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测绘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论文(锦集16篇)由网友“Rainchild”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后的浅谈测绘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论文,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篇1:浅谈测绘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浅谈测绘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深入研究中职学校测绘工程人才的培养,对我国当代测绘事业的发展有着重要意义。中等职业学校以培养高素质的测绘人才为目标,因此在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必须要以最大限度地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为教学导向,结合学生的学习特点设计教学内容,不断调整教学方案,这样才能够更好地保障教学效果,全面促进中职学生能力的发展与提高。
一、人才培养计划的特点
1.以二级学科教育为基础,强调宽口径
无论是什么教育都离不开通识教育,因为通识教育是一切专业类教育的基础。学生先学习了通识教育对一些学科的基本知识有所了解后,接下来进行一些专业类的技术学习才不会觉得天马行空。在测绘工程这个专业中也是如此,学生要经过通识教育的学习,有了良好的基础之后再进行工学的学习。中职学校测绘工程教学将专业教育放在后面,有利于学生学习测绘课程,扩大学生关于测绘的知识面。
2.免百校一面,突出本校测绘专业特色
现在,很多学校都开设了测绘工程专业。如果每一个学校都按照教育标准进行测绘教学,那么会导致所有测绘人员都掌握相同的技能,就不存在竞争,测绘会停留在原来的位置,不会继续发展,这对整个测绘行业是不利的。所以,学校应该在一些传统的测绘工程基础上创建具有本校特色的品牌,突出本校测绘专业特色,提高学校在测绘专业教学中的综合能力。
3.重视学生个体发展,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创新是人类发展的永恒主题,是知识经济时代的特征。测绘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工作在测绘现场一线,使用先进的测绘仪器,面对各种各样的工程问题,必须要有一定的解决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特别是在工程实践中。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不断进步。学校要不断培养新的人才,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使学生在工程实践中应用相关技能。测量学从模拟测图到解析测图,再到今天的数字化测图技术,是社会需要和一代科学家不断创新探索的结果。方兴未艾的数字地球,其实质是以测绘高新科技3S集成为基础的科学技术。只有不断创新,测绘学科才能发展和进步。
二、测绘人才培养计划的探索与思考
1.更新实验设备,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国力的提高,所有行业都在不断发展。测绘行业作为一个传统的行业,其发展是显而易见的。随着测绘行业的发展,测绘设备在不断更新,同时产生了一些新的测绘方法。但是,一些学校对在测绘行业中已经随处可见的一些测绘设备处于空白状态,在教学过程中缺少新式的测绘设备,导致学生毕业后不会使用一些新式设备。为了保证学校教学目标的实现,学校应引进新式设备,将其引入测绘教学中。
2.采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效果
学生面对着大量的知识需要学习,所以一些学校对课程的设置不相同,各有侧重。一些学校出现基础教育与专业教育课程时间设置方面的.问题,这会影响学校的教学效果。学校应该明确学生学习的主体内容,避免设置一些不必要的课程,减少课时的浪费。学校要引入一些现代化教学的放法,提高教学效果,解决课时分配不均的问题。
3.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行业发展需要创新,创新需要人才。如何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呢?首先离不开基础知识,人们有了牢固的基础才可以有接下来的发展。其次需要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学生要能够将所学知识真正描绘出来。再次需要学生有创新意识,要有广博的知识面。最后,教师应该不断提升学生的计算机应用能力,注意课程设置在学科内、学科外的拓展。如果课程设计能力培养需要相关内容,学校必须要有相对应的培养目标与措施,这能够保障实践实习的质量。在学生实践实习中,学校要以提升学生的实践能力为最终目的,创新考核方法,增加课程考查,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
4.加强新技术、新知识的教育
测绘科学在信息化时代背景下,需要不断注入新的血液,才能够保持行业活力。因此在中职测绘工程专业教学中,教师应该充分借助新的教学技术,保障教学质量,应该积极开展测绘基础教学,设置相关课程,如数字测图、遥感地理测绘新系统、全球定位系统等。通过增加这些新课程,学生掌握先进的测绘技术,满足国家对测绘工程人才的新要求。
本文从两个方面分析中职学校测绘工程专业学生能力培养问题。测绘工程专业具有明显的行业特色,对学生综合能力的要求相对较高。为了满足行业发展需求以及专业发展需求,学校以及教师必须要制定完善的人才培养计划和方案,严格依据方案开展教学活动,保障教学活动的科学与严谨,这样才能够不断提升学生的创新意识与能力,为国家测绘事业培养更多的专业人才。
参考文献:
[1]史先领.工程测量专业实践教学[J].中外企业家,
[2]王田磊,马华宇.工程测量专业如何有效开展校企合作[J].河南教育(职成教版),2013
篇2:测绘工程技能型人才培养的方式改革论文
在当今社会,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如何进行革新,以构建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模式,促进学生专业素质的提高,满足社会发展的需求就成了高校在进行教学改革与探索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一、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现状与不足
随着计算机技术、航空航天以及卫星遥感技术的发展,测绘工程专业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许多高校也都结合本校和社会实际开设有相关专业,并取得了一定成果。但是,近年来,随着社会对专业技能型人才要求的提高、高校教育改革的发展,现今的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就显现了一些不足,需要我们结合实际和教育改革的要求进行革新。1.课程设置重理论,学生专业技能无法满足社会需求。现今各个高校虽然意识到要对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进行一定的创新和发展,但是教学改革的力度却不大,其中主要体现在课程设置上。许多高校的测绘工程专业在课程设置上还是偏重理论知识的教授,而忽视学生实际动手和操作能力的培养;教学方法还是以传统的课堂讲授为主,缺少对学生实践和专业培养有效教学方式的探索。这样就导致了学生在毕业后虽然有一定的基础知识储备,但缺乏专业知识的应用、实践能力,导致学生在进入工作岗位后无法很好地适应社会的需求。另外,课程设置上的问题不仅说明了测绘工程专业人才培养在课程体系和结构方面有待进一步的完善,也说明了现今高校测绘工程专业的课程特色也需要得到开发与建设。2.校企合作的作用没有充分发挥。校企合作一方面可以为企业提供源源不断的有活力、基础知识扎实的人才,另一方面还可以为学生基础知识的实践和操作能力以及职业素养的学习提供基地,为学生日后的学习和就业提供指导,然而,现今的校企合作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合作方式陈旧。校企合作还停留在学校学生进入企业进行实习,主要是由企业负责员工进行一些比较浅层的知识讲解,实习时间也十分短,学生虽然得到一定的锻炼,对技术有一定了解,但只是皮毛,不能很好地作为促进专业技术型人才培养的特色和主要路径。二是校企合作机制不健全。学校和企业之间的合作,往往需要完善的机制,才能使双方的工作都顺利开展,然而,现今校企合作的机制还不完善,导致双方合作缺乏深度,不仅不利于新的技术的研究与开发,而且也不利于教育改革的开展,不利于学生实践与动手能力的培养与锻炼。3.缺乏强有力的资金支持。首先,大部分学校缺乏资金支持。测绘专业是一个与现代高科技紧密相关的学科,一些先进的空间技术、计算机信息技术等都对测绘专业的发展有着深刻的影响,高校在进行教学活动时也就需要一定的仪器或设备。然而一些学校由于经费的原因,使得设备稍显陈旧,实验室数量较少,还不能完全满足教学的需要。这就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主要地集中在了课堂或书本知识的学习上了,十分不利于专业的技能型人才的培养。4.师资力量稍显薄弱。就目前来看,测绘工程专业缺乏具有较高学术水平的学术带头人和学术专家,使得该专业的教学改革一时之间难以得到有效的进展。另外,师资结构不太合理,除了一些专业的教师人才致力于教学工作,还有许多是企业的技术骨干兼职教学,或者教师兼职企业员工,这样虽然能够结合工作实际对学生进行详细的教学,从侧面看有利于学生的专业学习,但是长此以往,不能够很好地对学生进行其他方面素质的培养,而且这样的教师无法专心致力于学校教育,实际是不利于学生的发展的。在教师的年龄分布上,青年教师比较多,急需加强培训和锻炼,以迅速提高专业水平,为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方式的革新奠定人才基础。
二、测绘工程专业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创新路径
1.完善课程设置,保障学生的知识实践。课程设置对学生的专业学习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在课程设置方面,要改变以往过于重视基础知识和技能的讲解,可以针对市场需求进行设置,加大学生实践课程的比例,扎实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同时提高学生的技术操作能力,为社会培养真正的技术型人才。另外,学校还可以开展一些科技创新或应用的活动或比赛,如测绘仪器基本操作技能的比赛、测量比赛等,为学生展现自我提供平台的同时促进学生之间的交流与学习,扎实学生的专业技术。2.建立完善的校企合作机制,加强校企合作。校企合作一直都是培养社会需要的技术型人才的主要途径之一,现有的校企合作虽然能够对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合作方式过于传统和保守,在现今的社会发展条件下,导致学生实习的效果并不明显,专业的发展也没有明显的进步。因此校企之间可以针对问题进行改进,例如企业不仅仅为学生提供实习的平台,平时还可以与学校合作研发新技术,企业技术人员到学校进行技术交流、举办讲座,为学生学习提供指导,以加强合作深度。教师也可以将教学现场在企业的同意下搬到企业中去,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创造条件。3.加强硬件设施的投入,为实践教学奠定物质基础。测绘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离不开大量的`实践,因此也就需要各方努力为学生的专业实践创造条件。高校是学生实践与学习的主要阵地,学校也就需要加大资金投入,更新实验仪器、配备数量充足的实验设施、开放实验场地,为学生的实践和操作提供平台。只有这样,学生才能在基础知识的学习之后及时地进行实践和操作,检验自己的学习成果,锻炼自己的操作能力,为自身技术的扎实奠定良好的基础。4.促进师资队伍建设,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人才的培养,测绘工程专业技术型人才的培养,教师是关键,一支综合素质高、教学能力强的教师队伍也是专业建设的根本。因此,要不断地促进师资队伍建设。首先要引进学科专家,高校之间进行合作交流,组建具有较高学科素养和学术能力的专家团队,为本专业的人才培养方式的革新提供一定的指导;对于现有教师,要加强培训,更新教学观念,提高学生创新能力,改变教师传统的教学思想和教学模式,积极针对现实和学生实际,推广创新教育,使得测绘教育从单纯的知识测绘知识的讲解和技能培训转向培养学生不断获取新知识并能应用到实践中去的能力。5.注重学生人文素养教育,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未来社会需要技术人才,但技术并不是唯一的标准,具有人文情怀、职业素养的人才才是社会真正需要的。一个学生,专业技术再扎实,不懂得人际交往、没有人文情怀、不具备相关的职业道德也不会受到社会的青睐,因此,在测绘工程专业技术人才的培养方面,学校和教师还要注重对学生技术知识之外的教育,例如引导学生学习本专业相关发展历史、未来发展趋势;培养学生关注时政、关心社会动态的习惯;引导学生广泛阅读不同类型的经典书籍,养成阅读的爱好;另外,在教学过程中还要向学生宣传职业道德、职业精神等相关知识,这样基础知识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能够促进学生综合能力的发展,为学生的就业奠定基础,为社会培养高素质的技术型人才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王西林.测绘工程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方式的探索[J].甘肃科技,,(10).
[2]谢宏全,周立,焦明连,董春来.专业认证背景下的测绘工程专业课程体系优化[J].测绘工程,2015,(05):77-80.
篇3:工程测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工程测量技术创新人才培养方案论文
摘要:我国职业教育事业快速发展,培养了大批高技能人才,为提高劳动者素质推动经济社会发展和促进就业作出了重要贡献。互联网时代,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创新精神显得尤为重要。文章结合渭南职业技术学院工程测量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方面的实践和探索经验,对测量专业创新人才培养提出见解。
关键词:测量;创新;人才培养
高等职业教育是我国基础建设和经济发展的支撑力量,同时也是培养“中国制造2025”的技术技能人才的主要力量。职业院校培养的人才其优势体现在实践能力上,而创新精神、创造能力和综合能力方面还显得严重不足[1]。渭南职业技术学院从开始对创新人才培养进行研究,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在创新人才培养研究中取得了可喜的成果,其成果在每年的人才培养方案修订中也得以体现,形成了较完善的创新人才培养方案。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性强,各种测量仪器的更新换代迅速,近年来GNSS定位技术的广泛应用也为测绘手段和方法带来了质的飞跃。由于条件限制,学校的仪器设备无法及时更新,所以要培养出从事测绘一线、智力应用、创造性劳动于一体的高技能人才,在校期间对学生进行创新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信息化课堂
合理利用信息化技术开展课程教学,是高职教育模式下实现个性化教学、保证教学质量的有效途径[2]。依托校园网络实现课堂内外主要教学活动信息化:课堂内教师把零散的教学资源组合到一起辅助教学,如微课、操作视频、模拟器等,借助蓝墨云班课实现教学的网上交互环境;课堂外利用网络平台发布拓展任务,构建师生交流平台。大部分学生对手机的依耐性强,这样的模式学生较容易接受。在上课过程中,学生的参与程度和课堂表现用经验值体现,在班级内部进行排名,随时可以查看。其经验值可以兑换平时成绩,最终课程考核的时候应适当提高平时成绩所占比重。
2职业提升——测量实训不间断
第一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测量仪器基本操作能力、测量基本计算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图根导线测量、四等水准测量和地形图测绘三项核心职业能力的强化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项目实践。第二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绘图能力、控制测量能力和GPS测量能力,在此基础上,安排学生进行三角网控制测量、二等水准测量和GPS控制测量的强化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第三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的数字测图、工程测量能力,在此基础上,对学生进行全站仪数字测图、GPS-RTK测图和线桥隧施工测量实训,考核通过的学生安排到企业参与生产实践。第四学期开设的课程主要培养学生地籍测量、房产测绘和变形观测能力,进行地籍调查、地籍图测绘、房产测绘和建筑物变形测量实训。第五、六学期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从学生入学初到毕业,每学期都有集中实训,且有机会到企业进行生产实践。
3工作室带动生产实习
推行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改革人才培养模式,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一直是职业教育教学改革追求的目标,也是职业教育领域持续关注的热门话题。工程测量技术专业也在这方面做了很多工作,校企合作最开始仅限于向企业输送顶岗实习学生,到后来的订单班,其合作都是在顶岗实习阶段,真正的教学过程中企业的参与几乎为零。导致了校企合作没有落到实处,工和学也没有真正结合。根据课程的安排,每学期的实训项目要和生产相结合,但企业不愿意接纳学生短时间的`实习,其生产项目也很难与课程安排一致。针对这些问题,学院成立了测绘工作室,工作室成员由测量专任教师和测量专业学生组成,主要开展课程拓展任务实训、职业能力强化训练、技能比赛和生产实践。工作室根据学生在课堂中各单项实训任务的表现,据其特长把学生分为三个小组,GPS测量组、数字测图组和工程施工测量组,每组配一名指导教师,定期对学生进行技能强化。同时,积极联系测量生产任务,根据学生特长安排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参与生产实践。工作室已承担多项测量生产任务,有地形图测绘、地籍测量、城市布建等,完成的成果在学校、企业中的反响都很不错。在生产中教会学生技术与技能,突破了教学与生产不能紧密结合的瓶颈,让学生在工程环境下培养职业技能。当生产项目不能与教学衔接时,可利用校内实训场地模拟生产任务,比如校园地形图测绘,按照生产过程进行管理并实现测绘标准化考核。当生产任务到达一定规模之后,可以成立公司,申请测绘资质,形成专业与企业一体化的人才培养模式。
4“互联网+”背景下第二课堂
充分利用课余时间,借助工作室平台,构建第二课堂。第二课堂的学习主要是通过网络在线课程和微课等自学,教师引导并答疑。针对学生的特点布置模拟生产实践任务,着重培养学生自学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在参与生产任务的过程中,用项目带动就业,甚至带动创业。对学生来说,创业的成本太高,互联网无疑是最适合于学生创业的方向。学生带着项目就业,带着项目创业,企业也很愿意接受。
5结束语
本文从课堂教学、实训、生产实习和第二课堂四个角度探讨了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创新人才培养的思路,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使学生的学习兴趣更加浓厚,参与生产实践的积极性也非常高,工作室的部分学生也能独当一面,完成测量生产任务。因此,工程测量技术专业实践既培养和提高了学生综合创新能力,又发展了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了学生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张泽林,方久华.建材职业教育拔尖创新人才培养方案研究——以绵阳职业技术学院为例[J].才智,(4):65-66.
[2]杨帆.基于创新人才培养的高职信息化课堂建设[J].才智,2017(34):87-88.
篇4:工程测绘水利水电论文
工程测绘水利水电论文
1我国水利水电测绘事业现状及问题
1.1技术方面的挑战
服务于水利水电建设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仍然有待完善。专题地理信息系统的缺失印证了“3S”技术在水利水电测绘和管理方面存在不足之处。在水利水电测绘中,GPS和RS的结合在现代已成为行业标准,为水利水电测绘提供了传统手段完全不具有的经济效益、时间和成本优势,卓有成效,但是与GIS的整合这一环却严重缺失,虽然GPS和RS的结合和应用有助于水利水电工程项目的开展和实施,但缺少依托GIS的信息资源化和集成化却往往成为后续产业链条发展的掣肘。这个环节的缺失将会制约“3S”技术以及未来大数据产业的建设和发展。各数据、技术的应用与耦合尺度研究缺乏。由于新数据和新技术的应用多来源于国外文献,而非行业标准,相应的适用范围,应用前提和技术之间的衔接和处理存在很多不确定因素。例如基于NMGCOSR的CORS系统在国家三角点破坏严重的背景下成为解决平面起算点的重要方法,但是其应用与全球定位系统测绘规范的标准存在偏差和误差,在不能满足时如何增加控制点,精度控制方面有待研究。在此环境下,因GPS高程测绘以其监测点不需要通视、劳动强度降低、不累计误差,效率高等优点取胜,具有一定优势。但是研究表明参考椭球面的法线与铅垂线之间的差异即垂线偏差所带来的影响,理论上需要进行高层系统之间的误差计算,尤其在高纬度地形复杂的山区,然而误差的计算和修订研究缺乏。以目前的技术水平,GPS高程测绘误差在实际应用中,尤其是4等以上几何水准精度要求差强人意。该方法的'优势在误差的不确定下反而难以成为真正的优势。
1.2管理方面的挑战
信息资源化与大数据建设支持薄弱。虽然水利水电测绘队伍在不断壮大,但水利工作和管理者在信息意识方面不是淝浚在信息资源化建设中,看重硬件建设,轻视资源开发的现象还有很多的;对信息资源建设没有足够和合理的投入,没有测绘科技信息资源开发的大的远景规划。信息资源网络化只是水利水电工程测绘电子信息化最为基础的步骤,中国现在已迈向大数据时代,大数据理念和项目如何在测绘行业中得到对接、应用与实践,大数据产业如何与水利水电工程耦合以实现数据、工程、服务产业链条的三位一体这是水利工作者的所面临的一项重要课题。信息技术人力资源不足。各水利测绘单位长期以来培养和造就了一批信息开发、研究、服务的专业技术人员,但随着计算机技术、网络通讯技术的深入应用和信息市场的迅速发展,水利测绘行业迫切需要一批既懂信息,又懂技术、懂开发、懂经营、会管理,能创新的专业人才群体。这类专业人才缺乏的问题如得不到解决将使得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和繁荣受到制约。
2我国水利水电测绘的建设远景
首先应加强水利水电工程测绘科技创新,加强对于国内外先进水利水电工程测绘技术和方法的研究,尤其注重在国内环境下应用的现实问题,以做到将先进知识和科技转化为现实的生产力,达到真正的科技创新和进步。其次,科技的竞争,归根结底是人才的竞争,加强水利水电测绘专业队伍的建设,要做到科研与工程,管理和技术并通、并重的人才培养,有利于我国水利水电事业的发展。再次,要研究制定水利水电工程测绘信息资源共享的使用立法规范,建立系统内测绘信息资源共享机制,规定信息数据的密级划分,按照互惠互利的原则交换数据来发挥整体功能,有助于大数据产业的建设和发展,服务行业和社会。第四,要完善测绘档案计算机辅助管理机制,还应该对原有水利水电工程测绘档案资源开展数字化建设,建成测绘档案信息数据库和基于局域网络的综合管理数据库,实现水利测绘科技档案管理计算机化、信息发布网络化。
篇5: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韩绍伟.GPS组合观测值理论及应用.测绘学报,1995,21(2):8-13.
[2]常青等.GPS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理论研究.航空学报,,5(19):614-616.
[3]王泽民,柳景斌.Galileo卫星定位系统相位组合观测值的模型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8(6):723-727.
[4]申俊飞,何海波,郭海荣,王爱兵.三频观测量线性组合在北斗导航中的应用[J].全球定位系统,,37(6):690-695.
[5]中国卫星导航系统管理办公室.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发展报告(2.0版)[R].,12:3-6.
[6]邢矗王泽明,伍岳.利用模糊聚类方法筛选GPS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31(1):23-26.
[7]黄令勇,宋力杰,刘先冬.基于自适应聚类算法的GPS三频载波相位组合观测值优化选取[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31(4):99-102.
[8]高新波.模糊聚类分析及其应用[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3.
[9]李征航,黄劲松.GPS测量与数据处理[M].武汉大学出版社,.
[10]熊伟,伍岳,孙振冰,王泽民.多频数据组合在周跳探测和修复上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32(4):319-322.
[11]伍岳.第二代导航卫星系统多频数据处理理论及应用[D].武汉大学,.
[12]楼晓俊,李隽颖,刘海涛.距离修正的模糊C均值聚类算法[J].计算机应用,2012,32(3):646-648.
[13]徐军,陶庭叶,高飞.GLONASS三种载波频率组合值研究[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33(1):86-89.
[14]陶庭叶,高飞,李晓莉.一种高精度GPS卫星钟差预报方法[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3-4:56-61.
[15]何伟,陶庭叶,王志平.基于改进FCM的北斗三频组合观测值选取[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已录用).
[16]何伟,李明,阚起源.抗差加权非等时距GM(1,1)模型在大型建筑物沉降预测中的应用[J].测绘工程,-3,34-37.
[17]徐军,陶庭叶,高飞,张京奎.基于GLONASS三频组合观测值的周跳探测与修复[J].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2013,33(6):45-49.
[18]罗腾,白征东,过静B.两种周跳探测方法在北斗三频中的应用比较研究[J].测绘通报,2011(4):1-3.
[19]范建军,王飞雪,郭桂蓉.GPS三频非差观测数据周跳的自动探测与改正研究[J].测绘科学,2006,31(5):24-26.
[20]刘旭春,伍岳,黄学斌等.多频组合数据在原始载波观测值预处理中的应用[J].测绘通报,2007(2):14-17.
[21]梁开龙,张玉册.现代化GPS信号的宽巷组合及其求解模糊度研究.测绘通报,第4期:l-3
[22]张成军,许其凤,李作虎.对伪距/相位组合量探测与修复周跳算法的改进[J].测绘学报,,38(4):402-407.
[23]刘旭春,伍岳,张正禄.GPS三频数据在周跳和粗差探测与修复中的应用[J].煤炭学报,2006,31(5):334-339.
[24]王帅,高井祥.利用三频组合观测值进行GPS周跳探测与修复[J].测绘科学,2012,37(5):40-42.
[25]彭秀英,郭际明,薛树强.GPS单频伪距相位平滑及其单点定位的精度分析[J].测绘科学,2011,36(9):39-41.
篇6:测绘工程论文参考文献
[1]邓健,潘树国,王胜利.基于最优组合的长基线网络RTK三频载波模糊度快速解算[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12,20(5):587-592.
[2]刘增军,彭竞,吕志成,欧钢.一种适用于长基线的改进CIR算法[J].国防科技大学学报,2013,35(2):93-98.
[3]李征航,刘万科,楼益栋,周泽波.基于双频GPS数据的单历元定向算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9):753-756.
[4]伍岳,付小林,李海军,柳景斌.TCAR/MCAR方法在不同距离基线模糊度求解中的应用[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2):172-175.
[5]高星伟,刘经南,葛茂荣.网络RTK基准站间基线单历元模糊度搜索方法[J].测绘学报,,31(4):305-309.
[6]祝会忠,刘经南,唐卫明,高星伟.长距离网络RTK基准站间整周模糊度单历元确定方法[J].测绘学报,2012,41(3):359-365.
[7]邱蕾,花向红,蔡华,伍岳.GPS短基线整周模糊度的直接解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9,34(1):97-104.
[8]潘树国,王庆,彭慧.基于伪距宽巷组合的GPS模糊度固定方法[J].中国惯性技术学报,2008,16(6):699-702.
[9]庞春雷,赵修斌,卢艳娥,严玉国,余永林.短基线约束条件下的整周模糊度二维搜索算法[J].中国空间科学技术,2012-3:43-48.
[10]赵晓峰.基于M-W组合的中长基线RTK定位方法研究与实现[J].遥测遥控,2011,32(6):22-27.
[11]唐卫明,李笛,迟凤明.北斗卫星导航系统单历元定向算法研究[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8(9):1014-1017.
[12]张小红,李盼,李星星,朱锋,左翔.宽巷载波相位模糊度小数偏差时变特性分析[J].测绘学报,2013,42(6):798-804.
[13]卢秀山,王振杰,欧吉坤.单频GPS短基线快速定位中的少数历元算法[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07,32(12):1147-1150.
[14]熊永良,黄丁发,张献洲,刘文熙.基于整数可逆模糊度变换和概率计算的GPS动态数据处理快速算法[J].测绘学报,2002,31(3):211-216.
[15]张小红,丁乐乐.北斗二代观测值质量分析及随机模型精化[J].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2013,38(7):832-836.
[16]张怡,李梅,王永生.基于多载波定位系统的模糊度算法研究[J].西北工业大学学报,2006,24(6):695-698.
[17]HANS,RIZOSC.TheimpactoftwoadditionalcivilianGPSfrequenciesonambiguityresolutionstrategies.ProceedingsofIONAnnualTechnicalMeeting[C].Cambridge,MA,28-30,June,:315-321.
[18]KwonSH.Clustervalidityindexforfuzzyclustering.ELECTRONICSLETTERS,1998,34(22):2176-2177.
[19]YUJ,CHENGQS,HUANGHK.AnalysisoftheweightingexponentintheFCM[J].IEEETransactionsonSystem,ManandCybernetics:PartB:Cybernetics,,34(1):634-639.
[20]YEHUIMIN,CHENGWEI,DAIGUANZHONG.DesignandImplementationofOn-lineHotTopicDiscoveryModel[J].WuhanUniversityJournalofNaturalSciences,2006,11(1):21-26.
[21]郭建锋,欧吉坤,袁运斌,王海涛.双频GPS数据的最优相位平滑伪距算法研究[J].自然科学进展,2008,18(2):221-224.
[22]李博峰,沈云中,周泽波.中长基线三频GNSS模糊度的快速算法[J].测绘学报,2009,38(4):296-301.
篇7:测绘工程管理论文
测绘工程管理论文
测绘工程管理论文
摘要:现代科学技术和测绘新技术的发展,为国民经济建设服务的工程测量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和极好的机遇。特别是全球定位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工程测量的手段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本文主要对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展开探讨。
关键词:测绘新技术,工程测量,应用
1引言
工程测量是测绘科学与技术在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中的直接应用,是综合性的应用测绘科学与技术,它直接为工程建设服务。现代科学技术和测绘新技术的发展,特别是全球定位系统(GPS)、地理信息系统(GIS)、摄影测量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的发展,使工程测量的手段和方法产生了深刻的变化。
2测绘新技术简介
全球定位系统(GPS)是利用卫星在全球范围内实时进行定位、导航的系统。GPS定位的基本原理是根据高速运动的卫星瞬间位置作为已知起算数据,采用空间距离后方交会的方法,确定待测点的位置。常规的GPS测量方法,如静态、快速静态、动态测量都需要事后进行解算才能获得高精度的结果,而RTK是能够在野外实时得到厘米级定位精度的测量方法,它采用了载波相位动态实时差分方法,是GPS应用的重大里程碑。它的出现为工程放样、地形测图,各种控制测量带来了新曙光,极大地提高了外业作业效率。
地理信息系统(GIS)是集信息科学、计算机科学、地理学、地图学、空间科学和测绘科学等多种学科为一体的交叉学科,实现了集地理数据描述、储存、管理、分析、显示与成果输出于一体。同时,地理信息系统作为一种技术系统,借助强大的地理空间数据库,运用地理模型分析,提供空间的、动态的提示和预测,为研究和决策服务提供依据。地理信息系统可以理解为空间数据和属性数据的综合体。
摄影测量与遥感技术是对非接触传感器系统获得的'影像及其数字表达进行记录、量测和解译,从而获取地球表面自然物体和环境的可靠信息的科学和技术。摄影测量技术是通过摄影方式来获取目标物体的基本信息,目前已发展到数字摄影测量阶段[1]。数字摄影测量是以航空影像为数据源,扩展计算机立体相关理论与算法,发展立体几何模型确定和精化的新方法,以及研究困难地区数字立体测图的新技术;研究近景(地面)摄影测量中的数字相机的快速检校新算法,数字影像精确匹配问题,以及在工业生产过程自动监测和土木工程建筑物(如桥梁和隧道)形变监测中的问题。
3测绘新技术的优越性
相比传统的测绘技术,新型测绘技术的优越性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新型的测绘技术在测量数据采集和处理时自动化程度较高,而且正朝着实时化和数字化方向发展。
其次,数字化技术是通过计算机的模拟,在屏幕上直观生动地反映出地形、地貌特征及其属性信息。数字化测绘产品在使用、维护和更新上具有方便快捷的特性,能够保持产品信息的现势性。而且,可以根据不同用户的需要,对产品的各种要素进行数据再加工,得到不同用途的图件,并对各种专题要素进行统计、汇总、叠加、分析等[2]。
最后,目前工程测量技术被广泛应用在交通、建筑、水利各个行业,人们对测量结果的精确度要求越来越高,由于新型测绘技术一般有较高的技术含量,在工程测量的过程中,受各种客观条件的影响较小,测量的数据结果比传统的数据测量精确度更好。
4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4.1GPS定位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随着GPS定位技术的不断改进,软、硬件的不断完善,以其高精度、高效率、无通视要求、全天候、操作简便等特点,已全面取代了传统测角、测距、测水准的方法,实现了一次性确定三维坐标的定位。在我国,GPS定位技术的应用已深入各个领域,国家大地网、城市控制网、工程控制网的建立与改造已普遍应用,在石油勘探、高速公路、通信线路、地下铁路、隧道贯通、建筑变形、大坝监测、山体滑坡、地震的形变监测、海岛或海域测量等也已广泛使用。
4.2GIS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测量控制网的优化设计是工程测量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进行控制网优化设计,能够在现有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条件下,使控制网具有最高的精度、灵敏度和可靠性,并且使控制网的成本最低。
应用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对测量控制网实施优化设计的步骤如下:输入观测值数据或直接在系统中读入图形数据;计算矩阵,获得各点的精度总值以及相应的误差椭圆;若直接读入图形,则通过数字地形分析和空间分析功能进行通视性判断;控制网优化设计中实时计算出的设计方案均输出到屏幕供设计人员对网形及其精度指标检查、修改和调整;修改过程包括调整观测值、调整观测值的权和调整控制点的位置这三方面内容。反复调整到符合要求为止,最后打印输出控制网图和精度表[3]。
4.3摄影测量及遥感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
摄影测量技术具有高质量、高精度的特点,凭借此优势与计算机技术结合一起,为测量工作提供完全、实时的三维空间信息。同时摄影测量技术不与物体接触就能实现测量,在一定程度上能减少外业工作量,并获得最佳测量效果。目前来看,摄影测量技术在大比例尺地形地籍测绘、公路和长距离通讯等工程测量中使用的比较广泛。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全数字摄影测量逐渐在工程测量中应用,尤其是在城市勘察单位中的应用,为现代化摄影技术带来了新技术和手段,这种全数字摄影测量不仅能为工程测量提供数字测量地图,也能为工程测量提供画线测量地图。在实际应用过程中,与高精度模拟测量和分析仪、坐标图仪结合在一起联网使用。结合后的摄影测量不仅能为工程测量提供更多图形,也能为其提供更多的数据,以保证工程测量工作顺利进行。
5结论
随着测绘技术的不断发展,现代工程测量技术正向内外业一体化、数据获取处理自动化、系统智能化和测量结果数字化、管理可视化方向发展。而这些发展趋势都是以不断提高测量效率和测量数据精准度为依据而不断变化的。这种发展趋势,不仅能为工程测量提供发展方向,更好地为国民经济和国防建设服务。
参考文献:
[1]谭祖雄.测绘新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研究[J].西部探矿工程,(6).
[2]张文伟.数字技术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66.
[3]王培植.现代GIS技术及其在工程测量中的应用探讨[J].才智,(4):57.
篇8:人才培养工业工程论文
人才培养工业工程论文
一、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探讨
综合美国知名高校工业工程专业,其课程体系有几个特点:重视基础理论方法的培养,专业基本课程主要是机械、制造、设计、力学等工程类基础学科以及建模、数据处理、计算机知识等基本方法;选课体系广泛,
在课程体系的设置上设立多门限选课或任选课,使学生有充分的空间根据自身的特点和兴趣选择合适的课程,能通过选择某一系列的课程,确立不同的专业方向;管理和工程技术有机结合,每个学校均会针对学生的特点,设计一些管理和工程技术结合的课程。
较普遍的有人因工程、工程经济、质量管理、物流工程等管理和工程制造技术的综合课程。
我校工业工程专业作为中国民航大学的特色专业,应以民航为背景,紧密结合行业特色,为行业培养应用型人才。
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等培养方案的制订应依据专业培养目标定位和专业特点,重点是加强对学生的基础理论教育和实际应用能力的培养。
主干学科为机械工程和管理科学与工程,课程设置从纵向来说除公共基础课以外,设学科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课程、专业选修课以及实践性环节等,如图1所示,符合规定的毕业生授予工学学士学位。
除主干公共基础课程之外,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主要根据培养目标而应具备的知识结构和能力要求设置。
从横向课程分类和专业所需掌握知识点角度来看,所有专业课程包含的知识体系包含了5大类课程,
1、工程技术基础类课程:工业工程专业应以基础课程为重点,增强学生的基础知识,应包括工程力学、电工学、电工学实验、机械设计基础、金属工艺学、工程制图、工程材料、可靠性理论、自动控制原理等相关课程。
2、航空维修相关知识:我校的IE专业应紧密结合民航机务维修背景为行业服务,此类课程包括机务工程英语、飞机结构与系统、航空发动机原理与构造、飞机机型、航空安全管理等。
3、IE管理类:此类课程要求学生掌握现代管理知识,包括管理学原理、运筹学、数据库技术与应用、航空维修系统工程、工业工程基础、工程经济学、维修生产运作理论等。
4、维修管理及技术专业课程:培养学生综合应用能力,通过课程及课内实验的学习,将机务维修以及现代管理方法相融合,
此类课程应包括维修管理信息系统、飞机故障诊断技术、发动机故障诊断技术、航空器适航管理、航空维修质量管理、航材管理、航空维修工程与管理、飞机故障诊断技术、复合材料修理技术、供应链管理、项目管理、应用统计学等。
5、实践环节:通过实践增强学生在航空维修方面的动手能力,接触机务维修实际,包括认知实习、金属工艺实习、飞机发动机维修实习、飞机系统实习、飞机维修基础实习、发动机系统实习、维修管理工程课程设计等。
这些课程体现了我校IE人才培养模式是以航空维修的工程技术为基础,以工业工程理论为核心,以航空维修管理为落脚点,以信息技术为手段,强化实践性环节教学的办学思路。
使学生掌握较厚实的航空器维修的理论基础,不仅能从事民用飞机维修相关工作、维修工程管理类等维修管理工作,还能从事工业工程资源优化方面的工作,拓宽了学生的就业面,能较好地适应民航业的用人要求。
二、专业教学模式的实现途径
结合我校的具体情况和专业的培养目标,专业教学模式的实现可以主要从以下三个方面来进行:
1、设计内容丰富的教学过程。
教学方法改革的方向应该是:整体来说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为主,在指导思想上以启发式代替注入式;在功能上由教给学生知识转向让学生掌握自主学习能力。
在教学中,可采用以下方法:
(1)多种教学方法的研究与使用:启发教学法、问题教学法以及讨论教学法等。
(2)使用紧密联系实际的高水平教学资料。
针对课程中的每一个知识模块独立编写一个针对当前航空维修领域最新动态、紧密联系实际、理论框架完整的.讲义,作为学生学习的主要参考资料。
(3)基于民航实际的航空维修管理的声像资料。
针对课程知识点及讨论的问题播放一些实际工作现场的声像资料,使学生对讨论的问题的理解更直观深入、接近实际。
(4)推荐一系列国际上该领域畅销的书籍,使学生能更加深入地了解该领域的应用情况。
在具体教学中,教师要对课程的教学内容进行合理规划;自编与之配套的精品教材;改进教学方法;使教学手段先进,内容丰富,形式呈现立体化。
例如:实施精品教材工程,编制多媒体课件,将案例、应用软件、双语教学和实验等相结合;使学生的学习不仅能系统掌握书本知识,而且能了解到实际应用情况;时培养计算机应用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
2、增强实践教学环节。
(1)基础IE技能的实验教学。
以培养学生实践创新能力掌握关键技术为核心,按照“基础性、综合性、创新性和实用性”四个层面构建实验教学体系,既突出培养学生基础知识和系统思维,更强调创新能力和实用性。
鼓励和提倡创新型实验,实现从验证模仿型实验(动作研究、时间研究、工作测定等)向设计创新型实验(装配流水线设计、生产计划的优化算法、生产与物流系统模拟仿真实验、自主创新项目等)的转变,
从而培养学生的工程分析、规划、设计和方案优化的能力以及创新意识。
(2)航空维修专业实践教学。
中国民航大学的IE专业实践环节可利用国内各大航空公司及航空维修企业,如国航、南航、东航、AMECO等企业,作为学校IE教学实践基地,使实践环节全部结合企业生产和科研活动进行,以增强学生的实践能力。
并且鼓励学生积极参加教师的科研项目,以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和知识的应用能力。
同时,可以利用虚拟仿真技术将航空企业运作的关键环节在实验室进行模拟,将民航维修企业运营中跟工业工程技术密切相关的几个关键环节:工程文件管理、飞机排班计划编排、维修质量管理等作为模拟实践的主要内容,根据与航空公司合作项目的契机开发仿真实验系统或与相关单位共建联合模拟实验室,把企业搬进课堂。
这种实践活动有助于学生理解企业的经营运作。
通过实践使学生了解企业,认识专业,提高专业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同时培养学生的团队协作精神,提高学生的组织协调和沟通能力。
3、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专业师资队伍建设是学科建设的关键,由于我校作为国内唯一的民航综合性高校,引进高水平具有民航背景的人才较为困难,所以师资的后期培养尤为重要。
针对IE专业实践应用性的专业特点,可积极引进具有高学历并有企业实际工作经验的优秀人才,积极选派中青年骨干教师到国内外著名高校进修和民航企业实务部门挂职锻炼,提升教师队伍,尤其是青年教师的教学能力和科研创新能力。
营造和谐的工作环境,鼓励和推动与国内外专家开展学术交流活动,开阔学术视野,促进学术创新和科研发展。
根据师资队伍的学术背景、教学经历和教学能力,探索教学科研团队建设模式,建设教学质量高、结构合理的教学科研团队,建立有效的团队合作的机制,推动教学内容和方法改革和研究,
促进教学研讨和教学经验交流,建成以学科带头人为核心的专业素质过硬、知识结构合理、科研能力强的具有创新精神的师资队伍。
三、结论
本文分析了我国民航业IE类人才的迫切需求,同时对民航高等院校工业工程专业的建设问题进行了分析和研究,探讨和研究了面向民航的工业工程专业的定位和专业特色,提出了我校工业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架构。
同时,并研究了工业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并提出了专业培养的实现方法。
第二篇
1、工程集成的研究体系构建
人才培养改革与实践本身是一项系统的工程,针对应用型本科的工业工程类人才,以工程的集成和创新理念贯穿于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从开始的理论知识、工程背景知识,到初步的工程认识、体验,再到基本的典型工程训练,然后到最后的实际工程实践,是一个循序渐进、由易到难、从简单到复杂的过程。
以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理念为背景,以先进性、综合性、开放性为特点,以培养工程素质、工程实践能力与创新精神为核心,以应用型本科为导向,通过机械、控制、环境、信息、管理、人文等多学科交叉融合,
组建多层次(认识教育、基本训练、技能训练、综合创新训练)、多模块、柔性化的工程集成与创新实践教学体系,
创建一个集机电工程技术训练、电工电子技术训练、工业环境模拟训练、企业及工程策划与管理训练、科技创新制作与综合工程训练、对外服务与培训等多功能于一体,教学、科研、管理和对外技术服务相结合的,
工程集成与创新的应用型本科管理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和实践体系。
工程集成的研究体系包含:
(1)应用型本科、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的内涵,
(2)面向应用型本科工业工程类人才的工程集成与创新的知识与课程体系构建研究;
(3)工程的集成与创新工程实践体系和能力培养研究;
(4)教师的工程的集成与创新的能力体系研究;
(5)工程的集成与创新企业实践与训练基地建设研究;
(6)以管理工程人才的工程集成与创新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
研究体。
2、工程集成的教学体系构建
针对沈阳工程学院的行业背景,以制造业和电力行业为对象、工程技术为支撑,培养富有责任心、主动性和创造力的,适应能力、沟图1本项目的研究体系通能力和解决制造领域复杂问题能力强,
能将现代制造工程技术、系统工程理论、管理和信息化技术相结合,初步形成基于工程集成的工业工程人才培养课程体系。
在整体框架基础上,形成了以工程集成为核心的课程程体系,公共基础课有高等数学(一)和大学英语(一);专业基础课有管理学、工程经济学、管理信息系统、生产工程基础四门;
专业课有工业工程基础、生产管理、人因工程、质量管理四门;工程技术有CAD制图、工程力学、生产工程基础、机床电气控制、电力工程五门;形成了管理工程、工业工程、机械工程为基础的工程集成课程体系。
主要实践环节有工业工程基础实验、生产工程基础课程设计、人因工程实训、物流工程课程设计和毕业设计(论文),突出了理论和工程实践相结合。
并在选修模块中形成了制造企业运营管理方向和电力企业运营管理方向两个模块,进一步促进和加深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将工程能力培养与就业相结合。
3、结束语
以工程集成为指导,结合沈阳工程学院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上,突出工程能力,将工业工程、管理工程和机械工程等方面工程能力相结合,增加学生的工程实践能力,为培养工业工程专业应用型人才探索一条道路,并为机械、电力企业的应用型管理人才培养探索一条新的途径。
篇9:工程类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论文
工程类高等院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探讨论文
论文摘要:以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本科专业培养方案为例,阐述了我国工程类高等院校应以社会需求为导向培养应用型人才,构建具有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平台+模块”课程体系。应用型人才必须具有扎实的专业基础知识、更宽广的专业理论知识,受到工程技术和工程实践的训练,具有较强的实践能力、工程能力和创新意识,综合素质高,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
论文关键词:应用型人才;培养方案;课程体系
随着经济社会发展步伐加快,社会对人才的需求呈现多样化特征。在这个时期,迫切需要大量能够满足现代工程技术发展需要的高素质本科应用型人才。这不仅是社会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我国高等工程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人才需求与人才供给两者之间正处于一个强烈的磨合期。因此,要求工程类本科院校必须根据经济社会发展的变化,适时优化人才培养方案,主动探索和构建人才培养新模式,以保证高等教育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本文结合沈阳工程学院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就应用型人才培养谈几点认识。
一、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培养目标
人才培养层次的正确定位直接关系到专业的生存与发展。准确定位人才培养层次,明确培养目标是制定科学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的关键。人才培养目标一般包括人才的层次和人才的规格定位两方面内容。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一般分为学术型和应用型两类。学术型人才是指从事研究客观规律、发现科学原理的人才,主要任务是致力于将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领域中的客观规律转化为科学原理。应用型人才是指利用科学原理为社会创造直接利益的人才,主要任务是将科学原理或新知识应用于与社会生产生活密切相关的实践领域。在我国,重点高校(985或211类)以培养学术型人才为主,而一般本科院校则以培养应用型人才为主。
高等学校培养的人才基本规格可以用知识、能力、素质三要素来描述。一般本科院校培养的应用型人才规格:在知识方面,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知识以及相关专业基础知识和专业理论知识,具备进一步发展所需的知识平台;在能力方面,主要包括学习能力、工程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及适应能力,它集中体现在自然科学、工程科学、工程技术与工程实践四个方面的运用能力,所以工程类本科院校在课程设置上要从这四个方面培养学生的工程应用能力;在素质方面,应用型人才不仅有较高的专业素养,也要有思想政治、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专业方面的素养[2]。
沈阳工程学院作为工程类一般本科院校,准确评估自身的办学实力,主动适应区域发展环境,将学校的人才培养、师资状况、办学规模、历史传统等要素合理配置。将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的人才培养定位为:以电力行业应用型人才所必需的知识、能力和素质培养为主线;面向社会、面向电气工程领域;明确服务于东北三省区域经济;以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为培养目标。
二、把握应用型人才主要特征,构建科学的课程体系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载体,实施应用型人才培养必须有相应的课程体系作依托。应用型人才必须突出工程应用能力,紧随社会需求发展步伐,强调行业和产业所需的知识结构,专业知识重组按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构建具有较强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
沈阳工程学院对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进行课程重组与整合,以专业主要课程建设为核心,优化课程体系,更新教学内容,注重课程内容的先进性与实用性。注意课程衔接,加强课程间的统筹协调,避免脱节和不必要的重复,改变课程内容陈旧的状况,提高课程的综合化程度。构建了“平台+模块”的科学完整的课程体系。以理论课程、实践实验课程、综合素质课程为三大平台,课程设有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课、专业方向课、通识教育课和集中实践教学环节五个课程模块。调整后的课程设置体现了“强化两头,优化中间”的思想,即强化基础理论课程、强化实践环节、优化专业课程的思想。 在电气工程及其自动化专业课程体系中,每个课程模块又设置了核心课程。突出核心课程在整个课程体系中的中心地位。所谓核心课程是指把自然科学、人文社会科学与人的生存与发展密切联系的知识与经验体系,通过核心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更为宽阔的专业知识、较强的工程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和创新意识,具备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
(1)公共基础课课程模块。设置21门公共基础课,共计948学时、55学分。其核心课程包括高等数学和大学外语。通过公共基础课教学,使学生具有较扎实的自然科学基础知识,较好的人文、艺术和社会科学基础知识;较好地掌握一门外语,具有阅读和翻译本专业外文资料的初步能力。
(2)专业基础课课程模块。根据专业的知识结构特点设置11门专业基础课程,共计476学时、29学分。其核心课程包括电路、电子技术、电机学及自动控制原理。课程内容遵循“合理选择,梯度深化,有机结合”的原则,重点设置一批专业基础课。
(3)专业课课程模块。专业课程模块是根据专业特点设置的.课程。它以深广适度的公共基础和较宽厚的专业基础课程群为基础,为满足电力行业对人才知识结构的需求,设置“适用对口且高新技术含量高”的专业课体系。专业课模块包括专业必修课和专业选修课:1)专业必修课。优化专业课程,对课程门数重新整合,压缩总学时,注重工程应用能力培养。设置6门专业必修课,共计322学时、20学分。专业必修核心课程包括电力系统分析、电气设备、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及高电压技术。学生通过此类课程的学习掌握走向社会所必需的素质与能力。2)专业选修课。为了突出专业特色,反映专业、学科发展前沿(智能电网、新能源发电技术、数字化变电站应用技术、直流输电与FACTS技术等),设置16门专业选修课,共计144学时、10学分。整个课程模块注重新知识与新设备的掌握与应用,进一步拓宽了学生专业知识面。
(4)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块。为提升应用型人才的人文科学、职业身心等非工科专业方面的综合素养,充分体现通识教育与专业教育相结合科学理念,通识教育课课程模块设置9门通识教育课,共计172学时、7.5学分。通识教育课程是面向全院开设,要求学生必须在每类课程中选修一定的学分。
(5)集中实践教学环节课程模块。按照系统性、层次性与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构建由基本技能(计算机实训、工程制图与CAD实训、金工实习、电工实习、电子工艺实习)、专项能力(电机检修实习、电缆施工工艺实习、电力系统继电保护实习、电力系统自动装置实习、专业课程设计)、综合能力(变电站仿真实习、电厂仿真实习)和应用能力(变电站设备装配实习、电气运行实习、毕业设计)多阶段、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集中实践教学体系。设置22门集中实践教学环节,共计40周、40学分。其核心实践环节包括变电站设备装配调试实习、电气运行实习、电厂仿真机实习、毕业实习及毕业设计。
学生在进入大三开始,加大工程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培养的力度。通过实验课、实训教学环节,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职业素质、合作精神和创新意识,把学生培养成能动脑、会实践、懂设计、精操作、有系统概念的工程应用型人才。
三、结论
现代电子科学和计算机技术飞速发展,并迅速渗透到传统的电工学科的各个领域,使电工学科的理论和技术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需求量将会越来越大。作为工程类本科院校应该准确把握人才培养定位,积极地探索适合当今社会所需要的应用型高级技术人才培养的新方法,构建具有较强行业适用性和针对性的课程体系,来满足社会对应用型人才知识、能力、素质方面的需求,迎接新时代对我国工程教育的挑战。
篇10:测绘工程GPS技术研究论文
摘 要:1测绘工程 测绘工程的主要内容是绘制和测量相关空间信息及地形,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多种多样,例如测绘地质、道路、植被等等。测绘工程对于建筑工程十分重要,在建筑项目开始之前首先应该进行测绘工程提供建筑的具体空间信息和地形图,在充分了解地形的基础上
关键词:测绘工程论文发表,发表建筑工程测量论文,测绘工程管理论文投稿
1测绘工程
测绘工程的主要内容是绘制和测量相关空间信息及地形,所涉及的研究内容多种多样,例如测绘地质、道路、植被等等。测绘工程对于建筑工程十分重要,在建筑项目开始之前首先应该进行测绘工程提供建筑的具体空间信息和地形图,在充分了解地形的基础上才可以进行建筑的设计和规划。所以可以看出,测绘工程在社会发展的多个方面都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与人们的生活息息相关,除了建筑之外,地图也是靠测绘工程所完成的。而目前,测绘工程的进行过程中离不开GPS技术,为测绘工程提供了十分方便和有用的技术支持,越来越多的测绘技术领域应用了GPS相关技术,GPS技术对于测绘工程提供了新的解决途径。
2GPS技术介绍
2.1GPS系统定位原理
GPS系统的正常运行离不开三个方面的基本组成部分,分别是GPS卫星系统的空间部分,地面控制部分和用户设备终端。首先,GPS卫星一共分布在6个不同的轨道上,通过卫星发送信息到地球表面控制端,而地球表面控制端包括主控站、监控站和注入站,其任务是收集卫星发送来的跟踪数据并进行储存。而用户部分通过所接收到的信号进行自动解码后可提供最终的定位结果。
2.2GPS技术特点
GPS在平时生活中的应用越来越多,技术发展也越来越成熟。GPS之所以能够广泛有效应用于多个领域是由于其所具备的多种技术优势,如下:①较准确的定位功能,可以随意加载所需要地区的地形图和影像图,而且可以智能进行扩大和缩小。②两个不同位点之间可以精确测量距离。③所有的数据和信息都可以进行智能转换单位或者坐标。因此,GPS可以满足多种领域的不同需求。
3测绘工程技术的发展
随着测绘工程在多种领域中的广泛应用,其所使用的工具也有了很大的改进。以往的测绘工具往往以经纬仪和水准仪为多,而现在的测绘工具则以智能化的全球定位系统等高科技设备为主,大大提高了测绘工程的质量和精确度。随着这个高科技设备的应用,在测绘工程的基础上逐渐将多个不同领域的信息集合成一个综合体,包括卫星、计算机、现代通信、航天和传感器等。这些综合信息系统是国家高新技术的一个重要方面。所以,测绘工程已经从传统的测绘逐渐向智能化、自动化、精确化、数字化的方向发展,满足多个不同领域的发展。
篇11:测绘工程GPS技术研究论文
4.1GPS定位技术的应用
通过GPS定位技术可以应用到多种工程中,包括建筑、水利及交通多个方面,可以对不同地形不同地质的大型场地进行位点间的测绘,其所覆盖的范围大大突破了传统测绘工具的局限性,并且具有相对精确的效果。而为了达到高度精确的结果,在选择GPS位点的时候应该选择适宜的点位,才能使测绘的结果达到一定的精确度。并且由于GPS定位的高精确度使得在工程中物体三维空间碎部测量及施工放样中衔接得十分紧密,直接关系到桥梁、水坝等大型工程的质量。对于静态的物体结构测量时,GPS定位技术主要是实现几何水平的定位,而对于动态物体的测绘时,则可智能化地实现数字化定位,自动根据动态变化而生成实时变化的.数字信息。
4.2GPS定位技术的其他应用
目前,除了日常的常见的应用之外,GPS定位技术还应用于其它多种重要领域中。例如,国内的专业研究队伍利用GPS定位技术来监控地球板块运动的地理变化情况,其所运用的理论知识是地球动力学测量理论,除了测量板块运动的情况,还有研究人员利用GPS定位技术来实时监测青藏高原的地理位置信息变化,也就是观察青藏高原地区的板块运动情况,海拔高度及面积变化情况。除了地面上的测绘应用,GPS在高空业及水下作业中也有十分广泛的应用。在高空业中,研究人员利用GPS定位技术来进行高空摄影、航空测绘等高技术应用。在水下作业中,GPS定位技术充分利用于水下地形的勘测,水下深度的测量等多个方面。
4.3GPS定位技术的不足
虽然目前GPS定位技术已经应用于多种不同领域中并发挥十分重要的作用,然而目前该定位系统在实际应用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其中一个普遍遇到的问题就是目前的GPS定位误差大概有100m,因此有些小街道并不能准确定位。为了解决这个问题,目前主要采取两种方法,分别是差分和拟合来减小或者消除定位的误差。
5结论
综上所述,GPS定位技术已经深入到我国社会发展、基础建设、经济发展的多个领域中,由于其高精度、智能化、数字化和自动化的性能使得测绘工程得以顺利和高效进展,为测绘工程带来了十分大的好处。不仅能够对静态的物体进行几何空间的测量,而且能够对动态的物体进行实时自动化的数字测量,给不同领域的多种作业都带来了很大的便利。
篇12: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路径论文
工程管理人才培养路径论文
一、引言
随着我国固定资产投资规模的扩大,社会对工程管理人员的需求量呈现逐年增长的态势。受多种因素影响,长期以来工程管理人才大都从工科相关专业学生中选拔。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社会经济发展,项目的复杂程度和对管理的要求越来越高,因而对管理人员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技术人员自然转化为项目的管理者已不能满足现代项目的需求,必须要专门培养掌握工程技术、经济、管理以及相关法律、法规的工程管理人才[1]。许多高校看到了工程管理专业良好的发展前景,已经或正在筹备开设该专业[2],因此,近年来工程管理专业的发展非常迅猛,工程管理专业办学规模的迅速扩大和办学条件的不断改善,为我国近年来持续发展的工程建设提供了一大批从事工程管理及相关工作的专业人才。由于工程管理专业开设的时间并不长,因此,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也一直在进行着。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步入工作岗位后,需通过国家职业资格考试并经注册取得执业资格方可担任项目经理、造价工程师等工作。执业资格制度是市场经济国家对专业技术人员管理的通行做法。目前,我国建设行业已经建立了房地产估价师、监理工程师、造价工程师、建造师等执业资格制度,基本上形成了以教育评估、执业实践、资格考试、注册管理、继续教育和信用档案为主要内容的管理体系[3]。这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也提出了一定的要求。本文结合浙江理工大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办学实践,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培养模式进行了探讨。
二、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概况
我校自招收第一届工程管理专业学生,至已招收6届,共培养学生约600余人。我校工程管理专业设置在建筑工程学院。工程管理专业的大量技术平台课程主要由土木工程系教师进行教学,而学院其他专业的管理类课程由工程管理系教学;工程管理专业的实验室能为学院其他专业提供实验条件,同样,学院其他实验室也为工程管理专业服务,达到了资源共享的目的。我校迄今为止共有两届毕业生,共210人,其中届95人,届115人。两届毕业生的就业情况见图1。从图1中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的主要就业单位为建设单位(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和建设施工单位,共占总毕业生的49.52%,去咨询单位的毕业生也占一定的比重,12.38%,这说明,咨询单位等中介机构也是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方向。根据这些数据可以看出,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单位主要为建设单位(包括房地产开发企业)和施工企业,因此,我校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的培养也应该满足这方面的需要,课程体系也应该做相应的调整,使我们的毕业生更能够适应市场的需求。
三、工程管理专业培养模式探讨
根据以上对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人才的需求分析,结合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就业情况以及工程管理行业准入资格考试的要求,制订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教学计划,并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以满足社会及学生的需求。
1.课程体系的设置
根据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的培养要求并结合实际情况,设置了我校工程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在专业基础课中,技术平台课程包括土木工程制图、工程测量、建筑力学、房屋建筑学、建筑结构、土木工程施工、土木工程材料、土力学及地基与基础、建筑设备、城市规划原理、地下工程、建筑设备、道路与桥梁概论等。我校工程管理专业特别重视土木工程技术相关知识的学习,我们一直认为土木工程知识是工程管理专业的根基,而且通过对许多知名高校工程管理专业的调研,都认为土木工程知识对于工程管理专业的毕业生来说是非常关键的.。因此,我校工程管理专业技术平台课程所占比重是相当大的。管理平台课程包括管理学、会计学、运筹学、组织行为学、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工程项目管理(一)、工程估价等。经济平台课程包括经济学、工程经济学、金融与保险、统计学等。法律平台课程包括经济法、建设法规等。工程管理专业设两个方向,分别为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和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工程项目管理方向开设建设项目评估、工程项目管理(二)、工程项目信息管理等方向课程。房地产经营与管理方向开设房地产经济学、房地产估价、房地产市场学、房地产金融等方向课程。工程管理专业实践类课程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从以上课程体系的设置中可以看出,课程基本上涵盖了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等执业资格考试所需考核的知识点,也就是说学生毕业后基本上能够适应以上工作,并通过一定时间的实践,能够通过考试取得资格并能胜任执业要求。
2.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在这几年的教学实践中,不断地对教学方法和手段进行改革和探索,重点是增加学生对工程技术活动中所面临的实际管理问题的感性认识,具体从以下几方面来加强:首先增加工程管理的现场教学。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设置了大量的实践性教学环节,包括实验、课程设计、实习等,并和实际工程相结合,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认识和理解。采取走出去(例如教师和学生到企业参加工程预算等实际工作)和引进来(把部分实际项目拿来到学校,教师带领学生共同完成)模式。通过企业和学校两个场所进行教学和工程训练,使学校和企业条件互补,资源共享,逐步建立学校与企业合作培养人才的运行机制。其次,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对实际工程案例的分析。工程管理专业是和实际工程项目紧密相连的专业,在教学过程中,教师都要注重对实际工程案例的收集、整理和加工,并引入教学中,使学生所直接面对的就是实际工程,并结合专业课课程设计,增强学生解决实际工作的能力。再次,定期举办学术讲座。定期邀请工程管理方面的专家举办讲座,并参与高年级学生的研讨会,使学生有机会分享工程管理人员的实践经验,全面培养工程管理能力。第四,结合建造师、造价工程师、监理工程师、房地产估价师等工程师所需的素质要求,并注重突出工程师素质培养,突出专业技术应用能力的培养,使毕业生具有较强的岗位技术与管理能力。
四、小结
我校工程管理专业从20开始招生,至今已招生600多人,其中210人已顺利毕业,总的看就业形势不错。毕业生的工作单位涉及很广,有建设单位,有咨询公司等社会中介机构,还有学校,当然更多的是施工单位,这也体现了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的实际需求。今后,我们要继续跟踪这些已毕业的校友,不定期邀请他们回母校进行交流,以了解整个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学生素质要求的变化,并有针对性地对培养方案进行调整和修订,对教学方法进行改革,以适应社会对工程管理专业的需求。
篇13: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工程论文
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工程论文
【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软件行业也取得显著成就,社会各界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量也在不断扩大。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迈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改革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手段,为我国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工程专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受到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本文中通过对新形势下我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进行分析,并具有针对性的提出改善性对策,实现对我国软件工程人才模式的不断完善。
【关键词】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课程改革
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迈向深水区,科学技术在市场经济发展中显著作用日益凸显出来,其中软件工作作为促进社会发展的重要技术学科逐渐兴起,进而导致社会各界不断加大对软件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在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逐渐成为引发人们广泛关注的研究课题,如何在软件工程专业通过科学有效的教育改革方法为社会提供高质量的软件工程人才,对于实现我国社会经济和科技的发展具有深刻的现实意义。
1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现状分析
1.1软件工程的内涵
软件工程专业按照事先预算和进度要求满足客户对软件产品的定义、开发、部署、运用和维护需求,在软件工程操作的过程中需要熟练的使用计算机理论和科学,同时通过采用科学管理手段实现软件开发的顺利进行。软件工程学科既包括自然科学的特性,同时又包括人文管理的属性,为了提高软件工程专业的教学成果就需要正确处理好软件工程专业中工程教学与科学教学的关系,一方面加强人们对工程管理原则和方法的理解,另一方面通过运用专业知识来实现对现实问题的解决。
1.2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重要性
软件工程作为近年来兴起重要学科,对于社会经济和科学稳定可持续发展起到不可替代的作用。一方面,随着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迈进深水区,科学技术在经济发展中的促进作用已经日益明显起来,软件工程行业的兴起直接决定了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量不断扩大。合理改革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对于促进我国软件新产品的开发具有重要的带动作用,从而对我国经济的发展将产生重要影响。另一方面,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学模式已经不再能适应社会对软件工程人才的需求。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软件工程专业就要求不断改进教学方法和教学模式,深入探索符合我国发展现状的高素质综合型软件工程人才。
1.3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存在的问题
软件工程专业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但目前我国部分学校在进行软件工程专业教学的过程中仍采用传统的授课方式,大多数的专业知识都停留在书本上,在这种教育模式下培养出的学生与目前软件行业所需要的人才并不相符,进而出现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不能适应当今社会发展的现实需要。此外,我国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忽视了与国际先进软件产业的接轨,因此培养出的软件工程的从业人才不能了解国家软件行业发展的大环境,在国际行业的竞争中处于劣势,因此我国软件行业的教育模式与国外相比仍处于落后的状态,学生在进行学习的过程中仍处于被动的状态,这种教学模式极大影响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我国软件工程人才的培养缺少益处。
2新形势下软件工程人才培养的对策
2.1提高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师资队伍水平
师资团队的教学水平是制约软件工程教学效果的重要因素,软件工程作为一门新兴的科学,在我国的高校中开设时间较短,部分专业课程教师由其他专业教师担任,虽然他们对软件工程专业有一定了解,但是不能形成完整的软件工程教学体系,同时这部分教师往往缺少必要的`软件工程专业培训,这对于软件工程专业学生的培养存在障碍,不利于学生清楚把握软件工程整体知识要求,使教学重量很难得到保障。为了提高高校软件工程专业师资团队的教学水平,就要求学校不断优化任课教师的评价体系,优先聘用有软件企业工作经验的教师,帮助学生更好掌握软件工程专业的实践能力。
2.2构建新型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模式
在新形势下加强软件工程人才培养,就要求学校必须重点考虑到社会发展的真正需求,对软件企业的诉求作出良性反馈。高校软件工程专业教师应将软件公司的需求真正结合到自己的教学活动中去,将传统的教育模式不断转换为对学生工程实践能力的提升。学校根据企业的实际需要,有效优化自身培养模式,通过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主动性,鼓励学生真正参与到教学实际活动中来,合理安排教学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思维,以新型的培养模式实现对教学质量的有效保证,实现对现代化教学体质的优化与完善。
2.3提高新型的软件工程人才培养质量
评价软件工程教学模式是否适合社会发展的现状,一方面需要审查软件考核评价方式是否科学,另一方面要审查软件工程专业授课内容是否得当。对现行教学质量的把握就要对原有教学方式进行改进,实现课程教学从课堂到实地的延伸,通过开展教学实验和社会实践,将原有的教学推广到社会层面,保证学生毕业后实践能力可以符合社会发展的实际需求。此外,对于教学考核和评价方式的合理配置也可以激励学生主动参与到学校中来,这就要求专业课教师采用合理的考核方式替代传统应试下的考核方法,帮助学生注重对实践能力的培养。
3结束语
在我国经济发展不断迈入深水区的大背景下,如何通过科学改革软件工程专业培养手段,为我国社会培养出更多符合社会未来发展的高素质软件工程专业人才已经成为制约我国软件工程专业快速稳定发展的重要因素,推进软件工程专业教学改革必须要有坚定的信心和决心。软件工程专业教学体系的改革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涉及到教学、人事、财务、安全、企业和社会诸方面,因此在改革的过程中需要加强与各职能部门的通力合作,进而制定出具有实际操作意义的软件工程教学培养模式。
参考文献
[1]唐培和,徐奕奕,周德俭.以工程实践为主线的软件工程专业实训模式研究[J].软件导刊,(6):16~18.
[2]盛琳阳,丁金凤.基于校企合作的卓越软件工程师培养[J].计算机教育,(16):4~8.
[3]郝身刚,张丽.地方院校软件实训开展方式探索[J].南阳师范学院学报,2012(6):109~111.
篇14:专业人才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专业人才培养石油工程论文
一、研究现状与专业进展
从新专业的构成来看,石油工程专业本身就是把原有三个专业合并成一个专业。现代石油工业生产和管理已越来越需要专业面宽的复合型人才。高水平或高层次的专业化和综合性技术专家型人才,则需长期的培养和实践经验的积累。
二、地方性、应用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
能力结构、基本要求及特点一个大学生除了具备丰富的知识、良好的素质,还必须具备基本的工程师能力。工程师能力包括理性思辨能力、协同能力、业务能力,其中协同能力包括语言能力(包括外语能力)、组织管理能力、经营管理能力、国际合作能力、应变生存能力等;业务能力包括观察分析能力、获取知识能力、科学实验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计算机能力等。而协同能力的核心是意志力,业务能力的核心是创造力,因此最为关键的是一个人的意志力、创造力。对石油工程本科专业合格人才的能力要求,我们强调的是相对意义上的多层次、多规格培养目标[4]。即对于普通大学生而言,应至少具备一定的获取知识的能力、工程设计能力、语言能力和计算机能力,因为这是对一个合格的石油工程专业学生的基本要求;对优等生而言,应在具备比较全面的基本能力的同时,有所侧重。有些侧重研究能力,有些侧重语言能力和经济管理能力,有些侧重工程设计和生产管理能力,有些侧重计算机应用能力等。学生的奋斗目标是有层次、有差异的,应该给学生一个发展的空间,以利于培养学生的志趣,挖掘学生的潜力,鼓励优秀人才脱颖而出。总之,我们认为培养相对意义上多层次、多规格复合型或拓宽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是石油工业发展和石油高等教育发展的内在要求;立足内复合或内拓宽型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实践,着眼于外复合或外拓宽型石油工程人才培养的探索,是我们人才培养规格的定位;全面因材施教是我们强化教育的手段;全目标培养、有限目标发展,还学生一个发展空间是我们的指导思想;立足素质、能力的培养是我们必须坚决贯彻执行的教育思想。
三、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的鲜明特色
人才培养计划是学院保证教学质量和人才培养规格的重要文件,是组织教学过程、安排教学任务、确定教学编制的基本依据,是实现学院人才培养目标和基本规格要求的总体设计蓝图和实施计划。陇东学院能源工程学院制定修改人才培养计划的鲜明特色主要体现在:
1.树立“学以致用”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理念
构建实践教学新体系。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总体特征就是在知识、能力、素质结构上体现较扎实的理论基础和一定的专业知识面,实践能力强,综合素质高,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和科技运用、推广与转换能力。作为转型发展中的地方性高校,我们的人才培养目标既不趋同于重点工科学校偏重于研究型的人才培养定位,也不模仿高职院校单纯技能型的人才培养模式,我们的定位是为油气田生产一线培养“应用型、能力强、素质高、多样化”的复合性技能型技术人才,既有一定的知识理论素养,又有很强的实践动手能力,充分发挥实践性教学在人才培养上的关键性作用。体现在教学体系设计上,就是采取多层次系列训练方案,形成由单一到综合、由相对独立到学科(专业)融合的实践教学体系,强调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真正体现人才培养模式的应用性特色。概而言之,即构建了由课程实验教学、专业实习教学、模拟训练教学和生产实践教学四大模块组成的,既与理论教学体系有机结合又相对独立的实践教学体系,达到掌握基本技能和方法、训练工科设计能力和工科实践能力、培养创新思维的教育目的。
2.把实践能力强作为人才培养的亮点
我国专业石油院校大多远离石油一线,油企因安全等原因不便接收学生实习,加之学校实验实训设施的匮乏与陈旧,造成学生对石油井场布局,钻机、抽油机、修井机、固井机的主要部件,管汇安装,井控设备等缺乏足够认识,因此,我们必须在校内通过演示性实验、验证性实验、综合性实验等方式加强石油工程能力的训练,强化石油工程意识,比如,通过模拟实训平台建设,强化情景训练;针对采油工程和钻井工程核心专业课,分别设置了钻井工程实训与设计和采油工程实训与设计课程。另外还专门设置了石油工程综合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实践环节相对较多、时间安排跨度较大,从而有力地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的增强。
3.依托实验条件,开设特色课程
为了加强学生自主能力的培养,增强钻井和采油方向学生动手能力,我院独立设置了定向井钻具配套与设计、多分支水平井钻井完井技术、采油修井管柱配套与设计、酸化压裂实训与设计、钻井工程实训与设计等特色课程,包括钻井工具、管柱配套、司钻操作、采油工具和抽油机工作原理实训,以加强学生的实际动手操作能力,引导学生自主设计实验,突出学生创新思维和创造能力的培养;为了更多地适应油田的发展情况,我院还增设了固井工程实训,修井工程实训,酸化压裂设计与实训课程。
4.以就业为导向,注重“一专多证”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
按照“一专多证”开设多种形式的技能培养选修课程。从事油田钻采工作有没有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是衡量就业竞争力强弱的一个重要筹码。根据专业特点,我们在人才培养计划中专门为学生考取钻井证、采油证、施工证、修井证、安全证等职业资格证书开辟了一个学业课程选修模块,引导鼓励学生以考证、制作设计代替毕业论文,着力提高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5.科学设置了人才培养计划中各教学环节和课程体系
体现了整体优化原则。正确处理好理论教学与实践教学、课内教学与课外指导之间的关系,对于形成融会贯通、紧密结合、有机联系的课程体系,促进大学生人文素质、科学素质的提高,增强实践能力、创新能力的培养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四、石油工程专业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保障措施
1.教师是应用型人才培养计划实施的主导者
教师培养坚持“两条线”,一是向上走,鼓励年轻教师攻读博士学位,提高教学水平。二是向下走,到油田一线去,丰富教师的实践经历,每3年安排专任教师进企业锻炼半年;引进有高等工程教育教学经历的“双师型”教师,重点建设“双师型”师资;同时,建立“专兼结合”的师资队伍,从企业聘技术人员作兼职教师,或直接授课,或指导课题,或作技术交流;对在某方面确有专长的高技能人才,在政策上给予倾斜,不拘一格引进人才。遵循工科教育教学规律,引导促进教师在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的转变过程中体现贯彻应用型办学定位是我院教学工作的重中之重。两年多来,我院共引进石油工程、采矿工程、安全工程三个专业十八名教师,他们大多都是从学校到学校、从学生到老师,既缺乏一线实践工作经历,又没有系统接受过师范技能的培训,教学盲点很多,一方面需要接受有关教师教学技能的培训,另一方面又要按照“应用型”的要求凸显工科教学目标中的实践能力和动手能力强的特点,因此,对于应用型教师的培养,我们的思路和做法是:在去油田企业和煤炭企业一线锻炼中丰富实践阅历,增强课堂教学的情景性体验;在考试命题的改革中促进课堂教学由单纯理解式、记忆式向分析应用式转变;在课题项目的参与攻关中增强知识综合运用能力。从开始,计划每年派出2-3名教师,利用2个月时间到油田现场实地掌握学习钻井、修井、测井等技术,了解一线的生产工作情况,感受企业文化,争取在3年时间让大部分教师都有这样的实践阅历,不断增强工科教师对知识的.应用能力,这是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队伍保障。
2.改革完善考试方式,延伸学习空间,提升学习自觉性
在所有的教学环节中,考试是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关键一环,特别是命题质量。一封试卷,向上推可以反映出教师的教学水平和教学方法,向下看可以分析教学效果的好坏,横向看可以判断出是否对应用型人才培养定位提供了有效支撑。工科学科的特殊性就在于知识原理在物理学意义上是否得到了实现,是否变为实践的动力,考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也正在于此。我们的基本做法是:根据学科性质的不同,教师命题应力戒单纯记忆性题型,增加材料应用、工程案例分析、情景判断、计算、识图填图、设计制作等能反映学生实践能力和综合分析能力的题型,这种改变进而倒逼教师教学方法的转变,在这个前提下,我们再通过不断地听评课来引导教师按照应用型的教学理念逐步探索个性化的教学方法。为了培养学生的动手实践能力,实现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我们还不断地延伸了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包括:通过开发一些实训设计课程向实验室延伸;通过布置作业题、讨论题、书目阅读向图书馆延伸;通过制图、3D设计制作等向机房延伸;通过集体辅导、问题答疑向自修室延伸;通过硕博论坛、专业讲座向学术厅延伸。
3.把教师的课堂授课与实验教学结合起来
为了提高教师知识应用的能力,我们要求每位教师不但要精讲授课内容,不断提高课堂教学的质量,同时,还要承担本门课程中所包含的实验课,从教学设计一开始,就把课堂授课与实验教学同时准备,一并计划,做到边进行知识传授,边引导学生进行知识应用,这样既提高了教师的综合能力,又使教学内容达到了理论与实践的完整统一,彻底改变了过去工科教学中课程主讲老师与实验老师分离的现象。
4.借地方政府之力
启油企合作之门,对接地方产业发展之路,以石油工程专业建设为平台,向外积极扩大合作空间,强化项目带动意识,延伸产学研链条,提高办学影响力。当务之急是加强与地方油企的合作关系。可以通过招生培训、专业共建、师资聘请、课题合作等方式密切与油田的合作共赢关系,以提高办学实力。
篇15:工业工程人才培养策略论文
工业工程是对人、物料、设备、能源、信息等方面的集成系统,进行设计、改善和实施的一门学科。要求工业工程专业培养的人才具有系统工程的思维,具有复合型的知识体系,具有较强的应用能力。国内高校自从1993年由天津大学、西安交通大学率先开设工业工程本科专业以来,至今已有170多所院校开设了工业工程专业。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大致可分四类[1]:以天津大学为代表的管理类本科;以西安交大为代表的管理类五年制本科;以上海交大为代表的机械类本科;以西安电子科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等为代表的特色产业类。培养目标多定位在:培养既懂工程技术又懂管理的复合型人才,侧重点会因院校特点而异[2~5]。一所学校本科人才的培养,质量的保证首先取决于人才培养目标的定位、合理培养规格的确定,以及随着确定的课程体系。对于一般地方性本科院校,确立专业人才培养模式时,应与学校的总体定位相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是地方性院校较好的定位。探讨了面向应用的工业工程培养目标、培养规格、课程体系,并介绍襄樊学院工业工程专业近年来的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实践。
2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目标与培养规格
人才培养目标是人才培养的纲领性指导。在宽口径、厚基础培养复合型人才的背景下,人才的培养更注重能力的培养。对工业工程而言,这种复合能力不是简单体现在工程类和管理类课程的设置上,而是更多地体现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即应用能力。地方性高校在制定专业人才培养目标时,目标不宜过大、太宽,要明确定位,突出特色;可以结合行业,结合地方产业进行制定。例如,我校工业工程的目标定位为面向应用解决现代制造业,尤其是汽车制造业中生产系统的规划、设计、评价、改善、创新、以及相关的综合性工程技术和管理问题,具有创新精神和较强实践能力的高级应用型人才。培养规格应与培养目标相对应。要突出对学生能力的要求。对工业工程专业而言,应该对学生的工程技术知识、人文艺术素养、管理技能等方面做相应的能力要求,外语、计算机能力也应有明确的`要求。对于应用型地方院校,可以根据学生就业服务定位,确定更为细化的专业能力要求。
3面向应用的课程体系构建
一个优秀大学生应具备良好的思想道德素养、较强的人文艺术修养、专业技术能力。围绕着培养目标,工业工程专业可以构建由通识教育课程、专业基础课程、专业核心课程、专业选修课程四个模块的课程体系,并明确每个模块的功能。1)通识教育课程模块:主要包含对大学生的一般素质要求,主要是英语、思想政治类、计算机等课程。在该模块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例如,加大计算机实践能力的培养力度;思政类课程安排了5个学分的社会实践教学,要求学生参与一定的社会实践活动(如一些志愿者活动),避免了相对单一的课堂讲授;英语类课程设置不同的学习级别,包括大学英语(一)、(二)、(三)、(四)、(五)、专业英语、研究生英语等7个级别。学生根据入学水平测试逐级修读,至少修读4个级别。再者,经过企业调研,开设了更偏重应用的汉语阅读与应用文写作课程,取代了原有的大学语文课程。2)专业基础课程模块:是为专业课程学习开设的基础性课程。我校工业工程专业设置在机械学院,毕业授予工学学位,因此,一些必要的工程知识是学习本专业的基础。例如,高等数学、大学物理、概率论与数理统计等;同时开设了较多的机械类基础课程,作为工业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程;例如,工程制图、工程力学、工程材料、机械设计基础,作为近机专业的基础课程。这些课程与机械设计制造及其自动化的同类课程在学时设置、教学要求等方面均有区别。3)专业核心课程模块:工业工程专业的核心课程,除了国内高校常见的运筹学、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生产计划与控制等核心课程外,作为本专业的一个重要特点,还包含了一些重要的实践类课程,例如,生产系统综合实验、专业专项实训。4)专业选修课程模块:为了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培养全面的综合素质人才,利于学生的个性发展。设置了32学分(约16门课程)的选修课程,要求学生至少选修18学分。课程的设置除了一些和专业紧密相关的课程(如工程经济学、系统工程等)外,还联系地区产业特点设置了一些课程(如汽车概论、汽车营销与策划等)。还有一些专业拓展课程(如六西格玛管理等)。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特点及就业、考研的方向进行适当选择。
4我校工业工程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特点
1)突出应用能力的培养。开设了大量实践环节,加强实践环节的教学。除了常规课程的实验学时外(如基础工业工程,人因工程、质量管理等均有相应的实验学时),一些课程开设了专门的课程设计(如运筹学课程设计,物流规划与设计课程设计)。此外,为了综合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在第7学期开设了生产系统综合实验、专业专项实训、企业调研与商务实习等。为期2周的生产系统综合实验,要求学生综合运用生产计划安排、工位设置、布局设计、物流规划、质量管理、人因工程等知识,完成某一产品生产线的设计规划、运行、控制、优化改善等,例如,在实验室混合流水线上进行电排插座的装配生产。为期4周的专业专项实训,围绕专业发展方向及考研、就业等方向,分几个模块进行专项训练,例如编程、管理系统开发能力训练、机械设计综合能力训练、系统动力学软件训练,质量管理软件应用训练,工作研究软件训练等。有些训练是对课程实验环节的扩展,有些训练以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为目的,有些训练以提高就业竞争力为目的。我校建有人因工程实验室、生产物流综合实验室、建模仿真实验室,能够保证实践环节的正常展开。企业调研与商务实习,要求学生走进企业,了解工业工程在企业的应用,发现并解决企业的一些简单问题,此项实习可与随后的毕业设计联系起来。2)突出综合素质的培养。在通识教育课程的设置上,注重综合素质教育的培养。要求学生选修10学分的非本专业开设的综合素质拓展课,以提高自身的综合素质。建议学生选修管理类、人文类,机械类等专业开设的选修课程。3)突出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大学教育的一个重要职责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本专业要求学生必须修满课外实践与创新活动10学分。学生可通过积极参加各种专业竞赛、创新大赛、申报大学生科研项目、参与教师科研项目,以及一些高级别的社团活动等形式获取此项学分,以充分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调动其学习兴趣,有助于学生积极价值观的培养。
5几点改革与尝试
在面向应用的人才培养模式上,我校工业工程专业进行了一些改革尝试:1)将马列类思政课由原来的1-4学期开设,延长至1-6学期开设,将专业课程提前开设。一是因为大一、大二的学生学习更认真是许多高校不争的事实;二是更早地让学生接触专业课,有利于学生对工业工程的了解,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这一改革也得到了学生的高度认可。2)人才培养方案上,不硬性规定课程的考核方式。具体课程的考核方式可以多样化,除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外,部分课程采取半开卷考试、分阶段考试、分组讨论考试。撰写课程学习报告等多种形式,改变原来简单的考试或考查的做法。教学实践证明,合理选择课程考核方式,能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减少平时不学习、期末突击复习、应对考试的现象。3)人才培养方案的制定上,进行大量调研,除了参考国内外知名高校外,更多地走访调研企业,充分吸取企业的意见,在课程设置和教学内容的取舍上做了较多的调整,以便更接近企业应用。一些课程、一些章节请企业资深技术人员讲解,能使学生更好地了解所学知识在企业的应用。
篇16:高素质制药工程人才培养论文
1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STS教育理念的意义
近年来,随着我国医药工业的迅速发展,社会对医药技术人才的要求也逐步提升。制药工程专业是适应现代医药行业的需求而产生的一个新的工科专业,主要培养从事药品制造、新工艺、新设备、新品种的开发、放大和设计的应用型人才。我国在2009年共有34所高校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到2014年,发展至已有240余所高校设置制药工程专业,包括综合性大学、理工科大学、药科类院校、师范类院校、农学类院校、医学类院校和独立学院等。制药工程专业的迅速发展充分说明了当今社会对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需求,这为专业的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同时也对专业人才的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目前大学教育一直存在着重视知识传授而忽视科学方法训练、科学态度熏陶以及科学精神培养的问题;教学只是为专业知识服务,教学过程中沿用以分科知识为基础的纯学术化的知识结构,过分强调专科化,致使许多科学的分支或者综合性问题无法纳入到教学过程中来,缺少最新科学技术信息的融入和对陈旧知识的更替,缺少与学生日常生活有关的知识,缺少与当前重大社会问题有关的研究和讨论,缺少对各种问题的批判性思考;忽视专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使专业知识越来越远离生活,忽视生产技术和应用知识,忽视获取知识的科学方法、科学过程。学生在实际学习过程中往往表现为缺乏兴趣,对所学到的知识不能灵活应用,素质提升受到阻碍。制药工程专业包含化学化工、药学、工程学等多个学科的知识体系,且应用性强,采用传统的教学培养模式,过分强调专科化,会导致各个学科知识的学习相对孤立,不利于综合各学科的知识解决实际问题,各学科分支学科的学习更是被忽视;此外,传统教学重理论而轻实践,使得专业知识远离生活,学生对所学的知识不能灵活运用,难以认识到专业的应用性和社会意义。STS教育理念体现了现代社会对科学素养的更高要求,体现了现代科学教育不仅要培养理科专家,更要培育理解科学事实、方法、对象、对科学政策具备判断力的公民的教育思想。在高校教学过程中引入STS教育理念,可使学生提高科学素养,增强对个人、社会以及全球发展的责任感,有利于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将STS教育理念引入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使制药工程学科与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制药工程专业的社会价值,有利于克服传统教育的弊端,改变传统教学中重理论轻实践应用的倾向,能够培养学生学会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2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STS教育理念的方法
2.1明确培养目标
制药工程专业具有技术含量高、学科范围广、应用性强等特点,因此,制药工程专业人才的培养不能仅局限于专业知识和技能的训练,要让学生认识到制药工程专业的实用价值和社会影响,在今后的工作中能够灵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成为高素质应用型人才。制药工程专业培养目标制定的过程中,应统筹科学、技术和社会的关系,避免注重专业教育的同时忽视素质教育,要从单一的专业教育转变为全面的素质教育,从单纯的知识传授转变为综合能力的培养。在人才培养过程中,以综合能力培养为主要目标,注重基础知识的传授和创新应用能力的训练,做到理论教学、实践教学与科学研究并重,着力培养学生的应用能力、实践能力、创新能力和科学观念,促进学生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培养出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2.2调整课程体系
当今时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与社会发展的关系也在不断变化,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也应不断发展变化。目前,制药工程专业的课程体系普遍存在工程类课程和药学类课程分布不合理、专业界限划分过于明显、教学内容与社会生产实际脱节等问题,不能满足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的需求,因此,可引入STS教育理念对制药工程专业课程体系进行调整。在课程体系调整过程中,应注重全面培养学生能力,在基础课程设置的过程中注重化学类、化工类和药学类课程的均衡分布;拓宽专业口径、淡化专业界限,注重通识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的开设;细化核心课程,突出其专业性和应用性;注意各个课程开设的先后顺序和相互衔接,突出课程体系的连贯性。
2.3改进教学方式
实施STS教育普遍采用的教学方式是“以学生为中心”“以问题为向导”,这种教学方式能够充分激发学生的创造性和积极参与的程度[5]。根据STS教学的要求和制药工程专业的特点,可以通过在常规教学内容中融入STS内容,紧密结合相应主题,在制药工程专业教学中开展STS教育。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注重教学与科研相结合,多介绍制药工程专业的前沿知识;拓宽知识面,将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引入课堂教学中;改变传统教学手段,采用灵活多变的教学方式,促进学生多方面知识的融会贯通。
2.4建立评价体系
STS教育理念体现了多元化的教育价值观,因此,评价体系的建立应不仅局限于获得科学知识,还要注重对社会生活中与科学知识密切相关的重大问题的认识、运用科学知识解决问题,从过程、应用等方面对学生做出综合评价,实施“全面考核”。评价过程应贯穿大学四年的学习阶段,真实地体现学生在教学活动和学习过程中的表现。评价体系的建立是以培养学生综合素质为指导思想,全面科学地评价学生的学习成绩、综合素质,促进学生综合能力和素质的提升,引导学生全面发展。
3结语
STS教育理念体现了现代社会对人的科学素养的更高要求,将STS教育理念引入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使制药工程学科与科学、技术、社会中的实际问题有机地结合起来,突出制药工程专业的社会价值,能够培养学生学会用整体、综合的观点解决实际问题,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可通过明确培养目标、调整课程体系、改进教学方式、建立评价体系等方法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培养中引入STS教育理念,培养出具有较强应用能力的高素质制药工程专业人才。
★ 评中级职称论文
★ 毕业设计感悟
★ 生物毕业论文
【浅谈测绘工程人才培养方案论文(锦集16篇)】相关文章:
电大机械毕业论文(设计)评审表范文2023-04-25
毕业设计心得2023-06-16
广播电视编导专业实践教学环节的设计与评价论文2023-04-10
浅谈合同管理对工程造价的影响毕业论文范文2022-05-19
印发《工程博士专业学位设置方案》的通知2022-11-06
管理费用毕业论文提纲,与工程报价与工程管理相关硕士学位论文2022-12-01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写作要求2023-11-14
农业建设项目中工程建设的质量管理与控制探究论文2024-02-22
小区规划设计开题报告2023-10-24
毕业设计论文前期工作小结2022-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