕提高“人的城镇化”水平,把生态移民作为调节生态环境容量与城镇人口规模的重要杠杆,结合林区特点和实际,将移民对象划分为国有林场居民、资源枯竭型工矿区居民、林区农民三类重点群体,通过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相结合、企业引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产业引导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式,试点先行、分类推进,探索实践了三种生态移民模式。一是国有林场撤并整合模式。主要是针对林业人口多(全市林业职工和家属共有6.9万户、18.3万人,约占林区人口总数的29%)、林场规模小(大型林场职工约3000人,小型林场职工不足500人)、居住分散等生存现状,以及林区面积和林木蓄积量持续减少、林木质量大幅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部分施业区无木可采的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域内六大省属国有森工林业局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林场合并和整体搬迁的方式,加快国有林场向所在地中心城镇或相邻城镇迁移,有条件的较大规模林场就地就近组建大型经营区,规划建设林业新区,实现林业产业转型和职工生活改善同步推进。以白山市松江河林业局为例,该局于1958年建局,总经营面积15.9万公顷,在册职工3643人,是吉林森工集团成员企业之一。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局充分利用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以减少森林资源社会性消耗为目标,以林场职工享受城市化生活为宗旨,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原有的.13个林场,逐步合并为5个中心林场,对撤并的8个林场进行了整体搬迁。目前,累计投入移民资金2.3亿元,改造棚户区68.29万平方米、12181户,安置人口3.65万人,全局1832户林场职工全部实现“山上生产、山下生活”。二是国有工矿异地搬迁模式。主要是针对“亟需搬迁而又缺乏自主搬迁能力”的资源枯竭型工矿区居民,通过政策扶持、政府引导等方式,由当地政府牵头,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工矿区居民异地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同步解决住房、就业、生产生活等难题,推动矿区人口合理布局和规划调整。以临江铜矿为例,该矿距离临江市六道沟镇9公里,始建于1957年,现隶属于省国资委管辖,1985年因资源枯竭经政府批准正式闭矿。该矿共有居民550户、近1300人,住房结构多为土石、柳条、泥土等结构,户均面积不足2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均属危房,尤其是特大洪水和山体滑坡,矿区内多处河堤、桥涵、公路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居住条件极为恶劣。

矿区职工增收困难,有65名职工工资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子女就学、群众就医等问题日益突出。异地搬迁后,采取迁宅换地的方法,将矿区职工及家属470户、1043人和社会混居80户、236人全部迁入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六道沟镇,由六道沟政府对水、电、路、供热等基础设施统一进行建设,集中解决就学、就医、养老等问题。三是产业引导整村搬迁模式。主要是发挥重点产业、旅游景区和中心城镇的辐射功能,吸引周边散居农户、无地和瘠地农民、失地农民、偏远村屯等移民群体自主搬迁,主动进入居住条件优异、产业较为发达的城镇;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村屯“整村搬迁”至产业重镇,通过发展当地优势产业增收致富。以长白县望天鹅村为例,该村位于长白县十四道沟镇,原址比较偏僻,共有居民80户、249人,村址偏远,居住散乱,增收困难,村民自主移民意愿强烈。通过政府积极引导,采取“农民+公司+政府”三位一体创新模式,利用土地置换的方式,积极筹措资金1120万元,通过整村搬,在当地旅游重地十五道沟镇望天鹅景区沟谷建设新村8万平多方米,新建民居42栋80户,道路硬化8000平方米,绿化1.2万平方米,有线电视、自来水安装率达到100%,基础设施和村民自治水平得到全面改善。近年来,在“三种移民模式”的试点引领下,白山市陆续完成了靖宇县丁小山村、老二参厂以及江源县小河口村等一批整村搬迁工程,完成了湾沟镇、临江大湖街道等一批资源枯竭型工矿区异地搬迁工程,六大森工林业局生态移民全面推进,目前全市累计完成生态移民住房改造4.7万户。实践证明,只要有好的模式引导,再加上群众的积极参与,生态移民必将成为林区居民思想“转变”、产业“转型”、生活“转身”的有效载体。

三、生态移民不是简单的建房腾地,也不是“一搬就灵”,离开了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生态移民就无法真正做到“拔穷根”,也移不出“致富路”

生态移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强调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更应注重就业和增收等方面的可持续保障,离开了增收致富和就业保障,生态移民就不会带来迁入城镇的经济繁荣,反而会成为城镇发展的负担,甚至会出现“返贫”甚至“回流”现象。调研发现,白山生态移民之所以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把移民对象就业增收和可持续发展摆到突出位置,通过产业带动“促增收、快致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支持居民种植速生林,促进移民对象自主增收。充分利用移民搬迁后腾出的土地、林地、宅基地,发挥速生丰产用材林单位面积投入高、木材培育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比较效益高等特点,通过良种优苗和集约化经营,集中种植速生丰产林,为制浆、造纸、人造板等林产工业和建筑、家具、装修等行业提供原料或大径级的用材林,提高移民群体自主增收能力。松江河林业局林场撤并搬迁后,累计投入900余万元,将2个林场56公顷场址用于营造经济林,补造红松、云杉苗木156万株,实施林冠下造林1.6万亩,建设国省干线、旅游公路绿化长廊81公里,既巩固了生态修复成果,又达到了增收致富目的。,该局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二是鼓励发展林下产业,带动林区职工增收致富。针对林业人口多、产业发展受限等实际问题,围绕推进林区经济转型,支持林业企业给予职工政策、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的扶持,通过示范带动,鼓励林业职工发展非林产业,鼓励有条件的林业职工兴办企业,推动林业职工由单一的工资性收入向创业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等多途径增收转变,为林业职工生态移民提供可持续保障。湾沟林业局大力发展中草药、食用菌、山野菜、林下参、绿化苗木和特种动物养殖等“多种经营”,变“一木独大”为“多业并举”,为企业职工创造更多实惠。20,湾沟林业局实现营业收入10292万元,实现净利润2049万元,在岗员工年均工资达到5万元,位居集团八个森工局前列。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强化林区居民配套服务增收。依托域内旅游资源富足的优势,充分发挥长白山国际度假区辐射功能,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吸引周边村屯向三道沟镇、十五道沟镇、苇沙河镇等旅游重镇和重点景区集聚,鼓励居民以户为单位成立家庭旅馆,按照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方式,大力发展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等旅游配套服务业,开展特色种植、特种养殖,发展旅游经济,开发旅游产品,打造形成一批“特而强、小而美”的特色小镇。望天鹅新村建成后,依托十五道沟望天鹅景区发展旅游经济,发展成为“吉林省旅游名村”。年,该村经济总产值达到2320万元,比新建前增长1.6倍;旅游服务业总产值1470万元,比新建前增加4.1倍;农民人均收入11883元,比新村建成前增加了7783元,高于全县和全市平均水平。四是全力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保障移民对象就业增收。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矿泉水、人参、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生态型产业,重点发挥以矿泉水产业为特色的靖宇镇、泉阳镇,以硅藻土产业为特色的六道沟镇、八道沟镇,以人参产业为特色的万良镇等典型城镇的辐射和支撑功能,吸引周边村屯人口向重点镇集聚,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为移民对象提供广泛的就业支撑,使进城农民快速转变为产业工人。临江铜矿整体移民至六道沟镇后,借助六道沟硅藻土工业集中区这一平台,吸纳近千名铜矿职工及家属广泛就业。实践证明,将产业发展、就业安置和生态移民工作紧密结合,不仅解决了移民对象的后顾之忧,而且迅速实现“拔穷根、快致富”目标,使生态移民成为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通过生态移民,林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高度统一

生态移民绝不是人口的简单重组,其产生的政治效应、社会效应、民生效应、生态效应是巨大的。调研发现,林区居住人口过多,不仅正常的生产生活对林区环境造成一定损害,而且存在盗伐烧柴、蚕食林地、开荒种参等现象,对长白山区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破坏,并在林区防火、林政管理等方面增加了困难、形成了隐患。通过生态移民完成矿区、林场、村屯整体搬迁后,对周边山地“小片荒”进行清收还林,对山体破损创面进行植被修复绿化美化,使荒废的矿山、林场和蚕食林地恢复森林植被,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能够减轻人口对林区生态环境的压力,减缓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促进林区人口合理再分布,能够使林区生态系统和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逐步得以恢复与重建,使“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使林区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林区资源、增加造林面积、减少投资浪费、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发展林区经济、土地资源增效等“多赢”目标。据白山市初步测算,全市通过生态移民,最多可迁出林区居民8.2万户、19.9万人,可新增9.1万公顷还林土地,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全市森林总面积的5.6%。如按照每公顷植树3000株计算,新增还林地可植树2.73亿株,15年采伐期后可新增木材产量820.4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新增木材产量55万立方米。而且,通过生态移民,白山市每年可节约烧柴181.6万立方米,超出全省木材采伐量49.9万立方米。这既是生态账,又是效益账,同时也是一笔政治账、社会账,必将对长白山区绿色转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大战略,必须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规划推进。只要我们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突破常规思维,创新工作招法,解放思想,合力推进,一定能够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区”建设目标,把长白山区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绿色转型发展的“前哨”。

篇2:生态移民工作方案

根据省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抓紧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业规划编制的通知》(赣发改农经字[20**]59号)文件精神,为真正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居住地不具备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在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下制定本生态移民安置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发25号和《江西省级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通知和意见》(赣府发[20**]28号)文件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其收入水平,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期和规划目标

1、规划期

规划期20**-20**年,共2年,20**年为规划基准年。

2、规划目标

以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和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努力做到“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妥善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使其农业收入在安置初期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或超过原来正常年景的实际水平,通过落实培训就业和后续产业发展方案,基本保证移民人均收入不降低,移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社会服务设施不低于原有水平,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移民生产生活现状

本次生态移民主要是罗湾乡石境村欧源片及百叶组村民,在水口、新建、涂家、罗家、梨树、百叶6个村民小组,共22户85人,此处地势偏远、路况较差、山高水冷,自然灾害侵蚀频繁,就医就学极为不方便,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村民人均水田1.5亩,山林20亩,旱地0.6亩,收入主要靠养猪、养牛、种水稻,有计划进行林木砍伐,发展笋竹两用林及荒山造林,适当栽种果树,人均纯收入1251元。

四、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㈠安置任务

根据调查,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本次生态移民安置任务是85人22户,资金补助标准每人0.35万元。

㈡投资规模

生态移民85人22户总投资206万元,其中退耕还林专项资金30万元,自筹和投工投劳176万元。

㈢安置区选择

1、选择的原则

①有比原居住地更为丰富的可开发土地或可调整的耕园地资源;

②交通较便利,水、电条件较好;

③预期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不低于移民原居住区;

④尽可能利用移民原有的生产、生活资料。

2、安置区容量分析

安置点的选择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计划选择石境村街上组太子庙为安置点,经实地勘查,此安置点地理条件好、交通方便,现在一条宽8米的水泥路,地势平坦,空间大有利益后期发展,移民后的口粮田还不变,移民搬迁离村不离土,离原生产地6公里,村民骑摩托车只需20分,生产收入80%以上来自于山林,因此移民后不会影响其生活来源 按照移民每幢宅基地120个平方加附属设施60平方米外,另加道路、绿化地可安置85人22户居住,人均占地45平方米。

村委会召开安置地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一致同意接收移民安置。

㈢移民搬迁安置去向

欧源片和百叶组22户85人,集中安置在石境村街上组太子庙。

五、培训就业和后续产业发展方案

1、移民搬迁后充分发挥其原山林优势,重点引导移民在山上做文章,搞好毛竹林低产林改造,残次林、疏林补植,增加来自山林的收入。

2、对移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充分依靠“九岭白茶公司”培训白茶生产、制作技能,引导移民发展白茶产业,使其逐步掌握白茶生产、制作技术。

六、规划编制组织机构

1、成立组织机构。

由县老建移民办牵头,乡、村具体实施。

乡、村成立组织机构,将任务具体落实到人,责任到人。

2、做好规划的衔接工作,和林业、农业部门做好后续产业发展和移民就业转移技能培训规划衔接工作。

篇3:生态移民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和贵州省委省级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加快促进我镇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水土资源缺乏地区、居住分散且交通不便地区、地灾隐患地区和中小型水库等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地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推进我镇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省委、省级政府关于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和镇委第十二次的决策部署,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历史机遇,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扶贫生态移民为抓手,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用地、完善功能”和“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基地集中,产业向城镇和园区集中”的原则。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小城镇有序发展,形成以镇城为中心,客田村、黄家村为极点,隘头、四坪、冯家等小集镇为纽带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产业向城镇集聚,促进我镇生态环境恶劣地区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发展。

二、总体目标

按照国务院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的要求,坚持把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作为推进我镇小城镇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重点。

到20,全镇争取实施各类生态移民搬迁安置7000人以上,实现扶贫生态移民基本全部脱贫,一半以上生态移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目标;带动提高城镇化率30个百分点以上,客田村建城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万人,黄家村建城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00人,冯家村建城区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00人,隘头村建城区面积达到0.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00人;城镇供水、供电,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光纤宽带“三网融合”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电信通讯、养老等主要社会设施建立健全。

三、目标任务 按照“建设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和避灾扶贫搬迁”三位一体的思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消除隐患、脱贫致富、修复生态为目标,20**—年镇搬迁2359户7356人,其中20**年移民搬迁183户752人,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任务。

四、基本原则

坚持扶贫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迁出范围,主要是镇内居住在那些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资源缺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地灾隐患威胁大的地区群众。

在这些区域实施移民搬迁,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稳定减少贫困人员,减轻生存承载压力,有利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吃不愁、穿不愁;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基本住房有保障)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双重目标。

坚持生态移民安置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居住在那些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资源缺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地灾隐患威胁大的地区群众,因环境条件难以改善,生产生活十分艰苦,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他们早想摆脱那里的困境,盼望移居到经济发展环境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创业和生活,这为加快有序推进我镇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民意基础。

小城镇是城乡统筹的`结合部,推进小城镇建设,培育形成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向城镇集聚,促进移民群众就业,有利于移民群众尽早脱贫致富,发展壮大城镇经济,推动镇域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自愿参相结合的原则。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是省委、省级政府决定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是完成此项重大民生工程的关键。

各村和镇直各有关部门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参与原则,认真做好搬迁人口和迁入地被征土地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不强迫命令、强搬强拆、强占强征(地)。

坚持搬迁群众享受“三不变、四自愿”政策,即:土地承包权不变,计划生产指标不变,社会保障不变;搬迁群众自愿选择安置城镇,自愿选择农村户籍,自愿选择生产创业门路,自愿选择建房方式。

要抓好典型示范工作,认真搞好迁入地生产发展条件和生活设施建设,把搬迁安置群众能够“安居乐业”作为整个工作的核心抓好抓实。

坚持群众自筹为主与国家补助为辅相结合的原则。

因我镇地理环境条较差,很多村寨都是依山而建,坡地多,平地少,平场等工程费用高,而国家补助又低。

因此,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必须坚持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

坚持统筹安排与开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为提高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统筹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要做好迁入地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注重提高迁入地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服务能力,注重提高迁入地的人口容纳力、环境承载力和致富发展能力,要与镇城区和小城镇、农业园区、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引导和帮助群众实现就业,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

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方案和规模,要根据迁出地、迁入地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来合理确定。

安置地尽量做到集中连片,每个安置点安置人口不能少于750人,每个安置小区不得少于50户。

鼓励整村整组搬迁,鼓励集中规模安置,鼓励搬迁人口产业转移。

搬迁安置形式可以有土安置,可以无土安置,可以本地就业安置,可以外出务工安置。

搬迁建房形式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竣工时间要求的前题下可以由搬迁群众自建,可以联户集团建,可以与开发商联合建,可以与保障性住房合建。

前提是要群众自愿,要确保群众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复杂,按照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本着群众自愿,分清轻重缓急,兼顾当前和长远,根据先易后难、需要与可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推行,使生态移民搬迁与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健康良性发展。

五、移民搬迁对象 (一)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农村居民。

(二)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水电路不通、生存环境恶劣和危房的居民。

(三)居住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生态保护区、重要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居民。

移民搬迁对象为本县范围内的群众,户籍及户籍人口的认定时间为20**年3月20日前。

六、移民搬迁安置方式 移民搬迁安置采取集中安置方式,严格控制分散安置。

集中安置以城镇安置、移民新村安置为主。

凡进入城镇集中安置点、移民新村,在50户以上的均属集中安置。

七、移民搬迁安置用地选址及集中安置点建设要求 (一)移民安置用地选址要求

移民搬迁安置用地选址应符合抗震设防和防灾减灾要求,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分布地带和可能发生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的区域,并符合城镇、村庄规划布局,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

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需经有资质的专门机构进行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认定,符合避险要求后,方可规划、建设。

(二)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要求 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规划、建设要充分适应新时期村庄发展建设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合理布局功能结构,精心安排道路交通,巧妙布置住宅群体空间。

水、电、路、讯、污水处理全盘考虑,卫生室、文化娱乐室、学校、商业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到位,逐步建设,使移民新村环境优美整洁,服务设施配套完善,达到舒适文明的居住标准。

八、移民搬迁安置建设用地及移民住房建设标准 (一)移民搬迁安置建设用地标准 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和群众居住习惯,按照节约用地原则,集中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亩以内。

移民搬迁建房用地采用建新拆旧方式实现占补平衡,移民户迁入新居后,必须拆除旧房,及时复垦。

(二)移民住房建设标准 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建房,分别按、120、150方米二种户型规格进行设计建设,由移民户根据人口数量,按人均不超过40平方米的标准选择户型,但每户建房面积最大不得超过160平方米。

分散安置原则上按集中安置点建房面积标准执行。

九、移民住房建设资金补助标准 集中安置补助标准:统规统建的,安置补助标准为每人7000-8000元。

十、年度计划管理 (一)移民搬迁安置年度计划的编报和下达 每年初,县政府依据省、市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和本县移民搬迁安置规划,向各乡镇下达年度搬迁安置计划指标。

各乡镇应结合当地实际,分清轻重缓急,全面调查收集资料,组织编制上报镇移民搬迁年度实施方案和移民集中安置点规划,经县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由镇政府统一组织实施。

(二)年度移民搬迁对象的审定 按年度计划指标,由移民搬迁户本人申请,村委会审查、公示,镇政府审核,县移民办审批。

实行村、镇、县三级审核,“谁审定、谁签字、谁负责”。

(三)移民住房建设时限 移民搬迁安置用房应在当年的12月底前全面竣工,并通过县移民办验收。

移民安置房未在规定时间内竣工、或验收不合格的,不予兑现移民搬迁建房补助资金。

十一、投资与计划管理五、投资与计划管理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资金,由国家补助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整合部门资金和群众自筹部分组成。

国家补助资金全部用于搬迁群众建房和必要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得用于征地和其他补偿性费用;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可用于征地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工程建设管理以及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等;要整合部门以工代赈、扶贫、保障性住房、城镇供水、通村公路、农电改造、工程移民、财政一事一议、就业培训、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石漠化治理、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等资金用于安置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与搬迁群众密切相关的生产发展项目、生产性基础设施和必要生活设施及社会事业等,整合项目资金由镇政府负责;群众自筹资金主要用于搬迁群众建房。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镇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省、市、县下达的年度计划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和项目搬迁安置点的可研及实施方案报省、市、县审查,项目村根据省、市、县审查批复情况拟定具体实施工作方案报镇政府审批,实施单位方能按照镇政府审批的实施工作方案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相关手续后进行开工建设。

十二、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政策协调。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要在镇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镇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协调下,由项目村组织实施。

项目村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村长任组长,委会负责人为成员,抽1-2人专门办公抓此工作,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具体、任务落实、政策配套、资金到位、管理有序。

(二)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研究,制定实施工作方案。

要做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包括安排搬迁群众的住房建设、项目选址及用地手续、群众的生产发展条件、各项生产生活和社会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组织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基本建设程序规定履行论证和审批手续。

要围绕搬迁安置工作,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包括安置规模、住房建设、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方案和安置用地政策、耕地调整政策、户籍迁移政策、子女入学政策、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

(三)责任分解,各司其职。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与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涉及面广,涉及的群众多、部门多、利益也多,工作如果做不细,将会导致很多矛盾的发生,甚至会产群体性矛盾纠纷,带来一方社会不稳定。

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力解决并完成各自任务。

具体职责分解如下:

党政办公室负责审核上报实施方案及投资计划,指导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向上争取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项目和小城(集)镇建设资金,并按基本建设程序规定履行论证和上报审批手续。

提出政策上的指导意见,并配合镇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村管所共同协助指导各村扶贫生态移民搬迁项目与小城镇建设工作。

积极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和小城(集)镇建设,协调各部门之间抓好相应工作,并对集镇建设项目实施督促和管理。

每年配套安排以工代赈资金用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项目资金不得少于当年省、市、县下达我镇以工代赈总资金的30%。

村管所主要负责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安置点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相关证件办理,负责指导工程建设和施工质量监管,负责申报争取小城(集)镇建设的有关项目和实施。

配套安排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保障性住房资金,每年所配套安排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和保障性住房资金不得少于当年省、市、县下我镇计划总额的20%。

对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安置点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相关证件办理只收工本费。

国土所负责制定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安置点的建设用地政策、耕地调整政策及用地手续报批和相关证件办理,配套安排一定比例的土地复垦费用于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负责配合住建为搬迁群众办理用地和房产权证等手续。

财政所负责加强对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资金的监管,并做到及时足额拔付。

负责将各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道路(街道)硬化列入一事一议资金来安排解决。

交管站负责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点公路配套建设,负责扶贫生态移民群众开创的产业基地配套机耕道建设。

水务站主要负责各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移民群众饮用水工程建设,负责将各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一并列入小城(集)镇给、排水设施规划和项目争取。

供电所负责各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移民群众列入新农网改造,完善各扶贫生态移民新村和小城(集)镇供电设施,优先做好并满足移民群众创业发展的用电需要,确保生态移民和安置地城镇居民用电安全有保障。

扶贫办负责支持扶贫生态移民群众的产业发展,优先指导并做好产业发展项目申报和审批工作,扶贫资金安排要向扶贫生态移民群众作重点倾斜。

农技服务中心负责做好扶贫生态移民群众的实用技术培训,做好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工作。

负责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移民群众迁出地土地的经营发展,提高土地产收益率。

林业站负责将迁出地大于25度的坡耕地还林还草,负责牵头并配合麻阳河保护局研究争取将保护区核心区不愿搬迁的群众有计划地逐步转为护林(保育)工人,研究规划在旅游景点景区选择适当地址安置部分(规模需达50户以上)保护区移民群众。

在国家政策允许情况下,负责指导生态移民群众进行特种养殖和经营。

文化服务中心负责扶贫生态移民新村的文化广播体育设施项目争取和建设。

负责旅游景区景点规划,完善旅游设施,指导生态移民群众生产旅游产品和规范旅游服务。

旅游项目发展资金优先向扶贫生态移民倾斜。

派出所负责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实施工作的治安管理,为扶贫生态移民搬迁顺利实施保驾护行。

依照生态移民群众意愿,办理生态移民群众的户籍迁移关系。

卫生院负责将扶贫生态移民新村纳入全镇村级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范筹,统筹规划建设并配齐移民新村村级卫生室设施设备及医务人员。

计生办负责将扶贫生态移民新村纳入全镇村级计生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范筹,统筹规划建设并配齐移民新村村级计生室设施设备及计生指导服务人员。

社会事务办公室办负责将扶贫生态移民迁入安置后尚未脱贫期间的困难群众一并列入城镇低保和民政救助范围,让扶贫生态移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民政福利待遇。

教育管理中心负责安排解决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群众的子女就近入园和就近上学问题,做好减免生态移民困难群众子女书本费,困难学习生活补助费要向生态移民群众子女倾斜。

镇政府负责安置地址的初选,负责搬迁群众意愿调查上报,负责搬迁安置建设用地的征用落实工作,负责组织搬迁群众入住和生产发展扶持管理等工作。

(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各村、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出现的新情况,认真倾听搬迁群众和安置地群众的的意见和呼声,注重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制定和落实搬迁群众在安置地享受土地、户籍、教育、医疗、计生、就业、社保等各项优惠政策,确保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能致富、不反弹”。

十三、前期工作及步骤

按照“组建机构、选址调研、规划设计、实施动员” 四个环节开展工作:

第一阶段(20**年3月30日):组建机构。

各村委会组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与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机构,抽人具体办公开展工作。

各村组建的实施扶贫生态移民与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需报送镇政府和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与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阶段(20**年4月1日—5月31日):选址调研。

深入村组走访干部群众,向群众介绍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政策,摸清底数,发放搬迁申请书(表),按照群众迁入地意愿和拟搬迁时间要求归类汇总,然后根据归类汇总资料确定安置选址和安置规模。

归类汇总资料同时上报镇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阶段(20**年5月31日—9月30日):规划设计。

镇村管所根据乡镇所选地址和要求完成各搬迁安置点勘测规划设计,规划设计要达招投标要求。

勘测规划设计费用由镇财政酌情解决。

第四阶段(20**年10月1日起):实施动员。

各村根据村管所作出的规划设计和省、市、县下达的投资计划和规模,编制各安置点的具体实施工作方案报镇政府审批,并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规定要水履行相关手续后开工建设。

要广泛动员群众,按照申请承诺动工集资(自建的及时动工,合建联建的集资),确保工程在规定时间内竣工入住验收。

篇4:移民社会调查报告

一、移民背景

当全国的“八七”扶贫攻坚战号角吹响以后,在广西中北部偏西的地方———都安瑶族自治县还有一半的人还尚未解决温饱问题,要在不到十年的时间内解决这个问题,对于顽强的都安人来说是一个天大的压力。站在这块贫瘠的土地上的人们冥思苦想,决策者们也惮思极虑,最后上下达成共识。贫穷的根源在于缺乏土地,要全面解决温饱问题,必须把一部分贫困群众搬迁出去。

于是,都安人把目光盯上了国土面积居广西第五、河池第一的环江毛南族自治县,那里有尚未开发的土地,那里有六七十年代从都安逃难出去的自发搬迁群众,这些自发移民已和当地群众融为一体,生活水平居中偏上。都安人一看到希望,说干就干,决定采取政府行为移民环江。要搬迁成千上万的人,谈何容易,地、县、领导慎之又慎,为慎重起见,1993年第一次移民时只安排XX人。据统计,到XX年,在环江的都安人已达8万人之多,在他们当中,有经商定居的,有部队专业的,有大学毕业分配的,有参加国家重点建设工程后就地安置的,有组织调动的,绝大多数则是从60年代至90年代自发和政府组织异地安置到环江安家落户的。

二、移民安置场发展现状

(一)基本现状

从1993年都安瑶族自治县政府组织移民开始,都安人更加坚信异地安置是扶贫攻坚的一条重要途径。便开始筹划大规模移民环江,计划用三年时间内完成4万到5万人的搬迁任务。在上级党委、政府的坚强领导下,以及得到广东省的对口帮扶下,、和又分别搬迁贫困群众3500人、11000人和30000人到环江安置,4万多移民依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当年就基本解决温饱的目标;第二、三年户户基本上建成砖瓦结构或钢混结构的稳固住房;第四、五年就全面完成水、电、路、学校、卫生室和坡改梯地的任务,且看下列一组数字:

① 修建通往乡村道路76条,共320多公里,140多个居民点都通了路。

② 新建成水柜池1190个,总容量119556立方米,建成引水管道16公里,人畜饮水基本得到解决,同时解决了部分农田灌溉用水问题。

③ 新建成学校35所,校舍为钢混结构或砖瓦结构,引进大批乡村教师,适龄儿童上学问题基本得到解决。

④ 新建成卫生室25所,基本解决移民的看病问题。

⑤ 架通交压输电线路160公里,低压输电线路330公里,基本解决移民生产和生活用电。

⑥ 新建成沼气池1100多座,每2个农户当中就有1户拥有沼气池,且每年数量都在增加。

⑦ 坡地荒坡改为梯地5.3多万亩,人均拥有1.5亩以上的平台地。据研究人员对移民地的地质地貌分析:移民地地貌破碎,土地以坡地为主,但有相当量可开垦利用的土地;土壤主要为红壤,土壤剖面发育良好,土壤质地和结构尚可,有机质和氮含量相对丰富,但磷、钾缺乏,土壤酸度大;植被以先锋植物为主。最能吸引都安人的则是移民地拥有相当一大片的黑而薄的风化土壤,且很少含沙石,一坡缓着一坡,非常壮观。

从以上的数据我们可以看的出都安移民之勤奋程度,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和帮助。而最令人动容的则是毛南山乡人民能够团结来自都安的各族人民,他们这种胸襟坦荡、海纳百川的精神,使环江民族团结形成良好的局面。

(二)已取得的成就

(1)以县党委、政府带头,落实好移民异地安置政策,加快基础设施大会战,其主要表现在:

① 征收当地多余的农田、牧场及荒地荒坡,分田分地,保证移民们的耕地需求。

② 修建通往各个乡镇的乡村公路70多条共320公里,保证村屯通路,并适当修好通往农田的道路。

③ 经过一系列的电改后,村民用电得到有效保障,并尽量满足村民的用电需求。

④ 在安居建房方面,上级政府拨款给移民每户不少于XX元,主要用于建房买料,并提供大米、油盐、化肥等相当多的物质生产生活资料。

⑤ 在移民安置补贴方面力求到位,落到实处。

⑥ 林场建设方面初见成效,已建成爱山、黄冕等多个大规模林场,同时政府大力拨款为村民建起了沼气池,这样一来既减轻了农民们对水源林的用柴压力,又配合了上级政府的环保工作。

⑦ 从19到XX年等XX年时间,基本上完成了坡改梯建设的任务,不断整治丘地,修建坡梯,有利于保持水土和肥力。

(2)乡村教育事业蓬勃发展,办学现状力求切合实际。

(3)牢牢把握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基础性地位,努力发展特色农业,因地制宜,大力发展甘蔗、玉米、水稻等种植业,农业发展初具规模。同时加快长白猪的繁殖养殖业,根据当地市场需求,适当地发展水牛、菜牛、山羊、马等畜牧业。

(4)移民的迁入,带动本地,特别是激活了环江各乡镇企业的发展,拉动了乡镇市场经济,繁荣了交通沿线的各村庄。

(5)两种民俗地域文化趋向于融合。

(6)经过XX年的艰苦创业,都安人移民环江,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都安人对土地的强烈需求,化解了人多地少、人地关系高度紧张的矛盾局面。

(7)民族团结,在发展前进中巩固。

在环江境内,不管是毛南族,还是苗族、瑶族群众,他们除了会讲母语以外,大都会讲壮、汉语。长期以来,毛南族人民和壮、汉、瑶、苗等各族人民长期和睦相处,相互通婚、相互融合,形同一家人。8万移民进来以后,政府采取多种方式协调好当地农民与移民之间的关系。针对“移民小聚居,与当地农民大杂居”的特点,政府组织移民与当地村民共建家园,使他们形成了“同走一条路,同饮一井水”的利益共存关系,促进了团结。政府还帮助移民发展种蔗、种桑养蚕等家庭经济项目,组织他们劳务输出,使他们尽快富起来,从而消除因贫富悬殊而产生隔阂。同时,在处理问题时,公平公正,没有倾斜当地农民,使移民有如在家乡的感觉。据统计,从XX年到现在,环江当地农民与移民共同实施基础设施等合作项目和开展各种文娱活动就有100多次(个),参加人员达10万余人次,境内没有因移民与当地农民磨擦而发生的.重大案件。

(8)以晒谷岭异地安置场为实例的10周年移民模范场,农民收入不断提高,温饱问题早已解决,小康生活指日可待。

晒谷岭异地安置场位于环江毛南族自治县思恩镇城南社区,建于19,204户1010名瑶族移民全部来自都安瑶族自治县贫困的大石山区。因为我有几个亲戚移民到那里,今年暑期回家时有幸能拜访到他们。XX年7月25日,我又一次来到了晒谷岭,那里面貌焕然一新,比5年前漂亮多了,眼前的景象简直让我刮目相看:一排排整齐的桉树林环绕着这个美丽的村庄,水泥路连通到了各家各户,学校有标准的篮球场,整洁华丽的教学大楼和演戏大舞台。在甘蔗地里,不时可见蔗农们忙碌给甘蔗施肥的身影。在玉米地里,农民们正乐呵呵地整收着玉米。据亲戚介绍,现在照明电网拉到了每家堂屋,甘泉管引到了每户水缸里,房屋高度和巷道尺度基本统一设计建造,房前屋后的绿化、美化和净化整齐划一。XX年过去了,饥饿的感觉已经在亲戚的脑海里逐渐模糊。他们靠着勤劳的双手,晒谷岭的每一户人家都住上了砖瓦结构房,有了固定电话和手机,最近又添置了农用车和摩托车。据当地的村委介绍,XX年移民人均纯收入已达2200元,80%的农户过上了富足的生活。

篇5:移民社会调查报告

移民安置场还存在突出的问题

(1)贫困现象依然存在。其主要表现有:

① 少部分移民盖起了平顶房,大部分移民住进了砖瓦房,茅草屋遍布各个移民安置场。

② 农民整体收入和个人收入不够多,与本地人相比还有较大的差距。

③ 投入多产出少已经成为移民的心头之痛,特别是近期受国际金融危机的影响,化肥农药价格猛涨,严重地影响着移民的生产和再生产。

(2)饮水问题拯待解决,一些移民安置场相互争夺水源十分严重。以环江县长美乡的东合安置场为例,当地水源非常短缺,人畜家禽饮水得不到有效保障。虽然在每个移民点建起了一至三个水池,但在其施工的过程中严重偷工减料,从根本上说建起饮水工程就是一种形象工程,特别是到了每年的旱季时,饮水就更加困难,一些移民点因争夺水源而口枪舌战,反目成仇,矛盾重重。

(3)乱砍滥伐现象十分严重。其主要表现有:荒坡荒地过度放牧及垦植,坡地植被遭到了严重破坏,水源林面临灭顶之灾,个别水源出现了断流现象,每每到了雨季,山洪暴发,滑坡泥石流等自然灾害频繁发生,水土流失十分严重。坡地坡改梯烧伤面积迅速扩大,坡地出现了“突头”的个数持续猛增。

(4)农村医疗体系还没健全,医疗保健还待完善。主要表现在:

① 移民安置场卫生所不健全,农民就医看病得不到有效保障,而且乡镇卫生所远离各个移民安置点,村民看病就医极度不方便。

② 猪瘟病每年都会在每个安置场发生,疫情所到之处,鸡犬不留,甚至席卷全场,村民损失惨重,到目前为止猪瘟病还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消灭,一旦蔓延,防不胜防。

③ 村民卫生设施不够好,房屋通常是一屋住人,隔一屋放养家畜,农民卫生意识不高,对疾病的认识不够。

(5)乡村教育仍然很落后,教育质量有待提高。主要表现在:

① 虽然九年义务教育普及率达到95%以上,但移民文盲半文盲学生大有人在,就读高中的学生不多,每个移民安置场平均就读高中的学生有10来个,接受高等教育的少之亦少,其中东合场有4人,羊建场有3人,晒谷岭有3人。

② 乡村教师文化水平参差不齐,大部分为当地教师,在教学上语言障碍常常困扰移民适龄学生,使得移民学生普遍感到不适应,学习成绩难以提高,影响了以后的发展。

③ 农闲时赌博之风盛行,这种好赌之风直接或间接地影响到了学生的学习状态,据调查,一些小学生和初中生还参与赌博活动,甚至有的干脆不读书回家赌博了。

(6)一些移民安置场交通不够便利,且路途遥远,移民上街赶集还很困难,路基塌方成片,交通问题严重地制约了安置场的经济发展。

针对现状引出对问题的思考

贫困不是他们的错,但他们可以改变历史,都安人是勤劳勇敢的,是不被困难吓倒的。由于历史和现实的原因,他们很少与外界交往,但他们渴望同外面的世界交流。他们虽已移民环江县,成为名副其实的环江人,但骨子里还是充满“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之气魄的都安人精神。在其最初的发展阶段,肯定会出现这样或那样的问题,发现有问题就要好好把握去解决问题。

因此我建议:各级党委、政府要千方百计地采取措施提高村民们的收入,优先帮扶特困群众,鼓励发展农业,奖励务农工作有突出的带头人,同时要努力发展乡村教育事业,百年大计,教育为本,大力引进优秀人才,实施教育人才培养“a”计划,充分认识到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重要作用,大力培养适合当地经济发展所需要的各类人才。作为来自都安的移民们,在勤劳勇敢的前提下,努力建设好自己的新家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同时要借鉴附近模范安置场的成功发展经验,尽力地找出产生问题的原因,并针对问题及原因,努力找出解决问题的办法,实现共同富裕。

总结

在都安大石山区,艰苦恶劣的自然条件曾经给一个“穷”字与当地村民长年相伴。自从1993年开始,河池市委、政府作出了将大石山区特困人口异地安置,帮助其脱贫致富的政策决定。在此之后,环江的毛南族、壮族等同胞敞开胸怀,慷慨让出了30多万亩的山坡土地,共接纳了来自外县的移民8万多人(其中都安人居多),一个本来就不富裕的少数民族自治县接纳如此多的移民,在全中国绝无仅有!这也是毛南山乡人民能够团结各族人民的一个最具说服力的例子。一个世纪的搬迁,一个个创举,都安群众真的了不起!他们从大石山区的深山底层,一跃跨入到了小康俱乐部的行列,这个奇迹应该载入世界反贫困反饥饿的史册。

回望昨天艰苦的创业路,但愿看到今天的富足生活,以及对未来的美好期待。学会感恩,学会反思。都安人在祖国成立60周年之际能够取得如此非凡的成绩引以为荣,作为一名来自移民安置场的大学生,我对都安移民的发展之巨大变化感同身受,对生活在环江的都安人所取得的巨大成就身感自豪。当然在现阶段安置场发展还面临许许多多严峻的考验和挑战,但我相信在河池各级党委、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及充分发挥都安人的聪明才智,让“雄心征服千层岭,壮志压倒万重山”的都安精神永远成为其奋斗拼搏的一个良好助堆力,在环江的都安人明天一定会更加美好!

篇6:生态移民项目情况汇报

省发改委:

根据通知精神,受张主任委托,我现就xx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生态移民项目实施情况

该项目自XX年启动实施以来,在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辛苦努力下,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生态移民工作,以保护生态和改善退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我们通过不断深入调查,分析研究,科学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工作,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成就辉煌。

一是历年的基本任务。—XX年度中省下达我市生态移民建设任务x户x人,占规划任务x人的x%,项目总投资x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x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x万元。二是目前完成情况。截止XX年底,全市新建住房x平方米,新修基本口粮田x亩、河堤x公里,新修、改造道路x公里,新建供电、通讯线路x杆公里,建设人饮工程x处,铺设供排水管网x公里;完成搬迁x户x人,其中集中安置x人,分散安置x人。XX年以前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XX年度x户x人计划任务,除x、x2县,结合移民,按省上批复方案,由计划局与移民办共同组织实施外,其余5县区全部根据省上安排由移民办组织实施、兑付、验收,各县发改局只报负责项目计划和方案申报,其余工作一概不好参与,个别县存在原方案批复的分散安置户,资金无法落实的现象。三是当前主要任务。目前省上下达我市XX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任务x人,安排国家专项投资计划x万元,目前实施方案已上报待批。

二是绩效成果。

通过几年来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总体感觉效果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是村民的生存环境显著改善。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后,许多居住在边远高寒深山的退耕农户离开了生存环境恶劣的深山区,彻底摆脱苦根穷根,享受到了新环境优越的生存资源条件,经过短暂的搬迁困难期后,2—3年内即可融入适应新环境,和安置区其它居民一样安居乐业,增强了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能力,明显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二是村民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生态移民搬迁,不仅使生态移民户生存地理环境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接受和融入了现代社会、现代文明。使村民生存、发展观念有了深刻变化,人人都有了抢抓机遇意识、增强了科技意识、懂得了商品经济意识、加大了教育投资意识、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等,村民的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移民后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进而带来了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明显提高,使得社会更趋和谐稳定,村域经济发展明显得到了提升。三是村民的人均收入显著增加。移民搬迁在改善恶劣生存环境的同时,使大量贫困人口摆脱了恶劣自然条件的束缚,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通过自身努力,以及良好的自然及交通条件带来的发展机遇,很快拓宽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收入水平显著增加。据调查,全市搬迁户平均纯收入年增长在25%以上,大大高于搬迁前的增长水平。四是村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通过项目实施,明显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减少了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为生态环境恢复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空间和条件,不仅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还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使退耕区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五是密切了党群关系。项目的实施,使村民真正体验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真正实惠,切身感受到了中央对广大群众的关心和关怀。移民搬迁头绪多、任务重,关系到搬迁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搬迁工作实施,广大退耕移民户看到了广大党员干部为民着想、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一心为民的具体行为,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体验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给他们带来的真正实惠,亲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又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虽然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几年的辛勤工作,我市的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只要表现在:

一是实施中部分县区与移民关系没有理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管理明确规定,生态移民项目由发改部门组织实施,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在XX年度生态移民项目实施中,仅x、x2县由发改部门,采取不同的方式与移民配合实施外。其余5个县区资金统一拨付移民帐户,由各县区移民办组织实施,省上批复的实施方案无法落实,验收资料也无法整理。给以后项目的验收、稽查留下隐患。建议省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办法从省级层面予以协调,理顺生态移民专项与移民在实施中的配合关系。尤其是与财政方面的关系。比如XX年生态移民项目投资计划省上下达后,在计划下达中发现,省移民办与省财政厅已将整合资金(包括生态移民)计划下达,市移民办与市财政也已分配下达到县区,资金已划拨到长安银行移民办帐户;且市移民办与市财政下达到县区的计划任务与省发改委、财政厅文件下达我市各县区生态移民资金计划任务不符。导致资金与计划不符,实施方案也不好编制。二是方案编制与具体实施很难吻合。移民是先下任务,先建房,再落实农户,最后摇号分房;而生态移民是先落实农户,编制方案,再实施。这样生态移民在与移民捆绑实施中,生态移民只是移民点中的一部分,几栋楼,原方案中的农户就无法保证。建议以后生态移民方案编制中,尽量不要具体到农户名单。三是生态移民项目没有制度保障管理费。目前,在生态移民项目建设上我市市县两级均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由于本项目建设工作量大,没有人力和经费保障往往造成项目实施进度缓慢或督促检查不能及时到位,给以后项目的国家督查和验收留下了诸多隐患。建议参照工赈移民相关管理办法,给予市县一定的项目工作管理费,从保障机制上解决项目实施质量不高标准不严的问题。四是生态移民项目管理体制需要改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管在具体组织实施中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项目或者全部由移民办具体组织实施,使得省上批复的实施方案无法落实,验收资料也无法整理。这给以后项目的验收、稽查留下隐患。发改部门在目前的项目操作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建议项目从省上统一交由移民办实施。这样既便于管理,又便于操作。

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

篇7:生态移民工程自查报告

我乡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工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通过乡村及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建设,已按相关要求完成建设任务,并于10月19日组织人员对其进行了自检自查,现就工程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程建设概况

根据县移民局霍水移[20xx]46号文件精神,在我乡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项目涉及东风桥村退耕还林户6户25人,主要任务是将6户退耕还林户就近搬迁至东风桥集镇安臵点居住,移民原有生产生活资料保持不变,其住宅由农户委托乡政府统一代建,每户新建住房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的楼房 ,并配套做好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工程的实施,改善了退耕还林户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巩固的退林成果,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该工程总投资83.41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6万元(每户6万元),生态移民项目专项补助资金12.5万元,地方配套投入34.91万元(主要用于土地征用费、土地平整、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三、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

结合东风桥集镇建设和移民村新农村建设,征求移民户同

意,由政府统一进行规划设计与建设,此次涉及的东风桥村6户移民新建住宅均委托乡政府统一代建,每户均与所在乡签订了《委托建房协议》,乡政府将建房工程委托给安园公司金从平承建,并签订了房屋工程承包合同,所有新建房屋均在协议或合同规定时间内交付使用。该工程自20xx年6月份开始实施,于20xx年9月底全部完工。

四、建设管理情况

1、投资管理情况

为切实加强对生态移民工程的领导和协调,成立乡工程建设领导组,全面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工作。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财政、农经站、土管所、城建等部门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并内设工程技术组、财务组、后勤组和督查组,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和协调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依法进行施工管理。

2、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

项目资金实行按户打卡发放,移民户自筹及乡投入部分应设立银行专款专户。地方配套资金、自筹资金足额汇入银行专户后,工程按计划开工,并严格按财经制度和有关政策制定资金运行方案,杜绝项目外投资。工程进度款必须由监理签证工程量后按计划审批,大额资金支出需经领导组集体研究,工程预决算必须由有资质的造价工程师编制,报领导组审核,并定期向受益群众公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足额使用到位。

3、规划管理情况

以单政[20xx]67号文件形式制定了《单龙寺乡东风桥村生态移民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签订了委托建房协议书和施工合同,工程有详细且规范的预算、决算。施工过程有乡生态移民领导小组安排人员不定期监督检查。

五、工程建设质量情况

施工单位按照乡政府的统一规划,在规定的地点建房,新建住宅也严格按照施工图进行施工,整个施工过程都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在现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立即予以整改,从而真正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主要质量依据有《单龙寺乡集镇建设详细规划》和《农民建房施工图纸》及其他相关的技术指标。

六、工程建设效益评价

1、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使原来居住在山区,条件比较差且贫困的退耕户搬迁至交通方便的地方居住,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净化了生态环境,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还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

2、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增加了退耕户的林地面积,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切实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3、社会效益

通过不断完善搬迁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搬迁的移民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保证迁移户能住得下来,安得下心,实现了社会稳定,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七、工程建设取得的主要经验

1、规划到位是前提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我乡始终把科学、合理规划放在首位。基于项目区土地资源较为贫乏,有限耕地是当地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支柱,我们根据地形地貌、乡村社会经济条件,组织人员深入项目区,按照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工程的总体要求,对居住条件差的重点户迁移到规划点处居住,并引导农民因势利导,利用现在居住的良好的环境调结构、搞开发、促增收,制定实施方案,在建设中,我们严格按规划、方案实施,为其他移民户迁出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认识到位是基础

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如何让群众相信我们,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要依靠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利益驱动才能解决。为此我们乡村两级干部大力宣传、讲解分析生态移民的诸多好处,将制定的详细的实施方案给他们看,并承诺移民项目专项资金按时全部兑现到位,地方政府还配套资金支持,为他们生产发展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3、领导重视是关键

我乡党委政府对生态移民工程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的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工程领导组,从规划到实施,乡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多次深入第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并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县移民局领导也多次亲临现场指导,村两委负责人也全程参与工程实施工程,正是由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移民局的大力支持,从而确保我乡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实施。

4、资金支持是保障

该工程实施总投资83.41万元,其中地方投入34.91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6万元,移民项目资金支持12.5万元。正是有大量的资金支持群众建房,搞好配套设施,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从而确保该工程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单龙寺乡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工程已按时按质顺利实施结束,退耕户均已迁至新房居住,目前移民户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篇8:生态移民工程自查报告

吴忠市委督查室:

今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移民局的全力指导和支持下,吴忠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及相关会议精神,把生态移民作为全市一号民生工程,以移民“六大建设任务”为核心,以推进移民工程建设为重点,认真落实规划,积极协调对接,坚持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产业开发,精心组织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按照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统一部署, 20xx年全市开工建设移民安臵点8个,搬迁安臵移民5112户2.32万人,分别占“十二五”安臵任务的31.7%和31.6%。今年共完成投资5.6亿元。各项阶段性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成效显著。房屋建设基本完工。移民住房完工5112套,其中青铜峡市广武安臵点、盐池县十六堡和北塘3个安臵点已具备了搬迁条件,十六堡和北塘安臵点已搬迁入住485户1575人。服务设施有序跟进。学校、村级活动场所、卫生服务站等配套基础设施正在稳步推进,已建成学校7545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1881.7平方米,村庄道路115.2公里,植树造林1690亩,“七通八有”公共设施正在配套完善。产业规划同步建设。开发土地21534亩;建设奶牛养殖场9个,3个已奶牛入院(进1500头奶牛场1个)、3个正在做青贮、1个引进奶牛协议已签订,2个正在勘测规划,肉羊养殖暖棚854座,利通区 3.3万㎡奶牛养殖园区主体工程已完工;韭菜大拱棚1804栋,开发枣薯间作种植5500亩、5000亩葡萄种植和1550亩苗木繁育基地等,部分产业已进入生产计划。水务工程配套落实。完成水利工程泵站3个、大型蓄水池6座、砌护渠道254.5公里、铺设节灌管道182.9公里、铺设人饮供水管道215.5公里;产业技术、劳务技能培训正在对接落实。生态移民各项工程同步建设、同步完善,为第一批搬迁移民入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成效

一是住房建设进度加快。今年全市开工建设移民住房5112套,全部完工。青铜峡广武、盐池县十六堡、北塘三个安臵点移民住房全部完成,已具备入住条件,盐池县已举行了入住仪式,已将854套住房分配到户,正在逐步搬迁,年底前将全部入住;广武安臵区正在积极对接,制定移民搬迁安臵方案,于明年初搬迁。红寺堡鲁家窑安臵区尽管开工迟,但后期建设进度快,1460套移民住房基本完工,特别是其利用现代科学能源技术,设计建设的低碳、环保、节能移民住房,为移民住房建设树立了样板,

值得在今后的移民住房建设中推广。

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各县(市、区)坚持规划一次到位,建设同步推进,在建设移民住房的同时,注重完善移民安臵区的配套设施,人饮工程、庄点道路、学校、幼儿园、村级活动场所、医疗卫生服务室、农资超市、垃圾处理、绿化亮化等工程建设同步实施,着力打造城市社区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平台。广武、北塘安臵区在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十六堡、北塘安臵区还统一为移民打灶台、火炕,配臵部分生活设施,为移民入住创造条件。

三是土地开发基本就绪。各县(市、区)在实施移民安臵区建设的同时,把土地开发做为引导移民搬迁、促进移民发展致富的重中之重,在补偿资金不到位、权属矛盾纠纷多、水资源配臵方案不能及时审批的情况下,坚持在干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千方百计组织实施土地开发工程。目前,各移民安臵区的土地开发工程已经基本结束,共开发土地21534亩,正在抓紧实施水利工程配套,青铜峡、盐池、红寺堡设施建设基本就绪,开始谋划种养植,部分已发挥效益。

四是产业培育同步推进。各县(市、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的实际和移民的`生产习俗,围绕种植、养殖、劳务三大主导产业,制定优惠政策,积极为移民发展生产创造条件。种植业方面,采取土地流转、公司化经营的模式,规划发展特色种植,如:利通

区的5500亩枣薯间作种植、红寺堡区1500的设施大棚、青铜峡市5000亩的酿酒葡萄、盐池县1550亩的育苗等;养殖业方面,依托养殖园区建设,采取政府贴息支持、企业托管经营、移民分红收益及移民自养等多种方式,发展奶牛、黄牛、滩羊养殖;在劳务产业方面,根据移民素质、企业用工、岗位需求、采取摸底调查用工岗位、协调对接、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制定培训计划,积极利用冬闲在移民群众中开展各种生产、生活技能培训,促进移民务工增收。为产业良性发展与移民安心居住、快速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社会管理积极探索。各县(市、区)按照“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本着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工作理念,在实施工程建设的同时,主动加强了迁入、迁出县之间的沟通对接,积极探索移民搬迁、社会管理的有效措施和途径,想法设法为移民群众搭桥铺路,做好服务。同心县坚持把实施“十二五”移民工程建设与完善提高“十一五”移民工程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了以清人清户、清土地为主要内容的“两清”工作,探索户籍、土地管理的有效办法。青铜峡市为即将搬迁的移民制定子女就学、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民政救助、帮扶机制等“七个”政策惠泽目标体系,确保移民社会保障到位。同时,青铜峡市广武、盐池县十六堡移民安臵区成立了移民村党支部,司法、计生

等社会管理机构已在移民村挂牌,配备了党性观念强、经验丰富的副科级干部任移民安臵区村支部书记开展工作。盐池县北塘安臵区成立了移民村合作社,对移民搬迁后产业发展方面事宜进行服务。

六是统管共治维护稳定。各县(市、区)围绕移民新村信访维稳工作需要,细化任务、制定预案。把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预料的问题做到事前考率、出台预防措施、畅通信访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做好统管共治工作。同心县“十一五”建好的移民新村、青铜峡市广武安臵点同心村各项服务机构已挂牌,并设臵了治安室,法律服务中心,配备了治安、司法人员。盐池县成立移民代表群防共治工作组织,为移民群众创建参与社会管理平台,聘请了10名移民群众组成联防治安队参与移民新村治安管理,保障广大移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确保移民安臵区社会和谐稳定。

七是创先争优促进发展。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区、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强化措施,采取监督检查、观摩评比、交流座谈、查找不足,奖励补助等激励机制树先进、促发展,全力推进了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整体工作呈现快速、健康、有序、比学赶超、创先争优发展的良好态势。有效结合《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以奖代补奖励办

篇9:生态调查报告

从人与自然和谐的角度,吸收十八大成果的定义是、生态文明是人类为保护和建设美好生态环境而取得的物质成果、精神成果和制度成果的总和,是贯穿于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全过程和各方面的系统工程,反映了一个社会的文明进步状态。

一、调查对象与方法

1、调查对象

x月x日,运用问卷的形式对阳光大学生网,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武汉理工大学等高校不同专业的大学生进行调查。

2、调查方法

本次调查以不记名问卷的方式收集到一定数量真实可靠的原始数据。

二、调查结果与分析

1、调查结果

本次调查共发出问卷120份,回收问卷117份,其中有效问卷117份,回收率97.5%,问卷容量为117。

2、调查问题分析

1、60%左右的同学人为生态环境资源状况十分担忧,但只有百分之三十不到的同学经常关注生态环境。

2、偶尔关注的占百分之五十左右。百分之五十以上认为环保与大学生有关但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对身边的人进行环保宣传,可见大学生具有较好的环保意识但很少能够去考虑去付出行动,几乎所有人对生态环境和人文环觉得一般或不满意但只有极少数人拒绝使用一次性筷子,很多人认为地球一小时有意义,认为环境保护作用很大,具有较强的环保意识但行动性差。

3、80%同学会在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时再丢掉,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不过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周围无人时把垃圾丢掉,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

4、81%同学会在周围没有垃圾桶时,把垃圾留着,等找到垃圾桶时再丢掉,说明大学生的环保意识还是很强的,不过仍有部分同学会选择在周围无人时把垃圾丢掉,他们的环保意识还有待提高。60%同学对当今世界生态资源环境状况十分担忧,可见他们对环境十分关心。

三、增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的对策

1)学校如何建设生态文明。

1、学校切实加强宣传力度。

2、取消食堂一次性餐具的使用。

3、建立一定的奖励制度和惩罚措施。

4、学校以身作则,决策要符合生态文明。

5、增加垃圾桶等基础设施的数目。

2)如何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意识和践行能力。

1、积极参加生态环保活动。

2、养成关注环保知识并向身边人传播绿色生活意识的习惯。

3、提高自身环保意识,从小事做起。

4、积极响应有关生态文明宣传的活动。

5、从自身出发少用一次性餐具。

四、结语

本调查通过对抽样调查资料的统计分析,以阳光大学为例从学生的生态文明建设意识、学校的生态文明建设措施等方面分析了大学的生态文明观方面的问题,并提出了一系列可行的建议。

生态文明建设是一个浩大的工程,其中需要我们每个人的参与和努力,在建设的过程中会遇到很多的困难和挫折,但是为了更好地保护我们的“地球母亲”,我们不应该害怕,我们不应该畏惧,让我们一起携起手来,共建绿色家园!

生态文明是人类文明发展的一个新的阶段,即工业文明之后的文明形态;生态文明是人类遵循人、自然、社会和谐发展这一客观规律而取得的物质与精神成果的总和;生态文明是以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和谐共生、良性循环、全面发展、持续繁荣为基本宗旨的社会形态。

篇10: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调查报告

根据贵州省移民局关于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空审计通知要求,地区精心安排和部署,积极做好迎接水利部移民局移民后期扶持资金审计相关工作,库区各县(市)认真开展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和中小型水库移民专项资金项目实施情况清理工作,地区对部分库区县(市)项目实施情况进行了抽查。现将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开展以来我区移民后期扶持资金管理工作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毕节地区境内(含界河)涉及的国家大中型水电站有洪家渡、引子渡、索风营、乌江渡、东风、普定、小岩头七座;水利有倒天河、附廓、杨湾桥、沙坝河、小洋溪五座水库,涉及毕节市、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威宁县, 12月31日止,经省核定的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指标为77379,其中:毕节市1554人(倒天河水库1554人);大方县8770人(洪家渡电站8770人);黔西县30945人(其中洪家渡电站18811人、索风营1391人、乌江渡2100人、东风5178人、外省水库8人、附廓水库1188人、沙坝河2269人);金沙县11502人(其中乌江渡电站10699人、洪家渡75人、外省水库26人、小洋溪702);织金县18711人(其中洪家渡电站11368人、引子渡1537人、梭筛207人、东风5588人、外省水库11人);纳雍县4712人(其中洪家渡电站4705人、外省水库7人);威宁县1185人(杨湾桥水库1147、小岩头电站38人)。

二、政策实施情况

地委、行署高度重视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对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及时加以解决。为切实加强对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领导,成立了由行署主要领导任组长,分管领导任副组长,相关部门负责人为成员的毕节地区移民后期扶持工作领导小组,负责领导、协调开展后期扶持工作。高度重视移民干部队伍建设,配齐配强领导班子。地区财政局、移民局切实履行工作职责,指导库区大方、黔西、金沙、织金、纳雍五县开展大中型水电工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工作。

(一)后期扶持对象及扶持方式的核定情况

根据省移民办、省水利厅关于开展已建大中型水库搬迁移民现状人口调查登记工作的通知(黔移办发[]4号)和省移民办关于转发大中型水库农村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工作的意见的通知(黔移办发[]4号)的有关安排,地、县移民部门依据移民后期扶持人口核定登记的原则、方法和程序,开展移民后期扶持人口调查、核定、登记工作,能够核实到人的一律登记到人,难以核实到人的核定到村、组,并逐级建立移民档案和台账,做到户建卡、村建表、乡建册、县建档,为顺利实施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奠定了良好的基础。

在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的确定中,严格执行贵州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方式确定办法,按照办法中明确的后期扶持方式确定的基本原则和程序以及相关要求,以村组为单位,坚持走群众路线,充分尊重移民意愿并听取移民村群众的意见,采取自下而上的方式确定后期扶持方式。在此基础上,编报了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同时,按照省的安排,还对后期扶持人口核定和后期扶持方式确定进行了“回头看”,一是对已调查登记为后期扶持人口的名单再次进行公示,接受群众监督;二是将后期扶持人口认定的政策进行广泛宣传,对情况不实需要复查的进行复查,对不该认定为后期扶持人口的坚决扣减,该认定的进行核实认定,确保不重、不错、不漏;三是切实解决连带影响人口生产生活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争取广大群众对政策实施的理解和支持。为将各种资源和各口资金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促进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经济发展、社会进步,行署出台了关于进一步整合资源改善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毕署发200735号),要求地直相关单位和库区县要将涉农、交通、电力等各口资金向库区和移民安置区倾斜,切实改善大中型水库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生产生活条件和基础设施建设。同时,将农转非安置的移民全部纳入了低保,切实维护了库区和移民安置区的社会稳定。四是对后期扶持方式的确定进行了复查,看有关程序是否合规,是否充分征求了移民及移民村群众的`意见。同时,还按照行署转发的省移民办关于对毕节地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五年规划的批复中提出的要求,进一步补充和完善了移民后期扶持规划,为开展后期扶持政策兑现工作夯实了基础。

(二)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拨付、使用情况

1、资金拨付情况。县财省管以前,我区共收到省下拨20下半年至20第三季度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后期扶持14813.15万元,地区全部拨付到县,其中:毕节市303.03万元,

大方县1710.15万元,黔西县5829.82万元,织金县3648.645万元,金沙县2179万元,纳雍县918.84万元、威宁县223.665万元。年第四季度起,由省财政厅直接将后期扶持资金直接拨付涉及库区县,截止目前为止,我区2009年第四季度至第四季度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资金5805.135万元,其中:毕节市116.55万元、大方县657.75万元、黔西县2320.875万元、织金县县1403.325万元、金沙县862.65万元、纳雍县353.4万元、威宁县90.585万元。

2、直补资金兑现及结存情况。一是毕节市兑现直补资金204.9万元,目前账户结存资金30万元。二是大方县2229.43万元,累计结余资金138.47万元。三是黔西县7664.835万元,直补资金结余485.86万元,结余原因为沙坝河水库移民直补资金409.27万元尚未兑现,库区动态人口管理结余76.59万元;四是金沙县共给8160名直补到人移民人口发放直补资金2120.445万元,停发因死亡、公招公聘、跨省迁出人口重报等399人82.755万元。五是织金县资金兑现直补资金4604.535万元,结存资金52.965万元。六是纳雍县兑现直补资金1223.09万元,实际余额为9.295万元。七是威宁县兑现直补资金45.07万元,结存资金266.66万元,原因为威宁县杨湾桥水库后期扶持人口一直无法核定。

3、后期扶持项目实施情况。在后期扶持项目实施中,按照移民后期扶持规划和贵州省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管理暂行办法,重点扶持移民能够直接受益、投资小、见效快的“五小”产业(小种植业、小养殖业、小加工业、小商业、小运输业)项目和生产开发项目,并严格按计划进行。由县移民局在实地调

查库区及移民安置区基本情况的基础上,切实编制项目扶持年度计划,报经地区移民局审核批准后,由县级财政部门、移民部门与涉及乡镇具体组织实施,移民、财政部门负责做好跟踪督查指导。在2006年下半年至20第四季度项目扶持资金1484.01万元(金沙县902.34万元、织金县394.47万元、威宁县2.52万元、毕节市184.68),金沙县后期扶持项目102个、投资902.34万元已全部完工,部分项目未验收;织金县计划38个项目,已完成项目33个,其余正在实施中;毕节市完成投资87万元,结存资金97.68万元;威宁县由于项目资金量小,计划集中使用,暂存2.52万元。

3、后期扶持资金结存资金处理情况。按照省移民局的要求和安排,库区涉及县已将死亡、服刑等人口指标相应资金转入项目扶持,按程序履行项目批复手续后组织实施。

(三)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拨付、使用情况

1、结余资金拨付情况。根据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使用管理暂行办法(财企[]37号)和我区上报的雪凝灾害情况,省以黔财企(2008)84号拨付毕节地区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结余资金应急补助124万元,其中:水电移民补助资金70万元,水利移民54万元。地区以毕地财总(2008)1336企44号全部下拨到县,在水电移民补助资金70万元中,拨付大方县8万元、黔西县15万元、金沙县19万元、织金县20万元、纳雍县8万元;在水利移民补助资金54万元中,拨付毕节市14万元,黔西县40万元。

篇11: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调查报告

开展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是落实国家的一项长期惠民政策的要求;是移民工作坚持以人为本、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也是我州当前水库移民工作的重要任务之一。

一、基本情况。

(一)全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工作开展情况

根据省政府对我州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直发直补人口核定的批复,我州纳入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实施工作范围的共有以下9座水电工程:康定县境内小天都电站(装机24万kw)、冷竹关电站(装机18万kw)、金康一级电站(装机15万kw);九龙县境内滨东电站(装机10万kw)、玉龙电站(装机6.6万kw)、沙坪电站(装机16.2万kw)、一道桥电站(装机8万kw)、五一桥电站(装机13.2万kw)、偏桥电站(装机21万kw);泸定县境内冷竹关电站。其中冷竹关、小天都、金康一级、滨东、玉龙电站属已建工程,沙坪、一道桥、偏桥、五一桥电站属在建工程。以及三峡工程、瀑布沟水电站、龙头石水电站自主外迁到我州安臵移民。

1、已在建中型水库后扶人口情况:我州各在建、已建中型电站库区登记在册后期扶持人口共1082人。其中:九龙县343人;康定县500人;泸定县239人。截止目前,累计核减14人,现可实际享受后期扶持政策人口为1064人。

2、省内外迁入我州移民后扶人口情况:迁入我州各大中型水电、水利工程的外迁移民共107人,目前实际享受我州后期扶持政策人口为107人。其中三峡库区外迁至我州的移民4人;龙头石水电站外迁至我州的移民36人;瀑布沟水电站外迁至我州的移民67人。

(二)全州在建大中型水电工程项目搬迁移民后期扶持情况。

目前我州未纳入后期扶持范围的新建大中型电站共13座,其中2座电站已完成移民搬迁安臵,并完善相应手续,按照后期扶持工作程序,已核实申报新增后扶指标38个待批。

(三)全州后期扶持结余资金和库区基金项目实施进展情况 库区基金政策和后期扶持节余资金帮扶政策的实施,促进了我州库区和移民安臵区的社会经济发展和社会稳定,使部分移民的生活条件得到了改善,同时也让移民群众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和关爱。

目前,我局向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共申请我州大中型水电工程移民后期扶持中央结余资金和库区基金166万,其中后期扶持培训资金36万已下达,按照后期扶持培训资金管理办法,组织开展移民干部及移民技能培训200人次,现行移民法规政策藏文翻译及解读1000人次。同时加大了对正

在实施的后期扶持结余资金项目和库区基金项目的监管力度,时时跟踪落实已下达的项目计划,力争确保项目质量。

(四)、全州小水电工程移民基本情况。

全州涉及的小水电工程344座,总装机294.159万千瓦,其中以建小水电工程162座,装机47.382万千瓦,拟(在)建小水电工程182座,装机246.777万千瓦。涉及征地移民共1443人,农业人口1423人,非农业人口10人,永久征占耕地1292.488亩。由于这些小型水库多数地处偏远山区,目前涉及的搬迁移民生活水平偏低,生产生活条件亟待改善。

二、主要做法

(一)抓好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落实,取得新成效

实施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是国家的一项长期性惠民政策,也是我州当前水库移民工作的主要任务之一。我州在近年实施后期扶持政策工作取得成果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工作力度,努力把这项工作全面深入开展。

1、加强后期扶持资金使用管理,确保资金及时、准确发放到移民手中。

我州在后期扶持实施工作中采取后期扶持人口动态管理方式,进一步加强了对各县大中型水库移民后期扶持政策兑付的检查监督工作,同时与州财政局携手进一步强化资金监管力度,严格规范资金发放程序,对资金的拨付、管理、发放、使用进行全程跟踪监控和抽查,确保该项资金使用安全、规范、有效,保障了国家的支农惠民政策及时落实到每个移民。

2、积极为移民谋利益,水库移民扶持项目计划实施取得了新进展。

几年以来在州委、州政府分管领导的直接指导下,我局始终把为移民谋利益、办实事好事作为水库移民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通过库区基金后期扶持项目的实施,加大了移民安臵区基础设施建设力度,极大地改善了移民安臵区的生产生活条件,为实现移民达到或超过原有生活水平,确保移民群众搬得出、稳得住、能发展的移民搬迁安臵目标创造了条件。

3、结合我州工作实际,强化干部培训、移民技能培训。

我局今年认真组织开展了全州移民干部培训(现行移民法规政策藏文翻译及解读)、库区移民技术技能培训、移民档案培训工作。一是结合我州工作实际,围绕藏区移民工作发展的长期需求,开展的干部培训内容丰富、重点突出、效果明显,既有宏观理论,又有现实操作性,政策性、针对性、实用性都很强,对提升基层移民干部理论水平和实际工作能力有极大的益处。二是根据移民意愿和我州市场需求,依托优势教学资源开展移民技能培训,专业设臵多样化,以机修、建筑、电工、旅游民居接待等专业作为培训重点,不仅适应州市场需要,同时也充分满足了学员需求,进一步提升了移民群众综合素质,提高了生产技能和致富本领,从而促进库区和安臵区和谐稳定、移民安居致富。

(二)加大宣传力度倾情移民,营造良好的后扶工作氛围。

后期扶持工作是一项长期而艰巨的工作,时刻不能放松对国家后期扶持政策的宣讲力度。本着对所有移民在享受后扶政策上一视同仁的精神,认真核查落实移民身份,克服山高路远、驻地分散、情况不明、资料不齐、交通不便等困难,我局坚持长期组织州、县工作组深入移民户中,采取集中开会和个别走访相结合的方式,将后扶政策宣传到移民群众中。通过宣传,移民了解了后扶政策的目的、范围、对象、标准、期限,做到了家喻户晓,人人明白,宣传覆盖面达100%。

(三)制定维稳预案,维护库区社会稳定

为预防出现影响社会稳定、经济发展的矛盾纠纷,我州各级政府按照分级负责、属地管理的原则,从民族地区移民工作的实际出发,建立了强有力的稳定工作责任体系, 健全了预警机制和快速反应机制,力求最大限度的把矛盾和问题处理在萌芽时期,把风险控制在最小范围内。州、县涉稳部门及时制订了维稳预案,以防为主、防患于未然,切实把稳定工作落到了实处,努力创造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

篇12:做好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调查报告

【摘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档案管理,是移民后期扶持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结合工作实践,提出通过全面掌握移民后期扶持相关政策法规、制度建设、流程环节以及项目档案内容和管理归档要求,实现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档案规范管理的目的。

【关键词】后期扶持;档案管理;水库移民

项目档案作为反映移民后扶项目建设全过程的记录载体,是衡量移民项目立项、实施、验收及资金使用、管理、效益的重要依据,是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管理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后扶工作的重点内容。项目档案管理的好坏,不仅直接关系到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管理的水平,还将影响到移民后期项目扶持工作的整体效果。

岫岩满族自治县地处辽宁东部山区,位于北纬40°—40°49’,东经122°52’—123°45’。东邻凤城市,西接盖州市、大石桥市,南连东港市、庄河市,北与海城市、辽阳县接壤,县境总面积4502km2,人口约50万人。

岫岩县共安置大中型水库移民7924人,移民主要来自外省12座大中型水库和本省外市18座大中型水库。,岫岩县移民办成立,初步建立了岫岩县水库移民工作的运行机制,经过八年来的运行,岫岩县移民档案管理工作经历了由模糊到清晰、粗糙到细致的规范完善过程。起初由于政策理解不到位、制度不够完善、机制尚不健全等原因,项目档案的收集整理较随意,缺乏统一的格式规定和内容要求。7月,辽宁省水利厅、辽宁省财政厅出台了辽水合14号关于印发《辽宁省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管理办法》的通知,根据省、市文件的指导,结合工作实际,岫岩县本着“围绕条规、结合实际、便于操作、方便群众”的原则,对移民后扶项目计划工作、移民后扶项目实施工作、移民后扶项目验收工作、移民后扶项目财务管理工作等进行了重新修订,并下发了《关于印发岫岩满族自治县水库移民后期扶持项目实施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通过制度的完善和流程的梳理,工作的进一步细化和补充,目前,项目档案管理日臻完善,项目档案管理工作渐趋规范。

如何进一步做好移民后期扶持档案管理工作,笔者结合自己的工作实践对其进行了探索。

健全制度,规定流程,做好移民后期扶持项目档案管理基础工作

根据国家档案局、水利部、国家能源局联合出台档发4号文件《关于印发水利水电工程移民档案管理办法的通知》,移民后扶工程应按照档案管理办法的要求,建立健全项目管理档案资料,移民后扶项目档案资料以单个项目为单位按年度整理,实行一个项目一个档案,即“一项一档,分项归档”。

篇13:中国国际移民调查报告分析

由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编撰、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国际移民报告》在京发布。蓝皮书指出,截至3月的一年间,中国人共计花费220亿美元在美国买房,环比增长72%,超过其他所有外国客户群体。中国国际移民在带动中国企业国际化等方面的作用正在凸显。

《中国国际移民报告(2015)》蓝皮书认为,随着中国高净值国际移民在全球配置资产渐成趋势,为其服务的金融机构也加速在海外布局,为高净值移民进行海外投资和资产配置服务。大量高净值移民向海外流动,客观上带动了国内金融机构及地产公司等资产配置机构的全球化,也为这些机构和公司国际化提供了人才支撑;而反过来,金融机构和地产公司国际化,也会促进当地的金融服务、地产业务更加具有中国元素,为当地中国国际移民带来便利。

蓝皮书援引美国全国房地产经纪人协会发布的外国客户在美置业报道,截至203月的一年间,中国人共计花费220亿美元在美国买房,环比增长72%,超过其他所有外国客户群体。中国人在美国买房的成交价中值为每套52.3万美元,而全美现房成交价中值为19.9万美元。蓝皮书认为,伴随着中国移民的大规模涌入,美国、英国地产正在复苏,国内房地产公司也开始涉足国际地产。,复星集团以6450万英镑收购伦敦金融城Lloyds Chambers办公楼;当年10月,又以7.25亿美元收购位于美国纽约的大通曼哈顿银行总部大楼,即第一大通曼哈顿广场。年9月,复星地产收购了日本IDERA资产管理公司,间接收购了日本东京天王洲花旗银行中心。

中国与全球化智库(CCG)研究认为,中国投资移民带动对外直接投资,在降低人民币升值压力、抵消中国巨额外汇储备的贬值风险方面发挥着积极作用。同时,由于中国投资移民通常是“移民不移居”,其资本和移民身份存在着较大的风险,因此,投资移民的业务和事业依然在国内,即使获得了移民身份,也没有放弃中国国籍,移民身份也有利于其经营跨国业务,客观上促进了中国经贸的国际化。另外,第三代移民潮移民的知识水平都比较高,他们了解中国的情况,在讲好中国故事、重塑中国移民的国际形象等方面也正在发挥作用。

篇14:移民工作总结报告

移民工作总结报告

XX年我市移民工作在省移民办和局党委的正确领导下,牢固树立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开发性移民方针和“发展库区经济、改善移民生活、维护社会稳定、促进水利建设”的指导思想,围绕解决移民温饱问题,千方百计增加移民收入,切实做好移民稳定工作。经过全市移民干部的共同努力,较好地完成了各项工作任务。

一、完成的主要工作

我市移民工作涉及部管水库、省管水库以及在建 水库和南水北调中线工程。

(一) 水库

1、安排布置和督导了XX年度移民遗留问题处理执行计划项目的实施工作。

XX年度 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计划总投资123.88万元(库区建设基金投资55.4万元,地方投资68.48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07.88万元,计划安排打机井3眼,抽水站2处,造地465亩;科技推广费16万元。目前资金到位55.4万元。本着实事求是的精神,优先实施移民群众急需解决的项目,根据《 的批复》(豫移〔XX〕号),投资55.4万元。

2、完成了《XX年度 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预算》编制上报工作。

XX年度预算优先安排影响库区稳定、经济发展和移民要求迫切的生产、生活等基础设施项目,重点解决存在的“几大难”问题。计划总投资623.7万元(库区建设基金312.6万元,地方配套311.1万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项目投资531.5万元(库区建设基金261.50万元,地方配套270万元) 占总投资的85%;用于生产开发项目投资54万元(库区建设基金32万元,地方配套22万元),占总投资的9%;用于其它项目投资38.20万元(库区建设基金19.10万元,地方配套19.10万元),占总投资的6%。计划新打机井10眼、新建水塔4处,铺设管网30021米,硬化渠道13500米/12条;排水沟清淤10100方;硬化道路9206米/18条,维修桥涵3座和引桥护岸1处;种植经济作物24亩,养鱼20亩;培训移民干部93人次,移民群众4000人次。

XX年度预算实施后可解决5158人、914头牲畜的饮水困难;新增灌溉面积550亩,改善灌溉面积1500亩,改善除涝面积500亩,新增耕地160亩;解决5158人部分路段的'行路难问题;解决500人的温饱问题,人均年收入增加48.1元;转移劳动力720人。

3、安排布置和督促了XX年度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第一批执行预算项目实施工作。

XX年度 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第一批执行预算项目省办以《 的通知》(豫移〔XX〕53号)审批,我办以《的通知》( 办〔XX〕14号)下达 县移民办,预算项目总投资14万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13万元,计划安排街道硬化13万元;科技推广费1万元。现完成13万元,其中: 村街道硬化220米,投资5万元,村街道硬化750米,投资8万元。

4、完成了XX年度预算中项目前期工作的上报及批复。上报了50万元以上项目的科研和初设,同时上报了使用市级科技推广费的计划;对县移民办审批了50万元以下项目建议书,同时审批了使用县级科技推广费的计划。

5、完成了XX年度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执行预算编制上报工作。

按照省办关于XX年度执行预算编制的要求,经我办与县移民办到实地考察,结合当前水库移民的实际情况,研究决定先实施21个项目,总投资311.60万元。其中,基础设施项目285.50万元(人畜饮水4个项目,投资63.6万元;农田水利7个项目,投资95.9万元;地方交通4个项目,投资126万元);生产开发项目8万元(种植业1个项目,投资8万元);其它费用投资18.10万元(科技推广5个项目,投资15.10万元;规划费3万元)。计划打机井5眼及配套,水塔2处,管道13525米;平整土地160亩,硬化渠道10300米,清淤10100方;水泥硬化村内街道10条4300米;新建温室大棚8亩;培训移民干部50人次,培训移民群众650人次,转移民劳动力170人。受益移民村3个,受益移民7700人。

6、配合水利部审计人员对我市XX年至XX年度使用库区建设基金情况进行了审计。省移民办拨入我市库区建设基金共万元,我市拨付 万元,结余 万元。XX年万元,拨付 万元,结余 万元;XX年 万元,拨付 万元,结余 万元;XX年万元,拨付 万元,结余万元。资金操作正常,无违纪违规现象。

7、参加了海委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监测评估工作会议。

XX年10月27日至28日在天津召开了海委直属水库移民问题处理规划监测评估工作会议。水利部水库移民开发局唐传利局长、刘冬顺副局长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会上,传达了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实施情况监测评估大纲;部署了海委直属水库监测评估工作任务;松辽委移民开发中心人员介绍了监测评估工作经验。

8、参加了省移民办组织的河南省中央直属水库年度预算培训会议。

XX年11月17日省移民办在洛阳召开了河南省中央直属水库年度预算培训会议。省移民办苏清礼副主任、党基群处长、陈定峰副处长等领导出席了会议。会议传达了水利部水库移民局在南昌、天津召开的会议精神,介绍了XX年度预算编制情况和XX年度执行预算编制要求,布置了XX年度预算编制安排。

(二)水库

1、安排了XX年度使用移民扶助金扶持水库移民项目。

XX年度使用水库库区移民扶助金扶持项目计划总投资168万元。其中:用于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投资148万元;扶持发展生产项目投资7万元,其它投资13万元。计划铺设人畜饮水管道9850米,街道硬化5060米,道路维修1500米,环库路硬化2450米,新修生产路1500米,砌岸340米,造地40亩,购置渡船1只,修缮移民学校1所,扶持发展养猪600头。省办以《 的批复》(豫移 〔XX〕20号)审批,市财政局、市水利局以《关于下达XX年度使用库区移民扶助金扶持彰武南海水库项目计划的通知》(安财农〔XX〕21号)联合下达县财政局、水务局,我办于5月10日至12日对&nbs

p; 县、区的项目进行了逐项督查。

现完成投资150.5万元,其中:村人畜饮水管道9850米,投资7万元;村街道硬化490米,投资4.5万元;庄村街道硬化560米,投资4.5万元;道路维修1500米,投资3万元;村购置渡船1只,投资2万元;环库路2450米,投资65万元;村砌岸340米,投资4万元;村购置渡船1只,投资2万元;村造地40亩,投资7.5万元;街道硬化990米,投资14万元; 村650米,投资7万元。2、督促了XX年度 水库移民经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

(三) 水库

1、协助市领导及有关部门妥善处理了 村群众3次赴 集体上访,先后接待群众来访85人次。。

(四)南水北调中线段

1、配合省移民办、省设计院及市调水办进行了南水北调 段实物指标核查工作。

2、参与组织了南水北调汤阴段征地移民安置规划培训班。

3、配合省移民办、省设计院及市调水办进行了南水北调 段实物指标核查工作。

南水北调段涉及乡的3个乡(镇)27个村,全长25.25公里。干渠直接占压土地8287.92亩,其中临时占地3457.32亩,永久占地4821.6亩。需搬迁企业、单位10个,村组事业6个,农村居民生活安置人口204人,出村生产安置人口580人,拆迁各类房屋24800平方米,另有围墙、树木、机井、坟墓、光缆和高压线路等实物指标。5月8日开始对段进行实物核查,5月12日全部核查完毕。

4、在县水务局的配合下,和市南水北调办公室共同徒步察看了南水北调段25公里渠线,对南水北调段沿线的情况进行了深入了解。

5、配合做了南水北调

二、完成的其它工作

1、督促了XX年度水库移民缺口粮补贴款发放工作。

2、督导了区和镇村的农村饮水安全项目。

2、组织学习了局长在XX年工作总结暨表彰大会上的讲话。通过学习理清了工作思路,明确了工作任务。

3、召开了全国“两会”期间我市移民稳定工作会议。3月3日在会议上组织学习了中央直属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规划实施管理工作会议精神及全省水利工作会议精神,部置了全国“两会”期间我市移民稳定工作。县主管移民局长和移民办主任参加了会议。

4、组织移民干部认真学习了新修订的《信访条例》。4月27日,我办组织移民干部认真学习了新修订的《信访条例》,排查了我市水利移民不稳定因素,重点研究了市村群众上访问题。

5、参加了全省水库移民稳定工作会议。5月30日省移民办在南阳主持召开了《全省水库移民稳定工作会议》,全省17个地市移民办100多人参加了会议,省水利厅副厅长兼移民办李连栋作了重要讲话。

6、做好了移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接待村群众来访3人次,村群众来访10人次,接待来访1人次,村群众来访85人次。我省取消农业税收,对农民种粮实行了补贴性政策,水库3个移民村比周边村补贴低,村群众要求提高补贴标准。对此,我办做了耐心细致的说服解释工作,同时积极向省移民办反映情况,及时与我市有关部门沟通。

7、编报了XX年度各项移民工作报表。

8、向省移民办上报了水库六年规划库区建设基金半年报表。

9、做好了局里安排的防汛和日常值班工作。

三、XX年工作目标

1、督促好XX年度水库移民遗留问题处理执行预算实施工作;

2、督促好XX年度使用移民扶助金扶持水库计划项目实施工作;

3、督促好XX年度水库移民经费计划项目实施工作;

4、做好南水北调中线工程各项移民工作;

5、配合省移民办及市政府做好水库移民工作;

6、做好移民群众来信来访工作;

7、完成上级交办的其它工作。

生态移民工作方案

陕西省移民搬迁户生活调查报告

水利部门工作个人总结

民营企业立项申请报告

工程立项申请报告

维修立项申请报告范文

费用立项申请报告范文

立项申请报告

生态保护调查的调研报告

加油站立项申请报告

白山市生态移民工作调查报告
《白山市生态移民工作调查报告.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白山市生态移民工作调查报告(精选14篇)】相关文章:

观看宁夏同上一堂思政课心得体会2023-05-03

学校责任目标自查报告2023-09-29

景区旅游扶贫工作汇报2024-02-16

海关守法证明2024-03-17

水库移民工作会议简报2022-10-24

考察旅游市场报告范文2023-10-30

宁夏同上一堂思政课学习心得体会精选2022-11-10

扶贫工作个人事迹材料2023-05-01

广东考察报告2022-11-21

网站安全管理自查报告2023-05-05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