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时间:2022-09-07 07:54:11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合集12篇)由网友“一天一个肉夹馍”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公共事业管理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篇1: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社会组织化与公共管理改革

一、政府组织在具体的公共管理中的挑战

(一)组织封闭与社会开放的冲突。

总体来讲,政府组织在某种程度上掌控着整个公共社会的权力,这是一个相对封闭的系统,并且更加强调官僚等级,对于相关权利有着盘根错节的分配以及制约关系,这一系统的每一名成员都拥有一定的权力,同时也受到某种程度上的权力限制。

一般意义上讲,政府组织是一个相对笼统的概念,其中的成员或者部门不能够脱离组织来行使相关权力,区别于社会的公共性,政府组织更加独立、更加封闭,并且有着严格一致的整体要求。

但是时至今日,社会已经在经济条件回升的状况下,变得更加多元化,同时也变得更加开放,社会的组成成员拥有更多的空间和权力,能够行使很多自由的权利,在此基础上,也对政府组织构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影响,需要政府能够进行应对,在社会高速发展的背景下,政府组织需要面对的社会状况也更加复杂多变。

在这种情况下,社会的开放性趋势就已经在某种程度上冲击到了政府组织的封闭性以及权威性,从而形成了一定程度上的冲突和矛盾,没有及时有效沟通,造成了某种程度上的相互误读,从而使两者之间产生隔阂,发生脱节和分离的现象,这样一来政府组织将逐渐丧失公共管理方面的公信力和权威性。

总体来讲,在僵化刻板的官僚体制中,相关人员总是高高在上,不认为有与民众沟通的必要,从而缺失相关的机制体制,使得两者之间出现严重的沟通不畅,相关信息会在这种情况下发生遗失或者失真,甚至出现错位误读,使得两者之间存在着严重的分裂状态。

(二)政府集权和信息高速流通的冲突。

在社会的具体发展过程中,已经充分展现了开放性的大势所趋,在自动化层级越来越高的信息技术推动下,整个社会已经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网络化的信息共享,整个社会通过信息的高速传递紧密联系在一起。

在这种情况下,人们开始对相关信息更加关注,并且要求更高,整个网络组织也在随着人们的具体要求在不断进行着一定程度上的重组和变迁。

但是在政府组织系统中,整体的管理架构还处于上下级之间直属管理的状态,只能够通过单元化的信息控制来进行某种程度上的信息共享,这存在着很大局限性,限制了工作效率和及时有效沟通。

但是在当下高端发达的信息网络环境下,信息已经能够突破重重障碍,在最短时间内实现交流和共享,这样一来单元化的集权控制已经逐渐丧失效果,政府组织开始在公共管理中失去价值。

在这种情况下,就需要针对公共管理进行针对性的系统改革,强化政府组织的的作用和功能。

二、社会组织促进公共管理变革

相对于政府组织来讲,社会组织属于弱势群体,没有法律所赋予的相关行政权力,并且基于社会成员的主观意愿团结到一起共同完成一项目标。

这种形式的组织在一定程度上更加独立,并且完全能够凭借自律性进行组织管理,在此基础上强化相关的监督以及服务能力。

社会组织在一定程度上将政府以及民众联系在一起,通过中间纽带或者桥梁的作用,使得民众的意见能够形成一定的声势,并传达到政府组织中。

这在一定程度上完成了政府难以完成的工作,并且能够使政府的相关工作得到进一步完善,这样一来就拉近了两者之间的距离。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缓冲带的作用,避免了民众与政府之间的正面冲突,使得社会矛盾得到一定程度上的缓解。

在此基础上,社会组织成员将在一定程度上起到表率的作用,通过成员的自律行为,将会对社会的整体风气形成一定程度上的良性影响,在这种情况下,社会公民将能够明确了解各方面的素质以及标准,在相互效仿的过程中逐渐形成素质。

这样一来整个社会将会兴起良好的社会风气,从而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全体国民的综合素质水平。

三、结语

社会组织从一定程度上讲,能够促进公共管理工作,并能够有力推动公共管理的全面改良和变革。

在日显僵化的政府组织已经不能够完成相关工作的时候,能够为政府组织留出一定的缓冲空间,实现有效的变革,从而更好地促进公共管理。

篇2:公共事业管理论文相关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范文一:公共管理中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分析

1.数字化城市管理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1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实施方面的问题

数字化城市公共政策实施中因为利益驱使、上下级传达出错、沟通不当等因素存在信息不对称的问题,信息不对称问题是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中最重要最需要马上解决的问题;城市公共政策实施方面,由环环相扣的五个方面构成,各环节相辅相成,

也使市民参入进来,虽说这是一个值得发扬的地方,但是市民在参与的力度上仍是远远不够,并且参与的范围也比较狭隘;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的执行方面也存在问题,政策本身制定时缺乏与实际联系也就有执行的局限,执行部门执行政策时效率低下,

并没有正确传达政策的主要意图,广大市民也存在情绪抵触、接受缓慢的问题。

1.2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面的问题

这一方面首先存在绩效评估标准问题,现存的绩效评估标准要么过于广泛,要么过于精细,这些过于广泛或精细的标准使得绩效评估不切实际,而在绩效评估过程中往往信奉标准而忽略实际情况,所以得出的评估结果可信度不高;

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的部门设置存在问题,没有专门设置一个绩效评估部门,而是把绩效评估这一职能分散到多个部门中,使评估体系被割裂,多方评估组织没有进行协调合作,反而成为绩效评估的累赘。

并且绩效的评估方法过于传统与单一,缺乏创新,没有引进好的评估方法和技术,评估过程中没有得到有效的监督,存在随机性与主观性,得出的评估结果也失真。

2.从公共管理角度来分析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的措施

2.1数字化城市公共组织需要采取的措施

城市公共组织需要从数字化管理模式入手,革除冗余重复的职能机构,建立合理的职能机构体系,并且加强对职员的培训监督,提高工作效率,在日常工作中,定期对职员进行考核,考核与绩效、薪酬和人事调动挂钩,使薪酬等一系列激励措施发挥作用,

使得组织、职员办事效率提高;相关组织应制定贴合实际的招募标准,监督部门应加大对志愿者招募的程序监督力度,同时应采取数字化的管理模式针对志愿者组织杂乱的问题,加强对志愿者的培训,使他们具有纪律性组织性,制定相关的制度来规范志愿者行为,

严格进行对志愿者的选拨后期的监督反馈工作;城市公共组织需要增强为民服务意识,应从群众的需要出发,为群众着想,也要虚心接受群众的批评与建议,这样才能得到群众的拥护更有利于组织工作的开展。

2.2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政策过程需要采取的措施

相关组织部门需要加大力度对公共政策过程信息不对称问题的整治,对政策制定部门进行定期培训与考核近,他们使制定出的政策能有效的推广到群众生活中。

需要对数字化城市政府的政策理念进行转变,培养数字化政府的责任意识,健全政府政策的制定执行制度,加强政府内部人员的沟通交流,对政府政策执行人员的业务素质严格把关,同时加大对执行人员的监督力度;执行政策时可以建立多支进入群众生活的执行人员,

宣传政策的制定意图,让群众理解政府的想法,执行人员不仅去执行相关措施,也可以提高群众对政策的接受能力,这样能有利于政策的执行并且拉近执行人员与群众的关系。

2.3数字化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评估方面需要采取的措施

对现存的绩效评估标准进行分析整合,对存在过于宽泛或精细的标准进行相应的调整,使标准尽可能的公平公正与公共部门绩效相匹配,在选定新的绩效评估标准时,需要结合实际情况、接受群众的建议与监督,这样才能尽可能的使评估结果真实。

绩效评估结果出来之后,需要相关部门对评估的相关组织和人员进行交流沟通,使各组织、各部门明确自己身上的责任,这样评估才有意义;健全公共管理部门的问责机制,需要发挥人民群众的作用,欢迎广大人民群众进行监督与举报,群众举报多、

绩效评估差的部门人员必须进行问责,归咎他们的责任并采取相关措施予以教育培训,对屡次不改的部门人员必须进行裁决处理,这样才能调动公共部门内部人员的警戒性也发挥了群众的作用。

同时为了发挥各城市公共部门的.职能,注意对城市管理公共部门绩效体系进行整合规范,在绩效评估中引进信息技术以及创新使用多种评估方式,合理运用评估的结果。

3.结语

综上所述,针对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实际应用情况,分析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的不足及其完善措施,旨在完善数字化城市管理模式,使这一模式在公共管理中的作用得到最大发挥,有效提高数字化城市管理的质量,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质量,为城市发展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促进城市经济又好又快的发展。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范文二: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研究

摘要: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开的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学条件有待改进、

实践教学条件有待加强等是重点研究和改革的领域, 通过专业建设研究,以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改革

作者简介:谭景林,女,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经管系讲师,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主任,硕士,研究方向:公共事业管理、行政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3309(x)..05.27 文章编号:1672-3309(2011)05-63-02

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是重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开的专业,对其建设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一、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确立灵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尤其是结合本地的市场需求。

根据社会需求实行人才培养目标分类,把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两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

可根据各学校自身教学资源状况,分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一系列有力的教学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处于湖南省的中部地区,属于相对不发达地区,根据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市场挂钩的原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前景是光明的。

因为该地区的各种公共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

该校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社会保障,另一个是房地产管理,基本上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也符合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

但是,根据我们对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在公共事业领域还存在着对以下人才的强烈需求:社区管理、教育管理、医药卫生管理、城市管理、公用企业管理等,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也要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适当调整,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质量。

二、课程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后,就需建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

公共事业管理包括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人口、卫生、资源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以及水、电、煤气、邮电、通讯、公共交通等公用企业的管理,它们关系到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教学在重视理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

教师应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践经验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反映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处理好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关系,反映出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能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情况具有普遍性,没有很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没有自主编制的符合地方实际需要的教材。

我们要根据本地区的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业课程。

具体来说,应结合市场对社会保险、房地产管理、教育管理以及社区管理等专业人才的需要,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比如房地产管理的课程,就可以根据娄底本地区房地产的实际情况,由专业教师编写相关的房地产管理教材,这比通用一般的房地产教材要实用得多,因为这样的教材会有地方特色,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当中迅速派上用场。

篇3: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范本篇1

公共管理专业环节创新

一、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性

1、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思维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创新思维创新灵感的产生需要一定的外部诱发条件,这种条件可以是外部的直接刺激,也可以是外界某一事件对其进行启发,或者是某种能使其触类旁通的联想。

实践环节提供了获取更多知识的机会和丰富的外部刺激,为本科生思维能力和灵感的培养创造了机会。

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实践环节中,对国家的政治制度、社会结构、单位运行机制、现行法规政策、民众呼声等都能有最直接的切身感受,因而可以对各个层面产生刺激,激发各种创新思维,并进一步付诸创新活动。

实践环节使本科生走出课堂,投入到社会建设中去,开阔学生的知识视野。

这一过程为学生提供了有利于思维聚合发散的情境。

2、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处理信息的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信息储备实践环节实际上是一个信息收集与加工、信息传输与存储的过程。

实践就是为了让学生逐渐培养敏锐的观察力,学会寻找独特的社会观察视角,选择多元参照系去观察问题、扩展广度、挖掘深度,发现并获取被人忽略的、有创新价值的信息。

相较于其他学科学生而言,公共管理本科生在实践环节中接收到的信息量是巨大的,信息的种类是多样的。

在寻找和发现大量的信息之后,更重要的是对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在这个整合的过程中就会产生许多创新成果,超越既定的信息,经过加工整合后实现质量上的增值。

这种超越既定信息的水平越高,学生在实践中创新能力得到的提高就会越大。

公共管理本科生用公共管理学科的特殊视角来观察接收到的各个方面和层面的信息,对这些信息进行筛选、加工和整合,再将其与公共管理的理论知识、现实的政治背景、社会状况、现行政策等相结合。

由此产生的创新成果和对政治制度、社会结构、运行机制、政策制定和执行等更深层次的理解是传统课堂教学所不能达到的。

3、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操作技能创新能力培养所要求的实际操作能力是不同于传统教育的,将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转化为创新行为的能力。

要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就要彻底改变公共管理学科传统的由老师单向向学生灌输知识的教学方式,尽量将教学设计成一种互动性的活动。

基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繁多且抽象的理论一方面提供了培养创新能力的基础,一方面却限制了本科生的创新思维。

打破这种限制的最有效方法就是提高本科生实际动手能力,在操作技能的锻炼中将限制化解为优势。

实践活动就是为公共管理本科生提供一个锻炼操作技能的平台,使学生广泛深入到政府、企业、事业单位,上述部门人员的劳动经验、工作技能也会潜移默化地向大学生转移。

4、实践环节有助于提高公共管理本科生团结合作的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和谐人际关系无论是基地实践、实践调查还是其他各种形式的实践活动都需要在一定的社会关系网中完成。

开展实践活动,使大学生们走出校门,与社会上各行各业的优秀人才不断接触,通过和他人的交往,逐步学会与人沟通、待人接物,增强社会适应性,从而具备一定的社会交际能力。

另外,个体的创新能力越来越依赖于群体创新能力,在许多情况下,个人的创新意识、创新思维要在群体中通过群体成员间的合作才能实现。

5、实践环节有助于培养公共管理本科生的自我调节能力,为培养创新能力提供必要的自我调节机制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学习大多停留在课堂和书本,在学习和研究中很少经受挫折,面对挫折时容易气馁导致创新活动半途而废。

而在实践活动中,离开摇篮似的校园,工作和生活上都会遇到各种挫折,例如课堂学习和实践活动之间的巨大落差感、对现实国家制度政策理解的错位等。

勇敢地面对挫折和正确地看待处理挫折是延续创新活动的关键之一。

因此,公共管理本科生要培养勇敢地面对挫折及提高自我调节的能力,以适应复杂多变的社会。

实践就是提供大学生面对挫折,增强社会适应能力的活动,在活动中正确认识评价自己,以培养其开阔的心胸和坚韧不拔的品质的场所。

二、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存在的问题

从我国目前情况来看,各高校公共管理专业在创新能力培养过程中,普遍存在重理论轻实践的局限性。

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对实践的认识不够,实践在教学中的地位不高,实践往往流于形式

由于我国教育体制的影响和传统“重智育,轻动手能力”的教育观念引导,实践环节在教学中一直得不到重视。

学校对实践环节在公共管理本科生创新能力培养中的重要作用认识不足,相对于其他理工类学科,将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践环节简单化,实践环节缺乏整体的规划和系统的过程设计。

大部分高校公共管理学科在制度和意识上都对实践环节不够重视,认为实践环节是对课堂教学可有可无的补充。

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在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总学分中所占的比例也是很小的,例如中山大学和广州大学的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所占学分均为14分,占其公共管理本科生所修总学分的比例不到10%。

现阶段,公共管理本科生实践环节持续的时间都是很短的,例如课题研究、暑期实践调查、毕业实习等持续时间多在3—8周,并且连续性差,无法达到创新所需要的经验积累。

从学生自身的角度来看,学生偏重于课堂表现和卷面成绩,忽视实践环节的意义。

正因为学校和学生等方面对实践环节均没有足够的重视,实践活动往往流于形式。

目前大部分公共管理学科教学的实践环节都是任务导向型的被动实践。

实践环节是强加于学生身上的,例如暑期实践活动、毕业实习等。

学生以完成实践任务为目的,不以提高个人实践创新能力为目标。

2、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针对性不强

实践教学是一项有目的、有计划的结构性教学过程。

实践教学环节通常可以分为集中和分散两部分。

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开办较晚,许多高校现行的实践形式单一,内容陈旧,缺乏创新,只有集中教学环节,实践环节仅仅包括实习、社会调查、毕业论文等环节。

如华南师范大学、广州大学、深圳大学等院校在公共管理学科教学计划中实践环节仅有实习和毕业论文写作两项。

此外,实践内容针对性较差,与公共管理学科的特点结合不紧密,不能学以致用,且多数实践内容没有可选择性,也不能发挥公共管理本科生的专业特长,创新技能得不到锻炼。

大多数高校的公共管理本科生的实习变成了“打杂、敲章、拍照”的简单组合。

管理类专业实践性很强,很多专业基础课程和专业方向课程要求很高的技术性和操作性,如管理信息系统、管理经济学、人力资源管理、办公自动化等,应该针对这类课程开设专门的课程设计,以加深和强化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掌握。

3、实践基地建设环节薄弱

实践基地是创新能力培养的摇篮之一,是学生实践活动的外部支持。

公共管理学科尚未意识到实践基地建设的重要性,不重视实践基地的建设,致使该专业缺乏相对稳定的校外实习基地。

学生实习多是自己联系,而大部分学生的实习集中在各类企业。

实习的工作内容也是五花八门,从企业的生产、销售,到人力资源管理、财务管理,无所不包,实习工作内容和该专业相去甚远。

例如,上海师范大学法政学院级行政管理专业共有本科学生28人,由于没有对口的实践基地,得以进入与专业相关的部门实践的人数仅有7人。

这种分散实习的形式不利于教师及时指导和解决学生在实践中出现的各种问题,从而难以达到实习目标。

4、实践环节的考核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不完善

首先,缺乏独立的实践教学考核评价体系。

多数高校都没有制定专门的实践教学考核办法和考核标准,对学生的实践表现的考评方式过于单一,仅以实践报告为标准,很难全方面评价学生实践活动的效果。

篇4:公共事业管理论文参考

浅谈基于低碳经济的公共交通运输管理

根据对低碳经济进一步分析与研究,以及有关研究学者所提供的数据,将低碳经济以及公共交通运输二者的关系进一步阐述;并根据对公路交通运输的具体现状的研究,阐述了公共交通运输的发展,必须以坚持保护环境为前提。

基于此将公路产生堵车等问题的原因进行深入分析,所以,发展公路交通具有重要影响。

现通过对公共交通运输以及低碳经济间二者之间关系的阐述,介绍了公共交通在运输管理中面临的问题,提出低碳运输的实现方法。

一、公共交通发展的重要意义

现阶段,绝大部分城市的公共交通发展都不能满足城市的规划,经常会出现较多的问题。

最近几年,堵车已逐步成为交通的常见现象,交通堵塞十分严重,也别是北京、深圳等发展较好的城市,交通堵塞为城市规划带来严重的不利影响。

通过相关调查显示,交通拥堵会使经济成本明显增加,浪费汽油。

交通堵塞会时间明显延长,致使资源的浪费现象更严重;汽车的尾气排放量过多,致使城市的气体污染问题越来越严重,气体污染还会对城市导致气温与环境发生较大的变化,出现雾霾等恶劣天气,导致环境污染问题加剧,基于此,发展公共交通具有重要的影响[ 1 ]。

二、公共交通运输管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分析

最近几年,虽然我国的城市化建设已取得了某种成果,但在交通运输管理方面,还存在某种程度的不足,应该不断强化对本身的管理,实现低碳经济的发展要求,进而为我国的经济建设提供有利条件。

1)不合理的交通规划。

现阶段,绝大部分情况下因为对城市规划没有进行全方面的考虑,对交通土地利用的过程中,和相关部门的沟通不够及时,实施工作过程中存在较大的随意性,对工、商、农与居民的出行等带来严重的不良影响,并因此出现了浪费等严重问题。

运输质量的下降以及运输速度的`下降等,均会对引发城市的交通出现拥堵的现象,致使运输效果大大下降,致使公共交通中的“快”规划受到直接的影响,也由此出现了能源消耗等严重的不良现象,没有满足低碳经济的具体标准。

2)信息管理系统不完善与不健全。

现如今,智能交通运输系统正在慢慢的成为交通管理系统的重中之重,对交通运输具有指导作用,使交通运输管理逐步具有智能性以及社会性的特点。

在少数发展速度较快的城市中,已逐步将一些先进的城市,从国外引进了一批先进的交通控制系统。

我国也在深入的研发较适合的交通控制系统,例如,交通控制系统HT-uTCS,其主要是由国家计委以及科技委组织一同研发。

但是,因为资金欠缺、信息科学技术水平过低等不同因素的影响,引发我国在绝大部分地区中,依然未达到智能化的交通运输,对于发展交通运输具有一定阻碍作用。

三、达到低碳运输的具体措施

在低碳运输的过程中,为了达到能源消耗以及污染排放量较低的目标,真真正正的符合人们对交通运输的实际需求,因此,提出了如下几方面对策,使公共运输的管理水平明显加强,真正实现低碳运输的目标:

1)对城市交通路线给予系统的规划与有效的整改。

现如今,为了确保公共交通运输能够顺利的运行,需要对公共交通路线总体给予全方面的规划与建设,合理组织,全面实施,达到有效的发展与充分控制,彻底解决城市交通拥挤情况;大力建设城市的主干、次干道等的建设,对机车道以及人行道的建设范围实施合理分配,使道路利用率达到最大化。

此外,在资源节约的过程中,必须符合低碳发展的实际标准。

使道路选择性的大大提升,适当增设高架桥等。

充分连接私人小汽车、家庭以及铁路的路线,使铁路和城外、市中心路线充分连接,合理设立一些绿化带,使司机在行车中出现的视觉疲劳感明显降低,使交通事故的发生率显著降低,还可以美化城市环境,对城乡建设具有促进作用。

2)使公交轨道的使用率明显加强。

对客通量情况调查研究表明:和小轿车对比后,在一段时间内的公交车和地铁的载客量具有一定优势,且公交车和地铁具有较低的排污量和能源消耗量,显著优于小轿车,它需要的停车场地也明显低于小轿车。

因此,增加公交和地铁的利用率,可有效降低碳排放量,实现低碳运输。

所以,大城市可优先考虑公交车和地铁的出行方式,出租车等可作为辅助工具,实现城市交通枢纽的作用,把公路以及地铁等不同运输方式的连接更好的实现。

另外,为了使居民更多的选择轨道运输,可增加免费停车场所,使外来车辆有场地停靠,并更方便的转乘公交;在地铁出站口设置一定的公交停靠站,有助于市民更便捷的乘车,使私家车的使用大大下降,使小轿车的碳排放量明显下降。

3)对排放标准进行有效的制定。

现阶段,通过对汽车燃油效率的相关调查结果表明,在深入分析汽车技术发展方面,能够设置阶段性的对燃油进行限制的对策。

制定一致的计算标准,实施对燃油消耗值更具经济性的奖惩方案,将标准合理的提高。

此外,在建立法制法规时,政府需要强化宣传力度,进行较强的行政管理以及法律监督,强化交通运输管理力度,使交通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得到充分的控制。

在快速发展的城市中,可采取私家车限行或者限号的方式,还可以设置一些无车日等相关法规。

四、总结

我国公共交通运输事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对环境造成了严重的污染,对低碳经济的发展造成严重的不利影响;在发展低碳经济的前提下,公共交通事业会面对多种多样的挑战;因此,必须对环境进行保护,降低资源与能源的使用率,促使公车出行率显著降低,建立健全体制。

为了提高低碳经济的发展速度,必须使道路堵塞等相关问题充分解决。

在低碳经济理念下的公共交通运输,能够加快交通事业的发展,使市场竞争力显著增强,使环境污染程度明显降低,为我国的经济的发展提供有利条件。

篇5:公共事业管理学年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学年论文

摘要: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开的专业,在专业建设过程中,面临着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课程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教学条件有待改进、实践教学条件有待加强等是重点研究和改革的领域, 通过专业建设研究,以更好地培养出满足社会需求的应用型人才。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改革

专业建设的主要内容是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教学计划调整、课程开发、教材建设、实验室建设、实习基地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等,其中课程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条件建设是重点。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是一门新开的专业,对其建设进行研究是很有意义的。

一、培养目标

高等学校专业人才培养必须坚持以社会需求为导向,根据自身的教育资源优势,确立灵活的培养目标和培养方案,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要,尤其是结合本地的市场需求。根据社会需求实行人才培养目标分类,把专业知识与职业能力两种目标有机结合起来。可根据各学校自身教学资源状况,分类确定人才培养方案,并建立一系列有力的教学保障体系,确保人才培养方案顺利实施。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处于湖南省的中部地区,属于相对不发达地区,根据高校人才的培养目标与市场挂钩的原则,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前景是光明的。因为该地区的各种公共事业还处于起步阶段,需要大量的专业人才。该校现有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设置了两个方向,一个是社会保障,另一个是房地产管理,基本上符合市场对人才的需要,也符合高校培养人才的目标。但是,根据我们对市场需求的调查研究,在公共事业领域还存在着对以下人才的强烈需求:社区管理、教育管理、医药卫生管理、城市管理、公用企业管理等,所以我们的培养目标也要根据市场需求作出适当调整,以满足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进一步提高公共事业管理的服务质量。

二、课程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确立后,就需建立符合人才培养目标的课程体系。公共事业管理包括教育、科学、文化、体育、人口、卫生、资源与环境保护、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以及水、电、煤气、邮电、通讯、公共交通等公用企业的管理,它们关系到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教学在重视理论基础教学的前提下,更加注重培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教师应结合专业方向和教学实践经验编写高质量的教材,反映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规律和特点,处理好与其他学科或专业的关系,反映出学生应具备的文化素质和能力。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的情况具有普遍性,没有很具有地方特色的课程,也没有自主编制的符合地方实际需要的教材。我们要根据本地区的市场需要,有针对性地开设一些专业课程。具体来说,应结合市场对社会保险、房地产管理、教育管理以及社区管理等专业人才的需要,开设一些有地方特色的课程,比如房地产管理的课程,就可以根据娄底本地区房地产的实际情况,由专业教师编写相关的房地产管理教材,这比通用一般的房地产教材要实用得多,因为这样的教材会有地方特色,会让学生在实际工作当中迅速派上用场。再比如教育管理,因为现在的民办学校越来越多,已经成为教育领域一支强大的队伍,但是民办学校的师资力量相对是比较薄弱的,需要大量的教育管理专业人才。我们就应该根据娄底本地民办学校的实际情况,有针对性地编写适合地方教育的教材,根据市场需要开设操作性较强的课程,因为娄底是一个中小型城市,一些大城市比如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的教育管理理念和方式不一定完全适合这里,最多只能借鉴,我们必须具有自己的特色课程。

三、师资队伍建设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要求教师既要专又要博,既要通理论又要懂实践,因此,必须采取措施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是强化师资培训。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进修、自学、学术交流等,提高现有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知识,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二是培养实践型教师。加强高校与社会的联系,通过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他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促使教师更深地理解公共事业及其管理的相关理论,避免教学中照本宣科现象的出现。三是校企加强联系,学校可以选派教师去相关单位锻炼学习,增强实践能力,也可以从企业请专家到学校上课,把他们的实战经验传授给学生,让学生学习目标更加明确。

目前,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的教师基本上是年轻的教师,他们精力旺盛,接受能力强,有创新意识,但这不符合老中青的年龄结构的合理搭配原则,现有的教师队伍缺乏经验,社会阅历也相对浅薄,尤其是没有相应的公共事业领域的工作经验,这样,在教授学生的时候,就很难很好地教一些实际性的东西,很难以切身的体会去传授相关的知识。针对目前这种情况,最好的方法是多给现有教师出去交流学习的机会,或者提供足够的条件,让教师去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兼职或在一定时期内任职,积累一定的实际工作经验。还有,就是聘请公共事业管理相关的工作部门的领导或专业人才来校兼课或讲座,把他们的实际工作经验传授给我们,让我们在学理论知识的同时也能很好地领悟到实际的运用。

四、教学条件建设

这里的教学条件建设主要是指教学硬件的建设,包括多媒体建设、公共事业管理实验室的建设、实习基地的建设等。多媒体的建设直接关系到课堂容量和教学效果;实验室的建设则直接关系到学生的实践能力的锻炼,书本知识是纯粹的理论知识,而实验室就是理论联系实际的第一环节,实验室建设得好与坏,会影响到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处理问题的能力。学生的实习是大学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实践教学环节,实习基地建设的质量关乎到他们实习的效果,学校必须加强实习基地的建设,多实地调查和考察,与实习基地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加大投入的力度。

良好的教学条件是提高教学质量的重要保障,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现有的教学条件相对来说是比较落后的,尤其是实验室和实习基地的建设,基本上处于空白,当然,这跟该专业的开设时间短是有关系的,该专业级首届招生,一切都处于摸索和学习的阶段。但不管怎样,想要办好一个专业,尤其是要办好一个跟市场需要接轨的专业,就必须要有合适的实验室建设,让学生增强动手能力,提高实际处理问题的能力。2008级马上就进入实习阶段,但至今没有任何实习基地,我们应该加快步伐建立实习基地,尽快与相应的公共事业部门联系和沟通,争取和规模大、信誉好、用人多的单位建立长期的合作关系,让我们的学生有一个较好的实习环境,让学生真正能在实习中学到真本领。

五、教学方法手段的革新

传统的教学方法主要是讲授,而公共事业管理是一门实践性较强的专业,传统的讲授已经无法满足专业的需求,我们必须进行相应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改革。首先要充分发挥教研室的基础作用,以教研室为中心,安排一定的时间进行集体备课,备课的过程中,大家一起出谋划策,共同商讨教学方法和手段,力争让教学方法多样化、实践化,多让学生参与,多走出教室去学习。还要加强师德建设,用教师的人格魅力去感染和引导学生,进行榜样学习,这也是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个好方法。重视实践能力培养是专业培养的重点,我们要强化质量意识,培养真正有用的人才。最后要拓宽人才培养途径,多渠道多方式对学生进行培养,避免过去单一的培养途径。

湖南人文科技学院公共事业管理教研室现有的教师都是认真负责的,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毫不马虎的,但教学方法和手段也和大多数的专业教师一样,比较单一,基本上是以传统的讲授为主,只满足了学生对理论知识的渴求,而在实践教学等方面还有待改进。目前,我们应该结合本专业和本地区的实际情况,把学生培养成为动手能力强的人才,可以让学生多上讲台展示对某一知识点的理解,展示对某一问题的个人看法,或者让学生评价其他学生的某个观点,把课堂变成学生展示自我风采和才能的平台;可以让学生做老师,给大家讲解一个或几个知识点,然后老师进行点评和补充;可以让学生就某一个问题做社会调查,写出调查过程和调查报告,但应该注意确保调查的真正完成,而不是敷衍塞责;还可以带领学生走出教室,走进公共事业相关工作部门,让学生进一步了解该专业的工作性质和工作流程以及工作内容,以便于更好地结合理论知识学习。

参考文献:

[1] 陈华平.公共事业管理学科体系的构建与发展难题 [J].江西社会科学, ,(01).

[2] 张钢.英国公共管理的教育和研究[J].浙江大学(人文社科版), ,(02).

[3] 莫利拉、李燕凌.基于就业岗位分流的公共事业管理人才培养模式探讨[J].高等农业教育, 2006,(05).

[4] 郑文范、孙萍、马立晓.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的联合培养方式[J].中国高教研究,,(04) .

[5] 孙晓娟、赵红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与实施[J].黑龙江高教研究,,(05) .

[6] 李燕凌等.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 , (06) .

篇6: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浅析公共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公共关系的内涵

公共关系是指社会组织为了生存发展,利用各种传播手段,来塑造形象、协调关系的一种活动或职能。

人力资源管理,是指运用现代化的科学方法,对与一定物力相结合的人力进行合理的培训、组织和调配,使人力、物力经常保持最佳比例,同时对人的思想、心理和行为进行恰当的诱导、控制和协调,充分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使人尽其才,事得其人,人事相宜,以实现组织目标。

公共关系是一个比较大的范畴,它包括人力资源管理,我们运用相关的公关知识和方法开展人力资源工作吸引优秀的人才、激发员工的工作热情,保留住人才。

二、公共关系的作用

公共关系传播是一种有组织、有计划、有一定规模的资讯交流活动。

它的目的是沟通传播者与公众之间的资讯联系,使组织在公众中树立良好的形象。

但是在今天的社会里,要想与公众取得广泛的资讯交流,最有利的手段莫过于大众传播媒介了。

这是由大众传播媒介本身的特点决定的。

首先,它具有普遍性的特点。

大众传播媒介几乎家家必备,人人必听、必看,影响面非常广,可以满足不同职业、不同年龄,不同文化程度的受众的需要。

因此,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能够达到与理想的传播物件接近的目的。

其次,它具有迅速、及时的特点。

由于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及交通、通讯条件的改善,今天的大众传播媒介能够以最快的速度向公众传递资讯。

在这方面,电子传媒的作用更加明显。

因此,只有借助于大众传播媒介,资讯传播才能不失时效。

公共关系传播的客体是公众。

公众一般由两部分组成,一部分是组织内部公众,另一部分是同组织有著某种特定联系的外部公众。

内部公众是构成组织的基本因素。

它对于组织,犹如人民对于国家一样,是不可或缺的。

公共关系传播的目的之一,就是沟通、疏导组织内部上下之间、成员之间的资讯联系,消除各种不利因素,为组织发展创造有利的条件。

外部公众是公共关系传播的主要物件,对于政府机构来说,它是自己所面向的那一部分群众;对于工商企业来说,它是与组织密切相关的协作者、竞争者、用户和消费者。

公共关系传播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影响这一部分公众,改变他们的态度,引起与组织期望相应的行为。

公共关系传播是组织通过网络、报纸、广播、电视等大众传播媒介,辅之以人际传播的手段,向其内部及外部公众传递有关组织各方面资讯的过程。

三、公共关系在人力资源管理中的应用

(一)在招聘中运用公关知识

将优秀的人员招聘到公司,是每一个企业都希望的。

员工的招聘,其实是企业和员工彼此的一个相互选择的过程。

即优秀的'人才会得到企业的争宠,形象良好的企业也是优秀人才所向往的。

所以企业为了能够招聘到更优秀的人才,首先应该树立好自己的形象,这就需要运用公关策略。

在对外发布招聘信息时,应该做好有关企业形象的宣传工作。

可以强调一下员工所关心的,如工作环境、福利制度、企业的信念、精神等,这些方面在很大程度上能够左右应聘者,影响应聘者对企业的态度,同时也能够促使应聘者为进入该企业而不断提高自己。

在面试过程中,应聘者最先接触到的是企业人力资源部门的人员,他们的形象和素质代表着整个的形象,因此人力资源部门应该树立良好的部门形象。

(二)在培训中运用公关知识

新员工入职时,由于他们对企业的环境和人员构成不熟悉,人力资源部门应做好相应的指引,引导员工把个人利益和企业利益结合起来,为实现其个人利益而更好地服务企业,让新员工能够在组织中找到归属感。

篇7: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浅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

摘 要: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政治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模式的重要发展与转型阶段,国家行政部门、企事业单位如今都面临着革新慢、转型难、升位周期长等改革困难,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正面临着空前的挑战与重要的战略调整与发展机遇。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专业定位;突破

?中图分类号:G42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07-0000-01

第1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时代任务

?1.1专业内涵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从设置年龄来看,其在我国是一门新兴专业,从教育部在正式将其列入普通高校本科专业目录时,明确规定这一专业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备现代管理理论、技术与方法等方面的知识以及应用这些知识能力,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行政管理部门进行管理工作的高级专门人才。

通过专业学科知识建设与发展,培养新型的公共事业复合型管理人才,以适应我国社会体制改革与经济发展的要求,满足公共事务处理和公共事业改革发展的需要。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来,随着社会主义政治体制逐步成熟,市场经济体制逐步也完善,人民生活也明显改善,社会多阶层的多元化需求也呈必然的发展趋势。

而社会公共权力的分散化与利益的多极化使得社会公共事务日趋纷繁复杂,而这种社会事务管理上的变化也进一步促使了我国原有的公共事业及其管理体制进行改革。

第2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所面临的问题

?2.1专业定位模糊

如何将专业定位清晰合理,长久以来,一直都是本专业深入发展与壮大,提高专业教育水平,从而提升社会认可度的的一个重大瓶颈。

从发展程度上来看,其仍属于一个新生专业,许多院校对它该专业的性质、目标、任务、定位等内容,尽管已有十多年的发展,其依然不是很明确、合理。

该专业从19,正式被教育部列入普通高校本科教育专业目录时,其制定的目标过于宏大,起点很高,落点难以把握。

虽然这从一定程度上来说,给了各高校更多的专业特色发展空间,但从长远来看,尤其在该专业刚起步的十几年里,其很容易造成如各院校办学规模扩张过大,专业定位冗杂,就业方向不清晰,缺乏统一的、科学的课程设置体系,从而造成学生、社会认可度不高等多种不良后果。

从培养目标来看,笔者认为,本专业应更多的要为基层培养公共管理者和服务者,为社会培养具有现代化公共意识、理论、责任与能力的现代公民,其培养对象的基层性与普遍性决定了专业定位的地域性与特殊性,立足本地,为本地的社会发展培养专业管理人才。

更加具体的专业定位以及培养目标,将更加有助于本专业的社会性发展,从而更快的提升专业整体形象和整体实力。

2.2优秀教学资源较为匮乏

2.2.1师资水平不高

?专业定位的角度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落点在“公共事业”四字上,而核心是“管理”。

但如今的现状是,大多数院校承担管理类课程教学的教师,在专业知识都拥有较雄厚的理论基础,但同时又极为缺乏最重要的管理实践经验。

而纯理论式的教育与形式上的期末测验,将严重危害学生专业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同时,也将深度影响管理类课程的内容落实以及其他专业教育的开展,从而就无法真正让学生领会到该专业的核心魅力所在。

?2.2.2课程体系设置较为杂乱

课程体系是人才培养的核心内容,是学校学院按照学生的心理状态和教学要求,兼顾科学知识的内在动态联系而组成的各门教学科目系统,它反映的是一个专业的客观发展规律与特点,是办好专业、实现培养目标,办出专业特色的重要工作协调支点。

如今,大多数院校普遍缺乏科学的教程编排和改进体系,尤其是在课程内容的设计上,普遍的缺乏实践性与连续性。

尤其是在结合自身院校优势学科方面,没有很好、具体地将学科的优势与专业定位以及培养目标等特色方面的整体形象建设详细、规划周密。

公共事业管理,从根本上讲,仍属于多学科交叉性质的综合类学科,不同于具体的如教育管理、行政管理以及企业管理等其他专业性强的管理类学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优势,笔者认为,就在“公共”上,如何体现“公共”二字的内在课程设置优势,如何将“公共”二字的丰富蕴含与特色展现出来,这些都是该专业在未来的发展道路中亟待突破的地方和急切需要改善的地方。

第3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突破方向

3.1培养目标大众化、具体化

从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大学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开始,迄今为止,已有超过500多所院校开设了该专业,但绝大数院校依旧保留着年教育部制定的培养目标,笔者认为教育部对公管专业提出的人才培养目标过于宏大,专业设置应用性不强,在理论与现实之间留有“空白”。

从长远来看,这从专业性上来看,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专业课程的实施。

而从整体性来看,这也从专业认识上严重影响了该专重视的社会认可度。

所以,未来这也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的一个重要转角点与起飞点。

?3.2合理配置教学资源

该专业的在校实习以及社会实践一直是其为人所诟病的一个重要方面,师资资源的局限也从一定方面严重影响了该专业的.运用性建设。

从专业性来看,管理方面的实践基地建设以及在实习过程中管理知识的运用一直是棘手解决的问题,但即使从态度和努力程度上来说,我国绝大数院校做的都还是不够的。

同时,各院校应重视职场化的师资队伍建设,打造专业化的教师退队,在有效控制教学规模的基础上,不仅仅要合理、有计划、针对性的将年轻的老师、教授“送出去”,也要有诚意、周期性的将已经成功的管理人才请到课堂上来,与其建立长期的战略合作关系,真正的做到,在课堂上就有能力给广大学生提供最实际、最生活的管理经验。

3.3重视社区化方向的转型

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进一步成熟,国家重要的“十二五规划”实施的大背景下,随着大多数的社会成员社会角色的转变,国家农转城政策的进一步落实,社区形态化的生活模式已逐步成为我国社会生活的基木单位,人们在工作之余的大部分生活将在社区内进行,越来越多的政治和社会活动将由社区管理机构来组织。

因此,社区的作用越来越突出。

但与此同时,与我国城市社区的蓬勃发展相比较,社区管理机构需要的高素质管理人才却严重缺乏,社区管理人员的学历、年龄、专业背景极其不适应需要,管理方式也严重不能满足社区群众的现代化需求。

这种问题,尤其在我国西部以及绝大数二三线城市,尤为突出。

3.4适应社会发展需要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特点,既要专又要博,既要通理论又要懂实践,表达虽简单,但挑战却不言而喻。

但无论如何,一个专业的出现,究根本原因,仍是国家顺应时代发展,提升国家教育水平,整合现有教育资源的重要体现,是国家改进革新的重要转变与发展方式。

如何更理性的认识国家发展模式,如何更好的把握时代发展机遇,如何全面的满足社会人才需求特点,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未来的发展道路上,这些问题,依旧是最基础,也是最重要的突破点。

参考文献

[1]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EB/0L]。

(1998-7-6)

[2] 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2版[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

?[3]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EB/0L]。

(1998-7-6)

篇8: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浅论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

【摘 要】伴随我国改革的深入发展,国内新兴领域公共事业管理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研究以促进其 逐步成熟。

而其中对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相关问题的探讨研究也是其中重要的部分。

本文根据个人浅薄简介对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相关问题做了简单探讨。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 主体 探讨

篇9:公共事业管理论文参考

多元主体公共管理论文

一、多元主体下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必要性

公共管理制度创新的另一个重要目标是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构建民主政治的核心是健全民主制度,而制度的健全离不开制度创新。

因此,实现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规范化、制度化必须加强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

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是一个历史的过程,公共管理制度的创新要贯穿于这一过程的始终。

这样才能不断提高党的执政水平、保证实现依法治国、规范党政关系、优化公共资源的配置。

尤其是在反腐倡廉方面,要充分利用公共管理制度,形成按制度办事、靠制度办事的长效机制。

二、我国公共管理制度创新面临的困境

1.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竞争不充分

由于历史因素影响,我国公共权力的配置表现出单极化、单向性的特点。

公共权力多为国家垄断,国家与社会、统治者和被统治者的划分不清晰。

改革开放后,社会阶层日益分化,社会组织逐渐兴起,但不管在运行机制还是组建模式方面,都是政府占主导地位,突出表现在政社界限模糊、运行模式固化、解决问题的能力不强。

社会组织缺乏市场竞争的自主性。

政府的行为模式是自上而下的贯彻执行并不是自下而上的公共抉择,加之法律制度与民主化制度的不健全,导致公共管理多元主体的竞争环境很不充分,多元利益与公共权力的分散不能很好地整合,一些社会组织的利益与公共事业的利益很可能发生矛盾,导致新的不稳定因素。

值得注意的是,我国数量庞大的职能性社会团体挤压了公共主体的竞争空间,也造成了主体竞争不充分。

2.政府与民众面临的困境

公共事业的决策者可能会为了少数人的利益而忽视大多数人的利益诉求。

在公用事业的决策过程中,如果在决策中没有社会的监督,就有可能出现损害人民利益的情况发生。

除此之外,政府部门存在行政效率低、执行力不强的问题。

这些情况就要求公共事务的管理必须出现新思路、新方法。

篇10: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医药院校;培养目标;教育质量;竞争优势

摘要:

特色专业建设是高校教育质量工程项目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各高校突显教学资本的战略举措,在拓宽专业发展半径的基础上提炼特色,既注重专业的内涵建设又重视特色的外延拓展。医药院校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具有独特的教学优势与资源,将学校类型、专业教育、人才培养有效融合,更有力于促进特色专业建设。

一、特色专业建设

专业,是高校培养人才的重要单元,也是人才类型的划分依据和培养模块。专业建设是高校人才培养的前提基础和保障条件,能反映高校的教育教学质量与水平,体现高校综合本事与教育竞争力。特色专业,顾名思义是独特的专业,能够是必须地域范围内的独特,也能够是高校内部专业结构的独特主角。高校根据自我所具备的优势条件,经过历史积淀与教学传承创新,构成特点鲜明、独特稳定、不易复制、资源稀缺等专业风格,到达“人有我优”的层级。特色专业的建设将引导教学理念、培养模式、人才产出一系列的改革,进而塑造独树一帜的专业面貌。高等学校建设特色专业,是基于发展战略规划进行的专业结构优化、提高人才培养质量的重要途径。当前大多数高校实施扩张型战略,专业沿着多元化快速地发展,特色专业建设便成为各高校求生存、谋发展的资本。《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确定要“全面实施‘高等学校本科教学质量与教学改革工程’”,为特色专业建设指明了发展方向。[1]

二、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特征

公共卫生事业的快速发展亟需大批既掌握基本医学理论和管理知识,又具有良好人文修养和熟练专业技能的复合性应用人才,这为医药院校中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发展供给了良好机遇。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目根据学校现有办学条件及全国相同专业发展的相关情景,以及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有关反馈,围绕“管理、经济、医药、政治”的知识结构,遵循“以管理为基础,以医药为特色,以实践为支撑,以市场为导向”办学理念,专业建设的基本思路是:明确人才培养目标,突出办学特色,紧扣关键环节,着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进取拓展专业方向。特色专业建设将发挥教育衍射作用,把特色专业教学资料和学科体系建设作为教育教学改革的重点工作,将有力推进特色专业教学改革、促进特色专业教育创新、提高特色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特色专业具有比较优势,一般选择立足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继承发扬办学传统优势、进取创新人才培养模式这一基本路径。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多数是以公共卫生事业管理为方向,依托医学背景,打造管理专业特色,是医学和管理学交叉融合的综合性学科。主要研究公共卫生事业管理及公共卫生事业部门管理活动,培养发展公共卫生事业、异常是中医药事业亟须的公共管理类人才。[2]公共事业管理专

业培养适应21世纪社会主义公共卫生事业发展急需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的,掌握现代公共管理、医药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理解公共管理技术与方法以及医药学基础知识与实践本事的培养和训练,具有较强的知识迁移本事和应用本事,能够快速将所学知识和业务技能运用于自我所从事的公共管理岗位,能够很好适应社会需求和企业需求,能够完全胜任公共卫生事业及相关领域的管理方面的实务工作,并且具有创新创业素质和本事的公共管理高级人才。[3]

三、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的四个维度

(一)学校医药院校的专业建设总体部署不仅仅决定教学水平及人才培养质量,还直接影响学校的品牌与形象。经过整体规划,论证专业设置对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需求,寻求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某些方面的与众不一样,适时调整专业结构及特色专业建设的方向,赋予该专业新的发展内涵和更优的品质,提高专业办学水平及竞争力。在坚持医药院校特色基础上,强化并创新特色,以此作为学校专业建设工作突破口,带动学校专业群的整体优化提升。

(二)专业在专业方向设置上,医药院校选择公共卫生方向作为自我的发展方向,能够充分发挥医药院校的教学资源和本事优势,借用SWOT分析法评价特色专业建设的内外部环境因素,充分发挥自身优势,把握外部机会,规避劣势与不利因素。高校的教育优劣势体现于硬件资本、师资力量、教学科研软本事、高校形象、专业声誉等。高校的外部因素主要有PEST分析法包含的政治、经济、社会、科技等因素。内外部因素汇聚成综合复杂的专业建设与发展环境,也是特色专业方向选择和特色定位的重要依据,在专业建设过程中,不断调整持续改善以保证特色优势。

(三)师生特色专业建设需要专业师资队伍的保证,使得教学、科研与实践整体素质得到稳步提高,逐步构成规模、结构、质量、效益协调发展并能可持续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卫生事业管理方向)人才培养机制。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一般在学校向综合类高校提升时开始建设,专业办学历史短,师资队伍相对薄弱,但师资队伍年轻,充满活力与自信,富有教学创新理念,需要进一步强化与引导。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的设置综合医药院校的优势资源,在课程安排上既有专业课程也有医药基础课程,着重培养学生的医药背景,提高学生未来就业扩展本事。[4]改革教学管理,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在理论课授课中使主要基础课、专业课、主干课设置合理,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专业素质和基本训练以适应未来职业需求。

(四)社会专业是联系高校与社会的重要纽带,社会对特色专业建设的功能重点集中于两个方面:需求与评价。随着社会转型跨越发展,社会紧缺复合型创新人才与应用人才,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能够为社会供给大批既掌握医药理论,又有管理知识的复合应用型人才。社会评价是特色专业建设重要的外部评价之一,特色专业的办学质量需要社会的认可,其知名度与美誉度是社会评价的体现。

四、促进医药院校公共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

(一)依托医药院校传统优势,突出医药行业特色地方行业性综合院校的特色专业建设具有学科特色与地方需要相契合的特点依托医药院校在医药行业的特殊地位,强化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行业背景,坚持教学团队与医药行业建立广泛联系,在课程设置上增加行业特色课程模块,将管理基础、专业课程与医药知识有机融合,培养复合型人才。在认识“特色专业”中特色的基本特征外,应结合专业把握特色的主要内涵。

(二)完善人才培养方案在已有实践的基础上,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培养目标与教学计划进一步地进行修订、完善。在认真做好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召开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学改革研讨会,邀请校内外及有关的专家学者重新评议、修订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计划,体现市场导向,彰显办学特色。经过课程体系的改革,增加学科发展的最新资料,保证学生既能掌握本专业必须的专业基础知识,又能及时了解本专业的前沿动态,构建良好的教学与学习环境,使专业基础课涉及面更加宽泛、更加合理、更加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有利于学生适应社会的需要。努力培养学生的特色专业素质,主要体此刻专业本事与创新本事、专业兴趣、专业自信与职业认同感。[5]

(三)加强实验、实践教学的建设加强专业的实训、实验教学能充分满足人才培养计划的要求。在原有的实习基地基础上,力争每年拓展1-2个新的实习基地,使该专业学生能尽可能多地进入公共卫生部门及知名医院及医药企业;进取引导学生重视从业资格证书的获取;加强与实践基地的相互沟通协作,逐步建立学校、实习单位与学生三方面有机结合的实践本事考评机制,正确评估学生的学习与实践水平。加强就业观念教育和创业教育,培养学生的创意思维、创新意识和创业本事。实训教学的重点强调学生亲自动手,在进入社会之前使学生熟练掌握本专业一线岗位关键职业技能在学校能观能控的状态下,按照专业课程设置的规格要求,对学生进行的职业技能训练的教学活动。[6]学校及教研室所担负的科研工作,注重突出专业特色,并将其与教育教学活动相结合,转化为学生的知识本事。突出专业培养性,即该专业所具有的社会分工人才需求的特殊性,是该专业门类的优势与特色。

(四)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师资队伍是特色专业建设的根本保障,强化师资队伍建设的工作将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中的重中之重。在师资“进”“管”“出”环节上狠抓教师队伍建设,向特色专业倾斜。创造条件并争取学校的经费支持,进取鼓励安排青年教师进修、访问学者、进取鼓励和支持教师参加医科院校,异常是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方面的的专业培训和学术交流等,更新教育教学理念,融合多学科前沿知识。

参考文献

[1]王保华,张婕.关于特色专业建设的几个理论问题[J].中国大学教学.(5):30-35.

[2]汪上.论高校特色专业建设[J].高等农业教育.(11):53.

[3]龚咏梅.公共管理类专业校外实习基地建设的问题与思路[J].学习月刊.(6).

[4]何小菁.基于实训促进公共卫生事业管理特色专业建设[J].中国卫生事业管理.(6):461.

[5]任拥军.论特色专业建设中特色专业素质的培养[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10(8):104.

[6]牛国庆.对高校特色专业建设的思考[J].河南理工大学学报.(4):330.

作者:徐金菊程斌单位:安徽中医药大学

篇11: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论公共事业管理存在的问题和体制改革创新

摘要:我国社会在不断发展的同时,越来越多的新生事物也出在人们的眼前。公共事业管理便是如此,如今,随着我国各项改革的逐步深入及国民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较之早前有了大幅提升,相应地对公共事业管理方面也有了更高的期许,所以,作为从事公共事业管理的工作人员,必须以发展的眼光来看待自身工作,如此方能满足新时代对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要求。

关键词:公共事业管理;创新;体制改革

公共事业管理,其与民众的日常生活之间有着极为密切的关联,在改革开放前夕,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一向由政府在垄断经营,而改革开放以后,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与完善,政府逐步开始思考将市场机制引进公共事业领域中,由此也带动了诸如自来水、公共交通、民营医疗机构等一大批企业及事业单位的蓬勃与兴起。与此同时,当市场机制被引进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之中时,还让传统部分有着明显公共事业性质的事业单位也逐步往企业的方向转型。虽然从总体上来看,市场机制的引进确实为我国经济的发展做出了不少的贡献,但纵观改革发展之路,一路走来,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之路并不平坦,且在改革过程中还出现了一些严重影响社会经济稳步发展的并发症,时至今日,看病贵、读书难等问题依旧困扰着普通老百姓[1],不禁让人们对将市场运作机制引进公共服务领域产生了质疑。对此,我国公共事业领域要想继续得以有效地发展,必须基于一个科学的指导思想,并着力于对民生的保障与改善,而政府方面亦需对公共事业的管理职能方面提出更高的要求,如此方能在为我国公共事业改革指明发展方向的同时,为政府的公共事业管理职能转型供给依据。

一、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存在的问题分析

20世纪90年代,我国首度发布了有关事业单位改革的政策与规定。第一,由于公共事业的兴起与改革起步的时间均较晚,故导致我国在对公共管理事业的管理体制方面仍处于较为落后的状态。与此同时,由于针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所牵涉的层面极广,加之改革的过程也必将涉及到诸多层面利益,故导致我国在对事业单位的改革过程中,时常陷入举步维艰的地步,如此一来,不仅仅改革进度十分缓慢,并且难以到达良好的效果。第二,由于针对事业单位的改革,我国无论是在改革的目标或路径方面均不明确,加之公共管理在我国属于一种新兴的事业而没有成功的经验可借鉴,故当前的改革方针仍以实验性、大胆性的政策为主。此外,由于改革模式的不明确,致使我国在促进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过程中无法做到对双方权责的有效界定与合理的划分,继而导致步骤性的简政放权亦难以做到,更遑论对改革的周密策划。故当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创新正陷入一种既无法触动传统事业根基,又无法得到有效发展的瓶颈,而政事无法实现两者分离,则势必将导致个社会组织的职能界限混乱,继而因体制之间的冲突而导致体制混乱[2]。第三,缺少改革性、整体性的配套条件。由于我国在开展事业体制改革过程中,始终呈现出一种各自问政且分头并进

的状态,以致各类事业单位改革均无法与其他事业单位之间构成有效配合,并最终导致改革的进展十分缓慢。而有关事业单位公共体制的改革,其本是一项系统、复杂且庞大的工程,且在具体的改革过程中必将面临各方面的难题。对此,事业单位要想切实深化对自身体制的改革,其无论是人员或是资金来源方面均必须做到合理配置,若仅是依靠某一部门,则非但无法同时处理好各方面问题,反而会掣肘公共事业体制改革的发展。第四,缺乏规范性管理力度。无论是实体的公共事业管理,或是基于网络世界这种虚拟的公共事业管理,均需由相应的制度来予以有效的规范。然而,由于我国政府毕竟精力有限,加之所需理解的新事物与新思想越来越多,故导致其在开创约束工农事业管理的规范性制度方面未能做出及时反映,以致巩固走缺乏主动性。此外,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各类社会团体也是日益增多,虽然公共事业家族呈现出了飞速扩张的趋势,但相应的管理未能得到同步地发展,以致工作不对称的问题接踵而来,从而严重了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发展[3]。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趋势

(一)更新管理观念

在任何时期下,管理观念都是一种必要的思维方式与技巧。在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国内外形势正在发生深刻复杂变化,我国发展仍处于重要战略机遇期,前景十分光明,挑战也十分严峻。全党同志必须要登高望远、居安思危,勇于变革、勇于创新,永不僵化、永不停滞,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奋力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作为促进改革与发展的基础,唯有观念的不断创新,方能真正促进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的创新与发展。”基于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当前的发展现状,笔者认为,有关公共事业管理的改革创新,需由以下几方面入手。一是在管理模式方面予以有效创新,此前,我国大多是公共事业均沿用着传统“静态管理”的模式,而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此模式显然已无法适应当代社会的发展需求,故促使传统“静态管理”逐步往“动态管理”的方向发展转变,让其成为深化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关键。二是促使传统“命令观”逐步往“服务观”的方向转化[4]。当代社会讲求“以人为本”,故以“服务”的形态来面向大众,方有助于树立可持续发展的观念,而基于此,节俭型、友好型的社会环境亦能得到极大促进,故针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发展,必须秉持“以人为本”的发展观来加强与群众之间的沟通

,如此方是促进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唯一途径。

(二)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化发展

随着时代的不断发展,如今的人们在生活质量有着大幅提升的同时,对公共事业管理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此,公共事业管理唯有做到权责分明、产权明晰,方有助于促进市场中人、财、物的自由流动,继而充分发挥各方资源在公共事业管理领域中的进取作用。当然,要想切实达成以上目标,需我国基于当前的市场实际提出科学、完善的市场准入机制,并实现对公共事业资源的合理配置,如此方能促进公共事业管理逐步实现社会化的关键。事实上,基于如今的市场经济大背景,我国无论是在科学、文化,或是教育、体育、卫生等众多领域都已具备了多种的性质与职能[5]。对此,唯有切实加快公共事业管理的商品化发展,才能给公共事业管理本身创造出更加广阔的发展空间。三是在将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引进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传统公共事业单位的经营范围及服务对象应发生相应的转变,并进取采取自主经营等多样化的发展模式,如此方能对我国的公共事业管理改革与发展起到有效的优化作用。

(三)加快管理手段的改革

为贯彻十八大精神,党中央召开七次全会,分别就政府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全面深化改革、全面推进依法治国、制定“十三五”规划、全面从严治党等重大问题作出决定和部署。在我国社会与市场经济不断发展的当下,相应地政治体制改革也应同步进行,尤其是应对如今这种社会管理网络结构已逐步代替传统行政管理结构的现代社会,唯有将直接的管理手段转化为间接管理,方能在潜移默化中充分发挥政治体制应有的作用,从而实现依法治理、科学提高。当然,针对公共事业管理的依法治理,首要便是用科学的程序来逐步促使公共事业管理逐步往法制化的方向发展。其次,则是基于如今这种网络信息技术高度发达的现代社会,传统的公共事业管理工作也应逐步往网络化、信息化的方向发展,而要切实达成以上目标,利用法律、经济来间接调控无疑是最有效的手段,若能再辅以情感方面的教育,则势必能到达更加梦想的效果。最终,作为政府方面,其在对公共事业管理的审批方面亦需逐步往程式化的方向发展,并在市场监督与标准化管理方面意义有效加强,如此方能在确保产品及服务质量的同时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在促进公共事业管理发展中的监督与调控作用。

(四)重视高素质管理人才的培养

任何事业的创新与发展,均离不开人才资源的支持,公共事业管理工作创新亦是如此。对此,要想切实促进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有效发展,相关人才的培养亦显得尤为关键。基于公共事业管理,不仅仅需要管理人员拥有较高的专业知识水平,且对社会、科学、国情及世界发展等方面亦需有所了解,故针对相关管理人员的培养,应务必遵循“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当然,研究到公共事业管理本身还是一项与普通民众关联极为密切的事业,故相关管理人员除了需具备良好的政治、知识、本事及心理素养外,尚需有高度的职责心,如此方能赢得老百姓的信任,继而确保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6]。

总之,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发展与创新是一项复杂且庞大的系统性工程,故为切实满足代社会的发展需求,作为国家政府及从事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管理者,必须进取革新传统管理观,并充分研究我国当前国情及事业单位各自特点,做到对各方面优化配置与审慎安排,如此方能在推动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创新的同时确保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工作的有序开展。

参考文献:

[1]王丹.关于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体制创新模式的思考[J].知识经济,2015(4).

[2]王欢芳,徐金燕.破解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困境--高校、政府、社会三维视角分析[J].未来与发展,2011(5).

[3]黄欢.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学科现状和发展沿革探究[J].纳税,(36).

[4]李晓芳.中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现状思考[J].科研,2017(1).

[5]臧元琪.我国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综述[J].中外交流,2017(37).

[6]唐珏.从城市公共事业管理谈我国城市可持续发展[J].青春岁月,2017(22).

篇12: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大学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思考

摘要:

我国开办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已经具有十多年的历史,在该专业不断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比如不明确的职业定向、杂乱的课程设置、不清晰的专业定位、非专业化的师资队伍等。应对这种情景,基于区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学必须要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进行进取的探索,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研究进行不断地深化,真正的将应用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建立起来。

关键词: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区域地方性高校;应用型人才培养机制

由地方负责行政管理与拨付经费高等院校被称为区域性地方高校。高等教育新体制的建立使我国高等教育的主体变为地方高校,且地方性高校服务于区域社会的特征日益显著。近年来我国高等教育发展最快的新兴专业便是公共管理专业,且其规模日益扩大。然而各种问题随着招生学校的快速发展不断出现。所以如今地方性大学亟需解决的问题便是如何结合地方发展公共事业的需求,把握教育改革的机遇与建立应用型人才培养的机制。

1明确把握专业内涵

现代大学的专业与学科发展承担着完成科学研究、人才培养与社会服务这三大职能的职责。经研究,学科是指根据必须的教学目标,从某一科学中选择出基本事实、基本概念与原理,并按照必须的逻辑顺序重新组织构成新的知识体系。而专业则是为社会培养专门性人才的专门学科。专业与学科都是源与流、根与叶的关系,专业的发展依靠于学科,而学科的繁荣又离不开专业的发展。将学科研究中的新方法与新理论融入专业课程中去,能够有效地提高学科水平,为社会供给更优质的服务,培养更多的人才。人才培养模式以培养人才为目的,将许多不一样要素有机组合为一个整体。它不仅仅需要大学理念与制度的整合,还需要将自身的教育资源与外界社会的需求结合在一齐。一向以来,学术界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目标建立及学科界定存在着分歧,很多理论也只是片面的。作者对此提出了自我的看法,认为应从三个方面去分析及理解教育部所界定的学科概念与目标建立的内涵:第一,从学科依托方面来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有着显著的跨学科特征,除了公共管理学这一主干学科外,还依靠着社会学、经济学、法学及管理学等学科;第二,从专业性质来看,它是以培养复合型人才为目的的专业学科;第三,从服务对象及范围来看,公共领域中的公共事

务是其服务对象。公共管理学随着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发展而不断演变,在此过程中其不断逐渐吸收一些其他学科的知识与经验,有机地将它们融入到自身的研究中,并取得了许多有效的成果,对社会的公共事业管理产生了巨大的影响。综上所述,区域地方性大学仅有明确把握专业内涵,对专业有清晰的认识,才能使自身的专业蓬勃发展,并为社会供给大批的建设性人才[1]。

2明确培养目标,找准专业定位

教育部在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中确立了五个专业方向,并期望培养这些方面的人才。而这对一些专门院校如医学院、师范学院等相比较于综合性大学有着明显的优势。如今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与行政学、政治学等没有明确的界定,这使学生毕业后难以对自身作出准确的确定与职业价值选择。而这便需要社会找准对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定位,明确其研究及就业方向。所以区域地方性大学应结合现实需要并发挥自身的优势为地方培养复合型应用人才,进取开拓除传统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方向外的新层面。综合性大学便能够从专业方向的层次性、行业性研究专业的设置,同时利用原有的优势发展地方的经济,增强科研力量。

3构建区域性科学课程体系

完善的教育体制与资料是实现教育人才培养目标及教学目的的基础,所以建立一个专业课程体系是极其重要的。在此,我们对如何构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课程体系展开了讨论与研究。首先,围绕公共事业管理课程建立一个具有多种功能模块课程是有必要的,按整体优化的方向发展,总体安排各模块课程的比例,使之成为一个有机整体。其次,能够借鉴国内外改革发展公共事业管理的经验,处理好各种课程之间的量的比例,适当加大跨学科课程或综合课程等所占的比例。最终,合理分配各种课程模块的学时,如限选课程可占总学时的5%左右,实践课程可占总课程的15%左右,专业课群模块可占15%左右,专业基础模块课程可占20%左右,则公共基础课程占到35%左右[2]。

4完善实践教学体制

学生具备很强的实践本事是培养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用型人才的必要条件,所以教学需加强对实践的重视,建立更加完善的实践教学体系。由此能够构建专业技能训练、专业知识认知及综合管理素质与本事提升这三个子系统,经过这些系统的建立,教学能够对学生进行针对性的训练。另外还需建立专业实习、课程与专业综合见习、毕业论文、学科专业认知、创新研究性学习、职业规划和课外实践等实践教学环节[3]。学生能够在进行专业实习之后,将自我在此过程中的独特见解以及新的想法以毕业论文的形式呈现出来,这有利于教学品质与学生思维创造力的提升。

5服务于地方经济的发展

区域地方性大学对专业的定位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自身的发展及当地经济与科学文化的发展,那么公共事业管理专业该如何走下去是关键所在。在如今的社会中,培养科学型人才的综合性大学占少数,而培养不一样层次的应用型人才的专业性大学占主体地位。由此看来,地方性大学的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应主动适应区域发展的需求,进取转变观念,挖掘自身的优势,朝着区域化方向发展,开辟一条属于自我的特色化道路。仅有这样,地方性大学才能在各大高校中脱颖而出,也能更进一步为区域发展供给更优质的资源与服务。

6结语

基于区域定位的地方性大学在构建公共事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对专业内涵有明确的把握,找准专业定位,同时应树立其所要培养的目标。此外,地方性大学还需构建区域性科学课程体系并完善实践教学体制,以便为地方经济发展供给更好的服务。仅有立足于以上几个方面,才能建立并且完善应用型公共事业人才管理培养模式,更好地为地方经济的发展供给服务。

参考文献:

[1]陈金梅.论地方性大学应用型人才的培养[J].传承,2010(21).

[2]杨雪,王雅荣.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几点思考———基于可雇佣性的视角[J].辽宁行政学院学报,2010(09).

[3]孙孝科.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定位、人才培养目标及其模式透析[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0(05).

毕业论文选题查资料及写作技巧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管理论文

会计专业毕业论文答辩书

研究生教学评估检查论文

科学论文范文

会计论文答辩自述范文

论文答辩自述范文英文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4000

大学论文格式模板范文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公共事业管理论文(合集12篇)】相关文章:

大专的会计论文2024-01-04

经济管理毕业论文 范文2023-07-06

毕业论文演讲稿2023-03-20

工商管理类毕业论文开题报告2022-09-26

毕业答辩演讲稿2023-06-30

浅析我国文化产业相关研究的区域差异论文2022-06-27

优秀新闻论文选题2023-04-02

论文选题依据范文2023-07-15

毕业论文题目大全集2023-05-28

电大土木本科毕业论文2023-04-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