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科公共管理论文

时间:2022-11-09 08:52:24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通用11篇)由网友“qiiqqi”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本科公共管理论文,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

篇1:本科公共管理论文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时期,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是我国内外行政改革方面的主要理论基础,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当传统的新公共管理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和发展方向进行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改革和变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机关能更加切合实际的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

关键词:多维视角;新公共管理分析

1新公共管理的定义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非常松散,它是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的新的理论,也是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是现今社会国内外运用得比较广泛的管理模式。

2新公共管理理论实施的文化背景

作为一种新的改革思想和模式,新公共管理是对时代要求的积极呼应,是顺应新时代潮流的有效途径。信息时代的快速更替,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相继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传统的公共管理体制已不能顺应社会的潮流,面临这巨大的管理漏洞,经济上出现的严重危机,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提出了新的公共管理理论并得以实践。它主张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效率,强调在公民的需求上尽量做到满足公民需求最大化。新的体制应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与号召,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施与落实奠定了很深的基础。

3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并实施是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跨越的标志,新公共管理理论实施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学者对于新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进一步地针对本国的国情做出了更加完善的体系。

3.1胡德的生平极其主要学术贡献

克里斯托夫.胡德,英国著名的行政学者,毕业于约克大学,获得社会科学政治学学士学位。胡德主张政府行政、规章制度和公共部门的改革研究。

3.2巴泽雷的生平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麦克尔-巴泽雷,美国行政学者,1980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麦克尔-巴泽雷主张公共管理改革、战略开发管理以及政府组织创新等方面。

4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成就

新公共管理体制不同于传统的的管理体制,它在新的信息时代提出了运用创新的思维和方式改革,为人民群众谋福利。在解决人民内部矛盾时的群众利益最大化。政府的管理职能是掌舵而不是划桨,政府的主要职责就是给予人民群众大的利益,引导人民群众走正确的路线。政府应该把管理和实施分开来做,这样做的好处就是既节省了政府的开支,又可以很亲民化的完成任务,提升了工作效率。政府本着人民群众最大利益化的职责,要尽可能的多提倡健康向上的生活观念,为老百姓做实事。

4.1城市郊区土地开发和交通的延伸

在社会经济的管理体制中应当积极开发偏远地区或城市周边地区。通过新的公共管理体制促进国家的共同发展,城市的统一建设。一个国家的偏远地区可以实行补助的政策。一个城市在建设的时候同等对待。新开发的地区实行尽快落实公共设施,以确保出行以及生活上的方便。我国现在许多发达的城市地铁、公交等公共交通设施看似已经很完善,但是由于人口的日益增长,土地的利用率在不断扩大,目前已经开始向郊区扩展。虽在价格上相比城区要低一些,但是交通还是很闭塞。使得刚刚开发起来的新城慢慢地恢复成死城,无人问津。商品房建完无人购买,在经济上遭受到了巨大的损失。对这一问题,政府部门应当积极主动地策划一个方案交由上级部门处理,待上级领导审批决定后应尽快落实实施,以确保百姓的利益得以不受损失,城市的交通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前提。

4.2公务员上岗政策及优势

我国对于公务员上岗实行笔试、面试的考试,优胜劣汰的政策,大大地提升了政府公务员的素质和专业技术水平。目前我国实行公务员考试人员的资格有学历、专业、年龄等的限制,刚刚晋升的人员多数都是刚毕业不久的大学生,刚刚毕业初到社会,对一些事物很新鲜,对工作很热情,积极性很高,对生活也有很独特的见解。不妨将一些创新的工作交由他们去处理,老员工从旁协助,或许也会有一些不同与以往的结果。

4.3西部偏远地区的开发与建设

“西部大开发”是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政府的一项重要的政策,其目的是把东部沿海发达城市剩余的经济能力用以提升西部地区的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努力实现西部地区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使西部偏远地区人民的生活水平持续稳定的提升,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上有新的突破。其重点是要在发展交通、医疗设施和教育等基本公共服务领域取得新的成就,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迈出扎实的步伐。

4.4城市绿化改革的重要性

城市的卫生环境和绿化可以很直观地体现一个城市的精神面貌。社会经济日渐发展的今天,人们的生活水平逐渐提升,一部分人下海经商已有了很大的回报。人们多数都过上了小康的生活。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很多人为了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都买了私家车。私家车的增多导致了城市交通的拥堵,汽车尾气的过量排放,使得环境受到了很大的污染。针对这一问题,政府和有关部门可以做出一些相应的计划。采取扩大城市绿化面积和汽车尾号限行的政策,减少汽车尾气的排放量和植物对汽车尾气中的有害物质的吸收。目前我国大部门城市的绿化面积都能达到占城市总面积四分之一的标准。

4.5“九年义务教育”政策的实施

我国现实行“九年义务教育”的政策,其一个重要的特征就是免费性——这里专指免收学费。我国现在有很多农村开始实行“两免一补”政策,即免收学费、杂费,对寄宿生有一定的生活补助,各地区标准不同。而现在社会上还有一种普遍的现象就是学区房的兴起,即买学校规划了学区的房子,学生可以去当地的学校上学。对于不是学区内的学生学校不予接受。很多孩子面临着上学难的问题。针对这一问题我国教育部门秉着“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保证人民群众的知情权,以人民群众为基础进行全面的监督,落实相应的政策并实施。

5结论

综上所述,新公共管理理论是以服务人民群众为主要目标,满足人们物质和精神领域的需要,进而维护社会的和谐和促进经济的稳步发展。新公共管理理论在落实和实施的同时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和认可。这也为了更好地实施这一体制奠定了基础。新公共管理理论不仅在我国实施取得了很大的成果,在一些西方国家也获得了一定的效益,更加促进了各国之间经济的发展与长期战略合作。

参考文献:

[1]魏志荣.多维视角下的公共政策议程建构过程分析——基于《校车安全管理条例》的案例研究[J].行政与法,,09(10):1-4.

[2]蒋长流.多维视角下中国低碳经济发展的激励机制与治理模式研究[J].经济学家,2012,03(12):49-56.

[3]程毅.从单一垄断到多元互动:政府治理模式嬗变的多维视角[J].浙江学刊,,11(03):111-113.

[4]姜国俊.公共管理改革的中国经验:动力学分析[J].兰州学刊,,04(11):149-152.

篇2:公共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对于政府的绩效审计工作,可以将政府的表现反映出来,并且对其做具体的评价,进而促进政府反应能力和应变能力有所提高,同时提升了政府自我更新能力与创新能力。本篇文章站在公共管理场域中,对政府绩效审计存在的困境做简要分析,而后提出了几点纾解建议,希望能够为政府治理提升成效,做出微小贡献。

【关键词】

公共管理场域;政府审计;困境;纾解

公共管理同审计之间存在密切的联系。公共管理理念兴起之后,对于政府部门的管理理念和实践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让国家和政府的绩效审计有着明显的进步。政府审计未来发展方向之一就是绩效审计,其能够在很大程度上提升政府管理的质量,促进公共资源得到更多的释放,提升公共资源具有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就公共管理场域下分析,政府绩效审计还存在一定困境,但是可以针对这些困境,采取一些纾解办法。

一、政府绩效审计的困境

(一)急需提升审计评价标准。从已经存在的审计经验和审计效果上看,政府就公共财产,开始审计自身社会关系,以及经济活动。这样很难让审计机关与审计的对象形成实质性的相互独立,导致政府审计工作质量打折,还不能确保审计工作具有很强的客观性和公正性。探究出现这样问题的原因是,急需提升的审计标准。审计工作人员需要依据当前标准,进行审计工作,得出评价结果。从实践上看,因为评价绩效体系中存在一定局限性,就会导致对于审计对象有着怎样的经济效益,审计人员没能继续深入地了解。只能通过借鉴其他领域标准,或者自己设计出标准后,衡量出政府行为的效果。

(二)审计方法和工作人员同审计要求存在矛盾。

1.审计工作人员需要进一步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审计工作人员的财务能力得到了普遍的认可,但是审计经验和临场应变能力还需要进一步提升。

2.审计技术水平有待提升,审计实践中,应用的方法普遍是统计分析法、分析性复核法,审计效果没能同预期效果保持较高的一致。

3.没能实现全过程的跟踪审计,审计一般都是事后的审计,而就政府工作过程的审计,实现起来比较困难。

(三)政府绩效审计的认识缺位。政府的绩效审计没能形成一种主体的意识,处在了理解国外介绍和理解层面。政府中的部分领导,觉得政府绩效审计,是无关于我国政府治理以及公共管理的。政府活动的透明性较差,在预算支出方面,比较随意,传统观念的原因,不能主动参与审计,和不愿意去了解审计。

(四)有待完善的体制和机制。财务的收支审计是当前政府审计中应用的主要形式,政府审计工作情况并不乐观。就政府体制改革上,我国近些年取得了不小的成绩,但是,对于政府审计工作来讲,政府的绩效审计还处在困境之中。比如“服务型政府”转变过程中,还会有一些阻力,使得实现的步伐较为缓慢,不利于绩效审计。

二、政府绩效审计困境的纾解建议

(一)重新构建政府绩效审计的体制机制。在公共管理场域下,将有关审计的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在政府运作以及公共责任范围内,让政府的绩效审计发挥着一定的作用。比如说,对于公共资金预算上的绩效审计,可以不断深化和完善:一则,重视着清理盘活政府闲置资金的情况,督促财务加强盘活力度,提升资金的利用率。二则,对各类项目进行重点的跟踪管理。三则,从“营改增”出发,总体分析财政的各项数据,并进行关联性分析。这样就是一种比较有效的政府绩效审计体制。

(二)构建合理的政府绩效审计监督体系。想要让政府绩效审计进行的更加顺利,必须要找出更多的法律依据。另一个非常重要的方面则是对该项工作的监督,构建完善的监督体系,确保国家对于政府管理起到的关键性作用,实现同步化社会审计以及财务审计,确保审计工作能将法律法规定内容体现出来,让政府绩效审计更加合法化和真实化。

(三)政府绩效审计同国家治理战略的协同合作。从公共管理场域的角度看,政府的绩效审计必须要保证能够更好地进行国家治理,同国家的治理战略保持一定的一致性。就实践而言,政府的绩效审计必须围绕着国家治理下各个阶段的任务重点,对重点项目进行审计。

(四)审计的评价体系需要优化。审计中依据的评价标准应该得到优化,找到那些具有客观性和公正性的标准,比如说同类的先进组织能够运用的标准和范例,政府以前取得过的最好绩效等。形成指导性的标准,对于政府绩效审计,有必要就一些基本原则和做法,给出基本的规定,可以来自法律、法规或者是规定等等。不但需要指导性的标注,对于技术性的标准同样需要设立出来,包括专业标准、国家标准、行业标准等等。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从公共管理场域中,看当前政府绩效审计中有哪些困境,主要包括急需提升审计评价标准、审计方法和工作人员与要求存在矛盾、政府绩效审计的认识缺位、有待完善的体制和机制,想要更好地面对这些困境,提升政府审计的质量,可从重新构建政府绩效审计的体制机制、构建合理的政府绩效审计监督体系、政府绩效审计同国家治理战略的协同合作、审计的评价体系需要优化等方面入手,更好地面对以上困境。

【参考文献】

[1]王会金.国外后新公共管理运动与我国政府绩效审计发展创新研究[J].会计研究,(10):81-88+97.

[2]侯玉辉.后新公共管理运动理论视角下我国政府绩效审计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

篇3:公共管理本科毕业论文

【摘要】

新农村的经济建设是保证人民的根本利益的核心。我们国家在新农村经济建设中存在一些公共管理方面的问题,这也是经济建设工程中的重点和难点。农村公共管理方面的事业发展保证了农村经济建设的`基础。本文主要分析了现如今公共管理在我国新农村经济建设中遇到的几项实际的问题,同时根据调查分析提出了在新农村经济建设过程中加强农村公共管理的诸多对策。

【关键词】

新农村;公共管理;问题;对策;人才;政府

一、引言

这些年我国越来越重视新农村经济的发展,加大了经济支持的同时实行了诸多新型建设方案。但是就目前我国的新农村建设中的公共事业管理来说依旧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公共服务的落后是新农村发展过程中的软肋,农民们也都非常关心农村服务的问题。因此,采取一切有效措施来加强新农村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问题极为重要。

二、我国新农村公共管理中实际存在的几项问题

(一)农村基层政府的职位分配不合理

新农村的建设不仅是人民群众的奋斗目标,更是国家经济发展的一条命脉,需要党和国家的大力引导和政府人员的支持。但现实中有些农村的基层政府在建设职位任务分配还是不够合理。很多农村干部人员不了解不关心当前农村市场经济管理的现状,政府也只是强制干部们完成不必要不合理的任务,在诸多关乎民生的建设工作中产生了不良循环。乡镇府作为农村经济建设的最基本单位,还不能很好地适应其本身的职能要求和管理标准。政府人员只看重自身的官位而忽略了公共管理科事业中的法律和经济等问题,这导致农村社会经济运转的不平衡。

(二)农村公共事业的投入趋于城市化

公共事业管理支持生活水平低下,较为贫困的人民,具有扶贫性的特点。但国家对新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还是无法达到人民生存发展事业需求的,农民的生产生活还是缺乏基础的保障,公共设施的配置还不够完善。国家的资金被用在电路网络、水利工程、道路建造、农田山林开发等方面国家必须加强对公共设施的投入分配来改善农村生活条件和生存环境等。

(三)我国公共管理方面的法律政策还不够完整

我国在经济建设的公共管理确实出台了一些政策,但是通过多年的努力还是无法解绝公共管理利益和法律的矛盾冲突,一些政策还是不太符合法律的规定。许多未经认证的企业和人民加入公共管理生产中,这就容易产生诸多纷争和矛盾让公共管理的产品的生产缺乏信心。

(四)农村公共管理技术和人才的缺失

现在的农村发展最大的问题莫过于人才的缺乏。虽然在国家政府的大力支持下部分农村展现出新气象,各种公共基础设施也得到了很大程度上的完善,但这些都是基于硬件设施而忽视了软件设施。这就代表大量管理人才的缺乏和制度的不严谨,导致农村人才的匮乏。根本上说就是务农人员缺乏实质性的管理技术,不能灵活应用集中化的农村管理模式。农村生活水平的落后使得人民群众产生了顽固的思想,大学生不愿意在农村发展,加上国家对农村建设的资金投入和人才分配有限,大量高学位的人才引进显然不够现实,而且除了农业方面其他生产方面也同样缺乏人才。

三、强化农村公共管理的几点方法

(一)对农村基层政府治理结构进行改革

农村基层的干部要贴近群众,和人民群众心连心。农村干部的选举为以后的干部工作打好坚实的基础。所以应该更重视选举的公正公开同时给干部安排优质舒适轻松的工作氛围。此外还要注重管理经验的共享,老干部带动新干部共同将传统的管理机制转换成更现代化的管理机制。政府要分配权力到民众手上,以为人民服务为宗旨,并积极接受人民群众的监督和批评。

(二)实现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多向性

我国要积极加大公共事业的投入,将国家的建设重心转移到农村,让国家财政投入到更多的公共建设中,给广大人民带来更多利益。公共建设服务体系的投入和发展不容小觑,需要迫切解决农村教育卫生、公共人口管理、农村秩序中的矛盾问题。在国家法律的基础上通过细化和完善关于农产品投资发展的多向性政策,从而来保证政府外的投资方在发生纠纷和矛盾时可以有相应的维权措施。这必将促使投资方更加积极地加大对农村建设的投入,对农村发展更有信心和目标,也让人民群众更加安心。在法律法规的引导下农村走向工业化,传统的农业发展链得到了更新化的发展,使农村产业结构得到了平衡性的发展。

(三)加强农村人才的培养和管理模式的转化

现在我国的农村干部群众综合素质有待提高,干部主体年纪偏高,文化水平也大都处于低级状态,缺乏有学历有知识的大学生和硕博生。当然对于现有的人才必须加强对人才领导团队的建设,对人才和普通农民进行集中培训,进行集约式的管理模式,比如请教授和专业人士对种植农作物的知识进行技术讲解,还可以让人才给农民进行技术指导,既省人力又省物力,这样可以提高农民的整体科技水平。还要大力发展农村的教育,卫生环境和科学水平等问题。扩大大学生在农村的任职途径和通道,给大学生多一点建设和发展农村的机会。引导人才进去农村的同时更应该加强对农村人员的管理水平的提高,形成一套完整的科学发展链。

(四)更加重视农村的教育工作

在巩固农村义务教育基础的前提下,还应合理地对农村学校结构布局进行调整,根据实际对农村师资进行合理分配从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和巩固教育教学质量。在落实小学教学基础下再深入加强中学教育的管理质量,加大教学规模。城市学校应该合理分配农村地区的招生名额,给农村孩子更多受高等教育的机会。城镇可以建设教育质量比较高的中学,而乡村则把精力和资源用在建立小学上。对于一些教学效果不佳,人数规模较小的学校可以进行修整扩招或者直接拆除等。这样可以建立一个从城市到农村的双级教学体系,致力形成一种师资共享,环境优化的教学形式。对于老师的生活服务保障进行加强和改善,给学生提供更好的教学环境和更多的教学资源,让教师稳定教学,学生安心学习。

四、结束语

这样看来,中国作为走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国家,在新农村经济管理建设中面对着诸多需要解决的问题,这对我国农业发展来说既是挑战也是机遇。国家政府和人民应该紧密联系共同提升新农村的公共管理水平,打造一个高管理水平的新农村建设工程,展现出一片国家繁荣,人民安居乐业的前景。

参考文献

[1]王利民.公共管理视角下农村公共产品需求机制的构建[J].兰州学刊,(4):56.

[2]李良智.江西新农村建设中农村公共管理优化研究———基于7县35村的实地调查[J].求实,2012(6):87.

[3]罗文宝.农业现代化语境下政府参与农村公共管理的职能探究[J].湖北社会科学,2014(12):143.

[4]张敏敏,甘敏.宝山村新农村公共管理的经验及启示[J].内江师范学院学报,2014,(2):111.

篇4:公共管理论文

关于公共管理论文

摘要:传统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存在内容空洞和方法机械的突出问题,政务信息“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为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改革提供了有利条件。本文主要分析传统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困境,以及“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对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影响,并探索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关键词:“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

挖掘和利用“互联网+”专业和行业信息资源提高本科教学质量和学生创新创业能力是当前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早在,教育部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就明确提出要实现“信息技术与教学深度融合的教学模式、方法、内容创新”,要“采取多种方法和手段帮助教师有效应用信息技术,更新教学观念,改进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1]。,国务院办公厅发布的《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指出要“运用大数据技术”“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更加丰富多样的教育资源”[2]。在这种形势下,国内高校开始探讨如何将“互联网+”与专业课程教学要素相结合的问题[3]。这种改革不仅是指在形式上采用网络课程、微课、慕课的方法,更重要的是处理好专业课程如何学、学什么等关键问题,也就是如何挖掘和利用“互联网+”专业和行业信息资源来改革和优化专业课程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以改变专业课程教学“闭门造车”“脱离实际”的问题。在本科专业课程中,“互联网+”专业信息资源给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带来的影响最显著。

一、传统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困境

(一)教学内容空洞

尽管我国公共管理学科的研究和教学从20世纪80年代恢复重建以来已经有30多年的时间,但教学内容空洞依然是长期存在的突出问题。一方面,公共管理学科主干课程的理论都产生于西方,因而国内所使用的教材在内容体系上基本都以西方的理论体系为蓝本,脱离了我国公共管理的实践[4];另一方面,由于公共管理类课程讲述的问题与党政机关事务密切相关,问题的政治性强,信息公开程度低,长期以来外界很难知晓其真实信息,尤其是在我国,政务信息的披露十分谨慎,任课教师往往不能了解真实的公共管理实践过程,教学过程中基本无专业信息资源可用。由于这两方面的原因,公共管理类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基本都单纯地介绍西方公共管理理论,导致教学内容空洞。例如,在讲述《公共政策学》政策过程理论时,教师往往只能讲述布鲁尔(G.D.Brewer)和德利翁(P.Deleon)很多年前提出的“阶段论”(thestagesheuristic),并将政策过程理想化地划分为政策问题、政策议程、政策制定、政策执行、政策评估、政策终结等分离的环节,而对于我国独特的“边制定边执行”的“政策试点”机制等相关内容鲜有涉及。

(二)教学方法机械

教学内容空洞导致的直接结果是教学方法机械,我国任课教师往往单纯采用理论讲授的方式进行教学,较少使用案例式、启发式、探讨式等教学方法。由于西方的理论与中国的实际情况差距较大,同时部分教师对西方理论本身的理解也不是很透彻,导致教师在讲授时经常是机械地、苍白地对理论进行介绍,无法激发学生对我国公共管理现实问题的探究兴趣和深入思考。例如,在讲述《行政组织学》组织结构时,仅依据教材内容按部就班地讲解什么是“科层制”及其特点,什么是“管理宽度”,什么是“管理层级”等,而对于我国从中央政府到省(自治区、直辖市)、市(州、地区、盟)、县(区、自治旗)、乡镇(街道办)等各级行政组织体系的复杂结构及其职责配置不了解,导致理论与实践完全脱节。

二、“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对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影响

随着政务信息进入“互联网+”时代,包括我国在内的各个国家治理过程中各级党政机关的方针政策、数据资源、管理过程甚至是核心的决策过程,已经基本全方位、关联性地通过网站、移动政务平台、政务微博等载体公布于众,真实的“公共管理活动”逐渐以数字化形式进行展现。这种以政府为核心的公共管理活动及过程的公开化、透明化将会对公共管理类课程的教学产生积极影响,也为走出传统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的困境提供了有利条件,具体表现在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两方面。

(一)“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拓展教学内容

“互联网+”对教学的直接影响是“拓展教学内容和学习资源”[5]。一是“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拓展教学内容的宽度。教学内容的宽度是指教材容纳的教材章节数量,发达的网络信息资源将教学内容从章节数量有限的教材延伸到了各级网站甚至是全球各国网站的全部内容,其能够提供远超出教材章节范围的教学内容。例如,DavidH.Rosenbloom&RobertS.Kravchuk著名公共管理导论教材《公共行政学:管理、政治和法律的途经》,对美国国家行政、联邦制与府际关系、联邦预算、美国公民行动等内容的讲述中链接了大量网站信息资源。此外,类似因“互联网+”政务信息时代的到来,在有限的教材内容中大幅拓展教学内容宽度的还有JamesP.Lester的《公共政策导论》、NicholasHenry的《公共行政与公共事务》等,这些都可以说是“无限延展的教材”。二是“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增加教学内容的深度。教学内容的深度是指某个章节知识点的纵深程度。“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能够以提供现实案例和数据资源的方式深化传统教材文字表述的理论内容。例如,ThomasR.Dye的著名公共政策导论教材《理解公共政策》,在讲解美国的刑事政策、健康与福利政策、教育政策、经济政策、税收政策、环境政策时链接了丰富的源于政务网络信息的案例资源和数据分析资源,使教材中每个章节的内容都具有立体化和通透性特点。对于我国的公共管理教材而言,“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增加教学内容深度的最核心表现就是提供了教学内容本土化的途径。所谓教学内容本土化就是注重总结和讲述中国本土的公共管理实践,以及基于实践提出的理论。例如,近年来在《行政组织学》《公共政策学》《政治学基础》《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等相关课程中,有学者尝试提出“职责同构”“政策试点”“协商民主”“党管干部”等本土化内容,但基本都停留在概念层面,没有丰富的实践信息,而“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提供了获取这些信息的途径,有利于实现教学内容的本土化。

(二)“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优化教学方法

在“互联网+”政务信息时代,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内容的多样化必然带来教学方法的优化。首先,政务信息资源的丰富和获取方式的便捷,为教师广泛使用案例式教学、启发式教学、探讨式教学等方法提供了现实条件。例如,案例教学的前提是必须有丰富的、真实的、可供讨论的案例,如果所需的教案案例都通过实地调查获取,一般高校教师不可能做到,但“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为所有公共管理类核心课程提供海量的案例原始信息。正如著名公共管理案例教学专家LaurenceE.LynnJr.在《公共管理案例教学指南》所指出的,政务网络信息资源在第一手调查资料之外,提供了更便捷的获取公共管理案例的途径。其次,可以提升教学方法的有效性。“互联网+”政务信息时代打破了传统教学囿于有形教室课堂的局限,能够实现“课内课外”与“线上线下”的有机结合,并提供“永不下课”的课堂,改变传统教学方式“课堂上热闹一下,教室外就抛脑后”的状况。例如,无论是案例教学还是探讨式教学,丰富的“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可以促进学生在教室课堂外开展自主式和研究性学习,甚至能够吸引兴趣浓厚的学生进行长期深入的探究,从而大大提高这些教学方法的有效性。

三、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路径

我国自10月作为中央人民政府的国务院网站正式上线以来,已经持续实施了10多年的政府上网工程,尤其是近年来的“互联网+大数据”和“互联网+公共服务”项目的推进,使我国从中央层级到省级、地市级、县区级、乡镇级的党政机关和公共管理机构的政务信息甚至是内部流程信息和数据公之于众,形成了庞大的“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而如何将“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有效运用于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中是亟需探索解决的问题。这需要探索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公共管理类课程教学改革路径(见图1),其包括持续循环的5个环节。

(一)分析课程教学对“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的需求

通过对学生和教师的全方位调查,确定“互联网+”时代公共管理类课程中挖掘使用政务信息资源的需求情况,形成学生和教师在公共管理类各门核心课程、各章节教学中对政务信息资源的需求详单。

(二)“互联网+”政务信息教学资源体系开发

“互联网改变了知识的存储、流动与获取方式”[6],“互联网+”政务信息为教师挖掘“实践中的公共管理学”提供了广阔空间。根据学生的需求,教师能够以“互联网+”时代各级各类党政机关网站、非政府组织网站、官方媒体网站,以及相应机构的微博平台、移动政务平台等为主要的信息来源,并参照《行政管理学》《行政组织学》《公共政策分析》《政府经济学》等公共管理类核心课程的教学大纲范围,运用信息资源挖掘理论,开发和挖掘可用的教学资源。其中,开发和挖掘可用的教学资源既包括可以直接获取开发的资源,如网站上的政策数据库,也包括需要间接挖掘和加工分析处理的资源,如统计部门网站上的公共管理行业数据。

(三)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课程教学设计

运用教学设计理论和方法,在公共管理类核心课程中以基本章节为依据,重新设计和安排每门课程各部分的具体教学体系,形成系列规范性的教案或自编教材。例如,在讲述《行政组织学》中关于“我国政府结构”的内容时,可以引入各级政府的网站,在讲述基本理论的过程中,让学生通过网站直接观察不同层级政府的架构。

(四)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教学方法改革

互动教学是培养学生兴趣和启发学生思维的最好方法,而“互联网+”为公共管理学科的互动式教学提供了技术手段[7]。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教学方法改革要以互动式教学为核心,探索“模拟现场教学”“任务驱动教学”等方法。“模拟现场教学”是充分利用政务网络信息资源,当场展示公共管理的“真实面目”和“现实问题”,并引导学生参与讨论;“任务驱动教学”是指引导学生自主挖掘政务信息资源,分析和解决现实中的公共管理问题,其彻底改变了教师单方面灌输理论的方式。

(五)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教学效果评价

在公共管理类核心课程均实施教学改革后,通过在线互动技术广泛征求学生、教师和专家的意见,并评估每门课程基于“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挖掘的教学效果和质量,为下一轮“互联网+”政务信息资源教学需求确定、教学资源挖掘和教学方法优化提供依据。

篇5:公共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公共管理本科应用型人才培养研究论文

一、问卷数据分析

1、公共管理人才目标评价

(1)公共管理人才目标学生定位。

调查中学生对公共管理人才目标定位有自己的思考。被问及“公共管理专业应该把培养什么类型人才放在首位”,回答“应用型”的有31人,占50.8%;回答“复合型”的有20人,占32.8%;回答“创新型”的有10人,占16.4%。复合型是基础,应用型是现实要求,创新型强调可持续性。笔者认为,公共管理本科专业应从学生的出口出发,确定应用型为公共管理人才培养的目标,立足于培养具备比较扎实的公共管理专业知识,熟练的公共管理技能和很强的公共管理实践能力的公共管理专门人才。

(2)公共管理人才目标知晓度。

问及“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的基本目标是‘能在文教、体育、卫生、环保、社会保险等公共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你在做这份问卷前清楚吗?”时,回答“非常清楚”的10人,约占16.4%;回答“知道一点”的42人,约占68.9%;回答“一点都不清楚”的9人,约占14.8%。可见绝大部分学生对自己所学专业的目标定位不是很清楚。

2、教学活动评价

(1)人才培养模式。

人才培养模式的核心要素是人才培养目标,培养目标决定了培养模式。调查数据显示,从人才培养目标和人才需求一致性上看,该题回答“一致”的占1.6%,回答“基本一致”的占68.9%,回答“不一致”的占29.5%。可见人才培养目标和社会需求有一定程度的脱轨,应予以调节。从教学内容、课程设置、教学方法与人才培养目标一致性看,该题回答“一致”的占4.9%,回答“基本一致”的占75.4%,回答“不一致”的占19.7%。可见教学内容、课程设置与教学方法基本围绕人才培养目标设置,但也有一定偏差。从教学计划的针对性上看,该题回答“一致”的为0,回答“不一致”的达到29.5%,说明当前的培养模式针对性差,缺乏个性化。

(2)教学内容和课程。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考虑了与其它专业的一定交叉性,满意度超过70%;但在提高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不满意程度较高,超过了30%,尤其在提高实践能力方面不满意程度甚至接近了50%。从数据上反映,当期公共管理本科专业课程设置要有所调整,既要考虑和其它专业的交叉性,培养知识体系综合全面的复合型人才,更要突出公共管理领域内的实践应用性,加强培养实践能力较强的应用型人才。

(3)教学方式和方法。

从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与教师之间沟通较良好,教师在学生学习、就业等方面能提供积极有效的帮助和支持,满意度都超过70%。教学方式上,教师比较注重结合案例和实践,满意度超过90%;并且教师的讲授能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满意度超过70%;但在鼓励学生开发创造性上略显不足,不满意度超过30%。整体上看,教学比较偏重教师的讲授,学生的参与度和创造性不高。教学态度上,学生的.满意度较高,超过80%,教学态度和职业态度对学生产生了积极有利的影响。

3、实践活动评价

(1)工作体验。

调查数据数据显示,南京邮电大学学生对工作体验不满意程度都较高,不满意的百分比都在80%左右。公共管理本科专业人才培养计划中安排了相应的实习活动,有的专业制定了学期内实习计划,有的专业为学生提供了参观考察用人单位的机会。但是,从学生对这些实习活动的评价来看,满意程度并不高,这间接反映了目前我们所提供的学期内或假期的参观、实习活动没有取得应有的效果,陷入了一种尴尬境地。笔者认为,专业实习是非常必要的,为了保证实习效果和质量,学校方应该主动与用人单位协商交流以建立一种长效机制。

(2)嵌入式实践学习。

实践学习一般分为嵌入式和附加式两部分,嵌入式实践学习主要指课程内促进学生实践能力提高的学习活动,涵盖在正常的教学活动之中;附加式实践学习不属于正常的教学计划之内,但对于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以及就业有所帮助。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在专业课教学中对关键就业能力的重视程度以及对专业相关具体技能提供实践机会两个方面,学生不满意程度都非常高,接近80%;将关键就业能力的培养融入专业课教学及教学评价这个问题,学生不满意程度也较高,接近60%。可以看出,教学环节与实践环节严重脱节,对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并没有有效地纳入到教学体系中。专业课教学过程中,重视理论知识教学忽视实践教学的问题比较突出,教学评价也是以理论课的考核为基础。

(3)附加式实践学习。

调查数据可以看出,学生对学校提供求职信或简历写作上的帮助和应聘技能技巧的指导这两方面比较满意,满意程度都超过了80%;学生对学校、学院提供的实践平台和创新实践性项目满意程度较低些,满意程度都是70.5%。说明当前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可以为学生提供多样化的平台,以提高其综合能力,充分展示学生的才能。

二、结论

经过对数据的统计分析,笔者发现两个主要问题。首先,人才培养目标不够明确,导向性不强。当前,我们需要思考的是,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目标到底应该以什么目标为导向。本文认为,应根据社会需求,对公共管理类人才培养目标进行再定位,将“就业型”、“学术型”的“专门人才”培养目标,转变为重能力、强实践,以应用型为主的人才培养目标。其次,实践能力培养不足。当前公共管理本科人才培养模式依然是一种重理论轻实践的模式,实践课程设置不够,课堂讲授依然以理论知识为主,教学考核方式单一化,学生实践能力无法考量,各种实习安排趋于形式化,忽视对学生应聘能力的指导等等。因此,公共管理人才培养模式在课程设置、教学方式、教学考核、实习安排、附加式实践活动等方面都应该相应地增加实践能力的培养。

三、建议

1、人才培养以社会需求为导向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建立在对社会人才需求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可以定为社区管理、企业行政管理、社会保障三个专业方向。依据培养方向,制订人才培养方案。以课程体系、教材建设和师资队伍为保障,实施符合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的培养方案。在实施专业人才培养方案的过程中,要进行全程就业信息动态跟踪管理,根据就业市场、用人单位对人才的评价结果,衡量专业人才培养方案实施的有效性,及时修改完善不符合社会需求的人才培养方案。

2、课堂内丰富多样化教学方法

公共管理学的学科性质决定了相当一部分教学内容的学习需要以受教育者的直接经验为基础,课堂内教学可以从强化模拟、案例分析、习题作业、对抗辩论、方案规划等实践性教学环节入手。模拟,比较适用于涉及大量常规细节和现象,需进行较为复杂的综合方法技能训练的场合。行政司法、行政执法、公文处理谈判、方案论证等内容非常适合用这种教学形式完成。案例分析在公共管理类专业教学工作中应用比较普遍,它有利于启发和帮助学生自主学习,帮助学生从对有关经验教训的总结借鉴中学习知识,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发展智能。

3、课堂外增加社会实践活动

培养应用型公共管理人才,社会实践非常重要。可以结合学生的知识能力增长和个性发展的过程阶段,针对不同的课程教学内容,课堂外可以采用以下社会实践方法。根据每一年级学生特点和对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公共管理学院可以制定不同的实践目标:大一是认知实习,主要目的是让学生观察社会,了解社会。大二是调研实习,主要是根据事先的调研目标进行专题社会调查,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完成理论设计、活动策划、实施操作、报告撰写的全过程。大三是学年论文实习与写作,由学生独立完成。大四是毕业论文实习,毕业论文要以调查研究为基础。因此,将理论分析建立在一定的调查资料基础上,运用实证调查、定量分析等方法,努力做到最终有一个建设性的意见。

4、加强师资队伍实践能力建设

针对南京邮电大学公共管理青年教师师资水平薄弱的问题,可以通过在职短期培训、进修、自学、学术交流等,提高现有在职教师的专业素质,更新知识,以适应培养应用型人才的需要。而对教师实践经验不足的问题,学校应加强与政府的合作,通过专业教师在政府或其它公共事业部门挂职、担任顾问等形式,促使教师更深地理解公共事业及其管理的相关理论。同时聘请政府部门和公共事业管理部门有实践经验的官员或已卸任的官员担任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教学任务。

篇6:公共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公共管理专业学年论文

摘要:公共行政和公共管理在公共领域主体、关系和研究视角的三维分析框架中,最大区别是行政关系这一项。行政关系使得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公共政策、公共事业等学科形成了曲折、交叠的发展历史轨迹和逻辑路径,也使公共行政学作为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的通论性课程显得必要而合理。公共管理学的研究应该综成各方面的专家,将通论和技术连接起来,解决关乎公共又细致入微的公共管理问题。

关键词:公共领域;公共行政;公共管理;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公共管理学科体系

自从行政管理专业在2O世纪80年代恢复以来,关于行政管理学科隶属和学科的体系的争论就没有停息过。这些争论为公共行政学学科体系的科学化提供了卓有成效的见解,不过已有观点基本上都限制在公共行政学科本身进行讨论,焦点在于探讨既有二级学科要素的合理结构和边界,没有跳出公共行政学既有的学科架构的范围来审视公共行政学。有鉴于此,本文尝试跳出公共管理学科架构,以公共领域这一学术领域作为起点,审视既有的公共管理及其相关学科。

一、公共领域的三维定义模式

公共领域研究将人类社会分为公共领域和私人领域,公共领域包括国家和调节国家与社会的公众领域。公共领域可以用主体、关系和如何认识关系三个维度加以分析:主体 国家、非国家公共部门、公民;关系 政治关系、行政关系、法律关系、管理关系、社会关系和经济关系等等关系;如何认识关系 管理学的视角、政治学的视角、法律的视角、社会学的视角。根据主体、关系和如何认识关系的三维结构可对公共领域进行界定。比如,对于公共领域三维结构中的一个点A (国家、行政关系、管理学视角),意思就是:公共领域中,采用管理学的视角研究涉及国家的行政关系的相关研究。再如一个点B (公民、行政关系、法律视角),意思就是在公共领域中,采用法律的视角研究涉及公民的行政关系的相关研究。

据此笔者将公共管理看做是公共领域中管理现象 的简称,定义为:公共管理=PM (公共领域全部主体、管理关系、理解公共领域的所有视角)。将公共行政看做是公共领域行政现象的简称,定义为:公共行政=PA (公共领域的全部主体、行政关系、理解公共领域的所有视角)。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土地资源管理等公共管理二级学科,都是某一专业领域的公共管理。可以将专业领域的公共管理定义为:专业领域的公共管理=专业领域+PM(公共领域的全部主体、管理关系、理解公共领域的所有视角)。

由上定义可知,公共行政与公共管理的最大区别是行政关系 这一项。本文通过对行政概念的知识考古学式考察,界定行政的性质,并以此为基础提出公共管理学科的新构想。

二、行政性质的知识考古学

公共行政学 一词最早称作行政学,是英语Administration一词的汉语翻译。该词的使用直接取自威尔逊的《行政学研究》, 《行政学研究》最初发表的时候,标题中并没有公共(Public)一词,在多次印刷后,人们为了区分政府行政部门与私营企业的管理,才在再版时加上 public 一词, ∞意在表示公共行政以公共部门为研究领域,具有公共属性。国外学者对公共行政的定义主要有以下几个观点:

第一,政治和法律的执行说。该观点将行政看作是区别于政治和政策的一种活动。这种活动具有具体化、个别化、细微化、连续性、技术性、系统性的特征。布隆赤里、威尔逊、古德诺等都持有这种观点。执行说回答了执行什么?谁执行?采用什么方式去执行三个关键问题。包括政治,立法机关、行政机关、司法机关颁布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三种。执行说持执行的载体和执行的活动特性相分开的理论。在采用什么方式去执行(即执行活动的特性)上持相同意见,但在执行的载体(即谁去执行)以及执行什么上存在分歧,分歧的焦点在于:有的学者认为执行仅仅是行政机关的事情,有的学者则认为立法和司法机关内部也有执行活动。

第二,政策说将公共行政看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拉里.B.希尔、F.特德.赫伯特、罗伯特普雷斯托斯、A.尼格罗、劳埃德、G.尼格罗、格洛弗斯达林等人是政策说的代表。 该派将公共行政看作政策的制定和执行,因为政策一般由行政机关制定,行政机关通过政策制定表达国家意志,政策执行则是国家意志执行的一种。政策说实质上是古德诺学说的另种表述,因为古德诺将国家的功能和机构分开,认为行政机关在执行国家意志的同时也对国家意志进行表达。

第三,伦纳德D怀特、赫伯特西蒙是管理说的代表。管理说将公共行政看作是管理过程和管理行为,认为公共行政是在特定的环境下,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通过战略(计划与决策)、组织、领导和控制等过程来实现国家的目标。管理说的逻辑衍生是项目说。

第四,产品生产说。将公共行政看作是公共产品和服务的提供、生产和安排。生产说是经济学思维渗透进公共行政的产物。

第五,机关说。机关说认为行政是与立法、司法相区别的一种活动。

第六,设计说。金约恩是设计说的代表,他将公共行政看做一种设计,这种设计强调参与性决策和学习、目标和行动、变革、想象力和创新以及社会互动和共同生产。

第七,综合说。综合说将公共行政看作是政府实现国家目标而采用政治、伦理、法律、管理等多种制度、机制、过程和方式,为社会提供制度、产品和服务的所有活动。德怀特沃尔多的法律与执行综合说、罗森布鲁姆的管理、政治和法律综合说、詹姆斯费斯勒和唐纳德凯特尔的政策与管理综合说、查尔斯莱温的政策与项目综合说、斯蒂尔曼的要素综合说等等。

本文认为,上述公共行政的各说,从不同角度揭示了行政现象的特征和属性。笔者在综合上述学说的基础上,以行政的性质为核心,给出公共行政的一个整合定义:公共行政就是政府等公共组织为了实现国家意志、国家目标,根据法律,基于特定社会历史环境的考量,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制定和执行公共政策,采用政治、伦理、法律、管理等多种制度、机制、过程和方式,为社会提供制度、产品和服务的具体化、个别化、细微化、连续性、技术性、系统性的行为,以及政府自身内部事务管理和政府自身建设的`所有行为。

三、与公共领域中的行政现象研究紧密相关的学科群

以上是从概念内涵的角度对公共行政进行了界定,以下从公共领域研究学科群外延区别的角度进一步加以分析。公共领域研究学科群是以公共领域为研究对象的学科族类的简称。公共领域研究学科群中的行政管理学、公共管理学、公共政策学、公共事务、公共事业管理与公共行政学的关系较为密切。

(一)公共行政学与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公共行政管理学。按照张帆在《行政史话》中的梳理:行政管理 (administrative management)一词语最初见诸于伦纳德D怀特1926年出版的《公共行政学导论》中,中文翻译为行政之管理,含义是行政研究的管理学视角、途径和方法。所谓行政者,系管理人员与物料,俾完成国家创设置目的也。此项定义,对行政之管理方面,颇为重视。对行政之法理及其方式方面,则目为次之。2O世纪的30年代中期至8O年代中期,行政管理 一词的基本含义没有超出怀特的定义,主要指行政机关的科学管理,行政的管理视角、途径、方法和技术。 J1如至于国内的研究,总体来看,20世纪30年代以前,当时所谓的行政学著作实际上是行政法方面的著作。1933年,江康黎撰写的《行政学原理》一书由上海民智书局出版,这是国内最早的行政学原理性教材。自此国内行政学主要作为西方Administration和Public Administration的对应词(Administration诞生以来很快就称为Public Administration)。行政管理 一词最初的含义是行政之管理,即研究行政现象的管理学视角、途径、方法和技术。20世纪4O年代兴起的行政管理学,尽管有学者认为行政等同与行政学,但是当时的行政管理主要还是侧重于从管理学的视角、途径、方法和技术研究行政现象。20世纪8O年代,行政学、公共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和公共行政管理学都作为 Public Administration的对应汉语翻译,行政学、行政管理学和PublicAdministration含义基本是一致的。不过有学者强调认为行政学侧重于从政治学角度研究行政,行政管理学侧重于从管理学角度研究行政。但在实际的教材编写中往往是不加区分的。

我国学者张金鉴、夏书章、应松年、黄达强、刘怡昌、许文惠、张国庆、张成福等人都对行政和行政管理下过定义,归纳起来,这些学者们对行政作出了广义、狭义和日常含义三种区分。

就广义而言:把国家机关和非国家机关,如企事业单位、社会团体乃至私人组织中的计划、决策、协调、人事、后勤庶务等管理活动,称为行政。就狭义而言,行政是政府机关执行的任务和进行的活动。行政是国家权力机关的执行机关依法管理国家事务、社会公共事务和机关内部事务的活动。 就国内的日常用语而言,行政管理往往泛指办公室、机关事务或后勤服务等方面的管理工作。换言之,国内学者对行政管理的界定主要包括以下几个要点:(I)就行政管理的主体而言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管理主体包括所有组织和机构;狭义的行政管理主体则只包括国家行政机关。(2)就行政管理的客体而言,亦有广义和狭义之分。广义的行政管理客体包括政府内部管理和政府对国家和礼会公共事务的管理。狭义的行政管理则不包括政府对国家和社会公共事务的管理。

(二)公共行政学与公共管理学。公共行政学对应的英文名词是Public Administration,公共管理学对应的英文名词是Public Management。行政(Administration)与管理(Management)概念的混淆来自于对工商管理学之父、法国人法约尔《工业管理与一般管理》的英文翻译问题。

在法约尔原著中,gouverner这一概念意指:引导企业实现它的目标,设法从它拥有的一切财力和人力中获得最大好处;就是确保六个重要职能 (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adminis.tration)的执行。administration只是gouvernemen要保证执行的六个职能之一。可见,法约尔将gouverner看作是包括了技术、商业、财务、安全、会计和administration六个部分的企业职能,思想非常清晰。但是1930年的库布拉夫英译本将gouverner翻译为管理(to manage),将administration翻译为行政(administration);而1949年的斯托尔英译本将gouverner翻译为治理(to gov.ern),将administration翻译为管理(management)。这种翻译的混乱,直接导致了后世对行政与管理使用上的混乱。正如著名管理思想史家丹尼尔雷恩所评述的: 仅仅一个字的译法可能就改变了管理思想的进程。

直到20世纪80年代,公共管理研究才因不同学科渊源在美国形成若干可辨别的派别。贝利 波兹曼认为,公共管理起源于两种不同的体系商业学院学派和公共政策学派。两者分别可以称作公共管理研究的B一途径和P一途径。杰弗利L.布鲁德尼、小劳伦斯J.奥托勒和赫尔G.雷尼认为,在20世纪80年代,大量拥有不同学术倾向的杰出学者汇集在公共管理这一新的旗帜之下。包括公共行政学派、商业和管理学派、公共事务与公共政策学派。

进入20世纪90年代,不同派别的公共管理研究者有了共同的讲坛和交流场所。这就是两年一度的全美公共管理研究研讨会。它旨在将相互隔离的研究团体联合起来,为公共管理研究建立一个共同的行动和研究议程。迄今为止,美国已经举办过多次全美公共管理研究研讨会。在小劳伦斯E.林恩看来,公共管理可能指代一种治理结构,可能指代一种技术,也可能指代一种制度。

因此可知,公共管理最初仅仅作为公J 行政的管理技术而使用的词汇,随后公共管理学演变为包含了公共行政的新范式。笔者认为,传统公共行政范式并不等于公共行政学的全部,公共管理只是作为传统公共行政范式的挑战范式而存在,从逻辑上讲公共行政学包括传统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等众多范式,公共行政学的研究对象和本体是公共领域的行政现象,传统公共行政学和公共管理学也研究这样同一个现象,只是传统公共行政学、公共管理学研究的假设、信念、基本命题和操作规则不同而已。因此从历史上讲,公共管理学只是传统公共行政学的替代范式,这些范式都是研究公共领域的行政现象的视角。

与公共管理相关的是新公共管理。新公共管理是7O年代以来的行政改革浪潮中的重要实践和理论。从实践上讲,它是一组政府针对现实问题的政府行为和政府管理的新理念、新方法和新模式,旨在克服政府面临的危机,提高政府的效能和合法性。从理论上讲,它是对传统公共行政模式的再考量,对行政与管理概念的再认识,对公共部门的抨击的回应,对经济理论变革、对私营部门变革和技术变革的再审视,是以国家和社会之间关系的调整和政府自身管理手段、过程、模式的重塑为主线,以解决新时代政府管理社会和管理自身事物问题为宗旨,以经济、效率和效能为基本价值的管理理论和心智的努力。 新公共管理只是公共行政学众多理论中的一个。

(三)公共行政学与政策科学。政策科学对应的英文名词是policy science,又称作公共政策学、公共政策分析。公共政策对应的英语名词是Public Policy,广义上讲,法律、法规、规章等政府制定的行为规范都可以看作是公共政策。狭义而言,除了法律和行政法规以外政府制定的行为规范就是公共政策。行政所要执行的对象是公共政策,公共政策的制定、执行、评估过程就是公共行政的过程。因此公共政策学和公共行政学是紧密相联的两个学科。

古典公共行政范式和公共政策学研究存在有很多差异。古典公共行政范式奉行政治与行政二分,决策与执行二分,聚焦于适当的政府组织结构、尝试寻求提高政府效率和经济的一般管理原则。因此在古典公共行政范式内,是不关注行政决策和公共政策的。这种古典公共行政范式只关注政府内部组织结构,不关注公共政策的倾向。2O世纪40年代西蒙的决策学和50年代政策科学兴起后,对古典公共行政范式的内部倾向形成了很大的挑战,公共行政学开始关注政策制定和执行,形成了公共行政学定义的政策说,公共行政学将公共政策研究纳入了自己的研究范畴。

另外公共政策学与公共行政学也存在一些差异,公共政策学以政策为焦点,研究实质政策(政策的内容)和政策过程(政策程序、形式等),自身已经形成一个相对完整的体系。就专业培养上,公共政策硕士已经成为与公共行政硕士相并列的专业学位。而公共行政学只把公共政策看作是公共行政理论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公共行政学还研究公共政策以外的行政现象。

(四)公共行政学与公共事务学、公共事业管理、公用事业管理。国内学者一般将Public Affairs翻译为公共事业,公共事业管理对应的英语翻译是Administration of Public Affair或者Manage.merit of Public Affair。公共事务,是指涉及社会公众整体的生活质量和共同利益的那些社会事务,具体言之,在一个社会中,公共事务是企业和个人家庭所不愿做也不能做,但又是既对整个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对社会全体公民基本生活来说必不可少的事务,而且,这里的共同利益,一方面是指体现全体公民长远利益的事务,另方面也是体现现实中的全局利益因而是全体公民都十分关注的事务。公共事务是社会分工的产物,它在私人事务的基础上集中了社会中所有公民共同关注的事务而形成,因而虽然公共事务与私人事务存在着排斥性,但更多的具有互补性。公共事务的范围广泛,从劳动管理到国防、行政、治安等国家事务,以及法律事务、艺术、教育、科学等都在其中,且其范围随着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不断变动。[8 74曲公用事业只是公共事务的组成部分。公用事业大致而言是指为公众或不特定的多数人提供产品或服务,或由他们使用的业务或行业。在我国现行的法规、规章中,对公用事业及其范围有着不同的界定。

公共行政学与公共事业管理学之间既有联系亦有区别。两者的区别表现在:公共行政学聚焦于行政现象;公共事业管理学聚焦于公共事业的安排、生产和提供。公共行政学主要关注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广泛地关注与公共事业有关的公共部门和公共组织。公共事业管理更加侧重于具体的公共事业的专业管理;公共行政学则关注行政现象的所有侧面。两者联系是非常紧密的:(1)公共事业管理和公共行政都为社会提供制度、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2)公共行政学研究和公共事业管理对行政现象的研究是一般和特殊的关系。公共行政学所研究的公共行政现象广泛地存在于公共领域,公共事业管理做为公共领域管理的内容之一,也不例外。换言之,公共行政学从一般的角度研究行政现象,总结行政现象的一般规律,抽象层次和原理的使用范围较广;公共事业管理则从特殊的角度研究行政现象,总结公共事业管理过程中的行政规律和原理,抽象层次和原理的适用范围较窄。公共行政学主要研究行政现象的理论和各个侧面,公共事业管理则研究公共事业领域的行政现象和非行政现象。

四、公共管理学科的新体系构想

(1)公共管理学可以分为通论性的研究和专门领域的研究。公共行政学是公共管理学一级学科的通论性课程。(2)专门领域的研究可以按照不同的标准加以分类:如果按照主体进行分类,可以分为政府管理、非政府公共部门管理、公民和民主管理。如果按照专业分类,则专业通论性的课程是公共事业管理,具体专业领域的管理包括教育经济与管理、社会医学与卫生事业管理、土地资源管理、社会保障、环境保护、科技创新等等。比如公共行政学、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卫生事业信息管理、卫生事业信息系统设计就是一个从通论性、理论性逐步向专业性、技术性过渡的谱系。公共管理学的研究不能只停留在通论上,也不能只重视技术细节,而应该综合集成各方面的专家,将通论和技术连接起来,解决本来就关乎公共又细致人微的公共管理问题。(3)按照理论要素分,则可以分为公共管理学历史研究、公共政策学、公共部门战略管理、公共部门人力资源管理、公共部门预算管理、公共部门会计管理、公共部门组织理论、公共部门领导学、公共部门管理法律基础等等。公共管理学科的主导视角是管理学视角,但是也不排除用其它学科的视角来分析公共管理现象。

另外,公共管理学科体系中的按理论要素分类划分和按专业领域分类和按主体分类并不是简单的并列关系。比如:公共政策是公共管理过程的一个环节,被划分到理论要素类。如果涉及到专业领域的公共政策则与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研究形成交叉,产生专业领域的公共政策研究。可见这一学科体系是问题导向的、多学科支撑的、开放的体系。问题导向集中体现在按照专业领域分类的公共管理专业性研究这一模块。专业领域的多样性和复杂性也确保了体系的开放性。借鉴多学科的知识,形成理论要素知识模块,共同解决公共管理不同主体和不同专业领域的问题,亦很好地体现了这一体系的开放性。

在这一体系中,公共行政学是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通论性研究。有两个原因:其一,在公共管理的三大主体中,核心是政府,并且政府会广泛地影响其它主体。公共行政学就是从政府出发,从政府这个核心人手,研究政府自身管理、政府外部关系的管理以及政府通过公共政策推动经济社会发展。换言之,公共行政学是公共管理的研究的公约数,具有通论性,是理解专业领域公共管理的灵魂,但不具体涉及专业领域公共管理的具体研究。其二,公共行政以行政现象为核心,一方面可以有效地将公共管理与法学、经济学等学科区分开来。另一方面,公共行政学研究行政现象时,往往采用多种研究的视角和途径,包括政治的、管理的、法律的和技术的等等,这可以有效地整合公共管理学科发展的历史和逻辑,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研究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帆.汉语行政一词的起源及其流变[D].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硕士论文,.

[2][美]理查德.J.斯蒂尔曼二世.公共行政学:概念与案例[M].竺乾威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4.

[3]张帆.行政史话[M].北京:商务印书馆,.

[4]夏书章.行政管理学概论(第三版)[M].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

[5][美]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M].孙耀君译.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86.

[6]张庆东.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实现途径兼评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的现状[D].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博士论文,.

[7]曹堂哲.新公共管理面临的挑战、批评和替代模式[J].北京行政学院学报,2003,(2).

[8]崔运武.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9]史际春,肖竹.公用事业民营化及其相关法律问题研究[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4).

篇7:公共管理小论文

公共管理小论文

摘 要

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存在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相关专业教材缺乏、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等诸多问题。为有效提升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质量,高校应当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优化课程师资队伍、更新专业教材内容以及改进教学方法。

关键词 公共管理专业 毕业论文(设计)教学 制约因素 路径探析

On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Reform

WANG Guanqun

(School of Law and Politics, Jiangsu Normal University, Xuzhou, Jiangsu 221116)

Abstract Current college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has the problems of targeting inaccurate, teacher staffing unreasonable lack of relevant professional materials, teaching methods and means lagging behind. To effectively improve public management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quality of teaching, the university should be clear thesis (design) teaching objectives, optimizing curriculum teachers, teaching materials, and improved professional updating teaching methods.

Key words public administration; undergraduate thesis (design) teaching; constraints; path analysis

作为高校本科人才培养的重要实践教学环节,也是本科教育教学中的最后一个环节,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然而,由于多种原因的影响,目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存在诸多问题,这些因素阻碍了公共管理专业的发展。深入分析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寻求解决的对策,对培养符合社会主义建设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人才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存在的制约因素

相对于其他专业,公共管理专业设置较晚,加之自身具有的独特性(专业学科的交叉性、中外文化的差异性以及学科的实践性等)造成了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存在着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这些问题也严重制约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质量。

1.1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

教育主管部门明文规定:毕业论文是高等学校毕业生在毕业之前,根据《人才培养方案》的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由学生独立撰写的具有学术价值的论文,它是高等学校的学生完成学业的标志性作业,也是对学习成果的综合检验。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过程要在坚持基本原则的基础上结合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生培养的特点和实际需要。

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是制约当前高校公共管理类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水平提高的根本因素。就目前而言,国内相当一部分高校的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定位不准确。甚至部分高校的教学大纲将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定位专业选修课,这导致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在课时的安排,教师人员的配置,教学设施的配备方面都存在严重不足。

对教师而言,教学目标定位不准确严重影响了教师教学的积极性和主动性。目前部分高校将毕业论文(设计)定位为一门选修课,而毕业论文(设计)这门课程所讲授的论文选题、论文写作的方法、格式和规范,参考文献选择、外文文献翻译等等需要花费教师和学生大量的时间和精力,由于相应的课时安排和重视程度都不到保障,教师在论文写作的教学过程中只能侧重对于空洞的书面讲授,忽视了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强调实践性和参与性强的特点,在一定程度上弱化了学生直接参与和动手写作的能力,不仅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质量大打折扣,教师在教学的过程中也显得力不从心。

对学生而言,教学目标的不准确使得学生对专业英语的学习产生了两点误区。首先,尽管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注重对本科生科研能力的培养,但由于本科生课程安排相对紧凑,学生用于开展科研的时间和精力有限,大多数学生对专业知识的理解和把握能力不够。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培养和考查的恰恰是学生的科研能力,但由于课程的安排和教师的重视程度不够,对于大多数学生而言无法将所学的有限的知识与课程有机结合起来。

其次,由于大多数高校将毕业论文(设计)设置为选修课,学生对这门课程重视程度不够。作为选修课,学生本能地认为毕业论文(设计)就是一门普通的增长知识的课程,只要求理解就可以,无需深入掌握。这就直接造成了学生普遍对毕业论文(设计)这门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结果在毕业论文的写作过程中相关的问题层出不穷,学生没有能力将毕业论文做好。虽然部分学生论文写作达不到规定的'标准,但是学生又得毕业,最终结果就只有在执行的标准上大打折扣,严重影响了学生素质的培养。

1.2 教师人员安排不合理   尽管我国相关教学大纲规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当由教学和实践经验丰富的教师担任,但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这项规定执行过程中遇到困难。目前无论是青年教师还是高级职称的教师都在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亟待解决的问题。

对于青年教师而言,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着一定的困难和挑战。首先,毕业论文(设计)课程对教师知识的储备和运用要求非常高,青年教师由于工作不久,从事一线的教学工作时间较短,在科研和教学方面都与老教师存在一定程度的差距,在教学过程中往往会遇到诸多困难。其次,部分高校对于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重视程度不够。由于定位选修课,学校以及学院对课程教学的投入的精力和关注度都不够,更不可能为青年教师提供专项的进修培训,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恶性循环。

对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而言,时间和精力的缺乏成为制约教学质量的重要因素。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不仅要求教师具有丰富的教学和实践经验,而且还必须具备充足的时间和精力来完成教学工作。由于高级职称的教师特别是教授或是承担着较为繁重的科研工作,或者担负着行政领导职务,常常无法保证或投入过多的精力进行教学工作,特别是毕业论文设计还是一门选修课,教学的质量往往达不到教学大纲的要求。

1.3 相关专业教材缺乏

教材作为承担课堂教学的重要载体,直接关系到教学水平的提高。目前,就全国范围内而言,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存在以下两个方面的问题:

首先,就相关教材数量而言,专门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可谓凤毛麟角。由于公共管理专业在国内开设较晚,加之相关高校对课程的定位偏差,直接导致了国内从事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编订的人员有限。由于缺乏相应的教材,许多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材往往采用政治学或管理学等相关学科的教学资料,其内容缺乏公共管理专业所需的专业性、实用性。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也带有一定的盲目性和随意性。

其次,就仅有的几部教材而言,教材内容普遍存在滞后性和非针对性。在这些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材中,有的教材侧重于经济类管理,缺少针对性;有的侧重于政治学,一定程度上超出了学生的接受能力;还有的教材内容严重滞后,不能随国内外公共管理专业的迅速发展而不断更新,许多方法和事例难以满足当前公共管理专业的本科教学要求。

1.4 教学方法和手段相对滞后

目前,相对滞后的教学方法和手段直接影响着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一,教学方法缺乏创新。现阶段,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仍未摆脱普通课程教学的窠臼,缺乏针对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自身特点的教学创新。教师的教学方法局限于知识点的讲授,并没有注重通过将知识点的理论与现实社会的实践有机结合,而是空洞的说教,一旦遇到具体的写作,学生就无从入手。因此,在知识经济迅猛发展的时代背景下,仅仅停留和局限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已经很难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

第二,教学手段单一僵化。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应该结合公共管理专业和本科论文写作的双重特点,尤其要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和科研意识。而现在的教学仍然停滞在传统教学方法,教学手段依旧单一僵化。教学、教材和课件依然是主要的教学手段,学生主观能动性不强,被动地依赖教师,部分学生需要教师的亦步亦趋的督促式指导,不能通过自己的思考来解决问题,在一定程度上削弱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与积极性。

2 当前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提升的路径探析

2.1 明确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目标

设置公共管理专业的高等院校应当依据教育部对本科毕业论文写作的有关规定,结合各自学校自身公共管理专业发展的情况制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就目前而言,应当突出强调它在专业教学计划中的必修课地位,引起师生们的重视。

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总目标应定位为:“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规格要求,结合顾客——学生的要求和用人单位的要求,建立毕业论文 (设计) 各环节的质量目标, 达到人才培养的基本要求和满足学生个性的发展,最终目的是训练学生的初步科研能力、高水平的知识运用、技能的培养和创新精神、开拓创新能力和学术道德的培养”。①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的具体目标主要包括:在教师的教授和帮助下,通过学习了解毕业论文的基本属性和特点,逐步掌握如何进行论文选题、如何撰写开题报告、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结构和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最终确保学生能够高质量地完成毕业论文(设计)。

2.2 优化课程师资队伍建设

师资队伍建设是培养学生理论与实践综合运用能力的基础。针对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教师队伍的构成的现状,可以采取不同的方式来加强专业教师队伍的建设。

其一,针对教学和科研相对欠缺的青年教师而言。未来公共管理专业的青年将逐步实现高学历,科研能力将成为青年教师的强项,教学经验的不足可以通过逐步的教学实践得以弥补。因此,未来青年教师无疑将成为毕业论文(设计)课程教学的主力。而就现阶段而言,首先,高校有关部门应当积极为青年教师提供一个锻炼和学习的机会。教师作为特殊的职业,其经验和知识的积累恰恰需要平时的摸索和锻炼。其次,学校、学院可以聘请校内外一些学历较高、经验丰富的老教师,通过这些老教师的帮助和指导,不仅可以减轻青年教师在教学过程中面临的诸多压力,而且培养和锻炼青年教师实践教学能力。

其二,针对具有丰富教学和实践经验的老教师而言。老教师科研水平高,教学经验丰富,他们参与到毕业论文(设计)课程中来,对于提高学生毕业论文的水平和质量无疑具有重要的意义。就现阶段而言,由于老教师承担着相对繁重的科研任务或行政任务,而毕业论文(设计)课程需要投入大量的时间和精力,部分学校强制让这些教师承担这门课程,其教学成果往往是事倍功半。目前最优的解决路径是老教师和青年教师共同参与毕业论文课程的教学工作,老教师更多的是对青年教师提供必要的指导,而青年教师直接参与到教学的第一线,形成多层次和多元化的教学梯队,既达到了锻炼教师队伍的目的,又扩大了学生与教师在学术、科研、社会实践等方面进行交流的空间,对于教学质量的提升有着深远的影响。   2.3 更新专业教材内容

当前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材的针对性、时代性和实践性不强,教材多侧重于经济管理类或政治学类教学,脱离了高校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的教学要求。为了改变目前教学的现状,相关部门应联系开设公共管理专业的高校,组织本领域的专家学者根据我国高校公共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编写不同公共管理专业领域的教材,提高专业教材内容的适用性。教材应当服务于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目标:首先,在理论层次方面上,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必须明确作为本科毕业论文的共性特征和作为专业学科的个性特征。教材必须明确毕业论文在公共管理专业教学中的地位和目标,并为教师的教授提供一个可以参考和借鉴的教科书,为学生提供一个可以学习论文写作的教材。其次,在实践能力方面上,学生能够根据所学知识熟练掌论文的选题、开题报告的撰写、资料的收集和信息的检索、论文的撰写规范,论文的修改和论文的答辩等相关问题。并且通过这门课程的学习,实现将四年所学知识与实践问题有机结合,锻炼和培养自己的学术科研能力和沟通交流能力。

2.4 改进教学方法

公共管理专业教学培养的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更重要的是能够将所学的知识服务于社会实践。因此,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必须将教师的讲授与学生的自主学习和自主运用有机结合,在教学方法上采用以学生实践为核心的现代教学模式,取代传统的“填鸭式”教学模式。首先,对于教师而言,在授课的过程中引导学生自觉参与课堂讨论,培养学生问题意识和实践意识,使得教学活动逐步由“receptive”向“creative”转变。专业教师要“发挥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主动发现问题和提出问题,然后指导学生为解决问题进行文献检索,相关论文阅读,思考分析,并将问题解决方案以小论文形式提交等。这一过程既是培养学生的论文意识,提高写作能力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独立思考,发现问题和研究问题能力的过程。”②其次,学校教务部门和相关学院应当定期组织专业教师进行类似教学比赛性质的交流活动,不仅可以检验教师的教学质量,而且可以及时解决教学难题,总结教学经验,不断为专业教学注入新的活力。此外,针对公共管理专业实践性强的特点,学校应当全力支持和鼓励公共管理专业毕业论文(设计)教学走出课堂,将理论学习与社会实践结合起来,注重分析和解决社会现实问题,努力培养学生的综合分析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最终提高毕业论文(设计)的教学质量。

注释

① 施小平.试论高校毕业论文(设计)的全面质量管理 [J].高教探索(4).

② 鹿琪,杜晓娟,刘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教学实践与探讨[J].教育教学论坛(10).

篇8:我国公共管理论文

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公共管理事业也在不断的完善,那么现在我国公共管理事业现状如何呢?下面论文有所说到。

论文1: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分析

【摘要】随着公共管理模式在我国日趋引入采用,对公共性内涵的阐述可以有很多角度,从特定的现代公共管理公共性出发,合法合理运用人民赋予的公权力,使公共事务的效率得以提高,有利于我国公共部门实施公共管理活动。

【关键词】公共管理 公共事务 公共领域

综合分析已检索到的文献资料,关于公共管理的公共性问题的研究,越来越受到理论界与公共管理部门的重视,并成为市民社会特有的价值旨趣或规范基础。

篇9:我国公共管理论文

“公共”的中文语义强调多数人共同所有,在国家管理职能中,非常明显地,公共性则是其最为根本的特性。

在论及公共性在近代的演变时,随着资产阶级社会的发展变化,真正的公共理论架构应是以宪法为基础,公共性指称政治层面。

各种冠以公共管理的研究著述曾出不穷,公共管理由“公共”和“管理”构成,在我国,它是为了解决公共问题,实现公共利益的活动。

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内涵表现为是一种分析工具的“公共性”。

从保证公民利益的基本点出发,是一种公共精神的“公共性”。

认为公民应具有平等的权利,作为一种最新理念的“公共性”,揭示了管理目的的公益性,是一种价值基础的“公共性”,体现的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利益和政治要求。

作为一种公平与正义的“公共性”,是在公共事务中广泛程度的公民与公务员参与,作为一种理性与法的“公共性”,体现公共部门活动的公正与正义,体现人民主权和政府行为的合法性,公共部门必须克服私人或部门利益的缺陷,体现为公开与参与,支持公民社会及其公共舆论的监督作用。

我国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凸现的必要性在于公共管理实际上仍然是以国家为核心,由于公共管理权力的公共性意识淡薄,促使公共管理的官僚制结构的泛化,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政府的自我封闭。

我国公共管理现状形成的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的市场体制仍不成熟,我国的法制建设虽取得一定进步,却常常缺少市场运作的经验,约束性法律法规仍不健全,内容也不明晰。

我国的第三部门还难以担负起公共管理的重任,我国公共权力呈单向运行态势,非政府组织效能很难发挥。

随着我国第三部门的成长壮大,对公共管理的“公共性”的研究不仅是公共部门的内在要求,就其现实性需要而言,也是公民社会外力推动的结果。

因此,必须提升政府的管理能力,公共管理要贯彻以人为本的原则,改善政府的管理绩效,强化公共服务的理念要求,更好地凸现公共性。

公共管理坚持公平正义的价值取向,注重效率的理念,需要明确责任的新管理观要求公共部门凸现公共性。

2我国公共管理公共性存在的基础

依法治国意味着一切公共权力必须以法律为准绳,权力与法律冲突时,权力无条件服从法律,公共管理公共性必须在我国政府和公众中树立起法律法规,这既是法治的要求,也是实践经验的总结。

公共管理的社会性与公共性是相辅相成。

国家是公共性的代表,公共性受益对象是全体社会公众,公共性是社会性的特殊体现,符合社会发展方向,社会性以公共性为指导。

社会性具有量的规定性,公共性则有质的规定性。

公共性是我国公共管理的本质特征,公共管理主体之所以是公共机构,尽可能吸纳一切可以吸纳的人或组织参加,从事公务活动,而不是私人事务,代表的行为目标必须具有公益性本质,公共管理主体只有依法行使权力,是公众意志的表达,才真正具备合理性。

它体现平等、正义、公平、民主、伦理以及责任心,要求公共行政进行价值判断,即追求社会公平是公共组织的天职,公共管理以承担社会责任为己任,公共管理在保证效率的情况下,对整个社会发展肩负引导义务,应该对有效的.管理和社会公平做出承诺,承担相应的民事责任,体现出社会责任感。

公共管理的客体或对象是公共事务,避免对公众利益的侵害,以执行社会职能为基础。

我国公共管理公共性的作用在于有利于我国公共政策的制定与执行,是推动社会前进的车轮,有利于实施公共管理活动,实现公共利益,以社会公众的喜好为导向,实现公共利益。

3公共部门采用私部门管理工具彰显公共性

私部门管理的核心内容表现为追求不能损害社会中其他人的权益和利益,私人组织的控制力主要来自市场,它也不处在各种政治力量、相互作用的场之中,,它所管理问题涉及的标的人口较少。

公共部门采用私部门管理工具有利于我国公共部门提高公共服务效率,随着近年来市场经济的不断完善和发展,利益博弈进入公共管理领域,我国公共管理公共性受到威胁。

而私营部门管理是新公共管理理论基础,公共管理将私部门管理手段运用于公共部门,以顾客为导向的管理理念与管理哲学,满足民众的需求。

比如通过绩效管理使公共管理组织的激励约束机制有了依据,,改变政府机关的浪费,加快了转变政府职能,引入竞争机制实现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借鉴卓越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进一步健全公共财政体制,打破公共部门的垄断局面,更加注重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

广泛运用科学管理方法,构建科学的公共部门绩效评估体系,改革和创新公共部门管理方式,引导政府工作人员树立正确导向,重塑公共部门管理的业务流程,实现公共管理主体的多元化,使公共部门更有效率和活力。

又比如实现标杆管理,促进公共管理组织学习和变革,彼此合作、信息分享,主要以竞争者为对象,并了解对方是如何实施某项具体程序,希望创造组织的成长空间,发展出新的、能符合未来挑战的能力,充分利用好战略管理手及长期发展战略,不断提高自身管理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庆东.论公共管理的公共性及其实现途径—兼评国内外公共管理研究现状[D].北京:北京大学图书馆馆藏博士论文,.

[2]王乐夫.试论公共管理的内涵演变与公共管理学的纵向学科体系[J].管理世界,(6)

[3]武玉英.变革社会中的公共行政—前瞻性行政研究[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5.

[4]陈振明.竞争型政府—市场机制与工商管理技术在公共部门管理中的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5]张德信.中国公共行政案例教程[M].北京: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5.

论文2: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与对策

【内容摘要】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各行各业表现出了迅猛的发展趋势,对公共管理提出了更多、更高要求。

我国公共管理在实践中不断遇到新的挑战,学术界研究可谓百家争鸣,因此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

以实现公共利益为目标的公共管理,越发注重专业化、规范化、制度化建设,以期实现社会主义建设目标。

本文在对我国公共管理面临问题作出分析和论述的基础上,就我国公共管理发展路径进行了探索。

【关键词】公共管理;素质教育;治理能力

学科意义上讲,公共管理即是指对公共事务的管理,一般包括政府管理、行政管理、城市管理以及发展管理等。

近年来,在总书记的领导下,我国公共管理迈上了新的台阶,学术界对有关方面的探讨也越发深入,并取得了可喜成绩。

但公共管理作为一个新课题,其发展尚处于发展阶段,仍有许多亟需解决的问题。

一、我国公共管理面临的问题

总体来讲,我国历经长期的创新改革,在公共管理方面取得了巨大成效,为推动社会主义建设夯实了基础。

但同时,客观角度分析,我国公共管理依然面临不少问题,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一)治理能力不足。

有效的公共管理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治理能力,其现阶段的目标是要实现法制化、透明化、民主化以及制度化。

以当前我国的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形势来看,整体表现良好,表明我国现行治理体系及能力符合行政生态环境,其大体方向并无问题。

但是,从微观的角度分析发现,我国治理能力距离现代化目标要求还存在较大差距。

在已有的治理体系框架中,政府、公众及市场主体等均被纳入到主体范畴当中,其整体建设落后,组织成员能力及素质亟需提升。

篇10:医学院校公共管理论文

医学院校公共管理论文

医学院校开设的公共管理类专业,大多是医学和管理学交叉结合的综合性学科,如公共事业管理(卫生事业管理)是医学、管理学和卫生法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劳动与社会保障(医疗保险)是医学、管理学、保险学等学科的交叉融合,这种交叉学科的特点对医学院校公共管理类人才的培养提供了更高的要求和更大的挑战。

第一篇

1目前课程设置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1课程设置不当、内容滞后课程设置不当。

有些院校课程设置缺乏科学性、系统性。

课程设置不以培养目标为出发点,“因人设课”和“因课设人”的现象时有存在[7]。

主要表现在:一方面,学校课程设置偏向导师的研究方向,专业课开设片面狭窄,甚至存在为了照顾某些人而开设一些非必要课程,造成了硕士生知识的偏移和时间的浪费。

另一方面,由于教师资源的短缺,有些课程的开设找不到有能力的老师,“因课设人”的“拉郎配现象”也在高校频频出现,教学质量出现问题,硕士生的课程学习质量得不到保障。

课程内容滞后。

由于学科课程要求知识要成熟、严谨,因此一些学科领域的最新知识和科研成果,特别是一些热点、重点、边缘学科和高新技术的研究以及还在进一步探索中的内容,很少能及时地反映到研究生教育的课程内容中。

1.2选课存在随意性、目标性不强硕士生入学后,面临的首要任务是“选课”,如何选择自己的课程体系对以后课题进展产生很大的影响。

特别是应届硕士生,他们从来没有接触过科研课题,在选课时非常迷茫,存在选择随意性和目标性不强等问题。

所选课程部分由导师按照专业进行指定;部分由学生根据课程题目、教学大纲及本人兴趣进行选定。

另外,硕士生课程学习过程中也存在盲目性,不能根据科研课题研究工作的要求进行有针对性的、系统性的课程学习,导致了研究生课程学习与科研的脱节,课程学习的知识不能顺利的应用在科研工作中。

1.3对隐性课程的关注不够完整的教育课程,应当包括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显性课程是以课程计划、教学大纲、教材形式明确陈述的课程;隐性则是以教育的物质环境、精神氛围等方式存在的,未明确陈述的课程;前者是通过学生有意识的特定的心理反应起作用,后者则是通过学生无意识、非特定的心理反应影响学生[8]。

隐性课程可具体到一门完整的课程中,隐性课程和显性课程并存,如,潜藏在教材、教学活动方式、师生关系、课堂气氛中的文化价值、态度、习惯等,同时,隐性课程也存在于校内外的教育活动中。

科尔伯格认为、家庭、学校和广大社会道德气氛也是隐性课程。

隐性课程具有陶冶功能、育美功能、益智功能、健体功能[8]。

但国内大部分高等院校忽略隐性课程的重要性,对隐性课程关注度不够。

2课程学习和一级学科课程体系建设的必要性

2.1课程学习的重要性从研究生教育的核心概念及本质特性来看,研究生教育学理论体系中最常见、最普遍、最根本的概念就是“学习和创新知识”[9]。

课程学习是研究生培养的重要组成部分。

其主要目的是提高研究生的创造性,培养科学的思维习惯和认知品质,完成硕士生阶段培养目标,为科学研究服务[10]。

在科学研究中,只有掌握牢固的基础知识和系统的专业技能才能拥有随机应变的能力和创造性思维去探索研究,完成硕士生培养目标。

学习研究过程是一个认知过程,必须遵守认知的普遍规律,首先获取信息,然后使用信息,最后进行开拓创新阶段。

硕士生课程学习属于知识的获取阶段,合理的知识结构和系统的专业知识体系是科学研究的基础。

虽然本科阶段是基础知识学习的主要阶段,但笼统且过于宽泛的课程学习,无法使学生集中知识进行某一领域的科学研究。

硕士生课程学习主要是根据科学研究的需要进行选课,补充本科阶段专业知识学习的不足,更深层次的对某一专门领域进行科学研究;另一方面,在本科阶段学习很少会涉及到科学研究的方法,缺乏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硕士课程的开设和教学方法的改进,可以帮助培养硕士生的科研意识和创新能力。

2.2一级学科课程设置的科学性目前国内大部分院校硕士生课程体系都是基于二级学科建立的,这导致研究生获取知识面狭窄且过于专业化、交叉性学科开设困难、学生适应能力差等一些问题的出现。

一些毕业留校教学的硕士生甚至没有能力开设其一级学科下其他二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

而毕业后在社会岗位工作的硕士生由于知识面狭窄且适应能力差,工作中处处遇到阻碍。

基于一级学科的硕士生课程体系,一级学科基础课程是基础性、通用性和宽广性的,为二级学科的专门化发展提供坚实的平台,解决了硕士生知识面过于狭窄,适应能力差等问题[11]。

另一方面,医学院校基于一级学科课程体系是硕士生教育发展过程中的必然产物。

医学院校的环境特殊性,资源偏移性和教师资源分布不均等问题,促使基于一级学科硕士生课程体系的出现。

第一,它打破了不同学科间的壁垒,扩大了学生的知识面。

第二,充分利用优秀教师的资源,有效地缓解教师资源不足和师资力量分布不均等问题。

总之,目前社会是一个多元化、信息化的社会,迫切需要素高质复合型人才,基于一级学科课程体系的建设有利于复合型人才的培养,有效地缓解了医学院校教育过程中存在的一系列问题。

3第四军医大学基于一级学科公共管理硕士课程模本的建立

在基于一级学科的硕士生课程体系建设中第四军医大学(以下简称“我校”)重视课程设置的相对完整性,突出前沿性,明确课程设置体系的层次性,强调研究生教育课程设置体系的个性化。

在对公共管理专业相关单位调查访问的基础上,了解学生、教师和社会需求及目前培养方案存在的问题,完善公共管理硕士的培养目标,根据培养目标的具体要求设置硕士生课程。

同时,借鉴国内外一些已经建立一级学科课程体系的高校课程设置情况,和一些知名院校的培养方案,取其精华,去其糟粕,进一步完善一级学科课程体系,保持课程的多样性和个性化,注重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的培养。

3.1构建课程体系基本原则要考虑学科发展的内在规律以及研究生的层次和个性化发展,有利于研究生打好广博、坚实的理论基础,培养研究生重组与整合知识的综合能力,构建研究生知识逻辑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进行科技创新的探索能力[12]。

3.2进一步明确并细化培养目标课程体系的开发是循序渐进的:从学校阐明的教育目标开始,以对每个学生毕业前后的评价结束。

设计阶段从明确总体目标开始,然后又向着制订课程目标、单元目标进展,所阐述的目标越来越具体化。

每一门具体课程的设计,教学方法的选择,对学生的评价都将以这些目标为依据[13]。

公共管理硕士培养目标: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适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公共管理专业人才。

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为指导思想,系统地学习和掌握公共管理理论基础和专业知识,熟悉我国和国际公共管理理论与实践的现状及其发展趋势,具有独立分析与解决本学科理论与实践问题的科学研究能力,不仅要重视人才培养的高层次性,更要重视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和创业精神的培养。

能熟练地运用英语,毕业后适合到高等学校和科研机构从事本专业的教学与科研工作,适合到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从事管理工作。

硕士生的培养目标相当一部分以课程为中介而实现的,课程是实现教育培养目标的基本途径和手段。

研究生教育培养目标与研究生教育课程内容的选择、课程设置及体系构建有着直接的关系。

课程在实质上就是培养目标的细化,研究生的课程设置应以培养目标作为根本依据。

具体而言,总体性培养目标实际上是规定了研究生教育应培养“什么样的人”,它是课程设置的总纲;具体性培养目标规定了某专业应培养什么样的“专门人才”,是课程设置的直接依据[14]。

培养目标的确立与实现决定着人才的培养质量,引导着课程目标的制订和课程学习的进行。

课程目标是培养目标的细化和分支,详细地说明了课程学习的基本任务与要求。

进一步明确并细化了公共管理硕士生的培养目标,为课程体系建设指明了正确的方向。

3.3明确课程体系的基本架构基于二级学科的硕士生课程体系架构分为公共基础课,专业基础和专业选修课及选修课三部分,实践环节包括“学术研讨会与学术报告”和“教学或临床管理实践”,课程设置简单,条理性差,忽略硕士生培养目标的可实现性。

与基于二级学科的课程体系设置相比,基于一级学科的课程体系架构整合了方法类及工具技术类课程,增开了一级学科的专业基础课程,选修课程中增加了跨学科选修课和跨专业补修课程,在充分利用教师资源的同时,使硕士生课程体系更加完整和多样化,尽量弥补目前国内硕士生课程设置中存在的问题。

另外,研究生课程学习阶段分为考试和考查两种课程。

考查课程成绩采取平时考核成绩和期末考查成绩双重结合的形式进行记录。

平时考核包括课堂表现、测验、作业、考勤等方面的内容;期末考查由任课教师根据课程实际情况,可采取专项设计、技能测试、实验实训、专题论文等方法进行考查。

我校基于一级学科的课程体系中公共管理类硕士生课程体系模本见表1,公共课程是基于国家规定和学校需求,针对科学学位硕士生统一开设的课程,重视政治理论课和英语。

基础课程是硕士生阶段进行科学研究所用到最基本的方法类课程。

特别是对研究方法和实验工具技术的学习,是硕士生科学研究的基础。

如下列课程的开设:文献检索,主要学习科学研究所用到的文献检索方法,特别注重对一次文献和英文文献的检索与查阅方法;高级流行病学与循证医学,学习流行病临床研究方法、评价与循证医学实践案例等,培养学生有意识地、明确地、审慎地收集证据进行研究,为科学实验和调研提供正确的思维方式、科学的研究方法和理性的判断;实验方法与数据处理:培养学生数据处理能力,提高数据利用率和有效率。

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程是基础性、通用性和宽广性的课程,注重学科间的交叉融合。

在美国,研究生教育在很长一段时期里功利和实用的.色彩比较浓,从硕士到博士,各类专业应用性的课程开设得比较多,对系统的基础理论课程的设置和教学有所忽视[15],研究生教育重视基础知识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根据一级学科培养方案要求整合跨二级学科的硕士生课程,设置一级学科专业基础课。

下列课程比较适合被设置为公共管理一级学科的基础课程。

公共管理学:是运用管理学、政治学、经济学等多学科理论与方法专门研究公共组织的学科。

管理心理学:是由心理学、社会学、政治学和人类学4门学科构成的综合性课程。

主要任务是探索改进管理工作的心理依据,寻求激励人心理和行为的各种途径和方法,最大限度地调动人的积极性、创造性,提高劳动工作效率。

在我校,心理学特别是实验心理学的教学及科研,拥有强大的师资力量及先进的科学仪器和技术水平,是我校特色相关学科。

跨学科任选课可以选择自己感兴趣的,研究生阶段开设的所有课程。

二级学科补修课是跨专业研究生要求必须选修的,本专业本科阶段必修课程(教学方法和内容可以根据硕士生的学习和理解能力加以调整)。

学术研讨会与学术报告是学校或科室举办的前沿性讲座或研讨会。

教学或临床管理实践是研究生阶段必须参加教学或临床管理工作。

研究生教育是一种研究型学习,用类似科学研究的方式,主动地获取知识、应用知识、解决问题的学习活动[16]。

我校在教学管理及改革过程中充分认识到课程学习的重要性,发动全校不同专业学院共同进行“基于一级学科的研究生课程体系建设”课题研究,并取得了丰硕的成果。

篇11:公共管理相关的论文

摘要:社会经济发展时期,新的公共管理模式是我国内外行政改革方面的主要理论基础,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有很深的影响。当传统的新公共管理顺应社会发展的潮流和发展方向进行多方面的全方位的改革和变更,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促进经济的发展。政府机关能更加切合实际的为百姓谋福利、办实事。

关键词:多维视角;新公共管理分析

1新公共管理的定义

新公共管理的概念非常松散,它是指一种试图取代传统的管理模式的新的理论,也是一种新的公共行政模式。新公共管理模式是现今社会国内外运用得比较广泛的管理模式。

2新公共管理理论实施的文化背景

作为一种新的改革思想和模式,新公共管理是对时代要求的积极呼应,是顺应新时代潮流的有效途径。信息时代的快速更替,早在20世纪80年代,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政府管理相继出现了严重的危机,传统的`公共管理体制已不能顺应社会的潮流,面临这巨大的管理漏洞,经济上出现的严重危机,一些西方国家开始提出了新的公共管理理论并得以实践。它主张竞争机制,重视公共服务效率,强调在公民的需求上尽量做到满足公民需求最大化。新的体制应用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响应与号召,新公共管理理论的实施与落实奠定了很深的基础。

3新公共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

新公共管理理论的提出并实施是一个时代向另一个时代跨越的标志,新公共管理理论实施的过程也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许多学者对于新管理理论的发展做出了重大的贡献,进一步地针对本国的国情做出了更加完善的体系。

3.1胡德的生平极其主要学术贡献

克里斯托夫.胡德,英国著名的行政学者,毕业于约克大学,获得社会科学政治学学士学位。胡德主张政府行政、规章制度和公共部门的改革研究。

3.2巴泽雷的生平及其主要学术贡献

麦克尔-巴泽雷,美国行政学者,1980年获得斯坦福大学的文学学士学位。麦克尔-巴泽雷主张公共管理改革、战略开发管理以及政府组织创新等方面。

本科生论文总结怎么写

应用型本科院校创业教育路径

电大护理论著类毕业论文常见问题分析

本科工商管理专业管理运筹学研究论文

本科论文字数多少

影响本科毕业论文质量

本科论文指导意见

本科论文指导

基于企业需求的应用型本科物流管理专业实践教论文

医学信息学专业学生毕业论文工作的分析与思考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本科公共管理论文(通用11篇)】相关文章:

本科生毕业论文答辩指南2023-05-13

浅析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机制对策研究的论文2022-11-29

本科生如何发表论文2023-11-20

新建本科院校教学管理制度改革分析论文2022-09-23

本科答辩小组评语2023-03-12

本科劳动合同答辩2023-03-07

本科毕业论文评语精选2023-11-19

本科毕业生就业医药卫生论文2023-01-12

本科论文教师评语2023-03-14

新建本科院校教师激励的几个误区论文2022-10-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