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论高校宿舍文化创设论文(锦集11篇)由网友“醒酒橄榄酸梅汤”投稿提供,下面小编给大家整理后的概论高校宿舍文化创设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篇1:概论高校宿舍文化创设论文
概论高校宿舍文化创设论文
一、高校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
首先,高校宿舍文化是高校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载体。在高校,宿舍文化是高校学生思想和行为状况的最真实的一种外在表现形式。在高校,学生公寓(宿舍)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渗透性、实践性、自主性和灵活性等特点,所以良好的宿舍文化环境是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必须具有并且必须予以重视的一种环境。以宿舍为载体对大学生进行的思想政治教育,能够避免课堂上的思想政治教育缺少与学生交锋与互动的缺陷,能够突破课堂上思想政治教育的局限性。其次,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对校风、学风的建设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在高校,学生的学习与生活,无论是传统意义上的“四边形”,即教室、食堂、图书馆和宿舍,还是现代意义上的“多边形”,即教室、食堂、图书馆、宿舍以及广泛的社交场所和网络上的虚拟社区等,宿舍永远都是其中的一个主要的活动空间。尤其是,近年来随着完全学分制的实施,学生的班级和年级的功能在弱化,学生宿舍就承担起了部分班集体的功能,成了学生学习与生活中的一个的最基本的单元,成了学风与校风建设的一个重要阵地。在目前的环境和条件下,任何人、任何一种思想、任何文化都存在着受不良因素影响的可能性,学生宿舍也不例外。在这种情况下,良好的宿舍环境、和谐的宿舍中的人际关系,对于高校良好校风和学风的形成当然就具有重要的影响作用。这也就是说,在高校,良好的校风和学风的形成是离不开宿舍文化建设的。宿舍文化建设对于高校校风和学风建设有着极大的促进作用。第三,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促进大学生成长的重要措施。在高校,学生宿舍作为学校的组成部分,同样是育人环境中的重要组成部分。良好的宿舍文化环境有利于大学生的学习与交流,有利于大学生共同奋斗目标的确立,有利于大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培养,有利于大学生良好思想品德的形成和身心健康成长。相反,不良的宿舍文化环境则会对大学生的成长成才产生消极影响。近年来,一些高校频繁出现的种种突发事件,已经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尽管引发这些事件的原因不一,但不善处理舍友关系是其中的重要的一条。这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重要性。
二、目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面临的挑战
近些年来,高校宿舍文化建设虽然已引起各高校的重视,并且也有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看,其中仍有许多不尽如人意之处,仍面临一些新的挑战。
1.网络的冲击
目前,网上活动已成为大学生学习与生活必不可少的一部分。但网络是一把双刃剑,网络在高校的普及,一方面为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带来了极大的便利,另一方面也对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提出了新的挑战。在高校,目前最突出的一种现象是,不少学生把宿舍当成了他们上网打游戏的最廉价的“网吧”,还有学生不惜逃课旷课把宿舍当成了沉迷于虚拟的网络世界的最理想的“港湾”。更为严重的是,极个别的`学生出于种种原因在网上发布虚假信息,传播病毒,浏览黄色网站和视频,甚至偷窃。同时由于网上活动挤占了学生的大量时间,所以不仅舍友之间缺少了交流并且也容易使学生形成以自我为中心、性格孤僻、态度消极和浮躁等不良性格特征,容易影响他们对宿舍的依赖感和归属感,甚至因此导致部分学生产生厌学情绪,导致这些学生课程考试不及格,直至退学。调查表明,近几年来,因沉迷于网络和受网上不良信息影响而退学的学生呈增加的趋势。
2.学生集体意识的缺失
90后的大学生,大都是独生子女。这些学生进入大学之前,在生活起居许多方面受到其父母亲的呵护甚至是溺爱,因而缺乏独立生活的能力。在百般呵护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一代大学生一旦离开了家庭,离开亲人时时处处的呵护,便程度不同地表现出如下的状况:一方面,强烈自主、独立的意识使他们事事都想由自己做主;另一方面,缺乏独立生活能力又使他们在许多问题或许多情况下难以做到由自己做主。他们还较普遍地缺乏集体意识。在集体宿舍之中,他们都是独立的个体,都个性张扬,各有长短,同时也都程度不同地表现为唯我独尊。面对这种情况,迫切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宿舍文化建设,必须设法促成宿舍成员之间的互助互爱和团结融洽,必须使他们能热爱集体、融入集体,进而培养他们大公无私、先人后己、不计个人得失和乐于奉献等品格,增强宿舍的凝聚力和向心力。
3.学生公寓管理模式滞后
目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中存在着“从实用的功利主义角度来理解和实施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因而忽视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价值”的现象,因而致使高校宿舍文化的层次和水平很难满足高校育人的需求。这具体表现为,一些高校在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中忽视大学生的个性特征,过分地强调整齐划一,从而使得宿舍文化难以与学生产生共鸣。目前,大多数高校并没有根据形势的发展变化对自己的学生公寓管理模式加以调整。从宿舍管理制度看,目前大多数高校现行的宿舍管理制度,就缺乏行之有效的反馈与监督机制,因而导致管理制度缺乏公信度。从宿舍管理员队伍看,目前部分管理人员年龄偏大,有的基本谈不上有什么知识或知识结构,因此也难以对大学生在学习、生活和其他方面提供应有的指导。由于缺少沟通,缺少方法,他们中有些人还时不时地会与学生产生摩擦与冲突。
三、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路径选择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涉及包括宿舍硬件条件的改善、宿舍制度与制度文化的完善、宿舍良好文化氛围的营造等诸多方面,需要学生管理和服务部门多方的协调与努力。着眼于构建大学和谐社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应通过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加强环境文化建设、加强制度文化建设和提高管理者素质等途径来实现。在路径的选择上,高校应考虑通过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创新宿舍管理与教育方式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应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目前的新形势下,高校应引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教育方式,设法构建一种学生自我管理与自我教育的体系,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与生活的习惯,促进和谐文明的宿舍氛围的形成。应以年轻化和专业化为目标,加强宿舍管理员队伍的建设,提高管理员队伍的政治和业务素质。应重视发挥学生骨干在宿舍管理中的积极性和重要作用,在学生宿舍中设置宿舍长、楼(层)长、宿舍助管员、宿舍管理评比监督小组和学生自我管理委员会等多种职务和机构,以使更多有能力、有热情的学生都参与到宿舍管理队伍之中,引导学生从被管理者成为主动的管理者。
2.搭建宿舍文化建设平台
高校宿舍文化建设,不仅需要辅导员、班主任、宿舍管理员和全体学生的积极参与与配合,更需要搭建一种多样化宿舍文化建设的平台。要加强宿舍管理员与辅导员、班主任之间的沟通与联系,辅导员、班主任应进学生宿舍,应通过与宿舍管理员之间的沟通,了解和掌握学生的思想动态。应强化学生团支部和党支部在宿舍管理中的作用,探索在学生宿舍建立党团组织的新模式,扩大党团组织活动的覆盖面,增强党团组织活动的辐射力,通过党团组织进宿舍,以提升宿舍文化建设的力度和水平。应充分发挥党团干部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模范带头作用,提升宿舍文化建设的水平。在班级管理中,应强化学生对其所在学生宿舍的“小家”的意识,应通过组织班级内的学生宿舍之间的评比和竞赛等活动,推动学生对于本宿舍整体的认同,进而提高学生对班级、对学校的向心力和凝聚力,促进良好的班风和校风的形成。
3.开展宿舍主题文化活动
应针对不同的教育对象组织开展形式多样的宿舍主题文化活动,通过这类活动推进对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比如为了美化宿舍环境,可以开展宿舍环境美化大赛、文明宿舍与和谐宿舍评比评选,借此将宿舍美化成果予以展示。为改善宿舍内部的人际关系,可以开展“匿名挑刺”活动,借此将学生之间的小矛盾、小摩擦化解在这种匿名的交流与沟通之中。为增强宿舍的凝聚力,可以开展“我的宿舍我的家”宿舍故事征集活动,把学生自己的宿舍故事通过集体交流的方式加以展示。为提升宿舍文化的文化品位,可以开展舍标、舍徽设计大赛,或征集宿舍文明标语,借此增进学生视舍如“家”的意识。
作者:王春雨 单位:扬州大学物理科学与技术学院
篇2:新形势下高校宿舍文化论文
面对政治多元化、经济全球化的国际局势,近年来我国科教强国、建设创新型国家战略的提出,以及我国高等教育已经完成了从精英教育到大众化教育的转变等一系列现状,为了以改革创新精神提高学生工作水平,我校全面部署实施了学生工作“三大战略”,即“队伍发展战略,素质拓展战略,主体发展战略”。其中,队伍发展战略,即,加强学生工作队伍建设,增强自我发展能力,提升教育工作水平。班主任作为学生工作系统的基础力量,对做好新形势下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工作,充分发挥宿舍文化对大学生的育人功能,起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主体发展战略,即强化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发挥内在潜能,激发学生成长内驱力。要努力唤醒学生的主体意识,充分认识到个体的力量,打破长期以来形成的被动状态。通过学生工作者的实践引导,使学生通过自身努力,实现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成才。为此,确立高校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的工作思路“:一条主线,两轮驱动”。一条主线,落实“三大战略”,着力加强思想宣传教育和宿舍文化建设。两轮驱动,一轮是教师层面,完善规章制度,明确考核目标,充分发挥学生工作队伍,特别是班主任的“全面落实、全程跟踪、全位考察”的三全作用;另一轮是学生层面,健全学生组织,加强指导交流,充分发挥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的三自作用。
2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实践探索
2.1发挥高校班主任作用,引导宿舍文化建设健康发展
2.1.1完善考核指标,健全宿舍文化建设的制度为规范、完善宿舍管理,服务、促进学风建设,坚持内涵发展,构建和谐校园,实施班主任检查学生宿舍制度。要求班主任至少每两周检查本班学生宿舍1次,不但要检查宿舍卫生状况和文化氛围,而且要与学生进行思想交流。每月统计落实情况,反馈工作意见,针对存在问题,研究对策方案,采取有力措施,谋求长效管理。将班主任检查学生宿舍履行情况纳入班主任工作考核指标。规定学年检查学生宿舍次数5次(含5次)以下者,不得评为优秀班主任;学年检查学生宿舍次数3次(含3次)以下者,应当定为不合格。
2.1.2做到知人善任,加强班级干部队伍的建设政治路线确定之后,干部就是决定因素。干部因素的核心是思想认识。干部队伍,不仅要为“教室”学习服务,而且要为“宿舍”生活服务。“教室”学习主要是培养智商,“宿舍”生活更多地是造就情商。情商和智商同样重要,应当并驾齐驱。作为班主任,应当具备慧眼识英才的能力,将思想品德优、学习成绩好、组织能力强、服务热情高的同学充实到班级干部岗位上来。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充分发挥“两委”(班委、团支委)的领导骨干和战斗堡垒作用。通过干部会议培训、个别谈话交流等辅导形式,提高班级干部的思想认识和工作水平。班主任是一束光,通过班委和团支委这两条渠道“衍射”开来,照射到班级每一个宿舍的角落里,照射到班级每一位同学的心坎上。思想是灵魂,思想是行动的先导。班主任的思想光辉就变成了班级每一个宿舍每一位同学的自觉行动。
2.1.3突出学风建设,把握宿舍文化建设的重心学风建设一直是高校学生工作的重中之重,在宿舍文化建设方面突出学风建设,使宿舍文化建设富有更深层次的内涵。以弘扬宿舍文化、展现文明风采、强化自觉自律、创建一流学风为引导,开展以宿舍为单位的学习经验交流活动,增进宿舍间的团结友爱、互帮互助,促使同学们努力学习,广泛积累知识,不断地去充实自己,提高自身综合素质。
2.1.4注重规范引导,完善学生文明修身的行为引导学生深刻认识并自觉履行宿舍文明行为规范:热爱生活、崇尚科学,举止文明、品格高雅,明礼诚信、遵纪守法,团结互助、卫生健康。行为文明是宿舍文化建设的表征和体现。通过物质环境的熏陶、制度规范的约束和思想观念的升华,最终落实和体现在大学生的言谈举止当中。学会依靠自己的劳动改善生活环境,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增强安全意识,学会与人相处,尊重他人、关心他人、帮助他人,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勤奋学习、刻苦求知,构建和谐宿舍。
2.2发挥学生主体作用,规范宿舍文化建设有序运行
2.2.1策划举办活动,搭建宿舍文化建设的平台健康有益的宿舍文化活动,对大学生改善知识结构,开发潜在能力,全面培养个性,满足社交需要,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潜移默化地净化学生心灵,陶冶学生情操,使学生在无形之中受到道德观、价值观、世界观等方面的教育。充分发挥学生组织的主体作用,策划举办“宿舍文化节”,作为宿舍文化建设的平台和载体。一学年两次,分两个学期进行。活动主题是“安全整洁、文明和谐、互助乐学、健康生活”。活动内容包括文明理念宣传、特色活动开展、文明宿舍评选、活动总结表彰等。通过加强思想宣传教育,激发广大同学积极踊跃参与,增强主体意识,自觉身体力行,从而激活了学生个人的主体作用,达到“让安全整洁成为习惯,让文明和谐成为理念,让互助乐学成为常态,让健康生活成为现实”的活动效果。
2.2.2明确工作路径,充实宿舍文化建设的内涵宿舍文化建设的工作路径:以党建龙头带动宿舍文化建设,实行大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评价、自我完善,充分发挥学生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形成人人讲政治、人人讲科学、人人讲文化、人人讲互助、人人讲卫生的文明宿舍风貌。宿舍文化建设的内涵:“五讲”———讲政治、讲科学、讲文明、讲互助、讲卫生。
(1)讲政治———热爱生活,关心时事,拥护党的领导,理想目标远大。
(2)讲科学———崇尚科学,勤学笃思,学习方向明确、持之以恒,钻研精神可嘉、风气浓厚。
(3)讲文明———举止文明,品格高雅,宿舍装饰内容健康,表现形式富有特色。
(4)讲互助———团结同学,互相帮助,尊重、礼让他人,坦诚、和睦相处。
(5)讲卫生———勤整理、整顿,勤清扫、清洁,养成卫生习惯,积极参加体育锻炼,努力增强体质健康。
2.3统筹组织协调,规范文化活动运行的程序
统筹协调院系学生组织,充分调动和发挥院系两级学生组织的主体作用,明确组织分工和步骤要求———
(1)文明理念宣传、活动总结表彰,由院学生会负责。
(2)特色活动开展,由各系相关学生组织策划申报,由院学生会审核审批、统筹协调确定承办者。①9月15日(3月15日)前,各系相关学生组织策划申报;②9月25日(3月25日)前,修改完善、审核审批、统筹协调;胡如清新形势下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思路与实践③9月30日(3月30日)前,确定发文;④10月至11月(4月至5月),组织开展;⑤12月15日(6月15日)前,活动总结。
2.4夯实基础工程,加强宿舍物质文化的建设宿舍的物质文化,主要是指宿舍的生活资料、装饰等以物质形态存在的文化产品。它们既是学生生活的物质保障,又体现着某个宿舍所具有的文化特征。学生们可以通过对宿舍的装饰、美化,对宿舍环境的维护、改造,赋予宿舍的物质设施一定的文化内涵;可以通过对宿舍生活用品的选用、摆放,体现其独特的审美观念。物质文化建设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基础,以宿舍环境建设为重点,内容包括做好宿舍卫生安全、合理布置、装饰美化等工作。为此,加强宿舍卫生通风检查,保持宿舍整洁;加强宿舍安全用电检查,确保宿舍安全;要求宿舍物品摆放整齐,装饰品格高雅等。营造赏心悦目安全舒适、情趣健康的文明宿舍环境,起到净化思想、陶冶情操、修身养性的作用。
篇3:高校宿舍文化制度建设
摘 要:宿舍文化指大学生以宿舍及周围场所为主要活动空间,以健康向上的课外活动为主要内容,在一起共同生活、学习的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一种群体文化。宿舍文化作为一种群体文化,其中必然包含着与之相适应的制度文化。
关键词:制度建设 改善生活学习条件
一、高校宿舍文化中制度文化的现状与不足
许多学校遵循教育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的原则,在教授学生文化知识的同时,高度重视学生管理。各高校都形成一套严格有序的学生宿舍管理制度,并严格执行,以此来维护学生宿舍的安定和有序。
高校中学生宿舍一般都有严格的门禁制度,卫生制度,限水限电制度,统一时间关门,断电熄灯,检查卫生等,但随着高校扩招,校区扩建,学生人数激增,出现工作人员的缺乏和分工问题,宿舍管理的落不到实处,而逐渐流于形式。具体不足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高校制度文化建设重管理、轻教育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过多地强调宿舍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而忽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激励功能。
只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看作管理的方法和手段,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从而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并没有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同时,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割裂开来,极大地限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
2.高校宿舍管理的规章制度急需完善
高校宿舍管理的`规章制度建设取得了很多效果和经验,但是也存在急待改进之处,比如,这些规章制度在内容上禁止性条款多,授权性条款少;义务性条款多,权利性条款少;在管理层面上更多的是强调服从、强调执行,从而在文化层面上或多或少地失去了大学生的认同与接受。许多新的问题屈出不穷,如,因高校招生年龄限制的放宽所带来的已婚或者有孩子的在校学生,怎样解决他们的住宿?
对他们如何实施管理?这些已出现或即将出现的问题急需高校学生宿舍管理规章制度加以解决。[1]
3.制度执行与落实缺乏自下而上的人员匹配
部分高校大学生宿舍目前存在多头管理、职责不清、关系不顺的问题。
后勤管理部门认为,他们的职责是管硬件建设和卫生检查,其他的工作不该由他们来管;学生事务管理部门则认为,后勤部门收取学生住宿费,宿舍事务应该由他们来管,即使学生事务部门来管,由于没有相关的权利,一些工作进展效果也并不明显。很多高校学生宿舍由保卫处、后勤集团、学生处、院系等多个部门实行名义上的共同管理,实际上各自为政,难以明确分工,出现相互扯皮推诿、工作效率低下的情况,致使学生宿舍管理不力。
4.管理硬性化,缺乏人性
高校宿舍受长期的计划经济时代管理模式的熏陶,使传统宿舍管理员在如何管理现代宿舍的管理理念、方法上存在着一个固定的思维定势,往往把管理的重心停留在一个“管”字上,认为只有严格的管理才能换来良好的宿舍秩序,而管理的手段又以处罚为主,且处罚花样繁多,罚款、扣分、处分,应有尽有,使得管理人员与学生之间的产生强烈的对立情绪。
管理虽然很严,但不够人性化,效果并不好。[2]
二、意见建议
针对目前高校宿舍文化制度建设的现状和不足,提出以下建议。
1.不断完善制度建设
1.1进一步加强和完善规章管理制度的建设
(1)协议制度
新生入学时可与宿管中心签订“住宿协议书”,并发放学生住宿手册,认真做好相关规章制度的宣传,使学生一入校就明了宿舍的规章制度。变“要我住”为“我要住”,增强其接受规范的主动性与自觉性。
(2)承诺制度
高校宿舍管理部门要不断强化意识,提高工作效率和工作质量。宿管中心可向学生进行服务承诺,如公共场所时刻保持干净、整洁;小修不过夜,大修不过周等等。同时,学校还应形成一套有效的监督和保障机制,对宿舍管理工作进行定期督察,并能够经常深入学生了解学生的意见和建议,为学校宿管政策的制定或修改提供依据和参考。
2.将制度建设与行为、精神文化建设相结合
(1)奖惩制度
建议将宿舍卫生状况、美化宿舍环境等情况及宿舍成员的表现与学生评奖、评优、评先等工作结合起来,对不合格的宿舍给以一定的处理,将学生宿舍管理纳入学校学生教育管理工作体系,统筹兼顾,相互衔接。
(2)挂牌制度
对于内务一贯优秀的宿舍,可命名为“标准宿舍”“免检宿舍”“文明寝室”等,实行挂牌制度。表彰之余,对更多的同学是一种激励和导向作为;还可实行学生党员宿舍挂牌、入党积极分子自愿申请挂牌制度;要求每一个学生党员都应该使自己所在的宿舍成为文明宿舍。
(3)整合队伍体系,落实宿舍管理工作
A.宿舍管理五级人员配备工作体系
建立从学校层面到个人的宿舍管理五级人员体系(详见图1),即学校层面以宿舍中心为代表,以下分别为学生担任的楼长、层长、舍长,最后是宿舍的成员。具体的工作职责可根据实际需要进行制定。学校工作的下达及学生情况反映的上传都可通过这个工作机制完成。
B.促进政治辅导员进宿舍工作的开展
政治辅导员进宿舍,可起到在宿管老师与学生之间的纽带作用,如学生不方便在宿管老师那反映的问题,可以向辅导员反映,辅导员再与宿管老师沟通。此外,辅导员进宿舍,可以加强与学生的沟通,调动学生积极性,不断引导学生,起到预防矛盾、化解矛盾,做到问题早发现、早预防。[3]
参考文献
[1] 董丙剑,浅谈高校宿舍文化[J].菏泽学院学报,,8(34)
[2]陈德望,浅析大学生宿舍文化[J].北京电力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12,11
[3] 胡斌,浅析高校宿舍文化与育人[J].新校园,2012,10
篇4:先进典型宿舍文化论文
先进典型宿舍文化论文
一、随着社会的变化和教育体制的不断变革,高校宿舍文化建设面临诸多挑战
1.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的思想意识不够浓厚。长期以来,学生宿舍被普遍视为学生休息的场所,宿舍文化建设未能得到应有的重视。
2.宿舍管理队伍建设有待加强。学院内没有建立系统的学生管理队伍,学生党员和干部无法起到模范带头作用。
3.既定的宿舍管理实施细则未能得到有效实施。由于宿舍管理队伍缺乏建设,很多既定细则在执行时无法得到实施。
二、以新近先进典型促发展的管理模式引入宿舍文化建设可以对宿舍文化建设起到引人瞩目的成就
1.充分发挥优秀学生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主观先进典型作用,选取优秀学生干部,学生党员参与指导宿舍文化建设,传授经验。首先,要实行党员学生值班制:每个楼层每个晚上有数名党员学生负责值班,让需要帮忙的学生随时可以到值班室寻求帮助。其次,实行党员学生责任制:每个学生党员都要负责一到两间宿舍的示范和管理工作。学生党员对指派到的宿舍要时时日日进行监督和管理。鼓励同意宿舍的同学之间和睦相处,互相关心,互相帮助,真诚相待,引导全体舍友弓箭和谐健康的宿舍氛围。学生党员对指派的宿舍中学习或经济困难的同学要进行及时的帮扶,学习上的困难及时辅导,经济上的困难及时反映,心理上的困难及时交流,帮助困难学生重新树立自强自立的精神。学生党员还要对指派的宿舍进行定期的检查和监督,教会宿舍成员如何保持宿舍干净整洁,鼓励宿舍成员争创“文明宿舍”。
2.转变宿管学生干部的管理观念,本着为每一位学生服务的态度帮助每一位宿舍成员。学生党员参与学生宿舍管理的核心在于为学生办实事。公园的模范带头作用的关键在于党员同学要本着为同学们服务的态度深入群众,发动群众并带领群众。做到以上方面,要首先做好学生党员的思想发动工作。通过全体党员会议,支部会议和个别谈话等方式对党员学生进行思想教育,使学生党员们对此项工作有充分而深入的思想认识,并对工作内容有充分的了解。其次,在落实具体管理工作和分配任务时,要充分发挥党员学生的自主性和积极性,鼓励学生党员参与讨论,结合实际和自身特点定岗、定时间,共同促进宿舍文化的进展。
3.积极开展丰富多彩的宿舍文化活动,丰富宿舍文化内涵。院系,班级以及社团组织要在宿舍积极开展文化,艺术,体育活动,多多开展表演,竞赛和培训活动。这样规范化的活动既丰富了宿舍生活,又提高了大学生群体文化,让宿舍成员形成向心力,充满生命力,是宿舍文化具有自己的特色,形成自己的特色。
作者:潘丽 单位:淮阴工学院
篇5:浅谈大学生宿舍文化论文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 有其独特的功能。大学生宿舍文化是指在校园这个宏观大环境中,由宿舍成员共同学习和生活发展起来的一种文化现象,主要由物质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和行为文化构成,是以寝室为单位进行的一切文化活动和在此基础上所形成的文化氛围。
大学生宿舍文化论文范文一:浅谈新时期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
【摘 要】高校宿舍文化具有深刻的内涵和重要的功能。
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深入发展,宿舍文化作为新时期高校学风建设的重要阵地,其作用正日益凸现。
本文阐述了高校宿舍文化的内涵和功能,分析了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和问题,提出了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价值和意义,就如何创新高校宿舍文化建设发表了自己的看法。
【关键词】新时期 宿舍文化建设 学风建设 创新
高校宿舍文化是以学生为主体,以宿舍为空间,以精神文明建设为核心,以积极向上、健康有益的文化活动为主要内容的一种学生共创和共享的群体文化。
宿舍文化是校园文化的组成部分,作为一种重要的文化形态, 有其独特的功能。
除有价值导向、教育优化、陶冶塑造、约束规范、心理调适等功能外, 需要强调的是它的开发智力、启迪智慧、激励学习的功能。
一、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及问题
1。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 许多高校总是把宿舍文化建设仅仅作为宿舍的基础设施与基本环境建设来看待, 认为高校的文化活动与校园文化建设主要是在宿舍以外的区域进行, 学生宿舍的功能就是提供学生住宿与生活。
因此, 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没能引起相关管理人员足够的重视, 从而导致在指导思想、工作安排、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弱化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
2。重管理、轻教育, 抑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
长期以来, 许多高校过多强调宿舍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 忽视了大学生宿舍文化的导向功能、凝聚功能和激励功能。
他们只把宿舍文化看作管理的方法和手段, 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等同于学生业余活动的开展, 从而使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局限在学生管理层次上, 没有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
有些高校甚至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割裂开来, 与其他的教育活动割裂开来, 极大地抑制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功能的发挥。
3。网络文化的负面影响对宿舍文化建设, 尤其对学风建设产生很大的冲击。
随着计算机的普及、信息网络时代的到来, 大学生为网络文化所吸引, 上网已成为校园内的一种新时尚和交流方式。
网络文化在改变着大学生宿舍学习的生活模式、思想观念以及宿舍中的同学关系。
部分学生沉溺于电脑游戏、网络, 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 影响着宿舍内的作息规律和正常秩序, 从而也影响了其他学生的休息和学习。
更令人担忧的是一些同学因沉溺于网络而影响了正常课程的学习, 课程考试不及格, 直至退学。
4。民主决策、科学管理的意识不强, 措施不得力, 宿舍文化建设效果不显著。
宿舍文化建设是一项系统工程,不能单靠某一职能部门或某些学生工作组织来进行。
它需要相关职能部门群策群力、相互协调、相互合作, 但在实践中, 又往往缺乏统一的协调机制, 这直接影响到宿舍文化建设的效率和效果。
具体表现在没有统一的、长远的切合实际的宿舍文化建设目标,未能把宿舍文化建设与校园文化建设、学风建设很好地结合起来,部门之间缺乏和谐的、制度化的协商、沟通机制。
在宿舍文化建设中,不少部门常常各自为政、各管一块。
二、新形势下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意义和价值
1。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拔尖创新人才的重要阵地,作为先进文化的创造者和重要辐射源,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弘扬先进文化,塑造全民族深厚、广阔、灵慧的精神空间,有着责无旁贷的使命。
加强宿舍文化建设,积极推进宿舍文化创新,增强宿舍文化的生命力和创造力,使之成为先进文化的一部分,并内化为广大学生的内在精神,是高校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要求。
2。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信息时代的呼唤
信息时代的到来、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对广大学生的思想、生活和行为方式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
同时,良莠不齐的信息都向大学生打开了大门,因此,高校必须根据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有针对性地推进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
3。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高校自身改革发展的需要
创新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成为高校自身改革和发展的需要。
首先,教学改革的深入和学分制的推行,在一定程度上突出了宿舍管理的作用。
其次,一些高校进行的学生管理制度的改革,一方面打破了系科、专业的界限,扩大了同一年级学生的交流,扩大了不同学科、不同专业、不同年级学生之间的交流,但另一方面却使学生管理的难度增大。
第三,随着后勤社会化改革力度的加大,学生宿舍改由社会投资和管理,高校学生入住公寓后,宿舍文化建设尤其显得更加重要。
在这种情形下,要通过对宿舍成员的思想观念、思维方式、心理素质和价值取向等方面的教育引导,进一步发挥宿舍文化的塑造功能和影响功能,来加强以宿舍为单位的群体自我管理工作,
4。加强高校宿舍文化建设是大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需要
一方面随着高校的扩招和教育收费制的实施,广大学生希望学校能提供一流的环境和一流的教育;另一方面,随着独生子女进入高校,独生子女身心的缺陷也随之而来,最主要体现在集体观念淡薄和协作能力较差上,他们非常需要通过宿舍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自身团结和协作能力的提高。
三、如何抓好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创新
1。着力推进观念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内驱力
思想是行动的先导,能否推进宿舍文化创新,关键在于思想是否解放,观念是否创新。
在推进宿舍文化建设创新的过程中,首先要反思、总结学校传统和现状,借鉴、引入先进文化和理念,形成一种能为学生普遍认同和理解的价值观和组织信念,把学生宿舍作为教育的一个重要环节来抓。
应把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提高到培养合格的社会主义接班人的高度来认识。
宿舍文化建设质量和发展速度的快慢,直接关系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和规格,因而必须从教育事业发展和人才培养的高度来认识宿舍文化建设。
2。着力推进制度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建设的可操作性和针对性
高校宿舍的制度建设是实施育人功能必不可少的软件环境。
市场经济条件下学生的思想行为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其价值观念、理想信仰等出现了多元化、全方位化的趋势,这就要求我们必须以科学的态度、严格的`制度去引导、调控和规范宿舍文化,杜绝不健康的文化行为。
同时要对宿舍成员的生活作风、起居习惯、人际关系、生活规律和价值取向等做出必要的约束和要求。
宿舍文化制度建设必须坚持两个原则,即可操作性原则和针对性原则。
宿舍文化制度要为大多数学生所接受,并应随着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的提高以及学生中新情况的不断出现,而对制度加以改进,甚至全部更新,以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这是民主管理、科学管理的重要体现,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内在要求。
3。着力推进文化内容创新,不断增强宿舍文化的吸引力和感召力
作为各种学术思潮的集散地,高校的宿舍文化呈现出复杂状况,以至在校园中出现崇洋媚外、唯书唯上、批判精神缺乏和学术道德腐坏等令人堪忧的现象。
校园中存在着先进与落后、健康与腐朽、高雅与低俗、文明与愚昧等文化的对立与较量。
高校必须创新宿舍文化内容,大力发展先进文化,支持健康有益文化,努力改造落后文化,坚决抵制腐朽文化,从而影响宿舍文化的走向,使高校宿舍成为弘扬先进文化的重要基地。
4。着力推进文化活动形式创新,增强宿舍文化自身的活力
在网络进入学生宿舍、各种思潮纷繁复杂涌入学生宿舍的新形势下,如果仍然采用常规的手段和方法推进文化活动,容易引起学生的反感和抵触。
若从学生感兴趣的地方着手,则可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
从精神文化上讲,对于广大学生共同遵循的价值观等等,必须通过一定的语言形式来加以表达,并使之尽快深入人心。
篇6:管窥高校宿舍文化和学风建设论文报告
关于管窥高校宿舍文化和学风建设论文报告
一、当前高校宿舍文化的特征与不足
学生在学习内容加深的同时,生活方式也发生了重大改变。一则,大学生从家庭生活逐步转变到宿舍的集体生活,大学生宿舍是大学生“自我”真实表现的场所。在宿舍中,个体之间的饮食起居、思想矛盾无不发生接触,在高等学校,大学生宿舍是“事故”多发之地,对于这样一个场所,应当纳入学生管理的轨道,予以高度的重视和加强。二则,现在的大学生,年龄一般处于青年前、中期,他们有强烈的求知欲望,有群体意识,可塑性强,世界观、人生观处于形成和逐渐成熟阶段,但由于他们社会阅历和自身的缺陷,思想还不定型,行为不稳定,在宿舍生活日积月累的过程中,他们会有意无意地相互影响,甚至在激烈的互动中自发产生无明确目的、无组织的、有悖于大学生行为规范的暂时性狂热行为,如果不及时教育、引导,将会影响大学生的健康成长和校园的稳步发展。再则,宿舍文化在某种程度上会使其成员在心理上养成一种小集体的保护圈;容易形成防备、排斥外界的心理,在与其他同学交往中,总是跳不出宿舍的小圈子;“画地为牢”,把自己的交往限制在一个有限的空间,无论是参加班、系、学校活动,还是上自习、娱乐,都是本宿舍的成员经常在一起。这样,宿舍小群体就成了封闭的群体,久而久之,导致交往面狭窄,缺乏与其他同学的情感交流,同样不利于大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
二、当前高校宿舍文化建设的现状与弊端
1.教育信息化的高速发展调动学生主体意识的同时也对宿舍文化建设产生了不容忽视的负面影响
近年来网络经济的迅速崛起,延伸到生活的各个角落,上网已成为校园内的一种新时尚和交流方式,网络拓宽了学生了解与沟通的渠道,同样不可避免地带来了很多弊端。目前基本上人人都拥有网络工具:电脑、可浏览网页的手机等,学生除了使用网络工具学习之外,还有部分学生自我控制能力较差,形成了沉迷于网络游戏、网络聊天、在线阅读小说等不良嗜好,与其他人的交流减少,甚至影响着宿舍内的作息规律和正常秩序,影响了其他学生的休息和学习。因此,网络文化无疑正在改变着大学生宿舍学习的生活模式、思想观念以及宿舍中的同学关系,如果学生在接受网络信息时没有正确地引导,就可能发生人生观、价值观及是非趋向的偏差,从而影响学生学业、事业的发展轨迹,这也是对学风建设一个很大的冲击。
2.随着教育主体的改变,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宿舍文化的建设
独生子女家庭逐渐成为社会构成的主流,家长对子女的过度溺爱影响了学生对道德价值取向的认识。父母从孩子幼小时便以物质、经济作为高分数、好名次的奖励,也许在某一时间段调动了孩子的积极性与主动性,使孩子在学习、生活中自主性有所提高,但长远看来,这种学生大多以自我为中心,过分看重权益与经济利益,而缺失了团队精神与协作能力,他们非常需要通过宿舍文化的熏陶,在潜移默化中促进自身团结和协作能力的提高。
3.学生管理工作者对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重视不够
受传统观念的影响,许多高校仅仅把宿舍文化建设作为宿舍的基础设施与基本环境建设来看待,认为高校的文化活动主要是在宿舍以外的区域进行,学生宿舍的功能就是提供学生住宿与生活。因此,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没能引起相关管理人员足够的重视,从而导致在指导思想、工作安排、资金投入等多个方面弱化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工作。
三、创建高质量的宿舍文化,提高学风建设的水平
1.重视教育在宿舍文化建设中的作用
长期以来,许多高校过多强调宿舍管理的控制功能以及改善生活、学习条件的物质功能,忽视了大学生宿舍文化所具有的特殊功能。大学生是宿舍文化建设的主体,他们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但是,仅靠大学生这一群体的自身力量,没有学校领导的关心及教师的参与和引导是远远不够的。这就要求我们要把思想统一到这项文化建设上来。要认识到:社会文化、校园文化虽然对宿舍文化有较大影响,但却不能等同于宿舍文化,宿舍文化是一个客观存在的相对完整的文化层次,把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放在整体办学方向和培养目标的大背景下来操作实施,将大学生宿舍文化建设与学校的整体校园文化建设统一起来,建设健康的大学生宿舍文化,培养大学生高尚的情操、提高大学生文化修养、丰富大学生业余生活的'有效途径。
2.良好宿舍文化的营造,不能空谈,不能盲目,更不能急功近利
这是一个长期而深入的工作环节,同样需要注重细节。我们在安排学生宿舍时,通常采用的是学号等数字排列方式,这种形势是客观的或者说是随机的分配,这种方式对于开展宿舍工作来说是不值得提倡的。没有主观的刻意布置就没有可操控性。问题学生相对来说占学生总量中相当少的部分,在安排学生宿舍过程中,就必须考虑到每个学生的特点、情况,做到有的放矢,做到优秀学生在宿舍中占绝大多数,这样有助于宿舍整体风气朝有利的方向发展。
3.注重学生干部在学生宿舍生活中发挥的重要作用
高校辅导员每人要承担上百甚至几百学生的工作现状,制约了学生工作的开展,往往受到重视的是那些学习优秀或者问题较多的学生。而大部分学生情况得不到深入了解与具体指导,这部分学生也是最容易被引导的。发挥学生干部的带头作用,通过学生活动、班会等多元化的形式引导学生朝着正确的方向发展。同时通过学生干部及时、客观地了解问题学生发展动向,从而使学生工作的开展情况做到顺利掌控。总之,大学生宿舍是高校教育的基本单位,宿舍生活是大学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宿舍文化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约束的重要场所,良好的学风应先从良好的宿舍文化做起,我们在学生管理过程中必须重视宿舍文化的建设,只有做到了这一点,才能为学风建设提供好的文化支撑。
篇7:高校安全文化论文参考
高校安全文化论文参考
一、安全文化
1.安全文化的提出在1986年“切尔诺贝利核电站事故后评审会”上,当时的国际原子能机构提出了“核安全文化”这一说法,而1991年出版的《安全文化》,标志着“核安全文化”的正式诞生。1994年6月《安全生产报》刊登了我国劳动部李伯勇部长题为“把安全生产工作提高到安全文化高度来认识”的指导性文章,这标志着安全文化由企业安全文化拓延到了全民安全文化。
2.安全文化的涵义对于“安全文化”,比较普遍使用的说法是指人们对安全价值观与安全行为准则的总的认识和态度。安全文化是文化的一个分支,是社会文化的组成部分,与文化范畴一样,由于人们的认识和应用范围不同,安全文化也有不同的定义。把安全文化的内容引入到不同的领域,就称之为某个领域的安全文化,比如安全文化应用到工业领域,这就有了企业安全文化,而把安全文化与教育系统或者是学校结合起来,这样就有了校园安全文化。
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
1.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内涵高校校园安全文化隶属于文化,而文化从结构上可分为三个层面:精神层、制度层、物质层。所以,针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来讲,精神层就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核心和灵魂,是指高校的领导和全体师生员工需要共同遵守的安全准则和信念、标准等,是形成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制度层和物质层的基础。制度层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中间层,是指师生员工和学校各单位各部门在共同的教育活动中所应遵循的安全行为准则;物质层是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外部表层,是指高校校园内创造的看得见的实物文化,是校园的安全理念的载体。
2.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外延有研究认为,高校校园安全文化是指在一所学校内部所形成的,被全体成员所认可并自觉遵守有关安全问题的价值观以及行为准则的总和,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应该包括全校师生员工关于安全问题的价值观认识、行为准则、规章制度、教育活动、管理活动以及外在物质设施等有形或无形的东西,是在高校这一特定的范围内所呈现的一种特定的安全文化氛围。它是以师生员工为主体,以保证学校财物、师生人身安全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特征的一种群体文化。校园安全文化系统是一个以学生为中心要素,人、环境、管理等要素共同作用的,以保护学生人身安全、养成学生安全素养为系统功能指向的大系统。与强调“人、机器、环境”的工业生产领域安全文化相较而言,在校园安全文化构成要素中人处于突出的位置,环境则呈现出开放的特征,管理有着其较为宽泛的外延。至于机器,只有在特别的情况下才会存在。因此,人、环境、管理是校园安全系统主要构成要素。
三、大安全观
1.安全观安全观是指人们对安全的作用、地位、价值等总的认识与看法,是世界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它是人生观的最基本目标,是实现人生价值观的保障,其中生命价值观是安全观的核心。《现代汉语词典》对“安全”的解释是:“没有危险;不受威胁;不出事故”。在古代汉语词汇中并没有“安全”一词,但“安”字却在许多场合下表达着现代汉语中“安全”的意义,如《易系辞下》有言“君子安而不忘危”,这里的“安”所表达的就是“安全”的意思。在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安全就是指人身、财产和人的生存条件不受危害,即“无危则安”。
2.大安全观如今,科学技术迅猛发展,有力的推动了经济发展,人们对安全的需求、认识开始迅速转移,人们对安全问题关注的重点,已经逐渐从传统安全向非传统安全转移。传统安全关注的主体主要是国家,而非传统安全关注的主体是多样化的,除了国家还有多种主体,包括作为个体的人与整个人类及我们赖以生存的地球的安全等。随着非传统安全问题在各个领域频频发生,从20世纪80年代起,逐步形成了包括传统安全和非传统安全在内的综合安全观,“大安全观”的安全理念开始孕育、发展。所谓大安全观,是指安全科学体系的扩展和深化,是以人为核心的安全观,针对人类生产、生活、生存的各个领域,关注安全的综合性、共同性、普遍性、合作性等特点,是对安全的内涵、目标和解决安全问题的手段所得出的对安全问题总的认识。
3.高校大安全观我国目前正处于矛盾凸显的社会转型期,不仅教育系统内部出现了各种新的非传统安全问题,而且社会上各种非传统安全因素也开始向日益开放的高校校园侵蚀,如境外敌对势力对校园的思想文化渗透、恐怖暴恐活动,房屋动迁等各种社会矛盾、社会热点和敏感问题,校园安全问题已不再是附属于社会安全的一个次要分支,而是居于社会安全系统的核心地位。尤其是,高校安全和稳定已经成为“社会政治的.敏感区,社会矛盾的高压区,社会动态的晴雨表”。创建平安校园,建设平安社会,大安全观首当其冲。何为高校大安全观?从微角度观看,高校大安全观是针对当前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所面临的包含内外部的新形势和新挑战,这就需要政府、高校和社会一起统筹规划,切实加强校园安全稳定工作,各方尤其是高校本身要不断健全和完善高校校园的安全工作体系,通过多方协同努力,形成共同维护高校校园安全稳定的工作合力。从宏观角度看,高校大安全观是现代社会安全体系中极为重要的组成部分,隶属于以“综合性安全”思想为核心的人类“大安全观”中的社会安全范畴。
四、基于大安全观的校园安全文化建设补缺
1.勿将安全文化范畴变窄目前,人们对于安全文化体系范畴的认识,已经扩展到三个体系:形态体系、场域体系和对象体系。但在谈及安全文化相关体系时往往使其范畴变窄,如在高校安全文化建设工作实践中,往往重视和关注的重点是安全行为文化和安全管理文化,而对安全观念文化则很少涉及;比如,在谈及高校安全文化的场域体系时,一般都仅局限于校园,往往忽视家庭、社区等场域,尤其是虚拟网络空间等大众传媒,没有看到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与社会安全文化建设的密切关系,未能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等场域间的深度合作;在谈及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对象体系时,都是基于学校内部场域的人员群体,往往把高校校园安全文化的建设简单看成学校的管理层、学校里教师和学生的事情,甚至会认为这仅仅是高校从事安全工作的部门的事情,总是忽略了学生家长、社区人员、校园周边人员及其他相关部门人员对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支持作用。
2.勿将安全氛围等同安全文化安全文化一般来说包含安全观念和安全行为,具有一定的稳定性。而安全氛围与安全文化有相似的地方,但实质上是由很大区别的。安全氛围只是一种人的心理表象,其通常与安全状态、所处环境等相关,是人对特定时间、特定地点的具体安全状态的认知,而且会随着状态和环境的变化而变化,是安全文化的短暂“快照”,具有不稳定性和变化性。建设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就是要在高校校园各类活动和校园环境中营造出一种安全文化氛围,使得全校师生员工被这个氛围潜移默化,从而归从本校的安全价值取向和安全行为准则。而仅仅在校园里挂一些安全教育横幅、张贴一些安全警示标语和宣传图片、安装一些交通安全设施来营造校园安全氛围是不够的,这不能等同于校园安全文化建设,仅仅是校园安全文化的短暂“快照”,或者说这些只是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一种简单配套措施而已。
3.勿将安全氛围替代安全管理校园安全管理是以保护学校财产和师生安全为目的,进行有关决策、计划、组织和控制方面的活动,它是通过行政管理的手段,实现排除隐患、控制事故、减少损失,为师生创造一个安全的学习、科研、生活等环境。在现实工作中往往忽略了安全工作的本义,以为校园里拉了横幅、摆了安全展板,或是教室、食堂等贴了标语,或是开了两次会、听了两次讲座就能解决问题了。校园安全工作必须从实际抓起,从实处抓起,校园安全工作的目的不是仅仅宣传而已,而是要点对点的落实、部署、检查、监督、策划。校园安全氛围只是校园安全管理的一部分,不能因为部分而丧失了做安全管理的本身目的。
五、小结
大安全观是拓展高校校园安全文化建设的新思路。高校要树立“以人为本、关爱生命,安全第一、预防为主”的安全工作理念,以文化为载体,通过文化渗透,提高安全观念;以制度为支点,通过建章立制,编织责任网络;以管理为抓手,通过检查督促,规范安全行为;以经济为杠杆,通过考核评估,先进带动后进。
作者:毛建平陈韶成 单位:南京邮电大学
篇8:试析高校报告文化初探论文
试析高校报告文化初探论文
论文摘要:高校作为人才培养、科学研究、服务社会的特殊场所,自其产生以来,一直都是知识传播以及各种文化、思想、理念汇集、交流、碰撞、融合、创新的重要场所。而各种学术的或非学术的报告会则是各种思想、理论、观念交流的重要平台。目前许多高校举办各种报告会数量很多,但总体效果却不尽如人意,因此需要通过一定的途径培育和繁荣高校报告文化,以增强报告效果、提高师生科学人文素养以及促进整个校园文化建设。
论文关键词:高校;报告文化;培育
高校是培育人才的摇篮,是各种文化的聚集地,是社会的“思潮码头”,是各种创新的发源地,也是各种前沿思想、理论、观念交流的平台。而高校进行这些思想、观念交流的形式之一就是举办各种报告会。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报告已经逐渐成为高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报告文化繁荣与否,会直接影响报告所取得的效果。目前各高校举办报告会数量很多,但总体效果却不尽如人意。本文针对这种状况,试图在分析高校报告现状的基础上,就如何通过发展高校报告文化,增强报告效果,提高师生科技素养和人文内涵,促进整个校园文化建设进行探讨。
一、高校报告及其作用
高校的报告会数量很多,类别也很多,本文按报告的主题,大致将高校报告分为以下几种:学术报告、形势报告、思想政治报告、健康教育报告、文学艺术报告等。学术报告主要是以各学科领域内的前沿问题、最新成果、发展趋势或者新的、潜在的研究方向、好的研究方法为主题所作的学术讲座。它与高校的发展目标、科研、学科和人才培养均有着紧密的联系。各种学术报告既可以使师生了解本学科的最新发展水平和发展趋势,避免重复研究,又可以给师生带来不同专业、不同领域的大量的信息,以激发师生创新思维能力,拓宽研究领域。这样既有利于提升教师的教学科研水平,又有利于学生的个人发展,从而推动整个学校的办学水平的提高。形势报告主要是针对当前社会经济、政治、教育、就业等各方面的发展状况和态势所作的分析或预测的报告。形势报告可以使师生比较全面地了解和把握当前国际、国内社会的新情况,提高对政治、经济的敏锐度,重新定位,找准自己发展的立足点。高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对大学生的培养应该是以成人和成才并重为原则,因此,思想政治报告、健康教育报告和文学艺术报告也是培养大学生必不可少的一种方式,此类报告可以促进大学生身心健康发展、帮助学生塑造健全人格、提高其综合素质、培养其社会责任感。
二、高校报告的现状分析
近年来,大部分高校都已充分认识到了“报告”在高校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因此各高校每年都会举办不少报告会,并且举办报告会的数量呈上升趋势。但是从总体来说,目前许多高校尤其是那些发展还不够成熟、完善的高校,并没有真正形成一个良好的报告文化氛围,报告远没有达到预期效果,还没有在高校的发展中发挥应有的作用。其原因有以下几点。
(1)从听报告者方面看,许多教师往往只局限于自己狭窄的专业空间,并未真正认识到学术报告的重要性和必要性,缺乏主动性、积极性,甚至把听报告的过程当作是自己紧张工作之余休息的过程,更不注重在报告会上和专家互动交流。
(2)从部分报告组织者方面看,组织报告带有任务观点的思想态度。有些高校给各二级单位下达指标,要求在一学期或一学年内必须要组织一定数量的报告。有些二级单位领导为了完成任务,就会把报告的组织工作任务化、简单化,随意请来所谓的专家组织几场报告,这种报告自然是无质量可言的。
(3)从报告人角度讲,有些专家只善于闭门研究,可以把自己的学问做得很好,在某个学科领域有声望、有权威,但缺乏演讲表达的能力或不懂报告的艺术。所作的报告或者是“阳春白雪”型,或者是“空洞乏味”型。这种报告自然也就收不到好的效果。
(4)缺乏有力的经济和政策支持。任何事情的顺利进行都需要有一定的经济基础作为支撑条件,专家的聘请和报告会所需的场地、设备以及学校对校内专家举行报告的理解和支持等都需要学校给予经济和政策上的支持。一般来讲,学校比较重视外聘专家主讲的大型的报告会,而对于一些小型的、二级单位主办的或由本校专家学者主讲的报告会则重视不够,缺乏相应的经济政策支持。这样既会影响报告的效果,也会在一定程度上挫伤科研人员作报告的积极性。
(5)报告内容不够丰富。从对部分高校的调查统计来看,高校所作报告主要以学术性报告居多,其他类型的报告相对较少。应该说高校对于学术报告的定位本是无可厚非的,这是由高校自身的特点决定的。但是笔者认为,学术报告固然重要,而其他报告在营造报告文化氛围和提高师生综合素质方面也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高校在大力举办各种学术报告会的同时也要进一步重视形势报告、思想政治报告、文化艺术报告等其它类型的报告。
三、培育良好的高校报告文化,提高师生科技素养和人文内涵
为了切实增强报告效果,更好地发挥高校报告活动在高校教学、科研以及学生培养中的作用,高校应该把培育良好的报告文化作为加强校园文化建设的一项重要内容。因为目前在我国的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普遍存在着忽视校园精神文化建设的现象,办学者存在着相对重视“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文化建设,而忽视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和习俗文化等“软件”建设的倾向。[1]而高校报告文化恰恰也是人们的观念、制度以及习俗等文化的集中体现。下面笔者就就如何发展高校报告文化加以探讨。
首先笔者对什么叫“文化”进行简要的分析。“文化”一词源于拉丁文的动词“Colere”,即耕种土地,由此被引申为培养一个人的兴趣、精神和智能。文化概念首先是由英国人类学家爱德华·泰勒于1871年提出来的,他将文化定义为“包括知识、信仰、艺术、法律、道德、风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所获得的能力与习惯的复杂整体”。此后,各种对文化的定义层出不穷,目前已达两百余种,本文所讲的“文化”主要是指人们在教学科研中形成的一种兴趣、一种习惯、一种氛围。因此本文将高校报告文化定义为在高校里自觉形成的各种思想文化观念进行碰撞交流,不断产生新理念、新观点和新思想的浓厚氛围。
随着高校的发展,高校报告已成为一种文化形态,这种文化形态繁荣与否,将直接反映一个高校学术生态、大众理念改善和更新的速度,反映高校综合发展的步伐,也反映高校对新观念新理念的接收融合和创新发展的程度。培育良好的报告文化的核心就是要形成好的报告氛围,即在高校里,人们既有强烈的听报告的欲望,又有许多能满足这种欲望的高质量的报告,同时专家也有愿意与人交流,把自己的最新研究成果或者教学科研中遇到的问题展示给他人。笔者认为,培育和发展高校报告文化需要重视以下几点。 "
1.以“宁缺毋滥”为原则,认真组织好每一场报告,形成报告的品牌效应
报告的质量高低是能否吸引听众的前提条件。只有认真组织好每一场报告会,把好每一场报告的质量关,才能在报告和听众之间形成良性循环,逐渐使报告产生品牌效应。正如南京信息工程大学的“阅江论坛”和“金针讲堂”,凭借一次次高质量的精彩报告,就已逐渐产生了这种效果:举办一场报告会只需在网站和公告栏发出报告信息,师生便会积极主动地去参会、听报告,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以往“请人做报告易,找人听报告难”的'尴尬状况。
而要组织好报告会,首先,要发掘好的报告主题。主题的好与坏是决定报告成败的关键。所谓好主题,就是要能以时代为依托,结合当前社会发展的主旋律,既能兼顾学科发展和人才培养,又广受师生欢迎的主题。这些主题或者是人们迫切需要解决的学科专业建设方面的热点、难点问题,或者是科学研究成果、经验、方法的推广介绍,或者是考研、出国、就业等学生迫切需要得到指导的问题。总之,这些报告,应该能真正起到传道、授业、解惑的作用才是好的报告。而好主题的确定,则需要建立在广泛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只有通过充分的调查,才能知道师生之所需,解师生之所急。“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是千年不变的黄金法则。
其次,好主题要配上好专家,也就是要找对报告人。前面笔者提到有些专家虽然学问做得很好,但不一定能做好报告,因此在选择报告专家的时候同样必须要调查研究、充分了解,聘请国内外既德高望重,又善于表达、善于交流的专家来作报告。因为只有那种既具有渊博的知识、独特的见解又有艺术家般风趣幽默的演讲口才又平易近人的专家才会对听众产生巨大的吸引力,报告才会取得好效果。找准了主题和报告人了,报告会也就成功了一大半了。
第三是要选取最佳报告形式。采用好的报告形式无疑会对具备上述两个条件的报告起到锦上添花的作用。要有好的报告形式,就要解放思想、更新观念,要改变以往灌输式的上说下听的模式,可以根据报告内容,灵活采取有效的形式。如果报告内容适合所有师生,则可组织大型报告会;如果报告的专业性很强,则可在小范围内进行,或者采取座谈的形式。而不管采用何种形式的报告会,都一定要重视互动交流环节。因为这种交流往往会使人得到意想不到的收获,许多智慧的火花往往就是在不同思想的碰撞中产生的。新的研究方向或研究领域也可能是在这种偶得的灵感中形成的。一般报告会虽然也会安排互动环节,但这个环节往往是被匆匆安排在主讲人结束讲话之后的极短的时间内,主讲人和听众往往还没有真正进入交流状态,主持人就宣布因为时间关系报告会到此结束了。这样就使得重要的互动环节流于形式也就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报告效果,同时也会扼杀听众的积极性。
2.培养和保护师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促进高校报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要培养师生听报告或作报告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本文认为组织高质量的报告会是首要条件,此外还要采取一些其它措施。
(1)实行报告制度和激励机制相结合的原则。万事总有个开始,有好的开始,才会有好的结果。虽然有好的报告,但如果不去听,就不会感受到报告带来的巨大好处。因此,在师生还没有形成良好的听报告或作报告的习惯之前,制定相关的报告制度和激励措施是有必要的。
学校可以对校科研机构、各院系部门、学术带头人等都作出相关规定:要求在一个学年内必须组织一定数量的报告会,并作为年终工作量考核的一项内容。对广大普通教师和学生则既要求他们在一定时间内必须听取一定数量的报告,同时也鼓励他们积极主动地把自己的研究成果以报告的形式展示给他人。对于受学校资助去参加学术会议的师生则要实行报告制度,即必须把参会后获得的一些新的思想、观念、学术热点或个人感悟等以报告会的形式向校内师生及时传递。当然,举办这些活动时,学校要给予场地、设备乃至资金等相关方面的支持。对于在组织报告方面成绩突出的单位或个人要给予物质和精神方面的奖励。如果一个学校从上到下、从单位到个人都参与了各种内容、各种形式的报告会,则无论是从主观还是客观上都会促使人们对各种报告会的接受和认可。有利于逐步形成浓厚的报告文化氛围。
(2)推广采用学术交流新模式——学术月,增强学术氛围。学术交流在高校发展中起着很重要的作用,学术报告在高校各类报告中占着主导地位,因此通过增强学术交流的氛围,有助于提高师生对报告会的主动性和积极性,有助于高校报告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增强学校学术氛围的一种有效形式就是采用“学术月”的学术交流模式。[2]近年来,地区性、专门性的学术月活动已在一些地区和高校出现,在高校范围内对学术月的探索和实行,上海财经大学是起步较早,也是效果较好的一个先例。上海财经大学“学术月”活动的经验值得其他高校学习推广。其具体做法是:校科研机构从学校发展的全局出发,构建全校性的学术交流平台,统筹全校的学术交流活动,把一年中的某一个月确定为学术交流月。在“学术月”里,主题就是学术交流,内容就是集中地、大量地举办各种高质量的学术报告会和研讨会。各院系必须提前向校科研机构报送“学术月”活动计划,然后由校科研机构负责对所有活动计划进行统筹管理、安排和宣传,各院系要广泛动员、积极参与,要确保所有教学科研人员和广大学生都能参与到“学术月”的各种学术活动中来。同时也要把“学术月”工作情况作为评估、考核院系及学术带头人工作绩效的一项重要内容。“学术月”活动的开展,既有利于学术理论的交流与创新,又有利于增强学校的学术氛围,从而极大地推进高校报告文化的发展。
(3)坚持和贯彻“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把“双百”方针落到实处。 1956年5月26日,中央宣传部部长陆定一向各学科领域的科学家作了题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讲话,系统地阐述了党中央提出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他强调:“我们所主张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是提倡在文学艺术工作和科学研究工作中有独立思考的自由,有辩论的自由,有创作和批评的自由,有发表自己的意见、坚持自己的意见和保留自己的意见的自由。”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方针一经提出,就在科学文化领域引起了强烈的反响。人们的眼界开阔了,思想活跃起来了,自由讨论的风气也浓厚了。 当前有许多高校确实很好地贯彻了这个双百方针,也取得了很好的效果。例如西安建筑科技大学开辟的“双百亭”,东北师范大学推出的“双百论坛”都为师生提供了一个自由进行思想文化交流的机会和平台,既开阔了师生的知识视野,又增强了他们学习的兴趣和积极性,并在全校范围内形成了良好的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思想文化交流的氛围。但是还有许多高校虽然也喊着“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口号,却并没有把这个方针贯彻落到实处,集中体现为学校没有为广大师生搭建出一个真正可以自由交流的平台。一个学校如果不采取具体的措施,不开辟一些实际的论坛,则“百花齐放、百家争鸣”将成为一种空话,起不到应有的作用。
因此,要提高高校师生进行学术交流和各种思想文化交流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形成浓厚的学术文化氛围,促进高校报告文化的发展,还必须要创造条件真正做到“百花齐放、百家争鸣”。
四、总结
当好的高校报告会所需要的主观条件和客观条件同时具备的时候,高校的报告文化也就形成和发展起来了。而高校报告文化的形成和繁荣,也必将迎来高校报告会的春天。
篇9:高校体育文化论文
关于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有不少学者从体育学、教育学、文化学等角度对文化、高校校园文化、高校体育文化的定义、结构、内涵、特征与功能进行了理论探讨与阐述。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是外显的,是看得见、摸得着、使人一目了然的,表现为校园的容貌,体育建筑及环境,体育器材和体育服装用品等。王爱华(20xx)认为:要将高校体育设施的建设,纳入到高校整体物质文化建设的规划中去。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相对于校园其他文化建设来讲,场馆设施的建设好坏直接影响着高校体育工作的开展。崔学臣(20xx)指出:高校在修建或筹建体育场馆设施之初应充分考虑当今社会主流文化的特征和高校所处的地域特点、立足综合利用和开发,作出合理、科学的规划设计,这样才能为体育设施的长期使用、功能的更新改造奠定基础,节约后续资金;李辉(20xx)提出:加大经费投入,强化校园体育物质文化建设。汪美芳(20xx)强调:高校体育场地设施器材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形态。卢聚贤(20xx)点明: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首先是体育物质文化的建设。体育建筑、场地、设施是师生进行体育锻炼必不可少的物质基础。在高校体育文化环境的构建中,物质文化是重要的基础。刘吉峰(20xx)指出:高校完善的体育建筑、运动场等物质设施,也会让学生感受到体育设施的美感,从而促进大学体完美统一。以上所述:都是对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建设的研究,都强调了物质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性,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又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基础。可见,高校体育物质文化既是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载体,又是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表现形式。
篇10:高校体育文化论文
高校体育精神文化,它是以人的意识形态显现的,是无形、内隐并且不易觉察的,它是蕴藏在人们头脑中的各种体育观念及信仰,主要突出在高校体育思想、观念、精神、道德风尚和知识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校园风气等方面。任莲香(20xx)指出,中国大学生篮球联赛(CUBA)以“发展高校篮球、培养篮球人才”为宗旨,担负着培育人才、丰富校园文化生活的重任。CUBA作为校园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在推动高校篮球事业向高水平发展的同时,更将一种奋斗、合作、拚搏、进取的篮球精神带入校园、推向社会,有助于高校体育精神的形成,可在推动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高桂银(20xx)指出校园体育精神文化主要包括“奥林匹克”精神、爱国主义、集体主义、拼搏精神以及学生体育价值观等内容,是校园体育文化的核心。张志刚(20xx)指出:精神文化层面,主要是指校园体育文化的潜在意识形态,表现为校园文化整体氛围中形成的体育道德意识、作风口号以、团结协作、拼搏勤劳等传统优秀文化的再延续。秦华奇(20xx)认为:大学要着重宣传中华体育运动员在大型国际比赛过程中战胜困难、超越自我、为祖国争光的众多事迹,激起老师和学生的爱国情怀与自豪感。高校还需要将高校体育文化精神的构建和高校学风紧密融合,正确引领学生们持续优化其人生观和价值观。欧秀伶(20xx)点明:高校体育文化精神建设重在丰富文化内涵,够体现体育文化精神。高校体育文化精神是高校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整个高校文化发展的精神载体和重要支柱。杜放(20xx)提出:需要构建深层次的精神文化,发挥精神文化“培育人”“造就人”“启发人”的功能,让师生从体育道德、体育风尚的视角去领悟体育文化的真谛。以上所做的研究都是以不同的角度作为切入点,有专门从高校体育文化的物质层面进行的研究,发现了高校在体育的物质文化建设方面还很不完善,大都因为场地、器材的建设问题,导致高校体育活动开展得不够理想;也有专门从体育制度文化建设方面进行研究的,高校几乎都没有建立非常完善的规章制度;精神层面校园文化建设还远远不够,需要加强这方面的研究,进而使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更加完善。还有一些研究探索了隐蔽课程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促进作用,提出要不断发挥体育教师的指导作用、体育社团促进高校文化建设、创建和谐校园的作用等等,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4研究展望
文献综述表明,学者们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非常重视,但是,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现状却仍然不容乐观,因此,高校必须把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纳入高校整体规划层面,做好顶层设计;在教学中,体育教师不仅要传授运动技术和方法,还要通过体育教学影响学生的情感、态度、价值观和人生观等等。需要注意的是,以上所做的梳理研究都是对校园体育文化建设某一方面的研究。众所周知,仅侧重于单一方面对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研究是远远不能看到整体布局,也容易忽视其他层面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因此,只有从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多方面研究,才能更好地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建设与发展。今后在建设高校体育文化时,要加强体育传统项目建设,引入新型项目、民族传统体育、地方民俗体育及其一整套文化体系。引导广大学生参与体育文化活动,应该成为高校体育工作重要的任务;高校运动会应该成为全校师生人人能够参与的活动。加强体育教学、训练和比赛管理,提升教师素养,积极主动与当地政府、企业、校友会沟通交流,并赢得他们的支持和帮助。打造出一些精品赛事,举办体育摄影竞赛、体育知识讲座和竞赛,实施体育明星校园行活动,评选优秀体育社团、俱乐部和体育工作先进人物,引导学生阅读体育报刊、观看体育节目,在建设校园体育文化的过程中,应根据高校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发展校园体育文化,加强高校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宣传工作,如广播体育信息动态、体育海报、体育标语、体育雕塑、体育名人名言、建立校园体育网页以及其他宣传媒体,加大宣传力度,高度重视并充分发挥体育标语的独特作用,形成浓厚的高校体育文化氛围。
5结语
以上仅从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三个层面,论述了我国高校体育文化建设,其实,高校体育文化建设是一个动态发展的系统,此三个层面是相互关联、紧密结合的,任何一个层面的发展都会影响到其他两个层面。所以,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各个层面必须多管齐下,相互促进才能推动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大发展、大繁荣。
篇11:高校体育文化论文
高校体育制度文化,它是以人的行为活动或行为文化的方式展现出来的。包括体育教学运动技术,体制状况、师资队伍、管理制度、奖惩条例、学生健身锻炼的效果和欣赏水平、运动竞赛、体育的传统、制度、规范等。邱亮(20xx)认为,为建设良好的高校体育文化,必须要有一套完善的高校体育规章制度,以其规范体育场馆的管理,引导学生的行为动作,以促进高校体育文化的开展。潘喜梅(20xx)指出:体育课程是校园体育文化建设的.主体结构,体育课程的制度创新是高校体育文化创新的重点内容。体育课程是高校在体育学科方面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学进程,这个进程有量、质两个方面的要求。罗春(20xx)强调:高校要建立完善的规章制度。作为高校体育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体育规章制度要不断加以完善和改革,让它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学生的需求,以其规范体育场馆和体育设施的管理,引导学生的行为,以促进高校体育的发展。胡波(20xx)认为:校园体育文化的制度层面,处于整个校园体育文化的中间层,包括校内外与体育相关的各种规章制度,是约束和规范学生体育行为的重要保证。良好校园体育文化的建设,必须首先建立一整套完善、可行的校园规章制度,并能将其贯彻到实处,这样才有利于校园体育文化的顺利开展。宋培海(20xx)点明:要使全校性的体育活动实现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曾敏(20xx)认为体育文化作为社会文化的子系统,深受“以和为贵”思想的影响,具体表现在体育事业发展的目的上及相应的措施都要体现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与发展的观念,在体育文化价值观选择上更注重“友谊第一,比赛第二”的原则。以上所述,都阐明了高校体育物质文化在高校体育文化建设中的重要性,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保障系统。高校的各项体育管理制度,既是广大师生的行为准则,又是高校体育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表现形式。
★ 技校教育教学论文
★ 写教育教学论文
★ 教育教学论文汇编
【概论高校宿舍文化创设论文(锦集11篇)】相关文章:
小学体育教学内容优化设计研究论文2023-08-28
爱的教育教学论文范文2023-01-09
探索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课程的模式论文2022-11-09
关于军事方面教育教学论文2022-08-21
教育教学论文范文2023-12-15
教育教学论文教育教学论文题目2023-03-02
教历史教育教学论文2022-10-11
一年级教育教学论文2022-08-02
平湖市教育教学论文2023-01-07
双语课社会实践报告2023-03-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