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敦刻尔克》有感

时间:2022-05-06 21:26:04 观后感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观《敦刻尔克》有感((锦集16篇))由网友“好好7”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整理过的观《敦刻尔克》有感,欢迎您阅读,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观《敦刻尔克》有感

篇1:观《敦刻尔克》有感

观《敦刻尔克》有感

关于二战的电影题材可谓是取之不尽,用之不竭。无论规模宏大的场面,还是局部的片段,只要导演水平不要太差,总是可以取得不错的票房,引起观众强烈的共鸣。

经历过战争的人,他们更倾向于看战争纪实片,对于过度包装的商业片却不屑一顾,因为他们知道,那不是真正的战争;对于那些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来说,战争片只不是一种消遣,是和平年代的另一种体验,虽然会有短暂的触动,由视觉带来的刺激终将被遗忘,而只有那种亲身经历才会有刻骨铭心的感受。

战争片最好的一个作用是告诉人们战争的残酷,要远离战争,争取和平。可是我们都知道真正能够用来维护和平的往往是战争中使用的武器。要远离战争,就必须强大,用想象中的和平是无法获得和平的。在马特达蒙主演的《绿区》中,引发伊拉克战争的某国最终没有在伊拉克发现杀伤性的核武器,可笑的是,伊拉克拥有核武器却是发动这场战争的理由。

战争可以激发出人最深的团结。《敦刻尔克》中的那位老人,在大儿子已经牺牲的'情况下,毅然带着小儿子开着游艇到前线帮助士兵撤退,这在和平年代是难以想象的。要知道,在人类的基因中,繁衍后代的基因对人的行为具有强大的支配作用。但是在战争中,人们考虑的是更宏大的目标,那已经不是个人的基因传承的问题,而是整个族群的传承问题。

由此也可以看出,当面临更大的威胁时,人们会主动放弃个人的安危,以确保族群的安全。就像在那些外星人入侵的影片中所呈现的场景,整个地球上的所有人种,不分国家,不分肤色,目标只有一个,那就是团结起来,反击外星人,为我们的地球家园而战。

在面对生与死时,对于生的渴望会让人丧失理智,但也会让人们互相谦让,遵守纪律。在影片中有一个场景,为了减轻船的份量,有人用枪逼迫一同逃难的战友离开船只,而另一个场景,当看到大批的民船过来帮忙时,士兵们排着有序的队伍等待上船,并没有哄抢。这两个场景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是什么导致他们之间有如此大的区别呢?

其实,第一个场景中希望表现的更多是真实的人性,而在第二个场景中希望突显的更多的是纪律,至于什么时候会更多地展现人性的一面,什么时候会更多地表现为服从,则主要取决于每个人的文化和所处的场景。

好了,闲聊就到这。下面是干货。

这部影片给我最大的感受是:要珍惜和平,远离战争,当遇到困难的时候,看几部战争片,对于燃起生活的火焰会有极大的帮助。

篇2:《敦刻尔克》观影有感

《敦刻尔克》观影有感

刘海燕

刘海燕,80后,业余喜欢写些诗歌和散文,不靠文字为生,纯属自娱自乐。有电子版文集《海天一色雁过留痕》流传在朋友间,广东省青工作协会员,红树文学社理事。热爱文艺,热心公益,深圳市义工联文化组大组长。有文章散见《红树》《莲花山》等。

题记:纳粹德国1940年5月10日开始进攻西欧。当时英国、法国、比利时、荷兰、卢森堡拥有147个师,300多万军队,兵力与德国实力相当。但法国战略呆板保守,且动员较为迟缓,只把希望寄托在他们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对德国宣而不战。在德法边境上,只有小规模的互射,没有进行大的战役,出现了历史上有名的“奇怪的战争”。

然而,德军没有攻打马奇诺防线,他们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渡河入法国。德国法西斯的铁蹄不久又踏入荷兰、比利时、卢森堡。

1940年5月21日,德军直趋英吉利海峡,把近40万英法联军围逼在法国北部狭小地带,只剩下敦刻尔克这个仅有万名居民的小港可以作为海上退路。

形势万分危急,敦刻尔克港口是个极易受到轰炸机和炮火持续攻击的目标。如果四十万人从这个港口撤退,在德国炮火的强烈袭击下,后果不堪设想。

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他们的计划是力争撤离三万人。这支杂牌船队就在这样危险的情形下,在一个星期左右时间里,救出了三十三万五千人。

多年以前的一个炎热夏日的午后,我在家里看书。手里打开的一本关于二战的画册,看到了战争残酷的一面。看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画册上成群结对的盟军,走向大海求得一线生机。如果不是天气的原因,他们肯定都没法活下来。等了很多天,才等到好天气,他们走向大海,后面有追兵,空中有打击。漂浮着尸体,还要继续走下去。还看到一个朝鲜战场上的案例,日本战败,他们的长官要求他们剖腹自杀或者饮弹自尽,一个17岁的日本兵他吵着说他要回家,要回去看妈妈,最后还他是被长官打死了,所有人都死了,他们集体选择了自杀,没有人能活下来。他们都死在朝鲜的山谷里,不愿意做战俘,没有人能够回家,看着画册上成堆的尸体,我的大脑一片空白。很久很久都缓不过神来,炎炎夏日我感受到的是阵阵凉意。看着门外走在路上的穿着裙子的行人,我明白我们这样活在这个和平的年代,没有战争是多么的幸福。

9月1日《敦刻尔克》上映,没有任何悬念我第一时间选择了去观影,去看看这个在我内心里存活多年的和平的种子在今天如何打动我。很巧,在淘票票上抢到了电影票,去的时候人并不多。电影开始,简单交代了背景,他们都在等待奇迹,等待被救援。逃命,求生,对面就是祖国,是的祖国,回家多好。怎么回家,一个英国兵,一个法国兵,一艘军舰,三架战斗机。还有成对结对几十万的等待回家的人,他们在等待在登录港口敦刻尔克,穿过海峡回到英国。枪声,炮击声,鱼雷,还有追兵,伤病员,宽阔的海滩,等待似乎只有等待才是大家唯一可以做的。

英国兵碰到了那个埋人的法国兵,和他一起抬着重病员,上了军舰,以为可以在这里求得一线生机。但是他们被赶出来了,因为军舰上没有位置,他们只好爬到桥底,正好听见了将军和军官的谈话。“每天只有一艘军舰被排出来,也只有三架战斗机,还有必须的是带着英国兵回家至于法国人听天由命”军官反问一句:“可是德国人每个小时都在逼近”将军的脸紧绷着,他注视着平静的海面。

这边,一个海港口,军官们一艘一艘上去,发传单,告知你的船被征用了,我们要穿过海峡去敦刻尔克接人。月光石号的船长,一位优雅的英国绅士,他带着他17岁的.儿子去了,一个17岁的帮工乔治,他在船快开走的时候跳上船,船长说我们是去战场,那个帮工乔治说我知道。天空中是三架战斗机在战斗,机长说我们三个一起从后面绕过去,一定要留够足够的机油回去。三个年轻的小伙子,他们为这场恶战提供空中支援。

军官说军舰尽快开走,于是,满船的人他们都以为可以顺利回家。很快,平静被打破,船被袭击了,他们都在甲板上,空中是丢下来的炸弹。船上的人在喊,快跳下去,快跳船。大家跳船逃生,逃回到岸上。那些抬上去的伤员他们不在甲板上在舱里,没有人知道生死,但是肯定没法活下来。跳船求生的人有的继续回到岸上,有的逃到桥墩上,法国兵和英国兵帮忙拉起他们。他们都回到了岸上,等待下一艘军舰。

很快继续来了军舰,他们都顺利上了船,英国兵和法国兵都上去了,舱内有食物和啤酒还有短暂的温暖。于是,有人问你的同伴去哪里了,英国兵没有看到同伴,他回答说“他担心再次沉船”。那个时刻惊醒的法国兵,他在甲板上不敢下到舱底,他抓着桅杆,他的担心是对的。军舰再次被袭击,他第一时间看到了袭击,他出手打开了舱门,救了下面的人包括他的同伴英国兵。大家再次跳下船,回到岸上。等待着再次被救援,没有食物,只有水,大家精疲力尽地躺在沙滩上,未知的是明天。很快,大家看到了不远处的一艘船,不大的船,被搁浅。大家说马上就会涨潮,等着涨潮,船就能开动。于是,他们去到了那条船上,等待涨潮。他们爬进了船,船无法开动呢,但是枪声此起彼伏,对面沙滩上德军的子弹打进舱底,为了不让船载人。躲在船舱里的人,他们躲着不敢出来,怕被打死。期待着涨潮的船浮动起来,真的船浮动起来,船长来了,但是人太多了,必须丢掉承重物,丢掉谁呢。大家议论着要丢掉那个一直没有说话的人他们怀疑他是德国间谍,英国兵说你说话啊,他说话了,他是法国兵。尽管他救过他们但是,为了活下去,他们要求他爬出去,也许爬出去就是死路。英国兵问他们,你们怎么可以让他爬出去,他会死的,他救过我们。但是,他们说不行,他必须出去,因为我们是一个兵团的,先是他出去下一个就是你,要不你代他出去。让我想起不久前看过的《战狼》,同样的画面,他得了不治之症,会传染给大家,他必须离开这里,尽管他救过大家,但是在死亡面前,所有的道义溃不成军。人性的邪恶在战争中暴露无疑,我想每个经过战争的人都有一道看不见的疤痕,在心里秘不示人,但是也在心里无法结疤。英国兵准备出去,发现船浮起来了,他不用出去了,但是有子弹打进来,水也进到舱底了,于是,堵着窟窿,堵枪眼,他们都去堵,发现枪眼越来越多,堵不住了,水也越来越多,于是,跳出船,再次游向大海。

空中的三架战斗机,三个年轻人,他们用各自完美的战斗,相互鼓励,相互牵制敌军,一次次冲击,一次次反击机长在遭受德军鱼雷袭击后撞下大海,他没有跳伞求生,他的战友在空中记录下了他的信息。另外一架战斗机直到燃油耗尽,在大海中迫降。困在机舱,无法得救,尽管他一次次用工具尝试打开机舱门,水快淹没他的时候。他盼来了救星,月光石号的船长他在说服儿子后,决定过去营救。儿子对老爹的决定非常担心,他担心迫降的飞机会爆炸,他说没有看到降落伞可能飞行员死了,老爹突然发了脾气:“他可能活着!船长的儿子砸开了舱盖,飞行员得救。剩下孤军奋战的一架战斗机,他的燃油耗尽,他启动了备用油,一次次俯冲,一次次绕到背后,去为这次大撤退做支援。在船上他的战友一次次为他加油,干得好,绕到后面去。有一艘被鱼雷袭击的军舰,跳船的人都在海面上,他们等待着被救起,又是这艘船,他开到最近的地方救起他们,因为海面上都是燃料,一点就着,不救起来就会被烧死。他们在开来的路上救下的人,一直到开到敦刻尔克接了人,船舱里装满了人,都是九死一生的人,包括那个英国兵法国兵还有飞行员。那个画面,将军看到了几千条小船,从海面上开过来,将军的眼睛是湿润的,他问候着他们你们是从哪里来?注意海面的水流。这时,大家看到空中来了战斗机,将军闭上了眼睛,他无能为力,所有人都在卧倒求生,直到看到战斗机穿过人群飞向沙滩,原来是自己的战斗机,人群欢呼着。战斗机燃油耗尽,最后一个飞行员他迫降在沙滩,在德军的范围,他走出了机舱,烧毁了飞机,然后被捕。敦刻尔克大撤退的历史意义,我们毋庸置疑,这个在敦刻尔克电影里表现的战争和人性,让我们看到闪光的一面。盟军在敦刻尔克大撤退中表现的英勇,大无畏,也是二战重要的精神。

穿过海峡,回家就是英国,就是祖国。每个战争中的人对祖国的至高信念,才会九死一生穿越刀枪剑影,枪林弹雨只为回家。无论战胜还是战败,回家的信念支撑了很多人,比如船长,比如法国兵,英国兵。我们只是逃生而已,但是活下去就是胜利,他们大撤退,保存了实力,才能还击敌人,才会有第二战场的开辟,才会孕育了二战的转折和胜利。在撤退中表现优异的蒙哥马利将军,日后指挥了非常重要的几场战役,阿拉曼战役、西西里登陆、诺曼底登陆。回想敦刻尔克大撤退,让我们用丘吉尔的演说来结束全文。

英国首相丘吉尔就敦刻尔克在下议院大撤退发表演说:

我们必须极其小心,不要把这次撤退蒙上胜利的色彩,战争不是靠撤退来取胜的。……德国人拼命想击沉海面上数千艘满载战士的船只,但他们被击退了,他们遭到了挫败,我们撤出了远征军!……

他说明了英国将决心继续战斗:

欧洲大片的土地和许多古老著名的国家,即使已经陷入或可能陷入秘密警察和纳粹统治的种种罪恶机关的魔掌,我们也毫不动摇,毫不气馁。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篇3:观《敦刻尔克》有感:漫漫回家路

指间沙

“我要回家。”

希望与绝望交织。

家就在那边,海那边,很近又很远。敌人就在身边,天上地下海面,随时可能出现。

电影一开始,画面是死寂的街道,几个英国士兵出现了,还有漫天飞舞的德军撒下宣传单。但几声枪声打破了这死寂,几个英国士兵在密集的枪声中仓皇逃窜,最后只有汤米侥幸逃脱。死亡,离他们如此之近。

一次又一次满怀希望地登上船,还没来得及庆幸自己终于踏上回家的路,可希望一次又一次地破灭――敌机轰炸,鱼雷袭击,那些持枪的军人是那样无助,完全是任人宰割,唯有逃,一次又一次地跳船,一次又一次地在海水里拼命挣扎,运气好的,与死神擦肩而过,但更多的,是再也不能回家。

血流成河,尸横遍野。

水与火。

漫无边际的大海,熊熊燃烧的大海。

有一幕让人揪心:一艘船被击沉,爆炸起火,整个海面顿时成了火海,海里的那些苦苦挣扎的士兵被活活烧死,哀声震天。都说水火不容,可那一刻,水与火为什么相容了?那场面,何等惨烈,何等揪心?这就是战争,残酷,血腥,无情。

美丽与丑陋。

在大撤退中,每个人都争先恐后,都想登上回家的船只。为此汤米和吉布森二人假装是卫生兵抬着伤兵想混上船,还混入高地兵团跟着一起登船,我想这只是人的本能,生与死面前,谁都想选择活着,蝼蚁尚且贪生。沙滩上的船只浮不起来,高地兵团的人用枪指着吉布森和汤米,要他们下船以便减重,所作所为自私又丑陋,彰显了人性卑劣阴暗的一面,可是看到这样的场景,心中涌起的更多的是深深的同情和怜惜。战争,真的会让人性扭曲――这些士兵忘了,是汤米(还是吉布森)在船只被鱼雷击沉后,冒着危险打开了舱门,他们才得以逃生的。

可如果可以美丽,谁愿意选择丑陋?

“我来护送你们回家。”

英勇的战斗机飞行员。因为他们的英勇,因为他们的无畏,因为他们的牺牲,为那些撤退的船只保驾护航。燃油不足,势单力薄,孤立无援,但是他们没有害怕,没有退却,他们都选择了战斗,战斗到最后一刻。因为他们深知,他们可以凭一己之力帮助更多人,牺牲他们一个,可以帮助更多的同胞回到祖国。回家,是支撑所有人活下去并坚持下去的唯一动力。

当有人挖苦飞行员“你们在哪?”的时候,船长道森走过来拍了拍他的肩膀,只说了一句:船上的人知道。是的,他们的付出,总有人知道,总有人记得。

“我来接你们回家。”

“祖国万岁”

当海面上浩浩荡荡出现那些民船时,将军满含热泪,深情了说了一句:祖国。而堤坝上的所有士兵更是欢呼呐喊:祖国万岁,祖国万岁。那一刻,我也流泪了。什么是祖国?祖国从来不是一个空洞的词语,很多时候,祖国就是人民。在他们近乎绝望的时候,祖国没有忘记他们,人民没有忘记他们。老人,少年,家庭妇女都来了,开着他们家里的船。可能是用于营业的游艇,可能是平常一家人生活的船屋,甚至是只能容纳几个人的小渔船。但是当这些处于极端恐惧中的士兵看到这些简陋的船只时,他们看到的是活着的希望,是光明的前途,也许,在那一瞬间,他们想到了温暖的家,想到了亲爱的家人,想到了可口的饭菜和香浓的汤。

宽恕与救赎。

17岁的乔治死了。死在患有炮弹休克症的飞行员之手。而这个飞行员,是他们从海里救出来的。乔治死了,彼得痛不欲生。但当飞行员问他:那个孩子,他会好吗?(那时乔治已经死了)彼得犹豫了一下,坚定地说了句:会。那一刻,很感动。一个少年,在仇恨与宽恕之间,选择了宽恕。因为他知道,这个飞行员不是故意的,他只是太恐惧了,回家的`欲望太强烈了,才会与彼得的父亲在抢夺船舵中误伤乔治。这一切,谁都不希望发生,但是发生了,不可避免。正如战争,不可避免地将这些平民也拖了进来。

人人被命运的洪流裹挟着,身不由己。

“欢迎回家。”

做得好。

下了船,岸边有个老人给他们发毛毯,给他们提供食物。“做得好”,老人伸手去摸他们的脸――老人是个盲人。那一刻,温暖他们的不只是滚烫的茶,还有老人温柔的抚摸和温暖的话语。

阳光和少年。

火车上的汤米突然醒了,他赶紧拉开窗帘,阳光从窗外照了进来,他看见了铁路两边的土地,是的,土地,长满草的土地。对于好不容易从海的那一边逃回了的他们来说,土地意味着什么?意味着踏实 ,意味着安全,更意味着家。还有那两个少年。少年,可爱的少年,朝气蓬勃,是生命的象征,是希望的象征。

“英雄。”

汤米没有想到,在站台上他们受到了英雄般的待遇。啤酒,美食,还有称赞。虽然他们战败了,虽然他们是“逃离”敦刻尔克。但在人民心中,他们是英雄。

是的,他们是英雄,还有那些平民英雄,比如乔治,比如彼得,比如道森,比如那些前往敦刻尔克的平民英雄,虽然很多人并没有留下名字。那些平民英雄,驾着自家的小渔船,在敌机的轰炸下,往返于茫茫的大海中,居然救出了三十多万士兵。真是战争史上的奇迹。还有将军,在将所有人送上船之后,选择了留下,与盟军继续一起战斗。他们,都是英雄,货真价实,无可置疑,无可争议。

结束语

应该说《敦刻尔克》这部电影,画面很阴暗,声音很刺耳,场面很血腥,让人看着很压抑,让人心情沉重。但这就是战争,而且,真实的战争应该比这更血腥更残忍。但毫无疑问,这是一部史诗般的电影,电影从一个很小的视角,为我们真实地再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情景。虽然没有太大的战争场面,也没有大人物的出场亮相,而是通过一个小士兵汤米的眼睛来记录这一切,特别是一些细节描写特别细腻传神,比如彼得将木浆打碎战斗机的玻璃罩,并将船桨伸向飞行员时,飞行员说了句“下午好”,让我们看到了一位英国绅士――哪怕刚刚与死神握了一回手。还有士兵们下到道森的船舱底层时,当彼得说要小心不要碰到已经死去的乔治时,那士兵小心翼翼地把乔治往旁边挪了挪,还轻轻给他盖上了一毛毯。那是,对是生命的敬畏。

虽然片子中渲染最多的战争,是死亡,是恐惧,但导演真正想告诉我们的是:

希望。活着。回家。还有,爱。

虽然,回家路漫漫,但好在,他们终于回家了。

篇4:敦刻尔克观后感

昨日应好友邀请随机买了两张当下评分还不错的电影票,电影的名字是《敦刻尔克》。众所周知,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后,英、法联军因为在德国战场上的一次军事失误引发了这次历史上最大规模的军事撤退。当然,撤退的地点就在法国与比利时边境的敦刻尔克地区。

事件的起因源于1939年9月1日凌晨,德国军队对波兰发动了闪电般的进攻,至此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同年9月3日,英国和法国出于共同利益的考虑向德国宣战。然而令人奇怪的是,英、法联军躲在自己布置的马奇诺防线后,并没有对波兰国家给予实际的军事支援。在对德国宣战期间,法国曾象征性的发动过一场“萨尔攻势”。当然这场象征性的攻势取得的效果也是可想而知的,战线仅仅向前推进了5英里,法国军队占领了大约20个左右的无人村庄。这种“胜利”对于这场战争的意义几乎为零。与此相反的是德军的进攻可不是游戏,9月7日,德国军队迅速占领华沙,波兰至此彻底沦陷。德国军队对于英、法联军的这种“奇怪的战争”也是大惑不解。希特勒很清楚英、法两国的谴责无疑于作作势而已。这就好比受困的羔羊对着饿狼装腔作势的空吼,最终只会暴露自己的恐惧。该是战争解决的还得靠战争。德国军队的进攻丝毫不受任何影响。英、法联军的不战和假战反而让德军率先占得有利先机。德军在战场上的连胜导致1940年5月10日,德国正式开始进攻西欧。希特勒将大量的军力投入西欧战场,这与英、法联军的消极应战形成了鲜明的对比。据史料记载,当时德军共出动了136个师,3000多辆坦克。希特勒将这些部队分为A、B两个集团军群开始猛烈进攻比利时、荷兰、法国、卢森堡,西欧战场正式拉开了帷幕。当时与德国实力相当的是英、法、比利时、卢森堡及荷兰共同组成的147个师,约300多万军队。然而,由于法国领导层战略决策上的呆板与保守,他们并没有主动进攻和做好防守计划。只是自己沉浸并寄希望于自认为固若金汤的马奇诺防线上,从而实际上对德国宣而不战从不主动出击。法国虽然偶尔在其与德国边境上进行小规模的“小打小闹”(萨尔攻势),然而,却最终并没有发动大规模的有效进攻从而改变战局。

自古以来,战争的取胜在于出其不意和掌握战争的先机。没有人会配合你而乖乖进入你设置的圈套中。法国军队认为德军进攻其必定会进攻马奇诺防线。然而,出人意料的是德军并没有直接攻打马奇诺防线,德军将领海因茨・古德里安在战场的部署上表现出了绝对的聪明和冷静。他率领德国的装甲部队首先攻打比利时、荷兰和卢森堡,并成功的绕过马奇诺防线从色当一带撕开一道口子,成千上万的德军由经此地潮水般的涌入法国腹地。前方紧张的形势让刚刚上任英国首相不久的丘吉尔头疼不已。5月16日,丘吉尔紧急飞往巴黎与当时的法国总理雷诺会晤。然而,根据后来丘吉尔本人的回忆,雷诺已经认定自己输掉了与德国的战争,法国政府更是将大批重要文件烧毁准备撤离。当时的法国可是号称“欧洲第一强国”,雷诺说自己已经输掉了这场战争的话所传达出的讯息可想而知。然而横渡英吉利海峡的英国远征军的命运会将如何谁也难以预料。

丘吉尔最后只能无奈的将自己派出的部队撤回。那么问题来了,加上法国军队共40多万大军如何撤退成了当时最大的难题。德国装甲部队的猛烈进攻,本就在战场失利的法国就像是一个被打穿了的筛子,法国境内已经没有可以撤退的地方了。此时显然只有一条退路可走,那就是40万大军横渡英吉利海峡,退到对岸的英国。这对于英国士兵来说家就在对面,但是却望眼欲穿。

如果世界地理学的好的人都应该知道,当时留给军队撤离的港口只有三个,但是加莱和布伦海峡已经被德军占领,那么敦刻尔克港口就成为了英法联军撤退的唯一选择。5月21日,德军直逼英吉利海峡,从而把近40万英法联军逼在法国北部,40万大军被德军逼到了敦刻尔克港狭长的沙滩地带。宽广的海岸和茫茫大海反而更容易成为德国空军轰炸的目标。更为严重的是时间每过一分钟德军的脚步就离英、法联军更近一步。倘若德军能够派出足够的空中火力对联军进行肆虐般的狂轰滥炸,再加上海岸上的炮火和坦克部队的强势进攻,英、法联军就算个个长了翅膀也插翅难逃。敦刻尔克海港无疑就是他们的葬身之地。英国首相丘吉尔到时候恐怕连三个人都撤退不了,更别说要至少3万人。

然而,历史是没有既定的剧本的。当德军从西、南、东三个方向向敦刻尔克步步紧逼,当时德军最近的坦克离这个港口仅仅10英里。十英里!英法联军三面受敌,背面是海。危险就在眼前,英、法联军战士个个屏住了呼吸并陷入了彻底的绝望中等待即将来临的死亡。然而,奇迹发生了!5月24日,德军的坦克部队接到希特勒亲自下达的停止前进命令。战争突然停止了2天。就这短短的2天却给英、法联军的撤退赢得了相当宝贵的机会。后来,历史学家和军事学家们纷纷对于希特勒这一奇怪的命令进行了各种猜测(详见史料)。然而,不管希特勒当时出于什么理由,这对于英、法联军来说是无比幸运的。祖国就在眼前!没有什么比活着回去更让人幸福的了。5月26日晚,代号“发电机行动”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正式拉开了帷幕。当战士们看到祖国人民自发而来的“无敌舰队”时,他们才真正地看到了活着的希望。电影一开始,成千上万的士兵排了长长的队伍等待撤退时,这样的镜头是多么的接近当时联军的真实处境。诺兰也不愧是大导演,当然在撤退的具体过程中诺兰将更多的镜头给了那些无助的士兵,他要在此影片中探讨人性最真实的东西。所以我们看到德军的战斗机在空中咆哮时,等待救援的士兵和将领都是齐刷刷的抬头仰望天空直到危险逼近。因为你很难分得清楚是敌机还是自己人。直到空中扔下炸弹从身边爆炸时一切都为时已晚。后来英国政府在国内进行全国总动员,凡是拥有船只的人们都要前往敦刻尔克,帮助英国海军一起撤退。

在战争面前没有任何人迟疑,英国民众自发的驾驶着自己的私人船只冒着漫天的炮火出海了,内河船只也都奇迹般地开出了海。据记载,当时共有693艘英国船只和168艘法国船只参与了这场大撤退。英国皇家空军也是出动了自己最宝贵的战机作为空中掩护。影片中出现的喷火战斗机和飓风战斗机都是真实存在的,尽管后来有人质疑英国皇家空军保留了一定的私心,并未倾其所有。然而事实上却是所有出战的飞行员都是用自己的生命在阻截德军战机。当影片中士兵们抱怨该死的空军在哪里时?今天我们回过头来看,英国皇家空军并非没有任何作用。相反,英国皇家空军在撤退期间平均每天出动300架次飞机,有力的阻截了德军的空袭,同时英国皇家空军共击落德军战斗机上百架。(注:此处之所以没有具体数字是因为对于这些数字没有统一的标准,为了不误导读者故而使用概数代替)以当时的情形看,德军拥有近300多架轰炸机和500多架战斗机,即使是皇家空军杰出的防御大师帕克少将自己也承认,不可能对于在大海上撤退的船只和陆地上正在投入战争中的远征官兵的空中掩护做到面面俱到。相反他们在此次撤退的功绩不容抹煞。影片中诺兰也是这样给观众们呈现和传达的。后来时隔四年之后的皇家空军和美国盟友一起创造了又一个历史奇迹。皇家空军在诺曼底上空为陆地提供了强大的空中火力支援,并形成了绝对的保护伞,将德国空军驱逐出天空,为著名的“诺曼底登陆”提供了保障。针对“该死的皇家空军在哪儿?”这样的问题和质疑,英国皇家空军足足用了长达四年的时间来向当时的士兵们重新作答。

把战争的还给战争,这是每一位从敦刻尔克大撤退回到家乡的将领和士兵们最该得到的释怀。把电影的还给电影则是诺兰作为一名享誉世界的大导演应该回报观众和自己的。“敦刻尔克大撤退”对于当时的英国和法国,甚至于每一位从撤退中活下来的士兵而言是恐惧、罪恶、羞辱和创痛。然而,战争终归是战争,没有人包括军人在内理所当然的为哪一场战争负责。诺兰给我们传达的正是如此。在战争这场大熔炉里,人性的本质是最容易暴露的。每一位被炙烤的灵魂都会发出本能的绝望和恐惧。诺兰希望的是我们每一个人都能够释怀,尤其是当时等待救援的士兵和参与到撤退的每一位将领甚至是皇家空军都能够对这段历史不再“耿耿于怀”。好比经历过战争创伤后遗症的一位士兵将乔治打伤后,他又出于对于安全感的极度缺乏,在道森父子驾驶着“月光号”在救援时,他作为战争的受害者却以船已满员为由拒绝搭载另一名战争受害者。我个人认为诺兰将人性最真实的东西呈现给观众,这不是为了让那些曾经在敦刻尔克大逃亡中的士兵感到羞耻,相反他所要传达的是另外一种理念。那就是战争带给人们的毁灭性不仅仅是城市和房屋的摧毁,更多地是将人性的本质进行炙烤。因此,没有任何一个灵魂能够优越于另一个灵魂而做出更加圣明的决定,生存是人的本能。当然,后面影片中的道森父子在创伤后遗症的士兵问及到乔治的情况时,士兵问道“他没事吧?”原来因为打伤乔治而愤怒不已的彼得此时很平静的回答:“没事”。是啊,暴力的引起和治愈从来都是归结于暴力本身。诺兰很聪明地通过道森父子前后的态度转变从而含蓄的表现了当时的普通民众对于战争的态度。既然战争已经无可避免,那么只能将战争的东西还给战争。因此,后来的人们更应该对这段历史释怀,没有一位从敦刻尔克撤退中回来的士兵应该受到谴责。正如影片中的台词所说,回来就好。如果真的有,那就是战争的发动者。这场撤退我们记住的不应该只是羞辱。正如丘吉尔在事后所说:“我们挫败了德国消灭远征军的企图,这次撤退孕育着胜利”。

我们且不说当时丘吉尔是怎样的英勇果敢和雄才大略才将33.8226万人成功撤离。但是,我们可以肯定的是假如德军不停止对其陆地上的猛烈进攻,同时又能够派出足够的空中火力进行猛烈打击的话。丘吉尔的那番撤退孕育着胜利的言论将成为永远的笑话,而不是一个天才级将领的豪情万丈。

总而言之,敦刻尔克大撤退创造了历史上的奇迹!在这次撤退中希特勒自己亲手放走了英、法联军。这或许是德国法西斯注定的失败吧!

篇5:《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本身是个历史名词,且有珠玉在前;好比中国人听《四渡赤水》,结果已经知道,并无悬念。照着史实硬拍,就成科教纪录片了。

诺兰自然也明白。

所以他想了个法子保留悬念,那就是:

本片与其说是战争片,不如说是悬疑片。

我们知道历史上40万英法联军最后成功撤出了33万人,知道这次大撤退某种程度上挽救了欧洲,保留了二战西线的火种,某种程度上拯救了英国与法国。

所以诺兰让我们看个体的主角,让我们担心:大部队是撤了,他们呢?在战争里,个体的命运呢?

很微妙的:本片里没出现希特勒、丘吉尔与戴高乐这些传奇人物。

更有趣的是,基本没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有德国飞机,有德国子弹,以及片尾德国军人影影绰绰的群像,但没有出现一个具体的德国军人。他们更像是潜在的、无形的威胁。

于是电影被极度简化了。无形的敌人正在涌来。海岸上是英法士兵,看着北边的英国。所有人都在讨论一个字,“家”。跨过大海,就能回家。

当然,还隔着大海呢。

于是这部电影,被简化成了,“敌人到来之前,我们要跨海回家。”

于是变成了一个,关于个体的故事。

空军在竭力奋斗。海上的船只冒死营救。海岸上的士兵紧张彷徨。汉斯·季默的音乐响彻始终,用大量的铜号音效带着紧凑的情绪。情绪始终是紧绷的。

情绪的爆点有三个。其一,英国船队出现。其二,“我要为法国人留下”——这句看过的一定有印象。其三,就是结尾。

但大多数时候,情绪是抻着的,是克制的。

而情绪的起伏,支配着本片的进程。英国人在船上出于恐惧朝混进来的人怒吼;落海水手的恐慌;飞行员默默地算油;英国老船主神一般的冷静。

尤其是英国人的疑似内乱,让我想到《黑暗骑士》里炸船威胁的时刻,以及,《集结号》里,争执要不要撤退的时刻——人性在极紧张时,在情绪逐渐崩解时的那种细节,很有趣。

当然,没有类似于小丑、小李那样的经典诺兰角色。但这一部,本来就没强调个性——空中的,岸上的,海上的,这些角色主要强调的是个群体共性,毕竟,浓缩着40万大军的恐惧呢。

有一点,让我想到《地心引力》。

《地心引力》中,宇宙浩渺无边,美丽而残忍;同样,《敦刻尔克》里,德军没有实际登场,大海才是真正的主角。大海被诺兰拍得极为美丽,有一种单调的壮阔,足以体现人类本身的弱小,阻隔着生还的希望,随时吞噬掉生命,就像无情的宇宙似的;但大海又是回家之路——只要船主老爷子,那点大英帝国老贵族范儿在撑着。

这种美丽又残忍的矛盾,哎。

没有典型的英雄形象,也许除了那个“我要为法国人留下来”的长官,那个驾船前来的船主老爷子,以及那个飞行员。长官自绝后路时的担当;船主老爷子从一开始就坚定着,驾着私家小船,像郊游似的,前来战火纷飞的海岸救人,而且抚慰了落水士兵的心灵;飞行员义无反顾地完成任务后,在海岸点起那一簇火焰。

其他大多数角色,都只是芸芸众生。漫长的等候,茫茫的大海,最后被某种执着拯救了——说诺兰没有点什么隐喻,我是不相信的。

漫长克制了一整个电影后,有和平时刻的特写。蓝色调的大海换成暖金色调。然后在不断的穿插镜头中,出现了那段著名的讲话。

我以前看到过许多许多次,但在电影院里,只有这一次,我服气了,我觉得温斯顿·丘吉尔凭这段话,就配得上他的一切赞誉。

说到底,这部电影,就像是为丘吉尔这段配词,专门做的配套解说:

我们将战斗到底。我们将在法国作战,我们将在海上和大洋中作战,我们将具有愈来愈大的信心和愈来愈强的力量在空中作战;我们将不惜任何代价保卫我们的岛屿。

我们将在海滩上作战;我们将在敌人登陆地点作战;我们将在田野和街头作战;我们将在山区作战;我们决不投降。

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在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这段话陈述时,镜头不断转到海滩,转到登陆点,转到岛屿和所有的地点,转到所有牺牲与生还的角色,转到大海。

“我们决不投降……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诺兰这样悬疑着小人物的命运,想讨论的应该不是宏大的战争,而是“战争中,每个个体的情绪与命运”。

他大概想让我们相信:

在铺天盖地的事件以及宏伟如大海之前,渺小个体的恐惧与无助,那是难免的;但某些高贵的勇敢瞬间,某些渺小个体的举措(比如老船主那持续的沉静),可以显得多伟大;到最后,这些牺牲,都会是值得的。

——至少我是这么相信了。

篇6:《敦刻尔克》观后感

《敦刻尔克》讲述了二战初期,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因此英国政府动员船员们营救他们。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所以当船到了海上,船体开始不断的涌进海水。这是必须有人离开,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枪击中,在有可能面对死亡的情况下,无人愿意离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于是一些英国士兵开始强迫法国士兵出船,当其中一个英国士兵为之求情时,他们更是放言说下一个出去的是他。

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些英国士兵的行为是否正确。因为首先我是个局外人,再者,设想我身处那样的环境之下。我不能保证我不像那些英国士兵一样,失去人性的光辉。只剩下无尽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人非圣人,贪婪善良等矛盾品质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我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它的确是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辉,但它也一样能够将人的劣根性体现的一览无余。

战争提起来就令人唏嘘。古时战争不断,硝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无数的诗人忧国忧民。因为总有人想要通过战争夺取资源,实现自己的雄图霸业。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会频频上演。我没有直面过死亡,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当然也不能体会到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战争是不值得呼吁的。

时代在进步,每一次战争带给人们,带给地球的伤害越来越深。因此人们强烈地渴望并期待大同社会的到来。古时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来也是。因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那一天遥遥无期吧。

篇7:《敦刻尔克》观后感

赶着暑期末尾,诺兰最新大片《敦刻尔克》上映了,诺兰迷们都要赶着夜场在IMAX厅等候大片的开映。

可能还有很多人不熟悉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所以在电影院的大海报上列出了诺兰的代表作:《盗梦空间》、《蝙蝠侠:侠影之谜》、《蝙蝠侠:黑暗骑士崛起》、《星际穿越》。每一部都足以在世界电影史上留名,当然也包括这部《敦刻尔克》。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是二战期间欧洲大陆执行的一次战略性撤退。撤退过程中,英国空军与德国空军爆发了激烈的空战,英国动员各种大小船只,将大部分士兵撤离欧洲大陆。这次行动成功挽救了大量人力,并成为四年后反攻的根本。

与大多数战争片不同的是,“胜利”“进攻”不是它的主旋律,它的背景就是“撤退”,而且在30多万人之中原定只能撤走3万人,这对于大多数的士兵而言,他们的任务就是“逃亡”。

三个主题场景中呈现陆地、海上和空中三个角度,在海上救援船对于空中战机的判断,是基于老船长自己的经验;海滩上的士兵似乎也不知道有多少船、多大的船、什么时候会来营救;空中的战机需要面对的最迫切的问题,是燃油还够用多久……如同德军的炮火什么时候到、多猛烈、自己会不会因此丧命,所有这些问题都是没有答案的,而且都是随机的。而且逃得早的未必活命,在多个时刻观众的心跟着画面一起提着,对于下一秒钟即将发生什么完全防不胜防。

如果你不了解历史上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欣赏本片会有困难,更无法体会海滩上战士们的惴惴不安。尽管《敦刻尔克》是战争片,但感受起来它更像一部悬疑片,让你从头至尾置身于朝不保夕的惶恐中。

你看不到敌人、看不到40万的军队、甚至看不到身后的街巷里在发生什么,只知道枪声不断、战火不灭。影片中所有的画面,都是从片中人物的视角出发的。他们看得到的,你也能看到;而他们看不到的,你也只能等待。

而恐惧感往往就来自于看不到的东西。最具代表性的就是那场汤米在船内等待涨潮的戏。观众与他们一样全然不知道外面正在发生什么,只有不知道什么时候会突然射进来的子弹,和止不住灌进来的海水......

怀表的滴答、引擎的轰鸣、心跳的'噗噗声……贯穿《敦刻尔克》的,除了这些音效,还有隆隆炮火声,像“永无止境的音阶”。这大概是对法国敦刻尔克海滩上那40万士兵最准确的心理描写了。无尽的等待,无尽的希望和失望,倏忽而至的险情,生命的脆弱和死亡的无常。最恐怖的,大概是黑洞一般的不可知……

敦刻尔克,一场没有赢家的胜利,40万人,望穿秋水,归国无门。海的对面就是祖国,身后就是上膛的子弹炮火,头顶是危机四伏敌机,无法反抗、绝望、挣扎,只能等待支援。活着,就是战斗的意义,胜利的逃亡,幸存者没有喜悦,罹难者无声无息,战争的冰冷、政局的兜转、求生中撕裂的人性,无论美丑都被吞没在海峡深处,然后逐渐恢复平静。

整部影片没有高潮,却又处处都是高潮。敦刻尔克成功撤退,电影散场,一场提着心看完的电影,逐渐恢复平静,活着真好,很幸福。

篇8:《敦刻尔克》观后感

最近诺兰导演的大作《敦刻尔克》正式登陆了国内各大院线,这部被国产电影保护月压了一个多月的电影终于在中国放映,我就等不及立马去看了。

本来暑假有一个活动,可以抽奖去北京提前观影《敦刻尔克》或是诺兰导演见面会,可惜我运气不好,没被抽中,不过我还是第一时间来看了这部电影。

《敦刻尔克》是描述了历史上的英国、比利时、加拿大和法国的士兵被德军包围于敦刻尔克,英国政府组织海军与平民帮助撤退的敦刻尔克大撤退故事。据悉这是诺兰从小就开始听的故事,所以他对这部电影一定费了许多心血,对整个敦刻尔克大撤退的故事也会有许多独特的见解。

影片采用了非线性叙事,通过三条不同的线描述了敦刻尔克大撤退的一部分。最让我记忆尤深的莫过于这三条线竟不是一个时间线,还能在最后衔接的如此自然。第一条讲述了敦刻尔克海滩的一个星期,几个士兵为了提前撤退不得不采取各种办法,有一个法国士兵甚至为了撤退混了进来,也充分体现出人的本性。第二条线讲述海上的一天,一个船夫响应国家号召去参加救援,在途中遇到受到惊吓的落难英国飞行员,最后经过摩擦成功来到敦刻尔克的故事。第三条线是空中的一个小时,讲述了几个英国飞行员与德军飞行员交战的过程。

整部电影看似分成三线,却在暗中互相推进,不断推出主题。而在影片中并未出现任何一个德军士兵的正脸,也充分体现出了战场的恐怖,德军如幽灵一般的恐怖。这与《血战钢锯岭》还是有几分类似。另外一大特点就是电影中的人物对话特别的少,相较于基本上全程都在对话的《盗梦空间》,本片相比之下可以算是“默片”了。

这部电影还是让我感到了诺兰的才华横溢,也让我对战争有了更深层次的了解。

篇9:《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在我看来,这部片有四大特点,一是它的画面极简,构图以及色彩极其有特色,单看这几个方面,这部片是一场视觉上的盛宴,尤其是对于我这类爱好摄影的人来说,毋庸置疑是个超级大福利。二是从片头到片尾从未停止的BGM。三是演员们的台词少,但依旧能从画面中演员的神态感受所传递出来的氛围。四是不像一般的战争片血腥,更不像《辛德勒的名单》充满着令人无措的绝望。

画面之初就将我带入了硝烟之中,枪声在我耳边不断响起,可并未嗅到浓浓的血腥味,只有一种冷瑟萧条的氛围充斥在我周围。没有士兵说话,因为他们都在逃跑,其后便见到成群结队的士兵,他们也没有说话,我猜他们在想何时才能归家吧。可惜来接他们的船被敌军不断炸毁,无数的士兵丧生于海洋中,但最后无数的小船朝他们驶来,船上站着的是他们的“亲人”,我看到士兵们在欢呼在大笑。男儿有泪不轻弹,但我想他们的内心早已热泪盈眶,热泪也冲刷了他们的辛酸。

从天空俯瞰海平面时的画面是我尤为喜欢的。一望无际的海面,广袤的天空,也使我不禁遥想到了自由。曾想几何时,想要变成一只鸟儿,不受禁锢,享受飞翔,拥抱风,拥抱自由。英国海军军长的行为,也值得人们赞扬,在送走了自己本国的士兵之后,留下来帮助法国的士兵撤退。他清楚他的责任,更清楚盟军二字的含义,大难当头,遭受迫难的群体理应抱成一团抵抗外敌。只有这样,才会赢取胜利的果实。

当然,战争一定会有它的残酷性,这部片战争的残酷性,就体现在人性上。英国士兵们和一个法国士兵躲进了一个船舱里等待涨潮,以至于能够将他们送离海滩,然而他们没有料到,敌军将这艘船当做靶子。所以当船到了海上,船体开始不断的涌进海水。这是必须有人离开,但出船就有可能被枪击中,在有可能面对死亡的情况下,无人愿意离开。毕竟不是所有人都能直面死亡。于是一些英国士兵开始强迫法国士兵出船,当其中一个英国士兵为之求情时,他们更是放言说下一个出去的是他。我没有资格去评判这些英国士兵的行为是否正确。因为首先我是个局外人,再者,设想我身处那样的环境之下。我不能保证我不像那些英国士兵一样,失去人性的光辉。只剩下无尽的恐惧和强烈的求生欲望。人非圣人,贪婪善良等矛盾品质都有可能出现在同一个人身上。我只能说战争是残酷的,它的确是能够体现人性的光辉,但它也一样能够将人的劣根性体现的一览无余。

战争提起来就令人唏嘘。古时战争不断,硝烟四起,百姓民不聊生。无数的诗人忧国忧民。因为总有人想要通过战争夺取资源,实现自己的雄图霸业。所以杜甫的《石壕吏》中的事件才会频频上演。我没有直面过死亡,更没有经历过战争。当然也不能体会到那些经历过战争的人的感受。但我知道战争是残酷的,历史的教训告诉我,战争是不值得呼吁的。时代在进步,每一次战争带给人们,带给地球的伤害越来越深。因此人们强烈地渴望并期待大同社会的到来。古时便是如此,如今也是。我相信未来也是。因为人心中是有深深地念想的。可惜人的欲望是无限的。所以那一天遥遥无期吧。

篇10:《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故事改编自著名的二战军事事件“敦刻尔克大撤退”。二战初期,40万英法盟军被敌军围困于敦刻尔克的海滩之上,面对敌军步步逼近的绝境,形势万分危急。英国政府和海军发动大批船员,动员人民起来营救军队。英国士兵汤米在逃离海滩的过程中相继结识吉布森与亚历克斯,同时民用船主道森先生与儿子彼得、17岁少年乔治也离开英国,去往敦刻尔克拯救士兵。三人陆续搭救了海军、飞行员柯林斯及汤米一行人,而战斗机飞行员法瑞尔则在被敌人双面夹击的艰难情形下顽强战斗。影片的故事从陆、海、空三个角度讲述,在德国军队的包围下,每个人不得不为自己的命运背水一战,才有可能活着回家。

《敦刻尔克》的看点其一是画面,比如开场不久敌机来袭,沙滩上的人四散逃窜,一个士兵举枪射击俯冲的战斗机,这一组动态影像非常有格调,高手的感觉马上出来了,让你非常愿意看下去。其二就是海陆空三线叙事,一般影视文学作品用蒙太奇手法,故事线不同,却是共时的,而此片三线的时间流动速度不同,这种不对称,带来结构上的趣味。

再就是配乐,敦刻尔克负责配乐的也是大神,据网友说,这个片子的bgm是渗入到剧情的,这个确实是,较之传统风格的电影配乐,这种配乐在情绪和心理上更深入,所以更写实,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也不是谁都敢用的。

最后是电影悬疑片的定位。大部分战争片说的是英雄的战争,将军们在大帐中运筹帷幄,士兵们沙场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这样视角的故事已经太多了;而小人物的生存处境,是战争对于普通人展现出的那一面:三个陆军士兵望着大海绝望而无聊的等待;一个斜躺着,目不转睛的看另一个拿刀子扎开罐头,再要过来喝上一口;三个人在沙滩上眼睁睁看一个精神崩了的士兵投海自杀,脸上害怕的表情。一方面,这种场景和当一般人在医院挂号机前排大队,下班后挤在公交车里等到站,在琐碎、无意义上有着本质上的一致,这类体验也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会经历的。另一方面,敦刻尔克当中的小人物身处随时都会丧命的凶险场面,必须时时刻刻紧张警惕,以求生存。把无聊的场景拍得不无聊,需要能力,关注普通人支离破碎不值一提的生活并发现意义,有现实价值。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等待救援转移的普通士兵如同大屏幕外的你我,不具备什么超能力,被卷入战争,渴望能够活着回到家,尽管那场撤退战争的结局早已经知道了,这三个人是不是能全身而退却是未知的,他们的存活几率,受到空军力量的影响,受到民用船只救援的影响,受到当事人在刹那之间选择的影响。

要说影片中表现的人性,其实并不是亮点。从这个片,我感觉诺兰已经过了主要是挖掘深层次人性的阶段,在非常场景中表现人性,他已经做得游刃有余,因此不再浓墨重彩的在人性方面进行渲染放大,这个定位为战争悬疑片的电影,更多体现一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价值判断已经不是重点。有人在采访当中问诺兰所秉持的哲学,诺兰说他的哲学会在所拍的电影中有所体现,确实,对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过影像反映比用语言表达更准确。在表现手法上,全景视角和个体视角之间的转换,不同进行速度的时间线的转换,运用自如,造就了一种立体的观看体验。人是有思维能力的生物,思维过程不是现实的镜面反映,人的头脑中世界的运转方式从来都和现实世界的单向度、同节奏不同,文艺作品能够发掘并满足思维的固有属性所衍生的需要,就会收获成功。在好莱坞早已是教程的快慢镜头结合起来用的技法,其实是这种思路最皮毛的应用,快慢镜头结合表现故事自出现以来收到了巨大的市场回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即便现在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属于新鲜事物,但它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只是个时间问题。

篇11:《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作为一个业余靠电影打发时间的我,看完这部电影,感触颇深,但让我去分析大师诺兰的电影手法之类的这样专业性要求较高的东西,我确实是哑口无言了。

(摘)诺兰用他最富个人色彩的“多线叙事”手法,将海上(一天)、陆地(一周)、空中(一个小时)三个时空串联在一起,并将不同的时间密度压缩在同一长度内交错展现,营造出立体、丰富的空间感。一周,一天和一小时最后无缝对接,并且让高潮在一起迸发,这样的功底让人不得不赞叹。

其实作为一只电影小菜鸟,我虽然可能体会不到导演牛逼的电影表现手法,但影片点滴细节之间,让我也深有感触。

感触一――活着,真好!

好像战争题材的电影都会唤起所有人内心对生命的渴望,但我对于生命之光这个词的理解,好像在敦刻尔克里有了一个更为让我满意的解释和表现:生命之光的照耀,好像就是汤米在沉了的船舱即将窒息而死的时候看到头顶开了的舱门奋不顾身拼着最后一口气一丝执念游了过去;生命之光的闪烁,好像就是坐在被击沉了的船上的海军士兵看到道森抓到救他的绳子;生命之光的明媚,好像就是即将溺死在坠落的机舱内的飞行员听到头顶塑料被敲破的声音…看完敦刻尔克之后我体会到了生命之光的含义――绝望中的一丝希望,一丝生的希望。

感触二――人性本善

我一直相信,人性本善,即使是在战争这样你死我活残酷的现实下,也一定会存在善良的人性。其实全文最为明显的表现莫过于海上这条线索。从始至终,营救海上士兵;返回敦刻尔克途中救大批的落水士兵;甚至当海上士兵无意间杀掉了乔治,船长也会用善意的谎言告诉他,乔治很好不用担心…影片的结尾处也是温暖相随:当成功逃离敦刻尔克返回英国的士兵们正在担心会被百姓们唾弃的时候,站台上响起的掌声,递上的啤酒水果,灿烂的笑容让本是忧心忡忡的士兵们明白了,他们活着归来就是百姓们最引以为傲的事情。

你若问我,影片如何,可能一个好字确实不足以概括全部,毕竟战争的残酷、人性的善恶、生命的可贵等等让我的感情溢于言表。但我真心的由衷的希望,战争这种看似离生活很远的东西,可以只停留在历史,停留在书本里,毕竟当我看到影片中的一个无名小卒,面临的困境竟然是选择一种死法――要么在海底活活的憋死;要么在被石油环绕大火燃烧的海面活活烧死。我的内心会颤抖,甚至于闭上眼睛那个小哥注定死亡的场面还是挥之不去。

篇12:《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二战,欧洲战场,从时空转换上将重要的地名进行排序的话大约是马其诺防线--敦刻尔克--伦敦--列宁格勒--斯大林格勒--诺曼底--柏林,在英美电影史上,除了象征着失败和撤退的敦刻尔克很少被搬上过银屏之外,其他地方展现盟军英勇善战,无畏牺牲的电影已经被无数次地演绎和重现在观众面前,这次美国著名导演克里斯托弗诺兰将这十几天惊心动魄、争分夺秒的战略大转移的故事拍成了一部能与斯皮尔伯格《拯救大兵瑞恩》相提并论的电影,不,从某种意义上说诺兰已经超越了他的前辈斯皮尔伯格,故事情节在三条时间轴线上齐头并进,用一种几乎令人眼花缭乱的剪切手法,将一个看似没有多少闪展腾挪空间的简单故事变得丰满而耐人寻味。

对《敦刻尔克》抱有战争宏达场面,希望能够看到类似于《拯救大兵瑞恩》开场中展现的血腥刺激战争场景的观众估计会大失所望了,诺兰没有俗套地模仿斯皮尔伯格,直接去变现两军交战的火爆场面,而是另辟蹊径。影片中没有枪林弹雨,没有残肢断臂,连敌人德军的影子都没有看到几个,然而,战争的硝烟的刺鼻气息与战争残酷而惨烈的一面一样展现得淋漓尽致。

第一条时间轴是海滩一周。两个丢盔弃甲,枪都不知道丢到哪里去的士兵,从前线捡回一条命后到了敦刻尔克海滩,与无数同样失魂落魄,心急如焚的其他军人一样希望立刻撤离随时可能被德军消灭的狭长海滩一隅。求生是每个人的本能,虽然说作为军人需要攻城拔寨,流血牺牲,视死如归,但是,生存下有时候会比牺牲更加重要,两个从没有经历过战争的年轻人从死人堆里侥幸活了下,所以,他们想方设法要登上军舰,生存、回家,不管采取什么手段。换上英军服装的法国士兵吉布森和遭受炮击后心存恐惧的英国士兵汤姆都不是反面形象,他们只是害怕,他们求生的本能让他们做出或许有点出格的事情。诺兰让战争回归人性的本能,那就是希冀生存,哪怕是一点点希望,求生就是正义,回家就是胜利。

第二条时间轴是游艇一天。作为平民的船长道森,响应祖国的号召,带着自己的儿子和儿子的朋友,驾着自家的游艇“月光石号”横渡英吉利海峡去营救被困在敦刻尔克的同胞。船长的义无反顾,儿子看到敌机时候的害怕与惊慌,年轻水手乔治的兴奋与自豪,让人看到在战争面前一个无所畏惧的民族,一群视死如归的平民,他们把自己的生命置之度外,冒着可能被德军飞机炸沉的危险,去营救另外一群生命,人性的光辉闪耀。当然,更有那个被他们救起神经错乱的士兵墨菲,战争在他心里留下了几乎永远抹不去的创伤,对他说英吉利海峡对面的敦刻尔克就是人间地狱,他只是不想再回到那个地狱,因此还失手将年轻水手乔治推搡倒地而死。但是,最终墨菲被船长的坚毅,飞行员的勇敢以及士兵们的强烈的求生欲治愈了心灵的伤痛。影片最后有一个小小的细节,那就是回到英国的墨菲衣冠整齐地走进报社,第二天船长和儿子就在报纸上看到了颂扬年轻水手乔治的报道,称之为“英雄”。人性的光芒在这里升华了,一条生命换回了另一条生命的重生,不得不佩服诺兰在细节上的处理炉火纯青,天衣无缝!

第三条时间轴是空中一小时。三名英国皇家战斗机飞行员驾驶三架战机升空迎敌,他们是敦刻尔克海滩上心急如焚,等待回家士兵生命的空中“守护神”。大家都知道,现代战争,制空权至关重要,中国抗日战争的悲壮和惨烈的主要原因就是中国在战争刚刚开始没几个月空军就丧失殆尽,后才有了陈纳德的“飞虎队”,太平洋战争全面爆发之后又有了美国人支持的全新空中力量,战争局势才慢慢扭转。一览无遗的海滩,毫无遮拦的大海,没有空军的拼死保护,英法盟军的士兵就是德军战斗机的活靶子,英军的军舰就是德国轰炸机练习投弹的最好道具。三名勇敢的飞行员以其高超的驾驶技术,不怕牺牲的贵族精神,击落了一架又一架敌机,让焦急等待的士兵们看到希望,生命的希望。在明知燃油已经不足的情况下,坚持不返航,依然朝着敦刻尔克的方向飞去,在失去动力之后,影片以浪漫主义的表现手法,超现实主义的夸张意境,不可思议的情节安排,将一名英国飞行员的壮举刻画得入木三分,让观众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螺旋桨不再转动的飞机就像一只折翼的大鸟,虽然不能再拍打翅膀,但是依然展翅翱翔,这个镜头将会成为空战影片的经典。

《敦刻尔克》与《拯救大兵瑞恩》看上去都是英雄主义的赞歌,本质上都体现了对每个平凡生命的尊重,那就是西方社会一向遵循的“救一人就是救世界”的信念而恪尽职守的果敢与单纯。懦弱也好,勇敢也罢,贪婪也好,正义也罢;恐惧也好,坚定也罢。为了逃生,一群英国士兵要将一个法国士兵赶出船舱;将军在送走最后一个英国士兵之后坚毅地敬礼致意后依然留下帮助法国军队撤退;飞行员紧急迫降后非常从容地损毁飞机,然后带着一丝轻蔑的笑意迎接德军的到。《敦刻尔克》在每个细节上处理得都非常精致,短短两个小时不到的影片在三根情节主线的穿插交汇中把观众牢牢地抓住,不敢有一丝松懈。诺兰的成功就是将《敦刻尔克》拍成了具有中国水墨画特质的错落有致与层次分明,着墨不多的画卷上表现出的意境却是气象万千,展现出的内容却是层出不穷,不像他的前辈斯皮尔伯格在表现战争时候浓彩重抹的水彩画,线条分明,色彩浓郁,或许,这就是诺兰风格战争影片的发轫之作吧!

篇13:《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敦刻尔克》的看点其一是画面,比如开场不久敌机来袭,沙滩上的人四散逃窜,一个士兵举枪射击俯冲的战斗机,这一组动态影像非常有格调,高手的感觉马上出来了,让你非常愿意看下去。

其二就是海陆空三线叙事,一般影视文学作品用蒙太奇手法,故事线不同,却是共时的,而此片三线的'时间流动速度不同,这种不对称,带来结构上的趣味。

再就是配乐,敦刻尔克负责配乐的也是大神,据网友说,这个片子的bgm是渗入到剧情的,这个确实是,较之传统风格的电影配乐,这种配乐在情绪和心理上更深入,所以更写实,不是谁都能写出来的,也不是谁都敢用的。 最后是电影悬疑片的定位。大部分战争片说的是英雄的战争,将军们在大帐中运筹帷幄,士兵们沙场冲锋陷阵,英勇无畏,这样视角的故事已经太多了;而小人物的生存处境,是战争对于普通人展现出的那一面:三个陆军士兵望着大海绝望而无聊的等待;一个斜躺着,目不转睛的看另一个拿刀子扎开罐头,再要过来喝上一口;三个人在沙滩上眼睁睁看一个精神崩了的士兵投海自杀,脸上害怕的表情。一方面,这种场景和当一般人在医院挂号机前排大队,下班后挤在公交车里等到站,在琐碎、无意义上有着本质上的一致,这类体验也是现代社会大多数人会经历的。另一方面,敦刻尔克当中的小人物身处随时都会丧命的凶险场面,必须时时刻刻紧张警惕,以求生存。把无聊的场景拍得不无聊,需要能力,关注普通人支离破碎不值一提的生活并发现意义,有现实价值。设身处地的想一想,等待救援转移的普通士兵如同大屏幕外的你我,不具备什么超能力,被卷入战争,渴望能够活着回到家,尽管那场撤退战争的结局早已经知道了,这三个人是不是能全身而退却是未知的,他们的存活几率,受到空军力量的影响,受到民用船只救援的影响,受到当事人在刹那之间选择的影响。

要说影片中表现的人性,其实并不是亮点。从这个片,我感觉诺兰已经过了主要是挖掘深层次人性的阶段,在非常场景中表现人性,他已经做得游刃有余,因此不再浓墨重彩的在人性方面进行渲染放大,这个定位为战争悬疑片的电影,更多体现一种存在主义的世界观,价值判断已经不是重点。有人在采访当中问诺兰所秉持的哲学,诺兰说他的哲学会在所拍的电影中有所体现,确实,对于可意会不可言传的,通过影像反映比用语言表达更准确。在表现手法上,全景视角和个体视角之间的转换,不同进行速度的时间线的转换,运用自如,造就了一种立体的观看体验 。 人是有思维能力的生物,思维过程不是现实的镜面反映,人的头脑中世界的运转方式从来都和现实世界的单向度、同节奏不同,文艺作品能够发掘并满足思维的固有属性所衍生的需要,就会收获成功。在好莱坞早已是教程的快慢镜头结合起来用的技法,其实是这种思路最皮毛的应用,快慢镜头结合表现故事自出现以来收到了巨大的市场回报,非线性的叙事方式即便现在让很多人感到不适,属于新鲜事物,但它被人们接受和喜爱,只是个时间问题。

篇14:《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敦刻尔克》的观后感

新学期第一部电影,期待了好久的评分爆表的《敦刻尔克》。在此之前的暑假里早就看到了关于这部片子的介绍,在整个暑假的国内影院都被笼罩在《战狼2》高涨的爱国主义情怀之下,诺兰的这一神作终于带来了点不一样的东西。

影片还原了1940年法国敦刻尔克港口40万盟军被围困,最终被来自英吉利海峡另一端的英国人民成功营救的历史事件。其实这次撤退在历史上并不光彩,盟军自大地以为法国的马奇诺防线固若金汤,而法比边界的阿登高地山路崎岖难行,德军无法攻进来。万万没想到德军一百多个师正是从阿登高地一路攻来,绕过马奇诺防线,打了个盟军措手不及,节节败退。最终40万人被逼到了敦刻尔克港口,等待救援。德军一面从陆上包围敦刻尔克,一面派轰炸机对海滩上的救援船和士兵进行轰炸,情况十分危急。此时英国发动了平民,业余的水手,渔民等贡献出自家的船只前往敦刻尔克进行救援。最终这项名为“发电机计划”的行动成功撤回33万余名盟军士兵,远远超过丘吉尔首相预期的3万人,为日后的反攻德国保留了火种。

影片分为3条线来讲述,分别是空中的战斗机,海上老渔夫的救援船,和海岸上等待救援的部队。因为三条故事线持续时间不同,分别为海岸上一周,救援船上一天,和战斗机上一小时。所以讲述的速度和方式也不同,但三条线始终互相关联密不可分,最终揉合为一体。可能这就是诺兰在时间上施展的魔法,任何人都在与时间赛跑。

纵观整个影片,德军始终没有出现,但是整部影片都始终让人处于一种十分紧张的状态中,虽然没有看到德军,但是通过撒下的传单,击穿船体的.子弹,夜里突袭的鱼雷等等能够明显地感觉到德军一步一步地逼近,时间所剩无几。这也是诺兰的过人之处,并不直白地告诉你,而是让你明显地置身其中。

从整体来看,敦刻尔克大撤退成功使33万的兵力得到了保留,但是到了每个个体而言,回到家,还是葬身海底,都只有一种可能。所以对与每个个体,这是一次巨大的劫难,当死亡就在面前时,是谁都不能做到泰然处之,是谁都会想尽一切办法回到海对面的家。这是人的本性。本片中的两个主要人物,老船主和飞行员,尽职尽责地完成自己的任务,为这次行动贡献了自己的力量。老船主驾船救起一名名落水士兵,飞行员一次次击落敌军轰炸机,直至燃油耗尽。他们只是这次行动中微小的两束力量,但正是这一束束力量凝聚在一起,才能完成这次伟大的壮举。

影片最后回到家的士兵念着丘吉尔的演讲词:...我们决不投降,即使这个岛屿或它的大部分被征服并陷入饥饿之中,这是我一分钟也没有相信过的,我们在海外的帝国臣民仍要英国舰队的武装保护之下,继续战斗,直到新世界在上帝认为适当的时候用它全部的力量和能力,来拯救和解放这个旧世界。” 任何时候都不放弃,想尽一切办法活下来,因为活下来,未来就有无数种可能。

篇15:观有感

观<<老虎拜师>>有感

湖北省枣阳市 第一实验小学三六班 徐同欣    昨天下午,我在作文班观看了一部<<老虎拜师>>的动画片,它使我明白深刻的道理,

一天,一只还不到一岁的小老虎在小河边走来走去,它为什么这么急呢?原来,它正为生计而发愁呢!这时,旁边走来一位猫咪阿姨,猫咪阿姨见小老虎愁眉不展地,便上前问道:“小老虎,你怎么了,这样不高兴?”小虎说:我什么都不会,父母都死去了,我不会捕食,再这样下去,我会死掉的!猫咪阿姨,您能帮帮我吗?求求您了!“猫咪阿姨见小老虎这么可怜,就说:好吧!我来教你,

篇16: 观有感

这些时日一直追赶着看《北爱》,不知是不是身在这个祖国的心脏,还是有些画面与现实的生活截然相同,我开始有了很深的感慨。

作为同样是生活在心脏的北漂一族,我也曾经深度的迷茫过,追赶过,甚至想过在那五彩斑斓的弥红灯下,我也要稳稳的站在这个地界上昂首阔步,把这里所有的繁华收纳在我的口袋。为了这,我上过当,受过骗,也吃过苦头。为了这,我喝过酒,哭过,也笑过。本以为,这样我就可以迅速的成长,我可以把自己脚下的地基打得更扎实一些,但是每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那份空虚、孤独、无助的漂泊感油然而生。我们都在使劲追赶着这个城市,使劲往自己的口袋中塞钱,但是,我们真的忘记了,就为了这所谓的物质优越感,就为了这金钱的充裕,我们变得不是以前的我们。小时候,我们在院里跳皮筋,踢毽子,打仔儿,单纯的不能再单纯,那个时候的朋友没有利用,没有虚假,吵完嘴以后还是勾肩搭背。很多时候,当你走过来一圈再回头看,你发现,朋友这个词已经不再是那样单纯和美好,有的`只是相互的利用或者是背叛。物欲充斥的时代,很多人都在呐喊,我们为什么这么倒霉的赶上了这个时代,房子、车子、权利、金钱,在人与人之间变得炽热。没有房子,我们没有安全感。没有车子,我们没有面子。没有权利,我们得不到尊重。当然,没有金钱,上述的一切一切都不可能去拥有。但是,我们真的忘记了,在你身边对你不离不弃,对你关爱有佳的那些人,家人、朋友、还有爱人。记得有位好友曾经和我说过,能用钱来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以前,对这句话我深信不疑,有钱能使鬼推磨,可是当你有了钱,得到了那些你想要的,可是你失去的这些永远是回不来的,就像小猛,他以为他可以用金钱换来一切美好的生活,但是他失去了他朋友,他的爱人,甚至为了得到金钱去不惜一切代价;最后他剩下了什么,他还是一无所有。很多人都在抱怨,我为什么米有一个好爸爸,我们为什么不是富二代、官2代,就是这样,我们会觉得我们身价要比那些人低好多。其实我们错了,不是我们身价低,是我们自己把自己看低了,我们都是站在同一个起跑线上的,我们都是从妈妈肚子里生出来不带着任何一件贵重物品,死的时候,我们不能带走一分钱。曾经看过一篇文章,在人死的一刹那之间,你的生前经历的事情就像放电影一样,一幕幕的出现在眼前,那些个遗憾,那些个失去,会不会让你后悔。

生活,生下来,活下去,这个活就是个一个人的一生。我不去抨击我们伟大祖国的这个时代或许变得像一堆浮躁的泡沫,我只是想我们都能静下心来好好的想一想。恋爱,就认认真真的去恋爱,如果你是为了车子、房子为爱情加上筹码,那我不知道这样的爱情会不会再未来以后有一个结算清单。交朋友,就认认真真交朋友,没有谁去利用谁,没有什么买卖不成仁义在,多一份宽容,多一份理解,不要等到你或许功成名就的时候,不会再有人陪你欢笑或流泪了。人们常说,人是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高级动物,但是现在看来,有时候人的行为还不如一只普通动物,不知道这是我们人类的进步还是退化,总之,可以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这是我们最终诉求的结果。可是,这样你会高兴吗?你真的高兴吗?

我突然很感谢我的大脸猫,我们现在的生活很简单,我们在北京没有车,没有房,也没有存款。

我们每天会早起挤公交,挤在一起的时候会拥抱;

我们会坐地铁,坐双人的座,一起听歌

我们会吃想吃的东西,想去哪里玩就计划去哪里玩。

我们偶尔也会小资一下,吃个烛光晚餐......

最关键的是,我们彼此深深能听得懂对方,所以我现在很满足,我真的很满足。

我们付出着劳动,领取着劳动成果。我们不羡慕别人,更不去嫉妒别人。

或许如果没有遇见大脸猫,我似乎还在一个园地里转着打圈圈,做着那些伤害自己的事,过着让自己不快乐的日子。

珍惜,这是上天赐予的。

生活,知足常乐。物欲充斥的时代,我们的生活依然很快乐。

当世界年纪还小的时候教案

《参与成长》观后感

读魔法师的帽子有感600字

《坚强意志是成功的保证》教案

信心是成功的保证散文

参观小营巷纪念馆有感

淮海战役纪念馆参观有感

天下奇观的作文

读《三十六计》有感小学作文200字

读三十六计有感

观《敦刻尔克》有感
《观《敦刻尔克》有感.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观《敦刻尔克》有感(锦集16篇)】相关文章:

奋斗青春无问西东作文800字2023-10-24

案例分析报告2023-01-07

缝纫机-900字作文2023-08-04

血战钢锯岭观后感影评650字2023-02-27

读《鲁滨逊漂流记》有感作文1000字2022-12-09

关于儿童神话故事2024-05-07

小学生读后感的作文450字2023-03-18

决战中途岛电影观后感影评心得精选2022-10-26

巴金散文2023-07-11

山谷中的谜底读后感2023-12-14

点击下载本文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