酸化压裂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在现场中的应用论文(合集14篇)由网友“lambontherun”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酸化压裂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在现场中的应用论文,仅供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酸化压裂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在现场中的应用论文
酸化压裂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在现场中的应用论文
论文摘要:针对目前酸化压裂技术研究现状以及在油田现场中的应用,本文主要介绍了使用更为常见而且有效的几种技术①常规酸压工艺②前置液酸压工艺③特性酸深度酸压④高导流裂缝酸压⑤复合酸压等,不同的储层条件下各种技术的处理效果又有所不同,因此,合理的使用适合特定油田条件的酸压技术将取得更好的效果,本文的研究成果将对油田现场实际应用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论文关键词:酸化压裂,工艺机理,应用
前言
酸化压裂是目前国内外油田碳酸盐油藏开发中所广泛采用的一项增产增注措施和重要的完井手段。用酸液作为压裂液实施不加支撑剂的压裂称为酸化压裂。酸化压裂过程中一方面靠水力作用形成裂缝,另一方面靠酸液的溶蚀作用把裂缝的壁面溶蚀成凹凸不平的表面,停泵卸压后,裂缝壁面不能完全闭合,具有较高的导流能力,可提高地层渗透性,改善地层特性,最终达到使油藏增产的目的。酸化压裂的效果体现在产生裂缝的有效长度和导流能力,一般有效的裂缝长度是受酸液的滤失特性、酸岩反映速度及裂缝内的流速控制的,导流能力取决于酸液对地层岩石矿物的溶解量以及不均匀刻蚀的程度。由于储层矿物分布的非均质性和裂缝内酸浓度的变化,导致酸液对裂缝壁面的溶解也是非均质性的,因此酸压后能保持较高的裂缝导流能力。
1各种酸化压裂工作机理及应用
1.1常规酸压
普通酸压包括常规酸化和常规酸压两种,是指直接以普通酸液(盐酸)作为压裂液或酸岩反应液对地层进行酸压处理的工艺技术。目的在于实现近井地带的污染解堵或形成小规模的酸蚀裂缝,主要是改善近井带地层的导流能力。适用于整个碳酸盐岩地层及少数砂岩储层。常规酸压是指以普通盐酸液作为压裂液,常用酸质量分数在15%~28%,在井底施工压力大于地层岩石破裂压力或大于天然裂缝闭合压力的条件下,在裂缝张开的状态下将酸液注入裂缝,酸液溶蚀裂缝壁面,形成一条或多条壁面不规则的酸蚀裂缝,以提高储层渗流能力。常规酸压的特点是酸液滤失严重,酸岩反映速度快,有效酸蚀作用距离较短,一般15~30m,适用于孔隙型和裂缝孔隙型低渗碳酸盐岩储层。其增产机理是在地层中形成高导流能力的酸蚀裂缝,使流体的流动方向由径向流改为两个线性流,从而减小流体流动阻力。常规酸化和常规酸压对地层的改造程度比较有限,只能解决近井地带的储层污染或形成不足30m的小规模裂缝。
1.2前置液酸压工艺
前置液酸压工艺是指高粘非反应性前置液压开地层,形成动态裂缝,然后注入酸液溶蚀裂缝的工艺技术。对于高温储层,酸液与岩石(简称酸岩)反应速率快,有效缝长的获得较为困难,这需要酸液体系在高温下具有优良的缓速性能,同时应选择合适的工艺,这是低渗高温深井酸化改造成功的关键。采用前置液酸压技术,前置液能降低储层温度,降低酸岩反应速度。所选酸液应具有优良缓速性能,能有效控制酸岩反应速率,提高裂缝穿透深度。
前置液酸压的作用机理:前置液压开并进入裂缝,降低裂缝壁面的温度,并在裂缝壁面形成滤饼,降低后续酸液的滤失量;后续酸液的粘度远小于前置液的粘度,流动过程形成粘性指进,从而——————————————
延缓与裂缝壁面的反映速度和滤失速度,达到酸液深穿透的目的。为实现粘性指进酸压,要求前置
液和酸液的粘度比至少要达到150∶1,现场适用的高粘前置液一般有:胶凝水(香豆胶或改性胍胶)、水外相乳状液和油外相乳状液等,普通酸液以无机酸(盐酸)为主,酸液质量分数15%~28%。前置液与酸液的用量比一般在1∶1~1∶3之间。有效酸蚀缝长一般为17~50m。
对前置液酸压的补充是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多级交替注入酸压工艺是指将数段前置液和酸液交替注入地层进行酸压施工。多级注入酸压造成对地层的多次降温和多次形成滤饼,使后一次注入的酸液比前一次滤失速度明显降低;同时酸液在前置液中多次形成粘性指进,形成更大规模和
更高导流能力的裂缝。
1.3特种酸的深度酸压
由于普通盐酸酸液在酸压过程中滤失严重,难以形成深穿透酸蚀裂缝。为满足地层特性和施工需要,以普通盐酸为反应酸,发展了具有不同性质的酸液体系,包括稠化酸、乳化酸、固体酸酸压、活性酸和变粘酸。
1.3.1稠化酸酸压
稠化酸是指在酸液体系中加入非交联的酸用稠化剂以提高酸液粘度的酸液体系。稠化酸的最佳入地粘度为30~40mPas。稠化酸摩阻较小,一般为清水的60%。在稠化酸中若加入降阻剂,摩阻可降到清水的30%~40%。其作用机理是降滤失和缓速,属于后期滤失控制。酸蚀缝长20~50m。稠化酸一般适用于中高渗储层,在低渗及返排困难的储层使用稠化酸要慎重。国内主要在四川、长庆和塔河进行了现场实验和应用,取得了较好的增产效果。
1.3.2乳化酸酸压
乳化酸通常是指油和酸液两种不相容的液体按适当比例(通常为30∶70)混合,在乳化剂的作用下混配而成的邮包酸乳化液。其作用机理是利用乳化酸的高粘度和外相油的阻碍作用延迟酸液与裂缝壁面的接触,延迟酸岩反映速度,使酸液的滤失时间推后,从而使整个施工过程中的液体平均滤失量降低。其优点是滤失量小,缓速性能好,能进入地层深部;缺点是施工摩阻较高,较普通酸高20%,造成酸压施工压力高,排量低。国外在大型重复酸压中使用乳化酸较多。国内塔河油田发展了低摩阻乳化酸,实现了乳化酸大排量(达到4m3/min)、高泵压、深穿透酸压目的,有效酸蚀缝长可达150m,在现场获得了较成功应用。乳化酸酸压适用于深层低渗碳酸盐岩储层。
1.3.3固体酸酸压
固体酸酸压技术,首先将酸固化成颗粒,然后用非反应性流体携带固体酸颗粒压破地层后进入裂缝。随着裂缝的延伸,固体酸颗粒沉降或悬浮于裂缝中。待固体酸颗粒泵注完毕后,再注入释放液。固体酸与释放液接触后,溶解并电离出大量的H+与裂缝壁面的岩石发生反应,进而造成裂缝壁面的非均匀刻蚀。当裂缝闭合后,具有很高的渗透能力,而且其有效作用距离可与水力压裂相当,这在常规酸压中几乎是不可能的。通过固体酸酸压扩大了油气水的'渗滤面积,故油气可畅流入井,从而达到增产的目的。由于固体酸酸压工艺酸蚀后的裂缝具有较高的导流能力,特别是大大地增加了酸蚀裂缝长度,因此固体酸酸压在现场的应用有着非常广阔的前景。
1.3.4活性酸酸压
活性酸又称为化学缓速酸,是指在酸液中加入表面活性剂或加入使酸岩反应生成的CO2形成稳定泡沫的表面活性剂而构成的酸液体系。其作用机理为表面活性剂吸附在地层裂缝壁面,延缓酸岩反应速度;或者是表面活性剂使酸岩反应生成的CO2形成稳定泡沫,在裂缝壁面上产生隔离层,延缓壁面与酸的反应。其缺点是控制滤失较差,主要适合酸岩反应速度受表面控制的低温白云岩地层,与多级交替注入技术相结合可应用于中温白云岩储层。未见该技术现场应用的报道。
1.3.5变粘酸酸压
变粘酸又称为滤失控制酸,国内也称为高效酸,是指在酸液中加入一种合成聚合物,能在地层中形成交联胶凝剂增加粘度,在酸液消耗为残酸后能自动破胶降粘的酸液体系。其作用机理为:随着酸液在地层中的反应,pH值升高,液体交联,酸液由线性流体变为粘弹性冻胶,粘度瞬间升至1000mPas左右,有效阻止酸液向孔洞和天然裂缝内滤失,从而增加酸蚀裂缝的长度;随pH值的继续升高,酸液破胶降解,液体又恢复到线性流体,粘度下降,有利于残酸返排。变粘酸具有良好的降滤失性能,粘温性能稳定且残酸粘度较低,但对硫化氢(HS)较敏感。变粘酸最高适用温度是150℃适用的储层包括高渗层、低压层、渗透率不高但滤失严重的地层或长裸眼段井。在美国的现场试验效果表明:变粘酸对温度较高地层更具有滤失控制作用,对实施大型重复酸压改造效果更为明显。20世纪90年代末,国内四川石油管理局引进了该技术,成功解决了长期以来严重影响酸压效果的酸液滤失问题。
1.4复合酸压
对于主要表现在埋藏深、储层非均质性严重和基质含油性差的深层碳酸盐岩储层,靠单一的酸压工艺或酸液体系难以获得理想的效果,所以逐步把多种单一酸压技术集成为复合酸压技术,在现场(我国大部分)应用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
2结论
目前,酸化压裂技术对碳酸盐岩油气田增储上产起到了重要作用。针对特殊岩性的复杂油气藏,酸液体系已由单一型向复合型发展,已经逐步成为降滤失、缓速、缓蚀、降阻和助排的多功能酸液体系酸液的注入工艺已发展为不同酸液体系的交替单级注入或多级交替注入,在深井碳酸盐岩储层能同时实现裂缝的深穿透和高导流能力;为满足深层储层酸压的需要,发展了不同体系和技术组成的复合酸压技术。复合酸压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酸蚀裂缝的规模和导流能力,能够满足复杂岩心特殊油气藏储层增产改造的需要。另外对于砂岩储层的酸压也取得了不错的增产效果,但其机理研究还需进一步深入。
参考文献
1 万仁溥,俞绍诚等.采油技术手册[M] 石油工业出版社,.1:619-694.
2 沈建国等.四川压裂酸化技术新发展[J] 天然气工业,;21(5):70~73
3 王公江等.缓速酸多级酸压闭合酸化增注工艺研究及应用[J] 石油规划设计,,15(3):44~45
4 李月丽,宋毅,伊向艺等.酸化压裂:历史、现状和对未来的展望[J]国外油田工程,,24(8)
5 于学忠.乳化酸酸压工艺技术在塔河油田的应用[J] 石油钻探技术,,30(3)
6 Al-MutawaM·Field cases ofa zero damaging stimulationand diversion fluid from the carbonateformations in NorthKuwait[R]·SPE80225, : 62~68·
7 徐永高等.长庆气田变粘酸酸压工艺的研究与应用[J] 天然气工业,2005,25(4)
8 蔡宝中.碳酸盐岩储层复合酸化压裂技术研究 西安石油大学,
篇2:正则表达式的研究和在网页抓取中的应用论文
正则表达式又称正规表示法、常规表示法(Regular Ex-press ion,是计算机科学的一个基本概念)正则表达式使用单个字符串来描述、匹配一系列符合某个句法规则的字符串、)在很多文本编辑器里,正则表达式通常被用来检索、替换那些符合某个模式的文本。
许多程序设计语言都支持利用正则表达式进行字符串操作,例如,在Python中就内建了一个功能强大的正则表达式模块正则表达式这个概念最初是由Unix中的工具软件(例如SPC和grip普及开的)。
1正则表达式历史
正则表达式或许可一直追溯到科学家对人类神经系统工作原理的早期研究、美国新泽西州的Warren McCulloch和出生在美国底特律的Walter Pitts这两位神经生理方面的科学家,研究出了一种用数学方式来描述神经网络的新方法,他们创造性地将神经系统中的`神经元描述成了小而简单的自动控制元,从而做出了一项伟大的工作革新。
在1956年,出生在被马克·吐温(Mark Twain)称为“美国最美丽的城市之一”的哈特福德市的一位名叫LIStephenKleene的数学科学家,在Warren McCulloch和Walter Pitts早期工作的基础之上,发表了一篇题目是《神经网事件的表示法》的论文,利用称之为正则集合的数学符号来描述此模型,引入了正则表达式的概念)正则表达式被作为用来描述其称之为“正则集的代数”的一种表达式,因而采用了“正则表达式”这个术语。
2正则表达式基本概念和语法
2.1什么是正则表达式
正则表达式由一些普通字符(literal characters)和一些元字符(meta characters)组成、普通字符包括大小写的字母、数字和可打印的符号,而元字符则具有特殊的含义。
2.2正则表达式的结构
正则表达式结构为:锚定符字符集修饰符。
2.3正则表达式处理流程
(1)匹配字符串的正则:“bat”,“bit”,“but”,“hat”,“hit”或“hut"。
含义说明:匹配‘h’或者‘h’开头,然后是任意1个字符,然后是‘t’字符和‘,’字符、‘,’字符可以没有,所以‘,’后面有一个‘?’。
(2)匹配用一个空格分隔的任意一对单词,比如,名和姓。
(3)匹配用一个逗号和一个空格分开的一个单词和一个字母、例如,英文人名中的姓和名的首字母。
(4)匹配全体Python整数的字符串表示形式的集合。
篇3:正则表达式的研究和在网页抓取中的应用论文
在Web应用中,一个常见的需求是抓取网页中指定的内容,例如网页中的标题,超链接等,这个需求可以用正则表达式很方便地完成。
4结语
正则表达式语法简单,功能强大,在口常的文本处理,网页内容解析上有各种成熟的应用和基于正则的工具,通过正则表达式,大大提高了处理字符串和文本的效率,随着技术的发展正则表达式的应用领域和功能也会越来越强大。
篇4:土壤污染中遥感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针对土壤污染可能出现的概念理解偏差, 首先介绍土壤污染及其特点, 明确了遥感技术监测土壤污染的目标与内容范畴。从土壤污染遥感监测研究, 包括光谱机理、土壤污染反演、植被胁迫遥感反演等方面, 全面总结了各种方法的主要进展、特点及应用中的问题。结合土壤污染监测需求, 尤其是《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的明确需求, 分析了遥感技术在土壤污染源监管、土壤污染风险管控、土壤调查布点优化、土壤污染反演研究等方面中的应用前景, 表明遥感技术可以提高土壤污染监测能力, 并为土壤环境管理提供全面宏观信息。
关键词:土壤污染; 遥感; 土十条; 重金属;
引言
土壤是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物质基础, 关系人民群众身体健康, 关系美丽中国建设, 保护好土壤环境是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维护国家生态安全的重要内容。我国土壤环境总体状况堪忧, 部分地区污染较为严重。至开展了首次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 结果表明, 全国土壤总的点位超标率为16.1%, 其中轻微、轻度、中度和重度污染点位比例分别为11.2%、2.3%、1.5%和1.1%[1]。国务院于5月印发了《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 (“土十条”) , 实施“土十条”是国家向污染宣战的三个重大战略之一, 而土壤污染状况调查与土壤环境监测是打赢土壤污染战役的重要基础。
传统的土壤污染研究是通过室内分析野外实地逐点采集的样品, 获取各样点的污染物质含量, 研究大部分则集中污染物化学测定方法、赋存状态、污染与所依附的微观环境的关系、污染分布迁移规律、污染风险评价方法等[2-5]。这种方法能够取得相对良好的测量精度, 但耗时费力、效率较低, 而且无法较好地获取空间上连续分布信息。遥感作为空间技术为宏观快速获取土壤重金属污染信息提供了新的途径, 尤其是近年来, 国内外多源卫星遥感数据在空间分辨率、时间分辨率、辐射分辨率、光谱分辨率等方面均取得突飞猛进的发展, 为遥感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调查与监测方面发挥更大作用提供了可能。因此, 本文主要总结土壤污染遥感监测进展, 结合目前土壤污染监测的迫切需求, 分析遥感技术在土壤重金属污染监测中的可能应用前景。
1 土壤污染与土壤污染遥感
1.1 土壤污染及特点
土壤污染是指所引入之物质或制剂的性质、数量或浓度可对土壤功能或使用价值产生负面影响。土壤污染的要素主要包括三方面的内容 (土壤污染三要素) , 即有可识别的人为污染物, 有可鉴别的污染物数量的增加, 有现存 (直接显露) 或潜在 (通过转化) 的危害后果[6]。人们在实际工作中重点关注的是土壤污染或者是污染土壤 (指已经构成污染的样点、场地和不同尺度的区域土壤) 。然而, 由于对概念理解的差异性, 容易混淆了沾污和污染的差别, 可能导致夸大土壤污染或污染土壤的问题。
土壤污染源可以分为天然源和人为源。天然源是指自然界自行向环境排放有害物质或造成有害影响的场所, 此种状况一般称为自然灾害, 如正在活动的火山。人为源是指人类活动所形成的污染源, 是研究的主要对象, 而在这些污染源中, 化学物质对土壤的污染是人们最为关注的。按照物质或制剂进入土壤的途径所划分的土壤污染源可分为污水灌溉、固体废弃物的利用、农药和化肥的.施用、大气沉降等。
土壤是不可再生资源, 形成一厘米土壤大概需要几百年到上千年。土壤污染具有累积性、不均匀性和长期存在性等特点, 污染物在土壤中迁移、扩散和稀释速度极慢, 土壤一旦污染, 将是“天长地久”。
土壤污染在土壤中的形态是其毒性的发挥的重要影响因子, 同时污染在土壤中的形态也是光谱于遥感识别的重要基础。就土壤重金属而言, 可以分为水溶态、交换态、碳酸盐结合态、铁锰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结合态和残留态。
1.2 土壤污染遥感
遥感是以电磁波与地球表面物质相互作用为基础, 探测、分析和研究地球资源与环境, 揭示地球表面各要素的空间分布特征与时空变化规律的一门科学技术。近年来, 随着遥感技术的发展, 卫星遥感技术已经在气象、海洋、环境、减灾等各行各业取得长足的发展和应用。根据高分专项[7]、《国家民用空间基础设施中长期发展规划 (-2025年) 》[8]等规划, 未来我国将发射多颗具有高空间分辨率、高光谱分辨率、高时间分辨率、高辐射分辨率的高分卫星, 将进一步丰富卫星数据的供给。
土壤污染遥感即利用遥感技术进行土壤污染的识别、反演、监管或风险评价。遥感器对土壤污染或相关要素的响应是开展土壤污染遥感的基础。因此, 土壤污染遥感应用需要开展土壤污染的监测需求与可遥感性分析 (响应可识别性分析) , 理清哪些需求可以通过遥感技术来实现, 哪些需求可以辅助来实现, 哪些需求可以引导遥感载荷发展。
篇5:土壤污染中遥感研究现状分析论文
土壤污染遥感监测研究主要是在光谱机理、土壤污染反演、植被胁迫遥感反演等方面。
2.1 土壤污染光谱机理研究
在土壤污染分析监测过程中, 运用光谱分析法对重金属、有机污染物进行分析已成为一种快速的例行分析方法[9]。土壤污染物质及其与土壤结合后形成的特定光谱是进行光谱识别的基础, 因此, 进行土壤重金属污染、有机物污染的光谱测量与统计分析是土壤污染光谱机理研究的主要方面。
一些学者对有机污染物光谱测量做了探索研究, 从文献来看数量不多, 总体处于探索阶段。如刘庆生等对辽河三角洲土壤中石油类物质进行光谱测量并初步构建模型[10];赵春喜利用太赫兹时域光谱检测技术对土壤中滴滴涕等3种有机物进行了检测分析[11];王忠东等利用荧光光谱特征对土壤中有机污染物进行测量实验[12];盖利亚等[13]对农药类污染场地进行光谱特征分析, 并明确出污染土壤的光谱响应特征。
土壤中重金属元素含量较低, 反射电磁辐射能量弱, 光谱特征不明显, 容易被土壤其他成分的光谱特征所掩盖, 因此通过直接分析重金属元素的特征光谱来估算其含量比较困难[14]。因此, 重金属与土壤中光谱活性物质 (有机质、氧化物、粘土矿物、土壤水份等) 的内在联系是基于土壤反射光谱研究重金属的基础。国内外学者对利用反射光谱法估算土壤重金属含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 主要包括了土壤重金属含量估算机理、土壤成分光谱特征、土壤光谱特征提取方法和估算模型等研究内容[15]。
使用的光谱仪有多种品牌, 国内常用于土壤光谱测量的仪器, 以Field Spec便携式分光辐射光谱仪居多。光谱测试范围可以从紫外光到红外波段 (波长范围0.35~2.5μm) , 波长精度±1nm, 测试对象包括固体、液体等, 以测量土壤反射率和辐射率为主[16]。
统计分析方法主要有两种。一是通过实验室化学分析得到土壤样本重金属含量和土壤铁氧化物、有机质等的含量, 直接计算重金属与土壤组分之间的相关系数, 依据相关系数的大小判定土壤重金属与土壤光谱活性物质之间的相关关系。如王维等[17]通过对350~2500nm波段范围光谱曲线进行测试, 分别分析了土壤重金属Cu与土壤化学组分、土壤化学成分与土壤特征光谱之间的关系, 通过土壤中铁含量和镁含量实现了光谱法对土壤重金属Cu的间接预测。二是采用回归分析的方法建立重金属含量反演模型, 分析重金属含量反演模型在土壤光谱波段上的权重, 依据土壤光谱活性物质的光谱特征, 建立重金属元素与土壤组分之间的联系。如解宪丽等[18]选择江西贵溪铜冶炼厂污染区采集土样, 分析了9种重金属元素与土壤可见光-近红外反射光谱之间的相关性及其相关的原因。吴昀昭等[19]利用单变量和多元回归分析建立了南京地区土壤反射率光谱与Hg含量之间的关系, 并通过这种数量关系快速预测了土壤Hg含量。
虽然光谱分析在理论探索和实用性方面被广泛应用, 但光谱定量分析建立在相对比较的基础上, 建模的众多假设与实际监测土壤存在较大差异, 影响实际监测的精度。
2.2 土壤污染遥感
从土壤污染光学遥感进展类文献来看[15,16,20,21], 很多学者开展了多光谱光学及高光谱遥感的土壤污染监测研究。有从元素类型上分, 建立不同元素的遥感反演方法;从遥感手段上看, 有多光谱手段、近地表高光谱、航空高光谱、卫星平台高光谱等开展土壤污染监测。
从监测对象来说, 有开展流域造成的重金属污染, 如Eunyoung Choe等[22]利用Hymap高光谱数据制作了河流沉积物重金属污染分布图, 兰泽英等[23]利用高光谱数据进行乐安河流域重金属污染反演。有开展农田污灌造成的重金属污染, 如王燕[24]利用高光谱数据开展石家庄污灌区重金属遥感反演。有对污染场地进行土壤污染进行遥感监测, 如盖利亚等[13]对农药类污染场地进行光谱特征分析。也有对一般性土壤开展重金属制图研究, 如张威[10]开展三江源草地的重金属高光谱反演研究。很大一部分学者对矿山、尾矿库地区土壤重金属污染开展遥感监测, 如Kemper等[25]开展矿区土壤重金属光谱研究。
总体来说, 估算探测土壤中的重金属含量, 其精度和稳定性受限, 主要原因在于土壤重金属含量通常属于痕量级, 即使在重污染区域, 即土壤重金属含量大于三级临界值的区域 (参见《土壤环境质量标准》) [26], 其诊断性光谱特征也很容易湮没在其他土壤组分的影响之中。但总体而言, 土壤污染程度越高, 如典型的污染场地, 遥感反演与识别的效果更好。因此, 针对重点污染场地, 分析其土壤污染特征与规律对进行土壤污染遥感具有较强的可行性。
3 应用展望
目前来说, 土壤污染遥感研究主要集中在遥感机理与模型的构建方面, 与实际的管理应用需求结合不是很紧密。利用已有成熟遥感技术, 结合土壤污染光谱、反演、植被胁迫等方面的遥感研究进展, 面向国务院发布的《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提出的土壤环境质量管理需求, 可更为实用地以下几个方面发挥遥感优势。
3.1 土壤污染源遥感监管
土壤污染源是土壤污染的源头, 加强工矿企业的环境监管, 切断土壤污染的源头, 遏制土壤污染扩大的趋势。《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 多次提出对于重点污染源、矿产资源集中开采区、石油开采区的监管及农膜污染的防治。遥感技术上述污染源监管工作中可以起到重要的支撑作用。对于矿产集中开采区,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划定矿产开发土壤污染边界, 开展矿区未利用地环境遥感监管。对于石油开采区,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划定土壤污染范围与面积, 开展油田开采区未利用地环境遥感监管。对于农田农膜,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河北、辽宁、山东、河南、甘肃、新疆等农膜使用量较高省份进行遥感监测, 分析农膜使用面积以及回收面积变化。对于固体废物集中堆存场地, 可以利用遥感技术对尾矿库、煤矸石、工业副产石膏、粉煤灰、赤泥、冶炼渣、电石渣、砷渣以及脱硫脱硝除尘产生固体废物的堆存场所, 开展遥感识别与遥感监管。对于重点行业企业用地中污染地块, 利用遥感技术监测污染地块的分布及其环境风险。
3.2 遥感技术服务风险管控
《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中强调, 要“强化未污染土壤保护”, 对已污染的土地, 要“防范人居环境风险”。立足多源卫星数据, 开展相关空间的遥感监测。一是对土壤良好区域、国家划定的土壤环境保护重点区域, 依法开展遥感监测, 监测可能存在的破坏行为。二是对土壤严重污染区域, 国家划定的土壤污染控制区, 进行遥感监测, 防止在此周边建立居住区、学校、医院等。
另外, 通过收集污染源普查数据、互联网数据、遥感解译等, 摸清区域典型土壤污染源分布, 形成土壤污染源分布数据集。叠合土壤污染源、遥感专题参数、环境敏感区 (如居民聚居区、保护区) 、气候气象、河流水系、土壤侵蚀、地形地貌、地表覆盖与土地利用分类等信息, 耦合经济社会发展数据, 进行区域尺度上土壤污染风险评价与分区。在不同情景下, 模拟重金属污染过程, 进行区域风险评价, 并有针对性提出控制方案。
参考文献
[1]《全国土壤污染状况调查公报》环境保护部联合国土资源部, .4.
[2]Huan Feng et al.Distribution of heavy metal and PCB contaminants in the sediments of an urban estuary:the Hudson River.Marine environmental research, , 45 (1) :69-88.
[3]李鸣, 吴结春, 张小林, 邹雪静.鄱阳湖五河入湖重金属污染和分析评价[J].南昌大学学报 (理科版) , 32 (5) :483-486.
[4]Yunfeng Xie, Tong-bin Chen, Mei Lei, et al.Spatial distribution of soil heavy metal pollution estimated by different interpolation methods:accuracy and uncertainty analysis[J].Chemosphere, , 82 (3) :468-476.
[5]Donato Sollitto, Marija Romic, Annamaria Castrignanò, etal.Assessing heavy metal contamination in soils of the zagreb region (northwest croatia) using multivariate geostatistics[J].Catena, , 80 (3) :182-194.
[6]陈怀满.环境土壤学 (第二版) [M].科学出版社, 2010.
篇6: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论文
摘要: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现阶段我国小学科学教育的发展取得一些进步,部分科学教育中逐渐渗透STEAM教育理念,但一些地区仍存在科学观念薄弱、师资力量短缺等现状。因此文章利用文献综述等方法结合自身所观察到的现象,来阐述小学科学教育的现状以及科学教育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关键词:
篇7: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分析论文
21世纪最为突出的是科学技术的竞争,科学不再是独立的某种学科,它已成为国家发展的重要战略。作为国家的基础教育―――在小学教育中应更加注重学生的科学教育,培养学生的科学素养,发掘其内在潜能。不论是关乎个人发展还是基于“科教兴国”的指导思想,小学科学教育都是教育发展中重要的基石。
一、科学教育在小学教育中的现状
(一)校内科学教育
1.学校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科学教育理念薄弱。
在传统的教学中,不管是教育工作者还是家长,都将教育的重心放在语、数、英这样的主科上面,缺乏对科学课的重视。特别是唯分数主义的教师或者家长,更是认为科学这一类所谓的“副科”没有学习的必要。虽然当今社会大力倡导科学教育,但是实施起来依旧困难。就目前小学科学课的设置,基本是每周一节,遇到一些考试或者校园活动,往往被占用,小学生学习科学的时间就变得更少。笔者在几所小学中实习发现,有的小学虽然也设有科学实验室,买入了科学仪器设备,但是科学实验室的门只有在领导检查时才会打开,他们眼中的科学实验只停留在理论中,谈何科学教育?
2.师资力量及教师所具备的科学素养不足。
小学教育阶段是学生各方面全面发展的奠基时期,因此小学教师应具备专业的科学素养,这样才能在思想和方法上给予学生正确的引导。然而现阶段小学科学教师大部分是由数学老师或者班主任兼任,这样的教师不仅要专攻本学科的教学,同时还要兼顾科学课程,显然从时间和精力上就对科学教育的投入不够。有的学校具有专门的科学教师,但并非科班出身,没有经过系统的培训,因此教师所具备的科学素质明显不够“科学”。
3.硬件设备的投入和使用程度不高。
科学的前身是自然,而对于自然的学习就是要身临其境,去动手发现。在小学科学的教学中更是要借助仪器设备来完成必要的实验内容。但是一些区域如偏远旗县,各种科学设备短缺,学生的科学探究常常面临许多问题。而对于设备配备齐全的一些地方,教育者往往因为设备昂贵,不舍得让学生使用或是存在诸多担心如安全问题,导致很多实验仪器被闲置。
(二)校外科学教育
1.校外科学教育设施中部分形式单一,缺乏创新性。
在科教兴国这样的大背景下,地方科技馆、少年宫等科学场所更多地走进大众的生活。这不仅丰富了小学生课外的科学教育生活,还增进了亲子间的关系。但是一些科技馆或少年宫内的展区存在展品形式单一的问题,部分科技展品主要还是以模型、展板的形式呈现,动态体验项目较少,并且与校内的科学教育缺少衔接。此外,一些科学场馆的科学教育内容未能及时更新,缺乏科普展览等富有新意的科学教育活动,这无疑减弱了学生对科学知识的探索热情,也使得部分科学教育场所的参观人数减少,科学教育力度不够。
2.校外科学教育机构的不足之处。
第一,随着一些科学教育机构对学生科学教育关注的提高,青少年科技竞赛类的活动日益增多,但是主要还是以取得成绩和培养少数科学人才为中心,“面向每一个儿童的旨在提升其科学素质的活动内容还比较缺乏”[2]。
第二,校外科学教育机构存在教育资金不足、缺乏与家长的沟通等问题[2]。许多校外教育机构希望为小学生提供专门的、形式多样的科学教育活动,但是由于资金周转问题,导致一些项目难以开展。此外一些校外科学教育机构缺乏和学生家长的沟通,致使家长对孩子的了解不够,对科学教育产生偏见,导致学生参与度降低。
二、科学教育对小学教育的启示
(一)学校教育者应转变观念,广泛招纳及培养适应科学教育的师资力量
小学教育如同孕育国家未来的摇篮,为了更好地让小学生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学校应积极招募从事科学教育专业的人才。许多高校毕业生虽然专门学习科学教育,但是囿于科学等相关课程不受重视的现实,往往舍弃本专业而从事其他行业,这就造成很多具备专业科学素养的教师越来越少,因此学校对科学教育观念的转变十分重要。此外,学校相关部门应加强教师科学素质的培养,在培训中重视教师科学理论与实际操作的结合,形成具有高度和深度的科学观念,多开展名师之间的交流学习,相互切磋,不断学习最新的科学教育理念。
(二)教育工作者要加大科学教育的`实施,为学生奠定科学基础
在小学教育阶段中,6―9岁的学生正处于儿童发展的文化敏感期,这个时期的儿童充满了对知识的渴望。特别是6―7岁的学生,他们处于儿童科学实验和收集的敏感期,此时正是儿童开发潜能、培养科学兴趣的关键阶段,因此科学教育对于小学教育阶段学生的学习尤为重要。所以小学教育工作者应结合小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适当地组织科学教育活动。在具备硬件设施的情况下,可以开展适合不同年级学生的科学实验活动或兴趣小组,定期带领学生参加科学课外实践活动等,让学生在“做中学”,通过浅显的理论学习和实际操作,培养科学文化素质,为日后更高层次的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
(三)创设良好的环境,加强师生与家长的沟通,共同进步
学校内良好的科学文化氛围,有利于学生积极探索,而丰富的校外科学资源,能够使课堂内容延伸到生活中,为学生提供真实的体验环境。因此相关部门应加强对校外科学教育的开发,加大科普力度,为学生提高科学素质创造优质的社会环境。同时校内的教育工作者也要加强与校外机构的合作,注重课堂内外科学教育的有机结合,从而促进师生教学相长。此外,校内教师与校外科学教育机构应及时与家长进行沟通反馈,让家长也参与到科学教育中,从而改变固有观念,共同营造良好的科学氛围,促进科学教育的改善与提高。
(四)科学教育与时俱进,推动小学教育的发展
随着科学技术的日新月异,科学教育也在不断发展。如今STEAM教育已经成为教育中十分重要的研究课题,未来科学教育的走向也将朝着STEAM教育理念发展。STEAM是科学、技术、工程、艺术以及数学五大学科英文单词首字母的组合,显然STEAM教育旨在培养具有创新性、创造性的知识技术复合型人才,这与我国强调的全面发展的思想不谋而合。
小学教育作为基础教育中的关键阶段,它不仅为受教育者打下文化知识的基础,还为他们将来走向社会而做准备。因此在小学教育中应充分理解和吸收STEAM教育的科学理念,加强科学教育的学科渗透,注重科学方法的运用。同时随着STEAM教育理念的不断深入,小学教育工作者应具备更专业的科学素养,特别是科学教师,不仅要有扎实的科学理论功底,还要广泛涉猎其他领域知识,搭建科学的知识体系,具备理论与实践融会贯通的能力。
此外在小学教育教学中,教学的方式、方法要在以学生为主体的前提下,不断改进并加以创新,增进各个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加强不同学段内容的衔接。教师在教学中充分唤起学生的兴趣,在课堂中结合人文教育引入最新的科学教育活动,让学生在知识学习和实际操作中充分发挥科学探索能力,锻炼学生的思维和创新能力,培养合作精神。
结束语
如今国际科学技术的竞争日益激烈,各个国家都结合本国特点和需要不断发展和创新。在我国科教兴国的重大战略下,科学教育的发展和对人才的培养处在关键地位。因此小学教育阶段的科学教育不仅关乎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还关系着国家的未来和民族的复兴。由于笔者学术能力还有待提高,以上所提及的相关现状和启示尚有不足,还望有更多的教育学者、专家深入研究,为我国的小学科学教育出谋划策,共同推进我国科学教育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晓晓.我国小学科学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D].河南师范大学,.
[2]中国儿童中心.儿童校外科学教育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3]全彩晖.STEAM教育对我国基础教育创新能力培养的启示[J].课程教育研究,,(25):20-21.
篇8:建筑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的论文
摘要:通过对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的应用现状进行分析, 探讨了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的发展方向, 并从自动保护、实时监控、监测等方面介绍了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应用措施, 以达到提升建筑电气工程行业发展水平的目的。
关键词:电气自动化系统; 建筑工程; 应用措施;
随着我国目前电气自动化系统的迅猛发展, 很多传统行业如建筑工程都希望能够将电气系统引入到本行业。建筑工程目前对施工工业和工程质量的要求不断提高, 同时对环境保护和住户体验也更加关注, 因此在建筑工程中加入电气自动化系统是顺应未来发展需求的必然趋势, 将为社会发展带来更高价值。
篇9:建筑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的论文
近些年来新建成的现代化写字楼内均安装有中央空调和照明系统等带有电气化控制的综合系统, 这些设备给建筑用户提供了极大的便利和舒适的体验性, 同时随着这些系统的使用, 对其进行控制的电气自动化系统也随之产生。对建筑内部各种大型设备系统进行统一控制和合理调配就是建筑电气化要实现的目标, 使得受到调控的建筑满足内部使用者对建筑环境的要求, 为人们提供舒适便捷高效的工作或居住环境。而建立建筑电气自动化系统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过程, 需要施工部门之间的高效协调合作, 在设计建筑内部结构时既要使各项功能可以顺利实现, 又要注意建筑结构的合理性和安全性, 这个过程综合了设计、建造和安装等诸多部门, 其涉及到的人员单位十分广泛。同时, 国家也已经制定并出台了相关法律法规对建筑电气化进行管理, 确保其安全高效的发展。
篇10:建筑工程中电气自动化系统的应用现状分析的论文
在国外建筑设备电气化的发展已经较为成熟, 在美国、日本和欧洲各国, 很多建筑已经充分运用了电气自动化系统并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而受到经济因素的影响和制约, 我国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研究起步较晚, 在20世纪末期才开始对其进行探索和发展, 但是我国的发展和应用速度较快, 在北京和上海等一线发达城市中, 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发展快速, 并且应用效果较好, 同时也带动了与建筑和电气行业相关的其他行业发展。在实现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的过程中, 更多的先进科技应用到建筑的施工过程中, 这使得相关电气技术在一定程度上也得到了推动和进步。而此过程中也暴露出目前存在的一些问题, 如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在我国各地区的发展速度不同, 特别是一些一线城市和其他城市发展差异巨大, 并且在相关建筑市场中, 国外产品大量进入, 造成国内产品无法处理, 经济竞争差距增大。
3 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发展方向
3.1 对系统实现有效控制
随着各种大型或者综合性很强的设施安装进入到现代建筑中, 设备内部的管理控制系统及其功能也变得更加复杂和多样化, 如果仍旧对建筑内部的设备设施使用传统建设和控制技术, 那么控制出现盲区或失效的问题将会在建筑使用的过程中出现, 对人员产生安全威胁。而如果想要实现对各电气设备实现统一自动化管理, 就可以通过采取实时监控手段对建筑内部设备操控, 通过统一调动管理处理建筑中可能出现的问题, 以保障电气系统的稳定高效运行, 从根本减少建筑内部可能出现问题的因素, 对内部环境实现统一管理, 满足建筑使用者的需求。
3.2 满足各电气系统的联动效应
电气自动化系统通过将建筑内部各设备进行信息的回收和处理, 进行统一处理和分析以达到智能化控制。采取信息的集中处理和控制将各分散系统进行联动, 达到整体协作调动的目的, 满足建筑工程使用者的要求。例如, 当建筑内部出现火灾险情时, 控制系统对电梯、应急灯、通风管道和烟雾报警器等设备进行信息收集处理, 之后进行统一分析为人员提供逃生计划和线路。控制系统应首先使电梯停止运行, 防止人员乘坐电梯逃生而出现被困在内部的情况;通过收集烟雾监测设备的反馈信息第一时间确定火灾发生位置和火灾大小, 而后亮起应急指示灯给人员提供逃生方向;关闭火灾发生位置的通风管道和排风扇, 避免火灾向其他楼层蔓延;开启火灾位置的消防喷淋装置, 使火势尽量减小或扑灭。通过电气自动化系统的控制联动, 将各设备信息集中处理并使其功能充分发挥, 为建筑内部人员提供舒适便捷安全的环境。
4 电气自动化系统在建筑工程中的应用措施
4.1 建筑电气化的自动保护功能
一旦建筑内部的电气设备出现故障或意外, 造成设备无法正常使用, 就可以依靠电气自动化控制系统来自动切断故障设备的电源, 避免人员受到意外损伤和其他相关联设备的影响, 使设备故障对整体建筑的正常运行的影响降到最低。例如, 在建筑内部的冷却设备工作时, 有时会出现冷却制剂停止流动的现象, 此时正确处理措施为切断冷却设备电源, 避免冷却管出现结冰情况给设备带来损伤。通过电气自动化系统可以及时实现这一操作流程, 在日常使用过程中, 系统还可以对冷却设备实时监控, 根据其运行情况提高或降低能耗, 使设备达到高效节能的运行状态。同时在管道的相应位置安装水温感应装置, 随时对冷却水的温度进行检查, 按照设备运行需求对阀门进行调控, 达到对设备进行保护的目的。
4.2 建筑电气的实时监控
当建筑内部安装有冷热水处理系统时, 电气自动化系统可对热水开关和温度传感器等设备进行实时监控, 监测其热水量和供水温度, 并自动将监测结果上传给自动控制系统, 以完成对水池储量的调整, 并提高加热效率, 保持水温稳定在设定温度, 以满足建筑人员的使用要求, 同时达到节能的目的。电气自动化系统还可对建筑内的中央空调进行自动调控。当建筑内的空调运行后, 自动控制系统可以通过相关设备采集室内温度和湿度并与设定值进行比对, 而后由自动化系统通过内部的计算程序实现对温度和湿度的控制。与传统人为手动控制空调温度的`方式相比, 自动化控制系统由于通过分析所监测的实时数据, 其方式能够实现定量处理并且精确控制, 能够将建筑内各房间的温湿度保持在恒定水平。由于不同季节的温湿度差异较大, 因此在室外温度与室内设定温度相差不大的情况下, 自动化系统可以通过调整通风机的工作, 使室内外空气流通, 这样不仅可以使得室内的温度达到设定值, 还可减少空调的工作, 达到节能的效果。通过对每个房间温度的监测, 自动化系统还可控制每个房间的空调设备工作情况, 将设备的运行信息发送给总系统中心, 避免设备出现异常情况, 出现损坏。
4.3 建筑电气的实时监测功能
建筑内部工作或生活的人员有时对一些危险事物不具备及时分辨的能力, 如空气中的有毒物质或设备漏电情况。一些威胁人员安全的因素尽管人体无法感知, 但通过建筑工程中的电气自动化系统可实现对其实时监测, 将相关信息传递给建筑中的人员。如空气的湿度人体无法准确感知, 通过相关设备进行湿度数据的收集并传递给自动化系统, 系统便可自动调整以达到房间内的舒适。空气中的有毒物质系统也可通过设备对信息的采集及时处理, 开启空气过滤装置并报警提示, 保障人员安全。房间内的插座或电缆出现漏电情况, 自动控制系统可及时亮起指示灯提醒人员注意, 避免触电事故。
5 结语
目前我国的建筑工程行业水平和电气自动化水平发展速度很快, 将其两者进行结合能够给人们带来更良好的居住体验, 使人们感受到更为舒适和便捷的现代化生活体验。尽管目前我国在两个行业的结合处理上仍存在一定问题, 但是我们可以相信通过相关人员的努力, 我国的建筑工程一定可以实现电气自动化管理。
参考文献
[1] 刘宏伟.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领域施工管理分析[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 (24) :1570.
[2] 沈英健.未来建筑工程领域中电气自动化的应用发展[J].城市建筑, (5) :139.
[3] 时玲玲, 刘绍山.浅析我国智能建筑工程电气自动化安装的问题与对策[J].装饰装修天地, 2017 (16) :385.
篇11:基于钻孔灌注桩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现状研究论文
基于钻孔灌注桩在水利施工中的应用现状研究论文
在水利工程建设过程中,钻孔灌注桩是最常见的一种基础施工形式,其工作原理是:首先需要采用水泥浆液等固化剂进行护壁,然后采用相关机械设备对其进行钻孔,并采用导管深入到桩内,关注相应的混凝土,以此起到稳定加固的作用,在整个施工过程中,钻孔灌注桩具有较大的优越性。但是,由于该工程属于一项隐蔽工程,在其施工过程中极容易受到各种条件的限制,如果施工人员或者管理人员不对其进行严格控制,这就无法保证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给水利工程的后期施工以及整体质量带来严重的影响,最终导致各种安全事故的发生,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因此在水利工程施工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严格控制钻孔灌注桩的施工质量,避免工程存在安全隐患合作而质量问题。
1.钻孔灌注桩的施工原理
钻孔灌注桩是目前水利工程中应用最广泛的一种基础施工形式。它的施工原理是:首先,在施工现场应该准备充足的混凝土,将基础部分孔底的积水或者泥浆排除,并将导管深入到孔底,等到孔底的标高位置;其次,将流动性强的混凝土通过导管灌注到孔内,从而形成桩,在浇筑的过程中,施工人员必须要保证其连续性。在整个施工过程中,施工人员需要注意的是:在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导管需要伴随混凝土量的增加而不断提高,但是仍然需要保证其深度。施工人员后期所灌注的混凝土主要是依靠导管出料口与入料口之间的压力而挤入到已经浇筑完毕的混凝土当中。
2.钻孔灌注桩在水利工程施工中的质量控制
2.1放样测量工作的`质量控制
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施工人员需要需要根据当地的地形图来进行测量,了解周边所有的管道与基础设置,保证施工现场平整的同时设置相应的基础设施以及水电气系统。如果在施工现场遇到存在积水的地方,施工人员应该采用粘土进行回填工作,并采用相关设备来对其碾压。另外在水利工程施工之前,我们还需要采用相应的级配石块来对其进行护坡处理,并采用先进的测量仪器来进行测量,并进行挖孔施工;施工人员还需要在预制混凝土桩上做好相应的标记,并保证预制桩的桩位以及基准定位等。
2.2施工材料的质量控制
在水泥浆液制配的过程中,水、膨润剂、烧碱等是钻孔灌注桩水泥浆液的重要成分,在配置水泥浆液的过程中,水的密度、静水压等都需要比水泥浆液的要小,这样配制出来的水泥浆液才能够在孔壁上形成一层薄膜,以确保孔内积水与混凝土相互隔离,避免坍塌事故的发生。通常情况下,水泥浆液在配置过程中,水、纤维素、膨润剂以及烧碱在泥浆中配制的比例应该是:100:0.007:7:0.003。在水泥浆液当中,纤维素的主要功能是保护地基中的水分,降低其失水率;膨润剂因具有粘结性能好、稳定性强等优点,它可以有效的稳定孔壁。在水泥浆液中,烧碱的主要作用是增加水泥因水化作用而形成膜的厚度,通过较厚的谁滑膜能够提高水泥浆液的稳定性,也能够有效的降低水泥的失水率。在成孔之前,施工人员首先要保证钻头的温度,然后对已钻好的孔进行彻底清理,并且需要对采用相应材料来达到护壁的效果;在灌注混凝土的过程中,施工人员首先要保护孔壁的稳定性,避免孔内出现各种杂物。水泥浆液的浓稠程度必须要颗粒的控制,如果泥浆太过于浓稠,钻进速度过慢,此时孔壁泥皮就会过厚;如果泥浆太过于稀释,此时护壁就容易塌孔,难以将孔底沉渣给冲洗出来;如果泥浆含过多的砂,此时泥皮就会过于疏松,减小孔壁的摩阻力,加大孔底沉渣的厚度。通常采用自然造浆来降低工程成本,如对泥浆及性能的合理调配和使用不加以注意,成孔、成桩的质量就会受到定的影响,且环境也会遭到污染。对于软土地层,由于其原土造浆能力不够,为了使泥浆黏结力增强,可以以膨润土作为护壁泥浆的主要原料,再添加纯碱和CMC等外掺剂,加水拌制而成,这样就能降低孔内漏水率,孔内的水压得以确保,因泥浆密度能产生液柱压力,刑地下水压力能起到很好的平衡作用,并对孔壁产生一定的侧面压力,而使孔壁具有一种液压支撑,在泥浆压力作用下,其胶制颗粒分子就会渗入到孔壁,从而就能防止塌孔现象的发生,起到很好的护壁作用。
2.3开钻成孔
进行开钻成孔州,首先,安装钻机州要平稳地搭建底架,钻头和钻杆中心要与护简项面中心对准,其偏差只能在50mm以下。其次,进行钻孔时,钻杆或吊要垂直地面,在施工期间用线锤随时进行检查,防止钻孔出现倾斜。最后,在钻孔过程中,,钻孔速度要尽可能慢速均匀,尤其是在护筒出口处,要注意防止失稳和渗漏。在地层易变化处.对其钻速和钻压要加以控制,以避免钻孔出现倾斜。
2.4偏差的控制
由于已成桩的钻孔桩在事后是不能予以纠偏的,为此,在施工过程中,一定要严格控制桩位偏差。通常情况下,出现偏差后,若偏差不大,可以考虑承台或地粱加大等技术措施予以处理;若偏差较大,通常就只能进行补桩处理,然而,补桩难度微大,因为此时基础已被开挖,重新进行补桩只会给施工操作、机械设备的安装、移位等带来很大的不便。为了刑桩位偏差进行有效控制,需要注意做好如下几项工作:①做好测量关,复核好每个桩位。②钢筋笼的安放过程中,在顶笼4周内需建好砂浆垫块,避免钢筋笼出现偏位。
2.5钢筋笼孔内蛋装
先将定位支架布设在孔口、孔底处,并将主筋的位置加以编号,对号对主筋进行点焊或绑扎,在现场先对外箍筋做定型,再将其套在主筋外侧,绑扎时从底部向孔口方向依次进行,再将定位支架布设在适当的位置。要一次到位的进行安置。钢筋笼安装定位后,要在周边梅花形处将预制混凝土保护层垫块布设其中。安装完钢筋笼后,再次将孔底浮土或沉碴消除,将积水排除,最后再进行验收。
2.6水下混凝土的灌注
(1)将灌注桩混凝土运到灌注地点叫,要对其均匀性和塌落度进行检查,对于与要求不相符的,坚决不用。混凝土的强度等级一定要与设计要求相符,砂石料、水泥、水等要与国家标准相符,经过现场质量检测合格的商品混凝土才能使用。
(2)进行水下混凝土的灌注叫,要对水面或泥浆面以下的孔深,以及所灌注的混凝土面高度加以探测,这样才能将沉埋管深度、淀层厚度以及桩顶高度控制在一定的范围之内。如果探测不够准,则会容易出现沉淀过厚、导管提漏等现象,进行造成夹层断桩、短桩等事故的发生。
(3)在进行水下混凝土灌注时,还要对混凝士面的高度加以检测,然后以所探测得到的混凝七面高度和灌入的混凝土数量为依据,再进行相应的计算,还要对钻孔桩加以检查,查看是否有局部严重超径、缩径、漏失层位等现象的存在,此外,还要对返水情况进行仔细观察,对孔内的情况进行正确分析和判定,防止施工事故的发生。
(4)将导管埋深控制到2-6m,严禁超量灌注、一次拆管数节现象的发生,要勤于探测,并对导管埋深进行及时的调整,避免因埋管过深而出现堵管、埋管的现象。
3.结束语
总之,在进行钻孔灌注桩施工的过程中要注意加强对施工质量的控制,始终过程中始终坚持“严细、快速”的原则,严把每道程序笑,确保灌注桩的成桩质量。
【参考文献】
[1]张犟.浅谈水利工程中灌注桩的应用[J].陕西水利,(6):19-20.
[2]李计龙.浅谈灌注桩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2009(12):38.
[3]唐亮,王耀华.浅谈水利工程桥灌注桩施工工艺[J].中国新技术新产品,(18):21-22.
篇12:对内容中心网络中缓存的研究及现状分析的论文
对内容中心网络中缓存的研究及现状分析的论文
1引言
随着互联网业务的爆炸式的发展,宽带化、个性化、内容海量化已经成为了互联网发展的主旋律,这也对现有TCP/IP网络架构提出了新的要求。目前互联网中广泛采用仍然是点对点的通信,需要指定源主机的IP地址、目标主机的IP地址,建立主机之间的通话。这种方式虽然简单,但不能适应不断增长的信息访问要求。CCN网络以内容为中心,摒弃了传统TCP/IP网络架构,通过中间路由节点进行数据缓存,解决了海量信息请求的问题。
以内容为中心就是整个网络的需求是内容,而不是主机,即CCN不再关心内容存储在哪里,而仅关心内容本身。传输模式由传统的“推”改为“拉”,转发机制由传统的存储转发演进为缓存转发,使得CCN网络能够有效地支持内容业务。因此,缓存节点的选取以及如何有效地缓存成为了CCN网络中研究的热点。
2CCN系统模型
CCN网络的主要特点是以内容为中心的请求应答机制和网内缓存技术。网络中的每个节点都具备了缓存功能,当数据包沿请求路径返回时,节点有选择的进行数据包的缓存。当有相同的用户请求到达该节点时,节点可以直接返回该数据,有效地提高了网络资源的利用,避免了不必要的请求转发。
如图1所示CCN节点的转发模型,当兴趣包到达节点时,首先查看节点的CS中是否存在匹配的内容,若匹配,直接将数据包返回;反之,查询PIT中是否存在该兴趣包的请求记录,若存在,则将本次请求端口添加到PIT匹配条目中。如不存在,查询FIB表格,若FIB中存3CCN缓存研究CCN作为一个新的网络体系架构,它的缓存也有别于现有的'TCP/IP架构。在现有的缓存研究中,P2P(PeertoPeer)、等技术已经非常的完善,并且得到了商用,但是这些都位于应用层,存在大量冗余数据传输,网络资源利用率不高。CCN是一个线性存储的网络,其所呈现出来的缓存透明化、泛在化和细粒度化等新的发展趋式,致使传统的理论、模型和方法均无法直接无缝的移植到CCN缓存系统中。因此,针对CCN网络的特性,许多国家都开展了CCN网络缓存的研究,并提出了创造性的研究成果,以下分别从CCN网络缓存决定策略和缓存替换策略两个方面对现有缓存工作进行介绍。
3.1缓存决定策略
缓存决定策略主要是为了解决当某一数据到达缓存节点时,是否缓存该数据和如何缓存的问题。在传统的Web缓存和CDN缓存中,某些时候可以通过先验的拓扑和流量知识以及线下的计算实现缓存对象的预先放置,而在CCN中,缓存节点不再是固定的,缓存的流量类型也是多样化的。因此,需要研究CCN的缓存决定策略。
目前CCN网络中缓存决定策略的研究主要分为两个方面,非协作式缓存和协作式缓存。CCN默认缓存决定策略是一种非协作式的全缓存策略LCE,即网络中所有节点对收到的任何数据包均进行缓存,是一种“无效缓存”。
介绍了两种常用的显示协同的缓存策略,LCD和MCD策略,是对LCE的改进,降低缓存冗余性。
提出的缓存策略都属于隐式协同的策略,考虑内容的流行度,进行概率性的缓存。该类型的策略能够很好地提高用户请求的命中率,同时减小了内容替换的频率。但现有的流行度设计不符合CCN网络的Chunk模型。
当前对CCN网络内容缓存方面虽然也取得了一些进步,有的也给出了数学模型,但总体上还处于一种理论研究的初级阶段,要想实际应用还有许多问题有待解决。
3.2缓存替换策略
缓存替换策略主要是解决缓存空间已满时,应该删除缓存中的哪些内容以腾出存储空间。在传统的缓存替换算法中,绝大多数算法是利用访问频率或者访问时间为标准来制定的。在信息中心网络中,要求缓存工作在线速条件下,因此缓存替换算法应该尽可能的高效。
现有CCN文献中最常见的置换策略是最近最少使用策略LRU,在该策略中,最近最少使用的数据块将被率先置换。
文献[8]中提出了_种最近最少访问频率策略LRFU。该算法为缓存空间中的每一个内容缓存项中维护_个权值,用来表示该内容是否被替换。但由于该参数值固定,无法动态适应访问模式的变化,因而会造成缓存系统性能下降。
文献[9]提出_种基于流行度偏好的置换策略:每次随机选择两个数据块,将其中具有更高流行度的数据块置换掉,通过这种设计试图使流行度低的数据块更长时间停留在缓存内,保证CCN网络中不同流行度的内容能够分布均匀,但该策略存在流行度低的数据块可能长期无法被置换的问题,不能达到良好效果。
3.3存在问题
现有的CCN网络缓存研究还处于初级阶段,各种问题解决方案不够完善,缺乏CCN网络总体考虑。不同的应用面向的内容对象具有高度异质性,典型的如Web对象、用户产生内容(UGC)、VoD对象和文件共享对象。这些对象在空间的规模、对象大小、对象流行度方面有着很大的差异。同时,现有的文献研究中大多以流行度作为其内容价值的衡量标准,这是不完善的,不同类别内容的价值不能够完全以流行度的高低显示出来,例如政治、经济方面的内容,流行度不_定很高,但内容的价值却很大。因此,流行度分析模型有待进一步的完善。
4结束语
目前,现有的网络架构已难以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各种内容需求,内容逐渐成为网络的主体。作为未来网络研究的重要技术,内容中心网络摆脱了传统体系结构对信息的束缚,使内容成为体系结构的设计中心,通过网络内容路由器节点进行内容的缓存,解决了海量信息高效传输的问题。本文综述分析了CCN网络中内容缓存的问题,首先对现有文献中提出的各种缓存策略进行了分析,提出各自存在的问题。
篇13:常压烧结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论文
常压烧结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论文
摘要:常压烧结工艺是在烧结过程中对材料不进行加压而使其在高温烧结炉中进行烧结制备致密的烧结块材,常压烧结工艺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一种烧结方法。常压烧结工艺可选择的材料种类比较广泛,适用面比较广泛,所以常压烧结工艺广泛应用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本文主要讲述常压烧结工艺的原理和工程应用,并讲述常压烧结工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并对常压烧结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本文作者认为应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中增加采用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实验课程。
关键词:常压烧结技术 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 实验教学 研究 应用
一、前言
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教学工作中,学生在高年级就开始学习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基础课程和专业课程。其中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教学中,在讲述材料的制备工艺方法中讲述过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和合成复合材料。常压烧结工艺是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以及其他类型复合材料的主要方法。常压烧结工艺首先将原料粉末通过压力成型工艺制备出具有一定形状的试样坯体,并放入到高温烧结炉中进行高温烧结得到致密的烧结试样,所以通过常压烧结工艺得到较高致密度的烧结制品。所以常压烧结工艺制造的烧结制品的致密度较高,力学性能较高。常压烧结工艺可以制备复合材料和梯度功能材料等。常压烧结工艺烧结速度慢,烧结时间较长,但是烧结温度较高,可以制备比较致密的烧结块材。采用常压烧结工艺可以制备复合材料等。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由于具有可以达到净近尺寸成形的优势,常压烧结工艺可以根据工程需要制造形状复杂的烧结制品和零部件,所以常压烧结工艺能够广泛应用于工程领域中。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本科课程教学中,在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制备方法中都讲述过常压烧结技术。此外还可以将常压烧结技术制备复合材料作为一项实验教学内容安排学生进行实验,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常压烧结技术制备复合材料的工艺过程。所以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践中得到广泛的应用。本文主要讲述常压烧结工艺的原理和工程应用,并讲述常压烧结工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并对常压烧结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
二、常压烧结技术的原理和工程应用
常压烧结工艺首先是将原料粉末通过压力成型工艺制备出具有一定形状的试样坯体,并放入到高温烧结炉中进行高温烧结得到致密的烧结试样。常压烧结工艺是在烧结过程中对材料不进行加压而使其在高温烧结炉中以一定的气氛压力下烧结制备致密的烧结制品,常压烧结工艺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一种烧结方法。常压烧结工艺包括了在空气条件下的常压烧结工艺和某种特殊气体气氛条件下的常压烧结工艺。普通陶瓷材料一般是在氧化气氛下烧结,大气条件下的常压烧结在陶瓷生产中经常采用。对于在空气中难于烧结的陶瓷制品如透光体或非氧化物常用气氛烧结法。这种方法是在炉内通入气体形成所要求的气氛,使制品在特定的气氛下烧结。用这种方法可防止陶瓷材料在高温下氧化可直到促进烧结提高制品的致密度。常压烧结工艺属于在大气压条件下坯体自由烧结的过程。在无外加动力下材料开始烧结,常压烧结温度通常比较高。其中常压烧结工艺普遍采用的是高温烧结工艺,常压烧结工艺只需要高温烧结炉,所以制备工艺比较简单。常压烧结工艺烧结温度较高,可以制备比较致密的烧结制品。采用常压烧结工艺的工艺过程是,首先将粉末原料通过压力成型工艺制成所需要形状的预制体,此预制体具有一定的致密度,并将预制体放入到高温烧结炉中进行高温烧结工艺,在一定的烧结温度下保温一段时间得到致密度较高的烧结制品。常压烧结工艺可选择的材料种类比较多,适用面也比较广泛。采用常压烧结工艺可以制备各种复杂形状的烧结制品和零部件,所以常压烧结工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有着广泛的研究和应用。
三、常压烧结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
常压烧结工艺是首先是将原料粉末通过压力成型工艺制备出具有一定形状的试样坯体,并放入到高温烧结炉中进行高温烧结得到致密的烧结试样。常压烧结工艺是在烧结过程中对材料不进行加压而使其在高温烧结炉中以一定气氛压力下烧结制备致密的烧结试样,常压烧结工艺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烧结方法。常压烧结技术具有烧结温度较高,烧结时间较长,烧结效率高,可以实现烧结成型工艺,所以常压烧结技术主要用于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以及其他复合材料等。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教学课程中,其中材料加工工程和材料制备与合成方法讲述过常压烧结工艺。常压烧结工艺同粉末冶金技术一样都是材料的制备工艺技术。常压烧结工艺同样也是热加工工艺,常压烧结工艺是首先是将原料粉末通过压力成型工艺制备出具有一定形状的试样坯体,并放入到高温烧结炉中进行高温烧结得到致密的烧结试样。常压烧结试样坯体在高温烧结作用下形成致密的烧结体。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课堂教学中,有些专业课程中对常压烧结工艺只是作为了解,对于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具体内容和制备工艺步骤的研究和应用了解很少。所以就需要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的`实践教学课程中增加一些关于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实验课程。通过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实践教学活动可以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原理,制备工艺过程以及对经过常压烧结工艺后得到复合材料制品的物相组成,显微结构和力学性能进行研究,使学生通过对材料的制备与研究过程可以加深学生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学习的认识和了解。对于本科学生的教学实践课程,可以在本科学生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和本科毕业设计过程中安排常压烧结工艺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教学内容。例如采用常压烧结工艺可以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先将金属陶瓷混合粉末通过压力成型工艺制成具有一定形状的预制体或坯体,并将成型的预制体放入到高温烧结炉中并通过高温烧结工艺并保温一定时间的常压烧结工艺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通过常压烧结工艺制备致密的复合材料烧结块材。通过实验教学过程使学生认识和了解到常压烧结工艺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过程,提高学生对课程学习的认识和了解。使学生通过实验教学过程认识和了解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原理,使用方法和制备过程,以及对常压烧结制备工艺得到的烧结制品的物相组成和显微结构进行分析和测试。常压烧结工艺可以制备复合材料和功能材料等。常压烧结工艺可以制备具有复杂形状的烧结制品或零部件,所以常压烧结工艺在工程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常压烧结工艺由于具有很多的优势所以被广泛的应用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中。常压烧结工艺已经成为材料合成和制备的主要制备工艺。常压烧结工艺可选择的材料种类比较广泛,适用面也比较广泛。常压烧结工艺可以制备复合材料等。常压烧结工艺可以得到比较致密的烧结制品。常压烧结技术操作过程比较复杂,对设备要求较高,特别是需要高温烧结炉,可以进行现场操作,因此可以作为本科学生的课程教学实验内容,可作为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辅助教学实验,也可以作为本科专业课程设计和本科毕业设计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实践教学来加深对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课程的认识和掌握。使学生认识到金属基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以及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过程等,并使得学生对常压烧结工艺得到的烧结制品进行分析和测试,使学生对材料的分析和检测水平有较大的提高。对于拓展学生的知识面有很大的帮助,为本科学生以后的本科专业课程设计和本科毕业设计打下坚实的实验基础。
四、常压烧结技术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的研究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
采用常压烧结工艺的工艺过程是将粉末原料通过压力成型工艺制成所需要形状的预制体,并将预制体放入到高温烧结炉中进行高温烧结工艺得到致密的烧结制品。常压烧结工艺制备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的制备工艺是,首先将金属粉末与陶瓷粉末相混合并通过压力成型工艺制备出所需要的形状,并通过高温烧结工艺制备出致密的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烧结制品。常压烧结工艺可以制备具有复杂形状的金属陶瓷复合材料烧结制品。利用常压烧结工艺可以制备工程领域所需要的各种形状的零部件和烧结制品,只要成型过程中把模具做成所需要的形状就可以通过常压烧结工艺得到所需要形状的烧结制品。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具有制备工艺简单,产品成型速度快生产率较高,并可以在工程领域中进行推广应用。本文作者认为应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中增加采用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实验课程。
五、结论
常压烧结工艺是在烧结过程中对材料不进行加压而使其在高温烧结炉中进行烧结制备致密的烧结块材,常压烧结工艺是目前应用最普遍的一种烧结方法。常压烧结工艺可选择的材料种类比较广泛,适用面也比较广泛,所以常压烧结工艺广泛应用在材料科学与工程领域。本文主要讲述常压烧结工艺的原理和工程应用,并讲述常压烧结工艺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实验教学中的研究和应用,并对常压烧结工艺的未来发展趋势和发展方向进行分析和预测。所以本文作者认为应该在材料科学与工程专业教学实验中增加采用常压烧结工艺制备复合材料的实验课程。
参考文献
[1]李青虹,晋芳伟.机械专业实验课程教学改革的研究[J].机电技术,(1):149-151
[2]刘宏达,马忠丽.高校实验课程教学质量评价体系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3):60-63
[3]罗乐,张春早,黄英.加强实验课程教学质量管理的探索[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1):16-18
[4]谢秀红,贾天钰.大学实验课程教学改革新探[J].航海教育研究,(2):74-76
[5]马臣,孟延红,曹智贤.机械实验课程教学体系构建的探索[J].实验室科学,(1):44-46
[6]赵方方,孙会来,高胜利.构建立体化实验教学模式培养创新性工程实践人才[J].实验室科学,2007(1):13-15
[7]王国强,傅承新.研究型大学创新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1):125-128
[8]刘飞,汪小将,张海艳.实验课程新教学模式探索[J].科技信息,2010(34):17
篇14:教学应用与研究在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教学中的有机结合的研究论文
教学应用与研究在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教学中的有机结合的研究论文
时间序列是指对某种特定的现象按照时间顺序记录的一列有序数据,对时间序列的研究是统计学必备的最重要的专业技能之一,相关知识有时间序列分析、统计分析、灰色模型、回归模型和马尔可夫链等。而时间序列分析是对数据进行观察和研究,找出数据的内在发展规律,建立统计模型,并依此对未来的走势进行预测。时间序列分析在经济学、生物医学、社会科学和工程技术等众多领域都有着广泛的应用,对数据处理有着强大的功能,也是统计学的专业必修课之一,在知识结构中占据了很重要的一环。作为一门综合性课程,时间序列分析需要概率统计的相关知识和统计软件,同时涉及随机过程、复变函数和微分方程等比较难的知识,因此这门课的讲授与学习都有很大的难度和挑战,对其教学探索有着重要而积极的意义。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教学理念。
1 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教学普遍问题
笔者经过翻阅大量的随机序列分析教材并多年实践教学后,发现目前的教材和教学普遍存在下列问题: 1) 脉络不清楚。从数据到模型还是模型到数据,模型的来源、发展和构建等基本问题交代不清,学生很容易混淆。2) 重点不突出。相关的定义、性质和定理等内容没有重点标出,整个课本是平铺直叙,让学生很难抓到重点和要点,学起来也很单调和枯燥。3) 案例过旧。课程上的例子数据基本来源于20 世纪中下叶,学生很难把案例与当前情况联系起来。4) 与具体应用和前沿研究脱节。为了与理论知识一致,课程编排基本是从模型出发,很少有从问题和数据出发进行分析,在解决实际问题时学生很容易陷入一种不知如何下手的困境。受制于这些普遍的问题,教师在授课时不注意的话,就很难凸显这门学科的知识性和应用性,讲授也局限于ARIMA 模型,很难跳出专业的限制来处理实际数据,模型与实际也相差甚远。造成的后果是课堂教学枯燥乏味,学生缺乏主动性和思考能力,没有达到教学的基本目的。
2 课程教学改革措施
基于以上存在的问题,笔者在教学中尝试了新的授课理念,即把具体应用和学术研究进行有机结合,并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打破学科和专业的界限。具体操作有以下几个方面。
2. 1 课程大纲和教材修订
课程大纲是授课的纲领,大纲除了明确要求学生掌握时间序列分析的基本理论和方法,还应把教学目标提升到学会处理时间序列数据,能够选择恰当的模型拟合具体数据并进行预测,做到从数据出发,解决实际问题。另一方面,教材作为教学的凭借,内容不只是为了学科知识的系统和完整,更应该是从实际出发,从学生认知出发。因此教学不应受限于某一本教材,而是综合利用课程资源,合理整合授课内容,并在教学中引进最新的真实案例。另外理论与实验相结合,相铺相成进行授课和实践操作,并且预留1 ~ 2 次课的时间来讲解和处理实际应用问题。合理的课程大纲和授课安排有助于内容讲解和知识接受。
2. 2 课堂教学
时间序列分析的实质是对时间序列进行建模预测。前一两次授课先给学生展示本学科的全局概貌和应用,理清时间序列分析在数据分析中的地位和作用,同时点评几篇最近的研究文献,阐述科研工作者是如何利用相关知识来分析和处理问题的,让学生接触到学科知识的研究价值和意义。进一步的,根据实际提出了几个应用性问题,比如给出近些年的病例、气候、股票和经济等数据,讲解经过课程学习我们可以实现对数据的拟合和预测,在往后的学习中紧扣问题进行授课,由此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根据课程脉络,由浅入深介绍各种相关模型,强调和比较不同模型的定义和性质,理清模型之间的关系,分析为什么要引入这些模型。比如ARMA 模型是用来处理平稳序列,但因实现数据大多都是非平稳序列,所以要引进ARIMA 模型; 而因存在残差的自相关和异方差情况,所以要引进GARCH 模型。在教学过程中,强调模型建立的前提条件,必须让学生掌握3 种最简单时间序列模型( 即AR、MA 和ARMA 模型) 的建模思路、检验、估计和预测,并对ARIMA、GARCH 等模型的产生原因和建模思路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特别要强调,课本知识是从模型构建脉络展开,逐步引出各类模型而最终构成时间序列分析的知识大厦。这种课程安排有利于学生理解模型,但也容易造成他们在处理实际数据时不知从何下手。因此必须让学生对知识脉络和框架有完整的认识和理解。尽量多利用较新的真实案例讲解抽象模型。案例教学在时间序列分析课程授课过程中占据重要的地位,用案例紧扣教学,能够更好地启发学生。在讨论时间序列模型时,摈除过于陈旧的案例,引入当前最新的并且真实的数据。比如利用实际人口或经济的数据引入非平稳序列,在讲授非线性趋势和异方差的过程中,分别引入广西1986 ~ 2014 年的GDP 数据和2015 年股市的深证指数。透彻的实证分析能够激发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学习主动性。特别是,介绍完时间序列模型后,回归到问题本身,从具体数据出发解决实际问题。
给定不同的数据,不限制模型结构,关键在于如何构建恰当的模型进行拟合和预测,并让学生实际操作,培养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授课过程中时刻与相关科学研究挂钩。结合当前的讲课内容,讲解相关的研究论文,让学生走进研究,认识和体会科研。从定义问题、处理手段、主要结论到最终解决问题,把科学研究的整个过程与学生探讨,激发他们的学习积极性,并提升科研兴趣,加深对专业知识的理解。例如,在讲授ARMA 模型和ARIMA 模型时,笔者分别点评了文献《ARMA 模型在非意外死亡率动态预测中的应用》在整个的授课过程中,笔者与学生分享了大概20 篇研究论文,主要介绍研究者处理具体数据的方法和获得的主要结论。在授课的'最后阶段,跳出课本知识和专业的限制,让学生了解一些结合外置变量构造模型的方法,如介绍文献Time series analysis of dengue fever and weather in Guangzhou,China( BMC Public Health 2009,9: 395) 的做法,并简单介绍与时间序列分析相关的学科,如马尔可夫链、灰色模型和回归分析等,均可对序列进行拟合和预测。由此让学生具有完整的知识体系,能够清晰辨识知识细节,在处理数据时不受限于某一学科知识,从而具备独立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应对带噪音的数据。
2. 3 实验教学
时间序列分析具有丰富的实践操作性,是应用性非常强的学科。应该按照实际情况,安排10 ~ 16学时的实验课。首先,要求学生掌握一门统计软件如SAS 或SPSS,对应不同的授课内容,设置真实且较新的实验数据,要求学生建立相应的模型进行拟合和预测。接着安排1 ~ 2 个综合应用的实验,给出实际的近年数据,不提示模型构建类型,培养学生处理实际问题的能力,并能跳出模型和学科的限制,挖掘出最恰当的模型。比如在最后一个实验,我们给出了2004 年1 月至2012 年12 月广西肺结核病的每月病例数,要求选择适当的模型拟合该序列的发展。结果,学生建立了各种各样的模型,有线性趋势和曲线趋势、周期因素、ARIMA 和GARCH 模型等,由此充分调动了学生的思考能力和动手能力。
3 结语
针对目前高等院校普遍存在的教学与实际应用脱节、学生缺乏主动性等问题,提出了把教学、应用和研究进行有机结合的教育理念。在教学实践中,笔者发现,通过三者的有机结合能够引导学生从问题出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探索精神,提高他们的动手能力和统计综合分析能力,从而使得他们能更好地掌握课程知识,并服务于当代社会。只有将时间序列分析的教学从抽象的数学模型中解放出来,融合实例分析,把时间序列分析原理带进现实世界,使学生感到数学模型不是枯燥乏味的数学推导,而是丰富多彩的实践应用,有利于培养出优秀的统计人才,更好地适应社会需求。
★ 压裂工作总结
★ 表面活性剂论文
★ 长庆油田实习报告
★ 工程述职报告
★ 工程师述职报告
【酸化压裂的研究现状分析和在现场中的应用论文(合集14篇)】相关文章:
企业职工代表提案2023-02-20
石油地质实习报告2023-10-07
采油技术石油的工程论文2023-05-10
事业单位个人述职报告2023-08-20
浅谈测绘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论文2023-01-30
测井生产的实习报告2022-05-07
消防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论文2023-12-25
石油单位的通 迅 报道 的范文2023-08-21
油田井下作业队副队长竞聘稿件2022-08-13
工程力学实习报告2023-07-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