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观《芳华》有感600字

时间:2023-01-04 07:26:46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初中观《芳华》有感600字(锦集12篇)由网友“石原里美”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初中观《芳华》有感600字,希望大家喜欢!

初中观《芳华》有感600字

篇1:初中观《芳华》有感600字

再度重温《芳华》后,我发现,纵横全片的依旧是善良。刘峰的善良,小萍的善良,穗子的善良。也让我明白了“一个始终不被善待的人,才最能是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

但这一次,我觉得善良不仅只是帮别人做些好事,而是放下。

就比如我们这部电影的主角何小萍,她在医院恶狠狠地告诉萧穗子,“你帮我转告林丁丁,刘峰那么爱她,她却落井下石,我一辈子也不会原谅她的。”以前一直以为何小萍这叫恶毒,现在才明白,那,不过只是因为何小萍不够善良罢了。她的人生缺乏最基本的善意。

她无法原谅林丁丁对刘峰的所作所为,她也放不下之前自己在文工团受过的委屈。我希望在今后的日子里,何小萍可以用她对林丁丁最大的善良来放下恩怨。

因为在我看来,最大的善良就是放下。

放下就是宽容,宽容每一个曾经伤害过你的人,就像刘峰最后终究是原谅了林丁丁那样。虽然影片中没有明说,但我相信,因为刘峰曾经喜欢过林丁丁,所以他一定会再义无反顾地原谅她,放下曾经的恩怨。他只要丁丁安好,只要丁丁永远是那个梨涡浅笑,我见犹怜的稚气女孩,容不得岁月让她老去发福。

因为镜头里的刘峰看着郝淑雯递过来的丁丁远嫁澳洲发福的照片,眼里仍是温暖。这就是他最大的善良吧?

而这一部电影中的叙述者萧穗子,当她知道舍长和陈灿在一起时,她没有选择破坏他们的感情,而是默默拿走了她放在陈灿装乐器的盒子里的情书,然后哭着慢慢撕成碎片。

她选择放下,去用她最大的善良成全陈灿。后来萧穗子与他们见面时,眼中只有满满的祝福,满满的欣慰。

《芳华》似乎是导演冯小刚最喜爱的一部作品,他没有选择悲伤与幻灭,而是选择了芳华与善良。这部电影中究竟还有多少这样的人物,为了最大的善良选择了放下?

公众号:文学的天空

篇2:初中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初中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在《开学第一课》这个节目里,抗战老兵讲述的故事带给我深深的震撼,这一刻,我对团结有了更深刻的体会。

1942年,中国人民以牺牲了145人的代价,从日本鬼子手中救回了五名美国飞虎队成员。145人光荣殉职,却只救回了五个人,更何况这是五名外国的飞虎队成员。中国人民和飞虎队成员之间连语言沟通都有障碍,却互相帮助,这些片段令我疑惑不解,在两个无交往的.国家中,是什么促使着两个国家联合起来呢?

看完《开学第一课》扣,答案逐渐显现。是正义促使着两个国家团结起来。所谓团结是为了共同的目标,联合在一起共同努力。两个国家互相帮助说明了在正义面前不分国家和人种,这种团结的力量,是正义的体现,也是人性的光辉。

解答了这些疑惑后,我不经想起了我所在的班级——六年十班。上个学期经过我和同学们的共同努力,我们班终于获得了“优秀班级体”这人代表着荣誉的称号!我们之所以能获得这个称号是因为我们共同努力,团结合作,对待集体有荣誉感,在我们和老师的合作下,一起取得的。

团队精神很重要,因为它使我们愿意不计代价救回5名外国飞虎队成员,并使我们班获得“优秀班集体”称号的原因。

篇3:初中观《开学第一课》有感

《开学第一课》的主题是“创造向未来”,去轮式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民用大飞机C919,亦或是神秘“嘉宾”无壳孵化小鸡“小茶缸”,都在像我们展示创造的魅力。在“创造精神”指引下,我们大胆想象,勇于探索,坚持奋斗,不断实现个人的目标和国家的进步。

爱迪生在科学上的创新,让人们在黑夜也能获得光明;哥白尼在历史上的创新,让人们对浩瀚宇宙有了更深沉次的了解;乔布斯在科技上的创新,改变了人们以前固有的生活方式。可见,创新是人类探索进步的源泉。创新改变世界,创造未来。

当今世界局势日新月异,竞争日益激烈。这样的现实下就要求我们每个人更应具有创新意识。创新是一个企业,民族甚至是国家的希望所在。

创新并不只是那些所谓的天才们才有的事情,创新是属于每一个人的。每个人都可以创新,只要你愿意创新,如果你想有创新的能力。即使你暂时比不上别人,也没关系,只要肯努力,创新是不会放弃每一个有决心有毅力的求助者的。

创新的力量可以使一个时代成为荣耀,可以使一个国家挺起脊梁,可以使一个人收获他所没有的荣耀地位。它犹如一双手掌,塑造着我们的未来。

篇4: 读《芳华》有感

七月十二日上午十点三十三分,修武县第二实验中学的薛志芳校长(网名绝代芳华)在他的校讯通博客中撰写了一篇博文《行走,总能遭遇风景》的博文,介绍了我和他的交往历程,并着重对我在一个普通的农村学校坚持写博、迅速成长、并带领学生一起读书的行为表示赞赏,来激励自己身边的同行。

读完薛校长的这篇博文,我有一种诚惶诚恐的感觉。其实,我没有薛校长写得那么优秀,不会抽烟、不会喝酒、不会打牌的我只是在空闲的时间做了自己喜欢做的事情,每当夜深人静的时候,独处的我喜欢阅读教育名著,喜欢给自己班的学生写教育日记,喜欢上网浏览一些博友的优秀文章,喜欢登陆《中国教育报》、《教育时报》的网站静静地欣赏上面的优秀文章,也渐渐地把自己的想法输入电脑,上传博客,渐渐地,我的博文越来越多,博客的人气也越来越旺,网上的博友也越来越多,我浅浅地开始融入校讯通这个成长的共同体,和博友们一起在写博的路上寻找美丽的风景。

朱永新老师曾经这样说过:“专业阅读,专业写作,专业成长共同体,是教师专业成长的三驾马车。”而我建立博客两年多来,不仅阅读了《构筑合宜的大脑》、《静悄悄的革命》、《教育的`理想和信念》、《给教师的建议》等中外教育著作,还在自己的校讯通博客中撰写了266篇博文,其中一些博文还被团中央主管的《少年儿童研究》、省教育厅主管的《教育时报》、市教育局主管的《焦作教育研究》、《焦作新教育实验简报》采用,而且在校讯通这个专业成长的共同体中,在自己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迅速成长的同时,也得到了校讯通第208期教师博腕儿、校讯通第六届、第七届书香班级评选启明星奖、第115期博谈客论状元文等额外的奖赏,自己的博文《让生命盈满书香》还入选河南省校信通科技有限公司编撰的《阅读的力量》一书。

薛校长在他的博文最后写道:“只要在专业发展的道路上坚持行走,总能够遭遇美丽的风景”。薛校长、这篇博文、这句话像一个识别千里马的伯乐一样,给予了我极大的自信,激励着我像一个永远向前的行者,在教师专业发展的道路上执著前行,用自己的坚持和信念去寻找更多美丽的风景……

篇5: 读《芳华》有感

朋友们都去看《芳华》电影了,我没有去。相比于电影,我还是喜欢读原著,从字里行间勾勒我所熟悉的版图,塑造自我感知的形象。这总会给我更深的震动,就仿佛多走了一遍人生。

谁人没有青春年华,可经历了就只能做“往事只能回味”的慨叹。即便重新来过,你依然会是现在的你,因为在当时的环境下,无论多少次,你还是那般选择。就像刘峰,他或许会后悔,但倒回去,他依然会发生那次触摸事件。林丁丁依旧还是要因追逐优越的生活而最终落单。而何小曼也永远不会跟刘峰跨过那一层窗户纸。只是电影里对此做了改变,而我更衷于原著的设计。

《芳华》在萧穗子的总结中落幕,她说:我们是信仰平凡即伟大的一代人,平凡就是功劳,就是精英,好几十年我们平凡得美滋滋的,时代有它不可告人的用心。她把原因归拢到时代,其实就是大环境。有这样一个环境,没有人能跳得出来,尤其是“那时年幼”。

是的,年幼的我们还不具有成熟的观点,只能随着时代的波涛前行,而这很有可能是致使我们后悔的荆棘。但过后来回味,却总觉得是芳华。

生活总要向前看,我们不能活在“那是年幼”里。就像他们讲的:生活不易,且行且珍惜。任潮流更替、境遇变迁,时代给予我们的坦途或者坎坷,终将成为我们的芳华。文/王伟

篇6: 读《芳华》有感

艺术来源于生活,却又高于生活,严歌苓笔下的故事在还原生活的真相之外,还能挖掘出它残酷的本质,就如美丽的芳华消逝后,留下的是“落花成泥碾作尘”的伤感。

故事发生在上世纪七十年代,以女兵萧穗子的视角,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男兵刘峰以及女兵林丁丁、何小曼、郝淑雯等人的命运遭际。在那个特殊的年代,他们的善意是真的,但背叛和恶意也是真的,他们的感情在灿烂青春里播下种子,他们的芳华在战火连天里盛大绽放。

刘峰是一个近乎完美的人物,他做着所有人都不愿意做的一切杂事,用自己的热情和真诚帮助着身边的每一个人,他是标兵,是典范,是所有女兵心里的“神”。所有的人生生地把他送到神坛上,一边仰望着他,一边等着他暴露出“凡人”的本性。他真诚地向林丁丁表达爱意,却因为一个情不自禁的拥抱被所有的人谴责,他们都想从他身上看到与自己的“俗”相合的本性来平衡自己内心的阴暗。一次深情的拥抱葬送了他光明的前程,也折射出了时人对“好人”的恶意。

女兵们的命运各有不同,却都让人唏嘘不已。何小曼悲惨的身世不仅没有得到同伴的同情和关怀,反而因此遭到了疏离,善良的她最终被“英雄”的名号所累;娇弱的林丁丁在不同的追求者中犹豫,最后因所托非人而被岁月折磨得面目全非;郝淑雯看似嫁得最好,却也没逃过离婚的命运。

同样经历了失败婚姻的萧穗子成为了一名作家,也见证了所有人的悲观离合,在她的记忆里,那座“红楼”将人性中最丑恶的一面逼仄了出来。人的命运与时代无法分割,个体发言需要付出极大的勇气,因为这会被审判和牺牲。在那平凡却又不平凡的年代,文艺兵们内心的恶被无限放大,并影响了每一个人的命运。然则时过境迁,记忆里的磕磕碰碰、爱恨情仇,最后都化作了经年之后再相逢的释怀;那些内心深处翻腾着的不甘也都化作了一株株的冬青,长长久久地伫立在岁月里。

时光长河滚滚向前,但人性中的恶并没有被洗涤干净,时至今日,恶的形式被各色人等挖掘得丰富各样,然则每个人与命运相逢之际都是一场芳华,只愿在这场相遇里,每个人都能够不被恶意击中,却被善意拥抱。

篇7:观芳华有感

在那个充满理想和激情的部队文工团,被称“活雷锋”的刘峰由于对林丁丁“耍流氓”离开了文工团,最终一手臂截肢;而何小萍因“不良习气”被歧视,最终得精神病;舞蹈主力萧穗子讲述了这故事。。。。。

看完电影之后的三四个星期,我几乎每天晚上做的梦都是关于他的————而令我哭得最厉害的是:当时文工团解散时,所有的人都哭得稀里哗啦,舞蹈老师伤心的抱着政委哭着说:“政委,为什么要解散文工团?为什么?”;又当所有人都喝醉时,萧穗子以“众人皆醉我独醒”望着那些曾经并肩作战的战友们,流露出悲伤;再当何小萍穿着那件病服在月光下独舞时,她的主治医生已经忘记了一切只有眼前,那个有病的病人。萧穗子说:“一个从来不被善待的人,最能识别善良,也最能珍惜善良。”所以才有了何小萍大喊:“明早我来送你。”

许多年以后,萧穗子成了作家,林丁丁嫁华侨,而刘峰和何小萍用萧穗子的话说我在的春天,孩子的婚礼上,见到了失散多年的战友的,不由得感叹,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对每个人的改变,和难掩的失落,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善良。

她们又在聚一起。

《芳华》的作者严歌是一个跳了8年舞的演员,最后她发现“我喜欢舞蹈,但舞蹈不喜欢我。”弃舞从文,正如电影中的萧穗子。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铮铮硬骨绽花开,滴滴鲜血染红它。啊啊 绒花 绒花 啊 啊一路芬芳满山崖,世上有朵英雄的花。那是青春放光华,花载亲人上高山,顶天立地迎彩霞。啊 啊 绒花 绒花啦啦...啦啦啦...,一路芬芳满山崖。”

公众号:最好的我们一直在路上

篇8:初中观活着电影的观后感

活着,去忍受生命赋予我们的责任,去忍受现实给予我们的幸福和苦难、无聊与平庸。

《活着》,对中国百姓的妥协,忍耐和坚韧最入木三分的写实。

影片展示的不仅仅是福贵的活着,更是那个年代中国百姓的一辈子。

张艺谋在改编时给福贵设置了皮影戏的皮偶,这是这部电影中不可多得的神来之笔,恰如《天堂电影院》广场疯子一样。表面上是人在操纵着皮偶,上演着悲欢离合;事实上,福贵何尝不是命运手中的一个皮偶呢?他又何尝能够操控自己的人生?

电影展示的是一种大悲怆!个体与历史,生存与环境,偶然与必然的大悲凉!

一群小人物,在不可抗拒的时代洪流中跌跌撞撞。在主人公刚抓住生活中的一点点喜乐时,命运的残酷一面转瞬即至--------人身不由己,人呼天抢地,人欲哭无泪,只有保持一种淡淡的希望--------活着,以苦为乐,从绝望中找希望,这是特定时代给他的信仰和追求,不然,你能怎样?谁都无法逃离的命定的劫数!

“活着”为的什么?

它不是纯粹地为了活着而活着;而是因为有一些感情的联结。

一个人的活着,不仅仅是个人在活着,他还从身边的人那里获得生存的意志与动力,同时他又是其他人赖以活着的精神动力,而他又因别人的活着而活着。 有了为别人而活,别人也因我而活的信念,他就不会轻易地被外在的一时的荒.唐与残酷(不仅__如此,之前的战争、之后的人生又何尝不是如此)所击倒,这就是影片给我的启示录

人是犟不过命的,我不免宿命地想着。

唉!我们这些人的所在所居比影片反映的时代又换成别样的风景了。

但愿傻傻地活一辈子,不要去思考什么,这样也算如苏轼所说的“无灾无殃到公卿”了!

篇9:初中观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影片主要以著名的孟良崮战役为背景,生动形象的展现了沂蒙六位姐妹带领全村人民支援革命前线的感人事迹;影片描绘的“月芬与公鸡拜堂”,终身未见丈夫一面的真实故事,其实所有拥军的女性都是六姐妹,她们传递着六姐妹的精神,传递着沂蒙的精神。作为一个90后的现代人这种精神需要我们继续传承和发扬。革命战争已经遥远,虽然对六姐妹的故事只是耳闻。但那种精神却深印在我的心里 当看完这部影片后给我的第一感触是她们六姐妹去参加担架队的时候,月芬喊出的那句“俺们沂蒙山的男人都在前线呢!”还有黑燕为“偷粮”烧草棚,兰花哭找有情人,沂蒙女子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等等一幕幕的场景都深深地烙印在我的心底。那一刻,我内心的震撼无法用言语来表达,这些场面在我心里久久回荡。

一、要学习沂蒙老区人民对共产主义坚定的信仰。沂蒙山人的信仰是“跟着共产党,过上人民翻身做主的好日子”。为了过上“人不能欺负人,也不能被人欺负”的“咱穷人的好日子”,沂蒙山(烟庄)的老少妇幼可以在2天内不眠不休准备5千斤粮食(全部磨成煎饼)、5千斤草料、赶制出2百双布鞋。他们把粮食甚至自己的口粮全都给解放军吃;丈夫牺牲了又把儿子送上前线;男人们都上战场了

女人们就上阵支前,冒着敌人的炮火用柔弱的肩膀在冰冷的河水中架起浮桥,让战士们踩着木板及时奔赴战场。从她们身上我看到了坚定的共产主义信仰和不屈不挠的革命精神。可以说,正是在这样的人民和这种信仰的支持下,我党取得了革命、建设和改革一个又一个的胜利,使当代中国以崭新的面貌屹立在世界的东方。

二、要学习沂蒙山妇女勇敢、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我在为每天焦急的等待丈夫回家的月芬感到无限的痛苦和悲伤的同时,也不禁为沂蒙山妇女的坚毅和勇敢喝彩。就是她们在背负着巨大的悲伤和痛苦的情况下,既要照顾全家人的生活,还要替男人们上战场支前照顾伤病员,甚至用身体架“火线桥”。这样的负荷是许多男人都难以承受的,但是我们勇敢的中国妇女却做到了。这种伟大的精神是中华民族的魂,是年轻一辈必须有责任继承和发扬的。

三、要学习沂蒙山人团结协作、舍小家为国家的可贵精神。当部队要求支援时,沂蒙山人不管时间有多紧,不管任务有多重,不管是自己的还是借来的都会保证部队的供给,超额完成任务。80多岁的老奶奶两夜不合眼摊煎饼,眼睛都熏得睁不开了还在坚持;为了搓做鞋用的线绳,几乎把腿肚都磨坏了的小鹤;还有为了偷粮食给部队连自家的草棚子都点着的黑燕。大家紧紧团结在一起不分你我,才使得紧迫的任务一次次圆满完成,部队也因此打了一次又一次的胜仗。

篇10:初中观沂蒙六姐妹观后感

沂蒙总附有一股神秘的力量牵引着人们缅怀那段铮铮岁月,青山秀水背景下硝烟弥漫,时光飞逝,却无法忘记那一个群体,一种信仰,一种感动着无数中国人的“沂蒙精神”。

作为一名生在、长在沂蒙大地上的儿女,我观看了山东省唯一一部向建国60周年献礼影片《沂蒙六姐妹》。在影片中,沂蒙山区的妇女们用她们柔弱的肩膀挑起了重担,为孟良崮战役的全面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她们必将彪炳史册,在建国六十年之际,我秉着向她们学习的精神,希望能把这种为理想坚持不懈,敢于奉献的理想发扬光大。

每一个热血儿女在看过这部影片后,都深有体会:战争年代给人造成的创伤,让我们的心一阵阵酸痛,所以我们应该更加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编剧把很多真实的故事搬上荧屏,把沂蒙女性爱党爱军、淳朴无私的精神演绎的淋漓尽致,让我们无比的感动。这是一次完美的视听盛宴,这是一次心灵的震撼,这是一次鲜活爱国主义教育的典范。在观看影片时,泪水情不自禁地一次次打湿双眼,悄然滑落。我的泪为那些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捐躯和无私付出、默默奉献的英雄们而流,为我们沂蒙山区的拥军支前的妇女们而流,为那些有名的没名的千千万万个沂蒙六姐妹而流。在这种激励下,我们应该高举爱国主义伟大旗帜 大力弘扬沂蒙精神,不断开创临沂经济社会事业发展新局面 。

观看该影片后,我联想到我所在的这座红色大学——临沂大学。我的大学一直秉持着以红色育人的理念。把弘扬沂蒙精神作为办学理念。积极投身于红色教育事业中去。沂蒙六姐妹无私奉献,不断拼搏的精神在我的校园里处处彰显。我已作为一名临沂大学的学生而感到骄傲。

观看影片后,我觉得,片中所塑造的沂蒙六姐妹,已不单是指蒙阴烟庄的六姐妹了。而是将在革命战争年代沂蒙山区涌现出来的千千万万个女英雄的事迹融入到影片中,真实再现了以“沂蒙六姐妹”为代表的爱党爱军、无私奉献的沂蒙红嫂的光辉形象,该形象将永远铭刻在光荣的革命历史丰碑上,亿万中华儿女将世世代代引以为傲。

作为一名临沂人,我们对红色历史文化的耳濡目染。任时光飞逝,我们永远也忘不了用乳汁救伤员的沂蒙红嫂第一人明德英;忘不了掩护首长和战士、办地下托儿所、保护党的绝密文件的“沂蒙母亲”王换于;忘不了支前模范“沂蒙六姐妹”;忘不了站在冰冷的河水中肩扛门板搭成人桥的李桂芳等32名沂蒙女性;忘不了两次从死亡线上挽救山东纵队司令部侦察员郭伍士的红嫂祖秀莲;忘不了动员四儿一女参军的王步荣大娘,其先进事迹被编成歌曲刊登在1945年的《大众日报》上,被鲁中人民广泛传唱;忘不了积极参加抗日文艺宣传,在全村动员参军的大会上,发出了“谁第一个报名,我就嫁给谁!”这一峥峥誓言的年轻漂亮的识字班班长梁怀玉;忘不了舍弃骨肉、出生入死、精心养育革命后代的女党员尹德美……她们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爱党爱军、开拓奋进、艰苦创业、无私奉献”的沂蒙精神。在沂蒙大地上的每一个中华儿女,都深深地为她们自豪和骄傲。

迟浩田上将曾深情地说:“孟良崮战役取得了巨大胜利,这和沂蒙人民的倾力支援是分不开的。我在沂蒙山区五次负伤,是沂蒙红嫂给了我第二次生命。”

今天,我们没必要从影片的选题、制作以及场景、拍摄效果、灯光、音乐、台词、演员的演技等方面去评价该片,那是文艺评论家和影评家们的事。正如一千个人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形象一样,我心目中也有一个沂蒙六姐妹形象。下面,我就以一个普通观众的视角谈一下观后感。

篇11:芳华600字观后感

关于芳华600字观后感1

小萍从北京来到文工团,这是一次意外,那天,来接她的是刘峰。这是一个让她看一眼,就感觉亲切的军人。那天,下着雨,很大,但没有影响小萍对未来的憧憬心情。在文工团门口,小萍激动地向刘峰行了军礼,刘峰善意地纠正了她的军礼姿势。大雨中,空气萧瑟而清冷,斑驳的墙壁上水痕杂乱地流淌出,破旧中,衬托出青年男女激动而充满希望的表情,显得更触目惊心。小萍感受到带着温度的美好。 这成为电影《芳华》最令人回味和不忍忘记的一幕。

接小萍进入文工团大门的刘峰,竟然是小萍之后最值得信赖和依赖的人,这与小萍来到这个令人骄傲的军队文工团相比,也是一个更大的意外。电影《芳华》的开头,向我们展示的是所有温馨,后来都化为了浓烈的忧伤、无奈,甚至是愤恨。在脆弱的青春面前,现实以冷酷的表情和态度,将所谓的燃烧的青春,撕扯成难看的破布。

小萍在进入文工团第一天,就遭受到莫名其妙的冷遇。大家可以理解成这是因为小萍的出身,过于平凡,甚至低贱。在这个军队文工团里,其他人通过各种社会关系进来,进来后,依然享受着文工团以外社会关系的雨露。

从电影里看,社会关系的高低和贵贱,决定这里少男少女们的地位。拥有高档社会关系的人,在这里自然享受着其他人的关爱和垂青,包括在爱情面前,社会关系也发挥着决定性作用。

与小萍同病相怜的是刘峰,是一个木匠的儿子,也许和小萍一样,完全是通过严格的选拔,进入了这个另那个时代少男少女期许的圣地。

在一次意外中,刘峰的腰部受伤,不能再上场表演。从此,他对这里已经可有可无,但他不愿意离开。在这个团体,他用几乎讨好所有人的方式,展现自己继续存在下去的价值。猪跑跑了,大家第一时间想到他;别人结婚,他义务为人家做傢具;他从北京出差,挨个跑到家在北京的同仁家里,为大家带家书,还未大家买了很多北京的高级货。诸如此类。从他干这些事时的表情看,他没有表达出任何索取的表情,但幸福、满足和快乐,始终洋溢在脸上。

不过,刘峰的讨好性人格,并没有迎来应有的尊重。当大家在分享刘峰从北京带的东西时,没有人认真地感谢他,每个人都觉得这好像理所应当、再正常不过了。其中,就包括那个充满旁观者理性的萧穗子。

萧穗子作为电影旁白的讲述者,她的视角很平常,冒似深刻中,带着傻白甜的味道。她有自己的小资、有自己的小情怀、小利益和小苟且。她在讲述中,表露出来的些许同情的意味,显得苍白而寡淡。

小萍偷偷拿了林丁丁的军服,又偷偷地跑到照相馆里,拍一张军装像。敏感而骄傲的美女林丁丁发现端倪后,第一时间就将怀疑的目光指向了小萍。小萍表现出来自社会底层的无助和躲避,面对陌生而冷漠的环境,她本能地选择了的撒谎。谎言虽然能够暂时平息大家的怀疑和不屑,但一旦被揭露,等待小萍的自然是更大的怀疑和不屑,以及由此而来的无尽的孤立和孤独。

“照片事件”,为什么发生?这和冷漠环境下不容纳、不接受的暗示有关,与社会底层对小萍的熏陶有关。小萍在家里时,被街坊邻居,说成“拖油瓶”,弟弟妹妹欺负她,活得很拧巴。而更让她遇到问题、麻烦和戕害时,选择躲避,而不是面对,是因为幼小的她没有收到过充足而切肤的父爱。这份爱对压抑环境下的小萍,如此弥足珍贵,缺失后,对她的性格造成了无可弥补的缺憾。

小萍的父亲被发配边疆,这是不能给在小萍急需要父爱年龄,获得父爱的原因。这是那个时代背景下的悲剧,小萍不懂这是为什么,她只能把对父亲的爱寄托在家书上。电影里,小萍被欺负后,在夜深人静中,在手电筒下,哭着给父亲写回信。这一幕,不是一次,也不是最后一次。只是这一次,显得更加无助,更让大家真切地感受到没有真正长大小萍,正在面对成人社会的重压。

观众和小萍都无能为力,只能把所有的压力和委屈,化成眼泪和不整齐的字,寄给远方的父亲。严歌苓的小说,设计的情节,和电影不一样,但更残酷。小萍的父亲其实已经死了,小萍的家信没有人会收到,在小说里,小萍写的家信是寄给天堂的父亲。电影当然不能这样拍,不是小萍受不了,而是观众。

因为父亲的原因,过早长大的小萍,比弟弟妹妹们更先感受到来自社会的利剑和碾压,她并没有做好准备迎接这些眼里。在文工团,小萍大概没想到,这个少男少女内心渴望的圣地,竟然当头一棒,给与她更大的不知所措和恐惧。

刘峰的出现,并没有缓解小萍的无所适从。小萍被边缘化的遭遇,其实刘峰一直面临着。不知道刘峰是否感知到,还是他讨好所有人的努力,麻痹了他的神经。但刘峰的努力,在“拥抱事件”时,被撕烂了。

林丁丁娇美的外表和冷傲的气质,吸引文工团里有社会背景的男孩子的目光。特别是官二代的青年才俊,更加对林丁丁垂青。作为文工团中众多美女的佼佼者,林丁丁的孤傲和自负,被浇灌出蛮横和以势压人的气味。

而年轻的她可能并知道,直到很多年后,她加入豪门大户,婆婆嫌弃她文盲,她才知道,在文工团那个小小小小的圈子,她的那份孤高显得如此可笑而不堪详视。她后来离婚,又嫁给一个有钱的富商,远嫁美国,过上相夫教子,面貌变得富态可掬,雍容而安详的生活,让她变得不再那么娇小可爱。生活告诉她什么是虚假的骄傲,什么是真实的苟且。

但在文工团,那天,刘峰突然拥抱了她。那一瞬间,林丁丁重来没有正视过的人,竟然如此对她,让她震惊而不知所措,以至于惊叫起来。男人爱她和抱她,她并不惊诧和尖叫,但刘峰这个人的拥抱除外。刘峰为什么不能喜欢她?她说不清,也许如电影里所说,“刘峰怎么也会喜欢人”,这样话可以表达出文工团里所有人的观点。

刘峰喜欢女人,从理论上看,这不是问题,但现实看,就是很大问题。

在那个年代,以及我们生活的年代,一个把自己全部交出去的人,一个把所有精力用于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人,一个几乎没有私利和自我的人,一个不知道拒绝是什么东西的人,怎么能爱人呢?在大家看来,爱人的人,应该是自我的、占有欲强的人,刘峰爱别人,而且爱的是文工团里的最鲜艳的花,那么,他平时表现出的那些无私奉献和积极努力,难道说是虚伪和虚假的?而他用几乎单刀直入和毫不浪漫方式,开始他的爱情,与他之前,阳光而干净的表情,积极而无私的表现相比,刘峰的举动,让他显得比真正的流氓更像流氓。

当调查“拥抱事件”的工作人员到来时,所有人都沉默了,沉默中带着幸灾乐祸的味道。这种沉默显得冷酷和残忍。没有人为刘峰出来认真地说一句开脱的话,没有一个人。刘峰也没有为自己开脱,没有辩解。其实,如果有辩解,也会很苍白。来自木匠家庭的他,被林丁丁仿佛被强暴的表情,惊呆了。

他不会理解的是,他之前所有的努力,虽然不会换来林美女的芳心,但也不至于被林美女,推到光天化日之下,变成一个那个时代最让大家看不起的流氓吧。他还不理解的是,领导们对这件事的处理,会如此严肃和认真,以至于让他感到,他不成为真正的英雄,是无法继续立足于世了。

文工团对刘峰和小萍的态度,内涵是一样的。他们有自己的价值观,他们崇尚的是门当户对和稳定的秩序,他们信奉的是利用所有资源包括美貌换取安逸生活的追求。他们的努力,都是在稳定环境下的自然而然出来的。对于改变命运之类的情怀和壮志,在这个文工团里,显得另类而可笑。恰恰小萍和刘峰有这样些许的情怀和志向,但可惜,他们显得一厢情愿。

对“拥抱事件”的刘峰,那些青春活力四射的少男少女们,表现出来的吃瓜群众般的态度,让观众、刘峰和与刘峰同命相连的小萍齿冷。

吃瓜群众,在王小波那里,被看成“沉默的大多数”。他们因为人多,永远被看成拥有真理的一群人,他们互相抱团,且通过对异类的讨伐,获得群体性的安全感。他们永远从其他人的眼光中看到活着的自己,并为此感到安静而自足。他们不会主动突破什么,因为不需要,他们不会主动反思什么,因为不需要,他们也不会真正地同情别人和自己,也是因为不需要。当所在的环境给他们应有的自尊,他们很容易满足,并在环境设计好的轨道上,按部就班地上班和下班。而把环境给与他们的每一个小小的微笑和关心,作为每天生活安详的理由。他们很容易知足,对那些让他们陌生的所有人和事,天然地感到反感和蔑视。他们习惯性地接受其他人的恩惠,也习惯性地以为别人的关爱,都是源于他们的可爱。

总之,他们什么都可以接受,但最不能接受的是,动脑筋反思,和看到一个实际因没有自我追求而不堪的自己。

小萍和刘峰生活和工作的地方,就是一个苟且的地方。这里的人生活在循规蹈矩中,没有真正的情怀和价值观,他们的大脑被领导左右,他们的追求被领导指引着。文工团里,男政委和女团长慷慨激昂,充满斗志,他们的职业精神和敬业精神,感染着大家。他们关心的是文工团如何发展,如何得到上级的高度认可。也许他们没有私利,没有苟且的想法,但他们领导下的这支队伍,上演着持强凌弱的悲剧,他们并不关心,他们关心的是每一台戏,有多少掌声,有多少喝彩,有多少奖状。从表面看,他们两个情怀深重,但他们确实最令人感觉作呕和可笑的一对。

他们什么都关心,但他们恰恰不关心人。他们不愿意卷入文工团深处的矛盾,他们也许会阻止大家对小萍肆无忌惮的欺辱,也许会在刘峰最不堪的时候,站出来,给刘峰最后的出路。不过,这种关怀也充满了套路和模式,甚至是仪式感,因此,缺乏暖心的感觉。

如果追究起来,他们的关心,显得太迟了。他们没有向这个团队注入与如何做人的情怀和价值观,这些少男少女们,肆无忌惮地将成人社会中最不耻的规则,悄无声息地植入到文工团里。他们并没有关心这些。也许,他们是优秀的下属、优秀的领导,优秀的管理者,但他们更重视形式,更重视每一台戏的细节。

不过,这些都源于他们善于模仿,包括讲话的表情和内容,都洋溢的重复和模仿的味道。他们更相信看的见的规则,更关心每一次动员会是否把所有的内容按照套路传达出去。他们喜欢在文工团里讲话,他们更习惯于贯彻和布置,听命干活,成为他们两位引以为豪的最佳工作姿态。

小萍和刘峰就是在这样的环境下,被分别逼走,成为弃儿。弃儿的命运和感觉,只有弃儿自己才能把握和体味,与其他人无关。那些随着文工团继续走下去的宠儿们,不想小萍和刘峰,他们因为苟且,所以,很容易满足。政委和团长的些许关爱和鼓励,以及文工团取得那一个个荣誉,成为他们爱这里的重要凭证和理由。

所以,当文工团被迫解散时,所有人悲壮地唱着歌,流下真诚而激动的眼泪。他们主动而争先恐后地把自己喝醉、喝倒,让情绪在酒精中彻底释放。但在这里,在这时,没有刘峰和小萍。他们忘了他们曾经对这两人做了什么,在沉浸在离别的伤心时,他们可能更多的想着如何开始新的苟且的生活。

他们源于苟且的平庸、源于平庸的满足,源于满足的失去而引发的悲伤,与小萍和刘峰为证明自己的绝望相比,显得如此可笑和破烂。

在这里,只能诞生平庸而冷漠,以及由此衍生出的可耻。这样的文工团解散了,不管什么原因,一旦想到小萍和刘峰,都令人欣慰。为此,当小萍和刘峰因为在这里的遭遇而努力证明自己时,显得令人心寒、悲哀和唏嘘。

刘峰的离去,对小萍的打击是隐性的,也是显性的。电影用隐晦的方式表达出小萍对刘峰的微妙爱情。当刘峰孤单地离开时,只有小萍在大门口前送他。虽然背景一样,但与小萍来时不同,他们两人的表情都是悲哀和无奈的。没有人再会为他们的未来有太多的期许,电影演到这里,大家都会隐隐约约地感觉未来的深洞里吹出阴冷的风,这股风不会让人寒彻透骨,但让人感觉到必须去迎接开始苟且的绝望,或者轰轰烈烈的死亡。悲剧在这里开始上演了。在显性层面上,小萍对周遭的环境绝望了。她后来因为假装生病,被领导发现,因此被分配前线做护士。

1979年的对越反击战,让小萍 和刘峰都成为了英雄。刘峰以求死的方式,想成全自己,但命运和他开了个玩笑,他仅仅残疾了。他因为营救战友,右手被打断,那个曾经摸过林丁丁的手,就以这样的方式了结了。他依然是英雄,但这个英雄显得让刘峰有点失望。如果他能在坟墓里享受英雄的待遇,可能会让他欣慰。

小萍为救受伤的小战士,也受伤了,但这是无足挂齿的,真正的伤痛来自战争创伤。电影里,最让人心怀隐痛的是,获得军功章的小萍,精神出了问题,但当看着舞台上自己曾经参演过得《沂蒙颂》时,不由自主地离开大家,来到草坪上,听着剧场的音乐,翩翩起舞。专业的舞姿和深情的表演,让她回到当年的文工团,但我们看到只有悲凉。

小萍和刘峰分别以自己的方式证明了自己,但他们最想让看到的人,其实没有真正看到。当然,他们也许没有把表演给别人的想法,但无论怎样,最后的他们都完成了自我救赎。

过了很多年后,小萍和刘峰都去烈士陵墓看望逝去的人,在烈士陵园他们偶遇了。这不奇怪,他们必然会在这里相遇。他们之所以都去看那些长眠在这里的战友,因为在他们眼里,曾经和他们朝夕相处或者有一面之缘的战友,虽然死去,但他们曾经那么深刻地进入到过他们的内心。这时候,我们发现,小萍和刘峰,与那些文工团的人相比,他们更充满自尊,所以,他们更关心一个具体且活生生的人,哪怕他或者她已经离开。

也许只有他们都在完成自我救赎后,才发现这种自我救赎如此的渺小和多余。在之后的寡淡的生活中,小萍和刘峰分别经历了人生的不幸。电影和小说,都用他们离婚和穷困不堪,来表达出他们从来没有因为自己的努力而改变自己的命运。特别是,刘峰和一个女人结婚,为这个女人整容,但整容后的女人和大车司机私奔了,而他则穷困潦倒地在海南大街上送货。即便如此,也被战斗力强悍的城管欺压。这时候,原来文工团的女战友,为刘峰抱打不平,哭喊着为刘峰,这个战斗英雄争取权利。

当观众们扬眉吐气后,我们发现这个女战友和萧穗子在和刘峰话战友情时,依然背地里提起刘峰身上的“拥抱事件”,他们不无调侃地说,“如果是现在的林丁丁被刘峰‘摸’了,不会再大喊‘救命’了吧。”他们拿出林丁丁发福的照片,女战友对萧穗子说“你说这模样,现在让他摸,他还摸么?”萧穗子说,”假手都不愿意摸。”他们还让刘峰去看林丁丁现在富态而臃肿的照片。当刘峰拿着照片看,脸上露出些许的苦笑。

我们一下子明白了,为刘峰出头的女战友,和在旁边跟着调侃的萧穗子,很多年过去了,他们虽然也有波澜但一点也不坎坷的生活,没教会他们反思。他们并不知道,因为当年他们平庸的的旁观者心态,其实就是文工团冷漠环境的组成,以势压人者的可恶帮凶。在他们看来,也许因为别人受伤害,他们并没有做什么,最多私下里议论而已,这有什么大不了的。所有的“平庸之恶”都源于这种事不关己的心态,甚至别人都这样,又不是只有自己这样的看法。他们心安理得地调侃和好奇,并毫无重量地流露出那么一点可有可无的同情,以聊以自慰。

当刘峰不好意思地面对他们两位的调侃晒笑时,观众们并没有感觉这个镜头有什么不对,甚至觉得充满了美好。多少观众们不也曾经在同学聚会中,调侃过曾经的“那一对”男女么?但《芳华》里的“那一对”男女其实和平常同学会上谈论的不一样,绝对不一样——我们本来应该毫不迟疑地感觉到的。

在电影的最后,刘峰和小萍坐在小火车站的站台长椅上,小萍怯怯地对刘峰说,她送刘峰离开文工团时,当时想给刘峰说一句话,但当时她没说出来。刘峰问,“现在能说了么?”小萍申请尴尬而略显羞涩地说,“那天我去找你,是想给你说,‘你能抱抱我么?’”。

因为刘峰的“抱抱”,让刘峰的人生走向了另一条道路。当时,小萍,只有小萍没有嫌弃刘峰,她真的很想安慰他,也真的很想把同命相连转化成爱情,也真的很想把来自刘峰的关爱珍藏起来。但在送别刘峰时,她没有表达出自己的情感,也许是因为她认为,被赶出文工团的刘峰,依然比他高贵;也许因为她怕说出让刘峰抱抱她的要求,会引起刘峰误会,以为她在嘲笑他;也许她不说,源于她对刘峰的真爱,以及因真爱而引发的羞涩。

刘峰听完这句话,平和地看着小萍。两个历尽沧桑、沉静而温和地脸,平静地展现在屏幕上,让小萍的话,显得如此沉重。每个人恍然大悟后,仿佛被重重地被这句话打中了心脏。刘峰自然而坚定地把小萍搂在了怀里。

今天的小萍和今天的刘峰,他们可以毫无顾忌了,过往的岁月如此没有颜色,当年留下的没用过且新鲜的那一点点令人心动的颜色来装扮了,让人不禁感慨而感动。

电影在这里,响起《芳华》的背景音乐,并配上萧穗子的画外音,“刘峰和小萍再见到时,已经是后了,刘峰生了一场大病,幸亏小萍及时把他接到身边,细心照料,才捡回一条命。他们没有结婚,也都没有子女,他们相依为命,把彼此当成了唯一的亲人。我是在春天,孩子的婚礼上,见到了那些失散多年的战友的。不由暗自感叹,一代人的芳华已逝,面目全非。虽然他们谈笑如故,但是不难看出岁月给每个人带来的改变和难言的失落。倒是刘峰和小萍显得更为知足,话虽不多,却待人温和。原谅我不愿让你们看到我们老去的样子,就让荧幕,留住我们芬芳的年华吧。”

关于芳华600字观后感2

《芳华》是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黄轩、苗苗、杨采钰主演的电影。该片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了残酷战争的洗礼的故事。

人间底色是悲凉

女主角何小萍(苗苗饰)的身世并不好,重组的家庭使她得不到自己所渴求的母爱,父亲也在劳改中前途未卜。

当她得知自己可以作为一名军人加入文工团时,她的心中燃起了对未来憧憬的火苗。她闯入了这个她自以为能安然上进的集体,然而她的存在就像个笑话一样。

人生总是如此痛苦吗?

还是只有童年时是这样?

——总是如此。

何小萍并不是一开始就意识到阶级的差异会给予她如此被放逐与被欺凌的地位的。从刚来到文工团被嫌弃身上有汗味,再到在集体中因为表演失误闹出笑话,她发现自己不论做什么都会被其他人指责和嘲笑,不过这些挫折都没有打击到她。

可是她的世界并不是只有她自己,面对他人的明嘲暗讽,何小萍心中的火终究还是微弱了。

但是还有一个人愿意给予她温暖,守住她对未来的向往。

这个人就是刘峰。

理性善良才最可贵

刘峰(黄轩饰)在影片中的形象就是“活雷锋”,他给战友们带家属寄来的包裹,给吃不惯饺子的女战友煮面,甚至连猪跑了他都会被喊去帮忙。

同时,刘峰也给予了何小萍温暖:刚进团时悉心的照料、陪她一起练习双人舞蹈......

刘峰的善良,对于其他人可能是一种理所应当,而对于何小萍来说,却是一种被崇敬与感激的存在,她在被善待的同时也对刘峰产生了自卑而复杂的爱慕。

刘峰的善良是无差别的,他爱集体,集体也爱他。

而他对林丁丁(杨采钰饰)却不一样,除去善良,还有男女间的倾慕。

可是那么多年,他却将自己的感情深深的隐藏在了自己的善良之下,可越是隐秘的欲望,释放时就越是炙热。

在表白之时,林丁丁害怕了,她不愿背负“腐蚀活雷锋”的污名,甚至还反咬一口,让他的告白却陷入窘迫的境地。

没有人是没有欲望的,有欲望不能证明他不善良。

刘峰善良的人性光辉将他抬到了常人不能比肩的神坛一般的高度,以至于他在做出普通人会做出的事情的时候,反而更难被人们所接受了。

所以,人的善良必须有点锋芒,不然就约等于零。

在风雨中呼喊的芳华

刘峰因为那场**离开了文工团,而何小萍也因为一次演出任务的不配合被调配到了野战医院。他们在缭乱的人心与社会中适应孤独,就像适应一种残疾。

战争的号角吹起了,少男少女们正处于芳华的身心早已被时代所支配。刘峰在战场上失去自己的右臂,何小萍也因为被颂为英雄的前后落差之大患上了精神疾病。

血肉横飞的战场,生死之交的情谊令人为之震撼。

这是芬芳年华所展现出的最昂扬与坚韧的精神,是动荡不安的岁月里熠熠生辉的人性美,它是血色的,灿烂而忧伤。

绽放与相逢

文工团解散了,演出时何小萍一个人跑了出去,穿着病号服在月光下跳着她意识里最熟悉的舞蹈,那是属于她自己的一次最灿烂的绽放,宇宙中独在,却也无人为此流连。

她想要的不再是更多的接受,她只想让自己蜷缩着的生命得到一次真正的舒展,她只想证明自己也有过一份“芳华”。

战争结束了,多年以后,芳华已逝,面目全非。

刘峰与何小萍再次相遇了,两个被时代抛弃的苦命人从此相依为命,他们心中已经对彼此产生了一种难以言说的感情,接近于亲情,又类似于爱情,他们在时代的洪流下相互取暖,也算是善始善终。

行至不经处 回首皆芳华

一代人的芳华逝去了,这是无法摆脱的宿命,但是留下的人性并没有逝去,那是一份永远温存的善良。

冯小刚给了镜头里每一个女孩一个善意的归宿。岁月像一张温暖的大网,选择性地过滤掉了那些黑暗冰冷的故事,放大了那些灿烂温暖的光点。

电影里的芳华,是美好的身体,是动听的歌声,灵动的舞姿,是泳池、少女、衬衫和笑声。芳华是无边无际的憧憬,是炽热的感情,是明晃晃的太阳下一切美好的事物。

但这些粼粼发光的日子总是会不可避免地离我们远去,而你唯一能做的就是令自己将它铭记。面对一个时代的逝去,没有人能够停止缅怀,可你怀念的一定是那个当初年轻鲜活的自己。

同时我们心里也很清楚,无论时间如何斗转星移,每个时代都一定会有像刘峰和何小萍这样的人,他们无法抵抗时代的洪流,也无法选择相逢的时刻。

不如用一部《芳华》记录下最美好的他们。

世上有朵美丽的花,那是青春吐芳华。

关于芳华600字观后感3

剧情介绍:《芳华》是由浙江东阳美拉传媒有限公司出品的剧情片,由冯小刚执导,严歌苓编剧,黄轩、苗苗、钟楚曦主演。

该影片根据严歌苓同名小说改编,以1970至1980年代为背景,讲述了在充满理想和激情的军队文工团,一群正值芳华的青春少年,经历着成长中的爱情萌发与充斥着变数的人生命运故事

“电影《芳华》不象宣传的那么好看,很一般。”爱人边洗碗,边对我说。

你什么时候看的?我问。

“昨天晚上在腾讯视频上看的。”

我沉吟了一下。

想起去年《芳华》首映时,媒体跟网络给以那么高的评价。同爱人的看法形成了很大反差。我不能说什么,因为我还没有看。

当晚,我买了一个月的腾讯会员,认真地看了一遍电影《芳华》。看后,对爱人的看法很有同感。

很遗憾,我不能赞美《芳华》,在我看来,该片故事情节平淡,人物朔造单薄,既无厚度,又无深度。影片试图通过,部队文工团两个青年演员的悲惨命运,反映那个年代社会生活的缩影。但影片又想躲避对那个时代真正的讨论,使人物始终缺乏立体感和深度。

看点一,男女主人公的悲惨命运。男主人公李峰命运的转折点,是他向林丁丁表白爱情时开始的。 李峰与林丁丁既无感情基础,又无恋爱经历,偶然的机会他俩来到练功房,李峰向林丁丁表示爱情,在林丁丁还没有反应过来的时候,李峰就紧紧地搂抱着林丁丁,这一幕正好被保卫科撞见。当林丁丁不承认是与李峰谈恋爱的时候,保卫科定性耍流氓似乎顺理成章。接下来是组织处理。部队的纪律是要严于地方的。这一切好像没有多大关系,这样的故事哪个时代都有。

再看女主人公的命运。何小萍可以说是时代的幸运儿。当时的青年,特别是女青年,有哪个不想参军,何况部队文工团。就像今天的孩子考上清华,北大一样幸运。

军装照相事件可以看出何小萍不是一个诚实的人。林丁丁说的好,你明白地向我借,我会不借给你吗?事情不在私自拿别人的军装照相,而是事后撒谎。这能怪集体不接受你,大家欺负你吗?后来,何小萍为了支持李峰,或者是为了爱,故意与组织作对。与集体疏远,不求进取,拒绝参加演出,用现在的话说,叫独孤求败。在这样的情况下,被调到卫生队。

影片想告诉观众,是时代和那个集体扼杀了何小萍的个性。在中国任何个性必须与组织与集体的共性相结合,任何脱离组织和集体的个性将不复存在。延安时期是这样,解放初期是这样,

看点二,对越自卫反击战,影片中七分钟的战争场面与实战报道很不一样。影片中看到的是好莱坞中的战争场面。那前进的队形,战士手中的九七式突击步枪,那密集的弹道,巨大的爆炸点,哪一点都象好莱坞。

看点三,演员们在排练厅排练,练功的镜头的确是个看点。一个个芳华少女,青春靓丽,白皙的项脖,修长的大腿,高耸的乳峰,刚过大腿根的平角短裤,身轻如燕,体柔如柳,散发着荷尔蒙的芳香,一踢腿就是一个一字马。这个看点,到是十分养眼。

说到这里,也不能全怪冯导,据说他将严歌苓的剧本作了重大修改的地方,有八出之多。为的是好过政审关。 真正反映作品,可能要几十年以后,甚至几百年以后。但一定会有。

关于芳华600字观后感4

“一千个读者眼中,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同样的,不同人以不同的经历,不同的角度看完《芳华》之后,想要表达的东西也不尽相同.有人怀念已经逝去的青春年华,有人愤然诘问世事的不公,有人悲悯人性的凉薄,有人哀伤战争的残酷,有人无奈情爱的苦涩,有人敬佩军人的奉献与伟大,有人从头到尾泪流满面,仿佛每一个画面都是情节还原、每一句台词都是往昔对白,也有人干脆默不作声,像月夜草地上穿着病服独自跳舞的何小萍……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一个时代的思想潮流也会塑造一代人的性格特点.好友说,性格决定选择,选择决定命运.深以为然.电影里的男主刘峰,那个学雷锋的标兵,品行和作为没有半点瑕疵,让人深深敬佩,但又让人无法成为.我一直记得《士兵突击》吴哲对袁朗说:“我成不了许三多,但他也取代不了我”.每个人都应该是一个独立完整而又唯一的个体,刘峰是个大好人,他的善良与奉献令人动容,社会需要有刘峰这样的人,他们的默默付出应该被歌颂和铭记,而不是被漠视.当电影演到他们在食堂吃饺子,刘峰最后只打了些煮烂的饺子,还没有吃两口又被叫去帮忙抓猪的时候,我就隐隐感到这个人物最后是要悲剧了,只能无奈的摇头.这个世界不是全部都是好人,善遇上恶,受伤的往往都是善.所以,一旦有人把你的付出当成理所应当,那么你的付出也就有些一文不值了.到这里,就应该能够明白了,林丁丁不是适合刘峰的人选,他也不可能成为林丁丁的归宿,只有从小不被善待的何小萍懂得那份善良的珍贵,最后让他们胜似亲人的相依为命.也幸亏,还有何小萍!

问我,看完《芳华》最喜欢谁.我给了难以取舍的答案,何小萍和萧穗子.何小萍的善良和坚定打动人,但是悄悄拿林丁丁的军装去照相,不被认同但又能被理解.原生家庭带来的自卑性格,以及童年时受尽欺负的那些经历,让她在那一刻选择了逃避,直到真相被拆穿,不善于语言表达和问题处理,给自己带来了不少的伤害.这是性格上的缺陷、也是心理上的失衡造成的,最后只能把那张满心欢喜的照片撕碎了塞进地板缝里.我欣赏她的抗争,她大声喊出要去送刘峰的话语,她装病拒绝在关键时刻补台,她告诉穗子转告林丁丁一辈子不会原谅她……虽然这些事情有些显得不够成熟,但是她的眼睛一定还是清澈的.萧穗子的付出与释然让人欣赏,可偏偏就不能得到.劲涛在饭桌上嘲笑我,说“如果看完《芳华》还喜欢萧穗子,只能说明你已经可耻地老了,”这句话让永博和我大笑不止.老不老的暂且不说吧,但是穗子应该是剧中接近善良的那一拨,她喜欢陈灿就认认真真地喜欢,陈灿门牙被撞碎的时候也舍得拿出妈妈给她的金项链来让他做牙托,迷迷糊糊被派去做前线记者,回来后悄悄把自己写的第一封情书放进陈灿的乐器盒里,还没一会就听到了小郝告诉她,陈灿和他好了.那份感情和伤心难过只能随着撕碎的情书一起随风而去,只是电影没有交代,穗子到底知不知道为什么在小郝知道陈灿是高干子弟后,她在演出期间就被抽调去前线做记者了呢?所以,爱与不爱一定是两个人共同的事,除非其中一人甘心情愿,但那种甘心情愿十有九是要被辜负的.可以去守护但不能去强求,淡然一些才能长久一些.

关于这部电影,还有一些触点和想法.文工团解散时的聚会,那个场景倒让我想起了8年前的襄樊,也是那么大的餐厅,那个中午还允许喝酒,一波一波地走、一个一个地送,从此天南海北,有些人真的是再也没有见过了.穗子醒来的一刹那,我在手机上写了一句话,曲终人散,第一个清醒的和最后一个离开的最是最苦的.刘峰在墓地说,什么叫好、什么叫不好,看得跟谁比.听着是看透世事的睿智,其实在这个不断变化和进步的时代,必须要努力让自己好,因为活着总归是自己的事,那么多的同情也只是同情,因为在邪恶那里一条烟和哀求换不来英雄应有的尊重,所以要有自卫的精神和能够打出去的拳头,毕竟生命只有一次.

网上和网下,对《芳华》点评纷纷扬扬,褒贬不一,似乎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理解,都有自己的话说,这也是电影的一个成功之处吧.

关于芳华600字观后感5

年末,北京的冬天,医院里刘峰的灵堂前零星地站着几个人,灵堂外乌央乌央的家属焦躁地等待着冲进去置换遗照。一个一生谦让的人,离开之后也谦让着别人。世界翻天覆地地变,时间越走越快,曾经少年转眼半百,只有遗像旁的几株冬青还是当年红楼里的样子,像些青葱岁月里的人,坚毅挺拔,无论冬夏,无论旱涝。

曾经那个锣鼓喧天,热闹非常的集体,在时代的变迁中被瓦解。那些唱歌跳舞的一脸稚气的军旅中人,现在与生活为伍,与苦难斡旋。结过婚离过婚的女人们,残疾重病的男人,时间最后都把每个人打磨成饱经世事的模样,经历最后给予每个人与过往和解的勇气。但爱恨纠葛的意气风发的日子,怀揣无限可能向未来进军的日子,都像红楼里的冬青,伫立在每个人的脑里不曾枯萎,肆意又倔强。

那是一个盛产英雄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拥有更多关于英雄的想象与成为英雄的可能。他们裹挟在时代汹涌的大浪里,用一身少年意气翻腾着,前行着,即使他们可能并不真正理解英雄意味着什么。年少的憧憬总是大胆、炙热,国家一声集结的号角,他们便从大江南北风尘仆仆而来。

那是一个整齐划一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拥有整齐划一的模范梦想,那个年代的人拥有整齐划一的思想,那个年代的人拥有整齐划一的青春热血。即使他们经常在一夜天翻地覆之后醒来。青春的绳索牢牢拴在家国命运的石碑之上,他们有整齐划一的关于梦想的栖息地。

那是一个热血沸腾的年代,那个年代的人拥有热血沸腾的青春,那个年代的人拥有热血沸腾的人生使命,那个年代的人拥有热血沸腾的青春碰撞。即使他们偶尔抱怨动荡的年代,他们还是愿意为了这个年代挺身而出,献出一身热血。

那是一个赤裸相对的年代,那是一个互相猜忌的年代,那是一个血气方刚的年代,那是一个思虑再三的年代,那是一个复杂的大时代,那是一群复杂中挣扎的年轻人,他们慷慨激昂,他们一身斗志,他们有青春初生的蠢蠢欲动,他们有少年未褪的任性恣意,他们最终都流落于生活的角落,他们最终都没能忘记那段岁月印记。

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

一栋老旧的红楼就是一个世界,容纳了所有新生的情愫,容纳了所有青春的样子。爱情可以简单成一个甜品,爱情可以复杂成两块手表中间的抉择。英雄可以简单成一个老实人,英雄可以复杂成一种束缚。背叛可以简单成当面的痛斥,背叛可以复杂成权衡的选择。故事可以简单成青春的故事,故事可以复杂成人生的纠葛。

时代的内涵越是单一,人的定义就越是狭窄,但人性如水,汹涌或平静都是选择,不是全部。

时代的口号逃离了切实的文本就会飘渺,一个国家的选择需要有范例去印证它的正确。每个时代都会有人碰巧与上者重叠,于是被举国之力送上万人敬仰的神坛,在崇拜雷锋的那个年代,刘峰恰如其分地诠释了社会的主流观,所以他奔走于各个表彰大会,向世人印证时代的号召不只是一纸空文且恰有其实。一个人作为人最本真的善意被无限放大,大到他自己成为至善的化身之后,就少有人将他当做一个肉体凡胎。于是所有别人不愿承担的在他人眼里他都有义务去承担,所有别人所拥有的根植于人性的情绪与欲念与他来说都是不可得。老实人发自内心的好被刻意神化之后,便少有人能觉出那是一种好了。人们理所当然地认为他得到了时代的尊重就理应付出更多,也理所当然地把他奉为墙上的口号与虚无的旗帜,也就理所当然地忽视了他本身作为凡人的特质。

刘峰的那双手为文工团付出了太多,如果没有“活雷锋”的吹嘘,这仅是一个吃过苦头且愿意帮助他人的老实人,但时代偏偏给予他太多,也剥夺了他太多。这双手带来过每一个女兵家人的包裹,修补过文工团的每一处破损,做出过战友新婚家庭的沙发,举起过何小曼对于善意与爱的希望。但这双手所做过无数的好事都在那一次“触摸”之后被清空。而那触摸,本是人发于心而落实于行动的真情,是每一个血性少年青春里该有的冲动。

当最平凡的善意被放大成“英雄事迹”,他便没有了其他“不凡”的权利。

战争的炮火中刘峰失去了右臂,支撑他扛起所有善意的右臂,拥抱过心仪的姑娘的右臂。而他模范人生的转折就在于这一次真性情的“拥抱”,在于被其他人看做是污点的“触摸”。他太好了,好到所有人忘了他还是一个人,也好到所有人都想从他身上找出一丝与大家的“世俗”相等的特质来平衡自己的内心。所以当他鼓起勇气拥抱林丁丁的那一瞬间,像一个久居神坛的圣人走向人间并且觊觎女色那般让那个姑娘不解,惊恐,甚至作呕,让众人惊诧、怒目。所以他心仪的姑娘让医生抱得,让摄影师抱得,偏偏让他不得。这就是那些奖章所带来的枷锁,将他困于时代所画的牢笼里,动弹不得。

所有不幸皆有庆幸,纵然那场灾难过后他又被再次抬上神坛,但往后的日子里,失去那条曾经做了无数好事的右臂,或许是他平凡人生的开始,他可以被当做一个普通的好人,他的善意于外人仅是一个老实人的古道热肠。他也可以为了生计去贩卖盗版书,也可以离婚,也可以和发廊女一起生活,活成一个干什么都能被理解的人的模样。

他丢失在战场的右臂,换回了他本该有的人的德性。没有英雄迟暮的叹息,只有走下神坛的畅快。

不被善待的人更能察觉出人的善意,在困境里纠葛的感情更为长久。二八年华的何小曼对于自己的认可和对于感情的憧憬都寄托在了刘峰的身上,他的善意支撑她走过了最为困顿的青春岁月,她也将这一份感情延续到岁月时过境迁的那头。

被命运边缘的人,也许得幸于不被关注,所以才能滋养自己的真情而不去应付虚伪的周遭。她会开始学会承受,她会认命不再挣扎,她会选择自我放逐,但她唯独受不了众目睽睽。所以突然变成模范的何小曼精神出了问题。她没有在命运的最低谷疯掉,没有在战火连天的战场上溃逃,反而在看似有转机的时候倒下。一个在恶意里生活过的人,怎么能不知道这些突如其来的好意有多么虚无。如果说是往日的种种压垮了她,倒不如说是这是一种明智的选择。虽然她也曾经幻想成为备受大家关注的对象,她也需要周围人的善意让她发觉自己存在的可能,但是命运的落差太大,大到她手足无措,大到她无法面对,所以她选择了逃避,她宁愿活在过去的唯唯诺诺中也承受不了这巨大的关怀,尤其她目睹了刘峰人生的起伏,她从刘峰的生命轨迹里看到了被神化背后的无助,她看明白了世事变迁,所以她早已不再强求那个“集体”的认可。在这种动荡里,一夜之间的天壤之别她见的太多了。所以与其说她害怕,不如说她选择放弃。一个角落里的人才有资格做真正的自己,被太多的恶意攻击,才能真正区分于善恶。让她与这个时代同流,才是真正让她疯狂的事情。

故事里还有太多的人,有太多的情绪,有太多的岁月,有太多的冲突,有些已经随着年月远去,有些是笔者一厢情愿的创作,但读者会相信,动荡年月里的感情是真,动荡年月里的背叛是真,动荡年月里的善意是真,动荡年月里不知所以的恶意也是真。他们的感情在青春里播下一生的种,他们的青春在战火连天里盛大绽放。

把故事从1973年四月七号有雾的成都拉回到20隆冬的北京。这一代被时代的选择反复教导要平凡的人最终也如时代所愿落到平凡的网里,平凡磨掉了他们青春岁月里太多的选择,他们也在平凡的岁月里挣扎着做不凡的选择。

这是一个“平凡”的时代,这是一群不凡的人。

记忆里的磕磕碰碰爱恨情仇,最后都化作经年之后再相逢的释怀。那些翻腾着不甘的年月,那些倔强任性的青春,都化作那株冬青,杵在每个人的回忆里,扎眼的绿。

命运相逢,一场芳华。

纠葛不休,便是人间。

篇12:芳华观后感600字

关于芳华观后感600字1

《芳华》讲述了上个世纪七十年代一群文工团的少男少女青春的故事,以及以后人生的故事,有快乐也有烦恼,有幼稚有成熟,有光明磊落也有阴险狡猾……或许,谁的人生都如此,人生百味都会尝遍.

作者是以潇穗子的口吻,重点讲述了刘峰和四个女文艺兵的故事,作者慢慢道来,没有惊心动魄的故事,但是有令人震撼的心理活动描写,入木三分地对人性的剖析,读之,会浮想联翩.读这部小说,让我想到张爱玲写的《小团圆》,字字句句真真实实地刻画了辛酸往事,对自己,毫不“怜惜”.同样,在《芳华》中,作者对几个年轻人也是毫不留情的,对社会的一些怪状,人性的诸多弱点都是一针见血地刻画.

故事的主角是刘峰,又名雷又锋,这个名也昭示着刘峰和雷锋的相似之处――乐于助人,无私奉献.因此,在部队他获得了各种各样的荣誉,这些荣誉,都是他的“雷锋精神”换来的,并不是本职工作干得多么好.作者也调侃了,要想获得嘉奖,不用本职工作干得如何出色,而是在本职工作外干一些有“奉献”意义的小事,会更讨巧.刘峰就是这样一个人,团里上上下下的事都是他的忙碌,不管谁有了困难,他都会及时伸出援助之手.因此,当时团里的人都用高标准来要求看待刘峰,只因他是“圣人”.

刘峰爱上了林丁丁,一个会唱歌的女孩子,但是林丁丁不爱他.刘峰和丁丁独处的时候,受不了“诱惑”,摸了丁丁的后背,结果,丁丁大喊“救命”.顿时,刘峰头上所有美好的光环消失了,一个英雄,一个楷模怎么能随便“猥亵”女孩子呢?刘峰有了各种各样的罪名,被下放,开始了他“惨淡”的人生.

刘峰其实不是个名义上的“雷锋”,而的的确确是一个实实在在的好人,这是潇穗子多年后才明白的.

当时有个强主任专门占女兵的便宜,大家给他取了个外号“q奸副主任”,这话被传到了强主任的耳朵里,然后就开始追查,这个缺德名到底是谁取的.查到刘峰这里,刘峰宁可自己挨骂,宁可自己得罪上司,也不供出战友.做这样的好事,是不会得到嘉奖的,刘峰也做了.

文工团里,大家都歧视何小曼,男文艺兵都拒绝跟她合作,刘峰自告奋勇地跟何小曼合作.也就从那时起,何小曼爱上了刘峰.刘峰不爱何小曼,他只是想给当时孤苦无依的小曼最纯真的帮助,仅此而已.但是,刘峰好比一道阳光,照亮了何小曼灰暗的时光,所以,她爱上了刘峰.

在战场上,刘峰受伤,被一个护送给养的司机发现了,他发现刘峰危在旦夕,想以最快的速度送去救护站,但是,刘峰指路的时候却指向了接受给养的部队驻扎处,文中写不知刘峰是不是有意,但是,读者都知道,刘峰是故意的,他早已经将生死置之度外.那场战争在作者笔下只是轻描淡写地写了一写,但是管中窥豹,战争极其惨烈,刘峰他们的部队仅在一夜之间尸横遍野,除了刘峰幸免.

何小曼作为医务兵也上了战场,她背着一个受伤的战士徒步走了很远,成了英雄,到处演讲作报告,她却因此而患上了精神病.就是今天,我们身边也会出现这样的英雄,只因时间地点和事件都对了.她的新婚丈夫,也在这次战争中牺牲了.小说中,几乎没有提听到丈夫去世的噩耗之后,何小曼的反映,看来,何小曼根本不爱这个丈夫.形成反差的是,小说中,浓墨重彩地描写了小曼在死人堆里找刘峰的情景.

刘峰,不只是个“好人”,还是个忠于爱情的人.他爱林丁丁,但是,林丁丁一心找一个高干的子弟.丁丁最后如愿以偿,嫁入“官家”,但是备受歧视,最后分道扬镳.看来,人生仅仅有目标还不够,还要为了实现目标而不断努力,哪怕目标实现之后,还要不断提升自己.

刘峰被告发后,命运发生改变,但是,刘峰依然爱着林丁丁,没有因丁丁的告发而怀恨在心.

转业之后,刘峰找了个农村女人,结婚生子后离婚.生活窘迫,刘峰在海南做小生意,找了个风尘女子同居,那风尘女子跟着他走了几年正道,后来又重回风尘.他和风尘女子在一起,不是因为爱,或许也不是为了生活,而是为了能帮帮这个风尘女子走上正道.但是,现实的残酷,有时不是个人的渺小的力量能对抗的.

刘峰患了癌症,为了不给任何人增加麻烦,他守口如瓶.在他去世前的几天,潇穗子去看他,他还说自己的病没事,好多了,他只是不想让穗子为他担心.

最后的时光,他和何小曼在一起,他们之间不是恋人关系,因为刘峰认为自己的心不在小曼身上,不能对不起小曼.刘峰的心,自始至终没有变过,他爱丁丁.小曼呢?爱了刘峰一辈子,却没有得到刘峰的爱,但是她却得到了刘峰最无微不至的照顾,刘峰能想到的,能帮的,都在临死前帮小曼做好了,安排了.小曼大概也是幸福的,爱不是得到,爱是陪伴,她陪伴刘峰走完最后的时光.在《陆犯焉识》中,爱也是陪伴.我想,这大概也是作者所理解的爱吧.

这是我最喜欢的爱情结局.刘峰坚守爱情,小曼用爱陪伴,他们都是值得敬佩的.

最后说说潇穗子和郝淑雯吧,潇穗子和一个男文艺兵写情书,手都没拉过,这也不是真正的爱吧,是在那个压抑个性的时代,自我“解放”,或者说是“抗议”吧.但是,郝淑雯横刀夺爱不说,还怂恿男文艺兵将情书交上去,揭发潇穗子,结果潇穗子被批判.哎,多么荒诞的时代啊.郝淑雯最后跟一个比她小的“二流子”结婚,改革开放后,她的丈夫抓住机遇,家财万贯,但是,最后还是各走各的道.三观不同,还是难将就一辈子.

故事读完,我的心里依然隐隐作痛.或许,为刘峰,为小曼,也或许是为另外一些会唱歌会跳舞,充满了青春气息的文艺兵.命运多舛,且富有戏剧性.读小说,似乎就是读人生的过程.

小说中,那段当文艺兵的日子,真的是活色生香啊,有笑有泪,有动听的歌声,有曼妙的舞蹈,有嬉笑怒骂,有梦想和现实的激烈冲突,有真诚的友谊也有不堪的猜忌,不管经历多少年,都会永远焕发着清丽的芳香和明媚的华彩――青春岁月永芳华.

关于芳华观后感600字2

熟读严歌苓的人,对于这本《芳华》一定是会有些失望的,故事一如既往的能读出来还是严歌苓笔下写出来的故事,只是写《芳华》的严歌苓好像比以前变得小家子气了一点,没有了《床畔》中用生命在讲述纯情的魄力,没有了《一个女人的史诗》里从平凡淘出来的菁华与乐章,没有了《扶桑》中那样令人折服的绵实曲腻,也没有了《第九个寡妇》里造物主一样阅世的胸怀。

故事同样仍是严歌苓的故事,只是笔力有些脱了劲,也因而脱了劲的笔力没有像往常一样从平凡的故事中激发出可以恒久闪烁的深邃。《芳华》的笔力会给人一种脱了劲的感觉,或许有这样的原因:就是严歌苓在这本小说中冰雪聪明得过了头,她把从前小说中为人称道的小优点、也是从前小说中的调味品,拿在这本书中做了主食,不加节制的放大,放大后的语言上的幽默不但喧宾夺主了,甚至还将“主”的生命色彩也给荡涤掉了大多,只残留下了些影子,让熟读严歌苓的读者一点也不过瘾。这是小家子气在行文、笔力、语言上的表现。

还有一点小家子气的感觉是从创作者的叙述情调上来感受到的。以往严歌苓的小说,无论时空跨度是长是短、无论故事是传奇还是平淡、无论人物是美是丑是善是恶,都能从严歌苓的叙述情调中读出一种大悲悯、大慈悲的温和。但这本书和她的第一本散文集《非洲手记》一样,都让人觉得这种慈悲与悲悯的温和被大大的收敛起来了,无论是有意还是无意,这种收敛无疑都会影响到全书的整体格调。

但无论如何,出自真正的写者严歌苓之手的《芳华》仍是一部较不错的小说,通过跨越四十年的时间和天南海北的空间的叙述,展现出了一代从军服中走出来的少男少女曾经恣意绽放的华年,与对生命最无悔的告白和期待,以及在人生流转中,期待的幻灭、尘世的牵扯、回首的歌哭与最终的洒脱和释怀。在这一切的纠结中呈现出谦卑平凡的生命背后的意义。

《芳华》这本书的封面设计一定要说一下,曼妙的芭蕾舞姿和洁白的一双芭蕾舞鞋必然会会诱使与严歌苓心有灵犀的读者满怀期待这本书中严歌苓对于芭蕾细腻丰厚满是人情味儿的全新解读,就像对扶桑的那件大红绣袍一样,然而书中并没有。

关于芳华观后感600字3

芳华是对那一个特殊年代的人们美好的青春年华逝去的不舍,很辛运我在电影还未全国公映之前看了路演。

(芳华)这部电影是由严歌苓的小说触碰你的柔软改编,导演冯小刚看完后一拍即合改编成电影芳华。因为两个人青春时期都有在文工团的经历,所以融入了很多他们那个年代特有的青春故事。虽然我是为了男主角黄轩来看的,但是其他演员的出色表现让我感到惊艳。新晋的几位“冯女郎”没有浓妆艳抹和所谓的夜店风,有着70年代的纯洁,自然与美好。面对镜头也不会生涩和紧张,把每个角色刻画的很生动。因为父亲被打成右派,家庭成分不好的何小萍以为脱离了自己的家庭,在文工团当上了解放军就没人敢欺负她了。而现实并不是她所想象的那样,自从偷了室友林丁丁的军装拍照被发现以后,就被其他团里的人另眼相看。卓玛,萧穗子,以及宿舍长郝淑雯等等,都不愿意和她练舞,嫌她身上的馊味大其实她只是比别人能出汗而已。只有在团里的活雷锋刘峰(黄轩饰)愿意亲近和帮助她。

可惜天公不作美,这个大家所认为的不食人间烟火的活雷锋因为在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抱住了女独唱林丁丁而受到了政治部的拷问,最后刘峰被下放到了川滇边境的伐木连。而何小萍因为骗了政委装病不去演独舞(放弃了a角,是对这一个集体的失望,没有人记得刘峰对大家的好),后来被政委遣送到了野战医院去锻炼。就这样两个年轻人受到了战争残酷的洗礼,一个少了条胳膊,另外一个精神上受到了刺激。在和平的日子里,何小萍与刘峰在一起走完了人生的下半生。

让我觉得电影最感人的片段就是,当何小萍问刘峰你过的好吗,刘峰回答到,这要看和谁比了如果是和这些躺在陵园的兄弟们肯定是很好了,我想他们是经过这些年的大变革反而最知足的人了。最后希望电影芳华,能在国庆后上映让大家感受不一样的青春。

关于芳华观后感600字4

影片通过故事人物萧穗子的回忆旁白展开,把几个人物的青春故事娓娓道来。主人公的命运和历史上的运动,毛主席等多位领导人逝世,市场经济转型,对越自卫反击战等多项事件相关联。反映了在政治挂帅的政治制度下集体主义压抑人性产生的家庭与爱情的不幸,把时代变迁下现实的残酷,生活的无奈,青春的流逝等一一做了展现。

刘峰这个人物出身贫寒,在文工团内表现优秀就像活雷锋。如果说追猪时和游行队伍逆方向行进预示着他后期悲剧命运的话,那因战斗失去了敬军礼的右手预示了后期转业后他战队英雄的身份并没有给他带来应有待遇的境遇。

何小萍这个人物为了避免受父亲成分的影响跟养父姓,进文工团希望换个环境。但是文工团虽然是军人聚集的集体,但是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电影中她几次军礼都敬不好预示了她和文工团格格不入无法被这个集体接纳。

何小萍对刘峰的同情感恩证明了电影中的一句话:“一个始终不被人善待的人,最能识得善良,也最能珍视善良。”她在做战地护士时见识了战争的残酷性,后期发疯在剧场外跳了一段独舞让人对她的经历唏嘘不已。这段独舞感觉是表达她不被主流社会接受身世凄惨的命运。

我个人觉得这是部需要细细品味背后深意的电影,在演员挑选方面主要选择有舞蹈功底的新人。演技方面年轻演员表现还可以,感觉赵立新和苏岩两位老演员的演技更加优秀。片中的镜头色彩都运用的很有美感,服装和舞蹈也请了当时的老师前来指导力求真实还原。配乐方面用了《绒花》《英雄赞歌》《驼铃》和邓丽君的《浓情万缕》等当时有代表性的歌曲,烘托了气氛非常有时代气息。

战争戏部分耗资百万拍了一个6分钟的长镜头,没有刻意交代敌人是谁。场面血肉横飞非常逼真,体现了战争的残酷性。片中的水果罐头和生番茄等都是当年有时代特征的食品,那时物资匮乏都是限量供应。

令我印象最深的是在车站那段,何小萍问刘峰:过得好吗?刘峰说:“什么是好,什么是不好,这要看跟谁比,比起那些躺在陵园里的兄弟,我敢说不好吗?”这句话代表了刘峰怀念死去的战友认为活着已经是上天的眷顾,同时也表达了他对自己生活遭遇的无奈认命。

整部电影我感觉是冯小刚和严歌苓对于过去军旅生涯青春的一种缅怀,也是对于那个时代曾经为国为民无私奉献的人们的一种致敬。

故事告诉我们无论时代多么残酷,我们都要以知足的心态去坚强面对生活,让自己的芳华不会虚度。满分10分制我打8分。

关于芳华观后感600字5

《芳华》是一部好电影,它唤起了人们正要遗忘的悲伤。看《芳华》的那天上午,我躺在床上,捧着手机,女儿在我身边依偎着我。我看的是枪版。十几分钟之后就开始默默流泪。女儿在我身边,我也没有办法克制自己。她隔几分钟就伸出小手,帮我抹一下眼泪,轻轻拍拍我的背。她经常看到母亲在看电影之后痛哭,知道该怎么做。我沉浸在巨大的悲伤里,无法自拔。开始是嘤嘤低泣,再看到后来便不顾一切的失声痛哭。悲伤涌集在胸口,不哭出来太难受。看完后,虚弱地躺倒在床上,好半天,都没有办法振作起来。

对于那段过往的记忆,我是陌生的。所以,我没有办法去批判芳华中记录的一些史实。只有我的感受是属于我的最真切的东西。我只能告诉大家,我认为芳华是一部现实悲剧,我想告诉大家,我的泪点在哪里。或许这些泪点,就是芳华的看点,或者说价值。这不是一篇影评,只能算是一点观后感。

首先芳华记录的是那个时代女人的悲伤。在那个一切服务于集体的年代,性别意识淡漠,性别教育缺失,女人的性别特征被压抑,被污名化。女人对自己的身体,对于性,都不能正常的接纳。有人常爱说,那个时代的人单纯。那不是单纯,是无知下的苍白。在今天,海绵胸罩,聚拢文胸已经成为女性的日常装饰品了。可在当时,一个用海绵做假文胸的举动,引发了众人的嘲笑。脆弱的何小萍成为被怀疑的对象,为了弄清楚真相,竟然不惜动手撕扯衣服来检查。而刘峰不过是拥抱了一下林可可,林可可便认为自己的身体被侵犯,痛哭并揭发,如失身一般。我认为,这些举动,都是因为内心对性的污名在作祟。在军装的包裹下,女人身体的特征被完全掩盖。等到社会开放,有了紧身衣与喇叭裤,那个曾经嘲笑“假文胸”的人群,却因为家庭的优势成为最前沿的享受者。

我仍然怀疑,在那个所谓的保守年代,女人仍旧是权势者的玩物。影片中没有指明,但林可可的话总是让我有奇怪的联想。比如她的朋友说,“某医生或吴干事,不也抱过你吗?”比如,“只有在锦江宾馆和首长家里才能看到这么好的沙发。”比如说,“你要感谢你的首长爸爸和护士长妈妈把你生得这么好!”这一切都在暗示。这种暗示,或者说某种隐喻,其实在当下已经成为一种心照不宣的隐语了。“”三个字,即使在军`政的严肃背景下已经无法掩饰其暖昧的色彩。

当然,我的第一滴泪似乎是为何小萍流的。她被当众羞辱,被嘲笑,被区别对待,都会刺痛我。因为在我们的人生中,不乏这样的经历。一个好的电影,或许正是这样,让人们从一个角色身上,看到或感受着自己过去的痛。然后在不断地刺痛中,变得坚强,从容,甚至冰冷。

第二个让我触动的是芳华记录了一个好人的悲哀,一个善良者的悲哀。这样的人其实在任何时代都存在。但他们往往又是最容易被忽略,甚至伤害的。因为善良最易被利用。刘峰是一个没有原则的老好人吗?我不同意。在我眼里,他只是一个正常人罢了。而那几个活跃的女团员,身上或多或少有着红二代的臭习气。跟她们的父辈一样,自恃权高,看他人都低她一等。虽然在一个小小的文团,可家族的权势仍然影响每个人在团里的地位。当那位女兵大言不惭的说“革·命·江·山也是我们打下来的。”我相信这一句话会激起很多人的不满。她们跟她们的父辈一样,对于普通士兵,或者普通人的付出,视而不见,视若无物。这种傲娇或许在今天都根深蒂固植于洪色后代的血液中。所以才会有今天的```口事件。当刘峰大声吼着,“我没有你们流氓!”。当时,我哭了。我很理解一个正常人被流氓欺侮的感受。特别你又无力抗拒。一个正常人需要流氓的嘉奖与认可吗?最后刘峰把自己的奖状奖品都扔了。这一幕太他妈解气了。

刘峰这样一个人,也不过是集体表演伪善的免费装置罢了。他为了祖国,为了集体,真切地用肉血之躯去拼搏,到后来的结果又如何呢?已经成为残废的他,赖以生存的车被扣,罚两千块钱,被穿着制服的连防队员暴力对待。我相信,这个时候,很多人心里都会迸出三个字,“不值得”。

若说单纯是芳华里的这段故事,与我的生活无关,是不足以让我悲愤如此的。然而,芳华记录的是一个时代的悲哀。如果你愿意跟你的爸爸妈妈,或者爷爷奶奶聊一聊那过去的事,或许你就会明白,其实你也是这悲剧中的一员,芳华记录的,就是我们自己的悲剧。妈妈昨天跟我讲她年轻时候的故事。她说,她和一个女友不愿意在集体中劳动,想出去挣钱。就跑到女友哥哥的农场里,想当伐木工人。结果在农场玩了几天,就被哥哥送回家了。因为村里不放人,村里打电话,让她们俩回去。因为她们是村里的劳动力。在那个时代,农民们决定不了自己的命运,像今天的劳改犯一样。

妈妈说,我和弟弟出生的时候,没有人带我们。她要去生产队劳动,每次上工的时间到了,她就牵着我,抱着弟弟发愁,不知道该把我们送到谁家去。我大爷爷一边打草绳,一边看两个孩子。我可怜的大弟弟在摇篮里,脚后跟都蹬破了,噪子都哭哑了。那是饿的。而我小时候,饿了之后,吃过自己拉的屎。妈妈说,口粮不够吃,一家只分三斤油,长年没有油水。她经常没有吃上饱饭,每天上工累得要死,回来还要奶孩子。而我有几个姑姑,小姨,舅舅,叔叔,幼年就饿死了。我奶奶和外婆,分别饿死三个孩子。我从来不相信农民种的粮食会不够自己吃。可是,农民的孩子却真的饿死了。至于为什么?你们的父母一定会告诉你的。我哭我的外婆,她没吃几年饱饭就病死了,我也哭我的妈妈,她这一生,享受的幸福时光,也不过就是从这几年才开始的。我也哭我自己,在他乡流浪多年,现在过的也不过这样。芳华的沉重,可能我们这一代人还沉受不起。

可还有人在怀念过去,怀念那吃血的青春。并不是因为他没有看到过人吃人,而是因为他就是那吃人的人。但是,你也不要得意。当何小萍假装高烧不愿意演出的时候,一个首长的阴沉,可怕的嘴脸一定被观众深深记住了。当你的忠诚被耗尽或者被嫌弃之后,也一样会被扔到无名的角落,任你自生自灭。

影片的最后,不是喜剧结局。只是生命苟延残喘之下的无奈抱团,还有人间永不泯灭的良知,在守护着最微弱的那一盏油灯。灯火摇曳,随时会灭。但是,善良的人们在严冬里,还在做着最后的挣扎。很显然的,这点弱微的光,根本不足以温暖当下人们冰山一样的心灵。一如现在的《芳华》改变不了什么,只能让你把身前身后的黑暗看得更清。

读《芳华》有感

《苏东坡传》读后感600字精选

心得作文600字

我不是药神观影心得体会初中

《寒门再难出贵子》读后感500字

誓师大会观后感

《阅兵盛典》心得体会

初三学生作文:刹那芳华

听四月在歌唱初一600字作文

古刹袅袅_初中作文

初中观《芳华》有感600字
《初中观《芳华》有感600字.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初中观《芳华》有感600字(锦集12篇)】相关文章:

国庆节推荐观《厉害了我的国》有感500字精选2022-05-04

暖风作文600字2023-04-03

审计部观《厉害了,我的国》有感2022-08-14

四大猩姐600字作文2022-05-06

苏东坡传读后感优秀2023-02-16

奋斗青春无问西东作文800字2023-10-24

七年级下册作文夜空600字2022-10-04

悟作文600字初中2022-05-06

青春作文600字议论文2022-05-06

小学关于青春的600字作文2023-0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