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批成本法经济论文

时间:2022-12-08 07:33:25 论文 收藏本文 下载本文

分批成本法经济论文(精选15篇)由网友“猪兔子”投稿提供,下面就是小编给大家分享的分批成本法经济论文,希望大家喜欢!

分批成本法经济论文

篇1:分批成本法经济论文

分批成本法经济论文

一、分批成本法的含义

分批成本法简称分批法或定单法,它是按照产品的批别来归集生产费用,并计算该批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主要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的机械、船舶、服装等制造企业,也适用于咨询公司、会计师事务所等服务性企业。

二、分批法的特点

分批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成本计算对象

分批法的成本计算对象是购买者的定单或内部定单或企业事先规定的产品批别,并按每一张定单或每一批产品开设产品成本计算单。对能按定单或批次划分的直接费用,可直接计入各该产品成本计算单的有关成本项目;对不能明确定单或批次的间接费用,先按发生地点归集,然后采用当月分配法或累计分配法,按一定的标准在各受益对象之间进行分配。

2.成本计算期

分批法的成本计算期是不定期的,与产品的生产周期相一致,而与会计核算的报告期不一致。因为在分批法下,批内产品一般都能同时完工,产品成本要在定单完工后才计算,因此,产品成本计算期是不定期的。

3.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同样需按月归集各定单的成本费用。由于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的生产周期一致,当产品未完工时,产品成本计算单上所归集的成本费用就全部是在产品成本;当该批产品完工时,则全部是完工产品成本。因此,从理论上讲,这种方法一般不存在成本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的问题。但是在批内有陆续完工产品,并需分批陆续交付购货单位的情况下,就应采用适当的方法,将成本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三、采用分批法的企业如何组织生产

在单件、小批生产企业中,生产一般是根据购买者的定单来组织的。由于各张定单所订购的产品往往种类不同或者规格不一,所用的材料和加工程序也各不相同,因此,各张定单的成本必须分别计算。在实际工作中,如何组织生产,一般有以下几种情况:

1.如果购买者所订购的是一件大型产品,且价值较大,生产周期很长,可按产品的组成部分分别组织生产。

2.如果购买者的一张定单中包括几种产品时,为了考核和分析各种产品成本计划的执行情况,可按不同规格的产品品种分别组织生产。

3.如果几个购买者同时订购同一种产品时,可将相同产品合为一批组织生产。

4.如果购买者的一张定单中规定一种产品,但数量较大,购买者又要求分批交货,则可分批组织生产。

5.有些企业并不是直接按购买者定单组织生产,而是按照自己规定的产品批别组织生产,但各批生产的特殊性比较明显,那么也要开立生产通知单(内部定单)分批组织生产。

四、一般分批成本法的应用

采用分批法计算产品成本时,一般可按照以下几个步骤进行:

1.在产品投产时,会计部门根据生产计划部门签发的生产通知单(内部定单),为每批产品开设一张成本计算单。

2.分批法下要求有关的原始凭证上都应填明生产通知单号,以便将各批产品的直接费用计入各成本计算单内。间接费用则按其用途和发生地点归集于辅助生产成本和制造费用明细账内,然后按一定的标准进行分配,计入有关各批产品成本计算单内。

3.单件、小批生产一般不单独计算废品和返工品的损失。

4.当某批产品完工、检验合格后,应由车间填写完工通知单,一份送会计部门,会计部门收到车间送来的完工通知单,即可进行成本计算,将成本计算单上所归集的成本费用加总,求得完工产品实际总成本,除以完工数量,就是产成品单位成本。

五、分批出货的成本计算

分批出货时由于一张定单的产品跨月陆续完工,一部分先完工的产品需要先发售给定货人,而另外一部分产品尚未完工,这时,就有必要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分配费用,以便计算完工产品成本与月末在产品成本。部分完工产品成本可按以下几种方法处理:

1.以计划成本或定额成本作为实际成本,从成本计算单转出。

2.以估计成本代替实际成本。估计成本是根据近期生产同类产品的实际成本,考虑到产品结构、生产条件等变化因素,并结合本批产品实际生产情况,加以适当调整作为实际成本,从成本计算单转出。

3.按约当产量计算。对尚未完工产品,其直接材料成本按照已投料数量和还需要投料的估计数计算,直接工资和制造费用等成本项目且按照完工程度折算约当产量分配。

不论采用上述哪种方法计算分批完工产品的成本,都带有估计性质,因此当该批别产品全部完工时,还应重新计算全部产品的实际成本和单位成本。

六、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方法

间接计入费用的分配方法可分为实际分配率法、预定分配率法和累计分配率法三大类。实际分配率法是将所发生的制造费用,按照实际发生的分配标准总量,计算出制造费用实际分配率的一种制造费用的分配方法。预定分配率法,亦称计划分配法,是按照各生产单位年度的制造费用预算和计划产量的定额工时,事先确定的预定分配率分配费用的方法。累计分配率法是将发生的各项制造费用先分别累计起来,到产品完工时,再按累计分配率和完工产品的累计工时数(或其他分配标准)分配给完工批别的一种方法。

七、简化的分批法的特点

简化的分批法也称不分批计算在产品成本的分批法。在简化的分批法下,每月发生的间接费用,不是按月在各批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而是将工资和费用成本先分别累计起来,到产品完工时,再按照完工产品累计生产工时的比例,在各批完工产品之间进行分配。对未完工产品应负担的工费成本,仍然留在原成本费用账中,逐月累计起来,直到有完工产品的月份,才计算累计的工费分配率。

这种方法适用于投产批数繁多,完工批数较少,各月间接费用及其分配标准大致均衡的企业。

八、分批零件法的特点

分批零件法是以零件、部件、产品的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归集生产费用和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它是分批法的延伸,属于分批法类型的成本计算方法。

分批零件法适用于零件数量不多的成批、大批生产的装配式复杂生产企业,如仪器、仪表等生产企业。

九、分批零件法与分批法之比较

分批零件法与分批法相比较,

有以下的异同点:

1.分批零件法和分批法都是以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按照批别来计算成本。分批法以零件、部件和产品的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而分批法则以定单的产品批别或内部定单产品的批别为成本计算对象。

2.分批零件法要分别计算零件、部件的成本和产品的成本,一般先计算完工零件的成本,在算完工部件的成本,最后计算完工产品的成本;而分批法只算整个定单产品的成本,不单独计算零件、部件的成本。

3.分批零件法与分期法的成本计算期都是非定期的,与生产周期一致。他们都是在一批产品或零件、部件完工后才计算成本。

4.分批零件法下,在产品是指狭义的,它仅指车间内没有完工的零件、部件,不包括完工交库的零件、部件;而分批法下,在产品是广义的,它不仅包括正在车间加工的零件、部件,还包括已交自制半成品库,但还未最后完工的那部分在产品。

5.分批零件法适用于零件、部件数量不多的成批、大批生产,如仪器、仪表生产企业等;分批法则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企业,如船舶制造业等。

篇2:分步成本法经济论文

分步成本法经济论文

一、分步成本法的含义

分步成本法是按照产品的生产步骤归集生产费用,计算各步骤半成品和最后完工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简称分步法。它主要适用于大量大批的多步骤生产的企业或车间。如纺织、冶金、化工制品、肉类加工、造纸等制造企业。

二、分步法的特点

分步法的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成本计算对象

在分步法下,成本计算对象是各个生产步骤的各种产品,因此,在进行成本计算时,需为每个生产步骤的每种产品设置产品成本计算单,用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对于生产过程中发生的费用,凡是直接计入费用,应直接记入各成本计算单中;间接计入费用则应先按生产步骤归集,然后按一定标准在该步骤的各种产品之间进行分配。

2.成本计算期

在采用分步法计算产品成本的企业里,成本计算期是定期的,即成本计算工作在每月末定期进行,因此,成本计算期与产品生产周期不一致,而与会计核算期一致。

3.生产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

在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的企业里,其产品往往跨月陆续完工,月末经常有一定数量的在产品,因此,归集在各生产步骤产品成本计算单中的生产费用,大多要采用适当的分配方法,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计算出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

三、逐步结转分步法的特点

逐步结转分步法亦称顺序结转分步法,它是按照产品加工顺序,逐步计算并结转各步骤半成品的成本,直至最后生产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在这种分步法下,先计算第一生产步骤的半成品成本,随着半成品转移到第二步骤继续加工,其成本也随同转移到第二步骤。下一步骤将上步骤转来的半成品成本,加上本步骤耗用的材料和加工费,计算出本步骤的半成品成本,这样顺序结转,产品成本也随同半成品成本逐步积累,直到最后一个步骤,计算出产成品成本。

逐步结转分步法就是为了计算半成品成本而采用的一种分步法。因此又称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逐步结转分步法实际上是品种法的多次连接应用。

逐步结转分步法,按照半成品成本在下一步骤成本计算单中的反映方法,又可分为综合结转和分项结转两种方法。

四、综合结转法和分项结转法

综合结转法的特点是将各步骤所耗用的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综合记人各该步骤产品成本计算单的“直接材料”或专设的“半成品”成本项目中,半成品成本的综合结转可以按实际成本结转,也可以按计划成本结转。因此,综合结转法,又有按实际成本综合结转法与按计划成本综合结转法两种方法。采用综合结转分步法时,为了提供按原始成本项目反映的成本资料,必须对自制半成品成本项目进行还原。

分项结转法的特点是将各生产步骤所耗用的上一步骤半成品成本,按照成本项目分项转人各该步骤产品成本计算单的各个成本项目中。如果半成品通过半成品库收发,那么,在自制半成品明细账中登记半成品成本时,也要按照成本项目分别登记。分项结转,可以按照半成品的实际成本结转;也可以按照半成品的计划成本结转,然后按成本项目分项调整成本差异。

五、在产品成本按加权平均法计算

当采用逐步结转分步法的企业,既有期初在产品又有期末在产品时,可采用加权平均法或先进先出法将成本分配给完工产品和期末在产品。加权平均成本法是不考虑产品在何时加工制造,也就是不需要知道哪些完工产品是来自于期初在产品,哪些是在本期投入已被加工完成的,只要将期初在产品成本与本期发生的成本加在一起计算加权平均单位成本,然后进行分配。

加权平均法是不考虑产品在何时加工制造,将截止本期末所有产品的平均约当产量单位成本分配到本期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中去。

六、在产品成本按先进先出法计算

在约当产量比例法下,对月末在产品还可以采用先进先出法计价。该方法是假设生产的产品按投入生产的时间先后顺序完工的,那么,月初在产品应先于本月投产产品完工,在产品生产周期小于一个月的情况下,月初在产品将在本月全部完工,这样,月初在产品成本应全部计入本月完工产品成本,而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只在本月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月末在产品成本不再受上月成本水平影响,也就客观反映了本月的成本水平。

在先进先出法下,约当产量只包括本月实际加工或投料的生产量,而不包括月初在产品在上月加工或投料的生产量。也就是说,约当产量只与本月发生的生产费用有关,而与月初在产品成本无关。其具体计算公式如下:

七、平行结转分步法的特点

平行结转分步法亦称不计算半成品成本分步法。平行结转分步法有以下特点:

1.以最终生产步骤的产品品种作为成本计算对象,并按生产步骤和产品品种设立产品成本计算单。在平行结转方式下,各步骤只计算本步骤的加工费用,不计算各步骤完工半成品成本,也就是半成品成本不随着加工步骤转移,各步骤的加工费用只要计算出其应计入产成品成本的份额,平行地计人产成品成本中。

2.不通过“自制半成品”账户进行总分类核算。在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各生产步骤不计算、也不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只是在企业的产成品人库时,才将各步骤费用中应计人产成品成本的份额从各步骤产品成本计算单中转出,从“基本生产成本”账户的贷方转人“产成品”账户的借方。因此,采用这一方法,不论半成品在各生产步骤之间直接转移,还是通过半成品库收发,都不通过“自制半成品”账户进行总分类核算。

3.各步骤生产费用总额需要在产成品和广义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采用平行结转分步法,每一生产步骤的生产费用也要在产成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但必须指出,这里的在产品与逐步结转分步法的在产品不同,它不仅包括各步骤正在加工的在产品,还包括本步骤已经加工完成,并转入下一步骤进一步加工,或已由半成品库验收,还需要进一步加工的'自制半成品,这是就整个企业而言的广义在产品。

八、平行结转分步法与逐步结转分步法的比较

在分步成本法下,由于各生产步骤成本的计算和结转方式不同,形成了平行结转和逐步结转两种方法,它们的主要区别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半成品成本结转方式不同。平行结转分步法下,一般不计算半成品成本;逐步结转分步法下,每月都要计算半成品成本。

2.产成品成本计算方法不同。平行结转分步法下,产成品成本是由原材料费用和各步骤应计入产成品的加工费用组成;逐步结转分步法下,产成品成本是由最后加工步骤耗用上步骤半成品成本和最后步骤加工费用组成,因而需将半成品成本还原。

3.在产品的含义不同。平行结转分步法下,在产品是指广义的,也就是指整个企业尚未完工的半成品和在产品,它不仅包括正在本步骤加工的在产品,还包括经过本步骤加工完毕,但还没有最后制成产成品的一切半成品;逐步结转分步法下,在产品是指狭义的,也就是仅指本步骤正在加工的在产品。

4.适用性不同。平行结转分步法一般适用于半成品种类较多,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的工作量较大,管理上不要求提供各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的生产企业。逐步结

转分步法一般适用于半成品种类不多,逐步结转半成品成本的工作量不大,管理上要求提供各生产步骤半成品成本资料的生产企业。

九、分步成本法和分批成本法的比较

1.成本计算对象不同。分步成本法是按产品的生产步骤(分步、不分批)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其成本计算对象是各个生产步骤的各种产品,分批成本法则是按产品的批别(分批、不分步)归集生产费用,计算产品成本的一种方法,其成本计算对象是产品的批别。

2.成本计算期不同。分步成本法的产品成本计算工作是在每月末定期进行的,其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不一致,而与会计报告期一致。分批成本法的产品成本计算工作则是不定期的,其成本计算期与生产周期一致,而与会计报告期不一致。

3.在产品计价不同。在分步成本法下,其产品的生产过程较长,但可以间断,月终计算成本时,各步骤内都有在产品,因此需将成本费用在完工产品与月末在产品之间进行分配,也就是有在产品的计价问题。在分批法下,其产品是按批分别投产并计算成本的,批内产品一般都能同时完工,产品完工前,产品计算单上归集的成本费用,就是在产品成本;产品完工后,成本计算单上所归集的成本费用,就是完工产品的成本。因此,这种方法从理论上讲,一般是不存在成本费用在完工产品与在产品之间的分配问题,也就是没有在产品的计价问题。

4.适用性不同。分步成本法适用于大量大批多步骤生产的企业;分批成本法则适用于单件小批生产的企业。

篇3:质量成本管理经济论文

质量成本管理经济论文

一、质量成本管理的现实意义

随着经济的发展,质量成本的内涵也在不断地发生着变化。尽管很多着名学者和质量管理专家对质量成本的表述在形式上有所差异,对其内涵尚有不同的理解,但对质量成本管理是全面质量管理的重要组成部分已达成共识。质量成本管理是编制质量计划、确定质量方针、进行质量决策的重要依据。通过质量成本信息,可以揭示产品质量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有利于控制和降低成本,改进和提高产品质量,实现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统一。

二、现代质量成本的特征

1、广泛性。质量成本具有广泛的内涵,它要求功能、成本、服务、环境、心理等诸方面都能满足用户需要,它既适用于有形的产品,也适用于无形的劳务,如服务质量、工作质量、管理质量、决策质量等。

2、动态性。质量成本是个相对的、变化的、发展的概念,它随着地域、时期、使用对象、社会环境、市场竞争的变化而赋予不同的内容和要求,而且随着社会的进步及知识的更新,其内涵与要求也不断地更新和丰富。

3、多样性。质量成本除了主要采用货币计量形式外,还要兼用其他的计量形式,从而从各个侧面反映质量成本的内在属性。

4、收益性。现代质量成本不仅应能及时、有效地反映企业的质量成本支出,而且还要反映质量收益,进行质量成本的经济效益核算和决策,以便企业在市场竞争、顾客的需求和企业生存、获利之间进行权衡。

三、质量成本的主要构成内容

质量成本是指企业为确保规定的产品质量水平和实施全面质量管理而支出的费用,以及因为未达到规定的质量标准而发生的损失的总和。它一般由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缺陷成本以及外部缺陷成本等几个部分组成。

在进行质量成本管理时,还应考虑机会成本。

四、质量成本的计量

质量成本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显性质量成本和隐性质量成本两种。由于显性质量成本是可以计量的,因而其实际发生额可按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缺陷成本和外部缺陷成本等四大类成本项目进行计量。而隐性质量成本通常不在会计系统中进行计量,但由于其数额可能非常巨大,并且是重要的动因,因而应该对其进行估计。比较常用的方法有乘数法、市场研究法和塔古奇损失函数等三种。

五、显性质量成本和隐性质量成本

质量成本按其表现形式可以划分为显性质量成本和隐性质量成本两种。

从价值补偿的角度考察,显性成本是企业在生产经营过程中实际发生的有形损失,必须得到补偿,它直接对企业造成损失,因而,又称直接质量不良成本。显性成本可以从企业会计记录中获取数据的成本,包括预防成本、鉴定成本、内部缺陷成本、外部缺陷成本等。隐性成本是实际发生但并未支付的无形损失,主要是由不良质量而形成的机会成本,它间接地对企业造成损失,因而,又称间接质量不良成本。如由于顾客不满意而丧失的市场份额和销售额等。隐性质量成本是不可计量的,为了满足分析决策之需,只需估计而不必得到补偿。

六、可控成本和结果成本

质量成本从成本控制的角度考察还可以分为可控成本和结果成本两类。

预防成本和鉴定成本是可控成本,通过其增减变动对内部缺陷成本及外部缺陷成本产生影响。内部缺陷成本、外部损失和隐性成本是结果成本,是因质量达不到既定要求、控制失效而造成的厂内和厂外损失,它受可控成本的影响。

七、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

1.传统质量成本管理目标的确定

传统质量成本管理的目标是寻找可接受的质量水平( Acceptable Quality Level, AQL)。在这种传统观念里,如果一个产品的质量超出质量特征的容忍范围,则该产品是有疵点的或有缺陷的。在此观点下,只有产品未能达到设计要求时才会发生结果成本,而且在控制与结果成本之间存在一个最优的选择问题。

2. 现代质量成本管理目标的确定

根据现代质量成本观点看,内部和外部缺陷作业及其相关联的成本都属于非增值作业,应予以彻底消除。预防作业则可视为增值作业而予以保留。而一部分的'检验作业是预防作业所必须的,如质量审计,应视为增值对象。

八、质量业绩考核指标

考核质量的指标通常兼用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因为财务指标和非财务指标各有不同的作用。

财务指标的主要作用是:作为权衡预防成本和缺陷成本的通用标准,是反映企业质量状况的简要的、总括性的指标。非财务指标的主要作用是:容易量化,便于理解;直接反映物质生产过程的状况,并有助于将注意力集中在需要改进的问题领域。

尽管质量的非财务指标本身具有局限性,但从长期发展趋势来看,它们对管理人员具有很重要的参考价值。

九、质量成本报告的编制

质量成本报告是衡量企业在某特定期间质量成本分布情况的报表,是用来反映一个企业在质量改进项目上的进展程度书面文件。

质量成本报告一般有短期质量成本报告、多期趋势质量成本报告和长期质量成本报告等三种类型。

不论企业采用何种方式编制质量成本报告,其内容不外乎强调各成本要素的比重关系(如预防成本与鉴定成本占质量成本之比率),以及其衡量基础(如质量成本占销售收入或销售成本的比率)。

篇4:定额成本制度经济论文

定额成本制度经济论文

一、定额成本制度的特点和意义

定额成本制度,是为了及时地反映和监督生产费用和产品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加强定额管理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在这种制度下,产品的实际成本可按如下公式计算:

产品的实际成本=月初定额成本+脱离定额的差异+定额变动

定额成本制度和一般核算方法不同的是,它不纯粹是一种成本核算方法,它是将成本核算与成本控制相结合的一种成本方法。它不仅能达到成本的事前和事后控制,关键是能做到成本的日常控制,从而,更有效的地发挥成本核算对于节约生产费用、降低产品成本的作用。

二、定额成本的制定

定额成本是目标成本的一种,它是根据现行定额和计划单位成本制定的。在制定时,要分别成本项目进行。其计算公式为:

原材料费用定额=产品原材料消耗定额X原材料计划单价

生产工资费用定额=产品生产工时定额X计划小时工资率

制造费用定额=产品生产工时定额X计划小时费用率

其中,计划小时工资率、计划小时费用率可用下列公式计算:

计划小时工资率= 预计某车间全年生产工人工资总额/预计该车间全年定额工时总数

计划小时费用率= 预计某车间全年制造费用总额/预计该车间全年定额工时总数

三、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

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一般有:限额法、切割核算法和盘存法等。

1、限额法。限额法是控制领料的一般方法。采用该法的企业必须建立限额领料制度。限额法是控制领料,促进用料节约的重要手段,但是它不能完全控制用料。

2、切割法适用于使用必须经过切割的板材、棒材和棍材等。采用该法进行控制用料时,应先采用限额法控制领料。

3、盘存法按一定的`间隔日数,对生产中的余料进行盘点,根据材料领用数和盘点所确定的余额,算出一定日期材料的实际耗用量,以实际耗用量和这一时期投产的数量乘上耗用定额所求得的定额耗用量相比较,算出材料的定额差异。

四、工资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

工资脱离定额的差异一般分计件工资和计时工资。

在计件工资形式下,生产工人工资属于直接计入费用,其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与原材料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相类似,可采用差异凭证法。

在计时工资形式下,生产工人工资属于间接计入费用,影响其脱离定额的差异的因素有二:一是生产工时,二是小时工资率。其计算公式为:

某产品的实际生产工资=该产品实际生产工时x实际小时工资率

某产品的定额生产工资=该产品定额生产工时x计划小时工资率

该产品生产工资脱离定额差异=该产品的实际生产工资-该产品的定额生产工资

五、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的计算

制造费用进行定额控制时,可将其分为变动制造费用定额控制和固定制造费用定额控制。对于变动制造费用定额控制可比照原材料的定额控制,为有关项目按标准制定定额,采用限额领料单或限额费用单进行控制,超过定额部分则记入差异凭证。对于固定制造费用,可制定计划总额,实行总量控制。对于按工时分配计入产品的制造费用,可比照计时工资的定额核算,月末按公式计算,只不过,要将计时工资核算中的小时工资率改为小时费用率,即公式如下:

某产品的实际制造费用=该产品实际生产工时x实际小时费用率

某产品制造费用的定额=该产品定额生产工时x计划小时费用率

该产品制造费用脱离定额差异=该产品的实际制造费用-该产品的定额制造费用

六、定额变动差异及其计算

由于生产技术和劳动生产率的提高,原来制定的消耗定额或费用定额一定时期后需要修订,修订后的新定额与修订前的老定额之间的差异,就是定额变动差异。

定额的变动一般在月初进行。如果定额降低,定额变动差异则为“+”号,相反,如果定额提高,定额变动则为“-”号。

为了简化计算工作,定额变动差异也可以按照定额变动系数进行计算,其公式如下:

定额变动系数=按新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按老定额计算的单位产品成本

月初在产品定额变动差异=按老定额计算的月初在产品成本 x(1-定额变动系数)

七、定额成本制度下的成本计算程序

在定额成本制度下,产品实际成本的计算可遵照以下程序进行:

1、按产品别编制月初产品定额成本表,若定额有修订,应在该表中注明。

2、按成本计算对象设置成本明细账,按成本项目设“期初在产品成本”、“本月产品费用”、“生产费用累计”、“完工产品成本”和“月末在产品成本”等专栏,各栏又分为“定额成本”、“脱离定额差异”、“定额变动差异”、“材料成本差异”各小栏。

3、编制费用分配明细表,各项费用应按定额成本和脱离定额差异进行汇总和分配。

4、登记各产品成本明细账。产品明细账中的期初在产品成本各栏目可根据上月成本明细账中的期末在产品各栏目填列。若月初定额有降低,可在“月初在产品定额成本变动”栏中的“定额成本调整”栏用“-”号表示,同时,在“定额变动差异” 栏用“+”符号表示;若定额成本有提高,则在“定额成本调整”栏用“+”号表示,同时,在“定额变动差异” 栏用“-”号表示。

5、分配计算完工产品和月末在产品成本。产成品的定额成本应根据事先编制好的产品定额成本表中产品月初成本定额乘上产成品数量求得,然后,根据“生产费用累计”中的定额成本合计减去产成品的定额成本,就是月末在产品的定额成本。

6、如果有不可修复废品,应按成本项目计算其定额成本,并按定额成本分配计算定额差异或定额变动差异以及材料成本差异,但若不可修复废品不多时,也可不承担这些差异。废品成本计算出来后,连同可修复废品的修复费用记入“废品损失”成本项目的“本月产品费用”中的“脱离定额差异”小栏内,并全部由产成品负担。

7、产成品的实际成本由产成品的定额成本加减脱离定额差异和定额变动求得,并可进行成本的事后分析。总

8、最后,成本核算人员应将成本核算、分析结果及改进建议上报单位负责人,由单位负责人对成本控制做出最后的决策和评价。

篇5:标准成本制度经济论文

标准成本制度经济论文

一、标准成本制度的特点

标准成本制度是以预先运用技术测定等科学方法制定的标准成本为基础,将实际发生的成本与标准成本进行比较,核算和分析成本差异的一种成本计算方法,也是加强成本控制、评价经济业绩的一种成本控制制度。

标准成本制度的核心是按标准成本记录和反映产品成本的形成过程和结果,并借以实现对成本的控制。标准成本制度具有以下特点

1. 标准成本制度只计算各种产品的标准成本,不计算各种产品的实际成本

2. 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发生的各种差异,分别设置各种差异账户进行归集,以便对成本进行日常控制和考核。常见的差异账户有:“材料数量差异”、“材料价格差异”、“人工效能差异”、“工资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能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用差异”、“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计划差异”等。

3.可以与变动成本法相结合,达到成本管理和控制的目的。

二、标准成本的种类

标准成本的.种类主要包括理想标准成本、正常标准成本和现实标准成本。

1、理想标准成本是在现有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达到最优状态下的目标成本水平。

2、正常标准成本是以正常的技术、设备和经营管理水平为基础制定的目标成本。

3、现实标准成本它是在正常标准成本基础上考虑到目前的实际情况,而制定的目标成本。

三、标准成本的制定

通常有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和制造费用标准出成本。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直接材料数量标准X直接材料价格标准

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工时标准X工资率标准

工资率标准=标准工资总额/标准总工时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工时标准X变动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工时标准X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标准分配率=固定制造费用预算总额/标准总工时

四、标准成本差异的内容

标准成本差异发生的原因很多,归纳起来,不外乎是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按成本项目进一步划分可分为八大差异或九大差异。它们是:直接材料数量差异、直接材料价格差异、直接人工效率差异、直接人工工资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又可分为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

五、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直接材料标准成本差异是指直接材料实际成本与其标准成本的差异,它包括材料数量差异和材料价格差异两部分。材料数量差异和价格差异的计算公式如下:

材料数量差异=(实际用量-标准用量)X 标准价格

材料价格差异=(实际价格-标准价格)X 实际用量

计算结果,如果是正数表示超支,即逆差,为不利差异;如果为负数表示节约,即顺差,为有利差异。

六、直接人工标准成本差异计算和分析

直接人工成本包括直接人工效率差异和工资率差异。直接人工的效率差和工资率差异的计算公式如下:

直接人工的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X 标准工资率

直接人工的工资率差异=(实际工资率-标准工资率)X 实际工时

计算结果为正,表示超支差异,是逆差,为不利差异;计算结果为负,表示节约,是顺差,为有利差异。

七、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变动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包括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耗用差异。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和变动制造费用耗用差异的计算公式如下:

变动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工时-标准工时)X 标准费用分配率

变动制造费用耗费差异=(实际费用分配率-标准费用分配率)X 实际工时

计算结果为正表示超支差异,是逆差,为不利差异;计算结果为负,表示节约,是顺差,为有利差异。

八、固定制造费用成本差异的计算和分析

固定制造费用差异一般包括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两部分。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和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的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产量差异 = 固定费用预算-(实际产量 X 单位产品标准费用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预算差异=固定制造费用实际数-固定制造费用预算

计算结果正数为超支,负数为节约。

也可以将上述产量差异进一步分解为能力差和效率差,其计算公式如下:

固定制造费用能力差异=(计划产量标准工时-实际产量实际工时 X 标准费用分配率

固定制造费用效率差异=(实际产量实际工时-实际产量标准工时)X 标准费用分配率

这样对固定制造费用标准成本差异的分析就有两差异分析法和三差异分析法。

九、标准成本制度下的成本核算程序

标准成本制度下的成本核算可结合一定的成本核算方法按如下基本程序进行:

为各成本计算对象按成本项目的制定标准成本。

按成本对象设产品成本明细账。根据上月成本明细账,填入月初在产品成本。

编制各成本费用分配表,分别反映其标准成本和实际成本,并列出其差异。

将标准成本计入成本明细账,结转完工产品的标准成本。

计算、分析各种成本差异,每月末根据各成本差异科目的贷方余额编制成本差异汇总表,将各种成本差异余额转入“产品销售成本”或“本年利润”明细账,计入当月损益。

篇6:成本管理下的建筑经济论文

1建筑经济成本管理中出现的一些问题

1.1管理理念过于落后

当前,国内大部分建筑企业对于经济成本管理缺乏必要重视,其表现在于过于关注施工过程中的能源消耗,而在施工前期对于成本控制以及施工预算则缺乏关注,供应链研究也不够深入,导致工程项目施工过程中难以实现工程经济成本控制,这对其管理理念也造成较大影响。

以往的成本管理模式尚未深刻认识成本的涵义,也缺乏全面了解,因此缺陷和漏洞较多,导致在企业经营与生产中频频出现巨额浪费的情况。

此外,传统成本管理限制了企业经营机制的转化,也就无法扩大经济效益。

1.2管理水平不高,尚需提髙科技含量

对于大部分建筑企业而言,其对于经济成本管理的认识尚未跳出控制建筑经济成本本身这个狭义的圏子,也尚未建立科学、合理的成本目标控制体系,无法有效管理和监控工程经济状况。

对于招投标项目应有的人力资源以及设备状况缺乏了解,不能因地制宜,根据实际施工方案来开展技术经济评估,导致施工方案丧失了个体差异性,建筑经济成本管理由此缺乏必要的技术支撑。

1.3不良采购习惯导致成本增加

当前国内建筑行业中普遍存在不良采购习惯。

例如某一建筑企业在与供应商达成采购协议后会定期购买该供应商提供的服务或者商品,久而久之二者交流增多,往来密切,出现情感层面的采购偏好,导致其他供应商无法参与市场竞争。

而管理体制不合理、不健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

不少公司认为单纯使用一家供应商的商品较为方便,久而久之就出现了不良采购习惯。

在竞争过程中缺乏新的供应商加入,市场应有的调节与竞争机制也就难以发挥作用,建筑企业生产成本也会逐渐增加。

而且不少建筑企业仅仅单纯考虑商品或者服务质量,而对于质量和生产成本之间的相互关系也缺乏深入研究,更无法从经济合理化角度来探索经营管理,更容易形成不良采购习惯。

2市场经济背景下建筑经济成本管理对策

2.1项目工作人员应提高自身责任感与专业素质

建筑行业职能部门应不断加强监督力度,严禁无证上岗,对于核算能力不足、业务不够熟练或缺乏专业培训与学习的.工作人员应组织其参与培训学习,提高其专业素质,保证成本核算质量。

同时还应针对成本核算人员设置髙效的激励与约束机制,确保其能够合理行使自身职权。

成本核算员也应提高自身责任感,及时收集、分析并整理工程变更项,并定期上报审核,以有效控制施工成本,保障工程顺利竣工。

2. 2完善成本管理体系

建筑工程企业应全面认识施工项目成本管理现状,并深入分析其中存在的问题,并以此为基础分析经济成本管理体系的不合理之处,在一系列评价与分析后认识到成本管理体系存在的缺陷,然后通过针对性措施对经济成本管理体系加以完善。

在建立和完善成本管理体系的过程中,建筑企业管理层应对项目责任体系予以明确,完善岗位权限以及治则,确保各岗位人员在施工过程中能够进循成本管理需求做好自身工作。

与此同时,还应在岗位绩效评定体系中纳入成本管理指标,以督促各岗位工作人员精确执行工作计划,切实落实各项工作内容,为实现经济成本管理目标提供有效保障。

2. 3建筑企业应规范自身采购习惯

在建筑项目成本构成中,工程材料占据了大部分比例,在项目运行整体成本支出中,工程材料所占比例超过55%。

因此加强工程材料采购环节的控制显得意义重大。

建筑企业首先应规范自身采购制度,在开展工程项目前首先应做出合理、科学的施工预算,经过审批后制定富有针对性的工程材料清单,并严格要求后续采购依照清单进行。

同时还应规范采购管理制度,明确采购审批流程、具体釆购流程、釆购部门及其他部门之间的关系与责任等等。

应对市场竞争机制加以充分利用,做到“货比三家”,根据产品质量与价格来挑选供应商,同时还应确定备选供应商以免出现意外情况。

大部分建筑企业出于自身成本考虑都会想方设法压低供应商供货价格,而不少供应商也迫于市场竞争压力而通过多种手段来控制商品成本。

因此建筑企业管理者应果断抉择,掌握成本的可控空间,横向对比分析市场价格,督促采购人员深入了解供应商资质,最大限度节约成本支出。

2.4优化质量管理

在建筑工程管理中,质量管理是重中之重,而优化质量管理同时也有利于髙效开展成本管理。

由于建筑工程项目难以避免地会出现返工、补造或者修补现象,事前做好质量管理则可最大化降低此类问题的发生,从而为建筑企业节约返工以及修补的费用支出,由此从另一层面优化了成本管理工作。

此外,建筑企业在优化质量管理的同时应勤于自检,针对每一施工阶段、每一环节均应严密自检,按照设计要求以及施工质量需求综合检验,确保工程建设质量。

3结语

在市场经济环境下,建筑企业应结合实际形势,根据施工现场条件以及项目差异来加强经济成本管理,不断创新管理理念,加强企业工作人员专业素质与工作责任心,推动企业自身实现良性发展。

篇7:成本管理下的建筑工程经济论文

成本管理下的建筑工程经济论文

一、分析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的重点

1.不断完善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体系

由于建筑工程成本管理受到企业施工项目现有经济状况的影响,企业必须对自身的经济状况做一个事先的分析整理,掌握本企业中经济效益体系中所存在的缺陷,采取积极的措施做以解决,促进成本管理体系的不断改进。在进行经济成本的体系管理时,首先要对相关项目的责任体系进行最大限度的明确,责任到人,各司其职,同时,需要将经济成本管理的内容列入到岗位绩效评定系统中,以此严格督促工作人员,认真实施工作内容,以利于管理目标的实现。

2.强化建筑工程施工项目控制制度及成本核算

经济成本管理的好坏直接影响企业的经济效益,所以施工企业必须加快速度促成项目成本控制制度的建立。目前对于我国的施工项目成本控制制度而言,施工企业对其影响最大的是管理能力和经营理念。我国的建筑施工企业在成本控制制度方面有很多问题,核算方面也有缺陷,这就使得成本分析和核算工作受到了很大影响。因此,对于成本核算和控制制度需要进一步的完善,并且善于借鉴经验,有针对性的提出解决问题的策略。同时,要不断增强管理制度的科学化,结合企业自身的实际情况来进行实践。只有这样,才能使得企业在管理体系和制度上有效的实施监控评价,发现问题并及时解决,促进企业建筑工程目标的实现。

3.不断完善建筑施工项目的财务激励机制

做好财务激励机制可以更好的促进工作的开展,可以最大程度的实现企业以及个人的预期效益,以此使得员工可以拥有高昂的斗志,极大提升经济效益。

4.对预算管理和执行进一步强化,实现管理目标

对预算管理与执行有一个良好的掌控,可以极大程度上促进对经济成本的管理。对于每一个环节,企业都要有针对性的做出科学合理的决策并监督督促其实施。比如预算编制阶段,只有全面考虑到施工地的材料和人工成本的.具体情况,才能取得高效的收益。另外,工程进度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因素,在施工方法上要结合当地的气候状况来加以考虑,这样可以促使对建筑的规划更加合理,避免出现只为进度而忽视工程质量的问题发生,降低之后所需要投入的治理费用,客观减少了企业可能会有的损失。

5.建立成本管理责任制

责任的落实意味着每一个环节都能够在强有力的掌控之中,对于每个分项目的管理人员来说,务必要明确本身所要完成的工作,同时也要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之下最大程度上降低成本。对于技术部门来说,要合理运用当前最为先进的工艺和技术,用新技术带动传统的运营模式,使得项目实施成本能够有效降低。对于经济部门来说,其主要责任就在于项目的预算,在预算当中能够分清楚各个项目的支出是多少,都分别用在了什么地方,从而强化资金管理。同时,激励和奖惩机制也是必不可少的,使成本管理系统能够得到优化和完善,从而有效降低成本。对于建筑工程行业来说,其所涉及到的机构多,并且施工程序和进度在很大程度上受到外围环境的影响,所以在实施的过程当中要制定合理的施工组织设计,并有效落管管理责任制度,使得各项要求都能够纳入整体规划当中去,科学管理对于工程质量的提高、工程成本的降低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二、采用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做好建筑工程经济成本管理

目标成本管理方法在当今的社会企业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通过对成本目标的抽取和突出,合理规划、指导以及控制相关的成本费用,以此降低企业损失、增加经济效益。这一管理优势着重体现在两个方面,第一是可以最大程度上提升企业成本管理能力,第二是利于成本管理目的的实现。因此,作为现代建筑工程施工企业,引进这一方式是十分有利的,能够促进成本管理能力的大幅度提升。另外,将项目成本管理的需求作为最基本的依据,更为准确的制定经济成本的总目标。

三、结语

综上所述,作为施工企业,提升自身的成本管理能力是当务之急,这一问题直接关系到企业的效益收入,严重时关乎企业存亡,这就迫使要加快施工企业的成本管理体系的建设,并不断完善。除此之外,引进先进的经济成本管理方法也是不错的选择,以此实现最大程度上的经济效益。

作者:姜春 单位:北京轩宇建筑工程有限公司第四分公司

篇8:成本管理下的建筑经济论文

1强化现代化成本管理意识

现代化成本管理意识是尊重市场、用于竞争的现代企业意识,成本管理意识将员工作为主体,将每个员工看做是可以发展的个体,通过对员工的教育和培养,使他们了解到自身在企业成本管理工作中的价值和作用,认识到成本管理工作的重要性,建立正确的现代化成本管理理念,明晰自身在成本管理过程中的责任,使成本管理工作具有更为广阔的空间,更好地服务于企业经济管理工作。

2建立成本管理的激励机制

建筑企业要建立良好的激励机制,鼓励员工自觉而主动地参与到成本管理的过程之中,要形成用人上的提升机制,吸收有管理能力和成本意识的员工进入到管理岗位,给予他们必要的肯定和鼓励,通过人员向上的流动形成对员工的激励作用。

此外,企业要对成本管理任务完成好,成本管理成绩突出的员工和单位进行奖励,创造成本管理的榜样,形成企业成本管理的氛围,有效地建立企业成本管理的舆论环境和企业文化,确保成本管理工作得到持续的加强。

3实施全过程成本管理

3.1强化建筑工程投标时期的成本管理

在招投标时期成本管理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精细化核算和全面控制上,要做到对招投标项目的全面了解,对技术和材料的全面控制,经过精细计算制定出合理的招投标计划,既做到对招投标成本的有效控制,又能够提高招投标的中标可能性。

3.2强化建筑工程施工时期的成本管理

成本管理工作在施工时期要将重点放到现场的实际上,要重点做好技术方面的管理,要依据企业技术特点和优势,进行施工技术的调整,减少施工中冗余环节和不必要程序,在提升施工效率的同时控制成本。

机械设备既是施工的必要工具,同时也是产生开支的重要部分,应该根据建筑工程施工的具体要求有针对性地选择机械设备,要建立使用、维护、保养、维修的体系,降低机械设备因故障和维修产生的停工与延误,做到对成本的合理控制。

施工材料是成本支出的重要环节,在成本管理工作中应该建立材料方面严格的管理体系和制度,要根据市场的变化制定出材料的招标方案,在确保材料质量的基础上,选择有价格优势的厂商作为供应单位,做到对材料费的有效控制。

3.3强化建筑工程收尾时期的成本管理

收尾时期的成本管理应该围绕设计变更来进行,要养成建筑工程施工时资料收集和信息整理的良好习惯,以规范的方法来记录建筑工程实际操作和设计变更,要建立起针对设计变更成本控制的体系,真正实现对成本的全面控制与管理。

4结语

经济管理是建筑企业核心的管理工作,不同类型企业类型和不同规模工程规模都需要建筑经济管理工作进行控制与协调。

成本控制是建筑经济管理的重要工作,要发挥成本控制对企业开支的管理作用,以成本控制为中心建立起建筑经济管理工作的新型结构,在实践中检验、创新出新的措施,实现对建筑企业管理能力、经济能力的挖掘,在确保成本目标实现的前提下,提升企业对建筑市场的有效占据和不断扩大。

篇9:探求房地产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经济论文

探求房地产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经济论文

一、房地产企业成本核算的内容

(一)开发费用这项费用是指在房地产开发的过程中,所需要的各项管理、销售等等的费用。这一项费用虽然看起来与工程的开发没有直接的关系,但这些支出的费用其实是会直接影响到房地产后期的收益中。它也大概包括了以下三个方面:

1、管理费用这项费用是指房地产公司为了组织管理而支出的费用。比如说各种开发的经营活动等等。这些都是管理费用。管理的费用可以通过大致估算法来进行核算。

2、销售费用这项费用是指为了更好地销售自己公司的房地产而支出的费用,比如说宣传费用、销售人员的费用等等。销售所支出的费用要根据实际的情况来进行核算。

3、财务费用在房地产开发中,办理一些手续所需要一定的手续费,或者是为了开发房地产而筹措资金的一些费用等等。

(二)房地产开发的税金费用这一项支出也是房地产企业成本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是在房地产开发投资过程中,所产生的一系列的税费或者是一系列政府所征收的费用。比如包括了企业营业税、土地增值税、教育附加费、城建维护费等等。税费的核算是按照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的。

二、房地产成本核算中应注意的问题

房地产企业开发成本的会计核算就是指企业在开发房地产的时候,将所用的资金进行核对计算的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企业不仅要根据国家的相关法律法规来进行核算,还应该注意以下几个问题:

(一)要了解开发成本的设计正确了解这一项,可以正确的反映出产品的成本结构,就方便我们了解如何降低成本。按照现在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规定,“开发成本”这一项就作为了一级成本的核算科目,其次,将各种建设费用,比如基础建设费用、各项配套设施的建设费用作为二级核算科目,最后,围绕一级和二级核算项目展开核算,形成多元化的核算,方便与日后的查询与统计数据。而且清晰明确的成本核算科目有利于将来的税金计算。

(二)分清成本对象在了解成本的对象时,应该结合成本的`实际特点去了解。对于某些大区域成片开发的土地来说,就一定会存在着共同成本的问题。在这个时候,分清成本的具体对象,就显得至关重要了。“谁得益谁分摊”这一原则就适用于公共成本要分摊的这一情况。一般来说,如果是能分清成本核算对象的,就可以直接进行成本核算;对于有一些不能分清成本对象的情况,就必须根据实际情况,建立新的分摊方法来进行核算。比如说,土地的资金可以按照每人所占的面积来进行分配,而基础建设费和小区配套设施的建设费可以按照可出售的面积来进行分配等等。

(三)一些间接费用的核算很多时候,房地产的开发都会产生间接的支出费用。这些费用主要包括的有企业的各项管理费用、财务费用以及销售费用。按照现阶段的房地产开发企业会计制度的说法,这部分费用都是作为房地产企业的间接费用,算入了房地产的成本中。在这里要注意的是,有些为了项目的进行而贷款的利息部分,这一部分如果也作为间接费用进行核算的话,就会造成财务状况不真实的情况。就不能客观真实的反映出企业的实际情况,同时也会损失企业的开发成本。

(四)忽略项目决算的问题房地产商企业成本会计核算的最主要目的是计算出在整个开发的过程中的实际开支,方便日后企业核算实际利润。可是目前房地产开发企业中普遍存在一个问题,那就是企业过分重视工程结算而忽略了项目结算。因为工程结算往往是在工程结束后就可以马上进行,时间明确肯定,又因为工程结算关系到工程款的支付,所以工程结算不容易拖拉。

而往往项目结算会因为某一两个小问题而变得遥遥无期。要想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提出一个“预算费用”的概念,就是将还没有完工的工程预算算进成本里,让项目结算能够按时顺利进行,等到日后工程完工后再来按照实际的支出改变项目结算。又因为这一个部分的工程支出费用,经常在总项目的投资中所占比例较小,所以这种“预算费用”的做法对工程项目的总成本和单位成本都不会造成较大的影响。

但是值得注意的是,根据现在的税务法律规定,在土地增值税未清算前,在未取得正式发票的成本最多能允许税前列支合同总额的10%,而超过的部分不得在当期税前列支。所以,作为一名财务工作人员,必须合理的规划财务税务,在项目工程的土地增值税清算之前、企业所得税汇算之前要尽最大的可能取得已经发生成本费用的发票,暂时没办法立马付款也可以,也一定要和企业的各个部门沟通合作,争取拿到发票后立即处理付款等事宜,让公司的工程项目进行土地增值税清算、企业所得税汇算进行的顺利,公司税负最大限度的降到最低或者是想尽一切办法延迟公司交税款的时间。

三、结束语

伴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壮大以及市场经济逐步推进的体制改革,我国的房地产市场也在不断发展。在房地产企业的发展过程中,控制成本、降低成本是企业发展追求的目标。这些年来,房地产公司在与其他企业的竞争中某种程度上比的就是谁的成本更低。总的来说,房地产企业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不被淘汰,就要思考如何降低企业的成本,提高企业的经济效益,提高企业在市场的地位。而这一切,都与房地产企业成本的会计核算有着密切的关系,我们企业的财务人员一定要制订符合实际切实的会计核算方法,才能达到提高利润的终极目标。

篇10:一种先进成本管理模式的经济论文

一种先进成本管理模式的经济论文

摘要:1991 年8月美国《幸福》杂志把成本企画称为“锋利的日本秘密武器”。“为预测、监控和解释成本的体系,相当‘简单’……但是它有效”。成本企画之所以获此殊荣,是因为它适应了企业战略竞争环境。30多年来,它帮助日本公司削减成本,以低价与西方业者竞争,用新产品击败对手。本文比较全面地阐述了成本企画的概念、内容以及与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区别。其目的在于为建立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制度提供借鉴模式和理性思维。

一、成本企画的提出

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面向的是企业内部, 是一种技术支配型的管理模式, 即依据企业内部生产条件确定标准成本, 反映的是一套技术标准, 很少考虑企业外部市场、顾客需求和同业竞争等外部生存环境, 也并不重视外界因素对本企业相对竞争地位的影响, 被视为缺乏外向性、动态性。在当今战略竞争环境下, 传统成本管理模式难以奏效。因此, 一种新的成本管理模式应运而生, 这就是成本企画。

成本企画(或译为目标成本计算、成本策划)于60年代初期, 其基本的思想雏形就已经形成,它的创始者则应首推日本的丰田汽车公司, 它曾被誉为“锋利的日本秘密武器”, 帮助日本公司削减成本以低价与西方企业竞争, 用新产品击败了对手。

荣获如此殊荣的成本企画, 它的基本思想却是既朴素又简单, 那就是在产品的企画与设计阶段就关注到将要制造的产品成本只允许是多少,成本在事先给予限定, 制造过程实际消耗的成本及顾客的使用成本都不允许超越这一范围, 这个限定的成本范围即是成本企画最关键的因素; 因而成本企画的起点即是确定目标成本。

二、成本企画的内容

1、确定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是通过市场调研, 在成本经营阶段确定的, 是为实现目标利润必须达到的成本目标值, 而且这个目标值是生命周期成本的最大容许值。任何一种成本管理模式, 其在实施之前都应先确立行动目标, 即回答“所欲为何”的问题。对于成本企画而言, 可具体化为通过它的执行来达到目标成本, 确保目标利润, 因而目标成本的设计是成本企画的出发点, 达成目标成本则成为成本企画的最终目的, 而设定目标成本也就是把成本目标数值化, 使努力方面有了依据。

目标成本在设定之前, 应对其特性有所了解。首先说, 既然达成目标成本是成本企画所要实现的最终结果, 因而设定的目标成本是以必须实现为前提的, 也即是“必达目标”, 具有必达的特性。其次, 目标成本还具有全生命周期成本的特性, 产品的生命周期是就某种产品与市场的关系来说的, 从产品进入市场到退出市场一般经历导入期、成长期、成熟期与衰退期这样一个循环, 然而就每件产品形成乃至消亡的历程而言, 经历的则是从企画、开发到生产完工, 最后到顾客使用、废弃这样一种循环。所谓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是在后一种意义上使用这一术语的, 且这里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不仅包括在企业内部及其关联方发生的由生产者负担的成本, 具体指产品研究开发、制造、营销等过程中的成本, 而且还包括消费者购入产品后发生的使用成本、废弃成本。企业为了取得竞争优势, 要满足顾客在质量、价格、交货期等方面的要求, 需求使顾客的使用成本最低, 因此应全盘考虑, 以生命周期成本作为成本企画的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的设定, 通常采用如下计算公式: 目标成本= 目标售价- 目标利润。其中目标售价的确定一般可参照同业同类产品的价格, 同时考虑企业自身产品的功能、质量等特点以及竞争同行的产品特征及其拥有的市场份额等情况。目标利润则要从企业的经营理念、经营方针、经营战略出发, 考虑企业的长远规划, 预测企业产品的销售数量来确定。

2、分解目标成本

目标成本分解的方式大致上可以分为按物为分解对象与按人为分解对象两种。

按物分解, 又包括按功能别分解、按构造别分解、按成本要素别分解; 按人分解则包括按团队别、小组别或个人别分解。

(1) 按功能别分解

在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中, 对有必要进行功能分析的产品, 或者处于导入期及成长期的产品, 往往采用按功能别分解的方法。

功能别分解是指将产品目标成本分解为该产品各功能的目标成本。其步骤为, 首先分解为大的功能分域成本, 再向中功能分域分解, 最后再向小功能分域分解。必须注意, 功能分域评价时必须用产品用户的观点来进行评估。

(2) 按构造别分解

倘若产品的基本构造及其运作方式大体己定型, 该产品的技术发展速度又不大快, 或者由于为抢占市场开发时间急促而难以拿出新构想的产品, 往往采用构造别分解的方法。

按构造别分解实施的方法通常为, 先将产品的构造作粗略的区分。可以根据经验评估各个构造的重要程度, 或者按历史上类似产品的成本构成比, 将其作为合理的分解基准, 据此进行目标成本的分析。也可参考上述基准, 依据企业的战略、政策加以调整, 据以分析目标成本。实务中有多种构造别分解法, 如构造群别、购件别、中间产成品别等。

(3) 按成本要素别分解

一般在功能别或构造别分解之后, 再进一步按直接材料如加工费等成本要素别进行分解, 分解之前必须预先确定成本要素的项目, 至于要素应划分到何种详细程度才算合理, 则因例而异。如果能够就成本要素别分解目标成本, 则制造过程的工序、工法的采用就有了明确的依据, 这有助于在设计阶段的成本控制, 进而对制造阶段标准成本的设定也有指导作用。

(4) 按开发设计人员别分解

按物分解目标成本是针对客体把努力目标作详细的限定, 这固然重要, 但究其实质是就事论事的方式, 如果能按人分解目标成本, 则把努力目标归属为人这个能动的主体, 有利于促进人的行为动机, 具有按物分解所不可替代的作用。

上述按物分解的三种方式属性上并无差别,只是分解的宽严程度不同而己, 按开发投计者个人别分解则是其中较为严格的分解方式, 即须把那些按功能或按构造分解的产品交由谁担当开发设计者, 把截止特定工程项目完成前所需的作业明确化, 即把最终的作业称为第一层作业, 为完成第一层作业所需的一些作业称为第二层作业, 进而把完成第二层作业所需的一些作业称为第三层作业, 以此类推, 将所有作业系统化, 系统化的程度则由工程项目的`规模与繁简决定。全部系统化后, 再向各开发设计人员交待任务, 由此决定了开发设计人员各自的责任。

按开发设计人员分解目标成本可以促进人的成本意识, 有助于保证目标成本的达成。

以上的几种分解方式如若能结合使用则是一种比较理想的方式。首先, 可以按功能分域分解目标成本, 使得目标成本在开发阶段逐渐落实; 当构造的轮廓大体趋于明确时, 再进行构造分解, 然后将各构造的设计人员的责任落实, 分配各人员应承担的目标成本, 设计人员以此目标为努力方向,着手设计产品。

3、目标

成本的达成

目标成本分解后, 即可以采用某种有效的手段来达成目标成本。诸如前述, 成本企画的基本思想是在产品的企画与设计阶段就必须关注到将要制造的产品成本只允许是多少, 成本是事先限定好的, 制造过程实际消耗的成本乃至顾客的使用成本都不允许超越这一范围, 这意味着成本企画己把达成目标成本的立足点从传统的生产现场转移到了产品的企画、构想与设计阶段, 从业务长河的下游转移到了业务长河的上游或者说是源头。

从设定目标成本到在设计图纸上实现降低成本的活动, 是成本企画的中心阶段, 成本降低在这一阶段真正得以落实。因为一个完成了的产品设计, 某种意义上讲是在图纸上就制造过程进行了一次预演, 预演时赋予的各种条件就是实际生产过程中具体各项要求事项的体现。直观地说, 设计就是在图纸上“制造”产品, 既然实际制造过程必然发生成本, 那么图纸上的“制造”考虑成本发生这一因素就是理所当然的了, 因而降低产品成本的重心应该从生产阶段转移到开发设计阶段, 即在开发设计阶段乃至企画阶段就开始降低成本的活动, 以保证有备无患。因为这种降低成本的活动, 具有源流管理的属性。

比如, 造房子砌进砖块时, 同时也将砖块、水泥与人工的成本一并砌进了建筑物, 因而成本企画有利于避免后续制造过程的大量无效作业耗费无谓成本, 即源流式成本管理的实施使得大幅度削减成本成为可能; 同时成本企画还可以在前期确保成本降低的可能性, 即倘若在图纸上预演中排除了各种无效或低效因素, 图纸上有限的筑入成本可能就等同于制造现场的实际成本。

在业务长河的上游进行的这种目标成本的“设定- 分解- 达成……”的过程看似简单,实际上其中包括了多重循环。产品开发设计过程一般可以区分为构想设计、基本设计、详细设计与工序设计这四个阶段, 严格地说, 每个阶段都需要实施“设定- 分解- 达成……”这一循环, 每一次循环都是对成本的一次挤压。即如果在某一阶段实施成本筑入后, 其成本估算值与目标成本差距较小时则可以过关, 进入下一个实施阶段, 否则还得回头重来, 重新分解后再试行筑入。只有在最后工序阶段的成本降低额达成后, 挤压暂告一段落, 才能转向实施量产。

在开发设计各个阶段执行的成本筑入的过程也就是达成目标成本的实施过程, 那么成本企画究竟是采用何种工具来达成目标成本的呢? 其最主要的手段是采纳了价值工程。所谓价值工程, 又称价值分析, 是企业现代管理的三大支柱(VE、QM、IE) 之一, 其核心是要进行产品的功能成本分析, 它要求以最低的总成本可靠地实现产品的必要功能, 提高经济效益, 用公式来表示其基本思想, 即是价值(价值比率) = 功能/成本。功能, 是消费者的欲望、效果或效用得以满足的属性; 所谓价值, 是对于特定功能所要求的成本支出值是否合适的评判值。从公式中可以看出, 价值工程既不能单纯地强调提高产品功能, 也不能盲目地追求降低成本, 而是辩证地处理两者之间的关系, 力图实现它们的有机结合, 以提高功能与成本的比值。日本VE 协会对价值工程作了较严密的定义:“以最低的全生命周期成本, 为确实达成必须的功能, 对产品或服务所倾注的组织努力。”从这个定义中可以看出价值工程的对象是产品或服务, 其目标力争使产品或服务的全生命周期成本最低且达到必要的功能, 实现这一目标的手段是功能分析, 达成的要件是组织努力, 因而价值工程活动是由各种专家汇集组成团队来实施, 对价值工程对象的功能进行功能分解评价, 确定功能的取舍及其定位。

成本企画中采纳了价值工程这一工具, 重点是在产品开发设计阶段加以运用。在运用过程中,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与工程技术人员应协调一致、密切合作。通过对设计产品的结构、使用材料、外观形状和制造方式等方面的分析, 使设计产品的式样、参数等符合目标成本要求。但如果图纸上的“实际成本”高于或低于目标成本时, 就需要对目标成本进行重新分析, 实施功能系统分析与改造, 进行功能评价, 当“实际成本”高于目标成本时, 可以适当地删除产品的某些不必要功能或通过改进、改造手段在保持相等功能的前提下, 使成本支出减少; 当“实际成本”低于目标成本时, 则需要分析是否存在功能不足, 如果检查结果显示不存在则可以适当地增加一些容易引起消费者兴趣的功能或提高某些功能的性能, 以吸引更多的消费者, 从而达到提高产品竞争力的作用。否则应提高质量、改善功能, 经过功能改进、改造之后, 成本估算值如果与目标成本之间还存在着较大的差距, 则再进行一次分解、设定的循环挤压, 直至实现在产品功能可以满足顾客需要的前提下目标成本的达成。上述过程即为成本企画实施的中心循环过程。

三、成本企画与传统成本管理模式的区别

1、目标成本的确定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中一般将目标成本订立为标准成本, 利用标准成本进行控制, 而标准成本是根据企业当时的技术允许水平制订的, 依据的是本企业现有条件, 反映的是一套技术标准, 很少考虑到外部市场、顾客需求和同业竞争等因素, 体现的是一种“我能怎样, 就怎样”的思想, 企业考核的主要是在当地生产技术允许的条件下如何实现成本最小化, 然后在其实际发生成本的基础上给产品定价、再投入市场销售, 因而企业目标成本的确定方式是一种技术支配式。成本企画中目标成本的设定是事先基于最可能赢得顾客认可的售价减去目标竞争价格, 体现了在复杂多变、高度竞争的环境下, 市场驾驭生产经营的规律, 体现了市场价格和市场成本, 适应了在高科技条件下产品更新速度加快, 企业之间竞争加剧, 产品售价不由企业主观条件决定, 而是由市场条件决定的情形, 因而其目标成本的设定方式是一种市场支配式, 体现的是一种“市场要我怎样, 我怎样”的思想。

2、成本管理的重点不同。传统的成本管理模式在制订了标准成本之后, 即开始在企业生产经营活动中执行标准成本, 揭示实际成本与标准成本之间的差异, 分析成本差异产生的原因, 制订改善措施, 考核奖励有关责任方。从传统成本管理模式实施的流程上可以看出其重心放在产品的生产阶段, 着眼于成本的事中、事后控制。成本企画模式中则把成本管理重点放在产品的开发设计阶段, 在设计各阶段实施目标成本的“设定-分解-达成-再分解……”这样一个循环过程, 通过多重循环挤压, 逐层次不断地挤压来降低成本,因而其着眼点是事前控制, 在产品投产前就对影响成本的各种因素进行事前的规划、审核和监督。按照产品生命周期成本理论, 90% 以上的生命周期成本在产品设计阶段就已经发生或可以明确辨认了, 那么产品的功能设计如何、结构设计如何、材料如何选择和利用、生产如何组织等都直接决定着投产后成本的高低, 如果在这一阶段没有控制好, 那么单纯地依赖投产后实行厉行节约、防止浪费, 也很难在成本上显示竞争性; 相反如果在投产前通过设计来降低成本, 等于抓住大头, 并为投产后成本降低奠定了基础, 则比在生产制造中通过成本控制来之容易。这种事前控制的作用就在于在投产前就对生产过程中可能出现的情况采取措施予以防范和修正, 达到防患于未然的目的。

3、成本管理的手段不同。在传统成本管理模式中, 其对成本进行管理控制所运用的主要方法是借助于财务会计的成本资料, 运用管理会计的信息处理方法, 对生产经营过程发生或可能发生的成本数额与形态实施控制、分析和评价。成本企画中虽也利用会计信息, 但却主要采用非会计属性的工学方法实施管理与控制, 它与技术管理密切相关, 是从管理工程学(以价值工程为主) 和技术的层面去把握成本信息, 改善、疏导成本信息,以工学的方法对成本进行预测监控, 在工学数据汇总的基础上针对各费用项目进行成本估算, 因而成本企画主要运用的是工程与技术的手段对成本进行管理控制, 以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生产率、增强企业竞争力。

篇11:抄底宜选指数基金分批建仓探底成本

抄底宜选指数基金分批建仓探底成本

市场最近一段时间的持续暴跌,让许多基民寝食难安。有些基民担心投资亏损,犹豫着要不要“撤退”;而有些新基民则心痒难耐,揣摩着是否已经到了抄底良机。上周五,上证综指创出了3357.23点的新低,随后在蓝筹股的集体发力下开始反弹,并收于3580.15点。此时会是“抄底”良机吗?如果要抄底,基民如何操作?我们来听听基金分析师们的意见。

专家意见

市场未稳不宜抄底

日前,记者就市场未来走势咨询了一些基金分析师,他们多数认为,目前大盘风险虽然已经得到了很大的释放,但市场仍然弥漫着悲观情绪,不排除进一步下跌的可能。

基金买卖网首席基金分析师任瞳认为,最近市场下跌有些非理性。但是大小非解禁后,从产业资本角度出发可能会被认为目前市场仍然高估,如果不看好市场或短期没有实质性的利好因素刺激,市场可能会进一步下跌。因此,建议投资者现在不要抄底,待市场稳定再说。

有一位基金经理还打了一个生动的比喻劝告投资者:“下跌的股票、基金就像一把降落中的小刀,谁都想抓住刀把,可是一不小心就会抓到刀刃上。怎么办呢?还是等到小刀落稳了,晃上几晃,这个时候再去抓最稳妥。”

如若抄底

分批建仓摊低成本

对于目前市场是否见底,还有部分业内人士及“激进”的投资者认为,目前大盘短期内已经经过了两次探底,即使现在不是最底,也是接近底,总要有冒险“抓刀把”的人。对于此类投资者,基金分析师建议,不妨考虑以分批建仓的.方式来尝试抄底。

具体来讲,就是可模拟一些股市高手的建仓方式,以“正三角形”的方式往下买进筹码。投资者可将准备投资的所有本金分成几份,当第一次买进基金筹码之后,如果这只基金的净值下跌,则第二次再买进第一次倍数的筹码,以此类推,可一路往下进行第三次、第四次加倍买进,增加持“基”比率,降低总平均成本,当净值回升时则需逐渐减少买进的数量。这样做的好处是,开始买得不多,越跌就买得越多,拉低了总体申购成本。

策略A

抄底宜选指数基金

如果投资者非要抄底,任瞳建议用指数基金。因为在前期下跌过程中,指数基金为了拟合标的指数,不得不保持90%以上的高仓位。如果市场出现反弹,高仓位的基金则占有优势。指数型基金存在进一步攀升的可能。

国金证券基金研究中心总监张剑辉也持相同观点,具体到抄底的指数基金产品,他倾向于上证50和深证100。“因为下阶段,大市值的股票相对于中小市值股票的超额收益将呈现一个上升的趋势。”

不过,需要注意的是,在股市波动加剧的背景下,由于指数型基金多是被动跟踪相应指数,波动的幅度会更大一些。因此,今年投资指数基金,不适合全仓买入,应该和主动型基金做一个配置,并且目前分批建仓指数基金比较适合那些有一定股市操作经验、对股市趋势有一定感觉的投资者。

策略B

建仓做好品种配置

在目前的市况下,对于想要捕捉市场机会的投资者来说,在分批建仓的同时更要做好基金品种的配置。从大类基金资产来看,浦银安盛基金认为,60%的股票型新基金加40%的债券型基金的组合,是布局基金投资的一个较好选择。而如果选择以股票型基金品种,分析师建议,低风险承受能力的投资者可考虑选择新基金。

20市场与前两年有了很大的变化,前期的市场热点面临大幅调整,尤其是前期上涨幅度大的品种,面临的短期调整压力更大。同时,年CPI上涨、创业板酝酿推出等各种新的因素,将给不同上市公司带来不同的影响,使得2008年市场的结构性机会正在发生转换。“在这个时候,没有老基民‘赎回’压力,也没有调仓带来的‘摩擦成本’的新股票型基金,更值得关注。”一业内人士指出。

篇12: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经济论文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经济论文

制造业是指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制造过程,将原材料等制造资源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水平。我国有“世界工厂”之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也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制造企业物流是企业为提供产品而进行的对原料、中间库存、产品及相关信息,从原材料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整个过程。其物流成本是伴随着企业以上各项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据统计,我国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的40%左右,而发达国家仅占10%,因此,降低物流成本是我国制造型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是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我国制造型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

(一)现行财会制度与核算方法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早在1970年提出的“第三利润源”理论指出,在制造成本降低空间不大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而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对物流费用缺乏了解和细分,并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难以管理和控制物流费用。

首先,现行的会计报表分类方法将物流成本与销售成本混在一起。到目前为止,我国制造企业成本仍分为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管理费用等,物流成本是销售成本的一部分。然而根据我国制定的《物流术语标准》,制造企业物流活动贯穿从原材料采购到销售的整个过程,物流成本不仅发生在销售环节,还发生在供应、生产、售后等环节,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实际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账户中。显然,这样简单的归并并不科学,直接导致难以了解和控制企业物流成本。

其次,现有会计报表中所能体现的“物流成本”并不全面。在我国大多企业财务报表中,物流成本为可视成本开支,属显性成本。但物流环节中实际还存在很多隐形成本,如库存积压降价处理、库存呆滞产品、回程空载缺货损失等。

综上所述,由于制造企业财务报表都必须遵循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直接导致物流成本的“被隐含”和“不完全”缺陷,因此难以按照其内涵完整地计算出来,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无从下手。

(二)效益背反规律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难度 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在物流系统中存在明显的.效益背反规律,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难度。一方面,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存在效益背反规律,各环节成本往往形成矛盾,此消彼长,某一环节成本的降低,会引起另一环节成本的增加。如运输成本与包装成本、包装成本与装卸成本、库存管理成本与失销成本等都构成二律背反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时若不全面地、综合地、系统地考虑,必然会造成整体物流成本的增大。另一方面,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也是一对矛盾,存在类似的效益背反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和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高水平、高标准的物流服务要求必须有大量的库存、较高的费用和较多的服务内容,这势必产生较高的物流服务成本。而较低的物流服务成本要求有少量的库存、低廉的运费和较少的服务项目,必然会降低物流服务水平和标准。因此,在物流系统管理中,既不能片面强调服务水平而不计成本和经济效益,也不能单纯地追求低成本而忽视服务质量。企业必须在服务与成本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二、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解。重生产轻流通在我国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多生产制造企业重视对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工艺的改进以及生产设备的更新,但对与此相关的生产物流路线优化、供应链的设计与优化以及商品与物料的库存控制等方面,却关注甚少,降低成本的视角很少落在物流环节,更不会投资建设与改进物流系统,导致生产中产生过多的车间物流费用、采购费用以及销售物流费用,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受舆论影响,当前虽然有一些大中型制造企业逐步建立了企业内部的物流系统,但也还处于摸索阶段,从企业领导到员工对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从而也影响了物流管理对生产总成本的降低作用。

(二)管理模式>文秘站-您的专属秘书,中国最强免费!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很多制造企业对物流模式的选择存在问题,如过于相信自营物流,或物流模式过于单一,或选择的物流模式过于超前等,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三)管理手段落后 我国物流各个环节劳动力和设备成本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综合成本却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流各环节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低,管理手段落后,造成运力浪费、库存大,物流费用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制造企业缺乏现代物流观念,一些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标签拣货系统、无线射频技术、GPS、管理信息系统(MIS)等的使用还不是很广泛。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大多企业对物流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发展缓慢。虽有一些制造企业已经在了解的基础上有了一定投入,但因为人才缺乏或没有合适的信息管理软件系统,使用效果欠佳。与国外大型制造企业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相比,管理手段差距很大。

三、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提升对策

(一)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加强物流成本考核管理 应根据国家颁布的最新物流标准和现代会计准则,将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现有会计制度有机结合,确定核算物流成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统一物流成本核算口径与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从会计手段上突破物流成本管理难题。首先,要统一物流成本内涵,界定物流成本的范围,建立统一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完善物流成本的分类。其次,要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中专门设立“物流成本”的核算科目。并将物流成本内容从现行的成本会计及财务会计账户中分离出去,实现物流成本的单独、全面核算。最后,要加强物流成本考核管理,通过建立物流成本数据库,对物流成本进行系统分析,将有关费用分解到相关不同的活动、环节和部门,以正确评价物流绩效,明确物流成本上升的原因与责任,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二)改进物流管理手段,提高物流成本管理效率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制造企业的各环节物流成本不可能实现最优控制。现代物流的特征就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通过借助现代化的物流手段是改进物流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更准确、迅速;另一方面,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分析与预测,可提前控制不必要的物流费用发生。例如,通过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物流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使相关企业或部门得以共享,从而共同、充分应对市场变化,实现物流成本的供应链管理。

(三)系统分析物流成本,创新企业物流管理方式 由于效益背反规律的客观存在,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不能仅仅强调局部控制,而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企业通过系统工程的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研究物流各环节的成本关系,优化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进行流程再造、机构与业务整合,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一方面,要尽快设置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实现物流活动的专门管理,全面协调企业内生产、销售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提升物流效率。另一方面,要考虑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为最终目标,选择物流联盟和第三方物流等新型物流模式,通过实施第三方物流战略,将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专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增值服务有效节约物流费用,提高资金周转率。

(四)树立现代物流新观念,增强全员物流成本管理意识 当前,我国很多制造企业对现代物流的还未形成概念,更不了解物流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在思想上不可能引起重视。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提高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建立现代物流新概念,意识到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是我国制造企业目前物流成本管理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当前物流管理已经进入供应链管理阶段,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不仅贯穿产品的全过程,还贯穿于整个供应链。因此,要改变物流成本管理仅仅依靠采购部门或销售部门的传统观念,树立全方位、全过程、多企业管理的物流成本系统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新观念,切实加强企业全员(甚至整个供应链成员)物流成本的管理意识。把降低物流成本的重任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和节点企业,让每个部门、每位职工都关心物流成本,最终将物流总成本降至最低。

篇13: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探讨经济论文

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探讨经济论文

制造业是指根据市场需求,通过制造过程,将原材料等制造资源转化为可供人们使用的工业品与生活消费品的行业。制造业直接体现了一个国家的生产力和国际竞争力水平。我国有“世界工厂”之称,制造业是我国国民经济的基础和支柱产业,是我国经济增长的主导部门,也是我国城镇就业的主要渠道。制造企业物流是企业为提供产品而进行的对原料、中间库存、产品及相关信息,从原材料地到消费地的有效流动与储存的计划、实施和控制的整个过程。其物流成本是伴随着企业以上各项物流活动而发生的各种费用。据统计,我国制造企业的物流成本占生产成本的40%左右,而发达国家仅占10%,因此,降低物流成本是我国制造型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是其提升竞争力的重要途径,研究我国制造型企业物流成本管理问题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现状

(一)现行财会制度与核算方法不利于物流成本管理 日本早稻田大学的西泽修教授早在1970年提出的“第三利润源”论指出,在制造成本降低空间不大的情况下,降低物流成本成为企业的“第三利润源”。而现行的财务会计制度和会计核算方法对物流费用缺乏了解和细分,并不能掌握物流费用的实际情况,因而难以管理和控制物流费用。

首先,现行的会计报表分类方法将物流成本与销售成本混在一起。到目前为止,我国制造企业成本仍分为生产成本、销售成本和管理费用等,物流成本是销售成本的一部分。然而根据我国20制定的《物流术语标准》,制造企业物流活动贯穿从原材料采购到销售的整个过程,物流成本不仅发生在销售环节,还发生在供应、生产、售后等环节,物流成本的各个项目实际分散在企业成本核算的不同会计账户中。显然,这样简单的归并并不科学,直接导致难以了解和控制企业物流成本。

其次,现有会计报表中所能体现的“物流成本”并不全面。在我国大多企业财务报表中,物流成本为可视成本开支,属显性成本。但物流环节中实际还存在很多隐形成本,如库存积压降价处理、库存呆滞产品、回程空载缺货损失等。

综上所述,由于制造企业财务报表都必须遵循现行会计准则的要求,直接导致物流成本的“被隐含”和“不完全”缺陷,因此难以按照其内涵完整地计算出来,使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无从下手。

(二)效益背反规律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难度 物流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由于在物流系统中存在明显的效益背反规律,增加了物流成本管理难度。一方面,物流活动中各个环节存在效益背反规律,各环节成本往往形成矛盾,此消彼长,某一环节成本的降低,会引起另一环节成本的增加。如运输成本与包装成本、包装成本与装卸成本、库存管理成本与失销成本等都构成二律背反的关系。因此,在进行物流成本管理与控制时若不全面地、综合地、系统地考虑,必然会造成整体物流成本的增大。另一方面,物流成本与服务水平之间也是一对矛盾,存在类似的效益背反关系,必须正确处理和协调它们之间的关系。高水平、高标准的物流服务要求必须有大量的库存、较高的费用和较多的服务内容,这势必产生较高的物流服务成本。而较低的物流服务成本要求有少量的库存、低廉的运费和较少的服务项目,必然会降低物流服务水平和标准。因此,在物流系统管理中,既不能片面强调服务水平而不计成本和经济效益,也不能单纯地追求低成本而忽视服务质量。企业必须在服务与成本之间取得一个平衡。

二、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企业重视不够 目前,我国大多数企业对物流成本管理的认识不足,甚至存在误解。重生产轻流通在我国是一种普遍现象,很多生产制造企业重视对新产品的研发、生产工艺的改进以及生产设备的更新,但对与此相关的生产物流路线优化、供应链的设计与优化以及商品与物料的库存控制等方面,却关注甚少,降低成本的视角很少落在物流环节,更不会投资建设与改进物流系统,导致生产中产生过多的车间物流费用、采购费用以及销售物流费用,增加了企业生产成本。受舆论影响,当前虽然有一些大中型制造企业逐步建立了企业内部的物流系统,但也还处于摸索阶段,从企业领导到员工对物流管理的理论和方法的认识还不十分清楚,从而也影响了物流管理对生产总成本的降低作用。

(二)管理模式不当 物流管理模式直接影响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的效果。根据对物流设施的所有权,物流管理模式一般分为自营物流模式、物流联盟模式和第三方物流模式。制造企业在选择物流管理模式时,应该以物流总成本最小化为最终目标,从企业的战略定位、管理能力、资金实力、交易成本等四个方面进行综合权衡,选择合理物流模式。除此之外,还须慎重考虑不同物流模式的互补性,应用两种或两种以上合适的'物流管理模式来提高物流管理的效益和服务水平,从而提高企业竞争力。但是,由于多种原因,我国很多制造企业对物流模式的选择存在问题,如过于相信自营物流,或物流模式过于单一,或选择的物流模式过于超前等,导致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三)管理手段落后 我国物流各个环节劳动力和设备成本都远远低于发达国家,而综合成本却大大高于发达国家,主要原因之一就是物流各环节信息化、自动化程度低,管理手段落后,造成运力浪费、库存大,物流费用高。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制造企业缺乏现代物流观念,一些现代化的物流手段如计算机网络技术、电子标签拣货系统、无线射频技术、GPS、管理信息系统(MIS)等的使用还不是很广泛。特别是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很多中小企业物流信息化建设刚刚起步,大多企业对物流信息化建设认识不清、重视不够,发展缓慢。虽有一些制造企业已经在了解的基础上有了一定投入,但因为人才缺乏或没有合适的信息管理软件系统,使用效果欠佳。与国外大型制造企业先进的物流管理系统相比,管理手段差距很大。

三、制造企业物流成本管理水平提升对策

(一)建立物流成本核算体系,加强物流成本考核管理 应根据国家颁布的最新物流标准和现代会计准则,将企业物流成本核算与企业现有会计制度有机结合,确定核算物流成本应遵循的基本原则,统一物流成本核算口径与方法,建立科学合理的现代物流成本核算体系,从会计手段上突破物流成本管理难题。首先,要统一物流成本内涵,界定物流成本的范围,建立统一的物流成本计算标准,完善物流成本的分类。其次,要以成本会计为基础,在企业的成本核算体系中专门设立“物流成本”的核算科目。并将物流成本内容从现行的成本会计及财务会计账户中分离出去,实现物流成本的单独、全面核算。最后,要加强物流成本考核管理,通过建立物流成本数据库,对物流成本进行系统分析,将有关费用分解到相关不同的活动、环节和部门,以正确评价物流绩效,明确物流成本上升的原因与责任,发现问题并加以改进。

(二)改进物流管理手段,提高物流成本管理效率 在传统管理模式下,制造企业的各环节物流成本不可能实现最优控制。现代物流的特征就是信息化、自动化、网络化、智能化,通过借助现代化的物流手段是改进物流成本管理的一个重要措施。一方面可使各种物流作业或业务处理更准确、迅速;另一方面,通过物流信息系统的数据汇总、分析与预测,可提前控制不必要的物流费用发生。例如,通过现代物流信息管理系统,可以将企业的采购、生产、销售等环节的物流信息在网络上进行传输,使相关企业或部门得以共享,从而共同、充分应对市场变化,实现物流成本的供应链管理。

(三)系统分析物流成本,创新企业物流管理方式 由于效益背反规律的客观存在,制造企业物流成本控制不能仅仅强调局部控制,而应重视系统化的综合控制。企业通过系统工程的管理方法,结合企业自身实际,研究物流各环节的成本关系,优化企业的物流运作方式,进行流程再造、机构与业务整合,实现整个物流系统的效率最大化、成本最小化。一方面,要尽快设置专门的物流管理部门,实现物流活动的专门管理,全面协调企业内生产、销售等各部门之间的关系,使各个部门在优化物流系统的过程中相互配合,变分散管理为集中管理,提升物流效率。另一方面,要考虑以物流成本最小化为最终目标,选择物流联盟和第三方物流等新型物流模式,通过实施第三方物流战略,将部分或全部物流业务外包给专业物流企业,利用第三方物流专业优势、规模效应和增值服务有效节约物流费用,提高资金周转率。

(四)树立现代物流新观念,增强全员物流成本管理意识 当前,我国很多制造企业对现代物流的还未形成概念,更不了解物流先进技术和管理方式,在思想上不可能引起重视。因此,从某种意义来说,提高对现代物流的认识,建立现代物流新概念,意识到降低物流成本是企业的“第三利润源”,是我国制造企业目前物流成本管理中最迫切需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同时,当前物流管理已经进入供应链管理阶段,企业物流成本管理不仅贯穿产品的全过程,还贯穿于整个供应链。因此,要改变物流成本管理仅仅依靠采购部门或销售部门的传统观念,树立全方位、全过程、多企业管理的物流成本系统管理、战略成本管理新观念,切实加强企业全员(甚至整个供应链成员)物流成本的管理意识。把降低物流成本的重任从物流管理部门扩展到企业的所有部门和节点企业,让每个部门、每位职工都关心物流成本,最终将物流总成本降至最低。

篇14:企业成本管理下低碳经济论文

企业成本管理下低碳经济论文

一、企业成本管理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成本核算方法落后

随着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传统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已经越来越无法满足现在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当今的市场经济发展下,不少企业生产力呈现爆炸式的发展态势,甚至有部分企业内部已经实现了高度自动化的生产模式,生产产品日益繁多,而操作人数减少,在这种高度自动化生产过程中。而另一方面于高度自动化有关的机器折旧费,维修费用等需要计入不同产品的间接费用大增加。这种形式下,我国大部分企业仍旧采用传统的,老旧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企业的生产管理和日常运行管理还比较落后。整体而言我国的企业成本核算方法是落后的。

(二)成本管理人才缺乏

市场经济的发展推动了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快速发展和市场经济和企业发展也对企业的成本管理人员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大部分的企业并非缺乏企业成本管理人员,真正缺乏的是企业成本管理的专业化人才。一方面部分企业成本管理人员呈现老龄化以及文化程度低的现象,而这大多是由于企业发展过快情况下人才配置未曾跟上造成的。另一方面企业管理层出现任人唯亲的现象,将不具备成本管理的人员安排到成本管理的职位上,造成企业成本管理效率低下,阻碍企业的发展。与此同时,有些企业不注重企业成本管理人才的保护,以至于成本管理的专业化人才流失,从而导致企业的成本管理陷入困局。

(三)成本控制和考核不到位

目前我国企业成本管理基础薄弱,缺乏一套完整的成本管理制度。很多企业缺乏科学的,实际的成本计划,成本预算。此外企业的考核制度不完善,一般企业只是进行企业内部考核,并没有将考核和市场联系起来。考核制度仅仅下到车间一层,并没有精确到个人。

二、基于低碳经济下加强企业成本管理的对策

(一)采用先进的作业成本法

作业成本法是对传统成本会计系统的一种替代方法。作业成本法作为一种成本会计模型,作业管理可以帮助管理人员很容易地发现价值是如何实现最大化的,企业业绩是如何被提高的。其核算对象是作业,而原则是产出量的多少决定决定作业的耗用量。采用成本作业法就能科学的反映出产品所耗用的成本,从而达到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

(二)培养企业成本管理专业人才,实行人才战略

术业有专攻,企业应该高度关注成本专业人才的培养和发掘,从技术领域实现企业成本的降低。可以依托高校等载体,紧密跟踪低碳技术的发展趋势,培养属于企业自身的成本管理人才,同时要防止人才外流,注重保护。另一方面建立人才引进措施,吸引国外的人才加入企业的生产、运行、管理中来。

(三)建立低碳技术支撑体系控制成本,优化考核

随着经济模式的转变,企业在生产过程中需要生态技术创新来防止污染,减少废弃物排放,采用低碳技术最大化的节约资源,加强资源的循环利用,从而控制成本下降。因此企业要建立起促进低碳经济发展的财务评价体系,进行绿色财务核算,编制绿色年报,设立低碳财务指标,达到控制企业成本管理的要求,在追求经济利益的同时,实现企业自身的社会效益和生态效益。

三、结束语

目前我国的环境问题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巨大难题,而低碳经济正是解决这一难题的切实有效的方式。我们需要在整顿环境问题的同时保证经济的持续增长,如何才能谋求这一共赢局面的存在?企业作为市场经济的主体,通过企业成本管理的创新,降低企业成本,获取利益,从而取得企业的持续发展。

篇15:试论项目工程前期成本控制经济论文

试论项目工程前期成本控制经济论文

1.项目前期对工程成本控制的重点是积极参与项目决策前的准备工作,认真收集有关资料,编制工程投资估算,实事求是的做好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对项目进行投资风险分析及各种可能拟建方案进行分析研究技术上的先进性和适应性,在经济上的合理性和建设上的可行性,同时对项目建成投产后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等进行科学的预测和评价,根据项目前评价提出该项目是否投资建设,并根据市场需求及发展前景,合理确定工程规模和建设标准,以及选定最佳建设方案等结论性意见,编写具有较强说服力和可行性的立项申请,争取早日立项。另外,编制投资估算报告要有依据并要求尽量详细。投资估算编制不可一味追求项目的可批性,而在可研阶段人为减少工程量、工程内容,降低建设标准,故意压低工程投资等做法应尽量避免。

2.项目设计阶段成本控制措施

(1)推行设计招标,开展方案竞选,引进竞争机制

随着投资体制改革的深入,投资主体的多元化,业主进行成本控制将直接关系到业主的切身利益,所以业主在委托设计单位时应引入竞争机制,实行设计招标或方案竞选。值得一提的是:设计招标、评标不能以设计费投标报价为主要定标因素,设计方案的好坏对造价的影响远比设计费大得多,越大型复杂的项目,设计的优劣对造价影响就越大,因此,设计费在大型工程项目招投标中,定标时可不作为主要条件考虑,而在中小型工程项目中可适当考虑。对符合要求的标书,应就投标方的技术能力、设计资历、信誉、投资估算的经济性和合理性、设计组织进度计划等方面进行综合打分;另外设计文件的完整性和概算质量的好差、大型项目设计期的服务是否包括资深设计人员长驻施工现场、就地绘图解决现场技术变更等都应该予以考虑;并重点衡量标书有无把技术与经济最佳结合,确保中标方案技术先进且经济合理。

(2)推行限额设计

在设计单位内部应建立限额设计责任制,使设计与概算形成有机整体。设计单位在中标取得设计后,应根据所承担工程项目的实际情况制定内部限额的`设计责任制,一般各专业在保证功能及技术指标的前提下,按分配的投资限额的90%控制设计严格控制变更,以保证投资限额不轻易突破,有效控制造价。

(3)改革设计费的支付办法,

建立优化设计的激励机制笔者认为,在设计评优中不能缺少对造价控制的评价。把投资效益作为评优的一项重要指标,有利于促进设计人员树立经济观念,有利于激励工程造价人员努力工作,更有利于设计阶段造价控制的深入开展。甲方在与中标方签设计合同时应约定激励性的设计费支付方式,如正常情况下按国家现行规定适当下浮作基本费率支付费用,对设计单位通过优化、限额设计而节省投资,按一定比例给予奖励,如因设计原因引起超额投资,不仅要扣减设计费并给予经济惩罚。

(4)运用价值工程优化工程设计

在设计阶段运用价值工程控制工程造价,把工程的功能和造价两个方面综合分析研究,只有价值系数最大即满足必要功能的费用,消除不必要功能的费用,才是价值功能所要求的,实际l这也是工程成本控制本身的要求。

(5)推广标准设计

政府主管部门应总结推广标准规范、标准设计,公布合理的技术指标及考核指标,为优化设计的进行提供良好服务。

(6)充分发挥注册造价师作用,变被动为主动控制。

造价人员从设计伊始就应全面介入,因工程设计中许多设计人员缺乏经济观念或者说某种程度上希望工程造价越高越好,只要技术可行,安全可靠即可,所以要真正控制造价,在设计中需发挥工程造价人员懂技术、精造价的优势参与设计,密切配合设计人员。造价人员应充分利用功能定位,并利用同类建筑的技术经济指标进行分析比较来优化设计,降低工程造价。

(7)加强质量体系认证

对设计单位实行质量体系认证,抬高市场准入门槛,避免跨级设计、杜绝挂靠,有效保证设计质量。

(8)加强图纸会审工作及设计变更管理

设计部门要进~步加强图纸设计质量和深度,建立比较完善的设计文件审核审定制度,避免因设计图纸原因而引发的错、漏、缺现象,为进一步推行工程量清单计价方法,严格控制工程造价打好基础。同时严格控制设计变更,健全设计变更审批制度,切实防止通过设计变更任意增加设计内容,提高设计标准,从而抬高造价。

四、结束语

在实施建设项目全过程的工程造价控制中,必须重点加强决策设计阶段的工程造价控制,强化工程造价及技术人员重视投资决策估算及设计阶段造价控制意识,逐步实现以提高工程造价效益为目的,正确处理技术先进和经济合理两者间的对立统一关系,把控制工程造价的观念渗透到决策与各项设计中去。

成本会计课件

成本会计竞聘稿

成本会计试卷

成本会计年度总结报告

成本会计实习报告

成本会计实训总结报告

三维动画实训报告心得

成本会计实习报告

成本会计习题

大学生成本会计实训报告

分批成本法经济论文
《分批成本法经济论文.doc》
将本文的Word文档下载到电脑,方便收藏和打印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

【分批成本法经济论文(精选15篇)】相关文章:

成本会计实训社会实践报告2022-10-23

《钢琴课》中体现的爱情、欲望、女性意识分析论文2023-02-19

成本的会计年终总结2023-08-05

成本会计实训报告2023-04-24

成本会计试题A2023-12-22

工程成本管理制度2023-04-14

股票基本面怎么学习2023-06-18

高校成本会计教学改革建议论文2022-05-07

进出口贸易流程2023-01-23

供货安装方案2023-03-22