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剧有感艺术与常识参考

时间:2023-02-24 07:46:27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观剧有感艺术与常识参考(推荐18篇)由网友“JOJO”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观剧有感艺术与常识参考,仅供参考,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观剧有感艺术与常识参考

篇1:观剧有感艺术与常识参考

(一)

艺术创作“源于生活,高于生活”。什么是“生活”?不外乎人之常情、常理、常识。有一个常识问题:写作,那种伴随着精神创造的写作,是一件快乐的事,还是痛苦的事?应该说,这是一种快乐的、能获得享受的,甚至是幸福的劳动。写作是有难度的,克服难度有时需要殚精竭虑,但这种痛苦恰是快乐的来源。写作的快乐,一大半来自克服难度的过程,远甚于作品完成后的快乐。写作之于写作者,如同毒品之于瘾君子。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等等,都是这样“瘾君子”。写作的痛苦,跟那种被迫的、劳役般的、无精神创造可言的痛苦,完全是两码事。

(二)

会钻这个牛角尖,是因为看了一个戏,《班昭》。东汉女才子班昭,为了修史甘愿牺牲个人,这与当下现实中一些文化人崇尚物质主义、耐不住寂寞形成对照——剧作者在各种场合表示过,写这个戏,有匡正时弊的用意。

据史料记载,班昭在其兄班固死后,受命于汉和帝续写《汉书》。剧中班昭则是在哥哥临终时承诺续写《汉书》。大师兄马续远游归来,发现班昭沉溺于宫廷宴饮,怠于修史,有所责备。班昭觉得很冤枉,说自己“守在书斋面对孤灯,我心已尽力也疲,头已白人已老。我为什么不能,喝几壶茶饮几杯酒偷几日闲醉它几遭?”

品茶、饮酒与修史,怎么成了你死我活的对头?据史料记载,班昭在奉命续写《汉书》之前,就被邀为宫中女官、女眷上课,与朝廷关系相当融洽。班昭之所以是才女,她对写作的喜好是必须的'最基本的前提,写作的快乐,不可能被饮乐所代替,聚会、宴饮对她不过是一种休息,调剂,太多了,她必然会厌倦、抗拒,不可能如庸人一样耽于物质的享乐而不能自拔,否则,她就不是班昭了,而是一个附庸风雅的假文人。无论是班固还是班昭,无论是作赋还是修史,仅文字一端,即被同代及后世文人所推崇。《汉书》述史如作赋,用词典雅,语言富有节奏。

据了解,《班昭》剧作者罗怀臻创作成就颇丰,也得过不少“高规格”的奖项,应该是深味写作快乐的,为什么他笔下的才女却视写作为苦役,体会不到写作的快乐?也许就是因为“常识”太平常,太寻常,而戏剧冲突需要的是奇崛,是尖锐,是势不两立,一不留神就容易背离常识,也背离了人性。而缺乏人性深度的戏剧冲突,看起来大起大落,热闹得很,但只能震撼耳目,很难深入灵魂。

(三)

历史上,班昭是在其兄班固死后,受汉和帝之命续写《汉书》的。剧中给班固安排了两个弟子,班固病重,自知无法完成《汉书》,在弟子中选择接班人。

创作不一定要跟史实完全一致,没有虚构就没有艺术。奇怪的是,剧中班固将妹妹班昭与《汉书》捆绑在一起,两个弟子谁愿续写《汉书》,谁就可以娶班昭为妻。班昭对两人都不满意,但班固说这是为了《汉书》,而且搬出亡父班彪的名义,班昭只能屈从,最后抽签决定嫁了二师兄。

篇2:观《高雅艺术进校园》有感

观《高雅艺术进校园》有感

我们牢记着老师教的礼仪:听音乐会要保持安静,不能说话,演出中间不能上洗手间,不能随便离开座位……。在我们的默默期待中,演出的大幕终于拉开了。

“请欣赏:喜洋洋、紫竹调。”随着主持人清亮的报幕声,一支乐队上场了。乐队中有弹琵琶的;有拉二胡、板胡、大提琴的;有吹笛子的;还有敲打扬琴的……,台下顿时变得鸦雀无声。悠扬的旋律让我们听得如痴如醉,音乐家陶醉的演奏神情更让我们有一种美的感受。然而,你可知道:“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看似轻而易举的.演奏,却花费了音乐家平时多少心血啊!

接下来是歌唱表演,优美动人的歌声让我们情不自禁地和着节奏拍起手来。这是一首3/4拍的歌,它时而高亢激昂,令人心潮澎湃;时而婉转悠扬,使人有些忧郁伤感。

精彩的演出一幕接着一幕,热烈的掌声一浪高过一浪,音乐家们的精彩表演听得我都想翩跹而舞了。在演出中,我们知道了“柳琴”是什么,还认识了“阮”这件古老的乐器,学到了不少音乐知识。

正当我们为一出出美妙的音乐而陶醉时,演出结束了,我们只好依依不舍地离开了少年宫。在回家的车上,我还在出神地回味着刚才美妙的音乐旋律呢。“该下车了!”一个同学捅了我一下。直到此时,同学们才把我从音乐中拉了回来,他们都说,我是一个痴迷于音乐的女孩。

今天的收获可真不小,既欣赏了一出美妙的音乐会,又学到了很多关于音乐和乐器的知识,更坚定了我勤学苦练古筝的决心。我想:长大后,如果我能和台上的叔叔阿姨们一样表演,那该多好啊!

篇3:浅论中国哲学与生命艺术观

[摘要]以李石岑对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批评为楔子进行分析,可以看出中国的文化是以生命的艺术精神为鹄的。道德、科学、宗教价值固然重要,但是,真正引领未来世界文化的应该是艺术精神。同样,“境界”的高低也不是单线上升的路线。李石岑从历史和逻辑证明了艺术胜境才是符合生命的本质旨归。他的观点彰显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重“情”的理路。

[关键词]中国哲学;生命艺术;李石岑;梁漱溟

一、问题的提出

中国传统哲学在汤一介先生眼里曾概括为以真(天与人)、善(知与行)、美(情与景)三个相关连的基本命题:“天人合一”、“知行合一”、“情景合一”,以及“普遍和谐观念”、“内在超越问题”为主要内容的理论体系。

事实上,这三个基本问题在中国传统哲学的内在精神里是有机统一的。这里的划分依然是以西方知、意、情为标准的,是为方便理解的。然而我们要进一步追问:这三者的重要性是否是相等的?是否有某种精神在其间更能独特标明中国文化精神的特性?

在我看来,中国哲学的精神必须放在更大的“文化”概念范围内来把握,而一旦我们把中国哲学置于自己本民族的传统文化视野中,即刻会发现和西方文化相比有许多的不同:西方重视宗教与科学,而中土文化则为艺术和道德精神所贯注(这一点唐君毅、吴森均有论述)。很显然,谈中国哲学,艺术非但少不了,甚而说是相比西方文化更能彰显民族精神的文化特质。所以,方东美以他诗哲相兼的气度成就了一个广大和谐的中国哲学体系(这在拙著《方东美与中西哲学》已有表述,此不赘述)。他说:“回顾中国哲学,在任何时代都要‘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以艺术的情操发展哲学智慧,成就哲学思想体系。”这就是说,中国哲学是一种艺术化的哲学。换言之,“情”在中国文化中具有代表性特质。无怪乎辜鸿铭在他不朽大著《中国人的精神》里也将中国人的民族精神表达为“过着一种心灵的生活,一种情感的或人类之爱的生活。”

我一直认为,比较文化哲学自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发端,方东美先生扬其绪,并筑就了一个迄今尚无法超越的比较文化哲学的理论体系。然而,从梁先生的生命哲学到方先生的生命哲学一美学的异峰突起,难道其间没有起承转合的思想逻辑环节么?带着这样的疑问,我翻阅了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哲学文献,发现有一个大哲学家完全被我们遗忘了,他就是李石岑。正是他,对梁先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做了犀利的批评,并从生命艺术论的角度立论,建构了自己的比较文化哲学的模型,才使得后来方东美先生在他基础上更上一层楼,不仅仅从人生哲学,而是从“形而上”为切人点来阐发中国生命哲学和美学。由是,我们必须清理这一思想的逻辑递进的关系,只有这样,才能顺理成章地解读后来方东美、宗白华等以生命为本体的艺术哲学诸思想家的理论体系。

二、李石岑以生命艺术论驳梁漱溟的

《东西文化及其哲学》

李石岑洋洋四十万言的《人生哲学(卷上)》(1926年)详尽比较分析了西方、印度和中国的文化与哲学之后,提出了他自己的生命艺术论。他说:由是以观,科学、道德、宗教三者,都是抱着一个“生的无限”,都是做的“生的无限”的工作。我们可以作一种总括的说明。无论科学、道德和宗教,在第一镜,则皆为生的无限之希求。我们应该特别尊重这个境界。在第二境,则为达到第一境之方便之功利现象。我们应该不把它看做方便去努力。在第三境,则当更进一步,严加训练,把第二境第一境完全忘却,好像是先天的直接作用一般。于此,乃有科学、道德和宗教之威严。在第四境,则这种先天的科学、先天的道德、先天的宗教,更欲与第一境的“生”结合。凡对于过去的科学、过去的道德、过去的宗教而起一种反抗,其用意都是如此。所以“生的无限”,为人类最高的希求。艺术乃是这种希求比较的可以实现者。拿艺术和科学、道德、宗教相比较,便可以发现它们的成绩的优劣。虽然都是走的“生命表现”一条路,但所用的方法完全不同;从方法一点,很可以识别它们的造就科学和艺术论,科学用知的方法,艺术则用直觉的方法;就道德和艺术论,道德用消极的方法,艺术则用积极的方法;就宗教和艺术论,宗教用超现实的方法,艺术则用现实的方法。虽然都是对于“生”的希求,但科学的境界是“求生”,探求生命的实质;道德的境界是“舍生”,抛弃生命的形体;宗教的境界是“永生”,想象生命的未来;似乎都没有提到生命全体。若艺术的境界便不如是,艺术既可以吸取生命的神髓,又可以促进生命之扩大,卡朋特所以极力提倡生命艺术,就出于这种见地。近代东西学术所以对于生命艺术,提倡之不遗余力,也就推原于此。现代的思想界,在西方若尼采、柏格森、詹姆士、卡朋特、莫理斯、爱伦凯(Ellen Key)之流,在东方若泰戈尔、厨川白树、岛村抱一之流,莫不看重艺术的思想,——尤其是生命艺术的思想,这是世界学术的一个大转机,我们将从此合十瞑目,顶礼世界未来的文化。

呜呼!八十年前李石岑就如此鲜明地表达了生命艺术观是世界未来文化之价值取向。只可惜他要申论的生命艺术观(《人生哲学》的下卷)虽然在南京第一中学讲演过,但终未出版。实属遗憾!即便如此,单从他的上卷已经可以略窥大致。

那么,让我们来检讨一下李先生是怎样从对梁漱溟先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批驳中得出他上述结论的。

首先,李石岑认为梁漱溟的“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名称就不当,因为梁先生实际上是由东西哲学去观察东西文化,而不是像题目那样给人觉得是主张东西文化旁及东西哲学,论述上往往也是一家、一宗,并非和文化相兼相容。

其次,梁先生的西方文化向前、印度文化向后、中国文化持中之说则更是牵强附会。在李先生看来:“无论西洋印度和中国,都只是朝前走的,不过走法不同,或者走的快慢不同。”况且,梁先生的三条路向立言也欠妥,“乃是按孔家哲学(不是中国文化全部也不是中国哲学全部)、佛家唯识(不是印度文化全部,也不是印度哲学全部)和西洋文化(不是西洋文化全体)立言”。

事实上,梁先生的三路向都是以“意欲”为骨架的。意欲只能是逼迫人类的行为朝前走,何以会有“以意欲自为调和持中”以及“以意欲反身向后要求”呢?因此,说孔子是调和持中之路经并不正确。如孔子说:“天何言哉!四时行焉,百物生焉,天何言哉!”实在都是“不待鼓而活动不易”(生生不息)。这能说是中国文化走不前不后的路向么?同样,说印度人的出世思想是“向后要求”也是皮相之论!因为印度的出世思想其动机是出于“无生”;但“无生”的觉悟正可以利导且促进“生生”之机。这就是说因为它是要求我们作觉悟的幻生活,不作迷惘的幻生活,可说是积极的而不是消极的,又如何能不说是向前的呢?

第三,李石岑对梁漱溟的未来世界文化的三个态度 也不以为然。因为所谓要排斥印度态度,把西方文化全盘承受而根本改过的态度,以及批评的把中国原来态度重新拿出来的态度。这些观点皆建立在错误的向后、向前、持中的立论上。更何况梁先生的论述漏洞很多。就对印度的态度来说,他把“宗教”、“佛法”、“印度”混为一谈。然而,在李石岑看来,欧阳竞无的佛法非宗教非哲学的观点应该汲取。至于说对于西方文化全盘承受而又根本改过的态度则与理不通。李先生认为:“他这全盘的一受,又根本的一改,恰好弄成一个对销。”而就对“中国原来态度”来说,李石岑认为孔子的“原来态度”如成立,那也就是在他生前或死后不多的时候县花一现罢了。自然,梁漱溟的中国此刻“促进世界第二路文化之实现”不妨也该慢点言说。

既然梁漱溟以道德(中)、宗教(印)、科学(西)为文化哲学的评判基点,所开出的未来中国哲学应走路向的药方有错误,那么,李石岑给出的“世界未来的文化”(也包括中国哲学应该走的态度)蓝图又靠何基点来支撑呢?他说:由是以观,道德、宗教、科学三者,虽尽发展的能事,但非有艺术的陶冶,决不是以形成一种最大的文化。现代的文化,满装着功利的臭味,无论道德、宗教、科学,都是如此,世界未来的文化必从此转出一个新方向,必是由“到功利之路”,转出一个“到艺术之路”关于艺术思路的内容,且容本书下卷详为陈说,令试略言之。艺术以生命表现为唯一的天职;宇宙本是一个生命的大流,如果艺术能表现宇宙的生命,那便是一种最伟大的艺术。而所谓道德、宗教和科学,本都是走的“生命表现”一条路,不过方法有不同,或者态度有不同。人类最高的希求,为生的无限;所谓生的无限,具有三个条件;一,生的本质;二,生的增进;三,生的持续。

不难看出,李石岑是将宇宙、生命和艺术(在方东美那里为灿溢的美感)视为三位一体的。这种观点催生了后来方东美的“诗化的哲学”。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李石岑以生命艺术观为未来世界文化(包括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的观点并非突发奇想,而是建立在缜密的学理分析和论证基础上的。他谈到老子时说:“老子把‘自然,看作艺术的中心,于是又把艺术看作人生哲学的中心。老子对人生完全是一种艺术的看法。”“道家齐生死之说,都是从道上着眼,换句话说,都是从艺术上着眼,因为从艺术看生死,则生死不唯不足以生其欣戚,而生死反足以表扬其艺术。”“老子的人生观一切受成于道,听命于自然,是所谓‘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这便是老子艺术的人生哲学。”而在说到孔子时则说:“孔子一面催促人家觉悟,鼓励人家努力,好本着血统的关系去组织社会;一面又要想出一种调剂社会的方法,使人类得到一个很圆满的生活。所谓生活,可以说就是情意生活;因为情意生活足以撼动生活的全体。而情意生活总含着一个要发泄的倾向,你就不让他发泄,它也终究会发泄出来的。不过情意生活尽量的发泄出来,就是‘诗’的作用,时时提防它,叫它不要胡乱的发泄出来,就是‘礼’的作用。这两种作用如果使用适当,就可以得到一个很圆满的生活,这便是孔子调剂社会的方法。”毫无疑问,李石岑在这里是把“礼”和“乐”看作儒家的基本精神,尤为突出了“情意生活”(艺术的生活)能撼动生活之全体的作用。李石岑甚而更进一步阐述“乐”和“仁”是一而二,二而一的关系。他这样说道:“礼的作用在诗的作用之后。既已把诗和礼的功夫都做到了,才能谈到仁。因为情意生活有了圆满的发展,自然心气和平,可以达到快乐的境地。快乐的境地便是仁的境地了。(这无异于把“仁”解释成美的境界了!——引者注)所以孔子说:‘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诗是第一步的工夫,礼是第二步的工夫,乐是最后一步的工夫。乐便是快乐,并不单指钟鼓那类乐器说,正是‘乐云乐云,钟鼓云乎哉。’的意思。孔子在齐闻韶,三月不知肉味,说‘不图为乐之至于斯也。’可见乐就有这种快乐的境地。而这种境地只有仁者能够享受,‘所谓仁者不忧’,‘仁者寿’。如果不仁,就有乐也不乐了,所谓‘人而不仁,如乐何?’可见乐与仁是一而二二而一的。”

不仅如此,李石岑融贯古今、会通中西的文化哲学具有一种“世界主义”的眼光。他并没有狭隘的民族主义之短见。恰恰是这样,他的生命艺术观开放地吸收了诸多西方哲学的许多新思想。如尼采、柏格森、席勒、卡朋特、詹姆士、杜威等。在李石岑接受某些西方主张生命艺术观的思想家观点时,也不免有些过激言论,这种言论多少轻视了中国固有的生命艺术价值。当然,这是一种矫枉过正的权益之论。例如他说:“尼采主张艺术即生活,生活之艺术化,艺术之生活化。谓人类就本性言之,既自为艺术家,又为艺术品。中国人则对于艺术从不甚了了。中国人心中只有宗法社会下的伦理的思想,而无表现生活高潮的艺术的思想。无论政治法律军事乃至宗教美术,莫不拿伦理观念做中心,所以中国人的生活只有一种宗法社会下的伦理的生活,却从无表现生活高潮的艺术的生活。中国人的污秽丑陋,固非用艺术的精神不能救济,中国人的瘠弱、奄惫和可怜的安逸,更非用艺术的精神无法苏生。中国人只会沉醉于阿婆罗的梦幻观想里面,却不知更有爵尼索斯的酣醉欢悦的世界,更不知从爵尼索斯的酣醉欢悦里面再淘出一个阿婆罗的世界来。所以中国人又非有一种艺术的陶冶不可。”

篇4:浅论中国哲学与生命艺术观

三、申论及其启示

中国传统哲学是一种境界哲学,不是西方的知识论哲学,这一点在学者似无太多争议。然而,把中国传统哲学家对人生境界的追求看作:由真一美一善(孔子);由美一善一真(老子);由真一善一美(庄子)这样的不同境界的追求和超越(如汤一介先生所说),我疑心这观点是否能成立。这似乎有拼字游戏的味道。因为,这种观点虽然是按境界,而不是按知识问题来陈述三种哲学的表现所取的不同三种价值取向,但事实上在孔子、老子、庄子的哲学中并不存在这种价值递进的取向,这多少还是有点依西方学科规范按图索骥之嫌。经这样一处理,圆融在中国文化里的艺术精神(美)被分解成了一个单元。犹如从大海里经过科学处理提取的盐。已经离开了它生命母体,成了一个僵死的“物”。

倘若我们检视一下李石岑对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的批评以及他提出的生命艺术论为未来世界文化的价值取向的理论。我们会发现:“生命艺术论”(美学)的的确确彰显了中国文化的内在精神,而且这种精神又是西方文化所不可比较的。

那么,为什么李石岑不以道德、科学、宗教价值来统合中国文化(在李甚而指整个世界文化)的未来走向呢?这是因为在他看来,道德、科学、宗教虽都是朝“生命的表现”路向走,然而“似乎都没有捉住生命全体”。它们各抓住了生命的某一面,如科学讲“求生”,道德讲“舍生”,宗教讲“永生”。唯有艺术才既吸取了生命的神髓(本能的直观),又促进生命的扩大。如此说来,中国哲学最讲生命的表现。中文的“性”即指生命的性向,而西文的“性”则多以知识论的感性、知性、理性来诠释人性,

是科学的、逻辑的。反观中土生命之性是一种艺术的跃动,是情的蕴发,是“原天地之美而达万物之理”。

据此,我们从李石岑的生命艺术观得到几点启示:

其一,李石岑的“境界”论是独特的。他不是像某些哲学家解释的如同单列一条线向上超升的境界路线:如冯友兰的自然境界、功利境界、道德境界、天地境界(四境)。李石岑是以“生命”为本体,把科学、道德、宗教、艺术视为价值纬度,层层超升。换言之,科学也好,道德也好,宗教也好,艺术也好,都有层层跃进的不同境界。只不过在方法上的不同,李石岑先生认为艺术之境的超越更符合生命的本质。最令人值得注意的是:他强调第四境时,“先天的科学”、“先天的道德”、“先天的宗教”和最初都有的“生”(第一境)结合而有一个逆向地反对“过去的道德”、“过去的科学”、“过去的宗教”。谁来统合?谁来与之对立,当然只有艺术。所以,李石岑虽然没有讲有“第五境”,但实际上这“艺术”和道德、科学、宗教之矛盾(既对立又同一)就是第五境。我们应该记住,李先生讲这番话时是1926年。毫无疑问,以后的冯友兰、方东美、宗白华、唐君毅都吸取了他的这个“境界”的许多思想因子。有意思的是,后来大多以“价值”按单线上升路线来讲“境界”,未必优于李先生的这个说法。

其二,为什么李石岑把“未来世界文化”看做是生命艺术的一统天下。这有一个基本判断作为前提:即科学、道德、宗教在过去历史上都曾各领风骚,但发展至今天,宗教已不是原来的宗教,它要和艺术结合;科学也不是过去的科学,它也要和艺术结合;道德也如是说。并且,李石岑认为“生命的表现”是由“功利之路”到“艺术之路”的前进。拿艺术和道德、科学、宗教相比,艺术更加符合宇宙的生命精神,艺术以直觉把握,“那种直觉,可以看作生命一样,是日进不已的。宇宙生命,固然是不断的创造,但是直接的内的经验,也是不断的创造。”由此可知,李先生把生命、宇宙和艺术的创造视为一体化的。从前述也可以看出,他对老子的“自然”以及“宇宙”的理解,也是把它看作一件艺术品。并不限于我们讲的琴鼓乐器的艺术表现。对孔子的仁和乐作一而二、二而一的解释,这都表明他理解的艺术是有本体论意蕴的。

其三,李石岑一方面看到当今艺术和科学、道德、宗教的融合,另一方面,更看到它们之间的不同。并且,他在指出这些不同时是有价值取向的(指向生命艺术的表现)。如艺术与道德的价值比较,他说:“故道德为现实的,为规范的,艺术为直觉的,为浪漫的;道德重外的经验,艺术重内的经验;道德重群体之认识,艺术重个体之认识;道德有凝滞阻碍的倾向,艺术有活泼渗透的倾向。”再如他讲到艺术的真和科学的真之不同,他说:“由此可知直觉远优于思考,换言之,艺术之效力远优于知识之效力。是则艺术的真远优于知识的真矣。艺术的真之解释与评价,虽由美学上云见地而异,然艺术的真决非科学的真,换言之,非客观的真,乃一种之‘真’之感情也。艺术内容之对于哲学的人生的意义之要求,皆一种之真之要求也。美由真之补助,而美之价值乃益增;故美的真(Aesthetische WahrhEit)在艺术上有至高无上之位置也。”在谈到艺术和宗教时,他说:“从前说宗教是美的基本,现在不然;现在美是宗教的基本了。”凡此种.种,都可以看出李石岑对未来世界文化(包括中国哲学)的价值取向的厘定是经过反复比较作出的。

其四,李石岑不同意梁漱溟的“向前”、“往后”、“持中”三路说。主张只有一条“生命的表现”的路向。这个“生命”由本能使然。而就本能论,艺术家的直觉要胜于哲学家的直觉。他从柏格森的生命创化理论作申论,认为:“一为理智的或哲学的直觉(Intellectual ormetaphysical intuition),一为情绪的或艺术的直觉(Emotunal or aesthetical intuition)。哲学的直觉,以个个之事物为对象,而基于概念;艺术的直觉,则基于情绪。然后者较前者更原始的,更为本质的,我辈无论何人,在或程度,皆可为此种直觉之享乐者;故尤可知艺术的直觉,近于本能之作用;本能不表现于直接动作,而表现于情绪时,斯为艺术。”这里,我们可以见出李石岑为何独独青睬艺术,因为艺术是“情”之所动,更由生命本能发动。诚如一般人认为中国哲学是境界哲学,这个“境界”,汤一介先生说得好:“所谓‘境界’就是一种对宇宙人生的觉悟和了解,这当然是纯主观上的,……至于能否在现实社会中实现那是另一回事。”由此推之,李先生所谓的生命艺术观之“境”(实为五境)说也是依着中国传统的这个路子走的。这个路子就是以直觉为主,对宇宙人生的看法也是以生命为观照的对象。由“情”而发,像艺术家眼里的宇宙万物皆是充满灿然生机的。

统合上述,生命艺术观由李石岑批评梁漱溟《东西文化及其哲学》而被揭发,它的的确确既融合了西方近现代尼采、柏格森之流所凸现生命的艺术情怀的观点,也贯通了中国传统哲学中重“情”的理路,它可能是未来世界文化的价值取向,甚而我们说由于这种艺术观流淌的恰恰是中华民族“情”的精神命脉,尤为值得研究中国哲学者来深思!

篇5:观与死神共舞有感

《与死神共舞》是一部关于毒.品的纪录片,也是一部用血和泪谱写的震撼人心的教育片,看完以后我惊呆了,更是心有余悸庆幸自己没有接触到这些可怕的.毒.品。但也清楚的认识到毒.品的危害如此可怕,不仅搭上的是自己的一生,也会因为受毒.品的控制做一些疯狂、丧失人性的事。眼看着因为毒.品一个个鲜活的生命就是这样离去,一个个完整家庭就这样支离破碎,甚至更可怕的是很多人在吸食毒.品后自残、杀害自己至亲至爱的人,然而清醒后却什么都不记得,根本不相信那是自己所为。

给我印象最深的有二个案例,一个青年男子因为吸食毒.品后产生幻觉,拿刀疯狂追杀自己的女友,被自己的父母拦下劝阻时,却挥舞着手中的菜刀,毫不犹豫的向双亲一刀一刀地砍下去,直到双亲倒在血泊中仍未停手。清醒后,只是要求法院能马上处死自己。还有一个男子也是在吸食毒.品后,出现猜忌,狂燥的反应,在大庭广众之下,硬是活生生的杀死了一直跟自己感情甚好的妻子,场面不忍直视。吸食毒.品后的他们 就像失去灵魂的魔鬼一样可怕,我想当他们清醒的时候,知道自己做得这些事后,该是多么的心痛、悔恨、但是人死不能复生,时光亦不能倒流,只能留给后人常常的反思……

还记得曾经关于毒.品的第一次了解,可能还是从书上的“林则徐虎门销毁鸦.片”开始的。那个时候,觉得毒.品对我来说很陌生,很茫然,然而随着现如今新型毒.品的迅速发展和蔓延场所越来越广泛。关于毒.品的说词也不是没有耳闻,即便如此我也是一副“事不关已,高高挂起”的态度。可是,今天这么多真实、血淋淋的案例摆在眼前。害怕恐惧了,因为毒.品比我们内心想象的可怕千倍、万倍,它是魔鬼和它沾上边就如同是在悬崖峭壁上走钢丝一样,随时要了自己的性命,与死神共舞说得一点都不夸张。

拒绝毒.品,远离毒.品,从现在开始,从我做起,珍爱自己,珍爱家人,健康生活,惧重交友,凡事都要经得住诱惑,要多想想后果。要坚持自己的立场,学会对毒.品,对诱惑,对一切违法犯罪的事情说:“不”!为国家为后代创造一个更纯净的天空。

篇6:观与死神共舞有感

星期三我们大家都观看了电视纪录片《与死神共舞》,我感受深触,那么多一桩又桩惨不忍睹的画面,让我感到很惋惜。在我们国家人人都知道,吸毒是害人害已的东西。可是还是有那么多人经不起毒.品的诱惑,被毒.品缠身。随着经济发展,发明了现代高科技加工成的各种类的毒.品,罪魁祸首就是制造毒.品商家,他们是那么自私。为了钱害了多少个幸福美满的家庭,想尽办法让众人去吸食,但人们一旦吸上它就会导致神经错乱,脑海里出现各种幻觉,就会一步一步地走向犯罪的道路,自份自残,自暴自弃,杀害自己的母亲和妻儿。吸食后他们也无法控制自己,在自己根本不知道的情况下发生一起又起的惨剧。如果没有毒.品这一切就不会发生在,我们要远离它坚决不要去碰它,不要听从别人的许诺要相信自己。他们为了狠毒挣钱会想尽办法让我们去吸它。对陌生人一定要注意,少跟他们接触,少去那些所谓的娱乐场所。自己只顾着吃喝玩乐,根本没有警觉性就有人从食品里投入毒.品,在不知不觉中走了毒.品的道路,也让毒.品摧残了自己最宝贵的生命,也害了自己的家人,给自己的亲人带来了无尽的痛苦。眼睁睁的看着自己最亲的人被毒.品的折磨,那种感觉比吸毒都还痛苦。

曾经我广西有一个堂哥,他二十几岁就结婚了,生了一个女儿,原本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就是人太懒了,不肯吃苦,被爸妈骂他没用,一分钱也挣不到,还问父母要钱用。后来到深圳去打工,后来结识社会上的一些狐朋,叫他去玩。之后叫他也“玩玩”那个东西,说很好“玩”.玩了之后,你想要什么就有什么。那时他根本就不知道会上瘾,上瘾后又没有钱买,只能由他人去摆布,叫他干啥就干啥,还叫他贩毒,把毒.品放到各处场所去卖。可是毒瘾越来越重,卖的钱也不够买毒.品,最后没有办法,在清醒的时候向他们求多给点。他们说想要多给可以听我们的,去试毒,试毒可以挣好多钱。我堂哥答应了,每次向他们要毒.品的时候就叫他去度毒,各种各样的毒.品全叫他去试,没过几个月就瘦得不成人样了,就只剩下骨头。自己的妻子和女儿、父母都对他绝望了,没过多久,家里来了通知,他已经死在大连了。家人也不愿意去认领,后来是一个老乡把的骨灰带回来。老乡说他死的很惨,根本没法看入眼,就这样一个活生生的生命,说没有就没了。这一切所有的事情都怪自己,咎由自取,我们比起他们来说,算幸远的。最少我们的精神是清醒的,不会去做伤害别人的事。我们要从新开始去用自己的双手去奋斗未来,钱生不带来,死不带走,够用就行了。最重要的是一家人团团圆圆、快快乐乐的在一起比什么都重要。我们没有办法去要求每一个人,我们只好要求自己,做好自己永远不要吸毒,如果每个人都去做好自己,我们的国家就慢慢的就没有毒.品生存的余地,我希望每一个人都能到,给我们国家带来美好的明天。远离毒.品关爱生命。

篇7:观《父与子》有感

观《父与子》有感

我看过许多漫画,可我觉得最有趣的还是我们语文书上一幅《父与子》的漫画。

故事主要讲了在晚饭的时间,一家人发现孩子还没上餐桌,父亲便去屋里叫儿子。这时,儿子正津津有味地趴在地上看一本书。当儿子去客厅时,父亲无意间瞄了一眼那本书。儿子上餐桌了,可这时人齐了吗?没有。那还缺谁呢?父亲。于是,儿子又去找父亲,可他打遍了很多房间也没找到,当他走到书房时发现,父亲正在入迷地看着之前那本书呢!于是,儿子又来叫父亲去吃饭……

看完这篇漫画,我首先是发出了会心的微笑,这是一本多么有趣的书啊!之后,我又从中感悟到了一些道理:书,怎么才能引人入胜呢?是需要幽默,有趣。生活也是这样,你只要为人幽默,开朗,就像那本引人入胜的书,别人一看你十分有趣,自然愿意与你交往。反之,如果你为人内向,古板,严肃,别人一看你,自然就会联想到一些枯燥无味的书,谁愿意去读本枯燥无味的书呢?这样的话,别人与你的`交往自然就会少很多。同样,你写作文时,要是你给作文添加一些“引人入胜”的成份,别人在读你的文章时,就会有一种“越读越想读”的感觉,自然会喜欢这篇文章。但如果你的作文就是干巴巴地记流水帐,别人读上一两段,就会觉得文章十分乏味,自然就不想读了,也不会给你一个好的评价。

一幅漫画,都会我们这么多的道理,这也应正了一句名言:欲要看究竟,处处细留心。

篇8:观与死神共舞有感

观与死神共舞有感2篇

与死神共舞的观后感400字(一)

上周四,我们观看了纪录片《与死神共舞》,讲述了毒品给自身、家庭乃至社会造成了巨大的危害。现在,合成毒品( K粉,禁药,病毒等)泛滥,他们从娱乐场所扩散,使毒瘾毒害到更多的人群,就连14~20岁的青少年也受其毒害。有人吸食大量毒品后自杀,跳楼,伤人杀人等。许多人“毒驾”,造成惨重的车祸。目前,戒毒所内已有2万余人,但还有4万多人未进入戒毒所内戒毒。

吸食毒品的目的各不相同,有些人为了减肥,为了提神,还有人为了好玩,为了面子,尝试吸食毒品,导致吸食成瘾。不工作,并且还榨干家里所有,更有甚者,杀父弑母,杀妻弑子,给家庭带来巨大的灾难,给社会造成了不良影响。

警方目前多方行动,控制了戒毒的局面,取得了“毒品之战”的上风 .

为了父母不再失去孩子,为了孩子不再失去父母,为了社会的和谐 ,让我们抵制毒品吧。

与死共舞的观后感400字(二)

你说吸毒有什么好处呢?吸毒没好处吸毒不仅毁己、毁人、毁家庭还害亲、害友、害社会。吸过毒品的人都因无法忍受毒瘾来临时的痛苦与折磨,所以每当毒瘾来临时都用自尽的方式来解脱。今天,我观看了一部关于禁毒的`片段,这部禁毒片段的内容,真让我为之震惊。

影片里面给我们讲述了许多关于人们吸毒的事情,还有许多人过度吸毒,产生幻觉,以为自己有了超能力,最终导致自己死亡。但是吸毒的人们不知道是自己的神经系统让自己做出这些意想不到的事情。影片里面有一处让我很吃惊,就是有一位父亲带着自己的孩子和妻子出去玩,突然,他吸毒过量而产生幻觉,把自己的妻子杀害了,然后,还把女儿从车里抱出来,手里还拿着一把刀,准备向自己的女儿刺去。旁边的路人,看着都心惊胆战,不知道那位父亲什么时候会刺向他的女儿。这让我知道了毒品可以让一个正常人失去理智,自己的神经逼着自己,做着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来。

我们要深刻认识毒品的危害性,要像漫画中画的一样,每人伸出一只手,齐心协力将毒品赶出地球,让我们现在就伸出拒绝的手,为禁毒作出贡献吧!毒品无处不在,让我们小手拉大手,珍惜生命,远离毒品,做一个健康的小学生、好公民!

篇9:观《辣与不辣》有感

观《辣与不辣》有感

“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这是第五组课文怀特森先生对人生的感慨。尽管之前对此话仍是一种抽象的概念,但今天,一幅漫画使我蜕变,使我理智地面对它,重新审视了这句话所抨击的问题,让我更深懂得了一个深刻而又严肃的问题:过度迷信权威是国人的病态与思想缺陷。

这是一幅极具讽刺而富含哲理的漫画:一个年轻小贩在卖辣椒。一位中年妇女走来问:“辣不?”小贩自信满满地说:“辣。”妇女一听,满面愁容地走了,小贩在迷惑之余又似懂非懂什么。顷刻,一位大汉走来问:“辣不?”小贩吸取教训,拍着胸口说:“不辣。”大汉又满脸愁容地走了,看着大汉远走的身影,小贩却犯晕了……看罢漫画,在可笑之余,我又略感忧伤。我仿佛在漫画中看到的是一种权威与一群盲目追随,迷信权威而脱离实际的.国人,我自始自终为这些人的“无能”感到由衷的可怜。却看画,这两顾客就是后者,他们在听从小贩的片面之词而决定买与不买之时,却始终没有用自己具有的独立思考和独立判断事物真伪的能力看定辣椒的辣与不辣或经尝试后再决定下次投资,这着实令我痛心。他也揭露了中国教育在完美学生徳、智、体、美的时候,却忽略了培养学生在二十一世纪科技人才领域多次强调的独立思考与判断、怀疑权威、事物的对或错的决定未来是成功还是失败的一个征服者所具备的能力,这也是众多希望中国教育变革者的心愿……

回归实际,再谈谈近期闹得沸沸扬扬的“猪流感”。

眼下,随着北美地区以外的确诊病例不断增加,世界卫生组织已提高警告级别,还让我们不能掉以轻心,要高度关注,保持足够的警惕。但与此同时,人们却为此诚惶诚恐,如“甲型HINI流感”疫情散布危及人类等谣言四起,一时间人们人心惶惶。不少外商却趁机哄抬药品,口罩价格这属严重的价格违法行为之时,在本届广交会第三期首日抛出几百万大单,使有隔离病毒功能口罩成了抢手货,这无疑不是国人过度迷信权威,以为疫情一发不可收拾所犯下的种种因果。

想罢,由漫画联起“猪流感”,我完全可以预见的是,将来一定还有未知的什么病毒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一定要执著地光顾人类,但它们本身并不可怕,一定程度上说,可怕的只是对病毒无端恐惧,以及这种恐惧对病人、家属所造成的沉重心理压力,实际上,这只不过是国人迷信权威,盲目地追随他们的话而造成的不必要的恐慌,这是每一个智者都为之痛心的。因此,我也并非无端地支持怀特森先生“不要迷信书本,也不要迷信权威。”

篇10:观桥与河有感

观桥与河有感

法兰克福充满浪漫,因伟大思想家、诗人歌德诞生这儿;倘佯罗马广场及旧市政厅后,团队紧随地导来到蜿蜒绮丽美因河畔。一路细瞅来往穿梭男女过客中,表情亲密无间手拉手腰拢腰情侣颇多,一些老年人竟情不自禁来个瞬间热吻,“庐山恋”时代游客可鲜见如此浪漫,互相唏嘘吐舌算过了眼瘾。笔者倏地浮想起歌德浪漫名句:爱是真正促使人复苏的动力。爱情,你的话是我的食粮,你的气息是我的醇酒。我很了解我自己:我的肉体在旅行,我的心却总是休憩在爱人的怀里。一种不能抗拒的乞求支配着我们,我少了她不行,她少了我也不行。

大师歌德感悟醇妙精辟,道出爱情之真谛;我少了她不行,她少了我也不行。怎么办呢?唯紧紧系一起如胶似漆融成一体。热恋情人,只要在一个充满灵圣之地,同结一把魂牵梦绕连心锁,就能心心相犀相爱永远。这是一个美丽寓言,一个虔诚祈祷,更是永恒承诺。此举寓意忠贞圣洁真诚无瑕,浪漫故事世代相传遍及乾坤,此时此刻,笔者正漫步法兰克福母亲河畔,即将登上那挂满刻骨铭心连心锁的大铁桥上,品味美因河别样迷人浪漫。

虎踞龙盘人杰地灵,世间凡灵圣之地皆有大家足迹,催激感召人类情感时尚浪漫。山清水秀仪态万方,施莱夫山脉逶迤绵延,形成风韵天成奇罕自然景观带,将娇容在法兰克福妩媚舒展。凡有特点城市皆离不开水,水赋予法兰克福以生命,给都市凭添灵韵活力生机。蜿蜒1320公里美因河,流经法兰克福一段悠呈旖旎景致,城区一分为二,市中心与老城处美因河北岸,河上多座桥梁把南岸市郊新区紧密相连。是美因河之水哺育着这座城市。

在法兰克福众多桥梁中,闻名遐迩的`是爱塞尔纳铁桥。这座钢架结构人行桥横跨美因河,连接法兰克福南岸与北岸。是欧洲第一座吊桥,也是特色步行桥,连接着市中心与萨克森豪森区。团队来到铁桥下地导详述由来;

19世纪60年代,法兰克福居民跨越美因河从城区去往周边乡村极为不便,而当时老桥已不便于马车通过,且越来越无法满足日益增长运输需求,尤其工商业者深受影响。为此市民、生意人多次向市政厅反映此情,希望修建一座新桥以改善出行状况。可是当时市政厅官员固执己见,认为修这样一座桥梁是非常不值当的投入,对市民怨声载道置若往闻。无奈中市民与生意人组建协会,自己筹资最终于1869年修建完成以协会名称命名的桥梁;爱塞尔纳铁桥。为偿还信贷资金,最初人们通过此桥需缴纳过桥税。此后市政厅官员见木已成舟,观察铁桥显效作用,最终出资偿还了建桥投资,使得市民、商贩们得以在郊壤城区间往来顺畅。如今这座古老铁桥只是法兰克福美因河上众多桥梁中普通一座,且仅用于行人步行过河。但世人青睐是,这座铁桥却悄然充满情爱与浪漫,长久以来游人与情侣在桥栏杆护栏中挂满不同材质、各种颜色、形状各异连心锁,有的锁上还写着姓名与誓言,远远望去色彩缤纷琳琅满目分外靓眼形成别致景观,看来,各国情侣表达爱慕追求爱情永恒美好夙愿皆息息相通。

自由参观开始,笔者发觉大铁桥附近有许多出售景观纪念品、手表、饰品及精美锁头摊位,游人则纷纷围拢选购。开启电动闸门过了宽阔有轨电车马路,即到达美因河畔。近200米宽河边码头有多个游船泊位,数十艘各式各样船艇鸣笛待发,岸上游船售票厅间隔不远设立,水上游览路线图示牌非常醒目、宣传小册子随手即取。

径直奔向充满浪漫色彩爱塞尔纳铁桥感受新奇,发觉铁桥两端皆有桥头堡,行人通过楼梯上去,残障或老人可乘人性化电梯非常方便。车辆禁行仅供人走,这样避开了机动车喧嚣浑浊尾气,人行桥确感到宁静与祥和。

来到桥面仰头细观,铁桥横梁悬挂着当时落成庆典时珍存牌匾“荷马史诗·奥德赛”希腊文字:ΛΕΩΝ ΕΙ ΟΙΝΟΑ ΟΝΤΟΝ Ε ΑΛΛΟΘΡΟΟΥ ΑΝΘΡΩΟΥ ,表达人们长久以来不曾改变与另岸沟通相连愿望,闪耀着古老智慧的光辉。导游手指河边建于1456年税收塔道:税收官曾坐那儿负责收取港务费,可见昔日繁华。

桥上漫步,颇感美因河浩瀚奔流波澜壮阔,两岸高楼巨厦巍峨成片气势恢宏,新城老城风光尽收眼底。北岸望去看到法兰克福大教堂,西北面为高楼林立银行金融区。对岸萨克森区三王教堂婀娜修长剪影格外引人瞩目。站在铁桥中央,顿觉美因河中两侧现代化大桥风格迥异宏伟震撼,汽艇游船小舟穿梭游弋,天鹅水鸟海鸥河面悠戏。

桥对岸萨克森豪森区可参观多个博物馆,领略十八世纪那古典气息,斜阳璀璨洒于河面金光粼粼景色愈加瑰丽。

上述皆不能打动我心,置身法兰克福大铁桥最终要寻觅浪漫情结;笔者反复倘佯迂回细致采风,发觉漫步铁桥上绝大多数男女皆手挽手肩拢肩含情脉脉惬享内心快乐。桥上每隔不远有民间艺人弹奏哼唱美妙情歌,动情旋律回荡于桥中水面沁人心扉,桥栏杆上与护栏中挂满色彩斑斓大大小小连心锁,无疑赋予这座桥莫大情感灵性。铁桥作为爱情的寄托与象征,是任何桥梁无法比拟的。情人桥名扬四海,横跨法兰克福美因河。我猛然彻悟,机动车禁行只准行人通过,如此风景秀丽风水宝地,潜移默化日久天长俗成:唯属情人拥有、唯佳丽分享,仅供游人饱赏,仅供拥有浪漫细胞当地市民自豪通行。桥面上遍布“定情锁”,诠释纯真爱情永不分离圣洁崇高意境。

多组情侣站在铁桥栏杆旁久久凝视着魅力美因河,久久凝视着彼此面容,久久凝视刚刚系好那同心永结连心锁。千魂动魄情歌袅袅飘袭,一对老年情侣突然紧紧拥抱,此时此刻再无所顾忌,这个世界仅属两人幸福拥有,在法兰克福情人桥上,人生幸缘如此过程,美因河因铁桥挂满连心锁而浪漫,我瞬间捕捉到这一珍稀镜头.....

篇11:观《速度与激情》有感

“没有你这老友,这条路显得多么漫长。”

记不得已有多久没有一部影片能深深刻刻印在我的灵魂,潜伏于我的内心深处。

那不期而遇的感动,久久不能释怀。

影片中主人公反复提到了一个词――家人。是的,那些陪伴你良久的朋友,那些与你共同承担生命中坎坷的同伴,怎么能不让你怀念,让你轻声道句“家人”。

聂鲁达写过:“让我怀念,怀念一生的长久,与一生的短暂。但无论短暂抑或漫长,那如星子般点亮在你夜空中的记忆,回想起就是温馨。”

这种温馨,弥漫,流淌,隐藏在我们生命中的每个角落。它可以是一叠远方的明信片,一串毫无规律的电话号码,或是一张发黄的旧照片。活着,真的很累。但朋友是你困顿消沉时最柔软的依靠,让你有信心再次扬帆起航,无畏风雨。

“我会告诉你一切,当我们重新相聚。”

可惜的是电影的主角保罗・沃克在他四十不惑之年走了,而电影本身也因此成了他的追忆,他的墓志铭。

于是“重新相聚”,便只是遥遥无期,对不起吹散于海风中,随波涛而去。那些过往的感激,说好的诺言,再看你的面容,未曾脱口的,全都化为了泡影在光影里斑驳一地。

忽然想起了李泰祥的《告别》:再看一眼,一眼就老了。再笑一笑,一笑就走了。

听起来是悲伤,却不忍落泪。

在生命历程里有多少人是对我们弥足珍贵却在下一秒消失在人群中的?来不及,这悲哀的咒语,又成了多少人的`后悔莫及。

“我们共同走了很远,从我们开始的地方。”

明知将来还是会分别,我们依旧笃定地一同前行。无言的默契,你会相信在困难之时总有一双手向你伸来,就像影片中保罗・沃克在大巴上纵身一跃,他知道会有人接住他。

我爱你,所以我相信你。

那个总是拿你开涮的家伙,那个在大雨中为你撑伞的傻瓜,那个总喜欢赖在你家的无赖,你怎么能不爱他呢?

只是说不出口而已。

朋友,我们真的好久不见。而彼时的你是否还记得当初的我?而到了最后分别的时候,你会不会转过头流泪,泪流?

然后如同片末,两人从同一起点出发,开车驶向了不同的道路。

但从开始我们真的走了很远。现在没有了你的陪伴,我将更加勇敢。想到席幕蓉的文字:如果我们曾经怀着相同的理想并肩前行过一段岁月,到了最后,是不是会在彼此的记忆中植满百合。

朋友,好久不见。愿你安好,一生安好。

篇12: 观《鸟与鱼》有感

影片《鸟与鱼》讲述了一个非常简单的故事:一只蜻蜓飞到河面上,被一条跃出水面的鱼吃了。接着,一只水鸟飞到河面,吃起了鱼。突然,一条小红鱼从水鸟眼前跃过,它便朝着小红鱼飞奔而去。经过几番周折,水鸟终于吃掉了小红鱼。也许小红鱼有毒吧,吃掉小红鱼的水鸟全身通红,倒在了河面上。水鸟最终成了自己猎物的猎物――它被一群不起眼的小鱼分食掉了。

其实,动物世界每天都上演着这样的自然法则。我们知道鲸主要以海里的鱼、虾、贝类等生物为食,而且每天的需求量还特别多。在鲸死后,它的尸体因过于巨大,无法快速被食腐生物分解殆尽,会落入海底。尸体落入海底的过程可以长达数月至数年,在这一过程中它的尸体会为深海鱼类、甲壳类、多毛类、还有各种细小的生物提供食物,最终,将自己的身体全部贡献给大海。科学家把这一现象取名为“鲸落"。

人类虽然生活在食物链的顶端,但是一样逃不过自然法则。在火葬还没流行以前,人死后一般都会选择土葬,人一旦被埋进土里,就会被各种各样的细小的动物慢慢啃掉;还有些地方保留有水葬的方式,如果选择水葬,人的尸体就会像鲸一样被水里的肉食性鱼类和微生物共同分解掉。

蜻蜓吃虫,鱼吃蜻蜓,鸟吃鱼……循环往复。不管身在食物链的哪一个等级,其实都逃不过这神奇的自然法则。

篇13:观公主与天鹅有感

观公主与天鹅有感

来到剧场,真是人山人海。我和同学们在座位上静静等候,真有些等不及。突然屏幕打开了,木偶剧开始了。

故事讲述的是:一个公主拯救她5个身上有魔咒变成天鹅的哥哥。公主每天晚上都在呼唤她的5个哥哥。有一天来到皇家花园,灌木丛老精灵告诉她破解魔咒的`方法:只要拿这几根荨麻做成荨麻披肩就行了,但不能说一句话,要不然她的哥哥会有生命危险,经过数天,荨麻披肩做好了,但是王子的大法师经常与她作对,老是说她把大法师的神水打破了,没法给王子做金王冠,公主受尽委屈。最后她的哥哥破解魔咒,公主也松了一口气,开口说话了。后来王子、公主和她的5个哥哥永远幸福生活在一起。

我看完《公主与天鹅》很感动,公主为了她的5个哥哥,坚持一句话也没说,有苦也不说,公主的毅力真坚定啊!这个木偶剧给我一个启示:只要坚信、有毅力,任何事都会如愿所偿。

篇14:观《忠诚与背叛》有感

武汉科技成果转化服务中心第一党支部舒志勇

历史是一条奔流不息的长河,时光的水从中淌过,冲走了轻浮的渣滓,沉淀下了闪亮的精粹;历史是一首磅礴壮丽的诗篇,时光腐蚀了冲淡了平庸的辞藻,滤出了智慧的精髓敲击人们的心灵;历史是一尊饱经沧桑的古钟,时光的敲击声早已悠扬天外,但总有几声震撼人心的巨响缭绕在古钟周遭,驻足于人们心底。诞生于民族生死存亡关头的中国共产党犹如缭绕在历史长河的余音,回荡的声响时刻提醒人们莫要忘记那个年代。因此,中心领导让我们在党的十八大即将召开之际观看《忠诚与背叛》这一革命历史题材影片,犹显具有特殊的.意义。

党的十八大献礼影片《忠诚与背叛》,以1927年4・12反革命政变后,中共第五次全国代表大会在武汉召开,并首次选举产生中央监察委(中央纪委前身)等重大历史事件为背景,生动展现了党内建立纪律检查机构和工作制度的极端重要性,热情讴歌了王荷波等纪检战线革命先驱,在白色恐怖笼罩的严峻形式下始终坚守共产主义理想信念,用鲜血和生命捍卫党的纯洁性的崇高气节和光辉形象。

中国共产党的宗旨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让人们都过上幸福、安定、富裕的生活。天下为公,世界大同,是中国共产党要实现的理想。在追求幸福生活的过程中,我们将要面对种种困难,腐败、邪恶、贪婪是一块块阻碍我们实现理想的绊脚石,为了扫除障碍,就是要有铁一样的纪律,用以防止贪污、腐化的恶习滋生。无论是谁,只要是触犯了党的纪律,都要受到纪律监查委员会的严惩,这样才能纯净党的队伍,使我们的党得到健康发展。

通过观看《忠诚与背叛》,使我明白,在工作中,要把遵守和执行党的政治纪律作为重要职责,遵守中心领导制订的制度汇编,以严格的纪律要求自己,对党忠诚。我们的事业不会显赫一时,但将永远存在!

篇15:观七月与安生有感

电影《七月与安生》讲述的是一对好朋友的故事,电影采用倒叙的方式开幕,以出版社寻找《七月与安生》的作者和安生与家明多年后的地铁偶遇各种扑朔迷离开始了整个剧情。

两个截然不同的家庭环境里走出来的女孩,一个是温暖完整的充满关爱的乖乖女七月,一个是单亲家庭母亲受人唾骂不知生父的安生,在中学军训时成了一辈子的好朋友,然而命运弄人她们爱上了同一个男人,相爱相杀的故事铺散开来,可是这并不是一场勾心斗角的龌龊争斗戏,整个故事充满了付出,隐忍与反转。

乖乖女七月按部就班在家乡城市里上学毕业上班不出意外地与家明谈婚论嫁,叛逆的安生为了成全七月的爱情流浪远方受尽苦难。故事反转与一场意外相遇,北漂的家明遇到未婚夫车祸的安生,安生被所谓的未婚夫欺骗被他的老婆夺走一切心灰意冷。爱情的纠葛,友情的纠缠让整个剧情走向高潮。

结局却哀伤有出人意料,乖乖的七月选择逃婚流浪远方,不羁的安生选择成家安歇。然而七月却死于产后大出血,安生抚养了七月与家明的孩子。回到开头,安生与家明相遇。

作者何其玲珑剔透又用心良苦,从主人公的名字就能看出。七月是热烈不羁注定燃烧的名字,安生是安稳平和稳定一生的名字,当我第一次看到乖乖的七月和不羁的安生的时候我一度觉得他们的名字错了,反了。可是看完电影才发现作者从一个名字已经折射了人物隐藏内心,暗示了故事的结局。七月终于按耐不住内心的激荡,除去尘世的枷锁除去隐藏自己内心的乖巧的面具逃婚流浪,未婚生子。安生也终于停下流浪的脚步,洗尽铅华,放下防护的刺猬壳子寻找一直渴求的家庭温暖。

看了《七月与安生》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静,我始终相信真正的友情会超越时间超越爱情。对于安生来说,七月才是她的生命。在她破败斑驳的生活中七月是她始终的牵挂,她羡慕七月的和睦温馨家庭,她想成全七月的完美,她用自己的远离呵护着七月的爱情。对于七月来说,她好像为了爱情放弃了安生,事实最后的结局告诉我们她放弃了爱情寻找友情回到安生的身边,结局七月的死或许是作者送给安生的礼物,或许是为了成全七月的友情。她们不再亏欠对方,永远的留在对方心中。

篇16:观速度与激情有感

观速度与激情有感

在考试结束后,我打算看看电影来放松一下。其实,这是我考前就有的一个想法,只要考得不是太差,就去看这部《速度与激情》。要知道,在内地,这系列影片的口碑可是极佳的。

听朋友说,由于主角保罗。沃克的意外事故,这部影片是这个系列的终章,所以即使我从没看过前六部,但还是打算来看,晚上七点多到电影院,果然还没有下线,不过今天也算是最后一天吧。七点半的`时候影片开始,人都陆陆续续地进来,不一会儿,都坐满了。《速度与激情》果然,名不虚传,就算是最后一天还是有那么多人。

正如它的名字一样,“速度”指的就是赛车,而“激情”就是这个团队所经历过的种种事情,影片中,有一幕至今仍让我记忆犹新,主角们——托雷托,布莱克、特尔佳、罗曼和另一人,分别坐在五辆车上,而这五辆车正在一架飞机上,飞机正在空中行驶,停在了树林上方。慢慢的机舱打开了,五个人开着各自的车飞出了飞机,五辆车在空中极速下坠,尖叫声不绝于耳,7000米、6000米、5000米、4000米……100米,“嘭、嘭、嘭、嘭、嘭”五个降落伞撑起来了,汽车在空中缓缓下坠。

跳伞被称为“勇敢者的运动”,那汽车跑伞呢?也许这就是《速度与激情》的魅力所在,而作为系列影片的最终篇,更是聚焦精髓。“这次我们不仅仅是速度”这是影片中的一句台词,也暗示了影片的主题、亲情、友情、爱情相互交织,这才是《速度与激情》。“我没有朋友,我只有家人。”在影片的结尾,大家都在沙滩边休息,布莱克一家更是相片愉快,羡煞旁人。托雷托起身,什么也没胡就开车走了。布莱克追了上来——“我们永远都是兄弟”,两人开往了两个不同的方向,影片在优美的音乐中结束了。

一部让你热血澎湃,忧郁伤感,心动又感动,深情又扇情的影片,这才是我眼中的《速度与激情》。

篇17:观《鸟与鱼》有感

在《鸟与鱼》这部短片中,我特别喜欢那只追梦的水鸟。

在影片的开头,水鸟像往常一样来到熟悉的水面,开始享用它的早餐。这只水鸟是简直就是水中的霸王,想吃哪条鱼就吃哪条鱼……水里突然出现的小红鱼吸引了它,从此,水鸟有了新的梦想——吃到小红鱼。可是这条鱼并非平常的鱼,追了半天也没追到,直到自己被气到炸毛。全身的力气也用完了,天空又下起了瓢泼似的大雨,水鸟看起来似乎有点丧气,因为,下雨天并不适合捕鱼。

第二天,当那条小红鱼再一次出现在它面前时,它追梦的热情又重新被点燃。可是,累了半天,仍然没有捕获。肚子也饿了,难道选择放弃吗?不!一种坚定的信念支撑着它,水鸟决定改变捕鱼方式,它假装和小红鱼做朋友,在骗取了小红鱼的信任后,趁小红鱼放松警惕时,把小红鱼吞进了肚子。经过不懈的努力,水鸟终于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影片最后,水鸟因吃了小红鱼中毒身亡,成了其它小鱼争相分食的美味,消失在了看似平静的水面。不管结局怎样,至少,那只水鸟为了自己的梦想努力过,追逐过,我认为这是最重要的。

《鸟与鱼》这部短片让我想起了一个成语故事《夸父逐日》。夸父为了追到太阳,累死在追梦的路上。虽然这两个故事的结局都不完美,但是他们追梦的精神却始终激励着我,他们让我明白了什么叫坚持,什么叫毅力!

最后,我不得不发表一下我的想法:连一只水鸟都有梦想,作为人类的我们,如果没有梦想,跟咸鱼又有什么区别呢?这将是多么可悲的一件事啊!

篇18:观《鸟与鱼》有感

《鸟与鱼》主要讲述了一只水鸟在捕鱼的过程中,无意间看到了一只美丽的小红鱼,之后便想尽办法捕捉小红鱼,最后终于吃到了小红鱼,却因小红鱼有毒而中毒身亡的故事。

看完这部影片,我被水鸟的捕鱼精神深深地震撼了。清晨,尽管水鸟已经饿得前胸贴后背了,但是它仍尽最大的力气在水面上“跳舞”,为的就是制造混乱,让鱼儿们受到惊吓,从水底逃出来。捕鱼的.过程中,当它发现新的目标、新的梦想时,它又全力以赴地去追逐,去争取。当它几经周折,抓到的却是青蛙,甚至是一些垃圾时,当它累得再也没有力气奔跑时,它心里始终铭记着它的梦想。不知道失败了多少次,但它却从没放弃过自己的梦想,因为它知道:风雨过后总会有彩虹,有付出必定就会有收获。经过不懈的努力,它终于把小红鱼捉住了,实现了自己的梦想。

生活中有很多像水鸟这样的人。他们有自己的追求和梦想,在追梦的途中不管遇到多少磨难,遇到多少挫折,他们从来没有说过放弃!因为他们坚信只有努力才有可能成功。他们是谁?他们是学生、是工人、是农民、是军人……

我想,在学习这条路上,我也必须要有恒心,学会努力和坚持。虽然努力不一定会成功,但我知道不努力一定不会成功。

观杂技剧《丑小鸭》有感

高中第一册写作口语交际单元一

如何让自己胸有锦绣论文

古希腊民主政治教案

金太狼的幸福生活经典台词

看《小欢喜》有感

观《楚汉传奇》有感

电视剧《民国神探》首播观后感评价

巧克力传奇的作文500字

雷雨教学设计

观剧有感艺术与常识参考
《观剧有感艺术与常识参考.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观剧有感艺术与常识参考(推荐18篇)】相关文章:

《雷雨》课文教学设计2022-09-10

雷雨教学设计 反思2024-01-04

女医明妃传主题曲大雨将至歌词2023-10-01

《雷雨》优秀教学设计2023-09-12

都市爱情剧电视剧《爱情公寓5》剧评2023-06-15

《小欢喜》电视剧观后感2022-04-29

戏剧专业教学论文2023-12-25

励志的句子胡一天2022-11-24

高中语文教学设计2023-02-07

应急喜剧《青年旅舍》观后感「新」2022-05-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