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保工程施工课系统创建的论文

时间:2022-09-14 07:56:15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水保工程施工课系统创建的论文(精选10篇)由网友“molei椰子鸡”投稿提供,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的水保工程施工课系统创建的论文,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水保工程施工课系统创建的论文

篇1:水保工程施工课系统创建的论文

水保工程施工课系统创建的论文

一、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培养目标

北京林业大学水土保持学院建于1952年,现有11个学科,分属理学、工学、农学3大门类,其中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为国家级重点学科,具有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和生态环境工程2个博士后科研流动站、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等6个博士点、11个硕士点和3个本科专业。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是介于农业、环境科学与工程技术学科之间的交叉学科[3],其培养目标是具备生物学、生态学、森林及草场培育学、环境学等方面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掌握生态环境建设规划、水土保持与水利工程技术、信息管理技术等方面的理论知识和技能,能在国土资源、水利、农业、林业、环境保护等部门从事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生态环境工程建设的规划、设计、施工及预防、监测的高级工程技术与管理人才。“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专业课,课程本身涉及到工程材料与工程施工2部分内容,目前纯粹的《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方面的专业教材相对较少,而与工程材料与施工类似的教材和书目又相对较多,因此要想使“工程材料与施工”课程适合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需要,使学生在缺乏工程相关课程学习的条件下能够对课程内容充分掌握和理解,就必须对课程体系进行优化和重构。

二、“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的课程特点

(一)内容多、知识面广

“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课程,是水土保持工程、工程材料和工程施工3方面内容的有机融合。水土保持专业的学生通过对“水土保持工程”课程的系统学习,已经初步掌握了工程设计的原理方法等,而“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是要学习如何进行和实施工程设计,虽然只是看起来简单的一门课程,却包含工程材料和工程施工2大方面的内容。对于工程材料来说,其种类繁多,而且每种材料的内容庞杂,包括原料、生产、材料组成与结构、性质应用、检验、运输、验收、储存等各个方面,这足以体现该门课程内容的多与广。同时,工程材料在水土保持工程中的用量很大,经济性很强,直接影响工程的造价,不合理的使用工程材料会为国家带来不必要的损失,要想避免类似事情的发生,拓展学习者的知识面是必然的选择。对于工程施工,它是一门综合性很强的技术,它与工程测量、工程材料、工程机械、工程力学、工程结构、工程预算等方面的知识都有着密切的关系。它们既相互联系,又相互影响。该部分课程内容涉及的理论面广、实践性和政策性强,而且技术发展迅速,在学习中学生必须坚持理论联系实际的学习方法,才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就要求学习者不但要对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加以理解和掌握,还需要时刻关注政府颁发的有关水土保持工程方面的方针政策,随时了解国内外的最新发展动向,所有这些方面都体现了该课程本身的内容多、知识广的特点。

(二)实践性强

“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课程是进行水土保持工程规划设计的基础课程之一,学生们不仅需要掌握水土保持工程的基本理论,还需要具有实际的实践工作经验,这样学生才能真正的学好这门课程,从而真正实现教学目标。在教学过程中,不同材料的性能及施工工艺,不是简单通过课堂讲授就能够完成的,这就像做饭,仅仅知道用什么做和怎么做是不行的`,不同的人即使使用相同的材料和工艺,做出来的成果也是有差异的。从另一方面来说,不亲自动手,就不能发现实际操作中可能存在的问题,发现不了问题就谈不上解决实际问题,也就不能真正的掌握这门知识。尤其是对于水泥、混凝土、钢筋等常用的水土保持工程材料来说,在实践中掌握其应用与施工工艺的知识是十分必要的,这些知识也是本门课程的基础。因此,笔者认为没有实践教学,“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这门课程就缺少了灵魂。水土保持工程需要的工程材料、施工工艺、施工组织流程等都是该门课程学习的重点,这些方面的知识都需要实践教学的配合与支撑。目前我国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毕业生虽然学习了部分与工程相关的课程,但与工科类专业的学生相比较其工程类课程的基础较弱,所以教师应高度重视实践教学内容,并将教学与实践紧密结合起来,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够通过学习这门课程而真正胜任相关工作。

三、“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课程教学内容的构建

“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的一门主干必修专业课,笔者在考虑学生已经学习了“水土保持工程”这门课程的基础之上,对水土保持工程材料、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和课程实践教学3方面教学内容进行了构建。

(一)水土保持工程材料

任何一个工程的顺利实施都离不开相对应的工程材料,水土保持工程也不例外,有工程设计,没有工程材料,项目就不可能完成。笔者在充分考虑了水土保持工程特点的基础上,主要对各类材料的性质与应用进行系统阐述,并指明本学科的新成就及其发展方向,使学生掌握材料的组成、性质及技术要求,并让学生面对工程的具体问题时,能够结合有关的国家标准或行业标准合理地选用材料,具体的课程内容和学时分配情况见表1。从表1看,该部分课程主要学习以下几方面内容:材料的基本性质、石材、水泥、混凝土与砂浆、金属材料、沥青、砌体材料、玻璃与木材和新型建筑材料等。教师以水泥、混凝土、金属材料和沥青等工程材料的基本性质为重点,希望使学生通过对工程材料的学习和认识,掌握主要的水土保持工程材料基本性质、常用材料及其制品的主要技术要求、性能、基本用途、常见规格;了解常用材料检测的取样方法、试验原理、数据处理及试验结果分析处理方法;了解材料的生产、储运、验收、保管及绿色环保性能。

(二)水土保持工程施工

说到工程施工,人们往往想到高楼大厦,沟、桥、水坝等工程项目,这些项目都属于大概念下的工程施工的范畴[4],在这个大的范畴下,又有很多分类,譬如建筑施工,水利工程施工等等。近年来随着我国水土流失的日益严重,加之国家对水土保持工作的重视,水土保持工程的投资与应用范围正逐渐增加,水土保持工程施工已经成为大概念下工程施工的重要组成部分。“水土保持工程施工”课程具有综合性以及较强的实践性,主要讲授水土保持工程专业领域的施工技术,通过该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关材料及施工方法的选用和组织管理的基本知识,并让学生具有解决工程施工技术和施工组织计划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生毕业后从事本专业的设计、施工、管理与科研工作打下基础。该部分课程讲述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技术、质量标准及验收方法,具体内容包括:土方工程、基础工程、砌筑工程、混凝土结构工程、结构安装工程、脚手架工程、防水工程、施工组织设计与管理等。在课堂教学阶段,笔者通过对水土保持工程的施工方法等内容的讲述,使学生能够对施工方案及方法进行正确的选择和制定;对施工中的重点、难点有初步了解;对施工中所需材料能进行选择和检验,并让学生掌握“单位工程”施工的质量和安全等方面的基础知识。

(三)课程实践教学

实践教学环节是培养学生应用所学的理论知识服务于实际工作的必然步骤和环节,是学生了解社会的启蒙和过渡阶段[5]。“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课程的实践教学要在充分把握课程实践性的前提下,使学生将工程材料性质的理论知识与实际工程施工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让学生切实的深入到实际工程中,从而在工程实践中充实和巩固课堂学习的理论知识,最终达到掌握此门课程的目的。首先,安排学生进行课外调查。教师将学习该门课程的学生分为5~7人一组,指定附近的工程材料市场为研究对象,让学生们通过调研撰写出工程材料调查报告。报告内容要包括基本工程材料的生产厂家、规格、品种、价格等。这样的实践内容,不仅能增强学生对工程材料的感性认识,同时也锻炼了学生们的交际能力,可以使学生们的专业素养得到提高。其次,开展课程实验活动。图1中列出了该课程中相对经典且实践性较强的3个实验内容,这3个实验主要在室内实验室进行。在这个环节中,笔者充分利用学院实验室的仪器设备和人才优势,让学生在指导教师和施工单位技术人员的指导下,进行诸如工程结构和材料性能的检测、工程的质量控制、工程质量的评定等方面的工作,让学生掌握相应的检测方法和实用技术[6]。最后,开展课程实习活动。图1中列出了该课程中的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2个实习内容。施工工艺实习,主要以钢筋混凝土工程施工工艺为主,包括模板制造和安装、钢筋加工和架立、混凝土拌制、浇捣和养护等[7];施工管理实习,主要是让学生以工程技术人员的身份,跟随施工现场的技术管理人员进行学习,主要学习施工的组织和管理等方面的知识。

四、“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课程教学内容的实施效果

笔者对该研究中的教学内容构建的实践效果进行网上问卷调查,对43名学生进行调查,结果见表3。虽然学生对新教学内容的构建态度不同,但从调查结果来说,它仍然能够在学生学习兴趣、学生对课程的理解能力和解决问题能力方面起到很好的实践效果。

(一)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新的课程体系可以增加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新课程体系能够把原本繁琐的知识简单化,能够让学生们明白每部分的课程内容和相互之间的关系,使学生们更加明确学习目标,找到思维的大方向,并自觉地建立起新旧知识之间的联系,从心理和知识上更快的进入到听课的良好准备状态,进而迸发出认真学习好这门课程的动力,为课程教学的顺利进行创造有利的条件。学生们认为新的课程体系的构建,更多地体现了该课程的实践性特点,把未来实际工作中应用频率比较多的知识和技术突出出来。学生在课程学习中可以更加扎实的掌握相关的知识,为未来从事相关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

(二)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

新的课程体系可以增加学生的理解能力。在课程教学过程中,笔者鼓励学生对工程材料的种类和施工工艺提出质疑,让学生按照自己的方法进行实践,并让学生将结果与传统材料和工艺进行对比,在对比过程中了解工程材料的应用范围和工艺,这可以很好地提高学生的理解能力。课程内容调整后,教师在基本知识的讲解上会更加全面,这有利于学生在未来的工作中做到有的放矢,同时随着课程实践教学内容的增加,可以将书本上枯燥的难于理解的知识形象化,这都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学生们对该门课程知识的理解。

(三)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新的课程体系可以增加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课程内容调整后,教师更加注重教学实践,这也提高了学生的理解能力,而对课程的充分理解是学生们应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基础。学生们通过对该课程基本知识的学习和实践活动的参加,能够在学习过程中充分思考,提出质疑,并最终解决心中的疑惑,从而达到对所学知识融会贯通的效果。另外,学生参加施工工艺和施工管理实习能够发现实际应用中可能产生的现实问题,同时技术指导人员的现场解答和解决问题的方式方法,都是学生们未来解决实际问题的宝贵经验,为学生们未来走向工作岗位打下坚实的基础。

“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是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中开设历史较长的一门专业基础课程。随着当代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学科的发展与社会需求,在考虑到专业自身特点与应用领域的基础上,“水保工程材料与施工”的内容设置也应与水土保持与荒漠化防治专业相适应。因此,该门课程内容设置应不断深化,以满足和适应社会需求。在课程内容上吸收相关学科和行业的最新发展成果,加快新材料、新工艺和新技术的应用,这就要求教师本身要时刻关注学科发展的前沿,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结构,只有这样才能真正的保证教学质量。

篇2:央行会计核算ACS系统创建论文

央行会计核算ACS系统创建论文

一、加强清算账户管理,增进清算账户管理的灵活性

由于集中核算系统在清算账户的管理上,采用了逻辑上分散于全国各地的集中核算系统、物理上集中于支付系统国家处理中心的账户管理系统,使得清算账户灵活性不够,需要改善数据集中系统与支付系统的账户管理系统进行充分地整合。

(一)账户管理统一化

现在,人民银行会计核算实行三级核算、分级管理的模式,因此,数据集中系统应充分体现对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建设的建议这一模式的要求,会计主体(核算主体)对账户管理应拥有足够的自主权。

(二)增强清算账户头寸弥补方式

按当前的大额支付系统运行规则和集中核算系统功能设定,清算账户出现头寸不足时,在清算窗口时间内,允许其他支付系统商业银行参与者以主动发起大额支付业务或透支账户,管辖人民银行以单边业务的方式进行弥补,造成透支行拿着从他行拆借来的资金票据(特指拆出行开具转账支票的方式),到柜面无法记账的不合理现象。因此,数据集中系统应该允许管辖人民银行对透支账户以双边业务记账的方式进行弥补,充分发挥人民银行分支机构在协助商业银行弥补头寸时横向调剂的作用,从而尽量缩短清算窗口开启时间。

二、实现数据全球集中化

实现人民银行会计核算数据全球集中,是提高中央银行会计管理和金融服务水平的'前提条件,是中央银行会计核算数据集中系统建设的基本目标。在当前人民央行会计核算体制基本不变的前提下,要改变以往因地域限制而造成的会计信息分散状态,把全国各个分支机构的会计数据纵向集中;同时,应当通过与人民银行国库、发行和财务等其他相关业务系统的连接完成各项会计业务数据的横向整合,突破人民银行会计数据的部门限制。要将所有账户集中放在总行运行管理中心,所有财务数据集中存储于会计档案数据库,充分满足人民银行和商业银行对会计数据集中的需求;实现实时查询核算数据,为信息共享奠定数据基础。

三、完善会计核算监督机制

人民银行目前使用的二次会计凭证要素录入的事后监督系统方法,效率低下、重复性高,且不易发现风险案件。随着核算会计核算监督机制,用一体化设计的思路将会计核算与会计监督有机结合,提高了监督效率和质量。范围上,既要支持以中心支行为监督单位,也要支持跨行核算主体交互监督;方法上,提供多种监督方式完成对各类业务处理的全面过程化监督,充分适应会计核算业务处理依据和处理方式的变化。

四、强化业务培训与人才交流,培养综合会计人才

各级行要在稳定充实现有会计队伍的基础上,一方面采取灵活多样的方式,加强业务培训和交流,如集中学习、网络在线进行实时互动交流等,使会计人员能不断更新和掌握新的技能,尽快适应角色转换和业务发展变化的需要;另一方面加强会计管理部门与业务操作部门之间的沟通和交流,改进业务操作流程,强化会计风险控制,实现信息共享最大化,加强会计分析与宏观决策有效结合的研究,更好的发挥会计工作为金融服务的职能。

篇3:预算会计系统创建思路论文

预算会计系统创建思路论文

一、我国重新构建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必要性

(一)国库集中支付与政府采购制度需要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

随着我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进一步发展,财政资金管理体制也不断走向科学化与规范化,并逐渐形成了较为稳定公平的财政资金管理体制。以国库单一帐户体系为基础,先由预算单位提出申请,经国库集中支付执行机构或预算单位审核后,再进行集中支付的制度和政府采购制度已经得到了广泛的普及与应用。这些制度实行之后的必然结果是对我国财政资金流向、财政部门职能的重新定位与塑造。在当前形势下,财政部门预算资金的范围有了更为广阔的界定。其不仅包括由财政部门直接使用的资金,也涵盖了行政事业单位所使用的资金。这些资金由国库进行集中支付,并通过财政总预算来反映资金运动过程和结果。以预算收支核算为重点,行政事业单位的预算进一步细化与延伸了财政总预算。由此,我们不难看出财政总预算会计与行政事业单位会计是总括和明细的相互关系。在新的发展前景下,要想把政府总预算会计和行政事业单位预算会计有机的联系起来,必须重视构建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满足新形势的要求。

(二)部门预算改革需要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

部门预算是编制政府预算的一种制度和方法,是由政府各个部门编制,反映政府各部门所有收入和支出情况的政府预算。随着部门预算制度的的普及和实施,部门预算收支的内容也进一步明确化,各项规定也趋于合理化。行政单位预算和事业单位预算都纳入了部门预算的范畴。在这样的条件下,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也要做出相应的调整,以进一步适应当前形势发展的要求。政府预算会计系统要能够发挥财政总预算会计及行政事业单位会计的双重作用,促进两者的结合与连通,以清楚反映财政总预算在各个部门及单位的分配及流动,为反映和监督预算资金的流动提供更为公平化、透明化的平台;以促进预算管理的高效率高质量,更好地发挥政府的财政资金便民、利民,促进社会公共事业发展的良好作用;并从经济方面增加政府工作的透明度,促进行政的廉洁化。

二、我国政府预算会计体系构建的具体措施

(一)促进预算会计的核算范围的拓展

财政总预算会计是我国各级政府的财政部门核算、反映、监督政府预算执行和各项财政性资金活动的专业会计。财政总预算会计在国家的经济体系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并进一步影响到政府宏观决策的制定和执行,影响到国民经济的总体运行情况。政府总预算会计处理得当、分析合理,职能定位和功能发挥准确科学,国家行政决策的合理性和高效性才能有进一步的保障。财政总预算会计适应当前的经济制度变革趋势,及时进行相关职能的拓展与补充,将预算单位的所有活动都纳入预算和核算。在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中,预算会计要严格对资产、负债、净资产、收入、支出等要素的把控,其预算的范围不仅要包括单位的所有财政性资金的收支,那些已经纳入预算但是并非属于财政性资金的预算收支、预算外资金及相关资产一起也应进行核算。另外,在对资产、负债和净资产三个要素的具体关注上,新的预算会计要合理清算政府的债务与债权及负债情况。对直接隐性负债、有直接负债、有隐性负债以及地方政府债务等做出系统的核算与总结。同时,新的预算会计要关注财政支出形成的长期资产及资本金和行政事业单位的基建项目,这些支出是发挥政府职能和优势的重要内容。通过重视这些项目的核算,才能完整地反映资金全貌及资产占用状况,更加真实的反映和监督预算资金。

(二)促进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明细化

财政总预算会计分类核算体系涉及的范围包括众多的行政单位、财政系统、税务系统、国库系统等,具有宏观性和广泛性、社会性的特点。随着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进一步改革和调整,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科目设置进一步明细化,核算方式进一步科学化。但我们必须根据实际,不断结合新出现的问题,促进我国财政总预算会计的科目设置和详细分类的改进和优化,这不仅是提高最终核算科学性的必然要求,也是有效提高预算效率的关键环节。为此,要进一步调整财政资金的支出科目,细化分类。正如胡丽琴所提出的对政府收支分类要进一步细化,在坚持既定的政府收支分类科目的基础上,支出科目可以增加“来源”、“用途”、“性质”、“对象”等多维度的明细科目。这种对分类的细化,有利于利益相关者对所需要的`信息的整理与加工,很大程度上为信息的汇总与分析提供了便利。

(三)促进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完善

建立政府财务报告制度,是为了进一步从制度上规范政府财务使用情况,建立公平透明的监督平台,也是进一步加大我国政府预算会计系统的改革力度的必然要求,也是增加财政使用和财政监管透明度的有效策略。这项制度能进一步促进政府的财政的科学合理使用,提高政府的形象和在人民心目中的地位。所以,促进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进一步完善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政府财务报告制度的格式规范有报告目标、报告原则、报告范围、报告内容等几个方面。财务报告的目标很大程度上决定着政府财务报告的表述内容、表述形式,在目标的设定上根据使用者需求,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但是目标的设定要力求公平、合理,因为财务报告的目标是估算和评价预算执行效果的重要参照和依据,财务报告的内容要符合全面性、相关性、及时性、以及准确性的要求。

三、结语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必然要适应新的经济社会发展形势,满足更高层次的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目标的要求。然而,反观目前我国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在体系上趋于陈旧,还停留在对以往预算会计制度因循守旧的沿用阶段。我们必须明确构建新的政府预算会计系统不仅是完善政府预算的客观需要,也是我国政府会计改革必须着力解决的重要问题。

篇4:儿科学双语教学课创建论文

儿科学双语教学精品课创建论文

双语教学就是这样一种教学方法,通过课堂及实践对英语听说读写能力的反复锻炼,真正使英语活学活用起来。为提升学校层次、增强学校竞争力,提高医学生知识层次,促进全国医疗行业发展,在高等医药院校中推行双语教学势在必行。著名医学家、教育家裘法祖先生曾说过:“掌握一门外国语言就多拥有了一把打开医学科学大门的钥匙”。医学双语教学就是要把英语转变为打开国外先进医学知识大门的钥匙,通过双语的应用,使我国医疗行业拥有赶超世界先进的能力。所以,在作为后期临床“内外妇儿”四大课程之一的《儿科学》中推广双语教学的必要性也是毋庸置疑的。我院儿科临床学院近些年来遵循国家教育部的精神,依据苏州大学建设精品课程要求,将《儿科学》双语教学作为一个重点工程来抓。具体实施时将整个《儿科学》双语课程分为两个方面,即理论课教学及实践课教学,形成了教师讲授、学生质疑、双方讨论的良性循环,并且加强讨论和实践时应用双语的比重,做到双语并行应用。除此之外,我们还不断制定和完善科学的课程规划,重视教学师资队伍建设,注重课程体系的国际接轨,强化教学内容及双语教材的积累,引进先进教学方法和手段,做到理论与实践并重,扎实推进《儿科学》双语精品课程建设。

双语精品课程建设的方法及内容

1、理论课讲授。双语教学在我国是要求用汉语、英语两种语言进行的教学活动。目前世界上主要有三种双语教学模式。

(1)部分式双语教学:部分学科使用外语教学,而其他学科仍保持母语教学或者课程的部分内容是用外语教学。

(2)完全式双语教学:仅使用一种外语进行教学。

(3)渐进式双语教学:由开始时部分或完全使用母语教学,逐步转变为全部课程仅使用外语进行教学。目前我国的语言环境还是以中文为主,并不像新加坡或香港那样双语并重,而且我国的双语教学处于起始阶段,这就决定了我们在当前及相当长的时间中仍必须采用汉语为主,英语渗透为辅的部分式双语教学及渐进式双语教学。医学知识多数较为复杂,在纯中文教学中有些内容学生都难以理解,另外,医学英语词汇大都生僻,专业性强,如果单纯使用英文讲解学生则如听天书,基于我院所教授学生的实际英语水平,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亦采用这种部分式及渐进式双语教学模式,实际应用中反应良好。

总结起来,我们使用的理论教学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

(1)重点内容全英文讲授。根据学生的英语水平及现场反应,花20~30分钟时间将课程中的重点内容全部使用英语进行讲授。讲课过程中尽量使用浅显易懂的口语,语速保持四级语速或更慢,让学生有充足的时间领会和理解。例如在讲授“Neonatology”时,将总论部分内容用全英文讲解,让学生对基础内容,如“新生儿、足月儿、早产儿、低出生体重儿、极低出生体重儿、超低出生体重儿”等重要名词有较深的理解。

(2)复杂内容中英文混讲。对于某些较复杂的课程内容采用中英文混讲的方式:将重要的医学英语单词、短句或长句穿插于中文讲述的过程中,增加大家对其的理解。

(3)常用内容中英文互动。对于经常要使用到的一些内容,我们要求师生采用对话的形式,穿插英文进行对话,让学生尽量使用英语进行讨论和回答。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英语水平采用单词、短句、长句或段落进行回答和讨论,如讲“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这一章节时,英语水平一般的学生可以在回答中穿插“Jaundice、Hyperbiliru-binemia、Phototherapy”等简单的专业英语词汇即可,而对于英语口语水平较好的同学可让他们使用长句描述症状、治疗方法,甚至是胆红素代谢途径等复杂的过程,促使大家将英语学以致用。

(4)教学课件全英文化。目前多媒体课件在教学活动中被普遍采用,我们的双语教学中也充分意识到了多媒体的重要性,所以要求双语理论教学中必须使用多媒体课件,并通过多媒体课件评比促使老师加强这方面的.准备。在我们的双语教学中,多媒体课件的全英文化率达到了100%,这样板书内容显得简洁明了、重点突出,内容与国外原版教材接轨,而在课堂讲解时则用单词或短句,遇到重点或难点的地方配合中文进行讲解,使学生在理解重点、难点的同时提高学习兴趣和专业英语水平,达到了最佳教学效果。

2、实践课教学。单纯的理论教学在实际中往往存在着较多的不足,特别是在医学这样一个注重实践的学科中更是如此。考虑到实践环节的时间较多,空间和组织形式相对自由,并且实践课时师生距离更短,更利于交流互动,所以我们在临床实践环节中灵活安排了形式多样的双语互动内容。这样,我们的老师就可以针对学生的接受能力对理论课内容进行拾遗补缺,在实践中加深课程的印象。总结起来,主要有以下几种方式:

(1)课前专业词汇准备。我们会提前公布实践环节内容,让学生在课前自己查阅课程有关的重要英语单词和文献资料,预习我们会在上见习课可能用到的专业词汇,掌握在病患交谈中需要使用的一些句子,为现实交流做好充足的准备。

(2)课时采用真实病人及模拟病人交替。现实中,真实病人能进行英语交流的不多,尤其是儿童医院,本身患儿年龄较小,甚至大多是没有接触过英语的学龄前儿童,双语教学必然不能是在学生和患者之间进行。所以面对真实患者时,我们要求学生根据病人的主诉和体征当场使用英语进行描述。另外,我们在带教过程中,抽出部分时间,让学生模拟病人或者教师自行扮演标准化病人,通过两者之间的英语对话,将上课所学贯穿到实际应用中去。

(3)课后进行书面英语练习。“好记性不如烂笔头”,双语儿科教学不能仅仅锻炼学生听说读的能力,写作也是其中很重要的一个环节。近几年SCI论文热的兴起,越来越多的中国人在国外杂志上发表文章,这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基础就是英语写作。所以在我们的双语课程中,也安排了这样的实践环节。在课后让同学用英文对实践课中的疾病进行总结,并将临床病例翻译成英文。这样提高学生接触医学英语写作的频率,为将来医学文章的写作奠定基础。我们在实践环节中全面加强了学生听说读写等医学英语的学习,所以学生医学英语专业知识有较大的提高,同时交谈中公共英语的表达也得到了很好的锻炼,同学们普遍反映这种灵活的教学方式很适合他们的需要。

双语精品课程建设过程中面临的问题

1、师资力量不足。双语教学的关键之处在于师资队伍是否强大,因为双语教学要求在课堂上运用汉语、英语两门语言进行授课,这就要求我们的老师不仅要具备丰富的专业知识和教学经验,同时还要具备扎实的英语语言功底,尤其是口语及听力能力,因此双语教学对教师的要求非常高。但是现实中,往往因为医学专业性强,知识量大,临床带教的老师本身还有着较繁重的临床工作要做,所以没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花在英语备课上,尤其是临床医师英语口语能力弱是普遍存在的问题。导致现在大多数教师不具备直接使用英语进行对话和教学的能力,大部分时间还是以中文交流及教学为主。教学师资不足是全国教学医院普遍存在的问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院采取了以下措施:

(1)定期请外教至我院进行专业英语培训。通过近几年的培训,我院多数教师的英语水平明显提高,进步巨大。

(2)尽可能争取机会让医师出国进修,尤其是对带教医师出国进行各项政策上的倾斜,促使更多的人有机会到国外接受纯正英语的训练。

(3)全面实行英语交班制。每天早交班全部用英语进行,给每位医生创造复习医学词汇和练习口语的机会。

(4)在院内网中开辟医学英语学习专栏,定期挂出医学英语学习资料,以便临床带教医师学习和交流。

2、双语授课教材缺乏。现阶段国内医学双语教学中存在这样一种现象,有些教师仅仅是通过将原来的中文课件翻译成英语后给学生授课。首先,这其中的翻译的准确性要打一个折扣,退而求其次,学生学到的可能也只是“Chi-neseEnglish”,无法接触到原汁原味的专业医学英语。“好马要配好鞍”,双语教学中同样需要这样的好鞍,一本合适的原版英文教材对于教师和学生来说同样重要。针对上述情况,我院通过购买合适的国外原版教材及教学视频资料,并通过互联网联通医学院电子资源,为教师及学生提供医学英语学习的资源,以便教学之用,运行的总体效果良好。通过近几年的运行,学生对教材评价良好,认为通过我院选用的教材,接触到了地道的英文,逐渐掌握了医学英文的表达方式和语法习惯。

医学双语教学展望

与时俱进对于教育而言意义重大,双语教学的实施更是如此。为适应21世纪我国教育国际化的需要,高等院校医学教学模式发生了很大转变,这不但要求我们要具备现代化的教育理念和教学思想,积累最新的教学内容,而且还需要具备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充分和国际接轨。故创建双语精品课程,实现课程设置的国际接轨至关重要。我院《儿科学》双语精品课程建设是一项长期抓的系统性工程,从院领导到各教研室主任乃至教学一线的医师,都充分重视其建设及实施。在建设过程中,大家都能从战略高度和整体角度出发,着眼于提高教学质量和教学水平上,把双语深入到整个教学活动和课程体系中去,从整体上提升双语教学的质量。同时我院紧密结合实际情况扎扎实实开展双语教学工作,不搞跨越,不喊口号。

通过目标管理,克服双语教学人才、双语教学教材上面临的双重考验,通过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促进师生共同进入双语教学的情镜中。下一步,我们要以国家建设双语精品课程工程为契机,促进我院《儿科学》双语课程的进一步完善,提高《儿科学》双语教学的质量,为未来我国医师和国际的接轨奠定良好基础。

篇5:变电系统的电气工程施工技术论文

摘要:在进行电力工程的施工过程中,采用适宜的施工技术可以有效的保证施工质量,同时对施工过程进行质量控制也是保证施工质量的必要措施。在本文中,笔者首先介绍了电气工程施工技术对变电系统建设的主要价值,然后对变电系统电力工程施工中的常见问题及使用的施工技术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一些变电系统建设中运用电气工程施工技术的措施,希望能为相关人员提供一些帮助。

关键词:变电系统;电气工程;质量控制

1电气工程施工技术对变电系统建设的主要价值

近些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城市供电需求不断提高,进而对电气工程的要求也有所提高。故而在进行电气工程的施工中,运用先进的施工技术来保证施工效率、施工质量以及增强变电站系统的性能就显得非常重要。由于我国的电力工程施工技术仍属于初期发展阶段,故而需要通过一定的操作来使供电量进行短时间的大幅提升或在一定的阶段改变电路的功率输出,而这也随之提高了相关工作人员在经验方面的要求,当电路被调整时,通过其丰富的经验作为支撑,使变电站系统能够安全地运行。

1.1电气工程施工技术管理的重要价值

施工技术管理是保证所有工程在科学合理的条件下从猜想变为现实的关键。近年来,由于变电站电气工程受到社会各界的关注,进而促进了相关的施工技术的研发,使得电气施工技术的水平得到了迅速的提升。在这样的条件下,电气工程的工作压力也随之增大,其需要掌握的技术知识越来越多。随着技术的提高,相关管理措施也需要进行改进,这是因为只有对施工技术进行科学的管理,才能够使施工技术的作用得到充分的发挥。

1.2电气工程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价值

确保电气工程施工效率以及施工质量的有效办法是对施工技术进行质量控制。通过对施工技术的应用现状进行科学的研究,然后对施工技术的整体性进行分析,进而构建出变电系统电力工程项目的质量控制平台。将施工技术合理的应用到变电站电力工程的施工中,可以对电力工程的监督、控制以及管理能力进行有效的.提升,进而确保电力工程的预期目标顺利完成。

篇6:变电系统的电气工程施工技术论文

2.1施工前期准备工作不够充分

在变电系统电力工程施工之前,必须按规定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由于电力工程有着体量大、技术复杂等特点,施工时很容易受到施工位置的环境因素以及地质因素的影响,故而为了确保施工的顺利进行,必然需要对施工现场进行勘察,牢记“充分的准备是一切事情进行的前提”,而施工的前期勘察也是电力工程施工的必要流程。如果技术人员没有提前对项目的区域进行全面的调查,那么就无法对施工过程进行合理的规划,一旦施工中出现问题,就将对施工进度造成影响。

2.2施工过程问题频发

施工要想以最高的效率为基础进行操作,管理人员就需要从施工材料到施工技术人员的操作,把整个工程的安全质量标准化。虽然在理论上,这种整理手段的操作是非常简单的,但是在进行实际的管理中,电力工程进行施工时所使用的材料以及设备经常不符合相关标准,这不仅对施工的正常进行产生着影响,对施工的质量也造成极大的危害;在进行安装电线管的时候,施工人员的规范措施尚未达到严苛的状态,进而导致操作人员对其标准忽视,通常按自己的经验进行工作,这就造成了电气管安装中所出现的问题。而从根本上来看,这就是施工项目负责人的质量安全管理意识不足造成的,进而将安全隐患带入了变电系统电气工程的施工中。

3电气工程施工技术的主要内容

3.1电气工程施工的图纸审核工作

在进行电气工程的施工之前,需要对图纸进行严格的审核,以确保之后施工的顺利进行。将确定的施工图纸对相关操作人员以及管理层进行交底,可以使相关工作人员对项目的设计目标有更加直观的了解,进而对施工质量的提升起到促进作用。管理人员通过对设计图纸进行解读,可以对施工质量的应用有更深的了解,便于其对变电系统进行把控。同若发现设计图纸与实际施工有偏差,还可以通过向上级部门反馈,及时的调整设计方案,从而使施工顺利进行。

3.2电气工程施工技术的质量控制

在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应注重技术质量,从管理中受益,不断提高电气工程施工质量。将变电系统的结构设计作为对施工环节以及系统划分的依据,来将施工技术与施工进行科学的结合,进而制定出合理的操作标准。为了确保电气工程施工的顺利进行,相关施工技术人员进行检查、监督和管理的工作必须在施工现场进行。一旦发现施工中出现了质量问题,应立即阻止施工的继续进行,同时将情况报告给上级,然后对产生质量问题的原因进行分析,并找出解决方案,然后对相应的技术进行适当的调整,确定质量问题解决后,才可以允许施工继续进行。通过这种措施,不止可以确保施工质量符合标准,而且可以做到为施工现场的施工技术的使用做支撑。

3.3电气工程施工的造价控制

造价成本可以说是项目总预算的一个分支,也是工程项目在控制总费用时需要严格注意的地方。工程造价有一个非常微妙的位置,因为造价高成本或低成本基本上不由负责人决定。其一半以上的主要价值来自于电力施工的技术水平。我们使用的技术部件含有技能部分越多,需要的高端设备就越多。但同时技术越熟练,变电站系统在未来使用中的稳定性越高,维修人员所面临的返修问题也就越少。总而言之,工程造价的主要决定因素是电气工程中所使用的技术手段的程度。因此,如果基金管理人员要通过成本来保证项目的整体效益,我们应该从工程技术入手,通过不断调整,找到最适合项目运作的技术模式。

篇7:变电系统的电气工程施工技术论文

4.1在施工过程中严格贯彻“科学施工”的管理理念

深化施工相关管理人员的“科学施工”管理理念,规范施工过程,确保施工质量。为了确保施工完成后的变电系统能够长期稳定的运行,必须对其施工过程进行严格的管理,对工人施工技术的操作方式进行规范。故而在进行变电系统的施工过程中需要对“科学施工”管理理念的进行不断宣传,使其能够充分明白这个概念背后的精神意义,以期能够有效提升相关管理人员的管理水平。

4.2强化变电系统施工管理的科学依据

在变电站施工管理过程中,管理者必须坚决淘汰传统的管理模式,遵循时代的步伐,以科学技术为导向,逐步总结和积累管理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坚持以现代电气工程技术为保障,实现科学管理,使变电站系统的管理更加系统化,标准化。此外,项目负责人不仅要注意技术手段和质量保证这两个方面,还要在保持基本素质的基础上,根据科学管理提出一些调整措施,以提高项目的效率。技术的有效管理需要更强大的管理力量来维持周围环境和材料选择的安全性。这些都需要与现代技术管理手段相结合,但不能采用落后的纯人工监督。在新的时代内人工管理的基础上,应用互联网思维和先进技术进行管理,加强整个管理系统的过程必须在科学合理的范围内完成。

4.3强化电气工程施工的安全

在电气施工过程中,应首先考虑技术的安全应用,加强电气工程施工技术培训,加强对施工安全知识的宣传教育。在实现电气工程施工技术的完整性的前提下,合理实施电气工程施工技术,促进电气工程施工人员安全意识和责任感能有效地消除电气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存在的安全隐患,并且也要建立完善的施工安全技术标准。只有做到以上几点才能提高电气工程的安全和质量目标。以电气工程施工技术的应用为前提,利用变电系统的设计图展开设备、机械、人员、材料的安全施工。应以电气工程施工技术的安全应用为载体,提高变电系统和设备的整体安全性。

5结语

电气工程施工中出现的各种问题都是由多方面因素造成的,为保证变电系统施工的施工质量,应将施工技术的实际应用分析作为电气工程施工的前提,并对电气工程施工的管理进行探讨,寻找在电气工程施工技术应用过程中现实性问题和关键环节,并建立好安全、质量控制和管理体系,要进一步明确电气工程施工的价值,进而促进变电系统的建设逐步走向成熟化和完整化的阶段,走出建设变电系统的新途径。

参考文献

[1]杨智.变电系统电气工程施工技术及质量控制[J].建筑工程技术与设计,(19):2949.

[2]郭亮涛.关于变电站电气工程施工质量的控制管理[J].建材与装饰,(33):300.

篇8:高职数字化校园人事管理系统创建论文

高职数字化校园人事管理系统创建论文

摘要:随着信息技术的高速发展,数字化校园在高职院校现代化管理的建设中扮演起了重要角色,人事管理系统也随之进入一个全新的信息时代。本文在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背景下分析人事管理系统的现状及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数字化校园;人事管理系统;信息化

一、前言

近年来,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步伐的不断迈进,高校的各方面管理方式、途径也随之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高职院校作为我国高等教育的重要分支,也在响应时代,逐步将数字化校园引入学校管理的各个层面上来。数字化校园构成了统一的用户管理、资源管理以及权限管理,把学校建成一座面向校内,同时又面向社会的一个超越时间和空间的虚拟性大学。建设数字化校园的目的是提高学校的行政管理效率,提高学校的教育教学水平,进而提高学校的整体办学实力及核心竞争力。

二、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人事管理系统建设的必要性

(一)高职院校人事管理工作的性质

人事管理工作作为高职院校行政管理工作的一个重要方面,由于管理基数庞大,往往具有信息量大、采集涉及面广,信息共享、信息关联程度高,数据时效性、一致性及准确性强等特点,其工作涉及广大教职工的选拔、培养和收入,直接关乎教职工的切身利益。因此,需要通过现代信息技术、网络技术来建立人事管理信息系统,以实现高职院校人事管理现代化进程,使管理更为高效、精细和准确,充分体现行政管理的公平、公开和公正。

(二)数字化校园的建设需要

人事管理系统建设属于数字化校园建设的一个重要分支。高职院校在建设数字化校园时,需先建设数据中心平台(即为数字校园的神经中枢,主要负责收集、处理和储存各类共享信息数据,并为全校提供信息共享服务的平台),为人事、教务、科研及财务等管理系统提供基础信息,而人事数据作为教职工基本信息的载体,是数据中心平台构建的重要基础。

三、当前人事管理系统存在的问题

(一)缺乏信息资源共享,容易形成信息孤岛

目前,大多高职院校都实现了人事管理工作的信息化,但很多都只是一个独立的管理系统,没有结合学校其他管理分支进行数据共享和交换并形成一个完整、统一的管理系统。这往往导致学校其他应用系统的重复建设、重复投资,如人事部门对于全校教职工个人信息的管理与二级管理部门对本部门教职工个人信息的管理脱节,造成了各自的'数据库的重复建设、管理,严重影响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和日常教学、科研等各方面管理工作。

(二)技术力量不强,专业水平有待提高

由于校园内部缺乏一只独立的专业技术队伍,无法承担数字化校园的建设工程,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往往是项外包工程,他们设计的信息系统实用性不强,也无法做到对系统的实时更新和维护,导致系统设计的不合理与低利用率,最终导致人事部门仍旧返回使用自己独立的信息管理系统。

(三)基础信息可靠性不高,数据冗余严重

由于信息数据都是人为录入,而且通常录入工作由一个人完成,缺乏多人核对或本人核实的步骤,同时在数据收集的过程中,也存在多头收集、重复收集、收集不及时等问题,这些往往造成数据存在误差,加上储存、处理的数据紧紧交织在一起,数据难以得到有效管理和使用,使数据冗余愈加严重。

四、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人事管理系统建设的对策

(一)管理层面加大重视,加强专业技术力量

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需要壮大专业技术队伍来进行支撑。学校管理层面应该重视信息技术骨干的进修、培训,引进这方面专业技术人才,建立一支技术能力强、业务水平高的队伍来确保数字化校园建设的顺利进行。同时还要对人事部门以及其他相关部门的工作人员进行培训,使他们能熟悉掌握该管理系统。

(二)整合基础数据,合理实现人事资源共享

将人事管理系统融入校园整体数字化建设中去,实现个人基础信息与下级有关管理部门的共享与更新,同时提供本人查看核实、提供变更渠道,提高数据的准确性和实时性,有效地节约数据共享与消除对数据的重复管理机数据的不同步等问题,达到整合信息资源,减少资源浪费的目的。

(三)增加系统安全评估,降低不必要风险

人事管理系统不同于其他管理系统,其牵涉教职工多方面的敏感信息,因此,管理员要设置不同权限,例如个人信息除本人外只能由人事部门以及下级师资管理部门的有关工作人员可以查看,本人如要变更个人信息,需在系统上递交申请,先由直属师资管理部门审核再提交人事部门进行审核变更等。

五、结束语

人事管理信息化是学校人事管理的基础工作,更是整个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核心工作。因此,随着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推进,我们应完善相关规章制度,制定人事管理系统建设的规划,明确目标,保证与学校发展方向一致,从而创造良好的校园虚拟环境。

参考文献:

[1]田越萍.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思考[J].产业与科技论坛.,13(21):249-250.

[2]王钱永.数字化校园中数据中心平台的研究[J].中国教育信息化.,(11):14-17.

[3]徐凤亮,史斌斌.高校数字化校园建设的现状与探索[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15):23-25.

[4]袁秋华.论高职院校数字化校园建设[J].考试周刊,,(62),196-197.

篇9:农业物流科技支撑系统创建论文

1现代农业物流发展中的科技需求

现代农业物流是由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的采购、生产、储存、运输、包装、流通加工、装卸搬运、配送、分销与信息处理等一系列环节组成,并在整个过程中实现了农业生产资料和农产品保值、增值和组织目标。它的发展离不开农业物流手段的现代化,需要以农业信息技术、储运技术、流通加工技术、包装技术以及标准化、计量与质量技术管理为支撑。农产品自身的生化特性和特殊重要性决定了它在基础设施、仓储条件、运输工具等方面需要较强的技术支撑。与工业品相比,农产品有以下特点:(1)易腐烂,不易储存。农产品一般寿命期短,保鲜困难,容易腐烂,在流通过程中必须采取一定的措施。据统计,现阶段我国新鲜水果的腐烂损耗率达到30%,蔬菜40-50%,每年直接浪费和经济损失率为25%-30%。(2)农产品流通半径难扩大。由于农业生产的区域性与客户需求的多样性,因而需要不同区域间进行贸易。然而,农产品的鲜活易腐性决定损耗比例会随时间加长和运输距离加大而迅速上升,造成流通成本迅速上升,从而限制了流通半径。(3)品质差异大。由于受自然条件的影响较大,即使按统一标准生产的农产品质量也会存在一定的差异。(4)农产品流通风险大。农产品生产和消费的分散性,使得每个经营者都难于取得垄断地位,市场信息更加分散;农业生产季节性强导致市场价格波动大;农产品鲜活性使得农产品在区域间和季节间进行调节更加困难。这些特点增加了农产品物流管理的储存、运输、包装、装卸搬运、配送方面的难度,既要保证在物流过程中不变质、不污染,又要在包装、运输、储藏及装卸等环节上尽可能降低成本。

在整个农业物流供应、生产、销售的各个链条上,科技都扮演着重要角色。在供应环节,为保证农业生产不间断进行,保障农村经济发展,供给和补充农村生产所需生产资料,需要进行农业生产资料的采购、运输、储存、装卸搬运,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在生产环节,从动植物和微生物的种养(包括整地、播种、育苗、移栽等)、管理(包括除草、用药、施肥、浇水、整枝等,或动物的喂养、微生物培养等)到收获(包括农产品采收、脱粒、晾晒、整理、包装、堆放或动物捕捉等)的整个过程,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在销售环节,进行农产品的收购、加工、保鲜、包装、运输、储存、配送等同样离不开科技的强力支撑。科技对现代农业物流的作用主要体现在:科技的发展能够缩短农产品的生命周期,提高农产品品质,增加农业物流流体对象的竞争力;现代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装备、管理和交易方式上的应用,大大提高了现代农业物流的效率;交通运输、仓储及信息等设施的建设都离不开科技,科技含量高的基础设施能够提高农业物流运作的水平;先进、适用的运输、储存、保鲜、包装和加工等技术能够实现农产品有效保值、增值的目标。反过来,农业物流产业也有利于科学技术在农业生产和流通方面的利用与推广,通过对农业技术的引进和孵化,提升农产品的保鲜和包装技术,增加农产品的附加值,提高土地使用效率和使用效益,最大化发挥我国的劳动力优势。一项新的科研成果或新技术由农业研究机构完成后,进行熟化和中试,然后以农业物流为载体,传送给种植户应用,将农业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同时在实际生产中进行指导,通过农业生产物流转化成经济效益,在生产和消费过程中,再由企业(合作社)、协会和农户把市场需求和对技术创新改革的需要反馈给农业科研机构,构成了激活开发新产品和技术创新机制,保证了农业科研成果的及时转化,促进了农业科技的进一步发展。

2现代农业物流科技供给的问题与原因

在我国现代农业物流发展过程中,无论是中央还是地方都非常重视科技的支撑作用。然而,现代农业物流在我国各地区的发展仍很不平衡,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有关农业物流的科技开发及应用水平还相对落后,科技对农业物流发展的促进作用还没有充分发挥,也还不能适应知识经济发展的需要,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现代农业物流科技投入相对不足

目前,我国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科学研究和技术开发体系,科技事业进入快速发展,实力显著增强,整体科技发展水平位居发展中国家前列。近年来,科研投入大幅度增加。,全国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R&D)总支出为4616亿元人民币,比增长2441%,占国内生产总值的154%。但是,从农业科研投资强度来看,我国农业科研投资占农业总产值比例仅为02%左右,而世界平均水平为1%,发展中国家平均水平为15%,发达国家平均水平为237%,一些发达国家已超过5%,这严重地制约了我国农业技术进步。更为重要的是,一直以来我国农业科技工作的重点在生产领域,80%以上的科技经费和研究力量投入在农业生产中,对产后流通领域的科研工作重视不够,使得我国农产品流通加工业的发展动力不足,物流加工技术水平落后,自主创新能力弱。

22相关领域技术水平落后

目前,我国现代农业物流的标准化分类技术、运输技术、仓储包装技术比较落后;农产品保鲜、加工技术开发和应用缓慢,农产品附加值不高;信息技术还没有在农业物流领域得到广泛应用。

(1)农产品标准化程度低,没有统一标准。多数农产品分类、分级、分等全凭人工感觉,误差过大;产品包装从材料到包装管理都没有统一标准,大多采用塑料袋、竹筐、纸箱等对农产品进行包装,这样给农产品的储存、运输、加工和销售造成一定困难。

(2)缺乏农业运输专用技术设备,技术装备落后。农业运输需要大量专门针对农产品和农用物资特性的专业运输工具,而我国农业专用运输工具却极为缺乏。农产品多为鲜活易腐货物,货运量较大,对运输设备的要求高,需要大量的专用运输工具。目前,专用运输工具极为缺乏,致使部分易腐货物积压在产地,造成20%的货物交付前腐烂变质,高的达50%,仅此一项每年就造成6亿多元损失。集装箱运输是一种较好的运输方式,适宜于农产品运输,但我国缺乏相应的配套设备,无法大规模运用。

(3)农产品加工处理水平低、附加值不高。我国农产品加工企业大多加工设备简陋,加工工艺落后,生产的机械化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只有5%左右的技术装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而且,加工的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不高。我国农产品销售以初级产品为主,各种加工产品比重较小,我国加工前后增值比为1:18,而美国为1:38。我国农业与食品工业产值比为1:031,而美国为1:27,日本为1:122。

(4)农产品保鲜技术落后。新鲜程度直接决定农产品的品质,因此保持新鲜在很大程度上成为鲜销农产品的生命和价值所在。据有关数据统计,我国每年约有8000万吨果蔬腐烂,损失总值近800亿元,损失率为25%-30%。而在发达国家,蔬菜物流始终处于采后需要的低温条件,形成一条“冷链”,即田间采后预冷———冷库———冷藏车运输———批发站冷库———自选商场冷柜———消费者冰箱。荷兰农产品和食品在储存和运输的过程中都采用现代化的制冷和冷冻技术设备。由于处理及时、得当,蔬菜在加工运输环节中的损耗率仅为1%-2%[1]。

(5)信息化应用程度低。从全国看,农业物流缺乏经过统一规划设计的信息系统,信息技术还没有在农业物流中普遍应用,企业内部、各企业之间信息化差距大,电子商务发展不足。而农村由于居住面广,农户之间信息沟通渠道不畅,农民的需求无法传递,信息接受基本还处于“农民靠贩子,贩子靠大户,大户靠打听”的被动状态。尽管农业部在全国很多县派驻了农村观察人员,但因为信息收集工具落后、工作人员专业技术欠缺等原因,很难保证农业信息的准确性、及时性和交互性。

23现代农业物流科技人文环境较差

一是农业物流专业人才缺乏。首先,现代农业物流的许多服务需要有专业的物流服务技术人员去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技能和经验来完成,但是目前由于我国农村较为落后,城市的物流专业人才不愿意去农村,而农村的物流专业人才还未成长起来,所以这方面的.人才缺乏。有关数据表明,我国物流人才总量缺口达600万之巨;其次,我国高校开设的物流专业大多侧重于工业物流人才的培养,导致农业物流人才匮乏。物流并不是简单的运输,需要一定的专业知识,搞农业产品物流更是如此,例如花卉物流,速冻鱼、肉和其它初加工,深加工食品物流等。相比之下,荷兰的物流操作人员都是必须具备经过考核,持有相关行业的就业资格证书的人员,以保证荷兰高质量的农产品物流供应链管理的标准贯彻始终。再次,农业物流企业对员工培训的投入很少。大多数农业物流企业认为,农业物流是一项简单易操作流程,不需要专业物流人才,也不需要对员工进行专业物流培训。从长远看,这是制约现代农业物流发展的最大因素。二是农民文化素质不高,直接影响着我国现代农业物流科技的发展。从受教育程度看,当前我国农民平均受教育年限不足7年,农村劳动力中、小学文化程度和文盲半文盲占4031%,初中文化程度占4807%,高中以上文化程度仅占1162%。地区间农民素质差距较大,东部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最高,中部地区其次,西部地区最低。与发达国家比较,农民文化程度差距更大,法国农民中大学以上、高中学历所占比例分别为7%、60%,日本为59%、748%。与其它职业相比,从事农林牧渔劳动者利用因特网获取科技信息的比例仅为015%。目前,我国农村劳动力中,接受过短期、初级、中等职业培训的分数分别占20%、34%、013%,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竟高达764%,而欧美发达国家农村劳动力中受过职业培训的比例大多在70%以上。

篇10:农业物流科技支撑系统创建论文

现代农业物流科技支撑体系是以实现现代农业物流为目标的科技资源投入、科技机构运作和科研成果转化的系统。在该系统中,应以资金投入为保障,把技术创新放在发展现代农业物流的中心位置,不断优化改善科技发展环境。

31多渠道加大物流科技资金投入

要加快发展现代农业物流,我国应向美国、荷兰等国学习、加强科技投入,建立一个持续、稳定的科技经费投入机制。在继续增加各级政府科技财政拨款的同时,要不断增加流通领域科技投入的比重,扶持相关研究院所、高等院校以及物流企业开展农业物流技术方面的研究,利用国家及地方各项自然科学基金,对农业物流技术研究课题的申报予以一定政策倾斜和资金保障。

32增强物流企业技术创新的主动性

要努力发挥技术投资主体的作用,奠定现代农业物流良性发展的基础。不断增强农业物流企业技术创新主动性、使企业成为技术创新主体和提高企业技术创新能力。首先,企业要正确认识技术创新的内涵,积极提高自身创新意识。技术创新是科技成果商业化、产业化的过程,它不是一个单纯的技术概念,它突出强调了新技术、新方法、新工艺的研究开发和应用,强调了以市场为导向,促进科技成果的转化。其次,完善技术创新组织体系。要在企业内建立以管理层为核心的技术创新决策体体系,建立以科技人员为核心的保证体系,建立以业务操作层为核心的实施体系。同时,建立技术开发管理中心,整合企业内外部资源。第三,增加用于技术创新的经费。农业物流企业每年应从销售收入中提取一定比例的技术开发经费额度,以适应不断上升的技术创新支出需求,特别要加大对实用技术研究开发的投入。第四,加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用。要立足于使用好现有人才,营造一个良好的人才成长环境,加速高素质人才的培养和引用。第五,优化创新资源配置,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农业物流企业要采取各种方法,利用各种渠道,来优化配置创新资源,尽快形成企业内部创新资源统一调配和利用的格局,提升企业新技术应用、开发和市场响应力。此外,企业还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制定企业知识产权保护办法和措施,使各项科研活动和成果都能做到有章可循。需要强调的是,对于中小物流企业,由于资金有限、科技人员少,在技术创新上,应根据客户需求,可以与客户合作,共同进行技术开发创新,以避免盲目性与不必要的投资。

33突出关键技术攻关

针对我国农业物流技术水平较低的情况,要把技术创新放在突出位置,加大对农业物流技术、物流系统的研究力度,注意引进国外先进技术,并结合中国实际消化吸收,在此基础上大力推广,提高农业标准化生产技术、农产品加工、包装、保鲜技术,农资、农产品搬运装卸、运输、仓储、库存管理技术和信息处理技术等。特别要加大对绿色农业物流技术的开发与应用。

(1)在生产上应大力推进农业的标准化生产。把标准化生产贯穿于农产品产前、产中及产后的加工、包装和产品质量的检验上,把农业生产的全过程纳入规范化、标准化的轨道,实现农产品的优质化。同时,实施“品牌战略”,大力发展名、特、优、新、稀产品,形成一批农产品的强势品牌,扩大产品的市场占有率。

(2)要加强冷藏货运车辆的生产和开发,淘汰不符合运输及食品卫生标准的车辆,加强对一些特种运输需要的设备研制开发,满足农产品物流多样化需要。积极推广和应用冷链物流技术,开发适应不同农产品生理物点的宽温度带冷藏运输技术,开发和应用适应多品种、小批量、高频率的物流配送技术,提高鲜活产品配送和分销能力,降低鲜活产品的配送成本。研究开发系列品种齐全的冷藏车,不断完善冷藏物流设备,开辟绿色通道,逐步建立高效率、无污染、低成本的物流体系。

(3)要提高加工、包装、保鲜技术。包装对农产品既具有保护功能,在储存、运输、销售过程中保护农产品保用价值,提高零售工作效率,也有美化功能,吸引顾客关注,而未经加工的农产品,无论是时间和流通效率上都不适应多环节、长距离的流通链条。因此要积极采用新型的保鲜技术,延长农产品的储藏时间,扩在农产品销售半径。

(4)着力开发和应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开发应用农村内部的网络信息系统,实现农业内部、城乡之间信息资源的传输、交互与共享。广泛运用先进物流信息技术,全面提升农村信息化水平,以满足农业和消费者不断增长的物流需求[2]。在农村经济信息系统基础上,建立农业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信息共享、资源共用,对农业物流进行实时跟踪、有效控制与全程管理。做好农资、农产品信息搜集、处理与发布工作以及市场信息咨询服务。加快信息技术在农业物流中的应用与推广,大力发展电子商务,推进网上交易。此外,还要加大连锁管理系统、订单管理系统、仓库管理系统、货运信息平台、与农业物流相关的电子政务等软件开发力度。

34改善人文环境

为使农业物流人才的培养能够更好地适应需求,一方面要拨付专项经费用于农业物流方面的学历教育,建立多层次的物流专业学历教育体系,鼓励高等院校设置农业物流或方向,引导其增设和改造相关课程;另一方面要加强对现有农业物流从业人员的职业教育,切实提高其从业素质与潜力。要积极引导高等院校、工商企业、行业组织及民办教育机构参与并开展多层次的物流技术专业人才培训和教育工作,特别是对农业和农产品物流技术的教育培训。在实际工作中,利用“三下乡”等形式,将现代物流知识、物流技术等送到农村,向广大农村群众普及现代物流知识。通过现代物流知识的普及,逐步在广大农民中,特别是农村干部的头脑中树立现代物流观念,让他们认识到现代物流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从而激发和调动他们发展农村现代物流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4结束语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物流在推进农业现代化中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应该为其提供强大的科技支撑。当然,要实现农业物流的现代化,还离不开由市场、交通、运输、仓储、库存、装卸、搬运、包装、加工和配送等基础设施设备的硬件构成的基础设施支撑。两者要协同配合,才能在推进现代农业物流中发挥出最佳效果。

党支部书记事迹材料

优秀村党支部书记事迹申报材料

建设方案工作计划参考

水保站工作总结

水利工作总结

城厢镇水利站年度水利工作总结

公路工程监理的数据信息化管理系统研究

浅议公路工程测量的监理工作

公路工程的职称论文

水利局人员述职述廉报告

水保工程施工课系统创建的论文
《水保工程施工课系统创建的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水保工程施工课系统创建的论文(精选10篇)】相关文章:

水土保持监测抽样方法的思考的论文2022-05-06

妇女工作半年总结2022-08-04

水土保持整改措施报告2022-05-04

峨眉山市矿山水土流失现状及对策论文2023-04-16

水土保持建设工程的论文2023-08-11

水务局长述职报告参考2023-12-12

有效教学研讨会通讯稿2022-08-10

公路工程监理年度总结2022-06-10

水务工程论文2023-03-02

水务实习报告2023-0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