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课程的模式论文

时间:2022-11-09 08:28:48 其他教学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探索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课程的模式论文(锦集17篇)由网友“刘源圈外女友”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汇总后的探索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课程的模式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探索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课程的模式论文

篇1:探索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课程的模式论文

探索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课程的模式论文

随着世界经济的日益发展和跨文化交流的增多,出入境旅客越来越多,尤其是在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航空服务业方面,从业人员使用英语场景越来越多。中国的航空企业在招聘时,由于涉及到对外籍旅客服务,英语理解和交流能力是衡量其工作能力的重要标准,而国外航空公司和机场公司大量招收中国籍员工,这些员工在国外的工作能力很大程度上也取决于英语交流能力。所以,英语能力的提高在高职培育标准中占有重要位置。但是,通过三年的职业教育,很多学生通过了大学英语四级或者六级考试,但面对具体的工作情况,仍然还需要一定时间的磨合,并没有做到学校培训和行业能力需求的无缝接轨。要解决这个问题,就必须在专业课堂上引入“双语教学”,让专业技能和英语能力结合起来。

1 双语教学在职业院校中开展需要解决的问题

国家早在 年就提出高等教育应该重视双语教学。但是由于各方面原因,双语教学还停留在比较肤浅的层次,效果并不能达到预期。根据对高职院校服务类课程的了解,具体问题有以下几点:

(1)课程体系设置方面,未明确需要进行双语教学的课程。现有的高等职业教育在课程体系设置上,只是设定了公共课的“大学英语”来训练学生的“听”、“说”、“读”、“写”、“译”五大能力,另外再安排“专业英语”对学生进行行业英语方面的训练。看似科学的安排,但却会因为师资问题而流于形式。并且在课程体系中,对需要双语教学的专业课没有明确要求,专业课的双语教学只是凭借教师个人意愿进行的尝试。

(2)在课程标准的设定上,双语教学的目的、预期目标和考评方式设定不清晰。为什么要进行双语教学?这是首先需要解决的问题。现今倡导的职业院校课程改革着重于学生能力和岗位要求的接轨,工作岗位对英语的使用是否有明确要求?有需求的课程,才使用双语教学,而没有需求的课程,则使用中文教学。课程的作用都应该是对学生能力的培养,而不是为了搞双语教学而搞双语教学。

另外,现今的职业院校,课程教学的关键在于任课教师对课堂的组织和把控;学校的教学检查也大多数在于教学进度和教学资料的准备方面,而不会精确到教师具体如何授课,也不会细致到知识点的层面,所以对于双语教学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目标,多数专业缺乏清晰的界限。

再者,现阶段大学英语课的教育方式及评价方式还很传统,大多数采用传统的笔头考试的方式,学生在“听”和“说”方面的考核大为欠缺,很多学生学的是“哑巴英语”,在面对外国人的时候无法清楚表达自己的意思,在工作的时候也不__知道如何使用所学过的专业术语,最终没有达到“学以致用”的效果。

(3)双语师资力量较为薄弱。现在很多职业院校的老师,很多都是具有高学历高学位的硕士研究生或者博士研究生,但是都是“校门到校门”,虽然英语理解能力和表达能力很强,但是缺乏企业的实践经验。而另外一部分来自企业的教师,虽然动手能力很强,也很了解行业的具体情况,但英语能力比较弱,仅限于能满足自己在工作中的需求,并不愿意增加自己上课的难度,在课堂上展示其英语能力。而专业英语老师通常都是英语专业出身的老师,对行业上具体的工作情境并不了解,他们在课堂上仅能根据书本上的内容对学生进行英语语法、专业词汇和听读写等方面的训练,而不能把英语融入到具体的工作情境中去。

(4)学生自身原因。职业院校的学生,高考分数大多较本科院校的低。考上职业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也参差不齐,部分学生还出现对英语厌学的情绪,推行双语教育不会受到这部分学生的欢迎。

(5)双语教材数量较少,选择面小。虽然现今专业教材数量众多,但是能称为“双语”教材的却寥寥无几。即使现在很多作者在编撰教材的时候,引入了一些英文的专有名词,但是大多很零散,这些名词在行业中的使用举例也只是零星举例。学生在学习的时候,不能明晰专有名词在具体工作中的使用情况,自然就不能提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2 航空服务类课程在双语教学方面的探索

根据职业院校“能力本位”为原则的教学改革,要求单元教学设计和整体教学设计以具体的工作任务来引导学生,以工作场景的模拟来进行课堂组织,以能力培养为最终目的。航空服务业正是需要从业人员具备较强对客交流沟通能力的行业,学生的语言能力和沟通能力都是在课堂上着重提高的项目,那么,在“机场地勤服务”这门课中,除本身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素质目标外,双语教学的最终目的应该是“能够与外国主管进行沟通;能够使用英语进行对外国旅客进行服务并且满足外国旅客的需求”。为了达到这个目标,在教学过程中可以按照以下方法进行改革:

2.1 教学内容的重构

首先,职业教改需要按工作流程来设计课程内容,本课程则以地勤服务各岗位的主要工作任务和工作流程来进行课程内容的重设计。传统的地勤服务课程主要是对旅客运输的条件及规定进行讲解,并辅以案例,让学生知道如何去做,但是缺少实际的演练,更无从谈起对客沟通和交流。所以在情境设计时,需要教师按照企业的岗位设置,从旅客的购票开始,到值机、安检,再到旅客不正常运输的处理,以及问询岗位和引导岗位的工作,充分了解旅客运输流程之后,以工作流程来划分课程单元,以工作能力的提高来设定教学目标。然后,以“服务对象”和“岗位能力”来进行教学情境设计。在这里,服务对象的设定则是双语教学的切入点。每一个项目的设置除常规的服务场景外,还需要融入对不懂中文的外国旅客服务的场景。并且,在一些需要各部门合作的环节,如特殊旅客的运送中空乘和地勤人员的沟通,则模拟与国外同事的工作场景。由于教学目标强调的是对沟通交流能力的提高,学生可以不太在意英语语法、翻译等方面,打消学生对英语多年来应试教育形成的畏惧心理,鼓励使用英语进行交流和讨论。按照岗位职责和服务对象来设置的情境不仅贴合企业生产实际情况,让学生真正得到锻炼,并且实际的演练让学生学有所用,大大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达到能力训练和双语教学的双重目标。

2.2 师资力量的整合

在师资力量方面,首先需要通过学校教师进企业进行挂职锻炼的方式,加大教师同企业的联系,增强老师对服务场景的`掌控能力,让教师能够设置出具体的教学情境。其次,高职院校教师的英语水平也是实行双语教学的关键。现阶段的高学历年轻教师都具备较强的英语阅读和理解能力,并且,将服务类课程的双语能力设定为“能够与外国主管进行沟通,能够为外国旅客进行服务”之后,对于英语语法方面的要求大大减少,教师不需要采用“沉浸型双语教学”,而采用“过渡型双语教学”会比较合适。只要教师在备课时候做好准备,一般都能胜任。并且在某一些具体情况下,可以采用两名教师同时授课的方法,一名英语老师和一名专业老师相互配合进行场景的模拟,专业老师着眼于如何进行服务,而英语老师着眼于语言沟通能力的培养。根据德国双元制教学模式,在上一些实际操作性课程的时候,会安排两名教师,一名主导,一名监控,这种设置在我国也可以做到,尤其是现阶段班级人数比较多的情况,两名教师同时授课可以更好地保证学生的学习效果。

2.3 教材的选用

现今有关于机场地勤服务方面的教材不胜枚举,也有专业的由大量英语专业人士编撰的机场地勤英语口语或者服务英语等教材,但是把两者融合的却没有,所以要选到一本合适的双语教材非常难。而直接采用国外的教材又会受到学生英语水平的限制,最后很可能出现专业知识掌握不牢,英语水平也没有提高的情况。为了达到双语教学的目标,可以在选用教材的时候,选用中文的专业教材以此搭建课程的基础理论框架,同时选用一本专业英语教材,用于引入相关的专业术语及场景设计。在上课的过程中,将两者内容进行融合,去粗取精,让学生能在具体情境模拟中使用英语专业术语。或者开有专业英语课的,专业课教师在授课的时候,参照专业英语教材,并且在授课过程中,涉及到填报数据和单据的情况,则分别使用国内和国外航空公司或者机场公司的表格,两相对比,从而让学生在具体工作任务的驱动下得到双语练习。

2.4 考评标准的改革

现有的职业院校对专业课的考评,基本上都采用了学生期末考试成绩由平时成绩和期末考评相结合的方式,只是二者所占比重不同。这里,保留这种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结合的方式,但是应该加大平时考核的难度和严肃性。在前文所述的各种学习任务和学习情境的引导下,技能的掌握是从简单到复杂,逐层递进的,并且所学到的英语表达有实际的场景,因此,每个学习情境完成之后,都应该进行相应的测试,对技能的掌握以及英语使用能力进行评估。每一个学生都有评分并且登记在册,作为平时成绩参与期末考评,这样才能对学生技能的__掌握情况进行及时的反馈,让学生了解自己的情况,方便学生有针对性地提高技能。对于技能不太熟练、语言能力较弱的学生,及时反馈和训练,以达到双语教学应有的)效果。总之,双语教学是经济全球化、文化交流日益频繁形势下人才培养的必由之路。在旅游业非常发达的新加坡、香港等地,双语教育已经是常态化的教学模式了。尤其是像航空服务这样国际化程度非常高的行业,采用双语教学方法非常必要。“机场地勤服务”这门课程由于其特殊性,对双语教学的需求更是迫切。不过,双语教学在我国尚处于初级发展的阶段,双语教学模式的实施对学生和教师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这需要师生双方的努力。本文只是一个教学实践的案例,希望能抛砖引玉,为双语教学在职业院校服务业课程中的实施提供参考。

篇2: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摘要:提高高职教育质量的难点是课程教学。“双师协同”教学有利于专兼职教师之间形成合力,产生协同效应,提高课程教学水平。实施“双师协同”教学,需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精心组织教学内容,变革相应的教学管理制度等。

关键词:“双师协同”教学;“双师型”教师;“双师”结构;“双师”素质

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是高职教育的永恒主题。当前,课程建设水平不高是影响高职教育人才培养质量的关键因素。因为高职教育课程改革的核心要求是产教融合、校企合作,但现实是行业企业难以实质性介入课程开发,在课程内容选取上,不能以真实工作任务为依据整合、序化教学内容;在教学组织上,不能按照工作过程来整体设计课程,创设教学情境,理论与实践脱节,教、学、做分离现象明显。

一、“双师协同”教学的内涵

我国“双师协同”教学的历史可追溯到古代的“会讲”。“会讲”是中国古老的学术研讨方式,学术同仁们聚集在一间房子里,谁的学问好,大家就来向他学习。中国的私学从老子,一直到墨子,都沿袭“会讲”的传统。到宋代,“会讲”成为中国文化创新和发展的主要形式,最为著名的是岳麓书院朱熹和张虻摹爸煺呕峤病薄D纤吻道三年(公元1167年)农历九月初八开始的两个半月时间里,朱熹到潭州(长沙)岳麓书院讲学交流。在岳麓书院,朱熹与张蛄轿淮笫σ浴盎峤病狈绞剑当众辩论《中庸》之义,讲堂上并排摆着两把太师椅,听讲的学子赞成谁家的观点,就站入那位大师面前的阵营。随着“会讲”热烈而睿智的展开,学子们茅塞顿开。

二、“双师协同”教学的价值

“双师型”教师队伍需要相应的载体,形成不同类型教师之间的合力,而“双师协同”教学,正好提供了课堂教学这样一个平台。因此,“双师协同”教学可看作“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课堂深化,唯有立足于真实的载体和平台,“双师型”教师队伍才能摆脱“两张皮”的现象,真正对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产生积极作用。

(一)是深化高职院校课程教学改革的重要途径

(二)有利于专、兼职教师人才培养合力的提高

帕克?帕尔默在《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一书中提到:“如果想要在实践中成长,我们有两种办法:一种是通过自身的努力达到优质教学的内心世界,一种是与其它教师组成共同体,从同事那里更多地理解和提高我们自己和我们的教学。”[3]我国高职教育规模的快速发展,以及经济社会发展对高职教育持续的旺盛需求,都对高职师资队伍建设提出了严峻挑战。今天,我国高等学校中,35岁以下的教师占专职师资队伍的43%,高职院校的情况大体相似。如何加速高职院校青年教师的成长,同样是师资队伍建设的重要问题。“双师协同”教学中,一位教师进行教学,另一位教师则可以在现场观摩其教学技巧、教学设计、学生的反应等。[4]教学结束后与教师相互讨论,以提高对学生以及自身教学的认识能力。加强教学的自我反思对提高专业素养比正式的师资培训更为有效。

三、“双师协同”教学的形式

由于“双师协同”教学打破了单一教师组织课堂教学的形式,教师在课堂组织上更为灵活多样,因而“双师协同”教学的形式也显得更加丰富。目前的主要形式有以下几种。

1.全程式。这种形式下,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全程式合作,共同进行课程内容设计,共同完成课程讲授和课程考核。在课堂上,不单是一位教师主讲,而是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通过交流和讨论的形式将知识和技术呈现给学生。两位教师可以采用“说相声”、“辩论”和“双簧”等形式授课。

2.嘉宾式。这是一种以一位教师为主,另一位或几位教师以嘉宾的形式参与课堂教学的教学形式。这种形式下,由其中一位教师承担整个课程教学,另一位教师以讲座嘉宾或客座教师的身份开设讲座,作为课程主体内容的重要补充。嘉宾形式的“双师协同”教学,适合理论和实践所占比例差别较大的课程,嘉宾主要针对占课程内容比例较小的部分进行扩展、补充,实现与另一位教师的知识互补。

3.分组式。这种形式的“双师协同”教学,根据学生的学习需要进行分组,教师根据各组不同的知识基础和学习需要进行授课。比如一个班级可以分成两个小组,一个小组要求掌握内容层次较深的理论和技能,而另一小组则掌握层次较浅的基础知识。这种情况下,第一位教师可以讲难点,主要面向要求掌握较深内容的学生,第一位教师讲完之后,第二位教师主要面向只想掌握基础知识的学生群体,通过对重点和难点的回顾和讲解,帮助学生掌握基础内容。

4.支持式。指“双师协同”教学中,一位教师授课时,另一位教师处于从属地位,扮演不同的角色来帮助学生理解,以增强课堂互动,促进学习交流。广义上说,助教制也可以算作是支持形式的“双师协同”教学,由主讲教师负责讲授,助教协助完成细节内容的讲解及回答学生提问,或者是一人负责主讲,一人负责主讲结束后组织学生讨论,总结教学重点和难点,并完成答疑、作业批改、个别辅导等工作。

四、“双师协同”教学的实施

与基础教育领域相比,我国高等教育领域引入“双师协同”教学较晚。目前,南通工学院、甘肃政法学院分别在物理教学和法律教学中引入了“双师协同”教学模式改革,产生了一定的影响。此外,桂林工学院、扬州旅游商贸学校等,也在部分课程中引入了“双师协同”教学模式,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总体而言,“双师协同”教学要收到良好的效果,离不开教师之间的充分沟通和紧密合作,更离不开对教学内容的精心设计。实施“双师协同”教学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精心组织授课内容

高职教育中引入“双师协同”教学的重要目的在于通过教师知识结构的互补,缓解当前“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的困境,明确课程教学目标,精心组织授课内容和环节,是有效实现理论与实践结合以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基础。

在课程内容的安排上,要重视统筹规划,如系统规划理论与实践教学的内容比例。以家具设计课程为例,该课程属于理论与应用相结合的课程,设计理论知识是应用的基础,如果实践教学的比例过大,会导致学生缺乏扎实的设计基本理论功底,遇到较深的技术难题还是无法解决[5],即便有熟练的操作技能,也必将在家具设计实际工作中面临一定困扰。所以,在工作情境的设计中,要妥善处理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的比例,同时通过设计任务载体实现理论与实践的结合。这样的课程,可以由理论水平较高的专职教师与设计实战经验丰富的'兼职教师共同完成,每一个工作情境的学习,均采用“双师协同”教学方式,能有效提升学生的设计实践能力和设计方案的推广能力。

(二)合理选择教学形式

选择合理的“双师协同”教学形式,对于提高教学效果意义重大。不同类型的课程,对于“双师协同”教学的要求并不一样,如在理论或实践所占比例不高,但要求很高的课程中,要求有精通部分课程内容的教师或企业技术人员共同参与,适合采用“嘉宾式”“双师协同”教学形式,这种方式操作起来较为方便,只要让教师明白课程内容相互关系,就容易收到较好的效果。而在自主招生或中高职衔接班的课堂教学中,“双师协同”教学更多适合采用“分组式”,通过对不同背景学生学习基础的摸底,采取分组教学的形式,由两位老师采取略微不同的进度和方式开展教学,以保证不同类型的学生都能跟上学习进度。

(三)加强“双师”交流沟通

“双师协同”教学课堂要实现丰富精彩的效果,需要在课下作精心的准备,包括熟悉所讲授的内容、收集选取参考资料、制作电子教学资源、准备教学辅导材料,甚至提前演练等等,这些都需要在课程教学设计环节强化教师之间的交流沟通。在课堂上,采用“双师”协同教学方式,两个教师之间不管是互相点评与讨论,还是相互交流与辨析,都需要教师之间相互了解。因此,良好的交流和沟通,是实现“双师”之间取长补短,进而提高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效率的重要基础。

(四)制定科学的管理制度

高职院校实施“双师协同”教学,也有一定的制约因素。如在现行的教学管理体制下,如何对“双师协同”教学中的教师进行工作量计算,是一个必须考虑的现实问题。尤其是基于工作情境的课程教学,一个工作情境可能由两位教师完成,一门课可能有3-5个甚至更多工作情境,涉及到的教师人数可能更多,如何既保证课程教学质量的提升,又能很好地通过工作量计算激励教师,是高职院校顺利推行“双师协同”教学的重要保障。此外,如何营造教师之间的交流、合作氛围,在专业内部教师之间,不同专业教师之间,专、兼职教师之间,如何形成深度合作交流的氛围,除了依托课程作为载体之外,学校要有相应的长效机制,提供相应的平台,使教师之间的合作变得更为便利、轻松和积极。

总之,“双师协同”教学让只有多个教师一起才能完成的事情在课堂中成为可能,对课程内容改革、教师发展、学生学习、校企合作都有明显的促进作用。对于课程,“双师协同”教学引入企业人员的知识,加快课程内容的更新。对于教师,“双师协同”教学能够让其通过与同事的课堂广泛的互动,加深和拓展对所授内容的理解,发展教学策略,加快专业成长。因此,相对于教师专业技能和教育教学能力的培训来说,“双师协同”教学更能让教师主动提高“双师”素质,改进教学团队的“双师”结构,从而提升高职院校教师队伍建设水平。对于学生,“双师协同”教学使其有更多的机会与教师或其他同学进行面对面的交流与互动,能够从课堂中的第二种声音或另一种风格中学习,能够在技能实践中获得理论的解释,能够因教师之间的智力互动而提高其参与教学过程的主动性。最重要的是,“双师协同”教学让高职院校教师和企业人员之间的交流、分享和协同成为现实,它将扭转当前教师间的相互隔离和专业个人主义的局面,促进专职教师和兼职教师之间、高校与企业之间协同文化的形成和发展。

参考文献:

[2]叶小明.高等职业院校教师专业发展研究[D].武汉:华中科技大学,: 72.

[3]帕克?帕尔默.教学勇气――漫步教师心灵[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3.

[4]刘迎春.“协同教学”的理性分析与实践展望[J].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3):113-116.

篇3:浅谈高职院校《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探索论文

论文摘 要 《社会学概论》课程因其实用性和科学性,越来越多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的开设课程,而高职院校因其独特的学生特点和教学目标,更对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的《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提出了要求,笔者认为,在高职《社会学概论》课程教学过程中,要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同时综合运用多种教学方法,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帮助其更好认识自我,认识社会。

《社会学概论》课程是从社会整体出发研究社会的构成及其运行规律的一门基础性、应用性、综合性较强的课程,既是社会学专业的入门课程,又因其的实用性和科学性,成为很多非社会学专业学生的学习内容,目前我院的物业管理专业将《社会学概论》作为必修课程。对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来讲,《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包含概念和理论系统比较复杂,尤其是对于基础较差、求知欲较弱、学习急功近利等特点高职院校的学生来讲,学习起来有一定的难度,同时高职更重视学生动手能力的培养,强调创新能力和创新能力开发与培养,培养学生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帮助学生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

对此,如何结合高职学生特点,改善《社会学概论》这种基础入门课程的教学效果,使学生会学、乐学、善学,笔者在教学实践中进行了潜心的探索与实验。

一、一种教学理念——学生参与

二十世纪80年代以来,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传统的“满堂灌式”、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理念,越来越引起学界反思,尤其对高职院校来讲,特殊的学生特点更对传统教学理念提出了挑战,“以学生为主体,以教师为主导”的新型教育模式应运而生,它明确了学生参与的教育理念,充分发挥学生自主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具体看来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操作。

1.明确学生需求是学生参与的根本

明确学生参与的教学理念,就要求教师在教学的'每个环节用心去体察学生的需求。

对于《社会学概论》这门课程,教师要结合学科性质和高职学生的特点确立合理的教学理念,转变教育观念。非社会学专业的学生学习社会学只是为了扩充知识和提高能力,不能像社会学专业毕业的学生一样从事相关的职业。他们关注的是了解与社会、自身、生活和专业相关的一些社会现象和社会问题,并进而能掌握观察问题、分析问题的方法,达到认识自我、认识社会,并适应迅息万变的社会,而不只是掌握理论。

2.创造参与机会是学生参与的前提

在《社会学概论》的教学过程中,本人注重引导学生在课堂中的参与,将学生推向教学的舞台中央,主要采取以下方法:

第一,学生参与教学。使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的选择中,要求教师对教学课题有所选择。一方面要能够与学生所关心的社会现象、社会现实结合起来,并且能够联系学生所掌握的背景知识以及生活应用知识实际,另一方面要结合学生的能力,让学生参与到教学内容中,这样学生就会倾注很大的热情在学习中。

第二,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学生参与理念告诉我们,学生也能是学习活动的创造者,学生参与课堂互动,有利于调动其学习积极性,挖掘潜能。如下文所示,教师可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如案例分析法、讨论法等为学生参与课堂互动创造机会,除此之外,教师可引用一些活泼有效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讲到“社会化”这个知识点的时候,笔者借鉴心理学中的“我的生命线”这一活动,引导学生回顾自己从出生到现在甚至未来的成长历程和规划。学生在体验心理游戏的形式中,发现了社会化过程中家庭、朋友、同学、老师等多群体的影响,对社会化的过程有了真切的理解。

二、多种教学方法——综合使用 优化组合

在《社会学概论》课堂中,为了达到最佳的教学效果,需要根据各种教学方法的特征,选择一种或几种最优的教学方法,加以综合运用。

1.角色扮演法

角色扮演顾名思义就是借着扮演角色的方式来达到体验及学习的目的。在教学中,为了使学生更深地体会社会学相关理论,本人在《社会学概论》教学的过程中尝试运用角色扮演法来辅助教学,让学生根据自己对理论知识和社会情景的了解,进行角色演绎。

在“社会互动”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要求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在前期准备的基础上表演一段生活中的互动场景,如社会冲突,合作、竞争、强制等内容,以及语言沟通和非语言沟通等沟通方式,对生活中的社会互动有更加直接的认识,角色扮演完成后,由教师和本小组及其他小组成员进行反馈评价,各小组结合情景模拟效果,展开交流切磋,提出质疑,分享成果。

在角色扮演中,学生作为课堂的主体,掌握了学习的主动权,培养了学生团队协作能力,激发学生创新潜能,有利于加强学生对专业的热爱。

2.讨论式教学法

讨论式教学法,指在教师的指导下,在学生独立思考的基础上,让全班学生或小组成员围绕某一中心问题,各抒己见,并通过师生、生生间的多边交流,寻求获取真知和全面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教学模式。

在“文化”一章的学习中,笔者就提出选题——“谈谈你家乡的文化”,引导学生从生活中寻找文化元素,同学们纷纷积极参与,从饮食、娱乐、名声、姓氏等角度阐释自己眼中的文化,将专业视角和普通生活结合起来,对社会现象的认识更准确,达到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为了保证讨论式教学的效果,教师应注意以下几个因素:把握选题,确切有效;把握预习,有备而来;把握方向,避免离题;把握时间,充分讨论;把握评价,及时反馈。在讨论前、讨论中、讨论后整个过程中动态监控,引导学生对相关理论和概念有更加清晰的认识。

3.案例教学法

案例教学法是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师的指导下,运用所学理论,对典型案例进行分析、思考以及相互间进行讨论和争辩,以提高思维、推理和处理问题能力的教学过程。

比如在“社会问题”一章的学习中,教师可选择当前比较热门的“大学生就业问题”,提供几位成功就业和无法就业的应届毕业生的自身状况和求职过程的案例,要求学生贴近生活,接近社会,认真研究分析,结合理论知识和自身了解,探讨自己对就业问题的认知,同时帮助学生形成良好的就业态度和职业准备。

案例教学是一种开放型教育,集科学性、实践性、直观性、启发性、趣味性于一体,促进了教学相长,加深了学生对基本理论的理解,有利于弥补传统教学中“填鸭式”灌输知识的缺陷,是《社会学概论》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种教学方法。

4.项目教学法

项目教学法,指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亲自处理一个项目的全过程,在此过程中,学生可以自行安排自己的学习行为,全部或部分独立组织、安排学习行为,最后有明确而具体的成果展示,一般流程为“信息收集—方案设计—项目实施—成果展示—最终评价”。“

在“城市社区”一节的学习中,教师可将城市社区的特点、发展现状、趋势等作为学习项目由学生独立探究的项目。首先,经过师生共同设计和论证,将项目主体确定为“现代社会的城市社区建设”。然后,学生经过社区调查和前期资料搜集,分组确定项目的主要目标,或者为城市社区建设的主要措施;或者为城市社区服务工作的主要内容,或者为和谐社区建设;或者完善为社区教育和卫生等,并根据目标确定相应的工作方案。第三步,项目实施阶段。根据项目目标,不同组别的学生分别奔赴社区现场,完成进一步资料收集。第四步,汇总资料搜集的结果,撰写社区建设方案,最后,各个小组展示研究成果,教师、小组成员和其他小组要从各个角度对这个项目的实施情况进行评价,以利于提高下一次项目教学的质量。

项目教学法是一种典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方法,在解决在处理项目中遇到的困难的同时,提高了学生的兴趣和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实践操作的能力,对社会学的方法有所体会和了解,它改变了之前的闭门造车的做法,使学生学到了许多课本上、课堂上、理论上都无法学到的东西,还有助于营造企业岗位氛围,锻炼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和适应市场的能力。

参考文献:

[1]邢振江,徐文涛.情景模拟教学—— 案例教学的拓展和深化[J].未来与发展,2010(9).

[2]欧阳晓明.提高社会学教学效果的探索与实践[J].九江学院学报,(4).

作者简介:赵会鹏(1985-),女,河南郑州人,武汉城市职业学院助教,硕士,研究方向为社会心理学。

篇4: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探索论文

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探索论文

引言

目前各高职院校国际贸易专业都普遍将国际商法列为专业课程之一。国际商法课程主要以国际商事交易相关活动所遵守的各类法律规则与惯例为学习内容,涵盖商事组织、合同、买卖、海商、知识产权等方面,所涉及的法律规则包括国际贸易公约与贸易惯例,大陆法系与普通法系中的商事法律制度。国际商法课程自身内容的涉外性质适合开展双语教学,通过双语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构建比单一中文教学更为全面和扎实的国际商法理论基础与专业英语技能,对今后从事涉外经贸活动,解决实务中所出现的法律问题具有很好的指导作用。笔者在我校国际贸易专业从事国际商法课程的教学工作,主导了从单纯中文教学到双语教学的转变过程,在这一过程中不仅认识到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对国贸专业学生的必要性,也深刻体会到双语教学方式的复杂性和难度,并对如何提高教学效果做出了若干尝试。

1 国际商法课程双语教学的必要性

首先,国际商法具有很强的国际性。国际商法是调整超越一国国界的商事交易的各种法律规范的总和。国际性是其重要特征,具体体现在:①调整对象的国际性,国际商法调整的对象为超越一国国界的商事交往关系,即国际商事关系,其通常发生于国际贸易、国际技术转让、国际金融等各个领域。②主体的国际性。国际商法的主体既可以是处于同一国家的当事人,也可以是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但主要是处于不同国家的当事人。③法律渊源的国际性。国际商法的法律渊源既包括国际法渊源又包括国内法渊源,它不仅包括国际商事公约、惯例、示范法、国际组织决议和判例,还包括各国的涉外商事法律、法规以及相关司法解释和判例等。双语教学有助于学生外语能力,特别是专业外语能力的提高。双语教学更能开拓学生的思路,学习外国的研究成果,站在世界的高度,以国际视角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其次,国际商法还具有很强的实务性。国际商法对国际商事交往中的组织、合同、代理、买卖、海商、保险等众多国际商事活动作了具体、详实的规定,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和技术性,这与民法等其他部门法偏重法理规范的特点不同。相应地,国际商法较少对原理性问题进行研究,而是更侧重对法律的可操作性及技术性的研究和对国际商务实践中所需人才的培养。如果我们培养的法律人才不能热练地运用外语与外国当事人进行谈判沟通,不能看懂外文法律文书,就无法在国际商事活动中提供法律服务。正因如此,国家教育部提出应当加强双学教学,开设双语课程,法学更要在双语教学方面先行一步。

2 高职国际商法双语教学存在的问题

2.1 学生的法律基础薄弱

当前的国际经贸活动广泛建立在各种国际商事法律规则与惯例基础之上。因此,掌握国际商事法律的基本规则惯例以及争议解决的法律途径,对国际经贸活动的顺利开展及维护正当合法权益都十分必要。然而,国际商法作为一门专业性较强的法律课程,其中包含很多基本的法律术语和法律概念。比如什么是举证责任倒置,什么是过错责任原则等等,而这些基本的法律术语和法律概念是民法、经济法等课程中应该先学习的基本内容。然而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不可能事先开设民法、经济法等前置性的课程。目前高职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一般仅在入学的第一学期开设了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 但该门课程主要讲思想道德这一块,学生从该门课程上所获得的法律知识很少,也无法形成基本的法律素养。这直接增加了学生掌握国际商法专业知识的难度。

2.2 学生英语基础较差

双语教学要求学生有一定的英语基础。一般来说, 本科院校国际贸易专业学生的外语基础较好,很多学生已经通过英语四六级,能够看懂基本的英文文献和简单的法律专业英语。但高职院校的学生英语水平普遍较弱,很多学生连简单的英语单词和文法都不甚了解,加之缺乏必要的法律基础,因此在双语教学时容易出现一边法律知识基础薄弱、专业知识掌握消化不良,一边法律专业英语词汇掌握不好的境地。由于学生的英语基础差,导致教学日常进度较慢,难度较大。

2.3 国际商法双语师资匮乏

师资水平是决定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作为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教师,一方面要精通国际商事法律,另一方面需要具备较强的英语口语能力,同时还需要有扎实的专业法律英语基础。就目前国内承担双语教学的老师来看,同时具备上述条件的教师为数不多。尤其是对于高职院校,大多承担该课程的教师均出自“本土”国贸专业或法律专业,外语水平相形见绌。而目前我国的高职院校至今还没有专门针对双语师资的培养规划,现有的双语教师缺乏专门系统的双语师资培训。

2.4 缺乏适合的双语教材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课程教材的使用是当前实施双语教学的难点。目前国内有关国际商法的双语教材并不多,主要分为两类,一类主要为国内学者编著,典型的如姜作利、张学森等编写的《国际商法》双语教材;另一类主要是西方原版的国际商法教材。两类教材均有一定的优缺点。国内学者编写的教材为数不多,其优点是符合中国人的视角与教材编写习惯,语言难度有所降低,一般的学生可以接受,有利于学生全面地理解掌握,缺点是其内容表述上往往具有较为明显的中国式的思维习惯与表述方式,而非地道的专业英语。而国外教材的优点是能够使学生学到最纯正的法律英语及最新的国际纠纷案例,但这类教材本身针对的对象是西方学生,缺少对中国涉外法律规则和相关涉外案例的介绍,因此与中国学生学习从事涉外经贸活动规则的要求相差较大。无论是对教师还是学生,对这一类教材内容的熟悉与把握都需要较多的时间。

3 完善高职国际商法双语教学的几点建议

3.1 完善学生的法律基础和素养

国际商法涉及经济法、民法等领域,然而受教学计划的限制,国际贸易专业学生不可能事先开设民法、经济法等前置性的课程。然而这些前导性课程对学生理解和掌握国际商法是必不可少的,而且这些课程对完善学生的法学基础和法律素养非常重要。因此,笔者建议一方面教师在讲解国际商法内容时应尽可能多传授一些基本的法律概念和术语的意思,让学生对这些法学基础知识有更好的了解与掌握。另一方面教师可给学生推荐一些较通俗易懂的法律基础知识书籍和普法视频等,让学生在课外多花时间补上法律基础知识不足的缺陷。

3.2 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注重学生法律专业英语训练

由于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普遍较差,如果在低年级的时候就开设双语教学这种形式对学生来说难度无疑太大。而学生在经过大一和大二近两年的英语学习和强化之后其英语水平总体来说有了较大进步,且已有部分学生通过了英语四级,相对来说会比较容易接受双语教学这种形式。目前笔者所在的学校就是在大二的第二个学期开设国际商法双语课程,学生反响良好。在国际商法的双语教学过程中,教师还应加强对学生法律专业英语术语和词汇的训练与讲解。国际商法本身具有专业术语多的.特点,一些英文词汇在日常应用时的含义与其在法律术语中的含义相去甚远。因此,教师在讲授每一章节前,最好能把该章节所涉及的法律专业术语和词汇单独拎出并进行讲解,使学生在阅读章节内容时不至于被英语词汇的日常含义所混淆。

3.3 加强国际商法双语师资的培养

国际商法双语教学成败的关键在于师资。教师的英语水平、专业素质、教学科研能力以及授课艺术等对于这门课程的质量起到了决定性的作用,只有具备了专业的师资水平,才能使双语教学得到根本性提高。高职院校应兼顾近期急需于长远规划,多方面着手建设一支专业结构合理、年龄梯度合适的双语教师队伍,并形成梯队式师资储备。然而要培养兼具法律与外语水平的师资不可能一蹴而就,需要有步骤、有计划地加以推进。首先,有条件的院校,可选拔外语基础良好、具有较好教学效果的任课教师,有计划地赴国外交流学习,提供国际学术交流平台。同时,还可让双语教学的教师定期接受相关的英语培训,不断提高教师的外语水平。其次,加强教师与国内外商事主体的合作,积极参与到企业国际商事纠纷的解决中,不断提高国际商事案件的处理能力。最后,为消除一些教师关于双语教学影响教学评价的担忧,可考虑对双语课程实行教学评价豁免,并且在年终考核、课时津贴、科研经费等方面给予优先的考虑。

3.4 积极推进高职国际商法双语教材建设

教材的选择在双语教学中至关重要。国外的原版教材其教学体系与我国国内的课程教学内容并不匹配,而且其英语语言难度明显偏大,和我国学生的英语水平相距甚远,对高职学生来讲就更不合适了。而国内学者编写的双语教材都是面向本科院校的,其编写的内容结构与难度并不完全符合高职院校学生的特点与知识结构。因此,笔者认为,编写一本适合高职院校学生使用的国际商法双语教材是当务之急。而且以下几个因素应在选择教材时予以充分考虑:一是内容体系应当与高职国际贸易专业的教学计划相适应,考虑到与其它相关课程教学内容的衔接,并合理融入与国际商法有关的法学基础知识,即将国际商法所需法学基础知识加以整理放在教材之前,或将该部分知识有机融入教材的每一章内容;二是是语言表述能够尽量适应学生的阅读习惯,符合中国学生学习思维,但必须使用地道的法律英语。而且在每一章节的后面还应附有专业法律名词的中英对照,使学生对专业法律术语和名词有更好的掌握。此外,面对法律发展日新月异的局面,仅仅拘泥于有限的教材已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对先进技术知识的渴求,因而国际商法的双语教学在参照教材的同时,授课教师可以借助网络等资源充分收集国外有关方面的最新资料并呈现给学生,并尽可能多地采用视频、多媒体等视听资料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4 结束语

自倡导双语教学以来,国际贸易专业国际商法课程的双语教学的巨大价值得到广泛认同,这契合了国贸专业培养专业理论与实践复合型人才的最终目标。但是国际商法双语教学一开始往往会陷入困境,实际的教学效果与预期目标存在着较大的差距。这种困境既是专业学科差别,也是由双语教学模式自身缺陷所导致的。面对存在的困境,我们需要不断分析问题,总结经验,及时找出改进教学效果的方法,从而逐步实现双语教学的目标。

篇5:浅析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论文

浅析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设计理论课程的教学模式论文

高职院校的计算机系一般都开设了网页设计、多媒体设计等结合计算机和设计的专业,这些专业一般设置一到两门与美工相关的课程,如网页美工、设计基础、平面设计等课程,开设此类课程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专业。如网页设计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网站的开发方式,但是同时也要考虑网站界面的美观,这就需要对设计有一定的了解。然而,对于计算机专业的理工科学生而言,像艺术生那样上设计课程是不切合实际的,艺术生在高中阶段就已经进行了严格的美术基础训练,对美的形式有一定的理解和感知,并具有使用绘图工具将感受视觉化的能力。理工科学生缺乏美术基础,对于平面设计这门课程,应针对学生特点不同,调整授课方式,才能取得相应的教学效果。

一、软件技术融入设计课程

一般艺术生在入学第一年会学习设计基础或三大构成等课程,由于他们有一定的手绘基础,可以很轻松地把设计基础的理论知识通过手绘视觉化。所以对于这类学生,教师在上设计课时常用的教学手法是讲授设计的方法和形式等理论知识,学生根据理论,使用画笔和颜料绘制出设计画面。设计软件课程一般开设在设计理论课程之后,有些本科院校甚至不开设软件课程,全由学生自主学习。因此,艺术生的设计作业形式感较好,画面较美观,而且因为省略软件课程的教学,大大增加了设计课程的教学课时,学校往往开设多门设计课程,教师有针对性地对不同的设计课程进行系统讲授。

而对于没有接受过美术教育的非术科学生,这种教学方法往往行不通。非术科生没有绘画基础,难以把设计的理论转化为视觉的形式,所以,即便教师把设计课程讲授得十分详尽,也无法和学生产生共鸣,学生更无法把理论转化为实践。如果在入学第一学期给学生开设一门绘画基础课,可行性也不高。首先,美术能力不是一年半载可以提升的,至少需要三到五年的高强度训练,对高职非艺术设计生采取这种训练不切合实际;其次,由于学生是非艺术专业,如果把大量时间用在对美术基础的训练上,势必会耽误其他专业课程的学习。那么什么样的教学模式合适这类学生呢?

20世纪80年代,个人电脑的普及给设计带来了无法想象的冲击。原先用画笔描绘或用其他特殊技法完成的效果图,现在只需用一台硬件配置较好的电脑和 AutoCAD、Photoshop、3DStudio等优秀制图软件相配合,便可使制图所花费的时间缩短一半以上,并且图样美观、准确。电脑使往常占用教学4/5课时的技法训练锐减至少于1/10,让学生有更充裕的时间考虑设计的细节问题,这对设计及其教育体系是革命性的'冲击。高职院校的办学宗旨是快速培养学生的技术技能,而学生是难以在一两个月的时间内熟练掌握设计软件的操作的,所以在这种情况下,高职院校不得不放弃培养学生的美术基础,而把主要精力放在培养学生的计算机技能上。这正好和术科生的培养方式相反。这种教学模式的弊端是,学生虽然有很强的软件操作能力,很多学生也有很好的创意,但是设计出来的作品美观度较差。

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在课程设计上可以把一门软件技术课程和一门设计课程合并教学,理论和实操相结合,符合高职的办学宗旨。目前确实有很多教材也是这样编辑,一些教师在教学上也是把软件技术和实际的设计应用相结合。但是不管是教材也好,上课也好,多半以软件技术为主、设计案例为辅。这样就会出现一个问题:学生学会了软件技术,也能根据教师的案例做出设计作品,但是缺乏举一反三的能力。出现这样的问题,是由于教材和教师都没有设计理论知识的讲授,学生缺乏设计的理论支撑,只懂得依葫芦画瓢,设计缺乏形式感,排版和构图都不符合审美原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教师应先介绍设计的理论知识,这与美术专业学生的教学方式是一致的。然后,教师要把软件技术和理论知识融合在一起,让学生能够通过软件技术实践本节课的设计理论。软件技术是非美术生的手和笔,是能迅速训练出来的“手绘技能”。这样,设计课的教学就和美术专业教学同轨道了,能较好地保证学生设计的形式感和美观度。这样不仅能有效解决学生无法把设计理论视觉化的难题,也避免了同一节课设计理论知识太多,学生无法消化、应用的问题。因为设计的基础知识看似简单,却需要学生通过练习才能得以消化吸收。如,在造型元素点、线、面的教学中,教师把设计中的点、线、面含义和编排形式讲授给学生后,还要结合软件知识,帮助学生学习如何通过软件绘制各种不同造型的点、线、面,如何通过软件进行画面的编排。

上面几个案例都涉及Photoshop软件中的滤镜的应用,便于把滤镜的知识点介绍给学生,并让学生尝试使用其他滤镜或工具,设计更多样化的点的造型。图2、3是学生本课的作业。

当然,这样的教学方式也存在一定的缺陷。由于教学的章节安排是以设计理论为基础的,软件依附于设计,从软件教学层面来讲,会导致软件技能教学比较散乱,不像单独讲授软件课程那么有条理。教师可以安排几个课时的时间,系统地把软件的基本功能和主要知识模块介绍给学生,让学生对软件形成整体的把握和了解。教师还可以通过鼓励提倡学生课后自主学习软件弥补课堂的不足。从学生的学习兴趣看,学生都比较喜欢自学一些易掌握的软件课程。这也是一些本科院校取消软件课程教学,学生依旧可以设计出高品质的设计作品的原因。

二、多门设计课程融合成一门课程

设计理论的课程涉及内容众多,包括版式设计、字体设计、海报设计、平面广告设计、网页界面设计、书籍装帧、包装设计、企业形象设计等,每项内容在设计专业都可以开设一门独立的课程,艺术系的确也是如此分类教学的。但对于非艺术类学生则不可能开设那么多设计类课程,所以,学校经常统一开设一门综合的课程,如设计基础、平面设计等。对于本身设计基础知识就相对薄弱的学生,在学习融合了多门课程内容的某一课程时,如果教师的教学方法不得当,其往往会产生倦怠感,教学会非常吃力。

教师还可以把版面设计和书籍设计或网页设计绑定,因为书籍设计或网页设计所需要的素材最多,学生需要熟练掌握编排的技巧,才能把资料有条不紊地编排在版面上。通过这种形式,教师可以轻易地把多门设计课程融合成一门课程,并且各种设计理论都有涉及。

结语

因为照搬艺术专业的教学模式或过度注重软件技术等原因,如何上好非艺术设计专业的设计课程,一直是一个教学难题。为了解决这些难题,提高非设计专业学生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笔者提炼了教学经验,以新的视角解决设计教学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以期为各个高职院校非艺术专业的设计教学提供参考。

篇6:专业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专业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论文摘 要:本文分析了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教学中存在的主要问题,阐述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定义及其结构,并指出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现实。

论文关键词:高职院校 学前教育 幼儿园教育活动 指导类课程 现场教学模式

一、研究背景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主要包括幼儿园领域活动指导课程(其中又包括若干课程,如幼儿园健康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语言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科学教育活动指导、幼儿园社会教育活动指导和幼儿园艺术教育活动指导等)、幼儿园主题活动指导课程和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课程。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和应用性,它的教学目的是让学生掌握理论知识后对幼儿园教育活动进行具体设计、实施与实际指导。然而,当前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并没有很好地实现上述目标,归其原因主要是教学中理论与实践相脱离、知识学习与能力训练相分离。再者,由于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知识基础薄弱、经验不足,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学习中,对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课程基本理论的理解和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指导两个方面的学习都表现出很大困难。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的探索与实践研究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希望本研究对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教学模式的改革创新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

二、现场教学模式及其结构

(一)现场教学模式的概念界定

现场教学模式是指课堂设在工作现场或模拟工作现场,将课程中抽象化、概括化的理论知识以现场实景、实事、事物的形式展现给学生,直观地进行讲解和具体演练,促使学生在实际的体验和活动中学习抽象的知识,培养实际工作能力的一种教学模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就是,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设在模拟实训室或幼儿园中,将抽象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转化成学生直观可触的真实场景,在幼儿园或模拟幼儿园情景中开展教学活动,达到学习理论知识、培养职业能力的双重目的。

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有两种基本形式,一种是实际现场教学,即将课堂搬到幼儿园,通过园校结合的途径,高效合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通过教师与学生同时面对真实的幼儿园场景实施教育教学过程,使学生更快、更好地掌握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的方法和途径,培养开展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另一种是模拟现场教学,即在学校实训室中通过墙面布置、区角设计、小桌椅放置、室内装饰和多媒体辅助等形式创设模拟幼儿园情景,让学生直观感知幼儿教育活动的基本特点、类型和过程,并身临其境进行教学活动演练,达到学习知识、培养能力的目的。

(二)现场教学模式的基本结构

教学模式的结构一般包括理论依据、教学目标、实现条件、操作程序和教学评价等五个因素[1]。

1.理论依据。理论联系实际是人类进行认识或学习应遵循的一个重要原则,也是教学应遵循的原则[2]。现场教学模式将知识学习搬到实际现场或模拟现场,使得理论与实际得到紧密的结合,不仅使知识学习变得易知易懂,也使知识的迁移和应用变得更加有效。另外,陶行知教学做合一思想认为,教学应该遵循“事怎样做便怎样学,怎样学便怎样教”的原则[3]。

2.教学目标。现场教学模式要达到如下教学目标:首先,知识学习转化为能力,即所教所学的知识能够活学活用;其次,技能练习要科学有效,即在现场教学模式中所实训的技能能够在学生日后的工作中得到有效应用。

3.实施条件。采用现场教学模式应当具备如下条

件:第一,教学内容贴近幼儿生活,具有较强的可实践性;第二,模拟现场的'创设或实际现场的选择要服务于教学内容和教学目标;第三,教师具备现场教学示范与指导能力;第四,学生的探究兴趣、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意愿和行动,此四者缺一不可。

4.操作程序。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包括初步感知现场(模拟现场或实际现场)并讨论→明确目标、学习理论→设计幼儿游戏活动方案→组织实施游戏活动(在实际现场或模拟现场中)→评价与反思→归纳总结等六个教学环节。下面以幼儿园游戏活动指导课程中的 “角色游戏”为例[4],说明现场教学模式的实施程序。

第一步,播放《娃娃家游戏》录像片段,引导学生按小组讨论,重点讨论教学录像中教师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针对情境中的做法提出自己的设想。

第二步,明确教学目标,并组织学习幼儿角色游戏基本理论,教学目标包括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和情感目标。知识目标为了解幼儿角色游戏的特点,理解角色游戏的作用,掌握幼儿角色游戏的指导方法;能力目标为能够科学地、恰当地引导幼儿参与游戏与自主游戏,并能够适时、恰当地介入游戏;情感目标是树立科学的幼儿教育观和幼儿角色游戏观。理论学习可依据教学内容灵活采用讲授法、读书指导法和谈话法等。

第三步,设计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方案。采用小组合作学习形式,分小组根据角色游戏活动目标设计活动方案,并形成文字简案。

第四步,组织实施幼儿角色游戏活动。教师现场提供课件或教具,学习小组选派代表到模拟教学区(或在幼儿园)进行模拟现场教学(或实际现场教学)。

第五步,对幼儿角色游戏活动的开展情况进行评价与反思。各学习小组对模拟现场教学(或实际现场教学)进行自评与互评,并进行反思。

第六步,归纳与总结。学习小组根据模拟现场教学(或实际现场教学)归纳、总结出幼儿角色游戏活动的过程和方法,以及设计与组织实施中应注意的问题。

5.教学评价。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坚持“以评促学”的评价原则,采用形成性评价与总结性评价相结合的方式,主要侧重形成性评价。从教学评价的主体看,包括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评价、幼儿教师与园长的评价,目的是“找足学生的优点,找准学生的不足”,取长补短,不断改进和完善,让学生设计与实施幼儿园教育活动的能力得到快速发展。

三、现场教学模式的实践意义

(一)提高教学效率,促进教师的职业成长

现场教学模式将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设置在模拟现场或实际现场中,改变了以往从知识到知识的传统教学模式,学前教育专业的实践教学环节得以实际展开,提高了教学效率,更好地完成了准幼儿教师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实施能力的培养。现场教学使课堂教学更具开放性和创新性,由于面对真实的幼儿园环境和丰富多样的幼儿活动第一现场,极大地调动了教师工作的积极性,增强了教师的“双师”意识,加快了教师“双师素质”的成长。

(二)提高学习效率,加快学生的专业成长

首先,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增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实践教学环节的真实性、生动性和丰富性,从而提高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了准幼儿教师的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组织实施能力,全面提升了学生的专业素质。

其次,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不仅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也培养了他们分享与合作的团队精神。在现场教学过程中,我们引导和鼓励学生在现场中自主地发现和提出幼儿园教育活动过程中的各种实际问题,通过收集和分析资料,应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实际问题。学生通过模拟解决或现场解决幼儿园教育活动中的实际问题,培养了他们动脑、动手解决幼儿游戏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现场教学要求学生具有合作的意识和能力。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往往采取小组合作学习形式,鼓励学生学会交流,共享学习的信息、创意及成果,张扬乐于合作、善于合作的团队协作精神。在现场教学活动中,教师与学生之间、学生与学生之间是真正平等的交往与沟通,资源和观点可以共享,人人可参加讨论、设计和活动实施。所以,在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中学生不仅学好了本课程的相关知识和技能,也学会了关心关注幼儿教育,学会了团队协作,为日后的幼教工作开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最后,开展现场教学,对落实《国务院关于当前发展学前教育的若干意见》文件精神、提高教师的培养效率、提高幼教师资的培养质量有着积极的推动作用,所以,对推动幼儿园教师队伍的规范化、科学化、现代化建设有着积极的促进作用。

(三)加强园校合作,促进相互帮助与学习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的开展对高职学前教育和幼儿园教育来说是双赢的、互利的。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需要“园校合作”,促进高校合理地利用社会教育资源,使高校和幼儿园教育互相影响、互相促进、共同提高。一方面,幼儿园提供教学现场,为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的学习创造了物质条件,提供了可观察、可模仿学习的榜样,拉近了学前教育专业学生的在校学习与上岗工作之间的距离;另一方面,高职学前教育专业教师和学生也给幼儿园带来了最新的幼教发展资讯,为在岗幼教工作者更新专业知识和思想提供了一定的帮助。

(四)推动教学改革,丰富学前教学模式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现场教学模式改变了以往“纸上谈兵”式的传统教学模式,丰富了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构建了幼儿园教育活动指导类课程的开放性教学模式,进一步完善了学前教育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同时,它也对学前教育专业的教学改革起到一定的推动作用,为其他学前教育专业课程教学改革提供了一定的借鉴。

参考文献:

[1]刁维国.关于对教学模式研究的再认识――兼论多元统一的教学过程模式观[J].教育探索,,(12).

[2]王道俊,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24-227.

[3]孙培青.中国教育史(修订版)[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474-475.

[4]杨枫.学前儿童游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36-49.

篇7: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的论文

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的论文

作为掌握一定的基础理论知识、较强的技术应用能 力,将来从事医学护理的应用型专门人才,高职生需要涉猎不同门类专业基础课。但这些在各方面存在较大差 异的学生,起点低,培养目标高。作为培养未来从事基础 卫生战线从业者的高职院校教师,如何保证学生在有限 的求学时间内获取更扎实的专业课程基础理论,是一个 值得思考的问题。这需要师生达成共识:最终的学业结 果不仅仅是只满足于通过成绩考核、获得一个单纯的学 分,而应该成为精通理论、熟练技能操作的“理论+技 能”复合型人才,尤其要丰富地占有全部专业课程基础 理论。不仅在头脑中建立起清晰的全册教材、章、节知识 内在的逻辑体系框架,知晓知识的来源、原理、应用,还 要对知识之间的联系了然于胸,纲目分明,条分缕析。要 达到这种教与学的效果并非易事,而借鉴国外的“概念 图”教学模式,对实现该愿望是一个有效的途径和工具。

一、简介“概念图”

(一)“概念图”全貌概念图最早(20世纪60年代)由美国康奈儿大学 诺瓦克(Joseph D.Novak)教授等人提出,但这一名称的 确定却是在20世纪80年代[1]。在国外,这是欧美国家比 较盛行的一种教学形式。

概念图是表示概念和概念之间相互关系的空间网 络结构图,具有四个特征:概念、命题、交叉连接和层级 结构。概念反映事物的本质属性,通常用专有名词或符 号进行标记;命题是对事物现象、结构和规则的陈述,在 概念图中,命题是两个概念之间通过某个连接词而形成 的意义关系;交叉连接表示不同知识领域概念之间的相 互关系;层级结构是概念的展现方式,一般情况下,是一 般、最概括的概念位于最上层,从属的概念安排在下面。 可以结合某一具体概念延伸更多关于补充或辅助说明 的相关内容,并作不同方式的链接。

下图是全国高等职业技术教育卫生部规划教材《医 学生物学》第一章“绪论”中“生命的基本特征”概念图简 要示例。从图中看出,概念图包括节点、连线和连接词三个 部分。节点就是置于圆圈或方框中的概念。连线表示两 个概念之间的意义联系,连接的方向是任意的。位于上 层的概念通常可以引出好几个知识分支,不同知识领域 或分支间概念形成横向联系,这是发现和形成概念间新 关系、产生新知识的重要一环,往往具有指向性意义,也 是产生发散性思维的关键之处。连接词是置于连线上的 两个概念之间形成命题的联系词,表明二者之间的意义 关系,作必要的提示和说明。

概念图是用来组织和外显抽象知识的工具。概念之 间的联系有时很复杂,一般可以分为同一知识领域的连 接和不同知识领域的连接。特别是横向联系的处理。所 以构建概念图是一项极好的创造性工作。当然,任何概 念之间都可以形成某种联系,我们应该选择最有意义并高职院校医学护理专业“概念图”教学模式的探索适合于当前知识背景的横向连接,可以结合个人的记忆 和思维风格,画图形等都是可以的,以最大化展现内容 为目的。

(二)“概念图”的生理基础现代脑科学发现,人的大脑大约由140亿个神经元 组成,每个神经元都与其他的神经元形成功能网络。人 类对大脑的认识已经发展到泛脑网络阶段。泛脑网络学 说认为,人的大脑可从宏观到微观分为回路、神经元群、神经元及分子序列四级层次的网络[2]。人的学习、记忆和 思维正是通过这样一个网络系统来进行的。

(三)概念图的研究现状概念图在国内的研究起步较晚,港台地区发展较 快。在内地,对概念图的研究发展现时处于介绍、引进阶 段。如在国家新课程高中生物三本必修教材中对此有明 确的体现,并要求以此作为一种系统分析的方法培养学 生获取信息的学习能力。

如今概念图的应用范围已超出了科学的范围而扩 展到各个学科,甚至被社会各个领域所研究利用。如新 产品的设计、市场的开发、管理问题的解决等,只要一个 复杂的.问题需要被明确的表达或解决,概念图是一个快 捷有效的方法。

二、职业院校医学护理实施“概念图”教学模式 的必要性

(一)基于学情的需要根据学生自身学业基础及学习习惯的现状,有必要 以此训练学生适应职业教育。

每年高考和中考结束后,一部分学生由于家庭收入 等各种原因,选择到职业学院学习技能。对这部分分流 到职业院校、期待着掌握一门专业技能、将来从事地方 基础建设服务的学生来说,他们所面临的学业生涯,与 其以往就学的初、高中校园学习生活相比,面临着诸多 的不同,需要经过全面的身心调整,才能逐步适应职业 院校专业化课程的学习。

1.对课程体系的重新认知。国家实施新课程改革以 来,黑龙江省分别在近年陆续启动了对公民有更高要求 的新课程新教材。义务教育阶段和高中教育阶段的教材 内容注重知识的发生发展过程,内容循序渐进,坡度较 缓,纲要性强,为教师提供更多更大的空间补充相关相近内容;在文本呈现方式上采用彩色铜版印刷,图文并 茂,更多地以示意图、模式图、实景图片等形式辅助主干 知识,类似科普读物,利于吸引学生注意力;教材中配套 不同类型习题引导和帮助学生领会。而高职院校的各类 课程教材比较注重学术性,突出强调科学性,内容充实 详尽,容量大,密度高,注重整体逻辑体系又保持内容之 间相对的独立性;黑色印刷本,字体相对小,行文紧凑; 这对一些自主招生进校、学习基础参差不齐、读书习惯 欠缺的学生来说,阅读这样的学术著作有着不小的阻 力。

2.学生知识储备和学习习惯的现状要求教学方式 要有所变化。学生在升学前的知识学习主要以自然科学 及人文科学的通识性内容为主,是作为国家公民必备的 常识性内容。而与职业技能相配套的基础理论则更体现 出专业的独特性。对那些已经习惯于按照教师要求作课66堂笔记“照单全收”的接受性方式学生,面对专业知识不 能很好地进行筛选和辨识。

在知识检测反馈方面,由原来的家长监控、到学校 从早到晚都有教师全程跟踪管理、知识反馈及时、作业 频繁、各种检测经常进行到完全由自己掌控学习,以一 个学期为单位全面检测学习效果。这种变化对他们平时 的学业过程是一个很难跟踪的滞后反馈。

在课程时间安排上,由原来紧凑、快节奏接受升学 任务学习生活突然转为完全由自己支配时间,由以一节 课为单位完成学习任务到适应与大容量专业知识相匹 配的大课时安排,需要学生重新调整生物钟和兴奋度来 适应大课堂;由原来的固定座位和同桌到自行选择座位 和同桌等变化,需要学生排除干扰,严格自我管理、自我 约束。在提高课堂学习效率和巩固复习方面有必要以 “概念图”形式集中化处理大量信息,提炼学科重点。这 样做符合青年学生喜欢简洁、厌烦冗杂的心理期待。

(二)教学手段的可操作性和便利性随着电脑的升级换代,以多媒体呈现的教学内容改 变了文字的线性排列,变化多端的动态演示、快捷的超 链接形式随时跨越性显示直观有效的需要内容。这种教 学手段的辅助为使用“概念图”提供了便利,并对训练思 维的敏捷性也有很大帮助。

单就一根粉笔加黑板的传统板书,“概念图”也能生 动地赋予文字与线条组合的美感。

(三)教师提升自身专业素养的需要对于掌握学科发展前沿、具备丰厚专业知识理论积 淀的教师来说,备课时以“概念图”统领全部授课内容, 就能根据学时安排更多的背景材料,宏观调控,驾驭整 体;有序穿插,灵活安排相关内容,将分散在各章节甚至 不同学科但有关联的内容进行有效整合;衔接自然。这 种先走一步、纵横交错的思维训练对预先了解他人的学习过程做到“知己知彼”;对指导学生学习方法,如阅读 新材料,筛选和辨识核心内容,对训练学生尝试自主构 建立体化知识网络有很好的示范作用。长期坚持和训练 下去,对检验已有知识储备的正误,链接新知识等方面 是单纯的授“鱼”无法替代的。

总之,建立在全面了解学情背景和专业内容基础上 的“概念图”教学模式,可以减少学科理论识记的“硬 伤”实现知识体系脉络清晰、简洁,纲举目张,指导和培 养高屋建瓴把握课程全貌,最终使学生学会学习,提高 学习效率。

“概念图”教学模式构建的立体网络“知识大厦”无 形中为师生带来收获喜悦的成就感一单调、古板的内 容活灵活现于眼前,根植在脑海,同时也收获着伴随智 力劳动的精神产品,为学生未来学业的可持续发展积淀 深厚的知识储备和打牢良好的迁移基础。

篇8:高职院校文科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要求论文

高职院校文科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构建的要求论文

高等职业教育的培养目标具有职业定向性,教学活动要以学生为本位,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与参与力,特别要开展实践性教学,从而体现技术应用型人才的培养理念。课题以《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为例,探讨适用于文科高职教学方法中的实践教学模式。

一、总体设计与内容选取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是人文社会科学领域中一门方法性课程,具有社会性、方法性、实践性和综合性等特点。如何在教学过程中将方法论的知识体系转换为社会实践能力一直是本门课程教学的难题。为此,课题组针对课程特色,在课程“过程——实践”教学模式的基础上,深入推进项目式教学方法。此项目设计主要满足以下四个主要目标:

(一)总体目标

本课程旨在通过社会调查方法的学习和训练,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增强学生实际操作能力和在社会实践中的调查研究能力,使学生能够熟练地独立地运用各种方法进行社会调查,通过发现社会问题、认识社会问题、分析社会问题、解决社会问题,增强学生职业岗位适应能力奠定基础,实现个人的综合发展。

(二)能力目标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重视实践性、操作性、应用性,这与职业能力的培养目标相适应。现代社会需要复合型人才,《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内容组织针对此项要求,综合了多项能力与素质。一是高度的社会责任感;二是综合技术应用的能力;三是相关知识和社会阅历。培养学生在错综复杂的社会现象面前,能够透过事物的表面现象,把握事物的本质,运用文献、访谈、抽样、统计等多种手段和技术获得信息,通过现代化办公技术总结出调查报告。

(三)知识目标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学生能够掌握社会调查研究的原理、程序、方法和技术,而且能够把理论取向与研究动态相结合,运用调查研究的具体技术方法,实现定性与定量的混合研究,运用抽样技术和问卷设计的最新成果,了解电话与在线调查的现状与发展,清晰民意测验、市场调查与纵贯研究的主流趋向,明确统计分析、定性分析和理论分析的功能与联系,撰写完整的调查报告等诸多方面的知识。

(四)素质目标

培养学生具备积极、严谨的工作态度,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沟通能力;具备一定的理论知识基础和自主学习的能力;具备较强的语言、文字表达能力,组织协调工作的能力;具有良好综合素质和可持续发展能力。

针对调查研究活动过程的特点,我们将《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的知识体系划分成五大模块:“调查选题模块”、“方案设计模块”、“经验资料收集模块”、“资料的整理与分析模块”、“报告结果模块”。

二、项目实施与考核

(一)项目实施

总体上,我们在各教学模块下又设计了不同的项目和任务,这些实践性非常强的项目和任务的操作练习,重点在于强化学生专业操作技能的培养及训练。学生通过自主完成这些项目和任务,培养和锻炼了学生的知识应用能力,提高了专业操作技能和能力,同时通过学习小组的讨论和共同完成任务,培养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意识及合作能力。

1.调查选题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社会调查研究系统与调查选题与课题明确化。教师布置选题任务,要求分小组讨论,确定小组调查题目,最后将调查题目明确化。通过让学生进行分组讨论,选定三个课题,然后集中在课堂进行ppt展示,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互相学习、激发,拓展思维,锻炼思考能力。打分标准由教师给定,也可以让各小组组长参与设定,事先明确标准。

2.研究设计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抽样方案设计与测量与操作化。要求学生就自己的选题明确各自的调查目的、提出研究假设、确定分析单位。就相关内容进行讨论:要求学生按照自己的选题进行抽样方案设计,并就相关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就自己的选题进行概念的操作化、针对不同的变量选择恰当的测量尺度,并就相关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要求学生就自己的选题进行问卷设计,就相关内容进行小组讨论;调查方案设计、演示、讨论与解读。

3.资料收集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访谈法与问卷法。要求学生结合自己的选题确定资料收集方式;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研究设计进行实际调查,并交流调查感受和进行讨论;分小组进行实地调查,发现工作中的问题。

4.资料整理分析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数据整理与统计分析。要求学生就自己的调查进行编码、录入和数据清理;要求学生对自己的调查数据进行简单的统计分析。

5.报告结果模块。此模块包含的项目为调查报告撰写。要求学生根据自己的调查进行研究报告的`撰写;选出有代表性的或比较好的调查报告进行讨论与解读。

(二)考核评价方式

课程考核评价坚持重实践、重操作的考核原则,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指导思想,重点检验职业技能。

1.评价途径。采用“过程性”考核评价方式,具体方法如下:

总成绩由三部分组成: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即30分(含出勤10分,平时作业10分,课堂表现10分);调研报告占总成绩50%,即50分(含调查问卷设计、实际问卷调查、调研数据分析、调查报告撰写);期末答辩占总成绩20%,即20分,期末答辩操作如下:

(1)学生分组,5—8人一组,一般为课程学习小组;

(2)教师准备问题,并区分答题类型,分必答题、选答题等;

(3)学生抽签,决定小组答题顺序;

(4)教师进行现场提问。首先是必答题环节,对每一小组,由教师抽签确定3名学生,然后由学生抽取题目,并口头作答。必答题完成后,各小组派3名代表抽取题目然后作答,如不会回答或答不完全,可允许其他学生予以补充,但仅有1次机会,并且需要在规定时间内完成。

(5)教师根据学生回答情况分别对各小组计分。在全部小组都完成考试后,汇总计算各小组成绩。

2.学生学习评价体系构成。本课程考核评价体系兼顾学生的学习态度、知识点掌握情况以及职业技能培养三个方面。三者所占的比例分别是20%、30%、50%,充分反映了重视学生学习态度、强化职业能力训练与培养、弱化纯理论知识考核的思想,符合本课程学生的学情状况。

三、结 语

《社会调查研究方法》课程通过此次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注重采用兼容高效的教学方法,通过创新性应用项目教学法和问题教学法以及其他多种教学方法,使学生成为整个教学活动的目的与中心,有效地调动了学生主动参与、综合运用和开创解决问题思路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使社会调查理论体系能够通过合适的教学方法应用到实际问题中,解决本课程理论枯燥、学生学习积极性低、教学效果差的问题,经过两届学生的教学实践,取得了令人满意的教学效果。

高职院校文科课程实践性普遍不如理工科课程显著,准确定位文科课程的实践属性非常关键。通过分析课程的目标定位,并从中构建教学模块和教学项目,以“过程——实践”模式为蓝本,结合多元化的教学方法和考核形式,能把学生对知识的被动接受转化成为主动探求,提高学习兴趣和职业能力,最终达成课程设置目标。

参考文献:

[1] 侯娟娟.社会调查研究方法[J].教育教学论坛,,(14B):44-45.

[2] 钟育三.高校文科类课程实验、实践教学模式研究[J].江西教育学院学报(社会科学),,(10):69-74.

篇9:简析高职分析化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简析高职分析化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的探索论文

随着我国环保形势的日益严峻,环境保护专业技术人才已成为我国最紧缺的人才之一,新疆环境保护事业无论是技术力量还是专业人员的比例均远远低于内地发达省份,特别是工业环保技术人员远不能满足实际需要。高职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面向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毕业生可以从事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环境管理、环境污染治理等工作岗位。我院分析化学课程是环境监测与治理技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程,以培养学生分析检验岗位所要求具有的化学分析能力为主要目的,同时又为学生学习后续仪器分析、环境监测、环境影响评价、水污染控制技术等专业主干课程打下坚实的基础。另外,也应能满足学生考取化学检验工、锅炉水质化验工、水环境监测工等职业资格考试的要求。过去该课程一直沿用普通高校的教学模式,理论和实验分开教学,且理论课程涉及理论的推导论证较多,学生感到理解困难,产生厌学情绪,而实践教学又更多是验证试验,不注重就业能力的培养。为克服传统教学模式存在的不足,有效地改善教学效果,针对高职学生特点,培养应用型人才,学院开展了基于认知特征的教学模式创新研究。分析化学课程积极探索实践教学模式,教学实践表明,有利于学生对理论知识的理解和实验技能的掌握,职业能力得到了提升,提高了考取化学检验工职业资格证的通过率。

一、根据职业岗位需求,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分析化学课程所涉及的内容繁多且理论较深,注重分析理论的推导论证,与实际分析检验岗位需求脱节;实践教学注重为学生提供感性认识的手段,对学生就业能力培养重视不足。面对生源质量下降,学生教育背景参差不齐,课程学时严重压缩,以及应用型人才培养所需,必须对课程内容进行精选,从职业工作出发选择课程内容并安排教学顺序。通过调研,与企业技术人员、行业专家反复研究讨论,根据“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对接、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对接、学历证书与职业资格证书对接”的要求,重构了课程体系,按照从实践到理论的顺序组织每一个知识点,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

二、实施学、做一体的实践教学模式

为使课程回归社会职业,培养服务于生产一线的应用性人才。分析化学课程学习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校外认知学习,在学习分析化学课程前,组织学生到签订实习基地协议的企业,参观化学检验分析中心,初步了解分析化验岗位的工作流程、工作内容、岗位要求等,让学生体验真实的工作情景。第二阶段是校内理实一体的课程学习,秉承“学习的'内容是工作,通过工作完成学习内容”的原则,校内分析化学课程采用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模式,理论教室和实验实训场所一体化;理论授课教师与实验指导教师一体化;学生在做中学、学中做,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一体化教学让学生深刻体会到分析化学课程的应用性,增强了学生理论知识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培养了学生分析检验方面的职业能力及职业素养,实现课程内容与化学检验工(中级)职业资格考试内容的对接。第三阶段是校外岗位实践学习,学生在校内学习结束后,安排一周的校外分析检验岗位实践学习,将企业真实的工作任务分发给学生,学生自主完成企业的样品分析,并提交分析数据报告。

三、运用多种教学方法,引导学生学习

结合具体教学内容和学生特点,灵活运用多种教学方法,主要采用了任务驱动法、情境教学法、分组讨论法、实训作业法等,引导学生主动自我构建个人的经验和知识体系,发展职业能力。

1.任务驱动法。以真实工作任务为载体,学生通过完成工作任务的过程来学习相关知识,学与做融为一体。例如:学习标准溶液的配制方法,学生通过完成任务:实验室经常用到的氢氧化钠标准溶液的配制,使学生理解了基准试剂的概念、要求,配制标准溶液的两种方法,掌握了标定法配制标准溶液的方法和规范操作要求,也能够真正理解标准溶液浓度的表示方法和相关计算方法。

2.情境教学法。采用现代教学技术手段,通过制作精美的多媒体课件、优质的视频资源等手段,创设一个问题情境,使学生面临具体问题,引导他们独立探索问题,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现代教学技术手段的运用,也可使抽象知识形象化、直观化,便于学生理解接受课程内容。例如:在苯甲酸含量的测定的教学时,先通过多媒体课件展示市场上琳琅满目的商品图片,引出热点问题食品添加剂的安全问题,指出苯甲酸是一种食品添加剂,用于医药、染料载体、增塑剂、香料和食品防腐剂等的生产。如何对苯甲酸含量进行测定?使学生面临具体问题,再引导学生根据苯甲酸的性质,选择测定方法,并实施测定,完成样品中苯甲酸含量的测定任务。

3.分组讨论法。依据学生学习基础、学习内容的难易程度,选择部分内容,采取分组讨论法实施教学。例如:学习三种可疑数据的处理方法时,采取分小组各学习一种方法,组员之间进行讨论、交流,互助学习,然后要求每组派代表,充当“小老师”,走上讲台给其他学生讲解,组内其他同学可以补充讲解。在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知识的情况下,在实训前对相关原理和操作内容均可采用讨论法。实践证明,这种方法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综合能力的培养是有效的。

4.实训作业法。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分析化学课程安排有实训作业“测定天然水体水的总硬度”,学生以小组的方式,分工合作,制订采样方案、水样硬度的测定方案、配制实验用溶液、实施测定并进行数据处理,最终完成检测报告。

对照采用传统授课方式教学的班级,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的班级学生,在化学检验工(中级)职业资格考试中成绩更为出色,考试通过率更高,在企业实验室分析检验岗位实习时单位的认可度更高。

四、采用实践教学模式应具备的几个条件

1.选用一套适用的教材是教学质量的可靠保证。教材要能培养学生在分析检验岗位上的职业能力,同时能满足后续专业课程对知识和能力的要求。

2.具有较为完善的实验室条件。要创设真实的工作环境,实验室不仅要有满足学生独立操作所需要的足够的实验器材,还要配备多媒体设备,以及有足够的空间以满足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的各自所需。

3.授课教师必须具备双师素质。不仅要有丰富的教学经验,还要了解企业,最好具有分析检测岗位工作的企业工作经历。职业院校教师可通过下企业进行培养锻炼的方式,成长为“双师型”教师。

4.建立起多方位、较全面的课程综合评定考核体系。考试是学生学习的指挥棒,改革考核方式,注重平时考核,细化成绩结构,以考促学,培养产品分析检测岗位应用型人才。

总之,分析化学课程采用实践教学模式,依据分析检验岗位核心能力的需求,以实际应用为出发点,重新组合课程内容,采用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体现出学生的主体地位,但要获得较好的教学效果,需要改善办学条件,加大实验室建设力度,加强双师型教师的培养,以及构建多元化的学生成绩评价体系,等等。分析化学课程实践教学模式是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的需要,符合高职教育培养应用型人才的要求。

篇10:本科院校高职电子基础实验课程化教学模式探讨教育论文

高职教育培养的是技术应用型人才,一个合格的高职毕业生,不仅要有很好的职业素质和一定的理论知识,更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实验教学恰恰是培养高职生工作能力、创新能力的重要环节与手段。

近年来,我国高职教育发展迅速,但培养出来的高职毕业生在水平、质量上与社会需求还存在差距,而且许多高职院校相对独立的实践技能的培养体系尚未形成,产生了许多问题。在承担高职教育的众多主体中,问题最突出的是本科院校下设的职业技术学院,由于受到学生心理、一套师资两种学历教育、传统教学模式等众多因素的影响,使之存在的问题比独立设置的高职院校更复杂。本文以广东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的电子基础实验现状为例,探讨本科院校中的高职实践教学模式。

本科院校高职教育实践教学存在的问题

广东海洋大学职业技术学院电子基础课对学生实际动手能力的培养,主要是应用理论教学为主、实验教学为辅的教学模式,实验教学处于“教辅”的地位。由于资源共享,无论是师资投入、设备配置,还是课程设置、教学管理,高职教育处处可见本科教育的缩影,高职教育的社会功能很难得到充分体现。另外,由于有本科生的对比,本科院校的高职生很容易产生低人一等的自卑心理,学习积极性不高。具体分析,既有学生自身的问题,也有来自于实践教学条件、实践教学内容、实践教学管理等方面的问题,具体分析如下。

(一)学生自身素质的影响

基于种种原因未能接受普通高等教育的学生,不得已进入了高职院校学习,素质参差不齐,无论是理论教学还是实践教学,都比较难进行。

(二)实践教学条件存在的问题

实验施教者缺乏高职教育理念和实践经验高职实验课教师大部分都是从学校直接到学校,没有真正出过校门,虽然许多教师经过深造后,具有丰富的专业知识,但缺乏真正的实践经验。很多教师在本科和高职教学中兼着同一门课程,在教学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将高等教育理念运用于高职教学中,同一种教学方法施于两个不同层次的教学中,自然会在高职层次中产生负面的影响,学生觉得教师讲课听不懂,实验时不知从何下手,教师则觉得高职的课很难上。显然,这是因为教师缺乏对高职教育内涵的理解,没有针对高职生的特点找出合适的教学方法。而且,许多教师由于缺乏实践经验,在实验教学中,遇到故障问题就束手无策,只能靠有经验的实验人员来解决,十分不利于高职实验教学质量的提高。

实验技术人员潜力无法充分发挥在高校中,实验人员长期处于较低的地位。实际上,不少责任心强的实验人员,经过长期的工作实践和努力学习,掌握了一定的理论知识并具有较强的动手能力,在实验教学中深受学生的欢迎。而实验教学处于教辅的地位,实验人员只能起辅助性的作用,潜力得不到充分发挥。

对实验室的利用不合理实验室的利用率取决于理论课程的进度,一年中忙闲不均,会出现有时超负荷,有时长期闲置的两个极端情况,既不利于仪器设备的维护,也不利于发挥实验室的潜在功能。另外,由于理论课教师是承担实验课的主体,当理论课教师有其他工作时,学生、实验人员、实验室都只能等待,既浪费了学生的时间,又不能充分发挥实验人员的潜力,实验室和仪器设备也得不到充分的利用,造成了极大的浪费。

(三)实践教学内容的影响

实验内容设置不合理我校高职电子基础实验教学主要是根据理论课的教学进度和内容进行安排,实验内容陈旧,验证性实验偏多,综合性、设计性、应用性实验很少,新技术也不能及时充实到实验内容中来。学生往往是做完第一个实验,隔一段时间再做第二个实验,学生对前面所做的实验内容几乎忘得一干二净。一个学期结束,学生对实验内容和实验仪器设备仍不了解,根本达不到教学要求。

学生处于被动的学习状态千篇 一律的灌输式的培养模式,使学生做实验完全按实验指导书和教师规定的实验操作步骤进行,有些实验过程甚至由教师包办,实验只是走过场而已,学生不知道为什么这样做甚至也不知道实验结果说明了什么,交出的实验报告多数都是抄实验指导书上的实验原理、步骤,填写实验数据,根本写不出有分析性的实验报告。这种教学方式,抑制了学生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思维,实验课也根本没有体现实验教学本身的价值。

验证性实验存在很大的弊端在电子实验中,由于存在着电子器件特性各异,器件的特性参数分散性大,电路中的寄生参数和外界电磁干扰,各单元电路相互连接间的匹配问题等一系列特点,必定会引起有些实验现象和数据与理论值有很大的差别,甚至会出现一些与理论要求不相符合的现象,这是在验证性实验中最常发生的现象。这样的实验,教师都感觉到枯燥无味,更何况学生了。

(四)实践教学管理体制带来的负面影响

实验指导教材管理不规范实验指导以沿用传统的实验指导教材为主,个别补充为辅。补充的实验教材均由理论课教师编写,临时印发给学生,学生经常无法进行课前预习,甚至有时要到实验室才知做什么实验。另外,这些补充教材的资料,通常源于网络下载,很少再经过实验验证,降低了实验的成功率。

实验成绩评定存在很大的人为因素实验成绩评定没有统一的标准,不管是否动手做实验,只要出勤就能保证及格,导致了很多滥竽充数的现象,存在着很大的'不公平性,学生不会因为实验成绩不好而影响毕业。学生感觉不到实验课的重要性,缺少兴趣,出现了很多理论学习成绩好但实践能力差的“高分低能”者。

实验教学课时无法保障由于处于从属地位,实验教学课时经常会因各种各样的理由被理论教学占用,还经常被压缩和更改,实验教学课时没有保障。

可见,普通本科院校的高职电子基础实验教学改革迫在眉睫,而改变实验教学的从属地位,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体系,实行实验课程化,是目前我国许多高职院校采用的一种行之有效的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教学模式,是实验教学改革的主要方向。

实验教学模式的探讨

实验课程化在我国的高职院校并不罕见,只是各校的教学模式、改革工作切入点不尽相同而已。由于影响正常教学工作的因素众多,以至于在实验中存在着许多不可忽略的问题,从而决定了电子实验课的多样性和复杂性,教学存在一定的难度,而且实验内容也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不断地在更新。所以,电子实验课程化的教学模式,必须具有电子技术的特点。我们分析了许多高职院校实验课程化教学模式的构成因素,并从我校的实际情况出发,找出适合我校高职电子基础实验课程化教学模式的构成因素,它们应包含:综合素质高的实验教学队伍;合理的实验教学大纲和适用的实验指导教材;严格的实验考核制度;足够的实验学时;现代化实验教学手段;多元化的实验环境。改革可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

(一)实验教学队伍的建立

高职实验教师不仅要有较强的理论基础,还要有很强的动手能力。因此,不应仅从学历、职称、经验的某个角度来衡量实验教师。同时要打破实验课教师与理论课教师的界限,建立一支综合素质高、业务能力强、责任心强、相对稳定、专职的实验师资队伍,鼓励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理论课教师充实到这支队伍中,经常安排实验教学人员和技术人员进行理论培训和实践,使整个队伍能够时刻跟踪新技术、新知识,提高业务水平和整体素质。

(二)转变实验课教师的教学观念

高职教育不同于普通高等教育,教师要理解高职教育的目的与内涵,将以知识传授为主转向以能力培养为主,将以教师为主体转向以学生为主体,将重理论、轻实践转向理论与实践并重,突出实践教学。

强调预习的重要性,要求学生实验前写出预习报告,充分调动学生自学的积极性。减少实验教师讲解和演示的时间,增加学生自主思考、分析问题的时间,让学生自己动手动脑做实验,实验过程注意启发学生,让学生带着问题做实验。

(三)实验内容的转型

实验应由验证型向以设计性、综合性为目标的方向发展。制定合理的实验教学大纲,设计实验项目,编写具有高职教学特色的实验指导教材。在新教材中,应以适应当今社会科技发展及高职实际需求为主导思想,舍弃过时陈旧的内容,适当引入新的内容,而且增加电子线路软件仿真的内容,使硬、软件相结合,丰富实验手段。新教材应侧重于综合性及应用性实验内容,并注意到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将实验内容分为选做和必做两部分,以满足不同程度学生的需要。

(四)实验考核制度的建立

建立严格的考核机制。实验成绩的评定依靠考核成绩、平时成绩、实验报告成绩的总评,并折算成学分,学生必须拿到规定的学分才具备拿奖学金以及毕业的条件,使学生充分感觉到实验课的重要性。实验课考核相对于理论课要复杂得多,不仅要体现公平合理,还要通过考核让学生看到自己的成就,认识自己的不足。学生必须提前了解考核项目、方法和评分标准,考核内容可采取抽签的形式确定,考核方式以实操为主,答辩为辅,边做、边问、边答。这样,每个学生的操作情况教师都看得清楚,这就从根本上防止了滥竽充数和抄袭作弊的现象发生,使实验考核的成绩更加真实。

(五)实验学时的安排

建立相对独立的实验教学管理体系,对实验的环节、内容、教学方法做出合理的安排,授课顺序和学时数由教务部门统一安排,不允许随便占用、压缩实验学时,以保障学生有足够的实验时间。

(六)现代化教学手段的利用

适当引入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实物投影技术、虚拟实验技术等现代化教学手段,使实验教学具有图文并茂、生动活泼的特点,既可以提高实验教学效率,优化教学过程,也可以使学生花更少的时间,掌握更多的科技信息,拓宽知识面,激活创新思维。

(七)多元化实验教学环境的营造

推行有限开放式教学模式将实验时间和内容进行分段,划分出必做实验和选做实验,既有集中安排的,又有自由开放的实验,允许部分学生自主进行额外的实验内容。但事先要查看一下该实验室的课表,与实验室教师取得联系,不然会在场地使用上发生冲突。在实验设备的安全使用方面,采取准入、登记和检查制度,实验室教师在这方面必须进行控制和把关。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利用实验室,同时也可满足部分学生发挥自主性的要求。

建立虚拟实验室硬件实验受教学课时、场地、实验元件和设备的制约,不能开出很多综合性和创新性实验。而且,在实验中难免出现错误操作,以至于损坏元件及仪器设备,加大了元件的损耗量和仪器设备的维修量。而建立虚拟实验室,让学生采用EDA软件进行综合性实验仿真,既可避免过多损坏元件和仪器的现象,又可以让学生无限发挥自己的创意。

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受条件的限制,学生在实验课堂里是很难得到个性特长的施展和创新的机会,大多数“高手”是在宿舍里锻炼出来的。所以有必要建立学生创新实验室,挑选一些优秀生组成创新小组,全面负责管理实验室的工作。实验室不限时地开放,并配备实验必备的仪器设备,学生必须掌握常用仪器的使用方法和实验基础知识方可进入实验室。这样,既可减轻教师的工作压力,又可让更多的学生有机会施展特长。

建立实验仪器设备维修室应建立仪器维修室,以保障实验室所有仪器设备的正常工作,并配备有丰富维修经验的专业技术员。同时挑选一些动手能力强的优秀生组成维修小组,维修小组在维修技术员指导下,利用课余时间参与维修工作,既可以提高学生的动手能力,又可以减轻维修技术员的工作压力。

实验课程化是本科院校高职教育改革中一种新的探索,而关于电子实验课的改革对策、改革方式和改革内容还有很多,应该根据各校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切不可盲目跟风。毕竟实验教学体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教育、教学及管理多方面,各个层次和环节既相互促进,又相互制约。我们相信,我校高职电子基础实验教学改革在各方面的共同作用下,会达到预期的效果。

参考文献:

[1]王炜.电类专业基础实验独立设课教学模式的探讨[J].考试周刊,,(40):116-117.

[2]汤光华,等.关于电工与电子技术实验教学改革与实践[J].职业教育研究,2007,(3):124-125.

[3]丁攸玲,等.电工电子实验教学中心教学改革的实践[J].山东农业教育,,(1):40-44.

篇11:高职院校材料专业生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陶瓷方向为例论文

高职院校材料专业生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以陶瓷方向为例论文

在日新月异的现代科技中,现代科学能得到快速发展的物质基础和技术先导就是新材料,所以新材料的研究和探索是发展科学、工业和经济的一大重要方向。在工科学校、高职院校中,材料专业也在近几年迅速发展,具有很好的发展前景。材料包括金属材料、非金属材料、高分子材料和复合材料等,根据人才市场的需求,属于非金属材料之一的陶瓷材料是其中的一大类别。陶瓷是建筑材料的主要原料之一,很多陶瓷制品应用于建材行业,如琉璃瓦、瓷砖、地砖、卫生制品等等,另外,先进陶瓷还应用于一些高强度、高硬度等特殊的场合。可以说,高职院校的材料专业是服务于建材行业的一个专业,除了向企业输送大量材料专业人才,还从技术上指导企业,为企业技术提供新的方向和标杆。因此,高职院校材料专业的教育需要与企业相结合,从而培养出面向生产、管理、服务一线需要的高端技能人才。就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人才培养模式而言,相比于理论教学,生产实践教学是非常重要的一块,这关系到向相关企业输送专业人才的能力水平,也是衡量高职院校教学能力的一个重要标准。从全国高职院校的生产实践教学现状来看,生产实践教学正在进行改革和创新,但仍不完善健全和统一,因此,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的生产实践教学模式仍需要进一步研究与探索。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纵观国外的高职院校,其职业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三种: 第一种是加拿大的CBE 模式,也就是能力本位教育,这种教育模式重视学生个人素质的独立发展; 第二种是德国的“双元制”模式,“双元制”指的是教学活动分为两块,一块在高职院校内实施( 传授与职业相关的专业知识) ,另一块在相关企业内实施( 职业技能方面的专业培训) ; 第三种是模块教学法,这是一种较为先进的培训模式,它是在深入分析每个工种和技能的基础上,将教学大纲和教材开发成不同的培训模块,不同模块分别进行培训,采用这种教学模式耗时短、效率高。国外职业教育对于生产实践教学是相当重视的,生产实践教学除了专业基础知识的讲授之外,还包括生产实习、职业能力培养、岗位能力培养、企业实习等。国内高职院校的教育培养模式也在发生改革,向多元化、弹性化发展,以适应迅速发展的科学技术。研究分析最近几年的高职院校教育模式,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创新改革: ( 1) 企业协作,让企业加入到职业教育中来; ( 2) 多种教育模式相结合,包括基础知识、能力培养和模块训练; ( 3) 告别传统,推行并普及形式多样的非学历教育模式; ( 4) 建立“双师型”的教师团队; ( 5) 学术教育与职业教育同时进行并相互融合。从这五个创新方向可以看出,国内的教育培养模式的中心也在逐渐发生变化,从以前的基础知识传授向生产实践教学转变,与企业协作、多元教育模式以及双师型教师队伍的建立,都表示高职院校教学模式由传统的理论教育向生产实践教学模式转化。因此,高职院校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探索势在必行。

2 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 陶瓷方向) 生产实践教学模式探索新方向高职院校的材料专业,主要偏向陶瓷、水泥、玻璃等无机非金属材料的研究,而无锡工艺职业技术学院的材料专业以研究陶瓷材料为重点。陶瓷材料是工程材料中刚度最好、硬度最高的材料,并且抗压强度较高,具有独特的光学性能,还耐腐蚀、隔热,所以在建筑、生活、工程中都具有重要应用。所以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的教育模式更应以生产实践模式为主,以使用人才市场的需求。通过研究分析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研究现状,探索出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新方向和合理人才培养模式,主要有以下几个方向。

2. 1 “双师型”教师培养

生产实践教学的指导教师除了具有扎实的专业理论知识( 基础知识、工艺研究) 之外,还必须对企业生产工艺有很好的了解,在此基础上,要了解该实践内容的现状和前沿,并且熟悉相关企业,了解并探索解决企业存在的技术问题。对于高职院校材料专业来讲: “双师型”教师就是既能使材料专业学生掌握坚实的基础知识,又能带领学生做好实训课程的内容。当然,普通的学校的实训内容已不能满足企业对于材料专业人才的需要,能够结合企业生产的实训老师是非常有必要的。目前高职院校教师的招聘,主要强调学历学位,基本上都是高校毕业的研究生,他们的学历较高,基础理论知识也非常扎实,并且具有较强的创新意识,但是所掌握的专业知识较为单一,很少接触相关企业,也不熟悉市场,相比于专业理论知识而言,工程实践能力较差。因此,“双师型”教师的培养迫在眉睫。要提高高职院校教师的工程实践能力,除了进行相关的培训之外,还必须让指导教师深入到企业中去,指导学生之前要先提高自身的生产实践能力。这样,他们在指导学生生产实习时,就能带领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具体的操作,可以安排年轻教师利用寒暑假到企业进行全日制的进修,深入到企业一线,这样才能落到实处,实现“双师型”教师教学。

2. 2 加强生产教学基地建设

在生产实践教学中,实习基地是非常重要的一部分。稳固的实习基地是学校联系企业的重要纽带,更是培养学生实践能力的有效平台。当前,大部分高职院校虽有实习基地,但关系尚未牢固,临时联系的实习基地给实习计划带来不便,也影响实习效果。所以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是非常必要的。建立稳固的实习基地,不仅可以节省差旅开支,而且为学生提供了更好的实习机遇,更增加了企业、学校以及学生三者之间的相互了解。从学生的角度来看,学生可以熟悉企业及环境,也能更直观的接触生产第一线,掌握实用的专业技能,在生产实践中发现问题、分析问题; 从学校的角度,学校能了解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从而调整教育方法和手段; 从企业的角度,学生参与企业的生产、研发等,能为企业解决实际问题,也能为企业发现并输送人才。稳固实习基地的建立,不仅能拓宽学生的就业选择,还能利于企业的发展,也有利于学校培养企业需要的`人才。

2. 3 “数字化”生产实践教学模式

21 世纪是信息化的时代,计算机、网络已经融入人们的生活和工作中,同样的,信息化也渗入到高职教育中来。在科技发达的现代,“数字化”生产实践教学模式是一个创新并且可行的方向。数字化教学是指将传统书本、数据等各种资源通过计算机技术处理后,转变成数字化、信息化的应用资源。计算机模拟实习基地的建立是“数字化”生产实践教学模式中的一种,通过模拟,可以提供一个与实际生产几乎相同的环境,在这个模拟系统中,比如注浆成型过程,温度、水分、波美密度、回浆时间等影响因素均能充分考虑到,而且,在模拟系统中不会对模具等设备造成破坏,也不会造成安全问题。因此通过计算机模拟实习基地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实习效率,让学生在进行实际操作前对生产过程有全面的认识,所以设计计算机模拟软件并建立模拟实习基地就显得尤为重要。对于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来说,专业技能偏向实际操作和实验,对于模拟设计软件的设计和使用不到位,导致模拟软件的资源较为匮乏,但是如果能将陶瓷材料的生产实践与数字化相结合,必将开辟新方向,有利于生产实践教学。

2. 4 考核制度的加强

考核是学习乃至工作过程中较为科学和有效的促进手段,因此在生产实践的教学活动中,应制定完善的考核制度,以促进学生的积极性。高职院校生产实践教学的考核,可以三个方面同时进行。首先是校企联合考核,除了考核学生的专业知识掌握情况,还要考核学生的实际动手能力,学校和企业联合考核能促使学生认真实习,积极动手动脑,解决实践过程中遇到的实际问题。然后是自我考核,也就是学生在生产实践过程中学到了什么、发现了什么,有什么感想和感悟,并用书面的形式表达出来,交给指导老师进行分析研究。最后是指导老师的评价,指导老师除了专业理论教学的老师之外,还包括课程辅导教师和实践基地指导老师,他们在不同的阶段对学生的生产实践活动分析评价。三个方面的考核进行整合,就构成了对生产实践教学的考核制度。

3 结论

随着信息、网络等高新技术的迅猛发展,高职院校课程建设还须不断地探索与完善,特别是生产实践教育环节,以满足人才市场对技能型、复合型人才的需求。针对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的基本学情和技能要求,分别从四个方向对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生产实践教学模式进行研究和探索: ( 1) “双师型”教师培养; ( 2) 加强生产教学基地建设; ( 3) “数字化”生产实践教学模式; ( 4) 考核制度的加强。高职院校材料专业( 陶瓷方向) 的生产实践教学模式的改革和创新,不但使材料专业学生接触到陶瓷企业的一线生产,培养了其实践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学生将书本知识应用于生产实践,有效提高生产实践教学质量。

篇12:新《纲要》在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教学实施的现状论文

,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以下简称《纲要》),并于在全国所有高等院校开始施行。高职院校担负着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培养大量适应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所急需的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高等技术应用性人才的重任,他们的健康水平如何直接关系到经济建设的大问题,对于占湖南省高等院校近一半的高职院校来说,现在湖南省高职院校体育工作面临着前年未有的挑战,作为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体育课程的重要作用日显突出,因此对高等职业院校实施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情况的研究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研究目的

体育课程是寓促进身心和谐发展、思想品德教育、文化科学教育、生活与体育技能教育于身体活动并有机结合的教育过程,是实施素质教育和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的重要途径。20教育部颁布的新《纲要》中对普通高校公共体育课的课程性质、课程目标、课程设置、调和结构、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课程评价等做出了明确规定。而高职院校执行的情况又如何?在执行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存在什么问题?本文作者就此对湖南省部分高职院校进行了调查,并在调查分析的'基础上,试图找出湖南高职院校在实施新《纲要》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发现高职院校所面临的一些困难,并就这些问题与困难提出相应的解决办法与建议,意在为深化高职院校体育课程改革、全面提升学校体育工作水平提供参考。

2.对象和方法

2.1研究对象

湖南省64所高职院校中的18所高职院校,该18所院校既有全省的体育先进单位,也有历史较长的老牌学校,更多的是近几年新办的高职院校。

2.2研究方法

2.2.1文献资料法

查阅了大量的有关高等职业院校职业教育、体育教学方面的研究文章和研究资料。

2.2.2访谈法

通过走访、电话访谈、信访等形式与14所高职院校体育部(室)主任或教师30人进行了交流。

2.2.3问卷调查法

在相关专家的指导下,设计问卷一套,共发放了1000份,收回后经信度检验,收回有效问卷962份,有效回收率为96.2%。

2.2.4数理统计法

通过SPSS处理、分析和整理。

3.结果分析

3.1湖南省高职院校的体育教学现状

3.1.1课程设置情况

新《纲要》规定:“普通高等学校的

一、二年级必须开设体育课程(4个学期共计144学时)”、“对三年级以上学生(包括研究生)开设体育选修课。” 调查结果不能令人满意。完全按新《纲要》在

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且4个学期达到144学时的仅有2所院校,占11%;在

一、二年级开设体育课程但未能达到144学时的有1所院校,占5%;仅在一年级开设体育课的有15所院校,占84%。总之,此次调查中有89%的院校不符合新《纲要》的要求。

由于受观念、师资、场地影响与制约,现阶段高职院校体育课形式比较单一,大多数院校仍以基础体育课的形式上课,由体育部(室)统一制订教学计划,所有体育教师共同执行,调查中共有16所院校,占89%。

在课堂教学班的编制方面,仅有一所院校达到或接近新《纲要》“根据体育课程的实际情况,为确保教学质量、课堂教学班人数一般以30人左右”的规定要求,通过都在50人左右,最多的达到84人一班,且多数是男女合班。

从对学生的调查情况来看,学生对目前高职院校体育课的上课形式与内容满意度很低。

3.1.2课程目标的实现情况

新《纲要》中课程目标分为5种:运动参与目标,运动技能目标,身体健康目标,心理健康目标,社会适应目标等。新《纲要》既对绝大多数学生提出了基本要求,又对在达到基本目标后部分学有所长的学生设定了更高的目标。

经调查,目前湖南省高职院校学生对课程目标实现情况不理想。具体表现为:

(1)自觉锻炼的习惯还没有很好的形成,积极参与性不够,编制可行的个人锻炼计划的学生很少;

(2)对健身运动的基本方法和技能不能很好掌握,对常见运动损伤的处理急救方法知之甚少;

(3)缺乏良好的行为习惯,没有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

(4)缺乏良好的运动体验与成功的感觉,不能通过体育运动很好地体会到奋发向上、富于拼搏、团结互助的精神。

3.1.3《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及课内外一体化的执行情况

新《纲要》在第五款中规定,课程内容与教学方法要“充分反映和体现教育部、国家体育总局制定的《学生体质健康标准》的内容和要求”。在调查的18所高职院校中,18所高职院校都在进行测试与上报工作。

新《纲要》在第四款第七条明确规定:“为实现体育课程目标,应使课堂教学与课外、校外的体育活动有所结合,学校与社会紧密联系。要把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课外体育锻炼、校外活动、运动训练等纳入体育课程,形成课内外、校内外有机联系的课程结构。”目前在湖南省的高职院校中几乎是一片空白。96%的学校体育课外活动是自发组织的。

3.2湖南省高职院校实施新《纲要》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3.2.1对新《纲要》重视不够,体育教育观念浅显

3.2.2对“终身体育”缺乏深刻认识,忽视中心环节的重要性

3.2.3运动场地严重不足,体育师资薄弱极大地制约了新《纲要》的实施3.2.4学生学业繁重,实习实训频繁影响新《纲要》的实施

4.小结与建议

4.1小结

湖南省高职院校对新《纲要》的实施尚存在着很多的不足,与新《纲要》所要求达到的目标还有很大的差距,具体表现在:体育教育理念浅显,对新《纲要》重视不足,执行不力;对“终身体育”思想缺乏深刻认识,忽视中心环节的重要性;体育设施简陋,运动场所严重不足,体育师资薄弱,学生学业繁重,实习、实训频繁等极大制约了新《纲要》的实施。

4.2建议

4.2.1高职院校各级领导加强对学校体育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切实贯彻“健康第一”、“终身体育”的指导思想,加大对学校体育的投入,完善体育设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为全面实施新《纲要》奠定基础。

4.2.2大力发展和扶持各种体育协会,让更多的学生有组织的进行课外锻炼;通过院、系、班级等组织丰富多彩的体育活动,为学生提供大量参与体育活动的机会;加强体育训练竞赛工作,培养体育骨干力量,达到“以点带面”的效果。

4.2.3保证体育课教学时数,认真执行新《纲要》相关规定。

4.2.4研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与体育教学、课外锻炼有机结合的方式方法,真正实现国家对学生进行体质健康测试的目的。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体育课程教学指导纲要.教体艺,.

[2]林志超,李克异.面对21世纪高样体育研究[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

[3]黄家莲.探索新《纲要》,走进新课程[J].体育科技,,(3):92-96.

篇13:浅析PBL教学模式在FLASH动画设计课程中的实践探索论文

浅析PBL教学模式在FLASH动画设计课程中的实践探索论文

1PBL 模式概述

PBL 模式,与传统的教学方法不同 ,是一种比较新的教学模式,它鼓励学生通过各种方式去解答实际问题,在过程中获得知识,更强调以学生为中心,老师进行指导。 在课堂教学设计中,老师预先把学习内容设计成难度适中,具有实际意义的问题,通过激励学生进行独立思考和小组讨论、互相合作等方式解决问题, 已达到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和自主学习能力,及完善知识体系。

2 教学现状和学情分析

Flash 动画设计这一课程具有很强的实践性, 但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备课教学一般都是,在课前准备好需要了解和掌握的知识点与案例,在课中教师通过讲解和演示案例的制作过程,让其跟随操作,从而快速的掌握动画的制作基本技能和方法, 但是学生十分欠缺知识的迁移运用, 不会主动去总结、思考。 如果教师在布置作业前,没有对其进行讲解,学生一般不知道如何做出来,完成上交的作品大部分与网络作品相似,缺乏自己的创意。因此,通过这样的教学仅仅完成了基础知识传授和技术训练这个基本目标,但学生创新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地培养。 所以,我们应当对教师的教学方式、内容设置和教学实践等各个环节,进行大胆探索和改革。

3 利用 PBL 模式精选教学内容,设计讨论问题

(1)根据职业岗位和要求搭建组织课程体系。 根据调查往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 一般毕业后主要的工作岗位是 Flash 动画设计助理和 Flash 动画设计师。 做一名 Flash 动画设计师,必须精通 Flash 动画制作技巧、运动规律原理及相应软件,能独立完成动画设计创意和美术设计工作, 具有扎实的美术功底、创新能力和良好的团队沟通协作能力,并结合高职人才培养的要求,合理科学的设置课程教学体系,培养具有基础知识牢固,动手能力和创新意识强的复合型技术动画专业设计人才。

(2)分析岗位工作任务,确立学习任务。 以前 Flash 动画设计课程的教学只注重基础概念和知识点的讲解,以及课程体系的完整性。 但是在课堂上讲解的例子或者项目都没有与实际的工作岗位要求相互对应,而仅仅围绕课本的学习的单一知识点来设计,所以,即使学生掌握了课堂的学习内容,但是毕业后,还是不能适应工作岗位的要求。通过专家和主讲老师对 Flash 动画设计师工作岗位要求进行分析和讨论,转变学习内容,并从中总结出五个实际工作项目:“基础动画设计、广告设计、电子贺卡制作、电子杂志制作和MV 的制作”。

(3)设计学习情境,预先设计好“问题”。 PBL 模式一般分为几个主要环节:“ 老师提出问题-学生分析讨论问题-学生解决问题-老师给出答案”,各环节之间相互联系,如何设计“问题”,还有“问题”的质量是十分关键的。

第一,提出的问题要与教学中的问题相关联,并复合职业要求;

第二,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例如在“广告设计”的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播放一些精彩 Flash 广告给学生们欣赏, 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再引导他们回忆过去在街道、商场、网络或者电视中等看到的广告,让他们与之进行比较,然后顺其自然的提出问题。

第三,提出的问题要能有助于完善与提高学生的学习和思考问题的方式。 通过设计复合实际的问题与任务,从而让学生能更快的进入任务中,并能通过相互合作和独立思考来解决问题,在这个过程中不断提升解决问题和自主学习的能力。

4 提出问题,组织教学实践PBL

教学模式需要教师做好适当的引导,强调以学生为中心。我们依旧以“Flash 广告设计” 项目为例子, 通过播放一些Flash 广告,激发他们的好奇心,引导学生们回忆过去看到的广告,让学生们进行对比,然后顺其自然的提出问题。

然而按照教学的实际情况: 高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不高,还有上机的课时是有限的等,因此提出问题后,老师要适当的对学生多做一些辅助工作和引导。第一步对广告设计过程进行分析,指导学生设计广告的流程。此外还要预先对制作广告中使用的 Flash 知识内容(音频素材处理和收集、Flash 基础绘图等)进行讲解和操作练习。这些先前准备完成了, 然后老师就把班里的同学分为 5 组,每个小组选定一位组长,把准备好的问题发给各小组(如何制作设计环保类 Flash 广告或者生命健康类 Flash 广告), 组长负责做好组内同学的沟通协作,把项目的任务分配好,通过多种途径如互联网、教材、多媒体等收集素材,组内进行分类汇总、分析讨论各抒己见,寻找到设计的新创意,描绘在广告草稿中。

在上机制作广告过程中,各小组的成员分工合作。 老师根据每个小组的完成情况进行适当的指导,提出建议或指出错误。 组内成员进行讨论分析,然后对作品进行更改。 下课之前,对各组的作品进行展示,让同学们进行对比,分析出每个作品的优点和缺点,然后各小组内再进行讨论分析,对作品进行更改。 经过多次的.讨论和更改,能够充分发挥同学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最后,老师对项目进行讲解,给出答案。 但是,Flash 动画设计课程和一些纯理论课程不同,并没有标准的答案,所以,老师要对学生们在广告制作过程中遇到比较多的、容易出错的等问题进行归纳,对它们进行分析讲解,总结广告制作项目的重点、难点、注意事项等。通过这样一个完整的项目训练,能够很好的提高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

5 创新考核方式,完善评价体系

我们基于 PBL 教学模式,提出新的考核方式。 与传统的考核方式不同,我们要求学生多关注当今的时事、生活状态,社会现状等,在两周的时间内完成一个 Flash 动画作品,表达一定的主题思想,并针对作品内容写一个简洁的说明。 这样能够很好的锻炼每个学生的自主学生能力和创新能力。综上所述,运用 PBL 教学模式,老师可以很好的组织教学和实施,更加有计划的挑选教学内容,做好问题设计,让课堂教学以学生为中心,为寻找答案不断进行思考和讨论,整理所学的知识,发挥自己的创新思维,并能将思考和讨论的结果付诸实践,不断提高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篇14:以学生为主体的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分析论文

以学生为主体的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实践与探索分析论文

摘要:商贸类专业已经肩负起培养融商务技能、跨文化思维和信息技术应用于一身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文章从教学资源开发、教学方法、教学手段和课程评价等方面,探讨了以学生为主体的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实践经验,并提出了提高学生学习主动性的若干方法。

关键词:商贸类课程;学生主体;双语教学实践

随着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商业环境的变化,商贸类课程成为当前发展变化最快的学习领域之一。为适应经济全球化,培养符合现代商业社会需要的应用型商贸管理人才,推进高校“教育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发展,南京铁道职业技术学院(以下简称我院)市场营销专业从起开始进行专业课程的双语教学,在三年的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和经验。

一、以翻译原版教材为抓手,积累优秀教学资源。

师资和教材是开展双语教学的基础。使用国外原版教材是教育部对双语课程教学的一项基本要求。对于商贸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培养,还需要体现企业真实工作过程,这对双语课程的教材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实践中,我们通过鼓励专业教师参与翻译国外MBA经典教材,有机地将教师队伍建设和教材开发两项工作结合在一起。

教师参与翻译出版国外教材与单纯阅读原版教材在效果上有本质的差别。教师阅读原版教材,是基于自己思维去理解教材内容。教师翻译教材则要求从读者角度去思考,用读者能理解的语言和文化诠释原版教材的精华。教师通过翻译国外原版教材,一方面提高了专业英语应用能力,另一方面深刻把握了原版教材的全部内容,并形成了对国外教材本土化改造的思路。

目前,双语教学可以选择的原版教材都来自先进管理思想比较集中的欧美国家,他们所处国家的政治环境、经济发展状况、文化背景和历史发展过程等与我国社会发展状况之间存在着显著差异,同时,也蕴涵着作者个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以及对各种问题的认识。直接将原版教材作为学生双语教材并不合适。对此,我们组织教师改编双语校本教材,删减了一些不适合教学以及不符合我国国情的内容,但在体系结构和内容特色方面保持了原版教材的风貌。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作为一门应用性强的技能型课程,可讲授的内容很多,如果一个技能接一个技能讲,很难利用有限的课堂时间完成。我们按照“原理―实践―技巧”框架设计每个教学项目,原理部分简单介绍商务谈判的目标、分析各种谈判情境、了解谈判对手的需求和兴趣、如何合理组织谈判内容等;在实践和技巧部分,主要列举能够反映商务谈判中具有代表性问题的经典案例来讲解,并以企业谈判实践为立足点,通过大量案例解释商务谈判的内在复杂性,挖掘知识本身的深刻内涵,使教材中的理论和实践两个部分既有分立又有融合,最终形成兼顾外国文化和本土国情,指导学生能按照企业真实工作要求开展学习的校本双语教材。

编写双语项目化教材,不仅有效解决了双语教材问题,而且为克服双语授课实践中出现的“词汇讲解过多、专业训练过少”等弊端做了准备,为开展工学结合教学模式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基础。

二、探索工学结合双语教学方法改革。

目前,一些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依然采用以教师为主体的教学方法,尤其在学生专业知识空白、英语表达能力薄弱的状况下,双语课教师通过大量专业词汇讲解、语法解释、段落分析,向学生灌输英文版的专业理论知识。从反馈结果来看,学生负担过重,积极性受挫,教学效果并不理想。欧美国家很早就在人才培养方法上提出“以学生为主体”,即成功的学习应该体现学生学习兴趣、学习动力以及学习内容的适用性。根据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人们并不是从他人传达的事实中来获取知识,也不是通过感觉和直觉来获得,知识是直接的运动行为的产物,也就是要通过“做”来学习。

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改革要贯彻“以学生为主体”的理念,尝试多种工学结合的.教学方法,包括案例分析、任务驱动、项目引领等。要起到强化学生外语应用水平和跨文化思维能力的作用,双语课程就不能依赖于教师过多的讲授,而要通过培养学生良好的学习方法、激发学生高昂的学习兴趣,吸引学生积极参与学习过程。双语教学既要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更要突出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的课堂参与不再局限为提问和回答,而是通过团队合作完成一个工作项目,摸索要如何行动,该学习什么。以商务谈判为例,教师通过若干个案例,启发学生能够策略性构建谈判方案。然后让学生按照不同的跨国商务谈判情境,分组设计谈判预案。最后,对学生提交预案的可行性、复杂度等给予评价。授课全过程采用英语沟通,情境任务书和学生预案(作业)也都是英文。对学生提交作品不要求长篇大论,但求专业术语准确、全面。教师不再花大量时间向学生讲解谈判策略,仅引导学生对谈判策略重要性的重视,然后指导各小组搜集资料和设计方案,组织学生分组讨论。

在双语教学中坚持工学结合思想,通过项目化教学,既实现了专业技能和理论知识的传授,又重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最终让学生在行动中掌握专业能力,领会跨文化差异。

三、采用多样化双语教学手段。

板书加教材的传统教学手段,使双语课堂成为教师的“一言堂”,学生忙于英文笔记,遏制了双语教学效果的发挥。尝试多样化的教学手段,是克服双语学习的畏惧心理、提高学习积极性的有力举措,也是以学生为主体开展教学的重要支撑。

1、多媒体教学是常用的教学手段。

配上图片的多媒体课件能使课堂氛围生动有趣,通过视觉审美减缓学习紧张感。为避免分散学生注意力,建议制作全英文课件,内容力求简明扼要,防止文字堆积。

2、网络课堂是学生课外开展双语学习的重要补充。

可以将电子教案、授课计划、案例库、文献库、习题、中英文专业术语对照表等资源上网,让学生根据教学进度和任务,有计划开展自学。开发以客观题为主的网络题库,便于学生自我检测知识点掌握情况。要重视利用视频教学资源,尤其近年来许多国外一流大学通过网络向全世界发布了大量公开课视频,为开展双语教学提供了丰富的资源。可以鼓励学生利用课外时间在线收看欧美商学院教授的教学录像,在提高专业英语水平的同时,体验一流的高等教育。虚拟商贸是双语课程开展实践活动的有效手段。可以在实训室,通过借助英文版的商贸专业软件开展虚拟教学。例如,利用营销模拟教学软件、外贸模拟软件等,依托全英文界面,要求学生选择扮演不同商务角色,利用系统进行仿真操作,在互动中全面培养学生的职业行动能力。信息技术的发展,使双语教学在提高学生职业能力方面有了更为广阔的空间。双语教师可以把要讲的内容通过各种平台,以立体化形式提供给学生,让学生在课外根据需要随时调用。课内则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学习互动,使双语教学从专业英语讲读彻底转变为跨文化环境下的职业能力培养。

四、设计多元化双语教学课程评价体系。

双语教学的目的,不仅是要培养学生某种专业认知能力和职业行动能力,还要引导学生形成敢于迎接挑战态度。这种积极进取的人生观对商贸类专业学生今后职业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相应的,双语课程的学习效果评价,不能围绕专业术语和理论知识的记忆效果展开,而应该侧重于预期的职业行动能力以及规范的职业态度。

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评价要采用形成性考核和终结性考核相结合的方式。要关注学习过程中学生工作能力的养成,尤其是语言沟通能力和跨文化思维能力的获得,逐步完善双语教学课程评价形式。过程性考核包括学生个人的平时作业、课堂讨论、发言、团队的设计方案、小组汇报等;终结性考核包括综合模拟、课程论文、网络或卷面考试等。

以商务谈判课程为例,我们设计的课程评价依次是“完整的行动方案――具体的行动步骤――依托的商务原理”三个层次。第一层是针对学生职业行动能力而设计,要求学生制作英文PPT汇报国际商务谈判方案,再分组开展模拟谈判对抗。在学生英语词汇量有限的前提下,力求能通过简明扼要的事实证据直接表达己方观点。第二层是围绕专业行动理论展开,通过问答或卷面形式,考核学生对商务谈判工作步骤的掌握。第三层是考查学生对面广量大的专业知识点记忆情况,可以采用网络或卷面考试。第一层比重最大,至少在50%以上,考核方式为活动过程。第二层对工作步骤的描述能力,比重应不超过30%,值得一提的是,要鼓励学生在互动中,大胆突破书本上的模式,尝试对工作流程的创新和改进。第三层仅仅是对专业知识的记忆性考核,比重在20%以下。如果完全忽视理论修养,也不符合高等教育的精神,但试卷反映的仅仅是学生的记忆能力,与应用型人才的综合能力要求还是相差甚远的。

双语教学既然是为突出学生英语应用能力,各种考核方式就应该都以英语为主。对于应用型商贸人才的培养,特别忌讳死记硬背,不苛求学生长篇累牍或演讲,淡化对理论性很强的原理的考核,但一定要能开展工作,并简单说出工作步骤。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可以邀请欧美外籍教师或企业中有涉外管理经验的专家,由他们出演对抗性角色,共同参与学生综合项目的评价。

五、商贸类课程双语教学的经验与思考。

在国际化经营环境中,各类企业都对商贸类专业人才的跨文化沟通能力有着突出且较高的需求,针对商贸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能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外语应用能力和跨文化思维能力。但要真正体现双语教学的优越性,切实培养学生的职业技术能力,必须以学生能否有效完成专业课程所对应岗位活动任务为考量。对此,我们在今后的双语教学改革道路上,要不断完善以下几项工作:

1、完善双语师资队伍建设。不仅要提高教师英语教学能力,还要提高教师现场工作能力。同时,邀请外教或企业管理专家,以各种形成参与课程教学,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2、创新各种教学方法和手段。要坚持以学生为主体,尝试各种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要对学生未来职业能力发展给以更多的关心和重视,将优秀的双语教学能力转换为学生合格的岗位活动能力。

3、通过多种途径提高学生双语学习兴趣。商贸类专业有着多种国际竞赛,如国际市场营销大赛、英语演讲比赛等。可以鼓励学生积极参加各类比赛,促进学习兴趣的提高。

总之,针对商贸类课程开展双语教学,是提升高等教育质量、丰富教育内涵的重要举措。同时,我们也深深感受到,只有坚持以学生为主体,才能取得预期的效果,这为我们进一步改革指明了科学的方向。

篇15:基于服务外包专门用途的高职日语听说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基于服务外包专门用途的高职日语听说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引言

专门用途英语(ESP)是20世纪60年代发展起来的一种以专业需求为基础的实用型英语教学法。近30年来,英语界对ESP在课程设计、教学法、教材建设和编纂各种专门用途的英语工具书等方面,都做出了卓有成效的探索。相比之下,日本的专门用途日语(「専門日本語」,Japanese for Specific Purposes,简称JSP)教育研发发端于20世纪80年代,是一个仅有30年历史的年轻领域。伴随着国际软件外包的迅速发展,我国软件外包产业也迅速发展,其中对日软件外包的市场规模已超过中国软件外包整体收入的一半以上,对日软件外包人才需求急剧增加。但目前的日语听说教学重视语言知识的传授,学生的语言应用能力较弱,缺乏日企文化素养。既懂技术又懂日语的复合型人才紧缺,已经成为进一步发展对日软件外包业务的瓶颈。

本文首先分析目前高职日语听说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分析专门用途英语的相关理论,借鉴专门用途英语的相关理论,提出基于服务外包专门用途的高职日语听说课程教学改革的一些建议。

一、目前高职日语听说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1、教学模式单一化,教学方法较为传统

目前的教学内容主要是能力考试真题训练,会话部分主要是一些简单的自我介绍、购物等内容。教学方法以“学生听音选择,教师翻译讲解”为主。这样机械式的教学方法很难保证学生较长时间的精力集中,渐渐地会让学生对听说课程产生反感。

2、教材内容陈旧、高职高专日语听说一体化教材较少

目前市面上的听说教材主要都是针对大学日语专业的,如:《大学日语听说教程》(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日本语听力》(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等。高职高专日语听说教材目前仅有《当代商务日语听说教程》(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商务日语听说实训》(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出版社)两本,且都是商务方面的。

听力教材主要有三大类,一类是能力考试听力专项训练用书,一类是综合日语课程的配套听力用书,还有一类是市场类教材。和综合日语配套使用的听力用书往往偏重于知识点的训练,强化综合日语课堂上学到的单词、句型,学生听力的训练比重较少。纯粹知识点的训练很难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部分听力教程是按主题编写的,但没有学过的单词文法的过多出现增加了听力的难度,学生会觉得太难,不愿意做听力的练习。

另外,部分初级听力教材的语速过快,学生听起来比较吃力。会话教材主要有商务日语会话和日常生活交际会话两大类,商务日语会话内容过难,不太适合初级阶段的学生。

再者,听说一体化教材较少。高职高专非日语专业基本上不会开设听力和会话两门课程,听说训练是交叉在一起进行的。

3、学生听说学习效果评价手段单一

目前学生的学习效果评价标准主要是笔试,无法体现出过程评价,也无法评价学生的口语表达能力,导致学生只注重听力的训练,而忽略了口语的训练,最终导致学生们学的'是“哑巴日语”。

4、跨文化背景知识缺乏

面对零基础的学习者,教师把大量的精力花在单词、语法的讲解练习上。学生对社会文化背景不了解,在听的过程中仅根据语言知识,很难快速找到与之相对应的语意,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听力水平的提高。

二、专门用途英语的理论与应用

语言学家提出:“既然语言会因语言情景的不同而变化,那么就有可能确定具体情景中的语言特色,然后依据这些特色作为学习者课程的基础。”Dudley-Evans and St John认为:专门用途英语教学法与普通教学法的差异有两点,学生具有相关专业知识、学生具有在其专业领域的学习工作经验中形成的认知学习过程。

在教学模式上,Hutchinson and Waters提出专门用途英语有别于普通英语教学的模式,即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专业英语需要内在的刺激。它一方面应满足学生作为学习者的需要,同时还应该满足他们作为语言最终使用者的需要。

在教学方法上,Dudley-Evans and St John提出“深入终端策略”,就是设立一个任务并让学生去完成。也就是任务教学型手段。

在自编教材方面,Dudley-Evans and St John认为自编教材使所教内容和真实内容更加匹配,能够提供多样性内容,分类练习,更好地展示所教材料。

为适应社会需求,我国高校日语专业从20世纪90年代后开始由精英教育转变为以培养复合型日语人才为目标的务实教育。在专业设置、培养模式等方面开始显现出JSP教育的特征,但目前国内JSP教育的相关研究还比较少。

篇16:体验式教学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实践探索论文

体验式教学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实践探索论文

《餐饮服务与管理》是酒店服务与管理专业学生必上的一门专业核心课程,该课程突出职业性、强调实践性、体现开放性,提倡“理实一体化,做中教、做中学”,注重知识与技能的融会贯通。但在实际教学中,陈旧、单一的传统教学方法缺乏灵活性,忽视了学生专业能力的提升,使得学生很难准确掌握本课程的各项知识、技能要点,这严重束缚了学生餐饮专业技能和服务能力水平的全面发展,导致输送的学生往往不能被酒店行业直接使用,还要在工作中再培训、再学习,影响了学生今后在酒店餐饮服务业中的发展前途,也使企业对学校的培养能力产生质疑,严重阻碍了校企合作的推进。因此,现行的《餐饮服务与管理》教学必须打破陈旧、呆板的传统教学模式,让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还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给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的机会,全方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而体验教学法就是能达到这一教学效果的教学模式之一。

一、体验式教学的基本含义

体验式教学是指教师以一定的理论为指导,让学生在真实或虚拟的环境中通过体验去感知、理解、领悟、验证教学内容的一种教学模式。是在教学过程中为了达到既定的教学目的,从教学需要出发,引入、创造或创设与教学内容相适应的具体场景或氛围,以引起学生的情感体验,帮助学生迅速而正确地理解教学内容。这种新型的教学模式不同于以传授知识为主的传统教学模式,通过教师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形式,使学生在获取知识的同时做到观念、判断、技能的自主形成与主动掌握。

二、体验式教学的基本特征

体验式教学具有参与性、个体差异性、娱乐性和意会性的基本特征、

1.参与性是体验式教学的本质特征。体验式教学倡导在教学活动中,学生不再是被动的知识接受者,而是主张他们在教学活动中,通过多种形式,如角色扮演、游戏体验、情境模拟、现实体验等,从行为和感情上直接参与到教学活动中,以自身的体验和亲历来建构知识。

2.个体差异性是指学生各个主体间存在种种差异,他们水平不一、兴趣爱好各异,对事物的理解不同,体验也各不相同。正基于此,课堂上的交流探讨和反思总结,往往能够让学生对问题有更深层次的理解。

3.娱乐性是指体验式教学模式通过情境的创设和再现,强化学生感知的真切性,在趣味娱乐中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是一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模式。

4.意会性在于体验是学生主体的亲历,主体从体验中获得丰富的内心感受,对不在场的另一主体而言,有些成分是可以言说的,有的则只能意会、不可言传、所以,在教学活动中要创造条件尽量使每个学生都参与进来,有所“体验”。

三、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

从教学实践来看,体验式教学的实施过程就是学生体验学习的过程,主要包括以下五个阶段:激发兴趣阶段、实践感受阶段、体验内化阶段、强化反馈阶段和学习迁移阶段。下面以中餐宴会服务为例介绍体验式教学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实践探索。

1.激发兴趣阶段。在体验式教学中,体验学习的主体是学生,但是体验学习的设计者是教师。因此,在学生体验之前,要有一个启动体验学习的阶段,即激发兴趣阶段。此阶段的'教学实施步骤如下:

(1)提前设计任务书。在这个阶段需要教师对所授课题的相关教材内容中的知识点进行整理,提前设计出能解决本次课题知识重难点的任务书。教师在设计的任务书中提供情境材料,此材料必须要围绕学习目标,贴近学生的最近发展区(知识与生活经验),能诱导学生有感有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在中餐宴会服务的教学中,我设计了一个题为“书香情浓”的书法界庆功宴会的情境故事,分宴前准备、迎宾就餐、菜肴服务、席间服务、送客服务和结束工作这六大任务,以小组为单位,通过角色扮演的情境演练形式来开展教学。

(2)布置分配任务。教师就任务书内容,向各组学生布置任务,要求学生以表演的形式呈现任务书中的知识技能点)老师布置任务时应对相关课题的理论内容进行讲授,引导学生做好功课。在中餐宴会教学中,老师应提醒学生迎宾员、值台员等角色的主要工作,让学生对自己所要扮演的角色及其工作的职责、工作态度、服务规范、程序等都有较深的理解,同时鼓励学生善于设计角色、进入角色,设身处地的从实际出发,设想在扮演过程中可能遇到的种种障碍,为将来走上工作岗位奠定良好的基础。

(3)创设体验情境。在课前利用多媒体寻找各种与教学课题相关的图、音、视频材料制作课件,利用实训设备创设教学情境,引人入胜,使学生快速进入学习状态。在中餐宴会服务中,课前准备摆设一套中餐宴会的主题摆台以营造中餐宴会场景,课上以国宴的多媒体资料为情境体验点来引入课题的,这种激趣导入法收效甚好。

2.实践感受(主体体验)阶段。每小组学生根据任务书内容接受或自主选择自己的任务,课前认真准备,课上尽情演绎。在这个阶段,个体对亲历过程进行抽象、概括,形成概念或观念。虽然个体的感受往往是不同的,但却是最真实的。在此阶段的教学实践中,可以通过多种方式来指导学生感悟和体验。

(1)竞赛中体验。适当的竞赛活动既能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又能培养学生的合作互助意识、在教学实践中,可以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就本课内容进行知识和技能的比赛。如在中餐宴会服务课上,老师引入课题后,介绍本次课以小组竞赛方式开展学习。先进行中餐宴会知识抢答,后是各组展示宴会各程序的情境演练评比,再是各组分菜、斟酒技能强化练习成果评比,最后根据每组得到的总分评比出优胜组,给予奖励。这种方法极大地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扩大了学生的参与面,增强了生生之间的合作,提高了课堂效率、学生在活动中也体验到参与、合作、成功的快乐。

(2)在演练中体验。根据各组任务书,学生自主选择角色扮演,遵循学生自愿的原则。因为某些学生可能对某些角色极感兴趣且能认同,感情共鸣很重要。当小组角色选择出现矛盾,也尽量让小组成员间自己协调,这也是对学生人际交往能力的一种锻炼。另外,还要进行场景布置,准备餐具用品等,当这些问题难以解决时,老师在中间起协调分配的作用。例如,中餐宴会服务中一小组接受了“菜肴服务”的情境演练任务,任务书要求演练中能体现出各种菜肴的上菜、分菜方式,如点心、鱼、羹等的菜肴服务方式、这样的情境演练,不管“演员”还是“观众”都有身临其境的体验,使学习更加形象化、趣味化,学生的专业技能实践也达到了很好的动手锻炼机会。

3.体验内化阶段。这个阶段是体验学习的关键阶段,是指通过个体反思、感悟等方式,将亲历中对事物、知识的感知或者对情境、人物的情感体验内化成为自身行为或观念。在这个阶段,教师可以就各组的情境演练情况和学生一起来讨论交流,记录下每位扮演者的优点和不足,让参加表演的同学认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这样就能在交流中积累信息,完善和丰富对应角色的教学内容,有效促进其技能水平的发展。如中餐宴会的“席间服务”情境演练完毕,先请“客人”谈谈被服务的感受体验,再请“服务员”结合“客人”的感受谈谈如何做好席间服务,最后老师总结,得出服务要点和注意事项。学生认真记录,结合演练体验,内化为自己独特的学习心得和服务技巧。

4.强化反馈阶段。体验内化后,就是对本课学习的强化反馈阶段。教师结合情境演练中学生暴露出的专业知识、技能的薄弱点,做进一步的强化练习。为了使体验式教学的效果有一个直观的体现,还可以通过制定学生自我评价表、小组互评表和教师评价表,将学生的学习效果做一个较为定性的评价。如对于中餐宴会服务各组学生的分步演练中,反映出学生上菜、分菜技能的薄弱问题,有待进一步强化练习。教师安排各组进行针对性强化练习,之后各组展示分菜技能,进行评比。接着统计各组中宴知识抢答、中宴各服务程序情境演练和分菜技能强化练习的总得分,宣布优胜组,表扬奖励。最后,教师下发课后评价表,就中餐宴会服务课上的学习态度、新知掌握、新技掌握、协作精神、工作能力、总体成效这六方面进行自评、组评、师评的多元化评价。评价完毕,教师引导学生进行学习反思,书写课后感悟,提炼出课堂学习体验的精华。

5.学习迁移阶段。学习迁移指在一种情境中获得的技能、知识或态度对另一种情境中技能、知识的获得或态度的形成的影响,是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体验式教学将课堂还给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将有助于培养学生学习的兴趣,帮他们克服自卑、胆小、害羞的心理,提高他们的言语能力和语用能力,对他们今后参加各级各类比赛和社会实践活动产生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在中餐宴会服务的课后拓展作业中,根据学生习惯现代网络信息技术的特点,布置了“以‘我的中宴服务’为题材,设计、拍摄一部微电影”的创新作业,鼓励学生挖掘自己在餐厅打工或工学交替中中宴服务的题材,展示宴会服务中的突发事件处理或个性化服务的案例,拍摄完成后,相互交流学习,优秀作品上传系部专业网站展示。这样的举措,一来可以提高学生在课后自觉巩固课堂所学的积极性、主动性,二来可以将学生从痴迷网络游戏等不良嗜好中引导出来,逐步培养学生正当的信息技术兴趣爱好。

四、体验式教学在实践探索中的问题与思考

体验式教学是一种体现“以学生为中心,以任务为基础,让学生通过具体体验来感悟和认知语言”的教学方法,在教学实践的探索中有成功之处,也有不足的反思。

总之,体验式教学的方式多种多样,关键是教师要在教学内容中融入学生的年龄特点和个性需求,设计、选择适当的方法和切入点,创设恰当的体验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和谐的学习活动中体验、感悟和认知,既保证体验学习的时效性又保持体验学习的多样性,使每一次体验式教学都成为学生对课堂教学的领悟和对真实社会生活的体验。体验式教学正以其口益凸现的适应素质教育的学习方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在《餐饮服务与管理》课程中的运用还有待实践中进一步探讨和完善。

篇17:任务驱动教学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教育论文

任务驱动教学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中的教育论文

【摘要】“任务驱动”教学法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法,注重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它很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特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因为该类课程大多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特别注重学生实际操作技能的培养,同时由于《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内容难度适中,很适合“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

【关键词】任务驱动 高职 网络 计算机文化基础

“任务驱动”教学法是一种建立在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基础上的、有别于传统教学的新型教学方法。所谓“任务驱动”就是教师把要完成的教学内容设计成一个或多个具体的任务,让学生通过完成这些任务来掌握教学内容,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的一种教学方法。“任务驱动”教学法可以根据学生水平的不同设计出不同的教学任务,与传统的“一刀切”的教学模式有着很大的不同。“任务驱动”教学法的主要特点是“任务驱动,注重实践”,很适合计算机类课程特别是《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学习。另外,“任务驱动”教学法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相互协作的能力,这些都为学生今后的工作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1 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特点

《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是高职院校非计算机专业学生大一阶段必修的公共基础课程,是一门知识性、实践性和实用性都很强的课程。通过理论教学和实践教学,培养学生对计算机应用技术的兴趣,利用计算机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提高学生的计算机素质,为将来应用计算机知识与技术解决自己专业实际问题打下基础。高职教育以“培养高等技术型应用人才为根本任务,以适应社会需要为目标”,毕业生应具有“基础理论知识适度,技术应用能力强、知识面较宽、素质高”等特点。因此,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的培养目标应是工作在企事业单位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动手能力强、利用计算机作为工具来处理各类信息的应用型技术人员。高职教育强调的.是技能培养,要提高学生的实际操作技能,就必须改变旧的纯理论教学方式。在教学过程中,要处理好教师与学生的关系,在发挥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作用的同时,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促进学生个体与能力的全面发展。而“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正好符合这个要求。因为“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不断指导和激励学生,给学生提供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和方法;学生在教师的帮助下,逐步掌握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提高自主学习的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协作的能力,这些都是高职生最应具备的能力。因此,在高职院校《计算机文化基础》课程教学过程中采用“任务驱动”教学模式,是时代所要,课程所需,是一个非常好的有益尝试。

2 网络环境中“任务驱动”教学的实施

网络为“任务驱动”教学提供了良好的环境。网络资源十分丰富,形式多种多样,功能齐全,能为学生创设理想的学习情境;网络搜索的方法简便,学生在网络环境中能更多、更好地获得解决问题所需的资料;网络还是一个十分开放的环境,学生在网上可随时获得他人的帮助,与他人进行交流、讨论,加深对问题的理解,有助于“任务”的顺利完成。网络环境中“任务驱动”教学课分以下几步:

2.1 设计任务

任务驱动教学法“任务”的设计很关键,它决定了学习者学习的有效性。由于网络资源的优势,对学生因材施教就成为可能。因此教师在设计“任务”时可以充分考虑学习者个体差异,给每个学习者相应的学习任务,并借助网络发达的通讯能力,及时监控和调控任务的实施。

例如在学习Word2003这一章时,在讲到“版面设计”这个内容时,根据学生的水平不同,可以设计出不同的任务。对于基础较好的学生,可以设计出如下的任务:

以好人好事为主题为班级办一次小报,可以发挥自己的想象力,做出尽可能精美的报纸,但要求完成下列操作

(1)本期报纸的3个标题文字分别设置为:

真人真事:方正舒体、三号字、阴影

趣人趣事:华文新魏、四号字、阳文、红色

好人好事:华文行楷、四号字

(2)在第一行插入自选图形“横卷形”,并设浅灰色底纹,添加文字“星星之火”。

(3)插入一个竖排文本框,并设浅灰色底纹,在其中插入“好人好事”文字内容,文字设置为幼圆五号字,文本框边框为无线条颜色。

(4)插入一个横排文本框,并填充双色底纹,在其中插入“趣人趣事”文字内容,文字设置为宋体五号字。

(5)在文中左边插入一个图文框,在其中插入图片“Scn―fall。wmf”。

(6)在“真人真事”文章处插入“Wenznuc。wmf”,设置为水印。

这几个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但又都是我们所学范围之内的知识。对于基础较好的同学,可以充分发挥他们的想象力,把他们所掌握的知识最大限度的应用到本设计中,使他们对此任务产生浓厚的兴趣,能充分调动他们的学习积极性。

对于基础中等甚至稍差的学生,可以设计出如下的任务:

根据教师给出的文章,完成下列操作

(1)将文章的标题设为隶书三号字并居中放置

(2)给第一段字加上阴影,小三,并设置“赤水深情”动态效果

(3)把第二段文中第一个字设为上标

(4)将第二段的行距设为1。5倍行距

(5)将第二段文字内容分为两栏设置。

(6)将第一段文字左缩进6个字符,右缩进6个字符。

这几个题目都是最基本的,操作比较简单,但又都是这一章的重点,对于基础较差的同学,通过自己的能力,可以做的很好。这样可大大增加他们的自信心,也有利于后续课程的学习。

2.2 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教师在设计任务之后,采用多媒体演示或讲解的方法,给出完成该任务的思路或是对学生完成任务的要求以及给予学生的提示等信息,在这个过程中,教师要充分发挥自己的主导作用,指导学生完成任务。

2.3 效果评价

尽可能在学生完成任务后对学生的成果进行点评。教师可以把优秀的或有缺陷的作品挑选出来,进行广播演示。演示好的作品,一方面可以让学生学习同学中好的设计构思,提高他们的水平;另一方面,也是对部分学生成绩的肯定,大大激发他们学习的积极性。演示一些有问题的作品,可以在同学们面前暴露问题,让大家共同分析,提出修改的建议,可使大家共同提高。

3 结语

任务驱动教学是一种“以任务为主线、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教学模式,已被越来越多的教育界人士所认可。在高职院校中采用“任务驱动”的教学方法,一方面比较适合高职生的年龄特点,另一方面也可培养他们自主学习的能力以及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和他们的协作能力,为他们以后的工作打下良好的基础。在高职院校中采用“任务驱动”式教学方法,在提高网络教学的质量方面是一个有益的尝试。

参考文献

[1] 朱云霞.“任务驱动”教学法在计算机教学中的运用[J].中国电化教育,2002,5.

[2] 张红.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的探讨[J].电化教育研究,2004,6.

[3] 郭广勇,朱海军.网络环境下任务驱动式自主型学习[J].教育信息化,2005,3.

[4] 王祖析.有效提高计算机应用课程教学效果的方法探究[J].电脑知识与技术,2008,32.

[5] 汪志平.网路环境下任务驱动教学反馈模型研究[D].硕士学位论文,2008,7.

基于服务外包专门用途的高职日语听说课程教学模式改革研究论文

提高高职文秘专业实践教学质量的策略论文

物理化学实验室建设模式的探索与实践论文

高校特殊教育专业动作康复训练课程教学探索与实践论文

大学计算机教学内容体系建设与改革论文

西方经济学双语课程开设存在的问题论文

CBE模式下高职医学检验专业教学课程论文

浅谈旅游管理专业教学方法论文

高职实践教学体系建设研究论文

会计双语教学体验模式的构建的论文

探索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课程的模式论文
《探索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课程的模式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探索双语教学在高职院校航空服务类课程的模式论文(锦集17篇)】相关文章:

计算机音乐教学体系建设研究与实践论文2024-04-05

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本科双语教学实践探索论文2023-03-17

高职学前教育专业学生实践能力培养论文2022-05-07

谈装配式建筑专业人才培养模式论文2022-05-04

高等数学教育教学改革探索论文2023-11-02

电子商务的教学改革论文2023-02-24

基于慕课模式的儿科学课程建设的思考论文2022-09-15

材料力学课程分层次教学的研究与实践2024-01-16

浅谈新形势下高等数学的教学改革与实践2023-09-02

基于岗位任职课程的学生任职岗位心理素质培养的探索与实践的论文2023-03-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