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成人高教的教育创新

时间:2024-03-27 07:29:56 其他范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论成人高教的教育创新(共10篇)由网友“哈哈我是神了”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论成人高教的教育创新,欢迎阅读与借鉴。

论成人高教的教育创新

篇1:论成人高教的教育创新

论成人高教的教育创新

【内容提要】成人高等教育是国家整个教育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21世纪是终身学习和继续教育的世纪,成人教育更应大作为。为全面推进成人高等教育,必须从抓住特色、适应时代、体现国际性、优化环境等方面大力创新。

【摘 要 题】成人高教

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100周年庆祝大会上所作的重要讲话中强调了教育创新问题。作为教育事业重要组成部分的成人高教在新的世纪里,仍然要把发展作为第一要务。这个发展是紧扣时代、紧扣社会的全面协调的发展,是品质全面提升以优质资源有效满足社会需求的可持续发展,是坚持改革、大有作为的发展。

目前,成人高教的创新应有如下几方面展开。

一、体现“双重性”

成人高教原本就是教育体系、教育制度创新的产物。她从传统的学校教育体系和制度中脱胎而出,因而她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教育的文明进步;同时她又是伴随经济和社会发展对现实劳动者、广大民众素质提高的急需而生,以其“直接”“有效”的服务特性深得青睐,如此她又是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社会的文明进步。这就构成了成人高教的“双重性”(或称“两栖性”)。没有对传统教育制度、体系的创新,成人高教便无缘出现,更难言成长、壮大。缘于普教别于普教,正是成人高教生命的根。她将教育与社会紧密结合,肩负着多重服务功能,紧紧服务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科技事业发展,服务于两个文明建设,推进社会民主化进程,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

探索新知,不停地改革,不断前行,是社会发展的规律。不言而喻,成人高教由生到盛的历程也透视出这样的规律。成人教育的一个极重要的特性即是非正规、非正式,这正是成人高教应社会和人们对教育需求的变迁而求新求变的结果。倘若有一天成人高教堕入平静状态,毫无波澜涟漪,那么成人高教就意味着生命的终结。管理者应从中总结出成人高教发展的规律、特点,宏观地加以指导,使其与社会相伴同行。现今改革力度之大前所未有,成人高教的有效机制尚未健全和完善,服务的功能尚没有充分发挥,还显得力不胜任,急需加速改革,大胆创新,争取有所作为,大有作为。经过改革,成人高教完全可以在推进人们的终身教育、适应现代社会知识的不断更新发展、培养具有综合素质的人才方面凸现自己的优势。

二、创造“独特性”

任何事物的出现、生存、发展,不单纯是因其共性,而是更多地取决于其鲜明个性。成人高教即是从普通高教脱胎而来,必然拥有教育的.共性,但如果她完全雷同普通高教,便失去自我存在的价值。这就是说,成人高教必须发扬、承继普高优势,创造自我,开创普高所没有的特色,磨砺出符合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符合成人教育规律的亮点,打造自己的优势,孕育自身内在的强劲生命力。要使成人高教超越普通高教的前提应是洞悉各自的特质、表现型态,从而扬长避短,创造自我独特的优势,赢得自我生存的价值。审视成人高教与普通高教的区别可分析如下表:

附图

有比较才有鉴别,有鉴别才能悟出真谛。从上表不难看出,成人高教与普通高教的确存在着诸多不同之处。正是这些相异才构成了成人高教“我”的独特性,使其充满活力和时代生机,从而傲立于高教之林。多年来全国成人高考报名数呈直线上升,近几年来一路走高,尚为218万,即为337万,更是火爆,跃升为392万,比20增加55万(全国普通高考报名数增加73万),增幅为16.3%,如果再加上全国高等开放教育、网络学院注册生,的确蔚为壮观。难道这些数据不足以耐人寻味、发人深省吗?这些相异也并非自天而降,是成人高教伴随着社会强烈需求不断改革、创新的结果。事实上,改革开放20多年,成人高教一直在以社会需求为出发点,以为社会服务为宗旨,探索自身的改革之路,孜孜寻求对传统普通高教的突破和超越,如招考制度的改革、办学形式的开放、教育方法的多样、教育资源的统筹、教育结构的调整、教育内容的更新等。有的改革相对容易进行,有的却举步维艰。我们不得不承认这样的现实,成人高教毕竟缘于普通高等教育,不可避免地带有普通高教传统的痕迹。改革之路漫长,创新之路无穷,我们要高举改革、创新大旗,强化品牌的打造,真正把握成人高教的特色优势。

三、强化时代性

站在时代高度,把握时代需求,伴时代而行,随时代而壮,这是成人教育在改革开放的沃土中创造的新鲜经验。这一经验充分说明,成人教育改革、创新、发展,必须主动适应时代变迁、时代需求,在追逐时代潮流中发展壮大。要紧跟时代、把握时代,首先要认识时代,关注时代的变化,辨析时代的特点。当今,我们正处于知识经济已显端倪、信息社会已具雏形的时代。这个时代的显著特点是“多变”“快变”“不确定”。1994年,笔者在英国BBC电台参观时,从电脑中看到当日我国《人民日报》的新闻惊叹不已,转瞬互联网在我国已家喻户晓。互联网已把世界浓缩为一个“地球村”,同处于“一个时代”。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知识创新目不暇接,新生事物层出不穷,直接引发:一是知识迅速升值。无论是组织、群体还是个体都感到“知识不够用”,“充电”、继续学习成为时代的强音,民众竞争的动力。二是人才、民族创新能力的激烈竞争。人力资源的基础性、战略性、决定性的意义凸现,民族创新被誉为民族进步之魂。三是人们对生活质量和对自我设计有新的追求。教育文化渐成生活消费热点,人们需要优质教育、多形式教育,并伴随人们的一生。四是对教育提出严峻挑战。国家实施科教兴国战略,把教育置于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大力倡导教育创新,提出“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教育别无选择,必须审时度势,扮演好与时代互动的角色。

成人高教要适应时代变化、适应时代要求,把“构建终身学习体系,创建学习型社会”的响亮口号变成实际行动,关键在于通过改革、创新,提升优质服务效能,再塑成人高教新体系。这个新体系要以现代教育观、终身教育观为统领,以继续教育为重点,以促使人们更新知识、提高素质、增长才干、充实生活为内容,在优化学习手段、提供多样化学习形式为途径,以适应经济建设、社会发展以及人们终身学习需要、促进学习化社会为目标,以自主办学、弹性管理为机制,以制度创新建设为保证。为此,要做到如下几点。

首先,要以观念变革为先导。要进一步明确教育与服务的关系,突出以人为本,服务学习者;要摆正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的关系,使两个效益辩证统一;要加大对教育教学改革和基本建设的投入,一方面借助普高资源,一方面自身要建设和积累;要处理好规模与内涵的关系,既注重规模发展,也要加强内涵建设;成教管理要从偏重招生、毕业两头管理转向以人才培养质量为中心的管理,突出教学质量管理的中心地位,确保学历与学力等值。

其次,要使继续教育成为成人高教的重点。成人教育是终身教育载体、主体,成人教育的目的即是使人们接受教育的过程连绵不断。由此,成人高教必须从满足于一次性学历教育转向对多品种、多形式继续教育的开发,从单纯注重单一学历教育转向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并重,落实各种继续教育、非学历教育在成人高教中的地位、作用,将其纳入成人高教整体发展规划之中。在此基础上,成人高教要妥切处理好各种层次培训的关系,从中低层次的岗位培训转向中高层次培训,突出高素质、高层次人才的培训和各种执业、职业资格证书培训,长、短结合,长、短并存,根据社会快节奏和人们生活的特点,举办节假日、周末、晚间短期培训超市,以满足上班族“充电”和继续教育的急需,展现成人高教的活力。

再次,要大力改革办学体制。成人教育是高度社会化的事业,渗透于社会生活各个领域。成人高教要正确处理好学校与行业、企业的关系,由行业、企业求“我”转向主动服务,开展产学合作,实现资源可享。因办学体制改革,原属行业、企业为办学主体的学校,虽划归为教育部门所管,但切不可断其血缘,依然要亲近如旧,不变初衷地为其服务。独立设置的成人高校不可因招了职前高职班,而淡了和主管部门的关系,仍然要把为企业开展培训作为重要的办学任务。还要处理好学校与社区的关系,放下架子为社区教育、社区建设服务。随着社会改革的进展,许多“单位人”已经变成“社会人”“社区人”。基于此,在近几年来大力推进终身教育体系构建过程中,社区教育实验工作红红火火,不少城市都提出了创建学习型城市的目标,以此提升市民素质,提升城市竞争力。成人高教对此应予以热情关注,积极支持,发挥智力资源作用,促进社区学习化、社会学习化。

四、关注国际性

中国的教育及其创新必须站在国际教育的制高点上,用世界教育发展趋势来引领、来审视、来推进。如果说我国普通教育与发达国家的教育相比有差距,需要结合我国国情加速追赶,那么从整体上来说,我国的成人教育所表现出的差距则更大,更迫切需要从观念到举措全面追赶。

经济的全球化、国际化使各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都以国际大环境为背景,竞争日趋激烈。我国加入WTO表明我国已进入全球经贸体系,教育亦随之出现全球化、国际化的趋势。成人高教面对全球化、国际化,虽有挑战,然却有着极好的机遇。机遇稍纵即逝。终身教育是世界潮流,成人教育被国际公认为“顶点教育”,正如《学会生存》所言:“成人教育在任何社会中再也不能无关紧要的活动部门了,我们必须在教育政策和教育预算中给予它应有的地位。”这种先进的教育观念会随着全球化、国际化而滚滚奔涌进来,成人教育的地位、舆论环境及至相关政策等,都会产生很大的变化。成人高教无疑会由教育的边缘走进教育的中心。成人高教正可借此机遇,乘势而起,大力开展高层次继续教育,瞄准国际化市场,迅速提升层次、品位,开拓成人高教独有的无限空间。

五、优化大环境

当前成人高教的处境存在着令人费解的反差,一方面社会对成人高教异常热烈,而在教育内部却常被置于冷落的境地。改革创新需要得到主管部门的认可和支持,尤其是政策支持,否则寸步难行,这是我国国情和管理体制决定的。有鉴于此,应大力改善成人高教的社会环境。

第一,松绑放权,把成人高教置于创新的主体地位。政府要真正转变职能,要松绑,下放过程管理权,强化服务意识,支持、鼓励、引领改革创新。要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指导,由过程管理转向结果评鉴,由事务管理转向制度、政策建设,从而使学校有宽松的自主思维、自觉创新的客观环境。

第二,制定法规,保障成人高教的合法地位。这是个令人沉重也是耐人思索的话题。我国成人高教已有50年的历史,改革开放20多年来,成人高教作为高等教育的“一条腿”作出了巨大的成绩,培养了数以千万计的毕业生。但至今无一部国家关于成人教育的法来依法治教。我国目前义务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均分别独立立法,《民办教育促进法》也呼之欲出,还有《教师法》、《未成年人保护法》等,这些法的出台充分表明我国教育已进入法制时代。成人教育无法,既和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建设事业中各种法规以空前未有的速度相继出台不相协调,和我国其他各类教育现均有法可依不相协调。时到今日,国家的“十五”计划等都非常强调人力资源建设,构筑终身教育体系、大力发展成人教育,提高民族素质。为成人教育立法是到了迫在眉睫的时候了。

第三,更新观念,培育创新的软环境。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是素质、修养、水平、态度等的综合体现,有赖于理论学识和长期实践工作的积淀。所以成教工作者要刻苦学习,努力探求新知,加强理论研究,锐意进取,以创新的理论指导实践创新。还要善于创新,遵循科学规律。当我们十分强调创新时,也要牢记成人教育发展中曾经并易犯有的“一放就乱”的毛病。自主改革创新,但不等于不规范管理,更不能把“乱”谓之创新。善于创新,即是把创新立于科学、理性、法制的轨道,遵守游戏规则,有利于创建“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的成人高教新体系。

篇2:演讲稿:论创新教育

演讲稿:论创新教育

亲爱的同学们,你们好!我这次的演讲题目是——论创新教育。

现如今,望子成龙的概念在人们的心中已经根深蒂固了,为了迎接众多的应试教育,而马不停蹄的为孩子寻找各类的文化课辅导班,有些也为了高考加分而强迫孩子学习自己不喜爱的兴趣班。渐渐地开始忽略了孩子自己的爱好,埋没了孩子自己的兴趣,使孩子的思想束缚于特定的框架之中,没有想象的'空间,形成了众多孩子千篇 一律的思想,导致了孩子的创新意识被磨灭,想象力被束缚的性质。

所以,我觉得,在当今社会,创新意识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孩子的想象力,给孩子插上想象的翅膀,不要让孩子一成不变的成长。善于启发孩子的逆向思维,给孩子以充足的自由发挥的空间。这其中,创新教育就是功不可没的了。

那么,如何做到对孩子实行创新教育就成了家长最为关心的话题了。要对孩子的爱好给予鼓励和发展,做到不强迫孩子去上一些孩子不喜欢的兴趣班,而培养孩子擅长的那一面,使孩子的潜力得到充分的挖掘。敢于让孩子以不同的观点辨析问题,拥有强烈的逆向思维。敢于想象和实践,敢于挑战自己。

运用创新教育,培养孩子的创新意识和逆向思维。众所周知,现在社会科技发展迅速,靠的是什么?就是创新和敢于想象!培养孩子的这方面意识,可以使孩子在当今迅速发展的社会中不被淘汰,也能使孩子在未来占有一席之地,拥有充足的发展潜力和空间。所以创新教育的应用可以为孩子留有大量的发展空间,使孩子得以身心全面发展。

所以,我大力提倡创新教育,我希望这会给大家带来启发!

谢谢大家!我的演讲完毕!

篇3:析论对成人高教授予学士学位行为的司法审查

析论对成人高教授予学士学位行为的司法审查

学士学位授予制度对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意义重大,目前有许多高校没有真正考虑成人高教的特点,对成人高教学士学位授予标准更缺乏全面、系统、规范的研究,对成人高教学士学位授予工作仍没有实现法治化.通过真实案例表明:司法审查的.适当介入有利于保护受教育者的合法权益,并能促进相关制度的完善与发展.

作 者:胡跃明 陆萍  作者单位:胡跃明(浙江大学光华法学院,310028)

陆萍(浙江财经学院外语系,310028)

刊 名:中国成人教育  PKU英文刊名:CHINA ADULT EDUCATION 年,卷(期): “”(21) 分类号:G72 关键词:成人高等教育   司法审查   学位授予  

篇4:论义务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

论义务教育阶段的创新教育

一、突出主体,创设创新教育的优良环境

创新教育需要生动活泼、和谐民主的教育氛围,让学生能够大胆地。自由地、积极地思维。在教育教学活动中,应该自始至终充满温馨宽容的气氛,让学生在思维上积极,在情绪上放松,没有压抑感,能愉悦地敞开自己的心灵,充分展开思维的翅膀。他们好的想法一再受到鼓励,不成熟的思想不会受到嘲笑和责备,个人成功的潜在动机受到调动。师生关系民主平等、互相信任,同学关系团结友爱、互相激励。这样,学生的主体意识不断增强,并能不断调整、改造自身的知识能力结构、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朝着更高的自知、自控、自主程度迈迸,发展自身主体能力,完善主体人格。

二、建设适应创新教育的师资队伍

创新教育是综合性的教育,涉及的学科很多,这对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古人云:“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源。”胜任创新教育的教师,必然是治学严谨的'教师,既掌握精深的本专业知识,又学习广博丰富的多学科知识,以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还会自觉地不断更新知识,掌握最新的科学文化知识和信息。除此之外,创新型教师对教书育人具有高度的责任心,有无私无畏的宽阔胸怀,不做安于现状、得过且过的庸人和俗人,是充满信心、热情洋溢、勇于开拓创新的强者,能吸取优秀的教育教学经验,敢于突破传统经验的樊篱,改进教学方法,创造出新的教学风格。这样的教师,善于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因势利导,化消极为积极,变平庸为神奇。

三、创新教育的教学方法

启发式和讨论式教学都把问题作为教学的起点,又作为教学的归宿。人有问题才会引起思考,才会进一步探索新问题,问题是人思维的动力和起点。亚里士多德说:“思维认惊讶和问题开始。”创新教育的教学过程,当以引起学生发现问题作为教学的首要环节,用问题去引导学生的思维在学海里道游,一边在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过程中传授知识,一边不断地发现更多的新问题,从而使学生面前始终展示着众多的未知领域,以此来激发学生创新意识、创造思维。

创造能力的核心是创新思维。创新教育的教学应该善于激发学习兴趣,培养学习情趣;善于设疑,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善于砥砺学生思维,开拓探求思路,来发展创造性思维。

教师应积极把现代教育技术引人教学活动,充分运用形、声、色、光等多种感官刺激,使学生大脑皮层形成兴奋中心,产生积极情感效应,使学生乐学、会学、善学。

四、创新教育要重视培养学生非智力因素

动机、兴趣 ` 情感、意志、气质和性格等非智力因素,既是德育的基础,又是智育的源泉,且为体育的重要内容,它具有动力、维持、补偿和定型能力,因此,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创造型人才需要具备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非智力因素培养,一是要求教师对学生既严格要求,又要尊重其人格,真正调动学习的主动性、积极性,才能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二是因材施教,学生个体的非智力因素水平不同,生活环境、成长经历也不一样,对他们的教育必须有的放矢,应采用不同的途径和方法,根据学生的个性特征有计划地进行培育。还可以依靠集体,调动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结合工作实际来培养其良好的非智力因素。

我们的学生一旦获得了足以自强的情商和智商,确立了正确的人生观,就可以开通自我、探索自我,创造性地开辟人生之路,成为创新型人才。

五、加大与开发脑潜力有关课程的分量

脑科学研究表明,左脑是进行抽象逻辑思维、分析思维的中枢,右脑是处理表象、进行具体形象思维、发散思维的中枢。创新能力是大脑两半球的整体性功能,一切复杂的思维活动都是两脑协同合作的结果。

传统教育重抽象逻辑思维能力、言语能力、计算能力的培养,而轻形象思维、直觉思维、艺术能力等方面的训练,即有重左脑、轻右脑的倾向。一个明证就是与培养创造力直接密切相关的一些学科如美术、体育、音乐、劳拉等纷纷被列为输课,上述五科的总学时仅为一门主课的学时。而小发明、小创造等活动只是校园生活的点缀,只能以课外活动、兴趣活动的方式偶而进行。

创新教育要摒弃侧重左脑功能训练的传统教育,要重视右脑的开发,确保乃至增加操作、艺术、运动等使用右脑的课程,还应根据义务教育阶段的年龄特点和个性、兴趣与爱好,正常地、规范地开展大量新颖活动课程,以及各种丰富多彩的兴趣小组活动。让学生既有以“言语”为媒介的逻辑思维能力的发展,同时也有排言语”的直宽思维能力的发展;鼓励学生运用言语和非言语两种方式学习,使在、右两脑协调发展。

篇5:论教育决策与制度创新

论教育决策与制度创新

本文以高校扩招为案例,对扩招政策的决策背景、预期影响,特别是过渡期教育决策特点与制度安排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和探讨。文章认为,促使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是由宏观社会需求、解决经济困境、走出“应试教育”怪圈等因素形成的一种综合效应。从对实施科技兴国战略、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高等教育改革等方面的预期影响分析,扩招决策是一项涉及全局利益而作出的困境决策。由扩招政策显现的过渡期教育决策的特点及其与制度安排的关系,反映了教育改革的特殊性与改革走向的复杂性。我国教育改革的制度创新,突出体现了教育决策在过渡期的制度化环境中的“两难”抉择。

196月25日,全国各大新闻媒体上“今年全国高等教育招生大幅增加”的通栏标题,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强烈反响。建国以来,我国高等教育曾经有过三次高速发展,但此次增幅之快、增量之大、出台之急、响应之烈,为前所未有,甚至可谓世界高等教育发展之最。对此次高校扩招,社会各界特别是教育与经济界的认识和看法各式各样,不仅涉及教育基本理论、教育与经济、教育与社会等相关理论,而且涉及经济发展战略和策略、国家安全与社会稳定以及国民素质与可持续发展等一系列问题。本文以扩招政策的决策为例,对我国由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过渡时期教育重大决策的基本特点,以及教育决策与制度创新的关系加以分析。

一、扩招决策的背景分析

一个政策只能解决某一困境的主要问题,我们不可能期望一个政策解决所有的问题。首先,当现实呈现出纷繁复杂的情况时,制定政策的部门需要的是在错综复杂的一系列问题中,寻找到解决困境的主要矛盾和关键问题。同时,作为决策部门,特别是实际部门,总是把解决眼前的急迫问题作为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而现实问题的解决与长远问题的处理总有一段距离。其次,一个部门、一个行业对待困境的态度和处理的方式,不仅受到整个制度环境的.约束,而且总是受到本部门、本行业自身条件(如目标模式、任务要求、规则约束、思维定势等)的制约。一般而言,上一级部门作出的决策通常更接近于对全局、眼前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的解决。在利弊权衡上,相对来说,只要眼前的利大于弊,全局的利益大于局部的利益,某一段问题的缓解有利于下一段问题的突破,尽管这一决策可能会带来某一层面的利害冲突或导致某一方面新矛盾的突显,但只要不影响大局,就是值得肯定的决策。再次,当今社会经济生活变化速度之快,常常令人措手不及,有时给某些问题决策的时间是极其有限的,特别的问题有时需要特殊程序的决策方式。或者说,现在人们更注重的是对问题迅速作出最出色的界定,而并不看重如何最出色地搜集答案和选择答案。过去人们总是把追求最优的可能解作为决策的原则,现在人们则用“有限理性”及“争取满足”的决策模式替代了“完全理性”的决策模式,用“令人满意”的准则替代“最优化”准则。从这些基本的决策观点来看高校扩招政策的决策背景,不难看出它们之间的密切联系以及这些观点对于现实问题的合理诠释。

促成扩招政策出台的背景,可从三方面考虑。

一是宏观社会需求。“知识经济初见端倪”、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对我国经济的冲击以及高新技术的飞速发展对高新人才的迫切需求,特别是新一届政策把“科教兴国”作为本届政府的最大任务,使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和优先发展教育的思想,知识经济“增长动力”基于人才的思想更加深入人心,使终身教育的思想和学习化社会的观念广为人们接受。年开春,中国科学院的“知识创新工程”、科技部的国家技术创新体系、教育部的《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相继出台。这一方面反映了国家相关部门对知识经济挑战的应战姿态,另一方面也从客观上促成了国人对经济强国、科技领先、教育为本、人才关键的共识氛围。而党中央、国务院召开的第三次全教会则把提高全民素质,培养高新技术人才作为迎接新世纪挑战的重要任务。可以说,高校扩招是这一宏观背景之下政府与民众形成共识并付诸行动的一个政

[1] [2] [3]

篇6: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

论教育思想和教育制度的创新

【内容提要】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百年校庆大会上的讲话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科教兴国的要求。教育创新要以“三个面向”为指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在教育思想上创新,教育制度上创新。

【英文摘要】President Jiang Ze-min's speech on the occasion of the centennial of BNU is an important document of

Marxist thought in education.Educational innovation is the demand of the present

times especially that of prospering China by science and education.Educational

innovation should take the three fors as its principles and practice the innovation

according to the three represents.

9月8日江泽民同志在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庆祝大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他在这篇讲话中全面深刻地论述了教育创新的思想,首次把教育创新提高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同等重要的高度。并且强调教育是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的基础,从而把教育提高到从所未有的地位。这篇讲话对于推进我国教育事业的改革和发展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是马克思主义教育思想的重要文献。

教育创新是时代的要求,也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迫切要求。江泽民同志是站在时代的巅峰,从国运兴衰,民族复兴的高度提出教育创新的。他深刻地分析了时代的特点,指出“当今时代,科技进步日新月异,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各国之间的竞争,说到底,是人才的竞争,是民族创新能力的竞争。教育是培养人才和增强民族创新能力的基础,必须放在现代化建设的全局性战略性重要位置。”[1]今天,知识经济已显端倪、信息社会初具雏形、全球化浪潮汹涌而至,知识的生产与创造正日益成为社会的核心生产部门和发展的动力机制。如果我们不能培养创新人才和做到知识创新,我们就不能在国际竞争中获胜。近年来,江泽民同志多次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在这次讲话中,他把教育创新作为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途径。要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必须不断推进教育创新。他说,“教育创新,与理论创新、制度创新和科技创新一样,是非常重要的,而且教育还要为各方面的创新工作提供知识和人才基础。”[1]重视教育是我们党一贯的战略方针。早在1977年,邓小平同志就提出:“我们要实现现代化,关键是科学技术要能上去。发展科学技术,不抓教育不行。”[2]江泽民同志继承和发展了邓小平教育理论,提出不仅要重视教育,而且要重视教育创新,不断发展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事业,不断为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培养高素质的劳动者、建设者、管理者和领导者。

教育创新是教育改革的需要。教育改革是永恒的课题。时代在发展,社会在变革,教育也必然要随之改革。特别是近几十年来,教育科学和心理科学有了很大发展,对人的成长有了新的认识。无论是教育内容,还是教育模式、教学方法都需要改进和完善。改革就是创新,就是要推陈出新。

教育创新要在传统教育的基础上进行。传统教育是历史上长期积累形成和流行的,具有影响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传统教育不能简单地一概加以肯定或否定。传统教育中有好的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也有不好的或者过时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教育创新就是要继承和发扬优秀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改革一切不符合当今时代的教育思想、制度和方法,创造出新的教育传统。

教育创新的首要任务是教育思想的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教育创新,首先要坚持和发展适应国家和社会发展要求的教育思想。”[1]教育传统包括了教育思想、教育制度和方法。教育思想是最不易改变的,但又是最重要的,它指导着每个教育者的行为,指导着新的教育制度和方法的制定和执行。我国有重视教育的传统,而且有许多优秀的教育思想和方法。但也无可讳言,由于我国几千年的封建统治,长期处于一种小生产的封闭社会,再加上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的结合,形成了一种封闭的狭隘的教育价值观和人才观,一直影响着我国广大教师和家长的思想。如果这些思想不转变,就不能全面地贯彻教育方针,培养新世纪所需要的人才。我认为当今亟待需要转变的有如下一些教育观念:

(1)改变狭隘的教育价值观,树立正确全面的教育价值观 学校教育为统治阶级服务,培养统治人才,这是古代教育的共同特征。我国封建社会的政治体制和以儒家伦理纲常为核心的思想体系使教育紧紧依附于它并为其服务,从而形成了狭隘的教育价值观――为政治服务,或者是“学而优则仕”。把教育简单地视为一种工具。政治家视教育为阶级斗争乃至政治斗争的工具;经济家视教育为经济增长的工具;广大家长则把教育视作他们的子女谋取优裕职业的敲门砖。当然,任何一个社会,任何一个国家,教育都是不能脱离政治的,社会主义教育也不能例外,教育要为巩固社会主义制度服务。但是这只是教育的一个社会职能,教育还应该有其他社会职能,例如教育要为发展社会物质生产服务,为社会精神文明建设服务,即还有经济的职能和文化的职能。教育更重要的本质特征还在于人的自身的发展。也就是说,教育的本体性是育人,是提高人的素质。因此,要重视教育的本体性,淡化教育的工具性。教育具有工具性,但这种工具性是通过育人、通过教育的本体性来实现的。只有人的素质提高了,才能更好地为社会服务。同时,人在为社会服务中,也就是在改造客观世界中自身得以发展和提高。

(2)改变因循守旧的人才观,树立现代社会的人才观 在封建社会,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这种封闭式的经济活动,只要求受教育者恪守传统的知识和技艺,守住祖宗家业,而不重视启迪受教育者去开辟新的知识领域,鼓励他们的创新精神。这种人才观与狭隘的教育价值观是相联系的。几千年来封建社会统治阶级需要培养的是听话的奴仆,要求他对主人的绝对服从,不需要有自己的独立见解;而劳动人民在封建统治下和自然经济的条件下,也只知道教育自己的子女守家立业,把他们束缚在土地上,而不要求他们去开辟新的天地。

封建社会离我们已经很远了,但这些传统观念的残余远没有消灭,而且时时影响着今天的教育。那种用一种模式培养学生,要求学生把书本上的死的知识奉为经典,把老师的讲解奉为权威,而不培养学生的个性和独立思考能力的教育理念和方式,就是这种因循守旧的人才观的反映。这种人才观当然与现代社会格格不入。在知识经济到来的今天,科学技术日新月异。教育要培养具有开拓精神和创新能力的人,只有不断创造新知识,开拓新领域,才能使国家繁荣,民族昌盛,才能在国际竞争中战胜对手。

陈旧的人才观的另一种表现是认为出人头地的人才是人才。这也是受传统观念中“学而优则仕”的影响。但是在今天这个社会需要多样化、职业发展多元化的时代,只要有社会责任心,勤奋努力,为社会做出一定贡献的就是人才。1985年《中共中央关于教育体制改革的决定》中指出:“要造就数以亿计的工业、农业、商业等各行各业有文化、懂技术、业务熟练的劳动者;数以千万计的具有现代科学技术和经营管理知识,具有开拓能力的厂长、经理、工程师、农艺师、经济师、会计师、统计师和其他经济、技术工作人员;数以千万计的能够适应现代科学文化发展和新技术革命要求的教育工作者、科学工作者、医务工作者、理论工作者、文化工作者、新闻和编辑出版工作者、法律工作者、外事工作者、军事工作者和各方面党政工作者。”这还是一种概括性的分类,如按照国际劳工组织(ISCO)的国际标准分类,则社会职业可分为8大类、83小类、284细类以及1506个职业项目,每个职业项目还有许多具体职业,多到上万种。缺了哪一具体职业,社会都难以运转。当然,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子女有一份好的、收入高的、所谓体面的职业。但是,每个人的天赋、能力、兴趣、爱好、特长有差异,成长中的机遇也不同,职业就会有差别。任何职业只要勤奋好学都能做出成绩,都会受到人们的尊敬。当今是一个变革的时代,一个人不可能一辈子固定在一个职业上,也没有哪一个学校能够保证他的毕业生一辈子的职业。学校教育重要的是打好基础,使学生有较高的素质,学生走向社会再不断学习。一个青年只要肯于学习,改变职业的机会很多。

(3)克服重学术轻技术的观念 在我国漫长的封建社会里,学校教育制度与人才选拔制度是紧密结合在一起的。学习是为了做官,要做官就要参加科举考试。学生寒窗苦读,不接触社会,不接触生产,鄙视一切技艺性的职业和劳动。这种观念至今还有广泛影响。我国职业技术教育不发达,固然有多种原因,但不能说与这种传统观念没有关系。历来的观念是“学而优则仕”,没有说学而优则工、学而优则农、学而优则商。因此学习好的学生总要追求上普通高中,上名牌大学,不愿意上职业技术学校。这种观念不改变,职业技术教育很难在人们心目中占有重要地位,职业技术教育很难得到发展,结果是劳动人民的文化素质和技术素质得不到提高,必然会阻碍我国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科举考试制度的思想影响决不能低估。科举考试选拔人才,相对于世袭制是一种进步。但是,学校教育围绕着考试转却成了我国教育的传统。从而导致培养人才模式的僵化,成为教育改革和发展的严重阻力。要改变这种状况,一方面要改革考试制度,另一方面要改变传统的教育观念,把培养人才放到更广阔的视野里进行,跳出“学而优则仕”的狭隘的圈子。

(4)树立正确的教学观和教学质量观 教学过程是师生双边互动的过程。但是因循守旧的传统教育却把教学变成老师单方面的活动,“老师滔滔地讲,学生静静地听”,学生处于一种被动的地位。教学过程对学生来讲就是学习过程。学习要靠大脑的积极活动。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学习如果不动脑筋思考,知识就不易理解,也不易记忆,更不能迁移。教学的启发式和注入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老师能不能促进学生的积极思维。注入式教学只重视教学的结果,把现存的知识教给学生;不重视教学的过程,不要求学生思索,更不喜欢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这种教学方式显然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要培养学生的能力,就要把学生放到教学过程的主体地位。在教学中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主动性,并给学生留有自主学习的空间。

什么是高的教学质量?是不是知识越多越好,考试分数越高越好?现代教育更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这种能力包括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还包括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达的能力、与人相处的能力、组织的能力等等。早在20世纪60年代,美国教育家布鲁纳就在《教育过程》一书中说过:“我们也许可以把培养优异成绩作为教育的最一般的目标;但是,应该弄清楚培养优异成绩这句话是什么意思,它在这里指的,不仅要教育成绩优良的学生,而且也要帮助每个学生获得最好的智力发展。”[3](P6)当今时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知识日新月异,学校教育在短短的几年时间里,不可能也没有必要把人类积累的所有知识教给学生,更重要的是教会学生学习。教学质量的高低要根据学生的智力发展水平衡量。

全面的教育质量观,就是要贯彻教育方针,使学生在德、智、体、美诸方面都得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全面发展并不要求学生门门功课都优秀。这是不符合学生成长规律的`。因为人是有差异的。要求学生门门优秀,就必然会抑制他的特殊的兴趣和才能。用这样的标准要求学生,就不能培养出卓越的人才。

推进教育创新,教育制度要创新。江泽民同志指出,“关键是通过深化改革不断健全和完善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要求相适应的教育体制。”要求我们要扫除制约教育发展的体制性障碍,努力提高教育资源的利用效益,优化教育结构,扩大教育资源,充分满足学习化社会人民群众终身学习的需要。

我们需要研究今天有哪些制度阻碍着教育发展,怎样排除这些障碍;如何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制度。对这些问题需要认真地调查研究,充分听取实际工作者和专家的意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提出政策性的建议。这里就我个人的一孔之见提出几点可供思考的问题。

(1)要在教育投入体制方面有所创新 当前,我国教育事业发展中的主要矛盾是教育资源的不足与教育需求旺盛之间的矛盾。教育资源的不足表现在量上就是高等教育的学额不足,不能满足广大青年求学的需求;表现在质上就是优质教育的严重不足,出现了从小学就开始为争夺优质教育的竞争,严重干扰素质教育的推进。要改变这种状况,除了国家要继续加大教育的投入外,还要节流开源。节流是提高办学效益。目前一方面资金紧张,另一方面浪费现象也很严重。在同一地区,学校重复建设,资源不能共享;有的中小学建筑追求豪华,不求实用,如有的中学建有四个网球场,平时基本不用,成了参观的摆设,不仅造成巨大浪费,而且影响到地区的均衡发展。开源就是多种渠道集资。当前我国民办学校已有一定规模,但民办学校的地位不明确,政策不落实,行为不规范,使民办学校办学十分艰难。

要弄清我国民办教育的特点,制定鼓励民办教育的政策。我国民办教育不像国外那样有教会或慈善基金会的支持,主要由二部分人举办:一部分是离退休的干部或教师,出于对教育的热情,通过各方面的支持,或通过贷款建立起来;另一部分是投资商看准了教育市场,以为有利可图,于是有的收取储备金,有的向银行贷款发展起来。这两类学校除少数进入良性循环外,多数还没有摆脱困境。如果政府不加以扶植,很可能造成不好的结果。国家应该通过立法,鼓励民间投资。民办教育促进法不久就能出台,相信这个问题能够得到解决。同时政府要像管理公办学校那样对民办学校加强管理,对不顾质量,唯利是图的学校加以整治。

对国有民营的改制要持慎重态度。只能在薄弱学校进行,通过改制,吸纳资金,使薄弱校成为优质教育资源。不宜把重点学校改制,否则会扩大教育的不公平。

(2)要进一步改变政府管理教育的职能,增强学校依法自主办学的能力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对各级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和教育机构的职权都有明确的规定,但不够具体。因此在执行的时候,政府教育管理部门往往管得过细,过具体,从而削弱了学校自主办学的能力。从法律上来讲,公立学校的举办者是政府,教育行政部门是代表政府对学校的管理,学校的经办者是校长。校长是代表学校的法人。学校应该有根据社会的需求和自己的能力设置专业、建设课程和聘任教师的权力。但目前除特许的六所大学外,公立高等院校都没有设置专业的自主权。中国如此之大,各地发展极不平衡,全国统一设置专业是不科学的。同时,只有学校有充分的办学自主权,才能办出特色。在办学自主权方面还有许多问题可以讨论。

可以建立一些中介机构,利用社会资源帮助行政部门管理学校。例如建立教育评估机构、民办学校认证机构。教育行政部门就可以腾出手来调查研究,为重要的决策作准备,在宏观上指导学校工作。

(3)建立民主的学校管理制度 学校的民主管理是为了调动广大师生的积极性,积极热情地参与学校管理。学校应该在党委统一领导下建立教授会或者教授评议制度;校务委员会中应该有学生代表和家长代表参加。目前在我国的学校中,教育的主体――教师和学生都没有多少发言权。许多学校都建有教代会制度,但教代会更多的是关心职工的福利,而对教学、科研最有发言权的应该是教师。学生和家长在某种意义上是教育服务的消费者,他们有权了解教育服务的情况和质量。很多国家的学校建有家长委员会,我国少数学校才有这种组织。家长是学校很好的社会资源,它可以帮助学校解决许多难以解决的问题,沟通学校与社会、学校与家庭的联系。

(4)建立学习型社会的终身教育制度 终身教育是现代教育最基本的特征。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其在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方面的广泛应用,以及由此而带来的巨大变革,使得一个人在学校学习的知识和技能已远远不能满足这种变革的需要。人们必须不断学习,终身学习。终身教育就是为社会每个成员在他们需要的时候给他们提供学习的机会。

建立终身教育制度,就要做到各级各类学校的沟通和衔接,打破职业学校与普通学校的壁垒,允许学生根据社会需要和个人的爱好转换专业,学校之间互相承认学分等。当然,转换专业或互相承认学分等都需要有一定的规则,按照规则办事。但要打破学历主义的壁垒,现代社会是重视能力的社会,应该根据学生的能力来给他提供各种学习的机会,而不是束缚在一类学校或一种专业中。这样才能激发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同时又不至于在高考时挤向普通高校的独木桥。

终身教育制度也就是提高全民族文化素质的教育,需要把学校教育和社会教育、家庭教育联合起来,建成社区教育体系。学校教育是整个社区教育的一部分,又是社区教育的核心。学校要向社会开放办学,学校的资源,特别是智力资源要为社区服务,把学校的影响幅射到社区;同时吸纳社区的各种资源为学校发展服务,做到资源共享,共同发展。

进行教育创新要以邓小平“三个面向”为指针,按照“三个代表”的要求,全面贯彻教育方针。江泽民同志指出:“进行教育创新,根本的目的是要推进素质教育,全面提高教育质量。”[1]教育创新不是一句口号,而是要扎扎实实地工作。创新离不开实践,要认真研究教育改革和发展中的实际问题,深入探索新形势下教育发展的规律。

教育创新离不开已有的经验,要认真总结我们自己的经验,发扬我国优秀教育传统,根据新情况不断改进和完善教育内容和方法,创造新的经验。

教育创新要吸纳世界一切优秀文化成果。因此要进一步加大对外开放的力度,密切关注世界教育的发展趋势,借鉴世界上先进的办学经验,不断提高办学质量。

教育创新要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手段,用教育信息化来带动教育现代化,扩大优质教育资源。推动农村地区、西部地区的教育发展。

进行教育创新,就要开展教育研究。教育理论工作者要把教育创新做为今后教育理论研究的重点,把教育创新与当前的教育改革结合起来,争取在教育理论上有所突破。

江泽民同志指出,“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大计,教师为本。”“我国广大教师,要率先垂范,做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发展的弘扬者和推动者,做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的指导者和引路人,努力成为无愧于党和人民的人类灵魂的工程师。”[1]这既是对教师地位作用的崇高定位,也是对我们提出的极高要求。我们要不辜负江泽民同志的希望和要求,牢记自己的神圣职责,志存高远,脚踏实地,默默耕耘,做爱国敬业的楷模;加强自身的思想道德修养,学为人师,行为世范,做学生的表率;生命不息,学习不止,严谨笃学,与时俱进,做终身学习的先行者。

【参考文献】

[1] 江泽民.在庆祝北京师范大学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09-09.

[2] 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 布鲁纳.教育过程[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73.

篇7:论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

论教育创新与民族创新精神

提要: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上第一次推行新的观念和体制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进步性的结果的过程。教育创新是国家发展的基础,是打破文化不连续性的关键要素,是民族文化转型的动力。教育创新既是民族创新精神的一部分,又是民族创新精神之基础。

教育是人类进化中必不可少的重要组成部分,教育活动方式的每一次改变,都对人类发展产生极为重要的影响。随着新世纪知识经济的兴起,教育对人类发展的作用日益重要,因此,变革和创新不相适应的教育活动方式,对民族、对国家和对人类的发展都具有极为重大的意义。

一、教育创新的基本概念

1.教育创新之基本立论如何推进教育创新是当前教育改革的核心问题。目前国内有关研究创新的教育论著和实验很多,本文讨论的教育创新与国内正在推行的“创新教育”虽有联系,但却存在重要区别。创新教育强调的“是以培养人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为基本价值取向的教育”,其核心是要研究和解决基础教育如何培养中小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问题。这些研究比较重视学校和课堂中的具体教育行为,强化创新能力培养。而教育创新则强调对整个教育活动方式的转变,以求转变文化机制、营造一个激发社会创新和培养民族创新精神的良好环境,即先求教育制度的转变,再进一步推动学校和课堂的变革。当然,创新教学方法也很重要,应当研究。但是,从历史实践看,陈旧的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不改变,就无法孕育新文化,这个民族就无法用新思维来应答新的历史提出的新问题,就会导致民族的落后。因此,教育的创新乃为最根本之根本,惟有教育创新方才有创新教育。其次,陈旧的教育充当旧社会的护卫士和复制旧制度的工具,使教育无法培养出有创新意识和创新能力的人才,因此,教育创新乃为最本质的关键变革,惟有实现这种变革,方法的变革才有可能,才有意义。再次,许多发展中国家,并不是没有发明、发现,就是中国数百年来各种发明创造亦不在少数,如闻名四海的四大发明,但并未产生相应社会创新,挽救中国于衰败。笔者认为这种衰败与教育的创新有极其密切的关系,因此,当下中国更应重视教育创新。

2.教育创新的基本定义人类学家伍兹把创新作为文化变迁过程,经济学家熊彼得等人认为创新是把新函数引入生产的过程,依据这些研究,笔者认为,教育创新是指在教育上第一次推行一种新的观念和体制或方法,促使教育发生进步性的结果的过程。主要有六种方式:(1)推行一种新制度、新体系或新教育模式;(2)采用一种新教育观念或新理论;(3)开发新的教育形式和教育领域;(4)发现并应用新的教育组织方式和管理方法;(5)发现或推行新的'教学方法或技术手段;(6)建立一种新的教育投入体系。教育创新引发教育进步,研究表明,一种教育创新至少要引发三个方面的变化:一是教育与文化包括经济作用方式的演进,或在作用方式、方向以及作用的水平上的转变或变革;二是教育内在结构的演进,如教育制度、专业结构等作用方式的转变;三是教育过程中学习、学生和学业方面的转变。

教育创新不同于一般文化创新但与其有深刻的内在联系。首先教育创新来源于技术创新的推动,技术进步促进生产发展,从而对人才提出新的要求,要求改革旧的教育制度,培养更多更好的新经济要求的人才,这就必然导致教育创新。因此,教育创新首先依赖于技术进步所提出的要求和为教育创新所提供的必要条件,如新的组织方式和技术在教学上应用的适合性、便利性等。其次,教育创新对技术创新有巨大的反作用,它为新的技术进步培养大量高水平人才,并积极营造适应技术进步所需要的人文条件

[1] [2] [3]

篇8:论传统成人仪式的教育意蕴及其启示

论传统成人仪式的教育意蕴及其启示

成人仪式是人类历史上特有的一种文化现象,是一种古老的.青年教育的方式,积淀着一个民族的古风遗俗,具有丰富的教育意蕴:成人仪式是一种“成人”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生活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责任教育;成人仪式是一种生命教育.它启示我们:成人仪式的形式要庄严隆重;成人仪式的内容要丰富多彩;成人仪式要与时俱进,富有时代感.

作 者:宋孝忠 SONG Xiao-zhong  作者单位:华北水利水电学院,学报编辑部,河南,郑州,450011 刊 名:河南工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英文刊名:JOURNAL OF HEN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SOCIAL SCIENCE EDITION) 年,卷(期): 3(2) 分类号:G02 关键词:成人仪式   生活教育   生命教育   责任教育  

篇9:小议市场经济下成人高教管理策略论文

小议市场经济下成人高教管理策略论文

1.成人高教人员素质有待于提高

教师在成人高教管理中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成人高等学校对于教师的奖励机制不健全,导致一些优秀的师资力量流失,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成人高等教学水平。现有的教师对于学生的管理缺少一定的责任意识,在实际的教学中存在教学方式不合理的现象,严重影响了教学水平。近年来成人高等学校的生源质量有所下降,这在一定程度上也影响了教学水平,导致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质量难以得到有效地提升。

2.市场经济下成人高教管理的改革建议

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社会人才的需求量逐渐增加,成人高等教育作为人才培养的重要场所,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丰富的人才资源。但是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人才培养提出了新的要求和挑战,成人高教管理工作需要作出相应的调整。

(1)树立相对完善的高教管理理念

成人高教管理工作与市场经济发展是紧密相连的,成人高等教育人才培养需要与市场经济的发展相结合,培养能够促进市场经济发展的人才。在今后的成人高等教育管理中需要树立以人文本的管理理念,能够真正了解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促进成人高教工作的顺利开展。成人高教管理工作中需要充分认识到市场经济发展的重要性,认识到人才培养与市场经济发展的联系。高教管理中需要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理念,对学生的教学和生活进行管理,培养全面发展的人才,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

(2)丰富高教教学资源

高等院校成人教育与市场经济发展有着一定的联系,在今后的高校教育管理中需要充分利用市场经济资源,更好地为教学管理工作进行服务。高校成人教育中一些学科可以积极吸收社会资源为自己所用,提高其教学质量,成人高等教育教学中可以聘请各行各业一些优秀的工作者对学生进行教学,不仅仅可以丰富学生的实践经验,同时还有助于提高教学水平。另外,成人高等教育中还可以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有机结合,可以通过市场经济体制,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的联合办学,将学校的教育资源与社会的各行业进行有机结合,这不仅仅有助于成人高等教育水平的提高,同时还有助于社会资源的有效利用。

(3)完善高教培养目标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上新兴起了一些新的产业,对于人才的需要也逐渐多样化,成人高教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完善培养目标,更好地适应市场经济发展需要。成人高等教育的发展与市场经济的发展是联系在一起的',需要根据市场经济需要建立相应的培养机制。成人高等教育培养目标应该进一步完善,改变以往仅仅重视学生知识能力的培养模式,注重学生能力的培养,能够培养多元化的人才,能够适应市场经济发展变化的需要。

(4)提高高教管理人员素质

成人高教管理工作人员的素质也应该进一步提高,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对于高教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的素质也提出了新的要求。成人高教管理中需要进一步引进一些高素质的教学人员,培养能够与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高素质人才。另外需要转变现有管理人员和教学人员的思想观念,人才培养是一个十分漫长的过程,作为教学人员和管理人员需要在教学和管理工作中能够树立积极健康的观念,在传授教学知识的同时,教育学生怎样成为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今天,人们的思想道德素质逐渐受到关注,仅仅依靠专业技术是难以得到良好的发展的,一个领导者和一个优秀的员工都需要积极健康的道德素养,才能够在今后的工作中得到良好的发展。

3.结语

成人高等教育发展近年来逐渐得到关注,成人高等教育发展与市场经济是息息相关的,不仅仅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人才,同时也能够促进市场经济的变革。成人高等教育管理工作需要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培养市场经济发展所需要的人才,为市场经济的发展提供重要的资源。成人高教管理工作可以与市场经济相结合,充分利用社会资源,提高成人教育管理水平。市场经济环境下的成人教育管理改革需要充分结合市场经济发展的现状和市场经济发展目标,不断完善成人高教管理水平。

篇10:论哲学教育的意义及方法创新

论哲学教育的意义及方法创新

一、哲学教育的`意义 一提到哲学,不但对于中学生,即使对于大学生,甚至对于某些成年人来说也会觉得它是非常深奥,难于理解,远离现实生活,不识人间烟火的一门学问.尤其是在市场经济的今天,人们变得更加急功近利,哲学应有的地位丧失殆尽.

作 者:靳翠梅  作者单位:河南工业贸易职业学院 刊 名:职业时空(上半月版)  PKU英文刊名:CAREER HORIZON 年,卷(期):2007 3(10) 分类号:G40 关键词: 

大学教育发展基金考察汇报材料

高等教育质量标准体系研究论文

高校教师教学质量学生评估体系研究的论文

教育教学管理论文

温州大学党课题库

讲发展爱学院的范文

函授教育自我鉴定范文

旅游专业论文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论文

教育局教育系统半年工作总结

论成人高教的教育创新
《论成人高教的教育创新.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论成人高教的教育创新(共10篇)】相关文章:

论析建立我国刑侦阶段司法审查制度2022-06-24

大学生创新创业教育协同机制研究论文2022-04-29

社会学专业论文参考文献2022-04-30

加强系级教学督导工作,完善教学质量监控体系论文2023-06-17

双师型教师建设旅游管理论文2023-11-05

北京林业大学学籍管理规定2023-05-29

大学生班级教育教学管理探讨论文2023-02-12

加强高校学籍管理促进校风建设的论文2023-08-02

教师在职进修计划2023-05-24

高等教育教学改革20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