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移民工作方案

时间:2024-01-22 07:32:5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生态移民工作方案(共10篇)由网友“fsw5835”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生态移民工作方案,欢迎大家阅读借鉴,并有积极分享。

生态移民工作方案

篇1:生态移民工作方案

根据省发改委、财政厅、农业厅、林业厅、水利厅、扶贫办联合下发《关于抓紧做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专业规划编制的通知》(赣发改农经字[20**]59号)文件精神,为真正巩固退耕还林成果,对居住地不具备生存条件的贫困人口实行易地搬迁,在坚持政府引导、群众自愿的原则下制定本生态移民安置规划。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以人为本,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国发25号和《江西省级政府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完善退耕还林政策通知和意见》(赣府发[20**]28号)文件精神,结合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要求,采取综合措施,进一步改善退耕农户生产生活条件,不断提高其收入水平,切实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促进退耕还林地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

二、规划期和规划目标

1、规划期

规划期20**-20**年,共2年,20**年为规划基准年。

2、规划目标

以实现巩固退耕还林成果,保护生态和发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努力做到“迁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妥善安排移民的生产和生活,使其农业收入在安置初期尽可能短的时间内达到或超过原来正常年景的实际水平,通过落实培训就业和后续产业发展方案,基本保证移民人均收入不降低,移民基础设施得到改善,社会服务设施不低于原有水平,生活质量得到提高。

三、移民生产生活现状

本次生态移民主要是罗湾乡石境村欧源片及百叶组村民,在水口、新建、涂家、罗家、梨树、百叶6个村民小组,共22户85人,此处地势偏远、路况较差、山高水冷,自然灾害侵蚀频繁,就医就学极为不方便,严重影响其生活质量。

村民人均水田1.5亩,山林20亩,旱地0.6亩,收入主要靠养猪、养牛、种水稻,有计划进行林木砍伐,发展笋竹两用林及荒山造林,适当栽种果树,人均纯收入1251元。

四、移民安置规划方案

㈠安置任务

根据调查,要充分征求群众意见的基础上,确定本次生态移民安置任务是85人22户,资金补助标准每人0.35万元。

㈡投资规模

生态移民85人22户总投资206万元,其中退耕还林专项资金30万元,自筹和投工投劳176万元。

㈢安置区选择

1、选择的原则

①有比原居住地更为丰富的可开发土地或可调整的耕园地资源;

②交通较便利,水、电条件较好;

③预期的经济发展和收入水平不低于移民原居住区;

④尽可能利用移民原有的生产、生活资料。

2、安置区容量分析

安置点的选择在坚持上述原则的基础上计划选择石境村街上组太子庙为安置点,经实地勘查,此安置点地理条件好、交通方便,现在一条宽8米的水泥路,地势平坦,空间大有利益后期发展,移民后的口粮田还不变,移民搬迁离村不离土,离原生产地6公里,村民骑摩托车只需20分,生产收入80%以上来自于山林,因此移民后不会影响其生活来源 按照移民每幢宅基地120个平方加附属设施60平方米外,另加道路、绿化地可安置85人22户居住,人均占地45平方米。

村委会召开安置地村民代表会议,讨论一致同意接收移民安置。

㈢移民搬迁安置去向

欧源片和百叶组22户85人,集中安置在石境村街上组太子庙。

五、培训就业和后续产业发展方案

1、移民搬迁后充分发挥其原山林优势,重点引导移民在山上做文章,搞好毛竹林低产林改造,残次林、疏林补植,增加来自山林的收入。

2、对移民进行劳动技能培训。

充分依靠“九岭白茶公司”培训白茶生产、制作技能,引导移民发展白茶产业,使其逐步掌握白茶生产、制作技术。

六、规划编制组织机构

1、成立组织机构。

由县老建移民办牵头,乡、村具体实施。

乡、村成立组织机构,将任务具体落实到人,责任到人。

2、做好规划的衔接工作,和林业、农业部门做好后续产业发展和移民就业转移技能培训规划衔接工作。

篇2:生态移民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落实国务院《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和贵州省委省级政府《关于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发展的意见》,加快促进我镇生态环境脆弱地区、水土资源缺乏地区、居住分散且交通不便地区、地灾隐患地区和中小型水库等生态区位十分重要地区群众早日脱贫致富,推进我镇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协调和可持续发展。

根据省委、省级政府关于实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和镇委第十二次的决策部署,结合我镇实际,特制定本实施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和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的历史机遇,以加速发展、加快转型、推动跨越为主基调,大力实施工业强镇和城镇化带动战略,以扶贫生态移民为抓手,按照“统筹规划、合理布局、集约用地、完善功能”和“人口向城镇集中,工业向园区集中,农业向基地集中,产业向城镇和园区集中”的原则。

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促进小城镇有序发展,形成以镇城为中心,客田村、黄家村为极点,隘头、四坪、冯家等小集镇为纽带的城镇空间结构体系,着力培育特色优势产业,引导产业向城镇集聚,促进我镇生态环境恶劣地区贫困群众早日脱贫致富,实现全镇经济社会又好又快更好更发展。

二、总体目标

按照国务院关于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先行先试的要求,坚持把扶贫生态移民搬迁作为推进我镇小城镇建设和城镇化发展的重点。

到20,全镇争取实施各类生态移民搬迁安置7000人以上,实现扶贫生态移民基本全部脱贫,一半以上生态移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镇农民人均纯收入目标;带动提高城镇化率30个百分点以上,客田村建城区面积达到3平方公里、人口达到1万人,黄家村建城区面积达到2平方公里、人口达到8000人,冯家村建城区面积达到1平方公里、人口达到5000人,隘头村建城区面积达到0.6平方公里、人口达到3000人;城镇供水、供电,道路硬化、绿化、亮化,污水处理、垃圾处理,光纤宽带“三网融合”等基础设施和学校、医院、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电信通讯、养老等主要社会设施建立健全。

三、目标任务 按照“建设小城镇、发展现代农业和避灾扶贫搬迁”三位一体的思路,以统筹城乡发展为主线,以消除隐患、脱贫致富、修复生态为目标,20**—年镇搬迁2359户7356人,其中20**年移民搬迁183户752人,到2020年底,全面完成移民搬迁安置工作任务。

四、基本原则

坚持扶贫与生态环境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迁出范围,主要是镇内居住在那些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资源缺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地灾隐患威胁大的地区群众。

在这些区域实施移民搬迁,实施一系列生态修复与治理工程,稳定减少贫困人员,减轻生存承载压力,有利实现贫困群众“两不愁、三保障”(吃不愁、穿不愁;义务教育有保障、基本医疗有保障、基本住房有保障)和生态环境良性循环的双重目标。

坚持生态移民安置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的原则。

居住在那些生态区位十分重要、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水土资源缺乏、居住分散交通不便、地灾隐患威胁大的地区群众,因环境条件难以改善,生产生活十分艰苦,长期处于贫困状态,他们早想摆脱那里的困境,盼望移居到经济发展环境条件较好的小城镇创业和生活,这为加快有序推进我镇小城镇建设提供了很好的民意基础。

小城镇是城乡统筹的`结合部,推进小城镇建设,培育形成特色产业,推动产业向城镇集聚,促进移民群众就业,有利于移民群众尽早脱贫致富,发展壮大城镇经济,推动镇域经济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与群众自愿参相结合的原则。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是省委、省级政府决定实施的一项重大民生工程,以政府为主导,动员群众积极参与是完成此项重大民生工程的关键。

各村和镇直各有关部门在组织实施过程中,要始终坚持政府主导、群众自愿参与原则,认真做好搬迁人口和迁入地被征土地群众的思想动员工作,不强迫命令、强搬强拆、强占强征(地)。

坚持搬迁群众享受“三不变、四自愿”政策,即:土地承包权不变,计划生产指标不变,社会保障不变;搬迁群众自愿选择安置城镇,自愿选择农村户籍,自愿选择生产创业门路,自愿选择建房方式。

要抓好典型示范工作,认真搞好迁入地生产发展条件和生活设施建设,把搬迁安置群众能够“安居乐业”作为整个工作的核心抓好抓实。

坚持群众自筹为主与国家补助为辅相结合的原则。

因我镇地理环境条较差,很多村寨都是依山而建,坡地多,平地少,平场等工程费用高,而国家补助又低。

因此,实施扶贫生态移民必须坚持群众自筹为主,国家补助为辅的原则。

坚持统筹安排与开发发展相结合的原则。

为提高搬迁群众的生产生活水平和发展能力,必须做到统筹规划,统筹安排,合理布局。

要做好迁入地的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建设,注重提高迁入地各项基础设施建设和各项社会事业服务能力,注重提高迁入地的人口容纳力、环境承载力和致富发展能力,要与镇城区和小城镇、农业园区、新农村建设相结合,引导和帮助群众实现就业,切实解决搬迁群众的后续发展问题。

坚持因地制宜,讲求实效的原则。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方案和规模,要根据迁出地、迁入地资源条件和环境承载能力来合理确定。

安置地尽量做到集中连片,每个安置点安置人口不能少于750人,每个安置小区不得少于50户。

鼓励整村整组搬迁,鼓励集中规模安置,鼓励搬迁人口产业转移。

搬迁安置形式可以有土安置,可以无土安置,可以本地就业安置,可以外出务工安置。

搬迁建房形式在统一规划设计、统一竣工时间要求的前题下可以由搬迁群众自建,可以联户集团建,可以与开发商联合建,可以与保障性住房合建。

前提是要群众自愿,要确保群众能“搬得出,稳得住,能致富”。

坚持量力而行,循序渐进的原则。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涉及面广,政策性强,操作复杂,按照规划和年度实施方案,本着群众自愿,分清轻重缓急,兼顾当前和长远,根据先易后难、需要与可能,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分阶段推行,使生态移民搬迁与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健康良性发展。

五、移民搬迁对象 (一)受地质灾害、洪涝灾害或其他自然灾害影响严重的农村居民。

(二)居住在高寒边远山区、水电路不通、生存环境恶劣和危房的居民。

(三)居住在自然保护区、风景名胜区、文物保护区、生态保护区、重要水源保护区范围内的居民。

移民搬迁对象为本县范围内的群众,户籍及户籍人口的认定时间为20**年3月20日前。

六、移民搬迁安置方式 移民搬迁安置采取集中安置方式,严格控制分散安置。

集中安置以城镇安置、移民新村安置为主。

凡进入城镇集中安置点、移民新村,在50户以上的均属集中安置。

七、移民搬迁安置用地选址及集中安置点建设要求 (一)移民安置用地选址要求

移民搬迁安置用地选址应符合抗震设防和防灾减灾要求,避开地震活动断层分布地带和可能发生洪涝、山体滑坡、泥石流、崩塌等灾害的区域,并符合城镇、村庄规划布局,有利于生产,方便生活,具有适宜的卫生条件。

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需经有资质的专门机构进行地质、洪涝等自然灾害风险评估认定,符合避险要求后,方可规划、建设。

(二)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建设要求 移民搬迁集中安置点的规划、建设要充分适应新时期村庄发展建设要求,结合新农村建设,合理布局功能结构,精心安排道路交通,巧妙布置住宅群体空间。

水、电、路、讯、污水处理全盘考虑,卫生室、文化娱乐室、学校、商业超市等公共服务设施规划到位,逐步建设,使移民新村环境优美整洁,服务设施配套完善,达到舒适文明的居住标准。

八、移民搬迁安置建设用地及移民住房建设标准 (一)移民搬迁安置建设用地标准 根据地形地貌特征和群众居住习惯,按照节约用地原则,集中安置每户宅基地用地控制在0.2亩以内。

移民搬迁建房用地采用建新拆旧方式实现占补平衡,移民户迁入新居后,必须拆除旧房,及时复垦。

(二)移民住房建设标准 移民搬迁集中安置建房,分别按、120、150方米二种户型规格进行设计建设,由移民户根据人口数量,按人均不超过40平方米的标准选择户型,但每户建房面积最大不得超过160平方米。

分散安置原则上按集中安置点建房面积标准执行。

九、移民住房建设资金补助标准 集中安置补助标准:统规统建的,安置补助标准为每人7000-8000元。

十、年度计划管理 (一)移民搬迁安置年度计划的编报和下达 每年初,县政府依据省、市下达的年度计划指标和本县移民搬迁安置规划,向各乡镇下达年度搬迁安置计划指标。

各乡镇应结合当地实际,分清轻重缓急,全面调查收集资料,组织编制上报镇移民搬迁年度实施方案和移民集中安置点规划,经县移民搬迁安置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审核后,由镇政府统一组织实施。

(二)年度移民搬迁对象的审定 按年度计划指标,由移民搬迁户本人申请,村委会审查、公示,镇政府审核,县移民办审批。

实行村、镇、县三级审核,“谁审定、谁签字、谁负责”。

(三)移民住房建设时限 移民搬迁安置用房应在当年的12月底前全面竣工,并通过县移民办验收。

移民安置房未在规定时间内竣工、或验收不合格的,不予兑现移民搬迁建房补助资金。

十一、投资与计划管理五、投资与计划管理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资金,由国家补助资金、地方政府配套资金、整合部门资金和群众自筹部分组成。

国家补助资金全部用于搬迁群众建房和必要的道路等基础设施建设,不得用于征地和其他补偿性费用;地方政府配套资金可用于征地及相关基础设施建设、社会事业建设、工程建设管理以及项目前期工作经费等;要整合部门以工代赈、扶贫、保障性住房、城镇供水、通村公路、农电改造、工程移民、财政一事一议、就业培训、新农村建设、农村危房、石漠化治理、生态治理、产业发展等资金用于安置地的水、电、路等基础设施和与搬迁群众密切相关的生产发展项目、生产性基础设施和必要生活设施及社会事业等,整合项目资金由镇政府负责;群众自筹资金主要用于搬迁群众建房。

扶贫生态移民工程建设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进行管理,镇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根据省、市、县下达的年度计划制定年度实施方案和项目搬迁安置点的可研及实施方案报省、市、县审查,项目村根据省、市、县审查批复情况拟定具体实施工作方案报镇政府审批,实施单位方能按照镇政府审批的实施工作方案严格按照基本建设程序履行相关手续后进行开工建设。

十二、组织实施

(一)加强组织领导,保障政策协调。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实施要在镇委、镇政府的统一领导下,在镇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指导协调下,由项目村组织实施。

项目村要成立相应的领导小村长任组长,委会负责人为成员,抽1-2人专门办公抓此工作,做到责任明确、分工具体、任务落实、政策配套、资金到位、管理有序。

(二)做好项目前期工作研究,制定实施工作方案。

要做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规划和项目前期工作,包括安排搬迁群众的住房建设、项目选址及用地手续、群众的生产发展条件、各项生产生活和社会事业方面的基础设施建设等,组织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并按基本建设程序规定履行论证和审批手续。

要围绕搬迁安置工作,研究制定实施方案,包括安置规模、住房建设、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方案和安置用地政策、耕地调整政策、户籍迁移政策、子女入学政策、就业政策和社会保障政策等。

(三)责任分解,各司其职。

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工程与小城镇建设是一项复杂而又细致的工作,涉及面广,涉及的群众多、部门多、利益也多,工作如果做不细,将会导致很多矛盾的发生,甚至会产群体性矛盾纠纷,带来一方社会不稳定。

因此,各级各部门要高度重视这一重大民生工程,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全力解决并完成各自任务。

具体职责分解如下:

党政办公室负责审核上报实施方案及投资计划,指导编制项目建议书和可行性研究报告,向上争取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项目和小城(集)镇建设资金,并按基本建设程序规定履行论证和上报审批手续。

提出政策上的指导意见,并配合镇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村管所共同协助指导各村扶贫生态移民搬迁项目与小城镇建设工作。

积极支持扶贫生态移民和小城(集)镇建设,协调各部门之间抓好相应工作,并对集镇建设项目实施督促和管理。

每年配套安排以工代赈资金用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的项目资金不得少于当年省、市、县下达我镇以工代赈总资金的30%。

村管所主要负责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安置点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相关证件办理,负责指导工程建设和施工质量监管,负责申报争取小城(集)镇建设的有关项目和实施。

配套安排农村危房改造资金、保障性住房资金,每年所配套安排的农村危房改造资金和保障性住房资金不得少于当年省、市、县下我镇计划总额的20%。

对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安置点的勘测规划设计和相关证件办理只收工本费。

国土所负责制定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安置点的建设用地政策、耕地调整政策及用地手续报批和相关证件办理,配套安排一定比例的土地复垦费用于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建设,负责配合住建为搬迁群众办理用地和房产权证等手续。

财政所负责加强对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程资金的监管,并做到及时足额拔付。

负责将各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道路(街道)硬化列入一事一议资金来安排解决。

交管站负责各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点公路配套建设,负责扶贫生态移民群众开创的产业基地配套机耕道建设。

水务站主要负责各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移民群众饮用水工程建设,负责将各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一并列入小城(集)镇给、排水设施规划和项目争取。

供电所负责各扶贫生态移民安置点移民群众列入新农网改造,完善各扶贫生态移民新村和小城(集)镇供电设施,优先做好并满足移民群众创业发展的用电需要,确保生态移民和安置地城镇居民用电安全有保障。

扶贫办负责支持扶贫生态移民群众的产业发展,优先指导并做好产业发展项目申报和审批工作,扶贫资金安排要向扶贫生态移民群众作重点倾斜。

农技服务中心负责做好扶贫生态移民群众的实用技术培训,做好产业发展技术指导工作。

负责在群众自愿的基础上统筹规划移民群众迁出地土地的经营发展,提高土地产收益率。

林业站负责将迁出地大于25度的坡耕地还林还草,负责牵头并配合麻阳河保护局研究争取将保护区核心区不愿搬迁的群众有计划地逐步转为护林(保育)工人,研究规划在旅游景点景区选择适当地址安置部分(规模需达50户以上)保护区移民群众。

在国家政策允许情况下,负责指导生态移民群众进行特种养殖和经营。

文化服务中心负责扶贫生态移民新村的文化广播体育设施项目争取和建设。

负责旅游景区景点规划,完善旅游设施,指导生态移民群众生产旅游产品和规范旅游服务。

旅游项目发展资金优先向扶贫生态移民倾斜。

派出所负责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实施工作的治安管理,为扶贫生态移民搬迁顺利实施保驾护行。

依照生态移民群众意愿,办理生态移民群众的户籍迁移关系。

卫生院负责将扶贫生态移民新村纳入全镇村级卫生医疗服务体系建设范筹,统筹规划建设并配齐移民新村村级卫生室设施设备及医务人员。

计生办负责将扶贫生态移民新村纳入全镇村级计生指导服务体系建设范筹,统筹规划建设并配齐移民新村村级计生室设施设备及计生指导服务人员。

社会事务办公室办负责将扶贫生态移民迁入安置后尚未脱贫期间的困难群众一并列入城镇低保和民政救助范围,让扶贫生态移民享受城镇居民同等的民政福利待遇。

教育管理中心负责安排解决好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安置群众的子女就近入园和就近上学问题,做好减免生态移民困难群众子女书本费,困难学习生活补助费要向生态移民群众子女倾斜。

镇政府负责安置地址的初选,负责搬迁群众意愿调查上报,负责搬迁安置建设用地的征用落实工作,负责组织搬迁群众入住和生产发展扶持管理等工作。

(四)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

各村、各部门要认真研究扶贫生态移民搬迁工作出现的新情况,认真倾听搬迁群众和安置地群众的的意见和呼声,注重解决搬迁群众的后顾之忧,不断总结经验教训。

要与时俱进,不断研究制定和落实搬迁群众在安置地享受土地、户籍、教育、医疗、计生、就业、社保等各项优惠政策,确保搬迁群众实现“搬得出、能致富、不反弹”。

十三、前期工作及步骤

按照“组建机构、选址调研、规划设计、实施动员” 四个环节开展工作:

第一阶段(20**年3月30日):组建机构。

各村委会组建“实施扶贫生态移民与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机构,抽人具体办公开展工作。

各村组建的实施扶贫生态移民与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需报送镇政府和镇实施扶贫生态移民与推进小城镇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二阶段(20**年4月1日—5月31日):选址调研。

深入村组走访干部群众,向群众介绍扶贫生态移民搬迁政策,摸清底数,发放搬迁申请书(表),按照群众迁入地意愿和拟搬迁时间要求归类汇总,然后根据归类汇总资料确定安置选址和安置规模。

归类汇总资料同时上报镇领导小组办公室。

第三阶段(20**年5月31日—9月30日):规划设计。

镇村管所根据乡镇所选地址和要求完成各搬迁安置点勘测规划设计,规划设计要达招投标要求。

勘测规划设计费用由镇财政酌情解决。

第四阶段(20**年10月1日起):实施动员。

各村根据村管所作出的规划设计和省、市、县下达的投资计划和规模,编制各安置点的具体实施工作方案报镇政府审批,并按国家基本建设程序规定要水履行相关手续后开工建设。

要广泛动员群众,按照申请承诺动工集资(自建的及时动工,合建联建的集资),确保工程在规定时间内竣工入住验收。

篇3:生态移民项目情况汇报

省发改委:

根据通知精神,受张主任委托,我现就xx市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情况,向各位领导和同志们做一简要汇报,不妥之处,敬请批评指正:

一、生态移民项目实施情况

该项目自XX年启动实施以来,在省发改委及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相关职能部门的辛苦努力下,在有关各方的大力支持下,我市的生态移民工作,以保护生态和改善退耕农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结合新农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本着政府引导、群众自愿、政策协调、讲求实效的原则,我们通过不断深入调查,分析研究,科学规划,加强领导,统筹安排,扎实推进项目实施工作,项目建设成效显著,成就辉煌。

一是历年的基本任务。—XX年度中省下达我市生态移民建设任务x户x人,占规划任务x人的x%,项目总投资x万元,其中:中央专项资金x万元,地方配套和群众自筹x万元。二是目前完成情况。截止XX年底,全市新建住房x平方米,新修基本口粮田x亩、河堤x公里,新修、改造道路x公里,新建供电、通讯线路x杆公里,建设人饮工程x处,铺设供排水管网x公里;完成搬迁x户x人,其中集中安置x人,分散安置x人。XX年以前建设任务已经全部完成。XX年度x户x人计划任务,除x、x2县,结合移民,按省上批复方案,由计划局与移民办共同组织实施外,其余5县区全部根据省上安排由移民办组织实施、兑付、验收,各县发改局只报负责项目计划和方案申报,其余工作一概不好参与,个别县存在原方案批复的分散安置户,资金无法落实的现象。三是当前主要任务。目前省上下达我市XX年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任务x人,安排国家专项投资计划x万元,目前实施方案已上报待批。

二是绩效成果。

通过几年来生态移民项目的实施,总体感觉效果比较明显。主要体现在:

一是村民的生存环境显著改善。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后,许多居住在边远高寒深山的退耕农户离开了生存环境恶劣的深山区,彻底摆脱苦根穷根,享受到了新环境优越的生存资源条件,经过短暂的搬迁困难期后,2—3年内即可融入适应新环境,和安置区其它居民一样安居乐业,增强了自我发展的信心和能力,明显加快了脱贫致富的步伐。二是村民的综合素质明显提高。通过生态移民搬迁,不仅使生态移民户生存地理环境有了变化,更重要的是他们接受和融入了现代社会、现代文明。使村民生存、发展观念有了深刻变化,人人都有了抢抓机遇意识、增强了科技意识、懂得了商品经济意识、加大了教育投资意识、树立了环境保护意识等,村民的素质都有了明显提高,移民后村民的思想观念得到进一步更新,进而带来了农村人口综合素质的明显提高,使得社会更趋和谐稳定,村域经济发展明显得到了提升。三是村民的人均收入显著增加。移民搬迁在改善恶劣生存环境的同时,使大量贫困人口摆脱了恶劣自然条件的束缚,解放和发展了生产力,通过自身努力,以及良好的自然及交通条件带来的发展机遇,很快拓宽了脱贫致富的路子,收入水平显著增加。据调查,全市搬迁户平均纯收入年增长在25%以上,大大高于搬迁前的增长水平。四是村域生态环境显著改善。通过项目实施,明显巩固了退耕还林成果,促进了区域经济发展与生态保护的良性循环。实施生态移民搬迁,减少了自然环境恶劣地区的生产生活活动的影响,为生态环境恢复提供了休养生息的空间和条件,不仅使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保护,还极大促进了经济发展,使退耕区逐步走上了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五是密切了党群关系。项目的实施,使村民真正体验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带来的真正实惠,切身感受到了中央对广大群众的关心和关怀。移民搬迁头绪多、任务重,关系到搬迁群众的切身利益。通过搬迁工作实施,广大退耕移民户看到了广大党员干部为民着想、党和政府执政为民、一心为民的具体行为,享受到了改革开放的成果,真正体验到了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给他们带来的真正实惠,亲身感受到了党和政府的温暖。即密切了党群、干群关系,又提高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深受广大群众的欢迎和拥护。

三、存在问题与建议

虽然通过各级党委、政府几年的辛勤工作,我市的生态移民工作取得了可喜成就,但是存在着一些问题,只要表现在:

一是实施中部分县区与移民关系没有理顺。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管理明确规定,生态移民项目由发改部门组织实施,但从目前掌握的情况,在XX年度生态移民项目实施中,仅x、x2县由发改部门,采取不同的方式与移民配合实施外。其余5个县区资金统一拨付移民帐户,由各县区移民办组织实施,省上批复的实施方案无法落实,验收资料也无法整理。给以后项目的验收、稽查留下隐患。建议省上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计其功”的办法从省级层面予以协调,理顺生态移民专项与移民在实施中的配合关系。尤其是与财政方面的关系。比如XX年生态移民项目投资计划省上下达后,在计划下达中发现,省移民办与省财政厅已将整合资金(包括生态移民)计划下达,市移民办与市财政也已分配下达到县区,资金已划拨到长安银行移民办帐户;且市移民办与市财政下达到县区的计划任务与省发改委、财政厅文件下达我市各县区生态移民资金计划任务不符。导致资金与计划不符,实施方案也不好编制。二是方案编制与具体实施很难吻合。移民是先下任务,先建房,再落实农户,最后摇号分房;而生态移民是先落实农户,编制方案,再实施。这样生态移民在与移民捆绑实施中,生态移民只是移民点中的一部分,几栋楼,原方案中的农户就无法保证。建议以后生态移民方案编制中,尽量不要具体到农户名单。三是生态移民项目没有制度保障管理费。目前,在生态移民项目建设上我市市县两级均无编制、无人员、无经费。由于本项目建设工作量大,没有人力和经费保障往往造成项目实施进度缓慢或督促检查不能及时到位,给以后项目的国家督查和验收留下了诸多隐患。建议参照工赈移民相关管理办法,给予市县一定的项目工作管理费,从保障机制上解决项目实施质量不高标准不严的问题。四是生态移民项目管理体制需要改进。巩固退耕还林成果项目管在具体组织实施中由于各种原因,大多数项目或者全部由移民办具体组织实施,使得省上批复的实施方案无法落实,验收资料也无法整理。这给以后项目的验收、稽查留下隐患。发改部门在目前的项目操作中存在的诸多困难和问题,建议项目从省上统一交由移民办实施。这样既便于管理,又便于操作。

由于时间仓促,准备不足,以上汇报不妥之处,敬请各位领导和同志们提出宝贵意见。

篇4:生态移民工程自查报告

我乡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工程在相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关心下,通过乡村及施工单位的共同努力,经过三个月的紧张施工建设,已按相关要求完成建设任务,并于10月19日组织人员对其进行了自检自查,现就工程情况总结如下:

一、工程建设概况

根据县移民局霍水移[20xx]46号文件精神,在我乡实施巩固退耕还林成果生态移民项目,项目涉及东风桥村退耕还林户6户25人,主要任务是将6户退耕还林户就近搬迁至东风桥集镇安臵点居住,移民原有生产生活资料保持不变,其住宅由农户委托乡政府统一代建,每户新建住房占地面积120平方米的楼房 ,并配套做好水、电、路、绿化等基础设施建设。通过项目工程的实施,改善了退耕还林户的生产和生活条件,巩固的退林成果,加快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进程。

二、投资规模及资金来源

该工程总投资83.41万元,其中群众自筹36万元(每户6万元),生态移民项目专项补助资金12.5万元,地方配套投入34.91万元(主要用于土地征用费、土地平整、水、电、路等配套基础设施建设费用)。

三、建设任务及完成情况

结合东风桥集镇建设和移民村新农村建设,征求移民户同

意,由政府统一进行规划设计与建设,此次涉及的东风桥村6户移民新建住宅均委托乡政府统一代建,每户均与所在乡签订了《委托建房协议》,乡政府将建房工程委托给安园公司金从平承建,并签订了房屋工程承包合同,所有新建房屋均在协议或合同规定时间内交付使用。该工程自20xx年6月份开始实施,于20xx年9月底全部完工。

四、建设管理情况

1、投资管理情况

为切实加强对生态移民工程的领导和协调,成立乡工程建设领导组,全面负责组织指挥、协调工作。乡长为组长,分管领导为副组长,财政、农经站、土管所、城建等部门为成员,领导组下设办公室,并内设工程技术组、财务组、后勤组和督查组,具体负责项目的实施管理和协调工作。按照上级部门的要求,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并依法进行施工管理。

2、资金管理和使用情况

项目资金实行按户打卡发放,移民户自筹及乡投入部分应设立银行专款专户。地方配套资金、自筹资金足额汇入银行专户后,工程按计划开工,并严格按财经制度和有关政策制定资金运行方案,杜绝项目外投资。工程进度款必须由监理签证工程量后按计划审批,大额资金支出需经领导组集体研究,工程预决算必须由有资质的造价工程师编制,报领导组审核,并定期向受益群众公示项目资金使用情况,确保资金足额使用到位。

3、规划管理情况

以单政[20xx]67号文件形式制定了《单龙寺乡东风桥村生态移民工程项目实施方案》,签订了委托建房协议书和施工合同,工程有详细且规范的预算、决算。施工过程有乡生态移民领导小组安排人员不定期监督检查。

五、工程建设质量情况

施工单位按照乡政府的统一规划,在规定的地点建房,新建住宅也严格按照施工图进行施工,整个施工过程都有相关的技术人员在现场监督、检查,发现问题,立即予以整改,从而真正确保了工程建设质量。主要质量依据有《单龙寺乡集镇建设详细规划》和《农民建房施工图纸》及其他相关的技术指标。

六、工程建设效益评价

1、生态效益

项目实施后,使原来居住在山区,条件比较差且贫困的退耕户搬迁至交通方便的地方居住,既保护了森林资源,又净化了生态环境,确保退耕还林工程“退得下,还得下,稳得住,能致富,不反弹”的目标。

2、经济效益

项目实施后,增加了退耕户的林地面积,改善了他们的生产生活条件,增加了他们脱贫致富的信心,从而切实增加了他们的收入。

3、社会效益

通过不断完善搬迁地区的基础设施条件,农村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为搬迁的移民脱贫致富创造良好的生产生活环境,保证迁移户能住得下来,安得下心,实现了社会稳定,确保退耕还林成果切实得到巩固,加快新农村建设进程。

七、工程建设取得的主要经验

1、规划到位是前提

规划是建设的龙头,我乡始终把科学、合理规划放在首位。基于项目区土地资源较为贫乏,有限耕地是当地人民群众赖以生存的支柱,我们根据地形地貌、乡村社会经济条件,组织人员深入项目区,按照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工程的总体要求,对居住条件差的重点户迁移到规划点处居住,并引导农民因势利导,利用现在居住的良好的环境调结构、搞开发、促增收,制定实施方案,在建设中,我们严格按规划、方案实施,为其他移民户迁出打下良好的基础。

2、认识到位是基础

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长期而复杂的工程,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参与。如何让群众相信我们,并积极主动地参与,要依靠政策宣传、舆论引导、利益驱动才能解决。为此我们乡村两级干部大力宣传、讲解分析生态移民的诸多好处,将制定的详细的实施方案给他们看,并承诺移民项目专项资金按时全部兑现到位,地方政府还配套资金支持,为他们生产发展出谋划策,帮助他们脱贫致富。

3、领导重视是关键

我乡党委政府对生态移民工程高度重视,成立了由乡长任组长的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工程领导组,从规划到实施,乡主要领导及分管领导多次深入第一线检查指导工作,并及时协调解决工程建设中遇到的问题。县移民局领导也多次亲临现场指导,村两委负责人也全程参与工程实施工程,正是由乡党委政府的高度重视,县移民局的大力支持,从而确保我乡生态移民工程的顺利实施。

4、资金支持是保障

该工程实施总投资83.41万元,其中地方投入34.91万元,群众自筹资金36万元,移民项目资金支持12.5万元。正是有大量的资金支持群众建房,搞好配套设施,切实解决了群众的后顾之忧,从而确保该工程的顺利实施。

综上所述,单龙寺乡退耕还林生态移民工程已按时按质顺利实施结束,退耕户均已迁至新房居住,目前移民户安居乐业,社会稳定。

篇5:生态移民工程自查报告

吴忠市委督查室:

今年以来,在自治区党委、政府和移民局的全力指导和支持下,吴忠市认真贯彻落实自治区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及相关会议精神,把生态移民作为全市一号民生工程,以移民“六大建设任务”为核心,以推进移民工程建设为重点,认真落实规划,积极协调对接,坚持一手抓工程建设,一手抓产业开发,精心组织实施,有力地推进了全市生态移民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现将情况报告如下:

(一)总体情况

按照自治区“十二五”规划的统一部署, 20xx年全市开工建设移民安臵点8个,搬迁安臵移民5112户2.32万人,分别占“十二五”安臵任务的31.7%和31.6%。今年共完成投资5.6亿元。各项阶段性建设任务顺利完成,成效显著。房屋建设基本完工。移民住房完工5112套,其中青铜峡市广武安臵点、盐池县十六堡和北塘3个安臵点已具备了搬迁条件,十六堡和北塘安臵点已搬迁入住485户1575人。服务设施有序跟进。学校、村级活动场所、卫生服务站等配套基础设施正在稳步推进,已建成学校7545平方米,村级活动场所1881.7平方米,村庄道路115.2公里,植树造林1690亩,“七通八有”公共设施正在配套完善。产业规划同步建设。开发土地21534亩;建设奶牛养殖场9个,3个已奶牛入院(进1500头奶牛场1个)、3个正在做青贮、1个引进奶牛协议已签订,2个正在勘测规划,肉羊养殖暖棚854座,利通区 3.3万㎡奶牛养殖园区主体工程已完工;韭菜大拱棚1804栋,开发枣薯间作种植5500亩、5000亩葡萄种植和1550亩苗木繁育基地等,部分产业已进入生产计划。水务工程配套落实。完成水利工程泵站3个、大型蓄水池6座、砌护渠道254.5公里、铺设节灌管道182.9公里、铺设人饮供水管道215.5公里;产业技术、劳务技能培训正在对接落实。生态移民各项工程同步建设、同步完善,为第一批搬迁移民入住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二)主要成效

一是住房建设进度加快。今年全市开工建设移民住房5112套,全部完工。青铜峡广武、盐池县十六堡、北塘三个安臵点移民住房全部完成,已具备入住条件,盐池县已举行了入住仪式,已将854套住房分配到户,正在逐步搬迁,年底前将全部入住;广武安臵区正在积极对接,制定移民搬迁安臵方案,于明年初搬迁。红寺堡鲁家窑安臵区尽管开工迟,但后期建设进度快,1460套移民住房基本完工,特别是其利用现代科学能源技术,设计建设的低碳、环保、节能移民住房,为移民住房建设树立了样板,

值得在今后的移民住房建设中推广。

二是基础设施配套完善。各县(市、区)坚持规划一次到位,建设同步推进,在建设移民住房的同时,注重完善移民安臵区的配套设施,人饮工程、庄点道路、学校、幼儿园、村级活动场所、医疗卫生服务室、农资超市、垃圾处理、绿化亮化等工程建设同步实施,着力打造城市社区化管理的基础设施平台。广武、北塘安臵区在活动广场安装了健身器材;十六堡、北塘安臵区还统一为移民打灶台、火炕,配臵部分生活设施,为移民入住创造条件。

三是土地开发基本就绪。各县(市、区)在实施移民安臵区建设的同时,把土地开发做为引导移民搬迁、促进移民发展致富的重中之重,在补偿资金不到位、权属矛盾纠纷多、水资源配臵方案不能及时审批的情况下,坚持在干的过程中解决问题,千方百计组织实施土地开发工程。目前,各移民安臵区的土地开发工程已经基本结束,共开发土地21534亩,正在抓紧实施水利工程配套,青铜峡、盐池、红寺堡设施建设基本就绪,开始谋划种养植,部分已发挥效益。

四是产业培育同步推进。各县(市、区)结合自身产业发展的实际和移民的`生产习俗,围绕种植、养殖、劳务三大主导产业,制定优惠政策,积极为移民发展生产创造条件。种植业方面,采取土地流转、公司化经营的模式,规划发展特色种植,如:利通

区的5500亩枣薯间作种植、红寺堡区1500的设施大棚、青铜峡市5000亩的酿酒葡萄、盐池县1550亩的育苗等;养殖业方面,依托养殖园区建设,采取政府贴息支持、企业托管经营、移民分红收益及移民自养等多种方式,发展奶牛、黄牛、滩羊养殖;在劳务产业方面,根据移民素质、企业用工、岗位需求、采取摸底调查用工岗位、协调对接、技能培训等多种方式,制定培训计划,积极利用冬闲在移民群众中开展各种生产、生活技能培训,促进移民务工增收。为产业良性发展与移民安心居住、快速增收致富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五是社会管理积极探索。各县(市、区)按照“搬得下、稳得住、能致富”目标,本着以人为本的创新管理工作理念,在实施工程建设的同时,主动加强了迁入、迁出县之间的沟通对接,积极探索移民搬迁、社会管理的有效措施和途径,想法设法为移民群众搭桥铺路,做好服务。同心县坚持把实施“十二五”移民工程建设与完善提高“十一五”移民工程结合起来,组织开展了以清人清户、清土地为主要内容的“两清”工作,探索户籍、土地管理的有效办法。青铜峡市为即将搬迁的移民制定子女就学、社会养老保险、新型合作医疗、民政救助、帮扶机制等“七个”政策惠泽目标体系,确保移民社会保障到位。同时,青铜峡市广武、盐池县十六堡移民安臵区成立了移民村党支部,司法、计生

等社会管理机构已在移民村挂牌,配备了党性观念强、经验丰富的副科级干部任移民安臵区村支部书记开展工作。盐池县北塘安臵区成立了移民村合作社,对移民搬迁后产业发展方面事宜进行服务。

六是统管共治维护稳定。各县(市、区)围绕移民新村信访维稳工作需要,细化任务、制定预案。把搬迁前、搬迁中、搬迁后预料的问题做到事前考率、出台预防措施、畅通信访渠道,加强宣传教育,做好统管共治工作。同心县“十一五”建好的移民新村、青铜峡市广武安臵点同心村各项服务机构已挂牌,并设臵了治安室,法律服务中心,配备了治安、司法人员。盐池县成立移民代表群防共治工作组织,为移民群众创建参与社会管理平台,聘请了10名移民群众组成联防治安队参与移民新村治安管理,保障广大移民群众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和监督权。确保移民安臵区社会和谐稳定。

七是创先争优促进发展。今年以来,全市上下各级党政组织认真贯彻落实区、市党委、政府的决策部署,精心组织、强化措施,采取监督检查、观摩评比、交流座谈、查找不足,奖励补助等激励机制树先进、促发展,全力推进了生态移民工程建设,整体工作呈现快速、健康、有序、比学赶超、创先争优发展的良好态势。有效结合《宁夏中南部地区生态移民工程以奖代补奖励办

篇6: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为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我县经济、社会与环境协调发展,根据《中共县县委、县人民政府目标绩效管理领导小组、县环境保护实绩考核委员会关于下达20XX年度环境保护责任考核目标任务的通知》要求,结合我局实际,特制定本方案。

一、指导思想

认真贯彻执行党在十八大上提出的“生态文明”建设要求,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认真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以改善城市环境质量,提高城市资源利用率,增强全民环保意识为目的,解决城市主要环境问题为重点,广泛开展群众性的宣传教育活动,不断增强全民环境意识。力争使全县环境质量得到明显改善,资源得到科学合理利用,努力把我县建成经济快速发展、人居环境和谐的省级环保模范城市。

二、目标任务

(一)完成生态县建设考核指标数据的收集汇总和分阶段完成生态县建设重点项目,大力开展退耕还林和天然林保护工作;坚决制止乱砍滥发,严肃查处林业生态环境破坏行为。

(二)加强森林防火监督管理,无重大森林火灾发生。

(三)完成“城考”目标考核任务。

(四)完成创建省级生态乡镇中人均公共绿地面积≥9㎡/人、主要道路绿化普及率≥80%、森林覆盖率≥70%等指标,并提供相关证明材料。

(五)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5%。

(六)配合相关部门做好县城城区环境综合整治工作。

三、工作措施

(一)领导重视,落实责任。为了加强对20xx年度环境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林业局成立了以党委书记、局长为组长的工作组,工作组下设办公室在局办公室,由同志负责环境保护工作的各项日常工作,并把此项工作纳入重要议事日程,确保全面完成20xx年度环境保护工作的顺利完成。

(二)积极参与,广泛宣传。积极参加由县级相关部门组织的各类环境保护宣传活动,营造良好的社会环境保护氛围;在林业系统内积极开展生态县建设和环境保护宣传教育,增强林业系统职工的环境保护意识。

(三)定期报送推进情况,确保全面完成20xx环境保护考核任务。各责任股室于每月25日前向局办公室报送工作推进情况,确保20xx年环境保护考核目标任务全面完成。

篇7: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方案

省海洋与渔业局:

我县黄湾岛位于县黄岐湾南侧,筱埕镇后澳海面,北纬26°。17′13”、东经119°49′22”,面积约0.068平方公里,岛形似香蕉,略呈三角形,呈南北走向,岸线长1.38公里。周围水深6-15米,无人居住,海域滩涂面积为本岛的20倍。位居亚热带海洋季风区,四季气候温和,水温稳定适中,水质清澈无污染,浮游生物十分丰富,环岛沿边的虾、蟹、贝、藻种类不下100多种,其中珍贵物种龙虾、海参、鲍鱼常年生长在岛屿周边。长期以来,由于滥捕,疏于管理,野生资源受到严重破坏,为优化海洋生态环境,充分利用黄湾岛资源,实施海洋经济可持续发展战略,特制定黄湾岛海岛生态保护示范岛方案如下:

一、目的意义:

以海洋资源可持续利用为宗旨,通过对海洋无居民岛屿实施综合整治及周边海域的保护,达到海洋生态系统平衡,生物多样性丰富、地方特色物种的典型性、衡有性得到有效地保护,最终形成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二、整治时段及目标:

工程实施时间为三年。

通过区域范围的水质及生物监测网络建设、清除岸线和区域范围内的海漂垃圾、实施生态修复、开展海区生物增值放流、投入人工鱼礁等措施,达到自然生态的优化,区域环境优美,生物资源丰富,促进海洋经济健康发展,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处。

三、整治范围:

黄湾岛及周边3海里范围海域。

四、工作原则:

黄湾岛及周边海域综合整治与保护工作按照科学规划、详细调查、生态修复、逐步实施的原则进行。

五、整治的主要内容:

黄湾岛及周边海域综合整治与保护工程包括以下五个部分:

1、开展生物基础状况调查;

2、建设区域水质及生物监测网络;

3、实施封岛栽培进行增殖放流;

4、投入人工鱼礁;

5、开展岸线及区域海域巡查;

生物基础状况调查项目:对海岛植被、土壤进行调查登记,对区域海域进行水体和潮间带生物基础调查,每年春秋两季进行调查,布设五个断面,五个站点,连续调查两年,对该海域生物基础状况及变化作出判断,并提供报告,为开展该区域生态修复及制定保护措施提供科学科学依据。

建设区域水质及生物监测网络:委托有资质的中介机构对该海域进行常年生态监控。

实施封岛栽培:①宣传管理工作:通过张贴通告、标语、散发宣传小册子等方式,提高保护区周边群众的海洋环境保护意识。

②在岛上及陆上建立标志牌,增强警示力,在黄湾岛建立标志碑,上书保护区简介、示意图等,以及破坏保护区的行为及应负的法律责任。

③选派专职管理员进行日常管理、检查,防止群众进行保护区乱采乱挖。海监及渔政队伍不定期进行巡查管理。

进行增殖放流:

在黄湾岛周边海域进行增殖放流,另外,开展底栖物种等常规品种的人工放流,以恢复岛周边海域因过度捕捞而造成的破坏的生物种群资源。

投入人工鱼礁:

建设人工鱼礁,是我县实施渔业可持续发展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建设对于调整海洋捕捞结构,促进海洋产业的优化升级、带动滨海旅游业、休闲渔业等相关产业发展,修复和改善海洋生态环境、生物多样性保护等均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人工鱼礁增殖对象为底层贝类、鱼类及藻类。选择经过处理的废旧渔船或制作钢筋混凝土预制模型进行投放。

计划投入钢筋混凝土构件3座,废旧渔船4艘,投资70万元。

开展岸线及区域海域海监巡航巡查:

组建一支由镇海洋渔业工作站、公安边防派出所及当地村民组成的资源管护队伍,在该海域开展日常管护工作。

六、工作要求:

无居民岛屿保护工程是大规模、综合性的海洋环境整治项目,要在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下开展工作,按照省局的要求实施,确保完成整治作务。

要加强黄湾岛保护工作的组织领导,县海洋与渔业局成立领导小组,具体负责协调及落实项目的开展。

项目所属乡、村各有关部门要各负其责,密切配合,并取得涉海有关单位的.支持与帮助,共同做好黄湾岛及周边海域综合整治与保护工作。

密切与省内外各海洋科研院所、水产技术单位合作,引进海洋生态环境修复和治理的新技术、新方法,以促进我们的工作。

加大海洋环境保护的宣传力度,提高领导、企业、群众的认识,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海洋环境保护的工作氛围。

七、经费预算:

黄湾岛及周边海域综合整治与保护工程项目总投资:225万元,其中省局下拨135万元,地方配套90万元,具体列表如下:

篇8:白山市生态移民工作调查报告

随着生态文明浪潮在全球的兴起,重视生态、保护环境、低碳发展成为新世纪各地区竞相进步、绿色发展的新动力和新关键。长白山作为国家重点森林覆盖区和木材资源战略储备基地,是中国东北和东北亚“大生态”的重要组成部分,有着东北亚“绿肺”、“物种基因库”和“天然博物馆”之称,是全国十大生态安全屏障之一,其优良的生态环境,不仅是东北亚生物多样性的重要保障,也是吉林东部绿色转型发展的重要依托。保护好长白山地区的生态环境和宝贵资源,不仅有利于加强对东北亚地区生态屏障和生物基因库的保护,夯实吉林东部绿色转型的发展基础,而且对于调节松辽平原和吉林中西部玉米带的小气候环境,保护“东北粮仓”安全和东北亚地区气候环境,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作为长白山区域中心城市,白山市承担着保护长白山生态安全、打造“绿色生态屏障”、建设生态文明的历史使命。但是,如何在城市化进程加快推进的大背景下,解决好城镇化建设与生态环境保护“两难”矛盾,实现保护和开发双赢目标,不仅考验白山建设全省绿色转型发展先行区的执政能力,更考验全市领导干部的政治智慧和实践魄力。调研发现,白山市在推进绿色转型发展过程中,将生态文明确定为各级党委、政府的长期执政理念,融入城镇化建设全过程,并结合东部山区特色,以解决林区、工矿区居民“城镇化率虚高”问题和林区农民进城问题为目标,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努力实现林区生产、生活与生态的互荣共赢,助推绿色转型发展“华丽转身”。实践证明,白山市实施的林区生态移民工程,既符合国家确定长白山为国家木材战略资源后备基地的战略导向,又顺应了国务院“停伐”令和新一轮《全面振兴东北等老工业基地若干意见》中“打造北方生态屏障和山青水绿的宜居家园”工作要求,是恢复和保护长白山林区生态环境最便捷的路径选择,也是推动东部山区绿色发展、转型振兴的有效手段。

一、林区生态移民没有“背井离乡、故土难离”的恋家情结为羁绊,不仅解决了移民搬迁的“第一难题”,而且有效改变了林区贫困人口封闭的生存状态

调研发现,林区生态移民工程,有别于传统意义上“背井离乡”式的生存性移民,尤其与库区、不宜居住地区的被动性、强制性移民搬迁,有着本质区别。首先,在移民目的上,林区生态移民是站在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角度,以保护和修复生态环境、维护生态安全为主要目的,以实现区域内人口、资源、环境与经济社会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为目标,不仅遵循了经济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的客观规律,而且有效化解了资源永续利用和生态环境保护的对立关系,有利于实现生态意义、经济意义、社会意义、民生意义的和谐统一,是一项民心工程、民生工程和德政工程。其次,在移民方式上,林区生态移民是在充分尊重民生意愿的前提下,根据山区生活实际和城镇产业布局,让移民对象通过区位比较、利益权衡,就地就近向城镇转移,通过人口聚集提升“人的城镇化”质量和水平,既无需承受背井离乡、骨肉离散、重建家园的痛苦经历,又能够让居民望得见山、看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充分体现了尊重民愿、顺应自然、天人合一的生态发展理念。第三,在移民意愿上,林区生态移民属于“离土不离乡”就地就近式移民,移民对象大多没有“故土难离”的感情牵绊,在居住环境改善、公共服务提升、居民增收致富的感召下,既没有不愿搬、不敢搬的情感顾虑,又有效避免了搬迁过程中的抵触、对抗情绪,不仅保障移民迁出地生态环境得到保护、移民迁入地生态环境不受损害,而且通过政策引导,能充分调动起移民对象搬迁致富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变“要我搬”为“我要搬”。实践证明,面对生态移民难题,只要我们态度鲜明、政策有力、工作得当,就一定能激发出广大群众的参与热情,再多再大的困难都会解决。

二、林区生态移民最关键的是开好头、引好路,通过试点带动和示范引导,探索完善有特色、可操作、能推广的工作模式

林区生态移民是一项新工程,如何让老百姓举家搬得出、长期留得住、就近能就业、生计有保障、长远能发展,选择什么样的操作模式,对于释放试点成果的“裂变”效应、全面铺开长白山生态移民工作,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白山市地广人稀,全市近130万人口,约有49%分布在林区,人口聚集度差,每平方公里人口密度仅为74人,远低于全国和全省平均水平。为此,白山市围绕提高“人的城镇化”水平,把生态移民作为调节生态环境容量与城镇人口规模的重要杠杆,结合林区特点和实际,将移民对象划分为国有林场居民、资源枯竭型工矿区居民、林区农民三类重点群体,通过政府行为和市场行为相结合、企业引导与政策扶持相结合、产业引导和就业安置相结合的方式,试点先行、分类推进,探索实践了三种生态移民模式。一是国有林场撤并整合模式。主要是针对林业人口多(全市林业职工和家属共有6.9万户、18.3万人,约占林区人口总数的29%)、林场规模小(大型林场职工约3000人,小型林场职工不足500人)、居住分散等生存现状,以及林区面积和林木蓄积量持续减少、林木质量大幅下降、生物多样性遭到破坏、部分施业区无木可采的产业发展现状,通过政策扶持,鼓励和支持域内六大省属国有森工林业局加大资金投入,采取林场合并和整体搬迁的方式,加快国有林场向所在地中心城镇或相邻城镇迁移,有条件的较大规模林场就地就近组建大型经营区,规划建设林业新区,实现林业产业转型和职工生活改善同步推进。以白山市松江河林业局为例,该局于1958年建局,总经营面积15.9万公顷,在册职工3643人,是吉林森工集团成员企业之一。自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局充分利用国家棚户区改造政策,以减少森林资源社会性消耗为目标,以林场职工享受城市化生活为宗旨,大力实施生态移民工程,将原有的.13个林场,逐步合并为5个中心林场,对撤并的8个林场进行了整体搬迁。目前,累计投入移民资金2.3亿元,改造棚户区68.29万平方米、12181户,安置人口3.65万人,全局1832户林场职工全部实现“山上生产、山下生活”。二是国有工矿异地搬迁模式。主要是针对“亟需搬迁而又缺乏自主搬迁能力”的资源枯竭型工矿区居民,通过政策扶持、政府引导等方式,由当地政府牵头,将生活在恶劣环境条件下的工矿区居民异地搬迁到生存条件更好的地区,同步解决住房、就业、生产生活等难题,推动矿区人口合理布局和规划调整。以临江铜矿为例,该矿距离临江市六道沟镇9公里,始建于1957年,现隶属于省国资委管辖,1985年因资源枯竭经政府批准正式闭矿。该矿共有居民550户、近1300人,住房结构多为土石、柳条、泥土等结构,户均面积不足20平方米,人均居住面积7平方米,均属危房,尤其是特大洪水和山体滑坡,矿区内多处河堤、桥涵、公路等基础设施损毁严重,居住条件极为恶劣。

矿区职工增收困难,有65名职工工资达不到最低工资标准,子女就学、群众就医等问题日益突出。异地搬迁后,采取迁宅换地的方法,将矿区职工及家属470户、1043人和社会混居80户、236人全部迁入基础设施较为完善的六道沟镇,由六道沟政府对水、电、路、供热等基础设施统一进行建设,集中解决就学、就医、养老等问题。三是产业引导整村搬迁模式。主要是发挥重点产业、旅游景区和中心城镇的辐射功能,吸引周边散居农户、无地和瘠地农民、失地农民、偏远村屯等移民群体自主搬迁,主动进入居住条件优异、产业较为发达的城镇;同时,通过政策引导,鼓励有条件的村屯“整村搬迁”至产业重镇,通过发展当地优势产业增收致富。以长白县望天鹅村为例,该村位于长白县十四道沟镇,原址比较偏僻,共有居民80户、249人,村址偏远,居住散乱,增收困难,村民自主移民意愿强烈。通过政府积极引导,采取“农民+公司+政府”三位一体创新模式,利用土地置换的方式,积极筹措资金1120万元,通过整村搬,在当地旅游重地十五道沟镇望天鹅景区沟谷建设新村8万平多方米,新建民居42栋80户,道路硬化8000平方米,绿化1.2万平方米,有线电视、自来水安装率达到100%,基础设施和村民自治水平得到全面改善。近年来,在“三种移民模式”的试点引领下,白山市陆续完成了靖宇县丁小山村、老二参厂以及江源县小河口村等一批整村搬迁工程,完成了湾沟镇、临江大湖街道等一批资源枯竭型工矿区异地搬迁工程,六大森工林业局生态移民全面推进,目前全市累计完成生态移民住房改造4.7万户。实践证明,只要有好的模式引导,再加上群众的积极参与,生态移民必将成为林区居民思想“转变”、产业“转型”、生活“转身”的有效载体。

三、生态移民不是简单的建房腾地,也不是“一搬就灵”,离开了产业发展和就业增收,生态移民就无法真正做到“拔穷根”,也移不出“致富路”

生态移民是一项系统工程,不仅强调居住条件和生活环境的改善,更应注重就业和增收等方面的可持续保障,离开了增收致富和就业保障,生态移民就不会带来迁入城镇的经济繁荣,反而会成为城镇发展的负担,甚至会出现“返贫”甚至“回流”现象。调研发现,白山生态移民之所以取得成功,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坚持把移民对象就业增收和可持续发展摆到突出位置,通过产业带动“促增收、快致富”,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一是支持居民种植速生林,促进移民对象自主增收。充分利用移民搬迁后腾出的土地、林地、宅基地,发挥速生丰产用材林单位面积投入高、木材培育周期短、单位面积产量高、比较效益高等特点,通过良种优苗和集约化经营,集中种植速生丰产林,为制浆、造纸、人造板等林产工业和建筑、家具、装修等行业提供原料或大径级的用材林,提高移民群体自主增收能力。松江河林业局林场撤并搬迁后,累计投入900余万元,将2个林场56公顷场址用于营造经济林,补造红松、云杉苗木156万株,实施林冠下造林1.6万亩,建设国省干线、旅游公路绿化长廊81公里,既巩固了生态修复成果,又达到了增收致富目的。,该局职工人均年收入达到4万元。二是鼓励发展林下产业,带动林区职工增收致富。针对林业人口多、产业发展受限等实际问题,围绕推进林区经济转型,支持林业企业给予职工政策、资金、技术、土地等方面的扶持,通过示范带动,鼓励林业职工发展非林产业,鼓励有条件的林业职工兴办企业,推动林业职工由单一的工资性收入向创业性收入和资本性收入等多途径增收转变,为林业职工生态移民提供可持续保障。湾沟林业局大力发展中草药、食用菌、山野菜、林下参、绿化苗木和特种动物养殖等“多种经营”,变“一木独大”为“多业并举”,为企业职工创造更多实惠。20,湾沟林业局实现营业收入10292万元,实现净利润2049万元,在岗员工年均工资达到5万元,位居集团八个森工局前列。三是大力发展旅游产业,强化林区居民配套服务增收。依托域内旅游资源富足的优势,充分发挥长白山国际度假区辐射功能,整合周边旅游资源,吸引周边村屯向三道沟镇、十五道沟镇、苇沙河镇等旅游重镇和重点景区集聚,鼓励居民以户为单位成立家庭旅馆,按照统一管理、分散经营的方式,大力发展住宿、餐饮、娱乐、休闲等旅游配套服务业,开展特色种植、特种养殖,发展旅游经济,开发旅游产品,打造形成一批“特而强、小而美”的特色小镇。望天鹅新村建成后,依托十五道沟望天鹅景区发展旅游经济,发展成为“吉林省旅游名村”。年,该村经济总产值达到2320万元,比新建前增长1.6倍;旅游服务业总产值1470万元,比新建前增加4.1倍;农民人均收入11883元,比新村建成前增加了7783元,高于全县和全市平均水平。四是全力支持地方特色产业发展,保障移民对象就业增收。充分发挥地方特色,因地制宜发展矿泉水、人参、新材料、生物医药等生态型产业,重点发挥以矿泉水产业为特色的靖宇镇、泉阳镇,以硅藻土产业为特色的六道沟镇、八道沟镇,以人参产业为特色的万良镇等典型城镇的辐射和支撑功能,吸引周边村屯人口向重点镇集聚,以产兴城、以城聚产、产城互动,为移民对象提供广泛的就业支撑,使进城农民快速转变为产业工人。临江铜矿整体移民至六道沟镇后,借助六道沟硅藻土工业集中区这一平台,吸纳近千名铜矿职工及家属广泛就业。实践证明,将产业发展、就业安置和生态移民工作紧密结合,不仅解决了移民对象的后顾之忧,而且迅速实现“拔穷根、快致富”目标,使生态移民成为脱贫致富的一种有效途径。

四、通过生态移民,林区生态环境得到有效保护和改善,人口、资源、环境和经济和谐发展,生态效益、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实现高度统一

生态移民绝不是人口的简单重组,其产生的政治效应、社会效应、民生效应、生态效应是巨大的。调研发现,林区居住人口过多,不仅正常的生产生活对林区环境造成一定损害,而且存在盗伐烧柴、蚕食林地、开荒种参等现象,对长白山区生态环境造成直接破坏,并在林区防火、林政管理等方面增加了困难、形成了隐患。通过生态移民完成矿区、林场、村屯整体搬迁后,对周边山地“小片荒”进行清收还林,对山体破损创面进行植被修复绿化美化,使荒废的矿山、林场和蚕食林地恢复森林植被,给自然留下更多修复空间,能够减轻人口对林区生态环境的压力,减缓人类活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干扰,促进林区人口合理再分布,能够使林区生态系统和生态敏感区、生态脆弱区逐步得以恢复与重建,使“天保工程”和退耕还林成果得到巩固,使林区自然景观、自然生态和生物多样性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保护生态环境、节约林区资源、增加造林面积、减少投资浪费、改善居民生活水平、发展林区经济、土地资源增效等“多赢”目标。据白山市初步测算,全市通过生态移民,最多可迁出林区居民8.2万户、19.9万人,可新增9.1万公顷还林土地,新增森林面积相当于全市森林总面积的5.6%。如按照每公顷植树3000株计算,新增还林地可植树2.73亿株,15年采伐期后可新增木材产量820.4万立方米,相当于每年新增木材产量55万立方米。而且,通过生态移民,白山市每年可节约烧柴181.6万立方米,超出全省木材采伐量49.9万立方米。这既是生态账,又是效益账,同时也是一笔政治账、社会账,必将对长白山区绿色转型发展产生深远影响。

实施生态移民工程是一项大战略,必须站在生态文明建设的高度规划推进。只要我们勇于担当、敢于作为,突破常规思维,创新工作招法,解放思想,合力推进,一定能够实现“绿色转型发展区”建设目标,把长白山区打造成生态文明建设的“窗口”、绿色转型发展的“前哨”。

篇9:镇生态创建工作方案

镇生态创建工作方案 -方案

根据《全国生态环境保护纲要》和县人民政府《**县创建全国生态示范县(镇、局)长目标责任任务及考核办法》等文件、规定的有关精神和工作部署,为促进我镇经济、社会和生态环境保护协调发展,按照生态立镇的思路,努力发展生态经济,争创环境优美乡镇,特制定本工作方案,

一、指导思想

按照党的十六大确立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遵循生态经济学原理,坚持以人为本、防治污染与生态保护并重,全面开展生态创建活动,推动我镇环境保护、生态保护和建设,促进生态良性循环,为我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有利条件。

二、主要目标

到,全镇力争建成1个县文明卫生村;,基本达到全国环境优美乡镇标准。以点带面,促进环境综合整治,推动环境基础设施建设,改变粗放型农业生产方式,提高资源利用率,减轻农村生活污染和面源污染,改善生态环境,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环境与经济协调发展,逐步走上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

抓好**境内的14万亩国家级森林自然保护区和**、**万亩森林自然风景风光带的保护,使森林覆盖率85%以上,集镇规划区绿化达40%以上;

控制农业资源污染,建立农产品安全保障体系,以盛储、燕冲等村300亩高山西红柿基地为主大力开展无公害农产品、有机食品、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建设,大力发展沼气,提高农民生活质量;

严格控制新上重大污染企业,坚决落实“环保第一审批权”和“环保一票否决权”,对重大污染企业,坚决不引进、不批准;

加强环保基础设施建设,推行污水、垃圾无害化处理;

抓好环境保护,从严控制烟尘、噪声污染;

加强城镇管理,提高城镇品位,大力整治脏、乱、差,做到垃圾归箱、宣传归窗,努力创建文明卫生城镇。

三、组织领导

为保证该项创建活动顺利开展,镇成立生态创建工作领导小组(下简称“领导小组”),负责创建活动的组织领导和协调工作,

方案

领导小组由镇长任组长,分管林业的党委副书记、分管国土的副镇长、分管农畜牧业的副镇长,任副组长,办公室秘书、林业站长、畜牧站长、水利站长、农技站长、国土站长为小组成员。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负责日常工作。办公室设在林业站,由**兼任办公室主任。

上述各成员单位的职责分工为:

镇政府办:负责对创建活动进行统一监督和综合协调;负责组织对创建活动开展宣传工作。

林业站:抓森林覆盖率、环境绿化;建立和管理创建工作档案;做好与创建工作相关的数据统计工作。

农技站:负责组织生态农业、生态公益林、无公害农产品和绿色食品基地建设;指导建立生态模式和合理使用农药化肥。

水利站:抓好自来水、污水处理;水利等基础设施建设。

畜牧站:抓好畜禽养殖卫生工作。

国土站:负责组织编制和监督实施城镇区域规划;指导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生态用地的保护工作。

五、工作措施

(一)切实加强领导,强化部门协调配合。把开展生态创建工作列入年度工作重点,狠抓落实;各有关部门各司其职、密切配合、齐抓共管,共同推动创建工作蓬勃开展。

(二)广泛开展宣传教育,提高干部群众对创建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充分利用墙报、标语、电视等宣传形式和媒体开展有创意、影响大、效果好的宣传活动,广泛宣传创建环境优美乡镇工作对推动生态建设、改善环境质量、维持生态平衡和身体健康、促进经济与环境协调发展的重大意义;要深入开展生态环境警示教育,加强生态文明和环境道德教育,形成人人积极行动,自觉参与创建活动的良好社会氛围。

(三)制定计划,分步实施。各村(居委会)组织开展调查摸底,根据调查情况并对照国家、省、市、县考核标准,按照“先易后难”的原则,按计划逐年实施。

(四)坚持高标准,扎实推进创建活动。要严格对照创建标准,抓住薄弱环节,采取有效措施,扎实推进创建工作,确保如期达到建设标准。

(五)积极拓展资金渠道,加大生态保护投入。积极拓展生态保护资金渠道,努力建立政府投入和社会投入相结合的多元化生态保护投资机制,增加环境基础设施和生态保护建设资金投入,为创建任务的顺利完成提供保障。

・・・    二○○五年三月

篇10: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异地生态移民生产生活情况调研报告

xx县异地生态移民工程是自治区首批跨盟市异地生态移民扶贫开发试点工程,工程建设于1998年,2002年完工,期间经历了首批移民和二次调整移民。其中首批移民建立了淘井和沟心庙两个移民区,由于淘井移民区耕地属新开垦土地,土壤盐碱化严重,加之地下水砷含量严重超标,人畜饮水困难,移民无法生存,自治区党委政府决定进行二次调整安置,于2001年至2002年又相继建立了扎格乌素、阿茨、哈业乌素、木雷滩、防沙林场五个移民区,共从乌盟察右中旗、察右后旗和兴和县移民1068户4091人,设3个行政村2个直属作业区共13个村民小组。

移民工程总投资7279万元,按照人均5亩地,户均29O住房标准,共开发土地32403亩,建设住房、学校等房屋56773平方米,并按照“房、田、林、水、电、路”六配套要求,配套机电井116眼,修筑桥、涵、口闸水利设施698座,开挖输水渠道256.78公里,造林210.52万株,修筑村庄道路和农田路270.94公里,架设高低压线路115.78公里。

一、生产生活现状

由于移民搬迁入住时一穷二白,可以说是搬铺盖进门,没有生产工具,没有籽种化肥,没有生产周转金,不会种植水浇地,“等、靠、要”和“靠天吃饭”的习惯很普遍。为了确保移民稳定,解决移民生产生活实际困难,十多年来,上级扶贫部门及地方财政从籽种、化肥、米、面、煤、水费、电费等生产和生活必须品及种养殖技术培训方面给予了大力扶持。目前,7个移民区共耕种土地16240亩,其中玉米6590亩,籽瓜3280亩,葵花5390亩,其它作物980亩。养殖大畜210头,猪617口,羊4472只。移民生产生活基本上可以自给自足,解决了温饱问题。但由于受自然生态环境和基础设施条件及居住环境等条件限制,xxxx年移民人均纯收入2566元,生产生活水平与当地农牧区有很大差距。现常住人口807户2686人,三分之一的人口靠外出打工维持生活,移民区仍是我县区域性贫困最严重的地区之一。

二、贫困原因

一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落后。移民区开发时规划设计标准低,水利设施配套标准低,绝大部分耕地依靠井灌。近10年来的运行,水利设施及机井地埋管线损毁严重,已严重影响了农业生产。特别是因耕地分散的原因,农、林、牧、水、农业综合开发等涉农项目都未安排移民区,农田水利设施急需改善。

二是人居环境条件较差。移民工程投资力度小,安置标准低,每户29O的住房,人均7O,基本上是父母、子女两代住一间房。经过近10年的发展,目前一家三代、四代居住在1间房的户约占30%左右。

三是基础设施比较薄弱。目前所用的通村公路仍是移民区开发时的简易公路,上学、就医、农机、供电、人畜饮水等基础设施至今难以解决,移民自筹解决又比较困难,直接影响移民的定居和生产生活的发展,致使移民与当地群众的生活水平的差距越来越大。

四是生态环境恶劣,土地贫瘠,种植效益低。移民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土地沙化、荒漠化严重,土壤养分含量低、含水功能差,虽然经过10年的种植熟化,但能够耕种的农作物品种仍很少,主要原因是环境恶劣导致,特别是四、五月份农作物种植季节风大沙多,土壤墒情差,农作物种苗根系外露,常被风沙掩埋或连根拔起,因此移民区农作物种植基本上以玉米、籽瓜、油葵为主,种植效益极低。

五是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多年干旱缺水、风沙掩埋,移民区耕种面积由当初开发时的3.24万亩下降到1.6万亩,耕地面积减少了一半。另一方面经10年来婚嫁、生育,移民区人口持续增长,人均耕地面积减少,人口与土地资源矛盾日益突出,土地又贫瘠,产出效益低,导致部分移民无法生存,举家外出打工,常住人口下降为807户2686人。

六是水资源严重透支,移民生产、生活与水资源矛盾突出。移民区地处乌兰布和沙漠腹地,引黄灌溉投资大,当初开发设计以井灌为主,至今生产生活用水基本上依靠机井。多年来只抽不补,地下水位下降十分严重,造成湖泊干枯,部分机井不上水,地下水到了枯竭的边缘,土地荒漠化面积扩大,生态恶化。

七是种植结构单一,增收渠道较窄。移民区群众文化素质低,吸收新技术的能力差,农业科技水平低,经营管理粗放,信息、交通滞后,种植结构受土地条件的限制,玉米、籽瓜、葵花等常规农作物种植面积占总土地面积的94%,种植效益低下。养殖业基础设施落后,总量小,人均只有2.6个羊单位,基本上以生产用畜和自食为主,养殖业收入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非常小,经济增长非常缓慢,增收渠道窄。

三、急需扶持解决的'问题

一是住房问题。七个移民区居住危房的30户,一户两代居住29O住房的280户,三代居住的245户。共需改造住房550户,需改造面积35750O。

二是道路整修问题。移民区村庄道路、田间路基本上是土路,由于没有养护资金,多年失修,目前大多坑洼不平,尘土飞扬,阴雨天气导致交通中断时有发生。急需整修哈业乌素嘎查和木雷滩移民区道路35公里。

三是机电井更新和维修问题。移民区土地开发时共配套机电井116眼,目前需更新60眼,维修50眼。

四是人畜饮水问题。需解决哈业乌素、勾心庙、淘井三个移民区共617户2429人的人畜饮水问题。

五是农田水利设施配套问题。打机电井8眼,安装主管7246米,支管31884米,毛管335万米,配套滴管设施4000亩。各类渠道防渗改造30.5公里,配套渠道建筑物453座;改良土壤27000亩,修建农田道路238公里,营造防护林48000株,新建以节水增效为主的高标准农田27000亩。移民区渠道清淤73公里;

六是淘井移民区电力线路老化问题。需更新电力线路30公里。

七是养殖基础设施建设问题。建设60O养殖圈舍500户;户均购入基础母羊10只。

四、建议

一是提高认识。乌兰布和沙区是市委、政府确定的全市贫困区之一。这个地区的贫困农牧民能否脱贫致富,事关全市扶贫开发工作的大局。市直相关部门、蹬口县委和政府要站在全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高度,以“总干”精神为指导,高举扶贫开发是农村牧区“头号民生工程”的大旗,在政策、资金、技术和服务等方面予以重点支持,追加工作措施,破解发展难题,力争在较短时间内改善这个地区的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实现贫困农牧民的脱贫致富。

二是加强领导。建立市、县和苏木三级的专门组织机构,实行专项推进。制定专项推进工作方案,明确责任,形成各级政府主要领导负总责,分管领导具体抓,业务部门配合抓的领导体制,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建立健全“自治区支持、市里协调、县里操作、苏木实施”的工作机制,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为这一贫困地区扶贫开发工作的顺利推进提供强大的组织保证。

三是科学规划。在充分尊重移民村贫困农牧民意愿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发展规划。在规划指导下,编制连片扶贫开发工程项目的可行性研究报告和科学的实施方案。目前,《内蒙古巴彦淖尔市xx县沙金套海苏木连片特困地区扶贫开发工程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已经编制完成,并上报自治区财政厅和扶贫办,等待批复立项。立项后,市、县两级政府要组织相关部门积极落实项目建设内容,分类施策,分步实施,集中建设。

四是整体推进。以扶贫开发项目为龙头,按照“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的要求,坚持“统一规划、集中使用、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计其功”的原则,“各炒一盘菜,凑成一桌席”。各部门在项目的策划、安排上要打破常规、突破禁区,向这个地区倾斜,并按项目要求组织实施。当前重点要将生态治理、农田水利改造和引黄工程、土地整理、农业综合开发、人畜饮水、危房改造、文教卫生、农村电网升级改造以及连片开发、整村推进、产业化扶贫等项目进行集中捆绑,发挥整体效应。

五是狠抓落实。第一,落实领导和部门责任;第二,落实专项推进工作措施;第三,落实项目和资金及其管理措施;第四,落实检查监督机制;第五,落实考评奖罚办法。

白山市生态移民工作调查报告

移民搬迁试点工作总结

移民公司年终总结

软环境因素移民水利工程论文

易地搬迁问题整改报告

公司申请项目扶持范文

南水北调优秀作文

易地扶贫搬迁及连片扶贫开发工作报告

水库工作岗位个人总结

项目申请报告通用文本

生态移民工作方案
《生态移民工作方案.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生态移民工作方案(共10篇)】相关文章:

民营企业立项申请报告2023-08-28

工程立项申请报告2022-05-08

市扶贫办上半年工作的总结2022-06-15

维修立项申请报告范文2023-08-08

费用立项申请报告范文2022-10-05

易地扶贫搬迁整改报告2023-11-24

立项申请报告2023-09-14

探析南水北调工程中的土方平衡论文2022-12-12

医疗项目建设申请报告2022-05-08

高山移民工作调研时市长的演讲稿2022-08-13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