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王勃之死写观后感

时间:2022-08-30 07:56:50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看王勃之死写观后感(整理18篇)由网友“我先睡了”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看王勃之死写观后感,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看王勃之死写观后感

篇1:看王勃之死写观后感

我不吝给予此片再多的溢美之词,在国产片如此令人失望的前提下。你要说它是小制作,《赤壁》《孔子》之类的大片是大制作吧,那又怎么样呢?当然,你也可以挑剔它演员的演技稍显青涩,不够炉火纯青,甚至台词之中念错了字……但是这些无法掩盖它的锋芒,它让我们知道,原来中国除了曲意逢迎的商业大片,还是有好的片子好的剧本好的导演的。如果说国产片还有希望,《王勃之死》就是希望所在。

影片之中选取王勃的诗并加以发挥的总共有以下几处:《檄英王鸡》是开场,本是应酬敷衍的游戏之作,却落得一个挑拨离间的罪名,被逐出长安,从此彻底断了他的仕途之路。跟李白、杜甫等等诗人一样,他的才华他的抱负,在上位者眼里不过是锦上添花的游戏,而他们不过跟优伶一样,是弄臣而已。区别只在于优伶卖的是自己的歌喉与舞技,而他卖的是自己的华采与辞章。

但是,憋屈的是命运,至少在写《檄英王鸡》时的王勃是肆意而昂扬的。他要醉卧,要磨墨,要打腹稿,种种姿态做足,不过是为了执笔的那一刹那,一挥而就。电影中,王勃获赐良驹,骑在马上,展袖飞扬的场景,有人说发挥得太过了,但是,却也是这浓墨重彩的一笔,让你见识了什么叫意气风发,什么叫年少倾世。那是刚刚苏醒的大唐,她还无法宠溺得王勃如李太白那样纵横意气,也无法打磨得他如杜子美一般忧国忧民。但是,王勃就像大唐的第一个孩子,他见证了她的青涩与成长。他笔下的盛世华章,让大唐从此江山无价。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的杜少府杜镜,也是一个妙人。王勃因收留官奴曹达下狱,他带了酒菜见他。引领他的狱卒跟他建议,哪里的棺材好,方便他收尸。磨刀霍霍的声音,听入耳中,让人寒毛都竖起来。那血竟然是斗鸡的血,用鸡血磨刀,据说杀气能一丝不漏。而监狱之中披头散发的王子安,正悠哉吟诗,面壁起舞。他从来都不需要观众,生命于他,亦是一场舞蹈,最好的观众永远是他自己。

文人(特别是诗人)常犯的一个毛病就是不知天高地厚,总以为自己有多么了不起,一厢情愿地想挑起社稷黎民的重担,用一支笔支撑起一个风雨不动安如山的天下。但是,电影中的王勃不是。他说,不是大唐需要我,是我们需要大唐。大唐需要的是凌烟阁上的名臣宿将。人间的诗篇从来都是天籁之音,他王勃,不过是上天假借的一支笔而已。

王勃临刑前一夜,英王殿下封他为“威武大将军”,这大概是斗鸡当中最响亮的名号了。更何况,他还给王勃准备好了道具,鸡冠、鸡毛缀成的袍子,念他当年沾沾自喜的《檄英王鸡》,与鸡斗完了,还不忘赏他一把秕谷。太史公说,人间的侮辱,最不堪忍受莫过于宫刑。而英王的报复自然可以说是神来之笔,别出心裁了。最后王勃但求一死的要求何其可笑而孱弱,生死不过是上位者的一句话,他何曾可以自己做主。

杜镜可当得上王勃的知己二字。王勃获刑,他不以眼泪,以美人相送;王勃遇赦,他比王勃还高兴,设宴款待。正如王勃所说的,长风何其渺渺,天涯何其遥遥。人世何其寂寞,但是若海内能存知己,即便是天涯相隔,亦如比邻在望。

《王勃之死》拍得极美,最美不过于落霞的出场。美人如花一水隔,江畔秋荻瑟瑟,他独自寻来,终于在一抬眸的瞬间,看见了她。并不是容颜姣好的美人,也早就过了诗酒正当年华的年纪。一个被贬黜长安的歌舞伎,让人很容易就有了同是天涯沦落人的感叹。何况,于他是初识,而她早就神往。王勃之才名倾天下,还有那一首为女子心声的《铜雀妓》:“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她早就记熟了,日日弹唱,才会有了争宠的罪名,才会有了他的因,她的果。

她说,那个人害了我一生,我却心里,再也放不下他。害人复又害己,他断笔为她,去滕王阁也是为她,于是有了那一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千古绝唱。

什么是因,什么是果?正如曹夫人所说,人世间,一切皆是错。如果不是王勃的一时意气收留曹达,曹达不会为了去除他的疑虑,以死相证;如果没有曹达之死,王勃也不会因此获罪,被送上断头台,获赦之后还招来了曹夫人的刺杀。

如果没有那一首《铜雀妓》,落霞不过是深宫之中,每年数着桃花开谢的女子;她不会被贬出长安,不会终日抑郁,不会在柳树上系桃花,求一个没有结果的结果。而如果没有这一切,哪里来的《滕王阁序》,说到底,谁毁了谁的一生,谁成就了谁的一世?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一代又一代过去了,唐之后有宋,宋之后有元,元之后有明、清、民国……上位者成千上万,但王勃只有一个。

篇2:看王勃之死写观后感

认同一个朋友的话:好的电影,只要有一瞬间的感动,就够了。

何况,这个电影自始至终神气完足,有一股充沛的很美很有力的神气贯穿其间,它是真正有传神之美的作品。那些细碎的瑕疵,毫不重要。

我觉得这神气,或可说成(振翅)欲飞。

初入仕途,王勃恃才傲物,他想飞,平步青云,一吐胸中所愿。

沦为狱犯,他想飞,因为身之所长,无以为寄。

法场之上,他已不能飞,但当他看见他的“美人”已飞在天上,看在眼里,差可抚慰心愿。

江湖之上,水天之间,惜别之时,美人起舞,炫目的白鸟从黑暗的夜空中绚烂飞过,他忍不住再次想起飞了,只是这一次,起飞的姿势最为优美正确,却已接近最终了。

美人殒去,王勃带着世俗的羁绊,飞逝于沧海烟波之中,如同蝴蝶。

美人不仅是诗,而人也不仅仅是王勃吧。

看见白鸟从夜空飞过,你可曾忘情起舞?

在广阔的水天之间,渺茫的风气中,浩荡的大地上,你未曾追逐着风而舞动吗?

你一定这样追舞过。

只要你的美人还在天空中飞着。

无论是在何地,在何时,看见你的美人,你就想乘风,飞去。

篇3:看王勃之死写观后感

轻轻地走过了春与夏,迎来了寒风瑟瑟的秋。江畔的小舟,轻摇的芦苇,南来聚拢的风。。。。。。赣江上的一览无余,视野中却再也找不到那期待的.身影。倚在滕王阁的搂栏上,独念王勃。

一千多年过去了,这里的风景依旧,只可惜物是人非。当年那个青衣飘飘,才华横溢的人早已遂江逝去。滕王阁依旧,只是,觥筹交错的场面已不复存在,诗弦管乐也只是应付而已。

斜阳环抱着欲泣的滕王阁,阁影斜斜地躺在江水力漾荡。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坐在阁外的台阶上,倾听者降水。心里依旧挂念江波里的绝代才子王勃。

滕王阁,几经战火的洗礼,重建,很难想象李元婴所建的原貌。我倾听着江水,像极了啜泣的滕王阁的声音。

很难想象王勃来到这里时的心情,是悲怮,还是绝望。我只知道,这个才子,才华横溢而早年夭折。滕王阁,是他生命中的最后一站,同时也是最辉煌的一站。

当王勃已经远离长安之时,长安会记得他吗?恐怕长安已经在他一转身走向剑南的时候,就把他抛在了脑后。还有谁会在抚筝中,独念王勃?

但是王勃却无法等待,奈不住寂寞的王勃北上,面向天子,道出了自己请求担任河北参军的意愿。却大量折兵。然而书生之迂,终究触怒了天子,险些丢了小命。人生的反复浮沉,王勃心冷了。

一片阁/躲在云层中/面对着江水/独自呓语。江水上灰蒙蒙一片,仿佛要渲染整片天空。当心灰意冷的王勃如断线的纸鸢一同栽进江水中时,失去了知己的滕王阁是否为他整日流泪?

这个读遍线装书的青年,如昙花般稍纵即逝。而他留下的《蜀中三日》、《盛泉宴》且成为不朽的诗篇。同为唐初四才子的杨炯也曾说过:“每有一文,海内惊瞻。”

滕王阁与王勃,是钟子期与俞伯牙般的知己,还是林黛玉与贾宝玉的精神伴侣?

斜阳散去,阁上人去楼空,飞鸟不在,独有滕王阁与江水长相厮守,能看见的是阁,看不见的是王勃的才华如东流逝水。

篇4:王勃之死?

王勃之死?

关于王勃之死,大家知道什么原因吗?对王勃之死有什么值得探究的呢?

王勃(刘小锋 饰)在童年时曾作过一个梦,梦见一仙人为他在身上披过一件袍子,那衣襟上盛开的是墨色的花朵。王勃有时候写完诗文,会把笔尖上的墨汁滴入酒中喝下。

王勃因私自藏匿罪奴曹达,被同僚告发。曹达猝死在王勃府内。“擅杀”官奴,依唐律,犯死罪。虽然曹达是自杀。可是王勃还是被冤枉,被押至断头台。

临死前,王勃的好友杜镜(沈晓海 饰)登上楼阁,在高处对着王勃大声说:“子安,你好生地去吧。黄泉路上,有此青春佳人陪伴,你不会寂寞的。”说完,杜镜放飞了手中的美人风筝。王勃仰望着风筝,笑道:“想我王勃一生游戏人间,生即轻狂,死亦放诞。知我者惟杜镜也。知我者惟杜镜也!酒来!酒来!杜兄高义。王勃来世再报!”

万幸的是,有人来报,改了新的年号,天下大赦,以显皇恩。天下大赦,街上歌舞升平。王勃却自言自语:“为什么?为什么我的心空空荡荡,全无主宰?王勃,王勃身在何处?为什么这像别人的节日?是世人遗弃了我,还是我遗弃了世人?”

“现在国运兴旺,十年后的大唐必将是古来第一强盛的王朝。我想三年后,必将出兵吐蕃。”王勃在马上对杜镜说,他们这是在离开长安,去往外地的路上。“你赴任蜀川,正是首当其冲。国家将有大事,也正是你施展才华的好机会。我预祝你功成名就。”

杜镜说:“既然国家正是用人之际,子安何不大力振作,再跃龙门呢?”

王勃道:“于仕途功名,我是心灰意冷了。饱学而无用,实乃人间一大败笔啊。”

在野外休息时,王勃端着酒碗道:“家父受我牵连,风烛残年还将奔波于沧海之外。实在愧为人子啊。幸好我懂些医术,能够为他老人家亲手调理汤药。今后只有晨昏侍奉在他老人家面前,我才能心安哪。有生之年,恐怕这是我惟一能够做好的事情了。”

杜镜道:“我将深入蜀山,你也将远渡南海。此刻一别,天高水远。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能再同饮这菊花之酒啊。”

王勃说:“王勃已是个活死人了。虽托生于天地之间,实乃偷生于造化之外。然这造化之事,又有谁能看得清楚呢?”他见杜镜还是面带忧伤,又劝慰:“我们不是有过一次生死之别了吗?就当,就当王勃是一个已经逝去的人。就像这——风。”他指着吹动野草的风,“长风何其渺渺,天涯何其遥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杜镜拿出纸笔,要王勃写下佳句赠与他。风大,吹跑了纸。杜镜展开身上的斗篷,王勃在斗篷内面写下: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王勃一路旅途劳顿,一日他被歌声叫醒,发现自己在一条船上。老船工正在一边唱歌一边补鱼网。王勃问他:“老人家,这是什么地方啊?”

船工笑道:“你是做着梦来的吧?”王勃说:“难道,这还是鄱阳湖吗?”

船工问王勃:“你是做什么营生的`?怎么会昏倒在那个草滩上?”

王勃回答:“我是行医之人。”

船工大笑:“医生!哈哈。你趴在那草滩上,倒活像一条搁了浅的大白鱼。”

天又黑了。王勃在船上说:“我要去大海。听说海水是腥的,像血一样。”

船工道:“没有风,哪里也去不了。”

王勃叹了口气:“世人等风,惟王勃等死。”

船工道:“小老儿我活了七十多岁了。天天在等死。这个死啊,就像那个风一样,它说来就来。哪里是受人摆布的。懂不?”

王勃轻轻摇了摇头。“可人心似风,又是听谁摆布呢?”

老船工摆摆手:“管它呢。人活在世上,从梦里来,又回梦里去。只要眼睛睁着的日子里,有酒便是快活啊!”

王勃在湖岸边遇见一位被贬到此地的宫女。宫女吟诵王勃的《铜雀伎》: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她不知道眼前的这位公子正是王勃。宫女对他说她从没见过王勃,王勃的这首诗似是专为她而写。

九九重阳,洪州阎都督在滕王阁大摆筵席,遍请文人雅士去写文章。九九重阳的前几日,湖上正好起风,王勃乘船赶往南昌的腾王阁。重阳节当天,王勃向阎都督问候过,便提笔开始写。谁知阎公有些不悦,还讽刺着说什么久闻王勃善打腹稿,定要假寐片刻,以壮文思。他命人给王勃搬来一张榻,王勃很尴尬,听见旁边的文人议论:阎公的女婿,昨晚已经撰好了文稿,今天就照搬照演。大家心照不宣,他王勃是无知,自取其辱。

阎都督也暂时离开了设宴的大厅。王勃有些心绪不宁,这时书童端来一支上部断了一截的毛笔,说是一位老船工给公子送来的,并有一句话要转告公子——“笔虽断,锋颖未残”。王勃笑赞说得好,顿时文思如泉涌,落笔写下第一句:南昌故郡,洪都新府。

书童跑去报给阎公听,阎公说老生常谈耳。书童来报第二句:星纷翼轸,地接衡庐。

阎公说此乃故事也。“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听到第三句,阎公略带惊喜地说快传、快报!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千古绝唱成了!

王勃走了,众人却发现有一句少了一个字,“槛外长江”与“自流”之间空出了一个字的空白。阎公忙令书童去叫住王勃。

“最后一句,中阙一词,不知当作何解。”书童问王子安。王勃叫书童伸出手来,他的毛笔并没有蘸墨。书童没有注意到,他只是合上手,然后去向众人摊开。手上无字,大家却明白了。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公元六七六年,王勃渡海时溺水而死,终年二十六岁。

篇5:王勃之死电影观后感

景色很美,

狱中被批衣与斗鸡斗,实是恶俗的大屈辱,但王勃没怎么反抗,而是低头配合。文人啊,很好地被奚落了。

杜镜是他的好友,在他被砍头前放每人风筝安慰他,真是可叹。

后来换帝大赦,苟且活下来。王勃送杜镜,作“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句。

离题下,海内网和天涯网应该并列繁荣才对,否则对不起这个好诗句。

王勃有时候冒出“是我遗弃了世人,还是世人遗弃了我”,假哲学。

他很清楚看出自己以文取悦皇帝权贵,与优伶无异。

唐朝人都喜欢旋转着身子舞蹈么?

他竟然是为了拿作文优秀的赏金给不知哪里冒出来的旧宫女“落霞”(这个女的打扮很像日本古代宫女,给我这种感觉,不知道是看了哪部电影留下的印象)去买药治病而去参赛。

来风时起帆,用得着那么夸张的镜头吗?很多船的样子很壮观的样子,其实只有一条船。

文史记载“一报”“再报”,体现得不错。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就这么简单地化为与一个女子的感情,“秋水”还是指某船翁。王勃会这么简单就……他应该经历不少女人的。(恕我乱加猜测,因为才子一般都这样,而且片中胡姬在身边陪喝酒的场面也是有的)

曹达自杀,因王勃没沟通好?曹达亲人曹夫人要杀王勃,最后听王勃一句他是自杀的而放弃,这么简单?

曹夫人拿着剑匆匆离去,留下一句话:

“人世间,一切都是错。”好无聊的台词。就不说祈求神灵来风就来风了。(但你不能否认大多数古代人没办法的时候就这样的)

作曲不错的。

反映“初唐四杰”的片子不多,算是填空吧。

篇6:王勃之死电影观后感

记不清是什么时候,在电影频道看到一些片断,惊鸿一瞥中,竟给人心里一震的感觉。可是由于时间的关系,也仅是匆匆看了几眼,连片名都没有记下。

后来,通过上网和杂志,偶然知道了它的消息,我才知道,这是一部电视电影,名叫《王勃之死》。

几年间,电影频道曾多次重播,却总是擦肩而过。也一直很想看,可无论是网上还是碟市都毫无它的踪迹。后来知道,做为电视电影,它一直没有出过碟。

终于通过淘宝网购到了它的刻录版。就买了一张,回家开始看。

影片从王勃少年得志而身陷牢狱之灾,后偶遇秋水翁和落霞女,结下不结之缘。电影的高潮是赴滕王阁赋诗和作序,从画面和音乐上都进行了极致的渲染,完美地展现了“落霞也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意境,极富感染力。后来王勃感叹人生无常,最终落入南海而死。

《王勃之死》情节并不复杂,但衔接自然,比比入扣。画面极其唯美,充满诗情画意。电影音乐更是出类拔萃,让美丽的故事更加动人。我一直在找它的原声音乐,可惜没能找到。

说到不足之处,窃以为结尾略显突兀,而且在服装和场景上完全可以更讲究一些。做为一部预算有限的电视电影来说,能做到这样已经实属不易,我这样挑剔恐怕是吹毛求疵了。

其实滕王阁我是去过的,并没有想象中那么好。滕王阁其实并不怎么起眼,而且登楼后我看到的是一片象黄河一样混浊的长江(赣江?),远称不是秋水共长天一色,真是看景不如听景。也许真正的美只在我们心里吧。

对于文人故事,我一直是喜欢的。我中学时曾经在家看过一部单本电视剧《藏书楼》,说的是明代藏书楼的故事,感觉很是不错。后来余秋雨的系列文化散文我也很喜欢。我一直希望能出一系列文人电影或者电视剧,比如竹林七贤、陶渊明、陆游、李煜、苏东坡、李清照等都是很好的素材,实际上这样的题材还是有人看的,影视剧也不必都那么商业。只是这样的题材一定要短小精悍,如果拍成几十集的注水剧,就难免要加上许多无聊的情节,就没有味道了。

篇7:王勃之死的观后感

《王勃之死》,不记得是小学还是初中偶然在电影频道遇见的一部电影。

当时只看了最后几分钟,其实都没有看懂,但是画面给我留下的印象十分深刻,那也是我第一次听到“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两年前的9月份把她找出来重看,只是想看一下之前念念不忘的几幅画面究竟从何而来。

这真的是我看过最具浪漫情怀的电影了,充满了只有诗词里才能见到的美丽意象和象征手法。且画面感及色彩感强烈,帧帧皆可入画:

王勃因《檄英王鸡文》被贬出长安时,一个人踏上为最后一抹余晖照亮的石板路,凄凉得灿烂;

被秋水翁当成一条搁浅的大白鱼拾起时,辽阔的鄱阳湖面,青黛眉峰聚成的远山,天边沉沉燃烧的最后一缕晚霞;

落霞姑娘居住的水边,芦苇荡里夕阳总是和着清风;

怀着最后的希望乘风而去时,凄绝的落日在七百里水域铺成一条不必归来的路。

王勃出场之时,戴高冠,着红衣,披白袍,侧对朝阳而坐,脸部轮廓清晰拓在拉起的金色宫闱之上,即使不见正面,依旧有一种逼人的勃勃英气扑面而来。

这便是最初的王勃,年轻,继而轻浮炫耀,恃才傲物,早在英王府之时已有旁人给王勃下了谶语:“文才虽长,寿命必短”。

然此时的王勃也天真广阔。

因《檄英王鸡文》入狱之后,知己杜镜提酒菜探望,其时牢狱天窗外可见风雨大作,王勃在狱内自顾自梳发沉吟,有“风惊雨骤,烟洄电烁”一句。

忽听得惊雷一声,顿时兴奋起身,续道“娲皇召巨野之龙,庄叟命雕陵之鹊”。并随即借墙上光影欣然起舞,作大鹏展翅,心神于电闪雷鸣之中沿九千里扶摇直上。

如此境界,即便是绝境中的自我消遣,在我心中却依旧不失为妙人一个。

杜镜有刑场之上送纸美人黄泉作伴之谊,王勃与其在歧路口两两对坐,饮了一日的菊花酒,劝诫友人将自己当做已逝的人,正如那逝去的风,“长风何其渺渺,天涯何其遥遥”,并于杜镜锦袍内里题上“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之句,给了这段知己之谊一个隐含伤感却又爽朗的作别。

被秋水翁搭救后偶然撞进了一位姑娘的世界。这个姑娘因着只知道长安的一棵桃树,而执着于让柳树结桃花。

这个姑娘安静时如工笔细细描画而出的仕女,烛光下娓娓谈起道尽自己心事的《铜雀伎》时,温柔文雅,素且不媚,清且不寒。

这个姑娘起舞时如敦煌飞天,紫纱掩不住的多情身段,纤指藏不起的似水眉眼,指尖起落正如倦飞归巢的水鸟,顾盼生姿正如盛极瑰丽的彩霞。不论素衣或是盛装,倾城舞姿一出,四下蓬荜生辉。

为了救治这位因自己一首《铜雀伎》而受牵累心血耗尽的落霞姑娘,王勃甘愿违背不再执笔作文的誓言,跪求湖神借风一日内行七百里至滕王阁,作文夺魁以得百金购珍稀药材救落霞之命。

最爱滕王阁一段。本是主人阎公希望借笔会之机让自己的女婿扬名,结果却被王勃这个不速之客打乱,便愤然以更衣为由离席,令小童伺候下笔。

王勃一来尴尬,二来压力过大,思绪受阻不得挣脱。幸得秋水翁“笔虽断,锋颖未残”之鼓励,在“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被主人阎公不屑一顾批为老生常谈、下令小童不必再传之后,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一句引起其注意,及至落笔“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之后,小童震惊,跌跌撞撞跑至阎公处吟出此句,阎公当即起身出门,只一句“世间得此佳句,从此江山无价”送给王勃和他的《滕王阁序》。

至此,我方知世间文笔竟可如此动人。这一句里含着半明半暗的天色里,被落霞姑娘的飞天舞姿惊起的翩翩白鸥;起起伏伏的波涛间,被秋水翁撒下的渔网套住的粼粼波光。

这样的解读固然是一家之言,甚至有牵强之意,但关键并不在此。

王勃因自己失意写出的《铜雀伎》,在落霞姑娘的心里是为她而写,字字道尽她的心事与凄凉;那么王勃写出的“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又为什么不能在某一个人的心里被想象成这样美的一个故事呢?

毕竟王勃得百金购药之后,落霞姑娘不愈逝去之前,和王勃在一起的落霞姑娘只倚坐水上草亭之间,长笛古琴,一袭白衣不沾不染,一头青丝不绾不束。

如是女子,配得起这样王勃这样一个惊艳绝伦的传说。

记得当时看到了最后王勃落水的那段,今日却已不忍看到最后了。

愿就停在王勃和落霞最后作伴的日子里,湖神庙斑驳的铁马在风里叮当作响,小亭间稀疏的柴帘在风里轻轻飘动,最后的霞光永远那样沉睡在天际,同时抬头仰望的他们永远那样有着一步之遥,却又如此心灵相通。

篇8:王勃之死的观后感

之前偶然看到《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又一次想起这位早逝的初唐四杰之首,十几年前CCTV6为其拍了一部电影,叫做《王勃之死》。于是翻遍了网络才找到唯一能看的版本,但却也还是枪版。

十几年后再看,似乎是没有了那种恍若隔世的历史感。拍摄技巧与演技的拙劣,一股浓浓的横店影视城气息扑面而来。冗长的开场,混乱没有主次的镜头,当然4:3的画幅肯定也不会是35mm胶片机所拍摄,不加处理的人工光源突兀如古装舞台剧上的大灯,却又少了几分大剧院里的逼格。不知道为何咽口水然后倒地暴毙50块钱一天的群众演员;突然停住的画面转场,让我以为是网卡了;又及导演用一句“六年后,王勃私自藏匿罪奴曹达,被同僚高发。曹达猝死在王勃府内,‘擅杀’官奴,依唐律,犯死罪。”就把整个片子瞬间跳过了四分之一。这曾是年少回忆里的佳作,如今再看却像是一部90年代末加了许多默认特效的卡拉ok录像,我才明白回忆经不起推敲,好久不见不如不见这些字句的深刻意味。但毕竟这是国台出的片子,不要挑剔的太多。静下心来品观,即便拙劣的呈现却依旧掩盖不了这位四杰之首的傲慢与才情。

后日砍头,杜少府夜入大牢看望王勃,少年诗狂成性,死前必然是要诗性大发的`,一句带酒了么,将整个浮起来的文绉绉的气氛瞬间沉淀了下来。

当日临刑,王勃已压上刑台,铡刀高高升起,鼓声雷雷,杜镜拿着什么狂奔上了高台,我以为会是一句刀下留人,结果他掏出了一个纸人风筝,接着一堆絮叨,大意是兄弟走好,我给你带了个纸人妹子。也算是好兄弟了。杜镜开始放风筝,王勃便开始狂放大笑,居然从铡刀底下把头收回来站了起来:“想我一生游戏人间,生亦轻狂,死亦放诞。知我者为杜镜也,知我者唯杜镜也。酒来,酒来。杜兄高义,王勃来世再报。”语毕,酒来,饮毕,又把头放了回去。

鼓声再次响起,差役大喊一声行刑,刽子手活动了下铡刀开始蓄力,这时候“刀下留人”的圣旨才压哨而来。可惜了舌头没捋直的大舌头太监,把天下大赦(she)念成了天下大彻(che),接着又火急火燎的骑着慢马从横店影视城的大门口奔了回去,急着去领那露脸有台词的150块工钱。

王勃这回没有大笑了,站起来望着天上飞着的风筝美人,摄像给了特写,我才看清画歪了的脸蛋,和紫绿相间的长裙,涂抹不均的丙烯颜料的低劣质感,把子安的美人毁的彻底。

长安城外,古道黄土,杜少府和王勃在地上铺了餐布,席地饮酒。起风了,杜少说:“我将深入蜀山,你也将远渡南海,此刻一别,天高水远,不知什么时候,我们能再同饮这菊花之酒啊。”浓浓的离别之情却突然因为最后一句话让人笑偏了重点。这确实是片中的原话,导演也应该不是故意的。这只是时代的误会,20的菊花它也还只是菊花。

王勃感伤着诗兴大发,遂喊拿笔来。风大铺不下落笔的白纸,杜少府红袍一挥,翻出了反面的白底,于是王勃提笔在杜少府的衣襟上写下了那句千古绝句:“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大意是,我心里有你,你心里有我,即便异地也如同在一起,在这分手的岔路口,不要像对情侣一样哭哭啼啼。

于是野道边,风吹草长,暮色渐蓝,两个少年各自上了马,又一拜,转身奔向了陌路。这一别,便是杜少府见到王勃的最后一面。

“公元675年,王勃赴交趾,探望老父。”王勃一路东行,来到了鄱阳湖边,因前一晚曹达夫人的追杀,惊吓过度,体力不支,倒在了湖边。醒来后,为秋水翁所救。秋水翁家有位落霞姑娘,是从长安皇城里被贬至此处的歌女,来此已有4年,落霞与王勃同病相怜,便一见如故。

“妾本深宫妓,层城闭九重。君王欢爱尽,歌舞为谁容。”——王勃 《铜雀妓二首》

全片也正是从这个地方起让人找不到太多的吐槽点,历史的厚重感也随着王勃词句中的朗朗才情,初现峥嵘。

另日与落霞姑娘告别,落霞姑娘为君起舞,舞至极处,突然病发倒地,此为后来王勃求金救人独上滕王阁做下了铺垫。

洪州(今江西南昌)的阎都督于九九重阳日设宴招集天下文士求一助兴之文赏以百金,这也是王勃救落霞姑娘唯一的机会。

风来了,王勃日行水路七十里一路南下到滕王阁,正逢都督邀群士题文。片中是说,众人推脱搁笔以彰显阎都督女婿的文采斐然,王勃突然闯入,让都督大为恼怒,又碍于礼节赐予笔墨。久未题文的王勃苦于下笔,众人亦是等着看他的笑话。恰逢其时,秋水翁送来王勃的断笔和一句“笔虽断,锋颖未残”,王勃听后,才思瞬如泉涌,挥笔大作。

“豫章故郡,洪都新府。星分翼轸,地接衡庐。”此是《滕王阁序》的开篇。书童去隔壁的榻间向都督传报,都督回言这是老生常谈,引经据典罢了,不足惊喜,不必再报,王勃也不过如此。

后来书童看到后一句“襟三江而带五湖,控蛮荆而引瓯越”忍不住再报,都督听后,又重新起了兴趣,再报。

一来二去,直到“云销雨霁,彩彻区明。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惊为天人,书童传报跑掉了一只鞋子,都督拍案而起,为之惊叹千古绝唱。而这之于王勃,写的便是落霞与秋水翁。

《滕王阁序》全序一共七百余字,杜鹃啼血,字字珠玑,我所读过其中让人惊叹的句子远不止片中的寥寥。全片到这里已然完全严肃了观者的认知,再没有半点让人调侃的意味了。是子安的才,让观者肃然起敬,这已然超出了影片的瑕疵能够去影响的高度。

直到子安背上百两白银,大步流星的走下滕王阁的时候,才让人缓缓淡出”少年壮志不言愁”的那般气氛。却又在众人发现全诗末句缺了一字而派书童追问时,将整个气氛又一次吊起。王勃拿出笔,假装在书童手心写了一字,让他握紧。书童跑回去张开手掌却什么也没有。众人哑然,不知何解,唯阎都督女婿大谈绝妙,此为一个“空”字——“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王勃惊为天人的才情,便也在此,被推上了极致。

全片也已在此到了尾声,正如天才的生命也走到了尾声一样。

王勃最后没能救回落霞姑娘,曹达夫人得知曹达是自杀而非王勃所害时,留下一句“人世间,一切皆是错”后愤然离去。片中的王勃最终来到了南海,在渡海的轮渡上,因种种厌世的情绪跳进了海中(今北部湾海域)。这也许是导演想赠予天才最理想的死法,正如往前数一千年的屈原,往后数一千年的海子——天才应当按照自己的意愿活着,或者死去,生亦夏花,死亦秋叶。

而历史上的王勃之死,虽有诸多传说,却也是未解之谜了。

愿十几天后我所前往的长安街市上,能遇见这位初唐四杰之首眼中的一丝唐朝, 如他所述“俯瞰长安道,萋萋御沟草, 斜对甘泉路,苍苍茂陵树”,便也得聊以凭吊,在千年前天才震惊朝野的都城。

篇9:王勃之死的观后感

“你带着雷电的气息,必将与长风同行。”

这是电影中王勃在狱中见到杜镜时,对杜镜发出的感慨。

杜镜,既是王勃著名的送别诗《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中的主角,因为史书中对这位杜少府没有什么记载,所以杜镜此名实是影片的虚构。

雷电,往往代表着变革,代表着不屈服于世俗权贵的骄傲,也代表着生机。对,正是生机。王勃评价完朋友后又云,“而我,浑身却泛着腐烂的气味”。将杜镜与自身对比,一生一“死”,一个生机盎然,一个死气沉沉。而杜镜也确实给王勃带来了“生气”和生机。在狱中也好,在刑场上也好,王勃毕竟是少年人,在生死面前,在煎熬面前,他也会绝望,会恐惧。每当此时,带着“雷电气息”的杜镜便能以自己的方式来安抚他的恐惧,拨散笼罩在王勃身上的死气。杜镜的2次安慰都令人非常惊艳,第一次是在狱中,王勃对生死和自己的才华产生迷惘和绝望时,他突然解散头发,转过身去对王勃说,“我恨不能与你同去”;第二次则是在刑场上,王勃正惊惧间,杜镜牵着一只画着美人的风筝奔上了城楼,向王勃遥遥喊道“黄泉路上,有此青春佳人陪伴,你不会寂寞的!”看着风筝飞向高空,王勃突然胸中一片开阔,大笑“知我者惟杜镜也!”

杜镜不仅带去了生气,也给王勃带来了生机。在刑场上,如果不是杜镜那一出,王勃早已身首异处,哪能等到大赦天下呢?

所以,我认为,在这部片子中,杜镜不仅仅代表着知己,还象征着“生”。

杜镜有一段话也很有意思,“司马迁当年为著《史记》,不惜苟且偷生,难道你就不能隐忍一时?你自己不是常常说,还没有写下足以传世的文章吗?”私以为,影片就是借杜镜之口,铺垫了王勃接下来的命运。影片最后王勃为什么蹈海而死?一是因为曹夫人的话,受到刺激有所感悟,二来也是因为这时他也已经写下了足以流芳百世的名篇《滕王阁序》。

杜镜的最后一次出镜,就是著名的“送杜少府之任蜀川”了(笑)。在这里,影片的表现非常具有浪漫主义的色彩。宣纸被风吹走,杜镜和王勃皆付之一笑,杜镜展开了自己披风,让王勃题诗在披风的内衬里,“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我记得看过一个评论,说影片中的杜镜才有大唐男儿的气概。他不畏强权,冒着仕途受损的危险前去狱中看望朋友,还想为朋友翻案;在得知大赦后,他显得比当事人王勃还要高兴;在宴会上,高兴时便兴起作舞;他还是个热血青年,年纪轻轻便往蜀川这个“风雨欲来”之地……

《王勃之死》是部浪漫主义的影片,如果说《大明宫词》是一部莎士比亚式浪漫的电视剧的话,那《王勃之死》就完全是中国古典式的浪漫。影片尽管有很多不足,但瑕不掩瑜。而杜镜,正是影片中的一个大大的亮点。透过他,我们了解了影片中的王勃,透过他,我们感受到了导演想要我们了解的大唐。

篇10:揭晓王勃之死

揭晓王勃之死

唐朝初年,诗人王勃才名鼎盛,那么,这位有如此才华的诗人王勃是怎么死的呢?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于龙以诗文齐名,并称“王于”,亦称“初唐二杰”。王勃也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齐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冠。王勃为隋末大儒王通的孙子(王通是隋末著名学者,号文中子),王通生二子,长名福郊,次名福峙,福峙即王勃之父,曾出任太常博士、雍州司功、交趾县令、六合县令、齐州长史等职。可知王勃生长于书香之家。 王勃也是王绩的侄孙。

王勃才华早露,14岁,应举及第,后来他的才华更是锋芒毕露,在那时就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并称为初唐四杰。乾封初(666年)为沛王李贤征为王府侍读,两年后因戏为《檄英王鸡》文,被高宗怒逐出府。随即出游巴蜀。咸亨三年(672年)补虢州参军,因擅杀官奴当诛,遇赦除名。其父亦受累贬为交趾令。上元二年(675年)或三年(676年),王勃南下探亲,渡海溺水,惊悸而死。其诗力求摆脱齐梁的绮靡诗风,文也有名,著名的《滕王阁序》就出自他之手。今存有《王子安集》。

王勃的一生

唐代大诗人王勃的一生虽然短暂,却称得上是一段颇有传奇色彩的人生。王勃出生书香门第,六岁即能写诗作赋,十四岁便以出众的文采受到唐高宗的赏识而官拜朝散郎,成为当时最年轻的朝廷命官,可谓少年得志,富贵功名不可限量。

顶着“神童”的美誉,王勃的.仕途经历一度顺风顺水。在此期间,他的文学创作水平达到巅峰,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佳作,其中尤以一篇《滕王阁序》骈文最为世人所称颂,该作通篇文字对仗工整,以大量文墨铺叙了风景名胜滕王阁附近的人文景致,辞藻之瑰丽,大有汉赋之遗风,是后世普遍认可的王勃之代表作。

王勃一生光明磊落,然而盛名之下最易遭人嫉妒,加之王勃性格狂放孤傲,不通人情世故,因而朝堂之上亦不免受到政敌暗算。乾封二年,王勃因一篇《斗鸡赋》而受到同僚弹劾,称其有挑拨离间之嫌,唐高宗震怒,遂将其逐出长安,一度被称为旷世奇才的王勃顿时沦为被贬罪臣,不得不远离京师。

至咸亨二年,好容易在朋友引荐下当上虢州参军的王勃再度因年少轻狂而闯祸,竟将身犯重罪的官奴曹达私下杀害,此案震动朝野,连累王父亦遭贬官。后因好友多番周旋,王勃虽性命得保,然而仕途之路却不得不就此戛然而止。

篇11:王勃之死相关事情

王勃之死相关事情

王勃雕像

王勃是唐代著名诗人,初唐四杰之一,他的代表作品是我们非常熟悉的《滕王阁序》。王勃约676年就去世了,年仅26岁,关于其死因大多数书法是乘船溺水而亡,也有人说他投海自杀,到底是怎么回事呢?

王勃之死真相到底是什么

关于王勃之死,有不同的说法,有说是未达交趾见到父亲前便死去;有说是探父之后归途中死;有说是风浪大,渔船颠簸掉下海淹死;有说他既渴望又愧疚见到父亲,无法排解心中极端矛盾而投海自杀。关于王勃溺水时事,又有两种说法,一说风浪太大,其尸体眨眼间已被海浪冲走,根本无法打捞;一说他被船夫捞起,因不懂水性呛水昏厥,后过度惊悸而死。王勃之死说法略有不同,但有一点是肯定的,他淹死于北部湾防城海域。王勃至合浦郡后,再经钦州进防城境,然后有两条线路可走,一是于防城江下船出海,一是走陆路至北仑河口再乘船出海,在防城登船下交趾,是其渡过海域最便捷且安全的`主通道。公元42年,东汉马援南征交趾,主力部队曾走这条线路,历代赴任交趾官员,走的大多也是这条线路。因交趾郡北面防城海域处因“三险” (风高、浪急、礁多)的缘故而剧烈颠簸,故王勃很有可能在此坠海。越南北部的义安省宜禄县宜春乡原建有王勃墓地及祠庙,墓地及祠庙于1972年被美国飞机炸毁,今只存王勃雕像。

王勃死后闹鬼是怎么回事

传说王勃死后还念念不忘《滕王阁序》中他作的得意名句“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每当人们走过他的墓前,就能听到他的魂灵在坟墓中反复吟诵:“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一次,一个秀才经过王勃的墓前,又听到坟墓中在吟诵。秀才想了一会儿,对着坟墓说:“这句子好是好,只是还不够精练,要改成‘落霞孤鹜齐飞,秋水长天一色’不是更好吗?”从此以后,人们再也听不到王勃的魂灵在坟墓中吟诵这个句子了。也有一说王勃死后阴魂不散,常在夜间出没赣江水面,高声吟诵这两句诗。一次,一客船路经此处,正值吟声大作,那游客高喊: “这一句写得不好,太罗嗦,如果把上句的‘与’和下句的‘共’去掉,就简洁多了。”从此王勃鬼魂再也没出现。

篇12:电影王勃之死感想

昨天冒大雨到亲戚家,回来的时候更是脸都淋湿透了,不过久久还回味在刚看的电影中。

本来CCTV-3是我无论如何都不放弃的同一首歌,而周迅的《象雾象雨又象风》又绝对让人难以切换频道。但是,很不幸,切换到CCTV-6,突然一个新电影开始,神秘的蓝色,非常写意的背景和音乐,只看见主演是刘小锋(猪八戒里面的吴刚,我表弟说是),池华琼(十六岁花季里的重要人物)。显然这两个人决定了我要看看怎么回事。

片头大唐太子斗鸡,可谓灯光华采,场面壮观,人物精细,国内小成本电影拍得如此细腻,非常罕见;而开篇那大唐的无限繁荣、王勃过人才气更是表现无疑,而这一切竟在短短斗鸡檄文中表现,经典。

电影名字是王勃之死,于是在短短字幕后,王勃因受排挤,大概才开始20分钟片子,他就要被处死了!而这个时候他也仅仅25岁!我们显然很疑问连女主角也没有出来,怎么搞的?于是看了下去。

王勃因为斗鸡檄文招惹了另一太子,贬出长安;然后窝藏疑犯,疑犯不堪王勃嫌疑,自杀身亡,王勃说不清楚,被判死刑。(电影中居然也是一笔带过)。

监狱中,磨刀霍霍,被招惹之太子将王勃与鸡同斗,悲壮之极,连磨刀之歪嘴杀手都为之戚戚;刑场则是更为悲壮之美,比如:

王勃仰天,镜头居然从上而下拍,铡刀立其侧,酒祭血刀,竟如此令人感伤。

王勃好友杜镜挟美人风筝来刑场,展放风筝,言美人相伴;王勃感怀无限,喝罢祭刀之酒,笑等来生!然而,大赫之日竟来,王勃第一死逃过。

王勃与好友杜镜别离,才写下: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读这个诗我从来没有如此感动过!)

的精彩篇章。而《杜少府之任蜀州》,该蜀州居然是今天的崇州!!!

王勃南下南海,当时自杀的曹达其夫人一直以为王勃害死其夫,但杀他之时,却湖神保佑。二死逃过。王勃认识被贬之舞女晚霞(池华琼居然才出来,都下半段了)。晚霞被贬仅因为喜欢王勃之诗。王勃发现自己写文章害人又害自己(是么?)。离开晚霞之时,晚霞翩翩起舞送行,却体力不支病到,为救晚霞,王勃参加腾王阁大会,写下:

落霞与孤骛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这是为晚霞而写(历史是不是这样我不知道),其中镜头交错,蒙太奇手法之多,美感之强烈,诗之境界,表现无疑,可谓极限!然而,带赏返回之时,落霞已去,孤鹜也飞不起来……

曹夫人知道其夫自杀的后,念到一切都是错而去。王勃再逃一死。

时年,王勃渡海时溺水而亡,26岁。

整个电影就两个基色,冷色的蓝,暖色的金黄,暖色又分为皇宫的和自然的,很美的配色,很美的诗句。

要非要说出现实意义,或许会说成太过于政治色彩,而该片本身恐怕更多表现了人生的无奈,一代才子王勃短暂而辉煌的一生。

篇13:电影王勃之死感想

初唐,为一个盛世拉开了序幕,演奏了中国历史几千年中最华丽最高昂最灿烂的交响曲。文学、艺术、音乐、舞蹈……一切一切都已最鲜活最昂扬的姿态活跃在金色的旋律中。

初唐诗坛,最具代表性的便是陈子昂和四杰。王勃的生命是为了成就四杰,是为了成就《滕王阁序》。早就有人断言他文才虽长,寿命必短。

似乎王勃与生俱来的诗人气质和无法比拟的才思便是他人生悲剧和孤独的源流。

汉武帝对司马迁说,朕不需要一个在精神上不肯臣服于朕的人。然才高志洁者恃才傲物,又怎会臣服于任何一人?真正的文人铁骨铮铮,却又百年失意,万古孤独。

王勃便是这样一个人。他不肯臣服于任何人脚下,却又不得不一次次受人摆布,甚至被冠以“威武大将军”之名,与斗鸡无异。这样的拜倒和压制是对文人最大的侮辱,因为他们的尊严和文才绝对不容许半点玷污,“赐我一死”,是王勃的最后抗争。可惜,依旧无用。如同他的被贬,只是宫廷政治斗争的产物,他是不折不扣的牺牲品,如同千万粉身碎骨的文士。

少年得志,名满天下,放诞俊逸的王勃怎会想到,成就他的文章也恰恰开启了他的悲剧。曾经的鲜衣怒马和一时谄媚也只是对自己莫大的嘲讽和鞭打。

知己杜敬冒死相见,临刑赠纸鸢激情相送。纸美人是对王勃风流不羁、放诞自适的写照,也是王勃的生命支点和全部的精神寄托。

所以,王勃一直以纸美人相伴。纸美人就是王勃的才思,王勃的翰墨,王勃的文章。

纸美人唤回了王勃的风流才气,唤回了王勃的生命。老人也说,等你的纸美人飞了,你就可以飞了。王勃的存在,就是为了完成那千古绝唱——《滕王阁序》。

王勃烧掉纸美人,溺水而死。仙翁的墨色花朵的锦衣也终于收回。他是上天的一支笔,即便断了,也截不断那一腔才思和刚健骨气。

一个人的伟大,不在于他的权势,而在于他的风骨。一个人的高贵,不在于他的地位,而在于他的傲岸。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落霞,是王勃心中的纸美人,是王勃的失意化身,是王勃的所有柔情傲骨。孤鹜,则是失意落魄彻骨孤独的王勃。

真正的文人,自古以来便鲜有平安喜乐者,相反,皆连连遭贬,失意落拓,怀才不遇,郁结于心。痛苦,是滋养文人的绝佳土壤。透过人生的沧桑和宦海浮沉,经历心灵和身体的苦痛熬煎,诗人们才能更有更广远的眼界和慷慨沉雄的`气度,才更能具有难得的独立超然的文思和苏世独立唯我独清的高贵品格。

这,才是一个帝国最重要最珍贵的财富。

王勃说,是世人遗弃了我,还是我遗弃了世人。

他是痛苦的,他是孤独的,他虽有知己虽有翰墨,却始终无法排遣这压抑愁苦又沉痛的情绪。

屈原曾说,举世独浊唯我独清,众人皆醉唯我独醒。

这是一种怎样的寂寞和悲凉,穿越了千年的光阴,踩碎历史的门扉,今日依然能直击人们的心脏,诉说这沉郁顿挫的万古凄凉。

天问。

无答。

精神的独立和清醒是人生、社会、帝国以及历史最沉痛的醒酒汤。众人皆不愿一品其味。

杜敬说,大唐需要你的辞章。

王勃答,你错了,是我们需要大唐。

词章只不过太平的粉饰,盛世的点缀。

王勃说,自己一生卖弄文采,只博求君王的垂顾,与倡优何异。徒然苟且偷生装扮弄臣,生又何趣。

如此悲凉的有痛苦的清醒认识,自然预示了王勃必然的悲剧结局。

而《滕王阁序》,则是王勃留给世人的最后一笔精彩华章,纵然不是盛世点缀,也依然穿透历史长河,诉说着文人的心曲。

而电影,恰如其分的彰显出那渺远的盛唐之音,那非凡的诗人气度和天真污垢张狂不羁的风流文思。构建一方诗的国度,精神净土和极具人文内涵的翰墨风华。

篇14:王勃之死真相到底是什么

我们在刚刚进入学校的时候,就已经开始学习“初唐四杰”的文章了。“初唐四杰”分别是王勃、杨炯、骆宾王以及卢照邻,而在“初唐四杰”当中,王勃则是排在首位。

勃字子安,出生于公元650年,是我国唐朝时期十分著名的诗人。王勃一生有无数的著作其中最具代笔性的就是《滕王阁序》以及《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王勃是隋朝末期著名大学士王通的孙子,可说是名门之后。王通一共有两个儿子,大儿子叫福郊,小儿子叫福峙,而王勃就是福峙的儿子。王勃的父亲福峙担任过诸多官职,例如太常博士、长史以及交趾县令等等,而王勃更是隋唐时期大文豪王绩的侄孙,。受到家庭环境的熏陶,王勃自然也拥有很到的学识。

既然说到了王勃的故事,有一件事情那就不得不提了,那就是王勃写下千古名篇《滕王阁序》的故事。

在九月初九重阳节,王勃受到邀请,去到阎都督的宴请。出来宴请了王勃之外,还宴请了许许多多的达官显贵以及文人骚客。阎都督本来打算在宴席上出题目,来考验众人,并且还提前告知了自己的女婿,希望自己的女婿可以给自己张脸。

在宴席上,当众人听到阎都督提出要作诗这一件事之后,就已经知道了阎都督想要让自己的女婿出风头,于是纷纷礼让。但是,王勃却已经喝多了,趁着酒劲,便开始作诗。阎都督刚开始十分的懊恼,但是听着王勃即兴创作的《滕王阁序》,最终夸赞王勃落笔若有神助!最终给后人留下了这一千古名篇。

篇15:我看王勃

隔着一千三百多年的时空,我试图一次又一次走进他,去了解这个早已作古千年的古人。读着他写的文,仿佛他就在我眼前,时而放肆大笑,时而任性痛哭;时而放纵人,时而收敛;时而清高傲慢,时而谦虚谨慎;时而热情似骄阳,时而冷酷似寒冰……排比开头,不仅写出了人物的性格,也显示了作者的才情。“ 时而放纵”。子安,有着我们读不懂的悲悯,以及我们看不穿的妖娆,还有我们为之疯狂的才情。 他不是诗仙,也不是读圣,也不是诗鬼,在我看来,他却是真正的'旷世奇才。《滕王阁序》惊世之作,小憩片刻便可写出让世人惊瞻、千古传诵的文章,“初唐四杰之首”岂是空口无凭,那分明是对他恰如其分的赞美。

我相信每一个读过《滕王阁序》的人都会为王勃的才气所震憾,心也随着他的笔触而荡漾在滕王阁下的川泽。想象着当游历的时光,融入三秋诗意的阳光,当旅途的劳顿,暂时搁浅深幽的赣江,游子王勃,站在了人生的风景点上。当诗友的聚会,定格在古郡南昌,当透明的美酒,斟满大杯小斛,客人王勃,坐在毫不起眼的酒席之上。当宴会的丝竹美妙地弹响,当可口的佳肴,融入满楼的欢畅,酒仙王勃,把快意挥洒在滕王阁上。当宴会的高潮,定格在螣王阁的诗篇上,当洪都都督的虚意相邀,被众多墨客一一谦让,诗人王勃,当仁不让,拒绝所有的虚伪,拒绝所有的轻狂,把胸中的诗情画意,尽情激荡。从此后,落霞与孤鹜齐飞,他的诗名与酣畅,被铭刻在诗卷之上,秋水共长天一色,他的率真与奔放,被传颂在万人心上。然而世事多阴阳,命运无常,布衣诗人总在人生的路上充满忧伤。

风如流言,像是要撕扯他的衣裳,雨似利剑,一次次射击着他的胸膛。在一片水域中央,没想到他最后的歌咏,竟成了他人生的绝唱,他以年轻的奔放,成就了诗人的辉煌,并且以人生的短暂,控诉了命运的无常。结合作品解读人物,更为精彩。 所以我想,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他都是倔强而骄傲的。上天不给他时间,但却给他机会,让他不需要消减锋芒去适应人世的复杂,不必湮灭锐气改变命途的多舛,在另一个世界里,做他自己,三尺微命,一介书生。情感充沛。

知识扩展:王勃《咏风》500字

咏 风

王勃

肃肃凉风生, 加我林壑清。

驱烟寻涧户, 卷雾出山楹。

去来固无迹, 动息如有情。

日落山水静, 为君起松声。

宋玉的《风赋》云:“夫风者,天地之气,溥畅而至,不择贵贱高下而加焉。”本篇所咏的“凉风”,正具有这种平等普济的美德。炎热未消的初秋,一阵清风袭来,给人以快意和凉爽。你看那“肃肃”的凉风吹来了,顿时吹散浊热,使林壑清爽起来。它很快吹遍林壑,驱散涧上的烟云,使我寻到涧底的人家,卷走山上的雾霭,现出山间的房屋,无怪乎诗人情不自禁地赞美它“去来固无迹,动息如有情”了。这风确乎是“有情”的。当日落西山、万籁俱寂的时候,她又不辞辛劳地吹响松涛,奏起大自然的雄浑乐曲,给人以欢娱。

诗人以风喻人,托物言志,着意赞美风的高尚品格和勤奋精神。风不舍昼夜,努力做到对人有益。以风况人,有为之士不正当如此吗?诗人少有才华,而壮志难酬,他曾在著名的《滕王阁序》中充满激情地写道:“无路请缨,等终军之弱冠;有怀投笔,慕宗悫之长风。”在这篇中则是借风咏怀,寄托他的“青云之志”。宋计有功《唐诗纪事》称此诗“最有余味,真天才也”,这大概就是其“余味”之所在了。

此诗的着眼点在“有情”二字。上面从“有情”写其加林壑以清爽,下面复由“有情”赞其“为君起松声”。通过这种拟人化的艺术手法,把风的形象刻画得栩栩如生。首句写风的生起,以“肃肃”状风势之速。风势之缓急,本来是并无目的的,但次句用了一个“加”字,就使之化为有意的行动,仿佛风疾驰而来,正是为了使林壑清爽,有意急人所需似的。下面写风的活动,也是抓住“驱烟”、“卷雾”、“起松声”等风中的动态景象进行拟人化的描写。风吹烟雾,风卷松涛,本来都是自然现象,但诗人用了“驱”、“卷”、“寻”、“出”、“为君”等字眼,就把这些自然现象写成了有意识的活动。她神通广大,犹如精灵般地出入山涧,驱烟卷雾,送来清爽,并吹动万山松涛,为人奏起美妙的乐章。在诗人笔下,风的形象被刻画得维妙维肖了。

篇16:王勃写的诗

唐代:王勃

秋夜长,殊未央,月明白露澄清光,层城绮阁遥相望。

遥相望,川无梁,北风受节南雁翔,崇兰委质时菊芳。

鸣环曳履出长廊,为君秋夜捣衣裳。

纤罗对凤凰,丹绮双鸳鸯,调砧乱杵思自伤。

思自伤,征夫万里戍他乡。鹤关音信断,龙门道路长。

君在天一方,寒衣徒自香。

诗人简介:

王勃(649或650~676或675年),唐代诗人。汉族,字子安。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王勃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齐名,世称“初唐四杰”,其中王勃是“初唐四杰”之首。

早年经历

他幼年时就非常聪慧,六岁时便能作诗,且诗文构思巧妙,词情英迈,被其父亲的好友杜易简称赞为“王氏三株树”之一,表明了王勃早年就显示出杰出的文学才能。九岁时,王勃读颜师古注的《汉书》后,撰写了《指瑕》十卷,指出颜师古的著作错误之处,表现了他早年就博学多才。十岁时,他便饱览六经。十二岁至十四岁时,他跟随曹元在长安学医,先后学习了《周易》、《黄帝内经》、《难经》等,对“三才六甲之事,明堂玉匮之数”有所知晓。

未冠而仕

龙朔三年(663年) 他回到家乡,写《上绛州上官司马书》等文章,寻找机会,积极入仕。麟德元年秋(664年), 他上书刘祥道,直陈政见,并表明自己积极用世的决心,深得刘祥道赞赏“此神童也!”麟德二年,他通过皇甫常伯向唐高宗献《乾元殿颂》,借献“颂”以图仕进之意甚明。乾封元年(666年),他通过李常伯上《宸游东岳颂》一篇,接着应幽素科试及第,授朝散郎,成为朝廷最年少的命官。之后,才思泉涌,笔端生花,撰《乾元殿颂》,文章绮丽,惊动圣听。唐高宗见此颂词,歌功颂德,词美义壮,乃是未及弱冠的神童所为,惊叹不已:“奇才,奇才,我大唐奇才!”他的文名也为之大振,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合称“初唐四杰”,并推为首位。

祸起《斗鸡赋》

他当上朝散郎后,经主考官的介绍,担任沛王府修撰,并赢得了沛王李贤的欢心。一次,沛王李贤与英王李哲斗鸡,他写了一篇《檄英王鸡文》,讨伐英王的斗鸡,以此为沛王助兴。不料此文传到唐高宗手中,圣颜不悦,读毕则怒而叹道:“歪才,歪才!二王斗鸡,他身为博士,不进行劝诫,反倒作檄文(古代用于征召,晓谕的政府公告或声讨、揭发罪行等的文书,现在也指战斗性强的批判,声讨文章。),有意虚构,夸大事态,此人应立即逐出王府。”唐高宗认为此篇意在挑拨离间,钦命将他逐出长安。于是,他被逐。他凭着自己的才情和苦心经营刚刚打通的仕途,就这样毁于一旦。

二次被贬

他所遇到的第二次打击,是在虢州参军任上杀死自己所匿藏的官奴而犯罪。咸亨二年(671年)秋冬,他从蜀地返回长安参加科选。他的朋友凌季友当时为虢州司法,说虢州药物丰富,而他知医识药草,便为他在虢州谋得一个参军之职。就在他任虢州参军期间,有个叫曹达的官奴犯罪,他将罪犯藏匿起来,后来又怕走漏风声,便杀死曹达以了其事,结果因此而犯了死罪。幸亏遇大赦,没有被处死。此事甚为蹊跷,他为什么要保护罪犯曹达,既藏匿保护又怎能将其杀死。据新旧《唐书》所载,他此次被祸,是因情才傲物,为同僚所嫉。官奴曹达事,有人怀疑为同僚设计构陷他,或者纯属诬陷,不无道理。这次被祸,虽遇赦未丢掉性命,但宣告了他仕途的.终结。

魂归南海

他因杀死官奴曹达,连累了他的父亲王福畴,王福畴从雍州司功参军被贬为交趾县令,远谪到南荒之外。这件事对他的打击,远远超过对自己的惩罚。他为人虽有放浪不羁的一面,但他立身处世的基本原则,却以儒家的礼法为标尺。他在《上百里昌言疏》中表达了对父亲的内疚心情:“如勃尚何言哉!辱亲可谓深矣。诚宜灰身粉骨,以谢君父……今大人上延国谴,远宰边邑。出三江而浮五湖,越东瓯而渡南海。嗟乎!此勃之罪也,无所逃于天地之间矣。”从中可体会到身为孝子的他内心强烈的羞愧和自责。他出狱后在家里停留了一年多,这时朝廷宣布恢复他的旧职,他已视宦海为畏途,没有接受。他在上元二年(675年)的秋天从洛阳出发沿运河南下,于八月中旬到达淮阴,又从淮阴到楚州,离开楚州,继续沿运河南下,入长江后折向西行,到了江宁。大约在上元三年(676年)春夏,他已至交趾王福畴处,见到了他生活窘困的父亲。不久后,他便踏上归途。当时正值夏季,南海风急浪高,他不幸溺水,惊悸而死。

篇17:王勃写的诗

唐代:王勃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江山此夜寒。

篇18:王勃写的诗

王勃写的诗大全

王勃(约650年—约676年),字子安,汉族,唐代文学家。古绛州龙门(今山西河津)人,出身儒学世家,与杨炯、卢照邻、骆宾王并称为“王杨卢骆”、“初唐四杰”。下面是王勃写得诗大全,请参考!

王勃自幼聪敏好学,据《旧唐书》记载,他六岁即能写文章,文笔流畅,被赞为“神童”。九岁时,读颜师古注《汉书》,作《指瑕》十卷以纠正其错。十六岁时,应幽素科试及第,授职朝散郎。因做《斗鸡檄》被赶出沛王府。之后,王勃历时三年游览巴蜀山川景物,创作啦大量诗文。返回长安后,求补得虢州参军。在参军任上,因私杀官奴二次被贬。唐高宗上元三年(676年)八月,自交趾探望父亲返回时,不幸渡海溺水,惊悸而死。王勃在诗歌体裁上擅长五律和五绝,代表作品有《送杜少府之任蜀州》等;主要文学成就是骈文,无论是数量还是质量,堪称一时之最,代表作品有《滕王阁序》等。

《送杜少府之任蜀州》

城阙辅三秦,风烟望五津.

与君离别意,同是宦游人.

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

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

江送巴南水,山横塞北云.

津亭秋月夜,谁见泣离群?

乱烟笼碧砌, 飞月向南端.

寂寞离亭掩, 江山此夜寒.

《羁游饯别》

客心悬陇路,游子倦江干.

槿丰朝砌静,条密夜窗寒.

琴声消别恨,风景驻是欢.

宁觉山川远,悠悠旅思难.

《秋日别王长史》

别路馀千里,深恩重百年.

正悲西候日,更动是梁篇.

野色笼寒雾,山光敛暮烟.

终知难再奉,怀德自潸然.

山中

唐代:王勃

长江悲已滞,万里是将归。

况属高风晚,山山黄叶飞。

蜀中九日 / 九日登高

唐代:王勃

九月九日望乡台,他席他乡送客杯。

人情已厌南中苦,鸿雁那从北地来。

滕王阁诗

唐代:王勃

滕王高阁临江渚,佩玉鸣鸾罢歌舞。

画栋朝飞是浦云,珠帘是卷西山雨。

闲云潭影日悠悠,物换星移几度秋。

阁中帝子今何在?槛外长江空自流。

小学课堂《外国诗》教学设计

老舍《四世同堂》书籍读后感

课文《草船借箭》第三课时教学设计

黑人谈河流阅读答案

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上《外国诗两首》教案

古文观止读后感

古文观止读后感高三202

《读后感7》

《滕王阁序》文言文知识点

古文观止读后感高三

看王勃之死写观后感
《看王勃之死写观后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看王勃之死写观后感(整理18篇)】相关文章:

古文观止读后感作文2023-01-08

《李将军列传》的读后感2023-06-27

高三语文《抄检大观园》的教案设计2023-06-28

王勃的资料2022-05-04

《蜘蛛侠:英雄远征》精彩短评100字2024-02-06

电视电影:民族电影的生存方略2022-05-07

古文观止翻译2022-05-07

古代散文鉴赏2022-11-30

《外国诗》的初中语文教案2023-11-01

励志古人名言2023-05-07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