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立论范文(集锦20篇)由网友“鲨鱼饿了么”投稿提供,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论文立论范文,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篇1:辩论赛如何立论
一
1.开篇对评委,观众表谢意,表明己方论点。
2.定义论题中的概念,对有可能产生争议的点强调几句。
3.给出评判双方所持观点孰是孰非的比较标准
4.围绕标准,用三个方面论证你方观点更符合此标准
5.再次重申观点,升华论题。
二
1.辩论不是让对方无言以对,是让评委在那不到一个小时内被你说服(也许下一秒钟他就认为你不对)
2.辩论中有对于你方来说有三个战场:
主战场(辩论中绝对对己方有利的论点和示例);
争夺战场(双方都有可举可说之理);
被动战场(完全对方占优的论点),你的任务是在自由辩论开始时在争夺战场上扔烟雾弹,打乱对方节奏,在攻辩和自由辩论后面加强自己主战场,无论对方抛出什么问题,都在三句内(第一句承接,第二句部分否定,第三句抛出主战场问题)用语言技巧将对方拉到你的战场来跟你讨论。
如:我也认同对方关于辩论赛双方应自由发言的看法,但是对方是否忽略了更为本质的问题?我想请问对方辩友,如何理解“真理越辩越明”的?没经大脑思考,你要自己想,我只是给出句子的一种结构而已,第一句承认对方说的己方认同或常识性、跟必争点无关的东西,第二句质疑对方,可以用各种逻辑手法,第三句抛自己的主战场问题。
如果一场辩论赛评委听到的大多是你方所定义的词汇,所运用的语素,所给出的实例,你赢得几率就大多了。
三.
其实辩论就是准备资料,磨合观点,训练技巧,但最终要的是团队合作,另外对评委的了解在大多数情况下有可能更重要,评估评委的级别和水平,你只要在那45分钟内骗过他们就好了。千万不要太理会对方,应为打死他们也不会说赞成你的观点的,打死你们也不会同意由对方评判结果的。
辩论赛一辩陈词技巧
一、“立论陈词”的作用:开篇立论,奠定整场辩论赛的基础,思路,逻辑,方向。因此“立论”是每位辩手都应信手拈来的东西。
二、“立论”,是建立在对辩题深刻理解之上的,一个星期,甚至半个月的辛苦结果都在一篇“陈词”中,当是精华中的精华。
三、“立论”写的顺序一般是:提出本方立场,再提出定义,然后得出标准。尊后提出论点,论点一般不超过四个,最后总结。当然,套路是套路,可是我们更加鼓励创新,每位辩手可根据自己的风格写出有自己特色的“陈词”。但是,也并不是说陈词就是一辩写的,它自然是整个辩论队的精华。
四、“立论”是整常辩论赛的理论核心,自然需要有很强的逻辑性;“立论”用事例一定要简短精炼,有典型性,广泛性;“立论”中每个论点都必须为标准服务,用标准衡量,更加有说服力。“立论”不得驳斥他方观点。
一辩稿应该从三个层面上进行准备
一是现象层面的问题,又称事实层面问题。这类问题极易引起听众的共鸣,提的好则很容易出彩、出效果。但是需要注意的是,不可故做新奇而偏离辩题,那是会产生负效果的。事实层面的问题可包括历史事件、现实事实、国别事实、数字事实等等
二是理论层面的问题,又称论据层面问题。即对本方论点给予引申,对对方的论据予以驳击的问题。这类问题,直问要提的尖锐,曲问要问得巧妙,反问要提的适时,逼问要问的机智,其效果就是让对方不好回答又无法回避。理论层面的问题周围除了立场中的论据,也可以延伸达到公理、哲学的层面。
三是价值层面的问题,又称社会效应层面问题。即把对方论点、立场引申,从价值层面、社会效应层面去延伸它的效应看其是否具备说服力,能否站得住。这类问题,一是能够扩大辩论的战场,给对方造成被动,同时也是争取听众、评委认同的重要侧面。当然,如果辩题立场对本方不利,就应该慎重使用,以免搬起石头却砸了自己的脚。
篇2:立论经典散文
立论经典散文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2〕”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三日《语丝》周刊第三十五期。
〔2〕Hehe!he,hehehehe!象声词,即嘿嘿!嘿,嘿嘿嘿嘿!
篇3:立论散文
立论散文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那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立论》解读
在《立论》中,作者所讽刺和抨击的这种“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的情况,是旧中国时常可以遇到的一种社会现象。鲁迅曾这样说过:“我的坏处,是在论时事不留面子,砭锢弊常取类型。”(《伪自由书?前记》)在这篇作品里,作者同样是以“取类型”的技法,来针砭当时社会的锢弊。作者对那种以发财升官之类的`谎言来奉承别人的市侩,表示了强烈的憎恶。作者用犀利的笔,予以辛辣的嘲讽,从而告诉人们对这样的人必须保持警惕,以防上当受骗。
然而,对说真话却遭打的老实人,作者表示了同情和赞赏的态度。因为在现实生活中,敢于面对现实,说出生活的真理,这是一个战斗者不可缺少的品质,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毁坏那个禁锢得比罐头还严密的黑暗的世界。
当然,这首讽刺性散文诗的主要锋芒所向,还是指向那对师生。在他们生活的那个是非颠倒的社会里,“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说真话确实是“难”。但是面对这种现实,他们采取的是逃避的态度,也就是“既不谎人,也不遭打”的“哈哈主义”,这恰如鲁迅先生多次讽刺的那样:“我们中国人是聪明的,有些人早已发明了一种万应灵药,就是‘今天天气……哈哈哈’”。(《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二)》)这种“正视而不敢”的怯懦的处世哲学,是几千年的封建黑暗统治留下的“劣根性”的一种表现,是旧社会的一个锢弊。对这种既保护了自己,又不得罪别人的市侩作风,鲁迅是很不满的,他曾多次加以批判。他说:“人世上并没有这样一道矮墙,骑着而又两脚踏地,左右稳妥,所以即使吞吞吐吐,也还是将自己的魂灵枭首通衢,挂出了原想竭力隐瞒的丑态。”(《华盖集?答KS君》)后来,鲁迅还认为,随着社会的发展,对立的营垒日益分明,这种“哈哈主义”也必将越来越站不住脚。他预言:“‘今天天气,……哈哈哈,虽然有些普遍,但能否永久,却很可怀疑。”(《花边文学?看书琐记(二)》)这种对“哈哈主义”的揭露和批判,是十分有力的。
篇4:立论的一般切入点
立论的一般切入点
把辩题划归为一个可证伪的、双方都存在可能性、听众不知道答案的问题(概念化),然后给出具体可操作的证明方法(操作化),最后证明自己的立场(出示证据)。
1要实现这个理念,拿到辩题要做的第一步就是「概念化」(conceptualization)。
首先要问自己:引发这个问题最常见的情境是什么?并根据这个情境把问题的答案限制到清晰的、可回答的维度或范围内。这个过程其实是一个「窄化」的过程,华语辩论从追求全称命题的逻辑正确到懂得适度窄化从而得出有意义的结论,是近几年的一个重要进步。
2在辩题成为了明确且可回答的问题之后,第二步是「操作化」(operationalization)。
即找到具有公信力的证明途径,选取合理的、有代表性的、可观测的指标或指数来建构证明模型。注意!这个操作不是指很多辩手发明的、意味上了场后「怎么说话」、「怎么配合」、「怎么强推」的那个概念,而是学理性的专用名词。指标的选取不一定能完全代表概念,但必须做到指标清晰且可证伪。辩论因遵循「比较优势」原则,这意味着如果对方说你的指标不够好但自己拿不出更好的指标的话还应该是你赢。
操作化必须避免「定义拿下来了,立论就赢了」的情况出现。将立论建立在定义之上,本质上是一种「不可证伪的循环论证」。这种形式的定义战不给对方活路,也就意味着使自己的立论变成没有信息量的渣渣。辩论赛靠定义来论证是最低级、最落后的理念了,这一点我这里不容含混。
3最后一步是「出示证据」(measure)。
可证伪的操作化途径意味着双方都有可能是对的,你必须通过查找并出示足够的证据才能令人信服你的观点,并从你的整个辩论过程中感到有收获。这一步往往需要查找大量「学术论文」(而非百度百科),这是最花时间和精力的,但也是收获最大、最具有决定性的。
这三步,其实是科学论证的经典模式,不仅辩论,任何优秀论文写作过程中都要经历。经过这三步,差不多一个好的「论」或者「框架」就完成了。
在实务顺序上,这三步理论上来说是循环往复,不断修正的,但逻辑顺序不能乱。很多人说查了很多资料但做出来的论还是很糟糕,就是因为不先理清自己的思路,见到能糊弄的就拿上去糊弄,所以事倍功半,浪费了大量的生命。
篇5:辩论赛开篇立论
辩论赛开篇立论
下面的开篇立论是结合我参加了多次辩论赛以及观看多次辩论赛和别人的总结中得出来的经验,我我个人感觉很受益,便拿来和大家分享一下,希望对大家有用,
开篇立论篇:这一环节的作用,重在于解释辩题,扬明主题,确定观点,同时也是为后面的攻辩提供理论和拓展的依据一辩如果很棒,把舵把得很出色,那么全队都会打得较轻松。三段式立论。
第一部分--理论溯源,对概念的解释,这个时候我们就需要理论的引导或者是佐证,充分发挥理论作用于实践的作用,将理论同辩题相结合,起到抛砖引玉和正本清源的作用。但是要明确的.是,理论涵盖的不仅仅是大家公认的定理定律,政治家、文学家、民主人士的名言警句也属于这个范畴。
第二部分——价值实中,双方立场的确立,各方理论给予了佐证,开篇中占有重要地位的就是对立场价值的肯定与阐述,如果没有他自身的价值,那立场就会显得脆弱,攻击就会显得无力,
所以突显立场的价值就显得犹为重要了。价值的作用展示的方式就是用事实作为依据,事实是展现在大家的眼中或者有文字可以考证的,事实胜于雄辩,配合以图表和数字文字表达,更加具有说服力。
第三部分——比较择优,辩论双方的立场存在差异,自然存在一种比较。比较可以突出主要次要,可以解释存在与否,可以支持应该与不应该,只有进行了比较,才能更好地展示题目存在的必要性,才能更好地表达你对辩题的理解程度。在比较双方立场的过程中找到己方优势,扬长避短。比较的方式很多,可以结合价值与理论进行分析,比较出我方立场的优势,或者对方的劣势。
第四部分——社会升华,结合当代社会的情况是相当有必要的,这也是综合以上三个部分的特点进行的,关乎现实的探讨,所以这一部分起到了举足轻重的地位,也是一辩开篇要花大量时间寻找的资料。联系社会是很好的实践佐证,同时很多社会现象可以是榜样、警钟、案例、模板等,可以引发大家的思考,也是为后面的比赛提供资料的很好途径。
今天就传点开篇立论,下次我把攻辩环节那一篇再传上来,和大家一起分享,如果大家有好的经验或什么感受一定要不吝赐教哦。
篇6:立论知识点总结
立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过程。
一、“线索”的概念及其作用
在文章中,“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
”(路德庆主编的《写作教程》,13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版)在文学作品中,
线索是呈现在作品中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一系列发展着的相互关联的事件的脉络,即“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
”(孙家富、张文明等编《文学词典》,2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第11版)。
这两个定义是分别从文章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角度来讲的。
通俗地说,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
俗话说:“彩线穿珍珠”,“彩线”就是线索,“珍珠”就是材料或故事。
古人论文说:叙事有种种不同,“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刘熙载《艺概》)。
在一般文章中,线索的作用就是把一个个材料串联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在文学作品中,线索的作用就是把足以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贯成为一个艺术整体。
没有线索,材料、故事是零散的,就难以形成文章或文学作品。
线索不确定,就无从谈结构。
二、线索的种类和形式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线索,只是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有线索。
任何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都至少有一条线索,有的则有几条线索。
一般说来,内容简单、事件单一的文章或短篇文学作品大都只有一条线索,称为单线;而内容丰富、事件复杂的文章或长篇文学作品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称为复线。
复线按作用不同,可分为主线、副线及明线、暗线等。
由于事物的错综复杂、题材的千差万别以及作者思路的千变万化,所以,线索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以人物活动为线索。
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叙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2、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
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
欲超脱而不可得,具体细腻地描绘出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月色,展示了偷得片刻自由的淡淡的喜悦,流露出终究无法摆脱的隐隐哀愁,抒发了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
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以榕树为线索,通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抒发了浓烈的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了不忘故土养育之恩及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4、以象征性事物为线索。
如巴金的《灯》以灯光为线索,通过对灯光的描写,抒发了追求光明的真挚感情,表达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抗战必定胜利的信心。
5、以某一事件为线索。
如柯岩的《汉堡港的变奏》以汉川号远洋货轮装载货物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为线索,通过叙述汉川号货轮全体船员取得装载和绑扎成套设备的胜利,
从而轰动德国汉堡港,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动人故事,表现了贝汉廷船长与海员工人的爱国热情、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
6、以游踪为线索。
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以游踪为线索,采取移步换景的写法,开头从山外写起,概述天山的地理位置和迷人景色;主体部分列出四个小标题,具体描述山里的美景异物;结尾又回到山外,并抒发赞美之情。
全文从山外写到山里,再从山里写到山外,通过描述天山的美景异物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热爱祖国边疆的深厚感情。
7、以诗文语句为线索。
如唐?的《琐忆》以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线索,通过回忆自己当年与鲁迅先生交往的7件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易近人而又爱憎分明的人格特点,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崇敬和感激之情。
8、以时间变化为线索。
如夏衍的《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生活的过程为线索,通过叙写包身工起床、吃粥、上工、放工等几个场面,表现了包身工们恶劣的住宿环境、饮食条件、劳动条件和所受到的种种侮辱和虐待,
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滔天罪行,暗示了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推翻这一吃人制度,迎来黎明的曙光。
当然,不是什么事物都可以随便作为叙述线索的,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或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可以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三、主线与副线
长篇作品人物众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丰富、复杂,情节的安排往往是双线或多线发展的,但不管有多少线索,只能有一条是主线,起主导作用;其他线索只能做为副线,处于辅助地位。
主线必须制约副线,副线必须紧紧围绕主线展开,并从不同侧面丰富主线,为突出主线服务。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贾宝玉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以众多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为陪衬,让许多条线索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网状的结构形式。
作者把荣国府、宁国府和大观园划分为许多小的单位,然后随时抓住一些横的线索,把这些小单位连接起来,以便由一个生活场面转移到另一个生活场面。
例如林黛玉进京,周瑞家的送宫花,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等,就像往返迥环的织布梭一样,带着读者走遍了贾家的大小庭院,
会见了上上下下的各种人物,在贾家由盛而衰的各个时期,一次又一次地周览了它的全貌。
书中写了无数生活小事,又写了一些较大的事件,如秦可卿之死,元春归省,叔嫂逢五鬼,宝玉挨打,大观园成立诗社,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探春理家等等。
写日常生活小事的时候,往往分别刻划一些人物,写大事件的时候,往往把许多线索聚拢到一起,刻划许多人物。
小事与大事穿插交错,每件事都有它的来龙去脉,连环相牵,毫不间断。
书中事件虽多虽细,但不显得琐碎和重复,而且通过这些事件,众多人物性格得到反复的表现,越来越鲜明和饱满。
四、明线与暗线
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
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
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
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就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
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小栓治病的故事,暗线是夏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流血牺牲的故事。
从表面上看,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病,好象是主线;而革命者夏瑜牺牲的故事是副线。
但从本质上看,从创作意图上看,恰恰相反。
作者直接(或正面)描写华老栓夫妇用人血馒头给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间接(或侧面)描写夏瑜这个辛亥革命时期民主主义者英勇牺牲的事迹,
是和作者当时战斗着的沉痛心情分不开的。
同时,这样写也正确反映了当时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
如果没有这条暗线(实际是作品的主线),主题就不会那么深刻了。
这两个故事有内在的联系,并且极自然地揉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整体。
两条线索的联系在于“药”(物的联系),两个故事的联系在于“人”(刽子手),最后又在于“坟”。
这是悲剧的终结,因而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在坟上合起来了。
它突出地批判了旧民主主义者脱离下层人民群众的局限性。
当然,也有人认为,《药》的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副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
还有人认为,《药》的明暗两条线索没有主次之分,一种理由是《药》描写了“两个主人公”,另一种理由是《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
五、运用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离不开线索,但要运用得恰到好处。
具体说来,运用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线索必须贯穿于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始终。
不论是单线还是复线,都必须贯穿全文,不能有头无尾,也不能有尾无头,更不能中间断线。
只有线索贯穿始终,故事的来龙去脉才能清楚,文章或作品的结构才能完整。
其次,线索必须有机地集中起来。
线索众多的长篇作品,能使生活画面更广泛地展开,能从多方面展示人物性格,完成人物塑造的任务,但运用得不好,则容易顾此失彼,杂乱无章,或主线不突出,或副线游离了主线,从而破坏了作品完整性。
只有紧紧把握住线索,行文才能变化自如,作品才能浑然一体
篇7:立论知识点总结
立论知识点总结
立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过程。下面是立论知识点总结,欢迎学习!
立论知识点总结
立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过程。
立论的论点要鲜明,要正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地以判断句方式表示;不能用“大概”“也许”“总之”等模棱两可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论点提出的位置依常见次序:可在标题上;可在文章的开头;可在文章的结尾;也可在文章的中间;也可由几个分论点总结归纳而成。
在确定论点时,要注意论点和论题的区别。
论题是先言他物,由他物为据引出论点。他物就是论题,是引出论点的依据。
立论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立论的论证过程分为直接论证(摆事实归纳推理)和间接论证(讲道理演绎推理)两大类
谈“线索”
在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中,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这样,叙述的条理才会清楚、明晰。这个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东西,人们把它叫做“线索”。
一、“线索”的概念及其作用
在文章中,“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路德庆主编的《写作教程》,13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版)在文学作品中,线索是呈现在作品中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一系列发展着的相互关联的事件的脉络,即“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孙家富、张文明等编《文学词典》,2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第11版)。这两个定义是分别从文章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角度来讲的。通俗地说,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俗话说:“彩线穿珍珠”,“彩线”就是线索,“珍珠”就是材料或故事。
古人论文说:叙事有种种不同,“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刘熙载《艺概》)。在一般文章中,线索的作用就是把一个个材料串联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作品中,线索的作用就是把足以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贯成为一个艺术整体。没有线索,材料、故事是零散的,就难以形成文章或文学作品。线索不确定,就无从谈结构。
二、线索的种类和形式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线索,只是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有线索。任何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都至少有一条线索,有的则有几条线索。
一般说来,内容简单、事件单一的文章或短篇文学作品大都只有一条线索,称为单线;而内容丰富、事件复杂的文章或长篇文学作品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称为复线。复线按作用不同,可分为主线、副线及明线、暗线等。
由于事物的错综复杂、题材的千差万别以及作者思路的千变万化,所以,线索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叙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2、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具体细腻地描绘出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月色,展示了偷得片刻自由的淡淡的喜悦,流露出终究无法摆脱的`隐隐哀愁,抒发了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以榕树为线索,通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抒发了浓烈的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了不忘故土养育之恩及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4、以象征性事物为线索。如巴金的《灯》以灯光为线索,通过对灯光的描写,抒发了追求光明的真挚感情,表达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抗战必定胜利的信心。。
5、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柯岩的《汉堡港的变奏》以汉川号远洋货轮装载货物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为线索,通过叙述汉川号货轮全体船员取得装载和绑扎成套设备的胜利,从而轰动德国汉堡港,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动人故事,表现了贝汉廷船长与海员工人的爱国热情、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
6、以游踪为线索。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以游踪为线索,采取移步换景的写法,开头从山外写起,概述天山的地理位置和迷人景色;主体部分列出四个小标题,具体描述山里的美景异物;结
尾又回到山外,并抒发赞美之情。全文从山外写到山里,再从山里写到山外,通过描述天山的美景异物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热爱祖国边疆的深厚感情。
7、以诗文语句为线索。如唐?的《琐忆》以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线索,通过回忆自己当年与鲁迅先生交往的7件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易近人而又爱憎分明的人格特点,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崇敬和感激之情。
8、以时间变化为线索。如夏衍的《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生活的过程为线索,通过叙写包身工起床、吃粥、上工、放工等几个场面,表现了包身工们恶劣的住宿环境、饮食条件、劳动条件和所受到的种种侮辱和虐待,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滔天罪行,暗示了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推翻这一吃人制度,迎来黎明的曙光。
当然,不是什么事物都可以随便作为叙述线索的,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或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可以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三、主线与副线
长篇作品人物众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丰富、复杂,情节的安排往往是双线或多线发展的,但不管有多少线索,只能有一条是主线,起主导作用;其他线索只能做为副线,处于辅助地位。主线必须制约副线,副线必须紧紧围绕主线展开,并从不同侧面丰富主线,为突出主线服务。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贾宝玉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以众多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为陪衬,让许多条线索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网状的结构形式。作者把荣国府、宁国府和大观园划分为许多小的单位,然后随时抓住一些横的线索,把这些小单位连接起来,以便由一个生活场面转移到另一个生活场面。例如林黛玉进京,周瑞家的送宫花,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等,就像往返迥环的织布梭一样,带着读者走遍了贾家的大小庭院,会见了上上下下的各种人物,在贾家由盛而衰的各个时期,一次又一次地周览了它的全貌。书中写了无数生活小事,又写了一些较大的事件,如秦可卿之死,元春归省,叔嫂逢五鬼,宝玉挨打,大观园成立诗社,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探春理家等等。写日常生活小事的时候,往往分别刻划一些人物,写大事件的时候,往往把许多线索聚拢到一起,刻划许多人物。小事与大事穿插交错,每件事都有它的来龙去脉,连环相牵,毫不间断。书中事件虽多虽细,但不显得琐碎和重复,而且通过这些事件,众多人物性格得到反复的表现,越来越鲜明和饱满。
四、明线与暗线
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就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小栓治病的故事,暗线是夏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流血牺牲的故事。从表面上看,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病,好象是主线;而革命者夏瑜牺牲的故事是副线。但从本质上看,从创作意图上看,恰恰相反。作者直接(或正面)描写华老栓夫妇用人血馒头给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间接(或侧面)描写夏瑜这个辛亥革命时期民主主义者英勇牺牲的事迹,是和作者当时战斗着的沉痛心情分不开的。同时,这样写也正确反映了当时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如果没有这条暗线(实际是作品的主线),主题就不会那么深刻了。这两个故事有内在的联系,并且极自然地揉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整体。两条线索的联系在于“药”(物的联系),两个故事的联系在于“人”(刽子手),最后又在于“坟”。这是悲剧的终结,因而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在坟上合起来了。它突出地批判了旧民主主义者脱离下层人民群众的局限性。
当然,也有人认为,《药》的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副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还有人认为,《药》的明暗两条线索没有主次之分,一种理由是《药》描写了“两个主人公”,另一种理由是《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
五、运用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离不开线索,但要运用得恰到好处。具体说来,运用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线索必须贯穿于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始终。不论是单线还是复线,都必须贯穿全文,不能有头无尾,也不能有尾无头,更不能中间断线。只有线索贯穿始终,故事的来龙去脉才能清楚,文章或作品的结构才能完整。
其次,线索必须有
机地集中起来。线索众多的长篇作品,能使生活画面更广泛地展开,能从多方面展示人物性格,完成人物塑造的任务,但运用得不好,则容易顾此失彼,杂乱无章,或主线不突出,或副线游离了主线,从而破坏了作品完整性。只有紧紧把握住线索,行文才能变化自如,作品才能浑然一体。
篇8:议论文如何掌握立论角度
议论文如何掌握立论角度
我们比较常见的例如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等都是语文作文中的体裁,小学阶段,小学生需要学习进行小学语文议论文写作,小学语文议论文写作的有一定的流程,下文就讲述一下小学语文议论文写作的'基本流程。
首先、选择恰当的论据,人们常说,写议论文要做到有理有据。有理就是论点要正确,议论合符事理;有据就是以事实为依据来说理论证。小学语文议论文写作中做到这两点,小学语文议论文自然就有了说服力了。
其次、进行严密的论证,议论文是一种论辩和说理的艺术。确立论点解决了要证明什么的问题,选择论据解决于用什么来证明的问题,论证过程则要解决如何证明的问题。一篇议论文是否让人心悦诚服关键还在于论证是否严密完整。一是教者要善于引导小学生巧妙安排结构,即谋篇布局,将论点和论据安排好,使论据围绕论点,并能充分地论证论点,为使文章思路清晰。这是小学语文议论文写作中很重要的环节。
最后、掌握立论的角度,小学生进行小学语文议论文写作,首先要确立中心论点。有了论点,才能进行论证。也就是说,议论文在认识某一个问题,分析某一类现象时,必须有一个关于该问题或对象的观点和主张,而且观点和主张应当体现出正确、鲜明、深刻、新颖且具有强烈针对性的总体特点。
篇9:立论的知识点总结
立论的三要素:论点、论据、论证过程。
立论的论点要鲜明,要正确。赞成什么,反对什么,要旗帜鲜明地以判断句方式表示;不能用大概也许总之等模棱两可方式来表示自己的观点和见解。
论点提出的位置依常见次序:可在标题上;可在文章的开头;可在文章的结尾;也可在文章的中间;也可由几个分论点总结归纳而成。
在确定论点时,要注意论点和论题的区别。
论题是先言他物,由他物为据引出论点。他物就是论题,是引出论点的依据。
立论的论据分为事实论据和道理论据两种。
立论的论证过程分为直接论证(摆事实归纳推理)和间接论证(讲道理演绎推理)两大类
谈线索
在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中,要运用一定的方法,按照一定的顺序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这样,叙述的条理才会清楚、明晰。这个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东西,人们把它叫做线索。
一、线索的概念及其作用
在文章中,线索是作者组织材料的思路在文章中的反映,是把文章的全部材料贯穿成一个有机整体的脉络。(路德庆主编的《写作教程》,132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4年10月第2版)在文学作品中,线索是呈现在作品中的以人物活动为中心的一系列发展着的相互关联的事件的脉络,即线索是情节发展的脉络,它将有关场面贯穿起来构成情节的整体。(孙家富、张文明等编《文学词典》,20页,湖北人民出版社,1983年4月第11版)。这两个定义是分别从文章和文学作品的不同角度来讲的。通俗地说,线索是贯穿全文的脉络,是把材料或故事串联起来的一条脉络。俗话说:彩线穿珍珠,彩线就是线索,珍珠就是材料或故事。
古人论文说:叙事有种种不同,惟能线索在手,则错综变化,惟吾所施(刘熙载《艺概》)。在一般文章中,线索的作用就是把一个个材料串联起来,使文章形成一个有机的整体。在文学作品中,线索的作用就是把足以显示人物性格发展的各个事件联贯成为一个艺术整体。没有线索,材料、故事是零散的,就难以形成文章或文学作品。线索不确定,就无从谈结构。
二、线索的种类和形式
不是所有的文章都有线索,只是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有线索。任何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都至少有一条线索,有的则有几条线索。
一般说来,内容简单、事件单一的文章或短篇文学作品大都只有一条线索,称为单线;而内容丰富、事件复杂的文章或长篇文学作品大都有两条或两条以上的线索,称为复线。复线按作用不同,可分为主线、副线及明线、暗线等。
由于事物的错综复杂、题材的千差万别以及作者思路的千变万化,所以,线索的表现形式也是多种多样的。
1、以人物活动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背影》以父亲的背影为线索,通过叙写父亲过铁道卖橘子的过程,表现了父子相爱相怜的真挚动人的感情。
2、以人物思想感情的变化为线索。如朱自清的《荷塘月色》以感情变化为线索--心里颇不宁静→淡淡的`月光下,有淡淡的哀愁→在自然美景中,有淡淡的喜悦→发出我什么也没有的慨叹→惦念江南,欲超脱而不可得,具体细腻地描绘出素淡朦胧、和谐宁静的荷塘月色,展示了偷得片刻自由的淡淡的喜悦,流露出终究无法摆脱的隐隐哀愁,抒发了不满黑暗社会现实、向往自由宁静生活的思想感情。
3、以具体事物为线索。如黄河浪的《故乡的榕树》以榕树为线索,通过对童年往事的回忆,抒发了浓烈的游子思乡之情,表达了不忘故土养育之恩及对故乡、对祖国的深沉的爱。
4、以象征性事物为线索。如巴金的《灯》以灯光为线索,通过对灯光的描写,抒发了追求光明的真挚感情,表达了光明必将战胜黑暗、抗战必定胜利的信心。。
5、以某一事件为线索。如柯岩的《汉堡港的变奏》以汉川号远洋货轮装载货物这一事件的发展过程为线索,通过叙述汉川号货轮全体船员取得装载和绑扎成套设备的胜利,从而轰动德国汉堡港,为祖国赢得荣誉的动人故事,表现了贝汉廷船长与海员工人的爱国热情、科学态度和实干精神。
6、以游踪为线索。如碧野的《天山景物记》以游踪为线索,采取移步换景的写法,开头从山外写起,概述天山的地理位置和迷人景色;主体部分列出四个小标题,具体描述山里的美景异物;结尾又回到山外,并抒发赞美之情。全文从山外写到山里,再从山里写到山外,通过描述天山的美景异物来赞美祖国的大好河山,表达了热爱祖国边疆的深厚感情。
7、以诗文语句为线索。如唐?的《琐忆》以鲁迅先生的两句诗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为线索,通过回忆自己当年与鲁迅先生交往的7件琐事,表现了鲁迅先生平易近人而又爱憎分明的人格特点,表达了对鲁迅先生的怀念、崇敬和感激之情。
8、以时间变化为线索。如夏衍的《包身工》以包身工一天生活的过程为线索,通过叙写包身工起床、吃粥、上工、放工等几个场面,表现了包身工们恶劣的住宿环境、饮食条件、劳动条件和所受到的种种侮辱和虐待,说明了包身工制度的起因、发展,控诉了日本帝国主义与中国封建势力相互勾结,残酷压榨中国工人的滔天罪行,暗示了中国工人必将奋起斗争,推翻这一吃人制度,迎来黎明的曙光。
当然,不是什么事物都可以随便作为叙述线索的,只有那些能够体现各种材料之间的内在联系,体现文章或文学作品主题思想的具体事物,才可以作为贯穿全篇的线索。
三、主线与副线
长篇作品人物众多,反映的社会生活比较丰富、复杂,情节的安排往往是双线或多线发展的,但不管有多少线索,只能有一条是主线,起主导作用;其他线索只能做为副线,处于辅助地位。主线必须制约副线,副线必须紧紧围绕主线展开,并从不同侧面丰富主线,为突出主线服务。
曹雪芹的《红楼梦》以贾宝玉的恋爱婚姻悲剧为主线,以众多青年女子的不幸命运为陪衬,让许多条线索错综地交织在一起,形成了一种网状的结构形式。作者把荣国府、宁国府和大观园划分为许多小的单位,然后随时抓住一些横的线索,把这些小单位连接起来,以便由一个生活场面转移到另一个生活场面。例如林黛玉进京,周瑞家的送宫花,大观园试才题对额,刘姥姥三进荣国府,惑奸谗抄检大观园等,就像往返迥环的织布梭一样,带着读者走遍了贾家的大小庭院,会见了上上下下的各种人物,在贾家由盛而衰的各个时期,一次又一次地周览了它的全貌。书中写了无数生活小事,又写了一些较大的事件,如秦可卿之死,元春归省,叔嫂逢五鬼,宝玉挨打,大观园成立诗社,荣国府元宵开夜宴,探春理家等等。写日常生活小事的时候,往往分别刻划一些人物,写大事件的时候,往往把许多线索聚拢到一起,刻划许多人物。小事与大事穿插交错,每件事都有它的来龙去脉,连环相牵,毫不间断。书中事件虽多虽细,但不显得琐碎和重复,而且通过这些事件,众多人物性格得到反复的表现,越来越鲜明和饱满。
四、明线与暗线
所谓明线,就是由作品中的人物活动或事件发展所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它可以是一条或几条,也可以是主线或副线。所谓暗线,就是由作品中末直接描绘的人物活动或事件所间接呈现出来的线索。暗线大都是副线,有时也可以是主线。一般情况下,暗线只有一条,与明线构成有机的情节整体,为刻画人物性格、深化作品主题服务。
鲁迅先生的短篇小说《药》就有明线和暗线两条线索。明线是华老栓买人血馒头为小栓治病的故事,暗线是夏瑜为旧民主主义革命而流血牺牲的故事。从表面上看,华老栓买人血馒头给小栓治病,好象是主线;而革命者夏瑜牺牲的故事是副线。但从本质上看,从创作意图上看,恰恰相反。作者直接(或正面)描写华老栓夫妇用人血馒头给儿子小栓治病的故事,间接(或侧面)描写夏瑜这个辛亥革命时期民主主义者英勇牺牲的事迹,是和作者当时战斗着的沉痛心情分不开的。同时,这样写也正确反映了当时革命者与群众的关系。如果没有这条暗线(实际是作品的主线),主题就不会那么深刻了。这两个故事有内在的联系,并且极自然地揉合成一个完整的故事整体。两条线索的联系在于药(物的联系),两个故事的联系在于人(刽子手),最后又在于坟。这是悲剧的终结,因而一明一暗两条线索在坟上合起来了。它突出地批判了旧民主主义者脱离下层人民群众的局限性。
当然,也有人认为,《药》的明线是主线,突出群众的愚昧麻木;暗线是副线,揭示革命者的悲哀。还有人认为,《药》的明暗两条线索没有主次之分,一种理由是《药》描写了两个主人公,另一种理由是《药》是一篇没有主人公的小说,
五、运用线索应注意的问题
叙事性文章或文学作品离不开线索,但要运用得恰到好处。具体说来,运用中应注意以下两点:
首先,线索必须贯穿于文章或文学作品的始终。不论是单线还是复线,都必须贯穿全文,不能有头无尾,也不能有尾无头,更不能中间断线。只有线索贯穿始终,故事的来龙去脉才能清楚,文章或作品的结构才能完整。
其次,线索必须有机地集中起来。线索众多的长篇作品,能使生活画面更广泛地展开,能从多方面展示人物性格,完成人物塑造的任务,但运用得不好,则容易顾此失彼,杂乱无章,或主线不突出,或副线游离了主线,从而破坏了作品完整性。只有紧紧把握住线索,行文才能变化自如,作品才能浑然一体。
篇10:初中语文知识鲁迅立论
初中语文知识鲁迅立论
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字豫才,原名周樟寿,后改名周树人。以笔名鲁迅闻名于世。
鲁迅《立论》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
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说谎,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哈哈!哈,哈哈哈哈!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总结:作品包括杂文、短篇小说、诗歌、评论、散文、翻译作品。对五四运动以后的中国文学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毛主席评价他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是中国文化革命的主将,可谓知言。
篇11:辩论立论相关方法有哪些
一、比较性辩题
1.共量(——不共量——)共量
2.不共量——共量
鱼我所欲也,熊掌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鱼而取熊掌者也。
生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两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前者是共量,比较的是价格,后者是不共量,比较的是对人的意义。
大学期间,专业能力更重要还是综合能力更重要
大学期间,学术道德比学术能力更重要
建设和谐社会,自律更重要还是他律更重要
行善是高调弘扬还是低调践行
第一步:比较标准
比较性问题最常出现的问题就是缺失性比较,所以比较性辩题最常出现的防守就是“我方从没有否认重要性,但是”
山不在高有仙则灵,水不再深有龙则灵。
在立论中明确是给比较标准,比赛围绕着标准进行
共量:
专业能力更重要还是综合能力更重要——对个人的发展或者更能满足社会的需求
自律更重要还是他律更重要——更能约束自身的行为
不共量
学术道德比学术能力更重要
道德:为人的基础
能力:学生的本质
行善是高调弘扬还是低调践行
高调弘扬:能否让更多的人参与
低调践行:谁更贴近行善的本质
第二步:构建框架
围绕观点进行阐述
第三步:解决问题
1. 对方的判断标准
2. 特殊的例子
二、判断性辩题
辩论赛出现的最多的辩题类型
离婚率上升是不是社会文明的进步
小鲜肉/老腊肉谁是影视圈的中流砥柱
网络是疏远/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大学生创业应该立足市场/学科
第一步解读关键词的定义作为标准
社会文明
正方是自由;反方是和谐
中流砥柱
正方是影视界的实力体现,反方是票房保证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正方是心与心的距离,反方是交流的机会与频率
创业成功
正方:创业的普遍规律,反方是自身优势
第二步提出自身的角色定位
社会文明
正方是自由(新思想);反方是和谐(传统文化)
中流砥柱
正方是影视界的实力体现(艺术工作者),反方是票房保证(投资人)
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正方是心与心的距离(老师、成年人),反方是交流的机会与频率(青年人)
创业成功
正方:创业的普遍规律(没有技术的,具有勇气的创业者),反方是自身优势(有技术的,企业大亨)
三、前提型辩题
两者互相重要的情况下,应该以谁为前提
企业选才德为先还是才为先
扶贫工作以经济先行还是教育先行
科技引导理念还是理念引导科技
如果把先打成重要,那么就回归到判断型辩题
而回到谁先行就容易出现论述的死循环
扶贫工作先给经济才有教育,教育才能带来经济发展,经济发展才有教育进一步发展。。。。。
有了科技人才知道还有这样的想法,有了这个想法就会有新的理念引出新的科技。。。。
只要谁能先跳出死循环,谁就有获胜的生机。
跳出循环有两种:
1.追本溯源
给经济作物就买了,扶贫不扶志不行,所以教育先行。
给教育人才也就流失,没法带动当地经济,所以还是经济先行。
2.强行定义出身不是对方
科技引导理念:科技出来之前,人还不知道能带来什么,所以只有意识没有理念。例如克隆技术出来之前,不知道什么事克隆。
理念引导科技:人是在自己的理念引导下进行的探索,理念的产生是科学家的灵感和幻想。
需要应对对方提出的例外情况。
四、政策性辩题
修改现状的一方
需根解损
需求性:改变现状的必要性,三种导向:问题导向、价值导向、补充导向
应不应该降低刑法年龄
问题导向:14岁以下的违法现象严重
价值导向:社会早熟背景下,越来越多的人钻法律的漏洞和教唆
补充导向:目前十八岁以下本身就是分级管理,14岁以下是否可以再分级
色青行业应不应该合法化
问题导向:社会成年人的生理需求,激发等社会问题;合法化可以降低艾滋病等因素的传播
价值导向:减少嫖娼等犯罪率
补充导向:
根属性:根属的意思是强调解决问题的根源在于这件事情本身
14岁以下违法现象可能因为教育,也可能因为法律的真空
是教育问题、法律普及问题和伦理问题,但不是合法化的根属
性交易的安全化是合法化的根属
解决力:这个实际问题可以解决
将刑责年龄从14岁降低到12岁,那么只解决了12-14岁的犯罪问题,解决力低下
将刑责年龄从14岁降低到0岁,那么必然会出现对幼儿的损害,解决力低下。
提出的解决办法:0-14岁进行主观恶意伤害等8项重点犯罪的管制。
只是承认性交易合法化,难以保证交易者都会遵守职业准侧,成本太高,最终劣币淘汰良币(学校教师、培训机构教师和兼职家教)
特殊行业需要国家特殊的政策:进行免费体检、职业教育,允许民营企业竞争
损益比:改变现状获得的收益与改变现状的成本或者损失的比较
降低刑责年龄的损益比就是社会犯罪低龄化得到遏制和部门青年人不知情的犯罪
色青行业合法化的损益比就是社会性交易的安全和传统道德风气的沦丧
反对修改现状的一方
有几种策略:
1.没有必要修改现状:优势就是没有修改成本,劣势是论证对面提出的问题不是问题或者根属不在于修改的方向
2.小幅度修改:不需要变成对方所说
3.单纯反对
五、立论的结构篇
立论一般分为三部分:开篇、论述和总结
开篇包括问候、点题、定义、标准。
如果作为反方在定义上没有太大初入的情况下,可以节约定义的空间进行一定的反驳,增加自身的攻击性。
定义和标准是全篇的基础,定义一般我们需要权威的出处,方便别人的质询,当然也需要符合大家的常识,太出人意料的定义不太被别人接受。
论述整体分为四部分:点观点、详论述、摆事实和做总结。
点观点就是中心句,中心句要明晰、精准并且需要点明论证逻辑。
详论述则是展开中心句的论述,正面论证和反面论证想结合。
摆事实是在论述之后,列数据、举例子、引名言
做总结是在论述的最后一段,重新强调观点。
总结有三种:
1. 短促式,综上所述
2. 委婉式,诚然还是很重要的,但是
3. 高压式,可见(总结一下观点),所以(辩题)
篇12:开题报告立论依据
选题依据
开题报告的第一项是选题依据。
选题依据主要指;国内外研究现状,初步设想,突破点。其中,国内外研究现状主要通过文献综述表示出来。
一,教务处关于文献综述的规定
文献综述是培养学生独立从事学术研究能力,特别是培养学生检索、搜集、整理、综合利用学术文献资料,根据所研究课题对文献资料进行有效的归纳、分析、总结能力,从而提高毕业设计(论文)质量的有效途径,所有毕业生在撰写毕业设计(论文)后必须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
a.文献综述是指学生在毕业设计(论文)研究课题或研究题目确定后,通过搜集、整理、阅读国内外相关学术文献资料,就与该课题或题目直接相关的主要研究成果、学术意义、研究方法、研究动态、最新进展等问题进行归纳总结、综合分析后所做的简要评述。
b.文献综述所评述的学术文献必须与学生所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保持高度一致,必须对可能影响所撰写毕业设计(论文)主要论点、政策建议或反驳依据等主要学术结论的相关文献及其主要论断做出清晰、准确、流畅的说明,必须保证综述本身结构的完整性,能够反映学生的利用学术文献的综合能力。
c.文献综述是学生撰写毕业设计(论文)过程的有机组成部分,必须在论文指导教师的指导下完成,列入毕业设计(论文)附录;文献综述必须按学校要求的基本规范撰写,一般在字左右。文献综述的成绩综合纳入学生毕业设计(论文)成绩之中,未完成毕业设计(论文)文献综述的学生不得参加毕业论文答辩。
d.文献综述是一篇相对独立的综述性学术报告,包括题目、前言、正文、总结等几个部分。 题目:一般应直接采用《文献综述》作为标题,经指导教师批准也可以所研究题目或主要论题加“文献综述”的方式作为标题。
前言:点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学术意义以及其与所阅读文献的关系,简要说明文献收集的目的、重点、时空范围、文献种类、核心刊物等方面的内容。
正文:无固定格式,可以按文献的时空顺序,层次顺序,毕业设计(论文)的论点顺序等展开,总之要根据毕业设计(论文)的具体情况撰写,对毕业设计(论文)所采用的全部参考文献分类、归纳、分析、比较、评述,应特别注意对主流、权威文献学术成果的引用和评述,注意发现已有成果的不足。
结论,对全文的评述做出简明扼要的总结,重点说明对毕业设计(论文)具有启示、借鉴或作为毕业设计(论文)重要论述依据的相关文献已有成果的学术意义、应用价值和不足,提出自己的研究目标。e.文献综述所评述的文献应与毕业设计(论文)的论题直接相关,与毕业设计(论文)的参考文献数量完全一致;重要论点、论据不得以教材、非学术性文献、未发表文献作为参考文献;除非第一手资料散佚,否则,不得以第二手资料作为参考文献。 f.文献综述中所涉及的文献如果在毕业设计(论文)参考文献中已有详细、清楚的说明,只需说明文献的作者和名称,在参考文献中无法说明的与文献的采用有直接关联的问题,如版本问题,翻译问题等,应在文献综述中加以说明。文献综述原则上不采用注释,如确需注释者,应随文说明,不再另加脚注或尾注。
文献综述的字体、字号、序号等应与毕业设计(论文)完全一致,引用图表、公式等资料的方式也应与毕业设计(论文)保持一致。
文献综述应始于论文选题,结束于毕业设计(论文)完成之后,放置于毕业设计(论文)资料袋中。
文献综述应根据指导教师的要求撰写,由论文评阅教师根据学校的有关标准评分;文献综述不及格的毕业论文,不得进入毕业论文答辩或其他评阅环节。
文献综述与毕业设计(论文)同为学生毕业资格审核的基本文献,为永久性保存文档,学生应同时提供纸介或电子文档。
二,说明
选题依据的主要内容是文献综述,需要较大篇幅。文献综述是列举学术界对该问题的主要研究成果。
格式:某人在“” 文章中用什么方法,证明了什么观点。或者用一个括号,里面写作者名字和出版年份。但是,这样做,参考文献中必须有该文章或著作,否则构成抄袭。在一一列举时,要对观点进行分类,再对方法进行分类。然后,提出自己的思路。
文献比较:
1、在开题报告的选题意义部分和论文的导论部分要做文献比较。
2、观点比较,一般有正反两方,有时会出现第三种观点。
3、概念比较,如资本外逃概念,有8种解释,有相应的不同计算方法。
4、方法比较,别人的研究用过多少种方法。
5,对策比较,如别人提出过哪些对策,有什么区别。
例子:某论文对国内研究现状的说明
关于资本账户开放问题,国内大部分学者是从资本账户开放的风险收益、前提及开放策略的角度来研究,要有序开放才能有利于中国经济的发展这一观点,已基本形成共识,另外比较有影响的有丁志杰的《发展中国家金融开放-效应与政策研究》,该书以二战以来世界范围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为背景,立足于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特殊性,分析了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自由化效应、政策和金融服务贸易自由化效应、政策及二者关系。张礼卿(2000)《发展中国家的资本账户开放:理论、政策与经验》,该书首先论述了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开放的历史纵览,开放利益和风险,开放的政策性框架-前提条件、速度和顺序,其次分析了资本账户开放与宏观经济稳定,银行体系稳定以及金融监管和国际合作的关系,并就部分发展中国家开放资本账户的经验进行案例研究,最后提出中国资本账户开放的策略选择。
孙立坚,刘志刚,王兆旭()1通过建立一个开放经济条件下的一般均衡动态模型,阐明资本账户开放的动态均衡调整机制对宏观经济的稳定性起着决定性作用,对政策导入和其有效性评价提供了有力依据。朱云高()2从宏观调控、财政收支与金融体系稳定三方面强调了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运行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国际收支结构可维持性是资本账户开放的核心条件。
黄建康(2004)3利用一个存在腐败的小国开放经济内生增长模型考察了资本账户对经济增长的长期影响,表明腐败相当于一种税收,较高程度的腐败会使国内资本回报率在资本账户开放之前降到低于世界资本市场上的回报率,这样开放资本账户就会导致资本外逃,1 2 孙立坚,刘志刚,王兆旭,资本账户开放的动态经济效应,世界经济第4期 朱云高,论资本账户开放的动态条件,财经研究第10期
3 黄建康,资本账户开放、腐败与经济增长,南开经济研究20第2期从而影响长期经济增长。吴信如()4总结了资本账户自由化增长效应的经验研究,指出金融发展与制度质量等基础性因素是导致差异的重要原因,同时自由化也对金融发展和制度建设具有促进作用,并提出我国既要重视资本账户开放的制度前提,也要注意利用其开放对制度发展的促进
作用;我国政府应妥善协调改革、开放与发展的关系,积极推动资本账户自由化。王舒健,李钊()5基于理论回顾,指出金融开放能够通过增加投资、分散风险、促进专业化、纪律约束等渠道促进经济的发展。
雷达,赵勇()根据5组不同经济发展水平的国家样本,采取“门槛回归”的方法对初始经济条件对资本账户自由化收益的影响进行实证分析,结果表明,资本账户自由化过程中,初始国民收入水平、贸易开放度和金融发展水平间都存在着“门槛效应”。这些“门槛”前后,资本账户自由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呈现出较大不同。最后,他们分析当前中国资本账户自由化的条件,发现:中国区域经济发展存在较大差异,跨境资本流动性加大,法律和制度建设水平薄弱,对资本账户的全面开放应当审慎进行。
通过以上文献综述,不难发现:
1.现有的理论研究主要集中在资本账户开放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的影响方面,因为发达国家资本账户相对发展中国已是开放和自由的,研究资本账户开放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增长作用更具有现实意义。然而对于国内外研究成果,学者们多数注重发展中国家资本账户4
5 吴信如,资本账户自由化增长效应的经验研究结论与启示,华东师范大学学报11月 王舒健,李钊,金融开放能促进经济增长么,世界经济研究第10期开放的共性研究,却忽视了对中国特殊性的研究。而国内研究部分,定性分析多,定量研究极少。
2.资本帐户开放是否促进经济增长存在国别差异。不同学者对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关系问题研究结果不同,主要出于计量统计方法上的差异:(1)研究期限长短不一。这使得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的时间序列分析受到全球经济增长周期性波动的影响。(2)测度方法存在差异。学者们分别使用不同的测度指标来反映一国资本账户开放的情况。基于imf规则的方法没有对则本账户开放程度进行具体描述,较为笼统;quinn较为细致,相对可以更好反映开放程度;以实际资本流量为基础的测度方法是从侧面对资本账户开放情况进行描述。(3)回归模型样本构成不同。一些研究表明资本账户开放的经济效应会随着一国金融和制度发展水平的不同而改变。因此,选取不同经济背景、体制背景的国家样本会产生不一致的结论。
3.鉴于资本账户开放对经济增长作用存在国别差异,对我国的特殊国情而言,二者关系如何?国内学者对我国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问题的定量研究还是一片空白,且没有明确指出资本账户开放影响经济增长的路径。
基于以上认识,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中国的经济状况进行定量分析,通过实证检验,探索资本账户开放与经济增长的关系以及影响路径,一来契合时代主题,二来绕开了是否应该开放、开放是否是危机的来源、究竟要采用什么样的开放次序等问题的纠缠,而是跳出这个思维,从中国现实入手直接检验资本账户开放是否带来增长效应,使篇三:开题报告目的和写法 开题报告目的和写法
一、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开题报告的目的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为阐述、审核、确定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及内容而举行的报告会,旨在监督和保证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2.开题报告的内容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审核和确定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学科性质、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
3.开题报告的时间和步骤
脱产研究生在第2学期末,在职研究生在第3学期末进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阶段。可先由教研部提供选题指南,在研究生提交选题意向后,由教研部批准。为确保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
作时间,开题报告会应在脱产研究生的第2学期结束前、在职研究生的第3学期结束前举行。
4.评审小组的组成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本学科研究生导师和秘书组成。评审小组的组长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
5.开题报告的方式和成绩评定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的成员在听取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对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研究生根据评审小组的意见,在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改进后,按规定程序审批备案和存档,并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论文开题报告成绩按合格、不合格两级评定。不合格者不得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需变动论文题目和基本内容时,需本人申请,导师批准并重新填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
6.开题报告材料的备案和管理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后,评审小组秘书填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经评审小组组长签字后交研究生部备案。《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必须用钢笔填写,不得打印、剪贴。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有关材料归入学籍档案。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1.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1)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2)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1)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3.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1)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2)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
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3)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4)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5)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6)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4.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三、开题报告的基本写法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也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
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
篇13:开题报告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目的和写法
一、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1.开题报告的目的
开题报告是研究生毕业论文工作的重要环节,是为阐述、审核、确定研究生毕业论文选题及内容而举行的报告会,旨在监督和保证研究生毕业论文的质量。
2.开题报告的内容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的内容包括审核和确定论文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选题依据包括:选题的学科性质、理论意义及实践意义;国内研究现状的分析。研究方案包括:研究内容、研究中所要突破的难题、拟采取的研究方法,有何特色与创新之处以及与选题有关的参考文献等内容。
3.开题报告的时间和步骤
脱产研究生在第2学期末,在职研究生在第3学期末进入毕业论文开题报告阶段。可先由教研部提供选题指南,在研究生提交选题意向后,由教研部批准。为确保研究生毕业论文的写作时间,开题报告会应在脱产研究生的第2学期结束前、在职研究生的第3学期结束前举行。
4.评审小组的组成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由本学科研究生导师和秘书组成。评审小组的组长由教授或副教授担任。
5.开题报告的方式和成绩评定
开题报告评审小组的成员在听取研究生的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对选题依据和研究方案进行审查,提出修改或补充意见。研究生根据评审小组的意见,在对研究方案进行修正、补充和改进后,按规定程序审批备案和存档,并正式进入论文写作阶段。论文开题报告成绩按合格、不合格两级评定。不合格者不得进入毕业论文写作阶段。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后,需变动论文题目和基本内容时,需本人申请,导师批准并重新填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
6.开题报告材料的备案和管理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进行后,评审小组秘书填写《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表,经评审小组组长签字后交研究生部备案。《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
表必须用钢笔填写,不得打印、剪贴。研究生开题报告的有关材料归入学籍档案。
二、开题报告的内容与撰写要求
开题报告的内容一般包括:题目、立论依据(毕业论文选题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方案(研究目标、研究内容、研究方法、研究过程、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及创新点)、条件分析(仪器设备、协作单位及分工、人员配置)等。
1.开题报告——毕业论文题目
题目是毕业论文中心思想的高度概括,要求:
(1)准确、规范。要将研究的问题准确地概括出来,反映出研究的深度和广度,反映出研究的性质,反映出实验研究的基本要求——处理因素、受试对象及实验效应等。用词造句要科学、规范。
(2)简洁。要用尽可能少的文字表达,一般不得超过20个汉字。
2.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立论依据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1)毕业论文的选题目的与意义,即回答为什么要研究,交代研究的价值及需要背景。一般先谈现实需要——由存在的问题导出研究的实际意义,然后再谈理论及学术价值,要求具体、客观,且具有针对性,注重资料分析基础,注重时代、地区或单位发展的需要,切忌空洞无物的口号。
(2) 国内外研究现状,即文献综述,要以查阅文献为前提,所查阅的文献应与研究问题相关,但又不能过于局限。与问题无关则流散无穷;过于局限又违背了学科交叉、渗透原则,使视野狭隘,思维窒息。所谓综述的“综”即综合,综合某一学科领域在一定时期内的研究概况;“述”更多的并不是叙述,而是评述与述评,即要有作者自己的独特见解。要注重分析研究,善于发现问题,突出选题在当前研究中的位置、优势及突破点;要摒弃偏见,不引用与导师及本人观点相悖的观点是一个明显的错误。综述的对象,除观点外,还可以是材料与方法等。
此外,文献综述所引用的主要参考文献应予著录,一方面可以反映作者立论的真实依据,另一方面也是对原著者创造性劳动的尊重。
3.开题报告——毕业设计研究方案
开题报告中要考虑:
(1)研究的目标。只有目标明确、重点突出,才能保证具体的研究方向,才能排除研究过程中各种因素的干扰。
(2)研究的内容。要根据研究目标来确定具体的研究内容,要求全面、详实、周密,研究内容笼统、模糊,甚至把研究目的、意义当作内容,往往使研究进程陷于被动。
(3)研究的方法。选题确立后,最重要的莫过于方法。假如对牛弹琴,不看对象地应用方法,错误便在所难免,相反,即便是已研究过的课题,只要采取一个新的视角,采用一种新的方法,也常能得出创新的结论。
(4)研究的过程。整个研究在时间及顺序上的安排,要分阶段进行,对每一阶段的起止时间、相应的研究内容及成果均要有明确的规定,阶段之间不能间断,以保证研究进程的连续性。
(5)拟解决的关键问题。对可能遇到的最主要的、最根本的关键性困难与问题要有准确、科学的估计和判断,并采取可行的解决方法和措施。
(6)创新点。要突出重点,突出所选课题与同类其他研究的不同之处。
4.开题报告——毕业设计条件分析
突出仪器设备等物质条件的优势。明确协作单位及分工,分工要合理,明确各自的工作及职责,同时又要注意全体人员的密切合作。提倡成立导师组,导师组成员的选择要充分考虑课题研究的实际需要,要以知识结构的互补为依据。
三、开题报告的基本写法
开题报告的基本内容及其顺序:论文的目的与意义;国内外研究概况;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论文拟撰写的主要内容(提纲);论文计划进度;其它。
其中的核心内容是“论文拟研究解决的主要问题”。在撰写时可以先写这一部分,以此为基础撰写其他部分。具体要求如下:
1.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
明确提出论文所要解决的具体学术问题,就是论文拟定的创新点。明确指出国内外文献就这一问题已经提出的观点、结论、解决方法、阶段性成果、……。
评述上述文献研究成果的不足。
提出你的论文准备论证的观点或解决方法,简述初步理由。
你的观点或方法正是需要通过论文研究撰写所要论证的核心内容,提出和论证它是论文的目的和任务,因而并不是定论,研究中可能推翻,也可能得不出结果。开题报告的目的就是要请专家帮助判断你所提出的问题是否值得研究,你准备论证的观点方法是否能够研究出来。
一般提出3或4个问题,可以是一个大问题下的几个子问题,也可以是几个并行的相关问题。
2.国内外研究现状
只简单评述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密切相关的前沿文献,其他相关文献评述则在文献综述中评述。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部分内容重复。
3.论文研究的目的与意义
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
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
简单阐述如果解决上述问题在学术上的推进或作用。
基于“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提出,允许有所重复。
4.论文研究主要内容
初步提出整个论文的写作大纲或内容结构。由此更能理解“论文拟研究解决的问题”不同于论文主要内容,而是论文的目的与核心。
由于开题报告是用文字体现的论文总构想,因而篇幅不必过大,但要把计划研究的课题、如何研究、理论适用等主要问题说清楚,应包含两个部分:总述、提纲。
1.总述
开题报告的总述部分应首先提出选题,并简明扼要地说明该选题的目的、目前相关课题研究情况、理论适用、研究方法、必要的数据等等。
2.提纲
开题报告包含的论文提纲可以是粗线条的,是一个研究构想的基本框架。可采用整句式或整段式提纲形式。在开题阶段,提纲的目的是让人清楚论文的基本框架,没有必要像论文目录那样详细。
3.参考文献
开题报告中应包括相关参考文献的目录,中文文献不少于10篇、英文文献不少于5篇
4.要求
开题报告应有封面页,总页数应不少于10页。版面格式应符合以下规定。字数不少于4000字,文字要精练,不准是下载的东西。
四、毕业论文开题报告提纲
一、开题报告封面:论文题目、系别、专业、年级、姓名、导师
二、目的意义和国内外研究概况
三、论文的理论依据、研究方法、研究内容、技术路线
四、研究条件和可能存在的问题
五、预期的结果
六、进度安排
篇14:鲁迅《野草》散文集:《立论》
鲁迅《野草》散文集:《立论》
我梦见自己正在小学校的讲堂上预备作文,向老师请教立论的方法。
“难!”老师从眼镜圈外斜射出眼光来,看着我,说。“我告诉你一件事——
“一家人家生了一个男孩,合家高兴透顶了。满月的时候,抱出来给客人看,——大概自然是想得一点好兆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发财的。’他于是得到一番感谢。“一个说:‘这孩子将来要做官的。’他于是收回几句恭维。“一个说:‘这孩子将来是要死的。’他于是得到一顿大家合力的痛打。
“说要死的必然,说富贵的许谎。但说谎的得好报,说必然的遭打。你……”
“我愿意既不谎人,也不遭打。那么,老师,我得怎么说呢?”
“那么,你得说:‘啊呀!这孩子呵!您瞧!多么……。阿唷!哈哈!Hehe!he,hehehehe!’〔2〕”
一九二五年七月八日。
【注解】
〔1〕本篇最初发表于一九二五年七月十三日《语丝》周刊第三十五期。
〔2〕Hehe!he,hehehehe!象声词,即嘿嘿!嘿,嘿嘿嘿嘿!
鲁迅的《野草》里包括哪些散文?
《野草》概述
《野草》是鲁迅的散文诗集.1927年北京北新书局初版.收入1924~1926年所作23篇散文诗,书前有题辞一篇.以曲折幽晦的象征表达了代中期作者内心世界的苦闷和对现实社会的抗争.《这样的战士》《淡淡的血痕中》《一觉》等篇表达了对现实的失望与愤懑;《影的告别》《死火》《墓碣文》等篇描绘了对自我深刻解剖之后的迷茫心境;《希望》《死后》等篇写出了对未来的疑惧,深刻地表现出作者的人生哲学.语言俏奇瑰丽,意象玄妙奇美.(选自《辞海》) 本书所收散文诗23篇〔包括一首打油诗和一出诗剧〕,最初都曾陆续发表于1924年12月至1926年1月的《语丝》周刊上,《题辞》最初也曾发表于1927年7月2日出版的'《语丝》第138期,发表时署名均为鲁迅. 本书于于年1927年4月由作者亲自编定,同年7月由上海北新书局初版印行列为作者所编的《乌合丛书》之一.此后印行的版本,除个别字和标点有所不同外,各篇文字大都和初版相同.《题辞》在本书最初的几次印刷都曾印入;后来被国民政府政府书报检查机关抽去〔鲁迅在1935年11月23日致邱遇信和1936年2月19日致夏传经信中,均提及此事〕,至1941年上海鲁迅全集出版社出版《鲁迅三十年集》时才重新收入.
《野草》的封面画系孙福熙所作,初版封面题字署“鲁迅先生”,后按鲁迅意思改为“鲁迅著”,鲁迅在1927年12月9日夜致章廷谦信中曾提及此事. 鲁迅写作《野草》时,适值“五四”退潮,正如作者在《〈自选集〉自序》〔《南腔北调集》〕中所说:“后来《新青年》的团体散掉了,有的高升,有的退隐,有的前进,我又经验了一回同一战阵中的伙伴还是会这么变化”,在这种情况下,“有了小感触,就写些短文,夸大点说,就是散文诗,以后印成一本,谓之《野草》.”编成本书的时候,如《题辞》篇末所记,正在蒋司令发动“四一二”清党的稍后. 关于本书各篇作品,作者在1931年曾为本书的英译本写过一篇短序,作了一些说明,收在《二心集》中.在1934年10月9日致萧军信中,鲁迅谈到《野草》时说:“我的那本《野草》,技术不算坏,但心情太颓唐了,因为那是我碰了许多钉子之后写出来的.”.在《华盖集续编海上通信》中说:“至于《野草》,此后做不做很难说,大约是不见得再做了,省得人来谬托知己,舐皮论骨,什么是‘入于心’的.” 《野草》篇目 《野草》英文译本序 《野草》题辞 其中,《过客》是诗剧,《我的失恋》是打油诗. 《秋夜》 《影的告别》 《求乞者》 《我的失恋》 《复仇》 《复仇(其二)》 《希望》 《雪》 《风筝》 《好的故事》 《过客》 《死火》 《狗的驳诘》 《失掉的好地狱》 《墓碣文》 《颓败线的颤动》 《立论》 《死后》 《这样的战士》 《聪明人和傻子和奴才》 《腊叶》 《淡淡的血痕中》 《一觉》
篇15:议论文写作攻略:如何立论
议论文写作攻略:如何立论
客观事物是复杂的,多层次多侧面的,对同一事物、同一问题,选择的角度不同就会产生不同的看法和认识。学习选取立论的角度,就是学习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而看问题的角度说到底就是思维方法问题。
一、横向思维
所谓横向思维,是指突破问题的范围,从其他领域的事物、事实中得到启示而产生新设想的思维方式。这就好比挖洞,把一个洞挖得再深,也不可能得到两个洞,而横向思维追求思维的宽度,它是用来在别的地方另外挖一个洞的工具。比如以谈“花”与“刺”的关系为话题作文,有同学由“花”和“刺”的比喻义、引申义和象征义,联想到现实生活中的光明与黑暗、主流与支流、成功与困难、乐与苦等方面,拓展思想的宽度,这就是横向思维的过程。这个过程为选取最佳立论角度提供了有利条件。
二、纵向思维
纵向思维是一种由浅入深、由表象到本质的思维过程。比如以“挤”为话题作文,我们可以这样思考:生活中有哪些因“挤”而终获成功或因“不挤”而沦落的故事?“挤”的原因是什么?“挤”有什么积极意义或者消极影响?我们对“挤”要不要加以限制?经过这样的思考,我们会发现:正是“挤”,带来了危机意识,引出了挑战精神。但是,“挤”也会成灾,我们必须对“挤”加以引导和限制,做到“挤”而有序。经过这样的纵向思维,增加思想的深度,我们的文章才能在立意上略胜一筹。
三、求异思维
求异思维是一种打破常规、追求新异结论的创新思维方法。比如以“开卷有益”为话题作文,一般同学大谈特谈读书的意义,有位学生却认为在改革开放的今天,不能笼统地说“开卷有益”,应该对所接触的书刊进行分析和鉴别。另一位同学则进一步提出:“仅能辨别好书坏书,读书也未必有益,关键在于善于读书。”他举例说,《红楼梦》是世界文学名著,有人读后了解到封建社会必然灭亡的规律,有人却因一味欣赏宝黛的卿卿我我而误入歧途。这两位同学运用求异思维,立论显然别具一格。另外,逆向思维也是求异思维的一种形式,它是从与通常思路对立的、相反的角度去思考问题的思维方式,是提出新颖立意的一种重要方法。
优秀例文
生命因个性而鲜活
我们是一个有着“大一统”传统的民族,我们有太多的禁忌,也有太多的规范。我们有“克己复礼”“杀身成仁”的古训,我们有“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典范,我们有“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戒律;我们有四书五经,我们有八股文,我们有清一色的蓝布中山装,我们有全国上下一句话的过去……我们的模式太多太多。
先人在条条框框中生活。那些条条框框,固然是促进民族进步的规范,但也是压迫生命的大山。焦仲卿自挂东南枝,陆游也只能惋叹“一怀愁绪,几年离索。错,错,错”,就连以普度众生为业的老法海也做出了棒打鸳鸯的事来。千人一面,千部一腔,千篇 一律,我们的生活是何等的苍白无味啊!
春风吹过,神州大地千奇百艳,生命开始展露自己的本色。有人把迷你裙穿到街上,有人唱起了摇滚乐,有人堂堂正正地以模特为职业,有人公开树起了单身主义的旗帜……人们开始按自己的想法生活,再也不用看别人的眼色。多么惬意!活出自己,活出个性,成了许多人的`追求。
多美啊!五彩缤纷的服饰,各式各样的发型,欢快自由的音乐,光怪陆离的灯光,千奇百怪的生活。世界丰富多彩,太阳每天都是新的。充满个性的生活,真好!
马克思批评普鲁士政府:“你们不能要求玫瑰花和紫罗兰发出同样的芳香,也不能要求世界上最丰富的东西——精神,只有一种存在形式。”个性是生命的标志,没有个性,你就是别人眼中的白开水;没有个性,你也难以摘取皇冠上的明珠;没有个性,你只能活在别人的影子里。张扬你的个性,也许你会发现,你其实极有魅力;张扬你的个性,也许你会看到,你其实是一个成功者。
风,从水中掠过,留下粼粼波纹;阳光,从云中穿过,留下丝丝温暖;岁月,从树林中溜过,留下圈圈年轮。朋友,我们从时代的大舞台上走过,又该留下点什么呢?我们是否应当留下青春的骄傲和寻梦的足迹?是否应当留下真我的风采与张扬的个性?只有这样,我们才不枉此生。
社会因个性而丰富多彩,生活因个性而有滋有味,生命因个性而鲜活,民族因个性而强健。
【点评】本文运用纵向思维的方法,从批判民族痼疾起笔,把张扬个性与振作民族精神、彰显生命本色相联系,指出个性是生命的标志,张扬个性是丰富生活、鲜活生命、强健民族的需要,立意独到,论证深刻。
篇16:GRE写作立论驳论文提分心得
Six?months?ago?the?region?of?Forestville?increased?the?speed?limit?for?vehicles?traveling?on?the?region's?highways?by?ten?miles?per?hour.??Since?that?change?took?effect,?the?number?of?automobile?accidents?in?that?region?has?increased?by?15?percent.??But?the?speed?limit?in?Elmsford,?a?region?neighboring?Forestville,?remained?unchanged,?and?automobile?accidents?declined?slightly?during?the?same?six-month?period.??Therefore,?if?the?citizens?of?Forestville?want?to?reduce?the?number?of?automobile?accidents?on?the?region's?highways,?they?should?campaign?to?reduce?Forestville's?speed?limit?to?what?it?was?before?the?increase.??
At?first?look,?this?seems?to?be?a?very?well?presented?arguement.??A?logical?path?is?followed?throughout?the?paragraph?and?the?conclusion?is?expected.??However,?upon?a?second?consideration,?it?is?apparent?that?all?possibilities?were?not?considered?when?the?author?presented?his?conclusion?(or?at?least?that?s/he?did?not?present?all?of?the?possibilities).?There?are?numerous?potential?explanations?for?why?the?number?of?accidents?in?Elmsford?decreased?while?the?number?in?Forestville?increased.??Although?it?seems?logical?to?assume?that?the?difference?in?the?percentage?of?accidents?was?due?to?the?difference?in?whether?or?not?the?speed?limit?had?been?increased?during?the?specified?month,?this?does?not?necessarily?mean?that?the?speed?limit?should?be?reduced?back?to?what?it?originally?was?in?Forestville.??The?author?does?not?state?two?specific?pieces?of?information?that?are?important?before?a?conclusion?such?as?the?one?the?author?made?is?sound.??The?first?is?that?it?is?not?expressed?whether?the?speed?limits?in?the?two?neighboring?regions?had?had?the?same?speed?limit?before?Forestville's?speed?limit?had?been?increased.??If?they?had?originally?been?the?same,?then?it?is?reasonable?to?conclude?that?Forestville's?speed?limit?should?be?reduced?back?to?what?it?was?before?the?increase.??However,?if?the?two?region's?speed?limits?were?initially?different,?then?such?a?conclusion?can?not?be?made.??The?second?piece?of?information?that?is?necessary?for?the?present?argument?is?the?relative?number?of?accidents?in?each?of?the?areas?prior?to?the?increase?in?speed?limit.??For?the?author?to?make?the?presented?conclusion,?the?number?of?accidents?should?have?been?approximately?equal?prior?to?the?increase?in?the?speed?limit?in?Forestville.??If?the?two?missing?pieces?of?information?had?been?presented?and?were?in?the?author's?favor,?then?the?conclusion?that?the?author?made?would?have?been?much?more?sound?than?it?currently?is.??In?conclusion,?the?argument?is?not?entirely?well?reasoned,?but?given?the?information?that?was?expressed?in?the?paragraph,?it?was?presented?well,?and?in?a?logical?order.?Comments:?
This?competent?critique?claims?that?there?are?“numerous?potential?explanations?for?why?the?number?of?accidents?in?Elmsford?decreased?while?the?number?in?Forestville?increased.”??However,?the?author discusses?only?two?points:??
--?whether?the?speed?limits?in?the?two?regions?were?originally?the?same;????and?
--?the?number?of?accidents?in?each?region?prior?to?Forestville's????raising?the?speed?limit.??
Although?the?response?appears?at?first?to?be?well?developed,?there?is?much?less?analysis?here?than?the?length?would?suggest.??The?first?third?and?last?third?of?the?essay?are?relatively?insubstantial,?consisting?mainly?of?general?summary?statements?(e.g.,?“A?logical?path????conclusion?is?expected”?and?“If?the?two????more?sound?than?it?currently?is”).??The?real?heart?of?the?critique?consists?of?minimal?development?of?the?two?points?mentioned?above.??Therefore,?although?two?important?features?of?the?argument?are?analyzed?and?the?writer?handles?language?and?syntax?adequately,?the?lack?of?substantial?development?keeps?this?critique?from?earning?a?score?higher?than?4.
篇17:GRE写作立论驳论文提分心得
Six?months?ago?the?region?of?Forestville?increased?the?speed?limit?for?vehicles?traveling?on?the?region's?highways?by?ten?miles?per?hour.??Since?that?change?took?effect,?the?number?of?automobile?accidents?in?that?region?has?increased?by?15?percent.??But?the?speed?limit?in?Elmsford,?a?region?neighboring?Forestville,?remained?unchanged,?and?automobile?accidents?declined?slightly?during?the?same?six-month?period.??Therefore,?if?the?citizens?of?Forestville?want?to?reduce?the?number?of?automobile?accidents?on?the?region's?highways,?they?should?campaign?to?reduce?Forestville's?speed?limit?to?what?it?was?before?the?increase.??
The?agrument?is?well-presented,?but?not?thoroughly?well-reasoned.??By?making?a?comparison?of?the?region?of?Forestville,?the?town?with?the?higher?speed?limit?and?therefore?automobile?accidents,?with?the?region?of?Elmsford,?an?area?of?a?lower?speed?limit?and?subsequently?fewer?accidents,?the?argument?for?reducing?Forestville's?speed?limits?in?order?to?decrease?accidents?seems?logical.??
However,?the?citizens?of?Forestville?are?failing?to?consider?other?possible?alternatives?to?the?increasing?car?accidents?after?the?raise?in?speed?limit.??Such?alternatives?may?include?the?fact?that?there?are?less?reliable?cars?traveling?the?roads?in?Forestville,?or?that?the?age?bracket?of?those?in?Elmsford?may?be?more?conducive?to?driving?safely.??It?is?possible?that?there?are?more?younger,?inexperienced,?or?more?elderly,?unsafe?drivers?in?Forestville?than?there?are?in?Elmsford.??In?addition,?the?citizens?have?failed?to?consider?the?geographical?and?physical?terrain?of?the?two?different?areas.??Perhaps?Forestville's?highway?is?in?an?area?of?more?dangerous?curves,?sharp?turns,?or?has?many?intersections?or?merging?points?where?accidents?are?more?likely?to?occur.??It?appears?reasonable,?therefore,?for?the?citizens?to?focus?on?these?trouble?spots?than?to?reduce?the?speed?in?the?entire?area.??Elmsford?may?be?an?area?of?easier?driving?conditions?where?accidents?are?less?likely?to?occur?regardless?of?the?speed?limit.??
A?six-month?period?is?not?a?particularly?long?time?frame?for?the?citizens?to?determine?that?speed?limit?has?influenced?the?number?of?automobile?accidents?in?the?area.??It?is?mentioned?in?the?argument?that?Elmsford?accidents?decreased?during?the?time?period.??This?may?have?been?a?time,?such?as?during?harsh weather?conditions,?when?less?people?were?driving?on?the?road?and?therefore?the?number?of?accidents?decreased.??However,?Forestville?citizens,?perhaps?coerced?by?employment?or?other?requirements,?were?unable?to?avoid?driving?on?the?roads.??Again,?the?demographics?of?the?population?are?important.??It?is?possible?that?Elmsford?citizens?do?not?have?to?travel?far?from?work?or?work?from?their?home,?or?do?not?work?at?all.??Are?there?more?people?in?Forestville?than?there?were?sic?months?ago???If?so,?there?may?be?an?increased?number?of?accidents?due?to?more?automobiles?on?the?road,?and?not?due?to?the?increased?speed?limits.??Also?in?reference?to?the?activities?of?the?population,?it?is?possible?that?Forestville?inhabitants?were?traveling?during?less?safe?times?of?the?day,?such?as?early?in?the?morning,?or?during?twilight.??Work?or?family?habits?may?have?encouraged?citizens?to?drive?during?this?time?when?Elmsford?residents?may?not?have?been?forced?to?do?so.??
Overall,?the?reasoning?behind?decreasing?Forestville's?speed?limit?back?to?its?original?seems?logical?as?presented?above?since?the?citizens?are?acting?in?their?own?best?interests?and?want?to?protect?their?safety.??However,?before?any?final?decisions?are?made?about?the?reduction?in?speed?limit,?the?citizens?and?officials?of?Forestville?should?evaluate?all?possible?alternatives?and?causes?for?the?increased?number?of?accidents?over?the?six-month?period?as?compared?to?Elmsford.?Comments:?
This?outstanding?response?begins?by?noting?that?the?argument?is?“well?presented.”??It?then?proceeds?to?discuss?possible?alternative?explanations?for?the?increase?in?car?accidents?and?provides?an?impressively?full?analysis.??Alternatives?mentioned?are?that???
--?the?two?regions?might?have?drivers?of?different?ages?and?experience;?--?Forestville's?topography,?geography,?cars,?and/or?roads?might????contribute?to?accidents;?
--?six?months?might?be?an?insufficient?amount?of?time?for?determining????that?the?speed?limit?is?linked?to?the?accident?rate;?--?demographics?might?play?a?role?in?auto?accidents;?--?population?and?auto?density?should?be?considered;?and?
--?the?times?of?day?when?drivers?in?the?two?regions?travel?might?be?relevant.??
The?points?are?cogently?developed?and?are?linked?in?such?a?way?as?to?create?a?logically?organized?critique.??Transitions?together?with?interior?connections?create?a?smoothly?integrated?presentation.??For?the?most?part,?the?writer?uses?language?correctly?and?well?and?provides?excellent?variety?in?syntax.??The?minor?flaws?(e.g.,?using?“less”?instead?of?“fewer”)?do?not?detract?from?the?overall?high?quality?of?the?critique.??This?is?an?impressive?6?paper.?
GRE写作
篇18:辩论技巧之立论方法
(一)什么样的立论是好的立论?
1.基础上:
具有一个明确立场,逻辑线完整,讨论范围定义明确,强有力的例子或数据。
2.进阶来讲:
有深度也有后招,具有讨论的意义,能打对手个措手不及。
(二)如何立论?
1.立论的结构
(1)定义
(与范围、比较标准)
(2)第一第二等等分论点
(论点、逻辑、例子/数据、结论)
(3)综上所述...
(1)立论时应先破题,定义范围,比较标准 。
定义范围: 可以以诉诸权威为起点,对辩题中重要的字词的定义进行,利用辞海、词典中的解释、出版书和类似维基百科、天主教百科等具有专业性的书、网站、论坛等上对专业名词的解释,甚至知网上论文对字词的定义。
比较标准:大部分辩题是通过利弊谁高过谁来进行分划立场的。在这类辩题中,而想要有力得证明利大于弊,最常见、直接也有效的比较标准就是利不可被替代但弊可以被规避。对于利弊比较,可以通过效果、数据等方式来进行衡量。例如胃病时医生开了止痛药和护胃药,止痛药效果强烈但会伤肠胃,于是要和保护肠胃的护胃药一起吃。止疼效果不可替代,但伤害是可以用护胃药规避的。又例如,“美国应不应该禁枪”中,枪既可以让坏人伤害他人,违法犯罪,也能让好人保护自己,军警保护人民,但可以通过引入数据来证明其中一方具有压倒对方的能力,如1982年统计,每一起正当防卫案件都导致1.3起意外枪击死亡案件和4.6起犯罪分子开枪杀死受害者的事件。
(2)创造语境。
在双方都下定义争定义后,或者是一类范围广而难以下定义的情况下,需要准备大量材料通过类比,优秀的举例等手段来创造语境,达到不能通过直接定义词句而对某事物定性的目的。 例如关于“人必须要长大 是不是一件好事”中,长大是个很宽泛的概念。认为长大不是一件好事的反方将“长大”定义为变得世故,原话,变得没有自我而顺从于社会,但如果直接将如此负能量的定义开篇讲出,难以直接让对方和观众产生认同感,也容易让对方抓住话柄。不如先引入,“小时候,过年时父母让自己在亲戚朋友面前跳支舞,自己不跳,大家只觉得这个小孩挺有个性,挺叛逆,就过去了。 但长大进了公司,老板让你做什么,让你在大家面前跳支舞,你不敢不跳。”这样类似的例子,来表达长大后变得不得不屈服于权威是种悲哀,这样在语境上就已经创造出一个非常负面的“长大” 也能获得他人的认同感。
(3)平衡是要“公允但会吃亏”,还是“霸道但好论证”。
当论点具有明显的两面性时,对论点的定义往往会有两个思路。“公允但吃亏”指在定义上承认其两面性。适度则有益,过度则偏激。这样的定义具有说服力,但往往难以论证。想反则是“霸道但易证”,在定义上只承认某个事物中有益、适度的一方面为这个事物而去推崇这个事物,这样有利于降低后续论证难度,但定义比较狭隘霸道,可能会被对方抓住定义进行攻击。对于这两边的度,需要结合具体辩题和全队战略来把握。
篇19:民国时期西藏独立论质疑
民国时期西藏独立论质疑
从史实来看,19爆发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腐朽的封建统治,翌年在拉萨发生了“壬子事变”,即西藏方面驱逐清朝在藏统治势力。之后,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政治关系出现了一系列的困难和曲折,这些困难和曲折在相当程度上导致了西藏与中央政府政治关系的松驰。应该如何看待这些困难和曲折,无疑是一个较为复杂和棘手的问题。之所以复杂和棘手,是因为那个时期西藏与中央政府的政治关系在表面上存在游离性。这种状况往往很容易使人们因政治立场、角度乃至文化的差异而得出不同的理解和认识,一个核心的、无法回避的问题首先是:在这期间西藏是否获得了独立?
一、西藏的独立倾向
必须承认,在19以后,西藏与中央政府的政治关系不但处于一种相对松驰的状态,而且西藏当时的确曾产生了力图脱离中因而独立的倾向。这种独立倾向主要表现在:
一、191月,十三世**喇嘛的侍读堪布德尔智前往外蒙古首府库伦(今乌兰巴托),与外蒙签订了互相承认各自为“独立国家”的所谓《蒙藏协定》。此协定声称“蒙古、西藏均已脱离满清之羁绊,与中国分离,自成两国,因两国信仰同一宗教,而欲增进古来互相亲爱之关系”,今后凡遇“内忧外患,皆当永远互相赞助”1。
二、在1913年10月由中、英两因代表和西藏地方代表参加的西姆拉会议上,西藏地方代表夏札・边党多吉在英国唆使下提出旨搞搞“西藏独立”,企图损害中国主权的所谓“六点声明”。
三、19以后,西藏上层中始终有一部分人妄想依靠英国势力来实现西藏的“独立”。如1943年西藏地方成立“外交局”,1946年受英印指使派代表团赴印度出席“泛亚洲会议,1948年派“商务代表团”赴美、英、法、意等国,力图寻求国际支持等。这些行动均说明西藏当时确有搞独立的企图和倾向。
但是,如果我们稍作系统观察即不难发现西藏在1912年到1949年期间所表现的独立倾向,具有很大的局限性和盲目性。这突出地表现于以下两点:
第一,最典型地反映了西藏独立倾向的两个行动,即与外蒙古签订《蒙藏协定》和在西姆拉会议上提出所谓六点声明,均发生于同一年,即l913年。
1913年是一个极为特殊的时期,当时的形势是清朝灭亡前夕在西藏采取的一系列激进的改良措施,激化了西藏地方与中央政府的矛盾。19,十三世**喇嘛由于军纪极坏的入藏川军的严重威胁,被迫出走印度。1911年,清朝灭亡,驻藏清军随之发生内江,并凭籍武力抢劫寺院、商店,屠杀无辜群众,给西藏社会造成很大破坏和混乱,从而激起了不明真相的部分藏族群众对进驻拉萨的川军的仇视情绪;这种情绪在1912年驱逐了清朝所有官兵、十三世**喇嘛由印度返藏以后依然笼罩着西藏。这一点,从十三世**喇嘛返回拉萨后所采取的大规模报复行动可得到证实。十三世**喇嘛返藏后所做的第一件事,是对在他流亡期间与清朝官员共事的西藏僧俗上层及寺院进行严厉惩办。丹吉林寺因曾公开支持联豫、钟颖而被解散;哲蚌寺规模最大的洛色林扎仓遭到镇压、大堪布元典喇嘛被暗杀;身为噶伦的大贵族擦绒・汪曲结布因同联豫关系密切,父子两人均被杀害,其庄园被没收;其它受牵连而获罪的`藏人为数尚多,甚至连九世**额尔德尼也未能幸免,被“罚银四万两”2。与此同时,十三世**喇嘛对驱逐川军有功人员及跟随其流亡印度的随员大加擢用,一些人(如达桑占东等)由平民跃居要职,并成为札萨克贵族;从这些激烈行动来看,当时十三世**喇嘛完全被一种强烈的对汉人及中央政权的仇视情绪和心理所驱使,而这种情绪和心理无疑在当时的西藏社会中占据了上风。很显然,这种情绪和心理也正是直接构成西藏在1913年产生强烈的独立倾向和相应行动的主要背景。不过,这种情绪在西藏并未延续。
在1913年十三世**喇嘛下令召开的一次征询西藏各方代表对今后政务意见的会议上,有不少人指出中断与中央关系将会产生严重后果并主张保持与中央的关系这些意见很快使十三世**喇嘛从最初的报复心理和情绪中冷静下来。故在19,当民国政府电令甘肃省督派出李仲莲、朱绣为首的代表团赴拉萨商谈双方关系及有关事宜时,十三世**喇嘛亲自接待,立场已发生明显改变。他对朱绣等人称:“余亲英非出本心,因钦差逼迫过甚,不得已而为之;此次贵代表等来藏,余甚感激,惟望大总统从速派全权代表,解决悬案。余誓倾心内向,同谋五族幸福。至西姆拉会议草案,亦可修改”4,还指定专人与中央政府联系。自此,西藏方面与中央政府的联系逐渐恢复。
从十三世**喇嘛前后立场发生的这种变化来看,西藏方面在1913年产生强烈的独立倾向和相应行动是当时弥漫于西藏的由清末腐败统治而激起的仇汉情绪的―种反映,是特定政治形势下的产物。由于这种独立倾向在西藏社会中缺乏固有的、坚实的基础,同时也与西藏当时处境及所面临的复杂的外部环境不相协调,所以仅在数年之后,西藏方面实际上已开始改变自己的立场。由此可见,西藏在1913年所表现的独立倾向具有很大的情绪色彩和非理性因素。
'p>
第二,在1912年到1919年期间,西藏的一系列独立倾向在主观和客观上都强烈地表现于对英国殖民势力的依赖,同时其相应的行动也都无一不依仗以英国为首的外国殖民势力。 'p>
这一点可以从一系列历史事件中得到证实。《蒙藏协定》是在以特殊身份潜入西藏的俄籍僧人德尔智的一手包揽下签订的;旨在策划“西藏独立”的西姆拉会议更是在英国的直接操纵下举行的。此外,1933年十三世**喇嘛圆寂后西藏再度兴起的企图“独立”的活动,同样是在英、美等殖民势力的唆使和策划下进行的。1943年,西藏地方当局在英国嗾使下突然宣布成立“外交局”,并首先得到英、美的“响应”。1947年,企图使西藏以一个“国家”的身份参加印度“泛亚洲会议”,也是英印势力一手策划的阴谋。1948年,西藏“商务代表团”赴欧美考察,其一纸不合国际惯例的所谓“签证”是由美国驻香港领事发给的。 Dk |rxFxg vV YJ hx3 E“qI Tq=)N 8”G&4C经济管理毕业论文@GL)-F#Kn&5 nU?ZTGQgEns%%Z
西藏当局这种企图依仗英美帝国主义势力搞“独立”的图谋,在根本上也是行不通的。其结果只会使西藏在政治和经济上变为英国的附庸和殖民地。事实上,1912年以后,主要由英国策划的“西藏独立”,无一不是以英国自身的利益为前提的。
在1913年西姆拉会议期间,英国以帮助西藏独立和收复西康为交换条件,私下利诱和威逼西藏地方代表在英方私绘的划有一条西自不丹东北,东至藏、滇、缅接壤处的边界线,即非法的“麦克马洪线”的草图上签字,其险恶用心是将西藏境内约9方平方公里土地分割出去。论文民国时期西藏独立论质疑来自WWW.66WEN.COM免费论文网
1923年,十三世**喇嘛在英国的帮助下施行新政,不料英国为进一步控制西藏,策划和导演一小撮亲英少壮派军人企图发动推翻西藏地方政府,取十三世**喇嘛而代之的政变,政变阴谋事先被十三世**喇嘛察觉,当即下令革去擦绒首席噶伦兼藏军总司令职务,对参予阴谋的青年宰官也一律予以革职。此后,十三世**喇嘛下令停止了由英人帮助的军官训练,撤消了孟加拉警卫长英人莱登拉在警察局的权力,拒绝英国派使节驻藏的要求,并于翌年封闭了由英人主办的江孜贵族学校。
1944年,英国派出军队闯入西藏南部的察隅,接着占据了达旺以南的德让宗,并向门隅地区渗透。同时,英国又派出驻锡金长官古德(GOULD)抵拉萨,威胁西藏地方当局承认把白马岗及达旺以南靠边境地区领土割让给英国。西藏地方政府召集僧俗大会讨论,通过了“藏地决不割让英国,并全体签字,如有祸患、僧俗共之”的决定。
由上可见,英国所经营和策划的“西藏独立”始终包含着其自身对西藏的领土野心和利益渗透,包含了极大的侵略成份,而这一点显然为西藏方面所不愿接受。所以,在1912年到1949年期间西藏方面与英国始终存在着矛盾,这种矛盾在十三世**喇嘛执政后期表现得尤为明显。这说明西藏对英国的依赖实际上是有限度的,并始终保持着对英国的警惕和防范。
二、西藏是否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
毫无疑问,仅仅有独立倾向并不意味着事实上的独立。问题的关键是:在1912年到1949年期间西藏是否获得了事实上的独立?要判定一个地区是否独立,实际上有两个非常简单的衡定标准:第一,该地区本身是否自认为其独立;第二,该地区自己确认的独立是否得到其所处主权国家及国际社会的认同。
首先,从1913年的《蒙藏协定》来看。这一协定披露后,不仅遭到中国政府的强烈反对,而且英、俄等国也都拒绝承认。俄国外交大臣萨佐诺夫发表声明称,俄国政府遵循19的西藏专约,并不认为德尔智是十三世**喇嘛的官方代表,并说在他看来此协定是无效的。1913年3月15日,英国政府照会俄国政府,亦称:英国同俄国一样,认为《蒙藏协定》的签署人不具全权资格,此协定毫无政治意义。7在西姆拉会议期间,西藏地方代表夏札受命声明:“**未尝授德尔智以与蒙古订立任何条约之权,遗德尔智之书,系属普通信札,谨请其努力为佛教谋利益而已”8。由此可见,宣称“西藏独立”的《蒙藏协定》不但未得到任何国家的承认,而且在各国舆论的压力下,西藏地方政府最终不得不宣布它无效。
其次,就西姆拉会议来看。西藏地方代表虽在会议开始曾提出“西藏独立”六点声明,但事实上,即便在后来西藏单方面同英国签订的《西姆拉草约》上最终亦仅提到“外藏自治”,且“中国仍派大臣驻拉萨”(虽然《西姆拉草约》最后未经中国代表正式签字而无效)。西藏地方代表尽管私下与英国在《西姆拉草约》上签字,却并不能代表西藏的独立,也不代表西藏自身对其独立的确认。这正如加拿大藏学家谭・戈伦夫在《现代西藏的诞生》一书中指出的那样:“西藏为何在条约上签字,其动机不大清楚。西藏放弃了领土,把宗主地位由中国转给英国。它确实没有实现独立――除非说独立状态单单由有权与其它国家签字缔约来定。实际上,完全可以说西藏的签字本身正是它缺乏独立资格的一个例证”9从另一方面来看,西姆拉会议期间英国同样并不真正对西藏独立感兴趣,“他们只对寻求一种妥协解决办法去取得结果感兴趣,而不愿搞一个有权威的独立的西藏。会议为英国在西藏谋取利益提供了一个方便的、掩饰其真实意图的门面”10。
篇20:辩论赛立论的小技巧
辩论赛立论怎么写
辩论赛的立论分为两个部分,第一是指的如何立论。
即我们对辩题有一个基本的理解和分析后,对于辩题中存在的词汇进行解读并进行连接。然后可以根据我们准备的资料进行扩充,可以按照递进关系,或者并列关系进行分类从而顺利的展开立论体系。既然你提到了写,我估计你是在第二部分的疑惑,就是说。如何写一辩稿。稿件本身并没有所谓的标准格式。但是如果是刚刚接触不妨按照议论文的写法写它。需要注意的地方是:
1在开篇时说谢谢主席主席评委对方辩友各位观众大家好。很高兴与对方辩友对今天的辩题展开讨论。当然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说法,但是基本的客套和礼数是必须的。
2在客套之后,最好对于今天的这个辩题展开一个题解,即告诉大家,这个辩题是什么意思,我们要如何证明这个辩题,辩题论证的主要方向。
3在每一条立论前,最好表达清楚你这一段落是为那一条立论做出的解释。
4可以加入适当的实力或者数据,有利于加强你的说服力。
5对于自己的语速有一定的把握,不宜超出过多的字数。
6如果对自己的演讲和表达有极强的自信,那么不妨试试增加一点讨彩的语言加强稿件的感染力。
把握好以上六点,应该就能写出一个合格的稿件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
立论有很好的套路.先摆定义再摆标准(视情况而定),然后根据理论时事价值三点展开论述.(这只是其中的一种方式,根据你的辩题而定).
小结的话是总结一下双方的问题,把对方的问题充分驳倒以后再根据己方问题阐述己方观点,没有固定的格式的.就算不谈问题也可以,只要有充分阐述己方观点就好.
理论在乎的是一个立体的结构,而小结这种就是把结构拆开了打给别人看,让别人懂你的观点.
★ 毕业论文写作基础
★ 教学论文讲座
★ 议论文的三要素
★ 议论文三要素
【论文立论范文(集锦20篇)】相关文章:
写好议论文的技巧讲解2023-03-03
教孩子们写“论文”的总结2023-02-07
议论文使用论据的技巧2023-07-22
小学生的作文审题训练2022-06-17
议论文文体知识演讲的基本知识2022-12-14
研究生毕业论文开题报告写作要求2023-11-14
初中作文如何审题训练2023-04-23
九年级上册四单元作文700字:中国人失去自信力了吗2024-04-06
初中作文结构技巧2022-09-05
小教高级教师教学论文2023-06-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