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研究性论文范文(整理17篇)由网友“爱凑热闹”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大学研究性论文范文,仅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大家喜欢,并能积极分享!
篇1:论文《研究性教学》
论文《研究性教学》
“ 摘 要: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新一轮课程改革中的重要内容,但研究性学习课程没有赖以存在的具体学科领域,它的实施必须以学科教学为基础。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研究性的教”,研究性学习才能实现其功能目标。本文阐述了基于研究性学习理念的“研究性教学”的构建意义,提出了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本要素。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研究性教学;小课题研究
作为新一轮的课程改革的重点之一,研究性学习是以一门“独立的课程”而存在的。很多学校独立开设了这门课程。然而,研究性学习课程并没有存在的具体学科领域,我们很难设想:课堂教学仍停留于以知识为中心、传授为主导,而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能有充分发挥。从某种意义而言,研究性学习是学科教学发展的需要。所以,如果没有课堂教学的同步改革,作为实施以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的素质教育的切入点和突破口,研究性学习的目的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二者和谐互补,交相辉映,研究性学习的功能才能得到真正的发挥,这也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根本目的所在。因此,如何将研究性学习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使课堂教学改革与研究性学习相互促进?这当是迫切需要探讨的问题。本文就此结合历史学科谈些粗浅看法。
一、实施以研究性学习理念为指导的“研究性教学”
研究性学习是创设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让学生通过自主的探索、发现和体验,学会对大量信息的收集、分析和判断,从而培养积极探索未知世界的科学态度、科学精神,进而增进思考能力和创造能力。相对于传统的有意义的接受学习,研究性学习本质上是一种学习方式的革命,更多的强调探究,而不是接受。但是,正如美国《科学课程标准》所阐述:“科学探究是一种让学生理解科学知识的重要学习方式,但不是唯一的方式。教学中要求运用各种教学方式与策略,让学生把从探究中获得的知识与从其他方式获得的知识联系起来,奠定可广泛迁移的科学知识基础。”研究性学习在目前作为一门课程而独立存在时,如果偏离课堂教学过程,包含的仅仅是课题研究类、项目设计类,一味地讲究活动的形式,那么,无论选择了多少课题,调查报告写了多少,出了多少科技制作,都将偏离了研究性学习的宗旨,多多少少走回了杜威倡导的实用性教育的弯路。再者,学生的探究能力并不是与生俱有的,而是培养训练出来的。没有科学探究方法指导的课题研究,往往容易成为“瞎子摸象”,甚至是无效的。而科学观念方法的建立和掌握是一个潜移默化的过程,需要在平时课堂教学中反复体会。所以笔者认为:只有将研究性学习理念渗透于学科教学中,以课堂教学为主渠道,实施“研究性的教”,“研究性的学”才能实现其功能目标。所谓“研究性教学”就是以小课题研究或项目的设计为教学的切入点,创设一种类似研究的情境或途径,把方法的获得、能力的提高融入到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将学生下意识运用到的科学方法和良好的思维脉络展露出来,教师的引导以及合理的归纳与总结,将支离琐碎的知识和隐含的学科方法有机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研究性学习的课题研究和项目的设计中有更多的创造机会,让学生在创造中感受成功的体验,在成功中感受到学习的乐趣。研究性教学立足于教材,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是为达到某种结果而精心设计的课堂教学,它不是对学生提出的所有问题都研究,向外扩展与发散也不是无限制的,更不是随机性地确定研究对象,也不是将所有的课堂活动都搞成“研究”。它以教材中蕴含的科学方法和学科思想为核心,注重学生在知识获取过程中的情感体验,从而激发思维的灵活性和创造性,为主动探究培养良好的意志品质奠定基础。
二、“研究性教学”以问题情景为先导
传统的教学方式是通过历史知识的讲解和剖析,来构建历史知识结构网络,通过理解、应用达到能力的提高,从而实现世界观的形成和创新意识的形成、实践能力的培养。而以研究性学习为理念的研究性教学,则把问题的呈现放在前面,以解决问题———“研究性小课题”为教学的导入点。这不仅是教学顺序的颠倒,而是教学观念和教学目标的更新。将学习置于研究性小课题情境中不仅是激发学生求知欲和创造冲动的前提,而且是学生吸收知识、锻炼思维能力的前提,问题应存在于整个教学过程中,应使教学活动自始至终围绕着问题的探究和解决展开。一个好的研究课题能够随着问题解决的进行自然地给学生提供反馈,让他们能很好地对知识、推理和学习策略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来掌握概念、原理和策略,可以促进知识的提取,可以促进学习策略在新问题中的迁移。
如:“工业革命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这一课题,老师首先介绍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史学研究动态,然后提问学生:目前史学界关于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的影响的一些研究动态,对你们有怎样的启示?你是怎样认识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影响的呢?请每位同学撰写一篇历史小论文,论文可以从宏观的角度出发,从总体上考察工业革命对人类社会发展正面或负面影响,也可以从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社会生活等小角度出发来探讨这一问题,还可以自己选择角度来探讨这一问题,要求持之有据,言之有理。要求学生在课后查阅的历史资料来源要广,并能从中筛选出为自己服务的有效信息;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冲破传统思维,对有关问题进行独立分析。通过问题的呈现,激发学生解决问题的兴趣,通过实际问题的解决,训练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这个过程是以“研究性学习”为指导思想的教学观念的转变,它强调的是“在运用中掌握”,在“掌握中运用”。以学生学习兴趣的激发,深层次的情感体验为落脚点,促进后天发展的可持续性。
三、“研究性教学”以小组合作讨论为主要活动形式
小组合作解决问题是研究性学习的一个重要特征。合作的意识和能力,是现代人所必备的基本素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在研究性教学中,这种合作的意义在于:首先,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可以激活学生先前的知识储备,在原有知识背景与当前问题之间生成更多的联系;其次,讨论可以使学生的思维过程外显化,学生会经常感受到观点的冲突,从而可以更好地进行反思和评判;最重要的是给学生创造了一个人人都积极探索、主动参与、独立创新的优良环境。只要研究性小课题本身具有较为丰富的内涵,就能使所有的学生都有参与探索的机会,而且需要对问题生成多层次的理解,而后再将各个方面的见解集合起来,这实际上是共同建构知识的`过程。每个成员都在贡献思想,而不只是借用思想。德国教育学家第斯多惠曾说:“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呼唤。”在研究性教学中,教师的职责应是越来越少地传授知识,越来越多地激励思考,他将越来越成为一位顾问,一位交换意见的参加者,一位帮助发现矛盾而不是拿出真理的人。当研究性小课题问题情景激发起共同的学习目标时,教师的作用则在于:参照目标,更好地监察小组的进步情况,及时纠偏,或提醒学生看是否需要调整目标,如“你能不能再补充一下”、“你能再换个角度分析一下吗?”;让学生解释为什么他认为这种方法是好的,或者在解决问题时为什么会需要某方面的信息,等等。在开始,教师可能会更多地引导,随着讨论的深入,学生能更多地理解他们的学习要点,教师就可以慢慢地“隐退”,真正实现由“学会”到“会学”的转变。
四、“研究性教学”以思维过程的展示为重点德国教育学家戈·海纳特曾说:“向学生预示结果或解决方法都会阻碍学生努力研究,因此,应该对结果和调整迟下定论。对学生的错误不应看得过重。教师须明白,所有有活力的思想都有一个缓慢发展的过程。”这就要求我们实施研究性教学活动中,重视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立足于教材,识别出各种能力依赖的载体,同时也揭示出思维方法的顺承性与阶段性,使历史过程不只是单纯的强调历史知识的积累,而应是当时社会活生生的现实展示。在研究性教学中,历史上的著名人物的事迹、思想家们的思想火花、英雄人物的事迹等等都是学生开展研究性学习的良好营养。在研究性教学的课堂中,如何打破思维定势,鼓励学生标新立异,自成一家之言,有意识地提高批判能力与思辩能力,在研习的广阔天地中逐步锻炼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像力。这应当是研究性学习课堂和研究性活动过程中重点思考的问题。以“中国四大发明在欧洲社会进程中的作用”这个专题为例,对四大发明中“火药”进行多角度的思考:第一,在古代社会,中国人发明了火药,显示了中国人民的聪明才智。第二,在近代社会,火药传到西方导致火器广泛使用,扩大了对生铁、铜和钢的需要,促进了西欧冶金业的发展,推进了西欧社会的进步。而中国人用火药制造烟花爆竹,对中国社会发展没起多大的推动作用,这是落后的中国社会状况决定的。这使我们认识到中国社会的落后,认识到先进的科学技术只有在一定的社会环境中才能发挥巨大的作用。第三,从另外一个角度讲,中国人用火药制造烟花爆竹,极大地丰富了人们的生活,说明中国人民热爱生活,向往美好。而西方资产阶级则用火药制造武器,反映了西方资产阶级掠夺的本质。这又使我们认识到,先进的科学技术一定要掌握在善良的人们手中,否则,将会给人类带来痛苦,甚至灾难。辩证地看,火药的发明通过传播和使用,大大地促进了人类文明的进步。
五、“研究性教学”要重视对研究结果的反思
概括开放性是研究性学习的重要特征,而研究性教学则是立足于教材,具有明确的研究目标。所以,在研究性教学过程的结尾,为了提炼所学到的知识、能力,需要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对自己以及他人的问题解决的思维过程作出反思。反思概括的意义在于:其一,内化新知识,加工与整合新旧知识,达成同化或顺应,形成更协调一致的理解;其二,加深理解研究过程中的思维方法和学习策略,这对知识的迁移来说是至关重要的;其三,科学的反思往往能使新的问题成为教学的归宿,即在初步解决问题的基础上引发新的问题,这些新问题出现的意义不仅在于它能使教学延伸到课外,而且还在于它能最终把学生引上创新之路。如在“工业革命对人类发展的影响”这一课题,要求学生表明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学会从不同的角度思考问题,进行多向性思维;引导学生从不同的标准中选择一个或几个作为自己立论的理论基础,从理论上阐发自己的观点,进行独立自主的思维;引导学生例举大量史料作为论据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进行发散性思维;在论证过程中,引导学生学会批判性思维。“学会学习”是研究性学习改革的重要思路之一,而研究性教学则是这一思路的突出反映。
当然,研究性学习的开展毕竟是教育改革的一项创举,如何调整和适应学科教学与研究性学习的关系,这还有待进一步探索和尝试。另外,如何通过研究性教学达到更有效的知识建构?如何协调研究性教学中的“小课题研究”与课程内容之间的关系?如何在有限的时间内更有效地完成学习任务?等等,这些都有待做深入研究。愿本文所述能有同行共鸣。
篇2: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 要:探究性学习的模式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用自主探索和合作探究的方式去主动的解决问题、学习知识、应用知识并最终解决实际问题的科学学习方式。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实现,离不开教师对教学观念的转变和教学方式,其重点在于引导学生更科学的学习。高中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可以培育学生自主探索物理规律的能力。笔者着眼于目前高中教学中的实际问题,提出了在高中物理教学中实行“探究性学习”模式的策略和看法。
关键词:探究性学习;高中物理学;应用
物理学的重要内容便是研究自然现象中的物理规律,对于高中物理教学来说,一方面要求学生掌握物理学中的现成的学术成果,另一方面也应熟悉对自然规律的发现和认识的探索过程。因此,探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十分适合物理课程的教学。在物理教学课堂中实行探究式学习模式在提升高中生科学素质的同时,也有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自主探索能力,从而满足我国现代化发展对物理人才的需求。
一、高中物理教学中探究性学习的应用原则
(一) 明确探究性学习的基本问题
探究性学习模式的应用,要求教师明确教学系统设计中的几个基本问题。1. 为什么采用探究性学习的模式;2. 探究性学习的核心内容是什么;3. 怎么有效的实施探究性学习模式 4. 如何创设相关的教学情境 5. 有什么教学资源来完成探究性学习6. 探究性学习的成果如何,如何评价教学成果。
(二) 结合日常生活
在物理教学实践中,教师应选择贴近学生现实生活的问题。从而鼓励学生在生活中发现有价值的物理问题,目前高中生已经具备了进行科学性较低的自主探究的能力,其知识水平比较有限。因此教师应善于从生活中整理出问题,采用符合书本内容和学生学习基础的教学素材,从而以生活为切入点展开课堂中的探究性学习。对于情景和问题的创设,要注意对现实生活内容的深刻挖掘。
(三) 注重对探究过程的指导
如果教师想提升探究性学习的质量,就必须合理的引导和组织学生主动积极的加入到探究的过程中,探究适合自己的学习思路。同时,教师在课堂中应适时的评价学生的探究过程和成果。在物理教学中,应有意识的在构建物理知识架构的基础上拓展出丰富的课堂内容,从而给予学生有效的探究学习方式。
对于学生来说,应主动参与到探究学习的整个环节中去,在教师的指导下细心感受探究式学习的过程及思维方式,通过亲身体验和经验记录来提升自身探究能力。
(四) 师生之间民主平等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充分尊重学生的意见和想法,适当的鼓励学生参与到探究中,积极听取学生的建议,对有困难的学生给予适当的关注。
同时,学生应在小组探究学习中积极的交流沟通探究意见,取长补短,优化当前的探究思路。充分体现自身在课堂中的主体作用。教师应指导学生自主选择小组合作成员,并且学会自主分配探究任务,在整个探究学习的过程中做到民主平等,互相尊重,善于反思。
(五) 提升研究兴趣
兴趣是探究性学习的必要条件,学生在兴趣的引导下,可以依据自己的喜好,对身边的事物进行深入的观察、思考,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探究性学习的根本就是将兴趣应用到研究。面对探究中的难题,兴趣是有效的解决办法。在校上课期间,学生在兴趣的支持下能够不断克服探究学习中的难题,在校外,学生在兴趣的支持下也能够更好的工作和继续学习。兴趣可以有效的激发学生的探索精神,并把这种钻研精神应用到生活实际中去。探究性学习可以全面提升学生的自身素养,从而符合新时代社会的人才的更高要求[1]。
二、高中物理课堂中探究性教学的应用策略
教学策略指的是教师为了达成课前的教学目标,充分的优化教学过程,提升整体教学效果的教学计策和方法。教学策略是为了达成预期教学目标而设计的。所以,不论是何种教学模式和教学内容都需要有自己的策略。探究性教学的特点是教学过程当中的突发状况和问题比较多,因此在教授中应用探究性教学方法时应注意把握具体的操作过程,讲究教学的策略性,如果在物理探究性教学中忽视了策略的运用,则会影响教学的实际效果,学生的探究没有遵循科学的方法,会逐渐失去学习兴趣。
(一) 涉及情境式提问
物理学科的主要内容是对物理现象的探究,学生通过观察物理现象,来发现和理解物理现象的特征和原理,这整个过程不是仅仅靠传统的教学所能实现的。因此,物理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可以创设一些贴近课堂主题的情境问题来将学生带入到课堂的探索当中。对于问题的创设教师应层层深入,由浅入深,在问答的过程中逐渐引入新的内容。设置问题式情境时,教师要注意选择能够创造神秘感而且可以吸引学生主动去探索的问题。对于问题的难度,不能超越学生的理解能力,也不能过于简单,学生一步一步探索最后才能摘到苹果。
情境问题可以很好的帮助学生提升对教材知识的掌握,弄清楚知识的来龙去脉,从而实现物理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比如,教师在讲解《超重和失重》这节课程的时候,可以根据教材的内容进行相关的情景联想。在课堂中教师可以播放我国航天员在太空中的生活状态,学生会发现航天员在飞行器中始终是漂浮的状态,这正是在这节课中要讲解的物理现象。学生在观察航天员的生活视频时,会被航天员的生活所吸引,会有意识的去思考为什么航天员是漂浮的状态,深刻的思考其中的物理原理,这就是实现的情境问题创设的目的[2]。
(二) 巧妙联系生活实际
教师在创设物理问题情境的时候,应注意问题和生活实际的结合。所设计的问题力求和学生的生活息息相关,这就会在很大程度上提升学生的回答问题积极性,学生会提出更多大胆的质疑,师生间就会有更多的互动。这种联系生活实际的教学理念既可以使教师发挥其智慧和创造力,同时也充分调动了学生参加物理课堂探究的热情,学生从被动接受转为了主动探索,为课堂教学增添了活力。比如,在讲解电流时,可以把电流形象的比作水流,这种将教材内容形象化、具象化的方法,使得学生可以在生活中建立物理知识体系,明白物理知识和生活是实际的关系。物理原本就是源于生活的,因此,只有把情境的创设和实际生活有机结合起来,才能激发学生对抽象物理概念的兴趣。
(三) 适度探究,把握课堂时间
探究性教学和灌输式的教学相比,具有许多优点。不仅为学生提供了展现自己和发挥创造力的平台,而且培养了学生的物理科学素质,提升了自信心,有效的活跃了沉闷的物理课堂气氛。但是,许多物理教师会发现,探究性教学是很浪费时间的,无论选择何种探究形式和探究内容,只要让学生自主的去完成课堂任务,就会拖延正常的教学进度,因此许多采用探究性教学的教师常常无法正常完成教学任务,长期以来,就放弃了对探究性教学的实际运用。
对于这种现象,教师的问题主要是没有明确教学内容的重点所在,一节物理课中,并不是所有的教材内容都适合用探究性教学的方式去进行探究,这并不能说明探究性教学是不具备普遍适用性的。事实上,任何一节物理课程,都存在适合师生共同参与探究的内容,比如,在复习物理知识的时候,也可以应用探究式学习的形式。将整个复习过程分为自我回顾课程内容、寻找课程重点、自我表述规律和方程的三个部分。探究性学习的过程并不追求“一谈到底”,而是力求“节节有探,适度探究,合理选择”。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应把探究的学习形式融入到每节课中去,选择合理的探究点,在探究性教学发展并不完善的现状下,是最为符合实际的教学方式[3]。
(四) 坚持探究式学习模式
探究性教学是一种崭新的教学策略,教师普遍不具备大量的实际应用经验。而且探究性教学的实现是需要大量硬件设施来支持,对于物理规律的验证,如果少了实验器材的支持,一切探究都是空谈。
因此,对于硬件设施不完善的学校来说,探究性教学的实现具备一定的难度。另一方面,探究性教学的实施需要学生的积极配合,这种互相的配合并不是几天就能快速养成的。而且,探究性教学模式对教师的物理科学素养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师不仅需要和学生长期磨合,还必须提升自身的理论和专业知识水平。教师通过对探究性教学的长期坚持,用丰富的理论知识武装自己,用广阔的知识面丰富课堂内容[4]。
三、结论
探究式学习的模式是符合我国时代发展的新需求的,有益于学生创造力和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探究式学习的过程中,教师应善于选择合适的话题,来发挥探究性学习的优越性。探究性学习也有其缺陷,在发展学生探究知识能力的同时,也影响了学生科学系统认识体系的建立。另外,物理教学中的探究性学习对学校的硬件设施有着较高的要求,教学的实施需要大量的物理实验设备和仪器,这对物理教师的课前准备提出了很大的要求。虽然探究性教学具有较大的实施难度,但是其作为一种先进的教学手段是值得教育工作者去努力探究的。
参考文献
[1] 贾楠 . 构建主义学习理论 [J]. 理论导刊,(1):41-43.
[2] 曹培涛 . 关于终身学习的理论探索 [J]. 陕西师范大学继续教育学报,(6):47-48.
[3] 任秋华 . 解读学生的探究潜能 [J]. 实验教学与仪器,(2):12-12.
[4] 罗兴凯.实施科学探究性学习的策略[J].新课程学习,2015(2):66-68.
[5] 裴勇,孙玉娣 . 职业教育专业教学资源库资源建设研究 [J]. 软件,2015,36(11):23-26.
[6] 范华 . 社区教育平台运营策略研究 [J]. 软件,2016,37(4):46-50.
[7] 郑广成 , 许戈 . 高职院校智慧教室现代职业教育功能的探索 [J].软件,2016,37(5):25-27.
[8] 冯璐妹,赵建宁 . 云计算框架下教育考试信息系统规划与设计[J]. 软件 ,2013,34(5):125-127.
篇3: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 要〕 为探索在非音乐专业人才中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 ,本研究以初等教育专业学生为例 ,设计了实验班、对照班进行前后测,对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态度、音乐成绩、学习方式自我评价的调查和音乐能力测量作了详细的数据统计。 通过实验探究对比,验证该模式有利于使学生对音乐发生兴趣、提高上课积极性、提高授课效能,同时培养学生学习音乐的多种能力、合作交流能力、创新实践能力。
〔关键词〕 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
为探索如何更好地在非音乐专业———初等教育专业学生的音乐教育中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使研究性学习方式能在音乐教育活动中实施,并走向系统化和科学化,本研究根据研究性学习理论,结合音乐专业特点,建构综合概括的音乐研究性学习模式进行教学实验,旨在改进学生的学习方式,提高音乐课堂教学质量。
一、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实验研究
(一)实验目的
近几年来,师范院校在学前教育专业的发展上,比较注重音乐专业的教育,而初等教育专业的音乐教育相对被弱化,非音乐专业学生对于音乐学习的态度是比较消极的,音乐水平较低。 基于这种现状,为了更好地帮助非音乐专业的初等教育专业学生克服这种消极心理,使其能积极主动地学习音乐,在研究性学习教学理念的指导下,笔者的研究团队采用音乐研究性学习模式,在音乐学习活动中营造民主、和谐、愉悦的音乐学习环境,并创设丰富多彩的音乐情境,让学生聆听、感受、体验音乐,以提高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培养合作交流与创新实践能力。
(二)实验的理论依据
本研究以教育心理学理论为基础,通过对研究性学习理论的学习探究,结合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理论,建构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进行实验探究。
(三)实验设计思路
本研究首先以初等教育专业的学生对音乐学习的消极态度为切入点,通过文献研究与理论学习,以省立项课题活动为研究基础,探索建构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再经过教学实验研究,从中观察分析该模式对音乐学习的影响及学生学习方式、学习效能、音乐能力的变化情况,并适时地进行调整、补充和完善。
基于这样的研究思路,课题研究采用实验研究法,以 级初等教育专业三年级的两个班为实验对象,随机确立实验班(11 级 2 班 44 人,其中男生 1 人)和对照班(11 级 1 班 48 人,全部女生)。 在为期一年的实验研究中,实验班按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进行音乐学习,对照班按常规方法进行音乐学习。 课题组必须对两个班学生的音乐成绩、 音乐学习的兴趣与态度、 学习方式自我评价和音乐能力实施前测、后测,并进行详细的数据统计与比较分析。
(四)实验过程
课题组根据实验研究思路制定实验研究方案,采用行动研究法进行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实验研究。在准备阶段中,课题组在专家的指导下,提出课题整体构想,明确实验研究的目的,大量搜集研究性学习的相关资料,认真学习教育教学理论、音乐专业理论、音乐教学理论。
在实践探究阶段中,课题组成员依次开展了下列工作:1.给实验班和对照班进行前测;2.开展研讨课并将相关的教学资料写成教学叙事;3.组织交流讨论、阶段总结、分析存在问题的原因,调整实施方案;4.开展与课题相关的音乐活动;5.进行后测与数据统计,再次对学生的学习能力进行评估;6.收集整理教学案例和教案,撰写有关教学论文。
在总结阶段时,课题组分工收集整理资料,交流实验研究的经验。 然后组织研究成果汇报,撰写课题研究报告、课题论文,并邀请专家对课题研究进行鉴定。
在第二学期后续阶段里,继续以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进行教学实验研究,以进一步剖析该模式与高校非音乐专业学生教育之间的关联,并验证其有效性。
(五)实验结果分析
本课题研究采用对比分析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 从两个班在音乐兴趣、态度方面的调查结果(表 1)来看,喜欢音乐的占 75%左右,而不喜欢音乐的只是个别同学,这是符合现代学生的爱好取向的;从表 1前后测的数据分析,实验班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实践探究下,兴趣得到强烈的激发,态度也得到较明显的改变。 显然,该模式对实验班学生在音乐学习兴趣、态度方面造成了不同程度的影响。
表 1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习音乐的兴趣、态度对比情况表
音乐能力包括音乐感知、音乐记忆、音乐想象、情感反应和音乐表现力。 在音乐能力方面的比较,课题组采用了着名音乐教育家曹理教授所着《音乐学习与教学心理》一书中的音乐能力测试手段来进行前后测。 表 2 的数据表明,一般情况下,学生的音乐能力是差不多的。 在实施该模式后,实验班学生的音乐感知、想象、记忆、情感反应能力得到提高,尤其是在表现力方面的提高特别明显。 这表明该有效模式能使学生根据各种音乐情景,积极主动地感受、体验各种音乐意境,充分发挥想象,依自己的音乐水平来理解领悟音乐。 这样,学生就会大胆地表现、创造音乐。
表 2 实验班和对照班音乐能力测试情况表
表 3 实验班和对照班音乐成绩对比情况表
从表 3 音乐成绩的前后检测结果上看,实验前,对照班学生的音乐成绩相对于实验班略好;有效模式实施后,实验班不及格的人数少了,比例从 9%减到 2.3%,高分数段的成绩比例增大,而对照班则没有明显变化。 这说明当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得到激发,音乐能力得以锻炼,其音乐成绩就会相应得到提高。
研究性学习理论的核心思想是要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将主动探究式的学习当成音乐学习活动的主体。 学生学习方式是否得当是检测的重要指标。 (见表 4)
表 4 实验班和对照班学生学习方式自我评价表(单位:百分比%)
表 4 数据表明:1.实验班学生学习的参与意识最强,85%左右的人数表示同意,反对人数为 0;2.主动、合作意识表示同意所占比例还是比较高;3.探究意识占的比例是 75%,学生的探究意识还须提高。
此次“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研究取得了显着的实验成果,第二学期将继续以该模式进行实践研究,在对照班也参照该模式进行运作。 师生在课堂上教学相长,良性互动,提高了音乐教学效能。 同时,该研究进一步剖析了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与非音乐专业学生的教育之间的关联,再次验证了该模式的实施是有效的。
二、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音乐学习的影响
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是指在音乐教师为主导作用下,学生作为学习主体参与音乐学习全过程的一种参与体验型的探究模式,突出学生的审美体验和探究精神[1]。 它主要是通过创设各种音乐情景和学习活动,使学生广泛参与、接触感受各种音乐问题情境;同时,在音乐教育者适时而正确的引导下,学生自主探究研讨音乐,获取音乐知识,改变学习方式,形成学习、研究音乐知识以及欣赏、表现、创造音乐的能力的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
(一)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音乐学习兴趣、态度的影响
音乐教育心理学告诉我们,兴趣是人对事物或活动所表现出来的积极、热情和肯定态度,并由此产生参与、认识和探究的心理倾向[2]。 因此,要为学生创造良好的音乐情境来激发兴趣。 认知心理学认为,情境越真切、越生动,学习情绪越高涨,学生的求知欲望就越强烈。 通过音乐研究性学习教学模式中情境的创设,可以唤起学生原有的认知图式和情感体验[3]。 体验教学是以鲜明的形象强化学生对教材的亲切感,促使情感参与认知活动,充分调动学生的情感和主动性。 在情感的驱动下,学生能加深对情境中事物的感知和体验,从而激发学生学习音乐的兴趣、对音乐学习的积极心态和愉悦体验,使音乐学习活动成为学生积极而自觉的活动[4]。
(二)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学生音乐能力的影响
音乐审美是研究性学习的关键要素。 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中的实践感受过程是一个包括感知、想象、情感、理解等多种心理功能的综合的音乐审美动态过程。 在音乐参与体验活动中,学生通过上一系列的心理反应来分析评价客观事物的真、善、美,做到“学中乐”“乐中学”,从而形成一种良性循环,产生审美愉悦感,最终使音乐审美能力(音乐感知能力、想象力、表现能力、创造能力、合作能力、探究能力)得以优化发展。
(三)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培养学生合作交流能力的影响
交流互动是音乐研究性学习的重要途径。 音乐合作学习是一种共同的、开放的、包容的学习,它要求学生资源共享,共同参与任务,直接交流合作。 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中的体验内化、合作探究阶段中,老师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空间,正确引导学生用探究方法进行知识交流,鼓励学生大胆创设,自主探究,学生也能畅所欲言。 这样,师生得到充分交流,学生可以用自己喜爱的方式表现创造、展示创设成果。 交流互动、良性循环当使学生增强与他人合作的能力,拓展人际交流的空间,增添合作的内容,从而为学习音乐注入动力。
(四)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对学生改变学习方式的影响
在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实施过程中,教师的主要作用就是激发学生自主地学习音乐。 因此,学生只有改变自己的学习方式,才能真正学好音乐。 从表 4 的数据可知,实验班学生学习音乐的意识比对照班强得多,说明实施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的确能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增强独立意识与参与意识,培养合作与探究意识,最终改变学习方式。 原因有以下几点:
1.充分的体验活动,增强学生的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教师通过创设合适的音乐教学情境,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让学生积极主动地参与音乐活动,进行自主合作交流与探究,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这样能使学生真正成为教学相长的主体,真正调动学生学习音乐的主动性、参与性。
2.注重音乐学科评价,把成功的机会留给学生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注重学习的过程,也就是注重对学生在学习音乐过程中的学习表现及学习态度[5]。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自我评价、生生评价、师生评价,鼓励学生对别人的评价进行再评价,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学生就会享受到自主探究的乐趣,从不同的侧面、不同角度获得不同程度的成功喜悦。
3.有效的合作学习,在教师的指导下充分发挥了学生合作意识和探究能力教师为学生提供一组有意义的音乐材料,学生根据材料发现、提出问题,并在独立思考及合作学习中分析问题。 教师应适时有机地指导学生学会学习音乐的方法,让学生在参与研讨音乐的过程中提高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培养学生学习的探究意识与合作精神。
总之,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根据五年制高职学生心理发展和创造力发展的差异以及创造性潜能的个性心理品质基础和智力基础,音乐研究性学习有效模式在实施的过程中体现了以下几点:第一,创设音乐、问题情境激发了学生学习动机和兴趣,满足了学生的求知欲望,调动了学生探究意识。 第二,让学生自己在感受音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想象力来理解、领悟音乐,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能力得到激发,再经过体验内化激发学生的表现音乐的。
参考文献:
[1]霍益萍.研究性学习:实验与探索[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
[2]教育部基础教育司.音乐课程标准解读[M]. 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3]夏慧贤.当代中小学教学模式研究[M].南宁:广西教育出版社,.
[4]钱建良.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体验”[J].中国音乐教育,(3):45-47.
[5]张志亚.对结合各学科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几点思考[J].教育科学研究,2002(6):25-28.
篇4: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要:近年来,在高师院校学生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效果不尽如人意,具体表现在研究性学习活动少而低效、投入不足、指导缺位以及成果质量欠佳等方面。建议高师院校从加强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身的魅力、强化指导教师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投入、建立科学的评价体系等方面入手,探寻脱困之策。
关键词: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
高师院校为落实教育部在发布的《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教高〔〕1号)关于高等院校“要积极推动研究性教学,提高大学生创新能力”[1]
的文件要求,在学生中积极组织开展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性学习活动是旨在促进学生发展,以研究性学习的方式模拟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所开展的学术性专题活动。该活动对于高师院校学生教育教学研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具有重要意义。然而当前高师院校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状况不容乐观,导致研究性学习在高师院校学生培养中的价值无法充分有效地实现。笔者试图从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的窘境出发,探讨提升高师院校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效性的对策,促进高师教育质量的提升。
一、高师院校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窘境
(一)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少而低质
研究性学习旨在促进学生由学习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向发现科学真理的认识过程过度的学习发展环节。[2]学生参与此类活动机会的多寡及其参与质量的高低对于其能否实现顺利过度产生重要的影响。但是当前高师院校学生参与研究性活动的数量和质量并不乐观。首先,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活动数量不多。高师院校常见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包括大学生教研及科研立项活动、社会实践活动、主题读书会等,占高师院校学生活动总数的10%以内。在这些活动中,研究过程相对完整,学术水平要求较高的只有大学生教研或科研立项活动。大学生教研及科研立项活动一般定期举办,每年一次,主要面向全校全日制本科一年级和二年级学生。其次,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质量也不理想。高等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较之基础教育阶段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其在完整性、学术性及创新性等方面理应存在层次上的差异。然而纵观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情况,系统性不强,学术水平较低,缺乏创新性等特点。如此少而低质的研究性学习活动显然不利于高师院校学生研究能力的培养。
(二)学生之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投入不足
这里所指的投入不是指学生报名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积极性,而是指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在时间、精力等各种资源的实实在在的投入状况。一般情况下,高师院校学生之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报名情况是比较乐观的,也就是说,很多学生都踊跃报名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但许多报名者常常抱着“重在参与”“试试看”的态度,对于项目申报书、计划书等审核资料的填写并没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投入,而是抱着侥幸和投机心理,既无审慎的主题选择,也无严谨的研究论证,随随便便东拼西凑出一个申报书,致使申报材料无质量可言。即便是申报成功的学生,也存有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完成过程敷衍了事的态度,仅凭较少的资源投入、粗糙的研究过程和低质的研究成果结束研究性学习活动。如此种种,导致研究性学习活动之于学生学术思维方式形成、创新能力培养以及学术水平提升价值的实现根本无法得到保证,研究性学习活动至此只能沦为形式主义的附庸。
(三)教师之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缺位
从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项目申报,到项目研究和实施,直至项目成果的审核和修正,指导教师在其中本应起到关键性的指导作用,但实际状况却并非如此。在高师院校的大多数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指导教师的参与往往流于形式,时间和精力的投入远未达到足以充分指导学生有效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程度。相较于对研究人员研究活动成果的要求而言,高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对研究过程更为注重,特别是对于研究过程的完整性、学术性的要求是比较严格的。唯有如此,才能使学生获得有关科学研究比较系统的认识和较为深刻的体会,才能使学生形成足以应对未来自身参与教育教学研究的科研能力。然而,研究逻辑的获取,研究技能的提升,研究能力的培养,仅凭学生的试误是远远不足的,需要指导教师科学的指导和启发性的导引。可以说,指导教师对于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的缺位或低效参与阻碍着该活动应然价值的实现。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果水平偏低
虽然相较于研究人员研究工作对创新性的热衷,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旨归更侧重于学习性和过程性,但是对成果的检测和评估同样是衡量研究性学习活动有效性高低的重要指标和关键依据。
纵观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研究成果,东拼西凑者有之,主观臆断者有之,粗制滥造者亦有之,鲜有科学性、实证性的研究成果。这些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学生的成果在学术性、创新性、规范化程度等方面都低于本科生应该达到的水平。据笔者了解,有些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结项方式甚至可以不需要提供成果,只需要参加答辩即可以结项,相较于完成成果而言,这种结项方式要容易得多,因此很多学生倾向于以此种方式结束自己的研究性学习。以此种质量成果结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其活动成效可见一斑。
二、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低效的原因
(一)学校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低效管理
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组织管理是该活动能否有效实施的关键所在。笔者认为,之所以高师院校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处于窘境,价值无法彰显,学校对该活动的低效管理难辞其咎。首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承办机构及其负责人员缺乏深厚的学术背景。一般情况下,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由隶属于学校学生会社团部的科技部承办并负责组织实施。科技部一般配备负责学生管理工作的指导教师一名,学生部长一名,部员若干。其中对活动的组织实施起关键领导作用的教师,往往擅长学生管理工作,不具有学术研究的经历和体验,缺乏深厚的学术功底和研究经验,不能充分胜任学术研究活动的领导职能。其次,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开展和实施欠缺科学完备的规范制度。如在目前高师院校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往往不具有文本化的成果评价指标体系,评审专家的选用也比较随意,缺乏科学稳定的规章制度对活动过程的规范。综上,管理上的低效是导致研究性学习活动成效不彰的重要原因。
(二)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魅力彰显不足
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身兼有研究性和学习性,而其最大的魅力所在就在于它的研究性。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研究性意味着该学习活动在于探寻未知,求取答案,这能够激发学生强烈的猎奇心理,从而激起他们的探索热情和兴趣。同时研究性学习活动研究的过程虽不是对全人类未知的求索,但却是学生逐渐发现对他们来说未知世界奥秘的游戏。游戏过程的每一点进展,每一个克服困难后接近答案的喜悦,都可以成为他们继续前行,不断对活动投入时间和精力资源的动力。然而现实的状况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这些熠熠生辉的.亮点和魅力并未在活动中让学生深切的体会到。相反,由于高师院校学生对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陌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缺乏有力的指导,致使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兴趣以及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应该获得的成就感匮乏,使学生在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中无法切实体验到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真正魅力。
(三)缺乏对教师投入的激励机制
专业教师高效优质的指导作为充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魅力和价值的必要条件,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效果而言是重中之重。建立健全科学合理的激发专业指导教师参与并切实保障优质指导力量充分投入的激励机制十分重要。然而当前在高师院校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活动中,起指导作用的是参与活动的学生所在导师组的指导教师,学校对于导师针对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缺乏关注,没有相应的考核指标,指导与否与学生导师的职称评定、工资待遇等切身利益毫无关联或关联甚微,加之指导教师自身的教学和科研工作比较繁重,且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指导又非一朝一夕或短时间的资源投入就能获得短期效益,这样付出与回报不成正比的人力资源投入方向自然无法激起教师参与的积极性和热情。
(四)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标准不科学
目前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评价包括过程性评价(中期检查)和结果性评价(结项评价)。结项方式又包括答辩结项和成果结项。答辩结项要求项目主持人针对专家组提出的问题进行现场答辩,通过其回答问题的质量了解学生的研究深度和质量。成果结项包括两种:一种是要求项目主持人在省级或以上级别的期刊上公开发表项目研究的成果;另一种是要求项目主持人完成其项目预期的科技作品。在高师院校中,成果结项的前者所占比重居多。首先,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中期检查存在形式主义的倾向,并无对研究进展实质性的检查,而是由参与者提交一份研究进展情况的文字材料了事。其次,由于答辩结项不需要呈现系统完整且实体化的成果,加之答辩专家往往在答辩过程中放低要求,致使答辩结项的难度远低于成果结项。又因为目前我国省级出版物良莠不齐,有些省级期刊对文章质量的要求并不严格,即使选择成果结项的学生,其研究成果的质量也难以得到保证。
三、走出高师院校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窘境之对策
(一)加强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
国外对师资培养的研究发现,师范生在培养阶段是否有机会进行研究性学习对于其从教初期的教学成果存在显着的影响。[3]故研究性学习活动对新教师的入职适应和教学效果意义重大。高师院校应充分重视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有效管理。首先,准确把握高师院校学生在学术研究能力发展方面的最近发展区,将研究性学习活动任务难度或成果要求确定在学生研究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之内,确保研究性学习目标的科学合理性。
其次,提高研究性学习活动管理职能部门的研究能力和管理水平,如配备具有一定研究经验和能力水平的专业指导教师或成立临时性的专家顾问库。最后,建立科学合理的研究性学习活动程序和制度,规范研究性学习活动的申报、组织以及实施过程。总之,从目标设定到职能部门建设,直至规章制度建立与完善,是保障研究性学习活动科学、规范、有效进行的必要条件。
(二)充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魅力
充分彰显研究性学习活动本身的魅力是激发学生参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不竭动力。首先,加大对研究性学习活动的宣传力度,注重宣传形式的多样性和新颖性。例如,在宣传形式上应将专家现身说法的报告会和与具有成功学术研究经验的学生交流会相结合,注重专家和学生双重榜样的合力作用。其次,在研究性学习活动过程中,将科学合理的研究计划作为审核研究性学习活动参与资格的重要指标,并辅以相应的分阶段监督检查,注重强化过程中的成功体验,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不断获得由成就感所产生的激励力量。最后,鼓励学生将研究成果与实践相结合,并对学生具有可行性和实践价值的研究成果予以资助,促进学术研究成果的实践性转化。如建立大学生创业团队,将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果付诸实践,进一步增加学生的成就感。
(三)建立并强化教师投入的激励机制
根据理性“经济人”假设,理性“经济人”在决策之前,会理性衡量资源的投资回报率,并依据精明计虑后的结果选择资源投入的方向。高师院校教师显然属于理性“经济人”,他们需承担教学、科研、学生指导等各项繁重的工作。面对巨大的工作压力,学习和发展的强烈愿望,高师院校教师不得不对其有限的时间和精力斟酌分配。要想充分调动高师院校教师对学生研究性学习活动指导的热情,仅凭牺牲精神和高尚情操是不具有现实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效的做法应该是建立切实可行的物质和精神相结合的激励机制。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项目中就要求,学校对于指导教师应给予一定工作量补贴,对教师的劳动给予合理的回报。另外,针对指导教师的激励机制除了给予一定的工作量外,学校要对其指导本科生所发表的论文或申请的专利等同于硕士、博士研究生一样对待,因为本科生开展的创新性研究活动,比研究生阶段的创新性研究活动更加困难,需要导师付出更多的劳动。[4]
(四)建立科学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体系
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是研究性学习活动的重要组成部分,它既引导着研究性学习活动的资源投入方向,同时也对活动主体参与活动的积极性起到激励作用。因此建立科学完善的研究性学习活动评价体系对于研究性学习活动的成败意义重大。首先,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不仅指引着参与者资源投入的方向,更对研究性学习的过程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其次,将过程性评价进一步分解,注重研究过程的监督和指导。在过程性评价分解中,应根据不同性质研究主题的要求和实施特点,科学合理地对整体研究实施过程进行分解,保证该分解不会影响到研究活动的整体性和连贯性。最后,科学确定研究性学习成果的学术水平,保证研究任务或活动要求对学生具有一定的难度,从而确保学生通过研究性学习活动取得最大化的进步。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关于进一步加强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的若干意见[EB/OL].
[2]张建林.大学本科教学过程完整性与研究性学习[J].高等教育研究,2005,2(26):73-77.
[3]Boyd,D.J.,Grossman,P.L.,Lankford,H.,Loeb,S.,& Wyckoff,J..Teacher Prepara-tion and student Achievement[J].Educa-tional Evaluation and Policy Analysis,,31(4):416-440.
[4]任良玉,张吉维.本科创新人才培养的制度环境和文化环境———以“国家大学生创新性实验计划”实施为例[J].清华大学教育研究,2009,(6):108-113.
篇5: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要】研究性学习重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景,通过教师的指导,学生自主、独立地参与实验、操作、调查、搜集与处理信息、表达和交流等活动,去获取知识、应用知识、掌握技能、解决问题,促进情感与态度的发展,特别是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发展,帮助学生“学会学习”。
【关键词】小班;体育教学;研究性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问题解决的学习,其目的是培养学生运用科学知识和思维方法去解决实际问题。因此,进行研究性学习是促进学生提高综合素质,对小学体育课堂教学的根本性改革,把课堂交给学生,使课堂教学真正为学生的发展而服务。通过课堂创设的情境,激励学生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让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激发学生的心智活动,从而扩展学生的体质、个性、能力发展的自由空间。
一、弹性课题,要求明确
长期以来,学生学习似乎是与研究无关,搞课题应该是大人的事。在体育课堂组织研究性学习中,进行课题的研究已经成为教学中作业布置的一个重要趋势。在确定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时,首先要解决的问题就是课题设置要具有弹性,但是要求要明确,要给学生自主性和创造性,但也不能任其自由散漫,要有针对性,不能有盲目性,避免给教者来到指导上的困难。
所以,教师在设定课题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科特点和自己已有的经验,确立一个灵活的选题,具有发散性,有多重选择,既给学生一个研究性学习的方向,又提供给学生一个较大的自主选择的空间。其次学生进行小课题的学习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过程是非常重要的。在这个过程中学生经历一个收集信息、处理信息、合作学习和得出结论的过程,学会一些探索的方法。
再次,小课题的研究对学生来说是有趣的、可行的,课题要确定一个具体的,可操作的教学要求。如:创编一套徒手准备操,我给这个课题的提出的要求是:1. 动作的选择自定,要符合全面活动的原则,2.动作编排要有一定的顺序,而且要具有科学性,3. 要有一个具体的名称,4. 要配合音乐节奏,节奏要与动作、主题相附,5. 同学必须是自主结伴组合,6. 开展学习两周后要进行展示,并要进行评价。学生的能力是超出我的想象,他们创编的有武术操、形式多样的健美操和形体操、还有学生非常喜欢的街舞,创编的这些操内容非常丰富,我让学生在课内进行展示,大家共同欣赏,共同评价,使得他们在展示中享受成功的喜悦,为他们自己出色的表现感到骄傲,同时在展示盒评价过程中各个小组相互进行修正、完善,使学生在研究性学习活动中由于自己不断的对体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更深切的体会,由原来的就是利用体育在玩,到更深层次的追求,在学习中获得成功的快感,享受不断进步带来的喜悦,老师看到他们不断的进步和提高,也在享受着他们带来的骄傲,教师也在不断的探索中激发学生自主学习的意识和他们的创新能力。
二、合作探索,共同发展
研究性学习是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的是学生的亲身体验,要求学生积极参与,在“练习”、“实验”、“体验”、“探究”、“创作”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在合作学习中探索学习习惯教学实践中,我采用“合作学习”的方法,把学生分成 5-6 人一小组。让学生自由组合,那么自由组合如何保证每组有合理的结构呢?首先,每组必须有一位优秀生,一位活动能力较差的学生,组合完后,教师进行合理调整;其次,进行小组角色分配,每一位小组成员都有角色责任,相互督促,互帮互助,互教互学,富有责任感,共同努力,共同完成教学目标;最后,个人技术考核成绩为(个人最好成绩 + 小组平均成绩)除以 2。这样,通过一学年的教学实践,学生对于合作认识态度有了回答的改观,同伴的喜爱、接纳度有了明显的变化,学生感之间加深了了解和情感,偿到了合作的成功和乐趣。如:在掷实心球教学中,教师讲解完要点和示范后,让学生分成合作小组自主学习,每个小组便快速找到了自己的位置。为了提高小组成绩,他们一会儿集中在图解前,了解要领;一会儿分散,优带差,指导与练习相互交织,每位学生担负起自己的职责,把自己的学习体会和成功之处教给其他的同学,学习气氛高涨。
测验时他们相互鼓励加油,最终测试成绩的提高度达到 80%,及格率达到 97%,上升了 10 个百分点。合作学习让学生尝到了成功和快乐,培养了他们学会思考,学会关心的良好品德。而且,现在的学生大多是独生子女,他们的合作意识特别差,利用课堂的活动,培养的合作精神是我们当务之急,有了合作,同时也有小组之间的竞争,既有合作又有个性培养,有助于张扬学生的个性和因材施教。值得注意的是:研究性学生要在因材施教的同时要注重面向全体,分组的时候一定要根据学生的不同情况合理搭配,小组以 5-6 人为宜,以自由结合的友伴群体为佳,同时需要教师注意的是一定要把不合群的学生融入到集体中去,让他们融入到团体中来,教师要有意识的培养学生具有包容性,要让他们成为和谐的团体,要鼓励他们多多参与到活动中来,用大部分同学带动一小部分,以确保因材施教,面向全体。
三、加强指导,引导学习
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教学相比,具有显着的优越性。一改传统的“你教我学”或“填鸭式”的教学法,在研究性学习中注重的是学生的体验和探究,学生是课堂的主人,教师只是辅助学习,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角,这样的课堂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教师在学生活动中要主动帮助、协助以及点拨,比如在让学生自主创编游戏的环节,教师就要有意识的引导学生了解创编游戏的一些规则,要让学生注意场地以及器材的要求,要因地因人制宜,并且引导学生自主查找资料,有意识的引导学生,运用已学技能,充分发挥想象力,创造性地设计、创编一些有趣的游戏。在三人四腿游戏中,通过教师的启发和点拨,学生创编出用绳两两捆住中间的四条腿,两人抬一人,外侧二人单脚跳,一人背着一人另一人扶等不同的非常有趣并且深受他们喜欢的游戏。老师通过不断的引导,放手让学生自主创编,使得学生在不断摸索和探究中逐步了解和掌握了一些创编的技巧和方法,不能不断创新,集体的智慧是无穷的,他们在不断的创新,大家共同提高,对已有的游戏不断的加以补充或修改。在技术动作教学中,可根据技术动作的难点,分步进行指导。
我曾看到过一位教师在给学生上“直腿后滚翻”这节课时,教师示范动作之后指导学生自己做动作,但是在练习的过程中,发现学生有胆怯的心理,不敢直腿后坐,这个时候,老师就根据学生出现的不同状况,把动作重新分解讲解和示范:首先指导学生学以致用,把物理课上学习的知识应用于体育课上,让他们利用上体前屈来降低重心,然后教师指导学生接着的动作要迅速,做垫后快速上体后仰同时双腿要后引。这样的指导后,学生在开始盲目的模仿,然后通过老师对难点的突破讲解,他们再次进入深入学习和练习,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真正成为了主人,学习能力得到提高,需要注意的是教师要因材施教,同时要注意面向全体,使得大家都有收获,都有成长。在学生不断有突破的时候教师要适时引导学生总结,反思,并进行评价。
如果要学生都参与评价,教师就要教会学生评价方法,要让他们学会互评,然后在互评的过程中提高观察能力、学习能力以及不断总结和反思。在互评的过程中一定要公正,要客观,要取长补短,更要扬长避短,只有这样才能共同提高。
四、允许质疑,鼓励创新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这是鼓励学生质疑,鼓励他们创新,激发他们积极思维,学生在课堂上思维动起来了,高效课堂也就形成了。教师在设置教学活动中一定要注重培养学生主动参与意识,要激发他们乐于参与,乐于探究和不断探索,要给他们创建合作学习的平台。在体育课堂上通过教学活动激发学生主动思维,使他们的思维活起来,激发他们的参与性,发掘他们的好奇心和参与兴趣。我平时在教学过程中,当问题提出后,要求学生当场大声回答问题,并且可以想什么说什么,允许学生对自己提出的问题与联系方法提出质疑,充分发挥“言论自由”,鼓励学生“异想天开”标新立异,这样学生中蕴藏着创造性思维能力就会逐渐释放出来。
五、多元评价,促进发展
评价是学习活动的最后一环,它体现学生研究的价值。科学的评价机制应该是既要考查知识,也要考查技术和能力;既考查学习结果,也要考查学习过程;既有主观评价,也要客观评价;既有定性评价,又有定量评价;既要考虑学生的起点基础,又对学生提高的幅度进行参照性评价,“不求人人成功,但求人人进步”,同时,研究性学生对学生的评价还要有特点的进行评价,要考虑学生的各异性。评价的组织形式由他评(教师评、学生互评),自评组成。评价内容的选择上,我一般从四个方面对学生个体进行评价:1. 学生的主动参与情况,2. 学生的合作学习情况,3. 学生技术水平及提高情况,4. 学生解决问题能力情况。
在体育课堂上要张扬学生个性,要给学生提供创新的平台,要激发他们的求知欲望,要促使他们动起来,所以体育教师要很好的珍惜这个特殊场所,为学生大胆探究创造条件。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综合运用各种方法,努力创设有利于促进学生探索、求异的教学情境。鼓励学生自由发表独特的见解,提出自己不同的看法,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篇6:研究性学习论文
摘 要:研究性学习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和创新意识的重要载体和有效途径。本文结合作者学习经历与体会,简要介绍了研究性学习的意义与内涵,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选题来源与原则,生物研究性学习组织实施与评价,以期对高中生物学习有所帮助。
关键词: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创新
生物学是中学阶段必修重要基础课程,是高中理综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学生升学和大学专业选择具有重要决定作用。随着高考模式改变,传统机械式死记硬背以不能满足高考高分的目标需要,考试更加注重学生知识运用与创新能力,而研究性学习是培养知识运用和创新能力的有效途径。本人是常德市第一中学在校理科学生,本校一直秉持素质教育理念,本人结合高中阶段生物学习经历与实践,谈一些自己关于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思考,以期对高中生物学习有所帮助。
1、研究性学习的内涵与意义
年 1 月国家教育部颁布的《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明确规定,研究性学习与社会实践、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共同构成“综合实践活动”,作为必修课程列入《全日制普通高级中学课程计划(试验修订稿)》中,由此确立了研究性学习在中学学习中的重要地位。
研究性学习是一种以学生为主的学习模式,在教师的辅助下,由学生策划、执行及自我评估的一种学习方法。研究性学习没有确定唯一的准确定义,但它的内涵是以科学问题为载体,强调以学生为主体,以科学研究方式自主开展探究性活动,强调知识综合运用和知识的融会贯通,重点在于考察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当然,研究性学习的科学问题结果可能是唯一确定的,也可能发散多维的,强调学生解决问题的方法与解决问题的过程。研究性学习能充分调动学生学习兴趣和积极性,研究性学习不再局限于对学生进行纯粹的书本知识的传授,而是让学生参加实践活动,在实践中学会学习和获得各种能力。高中阶段的研究性学习形式上是“研究”,落脚点还是学习,一种综合性的学习过程。研究性学习与传统的接受性学习不同,让学生亲历知识产生与形成的过程,使学生学会独立运用其脑力劳动追求“知识”发现。
2、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选题来源与原则
研究性学习必须以课题为载体,正确选择与确定课题是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前提与基础,研究性学习选题应遵循探索性、目标性、发展性和可行性等原则。生物学作为自然科学六大基础学科之一,研究性学习的内容十分广泛,它具有开放性、综合性、社会性和实践性的特点,结合以上特点、选题原则和个人学习体会,本人认为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主要有以下三种来源:
2.1、来源于教学内容
顾名思义,就是以书本学习的某一内容作为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来源开展研究探索,比如:细胞的膜结构、有性生殖与无性生殖在进化上的比较研究、植物向性运动的观察、内分泌与健康等源于书本章节教学内容的课题。这类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目的是达到巩固已学知识,加深对书本知识的理解和体会,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结果一般是唯一确定的,而且是公认已有知识结论,属于初级基础性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高中生物很多观察性和验证性实验内容均属于此类课题,适合于低年级学生。
2.2、来源于实践生活
该类课题源于对日常生活和身边生物现象的观察,比如:花儿为什么这样会?近亲为什么不能结婚?含羞草为什么会害羞?白化病发生的机理和原因?变色龙为什么会变色?等等,这类课题源于对生活和身边生命现象的好奇,课题的提出本身就是一种思考。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主要目的是强化知识的综合性与知识的融会贯通,其结论可能是唯一确定的,也可能是多为发散性的,属于较高级的综合性研究性学习课题,对学生综合知识与素质有较高要求,适合于高年级学生。
2.3、来源于现实需要
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源于生产生活和学习科研的迫切需要,课题不仅需要一定的理论价值,更强调其应用价值与应用前景,比如:地区环境污染调查与治理对策、一种快速测定淀粉含量的方法等等,该类研究性学习课题强调知识的应用,强调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技术的应用前景,属于最高级别的研究性学习课题,适合于在校学生和科研生产人员。
3、生物研究性学习组织实施与评价
研究性学习课题也属于科研项目,也应遵循一般科研项目的程序组织实施,首先是根据不同的需要选择并确定研究课题,然后查阅收集相关资料,组建研究团队并撰写详细的研究计划及研究方法,撰写研究报告并做好总价评价。选择课题一定是根据需要和目的确定,尽可能具体,忌大而空;资料收集尽可能全和尽可能新,而且资料必须紧密相关;研究团队必须兴趣相同,最好知识能力互补;研究方法必须详尽、具体、可行;总结报告实事求是、评价客观公正。
对于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评价也是其重要内容,有别于传统教学模式的结论性评价,研究性学习课题的评价应把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相结合,重视学生在课题实施过程中的态度、能力和素质,重视课题结论的创造性、前瞻性和实用性。建议研究性学习课题的结论应以科研论文、专利、总结报告等多种形式呈现,尽可能得到同学、老师和社会的认同,只有如此才能达到研究性学习的目的。
参考文献:
[1] 罗玉明 . 高中生物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探索与思考 [J]. 教育探索,(6):27-29.
[2] 宋立宇 . 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目标与策略 [J]. 赤峰学院学报,(01):118-119.
[3] 张琳 . 高中生物实验中研究性学习的实践与研究 [J]. 中学生物教学,2002(03):10-11.
[4] 谢进 . 研究性学习与高中生物实验教学相结合的实践与思考 [J]. 考试周刊,(48):221-222.
[5] 杨学新 . 浅谈高中生物研究性学习的实践 [J]. 生物学杂志,2002(06):55-56.
篇7:妇产科研究性论文
妇产科研究性论文
一、研究背景
教学过程实质是一种师生互动的过程,应以教师为主导,以学生为主体。妇产科学理论课教学的特点是授课内容较多、学时数较少,这给初学者在知识的理解上带来了一定的难度。而传统的教学方法是以教师课堂讲授为主,采取“满堂灌”的方法,其主体地位往往被忽略,导致其学习兴趣不高,学习效率下降。虽然目前各大医学院校都开展了网络教学平台,但是大部分院校对网络教学的应用尚处于初级阶段,仅仅利用平台发布课程通知、布置作业、查阅教学材料等功能,师生互动、在线教学等功能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不能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提高学习兴趣。
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深化教育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学生创新能力,一直是高等医学院校努力实现的目标[2]。医学生研究性教学是一种现代教学法,即是依托学校先进的网络平台为载体,课堂上以案例式、问题式、讨论式的教学方式进行,整个过程学生充当教学的主角,教师仅在一旁引导、补充与纠错。相对于传统的灌输教学而言,它更强调的是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引导学生充分参与、主动探究,符合当前医学教育的目标[3]。
二、组织和实施
(一)研究对象
选择重庆医科大学级临床全科25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1班132名学生为实验组,采用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2班125名学生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灌输式”、“填鸭式”教学。教学结束后,对实验组学生进行问卷调查,并组织两组学生进行理论考试以评价教学效果。采用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二)研究方法
实验组在《妇产科学》课程中选取异位妊娠、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子宫内膜癌等三个内容,实施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而对照组的教学完全采用传统式教学。两组学生的授课教师、教学内容和学时数完全相同。
(三)实施过程
如以异位妊娠为例,对实施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的内容进行详细介绍,该授课内容总共分为三部分。
1.第一部分:案例描述:患者王女士,33岁,已婚,G2P1。因“停经63天,阴道不规则流血22天,腹痛5小时”于5月30日来我科门诊治疗。停经以来有轻微恶心、呕吐等早孕反应。入院前22天患者开始出现阴道流血,暗红色,量少呈点滴状。入院前20天,患者阴道流血较前明显增多,与平时月经量相等,无其他不适,自以为是月经来潮未重视。入院前14天,患者阴道流血较前逐渐减少,但一直淋漓不尽,在家自测尿HCG提示阳性,遂于东华医院就诊,行超声提示宫腔内未见妊娠囊,建议患者1周后复查。入院前5小时,患者突然出现下腹部疼痛,持续性,难以忍受,遂于我科门诊就诊,行急诊彩超提示:左侧附件区杂乱回声团块约2.4×2.2cm,边界欠清晰,内见0.9×0.9cm无回声,未见明显卵黄囊及胚芽,包块周围探及块状血流信号,盆腔积液最深约2.6cm。遂收入我科住院治疗。既往史:2年前曾因“宫外孕”在双桥区人民医院行腹腔镜下保守性手术治疗。婚育史:已婚,G2P1(在双桥区医院顺产一活男婴,无特殊;3年前在该院人流1次)。讨论要点:①根据病史,应首先考虑什么疾病?②怀疑异位妊娠的患者询问病史应注意哪些方面?③怀疑异位妊娠的患者入院后体格检查包括哪些项目?
2.第二部分:体格检查:T:36.9度,P:90次/分,R:21次/分,BP:100/60mmHg,心肺检查无异常。腹软,无压痛、反跳痛,移动性浊音(-),肠鸣音正常,神经系统(-)。妇科检查:外阴:已婚已产式;阴道:少量暗红色血液;宫颈:肥大,血染,举痛(-);宫体:中位,增大如孕40+天大小,压痛(+);附件:左侧附件区增厚,压痛(+);右侧附件区(-)。讨论要点:①怀疑异位妊娠的患者需要采用哪些辅助检查手段?②哪些表现有助于异位娠的诊断?
3.第三部分:①血常规:WBC8.0×109/L;PLT120×109/L;Hb98g/L;②尿HCG:(+);③血HCG:22579U/L;④影像学检查:阴道彩超提示左侧附件区杂乱回声团块约2.4×2.2cm,边界欠清晰,内见0.9×0.9cm无回声,未见明显卵黄囊及胚芽,包块周围探及块状血流信号盆腔积液最深约2.6cm。讨论要点:①综合上述症状、体征及辅助检查,可否明确诊断?②输卵管妊娠需要与哪些疾病进行鉴别诊断?③经过检查,患者“输卵管妊娠”诊断明确,应做哪些处理?
(四)考试方式和内容
两组的考试方式相同,理论考试均为闭卷考试,所有试卷的型题、题量均相同,均由名词解释、单项选择、填空、多项、判断改错、病例分析等六大类试题组成;在线测试利用学校的网络辅助教学平台发布,其中试题顺序和答题选项随机,保证了测试结果的真实性,以进一步评价教学效果,并采用SPSS17.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
三、结果分析
(一)学生评价
通过对2012级临床医学本科三系的《妇产科学》教学中首次尝试利用Bb平台开展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其中我们选取“异位妊娠、子宫内膜癌、功能失调性子宫出血”三个单病种授课内容。在以往的教学中,有部分学生对妇产科学的学习兴趣不高,特别是部分男同学,在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应用于理论课教学后,调动了绝大多数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活跃了课堂气氛,取得了良好效果。学期结束时,我们发放了257份无记名问卷,回收有效问卷257份,结果显示研究性教学在培养学生的临床思维能力、自主学习能力、调动学生积极性等方面均有明显优势,75%的学生更喜欢此种教学方法。
(二)教师评价
此种教学方法也深受教师喜欢,授课教师感觉学生课前充分预习查阅相关教材、文献资料,然后课堂上学生围绕案例积极讨论,老师仅在一旁引导、补充,学生真正成为了教学的主角,课堂气氛活跃,老师上课相当轻松,也符合当前医学教学改革的目标。
(三)考试成绩
实验组学生采用Bb平台下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他们相应章节内容的在线测试成绩均优于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的学生成绩,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从表中可以看出,实验组学生采用研究性教学的网络在线测试成绩,均明显高于对照组学生的网络测试成绩(P<0.05),说明探索尝试案例式、问题式、讨论式等混合式教学,这不仅可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创造力,而且可提高学生的临床推理与评判性思维等多方面能力,还可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从而有助于摆脱研究性教学推进过程中所面临的困境,更好体现出这种教学模式强调把学习置于复杂且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情境中的精髓。而在期末理论考试中,虽然实验组成绩亦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总之,基于案例的研究性教学模式,学生的临床思维和综合素质能力均优于传统教学法,学习氛围和教学效果更好,是一种值得推广的教学模式。
篇8:大学德育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论文
关于大学德育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初探论文
[摘要]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关键词]德育 研究性学习创新教育
研究性学习是“指学生主动探究的学习活动”,指在教育过程中以问题为载体,创造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情景和途径,在教师指导下,学生通过自己收集、分析和处理信息来实际感受和体验知识的产生过程,进而了解社会,学会学习,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造能力。
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教学理念与学习模式,完全可以引用到大学德育中来。为了实现大学德育目标、增强德育有效性,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新思路、新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回归德育以人为本的出发点
要增强德育的有效性,首先要认识到德育的本质是以育人为核心,努力提高人的素质,让德育工作回归自身的出发点。德育的最终的目标是把社会实际与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亦即培养、造就符合一定社会要求的道德行为主体,它一方面反映了一定社会时代的要求,更重要的是要从人的实际出发,而时代的要求则要通过个体表现出来,显然德育的出发点是以人为本,而现实中的德育往往偏离这一出发点,忽视学生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只管教“书”而不“育”人,缺乏针对性,不能因人、因时、因事而宜。
为了实现德育目标,提高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德育应回归以人为本出发点,充分利用和激发学生的主体需要,调动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实现从他律到自律的转变。
在研究性学习中,学习的内容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确定的。它强调以学生的'自主性、探索性为基础。将这种具有自主性特征的研究性学习方式注入德育过程中,学生真正被置于学习的主体地位,自主学习、积极探究就有了积极的内在动力,有利于学生的自我教育与发展,有利于落实德育“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同时有利于德育效果的提高。因此在德育过程中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使德育回归出发点和增强有效性的重要途径。
二、研究性学习――构建德育的生态环境
在德育过程中,课堂教学自然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它是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系统学习人类丰富知识体系的一种比较经济、有效的途径。但是,并不是任何一种课堂环境都有利于德育任务的落实和保证德育的有效性。实践证明,传统的德育课堂环境以教材为本,以教师为中心,将学生视为客体,注重德育知识的传播和规范的灌输。这种知识型、接受型的德育课堂环境,容易忽略人性,忽略人的情感需要和人与人之间的情感交流,严重地影响大学德育的有效性。
如何优化德育课堂环境?开展研究性学习是一种有效措施。在研究性学习过程中,要求教学诸要素之间始终处于一种和谐状态,包括师生关系和谐、教师与学习内容和谐、学生与学习内容和谐。在这种课堂和谐中,学习成为一种动态的、生长性的“生态环境”,课堂变成教学各要素相互之间持续互动的过程。在这种课堂“生态环境”中,无论教师还是学生,都不再是教材的奴隶,课程也不再只是特定的知识载体,而是教师和学生共同探讨知识、探索人的身心发展的中介。
同时,德育的过程是教育者与受教育者心灵接触的动态过程,建立和谐的“德育生态环境”是实现德育任务重要保证。而“德育生态环境”的关键是建立起和谐的师生关系。在这种人际关系中,师生平等,相互尊重,相互切磋,共同求知。
在德育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形成师生和谐关系。由于研究性学习的新颖性、多变性和没有“唯一答案”或“标准答案”的灵活性,促使德育课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不得不脱掉权威的“外衣”,努力主动地指导而不是代替学生去捕捉研究性学习的课题或命题,而是虚心地与学生一道思考与探求问题的答案。即教师始终是一个与学生平等的积极参与者、研究者。在这样和谐的“课堂生态”中,师生之间的心理和感情距离缩短。因此,教师(代表社会)所提出的道德要求(德育任务)比较容易得到学生的认同,对德育的参与性与自律的能动性就会提高,这正是有效德育所期盼的局面。
三、研究性学习――落实德育创新教育的理念
培养具有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大学生,是21世纪高等教育的基本任务。德育的传承与创新是相互统一的。在社会变革时期,社会思想体系、政治观点和道德规范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不能单纯地进行书本知识的灌输,而应当面对社会变革的现实和大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更新德育内容,改进德育模式,培养能够运用所学德育理论解决社会问题能力的现代大学生,这正是德育创新教育的价值取向。通过德育创新教育,更能有效的实现德育任务,增强德育的时代性和有效性。
德育创新教育可以有多种模式,“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是众多模式中最为有效的一种。
研究性学习的基本特征是“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它是以认识和解决某问题为主要目的探究性活动。由于研究的问题多来自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必然会突破原有学科教育的封闭状态,把学生置于一种动态、开放、主动、多元的学习环境中。这种开放性学习,改变的不仅是学生学习的地点和内容,更重要的是它为学生提供更多获取知识的方式和渠道,推动他们去关心现实、了解社会、体验人生,并取得一定的感性知识和实践经验。研究性学习重视结果但更重视学习过程以及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感受和体验。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一般是围绕现实生活中一些社会问题所展开的调查和寻求对策而组织的。这种新的德育模式能提供真实的道德体验,这些道德体验不但有助于德育知识应用,而且能够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使学生自然地把学校学得的德育知识与现实生活的德育问题相联系,这种联系是德育教学内容创新的重要基础。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是以学生的直接经验或体验为基础而展开的,它是对德育学科逻辑体系的超越。在研究性学习中,鼓励学生的自主选择和主动探究,将学生的需要、动机和兴趣置于核心地位,为其个性充分发展创造空间。学生自己选择学习的目标、内容、方式,自己决定活动结果呈现的方式。教师的指导作用体现在帮助学生完善自主选择意识和能力方向,而不是代替学生选择。
“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的德育过程并不是放任自流,相反,它更注重活动前的精心设计,更注重发挥德育教育机制,捕捉活动中所产生的“德育创新目标”、“德育创新主题”的价值,所有的活动都是一个开创性的有机体系,随着活动的不断展开,新的德育主体不断生成。经过“以问题为中心的学习”,学生的认识和体验不断加深,创造性的火花不断迸发,道德水平得以提高,道德意识得到锻炼,思想品德得到完善,出现这种情况,则意味着大学德育创新教育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综上所述,在德育过程中引入研究性学习模式,有利于更好地实现德育目标,增强德育的有效性,这也是我们多年所期盼的效果,相信经过努力一定能达到预期的目的。
篇9: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的物流管理论文
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的物流管理论文
市场环境的快速变化使许多企业开始将物流管理作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企业对物流管理的重视也使市场对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的需求日益旺盛。应用技术大学与传统的研究型大学的培养目标不一样,教学模式也有别于研究型大学。但是,通过采用研究性教学模式,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可以培养出企业所需要的,能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专业物流人才。
一、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和优势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其教学必须通过研究性教学模式展开,而应用性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展开研究性教学则具有明显的优势。
1.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
物流管理专业是我国近年来兴起的一门综合性较强的文理交叉的学科专业'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综合性、系统性较强。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由管理学、经济学、计算机与信息科学、数学等多门学科相互交叉而形成的学科,与数学、信息技术等联系非常紧密,要掌握的知识点很多。
(2)实践性、应用性强。企业里的物流管理工作尤其是基层一线特别强调物流人员的实践能力、动手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物流管理专业的教学应特别重视实践与实际应用。
(3)物流管理专业是一门较新的学科。教育部才批准物流管理作为目录外本科进行首次招生,因此,有很多问题还没有得到很好地解决,需要不断地探索研究。
(4)物流管理专业知识更新周期短。互联网时代的物流管理因其与电子商务、信息技术的紧密联系知识更新非常快,要求学生能够学会学习、具有可持续发展的学力。
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决定了高校如果采用传统教学模式就无法培养出满足企业需求的高素质的物流专业人才,因此,必需进行教学模式的改革。
2.研究性教学的特点
研究性教学是指教师创设出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境,鼓励学生对当前教学内容中的主要知识点自主学习、深入探究并进行小组合作交流,从而较好地达到课程要求和学生创造力培养的一种教学模式其主要特点有:
(1)主体性。在教学过程中由学生自己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并应用所学知识去解决问题,整个过程中学生才是学习真正的主人。.
(2)探究性。研究性教学的“研究”并非指学术性研究,而是通过调查、观察、实验等方法去了解未知的、非预定的、没有标准答案的事物,从而培养学生具有某些科学家的气质,如通过实验解决问题、独立自主、创新等。
(3)实践性。强调学生主动参与,而不是被动接受,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
(4)开放性。学习的内容跳出课堂、教材、校园的限制,来源非常广泛,可能是某学科的,也可能是几个学科综合交叉的。
(5)过程性。相比于传统教学模式比较重视结果,研究性教学更重视过程,注重学生在研究过程中的体验和思维方式的转变,在探究的过程中培养了实践动手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创新的精神。
3.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必要性
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生产、管理、服务一线培养实践能力强、高素质应用型物流人才,其核心是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及理论知识的应用能力叱而传统教学模式基本上是“教师讲、学生听、黑板写、本子记”,重教材上确定性知识的传授,而轻从实践中获取非线性知识。在实践课程里,也是重机械重复的操作技能训练,轻思考改进的智力技能培养。而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学生以小组的形式进行合作学习和研究,在不断的探究过程中不仅加强了对理论知识的理解,而且也提高了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更有助于组织协调能力及沟通能力的提高。因此,打破传统的教学模式,实施研究性教学是由物流管理专业的特点及其培养目标所决定的,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刻不容缓。
4.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可行性及优势
(1)应用技术大学具备研究性教学的`物质基础。首先,相对于传统高校而言,应用技术大学更重视实践教学,有较好的实践教学平台和企业实训基地,为学校展开研究性教学提供了物质基础。其次,应用技术大学丰富的竞赛活动,包括各种学术讲座和交流活动也为研究性教学建立了良好的基础。
(2)物流管理专业和研究性教学的特点之间具有相通性。就开放性而言,研究性教学鼓励教学内容广泛不拘泥于专业,而物流管理专业本身就是一门综合性交叉性的学科;研究性教学和物流管理专业都强调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研究性教学强调探究性,而物流管理作为一个新学科同时内容更新较快,很多问题没有解决或不断地产生新问题,为研究性教学提供良好的前提和基础。所以物流管理专业采用研究性教学有明显优势,效果会更好。
(3)新生代大学生具有对未知事物的探知欲望。针对应用技术大学学生基础相对较差能否进行自主性研究性学习的疑虑,必须指出,正确地认识学生是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前提,教师应该相信每个学生都有潜在的创造力,只要加以科学的指导,学生的创新潜力就能被挖掘出来。事实上,互联网时代成长起来的新生代大学生视野广阔、思维活跃,对新事物接受快,本身就有对于未知事物的探究的欲望。因此,在应用技术大学实施研究性教学会受到学生的欢迎并得到很好的配合。
二、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实施研究性教学的基本模式
从当前理论界的见解和一线教师的探索来看,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开展研究性教学的模式由易而难主要有以下几种:
1.微型研究性专题讲座
微型研究性专题讲座可以作为针对低年级学生开展研究性教学的先导,专题讲座要切合学生实际,内容可以是关于物流管理的,也可以是其他专业的,还可以是关于研究方法的,可考虑选择一些一般性的社会课题,着重提{学生参与研究性教学的兴趣。例如开设《生活中的物流信息技术》、《顺丰如何做到次日送达》、《丰田如何成为世界第一》、《文献查阅》、《社会调恕贰《科研报告及论文的写作》等。专题讲座应坚持讲解少而精、以案说理,现身说法。讲解过程中要加强互动,鼓励学生大胆提问。讲座可由本校有特长教师开设,也可以从工商企业、科研机构等邀请有工作经验的人来开设。
2.开设研讨班
研讨班的主要活动形式就是讨论,这种模式产生于19世纪初期洪堡创立的柏林大学。研讨班开展讨论的前提是真理尚不存在,讨论过程中取消所谓的最高标准,鼓励学生自由发表意见。通过无拘无束、毫无顾忌的讨论来大胆探索,进而发现真理和趋近真理。对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而言,研讨班讨论的主要内容可以是企业运作的实际案例,通过对没有标准和统一答案的案例进行头脑风暴式的讨论可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小课题研究
研究性教学是一种问题解决模式,要解决的问题可以通过课题的形式来进行。在教师指导下,提出和选择课题,制定和实施方案,最后完成研究报告。通过课题的研究来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加强书本知识和实际应用的结合,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可供选择的课题主要有以下几种:
一是知识探究型。这是研究课题中的最低层次。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学到某一方面的知识后,例如库存的基本概念及其利弊后,然后在教师指导下拓宽学习范围并开始思考库存在各类企业中到底是如何形成的,企业预防过多库存产生的最有效的方法是什么等等。通过知识探究来获得学习体验,甚至形成学习报告。
二是社会调诵汀Q生走出课堂走向企业和社会,通过对与物流相关的政治、经济、交通、科学技术等方面进行调搜芯浚例如汽油价格波动对物流成本的影响程度,营改增对中小物流企业的影响,RFID技术在企业里的应用效果等等,通过对相关课题进行调查然后撰写出调吮ǜ妗
三是创造发明型。研究性教学中最高的研究层次应当属于设计和创新发明。物流管理专业的学生可以通过自身的努力对现有的物流系统进行优化设计,对现有的物流设施设备进行改造发明进而为企业创造出一定的效益。
需要说明的是,课题的选择是研究性教学设计的关键,选题的主体应是学生,学生根据自己的爱好与特长自主选题,教师只是起一个指导作用。学生所选的课题并不受物流专业的限制,可以是运用物流管理专业知识就能解决的问题,也可以是需要综合运用其他学科知识才能解决的课题。
4.建立物流管理研究性教学基地
建立研究性教学基地是应用技术大学研究性教学制度化的体现。研究性教学基地的建立使得研究性教学活动有了固定的活动场所,在表现形式上可以是实验室也可以是企业实践教学基地。学校会建立专门的机构来组织、促进、管理包括物流管理专业在内的全校范围的研究性教学活动,并给与一定的经费资助。学生要保证在四年本科教育期间至少参加一次这种基地活动。在这种制度化的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基地的研究性氛围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团队意识和合作能力,也能大幅度地提高项目的成功率。
三、实施过程过中的注意事项
1.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
教师自身的素质是保证在研究性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有效指导的最根本的条件。研究性教学客观上使教师从过去的知识的传授者转变为研究问题的引导者和参与者,这种转变势必对教师本身的素质提出更高的要求。
为了培养高素质的师资队伍,应用技术大学要培养更适合进行研究性教学的“双师”型教师,同时改革考评体系和薪酬制度,将教师的研究性教学成果与职称评定、工资收益等挂钩,推动教师的自我转型。
2.师生角色的转变
研究性教学模式下师生之间的关系开始重构为一种新型的师生关系[5],课堂的中心由教师转向学生,教师由居高临下的权威者向平等的合作者转变,由知识的传授者向问题的引导者转变。
3.注重学生自我管理能力的培养和提高
由于研究性教学活动中,学生以小组为基本活动单位,活动地点远非教师视野所及,管理和监控的实施相对困难,只能通过间接地量表、汇报来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因此,学生个体的自我管理能力成为决定课程质量的关键。
4.对研究性教学的评价应更注重过程
研究性教学的目的是改变传统教学模式重学科知识传授、轻实践能力培养的缺陷,因此教学评价的价值取向应是重过程、重应用、重体验、重参与,而不是重结果,即重点关注学生从过程中学习或领悟到了什么,对于学生最终的研究成果则不需过于关注。
四、结论
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的目标是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而不仅仅是怀揣文凭的大学生。传统的物流管理教学模式在很大程度上是对学术型院校的模仿,未能体现出应用技术大学在人才培养目标和教学模式上的区别和特色,导致培养出的学生与企业实际需求脱节。研究性教学不仅是一种教学模式、教学方法,更是一种教学理念’相对于传统教学模式,研究性教学在教学内容、教学过程、教学评价等方面都有着独特的特点,这些特点决定了其特别适合应用于应用技术大学物流管理专业。研究性教学模式的应用不但可以提高学生获取知识的能力,而且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问题解决能力、合作能力和知识迁移能力,是培养满足企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的有效途径。
篇10:小学生研究性学习论文
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路径
【摘要】本文在结合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和小学科学教育发展需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了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规律,以期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寻找出一条道路。
【关键词】小学;科学教育;培养;路径
高师科学教育与小学科学课程对接问题的研究,是一项面向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的多层面探讨。我们从理论和实践层面探讨高师科学教育的培养目标、课程体系和课堂教学等与小学科学课程的关系,使其培养的教师更能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需要。“高师科学课程与小学科学教育对接问题的研究”将根据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实际,正确研判其发展的规律,则是当下小学科学教育应有之义。其内容主要包括:1.小教专业培养目标研究。从适应小学科学教育工作需求的视角,探讨小学教育专业毕业生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专业情意结构。2.小教专业科学课程体系研究。研究小教专业科学课程的构成及其比例关系及相关科学课程的标准与实施方案等。3.科学活动课程研究。一是通过校本活动课程的开发,将原来的科技节、兴趣组、学生社团等课程化、系列化。二是根据学校现有设施和学校建设发展,构建科学实践基地,建设百果区、百草区、天象馆等多个区域的“科技园”供学生观察、实习和使用。4.科学课程课堂教学研究。探讨高师科学课程对小学科学课知识的融合、方法的渗透、实验规范的引导、探究技能的显性训练等。5.与小学的合作互动研究。探索高师与小学新的合作交流机制,一是实践基地的拓展,为师范生观察、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保障;二是聘请小学科学教育的名师为未来教师进行方法引领、案例分析、综合实践设计指导等;三是高师教师参与小学相关课题、教学实践的指导、研究。6.高师科学课程的学习评价研究。一是突出小课题研究等研究性学习过程在学习评价中的作用;二是充分体现学生在专题实践、小学科学优课观摩、科普宣传等学习过程中的表现。另外,我们应该在学科教学、校本课程和科技教育活动等方面进行必要的探索。选择若干不同区域、不同类型的小学作为课题研究的实验学校,在小学科学教师的入职训练和职后培训的层面上进行了研究和探索。同时,加强高师与市、县(区)教学研究机构的联系,创新高师教育实践的模式,开展多种多样的教研竞赛活动,为师范生观摩、体验小学科学教育提供积极的帮助。因此,在不断的理论研究与教学实践中,我们要用先进前瞻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转变教学理念,实施新颖合理而有效的教学策略,这样才能产生积极的整合效应。
一、课程设置
当前小学科学课程的设置,综合化的趋势日渐明确,,我国启动了建国以来的第八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其课程的设置要求执教教师具备综合性的自然科学知识体系。而对高师而言,就必须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设置相应综合性的课程体系。因此,此类科学课程要突出实践性、实用性、时效性,使学生通过学习,开拓视野,提高对科学问题和科学知识的情感,从而使学科知识由封闭性走向开放性,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我们一方面强调高师课程要适应小学教育综合化的趋势,打破学科之间的壁垒,统整师范生的科学知识结构,另一方面,我们研究注重小学教育专业科学课程的实践性,增加小学教育实践情境,为师范生尽早了解、适应小学教育改革创造条件。为此,我们一方面引领教师加强对小学科学教育的理论研究,另一方面在目前五年制高师普遍未设科学教育专业的背景下为未来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探索实践路径,在高师四、五年级新开设了科学教育选修模块,包括:科学课程与教学论、综合实践活动设计、生活中的科学,实验与教具制作、文化地理等课程。
二、课程实施
要狠抓学生实践能力与创新能力的培养。当前素质教育重点是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因而小学科学教师的培养更应该注重师范生科学探索精神与创新能力的养成。科学探索精神的培育不仅要贯穿于专业课程学习的全过程,更应该融入师范学习生活的全过程。创新能力的培养则主要依托于“以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为旨归”的各类研究性学习活动。高师培养小学教师更要注重师范生的动手操作能力、实验能力、发现问题能力、解决问题能力等方面的提高。同时,以反思为抓手加强学生研究性素养的培养。在基础教育改革中,研究性素养被放在了极其重要的位置上。为此,我们必须进行教学改革,从教学本位中走出来,不断进行教与学的反思,使教学过程以人的发展为本,服从于、服务于人的全面发展。实践中我们一方面重视师生在高师理科课程学习活动中理念、方式方法等的反思实践,另一方面以教育见、实习为契机,反思教育理论在教学实施中的体现与探索。除此之外,加强以第二课堂活动为媒介发展学生的个性、丰富学生的实践。我们根据学校的实际出发,除了完成课程计划规定的科学课的教学以外,积极开展第二课堂活动。建立了“无线电测向”兴趣组;开设了“纳米在生活中的应用”“小学科学教学目标与方法”“非线性科学简介”和“健康生活”等科学讲座;组织了“科普知识竞赛”“项目操作比赛”和“学生创意实验竞赛”等科学竞赛;另外,指导学生撰写科技论文和科学教案参加全国、省的学科组学生科技作品竞赛,取得不错的成绩。这些活动,培育了同学们的科学思维,增强了学生的创新能力,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了我校课外科技活动的蓬勃开展。
三、课程资源
高师在教育理念上滞后于小学教育现状、人才培养规格要求不适应教育需求是不争的事实。本研究力图探索高师与小学、社会机构合作的新途径与新模式,不断丰富自身教学资源。一方面,我们试图打破传统的师范与小学关系,通过“请进来”,“走出去”,让师范生更多参与小学科学教育教学,以“教”带“学”,以“练”促“学”。另一方面,我们积极探索实践基地的拓展、教研的共享。通过在不同区域、不同类型学校建立师范生教育实践基地,开展不同类型的科学教育实践活动,联合进行师范生的实习指导等。我们积极促进、实施教研机构相关小学科学教育的活动向高师学生开放,教学展示、专家点评的观摩、资料的共享等,另外,鼓励高师教师直接参与小学科学教师的培训、参与市小科教研活动、合作开展课题研究等,强调职前职合的一体化。另外,要积极了解省内外其他高师科学课程建设方面动态,积极参与科技活动的组织和设计,使活动更贴近小学科学的教学。积极组织学生参加各级各类的学生科技论文、科学教案、科学课件的比赛,让学生有亲身的体会。客观来讲,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都应该具有面向未来的科学素养,随着我国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高等师范教育的进一步发展,许多新涌现出来的问题值得我们去继续思考与探讨,在小学科学教师培养的实践过程中,还有许多环节需要我们去摸索与实践。总之,高等师范学校培养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必须从专业建设、科学研究、学生专业发展等诸方面进行努力。应结合高等师范学校的实际,立足高师,结合小学科学教育发展的需要,把握小学科学教育工作者专业成长的规律,为师范院校培养合格的小学科学教育师资培养寻找出路,为小学科学教育健康发展积累经验。
参考文献:
[1]潘洪建.小学科学课程标准60年[J].现代中小学教育,(11).
[2]邹洪涛.高师科学教育专业课程设置方案之探讨[J].黔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06).
[3]李玲.构建适应小学科学教育的高师科学课程体系[J].淄博师专学报,(01).
篇11:初中语文研究性学习论文
初中语文专题研究性学习论文
拓展语文教学的课堂空间,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培养学生的探究精神,已经成为当前语文教学的一个重头戏。
专题研究性学习贯彻了“以学生发展为本,改变学生学习方式”的语文教学思想。它打通了学科,打通了课内外,让学生能在教师的指导下,自主的进行探究性学习,让他们在学习中有自己的发现,在发现中提高学习能力。
初中语文教材中设置了10个专题,分别是《狼》、《荷》、《长城》、《汉字》、《鸟》、《叶》、《气象物候》、《广告多棱镜》、《系统思想与统筹方法》和《我心中的语文》。这是课程改革精神在教材编排中的具体体现。从选材上看,这10个专题范围非常广,和自然、社会、生活有着密切的联系,为教师与学生的探究提供了广阔的空间,既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也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不让学生仅仅局限于课本,而成为沟通学生与社会的桥梁。
1.专题学习的凝聚性
一个专题就是一个聚焦点。“专题”的凝聚性是建立在事物的内在逻辑联系、逻辑分类基础上的。比如专题《荷》,它可以把古今中外所有描写荷花的诗、词、散文、小说、绘画作品、摄影作品、影视作品等等都囊括进来。这里“荷”是个聚焦点。这就要求我们教师在引导的时候能很好的做到放得开,收得拢。在这个专题的学习中也可以适当的收集一些关于其他花卉的知识进行比较,更好地了解荷的属性。但决不可以随意发挥,必须要以“荷”为聚焦点。这样就能够丰富学生的知识,更好地达到教学目的。
2.专题学习的开放性
①专题学习形式的开放性
一般的语文学习都是课堂上的被动接受,专题的学习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学生在确定了自己探究的小专题后可以到社会上作调查,可以上图书馆查阅资料,上网,观看各种音像资料,和老师、同学讨论问题等等,拓展了学生的学习空间。例如在学习《狼》专题前,可以上网观看狼的影片,了解一些关于狼的知识。在学习过程中可以和学生多交流讨论,这肯定会让学生有新的发现。
②专题学习空间的开放性
学习的空间不再拘泥于课堂和校园,可以走出校门,延伸到整个社会和自然界,将学习与社会考察、公益活动、社会生活等综合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例如在专题《广告多棱镜》的学习中,可以让学生从生活中寻找一些好的广告语进行欣赏。尝试给身边的某一件物品写一段广告语,也可以让学生为某一公益活动写个广告语。这样,既可以提高学生的能力,达到教学目的,也能更好地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③师生关系的开放性
在专题学习的过程中,老师既可以是传道者的角色,也可以是学习者的角色,学生可以收集到老师不了解的知识,师生之间可以建立一种相互平等、民主尊重的和谐关系。
3.专题学习的探究性
在专题学习之前,教师就该告诉学生,“专题”中的内容是别人研究的'结果,但只能是较好的,而不是最好的,还有待我们学生自己去探究,去发现。探究本就是无止境的。学生要改变以前的依赖老师的学习状态,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让他们在学习的过程中学会学习。让学生主动参与,自主探究和自由创造,以个人或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研究,在一系列的活动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专题”学习既重视结果,更重视过程,其教学过程就是学生掌握知识的过程与能力形成的过程。
4.专题学习的综合性
语文的内容是包罗万象的,它综合了政治、历史、天文、地理、数学、物理、化学、生物等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各方面的知识,其范围之广、内容之丰富是其他任何一门学科都无法比拟的。“专题”的设计是跨学科的,给学生提供了广阔天地,学生在探究的过程中,将冲破语文学科知识,衍射其他学科和其他领域。如《狼》专题的内容就综合了文学和生物学等学科。学生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可以了解一些关于狼的文学作品,也能了解一些关于狼这种动物的特性。以《荷》的专题为例,可以将文学(写荷咏荷)、生物学(荷的生物属性)、地理学(荷的生长环境)、药物学(荷的药用价值)、经济学(荷的经济价值)等等丰富多彩的内容囊括进来,师生共同探究。
5.专题学习的实践性
教学要与学生生活、社会生活联系起来,让学生从“做中学”,不能整天把学生禁锢在学校和书本上,要让他们参加一些社会实践,打开他们的视眼,增加他们的社会经验。专题学习正是语文教学联系生活的一种方式。它要求学生围绕专题在生活中自主提出问题,收集资料,展开讨论,解决问题,学生也能在这些实践中获得积极的情感的体验,提高综合实践能力。例如在《狼》的专题学习中要求学生通过阅读有关狼的文章,参观有关狼的图片,写观察日记等实践活动了解有关狼的知识,并通过互相的讨论研究,形成对狼的独立的认识。通过这一专题的学习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保护野生动物的情感。
专题的教学是一种全新课程,有着全新的教学理念,全新的教学方式,为学生的个性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环境空间,学生上语文的兴趣浓了,学习积极性提高了,查找课外资料的方式和途径也多了,小组的凝聚力增强了,学生表达能力也得到了提高。作为语文老师要积极的投身到专题活动中去,让学生真正自主学习、自主探究。我相信,通过任何一个专题的学习,学生都会获得新知,都会提升审美情趣,也都能能感受到“天地大语文”的魅力。
篇12:论文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论文研究性学习之我见
内容提要:一、建构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应遵循的原则:自主和兴趣性原则、交流互动原则、定序控制原则、协同性原则、开放性原则。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①准备;②调研激疑,确立研究课题;③研究学习,展示成果;④完成性评价。
关键词:研究性学习;原则;模式构建
布鲁纳认为学习应当让学生成为主动参加知识获得过程的探索者,“无论在哪里,在知识的最前哨也好,在三年级的教室里也好,智力的活动全部相同。一位科学家在他的书桌上或实验里所做的,一位文学评论家在读一首诗的时候所做的,正象从事类似活动而要想获得理解的任何他人所做的一样,都属于同一类活动,其间的差别,仅在程度而不在性质。”因而“发现不限于寻求人类尚未知晓的事物,确切地说,它包括用自己的头脑来亲自获得知识的一切方法。”①据此,他提出了教学过程应当是学生的发现学习过程。斯宾塞也认为“在教育中应该尽量鼓励个人发展的过程,应该引导儿童自己进行探讨,自己去推论,给他们讲的应该尽量少些,而引导他们去发现的应该尽量多些。”②我国教育家陶行知也强调知行结合。研究性学习也就是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科学研究的情景或途径,使学生主动去发现问题获取知识的一种学习。它正适应了新的高中语文教学大纲所提出的“培养发现、探究、解决问题的能力。”的要求。目前,构建合理实
用的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已成为教学改革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建构研究性学习课堂模式应遵循的原则。
1、自主和兴趣性原则:“人的认识活动是主体观念(包括心理情绪)向对象物的投射,对象物的信号反馈又被主体接收的过程。”③在研究性学习的过程中,观念投射到课文文本信息中,文本信息内容被学生接收。在这一过程中,因为学生已有的经验和对未知的欲求会导致学习过程中产生一系列矛盾,这些矛盾正是激发学生探究问题兴趣的关键所在。解决这些矛盾也正是学生自主性研究学习所完成的目标。要想有效地解决问题,就得让学生对问题产生兴趣,从而发挥学生研究学习的主观能动性。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要依赖兴趣。”④教师应从多方面调动学生探究问题的兴趣,如果研究中的成果出现后又被肯定,那么他的研究兴趣也会更加浓厚,从而又激发他去进一步深入研究。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指出:“让学生体验到一种自己在亲身参与掌握知识的情感,乃是唤起少年特有的对知识的兴趣的重要条件。当一个不仅在认识世界,而且在认识自我的时候,就能形成兴趣,没有这种自我肯定的体验,就不可能有对知识的.真正的兴趣。”在整个研究学习过程中,学生是主体,激收兴趣要依据学生个体差异进行分工合作。学生个体所掌握的知识不同,研究能力也不相同,因而学生在兴趣的产生和研究问题上都主要由个体的特点来决定,教师只能是指导的组织者,因而整个学习过程中体现出较强的自主性。
2、交流互动原则:语文研究性学习的整个过程应是一系列的活动组成,在这些活动中,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要完成各种信息的交流,在活动交往中相互作用,教学互动。研究性学习的目标和研究的课题都是学生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与未有的知识和经验发生矛盾冲突下产生的,而且每个人因个体差异又产生不同的冲突,这样就会有众多的问题出现在师生之中。师生之间,生生之间的交流,还有学生与资料之间的交流则会很便捷的解决很多问题,同时又会发现新的问题。研究性学习通过活动建构起学生认识的图式,它是一种对平衡态的远离,系统远离平衡态,才可能形成新的平衡态,因而在师生的交流中,教师应尽可能从更多角度去思考统筹,提出有典型性的问题与学生交流,从而激发对学习内容的更加深入的研究,不断建构新的平衡态。整个活动中教师指导,学生研究,师生交流,从而形成一个互动的局面,使得课堂呈现多元化活动状态。
3、定序控制原则:构建研究学习目标应是一个有序的控制系统。初步深入研究性学习时,学生呈盲目无序状态,既不知道研究的方法,也不懂得查找收集资料的门路,更不懂得如何利用已有的知识经验去寻求新的知识,这种情况下,就离不开教师的指导。同时,学习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学生学习的内容应是建立在教材系统上的,而且能力目标的达成也是一个系统的有序发展过程。正所谓“为学有本末先后,其进有序,不容躐等。”⑥教材中又因语文学科的自身特点,它是由众多的文本信息组合而成,这些文本信息之间又存在着各种相同的联系,我们就可依据这些联系点又可组合成新的研究性学习文本子系统。同时,教师根据学生情况也要列出训练的序列来。在学习中,教师还要通过学生研究,学习的信息反馈来不断指导较正学习的方向和目标,从而达到系统内的定序控制,使得研究性学习的“自组织”程度愈来愈高,从而进化发展。
4、协同性原则;一个系统中各个子系统的运动状态由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和子系统间关联引起的协同运动所决定。当子系统之间的关联能量小于子系统独立运动能量时,子系统的独立运动占主导地位,形成不了一种整体的规律运动的特征,系统便处于无序状态。当子系统之间关联能量大于子系统的独立运动能量时,子系统的独立运动便受到束缚,子系统的独立运动要服从由关联形成的协同运动,于是运动便显出有序的特征。⑦在一个班的研究性学习系统中,个人的研究性学习应是相互交流,相互协作的,其间因为教师的控制,个人之间的关联能量得到增长,个人服从了速成整个研究学习过程才显现出有序的特征。学生个体的知识占有量不同,资料来源的渠道不同,个人的能力高低不同,个人的世界观,思想意识也不相同,因而为了完成一篇课文的学习或是对一个问题的探究,就更需要学生之间的分工合作,共同完成大的课题研究,而不仅仅局限于小问题的解决。同时小问题的研究也是协同于大问题的研究,这样,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就会具有更高的效率。从而做到在有限的时间中解决尽可能多的问题。
5、开放性原则:研究性学习的前提是必须让学生大量收集、占有资料,而现代化的教学手段的更新,信息网络的开通更方便了学生对资料的收集。但是某一个学生又可能在短时间内拥有更多的资料。因而,在资料的收集过程中,应让学生多渠道
进行,做到资源共享。同时,学生拥有的资料是五花八门的,观点说法也就呈众说纷纭的状态,学生思想也就随自己阅读内容的不同而成为多元化状态。因而在研究性学习中应是百花齐放。百家争呜,不能轻易封杀一个观点,只要学生言出成理即行。只有这样,活动中才会因各种观点的矛盾冲突而激发出更多的值得探讨研究的问题。因此,研究性学习的各个五一节和内容都应是开放性的,课堂的活动形式也更应具开放性特点。
二、研究性学习课堂教学模式的构建
1、准备:第一步,教师结合教材内容,根据学生和学习能力目标等把相关的教材内容重新组合,从而使学习目标明确,研究方向性明确易找。第二步,学生熟读课文,清除字词障碍,梳理课文内容。第三步,根据自己的初步理解写出课文评析。这一步中教师可根据目标和教材内容引导学生评析的方向和角度。第四步,学生收集相关资料(含作者介绍、写作背景、相关评论等),并且要注意分工合作,相互交流,制作卡片等。
2、调研激疑,确立研究课题,教师指导学生整理归纳收集的资料、卡片、笔记等,然后罗列出各种问题,如不同资料观点的矛盾性,学生对各种评论弄不清的疑虑问题。当然,这些要注意从文本本身出发去引导。有了归纳,然后激发组织讨论争辨,理出争论不下的问题,此时教师也可根据学生,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等具体情况提出一些有关文本研究的问题,与学生一道共同确立有关文本研究的课题。
3、研究学习,展示成果。教师指导学生分工合作查阅相关工具书和相关资料,反复思考,讨论文本内容,进行细致的比较鉴别,尽可能多的掌握第一手资料,学生在进一步充分争辨的基础上写出分析报告,文学评论或是小论文等。然后全班组织交流,并进行论文答辩式的活动,从而加深对课文的探究,扩大个人成果的影响。
4、完成性评价,教师将学生成果收集,进行归纳整理,进一步上升为理性认识,形成具有逻辑性的成果。同时也可让学生通过完成相关设计的练习题,用以进一步巩固成果和检查学习中存在的不足,这一信息的反馈也是为了对下一次研究性学习进一步的指导控制。以期达到学习效果的最优化。
总之,研究性学习的课堂应是学生活动为主,教师几乎就是一个组织者和指导者,整个课堂是不拘一格灵活多变。学生通过活动相互促进相互增长,实现课堂学习的人格平等教学相长。
主要参考资料:
①转引自吴杰《教学论――教学理论的历史发展》,吉林教育出版社出版。
②《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
③鲁枢元,钱谷融主编《文学心理学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④皮亚杰《教育科学与儿童心理学》,文化教育出版社1981年版。
⑤⑦参见德国韦德、里哈格合著的《定量社会学的模型》
⑥陆九渊《与詹子南》
另:查有梁《“交流——互动”教学模式建构》
李天松《语文研究性教学模式》,原载于《语文学习》2001年7-8期
篇13:研究性学习的论文
有关研究性学习的论文
转变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获得个性解放,是我国当前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该理念试图解决的问题是我国基础教育中学生学习的全面异化。为此,在基于新的学习哲学重建各学科领域的同时,还新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在综合实践活动中,研究性学习第一次成为一种课程。理解研究性学习的课程意蕴,是有效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并恰当处理它与学科课程之关系的前提。
一、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的研究性学习与作为一种课程的研究性学习有无区别?
研究性学习首先是一种学习方式。然而在我国的《九年义务教育课程计划(实验稿)》和《普通高中课程方案(实验)》中,它又作为综合实践活动的有机构成而相对独立地存在于整个课程体系之中。我们认为,要理解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进而理解新课程的基本结构,必须承认研究性学习方式与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区别。
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指教师或其他成人不把现成结论告诉学生,而是学生自己在教师指导下自主或合作地发现问题、探究问题、获得结论的过程。与研究性学习相对应的范畴是接受性学习。接受性学习是指不经历研究结论在历史上的发现过程或当前的再发现过程,把结论直接告诉学生并由学生内化或接受的学习。研究性学习可能是有意义的(即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起了有机的联系),但也可能是机械的(即未与学习者的经验建立起有机的联系);接受性学习可能是机械的,但也可能是有意义的。认识到这一点,是20世纪认知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成就。[1] 由此观之,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本身并没有好坏、优劣之分,关键要看它服务于什么样的教育价值观。
就人的个性发展而言,研究性学习与接受性学习这两种学习方式都是必要的,在人的具体活动中,二者常常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结伴而行。之所以在我国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中强调研究性学习,并不是因为接受性学习不好,而是因为我们过去过多倚重了接受性学习、把接受性学习置于中心,而研究性学习则被完全忽略或退居边缘。究其根源是把学生仅作为客体来塑造的教育价值观和知识技能取向的课程目标观所导致的结果。强调研究性学习的重要性是想找回研究性学习在课程中的应有位置,而非贬低接受性学习的价值。这在根本上要求转变教育价值观,把学生真正视为学习的主体,关注知识技能的建构性和情境意义。作为一种学习方式,研究性学习是渗透于学生的所有学科、所有活动之中的。
作为一种课程,研究性学习课程是为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充分展开所提供的相对独立的、有计划的学习机会,具体地说,是在课程计划中规定一定的课时数,以更有利于学生从事在教师指导下,从学习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和确定研究专题,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2] 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是指向于研究性学习方式的定向型课程。
二、既然在新课程中各学科领域均强调学生的探究、发现、研究,为什么还要设置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
强调学习方式的转变是本次课程改革的重点。这里的学习方式不是浅层次的、技术学意义上的学习方法、学习规则等,而是内在于每一个人心灵深处的对待学习行为的独特风格(style),是人的个性在学习行为中的表现。传统课程体系片面强调接受性学习的重要性,这在本质上是强调一种维持性思维方式、奴性化的处世态度和顺从型人格,这与素质教育的要求背道而驰。本次课程改革确立了一种新的学习观:学习方式是人的个性的独特表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学习方式,课程应尊重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因此,每一门学科都强调为学生的探究、发现、研究创造空间。与此同时,还设置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为每一个人完善学习风格、发展健全人格创造充分条件。
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有下列区别:第一,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具有学科性,往往局限于一门学科的视阈;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属于经验课程的范畴,它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面向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火热的社会生活实践,强调操作与体验,强调综合运用学生的所有知识。第二,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是在掌握系统学科知识中进行的,往往具有手段的、辅助的性质;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则把研究性学习本身视为直接目的,它强调学生需要的优先性,强调对学生独特经验的尊重,强调学生从自己的立场与世界交互作用从而建构出自己的意义。
所以,研究性学习课程≠做高难度习题≠奥林匹克竞赛辅导课≠一门学科内容的加深。
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与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也有内在联系:二者都强调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二者的终极目的都指向于学生的个性发展,尽管直接目的有别。相对独立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是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的归纳、整合、开拓、提升,学科中的研究性学习则可基于特定学科而细化、深化生活中的主题。
三、研究性学习课程乃至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是两张皮吗?
我国正在实验的新课程的基本结构是学科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活动课程、经验课程)的有机统一。怎样处理作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之有机构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是摆在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面前的紧要课题。这需要首先在理论上明确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区别与联系。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存在本质区别:学科课程是基于学生的经验与学科逻辑的关系而开发的,它所探究的基本问题是学科问题,或基于特定学科的视野而探究现实问题;研究性学习课程则基于学生的经验与活生生的现实世界(生活世界)的关系而开发,它以获取关于探究学习的直接经验、发展创新精神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直接目的,它超越任何学科逻辑的限制,它要求学生整体地运用在学校、家庭和社区中获得的所有知识以解决他自己的问题。
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各门学科课程也存在内在联系:研究性学习这种学习方式不仅运用于研究性学习课程中,也运用于各学科课程中;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获得的直接经验与学科课程中所获得的体现于学科中的间接经验,二者是交互作用、相辅相成、相反相成的;研究性学习课程所探究的现实问题与学科课程中的学科问题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在实践中,处理研究性学习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可从三方面入手:第一,各学科领域的知识可以在研究性学习课程中延伸、综合、重组与提升;第二,研究性学习课程中所发现的问题、所获得的知识技能可以在各学科领域的教学中拓展和加深;第三,在某些情况下,研究性学习课程也可和某些学科教学打通进行。总之,实践中要杜绝两张皮现象。
四、成人或专业人员的研究与儿童的研究有没有区别?
实践界经常把基础教育阶段儿童的研究在性质上等同于科学家的研究,或类似于科学家的研究(所谓准研究),我们认为这是对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基础的误解。
研究性学习之研究是个比喻的用法,它不是指成人或专业人员的规范的研究,而是指基于与生俱来的探究心的儿童的研究。人天然具有探究心,人的探究心受惊奇(wonder)所引导,以人的自然欲望和需要为基础。人的探究性在程度上是由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而非不全则无的过程。人的探究性的缺乏并非天然如此,而是崇拜必然性、程序化、技术化、去情境的教育的结果。
因此,承认成人的研究与儿童的研究的本质区别,确立儿童研究的独特价值,是研究性学习课程的价值基础。惟有如此,才能避免把研究性学习课程变成对儿童的另类灌输专门灌输研究方法。
五、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具有怎样的性质?
可以确定地说,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属于校本课程开发(school-based curriculum development)。国家为帮助每一所学校更好地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制定《综合实践活动指导纲要》(其中包括《研究性学习实施指南》)。地方根据国家的指导纲要结合本地实际指导学校开展研究性学习。每一所学校依据指导纲要和实施指南中指出的方向,因地制宜地开发自己的研究性学习课程。学校在开发研究性学习课程的时候起码要遵循四条基本原则:第一,尊重每一个学生的兴趣、爱好与特长;第二,体现每一所学校的特色;第三,反映每一所学校所在社区的特色;第四,善于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中选取探究课题或问题。
总之,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开发性质是:国家规定、地方指导、校本开发。
六、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反复出现的研究性学习有没有区别?
历史地看,自18世纪以来,研究性学习至少被大规模地倡导过三次。第一次发生于18世纪末到19世纪的欧洲,主要倡导者是卢梭(J. J. Rousseau)、裴斯泰洛齐(J. Pestalozzi)、福禄倍尔(F. Froebel)等人,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直接受启蒙运动的影响,其目的是把人的精神从中世纪的蒙昧、迷信、盲从中解放出来,让理性的光辉照亮人的心灵。第二次发生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的美国,主要倡导者为杜威(J. Dewey)、克伯屈(W. Kilpatrick)等进步主义者以及康茨(G. Counts)、拉格(H. Rugg)等改造主义者,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因应工业化时代的需要和社会民主化的需求,并且深受迅猛发展的实验科学的影响,其目的是培养适应现代社会需要的改造自然和社会的能力。第三次发生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的美欧诸国以及亚洲的韩国、日本等国,主要倡导者为美国的布鲁纳(J. Bruner)、施瓦布(J. Schwab)、费尼克斯(P. Phenix)等人,他们在理论上系统论证了发现学习、探究学习的合理性,推动了旷日持久的课程改革运动学科结构运动,这个时期对研究性学习的倡导主要是适应冷战时期科技、军事与空间竞争的需要,目的是培养智力的卓越性,造就智力超群的社会精英。[3]
那么,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与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区别在哪里?从学习目的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或旨在培养理性的人,或旨在培养民主社会的公民,或旨在培养智力的卓越性;而今天倡导研究性学习则指向于培养个性健全发展的人,它首先把学生视为完整的人,它把探究性、创造性、发现等视为人的本性、视为完整个性的有机构成部分,而非与个性割裂的存在,所以,个性健全发展是倡导研究性学习的出发点和归宿。从学习内容看,历史上的研究性学习大多局限于某一方面内容,比如,布鲁纳、施瓦布、费尼克斯等人所倡导的发现学习、探究学习,其内容即是学科结构,而且主要是理科的学科结构,这未免狭隘而且脱离学生生活实际;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主张从学生的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中选择问题,其内容面向学生的整个生活世界与科学世界,而不把学科知识、学科结构强化为核心内容。
从学习理念看,历史上研究性学习的倡导者大多数认为存在一个普遍的、适用于所有学生的研究性学习模式,只要找到了这个模式的共同要素,严格遵循这个模式,即可培养出研究性学习能力;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秉持迥然不同的理念,认为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learning style)都是其独特个性的体现,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研究性学习方式,课程应遵循每一个人的学习方式的独特性。
由此看来,我们今天倡导的研究性学习课程不仅仅是转变学习方式,而是通过转变学习方式而促进每一个学生的个性健全发展。它尊重每一个学生的独特个性和具体生活,为每一个学生个性的充分展开创造空间。研究性学习课程因此洋溢着浓郁的人文精神,体现着鲜明的时代特色。
篇14:水利工程的研究性论文
有关水利工程的研究性论文
摘要:水利工程在我国国民经济发展过程中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特别是堤防工程,还可以发挥防御洪水的功效,一定程度上保障了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所以,我们应该进一步提升水利工程堤防施工技术水准,对工程质量实行严格把控,为确保堤防工程的正常施工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更多水利工程论文相关范文尽在职称论文发表网。
关键词:水利工程论文
1 水利工程提防工程施工技术
1.1 恰当的土料选择
土料的选择是保证工程质量的基础,是提防工程的关键环节,在选择土料上要满足取材的便利性和水利工程提防的防渗要求,以避免施工成本的增加。选择土料还要遵循以下原则:第一,如施工地基为软弱土时,为了提高回填土的稳定性,减少地基沉降,要用优质土替代软弱土,优质土的选择还要符合该水利工程要求的施工材料各项指标,以达到工程设计要求标准。第二,在施工过程中,软土地基的开挖尽量使用机械施工,以便降低施工难度,减少工程施工工期,保证工程质量。
1.2 合理的填筑施工
在水利工程提防工程施工前,要对堤基进行清理,清理要以设计要求为标准,明确清理范围。控制好水利工程堤面的清理边线,以设计基面为标准,老堤要仔细清理干净杂土、树根等,清理干净后压实平整,提高土的密实度,然后进行第一层铺填。在冬季施工时,还要防止出资按浸水、冻胀等现象。在土堤填筑时,主要采取后推法的施工方法,在填土被卸下车后,摊平填土,确保填土厚度与堤边的填土要求。在填土过程中,要保证土料的`含水量符合质量要求目标,对不符合要求土料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后方可使用。
1.3 正确的铺料、压实方法
要将压实层的面层刨毛后,才能进行铺料,同时,还要保证压实层的含水量,防止过干或过湿而导致的铺料效果不佳,铺料还要保证厚度均匀且符合要求,铺料面平整,避免在铺料中混入透水性材料或粘性土料。在铺料压实前还要做碾压试验,对每一试块进行不少于三次的碾压处理,观察试验后试块是否结构良好、无剪力破坏现象,对试验的碾压时间与结果进行记录。
2 水利工程提防工程防渗技术
2.1 混凝土防渗墙
混凝土防渗墙是一种新型垂直防渗技术,可用于永久性的地基防渗,存在险情的堤坝防渗,临时围堰等,具有控制墙厚、保证各墙段之间结合紧密的优点。目前,防渗墙在施工技术和墙体材料,以及深度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发展,产生了很多新技术、新方法,防渗墙的选择还要根据地层和防渗的要求,透水性越强的土质所要求的防渗性能越高。
2.2 高压喷射防渗墙
借助高压射流,将堤坝地基的覆盖层进行扰动冲击,灌入水泥浆与土层颗粒掺混,这样就新城高压喷射防渗墙。目前,高压喷射防渗墙又加入了大粒径地层高压,效果更佳明显、经济、优质。
2.3 自凝灰浆防渗墙
它的发展基础是塑性混凝土墙,自凝灰浆由水泥、膨润土、混凝剂混合而成,在墙体自造孔洞中固壁凝浆,自行凝固形成墙体,使墙体具有防渗作用。
2.4 帷幕灌浆
把具有流动性和胶凝性的浆液,按照一定配合比混合起来,钻孔压入岩层裂缝中,待浆液胶结硬化,以改善岩基的抗渗性,提高岩基的强度。大裂隙体灌浆时量大压力小,小裂隙体灌浆时量小压力大,就要严格控制灌浆量,结合新型灌浆方法,保证墙体的灌浆密实度。
3 水利工程提防工程质量控制
3.1 承包商的选择
优秀的承包商能够保证优良的工程质量,在水利工程提防工程施工前,首先要选择优秀的承包商,优秀的承包商有丰富的施工经验、精良的施工设备和科学的管理手段,能够保证施工队伍的素质和管理水平。在施工前,要严格按照国家规范和水利工程要求,以三公原则进行招投标工作,考察投标人的信誉、业绩、施工方案、质量保证措施后择优选择承包商。
3.2 施工组织机构的完善
在提防工程施工中,施行施工责任制,完善施工组织机构,确保提防工程的高效有序进行,成立施工项目部,选择经验丰富的施工技术人员,做好生产准备工作、图纸会审工作和技术交底工作。施工项目部中各个科室要明确职能与职责,总工程师师要有丰富的管理经验和技术能力,确保每一环节的施工质量。还要协调好各相关方的关系,施工过程严格按照施工要求,完善工程质量保证体系。
3.3 严格进行图纸会审
施工前,要求各技术人员全面审核施工图纸,及时发现并纠正图纸中存在的技术与质量问题,各工作人员熟悉图纸后,对设计交底中的施工工序认真研究、科学处理,确保施工的有序进行。图纸会审要求多方参与,征求各相关方的建议意见,优化设计目标和施工技术。
3.4 全面实施土工试验
土工试验是保证工程质量的依据,因此,在水利工程提防工程的施工过程中,要实施全面的土工试验。第一,土料取样试验。在填土前,要进行土料取样试验,是提防工程质量的
首要保证。取土场内的地基土和土料,进行含水量、打击压实等试验,保证提防工程的防渗要求,地基的碾压质量标准,控制工程成本预算,有效降低提防工程施工难度,保证施工质量目标。第二,填筑施工监测。填筑时要保证填土的含水量,监理工程师要做好施工过程中的质量监测工作,对不符合要求的填土进行及时有效的处理,在审核批准处理措施后方可进行改正,还要对处理后的填土进行质量监测,保证填筑质量。还要保证堤身断面的填筑质量,加强提防工程防御洪水的能力。第三,压实度监测。对填筑的路面进行压实度监测,确保碾压土料厚度,提高填筑质量与外观整体性、均匀度。碾压机压实试验保证压实厚度、土的最佳含水量等。
3.5 各相关方协调配合
水利工程提防工程在施工中受环境影响大,空间跨度大,不可预见因素多,工期短。在施工中,要协调配合各相关方,保证施工工程的顺利实施。
4 结束语
提防工程作为防御洪水侵袭的第一道屏障,在水利工程中的作用不可小觑。在水利工程施工中,要做好工程施工技术、提防的防渗技术以及施工质量控制等工作,学习提防的新技术、新方法,考虑施工个过程的安全、经济、可行性,严格实施各项环节,确保水利工程提防工程的质量,保证工程质量目标的实现。
篇15: 高血压研究性护理论文
《 高血压情景教学论文 》
1.对象与方法
研究方法:我们根据班级学生所掌握的知识和技能的程度,在学习个系统疾病的护理时认真的选择了生活中的一些常见的疾病,这些疾病的选择也比较适合于课堂上的模拟。比如高血压、急性心肌梗死、糖尿病等等。在我们的生活中,这些病都很常见,而且在我们的亲人或者朋友中,也有一部分患有这些病,所以以这些病为特定的情景,能够使班级学生在角色扮演中能够更好的体会和展示。同时,也能够让班级学生在模拟中更加了解这些疾病的相关知识,在以后的生活中,学会更好的自我护理,或者对于家人朋友在这些疾病方面有更好的护理。并对他们有一个良好的健康指导作用。在进行模拟教学之前,运用多媒体对班级学生进行病例的教学,提供一份准备好的病例资料。根据病例资料,比如以高血压为例,找到发病的危险因素,以及发病的过程中可能会带来的一些其他的症状,以及提出治疗的药物,对于高血压病人发病后的护理等等。对这些知识进行讲解后进行提问:
(1)患者高血压的临床表现、患者需要做哪些辅助检查以及护理评估所需要的资料;
(2)高血压患者发病的机制;
(3)高血压患者需要注意的事项以及对于高血压患者的护理要点。
2.高血压情境教学的实施
根据高血压这一病例的实际需要,要求班级学生根据高血压的临床情景进行整个护理过程的演示。对班级学生进行分组,班级学生小组成员自己根据小组的讨论自己选择不同的角色扮演,比如医生、护士、护士长、病人以及病人的家属等等。在演示之前,老师对班级学生进行检查示范,引导班级学生在模拟中按照护理的程序进行合理有效地演示。在演示的过程中还可以利用计算机、多媒体等载体,在相对应的场景里展现出病人高血压的复杂表现,比如高血压病人并发时带来的并发症心力衰竭,出现呼吸困难,面部浮肿等等。然后再分发模拟过程中所需要的`仪器,比如听诊器、血压计等等。模拟之后每个小组都要进行成员之间的分析、讨论、并按照护理程序的步骤进行详细记录,完成一份标准的整体护理计划。
3.结果
以调查问卷的形式对班级学生教学进行评价,从调查的结果看,有93%的同学喜欢这种教学方法,同时,对于两个班的同学进行知识考评,发现应用了情景教学法的这个班级对于这一病例的思考要更加的深刻,同时,对知识的掌握也更加的熟练。
4.讨论
情景教学能够让班级学生处于一个模拟的临床环境中,模拟角色使班级学生能够更好的去帮助病人解决一些健康方面的问题,简单来说就是使班级学生不仅仅限于课本上的知识,而是把知识应用起来,让班级学生在实际的操作过程中得到全面的提高。这种教学模式能够很好的激发班级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让班级学生在该情景中学会解决问题。传统的理论知识也是要应用于实践当中,在班级学生的模拟演示中,使班级学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在这样一种仿真的情景模拟中,也能够使班级学生的责任感能够更强,思想道德方面、专业素质、心理素质都得到了很好的提高。
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与自己的小组成员互相配合,那么如何配合才能够达到很好的效果,才能够达到一种很高的效率,这些问题班级学生都能够通过模拟演示自己探索出来。我们学习知识就是为了在以后的工作中能够更好的为病人服务,我们都知道,好的护理对于病人的病情恢复是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所以,这种情景教学法就为班级学生提高了很好的平台,分工合作、团结友爱,工作能力都得到了极大地提高。
在教学中,班级学生就处于学习的主动地位,而老师成为了班级学生的引导线,让班级学生带着问题自己去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探究问题出现的原因。都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我们怀着疑问,怀着一颗好奇心去学习的时候,效果一般都是很好的。从我们在对于两个班级的知识测评中我们就不难发现,融入了情景教学法的这个班级的班级学生对于高血压的相关知识的掌握就要比传统授课的班级的掌握程度要高很多,而且班级学生的兴趣和学习效果也较之更好。
但是在情景教学的过程中也存在一些问题,内科护理学理论知识体系繁多抽象,班级学生难以理解记忆,学习压力大,教师和班级学生互动交流少,课堂气氛欠活跃。这种教学方法的革新是有成效的,所以在进行教学前,教师就需要进行精心的教学设计,教师先要查阅资料并到医院进行实地考察,再进行周密的情景设计。班级学生之间要进行良好的配合,在表演前要结合理论学习、临床见习精心设计。
篇16:语文研究性学习论文
语文研究性学习论文
浅析语文教学中的研究性学习江苏省射阳县第二中学 沈卫东
随着高中语文教学方法的不断发展与进步,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在语文教育中的重要性越来越突出,这不仅可以改善语文传统教学的枯燥与乏味,还能调动学生对语文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更好地引导学生主动去探索学习中的问题并予以解决,这与以往学生被动地接受学习有着明显的不同,是未来教育改革的一大重要模式。
一、研究性学习的特点
1.群体性。随着教学的不断发展与改革,如今的教学模式与以往的教学模式不同,研究性学习的主体不再局限于教师个人,而是由学生们自己主导整个教学过程,教师的主要职责就是负责研究内容方向的寻找以及整个研究过程的引导。说到底,研究性学习是一个群体探究问题寻求真理的过程,而不是普通的教师个人知识的传授。
2.存异性。俗话说“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每个人对同样事物的理解并不完全一样。因此,传统教学中教师将个人或者教科书上的观点教与学生、并让之被动接受,这显然是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与个人观点的发表,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模式却很好地解决了这一问题。每个人都有机会将自己的观点表达出来,由大家共同讨论,这在提高大家主动性的同时让大家能够更多地接触到别人不同甚至是怪异的想法,这样更加有助于学生以后从多个方面多个角度去看待问题、去考虑问题。
3.自主性。这是研究性学习特点中的重中之重。为什么这么说呢?研究性学习的主体是学生,这是要靠学生们自己主动发现问题并且逐步解决问题的一种学习模式,()与教师的直接传授有着巨大的差别,而这“巨大”之处恰恰就在于学生是否主动,这也成为决定其是否能够成功、是否能够提高学生学习能力的直接判断标准。因此,调动学生们更大的自主性和积极性是探究性学习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一点。
二、研究性学习的决定因素
1.选择有价值的研究课题。一个没有多大价值的课题不仅会浪费学生们的时间,也会使他们无法在学习过程中更好地剖析课题的深蕴含义以及无法学习到他人独到的思维见解。在这个问题方面,教师则起着主导的作用,有着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作为基础,教师可以知道哪些课题适合学生们研究学习、哪些课题只会耽误学生们的时间,并且在大的思考方向上,教师也可以给出一些提示。在这样的前提和基础上,可以大大缩短学生们所花费在学习上的那些不必要的时间,能够让他们有着更高的效率可以学到更多的东西。
2.课程研究的氛围。一个学习环境的好坏往往直接或间接导致学生学习效率的高低,人们通常都有一种从众心理,因此周围同学的学习交流氛围也通常决定着个人的学习氛围以及个人的学习兴趣,因此,一种良好的研究学习氛围往往能够给学生带来一个良好的学习开端。当然这需要的不仅仅是教师的带领还需要每个学生主动去融入这样一种全新的学习环境,这样的研究性学习才会让学生们更加容易也愿意接受,才能逐步的提高学生的语文学习水平。
3.教师的评判。教师作为以往传统教育的传播者,其具有的知识理论体系的丰富程度和对善恶美丑是非曲折的辨析能力是无可置疑的,因而,在讨论研究过程中,教师对学生所得结论的'辨析和对学生思维方式思考方向的引导就显得尤为重要。当然,教师也并不一定就次次都能确定着谁的想法是对的谁的想法就是错的,他们的建议更多的是作为参考以及部分评判标准,学生们需要在与其他人交换意见的过程中对课题有着更深的研究从而得到更加贴近主题更加贴近真理的结论。
三、研究性学习的意义
首先,这一学习模式符合新课程标准所提出的的“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顺应新时代学习模式的主流。这一模式打破了传统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僵化的“传授――接受”结构,建立了一种新型的、更加自主更加自由的教学模式。这不仅化解了传统教学中教师和学生之间那种“强教强受”的尴尬局面,同时也能加强学生们的学习兴趣以及减轻教师的负担,这是一种行之非常有效的方法,也必将普及到整个教育领域。
其次,这种学习模式为学生们营造了一种类似于科学研究的环境,提高兴趣的同时还加强了学生们通过多种途径去搜集资料,去解决研究过程中遇到的一个又一个问题,去学习到更多的延伸的知识。学生们端正态度努力寻求解答,这个过程是研究学习过程中最重要的部分。学生们通过这个过程来丰富自己的知识,来拓展自己的交际能力,来使自己能够更好地搜集信息、分析信息、判断信息。
最重要的就是其能够培养学生们的创新精神,促进能力和思维的发展以及拓展解决办法的途径,使其在以后的生活、劳动、事业中遇到困难时能够有能力去解决它。开展研究性学习的最终目的就是使我们的教育更加适应社会的需要,即学生们能够更加适应时代的需求,能够有更好的发展。这不仅仅是教育体系的重要改革,更是社会需求的重要体现。
四、研究性学习存在的问题
主要包括以下三点:
1.开展研究性学习的形式不正确。有些语文教师给出相应的几个与书本相关的问题,然后学生们分小组讨论给出答案,然后教师公布明确答案,他们以为这就是研究性学习,其实不然,这只是传统教育方法更换了一下样子,就自以为跟得上时代潮流,是教育领域的一种新模式,这本身就将其形式化、肤浅化。
2.与传统的教育模式相比,研究性学习要花费更多的时间。这是一个必然的结果,教师布置课题,学生们寻找资料,整理资料,得出自己结果,大家共同讨论,教师解惑等等都需要耗费大量的时间,虽说在某些方面的理解上与某些能力的锻炼上其占据了较大的优势,但在时间上以及标准课程的范围上数量上,则不免落入下乘,因而这是一个需要好好考虑的问题。
3.学生对利用业余时阃来完成学业的反感。学生们长久以来一直反感学业占据其业余玩耍的时间,因为本身学业就很重,如果没有适当的调节,可能降低学习的效率以及加强其对学业的不满。而研究性学习就是利用课余时间来寻找资料一共上课使用的一种方式,这与学生的意愿背道而驰,因此这很可能会成为研究性学习的最大阻碍。
总之,顺应语文教学时代的发展,语文的研究性学习已经成为一种必然的趋势,作为教师我们要带领学生不断地钻研语文学习方法,引导学生更有效地进行学习,全面地提高学生的学习水平。
篇17: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论文
如何进行研究性学习论文
资料、信息是人类的科学文化知识、各种思想和各种实践活动赖以记录、保存、交流和传播的一切印刷品和视听材料的统称,它通常指书籍、报纸、期刊、科技报告、专利说明书、技术标准、产品目录、产品样本、设计图纸、实物样品、历史档案、电子出版物,如光盘、录音带、录像带,网络出版物,等等。资料、信息分直接资料、信息和间接资料、信息。直接资料、信息是人们在实践中,通过自身的观察、体验、感受、实验、调查而得来的。间接资料、信息是人们通过问读书籍报刊、听看广播电视及微机、因特网等各种传播媒介所获得的信息资料。你要搞研究性课题,那么资料、信息一定会成为你研究问题的好朋友。
一、资料的收集和整理
1.收集资料的意义
搞任何研究,都要以资料作为基础,资料是研究的前提。没有资料,就无从研究,更谈不上观点和创见。资料是你研究过程观点形成的基础,也是你动笔写论文的重要依据。语言学家王力先生在谈写论文时曾说过:”一个小小的题目,我们就要占有很多的材料,往往几十万字,要做几千张卡片。别看写出来的文章只有一万字,几千字,收集的材料却是几十万字,这叫做充分占有材料,材料越多越好,材料不够就写不出好文章。“可见,查阅、收集资料的意义有多重要。如果有的学生想,进行研究性课题学习还得作实验、写论文,查阅、收集这么多资料多浪费时间呀。你要知道大多数的学者用于查阅、整理资料的时间都是要占全部科研时间的一半以上,实验研究和思考计划时间占40%左右,而写文章的时间只占7%左右。这个比例也有力地说明了要想搞好研究性学习,必须重视相关资料的查阅、收集。尤其是刚进行研究性学习的学生,查找文献资料是进行研究性学习的第一步,这一步进行得好坏直接关系到以后一系列的研究活动。因此,不要小看查阅、收集资料这个阶段。为了从各种不同的途径获取所需要的信息,一定要认真细致地了解与课题相关的文献,要弄清楚研究者对类似课题作了哪些研究,有哪些不同观点,研究的现状是什么,哪些问题是已经知道了的,解决了的,哪些问题还不知道,还有待进一步研究解决。也就是说,查阅相关资料除了为研究提供内容参考外,它还有以下几个方面的作用:①它可以更具体地限制和确定研究课题及假设;②它可以告诉你在本领域内已做了哪些工作;⑦它可以提供一些可能对当前研究有用的研究思路及方法;④对研究方案提出一些适当的修改意见,以避免预想不到的困难;5.它可以把握在研究中可能出现的差错;⑧可以为解释研究结果提供背景材料。
总之,查阅、收集资料是一项基础工作。它将会帮助你熟悉研究的现状,并将为研究过程提供有益的信息。
2.怎样查阅相关资料
查找相关资料你可以利用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开始查起。什么是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呢?我们还是先要把概念弄清楚。文献是人类知识和智慧的结晶,是知识的海洋,文献如果按内容级别分,可以分为一级文献,二级文献和三级文献,也称一次文献、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
一次文献指原始文献,如报刊、图书、期刊、会议文献、科技报告、档案材料等。在研究性学习中查找的最多的可能就是图书和期刊了。图书的范围很广,它包括名著、一般性专著、编著、教科书、科普读物和资料性工具书等。这里资料性工具书又包括手册、词(辞)典、年鉴、百科全书,等等。一次文献是第一手资料,既包括手稿又包括印刷品。
二次文献是将分散的一次文献加以整理、组织,使之成为系统的文献,以便快速、有效地查找和利用。如书目、索引、检索性文摘等,二次文献是第二手资料。三次文献是在二次文献的基础上,通过对一次文献内容的整理分析编写出来的,包括自己观点在内的资料,如专题综述、评述、年度总结、进程报告等。
弄清楚一次文献、二次文献、三次文献的概念之后,我们查找资料可以按图3-1所示的程序来进行。这一过程往往与二次文献和三次文献形成的过程相反。这一过程也可称为信息检索过程。
图3-l所指的检索工具书是比较完备地汇集某一方面的资料,按照特定的检索方法加以编排的、内容较概括的书籍,如书目、索引、文献等,它是属于二次文献。而参考工具书是指按一定顺序排列,汇集某一方面的知识与资料,以供查找参考的图书,如词典、百科全书、年鉴、手册、表谱、图录等,它是属于一次文献。
通过查阅相关资料,你会对课题所涉及的理论、研究方法和研究趋向,有一定的透彻的了解,这些有助于弄清问题所涉及的各方面概念和修正你的研究课题。在接受别人思想启发的同时,会触动自己的灵感,发现新的问题,这样也有助于形成自己的观点。
3.资料的鉴别与整理
(1)资料的鉴别
鉴别资料就是对搜集来的原始资料进行质量上的评价和核实,对材料进行一番筛选、取舍,寻找出课题所需要的材料。有的学生会想,辛辛苦苦找来的资料还要进行鉴别,真是麻烦!其实不然,在鉴别资料的过程中,你会加深对资料的认识,对资料的性质、真伪、价值等学会判断,这本身就是一种研究性的学习。
在鉴别资料过程中有两点是需要注意的。
首先,要鉴别资料的真伪。因为资料不一定完全真实,而资料是否真实,直接关系到所研究课题的真伪。如果用了不真实的资料进行研究,那么,研究的结论很可能就是不真实的。一些有价值的研究,会因为参考资料的失实而前功尽弃。要想鉴别真伪,就要鉴别资料的客观实在性和本质真实性,也就是弄清楚它是否真的发生、存在,是否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才能发生;事物是偶然还是必然;是个别还是一般;是现象还是本质;是主流还是支流。我们要从事物的总体本质及其联系上挖掘事物本质的真实性,还要结合各方面的材料综合思考,分清真伪,进行比较分析,不要被局部或暂时现象迷惑。
其次,要鉴别程度。同是真实材料,必定有深浅程度的区别,如果我们刚开始鉴定时,也可能难于一眼看透,但只要认真鉴别,多熟悉资料,你就能学会对资料的质量进行鉴别的。常用的鉴别方法是比较法和专注法。
比较法是通过对同一资料进行对比,以确定正误和优劣。例如,把资料本身的论点和论据相比较;把正在阅读的资料和已经确认可靠的资料相比较;把宣传性广告和产品目录相比较,等等。
专注法就是注意专门的鉴别性文章,在学术界经常会产生不同的观点,甚至产生针锋相对的论点的争论,这是很正常的现象。争论中往往会发现原理论的不足之处,甚至错误之处,争论中理论也会得到发展。
(2)资料的整理
资料的整理就是将所获取的信息资料分门别类地加以归纳,使原来分散的、个别的、局部的、无系统的信息资料,变成能说明事物的过程或整体,显示其变化的轨迹或状态,论证其道理或指出其规律的系统的信息资料。
资料的整理一般可分为三步:
第一步是根据信息资料的性质、内容或特征进行分类。将相同或相近的资料合为一类,将相异的资料区别开来。资料的分类,要按一定的标准将所研究课题的有关信息资料分成不同的组或类。然后,按分类标准将总体资料加以划分,构成系列。例如,可以把资料按年代分类,把调查资料按地区分类等。
第二步是进行资料汇编。汇编就是按照研究的目的和要求,对分类后的资料进行汇总和编辑,使之成为能反映研究对象客观情况的系统、完整、集中、简明的材料。汇编有三项工作要做。一是审核资料是否真实、准确和全面,不真实的予以淘汰,不准确的予以核实准确,不全面的补全找齐。二是根据研究目的要求和研究对象客观情况,确定合理的`逻辑结构,对资料进行初次加工。如:给各种资料加上标题,重要的部分标上各种符号,对各种资料按照一定的逻辑结构编上序号等。三是汇编好的资料要井井有条、层次分明,能系统完整地反映研究对象的全貌。还要用简短明了的文字说明研究对象的客观情况,并注明资料来源和出处。
第三步就是进行资料分析。即运用科学的分析方法对所占有的信息资料进行分析,研究特定课题的现象、过程及内外各种联系,找出规律性的东西,构成理论框架。
二、信息的检索和整理
1.信息检索的特点
作为2l世纪的青年学生,都知道光盘数据库和因特网已经成为新一代的信息资源。我们可以更方便更快捷地获取所需要的信息。如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大百科全书》图书数据光盘就是一套非常好的电子出版物。它将74卷《中国大百科全书》集于24张光盘之内,包含了66个学科、1.2亿字,5万余张图片,具有分类目录检索、主题词目录检索、拼音目录检索、外文目录检索、模糊检索等十多种检索功能。多种检索功能的电脑检索明显地快于手动检索,使人们能够快速地查找到所需要的信息。另外,就信息而言,因特网是近年来飞速发展、跨越时空的大型全球”信息资料库"。如今许多学校都建立了自己的网站,将自己的教学资料库放入因特网。因此,可以利用上网的机会查找自己所需要的各种信息,充分利用新的信息资源。
2.信息检索类型
信息检索(informationretrieval)是指从任何信息集合中查出所需要信息的活动。当然,对于信息用户来说,信息检索仅指信息的查找过程。
(1)以内容区分的信息检索类型
(2)以方式区分的信息检索类型
①手工检索是指用人工来处理和查找所需信息的检索方式。它是检索者与检索工具直接对话,它的特点是方便、灵活、直观,其不足的是检索速度较慢,漏检现象比较严重。
②计算机检索是指利用计算机和一定的通信设备查找所需信息的检索方式。它需要计算机、通信硬件设施、系统软件和应用软件。目前,广泛使用的计算机检索系统包括因特网上检索系统、联机检索系统和光盘检索系统。
以下出一道题,请读者思考:你在图书馆杏找文献资
①文献检索(documentretrieval)文献检索是以文献为检索对象的信息检索。它为用户提供的是与用户的信息需求相关的文献信息,它的目的是相关文献的出处和收藏处所。这些文献可以是涉及某一主题、学科、著者、文种、年代的文献。文献检索的结果提供与课题相关的数篇文献的线索或原文供用户参考。
②数据检索(dataretrieval)数据检索是以数值或图表形式表示的数据为检索对象的信息检索。数据检索是一种确定性检索。信息用户检索到各种数据是经过专家测试、评价、筛选过的,可直接用来进行定量分析。
③事实检索(factretrieval)事实检索是以从文献中抽取的事项为检索内容的信息检索。其检索对象既包括非数值信息,也包括一些数据信息,针对查询要求,由检索系统进行分析、推理后,再输出最终结果。料时,是使用手工检索还是使用计算机检索?能比较二者的优缺点吗?
3.文献信息检索的一般步骤
文献信息检索是根据研究课题要求,利用检索工具,按照一定的步骤和方法查找文献信息的过程。
步骤1研究课题分析
对研究课题提出问题,然后分析这些问题与课题的关系,以确定想要查询的信息或问题的类型。这些问题可以是课题所涉及的学科范围、所需信息的内容及其特征、年代范围及文献信息类型等。
步骤2选择检索工具
根据步骤l中的问题或信息的性质选择检索工具,确定是通过百科全书等参考性工具书,还是通过报刊索引等检索性工具书进行查找;确定是使用手工检索,还计算机检索。
步骤3确定检索途径
即是去本校的图书室,还是去本地区的图书馆;是向教师请教,还是向有关专家咨询;是采用分类、主题途径检索,还是采用著者、号码、题名途径检索。
步骤4制定检索策略
对现有检索工具和检索课题,要确定科学的检索策略,解决怎么查找的方法问题,要充分利用已知条件,进一步扩大未知文献的查找线索,或者从三次文献着手,缩小检索范围,然后再查阅二次文献或通过二次文献检索,而进一步找到所需的原始文献。
步骤5实际检索操作
在实施既定的检索策略中,要注意修改检索策略,及时记录检索到的新信息,补充到下一步的检索过程中。
步骤6索取原始文献
一旦查到所需要的文献,就可以去索取该文献。
步骤7阅读、整理检索结果
检索结果往往是凌乱的、不系统的,有时是不一致的甚至是互相矛盾的解释,这就要进行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的过程,对照原始文献进行阅读、核对和查实,并使之条理化。
★ 基于“产学研”结合的海洋类理科硕士毕业论文的改革与实践论文
★ 财务论文参考文献
★ 本科论文结论范文
★ 写论文参考文献
★ 论文文献范文
【大学研究性论文范文(整理17篇)】相关文章:
学生论文2022-09-07
论文格式参考文献行距2024-02-08
毕业生德育答辩评语2022-04-30
大学论文范文参考文献2022-12-30
毕业论文致谢范文2023-02-04
毕业论文答辩问题范本2022-04-30
论文格式及答辩经过2024-03-28
成人教育毕业论文致谢范文2022-07-23
心理健康论文摘要2023-06-24
写论文参考文献怎么写2023-10-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