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月围城观后感

时间:2022-06-09 05:37:33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十月围城观后感(集锦13篇)由网友“溯流光”投稿提供,这里小编给大家推荐一些十月围城观后感,方便大家学习。

十月围城观后感

篇1:《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很早就听说了这部电影,宣传了很久,好像有很多大腕明星出演,这个星期六,我终于有幸看到了这部电影。

《十月围城》是以孙中山去香港与十三省革命代表会谈险遭刺杀的历史事件为故事引线,讲述来自香港三教九流的小人物如何自发成为保护孙中山的死士,在实现个人梦想、承诺中共同完成了关乎民族大义的.伟大任务。以此,让我明白了什么是革命,革命要怎样。表演者们都非常卖力,个人最喜欢的是巴特尔,甄子丹,谢霆锋三个人的演出。虽然是部影片,但应该是有一定历史根据的。原来为了建立新中国,前人做出了如此多的牺牲,也更加敬重孙中山先生。此中,巴特尔给我的印象最深,他在里面饰演的是一个卖臭豆腐的小贩,他很单纯,对谁嫉恶如仇,他很快乐,什么时候都没有生气,即使被方红那个无奈的眼神狠狠的掠过,然而,他给我最深的是他为了保护孙先生而身中数刀但仍不倒下,忍着深入骨髓的痛苦再一次站起来了,臭豆腐,臭豆腐你可听到他阿四还在呼唤着你。我叫王复明,王复明!你的吼声依旧不绝于耳,然后倒下,重重地将整个生命托付给了大地。

这部电影好看,看着让人心痛,让人感叹革命,看着觉得有人在捶打我的心。

篇2:十月围城观后感

“我一闭上眼睛,梦里全是中国的明天!”看完电影《十月围城》,我茫然地闭上眼睛,心被这句话塞得满满的。

真的被感动了!

为了推翻腐败的清政府,为了保护孙文安全离开,那些社会最底层、却有着强烈爱国心的人们,毫不犹豫地为之付出,为之牺牲。感动于他们的壮举,感动于他们的那份信念!

每部成功的电影都有一个或多个优秀的人物形象,《十月围城》也不例外。在所有的角色中,最令我感动的,是重光和阿四。

先来说重光吧!

这个大商人李玉堂的十七岁儿子,善良,坚定。虽然年纪尚小,却早已立志要拯救四万万中国人民!他“幸运”地被抽中作为孙文的替身,以转移敌人的注意力,使得其能安全离开。面对年迈的父亲和亲如兄弟的车夫阿四的苦苦哀求,他都没有退缩。他说:我十七年的人生,原来就是为了这(代替孙先生的)一个小时啊!他无悔地上路了,无悔地忍受着一次又一次的暗杀行动。表面上他很勇敢,但是请不要挖昂机,他不过只有十七岁啊!他还是一个孩子呢!他也害怕,他亦恐惧。那双不停颤抖着的双手和那双满含泪水的眼睛说明了一切。可是,他不后悔,这是他所热爱的事业,这是他所热爱的中国!为之牺牲,何等光荣!

重光的信念与勇气,令我动容!

再来说阿四吧!

这个连字都不识几个的“卑贱”的车夫,浑身上下却有着无穷的魅力。他不聪明,却淳朴无比。他喜欢照相馆老板的女儿阿纯,真心实意地想要娶她。在护送重光(孙文)的前一天,他送了阿纯一张贺卡,上面说:明天后,我娶你。这是阿四在报纸上找了很久才寻得了六个字!看了这个画面,我当场就忍不住要哭。没有明天了,阿四!你没有明天了!可是,中国有!阿四曾经说过:我只要一闭上眼睛,梦里全是阿纯!当他永远地睡过去的时候,我看见他在微笑。他永远都和阿纯在一起了吧……也许他并不知道革命是怎么一回事,可是他觉得,少爷重光所做的一切都是对的。他紧紧地追随着他,追随着这个从小教他写字,陪他说话的兄弟。他思想单纯,却长存于历史!

看完电影,我一直在想,他们真的,什么都不怕么?

当重光拉着阿四的手,对他说离出发还有一分钟,还有30秒,还有15秒……57,58,59……的时候,他在想什么呢?想他年迈的父亲?想他早逝的母亲?还是想着中国美好的未来?可是,他有想过他自己么?他有想过他的生命已是在倒记时么?没有!这个帅气而勇敢的男人,早就把生死置之度外了!

当阿四拼命地抱住坏人的腿,不让他追赶重光(孙文)的时候,他又在想什么呢?想阿纯么?想她的笑?想她的声音?想他们美好的明天么?他想要娶她啊!为了她,也是为了中国,他无所畏惧!

还有那个捕快,临死前想的全是与妻儿曾经共度的欢乐时光;臭豆腐,临死前大喊:我叫“王复明”!我叫“王复明”!是的,我记住了,永远会记得你!

还有很多人,很多很多人,都无悔地在这1小时里相继献出生命。小则17,大则30。乞丐、少爷、商人、捕快、路边小贩……他们都是卑微的、也许是互不相识的小人物,但是,他们却都有着一颗崇高的心!他们的年龄不同,身份不同,地位不同,但是却被紧紧联系在一起!为了中国,为了明天,他们在同一天献出生命!

谢谢你,孙文!谢谢你,重光!谢谢你,阿四!谢谢你,臭豆腐!谢谢你,乞丐!谢谢你,捕快!谢谢你们,为了中国的明天不懈努力、为之献身的人们!

谢谢你们!让我们拥有如此美好的未来!

篇3:十月围城观后感

革命必然有牺牲,只是不知道革命的结果是什么?

影片中所有的人都为了保护孙中山前仆后继,不惜牺牲生命,他们维护的不是孙中山这个人,而是民主,他们把革命的希望寄托在孙中山身上。感动的同时,又觉得悲伤,这样的牺牲,换来的却不是民主的国家。

胡军饰演的阎孝国无疑是剧中第一大坏蛋,但是他却不打他老师,只能说他是个可悲的愚忠的人。甄子丹饰演的沈重阳连自己的妻儿都照顾不了,只知道赌钱,他拼死保护李玉堂,是为了保护他女儿的爹。真是太可悲了。黎明饰演的乞丐刘郁白,为了一个女人,家破人亡,为革命牺牲这个结局倒叫他的存在有了一点意义。谢霆锋饰演的阿四,甚至可以说有点傻,却是非常的衷心,拼死也要保护少爷,常常说的一句话就是只要主人高兴。梁家辉饰演的陈少白,手无缚鸡之力的文人,一心想要革命,可是还真的是无钱也无力。王学圻饰演的商人李玉堂,起初一直申明只出钱不出力,帮助陈少白革命,却想要自己和家人置身事外。直到,他误以为陈少白被人害死,才出头去组织保护孙中山的活动。李玉堂一直不允许儿子参加革命。可惜,王柏杰饰演的少爷李重光一心想要参加革命,愿做孙中山的替身,最后更惨被阎孝国杀死。可怜李玉堂中年得子,却老年丧子。李宇春饰演的方红是任达华饰演的方天将军之女,在父亲及戏班被阎孝国手下杀害之后,她决定做父亲想做的事情,故加入保护孙中山的行列。巴特尔饰演卖臭豆腐的王复明,因为目睹李玉堂与探长史密夫对峙,而佩服李玉堂,故参加保护活动。曾志伟饰演的史密夫开始是外国人的走狗,最后却暗中帮助李玉堂等人。他也是个明哲保身的人,但仍未泯灭的爱国心促使他暗中帮助李玉堂。这些革命党为了保证孙中山可以顺利来港开会,安排李重光做孙中山的替身,前去探望孙老夫人,最终一一牺牲,仅留陈少白和李玉堂。过了明天,阿四就要娶阿纯了,方红就会带了方将军回老家,王复明就要回少林寺,过了明天,只要过了明天,可是,他们都没有明天了。

结尾的时候,李玉堂抱着李重光的尸体,埋怨他不老实待在家里,令人唏嘘不已。或许为了孙中山来港开会,就要牺牲这么多人的性命不值得,但是为了他们的梦想民主,他们全都心甘情愿。为了实现梦想,革命前辈前仆后继,明天也许是光明的。就为了这个希望,去努力吧。

篇4:十月围城观后感

1910月15日的香港中环,来自社会各阶层的8个义士,为了保护从日本抵达香港召开起义军会议的孙中山,与清廷派来的500名杀手展开了一场舍身忘死浴血奋战以死护卫的对抗,最终孙中山先生得以安全离开香港。

铭民初次听到《十月围城》的名号,并没有在意,想来只不过是甑子丹的又一部打戏。不料,看过之后才知全然不是预想的这么肤浅。其实饰演赌徒沈重阳的甑子丹在戏中的看点并不突出,尽管在电影海报上他是位列第一的主要演员,但是单纯就打戏来讲,由黎明扮演的乞丐刘公子和巴特尔饰演的小商贩王复明,其打斗的精彩程度均胜过甑子丹。抛开武打的戏份来看,饰演暗中资助革命党的商人李玉堂的王学圻和饰演李玉堂人力车夫阿四的谢霆锋,戏份极重,其表演的功底让人情不自禁的赞叹。由此可见,王学圻和谢霆锋的发展大有进一步挖掘的潜力。

饰演戏班女儿方红的春春(李宇春),在演技方面表现平平,尤其方红姑娘在亲眼见到自己的父亲惨死的时候,居然半响才有泪水挤出来。不过,从影片中可以看出,李宇春演的很认真。另外,以她本人的外貌和性格特征非常适合一个流落他乡的戏班班主女儿的身份。尽管如此,她一亮相还是立刻引得观众笑出声来,大概有种很傻很天真的味道。

誓死追随孙中山先生的革命党人,《中国日报》社长,信念坚定书生意气的陈少白,饰演者梁家辉。这是我所见过的梁家辉所表演的影片中给人最有力量感的一个人物,虽然生性胆小怕血,但是当面临凶残的强敌,遭遇一轮又一轮的险境时,陈少白还能沉着带领义士们左冲右突。陈在这次护卫孙中山的战斗起到了最为核心的作用。

胡军(饰演由清廷派出追杀孙中山的大内高手严孝国,也是这批刺客中的最高统帅。)的表演,也是可圈可点的。胡军在戏中,言语不多,处处露出杀气,从而加重了整部影片的紧张气氛。

“我这十七年,就是为了这一个小时而活着。”这句话出自香港大富商李玉堂四十岁才生的独生儿子李重光的口,这句话也是这部影片的灵魂所在。王柏杰饰演李重光,王在这部影片中的表演我个人感觉没有特别的亮点,但是他在戏中的这句话却是震撼人心,让人久久不能忘怀。李重光,刚考上美国高等学院的豪门公子,年仅十七岁。他在说服车夫阿四同意自己装扮成孙中山替身的时候,说了这句话。以李重光的家境和学业背景,能有这样透彻的话语,实在令人敬仰。可以想见的是,孙中山先生号召的革命精神,是多么的深入人心,革命就是草原上升起的太阳,没有人能不受其影响。

其它,诸如范冰冰饰演的四夫人月茹,李玉堂的小妾,赌徒沈重阳的结发妻子。以月茹侍妾的身份,她在戏中居然仿佛李玉堂的第一夫人,这可能是编剧的疏忽,也可能是导演为了加重她的戏份而特意安排的。其它演员还有,饰演孙中山的张涵予,饰演香港警司史密夫的曾志伟,饰演戏班班主的任达华,扮演兴中会会长杨衢云的张学友,饰演车夫阿四的未婚妻的周韵,以及饰演“刘公子”错误爱上的女人李嘉欣。

需要说明的是,《十月围城》号称“打戏不断”,事实上只能说敌我的打斗占了整部影片的三分之二多,“打戏”两个字用的有点牵强附会。《十月围城》说:“没有真正的主角”,这句话可以打98分。一部影片不可能没有真正的主角,尽管参演的大明星很多,但是在一个事件中不可能大家都有同等重要的事情做。而这正是这部影片最最值得称赞的地方,导演把每个角色都演活了,看完《十月围城》,你会发现每个人在戏中都很重要,每一个演员的一举一动,都能在脑海中清晰的浮现。那些戏份少的人,居然也有让人过目不忘的细节。比如张学友饰演的会长一出场就被枪击暗杀了,他倒下的那个情景和他死前所说的话,正昭示了未来革命党人的艰险,由此给整部影片定下了厚重的基调。还有任达华的前生遭遇和保护孙中山之前就被强敌所杀,加重了剧情的紧张气氛。李嘉欣那短暂的几秒钟的镜头,对乞丐公子的落魄作了最好的交待。

最后就是影片结束时,孙中山站在船头那饱含伤痛与深情的眼神,用无声的语言总结了刚刚发生的一切。除李玉堂和陈少白这个两个不会打也不擅长跑的人活了下来,其它的义士无一幸免一死,而且都死的非常非常的惨烈,有一种揪心的疼。试想,如果没有这个眼神,可能会导致一些人认误认为这就是一场普通的打戏。其实不然,以铭民的理解,这部影片是想告诉我们:活,要有价值;死,要有意义。

篇5:十月围城观后感

1910月15日,孙中山先生抵达香港召开秘密会议,清政府组织杀手前去刺杀,一群来自四方的义士保护孙先生,一场惊心动魄的“全城追杀与反劫杀”的故事就此拉开序幕,谱写了一曲感人肺腑的忠魂悲歌……最终,孙先生安全离境,身后的街道上已染满保镖和杀手们的鲜血。

《十月围城》这部片子,以写实的手法将历史洪流中小人物的命运,最终书写成了一个宏伟的命题,成就了一个悲壮又哀婉的故事,其内涵丰富,并成功地将“一个好看的故事”和“一个深刻的故事”有机地融合在了一起。影片使观众在观念上真正得到了一个转变,那就是几秒中能念完的“革命”二字,此刻却显的那么地沉重。

《十月围城》将剧中人物塑造得血肉丰满,成功刻画了一群小人物,一群三教九流的市井小民,他们手无寸铁,并不知道什么叫革命,更不知道将要保护的人是谁,只是临危时刻受人之托,容不得反复掂量与比较,就此扛过了重任,明知路途险恶,就这般一去不回头,短短四天在刀丛剑林里付出了鲜血和生命,一张张鲜活的笑脸慢慢融入泥土。

《十月围城》并没有单方面地歌颂革命,也不是简单的正邪之战或者好坏之争。无论是革命党还是清廷杀手,却都具备一腔精忠报国的热血,各怀信仰并为之努力、奋斗直至死亡。大时代动荡如此,谁又能逍遥活在人世?整个故事十分惨烈,结果更是悲剧。

《十月围城》演绎着牺牲,剧中那逝去之人,都算是死的其所,各为所爱,无论是对革命的爱,对女儿的爱亦或是对恋人的爱,结局是那么地令人为之动容,而心生感慨。当尘埃落定,那些仙去的灵魂已浸染了一份革命的崇高,值得后人去仰望和铭记。

《十月围城》剧组,可谓是群星荟萃,大牌云集。这部片子中不少演员,以精湛的演技,最优秀的表演,达到了人戏合一的境界,真正做到了“城中皆义士,无人似明星”,才使得我们这些看片之人为之动容。总的来说,这是部相当有感染力的片子。

篇6:十月围城观后感

“为了明天的事,值吗?”电影里黎明问了这么个问题,可是王学圻没有回答。这部电影的制作本意应该回答“值”吧?不过高调归高调,若要看行动,我看答案未必。

无巧不成观后感,就在该片上映的时候,哥本哈根那儿正有一群人在讨论“为明天的事值不值”这个问题。在那个会议上,咱中国人用振聋发聩的声音告诉全世界:“不值。”

说来好笑,192个国家(这回怎么没有“和地区”三个字?)代表聚在一起,本来是讨论“为明天的`事”。可中国代表非要纠缠着“昨天的事”。当然理由也冠冕堂皇得很:明天要不要共图发展?你先把昨天欠我的钱还清了再讨论。这就像一艘大船正在漏水,眼看就要沉入海底,船上所有人都要肩并肩合力排水才可以渡过难关,其中却有一个人说:“你先把昨天的钱还给我,不然我再拆一块木板当柴烧。”

这就是中国人在“明天的事”上的答案!就好像192个演员共演一部戏,中国这位演员演了一回小丑。

看过了联合国,再来看看国内:以“警民冲突年”为别名永远被记下来了,刚刚过去的则是“野蛮拆迁”年。中国政府和房地产开发商肮脏一气,制造了自焚、制造了上吊,也制造了日益加剧的社会矛盾。你去问问政府官员和房产商们,社会矛盾和拆房盖楼哪个是“今天的事”、哪个是“明天的事”,再问问他们:“为了明天的事,值吗?”

尽管野蛮拆迁造成激烈的社会矛盾,可是野蛮的脚步却依然没有减缓。有没有人想过是谁在纵容这帮无耻之徒?其实是那些今天还没有轮到被拆的百姓!中国人有着特有的冷漠,当别人痛苦时最多冷冷地看一眼,就像看到路边蜷缩的乞丐一样。人心不齐、人情冷漠,于是被拆迁就成为“少数人”,为合法权益而抗争的就是“极少数人”。那些看别人的热闹回家当下酒菜的人们,你有没有想过?明天相同的命运会降到你的头上?你将会成为新的一批“极小数人”?

当然了,人并不都能看到“明天”。就像《十月围城》里讲的一样,同样是保护孙中山,有的人是因为李玉堂给了他尊严并帮他赎回了传家之宝、有的人是为了报杀父之仇、还有的人只是为了让主子开心……之于四万万同胞的“明天”,只有陈少白和几个学生懂得。

从故事到今天整整1过去了,这100年来,其实中国没有变。不同的是原来只有四万万同胞在受苦,现在有十四万万了。当年中国被腐朽不堪的清庭奴役,现在奴役着我们的政府同样腐朽不堪,还更加野蛮与专致。当年还有极少数人愿意“用这代人的牺牲换重光那代人的幸福”,现在连这极少数都没有了。

其实电影里的反派人物阎孝国也说了一句值得思考的话:“见血就晕是吧?瞧你那点胆量,你若成功,国家必亡。”这句台词一直在我的脑海里回荡,久久没有消散。是的,知道旧秩序必死的人未必有推番(错别字防过滤)它的能力、能够推番旧秩序的人未必有建立新秩序的能力、能够建立一个秩序的人未必有经营下去的能力。在这方面,美国有个成功的经验:我打江山,打完了你们去治理。可惜的是,在中国我们听到的是另一个声音:“XXX打下的江山,XXX不坐谁坐?”

这就是中国的逻辑,这么狗屁不通的逻辑可以大声向十几亿人说,一点都不用觉得芒刺在背。我又想起电影里的一场戏:警察砸《中国日报》社的时候,李玉堂说:“机器坏了,刻蜡板、手写也要印报纸。”这句台词就像炸雷一样炸着我脑袋嗡嗡作响:原来经过这100年,今天的中国社会还不如晚清。100年前的晚清还可以印报纸,最多就是机器被砸而已。

电影里的孙中山说:“欲求文明之幸福,必经文明之痛苦。”可惜的是,在孙中山生后,革命被一群抛弃三民主义的人窃取,中国人民经历了文明之痛苦,却没有迎来文明之幸福。

篇7: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讲述了1910月15日香港中环一群来自四面八方的革命义士,商人,岂丐,车夫,学生,赌徒在清政府和英政府的双重高压下,浴血拼搏,保护孙中山的故事。

1906年。清末。正是清廷疯狂暗杀“革命党”的黑暗年代。10月15日。革命领袖孙中山决定冒险赴港,名为探望母亲,实则与十三省革命代表见面会谈。清廷将军阎孝国买通香港警察,在全港织起了一张“刺孙”的天罗地网。而“中国日报”社长陈少白作为革命党人,必须在24小时内完成保卫孙中山的任务……

影片为我们展示了许许多多生动感人的画面。我非常喜欢影片中的每一个人物,每一个细节,他们说的每一句话。李玉堂发抖的手,李重光大义凛然背后对死亡的恐惧。陈少白不畏生死,但对重光的疼爱和重视,阿四阿红的纯粹还有众多不知名的小人物的牺牲,为我们展示了精神上无限强大的力量这是最感染我的地方。

李玉堂的表演很精采,我很喜欢这个人物形象。他虽然是个商人,但他却是个爱国的商人。他在封了报馆后,仍坚定的要求把孙中山回国的消息宣传出去。他有一个儿子,这个儿子是他四十岁时生的独生子。他爱自己的儿子,不愿让他卷入政治旋涡中来,希望他专心读书,光宗耀祖。然而,当祖国的命运和个人的安危面临选择时,他选择了舍弃,舍弃自己的儿子,为了民族的大业。

李重光这个人物形象我也很喜欢。他是李玉堂的儿子,是李玉堂在40岁时生下的儿子,17岁,受陈少白影响极深,虽然仍有着年轻的稚嫩与天真,却拥有着坚定的革命信念。他当孙中山的替身时,面对警察的追捕,他对车夫说:原来我活了,就是等这一个小时。他还说:我闭上眼就是中国的明天!

影片中的阿四和阿纯这一对有情人,打算在完成保护孙中山的任务后结合。可是,阿四没有回来。

看了这部电影,我的内心久久不能平静,多少仁人志士为了革命献出了他们保贵的生命。我们这样和平的环境,是多少革命先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啊!我们应该继承先辈的遗志,完成他们没有完成的事业,为了实现共产主义而奋斗终身!

篇8: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最成功之处莫过于真实再现了一个原生态的满清末世:民不聊生,政府腐朽,民众麻木——破败的街道,遍地的乞丐,衣衫褴褛的小贩,还有那一双双麻木无助的眼神,这就是百年前我们祖先真实的生活场景,更主要的是正如片中陈少白所说“亡国二百六余年…”的汉民族彻底丧失古中华应有的一切优良的秉性和强大的凝聚力,剩下的就是这一群由赌徒,乞丐,小贩,戏子,车夫和青年学生组成的“革命”队伍当但起保护伟人的重任,是导演无视历史事实为了噱头的刻意安排吗?难道传说中“高大全”的仁人志士就是这些身份卑微者吗?我们的革命烈士难道真实身份就是这些人最底层的“劳动者”吗?

我可以肯定的告诉大家:是!很多人可能会不太相信,因为中国自古以来无论是社会变革还是抵御外侮,应该是这么一类人啊,他们首先是极富有才学和抱负而且时刻都以拯救天下苍生为己任,并且有着健全的人格和令人倾心的品格——正如孟子云,“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比如商鞅,霍去病,岳飞,文天祥,戚继光,史可法…怎么到了民族存亡的最后关头靠的是这些下层民众呢?每思于此不禁感慨——中国此时无“士”已二百六十余年矣…今日中华虽立,然浩荡士风不存!

在华夏治世担当社会次序和伦理道德守护者,在乱世视死如归肩负起民族兴亡的“士”这个群体在明末已被满清彻底摧毁了!“士”自古以来是推动华夏社会变革进步和担负起民族脊梁的中坚力量,他们是勇敢,智慧和力量的化身…但遍观满清二百六余年中华遍地为奴再无一士!当年明末反清志士看到大批知识分子被满清各种政策或屠杀或收买或已完全数典忘祖,所以只能把反清的思想向下层劳苦民众传播(这种反清势力由起先的洪门,哥老会最终发展成清末各种会党,成为辛亥革命成功的基石,为争取汉民族的独立自由做出的贡献长存于世),而今天我们不用留着象征野蛮落后的发辫自称“奴才”,不用担心一句肺腑之言就得被夷九族,不用在自己的国土上也的对洋人低声下气,不用…这正是我的这些先辈,这些“并不是所有人都为了革命,但革命是为了所有人”的身份卑微者所作出的贡献!

有些人可能会说我们今天难道走向民主共和了吗?这场革命有意义吗?

那请问今天站在的所谓各种思想“至高点”上的芸芸诸君又在为民族的未来,社会的进步做出了多少牺牲呢?仅靠一代人的鲜血足够浇灌自由之花吗?

先辈们的功业足以照耀千古,我辈后人再无苛责之理,请问诸君又有多少人知道林觉民呢?

其实不难发现除了李重光(片中人名很有含义,比如王复明)其它五人均不明白革命大义,阿四是为了报答李老板的养育之恩,沈重阳是为了找回那种久违的做人、甚至做父亲的尊严,方红是为了报父亲的深仇大恨,王复明是为了疾恶如仇的侠义,刘郁白是为了报答李老板的知遇之恩…知恩图报,行侠仗义,疾恶如仇,父母之仇不共戴天,士可杀不可辱等等这些都是古汉人引以为豪的优良品质,这些丧失已久的民族精神正是我们民族几千年来延绵不绝能依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柱石!

飘逸洒脱的刘郁白更是古华夏剑客的化身,他的出场便与众不同:他是所有志士最后的希望,这决定了它的出场必定是悲壮的——阵阵的秋风拂乱了他飘散的发髻,鹰犬们的步伐在他面前略显慌乱,行云流水的举止更让人惊为天人…而郁白的从容冷静,视死如归的豪情俨然犹如先秦侠客重生(先秦的荆轲、豫让的悲壮也不过如此吧),面对满清鹰犬极其阴毒的围攻毫无惧色,眼神中流露出的淡然无畏不禁让人感慨有汉唐国士之风,郁白在生命弥留之时仍能最后一击斩断象征满清专制的“发辫”,唱出了石破天惊、响彻云霄的绝响——何谓“死士”、何为大丈夫,郁白君当之无愧!

片中陈少白、李重阳对于中山先生的誓死追随,代表了当时众多信念坚定的革命者对国父显然已经超出了单纯的宗教式崇拜(遍观中外能做到这一点唯国父一人),国父已不是简单的革命先辈而其光大伟正的思想光芒俨然已是照耀民族未来的灯塔,是民族复兴的希望,正如少白所说:“中国之希望,在于孙先生!中国之未来,在于孙先生!”!国父一生为推翻异族统治,摧毁专制政权可谓大公无私,鞠躬尽瘁,其思想的先进合理性对于今天仍具有极大的指导意义,比如国父倡导的五权分立正是糅合了西方文化和汉文化的精髓而创造的,他借鉴了西方具有普世价值的三权(立法,司法,行政)分立并根据中国国情和传统文化加入了考试权和弹劾权(即监察权),考试权的公正从根本上保证了民间寒士子弟能凭借才华勤奋立于庙堂之上。而弹劾权更是吸收了华夏士大夫入世精神的精髓——为民立命,刚正不阿,以天下为己任,即使九死而终不悔的悲天悯人情怀!国父留下的唯一的政治遗产——黄埔军校从创立始人杰辈出,功绩卓然,最终成为民族复兴的一种精神,倭寇犯华之时更是成为捍卫民族存亡的中流砥柱,中国此时又有了“士”,写止于此不禁长叹——国父千古!!!

片中很多场景让人潸然泪下:臭豆腐高喊着“我叫王复明,我叫王复明…”而后大厦将倾将自己和敌人一起埋葬;沈重阳弥留之际幻想着幸福的未来用自己的躯体撞向奔驰的骏马;方红紧靠房门等待死亡的那一刻只说了句:“爹,请恕女儿不孝”;郁白闭上眼睛的那一霎那——人生若只如初见,伊人如斯,佳人如画,此时的郁白彻底解脱了;一个少年,用自己年轻的生命去编织编制心中的未来,心中的中国——“我每天闭上眼,看到的是中国的明天!”,今天的我们还会有一样的胸怀和勇气吗?

我相信他们慷慨赴义之时灵魂已经得到了升华,支持他们走到生命最后一刻而最终仍九死无悔唯有“信念”二字!

李少爷,方红姑娘(李宇春),邓四弟(谢霆锋),这三个少年,代表了中国文化里最精深的三个理想,忠,孝,义。

李重光,李玉堂独子,陈少白得意门生。对革命心神向往,为了国家民族的前途,不贪恋富贵之家,不吝惜自己的生命,这个少年是典型的忠的代表。当开始时父亲为了保护他不想叫他去冒险参与革命时,他面对一贯严厉的父亲爆发了,他愤怒,甚至带几分鄙夷地拂袖而去。而当他发现父亲也终于投身革命并挑起重担后,重光再次看向父亲的眼神充满了崇敬和自豪。青年演员王柏杰的演出很不错,外形俊秀明朗,目光单纯干净。在他决定做孙文替身后,经历壮怀激烈,看到惨烈厮杀,他一度本能地有些惧怕,眼神里流露出一丝张皇。但是当阿四哭着哀求他不要涉险时,重光没有犹豫,只是说,我长这么大,好像就是等着要走这一个小时的,阿四你愿意陪我走完这最后一个小时么?只有真正的大忠,才能使一个富家子弟能如此勇敢地面对死亡的威胁,即便心里有本能的恐惧也迎头而上,毫不退缩。而他在孙文家拜见孙母那一段,很是感人。孙老夫人拉着他的手,问他多大了,重光说17岁,孙老夫人说我替我儿子谢谢你的时候,他凝视着那个传奇般革命先驱的母亲,眼神里曾有的惶恐慢慢消退,泪光中是温暖和平静。重光在那一刻应该已经下定决心,为了革命,哪怕牺牲赴死,在所不惜。

方红是方将军的女儿,自小随父亲飘零,她渴望安定的生活,希望有书读。但是父亲和戏班一夜间被残杀,方红悲痛无措之后,找到李玉堂,说我爹要做的事我就要做。这是最朴素的孝道,因为孝,她走上了革命之路。在阻挡敌人炸药时,方红的遗言是,爹,女儿不孝。可是实际上,尽父辈未完成的事业,孝莫大焉。李宇春的表演可圈可点,除了一出场时大家带有习惯性成见地笑了场,很快她就叫人忘了她是李宇春,而是方红。李宇春的打戏也相当不错,可见是花了大功夫认真对待的。

邓四弟,李玉堂家仆,车夫,对老爷李玉堂心怀感恩,和少爷李重光一起长大情同手足。阿四的信念很简单,老爷少爷是好人,他们做的事不会错,他们做什么,阿四也要算上自己一个。阿四,典型的义字当头。谢霆锋的表演使我惊艳,他这个角色被刻意丑化了,疤瘌眼,一半面部也有点僵硬,笑起来显得有点贱贱得,一看就是下层小开的样子,和谢帅哥平时的洋气酷劲判若两人。转眼间,不见谢霆锋,只有邓四弟。我最喜欢他去提亲那场戏。他要求加入行动后,和自己老板说自己一直喜爱阿纯姑娘,等事情完后想求老板去提亲。老板李玉堂答应后,阿四兴奋地直跳。李玉堂心知那次行动凶多吉少,心念一闪,马上折回头去提亲,因为他知道,有没有以后很难说。于是李玉堂面色忧郁强做镇定地提亲,阿四不知所以,天真地快乐着,看着自己心爱的女孩,憧憬着美好的明天。最后当阿四死于敌手时,他脖子上的汗巾,那绣着的一个纯字还历历在目。

李玉堂,王学圻扮演,我不得不说,这个演员演得真可谓绝妙!那种气势,那种风度,那种不怒自威,那种隐忍克制,那种气场。。。我词穷!

这是一部人物刻画十分成功的片子,主题也鲜明,要得革命之幸福,必先经革命之痛苦(孙文)。这些痛苦,就是牺牲,而对于我而言,那三个少年的死,是痛中之痛。他们那么年轻,带着美好的理想,怀着对未来生活的渴望,一个个去赴死。少年强则中国强,这是梁启超少年中国里震聋发聩的一句话。看到1前的少年们,有忠,有孝,有义,我不知道今天的少年们怎么想,也不知道忠孝义这三个字,是不是还有人记得。

篇9: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年过去了,与我志同者相继牺牲。我从他乡漂泊重临,革命两字,于我而言,不可同日而喻,今天再道革命,我会说,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当孙中山说完这句话后,我的泪水再次涌出了眼眶。

《十月围城》真是不可多得的一部感人的好影片,导演用众多下层人物的牺牲说明一个道理,革命是残酷的,要死人,要流血,必须付出极为残酷的代价,而流血的未必是满口理论的革命家,更多时候是没有多少文化知识的最低层大众。

看看鲁迅先生的《阿Q 正传》,当一无所有的阿Q 发现革命是个好东西,地主之流对革命很害怕时,不禁心向往之,做梦都期待着有革命党唤其同去。革命对阿Q 意味着就是女人、钱财而已。但我们不能因此贬低革命,其实鲁迅写的很真实,革命的大道理与下层民众的认识的确有距离的。

影片中乞丐、戏子、车伕、小贩代表了最广泛的下层民众,我们不能因为下层民众的愚昧就不去发动他们,也不能应此抹杀他们在革命中的作用,所有所有牺牲都是有价值的。如果没有这些牺牲和流血,国人是不会警醒的,革命也不会成功。在片中,我们可以看到,这些小人物没有满口的革命话语,甚至连究竟保护谁都不知道,但他们仍然慷慨赴死,义无返顾。

谢霆锋饰演的阿四是个车伕,他字都不认识,更别说革命的大道理了,他只为报恩,阿纯问他「你知道你明天要保护的人是谁吗」,阿四笑着说不知道,他只说了「老板没事就好」。

甄子丹饰演的沉重阳是个赌徒,为了自己女儿,为了父亲的正名,舍身撞马;

李宇春演的方红是个戏子,她想继续父亲未完成的事业,「我爹做什么,我就做什么。 」与敌人同归于尽。

巴特尔饰演的王复明是卖臭豆腐的小贩,为了义气遭乱刃加身。

王柏杰饰演的李重光是比较了解革命之涵义,他的大吼「我不做亡国奴」是多么令人振醒。

革命不是大人物和英雄表演的舞台,革命是千千万万的下层人民浴血书写的,《十月围城》可贵地将镜头瞄准了他们,历史未必记住他们的名字,但是历史不会忘记他们,只有人民才是推动历史发展的主力。当我们缅怀历史的时候,我们要记住这些小人物,也许他们革命的动机并不高尚,但是所有牺牲都是有价值的。

篇10:《十月围城》观后感

又看了一遍《十月围城》,有些新的感想。这些新的感想,只是电影方面的技术讨论,不涉及到价值观的问题。(我觉得价值观是没法和陌生人公开讨论的,这完全和个人的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教育背景等等许多十分私人的因素有关。咱们还是就电影说电影吧。)

《十月围城》此刻最容易受诟病的就是它的剧情,有许多完全无法忽视和回避的逻辑问题。但许多剧情上的逻辑问题,并不是出于编剧的技巧问题,而是“故事”本身所带来的先天缺陷。就“剧本”来说,编剧实际上作了许多发奋来解决这个先天缺陷。实在解决不了的问题,编剧也尽可能地将这些问题掩盖住了。因此我认为本片的编剧还是很不错的。

那里我要先解释一下,我那里说的“故事”和“剧本”是略有不一样的两个概念。“故事”是“一个重要人物要来香港,坏人要刺杀他,很多人要保护他,然后很紧张很刺激”,而“剧本”则是把这个故事变成一个能够拍成电影的东西,要有起承转合,要有人物和动机等等元素。

《十月围城》中大部分被某些观众质疑的逻辑缺陷,实际上完全是“胎里疾”,是这个故事本身的预设所带来的。比如,孙中山为什么必须要来香港开这个会?他就不能把那些代表叫到船上去开吗?他非要这么大张旗鼓地上岸吗?就不能化妆潜行吗?

这些问题没法回答,否则就没这电影了。这些问题,不是编剧所能解决的,这得要陈可辛来决定。但既然他觉得没问题,那这就不是问题。对一个商业片来说,只要开场能解决掉“观众进入”和“建立视角”的问题,孙中山来香港的问题就能被掩盖住,起码在电影时刻内不是一个致命问题。

等观众看完回家以后,他打开电冰箱找饮料,忽然琢磨过来这事儿了,但这个问题也就变成了“电冰箱问题”了。绝大部分商业片都有此类问题,但就看掩盖的好不好。

本片的开场很快地就完成了“观众进入”,张学友的主角出场就死掉直接建立了杀机四伏的故事设定,然后立刻就设定坏人要在香港干掉孙中山的前提,观众完全来不及思考,或没意识或干脆就不在乎为什么要在香港杀他。只要观众过了这一关,后面观众就会以此为出发点来看这个故事,就是我说的“建立视角”的完成。

如果观众这时就开始质疑这个故事,那只能说明您要么太牛屄了,要么太较真了。

但这种故事设定,尤其是孙中山的设定,也给后面的故事带来了沉重的负担。正因后面要牺牲的那些人,务必要为他们找到好处和价值所在,才能让观众在情感上理解整个故事。而孙中山以及他所代表的价值符号的出现,让这个故事的价值所在过于沉重,以至于故事本身反而已经无法承载,结果有些本末倒置。

(因此本片的许多影评到之后已经完全脱离本片而谈论别的主题去了,正因这个主题过于抢眼,已经掩盖住了影片本身。当然,本片的这一主题就价值观来说,必须是许多人认同的。我那里只是就技术问题做探讨。)

选取孙中山和这个背景,必须是正因导演或监制本人的情怀所在。正因从故事角度来看,它的重点在于好人来香港,坏人要杀他,政府束手旁观,民间义士主动来保护。从这一点来说,它也能够发生在1941年香港沦陷时期,或者1960年代冷战时期,也能够发生在当代,有许多选取。但从实际操作角度来看,恐怕后两种方案都无法透过审查,而日据时期就得动用枪械,难度加大许多。

以上都是个人揣测,我更愿意坚信这是主创的情怀所在。

许多人在谈到本片时,都会不自觉地将本片分为“前”“后”两部分。除了所谓的“文戏”“武戏”的区别外,其实在叙事上也很明显地人为割裂成了两部分。

说到这两部分的设置前,我先说一个问题:本片的主人公是谁?标准答案一般是“这是一部群戏电影”,但观众总得跟着一个明确的剧情往下看吧?我个人认为本片主人公其实是孙中山,正因一切故事线都在围绕着他,没他就没这故事。

但由于故事设置问题,孙中山只能在最后出场,结果导致了剧情不得不分两步走,靠接力赛把剧情张力维持到孙中山出场,最后到达高潮(而本片高潮戏份是我觉得全片最差的)。

作为第一棒,观众一开始先跟着王学圻扮演的李玉堂,而前半部分所有的剧情张力也都来自于李玉堂这个主角。我个人认为本片前半部分在剧作结构上是相对最出色的,正因出场人物众多,但杂而不乱,每个人都有清晰的人物线和伏笔,性格建立也有足够的空间。

最关键的是,所有的人物都被李玉堂串联了起来,并被他带向故事的终点。这个结构是十分自然地完成的,观众在李玉堂的冒险过程中,逐次地认识了所有后面要出场的人物,并伴随着李玉堂的视角而理解了他们。

而前半段和李玉堂没有直接联系的人物,其实是甄子丹扮演的沈重阳。作为本片最大牌的演员,以及功能性最明显的演员(功夫明星),他虽然很抢戏,却没有和李玉堂发生直接关联,而是由范冰冰扮演的四太太完成了连接功能,虽然很煽情很感人,但人物的行事动机和保护孙中山实在是关联不上,而李玉堂后半段一向在打酱油,直接导致了沈重阳后半段也在打酱油的尴尬。

而且沈重阳的戏份,还直接挤压了黎明的那个乞丐主角。乞丐作为本片战斗力最牛屄人物,也负责最后最艰巨关卡,之前却无足够戏份交代这个人物,个人觉得有点可惜。(据说黎明扮演的乞丐原本是武状元,正因不伦之恋才败了家业,被李玉堂低价收购,李玉堂借此发家,并对乞丐有愧疚之情。但片中全无这些信息,估计是后期为了控制片长而剪掉了。)

那么这些省出来的时刻花在哪里了呢?就是甄子丹的跑酷场面了。作为商业电影的考量,这种取舍是没什么可商榷的,反正我作为功夫片迷肯定愿意看甄子丹跑酷,不愿意看乞丐痛说家史。但从故事的完整性上来看,这是有伤害的。

之后,为了让李玉堂主动自愿地参与这事,陈少白就被抓走了。李玉堂在这个事件的刺激下(还有戏班的事件,但是相对来说陈少白是主要事件),完成了自己的态度转变,并让之前所有和他有交叉的人物线开始汇集,准备进入动作场面。然后,当一切都准备停当后,也许是为了最后的高潮煽情场面,让导演和编剧觉得搞死李玉堂的儿子是个不错的主意,于是就让梁家辉扮演的陈少白又回来了,并开始接棒跑第二段。

正因导演和编剧要搞死李玉堂的儿子,因此他作为主谋就务必要从后面的故事中脱离出来,否则故事就讲不下去了。但是作为观众一向在跟随的主线人物,李玉堂忽然开始打酱油了,陈少白开始主导故事走向了,能及时跟上的观众没问题,跟不上的观众就有出戏的可能。

好在到了那里,随着孙中山的到来,剧情的紧张程度已经能够吸引住观众注意力,而且李玉堂儿子的悲情选取,也增加了不少煽情场面,观众很可能不会意识到那里会是个问题。(这就是编剧的功力了,解决不了就掩盖的范例)

作为主打动作场面的后半段,整体都十分精彩。甄子丹虽然没时刻告诉观众他为什么要出生入死,但他出生入死的过程确实是本片最精彩的段落之一。虽然从剧情来说,沈重阳基本和主线是脱节的,偶尔参与一下主线还直接影响到观众对主线故事的明白──他不是来保护李玉堂的吗?怎样又开始参合这些事情了?

电影中对此没解释,而是直接用动作场面和紧张的剧情给盖住了,观众不细究也就过去了。我觉得有了甄子丹的动作场面,没多少观众会在意他为什么会出此刻那里。(这是靠动作场面来支撑的,如果是黎明这种演员来打,观众出戏的可能就会大了许多。)

但我还是觉得,甄子丹的整条故事线有些喧宾夺主了。早知道乞丐的线会剪掉那么多,不如把乞丐和坏警察的主角合并了──这对故事的整体性并无任何影响。

而且,黎明本人并没有真功夫,因此他的动作场面虽然从剧情上来说就应是最高潮动作场面,但最后实现的效果完全是靠剪辑弄出来的,实在是有点差强人意。如果这场动作戏交给甄子丹的话,估计最后效果会好许多。但是,甄子丹的打戏就肯定只有这一场了,从动作明星的角度来看,确实有点浪费了。

据说范冰冰的戏是之后正因调整了甄子丹的戏后才增加的,因此如果将甄子丹和黎明的戏份合并的话,范冰冰也就无必要了。虽然我个人觉得这样做从故事性来说是好事,但从商业性上考量的话,未必是最优选取。(而且这种调整又涉及到李玉堂的戏份,因此说说容易,真操作起来是很麻烦的。)

所有义士都一个个死去,观众开始产生一点焦虑──他们的死是能够理解的,他们为之赴死的理想也是能够理解的,但他们死去的价值是不是有点不值得呢?

正因观众都知道,车里不是孙中山,是李重光。而李重光最后也是要死的,当这孩子一开始做出选取后观众就知道这一点。他们是为什么死去呢?正因领导要开会。领导开会是为什么呢?正因他要为人民谋福利。

于是这边死人,那边开会,反复进行,当观众的焦虑到了必须程度后,电影就及时出现了孙中山的旁白,安抚观众,他们的牺牲是有好处有价值的。我觉得那里也是一个部分观众容易出戏的点,正因那里赌的是观众的价值观──观众坚信,那里就是一个煽情点;观众要是不坚信,从那里开始后面都变扯淡了。

最后的所谓“敖德萨台阶”高潮决战,是我觉得本片故事最差的地方。从整体剧情来说,那里是本片的最高潮,无论故事强度还是情感强度,都要超过之前的几段重头戏。但是,到了那里,孙中山走了(除非那里加一段“铁拳无敌孙中山”的戏码,但是真要这样的话,就不可能有这电影了,审查通但是啊),李玉堂也一向在打酱油,两大高手(甄子丹和黎明)也都死了,导演和编剧剩下的最后办法,就是弄死一个人见人爱的无辜孩子了。

正因这是一个预设的结局,因此这场戏很多细节上都是经不起推敲的(手枪什么的就不说了,我听到的一个最强质疑是,为什么不找20个替身啊?又不是没人)。电影到了那里,就是在赌观众是不是信这部电影──信电影,就一切都好,该感动感动;不信电影,那就只剩扯淡了。

看电影,与其说是编剧和观众的角力,不如说是编剧和观众的一次恋爱。双方都在饶有兴致地猜测着对方的弦外之音,偶有感应则暗中欣喜。

上方说了这么多废话,其实是想说,本片编剧是很厉害的,所有的环节都是丝丝相扣,动一发而牵全身。我在那里啪啦啪啦说这么多,其实只但是是正因电影已经拍完了,因此我才能说那里可惜那里遗憾。对于电影编剧来说,他们是在一片荒芜之地走出一条道路的人,而且稳重大气,破绽甚少,仅此就已让我起立致敬了。

精选影评

《十月围城》是一部好电影,看得很过瘾。世界变了,我们也变了,看《十月围城》,找回最初的感动。

《十月围城》是大陆和香港合拍的影片。在我看来,无论从哪个角度——题材的选取、明星的搭配、精细的制作、丰富的主角、编剧和导演的潜质,陈可辛制造的这部商业巨著绝对是完美的典型。它并不是传统好处上的商业影片,是一部新主流的商业电影。从理想主义的革命情怀到纠缠不清的男女情感,从君臣、兄弟到父子、父女、主仆,那么多复杂的人物关联,交杂在两个小时的影片里,不仅仅将剧情讲清楚了,每个人物还都很饱满,实属不易。

《十月围城》讲述的是在19的一天,孙中山要在香港停留半日,召集同盟会各路精英计议武装起义,推翻清廷。而清室亦闻知此事,派出一百名杀手在港截杀孙文。于是,在乱世中的凡夫俗子,用生命去保护陌生的革命者的故事就此上演。影片中的精神领袖孙文是一个资料支点,就露了一次脸,但这个镜头却牵出两条线:刺杀与反刺杀。

《十月围城》里的人物几乎是些平头老百姓,甚至只有一两个人如陈少白、李重光知道自己背负着民族存亡的历史使命,有着寻找救国之路的理想,并愿意为这种理想献出所有、甚至生命,义薄云天。绝大多数的人都不懂得那么些大道理,有的只是坚定地信念,完美的愿望,以及善良的本能。

他们当中有的人是为情而死。如车夫小四就是为了感谢主子帮他成家立业和多年来给他的稳定生活,为了明天能够娶媳妇,此乃主仆之情。

刚开始如行尸走肉般的赌棍沈重阳,为了钱能够出卖灵魂。之后前妻用他女儿的命运与尊严说服了他,他为了能做一个有尊严的父亲,实现人生涅槃而牺牲。

戏班的方红为了完成父亲没完成的心愿,为了能安心的带死去的父亲回天津老家,毅然决定加入了这次行动,此乃父女之情。

有的人是为义而死。如乞丐公子李郁白为了报答李玉堂每次经过他身边时扔给他的那一块大洋的恩义,为了还替他赎回铁折扇的恩义,换得他答应“保护一个人”的性命交换。

有的人是为节而死。如卖臭豆腐的李复明为了能够名正言顺的回到少林寺,让世人知道自己是好样的,走向了一条不归路。

他们都为革命牺牲了,但他们甚至都不知道什么是革命,尽管各自的信念不一样,但最终却凝聚在了一齐,保护孙中山。在参加行动时没有人豪言壮语,看似动机都很平常,但就是正因这么平常的动机,才引人共鸣,更让他们的牺牲显得更加悲壮。中国能从腐朽的满清时代一向走到这天,归根结底就是由这些带有“瑕疵”的老百姓一点一滴创造出来的。

从反刺杀这条线看,我最喜爱商人李玉堂和李家车夫阿四这两个主角。李玉堂,就应算是保护孙中山的第一大功臣,也是带动整部影片向前发展的人物。他一向都知道如果清朝继续领导中国,只会让人民更加民不聊生,他是赞成革命的;但最初他只同意以钱物资助,自身绝不涉及政治,并坚决反对儿子参加革命。当李玉堂第一次在街头看见儿子激情澎湃的发着革命传单、喊着革命口号时,他震惊了、错愕了、气愤了,但更多的是不安。当他在儿子的书房发现有关革命的书籍时,他立马跑去责问将此书送给儿子的陈少白。他愤怒了:“我40岁才有这么一个儿子,你为何要把他拉进来!”对儿子安全的担忧在这位父亲的脸上表现得淋漓尽致。

随着情节的递进,陈少白失踪了,李玉堂不得不担负起保护孙中山的重任,但他只想自己加入战斗,并不想爱子也卷入其中,反复提醒儿子“这些天外面乱,少出门”。这时的李玉堂很温情,是个慈祥的父亲。当他发现儿子就是孙中山的替身时,他的血液凝固了,他知道一切都已经无法挽回了,儿子已经进入了这场生死的决斗中。

当他看见儿子身亡时,他失控了,这个被他视为比他自己生命还珍重的独子再也回不来了,这时的他是多么的无助与彷徨啊!这样让一个儿子惧怕的父亲,在此时让我泪流满面。李玉堂由被动革命变为主动革命这一过程,其性格与心理的改变与时代的发展相吻合,颇具文学好处。

车夫阿四,是个孤儿,心性善良,老爷李玉堂和少爷李重光对他很好,为了感谢老爷和少爷的恩情,毅然加入了这次行动,并帮忙要求小时的玩伴加入进来。影片中阿四有个铃铛,一共响过三次。第一次是少爷没有和家人一齐吃饭,老爷生气的冲上楼,阿四摇响铃铛为少爷报讯,少爷因此才得以把被父亲视为“禁书”的书藏起来,避免了挨骂,这次的铃铛声充满了孩童的稚气。第二次是阿四拉着老爷从阿纯旁边经过,摇响铃铛,对阿纯打招呼,充满了爱意与柔情。最后一次是玩伴包十被阎孝国用竹竿刺穿时,那铃铛刺耳的“叮”了一声,定住了,悲壮的气息开始弥漫。其实,细细想来,那铃铛就是阿四自己。

影片中的反派阎孝国……不,我并不觉得是反派,我觉得他也是一个英雄,他有自己的理想和追求,但只是一个悲情式的英雄。他没有眉毛,不苟言笑、阴毒、凶狠,但却与革命者一样执着,一心为国。也许他的执着是一种可笑的荒谬,但那仅仅只是正因选错了信仰,愚忠清廷,他这才把一心想推翻清廷的孙文等革命党人视为不共戴天的仇人。刺杀孙中山在他眼里是一次维护国家利益的行动,最终为报效朝廷而死在老师的枪下。

阎孝国受过西洋教育,但他是一个很传统的中国男生。他做人很有原则,他认为,他们针对的是孙中山,一切与孙中山无关的人都不好伤害。他手下几次想绑架孙中山的母亲来威胁孙中山,但都被他严厉制止了。对于既是敌人又是恩师的陈少白,为报师恩,他同样不伤害。结尾已经癫狂的阎孝国高呼,“老师,学生以报国恩”,我突然产生了一种悲悯的情绪,不禁再次落泪。

影片中陈少白有一句台词“革命是要流血的,玩命的”,孙中山在会议结束时的一句“欲求礼貌之幸福,不得不经礼貌之痛苦”,以及影片中的超多相当血腥的打戏遥相呼应,影片至此完美落幕,留给我们的是无尽的感叹。

篇11:十月围城观后感

如果没有以前的革命烈士,如果没有以前的鲜血,怎么会换回我们新一代的辉煌成就?所以,我们应该感谢以前为了新中国成立而牺牲的英雄们。《十月围城》就是一部将近70分钟的激烈的舍生取义的交锋站。

《十月围城》刚刚上映。我是怀着惴惴不安的心情看这部电影。《十月围城》这部电影讲述了孙中山在1910月15日要举行一次会议,长达一小时的会议。为了保护孙中山不被刺杀,商人李玉堂与一些人士一起投入到了这场战争,牺牲了许许多多的青年,终于安全将孙中山送回了广州。

正是因为残酷,冷血的场面充满了悲剧色彩,正是因为每一位英雄充满了爱国之情,正是因为每一位演员都完全投入到演习中。我为这部电影而哭了足足四次。王复明的顽强,方红的勇敢,李重光的坚持,使我催泪不止。

看完这部电影后,我被从赌徒到革命志士,父子之情,主仆之情,同志之情所深深的感动了。这所有的“情”完美的融合在一起,变成了每一个中国人家国天下的大情怀。这部电影它没有说教式,没有口号式语言,却能把爱国主义表现得如此自然流畅,水到渠成。我认为《十月围城》它已经让每一位观众们在不知不觉中经受精神洗礼,它使我感受到了博大的爱国情怀。

我敬佩电影当中的每一位英雄。如果没有他们不屈不挠,英勇顽强,哪来我们的今天?今天这些没好的日子是无数中国同胞用自己的鲜血和生命换来的。难道我们不应该向他们学习吗?虽然,现在的中国已经变得繁荣富强了,不用我们去打斗。可是,我们要努力学习啊,要为国家的建设出一份力。因为,我们也是中国的一份子。

我谢谢《十月围城》朴素的情感展现,谢谢它展现了英雄最为人性化的一面,谢谢它让我明白了爱国,保护国家是每一个中国人的责任!

篇12:十月围城观后感

陈少白,书生,坚定的革命党,典型的我最讨厌的那类革命片里的角色。

偏要单独聊聊他,因为演的太好。

是,一般革命党都是如此,信仰革命,不择手段,大义灭亲,往往却都是大肆宣扬的,歌颂伟大的保大家舍小家精神。本片却没有给他过多修饰,显得他有点讨厌,实际上仔细看的话是非常合理的。

他很聪明,相当于革命党里的头脑担当,包括保护孙文的办法,全程中的规划和指挥。开头,赶鸭子上架一般的要李玉堂支持革命,有点利用二人友情。可是他坚持革命是最正确抉择,就像现在好朋友之间卖安利一样。

他懦弱,戏班被血洗,刚开打他就跑了,但仔细想想也知道他手无寸铁也无功夫,尚需组织孙先生来港,非跑不可。在孙文母亲家里的时候一直在抖,一直在抖,豆大的汗珠往下掉。一方面是自己的职责所在,信仰所在,另一方面崇光和自己的性命攸关。眼看着朋友儿子要死,颤抖着开不了枪,一方面是矛盾,一方面他也真的没勇气。

同样是这样一个懦弱的要死的书生,背负着一份使命,自残打倒看守以脱囚。每时每刻准备牺牲。带头在保护孙中山的第一线。扑倒要向黄包车开枪的警察。最后时刻终于开枪。

严孝国说,你这样一个没用的教书匠,不可能成大事。陈少白是没用,却成了大事。

全片,保护孙中山那段平民的悲壮特别感人,另一个让我反复回想的瞬间就是陈少白阻止李崇光作替身,还是那么没用,甚至连意志也不坚定,因为过不了自己这关眼含热泪,却又在无奈中默许。这个人物形象真的非常立体,革命党人以家国为己任,不代表他们就无所畏惧,十全十美。他们其实就像陈少白一样,有各种各样的毛病,可最终他们,做到了。

最后咖啡兄脑残粉补充发言

全片陈少白都给人一种唯唯诺诺畏畏缩缩的感觉,唯一坚定的就是要革命,从一个人本身来说确实比较讨厌,但也很真实,咖啡兄的演技从来不需要证明,这个角色不让人喜欢却让人信服。

篇13: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这部影片描述的是孙中山到香港联合十三省代表策划起义的前后4天多时间里所发生的事,里面有大商人,有文人,有工人,有警司,所有人都为了革命而努力,给了我极大的感动,更多的是震撼,无论何人,不计后果,为了一个目标而奋斗,乃至牺牲性命。其中最令我印象深刻的是孙中山先生的一句话:何为革命“欲求文明之幸福,不得不经文明之痛苦,这痛苦就叫做革命”觉得很是有理,那些人牺牲性命也要换来起义的成功、换来革命的成功、换来了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这就是所谓的“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吧!

影片中的李玉堂使我很是钦佩,他为了朋友,为了救国,他从最初的捐款到最后的亲身冒险,他的爱国精神是值得赞扬的,连他的儿子最终也在这场营救行动中牺牲了,虽然他幸运的活下来,可丧子之痛对于他来说或许更加痛苦吧。当然不仅他一个,还有许多小人物也使我动容。如甄子丹演的警察,一个好赌成性的废人,可以为了女儿毅然决然的放下仇恨去救李玉堂。他死的毫不犹豫,体现了一个父亲的伟大。或许他不懂革命,但他知道他这样做可以换来女儿的幸福生活,他就肯去做。仔细想想革命先烈为什么要革命,就是为了后代的幸福生活,使后代可以不用受到战争的痛苦、使后代可以不用被封建主义束缚、使后代可以不用受列强侵略。所以才会有那么多的人加入革命的队伍,为了后代,为了明天的中国而奋斗而牺牲!

这是一部精彩的电影,给了我们感动和敬佩,感动之余开始思考现在的生活是否太过安逸,不用为生存奋斗是否就意味着无所事事。这部片子在给人带来深深的感动、震撼同时也留给了我们深沉的思考,一个人到底是为了什么而活,人生是否就是图个长命百岁。答案绝对不是,那人生的真谛或许还需要我们自己去思考和探索。而且我们也应思考如何去守护前人拼死创造的这个和谐社会。

观《十月围城》电影个人观后感心得

关于十月围城的个人观后感800字

电影《十月围城》随笔心得【经典】

电影十月围城观后感650字

观看十月围城的电影观后感精选

观看围城电影观后感精选

观看十月围城心得体会

倾城十月观后感

十月600字作文

观十月围城有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
《十月围城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十月围城观后感(集锦13篇)】相关文章:

十月围城台词2023-09-11

十月围城影评2022-11-07

有关《围城》小说精选观后感700字2022-05-07

十月的天空观后感2023-02-18

十月围城 影评2023-12-02

观印度舞蹈有感作文1500字2022-05-07

平凡的世界名著读书感悟2022-08-02

电影观后感作文七年级2022-12-18

长征读后感1000字中学2023-03-21

观看《家》巴金小说观后感700字2022-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